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境设计专业导论论文

环境设计专业导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设计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环境设计专业导论论文

篇1

学校位于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交通极为便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连通东西。占地2460亩,校舍面积5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师生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经形成了集数字化、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大学园区,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3亿元,图书馆藏书256万册。设有15个教学院系,5个公共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万多人。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硕士687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省级骨干教师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7人,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68名兼职教授,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80名。依托学科专业,建有26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1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国内181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近3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75项,其中奖项85项,5个学生社团被命名为优秀团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高校”、“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等荣誉称号 。

2015年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敬业爱岗,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能够从事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影像、图形设计、版式设计(一)、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二)、广告策划、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专业设计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祯设计、印刷品设计、网页设计等各类高级人才。

环境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艺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与透视、技法表现、室内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设计与工程管理、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新闻出版、各大建筑设计院、环境规划局、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建筑设计、房产策划、城市环境规划、展览会场设计、室内设计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各类高级人才。

美术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审美情趣,具备美术教育、研究、应用能力的,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基础、装饰雕塑、材料工艺等。

就业方向:在中、小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报刊、宣传媒体等从事美编、美术设计工作。

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动画设计、制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动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造型、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分镜头设计、数字合成、数字特效、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画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动画应用、动画推广等工作。

动画(游戏美术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扎实美术基础、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练掌握游戏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风格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戏设计、制作和开发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游戏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游戏概论、原画设计、游戏道具与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三维动画、特效制作、游戏美术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各类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娱乐提供商等企业从事游戏策划、游戏开发、游戏设计、游戏美工和游戏制作等工作。

动画(动漫文学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动漫文学、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强的视觉思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漫创意能力、剧本创作能力、动漫制作能力和动画导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动漫文学方向)培养基地。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画剧本创作能力和导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中外文学史、视听语言、动漫文学概论、动漫文学鉴赏、动漫文学创作、动画剧本创作、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影视编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动漫杂志编辑部等从事动画创意与策划、剧本创作与导演、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动画设计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了解国际动画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主流影视动画创作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较强动画项目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由我校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考文垂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考文垂大学学习1-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动画创作、开发插画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画实践(Illustration Practice)、动画和基于时间基础的插画(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设计创新计划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等从事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游戏美术制作等工作。

美术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美术学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了解当代美术的创作现状和市场管理,具备美术研究、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素描、中国画基础、造型设计基础、油画基础、传统绘画技巧,美学原理(Aesthetics)、摄影(Photography)、西方艺术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术学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艺术欣赏(Art Appreciation)、美术学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视觉基础(Basic Visual)、版画复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新闻出版、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从事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工作。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开放的设计思维意识,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识,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艺,具备较强产品造型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造型基础、视觉心理学、制图与规范、产品设计表现技法、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材料工艺、专业项目实践、用户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陈设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战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和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戏剧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媒体研究(Studying Media)、电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体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电视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体粉丝学(Media Fandom)、短剧形象设计(Imagining The Short)、儿童与媒体(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等工作。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了解当代艺术市场管理,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音乐评论、音乐创作、艺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学生由黄淮学院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核心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学生可以赴英国合作大学对接连读。

核心课程:声乐表演,钢琴表演,舞蹈编导,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基本乐理,和声与多声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独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戏剧管理,经营与市场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乐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乐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写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园林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和花卉等企事业相关领域从事风景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设计、园林设计、观赏植物学、园林设计基础(包括形态构成与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植物种植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建、园林、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园林绿化、景观了设计企业、房产开发公司、建筑行业类企业、园林监理类、市政工程类、旅游规划等部门工作。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掌握环境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环境设计专业训练,具备环境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及环境设计基础、造型基础、构成、制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人机工程学、中外建筑史、环境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学、软件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装饰材料、场地设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分析。

就业方向:能在设计院所、环境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从事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社区环境设计,在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

音乐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和声、音乐教学法、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中外乐器、歌曲编配与弹唱、音乐论文写作、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语言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适合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音乐表演(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晚会编导及教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声乐表演、钢琴演奏、舞蹈、舞蹈编导、中外乐器、钢琴即兴伴奏、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小乐队编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应用和声、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学校和媒体合作培养的模式。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在地方广播电视系统、宣传和文化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及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的特色是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不仅重视对学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养,还培养学生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多种能力。

核心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就业方向: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新闻网等新兴媒体行业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传媒公司从事商业策划、礼仪主持、拍摄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工作。

招生计划

我校2015年本科艺术类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播音主持类等共17个专业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生计划如下表: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

4

150

河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视觉传达设计

4

150

环境设计

4

150

动画(游戏美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动漫文学)

4

240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

4

100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4

150

动画(合作办学)

4

120

美术学(合作办学)

4

100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 合作办学)

4

100

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

4

120

音乐表演(合作办学)

4

80

广播电视编导

4

200

河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

4

120

音乐表演

4

100

河南、山东、河北、甘肃、湖南招生180人

音乐学

4

80

注:我校将在校考后根据各省、市自冶区的生源情况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情届时请参阅本省、市招生办公布的我校艺术类招生计划。

考试内容和录取原则

美术类专业:(满分200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动漫文学)、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专业。

一、考试科目为:素描(人物默写)、色彩(静物默写),共计2 门。

二、考试时间分别为180 分钟。 画具考生自备。

音乐类专业(满分12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3-5分钟,满分120分。

二、考试的内容及分数分配

1、声乐、舞蹈、器乐(三项任选一项),满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项)或才艺展示,满分20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满分2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满分50分,2分钟。

2、指定新闻稿件播报,满分50分,2分钟。

3、模拟主持,满分50分,2分钟。

4、即兴评述;满分50分,现场抽取材料或话题,根据要求,进行完整口语表达,3分钟以内。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笔试,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1、文艺常识:50分。

2、命题编写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视频作品):100分。

结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签发《黄淮学院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单》,同时,将应试考生专业成绩报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门,并在黄淮学院网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试成绩及各省合格线。

填报志愿

专业成绩合格,获得我校《艺术专业考试成绩通知单》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试报名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的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参加美术类校考的考生可根据专业分与高考文化成绩参照录取原则综合考虑同时兼报美术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游戏美术)专业、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动画(动漫文学)专业、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由于我校多年来艺术类专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热忱欢迎艺术类考生填报我校第一志愿。

学费标准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漫文学):5700元/生·年;

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音乐表演(合作办学):13000元/生·年。

录取原则

文化分达到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并获得我校专业合格证的考生,高考后根据文化分和专业分参照以下录取原则报考专业志愿:

篇2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

学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三孝口校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锦绣校区)

学院网址:hftc.edu.cn/

招生计划

省份

专业名称

学制

层次

计划

学费

备注

江苏

美术学(师范)

4

本科

15

5000

1.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2015年在江苏、山东、河北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学生136名。2.收费标准执行安徽省有关文件规定,如有变化,及时公布。3.山东考生文理兼收。

动画

4

本科

15

70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4

本科

15

7000

山东

美术学(师范)

4

本科

15

5000

动画

4

本科

15

7000

视觉传达设计

4

本科

15

7000

河北

美术学(师范)

4

本科

12

5000

动画

4

本科

12

7000

视觉传达设计

4

本科

12

7000

环境设计

4

本科

10

7000

注:以上计划如有调整,以各省文件下达计划为准。

报名考试

(一)报考条件

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二)报名方法

考生本人凭身份证、本省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在规定时间内到各省指定报名点报名(山东省艺术类专业校考实行网上报名),不受理函报。

(三)专业课考试

1.考生凭本省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身份证和准考证参加考试。考生自备画具、颜料等考试工具。

2.考试科目:美术类:a.素描 b.色彩 注:美术类专业考试按大类混编,不分专业。

3.分值设置:美术类满分200分,其中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4.考试时间及地点:

省份

报考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江苏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1月30日-31日

2月1日

山东省

淄博考点,具体地址详见准考证

2月2日-2月26日(考生网上报名)

2月28日

河北省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3月17日-18日

3月20日

成绩查询及合格证发放

1.考生可于2015年4月初登陆合肥师范学院招生网hftc.edu.cn/zsb/,查询校考成绩。

2.学校根据专业课总分从高到低、原则上按招生计划的1:4发放专业合格证,美术按大类发放,不分专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再选择专业志愿。

录取及复查

(一)录取原则

1.执行教育部以及山东、江苏和河北三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文件规定,实施“阳光招生,综合考核,择优录取”。

2.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合格和身体素质合格(对实施高中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测试的省份,执行生源所在省规定标准)。

3.已取得我校组织校考专业考试合格者,且文化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划定的相应批次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者,根据考生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录取原则:“先分数,后志愿”,即校考成绩排名靠前的优先录取(如果校考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课成绩),录取顺序为专业志愿填报顺序。

4.我校艺术类(美术学、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加试科目内容相同,合格证统一发放,填报志愿按我校在生源省所招专业填报。

5.经生源所在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批准,学校通过网上录取,发放我校录取通知书。

(二)录取复查

新生入学时,学校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发现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学校网址:hftc.edu.cn/

招生网站:zsb.hftc.edu.cn/

E-mail:zsb@hftc.edu.cn(招就处);ysx@hftc.edu.cn(艺术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551- 63674808 63836075(传真) 63828650(举报电话)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

邮政编码:230601

学校简介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在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城市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安徽教育学院,2007年改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锦绣、三孝口两个校区,占地540亩(规划800亩的滨湖校区即将投入建设),校舍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6亿元,纸质图书107万册,其中古籍藏书居省内前列。现有专任教师696人,其中正高49人、副高191人,二级教授4人,博士、硕士58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具有“双证”教师85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70人。

学校设有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学院等13个学院、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4个公共课教学部。现有普通本科专业4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11门;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全日制在校生14276人。

学校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机构15个。近三年,承担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03项,其中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横向项目8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9篇,其中被SCI、EI收录267篇;出版著作(教材)64部;获批国家专利24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9项,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办学50余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6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6万人次,毕业生中已有中学校长1000多名、省级教坛新秀300多名,遍及安徽各县镇;学校87届物理系校友高鸿钧院士当选为中科院大学副校长。近三年来,在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924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连续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合作开展“2+2”本科人才培养,与美国陶森大学、索尔茨伯里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等15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建立在我校的刘铭传学院拟于明年秋季招生。

在“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合师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合师人秉承“爱满天下,知行合一”校训,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使得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面向“十三五”,学校将坚持“高起点、快发展”战略,围绕“人才培养有技术,服务社会有专长,合作办学有突破,行知文化有传承”的更高目标,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区域,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高教强省、推进安徽奋力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艺术传媒学院简介

艺术传媒学院创建于1984年,原名艺术系,包括美术、音乐两个专业。2008年艺术系更名为美术系。2011年美术系更名为艺术传媒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等6个专业;成人本科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3个专业;成人专科艺术设计、动画2个专业;美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一个。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美术学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群是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综合改革试验点。动画专业是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卓越动漫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点,下设二维动画、三维动画2个专业方向。

艺术传媒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26人。专兼职高职比为33%,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为75%。

艺术传媒学院拥有专门的教学楼,包括画室、教室、资料室、器材室、展览厅、画廊、研究所、陶艺工作室、版画工作室、中国画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环境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学生电脑设计工作室、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教室及动漫实训基地,共有各类专业图书10万余册。教学设施基本齐备,教学条件基本完善。

艺术传媒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合肥一中等8所中小学、安徽山水空间装饰等4家设计公司、安徽影业集团等5家动画公司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协议,围绕合作办专业、合作教育、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等方面全面开展育人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招生专业简介

美术学(师范,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美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教师职业素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并能在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美术设计、美术创作的工作者。本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油画、中国画和综合艺术。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技法理论、美术教育学、艺术美学、色彩学、解剖与透视、素描、水粉、油画、中国画、综合材料与表现、公共艺术、漆艺、抽象与具象表现、美术教育实践、书法等。

动画(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动画原理、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原理、动画原理、摄影、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动画概论、影视剧作、影视声音、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动画、场景设计、游戏策划与设计、角色及造型设计、影视片头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工艺制作、服装展示与表演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及相关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的审视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能力,成为适应服装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基础、装饰基础、服装设计概论、服装构成、时装摄影、服装CAD、服饰品设计、服装设计原理、中外服装史、服装效果图技法、计算机表现技法、服装结构与工艺、立体裁剪造型设计、服装材料学、服饰配件设计、服装表演与展示、服装视觉营销等。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具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研究、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适应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广告公司、相关媒体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装饰基础、设计导论、字体设计、图形创意、摄影与摄像、标志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广告与策划、企业形象设计、包装与容器、网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环境设计(本科)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06―05

一 引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课程是根据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自学考试课程设置与全日制的相同层次差别不太。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自学考试课程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没有教学班级,多数自考考生是在“孤军奋战”,是处在“准永久性学习集体缺失”的环境下,学习充满孤独感,缺少面对面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1]。自学考试课程学习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克服时空障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只能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2]。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将是一种新的重要的途径,也是自学考试制度重现繁荣的一条重要途径。VLC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缩写VLC,中文译名为“虚拟学习社区”或“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在线学习与虚拟社区的结合,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社区成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体,采用学习策略进行的交流和合作学习[3];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满足知识时代教育要求的强有力的工具。应用VLC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和协作学习环境,能够为网络环境下自学考试助学提供一种新的、具体的助学模式。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等理论作指导,研究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并以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业(短线)《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案例,以短线自考生和指导教师作为VLC的成员,研究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的自学考试课程VLC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二 VLC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VLC是社会性、学习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体。其组成要素可归纳为人员、“物”与学习信息三大类。人员包括教师、学习者、专家等;物包括网络平台、交互工具和网络多媒体资源等;学习信息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互工具进行传播的学习内容和情感内容。有学者认为,VLC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利用恰当的智慧活动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人与人在社区中构成交流和互动的团体;也有学者认为“VLC是教学的组织形式”[4]。VLC的构建有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但纯粹意义上的自组织VLC或被组织VLC都不存在,VLC一般是从被组织走向自组织[5]。VLC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学习者具有共同目的和文化背景,具有公共的空间和时间,它是基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形成的,学习者共享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和共享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6]。

三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的理据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的理据主要有传播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分布认知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传播理论揭示了自学考试课程VLC教学/学习活动所涉及的要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性以及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7]。学生的知识、态度、传播技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效果有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或协作工具、社会情境支持等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主要目的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的发展,并以领域内实践学习社区的学习方式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并将目标知识和技能都融会于问题解决之中[8]。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揭示了构建一个典型VLC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强调把学习视为向实践社区的合法边缘性参与过程。新手参与到社区中,最初给予非常轻的工作,从周边的工作开始,逐渐转变到比较重要的工作,获得真正被承认的地位。这种参与形态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本质。而人在参与社区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学习[9]。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隐喻了VLC的运行模式:学习者具有异质性,一部分学习者与教师是其核心成员,是“老手”和“小老师”,另一部分是“新手”,处于其边缘。VLC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从“边缘”到“核心”,从“新手”到“专家”。形成一个向VLC核心区靠拢的向心力。分布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认为,认知是分布存在的,不仅分布于参与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各个成员的大脑中,而且广泛分布于有关的工具、知识表征模式以及其他的人工制品上。因此教育目标也应从个体掌握知识转向协作的绩效。分布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揭示VLC中知识的分布性和共享性[10]:VLC中的学习者和教师所具备的分散性知识和能力能够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并在共同学习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理论认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强调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定“先行组织者”、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11]。

四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

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是根据VLC的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网络技术支持条件,制定学习策略,设计开发网络平台,选择网络学习交互工具,确定学习交互方式及交互内容,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本研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等指导下,从VLC组成的三大要素对自学考试课程VLC进行设计与构建,再对VLC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

1 VLC的设计与构建

(1)“人员”――VLC成员构成。VLC成员由4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和28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短线自考生(以下简称“学生”)构成(VLC初始状态时)。VLC核心成员由教师和4名学习成绩较好、比较热心和善于交流的学生组成。4名学生是“学生导师”,承担部分教师的角色;同时,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导师”作为小组的指导者、答疑者和评判者,承担部分教师的任务。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VLC的运行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学生导师”。其余24名成员是对VLC学习方式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相互之间存在异质性(相互之间成绩有差异),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本专业其他自考生)可以在VLC的运行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自愿加入。

自学考试课程VLC中的应用设计模型(初始状态),如下图1所示。

(2)“学习信息”――学习内容的确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引领学生进入该领域,认识该领域的导入性课程。在普通高校中,该课程占34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和就业领域,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调查发现,因该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强,加之学生是本科自考生,普遍反应学习效果不好。根据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学习目标和考试大纲要求,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内容设计为一系列学习主题,并对各学习主题知识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

(3)“物”――网络交互工具和网络平台设计。交互工具和网络平台是VLC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内容以及VLC学习交互工具的选择原则,结合网络技术支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都在校园网内),选择学习交互工具有:异步类:① E-mail,用于社区成员间,发送、接受资料作业等。②BBS(是网络平台功能模块之一),用于社区成员讨论,发表建议。同步类:即时信息工具QQ。QQ群用于小组学习交流。网络平台包括资源性支持(如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课件)、管理性支持和评价性支持三大模块。

2 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教学设计

(1)学习者分析。分析VLC学习者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起始能力、学习态度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外部条件适应学习者内部条件提供重要的依据。学生者分析如下:①学生都是通过高考,在一个批次录取的大学专科新生,正在参加自考本科学习,他们的成绩虽然有差异但都能够满足学习起始能力的要求。②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教师根据问卷情况选择成员,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相关情感因素。③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使用能力,信息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都能满足VLC学习活动的需要。

(2)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在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基于“学”的学习目标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确定学习主题。根据课程学习目标要求和所选取的学习内容特点,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学习知识点和目标。

(3)学习策略设计。VLC学习策略设计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根据《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特点,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应用于概念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和与学习主题相关信息的查询、提取及加工;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应用于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思维的具体化和知识的共享,相互之间对各自知识的印证。表2是根据内容选择策略的分析表。

(4)交互方式和交互内容设计。在VLC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CMC)为主要方式,同时也存在面对面(F2F)方式。VLC的交互内容设计是指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其交互的方式,再由内容的交互方式选择相应的交互工具。

交互方式和交互内容的设计如表3所示。

(5)学习评价设计。VLC学习评价既是其教学效果的总结,也是修改其教学设计的反馈信息。VLC学习评价过程包括数据资料收集、数据资料处理和得出评价结果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参加自学考试统考)相结合。数据资料收集手段有:①观察,教师对VLC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现象进行考察,利用BBS和QQ 等交互工具的记录功能,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信息。②问卷调查,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反应信息等。③自学考试统考,考核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和教育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评价数据资料处理的方法有:使用归纳、分析、统计描述(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标准差)和统计检验[12]等方法,并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学习态度和认知效果方面对自学考试课程VLC的学习活动和效果等做出评价。

五 应用效果分析

VLC学习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技能的获得,态度的改变和情感的发展等方面。本案例研究以笔者和教师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访谈记录、问卷调查以及考试成绩,分析自学考试课程VLC的应用效果。

1 研究者和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从学生与学习伙伴及同组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从“基本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完成”“熟练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从对小组长的汇报和角色扮演的观察来看,小组汇报内容经历了从空乏到翔实的过程,角色扮演经历了生疏到熟练、从胆怯到自信的过程。处于观众位置的学生气氛热烈、表情愉悦、经常鼓掌。在VLC网站上,学生积极上传作业、学习成果和学习活动描述;积极登陆VLC的学习论坛,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学生导师”和“认知学徒”学习方式对自考生的学习有帮助,有助自考生向自学考试课程VLC核心部分靠拢,有较多的自考生加入到VLC。

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实践前后,对社区中的学生成员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是:(1)学生对是否愿意学好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学生由“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迷茫”到“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变化。(2)学生对能否学习好自考课程所持自信态度的人数有较大的改变,且提高的幅度较大。(3)通过VLC实践学习,有89.3%(25人)的学生认为基于网络和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力有提高。学生对技术性要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自学考试课程学习中作用认识发生改变,大多数学生认为其有助于自学考试课程的学习;能够为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提供一个能够克服时空障碍,培养自学考试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师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班级概念和归属感明显增强,VLC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考生对课程学习态度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变化,促进社区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3 应用VLC学习自学考试课程和一般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程度。使用SPSS 15.0处理参加VLC学习的学生成绩和我院该专业的自考生统考成绩(数据见表4),得出统计结果如下:应用VLC学习自学考试课程的学生统考成绩的平均分比我院该专业的自考生平均分提高13.5,标准差(S)减少3.12,及格率提高了37.2%。通过平均数(一个样本平均数 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 )差异程度检验[13],Z=26. 40>2.58,P≤0.01,参加VLC学习的自考生的平均分和一般自考生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

考虑到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与应用可行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基于VLC学习的意愿,本案例研究的取样是采用目的性取样方法[14],参加VLC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该专业一般自考生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基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这对于VLC初始阶段运行帮组较大,但随着VLC运行和学习活动的持续开展,其他自考生的参与,参与VLC学生更具有一般性。因此,虽然本案例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方法,上述分析结论符合实际,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结语

由于VLC的多维性(社会性、技术性和学习性),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比较复杂,考虑的因素较一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多,因此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考虑VLC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应用规律,研究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而研究VLC支持下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自学考试课程相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是自学考试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为VLC的设计、构建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案例。从教学设计视角的探讨VLC的设计与构建,对VLC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裨益,可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自学考试课程整合向更高层次发展,为自学考试学生解决和克服其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贾洪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25.

[2] 武法提,王建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 2008,(3):14-18.

[3] Julia Gerhard, Mayr Peter & Sabine Seufert. Classroom Component of a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Case Study of an MBA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witzerland[A]. Mehdi Khosrow-Pour (Ed.),Web-Based Instructional Learning[C]. London:IRM Press,2002. 150-162.

[4] 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3, (4):31-35.

[5] 孙旭,程学竹.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形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44-47.

[6]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11.

[7]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37.

[8]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当代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6):50-56.

[9] 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9-41.

[10] Salmon, G., No distribution without individual’s cognition: A dynamic interactive view[A]. In G. Sal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C].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11.

篇4

1研究的必要性

在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产业遗产的重要性,并逐渐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缺乏恰当的方式和方法,产业遗产的保护很难形成规模。因此,中国当今的产业遗产保护仅仅停留在建筑单体的保护上,而并没能从整个环境上去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少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要么全部重新更换,要么就置之不理,这使得改造后的区域仍然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污染环境的情况。本文从国外产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实践总结经验,以期可以对我国的产业遗产保护有所启发。

2国外工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实例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对产业遗产地段的保护,出现了以鲁尔工业区和英国伯明翰再生等一系列产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产业建筑历史地段保护、改造和再生事业也逐渐引起世界建筑同行的关注。

2.1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有无数大型工业企业,生态环境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许多夕阳产业停产,从而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对这个见证了德国工业发展历史的工业区进行了生态恢复及再生改造。

2.1.1重建艾美绿色景观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土地、水域、各种各样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与其他相邻的土地、水域及各种生物割裂。艾美溪河流域的绿色景观结构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遭破坏而显得支离破碎。在改造中,重新构建了这一地区的绿色景观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1.2生态治理艾美溪河水系。该地区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原有的自然河道水系,影响了周围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水系进行了生态治理。

2.1.3兴建花园式的工厂。发展绿色产业,使“绿色经济”在新世纪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积的景观绿地建设,使绿地覆盖率都在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工厂。

通过对德国工业用地生态恢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要重视现有生态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充分依靠现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强行施加人工措施,一厢情愿地去建设一个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系统。

2.2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

伯明翰是英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英国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该市中心滨水区大部分用地曾经被产业类建筑设施所占据,二战中的轰炸、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河水污染都曾给该地段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周边房地产业一蹶不振。为使伯明翰中心区重新焕发活力,1984年,伯明翰市政厅宣布将对中心滨水区进行整治改造和再开发。该计划首先是从滨水河岸边的拖船纤夫路径、船闸和水质清污整治开始实施的,连续3a的清污,清除了河里已经持续200多年的污染物,并将水质等级从3提高到1b(仅比最高水质低一级)。其后政府又出资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建设。伯明翰案例的经验表明,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和改造,一定要落实到在城市大环境和背景(如河流疏浚清污、道路改造乃至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层面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3其他

瑞士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和苏黎世工业区改造、美国纽约SOHO区、Gentry公园、日本横滨MM'21地区、加拿大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改造实例,它们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成为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3来自案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方法总结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产业遗产地段保护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保护已不仅仅只停留在建筑的狭小天地,而开始关注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等思想和措施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在后工业时代产业遗产保护所谓生态恢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前面讨论的案例中,有一些新颖的生态恢复方法和思想值得借鉴,如材料的循环利用、污染的就地处理、生态处理手段和植物景观设计等。具体来说,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有以下新的途径。

3.1材料的循环利用

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都应当得到尽可能

地循环利用,那些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工业遗产地上材料循环利用的方式:一种是就地取材,使工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另一种是对废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利用后看不到原来废料的原形。例如,将钢板熔化后铸造其他设施,砖或石头磨碎后当作混凝土骨料,建筑拆后的瓦砾当作场地的填充材料等。

3.2就地处理产业遗产地段的污染

对产业遗产地段污染的处理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植物改善土壤和周围的环境。例如,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设计师哈格(Richard Haag)并没有把污染的土壤全部铲去,而是在土壤中掺进了一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污染的土壤。在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设计师拉茨也尝试利用工业废渣和污染的土壤,培植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即演示花园,并专门挑选了那些能适应这种特殊生长环境的植物材料。

3.3生态技术的运用

在产业遗产地段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大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的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4总结

近几年,在中国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实践经验。例如,中山歧江公园建造借鉴了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中江南造船厂地段等产业建筑和地段保护再利用研究;常青等完成的数项涉及工业遗产的保护试验个案;鲍家声等完成的原南京工艺铝制品厂多层厂房改造;张永和等完成的北京远洋艺术中心,以及“798”工厂改造等案例。但在中国已经将产业遗产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今天,能将生态理念在保护中贯彻应用的人仍很缺乏,对于产业遗产的生态恢复往往缺乏重视。因此,针对产业遗产地段特有的生态恢复还缺乏大量的研究和利用。专家和学者中研究如何解决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的很多,但是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这个课题却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不过,必须承认,在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中,仅仅凭借城市历史保护专业、生态环境学专业的努力是不够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运作的实施可行性等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9(12):36-39.

[3] 钱静.工业弃置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J].江苏建筑,2003(1):29-32.

篇5

在教学和学生之间,蔡宏圣努力探寻着平衡,追求浅显中见深刻、平和中现经典的教学境界。问其何能如此,他的回答也颇有“猴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发现这也是条路。”

起航:勤于思考,不断积累

思考,一直贯穿于蔡宏圣的求学和教研之路。1983年他考入南通师范学校学习时,便开始了撰写教学论文的尝试,并在当时较有影响的《自学导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去旅游,他留在学校,在图书馆里抄录《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录》。“我记得那时摘录最多的是卢梭的《爱弥儿》,这个摘录本现在还保存着,有时候打开看看,心里还会升腾起一种感叹,当时怎么就一笔一划抄了那么多呢?”回忆当时,蔡宏圣至今还为自己的勤奋而感慨。现在常有人称赞他的文字干净、准确,与他当时的勤奋练笔是分不开的。

勤于思考的习惯应该说就在这种最初的锻炼中逐渐养成。1987年12月,工作还不到一年半的蔡宏圣,就以《学生间信息传递、转化及其最优化问题》一文,获得南通市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而排在前面的一等奖获得者,则是当时已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盛名的特级教师张兴华,这让蔡宏圣深受鼓舞并大为兴奋,他说:“以一种思考者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把理论的思考与教育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教育的乐趣。”

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蔡宏圣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发表,这更有力地促使他投入到研读与思考中。他回忆说:“那时候的大部分星期天,我都会去办公室,花上半天时间,看看书,翻翻资料,记记笔记,几年下来,摘录的卡片足有半米高。”蔡宏圣有随手记笔记的习惯,看到有关资料或者在教学中有了点滴体会,他都会及时记下来,还用胶水粘贴进教材中,日积月累,他用过的每一本教材,厚度几乎都翻了一番。

1997年12月,蔡宏圣参加南通市小学数学年会,执教了一堂观摩课。课后,听课的数学名师张兴华发现:“这个小伙子有想法!”不久,蔡宏圣进入了张兴华的课题组,与华应龙、徐斌、贲友林、张齐华等教师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站在了专业发展的新起跑线上。

2000年2月,江苏省召开“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蔡宏圣应邀出席。他对于几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教材“统计”部分内容的思考分析,引起了盛大启、邱学华等专家的注意,于是他被邀请参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

应该说,这时候的蔡宏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他没有满足,而是更加发奋思考和积累,等待更好的成长机会。不久,机会再次降临。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进行名师培养对象第一梯队遴选。这次遴选,让蔡宏圣“经历了一次思考的高峰体验”。当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封闭式备课和上课,这是最考验平时知识积累和应变能力的时候。

“当刚拿到课题的瞬间,我脑子一片空白。”蔡宏圣至今记得当时的情形,“用一个晚上备一节课,时间看似很多,但仔细一琢磨,要做的事情还真多,读教材、理思路、定环节、究细节、成教案、背教案、做教具,每一个流程都不能少,而当时能调动的外在资源,只有教材和教学用书中相应内容的复印件,其他什么都没有。”不容多想,他马上把上述的七个流程粗略分配了时间,投入到了考验心智的备课当中。

蔡宏圣曾用大量笔墨来描述这一次备课,其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封闭式备课和上课,穿透了被遴选者心智中的表层,直抵人的感觉、习惯、本色,纯粹地展示了一个人内在的软实力和可以打造的潜能空间。”正因为有了平时的积淀为基础,蔡宏圣顺利进入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的第一梯队,有机会沐浴在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各位专家的智慧中。从此,他的专业视野与发展成果开始了质的飞跃。

课堂:和谐是数学教育应有的姿态

蔡宏圣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教的是数学。但儿童是什么?数学是什么?”蔡宏圣认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儿童用更为纯正和直接的方式与人相处,儿童的表情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显得自然、健康,和成人比起来,儿童无疑和各种关系相处得更为和谐。而数学的发展过程充斥着猜测和想象、反驳与改进,乃至错误与曲折,正如数学史家克莱因所言,一门逻辑的学科却是不合逻辑地发展。因此,数学是和谐辩证的复合体。由此,蔡宏圣得出:“儿童是和谐的生命体,数学是和谐的复合体,循乎儿童和数学的和谐本源而展开的数学教育,才是数学教育应有的姿态。”这样,蔡宏圣的教学主张有了理论源头。

但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发现这也是条路”,还必须寻求一个支撑点。2003年是蔡宏圣从南苑小学调到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的第三年,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他从未放弃对课堂的思考。这一年,他设计了“认识乘法”一课,并在当年的南通市课改研讨会上执教。该课注重乘法概念形成过程的原创设计,让听课老师不禁感慨:原来“乘法的初步认识”还可以这样教!年底,蔡宏圣就此撰写了《文化视野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索》一文,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教海探航”一等奖。这一课让蔡宏圣明白:课堂才是思维的根,是成长的载体,绝对不能离开它。

认识到位后,蔡宏圣给自己构建了“审视现例、读书思考、课例突破、理性总结”的专业成长路径。2006年6月,他指导青年教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赛课,虽然捧回了好奖项,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又了原先的所有设计并亲自试教,诞生了全新版的《用字母表示数》。在该课的教学预设中,蔡宏圣更为自觉地运用了“和谐”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并创造性地引入了数学史的视角探寻所教知识的内涵。该课注重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的结合(在理性的分析中体味学生的学习障碍),注重意义建构与文化传承的并举(在递进的反思中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漂亮地回答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多要素、多视角地促进课堂和谐”的诉求。不久,据此成文的《和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分别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课程·教材·教法》和《人民教育》上。

蔡宏圣的教学主张就在这样的课例突破中逐渐明晰起来。之后,他的《认识负数》《平行》《24时记时法》《混合运算》等一批原创性课例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5月,他应邀出席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承办的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国际研讨会暨全国数学史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并作了20分钟的分组报告。

蔡宏圣杜绝从“和谐”道义中去寻找理论支撑,然后拼接数学例子的做法。他认为,考究“和谐”,是要把握住“和”的思维方式,以此统合数学教育的诸多范畴,追求学生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敞亮和彰显数学教育的固有规律。考究他的教学主张,会发现他的课堂以“捍卫数学特质、润泽儿童生命”为价值取向,以“具体直白、深刻难忘”为教学内容,以“没有过程的结果不是好的结果,不向着结果的过程不是好过程”为课堂根本,教学设计在“历史和现实间的来回穿梭”,把握住“儿童基点、数学视野”的思维方式。他的《认识负数》(苏教版国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一课,就体现了这些特征。

《认识负数》一课,蔡宏圣创设了巧妙的教学情境,以5个明星的身高导入,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层层递进,分层次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定谁为标准量很重要”“0在尺子上有特殊的含义”等内容。当标准量发生改变,比较的结果就会不同,如果标准量为0,比它大的数就是正几,而比它小的数就是负几。接下来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了简单的表示方法,知道了“正数和负数本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该课例的巧妙之处还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明星的身高,直接把负数的形象在竖着的“数轴”上表示出来,这与后来环节中温度计的负数是同样的道理。将负数在竖着的“数轴”表示,更能体现出“数形结合”的精神,也更能表示负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起来更加直观和受用。

谈起这节课的设计,蔡宏圣认为,教学不能从儿童的生活世界起步,最后还是会停留在经验世界里,也不能认为演绎比归纳高明,抽象比感性高级,而用抽象的概念来蹂躏儿童的心智。他告诫同行:“要牢记,儿童只能学儿童数学,所以,‘直观地抽象’才是高境界。只要找到了贴切而直观的形式,那么儿童对于理性的认识可以前进几大步。”随后,他又很自信地补充道:“本课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建议:数学老师应该读点数学史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谈及阅读,蔡宏圣提起了对他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上海师范大学袁小明先生编著的《数学思想史导论》,这是一本数学史方面的书籍。对于该书,蔡宏圣有自己的评价,他认为,作为数学史方面的著作,《数学思想史导论》可能并不全面和权威,但它却打开了一扇窗:从数学史中探寻教学智慧。由此引出了他对数学教师的一个建议:数学教师应该读点数学史。

蔡宏圣认为,学生在课本中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体系,是经过精心组织的公理化结果,已经和其历史过程割裂开来。一个数学概念仅仅看它的最终形式化表述,普通人很难深入把握其确切的本质意义。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放在历史背景上,和抽象活动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才能变简练为丰富、变艰涩为生动,才能较完整地呈现出其经验性和演绎性二重统一的本质,进而才更容易被学生调动相关经验支撑其建构起概念。

他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进一步阐释他的观点。

“用字母表示数”在几大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是重要内容之一,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重要作用表述为“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但教师实际上很难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反而有教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因为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字母的运用主要是在解方程中用来表示未知量。可见,脱离了知识的历史背景,就看不清它的来龙去脉,自然也就无从体会其数学本质。

而这些问题可以从数学史中找到答案。蔡宏圣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会知道方程的解答最早是古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用文辞叙述的,之后是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用字母的缩写表示的,直到17世纪才由法国数学家韦达不仅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甚至用字母表示系数,从而实现了人类认识的跨越,打开了近代数学的大门。换言之,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是符号化,绝不是用字母替代某数量。”

由此可知,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要义在于让学生理解:一个已知的量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具体向形式化的飞跃。实际上,不仅仅是“用字母表示数”,数学中战略性概念的建构,其背后都闪烁着数学思想的光芒,都是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所以蔡宏圣说:“脱离了历史背景,要深刻把握其内涵都不是易事。”

正是因为把数学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探究,在历史中认清了数学的本质,蔡宏圣能把课上得通透、深刻,《用字母表示数》又成了他的另一个经典课例。

篇6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ECO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新晨

2.现场踏勘与测量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