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市长寄语

市长寄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2: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长寄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市长寄语

篇1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近了《作文周刊》,为自己找寻到一份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习作刊物而欣喜。2012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再一次手捧《作文周刊》时,顿然发现经历31年的她更加成熟、多元啦!“美文会客室”“好书跟我读”“写作点金棒”“素材一箩筐”等栏目让孩子阅读的视野更广,习作的天地更宽。同学们,让我们踏着这龙年的音符,与《作文周刊》共舞。

特别的报刊,特别的关爱――“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愿《作文周刊》更加贴近我们的心,让我们幸福同行!

同学们,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的,还没等我们来得及回味2011,2012就悄悄地来到,但在人生的长河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转折。老师希望你们永远都用满腔的爱去生活:不但爱自己,还要爱别人,包括父母、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给你的感动,你就永远不会觉得生活苍白得像一张白纸。带着感恩去体会你所经历的事情,你就永远不会为命运对你不公而痛苦。愿你们像那小小的溪流,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欢快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亲爱的孩子们,我常想,仅仅做你们学习的伙伴是不够的,我们结伴而行的路还很长,还该叮嘱你们些什么呢?哦!那就是――希望在今后的路途中你们面对困难能勇于挑战;面对责任敢于担当;面对失败善于反思;面对给予懂得感恩;面对胜利不骄不躁。

篇2

一、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概述

所谓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即培训活动以参训校长为中心,融教育教学新理念、校长专业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参训校长主动、平等参与培训活动,主张参训校长与培训者、校长与校长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关注校长已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让校长通过培训活动自主整合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自主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学校管理和发展新理念,以及知识技能体系。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结合校长管理、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能够引领校长个体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和群体活动中学习、反思、交流,既是校长自身专业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作用下自觉、自愿、主动的学习,也是他们能够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这种培训模式与策略既可运用于校长培训,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教师培训,甚至更多是后者,因为教师队伍比校长队伍要庞大得多。

二、实施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理由

1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是由校长参加培训目标决定的

不管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还是研修培训,最终目的都不是拿到培训证书,而是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帮助校长获得自身发展。所以培训模式应该从校长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让校长主动地参与培训,高效完成培训目标。

2 传统的“满堂灌”呼唤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

即使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形势下,现实中不少培训却仍然采用与这些理念不相符合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偏重集中统一,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传统的大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每每可见。这样的培训给予受训校长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很少,有的参与式活动也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

3 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培训中,忽视校长培训实际需求的现象比较常见,表现为校长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关注培训者做了什么,给校长传授了什么,提供了什么,而培训前期缺乏对校长的需求及培训后水平提高状况的调研和分析。同时培训内容多是基于讲授者的提供能力及其科研成果,而忽视了校长的实际需要和对培训的期望,这样的培训有时会影响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会降低培训的效果。

三、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实践操作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培训方式的不断改革,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模式与策略,已被很多培训者所认同,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培训的实践,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实施策略和措施,提高校长培训实效。

1 共同参与交流模式与策略

在参与交流培训模式与策略中,培训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为“学员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它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校长参与各项培训活动,发挥校长的主体性。要把校长彼此之间关注的角度、认识的差异视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库,共同针对学校管理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流、质疑,引领学员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培训一开始应该对受训的校长培训需求和工作的困惑、难题及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调查、综合与分析,通过“校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把情况、问题、热点、焦点及校长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展现给受训的校长们,促使培训者、受训校长之间就这些问题相互交流,促进反思,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参与交流是从校长的需要出发,把校长视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把这些问题编成几大专题,把受训的校长分成相应的小组,每组研讨一个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出解决的策略,然后互传给另一组,另一组的校长继续作答,但解决的策略不能重复……这些问题在各小组中传遍之后,就有了大量珍贵的解决策略。每个小组的代表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供全体受训的校长们分享。最后的活动总结是培训者与参训校长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的收获,评价培训学习的效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小组交流为主,充分挖掘每个校长的创造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多方面见解,形成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的共同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并开拓想象的空间,促使受训校长对自身经验的重新评价定位后,积极寻求与他人思想的对话,产生学校管理、决策、发展的智慧火花。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很适用四五十人的校长培训,要有能够激发校长讨论兴趣的开放性问题。培训者要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和随机调控的能力,有民主的作风和收放有度的组织才能。当然,同时也要求参训校长要以放的心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来配合。

2 把真实课堂搬进校长培训模式

把真实课堂搬到校长培训中来,关注校长需求,走进学校,以创建有效课堂为着眼点,体验评价课堂,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校长从事务堆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向专家型校长角色的转变。从真实的常规课堂中,校长们领略到学校的办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及整个师生互动和学校风貌,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效果自然好。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与默会性的认识也正被回归课堂的校长培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可能正是回归课堂很容易被参训者所广泛接受的真正原因。

3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即通过剖析发生在校长身边的教育管理事件来提高校长专业能力的培训方式。由于案例是发生在受训校长实际工作中的事情,受训校长能够设身处地,不必真正深入管理实践就能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问题。与此同时,受训校长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能训练他们处理各种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直面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本领。

选择真实、典型又有启发性的案例,供大家共同思考分析之后,培训者要进行总结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对参训校长提出殷切的希望,从而提高参训校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4 严格管理下外在驱动参与策略

篇3

关键词 土地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用地扩张;辽宁省;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076-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成为近年来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土地利用变化形态。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有利于城市政府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城市政府通过实施低价土地政策招商引资,促进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但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如影响社会安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管控政策等方面,关于经济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张的研究也多从前者是后者的驱动力、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者的动态关系等视角展开。经济增长包括数量与质量二个方面,且经济增长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仅从数量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具有片面性。本研究从质量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对于深化理解二者的关系,制定新型城市用地扩张管控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理论界在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如谈明洪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更能解释中国1984-2000年内城市用地的扩张[1]。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2]、辽宁省14市[3]、珠海市[4]、乌鲁木齐市[5]、天水市[6]等区域或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上述研究仅分析经济增长数量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或负影响[7]。技术进步对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有显著的正影响,且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8]。第一类农业技术进步(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加,第二类农业技术进步(即土地承载力增加型技术进步)会减轻土地利

用强度[9],二者的共同作用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中国各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也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控制城市用地的扩张[10]。此类研究从技术效率或技术进步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影响机理方面的论证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重点考察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运用辽宁省14市市辖区2001-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多个维度,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分配状况、生态环境代价、创新能力等内容[11]。钞小静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4个维度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12]。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指生产率、增加值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来源于投入要素的“量”与“质”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是“质”的部分,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13]。沈利生认为增加值率从总体上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是一个经济体增长质量的指标[14]。更多文献[15-17]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较为成熟,用其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因此,本研究选取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

1.1 全要素生产率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

根据索洛模型,全要素生产率指扣除要素投入贡献后的余额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决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投入要素数量保持不变条件下,产出水平越高,或在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条件下,投入要素数量越少,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就越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大,相同产出仅需投入较少的生产要素,有利于节约投入生产过程的土地数量。

假设研究期内,经济体保持规模报酬不变,且技术进步不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则地区生产方程如下:

其次,分析模型2。虽然理论认为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向外扩张,但14市的实证检验并不支持该结论。模型中,技术效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

响,但这种影响即使在10%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技术效率变化路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对城市用地扩

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推动城市用地向外扩张。

其次,分析模型7-9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结果。模型7-9中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统计上并不显著。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正影响,且这种影响显著区别于14市平均水平,也区别于沈阳经济区的实证分析结果。区别在于:一方面,模型7-9中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值均大于1,大于模型1-3(14市)与模型4-6(沈阳经济区)中城市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人口增长对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用地扩张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城市用地扩张弹性系数低于全省及沈阳经济区水平,以模型7为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3,城市产值每增长1%,推动城市用地扩张0.13%。

综上,对于辽宁省14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每增加1%,有利于减少城市用地规模0.19%,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能够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27%,技术效率指数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城市用地扩张起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沈阳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回归系数为-0.232 3,其绝对值略大于辽宁省14市模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26%,技术效率指数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沈阳经济区内,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此研究结论与14市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对于沿海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均有负影响,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对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用地扩张并无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二变量在辽宁省14市、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3个空间区域内对城市用地扩张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建设用地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理论上,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即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技术进步通过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对城市用地的扩张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率的改善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合理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等途径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

实证方面,辽宁省14市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沈阳经济区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对于沈阳经济区8城市而言,技术进步不仅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能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第一,该地区应制定和完善政策,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实施技术引进;第二,该地区应充分利用经济区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校府合作,减少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时间,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第三,该地区应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消除投资的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于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并没有影响,人口增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力度较大。因此,第一,该地区应实施节地型的城市化战略,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该地区应努力提高区域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规模效应,提升技术效率水平;第三,该地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

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研究测算辽宁省14市经济增长质量时的指标选取不够完善,应选取资本服务量表征资本要素,但因缺乏相关统计数据,且估算困难,因此最终选取资本存量指标测度。理论界在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价格指数选取、投资流量指标选取、折旧率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导致研究结果迥异。其次,研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围绕这二变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展开。最后,实证研究仅选取辽宁省14市作为研究对象,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Tan Minhong,Li Xiubin,Lu Changhe. An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03,23(5): 635-639.]

[2]陈春,冯长春.中国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72-78.[Chen Chun,Feng Changchun. Driving For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 72-78.]

[14]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59-66.[Shen Lisheng,Wang Heng. What Does It Mean That China’s Valueadded Rate Goes Dow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3):59-66.]

[15]沈坤荣,傅元海.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15.[Shen Kunrong,Fu Yuanhai.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FDI on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Economic Growth:A Test Based on China’s Regional Panel Dat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0,(11):5-15.]

[16]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4): 23-29,124-125.[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ounting for Contribution Ratio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 Modern Economic Science,2008,30(4): 23-29,124-125.]

[17]刘丹鹤,唐诗磊,李杜.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J].经济问题,2009,(3):30-33.[Liu Danhe,Tang Shilei,Li Du. Technical Progress and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78-2007[J]. Economic Problems,2009,(3): 30-33.]

[18]姜海,夏燕榕,曲福田.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 4-8.[Jiang Hai,Xia Yanrong,Qu Futian.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J]. China Land Sciences,2009,23(8): 4-8.]

[19]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等.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28(6): 904-908. [Zhang Hongou,Ye Yuyao,Yang Lijuan,et al.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2008,28(6): 904-908.]

[20]狄剑光,武康平.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3):414-424. [Di Jianguang,Wu Kangp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China’s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2013,32(3):414-424.]

[21]丰雷,魏丽,蒋妍.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4-10.[Feng Lei,Wei Li,Jiang Yan.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Ele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China Land Sciences,2008,22(12): 4-10.]

[22]Fare R.,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 66-83.

篇4

0 前言

为解决普通方法粘贴碳纤维布强度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先后对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技术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一端张拉(另一端先锚固)施工工艺[1]对碳纤维布张拉、放张时的应力分布、预应力传递长度以及碳纤维布在预应力长期作用下的端部回缩量等作了测试研究。通过测试结果可基本掌握预应力碳纤维布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可为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构件的结构性能、施工工艺、预应力损失等提供借鉴、参考。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碳纤维布采用南京玻纤院生产的彤天牌 CFW200型,厚度0.111mm的碳纤维布及配套lica胶,两种材料制作的浸渍片材,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 =3490Mpa,拉伸弹性模量Ecf=2.2×105 Mpa。制作截面为200×300长3000的钢筋混凝土梁6根作为张拉台座,混凝土实测强度34Mpa。张拉前将碳纤维布一端粘贴在混凝土梁端作为固定端,粘贴长度250mm,另一端粘贴在钢板上作为张拉端,粘贴长度也为250mm。粘贴碳纤维布按《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规定操作,粘贴的碳纤维布宽度60mm,中间段张拉前不刷胶。两端的结构胶完全固化后,用手动千斤顶张拉固定在钢板上的钢筋的方法对碳纤维布进行张拉,张拉力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定,张拉控制应力取0.45fcfk(经分析碳纤维布张拉控制应力取0.45fcfk较为合适),张拉力为10.45kN。张拉到预定力值后固定张拉端并粘贴碳纤维布,待结构胶完全固化后放张。试验装置见图1。

图1 试验装置示意

1.2 测试项目及仪表布置

1.在碳纤维布张固定端贴应变片,应变片标距50mm,连续布置,测试张拉时固定端应力传递及分布情况。2.结构胶固化后,在碳纤维布上贴应变片,应变片标距50mm,连续布置,测试放张后张拉端应力传递及分布情况。3.碳纤维布张拉端架设千分表测量放张后碳纤维布瞬时回缩量及长期回缩量。4.碳纤维布张拉端内侧250mm处架设一个千分表,测量放张后应力传递长度内侧碳纤维布的长期回缩情况。仪表布置见图2、图3。

图2应变片布置示意图

图3千分表布置示意图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张拉时固定端应变

张拉荷载级差为20%控制张拉力,每级荷载间隔5min。试验结果见图4,图中每个试件分别标出了各级张拉荷载下的应变变化曲线,以距固定端粘贴末端距离相同的两片应变片平均值代表平均应变,距离为应变片中点至粘贴末端长度。

图4张拉阶段固定端实测应变

2.2 放张时张拉端应变

张拉结束,结构胶完全固化后,拧松固定螺帽放张,按图1所示切断张拉端碳纤维布,测量放张后的张拉端碳纤维布应变情况。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放张后张拉端实测应变(10-6)

注:表中数据为切断碳纤维布后5min时测试,随时间增加(4小时内)1、2号点应变略有增加,其它点应变基本不变。放张时,碳纤维布产生回缩产生压应变,测试结果表明胶层厚度对预应力传递长度影响很大。试件5在切断碳纤维布时,切断处首先剥离破坏,随即的整条碳纤维布(锚固段除外)全部剥离。试件1、2、3碳纤维布紧贴混凝土粘贴,胶层厚度很小,放张后应力传递长度不大于200mm。

2.3 放张后碳纤维布回缩长期测试结果

放张切断碳纤维布前,读取初读数,碳纤维布放张切断后,定期测读端部千分表数据,测读结果见表2,试件5因破坏没有数据。

表2 放张后碳纤维布端部回缩测试结果(mm)

回缩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可以用对数函数Y=Aln(x)+B很好的拟合,各试件测试结果拟合函数A、B值已列入表2, 各试件端部回缩量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5。

图5放张后张拉端回缩量-时间曲线

各试件距张拉端内侧250mm处千分表读数从放张后至端部回缩完全稳定期间基本无变化或变化很小,测得的最大回缩量为0.007mm。

3 结论

对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有价值的结论:1)测试中发现胶层厚度对张拉端和锚固端应力、应变分布及应力传递长度、端部回缩量各项指标影响都很大,胶层越厚碳纤维布应变越大,应力传递长度越长,张拉端回缩量越大。胶层厚度较大时,放张时甚至立即发生剥离破坏。本次测试试件数量不多且胶层厚度不易测量,胶层厚度对应力传递长度、回缩量的影响只能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可以在以后的试验中进行。2)各试件测试的张拉时锚固端应力传递长度均不超过200mm,这和文献[2]的试验结果基本相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一端张拉施工工艺,碳纤维布锚固端锚固长度达到250mm,可以满足张拉时的锚固要求;各试件(除胶层厚度偏大的试件)测试的碳纤维布张拉端应力传递长度不超过200mm。若能确保碳纤维布紧贴混凝土表面粘贴,可以认为碳纤维布张拉端应力传递长度也不超过200mm。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是靠结构胶和混凝土之间的粘接作用来传递的。预应力传递不是在端部集中完成,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传递长度。本次测试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2]表明传递长度不超过200mm。3)预应力碳纤维布施工时,构件起拱导致中部胶层厚度增加,使碳纤维布更容易发生剥离破坏,对构件受力不利,此时端部的锚固显得更加重要。采用一端张拉施工工艺,锚固端粘贴时,碳纤维布未受力,混凝土表面处理及碳纤维布的粘贴操作方便,胶层厚度可以控制得很小,而张拉后张拉端碳纤维布的粘贴相对困难一些,因此应有可靠措施确保碳纤维布张拉端粘贴尽量紧贴混凝土粘贴减小胶层厚度以确保锚固性能。4)放张后碳纤维布张拉端端部发生瞬时回缩,回缩量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但趋势减缓,至第7天后回缩基本稳定;回缩主要集中在端部250mm范围内。这一测试结果表明,虽然碳纤维布在结构胶固化后放张,但胶层在预应力作用下仍发生了蠕变,碳纤维布端部产生回缩。胶层蠕变主要发生在端部锚固段,锚固段以外蠕变很小或不发生蠕变。

篇5

2燃油滤清器故障

2.1故障现象

一台WD615型柴油机,启动前驾驶员按规范要求进行了排空气操作,启动后怠速运转约2min,发生缓慢熄火现象。重新启动,但启动困难。对低压油路再次进行排空气操作后启动顺利,柴油机运行约1min后进行作业,但刚踩下油门,柴油机又再次熄火。

2.2故障排除

故障排除方法同上,先从外观上对柴油机燃油系低压油路的油管、油管接头进行检查,无漏油现象,燃油箱内油量符合要求。拧下高压油泵放气螺钉,用手油泵泵油,泵油阻力大。拧开机械泵螺塞,检查发现机械泵各部件正常。由于燃油滤清器采用的是封装式结构,难以观察滤芯表面污垢状况,于是更换新的燃油滤清器。更换后,再次启动,柴油机工作正常,无缓慢熄火和加大油门后熄火现象发生。

2.3故障原因分析

本例故障是燃油滤清器污垢较多,造成低压油路燃油供给不畅所致。在第一次启动时,低压油路虽然供油不畅,但由于长时间的渗透,低压油路中还是充满了燃油,柴油机可以顺利启动。但渗透过来的燃油量不足以维持柴油机长时间怠速运转。待柴油机将燃油滤清器和高压油泵之间的燃油消耗至一定程度后,柴油机出现缓慢熄火现象。熄火后,马上启动,由于燃油渗透燃油滤清器滤芯需要一定时间,故启动困难。而在再次用手油泵排空气这段时间,燃油的渗透量又达到一定程度,使柴油机可以再次启动。但在加大油门时,因渗透过来的燃油量不足而导致柴油机再次熄火。

篇6

一、引言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各国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促退论的代表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还会降低消费者的储蓄欲望,从而降低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当出现超级通货膨胀时导致经济崩溃。也有人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特定的关系,这个被称为中性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认为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还有些认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是可以由曲P增长率来预测的。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范围内,长期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对应关系不是太明显。大家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各抒己见,意见不一,本文就选择了VAR模型为分析工具,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联系进行简单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VAR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通货膨胀率指标:通常我们可以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我国统计数据中CPI的使用频率最高,宏观调控所依据的衡量指标也是CPI,因此我们使用本期的CPI增长率作为本期物价的通货膨胀率指标。

货币增长率指标:根据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可以将货币划分成M0、M1、M2、M3等等层次。活期存款,在股市赚钱效应突出的今日,因为其可以便捷的转入股票账户,已经成为许多投资者的首选。考虑到经济意义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增长率指标。

基础价格指标:选取PPI增长率作为基础价格的指标。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标,认为PPI可以将反应价格从上游产业转移到下游产业最重影响CPI的过程。然而实践中发现PPI和CPI并不存在非常完美的对应关系,因此选用PPI增长率作为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指标:选用GDP增长率,即GDP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指标。

VAR模型一般都是采用多个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其中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来估计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趋势。本文拟构造的非限制VAR(p)模型可以表示为Yt=αi+■βiYt-i+εi,其中Yt=[CPItGDPiPPIiM2]-1是4阶时间序列的列向量,α是4阶常数列向量,βi是4x4阶参数矩阵,εi是4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CPI为通货膨胀率,CDP为经济增长率,PPI为基础价格增长率,M2为货币增长率。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选取1990-2010年我国GDP、GDP、PPI、M2数据整理后运用Eviews6.0先任意建立一个VAR模型。对此VAR模型,需检验其模型平稳性,以便继续模型建立。进行UNIT ROOT TEST中的AR根检验,结果所有根的倒数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平稳的。

VAR模型结构的确定:在选择阶数以后,一方面要使滞后期数p足够大,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以便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数如果过大则可能导致自由度大幅度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

我们先尝试建立一个VAR模型,用AIC准则确定滞后期数p值,根据AIC信息准则,选择p=1,即滞后一期。建立VAR(1)模型,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如表1。

由Eviews6.0分析出来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10%的置信水平下,GDP和CPI互为格兰杰因果,即可以互相解释,因此将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将M2和PPI作为外生变量。

有了以上的检验结果,重新建立一个滞后一期的VAR模型,将M2 和 PPI作为外生变量,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并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和滞后阶数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模型建立如下:

CPI=0.211705902726×CPI(-1)-

0.387355168656×CPI(-2)0.896146243831×

GDP(-1)-0.00962327613507×GDP(-2)+0.200652304214×PPI(-1)-0.126586799163

×PPI(-2) + 0.500009589386×M2(-1) + 0.17472794991×M2(-2) - 18.0721364824

GDP=-0.227242913073×CPI(-1)+0.0217569502488×CPI(-2)+0.807779636617

×GDP(-1)-0.503708700065×GDP(-2)+0.207273047076×PPI(-1)+0.119250786236×

PPI(-2) + 0.0438386446868×M2(-1) - 0.0807218288596×M2(-2) + 7.23991243132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一) CPI对于来自GDP和自身的的响应分析

1.CPI对于来自GDP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GDP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持续上升,在第三期达到其响应的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会趋近于0。说明GDP的前期增长可能带来后期的物价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

2.CPI对于来自自身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本身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在第一期达到其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并在第三期开始产生负回馈,在第四期开始达到负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趋近于0。说明CPI本身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即上期的CPI变动具有一定的惯性,这表明CPI不能因为自身的变动而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体现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 GDP对于来自CPI和自身的响应分析

1.GDP对于来自CPI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的一个脉冲信息,GDP会产生一个负响应,在第二期的时候达到负相应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小,波动至大约第七期的时候,趋向于0。这说明CPI的变动对于GDP有负向的影响关系。这就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朝着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逐步蔓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表现出来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和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缩小,逐步向正面影响发展。

2.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在第一期产生了最大的正响应,此后逐步减小反应,说明GDP的增长和CPI一样,具有一定的惯性。

四、模型分析结论

本文通过对上述提到的时间序列变量 PI,GDP,PPI,M2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根据格兰杰检验出的结果和相关结论建立了VAR 模型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原理进行总体分析, 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在10%显著水平下CPI与GDP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二者表现出显著的、长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一国或地区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假如通货膨胀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则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再次,经济过快的增长趋势同样也会反映出通货膨胀的一些问题,导致通货膨胀也随经济过快增长一同过度增长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

第二,通货膨胀的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也就是说, 一方面, 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经济行为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给其消费、投资,储蓄等行为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本年度的价格波幅会受到上一年度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仔细分析后来制定本年度价格水平调控目标以及措施。

第三,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我们发现,CPI和GDP都具有很大的惯性,这表明仅仅依靠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可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过快或者过慢的增长速度和过高或者过低的CPI数值对于经济体而言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根据模型我们认为,既然GDP和CPI不具有自动回归一个中心值的特性,那么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时滞比较明显。在脉冲响应函数图中可以看到,CPI对来源于GDP的冲击需要在3年后才能达到其最大响应值,而GDP对来源于CPI的冲击需要在2年后才能达到最大响应值,这说明如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除了央行本身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作用时滞是在以熨平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货币政策发挥效用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而在2-3年的经济过程中,经济形势早已发生变化,能否真正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变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VAR模型分析结论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等,为加快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过快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是把“双刃剑”,适度合理的通货膨胀可以很好的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可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科学合理地掌握好通货膨胀的度,把握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将相关指标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扬光大。

(二)制定合理的应对严重通货膨胀的措施

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向各自的金融体系大量注资。处于此种情况下,最近几年下游企业缓解成本提高的能力相对变弱,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效应逐渐增强,从而使得消费者价格指数有所提高,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反应到民生问题的相关指标是否处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对08年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就是过量发行货币所致。因此,相关机构或部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

(三)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我国的资金在外汇上的占有率逐年增加,迫使央行大量发行基础货币,人民币的供应量翻倍增加,这样会使股票、房地产等行业资产价格发生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此种现状,我国政府可以将外汇适度分散到民众手中持有,这样就有利于整体风险的缩小和分散,对国家对民众都增加了收益,可谓一举多得的措施。

(四)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从本文第三部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

因为CPI指数方差的90 %左右是由自身波动引起的,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等能力, 尤其要密切关注关系到百姓生活的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在制定相关措施和调控手段时,要考虑到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对民众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刘盈.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相关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2.郭艳芳,王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3.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4.王小平,闫丽萍,黄婷.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8(10).

篇7

2.技能目标:掌握坏账准备的计提、坏账的核销、核销坏账重新收回来的核算及账务处理;能根据坏账确认的原则,分析具体业务,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3.情感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德,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坏账确认条件;坏账准备金的计算;坏账核算的账务处理。

教学难点:坏账准备金的核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分配】

组织课堂教学并复习回顾 5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新课讲解 50分钟;课堂实践训练2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90后”学生都喜欢汽车,特别是男生喜欢研究汽车品牌来判断车的档次和价款,教师通过PPT展示上海大众型号汽车。

第二步:分析案例,教会学生理解坏账损失与坏账准备的概念

(1)2011年3月,上海大众赊销A公司桑塔娜汽车一辆,价款20万,至今仍未收回。

(2)2012年5月,赊销给B公司帕萨特汽车一辆,价款20万,3个月后因自然灾害,B公司停产,短期内无法偿付债务。

第三步: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

坏账损失:由于发生坏账而受到的损失。

坏账损失的 破产确认条件:

(1)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等偿债后确实不能收回。

(2)因债务单位撤销,资不抵债或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确定不能收回的。

(3)因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债务单位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确实无法收回。

(4)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经核查确实无法收回。

第四步:举例论证。

2013年3月,赊销给甲公司POLO汽车一辆,价款12万元,2个月后,由于甲公司破产了,企业无法收回该账款。

2013年8月,赊销给丙公司GOLF汽车一辆,价款合计为11万元,3个月后,丙公司因故被撤销了,导致企业无法收回该账款。

教师结合案例,要求大家讨论分析符合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

第五步:教师提问: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企业只能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应收票据(或预付账款)无法收回,应先将其转为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应先将其转为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后,再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教师着重指出企业确认坏账要经过所在地主管税务局的审批坏账产生的原因,作为企业要诚信,借此教育学生必须学会做人,诚实守信。为体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企业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计提坏账准备。

引出计提准备的方法:

(1)直接转销法

(2)

第六步:案例分析,学习技能。

例:假定2013年8月上海大众的应收B公司款项20万确实无法收回,经研究决定被确认为坏账,2013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仍为1000万,则2013年计提坏账准备及账务处理分别是?

第七步:教师分析讲解,核销坏账。

借:坏账准备 20

贷:应收账款 20

2013年应提取的坏账准备=1000*5%+20-5=20万

应补提: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

贷:坏账准备 20

教师问,如果前期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来怎么办?大众公司该如何做账呢?引出核销坏账的处理?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分成两步:

第一步,冲回已核销的坏账。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第二步,正常收账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师生一起总结知识点:坏账的定义、确认条件、计提范围、方法、核算的计算公式及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坏账、核销的坏账重新又收回来的会计分录。

第八步:实战训练,提高技能。

(1)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500万,计划从本年末开始计提坏账准备金,采用年末应收账款百分比法;

(2)2011年10月份,经确认,公司发生了一笔10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3)2011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万,应计提坏账准备为多少?

(4)2012年,收回已核销的坏账3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300万

(5)2013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00万,年末计提坏坏账准备为?

学生按照掌握情况自行分析并解决业务,教师来回查看并指导。

【课堂小结】

本次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利用案例分析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小组分析,习题巩固,克服了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坏账损失和坏账核算

坏账及坏账损失的概念 坏账确认的条件(1)、(2)、(3)、(4)

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1)、(2)

坏账准备的核算及业务处理

(1)公式 (2)会计分录 (3)账户的性质及结构

【教学反思】

课前进行设计,是在理解教材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适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目标定位明确,重难点突出,选择教学方法有效。

2.教学过程符合逻辑要求。从复习回顾到创设情境外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德育渗透、会计准则引用,按常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课堂效果不错

1.学生参与率高,积极配合老师。

2.教学时间正好完成教学任务。

3.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德充渗透。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

中国当前通胀形势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十一五”结束,中国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水平质的提升。不过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隐秘了不少发展隐患,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且持续时间长,加之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过热、投资过剩和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于兆坤,2012)。

在长达二十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终于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二十年之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以前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已经转变为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低通货膨胀率发展的稳定局面(李勇、王媛媛,2012)。2011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点,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一年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也为未来的四年规划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

“十二五”规划前期的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成因有三个因素:国内外投资、国内成本、货币流动。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尽量下调,不过大多省市提出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在10%以上,由此带来的国内外投资者盲目投资,极容易造成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行业过度投资,致使行业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干霖,2012)。

在20世纪90年代到“十五”之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和民工劳动力普遍报酬分配比较低,那时候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不过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工人素质提升,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工人劳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融资成本等国内发展要素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当下社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求,而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通货紧缩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每年国家都发行了大量货币满足市场流通。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增速回落,之前发行的货币现在流通性已经出现下降,造成货币流通阻塞,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董明凯,2012)。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伴随着新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及其形成因素,综合考虑现在全球金融动荡,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制定政策以追求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当前中国经济研究的主要背景(干霖、董智勇,2012)。

2011年中国全年CPI指数为5.4%,远超年初预定的4%的目标(见表1),全国经济增长9.2%,较之上一年的10.3%回落了一个百分点,将经济增长率降低到了两位数以下。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不少企业相继遇到了“用工荒”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必将要面临更大的问题,就业人员就业方向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需要企业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沈坤荣、田伟、李子联,2012)。前几年依靠吸引国外投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改变,近几年国内投资者逐渐开始投资海外,不仅国际资金开始减少,同时国内资金出现了外流,国内投资难以赶上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前期货币总量过剩,资金外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高升,货币流通性受阻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必将会愈加明显。

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贸交易,但近几年欧美国家鼓吹的“中国”,直接导致了中国产品不断被欧美国家以各种理由实施反倾销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孙静娟、丘书俊,2012)。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提升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用事实回击一切质疑者。总体来说,2012年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稳定,CPI指数有所回落,经济保持增长没有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也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做到了向资金技术型发展模式的稳定转变,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下经济稳健增长的调控政策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不能全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调控政策和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小,大多数发展模式都属于技术密集型服务型行业。而中国国土面积广袤,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主产业链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政策(温万德,2011)。

(一)重视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并且从最近国家连续颁发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因为气候关系导致一些农业粮食大省在某一段时间严重减产,遭受虫灾等情况下,政府会大量收购粮食以稳定物价,确保粮食生产大户不会因为农作物减产而提高物价。当然,对于某些滞留农作物,国家也会在第一时间用市场同比价格将其收购,在情况有可能发生之前就将问题解决。

(二)保农保粮

要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问题,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保农保粮,确保农业、粮食的稳产稳价。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率升高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率先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没有例外。2011年上半年CPI指数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了两位数,往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同样远远高于CPI上涨指数,可以说明粮食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每年中国都会大量从农业大省收购大量粮食,为的就是以应变将来某个时候突发的粮食危机,好在虽然国土耕地面积日益收缩,不过仍然每年农业都能丰收,确保了粮食储备的稳定。

(三)改变中国负利率状况

利率如果低于物价上涨率,很明显,这样的存款利率是负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产生最大的受害者是社会中低层,这必将导致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利率由负转正,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储蓄存款保值,以保证利率在通货膨胀率高起时居民财富水平不会降低。

中国现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整建议

虽然中国是资源型大国,但是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低利用率上取得的成果,这在如今的发展规划当中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加快转变经济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调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让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将社会物价水平控制在某一个稳定水平,波动不能太大,应该尽量在百姓的理性思想和实际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当中,这就要求在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当中起伏不能太大(陈朝旭,2011)。以前中国的调控政策通常是在价格超出承受范围之后才会进行调控,这在现在要求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行的。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调控目标,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而预备几套宏观调控计划,这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宏观调控体系成熟与否的一大标志。根据中国前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历史经验来看,将经济增长率设定在8%-10%这个区间平稳发展,CPI指数保持在4%上下,这两大指标最适合中国现有国情下的社会发展,既可以保持经济活力,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调控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实情,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中国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过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是必定要经历的阶段。从刚开始盲目追求工业化发展到逐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发展,在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之后,现代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口众多,在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点甚至能让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眼红,大量商机让他们开始将大量货币投入进来,造成资金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的情况,极易造成经济发展阻塞,不利于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性对待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空间,有效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本身的发展特色,把握住国内市场优势,才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稳定。

结论

总体上来看,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一段长时期的腾飞和考验,期间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带来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动荡,仍然能够持续较为稳定地发展,标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改变中国现有经济模式和经济产业链,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向产生已经迫在眉睫。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日益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全球化,尽管这时期的全球金融动荡难免对我国产生影响,但分析新形势下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利弊可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中国本身国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调控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以稳定物价、保证国家粮食储备为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为突破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积累下的各种隐患,重点要将社会当中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十二五”时期价格水平总体稳定、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兆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2.李勇,王媛媛.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2(1)

3.干霖.中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4)

4.董明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协整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1)

5.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

6.沈坤荣,田伟,李子联.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

篇9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总体推动力作用下,事业单位会计领域的发展获得了明显的成效。财政体制制度的变革,引发了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精细、高效化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基建业务数据完全依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单独核算,每月还要并入事业单位的会计“大账”,财务年终决算的时候,将基建投入等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数据并账的全新变革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供给事业单位经营决策一应俱全的会计信息,在强化资产负债,杜绝和避免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解决了以往基建项目完工前账面资产存在不实情况的问题[1]。

一、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并账的重大意义

1、基建并账让会计核算主体成为一套账。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了此制度。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此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旧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没有将事业单位当作独立报告的本体,双账和双报表将日常公用经费与基建收支分开,无法真实而全面的说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资产情况。而新的基建并账就是一套账管理模式,其实施原理将会计主体定为独立主体,并且明确了会计核算范围包括事业单位全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2、提升信息质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3条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基建项目成果、预算执行情况[2]。这项规定体现了这一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的要求。根据以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情况可得知,旧制度会出现信息弊端,即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事项会计信息造成的缺失。而2013年的新准则将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归入 “大账”体系,让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项目成果等全面系统的信息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运行。

3、与公共财政体系融合并举。公共财政体系的变革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这一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更要创新这样才能够适应此变化。而基建并账就是财政改革的产物,是推行明细核算的举措,有助于公共财政改革的推动。

4、资金控制到位,监督作用凸显。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资金管控是难点,旧的会计核算办法让这一难点呈现了盲区,从而让一些人有“空”可钻,滋生了贪污腐化现象,而新的制度要求在基建核算的同时要同意纳入“大账”账簿,于报表中得以体现,避免两账两面现象,形成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作用。

二、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实务操作分析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贯穿其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执行中,以当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为契机对基建会计科目加以适当的补充、调整和修订,在新账中设置相应明细科目,核算基建账并入“大账”的成本[3]。

例如:2013年1月基建账发生:财政拨款1500000元,建安工程投资1000000元、待摊投资136830元.。

而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

分析发现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以后有如下问题存在:①很多情况,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数据并不真实。举例为证,在该表中的“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两项内容,当对它们进行并入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合并后在表中体现出的数据可能大于实际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将以前内部划拨的款项予以扣除。②如将“事业基金”科目纳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是不可行的,因为用负数来显示“事业基金”数额是与该基金本身的性质不相符的。“事业基金”科目是用来对事业单位收入的财政性拨款进行核算的,而这项资金的形成是对扣除结余分配后的一种滚存金额累计;如果将此资金并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就已经对该资金的用途进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事业基金”科目原本的性质的。

综上分析,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不但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内控中的执行、支付两个岗分脱开,更可以让资产建设现状、事业单位贷款情况如实反馈在大账中,使事业单位的报表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以及负债情况,为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因而,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应该运用于我国各个事业单位,使其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树云.中央财政投资的基建项目竣工结余会计处理方法初探[J].财务与会计,2004(11).

[2] 侯晔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华章.2013(01).

篇10

我出身于一个教育之家,姥姥、妈妈等十几位亲人从事过教育工作。妈妈当了一辈子幼儿园教师,曾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她真是我们的骄傲。妈妈后来跟我说,每年她都要承担几次省市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公开课,外出听课学习的次数不多,对她来说,每次公开课都是非常宝贵而有效的专业成长机会。如今妈妈早已退休,我则成为了一名教师。三十年光阴疾行,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教师从节奏慢、环境静、物质简、交流陋的年代里走出来,面对着一个移动化、碎片化、技术化且求快求新的时代,我以及我的教师同行们如何找到适合时代、适合自己的有效成长方式?

教师节,是全社会表达对教师职业认同和尊重的日子,也应该是教师群体对职业价值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时刻。今年的教师节,除去校园鲜花、电视新闻等传统庆祝方式以外,最多的祝福是在手机上。有发红包的,让群里当教师的才能去抢;有做微信海报的,把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点滴感人瞬间记录下来;有电影《启功》首映式通知的,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最佳诠释。在给手机强大传播功能点赞的同时,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这早已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人际交往乃至社会生存,越来越多呈现出“线上沟通+线下实践”的混合存在形式。微信支付实现了线上购物,线下使用;手机订餐实现了线上团购,线上品味;教育公共号实现了手机学习,课堂应用。这种混合式的新型生存形态,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成长大环境。

关于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前几年有多个借助于博客、好看簿等Web2.0社会交往工具的区域型教师专业发展群落,教师热情高,参与度广,曾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期待能够成为技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然而这种由技术主导的教师专业发展,在把握不住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很容易发展成为一时热潮,而不能带来长久的、深入的改变。因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永远不变的是教学理念。教师终其一身都要追求如何实现职业定位,即知识的领路者,精神的开拓者,思维的培养者,情感的感化者,并在课堂中加以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永远都在变化的因素之一就是技术环境。如果让技术成为专业发展的驱动力,教师就会发现博客、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扑面而来,每天疲于学习新技术,每节课都要忙于把刚学会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没来得及自如应用后的深入整合时,技术已然更新,于是一轮一轮的技术热潮退去以后,教学理念的失落与错位就会浮出水面,最后只剩下一道又一道的“李克东难题”。所以破解李克东难题的方法,或者技术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那就是回归到教育理念为驱动力的专业发展,技术可以更新,可以变化,但是要编织(weave in)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像使用微信那样,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技术负担,像用手机打电话一样,我们是在使用一种信手拈来,甚至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用编织到日常教学中的技术工具,来驱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线上沟通+线下实践”的混合理念,才会实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目的没变,但利用在线课程和社区进行学习的效率会提高;深度互动的目的没变,但是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对象会更加丰富,交流渠道会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没变,但基于技术的教师成长会更加轻松。今天的我,早已习惯了上网看视频公开课,使用微信读教育公共号,打开手机通过移动直播平台,参加正在另一个城市举办的学术会议……

妈妈年事已高,在TPACK、翻转课堂、慕课等话题上我无法与她沟通,但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如何让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更顺畅,妈妈永远是我的对话伙伴,因为教学理念不变,技术只是编织进了我的生活、我的职业。

篇11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孩子经常会为寻找不同答案或解题思路积极交换意见。“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放”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另一方面――“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放”得科学,“收”就会有效、有力。

精心设计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尤其是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活动结果的生成应该有哪些情况。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设计好的教学与真实的课堂生成不相符,这就要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放”要放得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去“收”,才能达到“放”的效果。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教师应该怎样适时的收,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一、伺“机”而动,价值引导

精心预设,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积极创设真实的活动情景,掌握处理好教材与活动相互促进的策略。人是环境的产物,因境而异;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智力激荡。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边形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下8种四边形让学生分类,这可是一个全开放的大问题,由于老师课前预设不够全面,学生的回答让老师不知怎么办,后来老师只能自己出示笑笑的分法――按边来分;在按边来分的情境中,老师课前预设不到学生有哪些回答,未能引出平行四边的概念,从而未能从生成来引导教学预设达到效果。

课堂评价是“收”的一种方法。当学生汇报了各种情况后:老师应当“收一收”,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分法进行评价,引导按边来分比较合理。在按边来分的情境中,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会产生很多想法,教师可以借此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课堂上的追问也是“收”一种方法,通过追问让知识进一步升华,从而提炼出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因此,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生成,是伺“机”而动,价值引导。

二、随“机”应变,顺应学情

听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就好比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你们也能想出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去寻求答案。由于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学生思维活跃,很快就产生了几种推导方法:有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结果是教学过程中最自然的“收”, 当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待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教师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喜悦的表情,这时在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收场,让他们汇报和展示探究结果,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一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让人听了后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有一种艺术享受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既要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又要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在正确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