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02:00: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教学实践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些只是单纯的教学内容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了闭塞,学生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培养社会性的人才相悖。审计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取基本技能和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观念对会计专业的偏见。
2、就业发展导向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形势较为严峻,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距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上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提升和发展,并且能够很好的参加工作。
二、审核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会计专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审计教学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还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兼顾审计实务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模式,教师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好的促进教学内容的进行。
(三)尝试审计模式训练的方法
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相关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的动手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就需要实施对学生开展审计模式的训练。
三、审核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总结与改进方法
(一)教师对教学前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助学导学的角色,并对教学内容做好前期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得专业知识。
哲学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人和社会相互依赖、共同存在。因此只有当人和社会处于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状态下,人和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既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又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近年来,人性化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制器化教育而言的,它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去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仔细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由于受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也逐渐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而注重促进学生职业定向性发展,这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弱化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被有些用人单位称为“跛足人”“半个人”,这与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因此,专业课程教学关注社会与关注个人并重,并将关注个人置于前提才能真正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科技和人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二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异,但他们在追求真理、对未知世界孜孜探求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观、公正、真善美统一。人们要探求包括技术和人文两种因素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进行。对于正在为社会生活作准备而受着专业教育的学生更是如此,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专业教育,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专业教育下的合格学生;而缺少“人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乏“人文”的学生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对象是由科学技术转换成的另一种形式――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当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专业课程作用于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时,专业课程就应成为一种育人的精神文化、一种富有人性的有助于人的发展的载体及其现实表现。因此,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意蕴与教育教学的人文本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精神与学科课程的结合成为必然。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如此。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更不是机器人。无论何种教育,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人”。大学中的专业教育也必须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只能是“育人”,绝不是“制器”[1],绝不是一切形式的只重视做事的急功近利。也就是说,专业教育教学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给予学生自由发展、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要从人的心理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心理积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不赞成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患者来研究,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任凭外在环境的左右,它扭转了心理学的非人化的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与理想、价值与尊严、潜能与创造性、自我实现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2]。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需要)表明,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有指向越来越努力实现这种完善的趋向”[3]。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自我,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将这种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有目的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而不是看作机械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总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人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 [4],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主地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强调对人类自身、人的本性的研究,其理论体系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坚实地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其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更进一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它昭示着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整体的人,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并重的生命个体,从而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潜能。
教育学基础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基本活动。毋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如果教育“目中无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工具,是被动“盛装”知识、填充技能的“容器”,这就违反了教育学的原理。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回到原本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要重视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益的技能和概念的学习,是对人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经验的掌握。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学什么及如何去学。
第四,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倡导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那么,在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法[5];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调适等。
社会学基础
教学过程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性[6]。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从教学的形态起源来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有着特殊的交往目的即学生的发展、特殊的交往内容即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特殊的交往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特殊的交往方式即教材这一文化中介;教学这种特殊的交往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成了师生间的“我――你”关系[7]。也就是说,师生交往,它以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基础,以师生之间发生依赖性为特点,以对师生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为结果。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下,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应该承认,今天的教师作为“学者”其品质在弱化,作为“引导者”其品质在加强[8],他们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社会和自然。“引导者”的定位,要求教师运用技巧和策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生的角色可定位于“自主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关怀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形成属于“自我”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这样定位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这其中,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向专业课程教师展示了一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使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李轶芳.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访杨叔子院士.刘献君 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6.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3]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易莉.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 2004(3).
张龙平,四川垫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1年9月考入原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与会计专业,1985年7月毕业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1987年留校任教和研究审计学至今,1994年6月获会计学(审计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1995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导师。张龙平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审计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校职称评定小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经济安全监管研究中心会计监管研究室主任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含审计准则)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审计署国家审计准则技术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监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湖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等。
张龙平教授长期以来紧密围绕审计学来开展科学研究,在大学审计教学、科研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准则制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是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审计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审计学及财务会计理论(特别是审计基本理论)、西方审计制度与准则(特别是IAASB的文告)、中国审计制度与准则、资本市场舞弊审计技巧、审计风险控制与品质提升、内部审计绩效改进路径等。
张龙平教授对审计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他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家级15篇。《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审计质量特征及其对质量控制思想的影响》等论文在会计、审计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张龙平教授编写和参编著作50余部,专著《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系统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专著。张龙平教授站在有力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借鉴审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运用系统的方法和各种控制手段,提出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及其工作管理的指导框架和基本构想。他认为审计控制的目标是提高已审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尽量减少信息风险,使报表使用决策者不致失误;主张审计控制系统由宏观控制子系统、中观控制子系统和微观控制子系统构成;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分别成为这三个子控制系统的主体,并对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组成要素以及控制主体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张龙平教授提出的观点对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专家,张龙平教授在1995 2005年还起草完成财政部5个法规制定项目:“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违反法规行为”审计准则;“存货监盘”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还参加7其他所有的独立审计等业务准则、道德准则的起草制定的全过程的工作。张龙平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负责主持的《审计学》课程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和李璐副教授共同负责主持的《现代审计学》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任负责人建设的《审计学》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天道酬勤,张龙平教授多年的辛勤耕耘得到广泛的认可,他曾获国家教育部1999年首届全国百佳“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财政部重点学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等荣誉称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我国的会计与审计准则建设迈出了与国际趋同的步伐。在会计学本科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际审计学发展前沿,理解我国及国外的审计准则,领会未来审计发展方向以及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和相关用语,对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多,人才市场对高校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审计学双语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促进审计学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知识目标,二是语言目标,三是文化目标。具体到审计学来说,首先是通过双语教学掌握审计学的理论和实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英语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学习、思考所学课程,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国的会计和审计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外文教材翻译而来的,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使他们利用英语这个工具,在学习、吸收和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用英语在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从而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各种实际情况,第三层次目标在现阶段还难以达到。当前,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的目标上。
二、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
双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英文原版教材,能够用英语解答教材中的习题,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讲授的复杂长句,并且能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用英语讨论案例。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英语水平,至少要在大学二年级通过了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也就是大三阶段。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并不适于实施双语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审计学来说,中文的专业词汇已经是非常含混晦涩,如果英语水平又达不到,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只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次,审计学的双语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开设。审计学课程需要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而这些课程一般都会在大一下期和大二开设,因此审计学可在大三开设。对于双语教学来说,考虑到审计学本身的难度,应该在中文的审计学课程上完之后,开设双语审计学作为一门任选课,从而避免把双语教学变成专业英语课。
综上所述,审计学双语教学应该安排在大三下期或者大四上期,但是大四上期很多学生忙着备考研究生,或者是找工作,不愿意再在专业课上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为宜。
三、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都倾向于选择国外原版的教材,因为这就避免了翻译教材出现的漏译、误译或专业术语的纰漏,使学生原汁原味地尽享作者思想和知识的准确而真实的表达。但是,外文原版教材一般篇幅较大,章节较多,国内的学时往往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完,因此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适当的精简和取舍。同时,外文教材中大量的案例基本上以外国事例为主,从而不便于学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审计学的双语教学中要将外文原版教材与指定的中文教材结合使用,并且要补充中国案例。
四、审计学双语教学模式
审计学的双语教学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仅靠课堂上听老师讲,可能会听得非常吃力,因此审计学的双语教学方法应当从课前准备谈起。
1.课前准备
首先提前将课堂上所要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中文对照以及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并且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中文材料,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课堂教学
审计学双语教学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保证教学进度,而且英文课件也能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讲授时,教师可以在全外型(原版教材、外文讲授)、混合型(原版教材、外语与汉语交错讲授)、半外型(原版教材、汉语讲授)三种模式之间灵活转换。具体来讲,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应采用半外型,使学生在心理和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增加英语教授的比例,进入混合型,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至于能否进入全外型,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自行决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授方法,都要保证实现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把双语教学的课堂变成专业英语的课堂。
双语教学尤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师生的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英语很容易听得昏昏欲睡。审计双语教学课堂的互动可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讨论环节,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一个案例或一个问题,小组之间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课后巩固
审计双语教学采用的是英语原版教材,一般内容比较多,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都要靠学生在课后自学,而且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需要课后进一步消化。因此,双语教学的课后巩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后教师可以指定答疑时间和地点,更方便可行的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交流。互联网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BBS、E-mail、聊天室、QQ等,网络交流不必面对面,学生在提问时也没有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查找阅读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如我们学校的外文期刊网上有很多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论文,阅读这些论文一方面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方面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甚至激发学生做研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外的财经网站,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外文教材上的一些案例一般在网上都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交流,还可以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双语”课程的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4.课程考核
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审计学的难度,为了更加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采用出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出勤占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作业)占总成绩的30%到40%,期末卷面考试站总成绩的50%-60%。对于期末的卷面考试,采用英文出题、英文答题的方式,考虑到审计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此允许学生带英文字典或者一些工具书,即采用半开卷的方式。
五、对促进审计双语教学的建议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达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虽然现在高校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出国或者专门英语培训的经历,而且多年来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虽然能够熟练阅读外文资料,但是口语较差,发音不准,很难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来讲专业课。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当务之急。当前有三种思路可以考虑:一是走出去,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出国研修,或者到国内大学进行英语培训;二是引进来,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讲学,并且引进有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攻读跨专业的研究生或双学位,通过鼓励外语教师学习审计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学习外语课程,使教师有效地将专业与外语结合,为今后从事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审计双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为了鼓励教师上好课,学校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出国进行等各方面给予倾斜。
2.处理好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学习的关系
在双语教学中英语是作为载体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教学内容就是专业课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环境下了解专业知识。具体到审计双语教学,其本质是用英语讲审计,而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是次要目的。专业英语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是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偏重于英语,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能读懂专业文章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因此,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从而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做好了铺垫。
如果不能区分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学习,双语教学的课堂往往会变成专业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课文、解释专业术语上,而不是放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这样开设双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莉.《人身保险》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6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74-02
审计学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理论指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学课程内容条块分割,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审计课程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学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该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三维整合审计学教学模式。
一、审计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逻辑性。审计学课程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章节内容重复。有的学校根据审计主体性质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鉴证审计等;有的学校根据特殊行业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这些课程之间和章节内容也存在重叠现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各章节前后没有连贯的逻辑关系。若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课程间的联系与渗透,盲目地为课时而讲授,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审计知识不系统等问题。为此,应科学设置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机结合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
2.教学内容多,缺乏内在衔接性。审计学教学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性不强或拓展性知识;实务部分以审计实务的四个循环和货币资金审计为主线,审计终结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部分院校增加了验资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审计学教学内容多,实务部分与理论部分缺乏衔接性,使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脱离。如何进行理论知识与实务部分衔接,尤为重要。例如,在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务部分讲解时,应与审计方法中的存货监盘有机结合,并辅之审计工作底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3.审计理论和术语晦涩,缺乏明晰性。审计理论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与乏味,有些理论术语晦涩,如日期截止目标、机械性准确、重要性、合理保证和认定等。单纯从字面看,这些术语很生僻,加之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不通俗。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应结合案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真实含义。
4.审计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二、构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教学模式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参考文献:
[1] 陈风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8.
[2] 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53-55.
[3]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7.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为主要学科的财经类本科教学型院校,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四个专业。审计学专业于2013年开设,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其培养目标定位不很清晰,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本文针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四方面入手,来完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前提,所以审计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
国内高校一般划分为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二本普通院校、三本民办院校、高职高专。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研究,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二本、三本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就业一般定位在中等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这三个层次的大学差异化核心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低层、中层、高层是指就业层次的低、中、高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属于三本民办院校,其核心定位为考证、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层就业领域,这也就决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该选择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课程支撑着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曾晓虹、刘海燕,2009),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并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课程设置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目前课程设置还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审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层级,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一)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思考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按审计主体不同开设了审计学、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划分容易造成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不清,造成知识的重叠。通过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曾晓虹、刘海燕,2009)。审计学原理主要介绍了审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审计职业环境、审计流程的完整理论,并涉及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技术与方法,这两门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财务审计在审计学原理的基础上,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括审计中的五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绩效审计在介绍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这四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一方面涵盖面较广,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课程的界限,比较科学合理,应予采纳。
(二)审计学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程设置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会莉,201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课时数参考表1,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这些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即第一、二、三学期;其次重点抓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五、六学期。除了要学好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四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外,还要学好会计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基础上的,想要做好审计必须先会会计,并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审计专业的学生既会会计也会审计,就业面更广;最后还要兼顾到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在就业时才能灵活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大实验课程权重
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以及实训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王全在,2014)。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课程实验。如表1所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配套有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基础模拟实训,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审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实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带来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学生必须要转变思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为此,实验课显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审计学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作支撑。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隶属于管理系,管理系专职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3%,副高职称占比4.8%,正高占比为9.5%,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职教师职称梯度不合理,缺少副高、正高职称;二是教师缺乏审计学专业背景;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构建职称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由于建校较晚,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缺乏科研意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没有精力搞科研,另外学校科研奖励对教师的驱动力不足。建议学院下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奖励,避免给专职教师分派过多杂事,使其专心投入科研,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加副高、正高职称人数,同时考虑在招聘时引进副高、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或者聘请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里,如此形成一个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招聘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教师目前都是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抽调出来培养的,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背景,教师的转型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建议学院在招聘时尽可能地招聘一些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三)打造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学教师应该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践(翟华云、周运兰、李杨等),还可以适时地聘请审计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定期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邹照菊,2008),或者给学生进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步进行,建议学院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审计专业教师外出实习的机会,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历,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
(一)以知识为基础
“厚基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发展有后劲的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用友杯”财会知识大赛、“子遥杯”商业精英挑战赛、财务知识技能竞赛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能力为重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实验课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校外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将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一种途径,为此学校要做好规划工作。建议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行“四年一贯制指导”,即从大一的社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都由同一名导师指导,从大一入学就做好四年的实践规划。
2.稳定平台。由学院牵头,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实践平台,如此,企业直接在学校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减少了招聘、上岗培训的成本,学校也能为社会直接输送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教师指导。由于实习学生较多,盲目地去参加实习,不仅不能取得实习效果,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为了保证实习能有序进行,建议把实习学生分组,每个分组配备一名审计教师,由专业教师指导,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而且实践过程会较为规范、有序。
4.学生实习。要求每个审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实习,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实习报告,而且实习期间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三)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多方位、多途径打通就业渠道。
1.做好职业规划。对审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就进行职业规划,在选修课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让其明确自身的就业规划。
2.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自2013年以来我校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成绩优秀者会被推荐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表现优秀者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事务所签订就业合同。
3.安排学生实习。大四只安排上学期的课程,下学期就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先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其他单位提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4.举办大型招聘会。每到毕业季,学校会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河南省内周边企事业单位到校内招聘。为使学生顺利应聘,在招聘会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高校的核心定位,确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对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发展规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计划;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最后确立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限于篇幅,没有对课程设置中的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审计学专业虽然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专业从新建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审计学专业依托于成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以上四步规划一定会日臻完善。X
参考文献:
[1]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
[2]梁慧媛.审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1):117-118.
[3]马春静.应用型本科非审计专业审计学课堂教学设计[J].商业会计,2011,(15).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5]曾晓虹,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1).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会计与审计学院是广西财经学院本科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设有本科专业五个: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财务会计教育。其中,会计学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会计学专业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审计学专业是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重点课程4门。目前共有本科学生3 112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4人,副高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47%。教师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61.42%。学院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资产评估、财务会计教育五个系和一个会计实验室(可同时容400人进行会计模拟实习)。
2011年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授予权,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广西最早具有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0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审计的法制化建设与政府监管不断加强,审计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各界对内外部审计越来越重视,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学作为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核心专业课并储备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后,才能学习审计课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审计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课程内容体系复杂,理论性强,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抽象、难学,学习兴趣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较低。这一方面与审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审计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寻求审计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培养最佳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较多,术语难以理解
审计课程内容较多,学习任务重,以部分高校常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教材为例,内容体系涵盖了审计基本原理、审计测试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职业道德等七个模块共计二十二章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深入讲解,只能引导学生自学。另外,课程中许多重要的专业术语,如“认定”“重要性水平”“符合性测试”等,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少,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进而导致无法在实际中进行灵活运用。
(二)审计课程理论性强
审计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与审计准则紧密相连,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倒逼着审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因此,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审计的前沿性问题,紧扣最新的审计准则,厘清审计准则变化前后审计理论的变化,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三)审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审计行为复杂多样,审计在应用过程中,吸纳了其他学科领域科学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与会计、统计、计算机、法律等学科领域联系比较紧密,如计算机辅助审计、抽样审计方法等。另外,审计在应用领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实践经验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出,审计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其他职业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审计高级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我国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审计学是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其教学效果与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相比差强人意,教学效果几乎处于最低端。大部分学生反映审计学抽象、难学、不易理解,许多知识点都是一知半解,而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也普遍反映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最新案例较少,教材选择余地较小,无法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课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方式开始尝试对审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拘泥于所选教材,实践教学安排较少,忽视了审计实务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操作技能不强,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
(三)教材和案例匮乏
相较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来看,审计学教材更新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学的教学效果。目前编著的审计学教材大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学内容体系,许多内容是直接翻译过来的,部分表达过于细化且相关案例较少,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主要针对一些有审计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而编写,因而对于初学审计的学生来讲并不适用,且该教材主要以民间审计为主,忽视了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审计内容体系的全面认识和学习。
(四)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一名合格的审计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给予透彻的理论讲解,真实的案例呈现。然而现实中,大多数的高校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环节,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基本理论、基础方法进行讲解,很难将晦涩的准则条文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在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务练习和操作。
三、“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原理
“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是依据分层次教育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照素质与能力并重的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独立分析及模拟操作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现实的职业活动分解为特定的任务和行为,在强化行为目标的同时,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传统教学的单项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引用“二元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主体的转变,在“二元结构”模式下的主体需要从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处于教学主体的地位;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聚合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三是授课方式的转变,由单纯的理论讲解向从理论与具体案例相融合,并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的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内容选取。“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变,需要结合审计学的课程特点,即理论性强、多学科交叉范围广。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把握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力求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的完整,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按照审计学科体系和审计程序的特点,将审计内容体系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将单元内容与真实的审计工作相结合。例如审计方法、审计计划、审计证据、风险评估、审计工作底稿等都可以以实务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相关理论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审计资料、审计软件、仿真的工作情境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审计实务模拟操作,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对审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课程组织方式。“二元结构”教学模式下需要转变教学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改进,力求改变审计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强调学习质量,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咨询与指导。
基于“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三个方面的要求,按照审计课程设置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入“二元结构”模式,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如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报告出具等,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将知识、技能转换为特定的审计任务,使得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融为一体,保证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操作步骤。
(1)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构建模拟活动场景。“二元结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审计教学目标及进度安排对理论知识讲授,在此基础上,明确模拟活动场景需要应用的方法、概念等,构建逼真的审计工作场景,给定审计任务和相关审计资料,并对模拟操作进行必要的介绍,随时关注学生的模拟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后期的总结与评价。
(2)情景分析及模拟操作实施。通过情景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审计工作的模拟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成立审计小组(4―6人一个小组),每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执行审计模拟操作。例如,作为一个审计师在审计一个新客户前需要做哪些前期工作?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如何列举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如何设计审计程序?这些情景都可以作为模拟操作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界定重大错报领域,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而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实务操作规则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偏差及错误。
(3)学习评价与总结。情景模拟操作完成后,各小组汇总分析报告,并由组长准备PPT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需要提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进行有效的衔接,体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实务操作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将情景模拟与真实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帮助其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再次将理论知识点与实务操作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
四、“二元结构”模式下的审计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循序渐进地引入“二元结构”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学生都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转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引入需要结合审计课程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步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熟悉该模式的原理及自己所应承担的任务,然后追求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取及情景设计
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某个类型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原委,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明确审计对象,熟悉审计流程,掌握不同审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得出审计事项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另外,真实性对模拟情景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审计师,正在针对一个真实的事件进行审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
“二元结构”模式下虽然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但是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该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实务操作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通过实际参与,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务操作水平,还能够掌握一些一手资料,为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审计案例。另外,审计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外审计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与“二元结构”模式相应的考评体系
“二元结构”模式下的审计课程需要一改以往的理论考试或课程论文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最终的成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实验考核的比例,让学生对实验操作重视起来,同时对其在模拟实验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协调能力、团队贡献能力等方面进行记录评价。通过这种考评方式的改变,旨在使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受益于学生新的审计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向真,陈振凤.我国大学审计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2]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2):98-99.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