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神病调查报告

精神病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精神病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R521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呈迅速传播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WHO制定了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并推荐了DOTS策略,要求结核病人的治疗统一采用WHO推荐的短程化疗方案。我国已将结核病纳入国家重点传染病控制项目之一,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病人使用WHO推荐的抗结核病方案后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一般为:过敏性反应、药物性皮疹及对肝脏的损害等。大多数经停药或减量治疗后能逐步好转,但因服用1次抗结核病药就出现如此严重而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的还属罕见的。笔者将收治的1例因服用抗结核药1次而突发精神病的案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农民,平时身体健康,但身材瘦小,无其他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其弟及父母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因近3月干咳,身体日渐消瘦,于2007年4月23日在当地卫生院就诊。经x线拍片检查怀疑为肺结核,于2007年4月24日到我院就诊,经做CT检查显示为:右肺下叶肺结核。随即转诊到区疾控中心,经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右下肺结核。按照免费治疗程序和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疾控中心按照WHO推荐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给予了一线抗结核药HRZE组合药剂隔日顿服疗法(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组合)。4月26日早晨,患者按要求剂量空腹首次服用此组合药物,当日中午,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奔跑、迫害妄想、傻笑、胡言乱语、打闹、拒食拒喝等。因病人症状逐渐严重,于当晚8:00,家人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人询问情况后建议:立即停药观察,病情加重随时就诊。4月27日,患者症状继续加重,家人即带她到市精神病院就诊,精神病院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精神异常,即诊断为狂躁型精神病。建议:停用抗结核药进一步观察,并给予奋乃近等抗精神病药物及维生素B6治疗。4月28日,我区疾控中心派人进行了调查,认为确实是服用了1次抗结核药后发生了精神症状,同时向省、市、区疾控中心及区卫生局写出了书面调查报告。此后,病人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精神症状逐渐好转。

6月20日,家属带病人到我院再次就诊,要求进行抗结核治疗,医师与其家属履行告知及签字手续后,给予了小剂量三联抗结核药物(即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25g、乙胺丁醇0.75g)隔日顿服治疗2月。8月16日,病人经市传染病院拍片检查显示:结核病灶吸收好转。

到8月20日为止已3个多月了,患者的结核病症状明显好转,但精神病症状仍没有完全消除,仍有傻笑、精神异常等,患者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经常需要家人看护,给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讨论

2.1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其它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家人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但患者年龄较大。身材瘦小,不到45kg,疾控中心虽然严格按结核病免费治疗程序进行了检查、告知和签字手续等,但按照WHO推荐的一线抗结核病组合药物治疗时,未考虑到个体差异,存在剂量过大的可能。

篇2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迁延。1993年全国7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15岁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城市总患病率0.818%、农村0.518 %,由此推算百万15岁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人数为0.518~0.818万人[1]。患病率高、致残率大,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接受精神病药物治疗率并不是很高,患者未治疗的原因包括依从性差、社会和家属重视不足、家庭贫困等。解决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问题是提高社区精神病患者治疗率的有效方法之一[2]。笔者在2006-2010年间对社区内146例低收入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免费服药方案,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按照本地低保标准或接近低保标准,共免费治疗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46例,治疗周期为1年。患者均为从未服用过或三年内未规则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猜疑,忧郁,焦虑等症状。患者资料:性别:男71例,女75例。病程:最短4年,最长18年,平均9.6年。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71例,初中45例,高中25例,大学2例。年龄:l6~30岁25例、31~40岁43例,41~50岁38例,51~60岁24例,>60岁16例。婚姻:未婚11例,已婚112例,离婚10例,丧偶13例;患者服药前均有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等症状。

1.2 方法根据与患者本人接触,和患者家属交谈,查阅患者病历等方式,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做到详细了解,所有数据总结存档以便后期微调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初期以缓解病情为主,后期药物逐步减量,以维持性治疗为主。所用药物主要有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苯二氮卓类,氟奋乃静癸酸酯等[3]。治疗一年后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为主要指标评价疗效。

2结果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从之前的29例提高到现在的138例,间断服药的患者从一年前的85例降低到现在的4例,病情稳定患者从之前的36例提高到现在的139例。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4]的各项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统计显示,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示,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精神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捅苦,同时减少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减轻社会负担。研究结果提示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既有医疗价值又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精神分裂症由于恢复周期较长,治疗效果较缓慢,费用较为昂贵,因此对于广大低收入家庭来说,需要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由于经济原因,许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和居家治疗,由于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或缺乏系统的治疗方案,疗效并不显著。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不仅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压力,同时由于其存在潜在的影响社会安定因素,因此,还可能影响到社区居民。另外由于群众对精神病的误解和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5]。给社区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方案,也正是基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广大患者都积极响应,并且通过治疗,患者的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精神病的康复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在继续扩大受益面的同时,家庭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另外社会也应理解患者,尊重患者,通过家庭,社会,医生,患者本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张金香,王勇,李书光.系统社区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疗效巩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7):60-61.

篇3

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在2003年愚人节从酒店高楼跃下,从新闻报道里,我们知道接下去的六个小时内,有九个人模仿他的自杀行为。

每天打开报纸,越来越多自杀的新闻,仿佛成了一种流行的风尚。

根据专家披露,许多自杀者或多或少都有忧郁症的倾向。而患有忧郁症的人,外表看起来很健康,这就让人对他的自戳行为无法预测和预防。

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给现代人带来的,却是生活上无穷的压力。无法排解和不懂调适压力的后遗症,是超过三百多种的精神病,其中一种最“流行”的,就是忧郁症。

忧郁症在二十一世纪,继癌症和艾滋病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三大杀手之一。

通常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太苛刻,期望十全十美,不能忍受和接受一丁点儿缺点,并把自己的一切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只重视个人得失,忽略甚至从不关心其他人或是社会事。据调查报告,这样的人最容易罹患忧郁症。

中国精神病协会曾经指出,中国每十人之中,便有一人可能患上各种程度不一的精神病。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种疫苗及一般预防措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爆发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效果。 方法 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未发病的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组152例,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比较两组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200例患者中有27例爆发流感,152例实施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措施后发病5例(3.29%),21例一般预防措施者发病4例(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接种流感疫苗组较一般预防措施组发生甲型流感的潜伏期长,平均最高体温低(P<0.05)。 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流感的爆发流行,并可延长潜伏期,减轻患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关键词】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预防接种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诸多的甲型流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发病情况及接种疫苗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作者对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龄19 a~65 a;(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甲型流感爆发后,将未发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门市防疫站提供)组152例和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空气消毒、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1.2.2 诊断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静脉血后,立即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痰培养及病毒分离,并对标本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及ELISA试验,以确诊甲型流感。

1.2.3 潜伏期计算 潜伏期为从患者接触流感患者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现症状为潜伏期的起始时间[1]。

1.2.4 最高体温检测 自患者症状出现起,每隔2 h测体温1次,至患者症状消失时的最高体温。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爆发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实施预防措施后发病,总患病人数36例(18.0%)。其中152例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发病,21例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发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护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5 d,5.5 d,6 d,7 d,8 d,9 d;实施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4.5 d,4.5 d,5 d,5 d。接种流感疫苗者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7.9 ℃,38.0 ℃,38.1 ℃,38.2 ℃,38.3 ℃;给予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8.3 ℃,39.0 ℃,39.3 ℃,39.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一般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病情较严重,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积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群密度相对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发流感时没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所以流行较快,仅在爆发2 d内就有27例感染,且体温高、病情重、病程长。在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流感发生率、病情严重度及潜伏期降低和缩短。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仅为3.29%,而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为19.05%,与瞿凤岐[3]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本调查总罹患率为18.0%,高于胡超云[4]报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属易感人群。流感的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预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应有的运动,加之住院环境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卫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所以,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传染源,(2)降低人员密度,(3)增加病房通风及空气消毒,改善病房卫生条件,(4)改善患者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接种疫苗,(7)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2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1;166~168

篇6

问: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

答:这是一种优生措施。因为近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后代的死亡率较高,后代出现各种各样畸形或遗传疾病的机会也多得多。所以,我国和许多国家都禁止近亲婚配。

一些研究遗传的学者指出,如果完全禁止近亲堂表兄妹结婚,就可以降低先天性聋哑发生率的20%,少年型黑白内障性发生率的15%,色素性干皮症的发生率50%。

问:遗传性疾病与优生是什么关系?

答:优生的内容不仅是要禁止近亲结婚,还要在许多方面采取措施。目前已知人类有近亲三千种的遗传性癌病,而绝大多数遗传病还无法根治。为了防止出生痴呆、畸形及带有各式各样先天疾病的婴儿,还要避免“同病相恋”式的婚姻。即使只有一方患有严重遗传缺陷,最好也不要生育后代。

问:有那些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答:它们有:由于染色体异常造成的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遗传疾病,如痴呆;由于性染色体异常而出现的先天性发育不全综合症,即小及杜纳氏症(无月经、卵巢发育不全、蹼颈)。此外,单基因遗传病如血友病、白化病、偏头痛、色盲;多基因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裂或腭裂、高血压、无脑儿,等等。

有先天性遗传缺陷的人数比例有上升的趋势。1956年统计,美国和其它工业发达城市患有先天性缺陷的儿童为4%;世界卫生组织1968-1969全球性调查,这类儿童的比例为6%;1977年联合国有个组织调查报告说,有遗传缺陷的人已达10.8%。在我国,先天性痴呆和有其他遗传性疾瘸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哪些疾病不宜结婚?

答:从医学观点看,患麻风病而又未经治愈的人不可结婚。因为麻风杆菌通过接触传染,可以危害对方和后代。未治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亦不宜结婚,因为精神不正常的人,很难有婚后幸福生活。许多精神病研究者还认为精神分裂症有遗传因素。血友病的特征是病人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这种病在某些家庭中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样的病人即使结了婚,也最好不生孩子。痴呆病人都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发展,当然是不结婚好。

篇7

精神病是一种以情绪、认知、行为改变为特征,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全球总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我国目前重症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约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为主,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情感障碍,导致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尤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纵火,破坏性大,威胁家庭和社会安全,同时因其不能对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因而无法借助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精神病采用三大疗法,即药物治疗、电休克、心理治疗,约有20%的病人经过上述治疗无效,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病。难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经过内科系统住院治疗,连续使用3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且经过电休克、胰岛素等方法治疗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部分患者治疗十分困难,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新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个体素质,器质性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也不明确,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症状的产生,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的失衡有关,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神经递质恢复平衡,可减轻或消除症状。

二、精神外科的历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对两只黑猩猩施行额叶切除术后,发现其兴奋性降低,术前恐怖状态消失,该实验结果在伦敦第二届国际神经精神学术会上发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与神经外科医师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双侧额前叶脑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患者,获得成功,精神外科从无到有,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绍额叶前部白质切断术治疗严重精神病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奖,故此,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外科的创始人,额叶白质切断术也被命名为Moniz- Lima手术。1936年在美国也开始了精神病的手术治疗,美国精神学家Freeman和神经外科学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观点,于1942年设计了标准前额叶白质切断术,使精神外科迅速发展普及。当时在北美约作了50000例手术,在英国约作了10000例,这些病例中几乎2/3为精神分裂症,1/3为情感性精神病,治疗结果:18%精神分裂症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复,但有3.1%病人在术后出现严重人格障碍,1.3%发生癫痫,死亡为0.3%。英国卫生部回顾了1945-1955年间经手术治疗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结局,其中3/4的患者进行了额前叶白质切断术,结果证实手术对情感性精神症状疗效最显著,精神分裂症最差,30%的精神分裂症术后可“完全恢复”、“社会恢复”和“显著进步”,3%的患者术后人格障碍达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恶化,4%死亡。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当时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然而该手术在取得疗效的同时,部分患者遗留无可挽回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许多学者试图在减少脑组织损害而又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对该手术进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该手术虽然几经改良,副作用有所减少,但仍未超出脑白质切除或切断的范畴,终因并发症严重和缺乏明确的神经生理依据,精神外科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批评。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上述手术在世界范围内急骤减少,额叶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9年Spiegel与Wycis首先报告采用立体定向行丘脑背正中核破坏治疗精神病。1962年Foltz与White报告用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来治疗恶痛、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术,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疗各种严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术,无1例死亡。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神外科,是现代精神外科诞生的标志,它将对脑组织进行纤维切断或切除以阻断神经传导的方法,改为用定向技术进行电凝或射频热凝,使单部位单靶点手术发展为多部位多靶点手术,由一侧半球手术发展为两侧半球同时手术,在减少脑组织损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近几十年,随着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定向手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中。

自1948年以后的历届国际精神病学会议关于精神外科的讨论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认为精神外科对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和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成立“人的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保护国家委员会”,对美国1971年至于1973年间每年所进行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手术并未导致明显的精神缺陷;美国国会1977年在对手术病例历经3年调查后发表了《关于精神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并驳斥了一些认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无效的臆测,为该学科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和医疗发达国家均有精神外科手术开展,每年报道约数百例,以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和癫痫性精神障碍为主。

三、中国精神外科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精神外科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后国内有学者进行了少量的额叶白质切除术,因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快终止。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内陆续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了一些地区开展精神外科的经验。1988年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交流论文30余篇,手术病例542例,代表们对我国精神外科发展的现状、学术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进精神外科健康、稳定地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立体定向手术虽然有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有限制和科学地开展。会议对精神外科手术病人的选择、手术操作规程、并发症的预防、量表的应用、疗效评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起草了《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关于现代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精神外科研讨会上,交流论文99篇,手术病例943人次。从这次交流论文看,我国精神外科手术病例选择规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仪和射频仪进行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

目前通过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癫痫、癫痫性精神障碍、药物依赖等。近十年随着大型定向仪,新型射频仪,微电极,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应用,手术定为更准确,疗效更佳,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手术方法也由单靶点毁损发展到多靶点毁损,手术效率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与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确定,手术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尽管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对边缘系统的Papez环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确定这些结构与人类的情绪、行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无法制造出相应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拟手术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精神外科争议的焦点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进行的脑白质切断或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出现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并发症,在社会舆论的过分渲染下,使人们对精神外科手术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术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医师从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精神外科手术的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很多类型的精神病有自动缓解期,这往往被统计在手术疗效内,使得疗效评定欠客观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医学观点的争论,还涉及较多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伦理道德问题及特殊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将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选择政治犯或有色人种进行精神科手术。科学家担心一旦精神外科手术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将反对他们的人们变成没有独立思考、盲目执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国家曾立法加以禁止。尽管美国国会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疗效,但某些州议会仍通过立法对精神外科手术严加限制或禁止。许多国家的精神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繁杂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使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愿涉及此领域。另外,许多权威性医学杂志为了避免引起伦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争论,不愿登载有关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论文大多只出现在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中,影响了这一学科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发展。

精神外科术后的随防与评价也是精神外科中复杂、困难而又充满争议的环节,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观诊断标准及病情轻重的客观衡量指标,精神科量表的评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精神外科的术后评价更是牵涉到精神科、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学科,标准统一困难,制定更科学、客观和易行的疗效评定标准,也是精神外科面临问题之一。

篇8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是全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者的地方性法规。尽管之前上海已经有一部《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但由于其关注的是单纯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故两者之间立法的本意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使得宁波的这部条例实施后,注定将成为首部关注所有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者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

让人同情的病人群体

要了解这部条例的出台,不得不谈到宁波市精神和心理卫生的现状,也许这些例子和数据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看到。

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胡珍玉在谈到这些案例时,情绪有些激动和悲天悯人:“我只说我们宁波,其实全国的情况一样严重,看了宁波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了。”

这是一个康宁医院精神科所有的医务人员都知道的故事:

汤加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双手合十,祈祷老伴今天平安无事。老汤60多岁了,退休已经十几年。按理,老汤不该在40多岁这么年富力强的时候离开单位,他也是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他的老伴。

老汤是东北人,十几岁就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来到宁波做工,因为人踏实,肯出力,又虚心学技术,干了几年老汤就转正了。随后,老汤认识了一个姓汪的姑娘,结了婚。老汤那时很风光了一阵子,家乡人都知道他在南方站住了脚,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老汤的妻子就患上了精神病。这个病来得蹊跷,好好的一个人,有一天清晨起床说疯就疯了。老汤曾对妻子的双亲发誓,说今生今世无论遇上什么事,他都要对妻子好。这种考验一来就是30年!

在叙说这个故事时,胡院长有些黯淡,让记者感到了老汤的艰难和无奈。

老汤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是老伴患病前出生的,女孩出生时老伴已经不太好了,所以现在老汤最害怕的就是女儿千万别像她妈。老伴得病这些年,老汤带着她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精神病医院,也找过不少偏方,可老伴的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老汤为了老伴,只好向单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了,收入就减少,每次老汤陪老伴来医院,都唠叨着说现在和他一块儿参加工作的同事能拿好几千,自己没这个福气!

收入少了开支反而多了。不过经济上的事和老伴屡屡在外惹祸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2004年年底,老汤去银行领工资,心想银行不远一会儿也就回来了,于是把屋门从外锁上,小跑着去银行。哪知就这么一会儿工夫,老伴却惹下大祸。老汤家的阳台通着楼道,其间隔着一道窗户,老伴不知用什么办法将楼道的玻璃窗打开,然后跨了过去。老汤家住在14楼,站在楼上往下望都让人心悸,然而老伴却鬼使神差地跨了过去。

而现在,老伴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让60出头的老汤感到心力憔悴,常常出现生不如死的念头。前几天,老伴在一天里就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用砖头砸碎了邻居汽车的一块玻璃,说那车挡了她的道;二是把邻家的一名客人从14楼追骂到1楼。

胡院长说老汤的老伴患的是间歇性躁狂症,时不时地就会发作,发病前也没有任何征兆,也没任何规律可循。老汤也知道像老伴这种病人最好的办法是把她送回康宁医院,长期接受治疗,但他家哪儿有这个经济实力?老汤也曾和社区联系过几次,但社区也无力帮他看护老伴。

实际上,在宁波,像老汤这样的家庭并不鲜见,遇有老汤这种困难和无奈的人也很多。不过,胡院长说,要是和“武疯子”比起来,老汤老伴这样的病人就算是“文气”的了。

2004年3月,江北某小区的精神病患者凌某突然发病,他手持两把菜刀,以不给钱就自剁手指相威胁,向其老父要钱。老父与众邻居极力劝阻丝毫不见效果,无奈求助于当地派出所,最后民警将其送进了康宁医院。

胡院长告诉记者一串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现有重性精神障碍者约7.4万人,仅2004年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533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为311.4万元和1206.1万元,轻性精神障碍者和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人员更多。

说起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人群,胡院长更加感到立法的迫在眉睫。

胡院长接待过一名女性咨询对象,姓张,45岁,高级白领,年薪10万元。曾经服药自杀,被朋友发现后,送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成功。她曾和胡院长进行过一次心灵对话,相信这次对话会让我们有很多感慨。

张女士自述,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绝对自私的人,不是一个好人,希望别人和自己的孩子千万别向她学习。她说,因为她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想活了,老想着怎么死,全然不顾亲人们的感受。她自己认为这样做很不应该,伤了很多人的心,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张女士觉得很多年来,恶劣的心情像幽灵一样,经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平均每个季度就有一次。她自己也知道心情不好的祸害,并非常害怕会自残。

张女士说她以前没有去看过心理医生,因为她怕被别人说是神经病。现在,张女士自己不知道一旦遭遇别的坎坷,是不是又会想到死。

“这就是现状。在我们康宁医院,每年的门诊量有7万人次,其中心理咨询门诊,每年竟然有3万多人次,住院病人达到2500余人次,当然,这还不包括属于公安系统的安康医院以及属于民政部门的复退军人疗养院和宁波市精神病院统计的数字。”

立法带来福音

事实上,早在5年前,宁波市精神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陈绥贞等就在人代会上提出精神卫生立法的议案。之后,陈绥贞在历届人代会上都一如既往地提出相关议案。直到2004年为止。

在此期间,陈绥贞和从事精神科工作24年,开展了近20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等专家的几份调查资料,震动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

其中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至2004年,宁波市共有1248人自杀,平均每年自杀者达416人,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4.71%。目前,宁波有重性精神障碍者约7.4万人,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十几岁的小孩,更多的是一些中青年人。其中脑力劳动者、白领、女性、学生相对较多,不少是抑郁症患者,并有自杀倾向。

而另一份调查报告则让听取报告的人显得极为不安,因为按照这份对宁波市某区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所作的调查发现,竟然100%的教师认为本职业现在没有或很少有快乐,89%的教师对本职业感到厌倦。

宁波市卫生局法规处陈处长说:“很显然,如果老师不快乐,如果老师感觉厌恶教学工作,那带给学生的又将是什么?”

“宁波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两个门诊部2004年的门诊量为3.2万人次,而在1986年只有约1000人次,18年间增加了32倍。”说到这些,陈处长的脸色显得有点忧虑。

正是这些强有力的证据打动了相关部门。

“精神卫生问题之所以最后能够成为立法项目,就是因为它存在着最大的需要性和最强的急迫性。”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承福说。

2005年年底,《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有关保护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方面,条例从服务体系、医疗看护、医疗服务、康复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相关条款中予以了详细的规定。如在服务体系的章节中,条例规定,市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具体承办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业务。同时,该章节还规定,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的工(农)疗站、日托康复站等,为精神障碍者提供就近康复的场所。

如此,康宁医院院长胡珍玉谈到的汤加民老伴的事情也许就可以避免。

在条例中,有关心理健康的规定,也给今后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福音。

谢承福说:“在条例中,专门以第三章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就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就提高市民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心理障碍,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该章节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宣传预防精神障碍的意义,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参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市民提高预防精神障碍的能力;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禁止损害精神障碍者形象和歧视精神障碍者的报道。”

对于孩子、老人、残疾人、妇女甚至是服刑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条例也给予了详细的规定。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残联、相关组织和个人应当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的特点,参与和开展精神健康促进活动;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突发事件发生后精神障碍患病率。

谢承福认为:“该条例一旦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市民提高预防精神和心理障碍的能力,大大改善精神卫生领域里的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大大的给需要帮助的精神和心理障碍者提供有效、及时的帮助。” 谢承福先生一连用了三个“大大”的字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任重而道远

按理,所有关心宁波市民精神健康的人至少可以暂时松口气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记者了解,“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可能因为该条例的实施而受益;但是“提供帮助的人”至少在好几个方面都表示心中“没有底”。

去年8月,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广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征求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记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座谈会。

康宁医院胡院长向记者透露,1995年,医院的一位医生在工作时,被病人刺杀身亡,至今仍给其他医务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据2004年的统计,康宁医院的工作人员受到病人攻击和伤害达到87人次。而医院的业务收入却大大低于综合性医院,造成职工福利待遇相对低下。因此,医务人员完全是凭着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忍受委曲,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这从康宁医院2003年至2004年的收支情况中可以看出,2003年和2004年,康宁医院的业务收入是2456万元和3147万元,但是,业务支出却是2704万元和3875万元,亏损达到300多万元和700多万元。而按照财政拨给康宁医院的人员经费和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来看,之间的差额令人吃惊。2002、2003、2004年,财政拨款分别是191、218、251万元,而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为1138、1366和2047万元,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成比例。

按照宁波市精神病院院长张月丽的说法,这完全是因为一些“三无”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的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压力,目前看来还无法完全缓解。

张月丽讲了个事实,她认为目前的精神病院已经成了“盲流”收容中心。

她说,对于流浪的精神病患者,市民发现后肯定报110,而110则肯定会将病人送到精神病院,但是,收容和治疗这些病人的钱谁来支付?病情稳定后的遣返工作怎么做?谁来做?如果接受的流浪病人患了其他疾病、或者发生意外怎么办?谁承担得了这个责任?

看来,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确实任重而道远。不过,前景应该还是光明的。

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承福认为,这部条例实施后尽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毕竟对加强和促进宁波市的精神卫生工作、保护精神障碍者和心理障碍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民的精神健康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谢承福同时对记者说,这部条例的实施,并非如一些人说的那样――“充其量从‘精神层面’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关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说,条例对精神障碍者病愈后,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以及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由谁承担等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都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定。

他说,条例明确规定,精神障碍者病愈后,依法享有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权利,有关单位不得以其曾患精神障碍为由,取消其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资格;精神障碍者病愈后,有权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精神障碍者病愈后,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者聘用合同期内,其所在单位应当为其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在待遇和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按国家、省和宁波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农村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则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

对于无生活来源、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精神障碍者,条例规定由民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收治,医疗费用按照国家、省和宁波市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医疗费用按规定减免后支出仍有困难的精神障碍者,则可以按照国家、省和宁波市的有关规定申请医疗救助。

看来,宁波市关注精神障碍者是否快乐,并非是一句空话。

相关链接

篇9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篇10

Analysis on the Compliance of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r the Rur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ZHANG Hong-mei,YANG Bin,LI Jun,FAN Hong-ying,QIU Dai-jing,PENG Ze-xiang

(Sichuan Veterans Hospital,Chongzhou 611236,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mpliance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on long-term treatment in village.Methods The relationship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compliance was investigated,including the severity of disease,drug side effect,social function,family support ability and et al.In this research,286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was measured through the mental health scale:the brife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th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and th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liance in the full sample are 28.6%patients of full compliance,45.3%patients of partial compliance and 26.1%of non-compliance.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are drug side reaction,family support ability,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Conclusion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are drug side reaction,family support ability,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Schizophrenia;Patients in countryside;Compliance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突然、病程长、疗效慢,复发率高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发病高峰年龄在男性为18~25岁,女性则在26~45岁。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称,目前仍有约三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呢?本项目选择2013年8月~2014年6月从本院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影响其长期维持治疗的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自农村的2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受访者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入组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性别不限,居住本地5年以上的农民。符合ICD-10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病程在6月以上。286例患者中男性154例,女性13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4.6±10.8)岁;已婚142例,离异98例,丧偶6例,未婚40例;本科以上2例,大专25例,中专(高中)56例,初中98例,小学87例,文盲18例;家庭成员5人以上62例,3~4人104例,2人74例,1人46例;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57例,500~1000元165例,500以下64例。病程0.5~32年,平均(18.4±5.6)年。

1.2方法 追踪现已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完成相应量化评估。在对精神科医生进行检验工具一致性培训后,由精神科工作5年以上的2名医生深入面询患者和家属(与患者一起生活不少于1年,并负担主要经济和护理责任)。填写人口学资料,精神卫生调查表。对患者使用评估工具: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患者家属使用自制评估工具进行面谈评定家庭支持能力。资料以SPSS16.0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TESS、SDSS及BPRS评分与治疗依从性 286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别为:完全依从82例(28.6%),部分依从130例(45.3%),不依从74例(26.1%)。患者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162例(55.6%),静坐不能143例(50.0%),震颤189例(66.1%),便秘94例(32.8%),心动过速87例(30.4%),肌强直117例(40.9%),体重增加64例(22.4%),视物模糊26例(9.0%),扭转痉挛23例(8.0%),肝功、血象异常16例(5.6%),心电图异常12例(4.2%)。因副反应部分依从或不依从者122例(42.8%)。完全依从者SDSS为(4.2±3.6),部分依从者为(7.2±4.1),不依从者为(10.6±5.9)。SDSS总分越高,治疗依从性越差,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

2.2依从性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以依从性为因变量,与依从性相关的因素(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总病程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最多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都较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绝大多数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护理。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不能维持治疗而致使病情复发反复多次住院,严重的影响患者的预后、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依从性是医疗得以凑效的前提条件,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

依从性按执行医嘱类型分为治疗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运动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等[2]。按服药主动性来评定,完全依从是指患者主动按照医嘱服药;部分依从是指患者在家属的督促下被动服药;不依从是指患者不遵守医嘱服药,有藏药、拒药、扔药行为[3,4]。本研究利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等评估工具对农村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8.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依从治疗,略低于冉茂盛[5]报到的四川农村中的37.1%。依从性的检测和评定方法不一,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组患者均为四川农村人口,地域经济、文化程度等亦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

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有很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依从性的最重要因素为:副反应、家庭支持和病情严重程度。与寿忠平[6]报到一致:不依从者经济收入低、疾病知识缺乏、药物副反应明显、家庭支持差是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病情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我们可想而知,但药物副反应列为影响依从性的首要因素,出乎我们的意料。服药不依从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常见问题。药物的某些副作用,如嗜睡、反应迟钝、目光呆滞、胃肠功能紊乱、排尿困难、心悸、头晕等,这些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较新型的药物不良反应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助长了不依从性,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常在药效出现之前患者就感受到不良反应,极易造成患者治疗不依从。治疗方案复杂,多种药物合用,患者往往不能准确的掌握服药方法,容易混淆。药物制剂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带有不良气味及颜色的制剂容易引起不依从,液体剂型和长效制剂有较高依从性[7]。所以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药物时,必须重视药物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方能保证治疗方案的长期执行。

家庭支持能力在农村患者维持治疗的依从性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首先,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疾病毫无认识,拒医拒药是自然的,大多数患者被动就医或藏药。患者否认有病,此时家属应该积极将患者送到专科医院诊治,然而有些家属不愿公开病情,不愿到精神科诊治,怕影响子女升学、工作和婚姻等。其次,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经济原因,有可能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家庭经济能力影响患者能否坚持日复一日数年的用药以及所用药物的种类,经济差的患者多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显著而多样的副反应长期服用难以耐受,进一步影响治疗依从性,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家庭护理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较积极的作用[8]。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方便、就近、实惠的医疗是我们未来更好的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服务方向。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如此低的严峻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不同的干预策略,不断拓宽精神康复领域,做好精神卫生工作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1]张玲.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5):82-85.

[2]陈小燕,陈宝玉,等.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34-35.

[3]范维琥,主编.临床流行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01-107.

[4]王平生,李荣琴,詹来英,等.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09-712.

[5]冉茂盛.精神患者治疗依从性[J].华西医学,1999,9(1):16-19.

篇11

全球试管婴儿超500万

1978年7月26日,世界上首名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在英国诞生。2013年10月,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全球的试管婴儿已超过500万。

1988年3月,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萌珠”诞生。目前,中国试管婴儿数量尚无准确的统计。卫生部多年前曾统计,1988年-2004年,中国大陆约有1万多例试管婴儿出生。到2009年,中国每个省都建立了生殖中心,有资质做试管婴儿技术的机构有138家。保守估计,中国的试管婴儿接近10万。

试管婴儿患癌率略高?

欧盟2003年公布的调查报告和美国2009年的一项研究均显示,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的孩子并无实质性差异。

但另外一些研究却不那么乐观。

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等人2010年研究结果显示,试管婴儿早期罹患癌症的危险比正常儿童高42%,但卡伦承认,试管婴儿患癌危险性高可能与人工授精过程本身无关,更可能跟不孕不育本身有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阿拉斯泰尔・萨特克利夫等人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试管婴儿罹患肝母细胞瘤与横纹肌肉瘤的风险略有增高。

智障、自闭症、不育风险高

芬兰研究人员2006年称,人工授精所产婴儿4岁前患精神疾病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流行病专家称,试管婴儿存在先天缺陷的可能性是普通婴儿的2到4倍。2013年,西澳大利亚大学的汉森等人称,试管婴儿有相对较高的出生缺陷率。

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专家指出,目前使用的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与儿童智力障碍和自闭症风险增加有关。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负责人丽莎・雅丹最近指出,通过ICSI技术出生的男婴很可能会具有较低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