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0 18:0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

篇1

一是强化安全监管,保持了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全力遏制了事故多发势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沉船艘数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减少1.8%。

二是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切实保障辖区水域环境清洁。强化重点船舶重点水域污染治理。实施危化品运输船舶动态报告联动监管制度,开展了《南水北调东线及其他清水廊道航运水污染防治措施和政策》研究。

三是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对全省航运企业、船舶、港口、码头以及各类涉水设施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共排查出安全隐患2274处,现场整改1926处,限期整改348处,全省通航环境和安全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开展船舶配员与船员证书专项检查,共检查船舶8.6万艘次,强化了从业人员责任意识;联合航道部门开展苏北运河“三超一无”专项整治活动,检查船舶5.5万艘次,查处违规船舶2845艘,“三超一无”船舶明显减少。

四是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调研起草《江苏省内河水域游览活动安全管理办法》;全力保障苏州国际旅游节、镇江金山湖国际龙舟赛、溱潼会船节等各类涉水活动顺利进行。保障涉水工程建设,全省辖区共审核、审批“水工”作业208项,其中国家、省重点工程58项,交通工程127项,为新秦淮河船闸大修、苏南运河四改三、连申线航道整治等国家和省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加强搜救能力建设,防台防汛和应急搜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制定并下发了《省地方海事局内河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工作指引》。开展应急搜救培训与演练,全年辖区共接、处警4119起,救助船舶2699艘次,救助人员985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5亿元,为保障水上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六是推进试点工作,统一上航执法总体进展加快。全省12个省辖市56个县(市、区)交通运输局成立了水上执法组织机构,汇编了《水上统一上航执法常用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七是强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船检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省共完成建造检验4461艘,273万总吨;完成营运检验4.7万艘,1656万总吨;完成船用产品检验2.9万件(台、套),审批船舶和船用产品图纸2223套,未发生因船检质量问题引发的重、特大事故或船舶滞留。完成新建船舶吨位丈量复核2504艘,签发临时船舶吨位证书9671份,占全国总数30%。

八是不断改进行业作风,海事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省局和各市局领导分别在基层建立联系点,深入基层和航运企业,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海事执法和服务8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全系统13个市地方海事文明服务品牌已形成“品牌链”,省局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南京市局服务大厅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常州市局杨成成被部海事局评为“全国海事系统‘庆文式’标兵”。另外,全系统还有48个单位、集体和52人次受到市、厅级以上表彰。

?荩江苏海事船检当前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今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准确把握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深入推进“四型海事”建设。如何顺应江苏交通现代化的新目标,适应海事发展的新形势,这是摆在广大干部职工面前的新课题。全系统要围绕大力推进“四型海事”建设,积极探索现代海事船检建设路径,为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要从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实力兼顾的方向转变。海事软实力包括海事核心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整体协作精神,还包括应对危机的能力、学习和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提升海事软实力,必须加强学习型海事建设。

二是要从“任务驱动”向“主动履职”方向转变。建设责任型海事,关键在于提高履职意识和能力。不仅要全面履职,更要主动履职,在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引导水运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从监管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切实深化服务型海事建设,首先要在观念理念上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围绕服务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把服务举措自觉融合到执法过程中,让船员切切实实感受到海事给他们带来的高效、优质和人性化的服务。

四是要从信息手段应用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信息化是现代海事船检的基础和重要特征。当前,省厅正在组织实施“232”畅通网和船联网等重大信息化工程,信息化与海事船检管理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要以深化海事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引导海事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荩围绕“四型海事”建设主线 加快现代海事船检建设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型海事”建设为主线,围绕水上安全监管中心工作,着力加强事故预防预控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海事船检执法机制完善,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民生水平,在确保全省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的同时,努力在加快现代海事船检建设中取得新的成绩。

根据总体思路,今年的主要目标是:

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不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重特大水上交通责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安委会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完成南水北调东线“苏北运河清洁船舶示范工程”建设任务。

完成规费征收任务。

船舶检验发证秩序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完成《江苏省地方海事系统2012-2013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预定建设任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进一步改善。

加强行业党建和行风建设。“海事文明形象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四型海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行风问题和行政败诉案件。

围绕上述目标,具体要抓好9个方面重点工作:

实施南水北调东线苏北运河“清洁船舶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强化安全监管。制定《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苏北段清洁船舶示范工程方案》;严格控制有关危化品船舶在苏北运河航行;开展内河船舶推广使用LNG清洁能源示范工程;强化通航秩序管理,全力打造苏北运河安全畅通绿色通道。

加强渡运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渡口安全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争取省政府出台加强渡口安全管理的文件,继续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渡运安全责任;推进撤渡工作,对上下游有桥梁代渡和渡运量较小的渡口,提请政府部门予以撤并;在全省乡镇渡口实施“救生衣工程”,督促渡船上人员100%穿着救生衣;推行渡口差别化管理。

强化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统一规范业务工作标准;进一步加强船舶安检,开发应用船舶安检工作移动平台;贯彻落实《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开展船舶证书、证件专项检查,清理整顿船证不符、无经营许可及超范围运输等行为;规范沿线船舶维修点船舶修造行为,切实整治骆马湖、洪泽湖黄砂运输船舶无序航行行为。

推动搜救工作科学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搜救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在重点水域建立县(市)搜救分中心;二是提升水上搜救能力,推行内河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工作指引;三是推进实施“‘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2013年实施计划”,推广使用水上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实现接处警流程、台帐格式和业务报表“三统一”。

加强船舶船员管理。一是推进船员管理规范化。建立和运行船员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部局组织的外审认证。二是加强船员服务管理,提高船员素质。三是继续加强船舶识别号管理,开展“船舶识别号”与“船联网”电子标签的准备、发放等配套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体系审核,推广使用体系审核管理系统。

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海事立法工作,组织起草《江苏省内河交通安全条例》;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开展水上统一上航执法工作;建立网络化执法模式,利用电子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船舶违规证据及处罚信息全省联网;建立完善诚信船舶管理制度;加强水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

篇2

(一)坚持工业强镇,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46亿,同比增长9.7%;工业增加值4.91亿;生产性投入4.6亿,同比增长45.25%;引进内资3.78亿,同比增长229%;县外内资注册资本1.57亿,同比增长312.5%;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0.47万美元;外贸出口1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41%;基础设施投入8344万元,同比增长1075.2%;建造标准厂房24000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19个千万以上项目进展顺利。

1、筑平台,抓项目,加快一二三产全面发展。一是临港产业区建设。浙江杭汽轮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大部分手续已审批完毕,山体正在实施整治,填海已基本结束,厂房、船台和船坞正在设计,电力设施建设已进入报批;浙江林龙港口有限公司,手续正在审批,船台已建成,部分辅助厂房已开工建设。临港工业区总体规划正在图纸设计之中,控制性规划已完成文本制作,通过了评审,给排水规划已进入设计。东山大道完成设计和评审,已进入放样征迁阶段。防汛封闭线建设完成设计、论证和评审。二是工业功能区建设。已完成*镇和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集中开展征地、评估、拆迁工作,加大投入,逐步拉大工业功能区的框架,完善工业功能区的道路、水电等硬件设施建设,全面贯通六秦路,并重点做好创业中心的扩容建设,继续建造标准厂房。三是大旗山紫金山废矿整治区建设。大旗山紫金山矿区土地整理项目对下处理工作已经完成,已完成征地260亩,并完成设备收购等事项,正在进行有关手续审批。四是金粟寺文化区建设。三国佛学文化区茶院金粟寺项目,目前土地已完成报批,图纸已完成设计,农房拆迁安置点土地已取得,5个扣板企业已全部迁建。项目已进行了奠基,并开始基础建设。五是薯类科技园区建设。*农发薯类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已初见成效,53个薯类新品种已取得收获,薯类深加工技术正在研发之中。

2、强招商、重节能,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一是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成立两个招商小分队开展多方位招商。多次赴上海、杭州、宁波、武汉、台州、温岭和海宁等地蹲点招商。加强与杭汽轮配套产业的多次联系,掌握配套产业的需求意向,同时鼓励本地企业与他们对接。通过镇商会加强与广东东莞商会、台州商会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引进企业发展。同时通过本地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合作,在对外业务联系中积极寻找商机。二是努力实施“节能减排”。针对节能降耗指标高位运行问题,我镇加大工作力度,通过走访企业摸清原因,分析利弊,寻找解决办法,加大统计和培训力度,督促企业调整作业时间和降低用电、用煤、用油,如砖瓦厂全部改成木屑烧砖等途径降低能耗,使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得到好转,能耗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三是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全镇开展“破难题、树信心、求突破、谋发展”服务经济百日活动,并具体出台“十个一”工作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生产性投入和技术改造,在转型中求生存、谋发展。支持企业充分发挥专利、品牌、人才等无形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共申报和立项国家级新产品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申请专利10项,省级新产品8项。

3、重效益、强基础,全力发展农业生产。一是开展农技推广,发展效益农业。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推广水稻轻型栽培、单季稻“五改”、桑枝条种植黑木耳等新型技术。推广单晚新品种秀水123等良种,县内首次引进蔬菜新品种黄秋葵。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黄沙坞柑桔、绿里香名茶、紫金山桃子、南北湖水果、南北湖山林鸡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壮大发展,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其产品经济效益。黄沙坞柑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我县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品牌。二是重视水利农机工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中低产田改造(农综开发)六里子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完成标准化机站建设16座,渡槽3座,修筑宕渣机耕路4.13公里,渠系建设72.33公里,机站防盗报警器安装16套。新增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2台,机动喷雾器4台,半喂合收割机1台。增加了我镇农业机械化力量。紫金山村、澉南村成功创建20*年农机安全村。三是抓规范、强服务,做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巩固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村帐代管工作得到了加强。认真搞好承包土地管理和土地流转指导工作,认真贯彻土地承包法,保护广大承包户的合法权益,重点解决土地纠纷和征地补偿款纠纷的调处工作。认真搞好村级财务审计,确保村级集体资金的安全。切实抓好农民减负工作。认真落实粮油补贴,种子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扎实做好改革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

(二)积极创建“省级卫生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市镇建设。

以深入开展“省级卫生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全面改善*镇镇容镇貌,通过创卫工作,切实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和卫生水平。全镇道路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均达到100%,建成区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率、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率也达到100%,农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4%,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5.5%。农贸市场达到星级标准,实现管理规范化、交易秩序化、环境整洁化。开展了道路、河道、路灯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开展了集镇遮阳棚、越店经营、空调外机三大整治工作。对长青路、东大街、澉长北路等澉浦集镇主要道路开展整治,重修人行道及澉长北路路面,澉浦集镇面貌大为改观。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查漏补缺工作,对*镇街道的交通标志标线进行了重新划定。租用了六忠村17亩土地建立集中回收点,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和食品安全卫生工作,获得“*市食品安全示范镇”和“*县灭蟑先进镇”称号。开展“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进一步净化了农村消费环境,维护和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快农村改水工作,全年新安装自来水215户,增加受益人口1000人,延伸管道14582米。

(三)开展“市级文明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坚持创新与求实并重、巩固与提高同步,优化载体、完善机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推进四个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解决当前全镇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创建“*市文明镇”活动,切实提高全镇广大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我们在全镇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和“七星家庭”评创活动。举办“争创市级文明镇·庆七一·迎奥运”广场文艺,“澉浦人·移动情”文明共建文艺进村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三人制篮球赛等体育活动,成立了六忠村电影放映特色基地,活跃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落文化和家庭文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思维与先进理念,提升企业综合竞争的软实力。同时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创建,继续开展以经济、教育、文化、环境、实事等内容的文明共建、军民共建等活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全年完成连村公路0.186公里,到组道路2.35公里,达户道路2.8公里。完成了谭仙岭上山道路沥青路面改造,修建了田园西路,解决澉浦、永乐、南北湖三个村村民的日常进出及货物运输难题。红星桥、六里北桥、石桥、对方桥等民间桥梁已基本完工。加强对长山河新华桥、保丰桥的建设管理和督促,目前均实现通车。按准四级标准设计的六里汽车站,已完成报批手续和招投标。巩固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成果,在健全完善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整治提质扩面。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河道保洁专项整治,使全镇的河道保洁达到了全覆盖同时,抓好了六忠村汤家门河道整治“亮点”工程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偿服务,目前签约率已达到95%以上。实施六忠村、镇中村市级全面小康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等。二是推进村庄规划和实施工作。重点对中心村建设进行规划和实施,六里村干家场社区第一批签约了31户,已对房屋进行了评估,对相关土地进行丈量,委托设计单位设计住宅,计划集中建造。其它各村中心点的土地置换工作也陆续展开。三是做好绿化造林工作。组织机关站办和村干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年以来完成绿化造林518亩,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各1个,抓好松木线虫防治工作的同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人员和责任,清明期间未发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灾。四是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完成省市811工程和县定治理目标任务,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保山村、六里村、澉浦村成功创建县级新农村电气化村。

(五)高度重视民计民生,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抓好计生工作。巩固计生基层基础管理工作试点成果,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行政村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全面落实计生优先优惠政策,20*年共有28人新增为奖扶对象,全镇累计有187人享受每年600元的奖扶金。有52名学生享受中考加分,8户群众享受每户2万的贴息贷款,1773户独生子女户共计享受了6.814万的奖励。20*年共有12人享受特扶,其中8人享受每人每年3000元,4人享受每人每年2400元。加强新居民的人口计生管理。

2、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对低保户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落实优抚政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及时发放低保金、增发物价补贴、各类救灾救济金79.45万元。认真做好高龄老人养老补助发放工作,有1802人享受高龄补助,累计发放资金96.7万元。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发放五保金5.61万元,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全镇有10户困难家庭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成。全面推开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继续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20*年参保人数达到27365人,参保率达到96%,全年住院、门诊补偿基金共326.9万。积极开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活动,累计捐款34.9万多元。利用元旦、春节、八一节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全年发放慰问金1.1万元,发放优抚金58.2万元。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20*年输送新兵17名。

3、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加强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成立了新居民管理事务所,健全和完善了以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运行机制。同时调整了治安巡逻机制,加大巡防力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提高创建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重点行业的整治,抓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摸和整改,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健全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工作责任制度等,受理群众来信25件,接待来访群众73批182人次,其中集体访12批共101人次。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年受理民间纠纷80件,成功调处80件,调处率成功率均为100%。配合上级做好大型活动如欢乐中国行、奥运火炬传递的安全保卫工作。奥运会期间,切实做好值班工作。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优化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篇3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