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3: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教学“荷”字。(“荷”字为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表示跟植物有关;下面是姓何的何,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3.教学“叶”字。
(1)“荷叶”的“叶”字很简单,但想写漂亮却不容易。看看田字格里的“叶”字,告诉大家, 哪个笔画最重要?(师范写“叶”字,生同步书空。)
(2)学生在作业本上描、临“叶”字。
(3)师生评价,生再写。
4.读“荷叶”。
5说话训练。
(出示句式:荷叶 )
(1)用句式说话。(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
(2)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并朗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6.补充课题。(板书:圆圆,生读“荷叶圆圆”。)
7.板画更多荷叶。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课文。
3.读准生字,正确朗读短语。(出示)
yáo lán píng
摇 篮 停机坪 歌台 凉伞
jīng
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tòu chì bǎng
展开透明的翅 膀
xī
呱呱地放声歌唱 笑嘻嘻地游来游去 很美很美的水花
4.整体感知。
哪些可爱的小家伙跟荷叶在一起玩呢?找出来。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5.读词语。叫一叫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的名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6.字词教学。
珠:王(玉)+朱=珠;组词:泪珠、汗珠。
蜻蜓: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字都是虫字旁,都是形声字。拓展学习“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青蛙:“青蛙”的“青”没有虫字旁,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青”,表示颜色。青蛙是青绿
色的。
小鱼儿:小鱼儿很可爱,在普通话里,读儿化的词一般表示可爱的。如小孩儿、手绢儿、小脸蛋儿……
三、精读课文
1.熟读成诵。抓重复句式,借助板画诵读。
(1)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也画到黑板上,好吗?不过,我们要先读好句子,读得好听才能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来。(指导朗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板画“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板画的同时,板书并理解生字“躺”“立”“蹲”“游”。)
(2)小水珠在哪里呢?—— 联系课文读句子“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板书:躺)读生动,并熟读成诵。
(3)小蜻蜓在哪儿呢?——联系课文读句子“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板书:立。拓展: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读生动,并熟读成诵。
(4)小青蛙在哪儿呢?——联系课文读句子“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板书:蹲)读生动,并熟读成诵。
(5)小鱼儿在哪儿呢?——联系课文读句子“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板书:游)读生动,并熟读成诵。
2.品读对话。抓住关键词诵读,体会喜爱。
(1)小水珠可喜欢荷叶了。看看小水珠是怎么说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朗读评价预设:
像小娃娃一样“躺”在“摇篮”里,多有趣啊!
“躺”在“摇篮”里晒太阳,多么幸福啊!
听出来了吗?小水珠“躺”在“摇篮”里,摇啊摇啊……
哟,我仿佛看到了小水珠在“摇篮”里滚来滚去,真好玩儿!)
读生动,熟读成诵。整小节连起来读读,并背下来。
(2)小蜻蜓可喜欢荷叶了。看看小蜻蜓是怎么说的——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朗读评价预设:
听出来了吗?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
小蜻蜓在天上飞累了,停在荷叶上,风轻轻地吹着,好舒服啊!)
读生动,熟读成诵。整小节连起来读读,并背下来。
(3)小青蛙可喜欢荷叶了。看看小青蛙是怎么说的——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朗读评价预设:
小青蛙最爱唱歌了,他读得多好!
小青蛙蹲在荷叶这个小歌台上,挺着胸脯,可神气了!)
读生动,熟读成诵。整小节连起来读读,并背下来。
(4)小鱼儿可喜欢荷叶了。看看小鱼儿是怎么说的——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朗读评价预设:
小鱼儿在凉伞底下干什么呢?……)
读生动,熟读成诵。整小节连起来读读,并背下来。
四、写字
1. 观察结构。(出示生字:机、朵)
这节课还有两个生字要写。请仔细看看,这两个生字有什么不同?(结构不同:“机”是左右结构,“朵”是上下结构。“木”不同:“机”的木字旁第四笔是“点”,要写得小一些,谦让右边的“几”;“朵”下面的木字底扁一些,横画要长。“几”不同:“机”右边的“几”瘦长,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朵”上面的“几”扁一些,第二画是“横折弯”,不带钩。)
2. 师范写“机、朵”,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 生描红。(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课前的生活中对本课的生字一定会认识一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先展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已经认识的生字,然后再一起让学生们运用以前所学过的方法来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生字。这样学生们学习一定会很有针对性,很有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生活经验识字,游戏识字,图片识字,字谜识字。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夏天那美丽的荷塘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的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配乐出现荷花池荷的画面。)
2、(画面定格,荷叶特写。)师指荷叶:这满湖的荷美吗?
学生回答。教师学生共同板书“荷叶”。
3、这荷叶是怎样的?(生:圆圆的、绿绿的……)教师板书“圆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老师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清教师读的字音,听一听是否准确,然后给老师评价。请同学们听听并标出自然段。
2、同学们能像老师一样准确地读出这篇课文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一读。遇到有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去请教一下拼音宝宝或是问一问同桌。要把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么美的一池荷叶都引来了哪些可爱的小伙伴?
学生回答,老师贴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字卡
3、同学们看,圆圆的荷叶给我们送来了这一课中我们要认识的生字宝宝,请同学们读一遍,
4、展示本课中以前就认识的生字。
看一看,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
学生自豪地读自己认识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已认识的生字,再把不会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5、不会认的生字,我们有什么办法认会它们呢?让我们画出它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吧!
6、你愿意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学生读的句子,红字标出生字。
指名读,教师相机教学生字。
预设:
①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字:珠、摇篮、翅膀、坪。
珠:出示小水珠和它的好伙伴(木珠、眼珠、珍珠、佛珠)问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圆的)生活中比较小的球状的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珠来形容。
摇篮:图片、提手傍、竹字头。
翅膀:出图、问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联系“羽”与“月”来记)
坪:出示真正的停机坪与蜻蜓停在荷叶上的图片来对比、练习“()的草坪”
② 认识表示动作的字:“训练集中营”看词语做动作:摇手、蹲下、笑嘻嘻、停
③字理识字:晶(歌诀、字形演变)
④比较运用中识字:
“透”与“秀”对比,
看图“透明的翅膀”
说一说:透明的()
7、读带拼音词。
8、读去拼音词“青蛙过河游戏”
9、读单独的字。“夺奖杯游戏”
10、换语言环境识字。读小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生字词学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大家再完整地自由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小伙伴们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2、完成填空题。
3、学生配图和音乐读课文。
四、拓展作业
回家把课文读给家长听一听。
教学反思
这节语文课从总体上来说达到了教学预定目标,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会了本课的12个要求会的字,初读了课文,也初步的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将执教本课过程中自己认为比较成功与存在的不足问题总结如下:
一、识字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通常状况下的语文识字课在开始时学生们都愿意学,但是因为基本上每一课中我们都要认会12—16个生字。这样大的识字量,教师每遇到一个字都要细致的讲解一番,没多久,学生的识字兴趣就会渐渐的淡去,也会逐渐地觉着识字课是枯燥的。这样枯燥的课上,学生们识记生字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怎样能让学生们整节课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对所有12个要求认的字进行分析之后,我打破了以往分段随文识字的思路,把这12个字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字“珠、摇篮、坪、翅膀”,第二类是表示动作的字“摇、停、蹲、笑嘻嘻”,第三类是难记字“透、晶”。按照这三类字把识字教学的过程分成三大块,第一块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字,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运用来识记的。如识记“翅膀”时,我先出示一以翅膀的图片,再结合生字,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学生们联系图说“翅膀有羽毛,所以翅字有‘羽’这部分。”紧接着学生们又跟着我饶有兴趣地做了小鸟用翅膀飞的动作,启发问:“鸟的翅膀是长在哪的?”学生们回答:“当然是长在鸟身上的。”继而,我说:“表示人身体的一部分的字一般都有‘月’字旁。”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轻松自然的认识了这两个字。
对于第二部分教学表示动作的字,这个环节我设计成了在活动中休息的形式,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看词语做动作”的游戏。把字组成“停下、摇手、蹲下、笑嘻嘻”这几个词,教师不停地变化词语,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做动作,在活动中认识了词语中的生字,此时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也油然而生。
对于第三部分教学“透、晶”两个字,我采用了看字的演变过程与歌诀相结合,“透”字与“秀”对比,运用“透”完成“透明的()”来识字。
整节课中都充斥着学生们的欢笑、好奇、跃跃欲试的表情,学生们学得很轻松。
二、反思问题:
1、识字后应把生字送回到原文再读一读课文。
1 市场型广告资源及其特点
市场型广告资源是特指那些存在于广告传播过程之中,正在进行和正在发生的各类媒体广告资源。它不是过去的广告档案、也不是未来尚未形成的广告的模型,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具体的广告及其传播活动的现实。以平面广告为例:按媒体的类型可以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灯箱广告、海报广告、导视与指示广告等;按广告存在的空间特点可以分为室内广告、户外广告,按广告存在的具体环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商场广告、超市广告、地铁广告、车身广告等,可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去选取分类的角度,实施对资源的教学引入。市场型广告资源是当下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广告,这种当下和正在进行的特征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同时还具有客观、系统、和丰富的特点,这些资源特点可以补足一般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而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的引入可以促进教学直接地去面对市场的现实环境并直接影响到教学中市场意识的培养。
2 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
首先是市场型广告资源在专业教学中是否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市场型广告资源对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资源形式。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市场型广告资源都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广告存在的市场环境,并由这种走出与进的经验来反思和创新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与市场的自觉对接。在广告理论教学中,如广告设计史、广告概论这一类偏于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课程中,市场资源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教材中所选择的理论、原理、案例与现实中的理论、原理以及案例之间的时间迟滞现象,教学一旦实现与当下正在发生的广告资源相互结合,也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促进课堂教学走向活泼与生动。(1)理论课程与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首先是课程的初始阶段的资源引入。按照传统的教材的结构特点,课首多是理论的概述或是从早期的广告传播形式开始讲起。如果是概述,概述的内容会因为时间的跨度较大,偏于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如果从早期的广告形态进行介绍,由于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太久远而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初期阶段或是第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当下学生最熟悉的市场型广告资源实施教学是很有实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初期在资源的引入上以教师为主体,在课程的后期则可以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不同反映出的是学习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相互转化: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接受型转换为经验传授型。我们结合“平面综合设计”这一专业实践课程对之进行具体的研究。(2)实践课程与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市场型广告资源进一步划分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再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引入到教学活动。其中,显性资源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并存在的广告传播活动、事件及其案例,隐性资源是指那些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广告设计服务需求。在教学实施结构中,我们将课程整体划分为市场调研和设计实践两个基本模块,并在市场调研模块的实施阶段将显性资源引入教学。
基本的实施流程是:课程的设计者兼执行者(教师)设定广告资源市场调研的基本方向和范围将学生分组制定市场广告资源的调研方案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比较完整和系统化的广告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设计、装订成册(为模块二做资源储备)。如:针在对某超市的广告调研中将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个工作组对某一超市的广告传播和设计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其他组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实施对百货商场、户外媒体等广告设计的资源进行调查和资源收集工作。通过一个或两班级的调研实践活动下来以后,就可以掌握多个类型、比较系统的市场广告设计资源的现状。由与这种调查和研究需要较多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也将实践教学中学生数量偏多的不利局面转化为教学的优势条件。若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调研成果进行汇总,将形成在时间上更连续、在空间上更完整的系统的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这些生动的市场资源在教学中往往比教材的资源更具有实用性和说服力,不仅可以服务于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2]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市场意识的培养,服务意识的生成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教学课题之一。在平面综合设计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区周边的市场环境,在完成模块一的调研任务后,继续深入到市场环境中,开发和寻求潜在的社会设计服务需求,也就是市场型广告资源引入的第二个阶段――“隐性资源”的教学引入。将学生分组,以大学城附近商城中数百家中小型商铺的业主为潜在客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设计,每个工作组从一个或多个商铺的潜在客户那里获得广告相关的设计或制作项目。
3 市场机遇与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形势下,个体经济已经迅速获得成长并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济形态。大学生的设计实践与这种小型的经济形态之间存在较广的合作机会,教育的相关机构与部门也应该主动走出有限的内部管理空间,面向市场、主动去为促进这种院校与民营商业经济进一步深度合作创造条件。这种教学与服务市场的结合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更需要根植于职业技能的评价标准在教育制度中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具体的标准实现对职业技能教学方向的引导,从而实现普遍意义上的教学与市场的深度结合,在这种职业技能标准化的教育制度改革领域,英美等国的经验可学习与借鉴,如英国的行业技能委员会(SSCs:Sector Skills Councils)在英国的实践等。[3]在职业技能标准有据可依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在整体的层面上走上自觉与市场接轨的方向。
4 结语
市场型广告资源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广告现实,这种资源与书籍、教材等出版物为载体的传统教学资源构成了差异与补充,也反映出教学理念的差异与不同;在教学改革的层面,将市场型广告资源积极的引入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真实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深化和实现对教学的改革;市场资源的引入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的实施技巧,这些具体的差别不是机械的,也不只是意味着某种不同,差别中应该折射出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并反映出基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霓.技能习得: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107):6768.
Explore how material based on the corporat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existing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construction faced la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and teaching resources to update lag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o start,How to build a brand new,the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docking,teaching patterns and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docking,learning is a flexible,rich and smooth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a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Corporate material;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Teaching form and process
1.引言
目前,许多教育软件机构、企业、高职院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索,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实现满足教师、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社会访客等不同层面学习者对职业学习的迫切需求。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主要面临着校企缺乏沟通机制,教育资源更新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丰富性,难以应对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对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之间的关联界定等现实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专业培训的重要支撑工具,大量的企业资源对职业培训而言正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校企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企业资源往往很难得到有效利用。正由于对行业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约束机制,也就无法调动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虽然职业教育界曾试图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政策驱动因素、税收优惠杠杆等多种途径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但是其结果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不足还体现在缺乏针对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相配套的课程专业教学,无法适应行业高速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也就无法实现职业教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新产品、新技术在不断更新,资源库却无法自动适应变化,无法做到持续更新,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如何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教学依据,以新技术更新为学习热点,打通行业企业与教育界的无形壁垒成为关键。除此以外,现有的共享型资源库大多缺乏标准架构,且仅限于把做好的资源共享出来供人(读者)下载浏览;还有大多缺乏个性化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上网而上网,亦缺乏对学习状况的有效评估,致使人气不足,难以持续生存、运营。为此,就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培训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采用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学校整理与补充、企业审核修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双重属性特征,使职业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由教育界与企业界共同参与,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办出特色。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做到真正打破教育界与企业界的隔阂与瓶颈,零距离对接职业教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保资源持续更新,除了政府、企业、学校及其社会各阶层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之外,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采用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学校整理与补充、企业审核修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构建开放性、互动性、满足个性需求的数字化培训资源库,使学校、企业乃至社会各取所需、互利多赢,是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缩短职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滞后性的有效手段。
在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时,发现企业在培训资源方面最大的优势是原始素材多,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为此,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校企分工,即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利用开发团队资源整理与二次开发的优势,由开发团队成员负责素材的整理与补充,在此基础上,由企业完成审核与修改。这种企业优质资源,对职业院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体系等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构建电子行业企业教学资源库时,选择国内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美资企业伟创力、陆资企业华为、台资企业富士康作为培训资源库开发的主要合作企业,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三家企业目前岗位设置的基本情况,在充分考虑其他中小型企业岗位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了三个岗位层次(操作员、技术员、工程师)20个岗位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对象(详见图1)。从新员工培训开始,到一线操作员、技术员、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工程师,这种资源构架既满足企业岗位的实际设置情况,又满足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既方便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资源开展岗位培训,又有利于职业院校及师生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职业成长历程,还能为其他社会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3.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参照企业培训的基本做法,构建教学资源关联结构与标准,让更多的人当作者或编辑,真正形成岗位的教学资源云
参照企业培训的一般做法,企业员工要能从事岗位相关工作,新员工入厂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入职培训,其内容涵盖企业文化、职业心态与工作方法等,进入角色后,需清楚岗位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为此,针对每个岗位,在教学资源开发时都设计了“工作指引、设备使用、工具使用、材料使用、相关知识、质量评价、企业案例”等内容,通过“工作指引”告诉学习者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通过“设备使用、工具使用、材料使用、相关知识”告诉学习者具体工作任务怎么做,通过“质量评价、企业案例”告诉学习者怎样会做的更好。并且,在资源建设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的主流设备、常用工具、常用材料等,这种培训内容的模块式设计,既能满足学习者完整地学习一个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又能满足学习者有选择性地选择内容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各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资源库数据底层能找到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匹配机制,教学与企业实际能力需求不脱离。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制造及工艺类课程中,对于学生无机会或少机会接触的工具、夹具、量具、辅具提供了可虚拟装配、拆卸的三维模型,达到了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关联结构与标准,让更多的人当作者或编辑,真正形成岗位的教学资源云。
4.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很少提供丰富的学习社区功能,一般仅仅提供论坛、或者教师的在线答疑,由于其网络的封闭性,应用其资源库的人员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跨时空、跨地域等特性。由于资源库仑参与者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其人气不旺,人气不旺又导致了资源的匮乏,长此以往,资源库就往往成了“鸡肋”,自然其生存都产生了问题,更别提其大力发展了。因此,必须从统一规划、整合共享、协同开放的角度重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其功能应强调自我更新、自我维护、教师工作空间、学生学习空间、虚拟社区、课程竞争等一系列强调使用的解决方案,界面美化、智能搜索、知识关联、作业等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统一规划、整合共享、协同开放的角度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使教学资源标准化,提供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估,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教与学手段,明确学习路线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而且能使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
参考文献
[1]MOSHE Gavrielov.全球电子行业中的进化论[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0,1(29):60-63.
[2]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江苏高教,2008(4):70.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7):66-70.
[4]余毅.关于教育资源库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5]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76-02
一、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特征与功能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职教育的有效工具,它具备下述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
1 职业性。资源库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而制定的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基本依据,厘清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所需的基本教学元素,从而合理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框架,有效配置与之相关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
2 应用性。资源库中存储、管理的各类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只有通过广泛使用才能为学习者了解并掌握,因此资源库不应只停留于资源的开发、收集、加工等基本建设,还应着力于大力推广与有效使用。
3 共享性。资源库只有实现校际、校企间的共建、共享,才是全面发挥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弥补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启动该工程建设初衷的有效途径。
(二)功能
1 可提供规范化的专业教学或培训服务。通过提供符合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的教学资源,可规范高职专业教学或培训活动,保证教学或培训的基本质量。
2 可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服务。通过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素材和案例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并结合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在线实训等教学辅助系统,可使学习者自主完成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的学习。
3 可提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使用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可自由上传、下载和使用库中资源。
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定位
(一)意义
1 通过构建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特点和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助于规范高职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2 通过推进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校际间的共建、共享,利于辐射优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进而弥补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短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通过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创建自主的学习空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便于教师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业务素质。
4 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涵盖“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内容的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可为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定位
由于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一线工人为主,故其建设定位也与“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关联,即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汇集大量优秀专业教学资源,具有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功能,能有效满足学校和企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工具”。
三、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框架与内容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最具代表性、成果相对突出的建设项目。但由于该项目仅针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即并未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为对象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故目前尚无法完全发挥精品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最佳能效。本文认为资源库建设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逻辑起点,以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准绳,以构建与之配套的网络精品课程体系或职业培训教程为支撑,进而搭建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其建设的基本流程见图1。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体框架和内容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至少包括以下5个子资源库。
1 专业教学基本信息库。包括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标准等教学相关的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应具体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课程标准应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内容。
2 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生产实录资料、典型例题、应用案例、模拟课堂、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等内容。
3 在线实验实训仿真库。在线实验实训是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完成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包括实验实训室介绍、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内容介绍、演示录像、实验实训素材、仿真系统、交互式多媒体资源等内容。
4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库。该库主要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包括培训的案例、教材、技能题库、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学习视频、职业技能的在线测试系统等内容。
5 职业信息资源检索库。该库主要提供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文献等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读等服务,包括行业标准、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管理资料、企业专业技术资料、工艺设计、技术规程、绝技绝活、专利、期刊和会议文献、数字图书、资源目录索引等;收录和专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及研究资源。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程,只有在组织、政策和资金的可靠保障下方能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运用和共享,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影音文件的制作和编辑、仿真和在线测试系统的研发等大量复杂工作,因此需要一支由具有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专任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录像专家和影音视频编辑人员等构成的建设团队的通力合作方能完成。
(二)加强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及有关单位应以多种渠道筹集必要的建设资金,并通过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投入和受益机制,确保该工程的圆满完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17-03
当前市场上,艺术人才的紧缺和大量艺术设计人才的拥入造成了就业错位的矛盾。如何理顺这一矛盾,将就业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就业现状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还沿用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就独立学院的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来讲,实践能力是主要的培养目标。在过去的几年里,独立学院大力实施实践教学,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都投入了很大精力,这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和艺术设计学生庞大的毕业队伍,有很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主要是因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同质化,团队意识欠缺等。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实践经验和项目整体的把握能力,难以处理工作中的细节以及工作流程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难的问题存在客观原因。一方面,校内的创造性学习的条件有限,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师生间缺乏交流协作,学生专业知识面窄、所学知识之间缺乏交叉及整合,没有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择业,导致专业与就业的脱钩。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表面上看就业率比较高,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只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实践性教学与企业岗前培训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应对人才市场的挑战。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的有效结合
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渗透到企业岗前培训的环节当中,需要以下条件。
依靠母体资源,合理加强实践基地建构,实行社会实践机构的资源库管理和有效利用,这将是实现岗前培训的首要条件。首先,学院应带领和鼓励各方面专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与支持学院的实践教学,学院也应科学联系和管理社会用人单位的资源信息,用人单位与艺术设计专业系级部门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关系,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其次,通过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身份,搭好企业与校内教学管理的桥梁。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身份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与企业实训结合岗前培训的开展,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校内实践环节与企业岗前培训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细化系部的管理条例。系部通过与企业经营方式的磨合与协调,在课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确定教学实践的时间与地点,由双师型教师按照规章管理分组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案例直接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教师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目的。
此前有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学习基础才能参与实际项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具体由双师型教师进行客观把握。这也是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管理部门接洽的重要手段,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岗前培训的有效结合。
校方(双师型教师)企业(用人单位)联系双师
型教师的具体管理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员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工作,因此,为了节约企业培训资源,采用教学实践参与到岗前培训中这种方式能最有效地帮助用人单位达到选择适合人才的目的。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其一,企业可经过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择优录用;其二,通过培训和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在其他同类的企业也可顺利就业。这不仅节约用人单位的培训资金,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自主选择,学校也在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就业,达到双赢效果。总之,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艺术设计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品牌建设的引领者。作为校内工作室的建设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组织者,双师型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艰巨而繁杂的,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得到学院的统一管理和制度化的建设;其次,利用社会资源和双师型教师的社会经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达到专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定位,有计划有目标地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与企业岗前管理者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培训管理、学员岗位轮流与分配、岗位转换等,建立实训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岗前培训有序地进行融合,所以需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与培养,发挥其主动性和增强其积极参与社会项目的动力。双师型教师,从项目的操作方面来说必须具备实战经验,具有项目的整体操控能力,了解企业的发展结构,了解项目实施的程序与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健全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双师型教师在社会实践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方面有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双师型教师的鉴定应该有社会企业项目的考评、实践经验的能力考评、职称的要求、行业获奖情况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度等。另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实行企业挂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措施,达到既实际训练又参与项目的目的,增强了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项目的操作能力。经过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认可与专业考核,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有了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与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
将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与工作室教学建设结合起来,有力打造校内实践课堂品牌,再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锻炼和实践,创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品牌,打造独立学院优良的教学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教学实践过程形成系统的评价管理体系
传统的教学总结与评价表现为课程展览和总结报告。为更好地将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加以管理与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应实行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评价管理体系,这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在校内实行实践课程展览的同时,与企业岗前实际操作具体项目的考核相结合,将实训的成果汇报展览,与校内的教学形成互动,经过分析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感悟,这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有更明确的目标。也可利用课程实践与岗前培训的成果展览评价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更多地锻炼学生处理专业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拓展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了解、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自主性,参与设计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时完成目标的责任感等。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与点拨,发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潜能。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研究、协调、解决、统筹、管理的良好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可从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执行力,遵守纪律与制度管理。
评价体系由双师型教师主持,校内专业组考核评委与企业管理层干部进行综合考评,或者通过竞赛和业务考核进行。考核达标者可进行双向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与企业达成试用协议,另外一部分学生自主择业。
五、结语
面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新形势,要不断建立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结合企业岗前培训环节更加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学生应通过企业实践教学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人生目标,为自己作好人生规划,同时,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全面地了解社会需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顺利就业。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艺术设计与表达能力,并具备一定相关技术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十分突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将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穿插大量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实践在社会生活、行业企业实际工作中体验,培养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虽历经改革,但仍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 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 2 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 2 名实践指导教师中 1 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 1 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 2 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 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 3 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 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 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 20 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2011 年 7 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 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 创新创业园内安排 1 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 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 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R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5-02
高等农业院校中的许多专业开设有不同的毒理学课程,如《食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这些课程都是毒理学的不同分支,是毒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技术方法。此外,毒理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高等农业院校某些专业学生,如水产、食品及农学等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包括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及毒理学科研,这就需要这些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毒理学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毒理学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许多毒理学教师就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2]。笔者也尝试对毒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毒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毒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一些经典的实验项目,如Ames试验、微核试验、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等。这些实验教学内容既是毒理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也是进行毒理学评价必须掌握的技能。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实验项目在方法、材料、步骤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但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学实验教学项目还是多年前的方法,内容陈旧。此外,高等农业院校的毒理学实验未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农”的特色筛选符合自身的毒理学实验项目,而是参考医学、药学等专业的毒理学实验教学项目。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学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2 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毒理学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是一门交叉学科,学习毒理学需要具备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特别是动物实验技能[3]。大部分学生在上毒理学实验前未接触过任何实验动物,缺乏做动物实验的基础和动手能力。此外,现代毒理学实验发展迅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体解剖及计算机分析能力,而这些都是高等农业院校水产专业学生所缺乏的。有的高等农业院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甚至没有安排毒理学实验课,学生除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外,没有掌握任何毒理学操作技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水产专业的毒理实验教学不仅设置不合理,而且基础薄弱。
2 毒理学综合实验设计
对毒理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是为了缩短毒理学理论及分项式教学的课时,在理论及分项实验教学之后,以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的,设置独立的综合实验环节,考虑到课时限制,将部分理论及实验教学整合到综合实验教学中。
2.1 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毒理学技能培训
把综合实验安排在毒理学理论及实验技能教学结束后,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开展综合实验之前,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动员,利用4个课时,以课堂讲授、演示、视频等多种手段强化及补充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围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采用4个课时,以示范及实践的方式,强化培训学生掌握基本毒理学实验方法及技能,主要培训项目有:动物操作基本技能,包括抓取、固定、编号、随机分组、灌胃、注射、取血、处死等操作;Ames试验;骨髓微核实验;血清SOD等氧化指标检测;LD50计算;统计分析软件SPSS功能介绍及操作演示。
2.2 目标化学物的确定
毒理学综合实验以具体的化学物为对象进行毒理学评价实验。在选择具体的受试化学毒物时,应该考虑农业院校中可能开设毒理学实验的专业特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各专业交叉领域的化学物。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水产专业的水生态中某些毒物也可能出现在食品中,是食品毒理学的目标化学物,水生态同样也是环境毒理学的内容,是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在水生态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化学毒物,如重金属、农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4~6人,指定小组长1名,每个实验小组完成各自的毒理学实验。各小组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化学物,需要学生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并分组进行讨论后确定受试化学物。通过确定目标化学物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强化专业领域中的化学危害因素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查阅文献及科研选题的能力。在实验之初,学生就已经对所选的化学物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下一步实验的开展,与以往教师指令式的选题比较,这种选题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实验项目及实施方案的确定
目前,我国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是按照规定的评价程序进行的,对于各实验小组所确定的目标化学物,需要根据相应的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因此在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之前,必须查阅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法规,并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确定各阶段的实验项目。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毒理学评价程序。目前,我国关于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分4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安排有不同的毒性检测项目,学生不可能实施所有的实验项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1个试验项目进行试验。不同的实验小组实施不同的毒理学实验。选定毒理实验项目后,各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试验试剂耗材、实验动物、分组、剂量、试验方法及步骤、数据分析方法等环节。各实验小组尽量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准备试验。
2.4 综合实验的实施
根据各实验小组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实验项目实施时间。对于急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等实施时间较短的实验应该集中安排时间。而亚急性及亚慢性实验,每天实验1 h对动物进行基本操作,但要持续14~30 d,因此,设计此类实验的小组,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合理安排实验,可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小组内部也应该进行分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予以指导,规范操作,维持实验秩序。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EXCEL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实验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实验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
2.5 实验成绩考核
传统的毒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是依靠单项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进行的,不利于学生对毒理学实验的综合应用及科研思维的培养。为此,要改进毒理学实验考核模式,以综合实验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时,不能只简单根据最后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情况评定成绩,而要根据整个实验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试验之初的培训,到最后的实施完成,将综合实验拆分为以下几个考核环节:理论及技能培训、文献检索及实验设计书、实验实施、数据整理与分析、小组讨论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并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规定各环节占总成绩的权重,如数据整理分析环节定为30%,撰写实验报告定为20%。此外,除了实验部分,还须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态度进行考核,可规定此部分权重占总成绩的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评价学生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参加科研的兴趣和爱好。
3 高等农业院校开设毒理学综合实验探讨
3.1 整合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对试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以开展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应用,通过综合实验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毒理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本次设计的毒理学综合实验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毒理学评价的目的设计实验,整合相关的实验项目和理论内容。在开展综合实验之前,以讲授及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集中学习、补充及强化毒理学评价相关的各基础理论知识,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实验技能培训。这种实验前的强化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既增强了学生实验和动手的兴趣,又起到了较好的实验前动员效果。
3.2 以综合实验强化分项实验的教学效果
毒理学实验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往往是理论部分结束就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但由于学时分散,单个实验教学内容独立,学生往往难以将多个独立实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应用毒理学单项实验的能力,而现实工作中,毒理学评价及科研都是多项毒理学技能和实验项目的综合应用。因此设计了以目标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标的综合性毒理实验,在实验室中模拟毒理学评价或科研环境,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标准开展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核心毒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
3.3 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培养,教学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毒理学与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基础学科,如人体生理、解剖、药理、生物化学等。此外,要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毒理学实验,还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实验技巧,特别是动物实验技能,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的应用多种科研软件。通过综合毒理学大实验,指导教师能在实验过程中与学生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兴趣,强化基础知识,与枯燥的课堂讲授及单一的实验课教学,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更强,教学效果更佳。
4 结语
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课程的基础,是毒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实验教学应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4],有选择和针对性的设计实验内容和项目,建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新型毒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张海晖,段玉清,张红印,等.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J].陕西教育,2010(1):147.
TP393.092-4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不仅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同时社会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因此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对美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网页传媒信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网页美工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对网页美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对这门课程有着十分严重过的影响,同时对学生设计潜能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对高职院校中网页美工教学进行研究,对怎样开发和提升学生的设计潜能进行有效地分析,并针对现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让学生美工教学有着充分地了解和认识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网页设计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行了解:一是色彩的搭配,二是整体的风格的把握[1]。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在对网页中整体风格要进行确立,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的过程中才能更有针对性,然后教师在对风格确立以后,需要将logo放在网站中最显眼的位置,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对网站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完善,同时在对之后的色彩进行搭配上也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后还应该让学生对色彩的搭配有着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在对网页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说色彩的搭配对整个网页设计的美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一环节引起重视。在选定色彩之后,要对该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研究,让整个画面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将效果达到最佳。
二、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对网页进行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都是在机房里完成的,因此学生很难接触到丰富的世界和色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想要的对学生设计潜能进行激发,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舒缓的色彩帮助学生进行放松,像是绿色、蓝色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在心情得到放松的前提下,教师在进行网页设计的指导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网页知识,因此只有学生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和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才能对网页教学起到更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2]。
(二)加强项目设计教学中课堂的组织
作为项目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实际的教学目标和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同时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将设计环节划分成一个一个小的环节,帮助学生对将课堂的任务进行理解,同时这样在进行设计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3]。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网页设计方向和网页构建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的^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项目设计教学进行加强,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只有将问题明确的指出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才能对项目教学的目的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网页美工教学的开展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4]。
三、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网页美工教学已经不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项目设计的指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因此学生不仅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今后的高职院校网页美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设计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为今后我国的网页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为我国输送更多专业的人才奠定稳定的基础,全面提升我国美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苏晋.浅谈高职院校网页美工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J].科学与财富,2011,23(12):300-300.
作者简介:徐旦(1982-),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商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G16JY-19),主持人:徐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8-05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对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积极作用,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更多支持措施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是职业教育工作重点之一。教学团队是优化师资结构、加快师资专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一个便利有效的载体。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hatman)指出,文化和文化产生的感召力是组织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因素[1]。可见团队文化建设对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组织文化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向
“组织文化之父”沙恩(Schein)认为组织最为基本的就是组织文化,要改变组织行为就必须改变组织文化[2]。他指出,组织文化即为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整合群体内部的一系列过程中[3],创造、发现、发展的基于假设的模式,同时也指导新进群体的人员认识、理解、思考上述问题[4]。基于“复杂人”人性假设,沙恩(Schein)认为组织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可见事物层次(主要是指具体文化事物),二是价值意向层次(主要是指成员意向或需要),三是基本假设层次(主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假设、时空性质的假设、人性的假设、人群关系的假设等,作用是指导成员行为)[5]。沙恩指出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外部环境的适应功能和内部环境的整合功能。前者主要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妥善处理组织外部问题;后者指激发组织成员创新性,促进成员团结协作的办法。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跨界本质,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是由若干名(一般以6-12人为宜)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团队,且团队成员在知识背景、专业技能、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具有一致的团队目标和团队规范,彼此共担责任共享成绩[6]。团队以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平台[7],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目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完成团队任务、实现团队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体价值和团队价值的文化[8],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教育文化、职业文化和团队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以团队成员为工作对象,根据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员构成、团队目标和任务等要素,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布莱克韦尔组织行为学百科辞典》认为组织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正式的实践(如报酬水平、等级结构、工作描述)、非正式的实践(如规范)、信奉的价值观、仪式、行话、幽默和物理环境(包括办公环境、穿着规范、建筑风格)[9]。本文认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团队成员相互影响的常规性文化,如团队活动、团队会议、团队口号等;二是教学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和标准;三是教学团队具有的主要价值观,如团结合作、公正公平、共同进步、责任共担等;四是指导团队对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政策哲学,如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建设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校企合作模式等;五是通过有形设计在团队中传播的情绪和氛围,以及团队成员同外部人员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方式[10]。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应既具备预警功能,又具备惩戒功能[11]。其中,预警功能指通过各种清晰、明确、易操作的管理办法,明确成员言行规范,通过引导和鼓励成员主动遵守管理办法,以免发生违纪行为。惩戒功能指制止、惩罚各种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以免成员重蹈覆辙。团队文化的功能有效程度取决于团队成员的认同程度,认同度高,团队凝聚力就强,活动效率也就越高。这种认同程度碜杂诔稍倍晕幕的内化程度,即团队成员能否把教学团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团队文化由外在控制转化为内在约束。这一过程依赖于团队的教化及成员自身习惯的养成。
二、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大批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知识分子加入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队伍中来,加快了职业教育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创新,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教学团队文化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学校和企业文化差异阻碍团队文化的形成。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专家和行业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团队文化应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12],学校追求教育质量,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因此要将两者有机融合[13],确保教学团队文化的形成。
二是“行政化”影响平等民主团队文化的形成。“行政化”是一个习惯问题,行政权力还是真实利益、话语权的代表[14]。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员在年龄、职务职称、专业技能、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年龄和职务职称、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呈正相关。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中专业技能最强、职位最高、经验最丰富的人,团队其他成员受权力等级金字塔影响,往往个人服从领导决策。
三是教学团队文化受到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影响。从系统论角度来讲,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不仅是职业院校基层教学组织,也是社会基本组织,团队文化建设自然受到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实力、规章制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社会价值观、信念、政策等因素也对教学团队文化建设产生着直接和间接影响。另外,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关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害怕冲突和变革,对团队内产生的冲突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在激励机制上,多以社会道德为准则,重视精神鼓励[15]。
四是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存在喊口号多于执行的问题,即较多注重团队文化的表象建设,缺乏精神层面文化建设和行为层面文化建设,这也导致团队文化缺少约束和激励作用。上级部门、学校在对教学团队进行绩效评价时,较多采取定量指标,如精品课程数量、数量、教材编写出版数量、技能竞赛等级和数量、合作企业规模和数量等;对于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成员专业发展等定性指标,由于无法像定量指标那样精确地加以衡量和考核,因此涉及不多,这也导致了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到忽视。
三、组织文化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维度
根据沙恩(Schein)“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和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内容,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应基于理念和行动两个维度。
一是理念维度,即价值层面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桑德斯(Sundstrom)、魏思特(West, M.A.)认为团队建设的关键要义在于团队成员和成员之间形成关于团队价值观、原则的共识,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顾明远认为组织文化内涵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其核心是组织价值观念,对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起到重大影响[16]。魏思特(West)在1994年提出了形成共同认识的五个方面作为团队建设的指导原则。五个方面分别是:(1)明确,即基于研讨得到关于团队目标、原则等方面的结论。(2)鼓动性价值观,即这些价值观是团队成员深信并乐意为之奋斗的。(3)力所能及,即团队目标是成员经过努力能实现的。(4)共识,即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认识。(5)未来潜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就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而言,团队目标是团队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团队目标决定了团队定位,团队定位决定了团队文化。团队目标不仅是团队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17],也代表着团队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要以教学团队目标为基础,对内制定教学团队方针、政策和策略,对外向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宣告教学团队宗旨,使人们充分了解教学团队的任务,为团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认识基础。
就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员而言,共同的团队价值观是加强教学改革,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一致的团队价值观有利于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成员对团队的认识和依附,从而真正形成高效群体,更有效地达成个体目标和团队目标。教学团队由于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团队共识也应逐渐调整和修正,要经常性地检视团队共识,确保团队共识能适应新情况、新环境[18]。总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理念维度必须建立成员一致认可的目标、理念和价值观,促进教学团队的顺利发展。
二是行动维度,即行为层面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除了共同的价值文化来确保理念上的一致,还需要一致的行为文化,对团队整体以及团队成员个体的行为文化进行引导和约束。柳传志说:“我们的公司发展到此时此刻,应该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了,明确什么是可以干的,什么是不可以干的,愿意干的就站在旗下,不愿意干的就离得远一点。”如果一个团队没有行为文化,团队成员行动就无法合拍。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文化和协作共享行为文化[19]。
教学行为文化。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是职业院校教学基本组织,团队成员以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主,因此必须遵守教学行为文化要求,包括课堂教学管理要求、实训室管理要求、教学质量考评要求、下企业实践锻炼要求、创新创业要求、技能竞赛要求、产教融合要求等。
协作共享行为文化。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员间必须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才能获得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团队绩效,得到1+1>2的增值结果。第一,塑造成员间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创建一个成员共享知识的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者和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第二,加强团队成员的交流、对话和辩论,加强团队学习、信息、资源的公开,集中和筛选相关信息,形成高质量的、多元化的团队知识。第三,确保团队成果的共享和权利、责任、利益的合理配置。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团队成果,均要妥善处理。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在技术研发、专利、教科研经费等方面均涉及经济利益,更是要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分配,以免影响成员关系。第四,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需要承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能力,要确保团队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是分配给团队整体,而不是团队某个成员,才能调动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工作热情。
(二)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创建途径
杨连生指出团队组织文化创建途径是倡导学术至上的价值理念,创造宽松和谐、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营造合作开放的组织环境,鼓励求异创新的探究精神和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20]。李盛指出团队组织文化创建从以下方面着手:明确组织价值观、核心理念,对组织文化准确定位;加强培训与教育,培养文化认同心理;求大同,存小异,减少文化冲突;坚持与创新并举,实现文化整合[21]。卢盛忠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一是领导明确意义、制定规划阶段;二是动员群众、总结经验、归纳提炼阶段;三是典型引导、宣传推广和实践阶段[22]。根据专家研究结论,结合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现状,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创建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目标和任务。如前所述,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目标和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23]。通过清晰的团队目标和任务、团队成员高度认同的团队价值观和理念,可以形成对教学团队整体的引导和激励,使团队成员之间团结依存,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团队成为高度团结、齐心协力的整体。
二是加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制度建设。团队制度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是利用社会系统中约定俗成和广泛实施的规范或准则来影响成员行为。成员面对的团队制度是“可以明文规定成员该做什么的思想”,它们为“团队成员认为合情合理能接受的行为文化”。[24]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制度建设要遵循应用技术教育规律,建立起一套对应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制度影响着团队成员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发展,使得团队成员觉得应该负起责任来以某种方式行事,并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建立起规范化的制度,便于对教学资源、实训室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资源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长效机制,即使团队成员更替,也不会对团队整体产生不利影响,保障团队整体的稳定性[25]。在制度建设中,较为关键的是制定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明确团队沟通途径、处理矛盾的原则,促使团队成员发挥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交流沟通[26],使教学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通过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形成教学团队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对话机制。成功的教学团队来自彼此信任、充分沟通的成员关系。“经济人”假设说明企业追求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经营出发点为利己。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承担者,以追求教育价值、办学质量为出发点,与之对应的,教师与企业人员的理念和追求也存在差异性,两者之间必须寻找双方合作的帕累托最优组合。教师与教师之间受到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因此要创造一个便于沟通的环境,建立对话交流机制,要将认同人与认同事相结合,团队成员间要善于倾听,换位思考[27],企业及企业人员要具备一定贡献精神,学校及教师要站在企业角度思考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等问题,因此要努力营造一个资源共享、个性自由表达、互相尊重的生存空间,使得团队成员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实现反思、总结、提炼、升华等目的[28]。公平公开的对话机制能让团队成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开放、合作和互助的团队文化。
四是建立科学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评价机制。玛斯兰德(Masland)曾指出,理解特定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深层次解释学术机构的管理,因为文化对管理的模式、决策的实践有显著影响,分析文化也有利于解释那些导致无效行为和计划的冲突性文化因素[29]。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生命力、创新的动力来自团队成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30],学校和团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评价机制来形成可以有效激励团队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团队文化。建立以团队负责人绩效评价、团队整体目标达成度以及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为主要方面的注重团队整体发展的评价制度,创建积极的组织环境[31]。
科学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评价机制要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评价内容既要注重对团队成员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社会经济效益增值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32]。评价指标包含成员个体层面的考核与团队整体层面的考核,包含合作过程的考核和合作结果的考核,通过多元考核指标,保障和支持教学团队有效发展[33]。评价指标既要有团队整体评价指标,更要设置团队成员个体绩效评价指标。团队成员个体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成员个体承担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团队目标的实现情况,注重将团队成员个体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整体绩效考核互相结合[34];团队成员个体在团队业绩实际中的贡献及其对团队投入产出大小;团队竞争合作意识及能力。评价机制是影响教学团队成员行为取向的重要的动力机制[35],合理灵活的评价机制是团队运行的催化剂。
五是建设民主平等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权力分配体系。在教学团队权力分配体系中要遵循民主平等的理念,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充分授权。一来充分的授权可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和作用,二来充分的授权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三来充分的授权可以更好地形成成绩共享、责任共担的团队文化,尤其是在角色、年龄、职称、性格、知识结构互补的成员间实现领导权与决策权共享[36],有利于营造团队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是避免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存在于社会中,团队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团队文化也无法离开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团队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影响,并受制于组织的体制、所有制特征和发展历史与条件,因此要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避免产生消极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规范、管理、控制、熏陶F队成员,统一成员的价值观,调节成员关系,提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对团队建设的积极作用。
团队文化是当一个团队制度化后,这个团队就具有了成员可接受的一致的行为模式,同时也使得该团队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团队的特质[37]。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从产生到发展、从兴盛到衰亡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能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的认同意识、奉献意识和承诺意识。只要团队文化形成并稳定,在团队组织结构设计、团队整体运行、团队成员价值观、团队成员行为等方面均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戴春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美)埃德加・沙因,等.企业文化盘点之八――流派[J].商业文化,2006(2):37-45.
[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3.
[4][8][11]王朝全.混合组织及其治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4.
[5][10]施祖留,奚洁人.组织文化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7][12][17][19][23]徐旦.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组织结构的构建――基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9):78-84.
[9](英)奈杰尔・尼科尔森主编.卡里・库珀,克里斯・阿吉里斯总纂.布莱克韦尔组织行为学百科辞典[M].林泽炎,等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06.
[13]顿新兴,顾浩,邵鸿鸣.关于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13.
[14]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8-13.
[15]谭昆智.组织文化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4.
[16]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18]West,M.A..Effective Teamwork[M].BPS Books Leicester.1994.
[20]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7-10.
[21]李盛.基于组织文化的职业化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管理纵横,2013(9):31-32.
[22]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4](美)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g.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林鹏.关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11):252-253.
[26]翟斌,汤晓伟.示范院校建设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2-73.
[27]马宁.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29-31.
[28]吴小贻.高校教师合作文化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8):52-54.
[29]Andrew 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85,8(2):157-168.
[30]宜勇.大学组织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1]徐刚.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23):66-67.
[32]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9.
[33]魏引辉.中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8):28-29.
[34]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61.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职教集团化办学 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来,河南省立足省情,顺势而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原则,通过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不断改革体制,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强化合作,加大投入,河南省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乡结合、以城带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河南模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河南省省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达到30个,吸收成员单位913家,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达到259万人;全省财政已累计投入71亿元,资助职教学生1177万人次,为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获得国家的肯定和支持,河南省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河南省职教集团应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全省常住人口9400多万。其中,农村长住人口6000多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6250多万。农村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缺乏已经成为河南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应积极承担起这些任务,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培训力度,丰富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河南省全省人口的整体素质,推动河南省由劳动力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二、优化产业机构,支撑经济增长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长期以来,河南省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比重大,发展不均衡。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设想提出以来,河南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一大批工业项目在河南落地,一部分国内外知名公司到河南投资办厂,全省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经济总量也连年攀升。据统计,200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94万亿;2010年,达到2.3万亿,增长12.2%;2011年,达到2.7万亿,增长11.7%左右,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增速,位居中部省份前列。但是,就目前而言,河南省劳动力劳动技能缺乏,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此,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化”、“生态化”、“农业化”建设提供技术精、素质高、会经营、有头脑的各类人才,推动全省劳动力人口由普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化,实现省内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给予了明确定位。河南省职业教育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目标,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区域分布等方面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立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围绕理论成果转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转化为生产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2003年,河南省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2008年,河南省开展了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展执教攻坚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河南省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就目前来言,河南省职业教育特别是集团化办学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不畅、办学资金缺乏、政策保障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模式,为破解制约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对此,河南省职业教育应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全面总结以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找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同时,要发挥先行先试功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灵活办学方式方法,理顺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解决资金缺口,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地办学活力、吸引力和针对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原大地的报告[R].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Z].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