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少年宫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堡区回民小学(原红寺堡镇回民小学)乡村少年宫2所。20XX年启动实施的红寺堡区回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已完成前期启动工作,上级部门统一采购的12万元器材设备于20XX年12月底才陆续到位,加之学校正在进行第三期扩建工程,为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原准备的少年宫大部分场地不能正常使用,预计到20XX年9月才能全面正常的开展各项活动。目前柳泉乡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有固定的活动及办公场所,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及管理服务人员,各项活动开展井然有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自查汇报如下:
一、 项目建设经费和运转经费分配使用情况
(一)柳泉乡中心小学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首批20万元项目资金下达后,学校严格执行上级规定,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资金使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计划,将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房屋修缮和装备配置上。
1.房屋修缮。
为了满足少年宫活动的需求,学校利用项目资金,对学校现在校舍进行了修缮改造。其中粉刷墙壁1185平方米、墙裙226平方米,改造门9套,修补地坪200平方米,铺地板砖431平方米。以上共投入资金60012元。
2.材料设备购置。
为确保美术兴趣小组的正常开设,我们购置了水粉纸、素描纸、刮画纸、彩色软纸、红纸、卡纸、生宣纸、熟宣纸、高丽纸、水彩笔、鱼珠胶、水彩笔水、国画颜料、油画棒、水粉、彩泥、白乳胶、清漆、剪刀、刀柄刀片、勾线笔、双面胶、水粉笔、透明胶(宽)等材料;购置了装裱机、笔墨、纸、砚、各种装裱材料等,投入资金15500元。
3、书法活动室装修
墙体粉刷、铺设地板砖、自制象棋桌、书法桌等投入资金37139元。
以上房屋修缮和材料共投入资金112651元,超出专项经费32651元。
二、20XX年度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柳泉乡中心小学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设施,改造学校现有教室、场所的功能,将学校空置房屋和场地改建成“乡村少年宫”活动场地。学校教室内配有较为先进的远教设施、图书架和学生课间活动必需的体育器材,课余时间作为少年宫书法、绘画、剪纸、棋艺、电子琴、舞蹈等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微机室现有电脑45台,用作电脑操作和电脑绘画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科学实验室作为科普活动小组的活动室;德育室,为开展德育活动和优秀作品展评提供便利;学校图书室拥有18500多册图书,可以满足少年宫开展课外阅读的需求。同时,学校投资整修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修补破损的地坪,进一步完善了少年宫活动场地。待建4个篮球场,1个标准化200米塑胶跑道。
红寺堡区回民小学少年宫上级部门统一采购的12万元器材设备于20XX年12月底才陆续到位,加之学校正在进行第三期扩建工程,为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原准备的少年宫大部分场地不能正常使用,预计到20XX年9月才能全面正常的开展各项活动。
三、 器材采购方式及配备情况
柳泉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设备由上级部门统一采购。配发的体育器材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台案等50余件,音乐器材2类20余件,美术用品30多件,科普类器材4箱,舞蹈类各种服装100多套;多媒体设备音响类1套,投影类1套,笔记本1台。图书近2000册,总价值十二万元。均已配备到位。加之学校原有各类器材设施,基本满足乡村学校少年宫各项活动的需求。丰富的器材设施,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条件。
四、 组织培训情况
柳泉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主要负责人2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要求,认真学习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使用手册》。并把观摩学习的先进经验落实到学校中去,先后组织本校辅导员开展培训2次,参训辅导员64人。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活动实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 项目运转使用情况
柳泉乡中心小学少年宫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学校设置了6大类29个选择性兴趣活动小组,2个阳光体育运动小组,参与学生946名,参与率为100%,按照先满足在校学生活动需求,后辐射周边乡村的要求,扎实组织开展活动。
根据实际需要,少年宫活动时间安排在夏秋季正常上班期间:每周二至周四:下午16:30—17:30 每周星期日:下午 16:00—17:30。 冬春季正常上班期间:每周二至周四: 下午15:45—16:45每周星期日:下午 15:30—17:00
红寺堡区回民小学克服困难,不等不靠积极准备,积极拓展我校少年宫活动项目,该校除了专用少年宫活动楼外,还准备实现部分教室和活动室,教师和辅导员“一室(师)双用”,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拟打算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实践活动,每周一至四下午3点50分至4点30分开展活动。
少年宫活动项目计划设置共20项,具体分类项目如下:舞蹈、绘画、书法、经典诵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象棋、军棋、跳棋、科普、剪纸、鼓号、空竹、葫芦丝、竖笛、电子琴、合唱、体育竞技。
以上20项都有专人负责指导和校外志愿者参与辅导。为使所分设项目有序开展,一是制定了“五有”、“四定”、“三落实” 管理制度。本学期能基本正常开展的活动有电子琴、葫芦丝、竖笛、舞蹈、书法、合唱、绘画、经典诵读、鼓号等项目。其他项目到下学期9月份新楼竣工后能正常开展。
六、探索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和保障项目长效运转机制情况
柳泉乡中心小学在探索辅导员激励机制和保障项目长效运转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学校着力突出“以奖代补”、“双向考核”的方式激励和促进辅导员工作不断进步;着力突出“建立体制”、“落实经费”的方式保障项目长效运转。
具体做法是:每月一考核,每学期一汇报,由考核领导小组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评分量化,过程性考核占60%,汇报展示占40%。设立不同标准的奖励标准,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辅导员津贴,以提高各兴趣小组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预定目标。将各项目考核同教师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实现“双向考核”也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评优选先,职务晋升等方面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情况紧密挂钩,有利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益。
七、 制度及档案建立情况
1.为确保少年宫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学校成立了乡村少年宫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小组组长均由校长担任,并配备了3名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管理、设备维护、项目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检查考核、财务管理、档案整理等工作。管理办公室细化了人员分工,明确了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小组制订完善了保障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包括主任、副主任、校内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各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少年宫的规范运行。
3.加强检查考核。“乡村少年宫”工作成效,采取月度考核和检查验收时的成果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将选择性兴趣班和阳光体育运动考核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当中,纳入教师评优选先考核,纳入辅导员经费补助考核。“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成效,采取月度考核和“校刊创办”、“经典诵读”、“必背古诗抽查”、师生同诵经典等形式的成果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班主任(或语文科任教师)考核当中,成为班费发放,优秀班主任评比的首要依据。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村少年宫建设时间短,底子薄,开展活动的条件还有待改善,特别是各功能室设备单一,体育场没有硬化,相关器材数量少,档次较低,实用性还稍差,急需要投资购进。
二是乡村少年宫活动专业人才缺乏,师资配备不足,学校教师中有特长的较少,尤其是音乐美术教师不能满足辅导学校活动的要求。聘请社会乡土人才等担任辅导员又无法解决报酬问题。
三是少年宫的特色还不明显。虽然组织开展了许多兴趣小组活动,但在挖掘乡土资源,丰富活动形式,进而创设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上还有明显不足。
四是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青少年参加活动时的往返路途安全存在隐患。
九、努力的方向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依托农村中小学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依靠学校现有教师和志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开展实践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
1.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建好少年宫。我们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在省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被确定为“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资助项目,给我校拨款20万元,用于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现已有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2个、排球场2个等体育运动场地,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如篮球、乒乓球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臂力器等128件;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各1间,购置藏书2万册左右;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操作室和仪器室各1间,可用于科学实验操作;有5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室2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140平方米舞蹈室1间,用于文艺训练、展演;有音乐室1间、美术室1间,购置了衬布5块、遮光窗帘4块、写生凳30个、写生灯4只、美术教学用品柜6个、静物台4个、写生画板45×32(cm)或60×45(cm)30块;有陶器、水果等写生用品1套,画架10个,书法课桌凳30套,笔架30个,墨盒30个,笔洗15个,毛笔30个;有科技小制作1间,展室1间。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管好少年宫。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德育办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少年宫的课程设置及管理、教师的培养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指导,定期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检查与考核。关工委、少先队、教导处负责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督查,领导小组和全体辅导老师集体商讨制定了《少年宫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极大地推进了少年宫建设的顺利开展。
3.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孩子需求――用好少年宫。我校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了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装饰校园文化墙,教学楼走廊布置有玻璃饰板、白钢板等材料制作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36版,完善了相关的标牌。
①强化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人才培育水准。今年,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20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舞蹈、马头琴等20个活动小组,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一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督促、指导,使得少年宫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学科化,努力实现活动过程最优化、有效化。
②阵地服务时间和空间有效打开,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通过行课期间搞好常规活动项目(如每周二、三、五的活动时间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剪纸、朗诵、英语、写作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周末及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备的方式,保障了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时间。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2012年少年宫马头琴班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论坛汇报演出,获得与会领导的好评。2012年有16人的书画作品获得省级奖励,有25人征文获得国家奖励,辅导教师的教具、课件12件作品获得省市县奖励。2013年5月,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承办了前郭县“和谐校园,艺彩飞扬”文艺展演和全县第二届中学生篮球赛,我校文艺代表队的四个节目均获得一等奖,体育代表队获南片中小学团体冠军,乡村学校少年宫两次均获优秀组织奖。
三、不断完善,努力提升建设水平
1.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学校刚刚合并,可以说是百业待兴,孩子们活动所需设备器材和运行缺口较大。
一、在队长孙键老师的指导下,协助队长统筹服务团的工作。
队伍活动包括几大项:
支教:作为服务团的主项,支教部分是我们队伍重力打造的一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服务点开设华南师范大学暑期小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一是参与了三台县青少年宫的授课活动。
文体:为了丰富服务地学生的精神生活,特别策划了文体板块的活动。内容包括两大项,一是开展趣味游园嘉年华;二是为当地群众送电影。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大力支持和广泛好评。
爱心帮扶:走访去年的贫困生档案库,并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了档案库的学生数量。
二 、负责支教板块活动的全面开展
作为主项支教板块的负责人。组织支教部分活动的开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组织开设XX年华南师范大学暑期小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包括招生、管理制度的制订等
具体安排暑期小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的进度。安排课程、课程质量的检查、为任课老师提出意见建议、并有意识地对暑期班的同学进行品德教育等。
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的活动进行具体调整。灵活应对天气因素等造成的突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策划教学成果汇报会。为了对为期半个多月的支教活动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并对当地政府、领导、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队伍特别策划了一场成果汇报会。本人根据计划对各课程项目汇报节目的排练进行监督,并尽力为各任课老师提供帮助。
三 、协助音乐课的教学
同时辅助音乐课的授课,音乐课的主教老师由服务团的带队老师孙键老师担任,我作为助教,配合主教员的授课活动,在主教员不方便时代替主教员上课。
四、调动队员情绪,激发团队力量
本队伍队员全部为我校学生干部精英骨干,在志愿服务的态度积极,行动迅速。但毕竟服务时间长达半个多月,加上当地环境恶劣,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上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作为服务团副队长,积极鼓励队员乐观面对一切。
五、其他
以团队一员的普通身份,配合队伍的其他活动,并随时准备队长的调配,只要队员有需要,一定尽力协助。并参与其他板块的活动,例如出外调研等。
七、工作小结:
(1)较好履行了副队长的副手职责,协助队长开展工作。
(2)与队伍成员结成良好的团队关系,有力地凝聚了团队力量。
(3)在队长和全体成员的支持配合下,全面统筹的能力提升较大。
(4)带领服务团全体成员对队伍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并形成详细材料递交上级组织。
(5)不足方面,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还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更细致的思考。
(6)现在仍代表服务团与校方保持联系,继续关注三台县的教育事业发展。
八、心得体会
一、学校概况
赤沙镇中心小学占地8926平方米,建筑面积2642平方米, 绿化面积1850平方米,辖区7个自然村。有各类功能部室19个。学校本校现有9个教学班,一个教学点,362名学生,教学点114人,专任教师31人,岗位合格率100%。学校先后荣获宝鸡市“营养改善计划”示范校,陈仓区“文明校园”、双高双普优秀校、优秀少年宫等荣誉称号。
二、工作回顾
上学年,学校以“让优秀成为习惯,成就不一样自己”为办学目标;以“打造城市化山区有影响力的学校,为孩子的幸福一生奠基”为办学方向;狠抓习惯养成教育,弘扬个性发展,实施四线管理(党建扶贫政治线 安全管理高压线 教学质量生命线 特色社团风景线),在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上寻突破,继续加大青教培养力度;坚持德育为首,认真落实“德润陈仓•书香校园”内涵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进一步深化课改,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以“倾情、用心、超越、奉献”陈仓教育精神为主题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校品位,走出了一条扎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之路。学校本着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教育质量优质校园”为工作方向,学校管理日趋成熟,校园环境逐年改善,学校面貌大改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具体小结如下:
(一)落实教育方针,全面全方位育人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开齐了课程门类,开足了课时,做到不增删课程、不增减课时、不任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实现高效教学。规范学籍管理,控辍保学,做到人人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学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全面评价。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对体音美、信息技术、劳技、科学和综合实践课等学科实行过程管理,每学期对以上学科进行一次素质展演,评优树先。在考核制度上,把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质量考核,综合评定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参加陈仓区举办的各类赛事, 2019年校园足球男子组获得区级足球联赛第二名,体育工作和社团建设已成为学校特色工作新亮点。
学校管理形成了教学、德育、社团等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潜能,重视个性培养,促进学生多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艺术测评、体质测试工作呈常态化,每年坚持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三跳”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班级、校级足球联赛常态化。
学校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大课堂,依据学校环境实际,本着“布局合理、优雅大方、小而精美、展示理念”的建设思路,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原则,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班级的美化、教师办公的书香化,楼道的布置彰显特色文化创建氛围,教室的布置体现班级特色。星光大道的设立,为每月涌现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展示和树模的平台,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并成为学校的亮点。
名师、名校孵化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和能力提升。学校稳步推进名校孵化工程,积极和城区小学对接,通过走进名校,走近名师,快速提升队伍建设。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教学随笔、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模式研讨,网络学习,课例观摩、分片教研等,加速教师成长步伐,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通过实施“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原则来强化目标管理。通过搭建“名师引进,骨干培训,师徒结对,考察学习”等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更好更有利的学习培训机会,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让教师走出学校,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法,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充电,回校进行汇报讲座和上好汇报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学校将继续选派优秀老师外出交流调研。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努力做“学习型教师”。继续利用好“教师行动手册”走近书籍,要求教师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和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并作读书笔记;发挥学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登陆优秀网站,观看教材解读、案例剖析,利用QQ教研群,资源共享,博采众长。2018年学校已结题区级课题1个。
学校通过开展一次“新调入教师的亮相课—人人参与的评估科—外出学习的汇报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连环跟进课活动,全面开展展课和观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进修,积极钻研业务,努力使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塑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力求形成 “作业少,成绩高;负担轻,效率高”的办学风格,减负的同时达到高效。
(二)更新教育观念,扎实推进教育改革
学校大力实施课改,积极调研,立足学校师生实际,在兴趣小组建设和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上特色显现,课堂效果明显。积极发挥人人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质疑能力,有疑就问,有质必答,质答有效。倡导教师借助智能交互平板和视频展台,创设“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思维灵动”的动态课堂。
学校坚持每周教研的实效性,创建学习型教研组,走智慧教学之路,通过创新研修机制造就了一支敢担当、重效率、抓落实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队伍,从而引领教师教学升华。通过细、实、小的问题教研,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借助“群研智慧”“课堂引领”“现代技术”三驾马车推动质量提升新高度。连年来,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并实现了质的突破,上学期期末成绩稳步提升。
(三)重视立德树人,广播素质教育良种
学校以德育为首,以活动为突破口,强化习惯养成教育,把内涵式教育落到了实处。
1.强化好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生源较复杂,学生远近不一,留守儿童居多,家庭管理薄弱的特点,学校以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口,强化三为主意识,“学校为主战场,教师为主力军,课堂为主渠道”,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德育工作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方方面面。
学校对班级管理、值周考评细则再进行了细化,让工作落到实处,检查落到实处,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成立志愿者服务大队,加强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普通话监督员、文明引导员的培训。少队部健全了大队部组织,并对各成员进行了培训,佩牌上岗,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三自”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学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努力把展示个性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为了给更多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各个班级实行了班干部部轮换制,学校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在老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班里的图书角、卫生角、黑板报均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管理。学生餐后自己收拾碗筷,整理餐桌,清扫地面。在节假日开展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活动自选”的活动。德育处根据时令每周都安排有主题班会,各班充分发动学生主办,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且通过开展“三自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了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德育处、少队部时令性组织了等集体庆祝活动。各班级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了手抄报、征文、读书、绘画等庆祝活动。在每学期的“感恩周”活动中,各班以不同形式进行了感恩教育,开展主题班会,邀请社会人士、学校领导、代课教师参加,学生组织形式新颖,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的三跳运动会、足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定期举办,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4.规范的升旗仪式。本学期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坚持进行升降国旗仪式。星期一全校举行升旗仪式,师生大声唱响国歌和坚持国旗下演讲,国旗下演讲让每班学生代表轮流参与,每周内容都不相同,从爱国教育到文明礼仪、校园安全、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等,其他时间由值周班级负责举行仪式升降旗。可以说每次升旗仪式都是一次很好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教育。
5.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少队部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深入社区,走上街头,清理街边、河道、广场上的“牛皮癣”、卫生死角;积极开展了关爱“残障儿童”、关爱“贫困家庭”活动,走进学生家中,给予生活、学习、心理帮助。
(四)发挥室部功能,社团活动精彩高效
学校部室配置合理,设施先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室部管理和使用水平,多次对教师进行应运培训,使各室部充分为教育教学服务,使室部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别样天地。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艺体工作,以体育艺术课、大课间活动、少年宫活动为载体,落实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的优越条件:专业的艺体教师,专业的活动场地。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保证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较为系统的接受2个体育项目和1项艺术技能。结合少年宫,学校组建了主持、声乐、舞蹈、足球班、美术班、电子琴班、科幻画、书法班、科技创作班,致力打造特色社团。社团活动的定期开展,培养了学生艺体意识,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表现自己。
三、本学期工作展望
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对本学期工作设想如下:
1.规范办学行为,实化常规,细化过程。
2.深化课改,出特点,现特色,教学质量再提升。
3.加强艺体教学,弥补科技创新短板。
4.提高教师的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
5.再在名校孵化上下功夫,打造农村城市化名校。
6.社团建设形成鲜明特点,打造精品社团。
7.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8.安全教育工作健全制度、健全档案管理、健全检查监督机制上再突破,加强常态管理。
9.加强后勤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健全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实效、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办事勤俭节约;加大财产管理力度,实行分管使用责任制,使财产得到了有效的管理,财产损失相对较小,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优化灶务管理,实行班级错时吃饭,发挥文明就餐引导员作用,対灶夫定期培训,开展师生问卷调查,制定食谱,使师生吃的安全、放心、舒心;建立灶务台账,定期公示,规范管理。
10.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启智扶志,确保人人不掉队
一、把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打造“师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学习乐园。
1、校长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被广大教职工接受,并付诸行动。校长们带头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写有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注重提高政治思想敏锐性和端正办学方向。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包含于我校核心价值观“有心、用心、热心、痴心善待每一天”之中。“有心、用心、热心、痴心”四心之间既是逐层递进,也是相辅相成,“有心”是基础,“用心”是态度,“热心”是提升,“痴心”是境界,全体师生领略学校文化魅力、接受学校文化熏陶,进而达到忘我工作、忘我学习、身心和谐的目标;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善待每一天”则表明了我校全体师生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天,打造快乐幸福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这与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和校门口的学校寄语:“用心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堂课和每一份精彩,用心给自己和未来架起一座美丽的桥”的相一致。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培养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尝试成功”;办学特色是“美丽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育人目标是“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无不折射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进了芦小门,就是芦小人”,在芦湖学区中心小学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师生人人自主发展,人人得以发展。校长们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带头示范做好干部、教师们的表率;在干部会、全体教工会上,时常强调、提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把学校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教师的思想之中。干部们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加强学习,厉行“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今日始”的工作作风,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全体教职工认同,并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之中。
2、学校重视“三风”建设,打造“民主、和谐”的人文校园。去年年底,我校在原来的“三风一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经过校委会全体成员的反复推敲,接受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学校新的“三风一训”。校风是“厚德博学和谐 务实”,教风是“敬业 爱生 求实 创新”,学风是“乐学善思 合作 探究”,校训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进入教学楼的大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着“三风一训”的巨幅匾,每天都在影响着师生自觉把“三风一训”内化到工作学习之中;为增进师生对“三风一训”的记忆和内化,学校组织了教工“三风一训”默写比赛、学生“我与学风”演讲比赛;每天早上,各班合唱班歌、校歌,焕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自豪感。
3、学校在规范制度管理的同时,努力解决教工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学校管理体现人性化,为教师生日点歌,使大家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教职工的红白大事、生活困难、重大疾病以及困难学生,学校主要领导都必到场慰问关怀。2007年9月,46岁的孙慧铭老师身患绝症,自身承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学校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医院探望病情,并帮助解决治病资金不足问题,我校“爱心基金会”向全校教职工发起了“让生命继续”爱心捐助活动,全校教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累计达一万余元 。孙老师去世后,学校也多次到其家中探望,尽全力解决实际困难。这份关爱,慰藉了教师遗属,感召了全校师生,温暖了整个社会。一份关爱就是一份希望,一份关爱就是一份和谐的因子。目前,我校干部之间的理解信任、合作互助,为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层之间讲团结,干群之间讲理解,工作管理讲人文,我校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一年两次的干部测评满意率均达100%。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校制作芦湖学区中心小学发展史展板、地方教材引进课堂等活动,使广大师生了解了我校毕业生中涌现出的张进生(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孙宝江(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处处长)、赵志成(原三甲赵村党支部书记、省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增进了师生学校办学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广大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持续发挥学校文化的统领作用,学校制定了长期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方案并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促进了校园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5、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教指导,邀请家长进校参观指导教学,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家访,走进学生家庭、进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成就学生,收到较好效果。期中诊断性评价结束后,学校举行首届少年宫活动成果展示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我校观看,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孩子们的成长状况,以增进家校的沟通,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建立了家长培训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完善校本地方课程教材,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6、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力行《弟子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发挥学校文化对社区、家庭的影响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学校通过学习力行《弟子规》这项系统、长效的活动,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熏陶审美情趣,培养读书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孝亲尊师的善良本性,带动家长爱读书、孝敬父母、父慈子孝,促进“家和”,形成“万事兴”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与时俱进,适时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1、学校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中层干部、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口把关,一级对一级,层层确定目标、落实责任,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了稳定实用的校园管理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人本与科学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警钟长鸣,截止目前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建立了“人防为先、物防为辅、制度保证”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拆除原实验院、厕所等危房,购置了消防设备、防暴器械,修补了防护围墙,增设专职保安,2010年9月2日县综治委对我校在人防、物防、机防、消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全县最高分。
2、重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赋予教工发言决策的权力:召开全体教工会,给每位教工提供献计献策的机会,修订完善综合考核方案、教职工奖惩条例;增强校务公开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力度,实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业绩教师说了算”,充分体现了对全体教工的尊重,理顺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学校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工作和谐发展。
3、学校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解读及执行的监督检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对教室、办公室、楼道、以及少年宫各辅导室内进行统一布局,制作统一的各种教育法规、制度牌匾上墙,便于师生学习。学校在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反馈会后,由原来的只是干部、班主任参与的值班检查,变为现在的每天由一名干部带领四名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值班、班主任值班、行政值班的模式,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
三、重视课程开发,实现教学相长,突出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今年,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整体教学成绩提升一个名次,教研成绩总分列全县第一名。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乡村少年宫,挖掘师生潜能。我校认真落实市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自上学期设立乡村少年宫,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空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少年宫活动实施方案,规划了少年宫建设的具体和长期目标,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师发挥特长,学生充分自愿”的原则,开设了书法、棋艺、足球、国学诵读等15个活动小组,每周二、四下午开展各项活动。外出学习后,专门设立学校特色表演项目班:国学诵读班、竖笛班。对我校的国学诵读班、足球队进行了服装统一。学校的辅导教师辛勤指导,学生们勤学苦练,天道酬勤,我校在高青县中小学足球赛中,获得第三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县国学诵读比赛中,荣获全县第一名,并代表县中小学参加市国学诵读比赛,获得第三名。成绩的取得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搞好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决心。在少年宫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寓教于乐,融洽了师生感情;同时培养了师生的第二项技能,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了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注重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激发广大师生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样的学校文化才有生命力。
芦湖学区中心小学非常注重在师生中牢固树立和谐意识,树立优良的团队精神,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在制定“三风一训”、学校标准字、标准色和建筑物命名等过程中都反复征集师生意见,通过共同讨论后才确定。通过这种形式,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不仅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还让校园成为寄托师生情感的精神家园。在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在统一区域规划好相应的板块,内容则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学校不指定、不包办,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和创造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为学校文化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和源泉。
2、创造健康身心的条件,提供舒心工作环境:开设了教工之家,结合“三八”、“五四”、“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日,组织庆祝活动;为每位教师赠发《给教师的健康枕边书》,时时呵护教师身体健康,彰显学校人文关怀;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系列活动的举办,缓解了师生工作学习压力,使之保持身心健康,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今年5月,我校取得高青县教工篮球比赛第一名:比赛中,以李希勇老师为代表的芦湖学区中心小学代表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取得全县乙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展现了全校教工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2010年暑假期间,我校组织了“学希勇同志事迹报告会”,鼓励教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校注重师德建设,提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修养,为每个教师制定了桌牌,内容为“三风一训”和教育宣言,时时激励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
利用校园网络、公开栏、黑板报等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学校利用暑假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抒写教育宣言”活动。通过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抒写教育宣言,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好进取精神,从而形成引领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3、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国庆节期间,为每位干部布置了课题研究作业,并进行交流,提升了队伍素质;积极为教师征订刊物,全体教师享受学校补贴,各级骨干教师享受特殊优惠;为便于教师工作,学校达到了人手一机,提高了办公效率;为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结成了帮扶对子,减少了探索弯路;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和业务交流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 2007年我校支持6名教师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能力;学校克服资金困难,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西去杜郎口、中心路小学、高城中学、樊林中学、花沟中学、二进高阳,于3月19日,二赴丈八丘联小学习;10月15日,骨干教师一行10人到省庄二中学习,开展校际联动,开阔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教师文化层次品位,转变了教师育人观念,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4、组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创立校刊,把教师们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既体现对教师的研究成果的尊重,又积累了资料。学校组织了“人人一堂公开课”、“优秀教案展评”,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素质教育成果展”、“课堂教学达标”比赛等活动,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师成长。打造精品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成材奠定人生基础。
5、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向主张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善于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实行自主管理。通过推荐、民主评议、考察等形式选举产生了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组成执行小组,负责学校的学生出勤、胸卡佩带、两操情况及纪律、卫生、日常礼仪、就餐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使学生们在参与管理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领导、管理、计划、组织等多方面的才能。学校对学生管理委员会采取不定期轮换的办法,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管理锻炼的机会。成立了“芦湖文学社”,邀请音体美报记者到校进行校园小记者培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定期出芦湖校报、黑板报,培养学生编辑能力,增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芦湖之声”广播站每天早、午、晚定时开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陶冶了学生情操。
6、注重把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素质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是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等日常工作紧密联系互促发展的,是学校工作一个重要方面。芦湖学区中心小学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把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邀请武装部、司法部门、公安干警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国防科技教育、法制报告、交通安全讲座等,规范学生言行;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组织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象庆祝教师节“队形队列演排”、庆建国六十周年合唱比赛、爱国主义读书月活动、清明节纪念烈士扫墓活动,近期举办了经典诗文朗诵会活动、学生应知应会内容比赛、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为全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体质和艺术修养,2010年4月30日我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体育艺术节活动。通过体育艺术节使广大学生更好地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生活中茁壮成长。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增养了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展。随着学校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不断丰富,班级管理、文学社管理、餐厅管理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
五、坚持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机制,为师生打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1、校园事事皆教育,处处皆文化。只有充分利用空间,才能使学生手之所触、目之所接都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学校非常注重校园立体空间的利用,行走在芦湖学区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到处都能感受到学校文化对思想的冲击。来到芦湖学区中心小学的校门口,就能看到大门右侧的“赵店中学”四个行楷大字、“三风一训”和学校寄语以及“孩子能自立,家长请放心”挂牌。进了大门口就是名字叫“砺志路”的学校主路,行走在宽阔平整的大道上,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砥砺意志、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大路的北面是成长楼、南面是启智楼,国旗周围的花池叫“百草园”,花池内的巨石上刻有“和谐”,这是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学校的标准色是浅蓝色,标准字是行楷。学校大门口的“赵店中学”四个大字,就是使用的标准字体,启智楼、成长楼西墙上的经典内容就使用了标准色。启智楼楼顶上是学校的校旗,卷帘门正中央是学校的校徽,光彩夺目,是学校的标志和象征,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东面的乒乓球训练基地的标语牌上写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可谓目不暇接,就连砺志路边的白蜡树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树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走过了六个春秋,被评选为校树。校树白蜡树是诚信进取的象征,意为芦湖学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团结进取,阔步向前,与校歌、校训相得益彰;校花是砺志路西边的高雅尊贵的海棠花,意在全体师生自尊自强,通过以文“化”人,提升师生人生境界,塑造高雅尊贵的品格。全体教工统一着装,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更好体现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学生统一校服,减少了学生之间攀比风气,树立了良好形象。
2、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打造师生成长乐园,彰显以文“化”人。在教学楼、实验楼的墙壁上设立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弟子规》内容,秋实园设立了内容为“如果不能成为大树,就做一棵小草……”的展牌,时时提醒激励学生做天天进步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在宣传栏、乒乓球训练基地及启智楼内张贴着“三风一训”,悬挂名人名言,设置标语牌、班级文化展示板,及时更新教室、走廊文化内容;各班设置了特色教室门牌,门牌的内容包括富有个性的班名、教师寄语、班级目标等,在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校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美好向上的激励,塑造良好的学习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顽强拼搏精神,继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各班设置“教室图书角”,购置了花盆,增添浓浓书香和花香。学生课后随时借阅,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设置教室祝福角,温馨的话语、良好的祝愿,潜移默化滋润着学生,使大家享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学校坚持严要求、高标准、高配置的原则,先后投入万余元为实验室配置了各种配套设备。今年4月8日,高青县学校科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上,各乡镇的八十余名领导实地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
5、加强食堂管理,成立师生餐厅,为师生统一安排营养套餐,清除垃圾食品,确保师生吃上“放心饭” 保证了师生的身体健康。。走进师生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感念词,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教育格言,培养感恩意识、节约意识;厕所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良好阵地:设立大小便警戒线,张贴“走近一步靠近文明”标语,保持厕所卫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6、绿化美化学校环境,安装供水压力罐系统,解决教学楼的卫生问题,为师生提供舒适、干净的学习工作环境。安装了电子眼安全系统,门卫24小时值班,并新换高档路灯,为打造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4-02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优质的学前教育对促进幼儿早期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本文以天河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例,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路径进行初探,旨在为有效开展区域性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初步经验。
二、天河区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广州市天河区1985年建区,下辖21条街道,现有常住人口约150万。天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予以推进,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初步构建了覆盖较广、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天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完成时,天河区共有各类幼儿园18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8所,占32%;民办幼儿园123所,占比68%;省、市、区一级幼儿园占14.3%,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的幼儿园占80%以上。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98%,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到100%,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广州市第一经济大区,天河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区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至今,天河区学前教育紧紧抓住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通过多种方法措施,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天河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使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质量优良、示范引领、特色鲜明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天河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打造区域专业管理团队。为适应天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优化提升服务,2014年4月,天河区成立了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由幼教专业为主、计算机、英语专业为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打造区域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团队。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以建立专家指导库为切入口,以着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创建特色、打造品牌为抓手,为区内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专业化、特质化、且具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全面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打造园长队伍管理团队。领导保育教育工作是园长的中心工作,也是园长专业能力的核心体现。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紧紧抓住园长在幼儿园建设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打造高素质的园长管理团队。根据全区不同层次幼儿园园长专业水平差异,制定差异化提升培训方案,对园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培训。开设园长培训班,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座,组建研修小组,建立新老帮带体系,组织到园所跟岗学习,参加北京、上海、杭州、长春等地组织的高级园长班,等等,多途径、多形式推动园长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园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园长迅速成为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优质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有的快速成长为省、市、区名园长,有的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名园长工作室。
2.狠抓基础常规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的制度是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天河区学前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且着力在“细化”上下功夫, 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天河区幼儿园一日活动细则》,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制定《天河区区属公办幼儿园编外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落实优劳优酬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制定《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职责的意见》,理顺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关系;制定《天河区民办幼儿园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研、视导检查等形式,对区内不同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的幼儿园进行全面了解,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制约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问题,形成《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关于区内集体办园和民办园现存问题的汇报》及《天河区临时学前儿童看护点汇报材料》等汇报材料,为幼儿园向区委区政府争取政策及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开展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常规管理的主体责任,增强幼儿园依法治园意识,提升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3.多措并举提升质量
开展保教质量量化考核。根据《天河区幼儿园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实施方案(试行)》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对全区188所幼儿园进行分级量化考核,对考核获得优秀的幼儿园在职教职工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幼儿园在全区通报,督促整改。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的全面开展,使幼儿园进一步转变了办园理念,规范了办园行为,形成了科学的质量观。
启动新一轮结对帮扶。出台《天河区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指导公办园与民办园、优质园与薄弱园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强带弱,公民互助。公办园和优质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被帮扶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科研、帮助教师成长、提升保教质量,扎实推进帮扶工作,使薄弱幼儿园在规范办园、优质保教、提升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以中心教研组为载体,积极推动园际联盟主题式研究,构建幼儿园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科研运作模式,达到了“科研兴园、科研兴教”的发展目的。邀请区科研办老师对区内幼儿园开展申报课题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幼儿园课题研究水平。大力推广已结题的10多项省、市、区级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跟进区内幼儿园12个在研省、市、区级课题开展情况,积极指导13个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
还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推动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项目为契机,还原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基本地位。聘请国内外专家和省级园名园长,开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系列专题讲座。通过50多场、8000人次参加的专题培训学习,幼儿园及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予教育目标与游戏活动之中,区域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4.切实开展督导评估
开展规范化幼儿园评估。以学前教育均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队伍专业化为目标,通过检查幼儿园办园设施、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卫生安全等指标,对全区未达标的40多间幼儿园进行分类指导,进一步推动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建园按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建设;指导10多间达到规范化办园条件的幼儿园通过了规范化评估,督促30多间未达到规范化办园条件的幼儿园积极整改,规范办园行为,尽快申请规范化评估,2016年实现全区规范化幼儿园达95%以上目标。
开展等级幼儿园评估。聘请学前教育专家对区内幼儿园进行视导,积极开展幼儿园等级评估及指导工作。3所省级幼儿园通过省级复评;2所符合市级评估基本要求的区级幼儿园上市级;28所符合区级评估基本要求的区级幼儿园上区级。指导30多所拟申报区级评估的幼儿园进行评估申报;指导暂不符合评估要求、办园条件较好的10所幼儿园走特色发展之路。
5.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生存教育特色。天河区金穗幼儿园以幼儿生存教育为发展特色,建构特色课程,建设生存挑战教育环境,打造消防应急体验场所。2015年6月,该园生存教育特色课程获得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立项。2015年12月3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召开广州市应急与安全学前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市推广金穗应急与安全学前教育经验,CCTV12和广州电视台均予以报道。
混龄教育特色。天河区新陶幼儿园于2002年开始混龄特色教育,混龄特色教育模式逐步成熟。积极推广新陶幼儿园混龄特色教育经验,在天河区荟雅幼儿园等6所小规模公办园开展混龄特色教育,联合进行“小规模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为儿童构建更为全面的混龄交往社会生活环境。
艺术教育特色。天河区东方路一条街人口密集,聚集有4所公办幼儿园。该地段幼儿家长收入较高,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愿望强烈。2015年,天河区少年宫在这4所幼儿园开设分教点,协助幼儿园开展艺术特色教育。天府幼儿园“音乐舞蹈”、天晖幼儿园“双语教育”、东方熹园幼儿园“自然美术”、华港幼儿园“琴棋书画”等特色教育互为补充,组团发展,共同打造东方路小片区艺术特色。
篮球教育特色。天河区盈溪幼儿园以篮球为发展特色,创设篮球特色园环境,编制篮球训练园本课程,聘请专业篮球老师对师生开展幼儿小篮球技能培训和训练。通过对中、大班小篮球项目开展3个月前后测查数据进行对比,幼儿30秒单手拍球次数提高39%,15米往返运球时间降低12%,30秒双手交替拍球提高24%,幼儿体质体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结语
打造专业管理团队,狠抓基础常规管理, 多措并举提升质量, 切实开展督导评估,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是天河对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路径的初步尝试和有益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路径的积极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稳步提升:2014―2015年期间,3所幼儿园通过省一级幼儿园复评, 2所幼儿园通过市一级幼儿园评估,38所幼儿园通过市一级幼儿园评估,成功申报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 8所幼儿成为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被广东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高点定位,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今年,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困难面前没有退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和班子成员经常到村居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我镇的现状和下一步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如城的科学发展之路,具体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开发开放。抢抓沿江沿海开发机遇,加大园区建设和项目投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互动并进的都市型经济。二是坚持统筹发展。统筹经济社会齐头并进,统筹一、二、三产同步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限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注重规划引领,破解制约瓶颈,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全镇上下围绕既定目标,始终突出加快发展,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各项工作在高平台上取得了新进展。全年目标任务进展喜人,截止11月30日,已完成财政总收入6.45亿元,一般预算3.81亿元;完成注册外资1.25亿美元,到帐外资1295万美元,完成市外民资7.28亿元;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4亿元,规模工业利润5.96亿元,规模工业应税销售39.5亿元,工业用电量22360万千瓦时,新增装机容量39450千伏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辐射苏中的汽车城已开始建设,服务外包园区也取得突破,已有十多家软件公司正式入驻;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镇实验小学综合楼近日竣工,二号、三号教学楼和少年宫随后开工,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我镇优质教育的覆盖面,促进全镇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下岗职工解决就业的小餐饮集中区已进入扫尾阶段,红星市场也已正式动工建设;年初确定的十件政府为民办实事推进良好,已全部高标准完成。
二、突出一条主线
始终突出“三化互动”这条主线,依托万顷良田工程,加快人口转移和要素集聚步伐,促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三化”互动。
1.以万顷良田为突破口,为三化互动并进提供要素保障
加快推进万顷良田工程,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三化”互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保障,实现土地最大利用率。我镇“万顷良田”项目涉及凌青、沿河两村,需拆迁1439户,整理农村土地9642亩,11月初,我们响亮地提出“大干六十天,拆迁五百户”的目标。目前凌青项目区314户已全部评估结束,并开始拆迁。
2.以百亿企业培育为抓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美术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美术教育系统和美术文化,所以,美术课程不要局限与美术教材,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美术学习的实际,立足于教材,大力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美术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深刻认识、充分利用美术课程的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无比丰富,而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导向性内容标准的制定,就是要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对旧模式的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资源、学校内的各种美术作品。许多学校在室内外都绘制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或讲解知识,或宣传作品等等,营造出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渲染了学校气氛,充分利用这些美术教学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
2、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校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很广泛,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文化馆、少年宫等)、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民间艺人手工作坊等等。
二、开发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美术艺术资源
美术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县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的美术文化遗产更是深厚、广泛,在多年的农耕文化的积淀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平舒文化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服饰、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所以说,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
三、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就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发展,更加增进了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即生活,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领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美术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美术教育观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本身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以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独生子女症”的非健康状态。在我们的“建筑、服饰图案”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把课堂延伸到了乡镇、农村,广大农民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热情、纯朴,感动着学生们,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纯净、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熏陶。
在新闻六要素中,何事、何人、何时、何地四个要素从不同方面表述新闻事实存在、发生的自然状态,是新闻事实的基本构成,是属于新闻事实感性层面的硬件要素,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们所观察、感知,并加以证实和证伪的现象事实,是新闻及标题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无事便无文,也无题,“何事”便是制题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时在特殊的语境条件,只需“何事”这个要素交代清楚了,受众一看便能明白地知其然,也可说是要素齐备了。也就是说,“何事”要素单独成题也是可能的。
“20米路面整体沉陷”(2009年8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新闻刊发在该报本市热线新闻版上,这则题只有“何事”一个要素,便向人们讲清楚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独木难成林”,只有“何事”而无“何人”、“何地”、“何时”中一到多个要素的配合,也是难以成题的。反之。少了“何事”亦难成题。
(肩)明星受追捧。记者被挤至楼上,叫喊引关注――
(主)“冰冰,上边!看上边!”
(副)范冰冰听到喊声,跟楼上记者挥手打招呼(2009年6月30日某报)
这是一个文图并茂的娱乐新闻,题也作得很大器,肩主副俱全。但读者看图读题后,也很难让人弄明白:究竟因为何事,让记者与明星们如此欢乐、火爆。原来题中少了“何事”要素的明确交待。其实。只需在肩题的起首加上“国际影城开业庆典”,谜团也就自然消失了。
(主)体校生射杀队友军体中心回应
(副)是意外还是故意尚无定论记录事发过程的现场监控录象已被警方调取(2009年8月2日某报)
这是刊登在一家对开大报的《国内各地》新闻版上六栏标题的头条新闻。这条标题有两点不足,一是要素不齐,事发何处应明确交待,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头条新闻;另一是标题结构有瑕疵:第一,现题的主题,从所标示的内容看,只能说是起了一个肩题的作用。即肩题就语法上说,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语义不完整,只能与主题搭配出现,是从属于主题或引出主题的“先行官”。这则题的“主题”,符合上述要求。实际只起了个引出下题的作用。第二,从标题结构规范看,主题也叫主标,是新闻标题的主要题目,一般地说,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都应由它来表达,它必须能够完整地表述一个明确意思和概念。从现标题看,副题所标示的内容倒是该由主题来承担的,由此这则题就题改题,也应作点调整:
(肩)体校生射杀队友,长春军体中心首度回应――
(主)是意外还是故意无定论警方已调取现场录象
此改题,虽不能算什么好,但该突出的内容突出来了,该有的要素有了。
当然,制题者除了某种考虑,需要淡化回应内容,那就另当别论。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不管它的大小和重要程度,都包含着“五个W+H”这六个基本要素。但具体到每一条新闻及其标题而言,并不是这六个要素都是新闻价值的承担者和具体体现者,其中或者只体现在一两或者两三个要素上面。这就是说,在为特定的某篇新闻制作标题时,一定要把那些最能体现其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紧紧地抠住,写进标题并作突出处理,如安排在最重要最显眼的位置上,或者加重阐释的分量等等。无“事”不成题,“何事”要素居于中心地位:但“事在人为”。“何人”要素不可小视。要制作好新闻标题非常重要的一环,常常就在于对“何事”或“何人”要素在体现新闻价值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把握,与正确表述上。
“56民族高校师生举办专题文艺晚会”(2008年12月19日北京某报)
这条题是一则简明新闻的标题。传递的新闻事实也非常简单,可以说就只有一句话:首都高校56民族师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近日举行。可拟题者却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了:这则单行双语式题,让人读不懂,而歧义频生:“56民族高校师生”,可以解读为:全国56所民族高校师生:也可解读为:全国高校56个民族师生。新闻事实表述不清。其实只如实标出:《首都高校56民族师生,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就明白无误了嘛!
有的新闻确实只讲了一件事,一个新闻事实,但这件事的不同部位,在新闻价值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如前面提到的“体校生射杀队友”那条新闻,“长春市军体中心就此事首次作出回应”。固然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与回应内容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应该突出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事在人为”,何人要素,常常是标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价值的直接承载者,是不能残缺的。
“巡特瞀楼里偷东西
没出大门被抓获”(某报)
乍看标题,些许你会认为,偷东西的是警察。标题的前句,不是明明白白地说:巡特警在楼里偷东西嘛!细读全文方知:原来由于“小偷”这个何人要素被淡出标题,抓小偷的巡特警却成“小偷”了。这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大胆的小偷袁某,居然把贼手伸到巡特警办公大楼里去偷东西,但是没有出大门。就被失主逮个
正着。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突出体现在“何人”――一个名副其实的惯偷,“何地”――作案地点专抓小偷的巡特警办公楼这两个要素上,标题只须明确标出,其意味也可谓深长了。如果新闻中作案人,不是惯偷,而是偶有过失的顺手牵羊之人,其新闻价值也就逊色多了。故此题似应改为:“小偷巡特警楼行窃没出大门便被抓获”,此题的歧义也随之而消失。
(肩)他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背母打工为母治病,事迹感人广为流传,受到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高度赞扬
(主)“当代孝子”孝感天下(某报)
这是一则重要的人物新闻的后续报道,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事迹突出、影响巨大值得效法的道德楷模。按说,重大的典型人物报道,“何人”这个要素便是新闻价值的聚焦点,题中必须明确交待。但不知何故,此题中只用“他”、“当代孝子”等模糊语言一带而过。其实,只需将肩题中的“他”换成“张尚昀”即可。
“何人”要素具有范围上的广泛性、表达上的选择性。
所谓“广泛性”,即它不单特指人,也可指物(即是行为的承担者或执行者,如《乌鸦群中有白仔》、《(明日报)不再有明日》);也可指国家、机关、团体、企业、工作单位、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性别(男士、女士)、民族(汉族、维族)、职业(工人、农民、教师)、职务(局长、所长)、年龄(80后、90后)、特定的人群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也常会出错,如:
(肩)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重视孩子早期教育
(主)3岁前幼儿每年接受4次育儿指导(某报)
这则题“何人”要素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由于表达残缺,结果便成了“3岁前幼儿”必须每年接受4次育儿指导的逻辑混乱。原题只需交待清楚“何人”这个要素,歧义便消除:
(肩)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重视孩子早期教育
(主)3岁前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必须接受4次育儿指导
所谓表达上的“选择性”,即对何人要素在标题中的表达或详或略,或浓墨重彩或简单笼统点到为止,这就要看受众对其熟悉的程度、本身的知名度以及其所承载的新闻价值而定。
如果标题中的何人是一位名人或者为受众感兴趣的公众人物或单位所做出的新鲜事,那么他(她)的名字、或地名等就能提升新闻价值,就应显赫地标出他(她)的真名实姓。
“省大学生作文竞赛孙晋芳夺魁”(南京晚报),这是报道江苏省大学生作文竞赛举行授奖大会消息的标题,由于何人这个要素显赫地标出了孙晋芳的大名,就远比同日《我省大学生作文竞赛授奖大会在宁举行》这类公告式题,引人得多。
“何人”如果是新闻价值的创造者或主要承载者,有时仅有名有姓还不够,还得有鼻子有眼――或标明身份、职业、或标上群众赠予的称谓等。
“9秒58 1博尔特夺冠再破人类极限”(2009年8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此题上方一行小字有似平面媒体新闻的电头。明确交待了“何地”――田径世锦赛柏林现场,要素齐备,整题有气势。但有两点不足,一是“再破人类极限”已完全包含有“夺冠”之意了,重复。另一是“何人”似应更多点“泼墨”。可改为:“9秒58!百米飞人博尔特再破人类极限”。与原题相比,只增加两个字,这既有助于更好地阐明新闻事实,又增添了整题的气势。
如果标题中的何人是受众的陌生人,新闻报道的价值,不体现在他(她)的标与不标上,而在于他(她)所做的事。何人要素可隐去真名实姓或简略或有趣或用特殊的指代标出:也可只作简单的笼统的点到为止,让读者略有所知。这对受众来说是减少标题内容不含信息的陌生感,并使标题做到简短有力,易读易理解。
“派出所副所长徐涛酒后殴打和林县盛乐百亭园两名保安”(日某报)。这是刊发在一家县级市都市报上的百十字消息,标题却长达24字。题中“徐涛”、“和林县盛乐百亭园”等都是不担负承传信息的文字,“派出所副所长”、“打保安”,是信息的传载者。此题似可压缩为:“派出所副所长酒后殴保安”。
至于,何时、何地、如何、何因,这些要素在标题中的重要程度,往往略逊于何事和何人要素,可视表事达意的需要,作适当的标示。有些新闻如生活服务类新闻,还必须特别标明:
(主)商品质量差请您去投诉
(副)时间:明天地点:市少年宫(文汇报)
姜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乡土艺术资料十分丰富,如面塑、剪纸、砖雕、泥塑、根雕、刺绣、滚莲湘、牵驴花鼓、窑工号子、车水号子、倒花篮、莲化落、小鼓说唱、钱串子、道情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传统乡土艺术形式和资源。走进姜堰,来到乡间,便进入乡土艺术的大舞台,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水上划船,无论是砌屋上梁还是新婚嫁娶,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娱乐休闲,到处都能听到娓娓动听的民间故事、抒情小调,也能看到成人的歌舞或儿童的嬉戏,这里古老民间文艺乡土意味浓郁,水乡特色鲜明。为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广大民间艺人及艺术爱好者对传统乡土艺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与推广,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建设。
溱潼会船是泰州市姜堰区影响最大的乡土艺术形式,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溱潼会船,源于宋代,相传义民张荣、贾虎曾于溱潼村阻击金兵,溱潼百姓帮助埋葬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家家撑着篙子船、农船和小木船,身着民俗服饰,祭奠英魂,久而久之,形成撑会船的习俗。会船通常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等五种类型。如今,溱潼会船已从单一的水乡群众会船活动,演变成一个融文化、民俗、体育、旅游、经贸等多种内涵的民俗会船盛典,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可以将溱潼会船比作一场演出,表现的是生态民俗民风,十里溱湖的大舞台,万余人的演员阵容,十多万人的拉拉队,形成了天下绝唱。
2009年,姜堰滚莲湘、溱潼砖瓦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滚莲湘在里下河一带是有代表性的乡土艺术,特别是在节日、庙会或在乡村演出时,滚莲湘都起一种打场子的作用,即通过滚莲湘拉开场子,然后让其他的节目来表演。姜堰滚莲湘是劳动人民在平时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乡土舞蹈艺术,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真正生长于农民生活的舞蹈。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载:溱潼砖瓦生产始于唐代,到清代时期,溱潼地段划为十四坊,其中以窑命名的就有六坊。以挖掘溱潼砖瓦文化编演的“溱潼窑工号子"2002年荣获“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金奖,2004年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溱潼窑工号子生动反映了窑工们从挖泥制作土坯,到把土坯制作成砖头的全过程。尽管现代工业的发展曾使劳动号子渐行渐远,但溱潼湖窑工号子仍不断散发出强劲的生命气息。
二、乡土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乡土艺术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乡土艺术资源丰富的一些地区,更是将其视作文化建设的根基。
泰州市姜堰区努力培育姜堰人文精神,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立足于改善文化民生,通过打造区级重大文化活动、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团队、推动城乡文化互动等形式,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境界。新春文艺调演、文艺新作展演、文艺汇演巡演、民俗文艺踩街、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书画摄影大赛等活动也吸引了城乡群众热情参与,形成了城乡群众系列文化大餐。
中国河横菜花节是姜堰乡土艺术一个奇葩,每年3、4月份,泰州市姜堰区千亩菜花遍地金黄、花香四溢,当地政府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生态500佳——河横村”的生态环境优势,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河横菜花节,把生态旅游和群众文化有机融合,群文活动、体育活动、民俗活动和经贸活动同台唱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成为影响较大的区域文化品牌。
各基层单位和广大艺术爱好者,对传统乡土艺术的传承、创新和推广充满热情,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俞垛镇从2005年起,每月举办一
场《魅力水乡·大家唱》,至今已举办50多场。数十名“草根”作者定期开展创作活动,出版了《俞垛民间故事》、《俞垛民间歌谣》、《俞垛民间游戏》三本文化丛书。每年都邀请省级专业艺术团队下乡献艺,聘请专职文化业务干部和工作人员来镇举办舞蹈、古筝、竹笛、二胡、书画等专业培训班。
白米镇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为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文化软实力,该镇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白米镇在实施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就把提升文化品位、推进文化建设放在一起统筹考虑,统一规划,镇及各村均建设了相应的文化设施。由白米镇文化站编排表演的节目吸引了广大百姓群众,这些节目由农民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说的是身边的人和事,讲的是农民的心里话,雅俗共赏,自娱自乐。每年举办的以“春之馨、夏之情、秋之实、冬之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彰显了“草根文化”的力量。
三、组织管理创新是乡土艺术的生命活力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树活动品牌,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也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对乡土艺术创作和生产进行统筹、调控与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利用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完成既定的任务和目标,为乡土艺术创作与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泰州市姜堰区重视对乡土艺术管理机制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激情三水”广场文艺演出就是其成功案例,集中体现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三个结合”和“三个机制”。
首先,群众主体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化程度。泰州市姜堰区地理位置独特,淮水南下。江流北上,海潮西溯,三水于运盐河弯曲处交汇,故姜堰古代又称“三水”。为放大三水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泰州市姜堰区牢固确立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理念,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政府的组织作用,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开创了新局面。2004年起启动的“激情三水”广场文艺演出,成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的平台,同时成为乡土艺术传承、创新和推广的成功范例。 其次,城乡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激情三水”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发挥城区优势,将政府部门、校园、企业、社区文化艺术搬上“激情三水”舞台,另一方面,又把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村镇优秀文艺节目引进城区,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映成趣,向城区观众展现一幅幅生动的乡村风情画卷。为满足不同层次、年龄观众的要求,安排戏曲专场、舞蹈专场、曲艺专场、歌友会专场、老年专场、少儿专场。精选“激情三水”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优秀节目,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每年“激情三水”文艺轻骑兵都到各镇区巡回演出多场。
再次,精品生产与社会创作相结合,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激情三水”广场文艺演出,注意调动各个方面文艺骨干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精品创作与服务“大众”的关系,两手抓,抓两手。出台了泰州市姜堰区《文艺创作奖励办法》,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人群众,在多出作品的同时,精心打造精品。近年来,在省市获奖的小戏《卖菜》、小品《孩子的心愿》、《抬杠》、演唱《窑工号子》等多次通过“激情三水”平台向百姓大众汇报演出。同时,通过“激情三水”活动载体,调动社会力量创作,丰富节目来源。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力培育文艺骨干,每年都组织多期文艺创作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授课,培训文艺创作骨干人才,编撰文艺材料。
为确保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创特色、有成效,泰州市姜堰区努力在三个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创新领导机制。“任何文化艺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广泛传播,实现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有为才有位,“激情三水”广场演出活动坚持“三贴近”,以活动为抓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先进文化送到百姓身边,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并借此提高姜堰的品位。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了由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的“激情三水”广场文化活动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的责任。高效有力的领导机制为打造群众文
化活动品牌、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创新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全区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共享,泰州市姜堰区利用“激情三水”广场文化活动这一平台,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社团文化、家庭文化竞显风流,让戏曲之友联谊会、小白帆艺术团、演艺礼仪演出队、少年宫艺术队、武艺学校艺术队、武警中队、消防中队、老干部艺术团等在激情舞台上各领。
年度主题――聚焦课堂!
“科研”固然不能靠“周”或者“年”来一劳永逸,教育科研是长期的、常态的、永恒的主题,但通过集中展示中小学课堂及教研的现状,有助于唤醒教育人的科研意识,从而迈出由经验型教学向科研型教学转型的步伐,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那只是‘空洞的胜利’”,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达喀尔会议明确提出:世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
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阿荣旗面临的难题――在基本办学条件实现飞跃之后,下一步如何通过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转型”。
2008年,阿荣旗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后的“两基”达标的旗县,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是教育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二十多年来为改善办学条件,为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国家、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可谓竭尽全力:一系列的“工程”(危改、寄宿制、一二期义教、两基攻坚),“两免一补”,“免费教育”,半个世纪甚至百年来的历史欠账基本还上了,办学条件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2012年,阿荣旗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28亿元,建成了即使放在京沪等地也属于高档的阿伦中学;阿荣旗第一中学迁址建设项目启动;完成了7所学校风雨场馆建设任务,扭转了高寒地区冬季体育课难上的困局;为5所学校新建了塑胶跑道;完成了乡镇23所学校326套“班班通”建设任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88%;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少年宫也出现在这片曾叫“屯”的土地上……
一位老校长感慨地说:“过去娶媳妇的梦敢做,可是阿荣旗的学校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梦不敢做。”
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怎么办?下一步的路子怎么走?中国教育如何与粗放、高耗、低附加值的中国经济一起来个“华丽的转身”?怎么才能把“空洞的胜利”变成“实在的胜利”?使我们的教育,起码是义务教育,实现“既公平又卓越”,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追求每个孩子人生起跑线的近似,追求人长远、和谐、全面的发展?
“公平且卓越”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追求的目标。“公平”,使每个国民能享受到基本相当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卓越”,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这是阿荣旗乃至中国教育面临的大课题、大难题。
提升教师、转变模式、聚焦课堂、回归本质:阿荣旗的思路与打法
何为优质教育?不仅仅是校园的豪华,不仅仅是设施的洋气,甚至也不仅仅是升学率的简单提升。2008年“两基”达标之后,阿荣旗就较早提出“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用他们形象的比喻说:先前几十年我们教育是为解决“温饱”而奔波,现在终于有能力为“小康”使劲了。何为教育的“小康”?学界的争论不如老百姓质朴的、直观的、感觉性的理解:有涵养、有品位呗。不仅要吃饱,还要有营养;不仅要追求物质满足,还要有精神归宿。“内涵式发展”说到底就是学校不能仅仅是一个应试的工厂,而应该是一个有品位、有精神追求、有文化向往的、能影响学生一生的精神家园。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关系,假如打个比方的话:前者是爱情,后者只是婚姻;前者是家,后者只是房子;前者是睡眠,后者只是一张床;前者只是长寿而已,后者才是生命的质量。二者层次与目标有很大差别。
关于“内涵发展”或者“内涵式发展”的提法,在学界是有争议的――
有人认为,内涵是指物质的本质属性,内涵必须与特定的“名词”或者“概念”对应,没有概念,就没有内涵。教育部的文件中出现了“内涵式发展”,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又如何能提升呢?层次、水平可以提升,重物可以提升,质量只能用“提高”。从语法修辞上讲,内涵只能讲“充实”,而不能讲发展!外延只能叫“扩展”。无论如何任何事物的“内容”是无法发展的。
如同“素质教育”的概念一样,学界可以无限期地争辩下去。但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外延式发展侧重于孩子“有学上”,改善学校办学硬件,学校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内涵式发展则是在“有学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好学”,受优质教育,受有品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人的终身发展、和谐发展为归属的。
阿荣旗把内涵式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教师、课堂、学生身上。
教师,所有教育要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学生“择校”,说到底是“择师”。阿荣旗清醒地意识到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的师资问题: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专业化程度低,职业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更是匮乏。抓好的一把扑克牌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只能从永无休止的培训入手。仅2012年阿荣旗全年就培训教师2181人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培训教师713人次;选派一线教师137人参加市级培训,选派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215人到京沪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584人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举办了爱德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班。同时,阿荣旗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了“共享蓝天计划”,利用教师研修网集中培训教师532人次,实现了“大规模、普及化、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目标。
培训的效果是明显的,在科研周期间,记者在听课、评课、观看集体备课及校长的发言时发现,今天教育倡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在不少教师、校长那里是烂熟于心的,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但能分清现行教育的是与非,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例如,不少老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但评课时,仍然不由自主地退回原点:“你讲解的重点突出,学生配合得很好”……
区域联合教研也是阿荣旗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大思路。他们把全旗的中小学按地理相近和强弱搭配的原则分为五个区域,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联合教研,共享智慧。为了防止集体备课中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里,仍然凭经验上课;二是全盘照搬集体备课的教案不再进行个性化设计),他们采用“二分三合”的模式,要求个人复备的教案返回教研协作组。从王杰小学副校长刘慧梅的一份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到打破校际区域界限连片教研的收获: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
校本教研有长足发展。学校是为了挂铜牌子而教研,还是为解决本校问题、个人问题、身边问题而教研,这是两种教育观的反映。从科研周可以发现,很少有校长、教师标榜本校有多少国家级课题、自治区级课题。材料交流的、日志记载的更多的是身边的问题、身边的小现象:怎么防止“生活味”取代“数学味”?当学生发现教材上的理论和生活实际矛盾的时候;当家庭压力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内涵式发展:几代教育人的历史使命
科研周活动结束时,沈为聪副局长的一段讲话颇为耐人寻味。他说:以“运动”的方式搞教研肯定是有悖于科学精神的,但它是教育科研的助推器,“科研周”可以理解为“破冰之旅”。课堂是一条扁担,一头连着课程,一头连着学生的人生,所以要“聚焦课堂”。课堂不改变,其他的花样翻新,算不上学校内涵式发展。因此,“聚焦课堂”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课堂效率高,学生才不厌学,过重的学业负担才能减下来,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其他活动,才能有时间读书、参加社会实践。
他指出了当前教师和课堂教学亟待改变的问题:不少教师仍然不备“课标”和学生,只备教材;课堂上老师仍然是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引导学生往前走;不少老师只教教材,不教如何学习,不大关注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还没有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