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8:0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再加上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罗素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现在的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学生行为习惯极不相称的现象: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打架抽烟、脏话连篇、谈情说爱等等。表面看是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究其原因实质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地理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要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
2.2 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只要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德育生长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2.3 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2.4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地理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9-01
现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当代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地理作为中学必修科目,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要首先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现今,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即单纯地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优势,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生活调查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从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活调查,借以来引导学生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让学生们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所在、寻找问题原因,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能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实际当中,进而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1]如:当地理教师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侯,教师可以开展“家用塑料薄膜带来的危害”这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可知,每个家庭每日平均废弃的塑料袋是6个的话,那么莫里青乡人口大约为1.7万人,平均一家三口,这样莫里青乡大约有六千个家庭,则每日就废弃了至少3万个塑料薄膜袋。这样,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调查、计算,联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便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些生活细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调查后,地理教师进一步带动学生们思考:白色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身边的白色污染随着我国的人口增多与人们的大量频繁使用日益严重,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仅需要国家相关的制约与众多的宣传,而是应从本质上抓起,从学生们日常行动做起,学生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区域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如,不同区域的气候对人们的服饰带来了影响,不同区域的地形为人们的交通带来了影响,不同地区的作物为人们的食品带来了影响等。[2]这些区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着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我国“南北区域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教学的时侯,地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通过搜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不同,在进行总结后,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依次汇报与总结,在总结中要让各组代表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指导、点评,进行课后总结。
三、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感染学生内在心灵。如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时侯,教师在课前搜索一些名胜古迹素材,利用电脑将这些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们提起对地理的兴趣。[3]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适时适量,把握时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运用图表、数据等手段,进行一些定量分析,通过各国一些数值的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的形式是难以获得准确判断的,如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生活态度与道德行为等,这些行为评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地理评估学习成绩,不仅仅需要将理论考试为定量测定,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内在的评估考核。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理论分数来进行衡量,综合评价更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由此而评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学生成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开展生活调查,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这四点,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教学互联,提高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其中,最后一条就是德育。同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就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谈谈挖掘地理教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在现代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中讲到了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用了4幅图(图1.5、图1.6)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样大区域洪涝灾害中的应用及作用。这时地理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德育。
二、在互动交流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中,讲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中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及控制人口增长”时,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政府要给农牧民一定的补贴。在这之前农牧民一时想不通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广大农牧民明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意义。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学会关注农牧民的生活,关注环境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
三、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中,针对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应的“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这个知识点,就可以直接对接现在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东部城市的雾霾等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02年)》时,让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与世界相比,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煤炭占70.4%);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太小。教师可再引导分析:造成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
五、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中渗透德育
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中,教师在评价总结时,可以用尼罗河上阿斯旺水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田纳西河建坝的积极影响作对比,让学生明白,河流上建坝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成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德育渗透。
六、利用教材中的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中,“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区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本着爱祖国、爱家乡,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利用地理事物的地位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教师在说明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的同时,渗透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之快,农业生产技术之先进,让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八、利用问题研究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的问题研究是“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家乡的基本情况,再让学生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以做参考或借鉴以及让学生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学生在参与此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萌发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九、利用自然资源本身特点渗透德育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提到,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必修三中大量存在。
十、利用必修三中的活动题渗透德育
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中,在讲到“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活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南北方之所以有巨大差异,都是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同时阐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只要我们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4.地理德育活动的形象性。
德育活动是重复地把社会规则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适应所处的社会规则。地理德育活动是形象的,例如地理学论证了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等等。分析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翻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证和分析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具体、真实可信,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象、生动,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根据中学地理德育的五个特点。在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多样,其文字、图象、图表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很多寓意深刻的德育因素、隐蓄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将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我在讲地壳的变动这一节时,通过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内、外力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今的地形是内、外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以此对他们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改造我国自然面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南极等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这是实施地理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及时补充地理德育内容。
及时补充和充实一些必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地理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政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此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以时代观念去丰富、充实我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内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录相等。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封闭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实施地理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外,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教育,辩别是非,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就是说,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时时留心,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地理教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训练地理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有德
地理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它本身就是一本国情教材。再加上如今的地理课程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更使得地理成为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阵地。唤起学生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是地理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一点,确定正确、合理的思想教育目标。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家乡的决心和责任感。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三、有识
即有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地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语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于美学、考古学、民俗风情等,都是中学地理教师解决地理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工具性知识。它们可以帮助理解地理学的概念,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总结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异同点等。
四、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地理、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乏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然,除课堂教学外,地理教师还肩负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去读“无字书”的能力。即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实验测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地理老师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地理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地理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高考大棒重压下的地理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地理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一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所以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扎实地理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地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独特的功能。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人文教育,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过分夸大缺点,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心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发达国家经济数据的比较,使学生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待世界。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2.地理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是包含宇宙空间的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的基础学科。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学习中,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生活中,运用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调整自己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生产中,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存状况,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这样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3.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地理德育教育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地理德育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内容,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有用性,又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智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德育因素,适时地进行教育。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在其教学内容中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寓德育教育于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方法培养之中,在耳濡目染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注意在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外,还应注意“行为指导”,也就是说,不但要与学生讨论并帮助他们明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还要让他们清楚“应该怎么做”。
4.地理德育教育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教师生动、富有哲理的讲解,可以提高德育效果。教师要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利用挂图、板图、幻灯、音像资料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如讲解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铁路运输方式,可以引入青藏铁路的建设因素,以及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主动撤回的原因等材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德育效果就会明显提高。课堂中的图片、音像资料等既形象又直观,感染力和说明力都强,既能以声音图像补充语言说理的不足,又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
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而巴特曾说过:“教学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由此可见,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学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思想。
凭借学科优势渗透道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众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有资源、环境、人口、发展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国际主义、灾害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责任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确,有的却渗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正确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完美结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以下几种效途径:
一、回顾历史,关注时事动态,拓展德育知识
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拓展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当今时事指出我国南海黄岩岛和东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从全球的角度,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扩大德育范围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很多,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不仅地球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的冲动行为都有可能对他国和全球带来影响。借鉴他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吸取他国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环境。
三、开展案例教学,提高德育效果
案例教学,不以他国他乡为背景,就以学生所在城市或乡镇为背景,这样学生不但有亲切感,也便于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设置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如,在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时,课前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到所在的城市或乡镇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点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你将如何解决本区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案例学习,使学生掌握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播德育思想
纯理论的教学总是那么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使得课堂非常枯燥。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城市风”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和环境观,科学合理地解释如何规划城市绿地和污染严重的工厂,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自己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于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材中许多素材都可以渗透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本末倒置,不要过于讲解理论,应换位思考,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多做些文章。
参考文献:
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个人物进行了解,尽管木兰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热爱亲人、勤劳善良、报效国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其在生活中的品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德育素质。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德育元素也是深藏不露的。如将其人为地进行肢解,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现,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效果就会比较浅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避免采取一味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一些德育元素,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听说读写,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要听老师范读,自己还要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可以充分理解文章当中存在的一些信息,如关键词、中心语句等,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予以理解。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落实德育渗透。
比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勇敢地面对。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