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6: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1

情景二:教学《田忌赛马》时,一位教师精心编排了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表演场景,用了大半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分角色表演田忌赛马的过程,然后评价哪一组表演得好,重点放在学生的表演上,课堂看似热烈,可大部分学生却在看热闹。

情景三:分组教学流于形式,不管问题是否有分组讨论的必要性和价值,教师经常安排“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学生便开始讨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故作讨论姿态,有的默不作声,实则凑热闹或掩人耳目,而教师怕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敢妄加评论。

高效课堂是针对传统教学痼疾、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旨在构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度的课堂教学境界,是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低效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改革多年来经验的反思和提升。从上面的场景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认识的偏离: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空洞、无启发性;一味追寻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的活跃程度,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等。这些困惑应怎样应对呢?

一、领会内涵,精心备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应该集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案和当堂达标检测案于一体。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广泛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更要注重研究学生,根据认知规律突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及检查案的备写,将课堂调控的程序和措施行周密预设,以便教师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上才能突出重点,游刃有余。

二、革新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伙伴。要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交流让给学生。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更多地研究学习规律,不断行教学反思,转换角度和教学方式,将学习方法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中,使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否则教学目标如何在短暂的课堂内全面实现呢?

三、循序渐,合理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成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和掌握高效课堂各种教学模式的要领,力求神似而不只是形似。如分组合作学习,关键要让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时间安排,会带着问题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分组时要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问题要有可讨论价值,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或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篇2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很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但在实施时却往往不自觉地将有些目标缺失,有时,态度可能比技能更重要。

现象 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引入计算器教学在四年级数学教材里,就有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课堂上老师们一般会先让孩子们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功能,然后学习怎么用它来计算,尤其是大数目的运算及规律的探索,自此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就再也离不开计算器了,甚至有老师问我:能不能暂时不教这内容?因为这一计算工具的介入,已经影响了孩子们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

反思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器的引入是必然的,笔者观察到,无论是香港的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没有回避这一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是否缺失了什么?孩子们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技能并不难,而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计算器却不容易,笔者比较熟悉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又认真研读了香港牛津版的教材,发现牛津版教材在处理上有显然的不同,先后在两处明确提醒学生。

虽然计算器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决不可能取代心算和笔算遇到简单的运算时,我们应用心算或笔算来取得答案。

利用计算器可减省繁杂的运算,但它只能依照指示运算,按入错误键就会得到错误答案,所以,大家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

比较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是有缺失的,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们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节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着力于最重要的方面,就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在目标设置上,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3 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器的正确态度,当孩子们能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时,才会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克服其依赖性,才会得到内在的和谐发展。

二、过程:凸显学科本质

课标教材取材比原来的教材广泛,这是一种进步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游戏都进入了数学教材,数学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象 在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里,编排了一个语文课常见的内容: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作为语文阅读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数学课本里,数学老师不知该从何人手。

反思 关于“田忌赛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课又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学科本质特点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与语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交流,语文老师谈到,语文课教“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会着眼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感受、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以及字词句的运用等,显然这些是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那么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侧重在哪里呢?笔者站在数学教研员的角度,认为应该侧重让学生经历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田忌与齐王赛马,第一轮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如果田忌在比赛中想取胜,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如果要取胜,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故事开始引向数学,当我们意识到赛马的结果可能会与对阵的方式有关时,故事开始向数学问题靠拢当我们考虑应该把所有可能的对阵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并逐个检查相应的胜负情况时,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对阵方式,并得出结果:“避免先出、以最弱对最强”就可以了时,数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也不要忘记学科所承载的责任,那就是在过程中将游戏数学化。

我们不妨将上述过程换位一下:在语文课上讲对阵方式,在数学课上分析故事情节,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都承载了独特的学科功能,教学过程只有凸显了学科本质,才能彰显出学科功能。

三、示范:一种无声的传递

学生对一种数学方法或思想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作好示范工作,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并运用。

现象 一堂统计课上,一位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计算出下列数据的结果:24+20+15+18+25=?这位老师依次逐个相加,一连加了四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反思 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大量简便计算的内容,孩子们也乐于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是,这么好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呢?孩子们一般是不太清楚的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强化后才能巩固的,其中教师的示范就具有强化作用,具有无声传递的效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示范是不尽人意的,面对这组数据,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先将20+20+10+10+20=80算出来,再把5+5+4+8=22算H1来,最后80+22=102,这位老师没有选择简便计算,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她不会,而是她的意识问题她的示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简便计算是在解答练习纸上的题目时才有用的心灵需要心灵启迪,思维需要思维点燃,老师的知识、视野、言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学生,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灵气,少一份机械。

四、评价:从激励中走出来

看到每个学生闪光的一面,激励学生进步,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这是没有错的,但老师们不能将此变了味,教师应该从尊重客观事实、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评价才是正确的。

现象 “兑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就得都对,很聪明。

案例二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你们每天上学,你们

调换一下行吗?

生:不行。

生:兑换就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

师:我用1元人民币和你的1美元交换行吗?

生:不行,价值不等,我划不来。

生:兑换应该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而且价值要相等。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等价交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是需要评价的,在学习交流中,当孩子们的思维闪耀着光芒时,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激励和表扬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过度的评价、超值的奖赏是不可取的,从案例一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模糊,评价学生也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学生明明说错了,他也评价学生“对”“很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既不准确也不客观,这样的激励又有何价值呢?案例二的老师则不然,因为自身对概念理解深入到位,在评价学生时就能做到:全对就是全对,全错就是全错,对了一部分就是对了一部分教师的评价准确、明白,学生的学习才会迅速、高效评价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肯定、赞赏、点拨、匡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得体、恰当、客观,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五、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关注学生的课才是好课,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师所要教的问题,学生都懂了的东西,教师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教师是傻瓜。

现象笔者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内容是有趣的搭配,教师要求孩子们在作业纸上连线,将饮料和点心搭配,并且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活动时,我发现她站在讲台上,眼睛盯着前排的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重复的、有遗漏的,还有没弄清要求将饮料和饮料搭配的……我想她可能已经心中有数,会及时反馈的,可之后她全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仅公布了正确答案了事,我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写成小纸条递上讲台,示意她反馈,她仔细看了看,说:哦,这里有同学错了,他们用了三种颜色的笔,所以连错了。

反思 这位老师的反馈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上孩子们会生成很多的问题,就这一点,教师在课前需要有足够的预测课中,需要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问,去观察、去搜索、去发现,教师如果不这样做,就看不清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困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都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老师你是否可以讲得更明白些呢?像这样没有指导、缺乏准确反馈的活动又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喜欢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活动,这不是个好习惯,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引导才恰当,怎样的引导才有效,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六、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仅在知识辅导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教师一个小小环节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温暖的教育。

现象 下面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案例一: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0道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对了的举手,几乎全部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表扬了全班学生,宣布下课

案例二: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用课件以电影的方式快速出示了10道计算练习题,以检测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标号写得数,在完成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以百分制自我评价,教师问学生:这节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吗?学生回答如下。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因为10道题我全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9道。

师:对了9道也很不容易呀?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5道。

师:你要加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很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1道。

老师的眼光停留在这个孩子身上,问: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是老师你的原因,因为你出示题目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

篇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拼音、字、词、句的教学,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那么,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呢?再此,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用熟读置身于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意境

读是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正是抓住了“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点,通过对教材中范文的阅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从而更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语文知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读的训练可通过朗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同桌对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读熟课文更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全身心地投入,用全部的感官去感受。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角色的朗读,达到“彼之气机,为我之气机,彼之句调,为我之句调”的意境。如《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田忌赛马输后垂头丧气,孙膑想出计策后的胸有成竹,齐威王赛马赢后的炫耀。让学生读他们的话时,做到自己仿佛就是他们,这样就能恰当地读出语气、语调。熟读课文更应重视对课文中精彩段、篇的背诵。通过背诵积累典范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对语言的敏感。

二、在理解、感悟、积累中,提高运用能力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是词、段教学的桥梁,是段篇训练的基础。句义教学是句子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句义,还要理解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有时还要理解句子在段、篇中的地位或作用。句义教学可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义;可从理解词义入手;可从全文入手理解重点语句;还可从分析句子的形式去理解,如在低年级,结合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句式,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分析一些常见句子的组成。到了中、高年级还要加强复句的教学,以及一些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句式的教学,结合具体的句子,从表达形式、内容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理解、去感悟,不断积累句子知识,提高灵活运用句子的能力。

三、在探究性阅读中,畅谈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操作探究性呢?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师既是师长,又是组织者、服务者。要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对每个学生要负起责任来,力求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次创设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学生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让学生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所创造的阅读法。最后要注意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和方法。要让学生自渎、自悟;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感悟。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如我听过的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老师向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你最喜欢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先找到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于合作学习,孩子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将比较感兴趣的自然段读了几遍之后,示意学生暂时停下来,对学生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他们自己读了几遍后,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且另外几名同学还对他作了评价。老师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不错,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做。”此环节,教师巧妙的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了学生。这样,避免了合作学习的“走过场”,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之前和交流之后,都实现了“现在的我”与“刚才的我”的超越。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时机;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

总之,阅读教学是灵活的,要靠老师结合阅读内容灵活进行,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让学生参与对话,引导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篇4

目前课堂上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起步反馈、局部反馈、止步反馈等多种反馈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缺乏有效性的教学行为。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师生、生生活动的情况,根据文本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而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显,其学习的灵性、天性得到保护,课堂教学才能和谐有效。

一、无效反馈教学实例分析

现象一:《小小的船》教学片断。

一教师上《小小的船》,教师出示了课题,请几位同学回答什么是小小的船后,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小小的船》,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等一下我们请朗读得最棒的小朋友给我们朗读,好不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七嘴八舌朗读课文的声音。有性急的小朋友举起了手,焦急地说:“老师,我都会背了。”一分钟后,教师拍拍手说:“看谁坐得最好,先听老师来朗读。”学生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手。

现象二:《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小水珠的话)我读懂了小水珠把荷叶当作摇篮。

生:我喜欢小蜻蜓的话,我来读。

(生读)

师:小水珠为什么把荷叶当作它的摇篮呢?赶紧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摇来摇去,多舒服,所以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从他的语气中你感受到了小水珠对荷叶的喜爱了吗?就让我们也学他的语气来读吧。

现象三:《田忌赛马》教学片段。

师: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比赛了几次?

生:两次,六场。

师:第二次比赛时谁参与进来?

生:孙膑。

师:这次比赛的结果如何?

生:田忌赢了。

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当学生对课文无头绪时,能否给他们以启迪?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或者“心领神会”?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课堂反馈有效了吗?

(一)教学流程机械,无视学生水平

像《小小的船》的教学,学生早在上课之前已能把课文背诵出来了,而教师常常无视学生原有的水平,无视学生的情绪状态(许多学生迫切地想朗读课文),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现实情况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片面地按自己的预设执行操作。课堂预设中教师考虑的还是怎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没有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没有思考学生带着怎样的知识、情感走进课堂。我们只能看到学生朗读时“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激发。

(二)朗读环节盲目,缺少情感共鸣

《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满怀激情,但学生却怎么也走进不了课文。特别是教师安排了“——说:‘荷叶是我的——”’这一环节仿说课文时,学生怎么都打不开思路。教师在教学时,盲目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学生缺少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何来有效地内化和吸收知识?课堂上何来情感上的有效投入?

(三)问题意识薄弱,缺乏思维训练

《田忌赛马》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回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烈,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训练仍在低层面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赛了几次?第二次谁参与比赛?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就降低了思考的价值。不如教师直接问:“田忌第一次赛马与第二次赛马的顺序有何不同?结果一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孙膑安排方式的窍门。

二、多重反馈的有效教学实践

(一)起步反馈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起步反馈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激起他们心中获知的欲望,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思想的积极状态。有效的课堂起步反馈起着激疑启思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情感持续状态”,并且在强化下,参与投入愈发强烈。因此课堂的起步反馈对有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个好的起步反馈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是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的基础。

1.幽默风趣,凤头初现。

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开讲的。

师:同学们很熟悉三国故事,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诸葛亮的母亲又姓什么?告诉大家吧,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周瑜临死前哀叹过一句话:“既(纪)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纪”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周瑜为什么如此妒忌害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你就明白了。

该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课的开讲,竟是从一个相声的笑料段子中切入(笔者小时候也听爸爸讲过,也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没有想到用它作为讲课的内容),颇为幽默地点出周瑜的妒忌,从而为新课的读解巧妙奠定了基调。

2.起始导入,巧妙预热。

【案例描述】《桂林山水》教学。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前去参观游览。而在我国南方,也有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奇峰罗列,景色奇特,让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一起去那里游一游。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激情四射时,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上述案例中,教师激情的起步反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迅速升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他们迫不及待地翻书阅读课文。积极的起始反馈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绪状态,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二)局部反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差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少数优秀学生提出高要求,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这个环节的反馈是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局部反馈,目的是架起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实现合理全面地开发每一个学生智慧的构想。

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显然,一般的学生对此的感悟是有困难的,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人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有人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孜孜不倦以求,不正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吗?有效的局部反馈在课堂上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三)止步反馈

我们所讲的止步反馈指的是一个阶段或一节课时的反思,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总结。好的课堂止步反馈,可通过概括内容、揭示规律、提炼精华、诱发兴趣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交给学生,并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好的课堂止步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保持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好的课堂止步反馈,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几何变换中的轴对称性质;2.会利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知识迁移,构建几何模型,找出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经过探索能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亲自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解释及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通过利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数学无处不在,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运用于实际,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及信心。

2.通过对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常用画图工具。

【教学重点】探索利用几何变换中的轴对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迁移及对问题的说理分析。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问题“你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师:有没有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说一下田忌是如何赢得比赛的?比赛的结果是否只有这一种可能?听到这里你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引导学生说出田忌的选择是一个优化选择,让学生自己体会问题可以进行优化处理,是一段有案例价值的课题片断。)

2.提出问题。例1:在路边(L)空地上,开发商准备建一个三角形住宅小区,A、B两幢建筑物恰好建在三角形住宅小区的两个顶点处,现要求小区大门建在路边且使小区周边最短。如果你是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请确定小区大门C的最佳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自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理解问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质疑

师:理解题意后,谁能说明一下题目对解答有哪些要求?通过师生交流为学生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3.教师总结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理解时抓住四点:① 形状满足为三角形;② A、B两端做为此三角形小区的两个顶点;③ 大门C在马路L上;④ 小区围墙最短。

设计意图:准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把握题目的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读题质疑交流分层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问题

1.分层研究。(1)满足前三条要求,这样的大门C的位置有多少个?都在什么位置?(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说出有无数个C,都在L上,但不一定能指出A、B连线和L的交点不可以做为C的位置)。(2)第四条要求说的是什么意思?三条边中有没有固定不变的边?另两边的焦点问题是C点的位置,那么只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达到周边最短?(引导:① A、B固定,AB边长一定不变;② A、B、L固定,只须求AC+BC的最小值即可。)

2.独立思考。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解题情况。(1)反馈:做出解答的同学,把答案画在黑板上(可能会出现正误不同的做法。如果出现均保留,随后进行对比;如果只出现正确解法,在说明后,教师给出错解,让学生对比。)(2)引导反思: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做的?有什么依据?

四、深入研究

1.大家研究一下谁做的更符合题目最短的要求?谁的依据更充分?能不能找出一种方法来比较两种做法哪种更短?(教师提出要求:①研究时间为5分钟,围绕“哪种做法更短,为什么最短?”进行交流。②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2.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估计学生可以用“两点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哪种更短,为什么最短?可以总结出类似问题用轴对称解决。(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作适当点评,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用规律验证“错解的错处”。)

3.学习小结,回顾学习过程,掌握方法,体验成功。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准确迁移到数学模型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审题迁移分析解释”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应用拓展

例:一牧马人带马群从营房A出发,到草地MN放牧,再带马群到小河PQ去饮水,最后回到营房A.牧马人走哪条路线才能使整个放牧的路程最短?

1. 学生读题;2.质疑。

师:理解题意后,谁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题目要求?或者大致画出题目要求的路线也可以。(明确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正确的做法,进行交流,并能说明最短的原因。)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明解释

3.教师提出要求:①研究问题3分钟;②围绕“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现什么规律?”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规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合作研究合理解释”这样一个分析过程,会让学生在学会合作解题的同时,提高说理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逆向引导体会,给出本节课的题目《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七、课外延伸

篇6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总感觉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在,老师提的问题设计不到位,不具有启发性,学生不需讨论,也无需探究就可以解决,而老师为追求这种教学方式,也装模作样地去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多数学生不具有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时,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人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入,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也尚未开始。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措施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作为讨论中的每个人,包括教师自己也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

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合作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们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每次学生的合作往往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这位同学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好些,但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否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讨论就该好好思考了,至少象这样的“代言人”的角色不能固定。为此,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讨论,包括知道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想办法给那些安于“沉默”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以“合作”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中,所有参与者——教师、学生及研究者的合作对于提升研究的质量、推动研究的深化就具有尤为突出的价值。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我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二).开展有效研究,深化合作教学行为

1、在实践中研究

教师的实践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的主阵地。脱离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对此研究、开发与拓展。“研究课”作为学校普遍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具有合作性、交流性、开放性等特点,也成为促进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在此项活动的全程参与过程中,能迅速地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2、在反思中研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到:“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提出的合作要求不细致,不明确。同学朗读课文后,生生之间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同学朗读的好与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仅仅告诉学生按照三点去评价:正确、流利、有感情。什么叫正确?怎样读才算流利?读到什么程度才叫有感情?学生对朗读评价标准很模糊。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流利就是要不停顿,流畅;有感情就是要在本课中应该读出儿歌的韵味,读出问的语气。学生用这种尺度再去衡量同学朗读就很容易了,不会出现根据学生平时行为好坏而随意评价。”可见,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地探究自身在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科研意识与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7

汉姆布林曾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风格;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牧师式”的关怀,体现一种对个体差异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哲学理念。

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少有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真正地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之美——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探究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更缺少了对“普适价值”(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行为规则)的不懈寻求,没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而这恰恰是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毫无长进的关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却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学论教”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自由;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提倡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只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先独立学习,然后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协作共同解决。教师的作用则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通过教师全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走出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以教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即“以学评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等的优劣得失。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即便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也由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特别好特别棒的课。新晨

我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我曾尝试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然后自己设计板书,如《陶罐和铁罐》《田忌赛马》《蛇与庄稼》《七颗钻石》等。因为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两个学生的板书完全一样,但80%的板书都能概括文章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我们便在班上传阅。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小学乃至初中的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是老师教就是学生教,很乏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耗时少,效率高。作文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写、自改、互改、互评,师生配合,像大诗人陶渊明形容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

“以学论教”要求老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以学论教”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老师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汉姆布林曾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风格;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牧师式”的关怀,体现一种对个体差异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哲学理念。

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少有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真正地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之美——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探究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更缺少了对“普适价值”(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行为规则)的不懈寻求,没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而这恰恰是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毫无长进的关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却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学论教”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自由;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提倡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只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先独立学习,然后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协作共同解决。教师的作用则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通过教师全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走出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以教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即“以学评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等的优劣得失。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即便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也由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特别好特别棒的课。

我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我曾尝试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然后自己设计板书,如《陶罐和铁罐》《田忌赛马》《蛇与庄稼》《七颗钻石》等。因为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两个学生的板书完全一样,但80%的板书都能概括文章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我们便在班上传阅。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小学乃至初中的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是老师教就是学生教,很乏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耗时少,效率高。作文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写、自改、互改、互评,师生配合,像大诗人陶渊明形容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

“以学论教”要求老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以学论教”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老师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创造力而且会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要如何创设和谐的环境呢?对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即使是提出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师生也应给予鼓励并进行诱导与启发,使之形成自信心;对于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师生应一起作探索,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对于超越性的问题,师生应一起分析说明,体现问题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烙饼”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哪有烙完一面就拿出去,等烙完下一张饼的一面再拿回来的?这么一来,饼都凉了,那用的时间不会也增长了吗?”老师应先肯定学生的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达成共识,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合适的连接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烙饼”时用的是一种优化的数学思想。

二、紧扣思维的发展过程――形成优化的思想意识

标准还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可以在找现实生活数学模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引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数学知识题材,强化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解决过程,老师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眼光。给客人沏茶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验,怎样尽快让客人喝到茶,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也是先洗茶壶,再接水,然后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最后再倒水。但他们却不会站在数学的角度,画出流程图,用计算时间的方法来算算自己沏茶到底用了多长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一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先让学生用卡片把平时沏茶的过程摆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标上箭头,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上的流程图,实现了本节课数学化的第一步,紧接着再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流程图,用计算的方法再计算出自己沏茶用了多长时间,让学生又一次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沏茶方案,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的办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数据来比较,哪种方案用的时间少,这样使学生选出了合理快捷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画图等动手操作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体验优化思想的过程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不在体验策略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花。比如,在学生烙完3张饼,接下来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寻找烙饼规律的表面上。在4张、5张饼研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自己的研究不就是在应用转化的方法吗?面对6张饼的烙法,帮助学生展开讨论,烙法不同、时间相同的时候该怎样选择烙法?最后,学生认识到“整体考虑、合理安排”不仅让烙饼“省时”,而且还“省事”。面对自己研究出来的烙饼最佳方法,学生还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规律。这样充分的比较,本质的提炼,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心理冲突、不满足的欲望,为其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与感悟。

四、加强学习的回顾与反思――发展策略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09-01

一、改善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第一会想到的是:课堂环境。课堂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在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发挥起到奠基性的影响。那么,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呢?

1、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现在的学生大都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课堂理念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学习。

2、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法杖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不完善是完全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我觉得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一个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3、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及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发现和创见,要像爱护幼苗一样去呵护和培植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树立起创新的勇气,养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1、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善于想象、联想,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幅图,山、水、花草、树木等等都是那么鲜活,赋有生命都可以和他们交流、说话、谈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为学生因早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培养学生善思、敢思、敢说、敢否、敢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我们要以商量的口吻启发提问。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称象更简单有效的办法?有一学生发言:“让人上船后,达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一个一个称人,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得出大象的重量,这比搬石头更简单。”面对学生的点滴发现或点滴新的见解,我呢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对学生说:“你真会动脑筋,你真会思考,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应用这些激励、诱导的语言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创新思维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标新立异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有创见,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激发和挖掘。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做出反应,而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如在教学《》一课中,我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是5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是7分钟,而且引导学生围绕着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的品质这样一个大问题展开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时空。

3、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也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你,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同样,《草船借箭》也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让他们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3-01

有人说:教师要有故事。是的,我们不但要有储备知识意义的故事,还应有教育故事。没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是空虚的、萧索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故事中滋养着、成长着,但并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富有者。正如说谁家有钱,并非只有1角钱就算是有的一样。人生活在故事中,会在故事中感动,也应当用故事或书写故事感动他人。追求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有意蕴,有效益,也妙趣横生。我们仅从两个层面尝试论述。

1.有故事的教育教学,其乐融融

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喋喋不休的说教,舌敝唇焦,不如故事来得生动。故事中,内涵丰富,往往折射出智慧、理性的光辉。运用它能够开愚蒙,启迪灵性,陶冶情操,滋养生命。倘教师拥有故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就能够使学生在演绎的、具幽默意蕴的故事中快乐、感动、思考、警醒……

我(本文第一作者)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学双关的修辞格,就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人为没鼻子和唇裂女说媒,对女方说:“那小伙子,大高个,挺能干的,就是眼下没什么。”女方一听,眼下没什么,以后只要勤劳能干,还愁过不好日子?便答应了;到了男方这边,又说:“那姑娘,挺会过日子,就是嘴不好。”男方一听,嘴不好,会过日子就行嘛,况且,咱都啥样了,有不嫌弃的就不错了,也欣然应允。可是,见了面才如梦初醒:眼下没什么——是没鼻子;嘴不好——是豁唇子。都呕了,便责怪媒人。媒人说:“我没糊弄你们啊!”是啊,他们转而一想,哪儿找去啊,也般配嘛,便经媒人略一撮合,就成姻缘了。这就是一语双关嘛,学生爱听。

五年级一个十岁的孩子,叫王宇萌,年龄、个子虽小而好学,颇得偏爱,便也恃宠而骄:打这个一下,踢那个一脚,主要是男生,饱受“屈辱”,却都不与之一般见识,往往说一声“不跟你一样的”就算了。我们起初还不以为意,大抵以为是天性嘛。然而竟肆无忌惮了:把这个推倒,给那个一套“组合拳”,居然在英语老师面前也无所顾忌了,于是,几次反映给我(本文第一作者)。这一回,竟将一男生推倒在水泥台上,幸而未摔伤,这怎能置之不理!我便给她讲了“临江之麋”的寓言:猎人捉来一小鹿,"群犬垂涎",遭到呵斥;鹿稍大,竟忘了自己是谁了,与狗亲近碰撞——顶一下,蹬一蹄,越发不庄重--娇惯、不文明了,而狗因怕主人而要友善--却也时常舔舌垂涎。但哪怕龇牙“哼哼”几声,都可能遭打,冤枉啊!却只能任小鹿顶撞妄为。三年后,小鹿在街上,见野狗甚众,却以为和自家的狗一样呢,要如前所为;群犬既喜且怒,一起把它咬死,撕得七零八落(我作出撕扯她的情状);而那鹿至死不悟(我又拍拍她肩膀)。讲完后,启发她说出寓理,再因势利导,便迎刃而解,正是领悟于类比之间,寓教于愉快之中。后来,更在班上引证、强化警示:不可有恃无恐。西汉的霍光,有武帝托孤之重,功盖天下而骄,尚且夷灭九族;三国时,杨修死于恃才放旷;吴质靠阴谋助文帝继位,恃宠而骄,辱曹氏宗亲而终不被重用;前秦苻坚,恃强而骄,落得仓惶逃命,草木皆兵;明朝宦官刘瑾,恃功而骄,被凌迟千刀;还有晚清的年羹尧……

孩子是在学习、生活中成长,也是在故事中成长的。他们喜欢看武侠影片,看动画,看动物世界,乃至网络游戏的目眩神迷……这,都是有生动的故事世界可以放飞想象的。那么,他们的喜闻乐见乃至痴迷就不足为怪了。请注意:学生纯净的心田,倘不被真善美占据,就易被假丑恶侵袭。而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引入生动的好故事,就可以防微杜渐,且有利于其心智的开发。

平时的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品教育等,都可引入故事随机教育。如寒食节,讲介子推逃赏深山被焚,而略知贤士之风;端午节,可体会屈原忧愤深广,尽智竭忠……或类比,或讽喻,或借此引发……循循诱导、潜移默化,可以润物无声。

而教学中的引入,几乎无处不可,它能帮助拓宽知识背景,有助于理解、彻悟、融会贯通。但我们往往是在其它时间补充:学《田忌赛马》,可补讲庞涓与孙膑;读《晏子使楚》,补叙故事,更可了解晏婴的才能;学《将相和》,则可知小人郭开的卑鄙谗害;《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自然有更多故事;还有王勃的为滕王阁作序,白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崔护的“依旧春风”、还有苏轼赞王安石之“野狐精”……举凡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等,去粗取精,寓庄于谐,都大受欢迎。

2.写教育教学故事,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