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入职教师培训考核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35-02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使新教师尽快完成职业身份转换,适应并融入新环境,进一步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提升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及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新入职教师对岗前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的要求逐年提高,大部分教师都来自名校,且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部分新入职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无须进行岗前培训,参加岗前培训纯粹是为了取得岗前培训结业证书,以满足教师职务聘任、晋升等工作的要求。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新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动力不足,对现场培训能躲则躲,躲不过则敷衍了事,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大学教学技能》等,以上这些培训教材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且理论性较强,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需求。此外,当前的岗前培训方式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且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甚少,培训内容单调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直接影响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及培训效果。
3.培训考核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机制可以对教师培训形成有力监督,是保障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明确方向与目标。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核主要采取闭卷或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考试内容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参训教师只要死记硬背课堂上提示的重点,考试即可轻松过关,教学实践技能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样的考核仅能部分地考察参训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应对策略
1.帮助教师提高对岗前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之道,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新入职教师顺利实现从高校毕业生到大学教师身份的转变,使其缩短成为合格教师的时间。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入职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对学校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培训的作用,端正培训态度,以实际行动重视培训工作,争取能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是以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动机来敷衍培训。
2.丰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当前,高校很大一部分新入职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掌握着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轻松驾驭课堂,在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里,如何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都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要不断调整培训的内容及形式:适当增加校情、校史、校园文化等内容简介,介绍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参与人事改革、学科建设工作而需了解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聘请与新入职教师成长经历相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辅之以实践经验,启发新教师在短时间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开创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在培训方式上,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安排实习环节,让新教师进入大学课堂授课,并对其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其教学实践技能,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并且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3.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不仅要考核新教师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要衡量新教师能否胜任以后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学校可以适当沿用闭卷考核形式,对理论知识中的重点要点进行考察,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教学实践能力考核,高校可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考核新教师对教师职业、工作岗位的认同度,并检验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全面了解新教师培训后的真实情况,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关系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高度重视岗前培训工作,并从学校和新入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新教师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尽快适应新工作,早日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
青海省的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对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新发展从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发后开始,省教育厅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出台了《关于举办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的通知》。
一、培训现状
1.集中培训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课程,完成规定科目学习
近年来新入职的大学教师学历层次较高,硕士占很大比重,但很多新入职教师本科阶段属于非师范类。譬如,医学专业方面有很多从医疗岗位转岗到教学岗位的专业医生,有充足的医疗实践经验,但无教学经验。这些新入职教师需要系统的师范教育培训,但正如其他研究者说提出的一样,因为时间和师资等原因,培训课程按照国家要求安排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法规》四门课程。同时,培训时间也只有10天时间。
青海省近年来高校教师新旧交替速度加快和新的应用型高校的建立使得新入职教师数量增加。2013年某大学一次报名200名新入职教师,而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一次只能提供170名教师左右的培训,考虑到其他院校的需求,限制该高校一次只能报名50人,并承诺于2014年上半年增加一期培训机会来缓解培训矛盾。
每期培训都有个别授课教师因其它事务退出,而师资培训中心隶属教育厅,挂靠在高校,没有实际权力,授课教师全部聘请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这种不稳定的临时聘用关系让个别科目在每期培训时都会更换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培训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2.新入职教师以高校教师资格证为目的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目的明确,就是是为了拿到结业证书获得申领教师资格证的资格。这样的学习动机让170人左右的大班上课被任课老师称为“大蚊子课”。参训教师缺课情况比较严重,只能依靠点名制度来约束,旷课四节就取消考试资格。但也有不少老师因为路途遥远、堵车或周末不能早起等其它原因迟到。
授课教师为了给参训教师在两到三天的授课中传授有用知识,在梳理教科书的基础上,将自己30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参训教师分享,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实际大学教学案例,尽可能让他们初步掌握大学教学技能,熟悉大学教学环境。
3.评价方式简单,没有实际教学能力考查
由于种种时间上的原因,2013年开始岗前培训结业考试变为四门课程合成一张试卷考试,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成绩总评,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获得申领教师资格证的资格。除旷课次数达到取消考试资格的红线和个别成绩不合格参训教师外,大部分新入职教师都可以顺利结业。
培训以国家规定的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大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的高校教师来说,上课不是靠理论知识就能进行的教学活动。虽然各位授课老师向他们传授了自己30年的教学经验,问题在于如何将学到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是新入职教师能否通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通过考试和平时作业的考察,我们只能认为新入职教师在理论学习上合格,至于他们的实践“作业”是否合格,就无从考察。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从省教育厅到各院校的培训机制缺乏
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以“萧规曹随”的方式逐期进行,从省教育厅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课程计划,课程组织方式与聘用的授课教师进行商议。各院校对新入职培训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有些院校是教务处负责,有些院校是组织人事处负责,管理混乱没有专人负责。
面对这样的尬尴局面,首先,省教育厅应牵头成立“高校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专家库”这样的机构,委托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管理,从中挑选合适的专家去授课;其次,建立完善相关培训制度,培训课时、培训时间、考勤、结业考核评价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出台并发送到各院校;第三,建议省教育厅建立集中培训后的跟踪考核制度,要求各院校有专人负责新入职教师的继续培养和考核,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才而不是使用人才。
2.培训方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意识、专业发展自和专业伦理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模式取向,一个“技术熟练者”,另一个是“反思性实践家”。“技术熟练者”可以理解为“教书匠”,这种教师和医生工程师一样精通于本人的专业学科,关注于教学中的枝节问题,但是对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没有关注。“反思性实践家”可以理解为“教育家”,从宏观角度考虑教学问题,不仅关注自己的专业学科,也关注其它相关学科和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
实际问题是,教师职后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1]
虽然新入职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在一起培训,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动,但培训结束后新入职教师各自在所在院系工作,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除了同学或朋友外缺乏交流沟通。同样,学校组织的相对封闭性,也使教师限于单兵作战的困境,即使在一个学校内,教师之间合作也很少,这也是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自难以实现的重要因素。[2]
3.培训方式应多样化
综上所述,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动机简单、培训时间与其它事务冲突等现实问题。青海省新建院校和已有院校的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需求与现有培训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针对以上矛盾,建议用以下方式来解决。对于新建院校人数较多的问题,采取周末送教上门或者寒暑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解决。其它院校新入职教师较忙,可以建立相关视频中心,事先录制授课视频,给参训教师每个人一个账号和密码,方便对于他们网络听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新入职教师利用QQ聊天工具建立活动群,预防教师个人主义和相互隔离倾向产生,同时也方便新入职教师与授课教师交流。
三、结语
青海的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还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将结合各院校的实际进行改进和完善,为各院校培养出合格的高校教师,让高校教师资格证实至名归。同时青海的高校新入职教师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针对不同少数民族教师的学习特点还需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并在今后培训过程中调整教学方式来适应各少数民族教师的学习特点。(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学校课程领导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张虹.地方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现状与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
[3]余娟清,林登平.高校初任教师入职培训机制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9-03
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发展造成了高校师资的短缺问题,为了解决高校师资问题,各大高校积极引进青年教师,使得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比率不断攀升,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在29岁及以下的教师人数为236347,占总体的15.8%,30~34岁教师人数为364180,占总体的24.3%,34~39岁教师人数为266353,占总体的17.8%,统计上述数据所得40岁以下教师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57.9%。
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承担的课时量重,有资历的老教授将时间集中在课题研究上,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学任务就压在了青年教师身上。许多新人职教师从进入学校工作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走上讲台,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这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热情度。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的新人职教师,繁重的教学责任和专业研究之间的冲突成为他们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同时,高校新人职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博士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缺乏教学经验,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其教学生涯,使新人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遭遇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而在科学研究上,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目的十分明确地指向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青年教师在新人职期间,教学任务繁重,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但在职务晋升时,科研成果的要求又占相当重的比例,这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不平衡。同时,青年教师申请课题难、申请经费难等问题限制了科研发展。针对上述教学和科研问题,高校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实施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1.新入职教师培训
对于高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来说,首要的是适应学校环境并能够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针对处在适应期的新人职教师的特点,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项目名称各异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如新任教师教学培训班、新教师研习营、新任课教师培训等,培训时间也各有差异。各高校新人职教师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德师风、学校育人理念、学校文化传承等教学适应方面的培训,旨在帮助新人职教师熟悉学校教学文化和教学传统,使新人职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培训的另一方面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能力提升偏重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目的在于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分享则主要由一些优秀资深教师分享相关教学和科研经验。新教师入职培训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后提升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为了把握好人职1至2年这一高校教师发展的关键期,从2014年9月起试行新人职教师教学准入制度。该制度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新教师培训阶段,在秋季学期展开,具体活动由校史校情培训和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两部分组成,由人事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负责;第二阶段是考核阶段,在春季学期开展,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分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提升两个模块,目的在于促进新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新人职教师迅速发展,使之能够从容应对高校教师发展的趋势。教学准入制度规定新人职教师须在培训后以“微格教学”的形式展示其教学基本功,经相关学科专家考核合格后,才能够从事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同时,学校会把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成绩和参加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的情况纳入其教学奖励评定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考核范围内。
2.新人职教师助教制度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不少高校实行新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新教师助教制度每学年组织一期,每期为时一年。新教师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原则上不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但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新教师岗前培训活动,完整地旁听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深化其在博士研究学习阶段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规定新人职教师须在第一学年担任一门课程的助教工作,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对于因为专业或者课程原因而无法担任课程助教的新教师,须观摩一至两门课程,课时不应低于64学时,新人职教师在助教工作合格后才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
3.新人职教师导师制
高校新人职教师的教学辅导老师是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新教师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等因素通过一系列程序严格选拨出来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其主要职责是担任新人职教师的入门导师,承担培训任务,编制新教师培训计划,实行“一对一”指导模式,对新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辅导,传授教学经验。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短、对教学工作不熟悉等原因易陷入孤立状态,入门导师的出现,为新人职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提供了周全的支援。
4.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档案袋、影像资料库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档案袋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资料数据的记载,如实呈现出青年教师教学改进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成长影像资料库是学校为了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视频摄制系统,用预约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免费拍摄以及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的服务。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拍摄课堂教学录像,拍摄时间分散在新人职教师入校当年第一次课、最后一次课和入校后第二年以及第三年。中心以网络评议的形式委托相关学科专家对录像进行点评和总结,中心汇总意见后反馈给相关教师,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5.青年教师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
教学沙龙活动主要是为全校范围内的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活动提供平台。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教学沙龙活动由各个学院轮流承办,活动主题自定,开展时间不定。名师工作坊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名师资源,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各项主题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和交流,工作坊鼓励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互助小组,小组内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助。
6.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组织公开课形式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目的在于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基本功、切磋教学技能、分享教学经验提供相互学习机会。例如: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教学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评委进课堂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参赛教师的日常教学状态;第二阶段评委结合教案设计对参赛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并对第二阶段比赛全程录像,供师生观摩了解。
二、高校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展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设立为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新人职教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发展的不成熟,新人职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各高校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投入,私人教育基金会的投入有限,活动经费来源相对单一,活动经费十分有限,限制了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从培养时间上看,高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侧重于新教师第一年的见习期,培训活动主要以岗前培训为主,忽视了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贯彻性;当前各高校开展的新教师培训活动从整体上侧重于教学发展活动,针对新人职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的活动有限,如厦门大学虽然设立学术休假制度,但是要求任教5年后才可申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人职教师的科研发展。
2.新教师培训的改进对策
(1)拓宽经费来源,设置新教师发展专项基金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经费现状,需要破除现行的发展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各高校应积极依靠本校学科优势,多渠道筹集教师发展经费,拓宽经费来源,为新人职教师的校本培训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在拓宽发展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增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奖励项目,加大项目的奖金额度和精神鼓励,激励新人职教师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自身发展中去。
(2)丰富和完善新人职教师发展项目,重视新入职教师的个人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21-02
独立学院是既有别于公立大学又有别于纯民办大学的全新模式,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3所,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25%。我国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将主要依托民办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经过建校初期规模的扩张,独立学院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期,这个时期,要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教师。这方面,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现状
1.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结构不合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由于专职教师中大部分是离退休老教师以及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非常稀缺,形成了非常不科学的教学队伍,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年龄结构。兼职教师大部分是通过聘任的形式从其他高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而来,并且兼职教师所占比重过大。
2.教师思想不稳定、流动性大。兼职教师大多把自己放在“打工仔”的位置上,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对于学校发展不太关心。专职教师的诸多困难,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优化,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旦遇到公立院校公招时,就流向公立院校。
3.教师角色模糊、转换不到位。独立学院大多以市场为导向,专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生源则是本科三批次招生。而教师是由高校“一本”、“二本”的教师来兼任,往往会把内容讲得太深、理论性过强,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难以消化。缺乏“双师型”教师,这是目前许多独立学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费紧缺。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全国各地开始试办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这些独立学院尚未形成自己完善的办学经验。加之教师都是聘用制,分配制度仅体现在简单的劳动雇佣和劳动报酬上,师资队伍不稳定,办学经费不足,致使学校对于教师存在“只用不训”的现象,即便对新入职教师培训也几乎零投入。
2.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质量不高。部分院校对教师也进行了培训,但是总体水平不尽人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培训过程程式化,只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简单重复,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2)培训形式呆板化,一味灌输、照本宣科。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现状。(3)专业培训通用化,在培训方案、内容等没有反映到受训教师的实际上,难以体现受训教师的特殊性,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
3.教师培训缺乏延续性,后劲不足。学院为了节约办校成本,加大了教师教学任务,这使教师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暇顾及个人培训提升的延续,不利于教师总结经验和提升水平。教师不能尽快成长起来,更难于成为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
三、教师培训内容选择
学院人员培训由两方面来决定:一是学院的任务要求;二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培训内容要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培训。
1.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招聘了大量应届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新入职教师,大多数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教学经验比缺乏,却承担着专业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技能、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等。
2.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独立学院的年轻教师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的,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这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性教学,不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独立学院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可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改革探索。
3.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培训。目前,学院部分教师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动力;另一部分青年教师有动力和压力,但由于独立学院科研环境不佳,缺乏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科研能力难以提升。因此,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1.校本培训的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指学校在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现有能力和潜力进行系统解析与评价,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体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可以有效解决“管训不管用”的问题,可以迅速将培训成果转变成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风格和个性特色的形成和建立。
2.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学院可以选派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去定岗挂职,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企业,才能更好地明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去培训学生的相关能力。
3.外包培训模式。外包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分两类培训机构:一种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机构,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另一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机构,如一些管理咨询机构和实验实训中心等。这是一种由教师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培训内容与寻找培训途径,首先有教师个人提出申请,然后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最后由学院买单的培训形式。
五、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方法研究
(一)建立新入职教师培训考核制度
新入职教师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听课、带教过程,可以称之为“实习期”[7]。参加培训的教师获得优异成绩者,学校可以予以表彰奖励,作为任职资格、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对于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不发给结业证书,根据个人表现可以采用自费再培训,批评、处分、调离、解聘等措施,增强教师接受培训的紧迫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年轻教师自我提升
通过开展教师讲课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会等,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学习,互相交流意见,达到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的目的。
(三)成立帮带组,以老带新
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采用“导师制”,加强传、帮、带。老教师对新教师在备、教、辅、改和考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全程指导,为新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要主动和系统地听取老教师的讲课,责作业的批改和答辩,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的研究与制定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等。以老带新符合新教师的成长规律,也有利于维持教师培训的连续性,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而且培训成本不高,具备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其他对教师进行持续的培训的具体措施
1.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针对本校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体讲座,让受训教师掌握相关教育思想和法规以及班级管理的基础知识,加强教师任职能力。这种形式不需要教师脱离本职岗位,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为出发点,目标比较明确,情景也比较真实。
2.选送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省内外一些高校参加培训,其主要形式有:单科进修,助教进修,教师学历、学位进修,骨干教师进修,国内访问学者等。由专门机构制定培养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负责监控与考核。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尤其对于独立学院,其自身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建设过程尤为复杂,难度更大。只要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重视教师力量的培养与稳定,在发展中探索,在完善中积累经验,完全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顾美玲.独立学院教师培养与培训新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
[2]张亚芬.独立学院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赵玮.关于独立学院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4]杜军莲.甘肃省独立学院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社科纵横,2009,(4).
课题提出:
新教师是幼儿园发展有力的后盾,也是幼儿园前进最重要的力量。所谓“新教师”主要是指走上工作岗位3年左右的教师,新教师培训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这个教师的发展方向,新教师培训措施得当,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不断发挥自己专长。反之,如果培训措施不得当,则很容易挫伤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逐渐消沉,从而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因此探究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入职初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能否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持久性,也将会影响到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新教师的有效培训,使其顺利从新教师转为合格型教师,继而变成胜任型、专业型教师,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研究措施:
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融入环境,适应工作,我们通过入职培训、“五个一”技能考核,“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教师比武”等方式让新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我们从2016年开始对本课题进行前期准备,于2017年 月正式立项,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方法、步骤,认真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积极探索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培训的研究策略。经过努力探索,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目前课题的研究已进入深入研究阶段,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2016年4-5月为《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课题启动阶段。课题组专门召开了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步骤和人员分工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压力,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2.以本园教师为研究对象,为幼儿园新教师有效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课题研究工作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的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和一流的学术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课题研究成果。我园注重教师的学习培训及提高,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促进教师业务提升和更好地成长,开展教师“五个一”月技能考核活动,通过每个月的考核,关注教师成长的点滴,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三、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是全区各幼儿园的新教师,调查人数100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的问卷经过认真审核后进行统计,并求出各个问题所占百分比,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研究。
四、探索幼儿园新教师有效培训的方式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课题组进行大量实践研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撰写出了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研究体会和案例,并探索出了新教师有效培训的方式。
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活动,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在前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
一、关于新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80道题,内容涵盖师德师风、班级管理、沟通能力、专业素养、理论知识等多方面。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职业理念与教师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
职业理念与教师道德修养是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中最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幼稚性,教育情景的创造性与生成性,教育手段的随机性和游戏性,决定了幼教工作的繁琐与辛苦,所以在新教师入职初期,首先要培养新教师坚定的专业教育理念,高尚的期望追求,良好的道德规范等价值取向。
2.保教常规与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
保教共育与班级建设方面的培训内容是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教师专业发展自评中,班级建设与照顾幼儿生活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新教师的此项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倾听与观察幼儿能力培养
教师只有通过倾听和观察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才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幼儿,将幼儿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2)加强幼儿生活护理常识的学习
因为幼儿年龄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要做好对幼儿的护理和保护。新教师由于年轻,没有积累,往往缺乏照顾幼儿的基本常识和经验。培训内容中,将幼儿日常照顾护理的基本常识、重点与难点、应对策略进行加强。
(3)班级常规构建与策略
经常听幼儿老师说“没有常规就没有一切”,幼儿园班级是一个集合单位,需要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才能有条不紊的运转,所以必须坚持一定的日常规则。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帮助新教师学习怎样建立日常规则,怎样维护常规、怎样处理个别任性行为及突发状况的方法。
3.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方面的培训
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在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内容中非常重要。幼儿园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幼儿园教师实际要求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要加强对新教师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
(1)教材的选择与解读
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存在极其明显的不足,首先新教师初入幼儿园工作岗位,对于课程设置并不熟悉,不能更好的分析和利用教材。在入职培训内容中,首先要帮助新教师学会教材分析与评价,以便找到活动设计的切入点,在实施时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2)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新教师与老教师在组织集体、分组和区域活动是存在显著的差异,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有明显的不足和吃力的情况出现。表现为:活动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等。
(3)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教育教学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专业技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新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分析诊断新教师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帮助新教师学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
(4)“师徒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为了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应大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新教师来说,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欠缺的是实际经验,而这些正是骨干教师的优势所在。组织新教师观摩骨干教师公开课,参加优秀课的研讨,学习骨干教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技巧,以及细节的处理。“师徒结对”,在骨干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新教师就会快速进入状态,少走弯路。
4.专业素养的培训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范围等方面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具有一些其他教师职业所没有的特性。“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成了评价幼儿教师是否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对幼儿教师在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以上就是我园根据新教师入职初期进行培训的一些心得。
二、取得的成效:实践成果
1.师德建设,成效凸显
以师德学习为出发点,加强队伍建设。我园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每周政治学习、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活动、自纠自查等方式提高新入职及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定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法规,从而提高教师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净化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坚决杜绝做有损师德的事。力争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培养了新教师坚定的专业教育理念,高尚的期望追求,良好的道德规范等价值取向。
2.常规工作井然有序
各班的三位老师每周召开班务会议,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总结,查找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其重视本班保教工作的衔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接、幼儿在园状况进行沟通交流,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针对小班新教师的培养,首先从幼儿的一日常规着手,让新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多观察多记录,养成做好教育随笔的习惯。
3.师幼互动,得心应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教师往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了解不深、不详,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针对这一方面,我们有意让新入职教师多开展晨间谈心谈话及主题教育,加强沟通来了解幼儿,走入幼儿的内心。
(2)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让新入职教师尽快掌握本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关注,让胆小、任性、孤僻、自卑的幼儿慢慢得到改变。
(3)创设能让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例如:要求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幼儿参与的环节,不仅增加了趣味感,还提高了师幼互动机率。
4.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在教研组设置上,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更好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形式也更加丰富,每次活动新入职教师都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例摆出来进行研讨,之后大家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举例查找问题所在,使教师真正进入培训的主体主角,较好地激发了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让青年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
通过教研活动,确定教育目标及教学方向,在“师徒结对”、“一课多磨”、“教师五个一考核”等活动中,充分挖掘新教师潜能。
(1)以老带新,加强新教师业务能力
通过新教师公开课、老教师示范课的方式加强新入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新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出现控班能力不强、纪律乱、重难点不会把控等现象。在一次次的听课、说课及研磨的过程中,新教师能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使自己慢慢进步。
(2)“一课多磨”磨出精彩
新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都会在研磨中被提出,被解决。在教研活动中设定的课程,通过每一次的准备-试课-研磨-上课-教研-再上课这一环扣一环的活动,使新教师不仅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通过大家的研讨和自我反思提高了专业能力。在研磨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集体协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新教师拓展教学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使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3)加强“五个一考核”,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
在每个月底的考核中,新教师通过舞蹈、钢琴、故事、绘画、手工展现个人风采,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非专业青年教师就已经掌握儿童歌曲的弹法、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能通过手工或绘画作品体现艺术美,并且能将所展现内容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4)提高园本培训质量,加强新教师自身学习
如果说,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一切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园本培训及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就是我园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新教师的培训和自我学习,使她们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激励新入职教师的业务潜能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鼓励教师借阅专业书籍充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有一部分新教师通过自学能在研讨中谈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努力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新教师自身学习能力
组织新入职年轻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使新入职教师了解一日规范性操作流程,如何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于心;在今年5月份A老师参加了区级幼儿教师技能大赛,在比赛前,通过多次的研磨反思,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新入职的两位青年教师赴帮扶园进行送教活动;另外还多次组织新教师到姐妹园参观学习。
5.沟通能力,不断提高
(1)做好师幼沟通工作
师幼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互动的内容往往关系着教学质量。在日常的教学研讨中,就有意识地让新教师在幼儿喜欢探索的方面下功夫,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智慧碰撞、经验交流、情感共享,让每个孩子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比如小班进行“踩影子”的游戏,组织孩子们去找影子,找出身边影子的不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大有的小,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当孩子们的答案各有不同时,就会看着老师希望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这时候老师就会再抛出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解决。所以通过互动增强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孩子都能创造性地学习。
(2)家园沟通,友谊的桥梁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新教师往往在面对家长时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说什么。所以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在交谈活动中让老教师多讲经验,大家多出点子,让新教师多进行家访及入户指导。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活动及状态。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信息,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园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家长的认可。
6.突发事件,应对自如
(1)安全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在新教师上岗之前的培训中,就将安全作为一项重点进行学习。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中都会对安全工作进行小结与部署,加强新教师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同时,要求教师及时记录班级安全排查表,做到安全隐患无小事。
(2)通过各类安全模拟演练,提高新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利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加强新教师的安全责任感。
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针对新教师入职的各种压力,对症下药,创新有效的培训模式,激活了教师培训的精髓,彰显了教师培训的价值。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整体能力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较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在某些方面课题组成员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滞后于研究活动的进展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重要变更:
无
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养。
2.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根据课题的研究情况,撰写论文、报告和案例心得,并做好帮扶工作。
3.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表,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
4做好研究过程的材料收集、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为结题做好准备。
5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种成果,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1.岗前集中培训与多样化需求的困境
[案例]教师A:我在上岗前参加了区县组织的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内容所占比重较小,短短的一周时间难以穷尽其理论与具体的策略。我们总感觉培训的内容、形式与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和喜欢的形式差距大,其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虽然通过上岗培训,但其培训实效对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帮助作用有限。
据相关调查显示,班主任希望培训的内容为班级建设的有效策略;班主任对“师德建设”培训内容喜欢程度不是很高,仅占13.7%。班主任喜欢的培训方式为考察实践、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案例;传统的培训方式如“系统理论讲授”和“专题理论学习”的受喜欢程度不是很高。新任班主任多样化的需求表现在:城乡班级管理差异,示范校与薄弱学校班级管理差异,中学与小学班级管理差异,班主任个体素质差异等。尤其对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如留守儿童教育、学困生教育需求更为明显。岗前集中培训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校本研训自然成为新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现实途径。
2.班主任角色硬着陆与角色适应期的困惑
[案例]教师B:我报到时,校长就交待我一定要承担初一的班主任工作。我心理直打鼓,大家都说现在的学生难管,家长要求高,安全工作压力大。开学报到时,手忙脚乱,总算完成了新生入学工作。但在班级管理中,开学两个月了,总觉得班级管理没有走上正轨,科任老师抱怨课堂纪律差,家长埋怨新班主任管理不到位。一当老师就担任班主任,要求自己立即进入角色,自己的教学都还没有底气,两者相加,短时间内难以完全适应角色,对自信心的打击很大。
新人入职,有一段人人必经且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职业心理学称之为“新人孤独期”。“新人孤独期”的时间一般在3个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联系学校、社会、家长的纽带。班主任工作首先要适应这种外在的规定性,进而努力成为学生期待的良好班主任形象,这种角色适应是外在的,但又是基础。据调查显示,51.3%的师范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32.2%的师范生认为班主任工作很烦恼,1.7%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既烦恼又辛苦。这说明师范生在职前对班主任工作就有了畏惧心理。新时期的班级管理,首因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上不允许新任班主任用3个月的时间来度过角色适应期,这样,新任班主任就相当于硬着陆,尤其是现在的新教师,大多数本身就生活在被照顾的环境中,一下子需要担当起“导师”、“保姆”、“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3.工作的现实境遇与理想期望的困惑
[案例]教师C:我毕业后应聘到重庆西部某乡镇中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带好班级。但也常常听见德育主任的训导:我们农村中学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关键是学生不出事,成绩搞上去是硬道理。其他班主任私下里也说道:年轻人有闯劲是好的,但关键是要适合农村教育实际,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带毕业,成绩才是关键。我本来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些什么,在这种氛围下,确实感到非常地困惑,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感觉。
新形势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的特点。各个层次、地域的学校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困扰着他们。一方面新入职教师在学校活动、工作中话语权明显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对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与现实差距大,这致使他们的满腔热情、理想被现实境遇敲得支离破碎。
4.帮扶机制与隐性竞争的困惑
[案例]教师D:我师范大学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实现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学校的声誉在本区有口皆碑,待遇也不错,但竞争压力非常大。我中途接手初二的班主任(戏称“后妈班主任”),本来后妈班主任就不好当,对此,学校安排了同年级一位前辈结对帮扶我。但说实在的,我也不责怪师傅不帮扶,我们一个年级12个班,班级成绩、活动都得排出名次,师傅自然不会花太多的精力来帮扶我。请教他们问题时,大多是这样答复:现在的优秀大学生素质高,我们是“土班主任”,我们的方式方法都过时了,还得向你们年轻人多学习;班主任工作非常复杂,不要急,慢慢学。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宣布不允许中小学排名之类,但竞争性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在公众心目中,越优质的学校竞争越激烈,“掩耳盗铃式”的政令难以短期内改变现状。据调查,一般中小学都实行了以老带新的师徒帮扶机制,但效果有待提高。
5.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困惑
[案例]教师E:我任教的是初一英语,全年级6个班。初一的学生存在中小学衔接适宜的问题,自己的班级管理缺乏经验,实习时对班主任工作关注度不够,诸如留守儿童、学困生、班级课堂纪律问题把我弄得焦头烂额。学校工作竞争激烈,抓了学科教学又怕丢了班级管理,抓了班级管理又担心自己的教学跟不上,在统筹协调方面老是顾此失彼。
目前,我国是学科教学教师兼任班主任,中小学还没有设置专职的班主任。这一客观事实需要班主任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新任班主任如果同时是新任教师,则两者都需要度过一段角色适应期。如果新入职班主任统筹协调工作能力不足,就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班级管理混乱又影响教学效果。
二、新任班主任专业发展校本研训路径的对策
1.确立校本研训的脊柱:新任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
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是以解决新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生成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学校班主任工作实践、学习、研究融合在一起,发挥班主任的集体智慧,帮助新任班主任尽可能缩短角色试用期的一种培训模式。学校要积极引导新任班主任制订好专业发展规划,允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与失败,只有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冲击、颠簸和“洗礼”,才会有合格班主任的成长。一旦新任班主任制订好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他们在校本研训中就找到了目标与方向,才能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主体性。
2.拓展校本研训的载体:展开多样化的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走过了10个年头,校本研训在其推动过程中的功效毋庸置疑。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的功效取决于其载体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校本研训积极的支持。具体而言,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的载体可以划分为交流型载体、“竞技性”载体和研讨型载体。交流型载体如:沙龙、论坛、博客、QQ群、主题班会交流等。竞技性载体如:主题班会评比、班级活动竞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研讨型载体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研讨组、校本研究团队等。为了拓展横向校际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载体,学区可以组建班主任工作站,实行新任班主任区域联动发展。
3.重构校本帮扶的机制:见习制与学徒制结合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性,都需要新入职教师首先应该度过教师角色适应期。建议新入职教师都应跟班见习班主任,以现任班主任为导师,见习期至少为一年,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班主任。新入职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将见习制与学徒制有机结合,将见习考核结果与帮扶效果考核捆绑。这种校本帮扶机制有如下优点:一是见习班级管理场景的真实性和过程性;二是帮扶过程中利益非竞争性;三是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非孤独性。
4.营造校本研训的氛围:主体间性的教师协作文化
新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沃土是主体间性的教师协助文化。主体间性最初虽然只是哲学范畴,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具有普遍意义,必然成为现代教师交往关系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的教师协作文化具有对话性与开放性、沟通性与交互性、非构成性与实践性、共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征。对话、理解与共享成为教师协作文化的核心。教育经验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为新任班主任提供了学习多样化选择的机会,博采众长;同时也是熟手和其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更新换代,相互促进发展的机会。校本研训教师协作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学校管理层运用好激励机制,培育良性竞争的氛围。
5.抓住专业发展的核心:自我专业发展
班主任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个人的精神状态、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新入职教师,朝气蓬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培育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不要老是想获得他人“找上门”的帮助,在人生历程中,学习都需要主动出击。新任班主任在自我专业发展方面有必要把握好“四个勤”:一是勤于系统地学习班主任专业知识,拓展学习的途径;二是勤于观察、思考、总结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艺术;三是勤于记录、反思、研究;四是勤于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班级管理体会。
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型的班主任,都会经过痛苦的蜕变。只要给予新任班主任各方面的成长关怀,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昨天的新手就是明天的熟手,下一个“魏书生式的班主任”就会在他们中间诞生。
参考文献
[1] 舒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5).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一、对“双师型”内涵的重新审视
在探讨“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双师”的内涵要义。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术语,其概念定义迄今尚无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既能担任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专业技能和生产实习的训练工作。此概念中“双”字的提出无疑对促进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双”字的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从字面上来说,“双”字的提法带有一定的“叠加”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教师本来即应具备的综合素养,“默认”和“默许”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片面化。而学界对“双”字的讨论也颇多关注其所代表的多种能力的叠加或多种“证书式证明”的累计,而忽略了这些能力的融合。于是,在基层“双师”培训中,将“双”字片面化为“教师+技师”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于“双师”素养养成是不利的。
笔者认为,所谓“双师”素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名合格教师须具备的综合素养,它应当表现为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学知识能力的复合。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即可作为“双师”内涵的准确表述,即教师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及技术应用开发能力,能够将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吸收内化,并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因此,“双师”培训是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培训,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我们惟有消除“双师”“速成化”培训误区,将视阈放宽到区域职教的改革发展,将视线延伸至教师的职业生涯终身发展,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构建起“双师”长效培养机制,才能将“双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二、校本培训是促进构建“双师”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具体地说,教师“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的教师群体继续教育。它因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人本特征和终身教育特性,从而能更好地保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校本培训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科学规划“双师”建设
目前,学校“双师”培养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说盲从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典型情况一:以“上级培训”代替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培训局限于参加上级发文的培训,并且在组织实施中带有“摊派任务”的色彩,采取“轮流坐庄”培训方式或者指派年青教师参加。这类培训因为涉及学校面广,培训模式和内容的“理论化”“普教化”色彩相对浓厚,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典型情况二:以“双证”培训替代“双师”培育,即以教师是否通过“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作为评价教师“双师”素养的标准,并据此界定学校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于是,就出现了学校教师盲目考证的现象,如教师考证与教授专业并不相符,甚至要求文化课教师也去考技术工种证书,从而形成学校教师“双证”持有率提高,但实训课程教师依然空缺的怪相。
上述现象即是学校“双师”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建设目标不够明晰的典型反映。回归“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培训,“双师”建设规划就会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成长规律。所以,应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双师”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明晰“双师”建设路径,构建“校本”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力。
(二)校本培训具有人本特征,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学校须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差别、术业专攻区别、发展方向不同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分层培养培训计划,促进其专业成长。
费斯勒(R.Fessler)认为,“教师的生涯是一种具有可循环的、可重生的生涯发展系统”,由“教师职前准备阶段、引导与自我调适阶段、建立教学能力阶段、热心与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但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引退阶段”八个主要阶段构成。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分别为:新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新入职的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判断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学校合理地引导;而当教师进入适应期后,也许会遭遇职业倦怠或发展瓶颈,同样需要学校提供适配的培养培训来帮助他们发展为骨干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因此,校本培训的人本特征将满足“双师”培养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三)校本培训具有终身教育特性,将促进形成“双师”培训长效发展机制
笔者非常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建立师资培养长效机制的观点。“双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一两次培训、考几张证书就可以速成的,需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而校本培训的终身教育特性,则将有效保障“双师”培养的一体化发展和长效发展。
“终生学习”已成为现代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应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新,就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专业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校本培训即体现了终身教育特征,它将在遵循教师培养培训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把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教育与培训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纵向一体、横向衔接的学校教师培训体系,有效保障“双师”培育的长效性。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探讨――以无锡机电高职为例
(一)重视顶层设计,引导教师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也将成为引领教师主动自我发展的标杆。以无锡机电高职为例:学校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建立完善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校本培训方案,并将之逐步体系化和制度化。同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负责教师专业成长考核,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引导教师主动规划职业生涯,激励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
(二)注重团队协同发展,构建“双师”多维培训体系
团队协同发展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的共同发展,它主要分为两类:“师带徒”形式的团队帮扶性发展和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互补性发展。无锡机电高职在设计校本培训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团队发展策略,构建了基于团队发展的多维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学校师资建设螺旋式提升的整体工程。
一是纵向梯队式培养:按教师职业生涯的时间线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帮助教师阶梯定位,实现层级培养。具体包括: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团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青蓝工程”以师带徒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在入职三年内完成教学业务“过三关”考核;通过“二十名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选拔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通过“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45周岁以下教师进行业务成长综合考核;通过“传帮带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工程”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
二是横向专项培训:按教师“双师”成长的空间线建立多样化培训机制,注重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基于教学能力提升的教研室培训;基于专业岗位能力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培训和校企联合团队培训;基于研发能力提升的创新工作团队培训;基于名师成长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培训。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企业、行业相关培训,逐步形成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体系。
(三)坚持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双元培训策略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产业关联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1.将双师素养养成融入日常教学生活
学校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等工作,组建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教师在与企业专家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更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修养。学校近年来逐步构建起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做学教一体化”教材数十本。
学校同时引进、转化企业的生产项目,将企业生产案例、工艺案例引入专业教学,编写实习实训项目手册,改革了学校实践教学,使教师在开发课程、执教课程的过程中提高“双师”素养。
2.探索“双师”双元培训策略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专业培训渠道得到很大拓展,不少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与企业相关的培训安排往往停留在企业参观或者是象征性的“顶岗体验”层面。因此总体而言,教师培训技能训练课时普遍不足,并且培训内容相对滞后于专业发展,培训往往并未能达到预期的“双师”素养提升培训成效。
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定制校本专业培训,探索了贯通校企的“双师”培训策略。以学校承办的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培训为例,培训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责的策略培育教师,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培训内容体现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由发那科公司提供有关技术资料,以数控机床的机械装调与维修、数控机床的电气装调与维修等技术工程实例为主。二是培训师资体现校企合作,培训采取学校教师与企业资深培训师轮流执教的方式。三是培训场所体现校企合作,采取学校与企业交替承担培训任务的方式完成培训。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严格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9~33
1.培训制度的保障
由于我校实行系部化管理,新任教师的工作岗位分属各个系部各个教研室,为保障本培训的顺利进行,由教科部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培训组指定新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具体涉及新教师校本培训时间保障;系部对培训支持力度的考核;各教研室在新教师培训过程中的职责以及新教师培训考核制度等。
2.培训内容的安排及学员参训效果的评估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入职培训,新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承担着与其他有经验教师一样甚至更多的工作,没有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缓冲期,所以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其进行角色转换,对师德规范、职业操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及请假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及学校各部门机构的构成等进行解读。第一年培训主要以规范职业行为和形成基本职业能力为目的,是过渡期和基础期,在此期间培训主要由三人培训组进行密集跟进指导,通过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每位新教师形成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授课计划、教案、PPT、试卷等教学常规技能。第一年结束后,预期每位教师达到基本胜任教学工作,其中可塑性强的老师达到优秀教学水平。新教师进入第二年的提升期后,主要由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及拓展延伸技能的提高。第二年结束后,进入校教坛新秀、校优秀青年教师、校骨干教师、校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直至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平台,这五级平台为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两年培训期内,每位新教师按要求建立自己的业务成长电子档案,用于记录培训与实践成果。
二、培训的实施要点
1.注重团队建设的作用
新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影响培训效果关键的因素。第一年头几个月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最佳时期。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团队形成凝聚力。一是建立团队交流平台。如建立qq群,组织新教师在群中进行主题式研讨(如网上会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评课等),利用社区空间发帖活动通知、上传活动照片,群成员进入社区发表活动评论等。二是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户外拓展活动、新教师志愿者活动、定期沙龙活动、团队生日(所有新教师共同的生日)活动等,让新教师在共同体验、共同分享中感受团队带给个人的快乐与凝聚力。三是号召新教师相互发出生日祝福。培训组将所有新教师的生日记录下来,逢有人过生日,飞信通知团队中其他新教师为其送去祝福,让新教师体会团队对其的关心与关注。四是及时通报参训新教师所获荣誉或奖项。一些新教师经过努力,取得的一些成绩非常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培训组会阶段性地在校园网上及qq群中进行新教师所获荣誉或奖项的通报,既肯定了他们的成绩,也激发了其他参训教师的上进心。
2.发挥跟进式指导的推动作用
一是阶段性任务过程中的跟进。培训组导师对每一次阶段性任务文本进行一次或多次批注,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到新教师手中修改直至形成规范的作品,新教师进行保留作为今后同类任务的范本。二是培训过程中问题的跟进。培训组导师通过观察及各方面的反馈,针对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谈心,帮助其调整心态、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比如如何统筹繁多的工作任务,如何与同事、领导相处,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三是参训者考核评价的跟进。三人培训组成员及时评价各自负责的新教师阶段性任务结果,并汇总到负责人手中。负责人定期收集来自各方对新教师的评价数据,如每月督导情况统计、新教师在校工作统计、培训出勤情况(集中培训或活动出勤、听课次数、在线评课次数)、班主任工作考核以及获奖情况汇总等,按照学期对每位新教师形成评估意见,反馈给参训新教师,为其下一阶段参训指出改进方向。
3.利用网络工具的高效作用
利用公共邮箱、qq群、飞信、金山快盘(云存储功能)等网络工具进行培训资源的分享、培训信息的、培训主题的在线研讨、培训任务结果的上传与同步更新,拓展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建立灵活高效的交流学习环境,促进新入职教师形成分享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训主体的参与作用
跟进式培训中作为培训的主体,新教师在培训组的指导下,以小组模式直接参与主题沙龙活动、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其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部门沟通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得到锻炼。学期末,新教师参与培训效果的反馈调查,为培训优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培训的主要成效
从反应评估(新教师对具体培训课程培训师及培训组织的满意度)、学习评估(新教师对于培训内容、技巧、概念的吸收与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新教师培训后的行为改变),结果评估(培训给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看,组团跟进式培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1.教学基本技能进步显著
从校系领导、培训组成员、督导室以及各专业教研室的反馈来看,经过一年的培训,新教师在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统计数据表明,第一学年校督导随机听课中,18名2011新教师中有11人被评价为优秀,占总人数的61.1%;12名2012新教师中(截止到第二学期5月份)有6人被评价为优秀,占总人数的50%。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自1983年改制为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国际合作项目校后,学校领导层始终高度重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厂校结合中首要元素是依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培养适用的合格师资。为此,学校以“适应岗位实际需求,就业即可顶岗”为教学目标,展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师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制度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双元制”下的“双师型”教师内涵 德国“双元制”提出的“文化课分量适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为主导”的教学方向与师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全程陪同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校本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全面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工作。编制课本时,文化课仅占全部教学的三分之一,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即实训课程的授课比例;在课堂教学方面,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实现了专业课程一人一工位;提出专业教师胜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技能与技巧高超的师资要求;确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上岗就是骨干技术力量,不需要企业再培训,即实现德国“双元制”提出的“使学生由职业教育顺利地过渡到职业生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满足”。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企业人才实际需求为宗旨,培养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合适的教师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学校依据“双元制”下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要求,先后制定了《CDAB与MES合作协议》《学校教师赴企业学习条例》《教师岗位聘任方案》《“老教师”带“新教师”“一帮一”制度》《新入校教师培训方案》等规章制度。
同时,每年选派干部、教师到德国进修,请德国友好合作学校来校指导,不断引进德国“双元制”的新鲜理念,修正并丰富学校各项师资培训制度与要求;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岗位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熟知相关管理制度及规定,充分认识到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
建立运行激励机制 传统的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实训课互不相关,“各科教各科”自扫门前雪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宜“双元制”。而要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创设出一套鼓励、支持机制,是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助推剂。
学校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晋升职称、提升技术等级,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提供时间和费用方面的支持。在评选认定专业学科带头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教师倾斜。学校规定,专业学科带头人必须为“双师型”、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对“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标准等方面,给以特殊奖励政策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培训 以“五个落实”巩固师资队伍建设
在具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紧密围绕教学培训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教师培训为主体,以教学研交流活动为平台,以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途径。
首先,学校要求并支持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帮助尚未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教师达标。要求并支持在职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考取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等级。支持教师不断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以利于专业教学和课程动态改革。
其次,学校常年坚持公派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培训、进修和教学交流;每年邀请国外职教专家、学者来校作指导、讲座和培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和学习国际上最新的职教理念、教学观念、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等,不断丰富学校双元制下的一体化教学特色。
第三,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和教学研交流活动,积极了解国内职业教育新形势、新问题、新发展。在校内开办各种师资培训工作,普及和加深教师对“双元制”“一体化”职教模式内涵、精髓等的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理论与实训教学法的学习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观各种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博览会,参加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开展教师观摩课切磋技艺的实践培训。
第四,加强产教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校利用与全国和北京市多家电器模具与汽修大型企业建立起的校企合作友好关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工作式学习”“顶岗式学习”,邀请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为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及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引入企业的产品加工等生产任务,使教师能同步了解和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
最后,学校坚持实行“岗前培训考核”和“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一帮一”制度。新入校教师必须接受一个学期的相关业务系列培训,经专业教研室和教务科考核通过后,在第二个学期才能安排课程授课任务,并配备一名专门指导教师为其承担的首门课程进行伴随式把关指导帮助。
以市场为导向 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大放异彩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双元制”是以职业教育学校为一元,以实训企业需求标准、企业用人支撑为一元的互动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需要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这种理解是学校能够长期与德国“双元制”学校友好合作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很感激学院为我们安排的入职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非常全面、紧凑,既有教学常规、班级管理、青年教师培养、教案书写,也有教学科研、备课、听课等等。通过培训,我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技工院校以及校园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河南化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培训期间,我除了准时听老教师讲课外,积极准备各种考核,有了很大的收获。
本次培训主要由丁惠平院长、毛琳副院长、安华老师组织实施,他们有一个公共的特点:优秀。丁院长也一直说在河南化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一次来了11位新老师。因此,系部对我们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视的,能否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是领导的期盼,也是我们自己的目标。结合本次培训以及入职以来的工作,在成为优秀老师方面,我有以下感想。
一、年轻人要改变只求完成不求完美的态度,要做到事事完美。
周秉伟院长说过,河南化院的工作是有标准的,我们要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完成,而是要做到优秀。河南化院能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与化院人的这一品质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事事敷衍,最后效果粗糙,达不到预期,不仅浪费了人力还浪费了时间。因此,要摒弃粗放型的工作态度,追求事事完美,把事情做到极致,只有这样长久的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工作。
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能力×努力×态度。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功利心太重,太想成功,却又方法不得当,一路上跌跌撞撞。能力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技能,努力是你付出汗水的过程,态度是你对工作的心态,需要三者有机结合,并且缺一不可,才能缔造出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