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0:3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通信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上,都与其他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别,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突出其应用性。高职教育应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探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
(1)课程内容。首先对专业基础课程要重新进行组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合并基础课程,把陈旧知识作为简短的历史回顾以短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经典理论要在课时上进行压缩和重组,能结合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同时对于能够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授课的尽量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按照兼顾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力争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校联合,走出一条培养“知识十能力”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之路,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1)课程内容
首先对专业基础课程要重新进行组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合并基础课程,把陈旧知识作为简短的历史回顾以短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经典理论要在课时上进行压缩和重组,能结合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同时对于能够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授课的尽量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按照兼顾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力争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校联合,走出一条培养“知识十能力”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之路,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就实验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附属于理论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
(3)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是一个专业知识由浅至深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系统地体会项目实现过程中从方案论证、项目仿真、具体实现、项目落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教学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它主要资助对于通信专业学有余力、勇于创新的学生。毕业设计是系统地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生产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和研发产品的必要的实践环节,要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对各个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在目前高职院校择业时间普遍提前的背景下,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如果片面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指定的设计题目是不现实的,指导教师应该和毕业生一起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进行充分沟通,多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自主选择题目为主,结合毕业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和签约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在通信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1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本文基于Bloom目标分类法构建合理、规范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措施,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Bloom目标分类
Bloom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三大版块,如图1所示[1]。
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识记、领悟、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
3 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到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重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问题,统一前后课程的授课重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2]。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服务于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和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为学生不仅在通信领域而在其它自动控制、生物医学等工科领域的继续学习及从业能力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领域6个模块分类是对知识从辨认-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分解的各要素-理性判断客观事实的逐级认知过程。基于这6个过程,把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通信原理、通信网归入认知领域课程群。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以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通信工程专业从事的通信系统研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体系,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信息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以通信设备产品和网络系统开发、生产、维护、维修、管理与营销等与通信行业相关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情感领域的5个模块分类是从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主动参与-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的逐级意识形成过程。基于这5个模块的含义,把通信工程专业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DSP技术、FPGA/CPLD,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NGN、电力线通信归入情感领域课程群。
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给予了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动作技能领域的6个模块从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学生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操作的熟练性-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基于这6个模块的含义,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科技协会、社会实践、国家或国际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均归入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
4 结束语
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大类招生;通信工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urriculum system;large category enrollment;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Q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8-03
0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培养和从业资质得到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相关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证照等资质的互认协议,将对加强工程师跨国职业和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目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目前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教育认C体系取得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等理念。2016年6月2日,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逐步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精神引入到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革,并顺应新形势下本科招生制度的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科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1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
1.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对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程教育认证指标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在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较为清楚,他们可以针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3]。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还要求设置的课程中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①。
1.2 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新形势下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顺应新形势下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该校组织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实施完全学分制,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基本原则,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
2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相对应,本专业也将毕业要求细化为12条,保证“通用标准”被完全覆盖。为了确保毕业生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将毕业要求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贡献。图2给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映射关系。由图可见,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本科生的通信相关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使毕业生最终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现、研究等专业能力以及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性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校对制订新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如表1所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修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增开了“工程导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其对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还增开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科学”等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素质拓展”类课程又可分为外语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自主选修类,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顺应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此外,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和能力。通过对课程学分、学时的合理设置,使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类课程占比符合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各类课程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又恰逢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又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高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I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18
Abstract Based on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education plan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pired by the feedback of enterprises, aimed at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study on building th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0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该协议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成为正式成员意味着通过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将得到其他成员认可,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均大力开展工程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积极开展基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通信工程专业是江苏科技大学首批立项确定的校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研究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升工程教育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 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江苏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3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理清这些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关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解决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等问题,对于建设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整合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时,需要研究相关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和知识点的交叉与渗透,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各门课程的有机无缝衔接,将课程体系内部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 核心课程知识点优化
在如图1所示的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中,“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针对这两门课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优化整合。
在“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课程中,都有关于“信号”的相关内容。 “信号与系统”中讲述了“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该门课是“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着重讲述“离散信号”,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础上,对其在离散域进行了加强。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这两门课分别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讲授。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本文对这两门课程关于“离散信号”的内容进行以下优化:
(1)“信号与系统”课程在讲述离散信号、离散系统的分析方法时,应注意和连续信号、连续系统结合,由连续到离散,从基本概念、时域分析、变换域分析等几个方面,讲述“连续”与“离散”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课时分配上,“连续”的课时应多于“离散”;
(2)“数字信号与处理”课程对“离散信号”进行了强化和扩展,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了一般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后,在“数字信号与处理”课程中除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进行扩展,对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目标,针对实际数字信号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的软、硬件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 核心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从体系结构关系可以看出,从通信基础课程通信技术课程通信应用课程,其中“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是最基本的通信类核心课程。理清这些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该类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1 “信号与系统”与“通信原理”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1)“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原理”最重要的一门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中的“系统”是“通信原理”中各种通信系统的抽象,“通信原理”中用“信号与系统”中讲授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应用问题;
(2)“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同专业应该结合专业知识在相关讲授内容上进行强化。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将“信号与系统”和“通信原理”这两门课中交叉重叠的知识进行梳理,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中,应该结合“通信原理”中的需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
3.2 “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和“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这三门课程对应了从通信基础到通信技术再到通信应用的全过程,其知识点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表1所示:
4 实践课程创新性研究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提升W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在通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Matlab等通信仿真工具,通过实验手段及实验结果促进课堂理论教学, 把学生在实验室应掌握的实验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相应演示。
对于通信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该平台着力于对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网络技术和云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通信应用类课程来说,可以创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实现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目标。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从课程体系结构构建、课程知识点优化、课程衔接关系研究和实践课程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理清了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理顺了相关课程之间、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KTY2014-0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D/2015/01/78),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教改研究课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GLX14_091)
参考文献
[1] 滕玮,刘镇,房靖.面向“卓越计划”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5(27).
[2] 徐丹,左欣,滕玮.基于专业认证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视界,2015(35):50-54.
[3] 张静,李敬仕,吴静.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166-167.
[4] 汪波,李红艳.基于工学结合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3).
1.课程设置有一定缺陷。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数学、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对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光纤通信课程本身与物理、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光刻等技术知识联系密切,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大量理论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这些课程没有一定的涉猎,对一些基本器件,如半导体器件、光检测器等没有一定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或者接触。那学生对光纤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此外,对于通信、电子类专业,对于物理学科不重视,只学过普通物理的课程,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物理模型的分析能力相对薄弱,造成学生在听课或学习时感觉内容过于抽象,对一些概念和公式理解很模糊,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模式陈旧。
光纤通信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照本宣科,按书上的内容进行每一章节的讲解,在不自觉中,学生就以为光纤通信就是一门理论课程和讲解器件原理的课程,而忘记了光纤通信课程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更多地认为这是一门与物理、数学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光纤传导模式内容,学生更多的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求解方程,而不是一门应用类的课程,导致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于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大。同时,教材的更新无法和光纤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吻合,造成教材的内容过于老化,使得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感觉乏味、枯燥,无法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置有缺陷。
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讲,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关于光纤通信的内容以及光纤器件全部囊括。这就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来讲解,或完全依附于所选教材,导致教学的片面性、重点不突出。而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课程的知识点过于零散和繁琐,没有连贯性。
4.教学方法不科学。
由于光纤通信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使得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堂讲授和板书上。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普遍反应是缺乏课堂活力,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由于课堂讲授的理论性很强,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何处、如何运用。另外,光纤通信的考试方法比较传统,无法全面涵盖课程的核心内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而且提出一个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二、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光纤通信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科研促进课程深化改革以及改进考核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的讨论内容如下:
1.优化课程设置。
光纤通信课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光纤通信课程,但不同专业对光纤通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时各专业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差别很大。考虑到光纤通信对材料、物理、数学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光纤通信又是一门与通信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物理通讯基础,使得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是有一定通信背景以及数理知识。此外,由于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从事通信、电子类的工作,因此也需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如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概论、光网络技术等)来强化光纤通信的运用。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光纤通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考虑。理论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对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系统、器件本身的特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反映比较难懂的理论,有计划地复习和补充一些前导知识进行理论铺垫。例如信息光学、高等数学、导波光学等知识都是本课程中要用到的重要理论。同时课堂内容的讲授要特别注重思路,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先通过介绍器件的理论模型架构,再用严格的理论分析推导,说明器件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想要把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讲深讲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专业需要在课堂讲授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主次分明,以点盖面,每次课只讲一个重点内容。不需要所有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框架清晰、重点突出,方便理解,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笔记,思路清晰。其缺点是信息量小、形式古板,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可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上课的趣味性,而且能加快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动画、影音等多媒体文件,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增加上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主要从课堂实践、课后团体实践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强化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借助光学仿真软件,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光纤色散对光传输线路的影响,通过改变光纤长度来说明光纤色散对光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另外开设实验课,可以借助光学模拟软件以及光纤通信实验设备来进行光纤连接以及光学传输系统特性的操作实验,加深学生对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
3科研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
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发展迅速快,专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更新快,导致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材中现有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光波分复用技术、光交换技术、光孤子技术和相干光通信、光接入网等,这些技术中有的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很多技术还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新出现的技术还没有涉及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近前沿,可以尝试将将最近的科技进展融入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中,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科研的窗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相应的以科研推动光纤通信精品课程建设。
4改革考核体系。
闭卷考试一直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唯一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光纤通信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加以重新设置,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对光纤系统组建、光纤熔接、光纤损耗测量等实验情况的考察;创新能力考核可通过只提出对于光纤系统的总体要求(传输容量、带宽、响应度等),要求学生通过模拟软件以及试验箱进行相关的仿真实验,同时对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企业的需求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准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为: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进行综合实训单元设计———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课程体系[1]。按以上思路对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过程如下:
1.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通信专业培养目标调研广东电信工程公司、广东通信建设公司、公诚监理、怡创通信、宜通世纪通信有限公司、等各种性质的通信服务企业,确定高职移动通信企业核心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综合其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实训的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归纳同类工作任务:根据移动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各工作岗位能力素质的详细描述,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2]其大致可分为以下3步:(1)确定行动领域。在分析通信行业职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结合相应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在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整合产生行动领域。(2)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化处理产生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3)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系统分析以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适应通信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表3为部分核心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示例
二、实训课程设计与组织
作者简介:张刚林(1976-),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电信系,讲师;陈威兵(196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电信系,副教授。(湖南
长沙41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45-02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也是一个聚集和储备高新技术人才的地方,其不断增长的用人标准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很多高校学生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型教育,知识结构并没有根据新的形势进行相应地调整,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环境,更得不到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行业不对口,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1]
目前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依然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是研究型人才,这一套教学体系和指导思想对于“211”院校和一本等资深的老牌本科院校来讲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对于像长沙学院这样的新升本没多久的二本学校来讲却不太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条件都不能和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如果依然走他人走过的老路,那么学生在市场竞争上一定处于劣势,而且在当今大量扩招、人才过剩的情形下,还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职业中专来讲,本科有自己的优势:学生素质好,培养时间长,基础扎实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也要求技术人员对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调研,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职业中专的培养模式和传统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之间取长补短,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与定位
1.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科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通过对湖南省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湖南省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在此条件下长沙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1)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的通信工程人才需求与就业要求进行详细而周密地调查,以产业技术为参数,勾画出就业能力―知识―技能―课程详细的内在关系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去中兴、华为、思科等主流通信企业调研考察,了解这类企业的应用型岗位的用人要求,同时还对他们的渠道、服务商、运营商人才的培训体系做深入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充分吸收他们的成熟思想,适当地加入企业现有的培训课程。
(3)学校从联通、电信等运营商,中兴、思科等设备制造商聘请专家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委员,定期开展座谈探讨专业建设与发展,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长沙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身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服务于学校的大方向,所以长沙学院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通信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通信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通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且具备解决通信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2]专业的建设应该突出“应用”,既要遵循一般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意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突出通信理论教学和通信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通信工程科学教育和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
1.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对原本科院校和企业中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较大程度地修改,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为龙头,逐步对通信工程专业原有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要求。
(2)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和重点,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多媒体学习、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争取在4年内有10%~15%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达到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上,进一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好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就业与职业竞争力,以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能力。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和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减少总学时、强化基础,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4)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和制作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免费“拿来”企业中知识更新快捷、内容通俗易懂、反映真实技术潮流发展的高质量企业电子课件,以内容置换形式积极加以使用,并通过免费在线考试平台,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实现教考分离和教材国际化。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在应用型本科提出之前,本科教学中的实验基本环节与实际应用环境相脱离,如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基本是以实验箱的形式完成的,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对整张通信网网络层次上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任何好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笔者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的经验并做了较大地改动。
(1)按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识实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32周增加到40周,课内实验从过去的28时增加到约48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60周以上。此外,通过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各种行业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超过60周以上。
(2)对于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等专业基础课,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箱形式开展验证型实验,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掌握。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的基础技能,为学生以后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3)引入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专业实验室。学校在2008年通过思科公司的捐赠项目和采购建立了数据通信实验室,满足了数据通信、路由交换、网络安全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2009年通过与中兴公司校企合作建设了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实验室,满足了现代交换原理、光传输、移动通信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
(4)针对已建设的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商用设备实验室,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以数据通信设备为硬件基础配合WEB技术开发出一套远程实验系统,通过和网络中心的协调,学生可以在寝室、教室、家里等任何一个能接入网络的地点登陆实验室设备进行真实的实验,教师也可在课上讲解原理、协议、操作等知识时,同时登陆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验证,及时加深学生印象,最大程度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三个实验室互连互通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商用的全网通信系统,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活动,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环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ystemView和NS2开展一定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具备科研能力,为他们考研和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结束语
构建应用型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改造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使得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学校内以最短时间理解通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说明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战场,是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渠道。为确保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一直很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通信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师从学生能力本位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摸索改革,总结出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改革思想和措施。
1建立启发式授课模式
传统的“讲说”模式已不适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大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以及自主思维的健康发展。为此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建立了一种启发式授课模式。首先要淡化教师的统治地位,逐步从课堂传授者走向问题的启发者,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学习,比如在每个抽象概念提出前,都精心设定一个问题或实例作先导,引出理论之后,再辅以仿真和实力来强化记忆;同时强化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后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每节课和每次实验的最后都将要讲授的内容概括成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力求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通过提出通俗易懂有启发性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对一些重要内容能够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适用场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在讲解时序逻辑设计时,可以先从触发器构造的简单抢答器逻辑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讲具体电路的设计。在讲述定时器的应用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时钟和交通灯控制器为例,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数字逻辑系统的基本概念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什么是二值逻辑?日常中有哪些情况是相互对立的?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情的是与非、电压的高和低、开关的通和断、电灯的亮与灭……由此便可很自然地引入数字逻辑电路有关的概念:信号以断续电流(或电压)的形式表现出的,即有或无、高或低,称之为数字信号;而处理数字信号的电子电路即为数字电路;简单地说数字电路就是说它的输入、输出信号只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即电压的高或低、脉冲的有或无。经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对数字信号的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
2增加演示教学, 拒绝平铺直
通信工程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大多都理论性较强,仅仅按照理论课程的思路去讲解,会有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感觉。
比如《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的所有理论都可以直接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因而可以尝试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元素。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发和设计了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演示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将课程讲授的概念转换成Matlab程序,实践发现,最有效果的模式是边编程边讲解,这对教师的编程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又比如《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原理的学习最好和实验同步进行, 实验对于帮助教师阐述、验证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原理以及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有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实验受客观条件限制,实验项目很有限,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无法对电路进行适时实验,为此,我们在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虚拟实验库”,该实验库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各章知识点,教师课堂上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实验观察电路波形,适时调节电路参数,观察电路工作情况,特别是一些瞬息即逝的现象。例如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起振过程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用示波器很难看清楚,利用EWB软件进行仿真,就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具有的存储测试仪器的工作状态以及测试点所有数据的功能,非常清晰地看清楚这一短暂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示波器观察到(不起振)、(起振但失真大)和略大于3(起振但失真小)三种起振情况,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电路参数的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由于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多媒体教学特别适用比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演变过程。
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多且抽象,比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充分展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教材中只能静态描述的内容以动态的方式显现出来。例如半导体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PN结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等,教材只能以静态的形式描述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动画使抽象的内容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同时将各章教学重点,做成FLASH动画,并配有讲解,这样,不仅使重点内容生动、突出,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
又比如在《电路》课程中利用电路的多媒体课件,针对课程电路图变换复杂频繁的特点, 大量使用了动画,形象地表示了电路的变换过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将计算机仿真引入课堂,应用电子设计仿真软件EWB,采用电子虚拟仪器,图示电路的工作过程,如讲述一阶电路时,通过改变电路参数,观察电路响应的变化。讲述正弦振荡电路时,观察电路的起振过程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时减少的问题;对于需要理解的内容,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把握讲课的节奏。
4上好第一堂课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好的开始往往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上好第一堂课,设计一次精彩的绪论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就其本身而言,繁琐的公式推导、拗口的专业术语会让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此时一堂精彩的绪论课会恰如冬日暖阳一般。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课呢?应该在思想上重视,一定要摒弃绪论课没什么可讲,只需简单介绍的旧观念。同时增加具体实例并加以动画演示,如选取不同的采样率对同一段语音信号进行处理,获得不同的声音效果,利用FLASH播放软件现场演示,在视觉与听觉上给学生一个新颖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束语
总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出发,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 “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宋俐荣,杨一荔.论数字逻辑电路的特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文汇,2010,(3):170.
[2] 张敏.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浅谈“数字逻辑电路”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文汇,2009,(22):201.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开设了行业英语,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行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本文将结合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是与电子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的一门专业英语课。[1]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英语专业技术文献的能力;熟悉科技英语文章文体特点,常见句型、结构与语法基础;掌握常用专业词汇及其缩略语;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行业英语中,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开设较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其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枯燥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教学的窘境。
1、教材内容方面
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专业较多,目前大多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编排过多,但由于课时数有限,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非常有限。而且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类专业英语的课文取材又大多源于原版英文资料,专业术语多且专业性强,其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句, 而且长句、复合句多,非限定动词和后置定语等的大量使用,更加给阅读造成了困难。再有,不少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电子信息前沿技术。总之大多教材都不能体现培养本专业实用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能为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服务。
2、师资力量方面
从事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了解电子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的英语水平,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担任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英语的教师都是从事外语教学或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他们要么缺乏电子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要么缺乏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得心应手,效果不明显。
3、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跳出“单词讲解,语法句子,课文翻译”的传统模式。这种“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也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对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景涉及较少,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结合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4、学生学习方面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往往在大学的基础英语之后开设,而此时许多同学已参加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或其它的英语等级和资格考试,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自然就松懈了,再加上他们只注重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认为难而枯燥无用的专业英语。另外,由于不少学生本专业课程基础薄弱,若再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不少学生惧怕学习这门课程,更有学生放弃了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学习。
5、考核方法方面
根据笔者的调查,区内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是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死背硬记,应付过关了事。这种考核手段形式单一,而且不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实践能力。
三、改革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1、教材选编
选择内容覆盖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英文教材,内容应突出专业英语的科技性和时代性,实际操作性强,适合课堂英语教学使用。除了选择实用性强、选材新颖、难易适中的教材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简短实用的英文对话等。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为例,该教材实用性较强,覆盖面较广,课文难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这些文章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而且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另外还可以把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等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行业奠定基础。
2、教师培训
加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更多的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教师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交流平台。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3、课堂教学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专业英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专业英语涉及的词汇、句法、翻译等基本内容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将演讲、辩论、小组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开新单元前将英文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给其他同学,之后要求“听众”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教师在组织和监督学生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与帮助。当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4、课程认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英语课的地位与作用,改变目前学生上英语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专业上具有更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因不重视科技英语,在工作中不能熟练查阅、理解英文资料,参加国际会议、听取专家报告时无法理解与交流。
5、课程考核
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将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读、写、译方面,突出其实用性,以此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3] 。可根据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客观综合的考核方法。具体地讲,学期总评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指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等的图片、英文资料及译文等;期末考试由试卷形式对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四、结语
总之,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的需求,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师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注 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 “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2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2.1 总体思路及改革重点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 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