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

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7: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

篇1

1.1数字化技术的内涵美国是数字化技术研究的发源地。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Sutherland在《终极的显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包括具有交互图形显示、回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数字化系统的基本设想,从此,正式开始了关于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与探索的历程[9]。20世纪80年代初JaronLanier正式提出了数字化概念,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关注[10]。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硬件技术与软件系统迅速发展、不断改进,使得大型数据集合的声音和图像的实时动画制作成为可能,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数字化技术就是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和工具,将园林设计的方案用静态图像、动态影像以及可交互的虚拟现实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园林设计的方案准确的表现出来。在园林设计中使用数字化技术是手段的创新,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对建筑空间和形体塑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且对于各种智能化管理、生态控制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2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优势在园林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发生以及降低设计成本,最实际的就是设计的图纸更利于保留和存档。例如,在园林绿化装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道路景观亭、消防设备的安装等导致空间高度与现场情况不符的现象,设计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改和调整设计方案。遇到此类问题,如果沿用传统的手绘效果图,设计师需要重新绘制设计图,无形中增加了设计的工作量,并且耽搁了大量的劳动时间[12]。而运用数字化表现技术绘制效果图,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形的发生。设计师只需要回溯到建模流程中对空间高度数据进行修改和调整,让计算机自动重新进行一次渲染计算就可以出图,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所要修改的设计图纸。大多数的客户并非专业人士,面对传统的手绘设计效果图,可能大多数客户看不明白,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但是使用数字化的表现技术,就可以帮助客户和施工方更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当双方产生矛盾的时候也便于双方及时的沟通和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设计方案最直接的表达,而且避免了各个工种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工作衔接出错的情况。数字化技术表现方式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和客户、施工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和便捷,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还能为园林绿化装饰工程项目的预算、造价及实施提供高度可靠、集成、实时的信息。

1.3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省市的广泛重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目标。随着城市建设和绿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环境和绿地资源分布情况不断地发生变化[13]。如何实时了解城市现有的绿地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如何制定适合城市市情的绿地规划,如何进行城市绿化的科学化管理等,这些都对数字化园林技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软件经过近20a的发展,已经延伸出越来越多的功能,并且表现形式和语言也日趋多样化,数字化表现技术出现了从静态图像向动态和交互的三维场景发展的趋势。如2008年奥运会场馆工程和上海世博会场馆工程,其设计方案的展现所运用的就是三维虚拟表现技术。伴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限制的突破,三维虚拟表现技术很可能会全面覆盖园林设计表现领域[14]。

2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设计的意义

2.1有利于国家重要文化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将园林设计的各种规划图纸进行数字化,然后分专题、分层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园林部门保存设计方案,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查询和检索。将年代已久、濒临破损的园林规划设计旧图纸数字化,取代和保存了原件,从而防止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流失。

2.2便于用户和网民游览和欣赏园林实景将园林实景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制成网页,建立网站,用户和网友只需点击网址,便可全方位、多层面地在线游览园内各景点,使整个园林景观尽收眼底。

2.3有利于园林部门对园林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园林部门可通过数字化园林虚拟变现形式,能够比较容易地探究和获取管理园林的大量信息,研究与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和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等信息系统,并根据动、植物园信息建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可对园林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例如英国皇家植物公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

2.4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把已建有的不同类型的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小游园、专用绿地、城市道路广场绿化、主题公园等实际项目的有关园林规划设计案例上传到网络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可使园林专业的学生及园林系统广大同仁从一些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案例中得到借鉴和启发,以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创造出更新、更富有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

3数字化技术在上海市陆家嘴花园洋房园林绿化项目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设计创意分析前文讨论和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现就上海市陆家嘴花园洋房园林绿化项目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在园林设计时,尤其注重让入住者感受城市和谐这一主题,以打造“生态小区、科技小区、人文小区”为目标。设计的创意定位,是让人们用心去探索生活中的艺术;是借助当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从空间展示和视觉穿透力等方面,帮助客户更直观地去感悟小区的园林绿化项目。数字化的表现技术不再是说教式的被动展示,而是形成一个可以让客户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园林设计精神和文化艺术品的空间艺术场。在园林设计的创意方面,主要考虑了将园林绿化装修的档次定位在中高层次上,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在选材和用料方面,更注重自然环保,多选用易于提升整体效果但价格不高、施工快捷的材料,如木材、石材及相应的施工材料等;在营造小区植被方面,多选用较为名贵的树种和草皮;在空间布局定位上,充分利用园林绿化空间,并将其作为建筑空间的延续,让客户充分体验到建筑与绿化的完美融合。

3.2小区灯光数字化小区灯光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灯光与传统灯光的色温理论是一致的,但数字灯光的色温是无极可调的,可以在任何时间、场合保持恒定的色温。如果需要,数字灯光又可设定为象霓虹灯一样,随着时间任意改变色温,使小区场景变幻莫测。小水池周边使用灯带进行重点照明,更加突出空间光色引导的效果。小区数字化灯光照明的色彩组合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主要采用和自然相协调的色彩组合方式,不仅给人以温暖感,更使人对空间产生一种舒逸感,使得住户在小区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绿化氛围。

3.3小区植物条码化管理花园小区的园林数字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创意设计与铺装,而且还把小区里的植物都带上了“身份证”,小区居民可在手机或其他联网设备中安装一个“QuickMark”软件,对着“身份证”拍照便可进入网络数据库直接读取其中的信息,真正实现了“生态小区、科技小区、人文小区”的目标,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小区里的绿化植物,增强了爱绿、护绿、共享绿色的意识[17]。小区植物条码化管理系统有2种形式,一是一维条形码,主要用于行道树和道旁散树的管理,记录植株的品种、科属、养护人员等基本信息,可以实现移栽、砍伐等数据的动态更新;二是二维条形码,主要用于小区公共绿地的树木管理,不仅包含树木基本信息还有养护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

3.4小区实景数字化小区实景数字化就是小区实景三维模拟图像,将小区园林实景以图像化、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利用小区的摄像头结合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屏动画等,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的小区中看到多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的小区景观,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还可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将园林绿化效果图设计与数字技术更科学合理地交互运用[18-19]。

4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4.1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人们需要增加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设计图和信息化资料来表达园林设计的意图。利用已有的各种规划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绘图软件进行园林设计,从而实现园林设计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在园林设计的同时制作三维模拟园林,以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数字化技术可在园林规划设计、建立数据库、三维建模、显示立体效果、设计反馈确定空间关系、材质设定、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最后处理,即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运用。

4.2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园林设计师如何能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成为今后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能只停留在设计制作的表层工作,单纯地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制作[20],更不能为了单个小区的美观而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现代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地考察小区周边的环境和地形地貌,结合数字化技术选择“天人合一”的设计立意。此外,还要不断地去尝试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不要停留在旧有的思维定式中,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数字化园林设计表现方式[21-22]。园林设计数字化要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数据库,以便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时,可作多方案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中选优,避免过去的不足在今后的设计中出现。

篇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年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研讨会于12月初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二、协办单位: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

三、支持单位:深圳市学之泉集团有限公司

四、会议主题:融合、应用、创新

五、会议程序:

(一)2012年年会

1、领导讲话:传达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2、为获奖的影视作品、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颁奖

3、会长讲话:总结协会2012年工作

4、召开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研讨会

1、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教学设计师、媒资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的职业设计

2、“三通两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

3、开放大学的创新与远程教育的变革

4、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撑环境

5、云服务、电子书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

(三)新技术设备展示

六、参会代表范围

(一)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

(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三)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代表

(四)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获奖单位、作者,组织奖获奖单位及个人

(五)企业代表

七、会议时间、地点等事项

(一)时间安排:12月7日(星期五)全天报到。8-9日开会、研讨、观摩。10日返程

(二)会议地点:东莞市嘉辉会酒店(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嘉辉路酒店联系电话:0769-87563388

六、会议费用标准

会务费900元。双人标间每天:320元/间,160元/床。大床标间:320元。此次会议在度假山庄召开,环境很好,房间数量有限,请务必于11月20日前将此回执传真或电子邮件发到协会,会务组凭回执表向宾馆确定房间。

由东莞市嘉辉会酒店出具会务费的正式发票。

七、会议须知

为保证住宿,务必请于11月20日前将电子回执或传真发回协会。报到时凭回执安排。

联系人:岳华 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传真:010-66490962

篇3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的信息时代,就是指在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后,信息的流通变得越来越快速而便利,不断膨胀的社会信息量和不断提高的信息传输速度,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个人与新闻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等紧密相联,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改变,信息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都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当然建筑领域这个关乎着人们居住环境质量的领域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能否对这些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就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师能否的关键。

信息发展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是信息时代人们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相比起旧式且功能单一的建筑,人们更倾向于具有雅观的外形设计,自动化的照明、温控、报警系统以及散热效果好、安全监控健全、防火设备完善等优点的新式建筑,因为这样的新式建筑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除了对人们对建筑思想观念的改变外,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信息时代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例如过往使用的图板建筑设计作图方式,现在变成了全程使用计算机作图,由于通过计算机除了可以进行一般的画图外,还可以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再到效果图的制作以及设计结构的计算等关键环节一手包办,使用计算机制作出建筑模型,不仅可以省掉实体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另外,在以往只有政府部门、施工部门和建筑设计师才能接触得到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方案,现在一般百姓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得到,并可以对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监督、提议。

信息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目前,经过信息时代的不断加深,计算机和互联网逐渐从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转变成一个人们心灵的居住方式,这种观念的转变带给传统建筑文化巨大的冲击。随着网络占据人们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现实的居所和虚拟的居所之间的限界越来越不模糊,尽管这两中“居住方式”对人们的满足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互联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存在,长期受网络所影响,在现实中对事物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其拥有随时性、广泛性、跨越时空界限等传播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到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优秀建筑和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作品,人们在对现实的建筑设计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将现实建筑设计与从网络中看到的其他优秀建筑设计进行对比,而不是只与比较小的区域范围之内的建筑物进行比较。因此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在不断转变,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建筑设计师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中的角色变化

信息时代对建筑设计领域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只有设计方式上,而是多层面、多角度地影响着建筑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观念、设计手段、建筑设计的侧重点等。以上多方便的变化使建筑设计师在现时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渐转变。其中,尤其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的出现,VR技术一种计算机的设计辅助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的相关程序设定,利用多种传感仪器,让建筑设计师穿上和戴上在一个模拟的环境里对设计好的建筑模型进行全面的观察,使建筑设计师能够根据充满真实感的观察结果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调节和改进,以达到有效地将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合理、可靠的目的。这种先进的虚拟技术在给予了建筑设计师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建筑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不小的动摇,以往建筑设计全程都必须由建筑设计师负责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设计手段的变化

通过VR技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不在停留在纸面或者三维模型上,而是可以亲身感受自己所设计的建筑,建筑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一目了然,可以随心所欲对建筑设计进行改进和补充,让建筑师们可以充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发挥出来,并能够将周围环境模拟成现实中的环境,直观地判断出设计的建筑是否美观以及与环境是否融洽,使建筑设计在物理层面上不断提高。显然,信息时代的建筑设计手段变得更加方便和人性化。

设计检验手段的变化

除了VR技术带给建筑设计手段巨大的变化外,数据风洞技术也对建筑设计检验手段产生不小的影响。风洞是指一种可以由人工制造并可以进行控制的气流,模拟出物体经过时周围的气体流动,可以有效、准确地测量出气流对物体的产生作用力的实验设备。而数据风洞技术能够有效地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检测,它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根据流体学的相关理论,模拟出建筑设计的模型和低俗风洞,分别对模拟建筑模型内的气体流动变化、烟雾散去速度以及热传递效果等气体环境特性进行检测。数据风动技术的检测结果对建筑设计师认识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环境质量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建筑设计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建筑设计的室内气体环境,令建筑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宜人。

(三)建筑设计师与业主的交互手段的变化

VR技术不仅有利于建筑设计师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交互性,同时也加强建筑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业主展示其建筑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向业主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讲解建筑每一部分的用途和特点,让业主不但可以提前亲身感受建筑设计,还能通过建筑设计师的解说,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业主如果发现建筑设计中有部分问题或者不满的地方,可以随时向建筑设计师提出意见,建筑设计师通过考虑如果意见合理的话就可以对建筑设计作出适度的调节,这种交互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建筑设计师和业主之间都得到满足。

VR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建筑设计手段、设计检验手段以及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的交流手段的跃进,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理念以及业主的意见都能从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建筑设计的质量能够有更大的提高。但是VR技术始终具有虚拟性和局限性,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它的话,有可能会导致设计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而且会局限了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过多的重视物理性的问题,而忽视了在建筑的美以及其他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相比起物理层面上的享受,在这个信息时代中,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丝毫不比物理层面上的低。因此,将一般的设计技术和VR技术适度的交替运用,才能同时把建筑师的设计能力、修养、悟性等充分发挥出来,使建筑设计在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能上升到更高的等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建筑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优质建筑,就要充分了解现代人们对建筑的需要,适当地使用新型的设计技术,在同时兼顾建筑的物理与精神层面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利.建筑师视野里的计算机—从三个层次论计算机与建筑师的关系[D].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

篇4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今旅游的两大热点。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形式,是指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旅游活动体系。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根据估算,近年来全世界生态旅游的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金更是多达500亿美元。而且生态旅游正以20%-25%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旅游业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而山地城市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旅游开发对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到山地度假休闲,一方面可以避开喧嚣城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在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山地城市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以山地城市体系这一地域范围为载体,以山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为旅游吸引力,突出山地特色与保持旅游开发过程的生态性为目的的旅游模式。

北碚处于重庆山城大的地域范围内,有山地城市所拥有的地理环境,同时兼具优良的生态条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对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当梳理的前提下,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北碚区山地花园城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北碚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北碚的旅游旅游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而其中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温泉资源这三大类为核心。根据系统研究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碚区作为全国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前景非常诱人。“山地观光、山地度假、山地运动、山地体验”是山地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北碚区的资源优势正适合发展这些旅游活动。山地休闲旅游作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发展形式,其市场前景令人看好。北碚区可以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旅游发展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山地旅游优势,将自己作为中国(重庆)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名号打出去,以期带动北碚区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

2.北碚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冠绝巴渝地区,可谓是生态旅游圣地。北碚区的生态资源宝库保护良好,在巴渝地区其“生态基因库”的地位无可动摇。北碚区的旅游发展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生态。“青山、绿水、白云、珍惜动植物”是最能够体现北碚区生态资源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生态”二字是北碚区旅游发展最为深刻的印记。

3.北碚区的温泉资源独步于西南,其富含的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北碚区的温泉资源早已是名声在外了。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南宋时期,如此历史悠久的温泉资源造就了北碚区“生态温泉城”的美名。而如今,北碚区又开始整合区内的温泉资源,在北温泉公园的基础上开发了十里温泉城、博雅居温泉旅游生态园等等以温泉为主题的项目。北碚区的温泉之水随着旅游开发脚步的加快,愈发涌得顺畅了。

二、引入国内外先进规划设计理念

北碚旅游中远期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在“高瞻远瞩”的同时兼顾“与时俱进”。吸收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加以论证,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地应用到实践中,北碚旅游的发展才会永葆青春、焕发无穷的活力。

1.设计试验室。设立“设计试验室”。在北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为适应市场变化的不可预知性、旅游规划理论的更新性和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须适时地调整规划设计理念。要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和国内外类似经验,在“设计试验室”内对适宜于北碚旅游发展的新型规划理念进行反复实验和论证,这样北碚区的旅游事业才会在先进设计思想的引领下走在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2.艺术试验室。北碚旅游的创新性发展和各种旅游项目的独创性设计都离不开大胆的艺术创造。建议设立“艺术试验室”,邀请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到北碚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挖掘艺术灵感的源泉,采集艺术创造的素材。利用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各种艺术化的形式来装饰区内的旅游景观,使北碚的旅游景观网络永葆艺术生命力的旺盛春天。

3.建筑试验室。以保护北碚生态环境为前提,融建筑景观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建筑类型还有很多种。在“建筑试验室”中,建筑设计师根据世界范围内建筑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从中选择能适应北碚生态环境的建筑类型进行模拟性实验,而后选取合适者运用到北碚的景观网络中以丰富区内的建筑景观体系。

三、关于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构想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绿色景观体系。北碚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总体态势自然也离不开完备的景观网络为之支撑。要使北碚的绿色景观体系初显端倪,就必须利用各式各样现有的和规划中待建的功能性旅游景观来编织景观网络。

1.仿生建筑。仿生建筑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建筑界目前基本上采用两种定义。一种是模仿生物某些形态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另外一种比较狭隘,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的修筑有利于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未来的城市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城市。

北碚旅游立足于生态、还原于自然,非常符合仿生建筑的设计理念,具备仿生建筑发展最适合的土壤。建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在规划区内设计建造与北碚整体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仿生建筑。

2.山地建筑。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发展起来的一类建筑形式。这类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得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在视觉造型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从旅游景观学上来讲,将建筑的力与美有机地融合到自然山体中去无疑为旅游景观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加深游客视觉感受的一个高招。

3.乡间别墅/庄园。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房子=郊区化生活,由此导致的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小镇或乡间居住的“逆城市化”潮流。

重庆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起“逆城市化”的到来,从许多房产开发商在重庆近郊各区争相修建楼盘的情况来看,这种趋势已渐显明朗化。北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备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将成为城市人选择周末举家度假的上佳之地。

在北碚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过程中应重视对乡间别墅/庄园的开发和利用。别墅/庄园的具体建筑风格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可以是概念性的未来的;可以仿造世界的著名庄园,如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庄园、丘吉尔庄园、普罗旺斯庄园等等。

4.景观道路。景观廊道的修建是基于区内现有道路线网上的。这些廊道的设计创意点在于考虑到游客深入到区内各个景区(点)的旅途中虽可观赏到北碚迷人的乡村田园风光,在以上两条景观廊道的基础上,提出“诗径、词道、食路”的景观道路设计构想。该构想的思路在于打造以‘诗碑词林’点缀其间的旅游道路与小径和以风味美食餐馆矗立两旁的公路,从而丰富游客在旅途中的游览活动,增添旅游路途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无形中将过去游客在前往景区(点)中由于旅途较长而产生的旅游厌倦情绪降低到最低点。

5.景观房产。北碚三溪口地区现有的房产楼盘主要是三个:水天花园、中安翡翠湖和香溪美林,另有“博雅居”温泉度假中心和红鼎高尔夫这两个景观房产。

在现有房产基础上,加强附属旅游景观建设和设置,大力追加它的旅游功能,做大、做强本区的旅游景观房地产。构想以“田园仙居”或“三溪山涧”的旅游形象打造来本区的景观房产。在各房产区域中和间隔地区通过设置湖泊、山涧溪流、荷花池、林荫小道、大片花卉和树木,放养白鹭、鸳鸯等方式来营造自然天成的人居环境。相信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刺激人们的购置欲望,也能促使人们产生游览观光的强烈想法。房产与旅游在一体式发展的总体格局下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柏智勇: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6

[2]刘锋刘惠: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李健郑国全: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开发与旅游活动创新,旅游学刊.2006,12

篇5

景观规划设计师、城市设计师。

曾举办过2次“林选泉书画作品展”,得到过10余家电视与报刊媒体的专题报道。

大学辞教后供职于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立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室并任主任。

主持主创近20余项重大规划设计项目,

其中8个国际国内项目竞标都获得第一名。

结合实践近10篇。

工程实践和学术论文均获得过重要奖项。

初识林选泉缘自他的一次突然来访。印像中,略觉厚重的镜片下一双激情四溢的眼睛,似乎不停地有某种当时我无法参透的东西在闪烁。浓浓书卷味的谈吐不单重重留下了曾作为大学教师的痕迹,也透视着别于一般青年设计师特有的智慧。清瘦身躯负荷的“无为景观”理念更是令我耳目一新。感觉中,他是一个不肯让梦想沉睡在摇篮里的人,一本不读就无法释怀的“书”。在大雪久已远去的春节过后,一直羁绊的心绪牵扯着我,使我不得不对他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阅读”……

[注:对话中,宁=宁中意,林=林选泉]

关于“无为景观”

宁:说实话,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你是一个学者型的设计师。我想,不管工作如何忙碌,学习对你而言应该是一直未曾停歇的事。我听说你最近又在研读“老子”,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林:哈哈,哪敢说是研读,连司马迁都感叹“著书辞称微妙难识”,但“老子”确实有一股神奇力量让人多方面获得思想指导与启迪,我只是在尽力学习,除了生活处世之外,想通过自己的从业去体会感悟老子的思想。

宁:前两年,一些大学开讲了“风水”课程,设计界也曾举办了多次关于“风水”的论坛,这引起了很多设计师的兴趣,也引发了设计界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寻找理论依托的小“浪潮”。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对“老子”发生这么大的兴趣?

林: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我觉得老子除了是中国哲学之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外,同时也是中国景观前学科的思想鼻祖和奠基人,从他集大成的《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说的“无为景观”便是源自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至于,“风水”我也非常感兴趣,“风水”中科学的环境优选观倒是和现代景观有密切联系。

宁:老子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道德经》构架了宏大的宇宙观、人生观,它和你所从事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吗?

林:“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结晶。提到老子哲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为而治”,其实不仅如此,“老子”非常深奥难懂,自汉代以后注释“老子”的就不下千家,这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国外研究老子的也非常多,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视角。对我所从事的职业而言也很有启发,老子的核心思想“自然无为”,我觉得对景观规划设计有非常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宁:我想,老子的“无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对环境、自然、人文、历史等等这些因素的尊重。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和你有多大差别?

林:老子思想所蕴含的生存智慧特别是生态智慧,正得到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恰恰是老子的自然与生态观这一点,才使得“无为”和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交汇。你刚才所理解是到位的,更恰切说是“遵循”,遵循大自然规律。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些别的。比如说,终极追求目标、思维方法论问题,追求境界、宣言与道德。

宁:嗯,看来我理解的不是那么到位。那么,你理解的“无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该怎么体现呢?能否具体说一下?

林:对于这一点我做了点小总结,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也算是我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对老子思想的一点粗浅感悟吧。

首先,我觉得,“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追求目标。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与“无为”融合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大自然为根本,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者,“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论。所谓“天下万物生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个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循环过程也需遵循自身的学科原理与规律。景观规划设计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如生态、游憩、心理、美学等也是这样。无与有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的,由此对应的虚与实、图与底、减法原则、平衡调和等方法常运用在设计中。同样,设计中从最不利、最柔弱处着手而寻找突破,实现完美答案的例子也很多。从对立面中寻找“和谐共生”的朴素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发与指导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第三个呢,“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追求的一种境界。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我们在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应该深知人不过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已,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面对全球化,不入俗、不随流,不,不轻己,根植乡土景观,用民族的语言创造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有境界自成高格嘛!

最后一点,“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宣言与道德。所谓 “不自矜故长”、“不自常,妄作凶”。“无为”不是“无作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而“不妄为”。面对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景观规划设计师不能仅仅是“城市绿化师”、“城市美容师”,更要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大地上各种复杂的综合体。当然,也不能自大,毕竟个人能力有限,应该倡导终生学习和团队合作。对于规划设计,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倡导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维持大地生命有机体的健康与稳定。对于学科,术业有专攻,景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倡导相关学科交融与合作,在自我创新的蜕变中完善、发展。

“大”而“无为”

宁:刚才的叙述感觉还是抽象了点,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谈一谈。就我的了解而言,我知道你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些项目的规划设计,并且还颇有收获?

林:从2006年开始,通过公司的平台,我有幸参加了世博的3个项目,其中两个我充当了主持主创的角色:上海世博会园区白莲泾河地区规划实施方案(注:方案征集获第一名)、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设计(注:国际竞标第一名中选方案),还有一个是负责其中的环境景观:世博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设计(注:该部分竞标获第二名)。

宁:这些项目都可以用“无为景观”来解释吗?

林:嗯,或多或少都有吧。这些也许算是我在实践层面对"无为"的感悟吧!

宁:在一次上海市举行的活动中,世博园区白莲泾项目在我的印象中好像还获了奖。这个项目的设计中已经融入了“无为景观”思想吗?

林:这个项目,我认为,过去这里厂房、仓库、码头林立,而现在应该借世博这一特殊契机,提升浦江两岸城市形象,实现该地区城市功能的置换,从工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建成与周边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活力多样的综合型公共滨水空间。我的理解是:该项目本质上要解决好场地问题,所以就从“正生态”的角度开始展开,阐述如何解决场地的8大主要问题:防洪与亲水游憩、滨水步行系统、活力多样的滨水公共空间、防暑降温处理、高密度人流交通、场地的历史文脉延续、会展期间与后续利用。这8大解决策略本身就融入了“无为景观”思想。

说具体点,比如,面对黄浦江高高矗立的千年一遇防洪墙,从工业时代的船坞、码头到今天活跃的滨水公共空间。在处理防洪与亲水游憩的问题中,为实现水与绿的交融,改造利用老防洪墙、设立自然生态驳岸等方法,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的亲水空间,让人重新回到浦江边,去感受潮汐变化,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力量与美感。在面对世博期间夏季防暑降温的问题,运用屋顶绿化、空中绿化网络、雾喷技术以及绿地、水体本身的降温作用来解决。面对场地的历史文脉延续的问题,本着开放的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场地中有保留价值的工业建筑予以保留改造,并融合到整个环境中。同时保留了一些工业片断,功能置换一些工业设施,重新利用一些工业废弃物加工成个性化的景观设施小品。

宁:世博会场地设计应该是世博会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该如何用“无为景观”来诠释呢?

林:世博会场地设计,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包括浦东园区(注:围栏区2.39km2)内的广场体系、绿地体系、高架体系、服务设施体系等外部公共空间,是世博会最终落地实施的关键性环节。场地设计既要协调、融合、落实二十几个相关世博园区的规划设计专项,又要演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如何解题?最终,我们在中国具有传统城市特色的“街坊”中找到诠释。我理解,上海世博会只是一个特殊城市事件,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博览会,而是启动一场世博经济,重建一片新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希望通过场地设计,让展馆建筑围合形成具有传统“街区”结构的格局。世博会后尽管大多展馆被拆除了,但空间肌理被保留了下来,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构筑世博场地,让它回归城市生活:充满自然气息的街区景观、充满绿色理念的街区交通、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生活………

当然,世博期间7000万的高密度人流,而其中2/3由场地外部公共空间承担,因此,设计中我们转变一个思路,就是由原先过度对展示空间的重视转变成为对交流空间的关照,将“展馆空间”转变为主动的“消费空间”,让参观者在馆内外活动中快乐交流、互动体验……刚才说的要创造这个“多元体验”的世博公共空间,则需要一系列的创新设计以及技术支持和保障。整个过程积极运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生态技术等,引入“生命周期评价体系”,让生态设计来诠释对自然的尊重,从而体现了“无为景观”思想。

宁:世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中你仅仅负责其中的环境景观部分,你是如何处理好该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的呢?

林: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亚洲国家馆组团的设计。为了处理好环境景观与展馆、高架、出入口广场等关系,并体现出东方韵味,我们把目光又投向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无为”理念,用“无与有”的思辩逻辑来建构整个环境景观。

整体环境景观上运用道家“太极”的形和神,让植物等软质景观包容广场、展会建筑、高架步道、市政设施等硬质景观,彼此间相互协调,形成“和谐共生”的统一体。另外,根据世博园的空间结构及生态肌理,构思利用可移动绿化等设施组成“绿廊”,简洁有序地组织交通并软化空间环境,最终形成“有机组团整体”。“绿廊”的应用给具有理性美的场馆空间带来了活力。建筑只是绿色基底上零星洒落的斑块,而“绿廊”是连接各场馆的绿色廊道。它们起到了“隔、融、透、廊、屏”的作用,实现了极具东方特色的空间体验。在出入口广场区域设计中采用“太极”的流线形式来分隔内外广场,它与直线形式相比增大了出入口区域长度,最大化实现人流与出入口接触面,同时流线形铺装带有引导标识,能明晰顺畅的组织交通。样板组团是否成功十分关键,它将拉开世博“和谐城市”的建设序幕。

当然,不仅仅是世博会,实践中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运用到“无为景观”。特别是运用景观生态学越多,“无为景观”体现越具体。比如尺度稍大点的“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注:国际竞标专家推荐方案),有400hm2左右面积。设计中对场地充分尊重,对自然优势资源进行保留和改造,做到 “无为”。如对集水塘、河网、苗圃林地、果林不作任何设计,只是稍加梳理。将保留的水稻田策划成稻田茶吧、稻田艺术节。让部分民居改造成城市园艺交流培训中心。甚至在岛群区推广运用生态有机农业。回到整体中,用景观产业化等景观策略对场地相关功能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将绿地的生态、生产、休闲功能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排蓄防洪、生态保护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郊区田园绿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谈。谢谢。

“小”亦“无为”

宁: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浦东大街小巷都更新了一种新型路名牌,这在当时国内是不多见的,至今,民众的评价都很高,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是,这个小东西很人性,找路确实方面多了。你是路名牌设计者,请谈谈你的设计想法?

林:好的,谢谢您的评价。路名牌(注:也称指路牌)作为城市景观的元素小的不起眼,但却有“本地人脸、外地人眼”之称。路名牌对市民出行有着重大的指示意义。我倒是认为,路名牌虽小却不小,它能反映城市道路设施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市文明进程中,需要大家改变传统思路,对城市公用设施进行人本化的深层思索。针对浦东旧路名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的信息接受过程。确定路名牌的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等各项综合指标以及制作工艺,让路名牌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快速、方便、易于识别,最后尽量让路名牌形式趋于美。

宁:你所设计的这种新型道路名牌有些什么特点呢?或者说有什么创新点呢?

林:我归纳一下主要有5方面:1.采用了“一杆两牌直角式”,能指示交叉道路信息。这种是“单功能路名牌”运用于次要道路,还有一种是“多功能路名牌”运用在主要道路上。2.在文字内容上增加了路段的门牌号码信息。3. “多功能路名牌”除了提供了公建、地图、交通等公共索引信息外,增设的电子信息显示屏还可以提供天气预报等综合公共信息,远期它可用触摸电子屏提供更综合的信息。4.运用 “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增加信息的夜间识别性,同时也体现绿色设计。5.探讨了弱势群体如何使用路名牌。

宁:它应该和“无为景观”没有关系了吧?

林:哈哈,既然是“无为景观”,和小小路名牌还是有点联系。老子道家哲学观中认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揭示了老子的宇宙观,在景观中,它恰恰也反映了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尺度”问题。从1m人的尺度、到1000km区域尺度,甚至到国土资源和地球表层规划。中国快速城市化给设计师提供一生难遇的机遇,可能是出于经济等原因,很多设计师觉得只有大尺度、大项目才“有可为”,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小尺度、小项目谁来关注?我认为所谓“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小”也可“有为”。恰恰是小尺度才能与人的尺度相关,也常常能真正反映出是否做到“以人为本”。老子说“故道大,天大,人亦大”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本关怀,“无为景观”在这里也得到了诠释。当然,浦东路名牌设置规范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而出发的。

宁:嗯,有道理,那么这种新型道路名牌目前在上海和其它城市得到推广了吗?有什么社会影响吗?

林:2006年5月,浦东内环作为试点开始运用,由于社会反馈很好,浦东新区政府很快就决定全区推广,随后几个月内就更换了所有路牌。浦东这种做法在当时国内可能是最早的。2007年3月浦西在几条路上作为试点更换了自己的新路牌,至今还在推广中。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时市里有意见要把浦东新路名牌拆了统一更换成浦西新路牌,至于原因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浦东和浦西新路牌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后来幸运的是浦东新路牌“幸存”了下来。还得到许多老百姓的赞可,浦东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专报称:“市民齐赞新路牌,建议能尽快推广――从一件小事折射出服务政府理念”。时任的区委书记、区长也专文批示通报以示肯定:“城市管理就是要从这样的细节抓起,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养成从细微处入手,实现精深化管理的作风”。遗憾的是媒体对新型路名牌关注深度和广度还是有限,特别是由路名牌本身引发的对城市公用设施人本化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深层次的思索………加强对新型路名牌的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这对全国各城市推广很有意义。不过,这不是我个人能力所能企及了,可喜的是,据了解上海周边不少城市有关人士看了浦东新型路名牌后也正积极酝酿自己城市的新型路名牌。

宁:这种新型的道路名牌设计方法我想应该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

林:嗯,是的。同样的小设计我这还有一个例子,是浦东开发开放第一路――杨高路标识的创立与运用。它是杨高路改造景观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整体景观改造上我认为不能仅仅关心速度,而是整个交通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交通・让出行成为一种享受”这一美好愿望。为了增强杨高路道路文化内涵,我策划设计了“升腾的东方龙”等一系列LOGO,并通过公众参与方式投票确立最终方案,将其运用到道路隔离栏、人行道铺装等附属设施中,并在人流大的重要节点设立“标识创意说明”。这一系列做法目的是想让大众解读杨高路道路文化内涵,在诠释中加深道路文化的认同。提升杨高路形象。我记得当时有媒体称"道路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拥有自己的商标,这在上海属首次"。这种做法也影响了后来浦东其它改造和新建的道路。

无限 “无为”

宁:关于你的“无为景观”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07703

0 引言

2008年新《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后,控规在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控规覆盖范围的大幅增长,控规在保障建设开发程序合法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控规制度的变迁与外部环境变化对传统控规体系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控规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与静态蓝图之间的矛盾,以及控规编制与管理技术的自身科学性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规划人员迫切需要反思控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控规编制科学性、动态管理水平、控规编制及应用效率。本文以广东江门为例,在江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利用OA、GIS和CAD技术来设计和开发控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实现控规基础资料搜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成果入库及控规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探索解决控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江门控规的编制和审批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设计方案和成果缺乏统一标准,对控规成果的审核缺乏技术手段;审核难度大,控规调整频繁;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工作量增大,控规成果的管理和应用信息化水平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系统设计思路:

(1)遵循“系统建设,标准先行”的原则。按照江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一套统一、明确的数据标准,来保障控规成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标准包括有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审查技术标准以及控规建库规程等。

(2)综合集成信息化手段(OA、GIS和CAD技术)对控规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提升。一方面提高规划编制及更新调整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对规划成果进行自动监理审核,来提高规划审批工作效率。

(3)权威数据库建设是核心。在共享已有信息数据库(采用江门统一的平面及高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江门市的控规规划成果数据库,根据控规要素分层存储并使数据库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4)顶层制度建设是系统高效应用的保障。制定并执行一套明确的“业务管理流程”,保障控规编制、审查程序的规范性,维护权威的规划基础资料数据。

1.2 技术路线

控规综合管理系统既要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及丰富的二次开发程序,能够满足规划编制绘图的需要,又要能够将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OA系统进行办案、查询、分析、建模,并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结果。单一采用GIS软件或CAD的平台均无法满足系统建设要求,本文采用Visual C++,通过Oraclc数据库、CAD、Arcgis的集成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对规划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设计方案成果数据的综合应用系统。

1.3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逻辑上分为6个层次,如图2所示。

(1)环境支撑层。主要由网络、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用来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构成系统应用的底层基础。

(2)制度标准层。属于系统平台标准的顶层设计,包括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数据库建库标准、控规成果信息监理及检测标准以及控规管理操作程序等。

(3)数据服务层。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库、规划成果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构成系统的数据共享应用的核心。

(4)开发组件层。包括平台中间件或功能接口,是实现系统功能开发的支撑。

(5)功能展现层。包括项目管理、辅助设计、辅助审批、数据应用以及控规应用等分类功能展现。

(6)用户应用层。提供全过程用户(包括规划局、设计院、信息中心等)的系统应用。

1.4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按照逻辑可划分为5个模块:控规项目管理模块、控规辅助设计模块、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以及控规规划应用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控规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将控规编制成果同控规编制要求、办公系统的案件连接,方便审批自动检测以及入库后的图文自动关联。系统设计上采用案件编号作为唯一关键字实现关联。该模块包括基础资料录入、案件关联等功能。

(2)控规辅助设计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自动化程序辅助控规编制设计,提高编制效率。该模块包括道路设计、地块绘制、用地分割、管线及设施设计、属性标注、图则生产、专题图制作等功能。

(3)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编制要求及技术标准对编制成果本身是否符合规范报批要求以及成果反映的指标及规划意图是否符合编制要求进行检测,既规范编制工作,又提高审查深度及效率。

(4)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控规数据检测、整理及入库、借助ARCSDE实现空间GIS数据的互操作。

(5)控规规划应用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模版系统填写规划条件以及规划数据共享应用。

1.5 系统数据管理

(1)控规设计方案的属性扩展。传统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控规编制没有统一的行业数据规范,因而规划师仅仅把Autocad当作绘图工具将规划内容用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带来了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以及控规建库后期工作量偏大等问题。GIS系统作为海量数据管理和空间信息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够较好解决控规建库及科学分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控规编制生产、管理、应用的数据进行梳理,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序组织,重点强化属性数据组织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江门控规成果编制及应用的要求基础上,制定出控规的属性字段设计规范以及编制制图规范。利用AutoCAD空间图形实体的扩展实体数据(Extended Data),将分组段定义的控规控制、引导指标作为属性数据,通过程序开发写入扩展图元,创建出控规专用图形实体,使之具备指标计算、监理差错以及GIS实体数据的基本特征。

(2)GIS在控规管理中的应用。借助ARCGIS提供的位置查询、属性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技术手段对控规编制的基础资料、编制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在兼顾规划设计习惯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规划成果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控规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控规的反思、检讨、修正和调整工作频繁。实现 AutoCAD 与 GIS 空间数据的双向互通与互操作,在兼顾两种平台、数据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做到数据格式之间的无损转换,减少数据更新入库的工作量,提高控规数据更新效率。

2 系统应用

2.1 控规全程动态管理

通过 CAD、GIS、Oracle数据库和工作流技术的集成,实现了空间数据库的联动,为参与控规项目的规划管理者、设计师、信息管理者等不同角色,提供包括控规基础资料收集、编制、审批、入库、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如图4所示。

2.2 自定义规则监理查错

系统通过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向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移植,实现了控规成果的数据监理和查错,使得规划设计师和管理者有据可依,从而提高了控规审查的客观性及高效性。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如图6所示。

2.3 实现同现有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1)通过实现控规管理系统的整合,将江门现有的修详规电子报批、建筑单体电子报批等业务无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控规与修详规、建筑单体业务整合流程如图6所示。

(2)控规管理系统的实施,最终目标是将控规方案数据物尽其用。由于控规数据标准完全兼容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中的GIS数据标准,控规数据入到GIS库后,可以通过定制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来实现方案数据的浏览、分析、符号化显示等应用,因而可以借助控规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整合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报批系统、规划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形成以控规业务为核心的规划综合管理平台,其平台结构如图7所示。

3 结语

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已借助该系统组织完成多项控规的编制、审查及数据入库,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该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控规的数据标准,维护了基础资料数据的权威性,简化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过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规划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该系统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更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撑平台,对建设智慧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篇7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所以,它具有与人行道路相同的交通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功能和性质,了解这些能和性质,有助于更好的设计。

一、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划分园林空间

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二)引导游览

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便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

(三)丰富园林景观

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四周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一)主要园路

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二)次要园路

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三)游息小路

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四)变态路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三、功能与特点

(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二)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三)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四、园路布局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二)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三)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园林工程建设只能感的道路应形成一个换状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道路设计要做到有的防矢,因景设路,因游设路,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使游人正在游兴时“此路不通”,这是园路设计最忌讳的。

(四)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

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五、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面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二)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三)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四)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五)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结束语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袁海龙《 园林工程设计》[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年

篇8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所以,它具有与人行道路相同的交通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功能和性质,了解这些能和性质,有助于更好的设计。

一、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划分园林空间

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二)引导游览

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便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

(三)丰富园林景观

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四周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一)主要园路

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二)次要园路

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三)游息小路

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四)变态路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三、功能与特点

(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二)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三)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四、园路布局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二)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三)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园林工程建设只能感的道路应形成一个换状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道路设计要做到有的防矢,因景设路,因游设路,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使游人正在游兴时“此路不通”,这是园路设计最忌讳的。

(四)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

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五、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面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二)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三)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四)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五)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结束语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袁海龙《园林工程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篇9

2应用铺设时的组合与图案

小尺寸路面砖路面系统获推广应用,并不仅仅是其个体形状和表面具有彩色效果。在路面使用过程中,路面砖之间相互结合方式、能与其它路面面层材料组合使用,并可通过简单设计使路面变成图案鲜明的路面系统,也起着重要作用。“足迹”路面砖在铺设应用时具有多种图案组合和连锁方式供选择。块型和铺设图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在路面砖之间“开孔”、填充土壤或砂石,植草和供渗透雨水之用,并且可铺出不同的图案。100%满铺路面砖的路面(图5)显示出路面完全被“足迹”连锁路面砖覆盖;70%铺设面积的路面(图6),可有不同的组合,开孔内填土壤、植草,路面砖可按不同的百分比进行组合。实际上,铺设“足迹”路面砖路面,允许设计成具有渐变图案的路面,路面的“开孔”率可从0%到40%变化(图7)。这就为在城市硬化路面和自然地表之间创造了一种“柔和”边界过渡的杰出解决方案。另一种铺设组合是矩形区域的图案(图8)。今后存在开发出更多铺设图案组合的可能性。用“足迹”路面砖进行图案组合是一种“开放型”系统,无疑景观设计师在用于他们承担的项目中,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美学和力学双重优势的路面设计的创作资源。未来几年,专业人员将继续探索开发新的组合方式。

3“足迹”路面砖路面的力学特性

除了美观外,用“足迹”路面砖铺设的路面,在有车辆交通量和行人通过的情况下也表现非常好。“足迹”具有多个斜角、特殊的几何形状,使砖之间实现完全连锁,意味着当单块路面砖受外力时,路面结构具有均衡地将应力传递至连锁路面整个“网络”的功能。当路面砖受到竖向垂直重力作用时,砖自身截面厚度(10cm)(图10)和在垫砂层砂的共同作用,可保证路面在弯曲应力下不会损坏;同时,当一块或多块路面砖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水平力时,路面砖之间接触面可以传递、分散这类荷载。因此,路面上的所有“足迹”路面砖,都具备一个力学性能优良的“工作区”。为改善相邻路面砖之间的结构“连接”性能,“足迹”路面砖边缘需做“倒角”处理,并在缝隙中填充缝隙砂。当地表面施加重力时,缝隙砂的存在产生一定程度向外传递竖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进而产生水平力(见图9所示)。当采用“足迹”路面砖不完全覆盖路面表面的铺设方案时(编辑注:指前文中介绍的非100%铺设),砖之间填充材料也能起到传递受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向路面“开孔”处填充砂子的过程,应利用水对砂子充分压实,这项工作应由专业人员操作。

4“足迹”路面砖表面纹理的类型

在块型设计开发过程中,尝试了几种砖表面纹理(图11A、11B)。作为该项研究的结果,最终选择平整表面作为较好的表面。因为,我们注意到保持“足迹”路面砖之间缝隙的轮廓分明很重要,砖表面简明,意味着在任何路面都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图12)。此外,当路面砖采用不规则表面时,表面更容易积存污染物、砂子和油污,平整表面更容易维护。我们也考虑了“足迹”路面砖表面色彩问题,试图找到最适应自然和城市空间的路面砖颜色。目前,市场上有五种颜色(灰色、米白色、黑色、棕色和黄土色)的“足迹”路面砖可供选择,涵盖几乎所有可能的用途(图13)。

5工程应用和推广活动

“足迹”路面砖的发明者和西班牙Escofet公司(公司网址)共同拥有这种路面的专利生产许可证。该公司成立于1886年,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司,一直与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密切合作,已经收到对“足迹”路面设计的良好反馈意见。“足迹”路面砖生产容易、使用时力学性能好、路面铺设图案多,意味着工程技术人员可在很多场合选择使用这种产品。此外,人类足迹的普遍性可以成为多元文化国家的象征,它具有诗意和灵感的外形,可以使连锁混凝土路面砖承接更多文化元素、提升产品价值。2011年以来,为了把“足迹”路面砖产品及路面系统推向全世界,发明者与Escofet公司共同开展一项专门营销活动,包括制作专门网站(footprint.cat)、印制宣传册、撰写技术论文和赠送装有微缩木质“足迹”路面砖模型的盒子(比例1:5)(见图15),以及成立营销队伍,充分宣传“HUELLA的效益和主要特征。依照Escofet公司的销售规划,拟在世界各地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专利生产许可证”方式,合作伙伴可以在当地生产和推广使用“足迹”路面砖。最终达到通过消除运输费用和财务费用,来降低“足迹”路面砖的使用成本。

篇10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2.1 生态化趋势

2.1.1 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1.2 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 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2.1.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2 人本化趋势

2.2.1 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 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 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2.2 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 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2) 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2.3 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外围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2.4 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反映公众意见,通常在前期调查阶段,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调查作为重点,如调查滨水空间的利用目的是体育锻炼、休闲还是聚会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3.1 项目背景

3.1.1项目概况

中大. 杭州西郊半岛项目位于富阳市城区东侧的大浦闸~大岭山脚沿江段,北面依山、南面临江,西面接富春江大桥引桥,是连接富阳主城与东洲新城的纽带。根据富阳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大.西郊半岛区块将建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一流的融合赛事组织、水上运动、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功能区,是富阳的“城市客厅”。

3.1.2文化分析

自然资源---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景观设计将融入山、水、梯田等自然的元素,营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品质空间。

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景观设计将其与我们的西郊半岛综合体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开发空间,寓教于乐,既是市民活动的场所,又是展示富阳文明的一张名片。

3.2 设计目标与愿景

3.2.1设计目标

将滨水岸线打造成:

一条“运动休闲、绿色生态”的景观廊道

一条“动线通畅、人文气息浓郁”的滨水活力带

一张展示富阳迈入“富春江时代未来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3.2.2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富阳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加以强调和演绎,并赋予时代气息,将其融入到滨水岸线景观的设计之中,创造独具魅力的滨水活力空间。

3.2.3设计原则

A. 生态性原则:满足防洪、泄洪的条件下,提高城市滨水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岸线景观与富阳的山水融为一体

B. 人文历史性原则:延续城市文脉,以人为本,构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C. 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将滨水岸线与城市山体、水体以及人们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 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原则:营造健康、优美的滨水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场所

E. 时代性原则: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城市综合体必须给人带来更高效率的品质生活

3.2.4设计手法

 

A. 整体控制,营造序列景观带

B. 渗透与层次,创造独具亲和力的滨水空间

C. 空间的开与合、收与放,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3.3 设计方案分析

总体景观设计分为9个区:西入口区,科技之窗景观区,星光游艇码头区,市民客厅休闲区,滨水文化商业区 ,水韵公园休闲区,体育公园活力区,生态公园体验区,东入口区;(各区特色在文本上已有详细阐述,可摘抄到论文里)

3.4植物栽植策略

3.4.1 安全区域植物栽植策略

市民客厅:植物素材:榉树、银杏、香樟、樱花、海棠、春鹃、茶梅、时花等

文化商业街:植物素材:黄山栾、香樟、玉兰、竹子、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时花等

生态公园:植物素材:水杉、池衫、垂柳、枫香、乌桕、红枫、云南黄馨、连翘、蒲苇、芦苇、美人蕉等

3.4.2 洪泛区植物栽植策略

该项目防洪驳岸较为生硬,我们选用了一些线条柔软、色彩多变的植物来增添其景色与趣味;驳岸边我们种植垂柳和南迎春,使细长柔细的柳枝和圆拱形的南迎春枝条沿着笔直的石岸壁下垂至水面,以遮挡石岸的生硬和单调。

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我们从生态功能考虑,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水湿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湿生植物景观。

水边绿化植物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能力,同时也要符合方案设计中规划美化的要求。华东地区常见应用的乡土树种有:落羽松、池杉、水杉、大叶柳、垂柳、乌柏、苦楝、悬铃木、枫香、枫杨、三角枫、柿、榔榆、桑、梨属、白蜡属、懂柳、海棠、香樟、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棒棠及水生植物等。

3.5 照明设计策略

3.5.1照明设计定位

(1)、功能性

应满滨水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夜间功能性需求。如聚集、商业、娱乐、交通等功能。

(2)、艺术性

城市照明的艺术性从宏观尺度来讲,主要表现在清晰体现中心区城市结构,实现广场、公园、轴线、建筑的有机联系,展现富阳滨水特色,塑造愉悦的夜景等方面。照明设计应将目光引向城市意象、城市环境的原本层面。

(3)、以人为本

城市的活力是通过市民和游人的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文体、休闲、交通和节日庆典等来体现的,照明的根本目标是为人的夜间活动提供良好的光环境。

(4)、可持续发展 

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防止光污染与光干扰、实现节能与环保等方面。

3.5.2洪泛区的照明策略

主要以10.7米的景观灯柱照明,其次再5.5米和6.5米区域采用防护等级IP68以上的侧壁灯,并采用LED灯具,既节能又安全。

3.6 小品设计分析

(1).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亭的设计是大自然树叶与船舶风帆的结合。寓意文化与绿色的结合

材料--采用玻璃、钢材和实木,是现代与自然的结合

功能--构造浑厚而有形,既是景观标志物,又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2)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廊架的设计取自于“山”与“水”的抽象和演变,寓意五彩斑斓的山水世界

材料--采用彩色玻璃和钢材,展现现代感和活力

功能--构造轻盈而舒展,是岸线上特有的景观构筑物,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3)设计构思:

理念--设计与希尔顿酒店建筑的风帆遥相呼应,运用桅杆的有机排列,形成线条优美的构筑物,寓意起航、拼搏的精神

材料--运用了轻型、现代的碳纤维材料,结合玻璃和彩色灯光照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灯塔

功能--将景观灯柱与人防出入口结合,成为了整个市民广场的标志

四、结语

实践证明.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要规划好城市河道,就必须根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其所处的具体区位、现状宽度及走向、周边用地布局情况、历史洪水、景观功能需求、在河网布局中的功能与重要性等进行具体分忻,从而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目的 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河道规划与治理,最终实现城市整体规划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2):6-7.

[2]金建峰.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新思路浅析[Jl_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1.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各门类、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不断得以建设和完善。作为精品课程的补充和储备,校、院级的品牌课程也得以资助建设。“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之一。

1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现代城市建设的反思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激烈的外延扩展和内部更新交织进行,城市面貌一日千里。而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丧失个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城市历史文脉被无情割断,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建筑构筑物质量低劣等问题凸显。①俞孔坚在《我的桃花源梦想》提到,“几乎国内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汶川地震造成的北川老县城的掩埋,北京暴雨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等,是天灾也是人祸,引起了广泛争论和反思。相对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因天材、就地利,天人合一,严格的城市选址、规划和建设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这一世界杰出的作品由不同的规划设计师、不同的建设者,历经六、七百年共同完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权力的争锋,不同建筑风格在广场上相互辉映,反映了城市参与者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后继者原则”。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中外城市建设史”不仅为给学生讲述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更为学生即未来的城市规划师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2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外国城市建设史”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中国、外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城市建设理论及城市建设实践。通过解读教材,参考同类院校及相关资料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中国城市规划史纲》、《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及不断的教学积累,制定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以供交流和探讨。

3 “品牌课程”建设框架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的建设主要参照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构建其框架体系。最终成果以网页形式进行展示,以便查阅及指导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队伍、PPT课件、作业习题集、教材、参考资料、学习指导书8个一级目录及下属的二、三级目录及详细内容(见图1,图2)。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提供了长效机制,以不断充实更新内容体系,一些网络资源、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的链接引用,试题库的建设、学生作业的展示、讨论平台的构筑等还需要补充完善。

4 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讲给我们听

以建促教,在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传统教育训练出来的规划师面对市场的需求,显得多么无知和浅薄,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城乡规划学科的贬值乃至消亡”。②

基于“品牌课程”建设的平台,学生可以网上自由地查看课件,参考“学习指导书”,把握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课程。随之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学生主导课堂——“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在课堂上只花费很少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难点内容,其余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讲,经历读教材、查资料、制课件、讲课的全过程,从收集资料、软件操作、演讲技巧、心理素质等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从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都给笔者带来灵感和启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可能会遗忘,但是这种经历终身难忘,尤其是经历带给学生的成长将受益良久。反观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概念、背景知识,再进入单个城市的讲解,PPT文字、图纸越来越多,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固有思维行进,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大学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适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