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4 00:27: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篇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①。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②。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③,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④。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⑤,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 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Cheng 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⑦。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绍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很鲜见。笔者以“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学位”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题紧密相关的论文共有十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 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⑧。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⑨。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2003年,浙江大学的李莉、马剑虹⑩进行了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该研究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CDMSE量表,考察了当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毕业生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毕业生职业决策中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但是,文章并没有运用归因理论深入探讨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爱华(11)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该研究从成就动机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中目标定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选择范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应唤起对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的关注。

2007年,吉林大学的吴韬(12)进行了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和择业焦虑各维度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但该研究只从择业焦虑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体预测能力不强,而且只得出了择业焦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负相关关系,讨论不够深入,缺乏因果关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敏(13)也进行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该研究拟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视角探讨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她借鉴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14)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15)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16)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从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梳理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诸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开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将是我们面临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积极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群体如女生、人文学科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职业辅导。抽样涉及面也可以更广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岗再就业的工人等。这样,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另外,以CDMSE为依据,可以编制更多符合我们需要的相关量表,并建立全国常模和地区常模。

而且,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尝试采用更为先进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深入探明各因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结构和特点,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改进方法。

随着心理科学和职业指导学科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为完善的研究来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推动其更大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22-26.

[2]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 7(2)147-162.

[3]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3,(5)130-137

[4]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Jepson D.A.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A]. Brown SD, Lent R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C].New York: Johns Willey &Sons, 1984.194-195

[6]Yun-Cheng Wei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selecting program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J].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7]Gati I, Krausz M.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43(4)510-511

[8]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38-43

[9]彭永新,龙立荣.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3)175-177

[10]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11]徐爱华.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吴韬.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郭敏.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3

1.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高校更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常规途径是借助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程,但由于当前大部分院校对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再者课程开设得较早,学生还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目前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到后期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遇到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时,依然无从下手,不具备专业信息检索、管理、挖掘及应用的基本能力。为改变现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我馆尝试与机械优集学院协同合作,开展了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2.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

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又称课程整合式教学服务,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或教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课程为载体,从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的讨论开始,逐步制订出具备双目标(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双测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测评)的教学实施计划,深入具体教学过程、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主动的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课程规划集专业知识教学和图书馆信息素养等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这不仅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对提高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专业自学、专业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我国一些高校、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熊惠霖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学图书馆的劳立华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2]。

3.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通过多年的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的方针政策,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是该模式下与图书馆协同合作的一个特有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包括学期论文(1-3)共三个项目,分布在2、4、6学期进行,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是借助循序渐进的学期论文研究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乃至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信息素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

3.1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流程。

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选题、撰写提纲、充实论文、制作PPT等过程中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培训和集中答疑,并对学生实践的各阶段的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教学实施过程包含前期准备、论文撰写、审查与整改和演讲答辩四个阶段八个环节,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如表1所示。图书馆学科馆员不仅要根据计划安排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更要和专业教师一起,在学生集中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学期论文实施阶段―环节―任务要求

3.2嵌入式学期论文的能力培养目标及途径

嵌入式学期论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主要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

3.2.1专业文献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进行各种专业文献的检索并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学期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检索相关专业文献资料,了解专业相关主题的最新动态,获得较有意义的选题,为自己拟定的选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选题落后,论文组织缺乏逻辑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新知识领悟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文献的阅读分析、论文内容的组织撰写等研究过程的训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增强学生挖掘问题的敏感性、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意识、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篇4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篇5

 

推行"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意义在于: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完善高等院校管理制度、提高高等院校管理水平.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五大步骤":学业规划选定、强化学业规划、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评估与反馈、激励与惩罚。

一、学生学业规划设计现状

据有关部门对去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就业准备属于“临阵磨枪型”,直到毕业前夕才考虑就业。另有50%的学生到大二下学期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只有4%的学生是在进大学以前考虑就业问题的,记者采访多名求职者发现,就业方向不明或就业准备不足是导致他们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建立起一个学业发展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在美国,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要请专家给孩子们做学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学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学业日、学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设计普遍不重视。

对我省一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表明:只有5%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学业、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设计。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据我市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些人频繁地跳槽,换工作,除了追求高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清楚定位。研究表明,在学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由于人的可塑性强,学业转换成本低,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一个人的学业有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非常有利于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 学业规划设计的作用

1、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

2、提高学生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端正学校的学风。

三、如何设计学业规划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进行设计?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规划时,该怎么办?有关学业规划专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明确学业目标。在学业生涯中,人生的学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学业目标提出一定调整。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学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正确分析自我和学业。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学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避免设计的盲目性。

学业规划设计时,要对该学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等;不同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学业规划设计时,还要了解所需要的学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如今的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养,既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能展现个人专长。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学习和积累,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劳动,辛勤耕耘。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强、知识面广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最主要依据。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参加有益的学业训练。当前,大学生进行的学业训练较少,即使是学业测评,也只有少部分人开始运用它为自己学业设计做参考。目前,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学业训练的很好形式。论文参考网。在这方面,高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实习,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学业实践活动,开展学业意向测评,开展学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四、设计学业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点意见

(一)设计学业扬长避短

在设计学业生涯时要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动向。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专业方面的特长。如果学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所以,专家建议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学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专家提醒大学生,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大学生应在对白己能力特长正确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要参考指标

1、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方面;2、专业学习方面;3、技能培训方面;4、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方面;5、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6、文体艺术、社团活动与身心发展方面。

(三)进行学业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

1、别把大学生活想像得太美好,要熟悉周围环境,克服初来乍到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2、要加强同学间初始的融合,增进同学友谊。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要学会宽以待人;

3、给自己设立计划,克服目标的迷茫;

4、面对新的教法与学习模式要尽快适应,以便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良好氛围中;

5、克服想家的情节以及生活问题,学会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

6、要有安全防范意识,谨慎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不必要的损失;

7、劳逸结合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但切忌迷恋网络;

8、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培养自学能力;

9、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卫措施,要勇于面对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挑战。

加强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所有参与大学生管理和教学人员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大学生入学之后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做好大学生的学业规划从一定意义上能成就一个学生的未来。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恒亮 学业规划 2003

2. 孙林元.李阳 当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 [期刊论文] - 文教资料 2009(7)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6

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衍生而来。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入读高校的门槛越来越低,特别是专科院校,其生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本研究旨在了解医学专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从社会支持角度找出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为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以湖南某医学专科学校一年级、二年级(其中三年级学生已离校实习)8个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得到有效问卷957份,有效问卷率95.7%。其中男性276人,女性681人;年龄16~25岁,平均(18.65?.20)岁。

1.2 工具

(1)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22个条目组成,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1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得分者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好。该量表Cronbach’ 系数为0.891,两维度的Cronbach’ 系数为分别为0.903和0.819。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10个条目,由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组成。测量前对量表进行适当修改(如:将“同事”改为“同学”、 “邻居”改为“室友” 、“配偶”改为“恋人”,删去“儿女”一项等),使之适合此次调查人群,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该量表Cronbach’ 系数为0.912,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医学专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调查结果

如表1所示,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为37.86?.04,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为36.02?.63,将此两个维度与刘发勇调查的结果比较,显示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与独立学院大学生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于非独立学院大学生(P

2.2医学专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

2.2.1 不同性别医学专科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女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高于男生(P0.05),女生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高于男生(P

2.2.2医学专科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客观支持与学业效能感各维度之间、主观支持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之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维度之间均呈统计意义正相关(r=0.99~0.195,P

2.3 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医学专科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此次研究表明,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37.86,总分为55分)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36.02,总分为55分)居于中等偏上程度,与独立学院大学生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非独立学院大学生,与刘发勇的硕士论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专科学生和独立学院学生而言,他们进入高校,无疑是高考落榜,还要面对高考的挫败以及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就业、待遇等各方面的担忧,产生严重自卑情绪,加之较多学生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致使自信心不足、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同时,我们发现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与肖志玲研究的结果一致,但女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高于男生,可能由于长期以来男女性别社会化的不同,女性在追求成功各方面没有优势,使得女性学生更加趋向于通过努力学习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本次研究显示,女生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高于男生,考虑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面对压力性事件时,男生往往希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而女生更倾向于求助他人帮助;而客观社会支持所提供的信息或物质的帮助,可以增加其喜悦感、归宿感,使自尊感、自信心得到提高,增加积极情感,缓解事件带来的压力。

再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受社会支持各维度影响,同时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于学生而言,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教师、同龄人。如今,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日益减少,家长应多与学校、子女沟通,了解在校情况,并使其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鼓励、支持。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能成为“益友”,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给予成功的体验;课后,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及时的鼓励,如此均能增加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感受到在社会中的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

总之,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本研究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金(13C869)

参考文献

[1] 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32.

篇7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CNKI对发表于各类体育专业期刊上体育锻炼自信心方面的文章进行查阅和检索,了解目前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领域的科研方法及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统计,为研究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通过CNKI检索体育锻炼论文学术期刊共33830篇,博士论文180篇,硕士论文4072篇。搜索体育锻炼自信心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共197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90篇,自信心方面研究数量明显偏少,受关注度相对较小,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应多加强。

2.2 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体育锻炼的产生、发展、属性、分类的研究以及体育锻炼各项目之间的比较研究、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作用与价值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的健身价值、心理健康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竞技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教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2.2.1 心理学方面

殷惠娟在《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女大学生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关注达到最高点。相关报道显示,54%的学生对她们的身体(体重、体型、姿态)不满意。当个体对身体条件不满意时,会降低整体自尊,失去自信,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而体育舞蹈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其能量指标属于中等。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提高人的专项素质,如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协调性等,而且对塑造形体有很大的作用,这些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①由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运动可以起到塑造形体的作用,并且优美的舞姿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效果,使她们对自身条件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新的认识,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高铭鸿在《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指出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疏通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舞蹈是由男女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一项运动,通过沟通,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体育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消除疲劳,改善大脑皮层状态,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是身心获得充分地积极性休息。②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舞蹈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方面得到锻炼锻炼和提高。

2.2.2 体育教学方面

汤跃在《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评价结果得出体育舞蹈教学后大学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提高,其表现在控制情绪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动作记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提高率均大于保持率。③由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提高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使学生在学会舞蹈动作的同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常冬冬在《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机会,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和发言的表现,提高其自信心,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的展示自己,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在公共场合的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自信心。④由上研究可知,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采用角色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或是演示正确、优美、规范的技术动作给大家看。通过此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谭嘉辉在《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对待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失败。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运动中常会遇到挫折,或是动作无法完成,或是输掉比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⑤由上研究可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分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标准,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性高度冲击的自信心,能够促使学生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

2.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宋丽霞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⑥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周智娟在《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指出通过在健美操的领操带操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带操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挑战机会。带操时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而对自己的动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随之提高。⑦由上研究可知,健美操要求练习者应有积极的表现欲望和青春活力,这就要求带操者要拥有准确娴熟的动作并充满自信心,为了到达要求带操者不得不对动作进行练习,而自信心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3.结论与建议

在论文数量方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影响方面的文章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教学、基础理论、训练)来说相对较少,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讲,研究者们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中学、女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于幼儿自信心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都较为普遍。在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失,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建议高校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兴趣进行项目选修,多开展一些拓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及比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参考文献

[1]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2]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3]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4]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5] 谭嘉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2):115.

[6] 宋丽霞.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2(11):188-189.

[7] 周智娟.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3.

注解

①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②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③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④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的出现,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其主动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论文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选题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主动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潮流。

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和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概述

1.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以互网为依托,以各类数据资源库为载体的数字图书馆,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平台。其是指网上各种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在线资源网站、大中型数据库、云盘等为代表的可进行检索、采集、获取所需资源的平台。

1.2 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和判断力等能力。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网络改变了自己的主动思维能力和做事方法。主动思维能力是指人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收集、采集、储存和信息交换的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性、思维性、科学性及研究性。

2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分析

笔者从论文撰写的6个阶段进行问卷设计,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个阶段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程度及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体现。

(1)选择研究课题阶段:选题时获取资讯的途径、研究课题的偏向性,涉及学习能力中的知识更新、发现问题与标新立异等能力。

(2)论文研究设计阶段:如何进行论文设计、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知识与逻辑思维等能力。

(3)论文资料收集阶段:收集资料的途径、对待收集材料的态度等,涉及信息检索的能力。

(4)论文资料研究阶段:遇见困难的做法、他人论点是否正确、是否会比较论证的不同观点,涉及直觉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5)论点明确、材料选定阶段:明确论点使用的方法、支撑材料的选择,涉及创新知识水平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6)论文执笔撰写阶段:撰写的文字来源、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程度。

3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在结合统计软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归纳出了其对主动思维能力的正面积极影响与负面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对比了研究学术资料,激发了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强分析概括能力的发展;对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了处理,有助于批判性、辩证性思维的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换性,使思维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开放化。

3.2 消极影响

只借鉴,不思考,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产生依赖性、盲从性;提取他人观点,不做自我创新,束缚思维,不利于发展;期刊论文良莠不齐,信息输入碎片化、信息输出片面化。

4 在提高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方面的建议

4.1 对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建议

注重对学科前沿资料的阅读和积累,保持完整性、系统性,避免片面化;论文框架设计时“先己后人”,自己设计在前,参考他人补充在后;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性地看待所获得的资料,注重论点、论据的新颖性、创新性、原创性;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工具,内容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从,可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

4.2 对学校及导师的建议

适度调整课程的结构,保证基本的研究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逐渐养成研究的素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教学,指导学生树立学术研究意识、逻辑思维,提高能力;重视实践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奎.互联网免费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共享平台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8-02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意义毋庸置疑[1]。对于目前高校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痼疾”,大家有目共睹,下一步工作是如何逐步“治疗”,进而尽快“治愈”。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即使如此,但问题是“有章必循”没有?“尊章必严”没有?“违章必究”没有?大家也都明白,关键还是并未很好地贯彻“有章必循”,这类似于法律方面的“有法必依”,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有关毕业设计的教改论文

目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教育界领导及教师也发出呼吁,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其中就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笔者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发表时间为2005-2014年,可以检索到近3500篇相关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及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对检索到文献的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题目模式表现为:(1)…现状;(2)…原因;(3)…策略;(4)…实践;(5)…分析;(6)…定位;(7)…监控;(8)…质量观;(9)…模式创新;(10)…影响因素;(11)…探索(探析、探讨);(12)…(常见)问题;(13)…(改进)对策;(14)…(改进)措施;(15)…(几点)思考;(16)…(有效)途径;(17)…规范化管理;(18)加强(强化)…质量…;(19)完善…体系…;(20)加大…力度…;(21)提高…质量…;(22)如何(有效)提高…;(23)工(文)科…;(24)…专业…;(25)高职高专…;(26)应用型…;(27)教学型大学…;(28)教(学)研(究)型大学…;(29)研(究)教(学)型大学…;(30)研究型大学…。以上相关论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2)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分析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4)总结主要影响因素;(5)提出补救措施和改善途径。

二、毕业设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1.主要问题。(1)选题不科学,定位偏低或偏高,重复性严重;(2)心存侥幸、抄袭造假严重,学生缺乏责任心、教师监管不力;(3)学生时间投入难以保证,安排时间短是由于学校的原因,在做毕业设计期间荒废大量时间,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4)教师精力投入偏少,不舍得或很难抽出足够时间;(5)管理不严,如果照章管理,很多学生根本受不了,校方也倍感压力重重,很多事情只能不了了之;(5)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教师指导水平可能也不高;(6)格式不规范,学生思想松散,教师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受到质疑;(7)师资力量不够,有些专业学生太多,教师太少;(8)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这反映了学校整体实力的一个方面;(9)外文翻译过分依赖电子翻译软件,学生懒惰,教师不太重视;(10)答辩走过场,若从严要求,影响学生就业及学校就业率,教师、学校只能无奈接受。

2.主要原因。(1)学生方面:思想不重视、联系工作占用时间、学车拿驾照占用大量时间、毕业生数量多、良莠不齐;(2)教师方面:思想不重视、其他工作繁忙、水平也可能较差、指而不导、指而难导、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3)学校硬件方面:各种教学设施不完备;(4)学校管理者方面:指导方针、策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质量监控体系不太完备、即使很完备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执行、时间安排有待调整优化、系统性、周密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3.主要对策。(1)合理安排时间;(2)加强学生及教师思想动员;(3)科学选题;(4)加强早期科研能力培养;(5)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6)评审机制改革;(7)健全教师及学生的激励机制;(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9)加强监督和检查;(10)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论文质量控制

以前研究及工作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规步骤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很多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但一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或是完全治愈。主要原因还是思想问题,面对很多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很难积极去面对,接受新思想,接受新理论,接受新挑战。针对目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思想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及接受理论概念,逐步转变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落后、错误观念,改善接受效果,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精英人才。

1.积极心理学[2,3]。积极心理学是关心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关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人找到内在的力量、善端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借此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弱势群体,尽管在心理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他们身上也不乏坚毅、自尊、自强、努力、善良、爱、热情、感恩等积极优秀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取得进步、获得很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及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意识的对比,一个是将人看成积极的、健康的,一个是将人看成消极的、有问题的,因此态度截然不同,效果自然也就可能大相径庭。将学生视为完全有能力将毕业论文(设计)做得非常完美,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发现并关注他们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将这种积极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外化为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排除障碍,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该环节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问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质量。

2.接受学[4,5]。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却忽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教育过程既是内化与外化的互动过程,又是施教与受教的互动过程,只重视施教而忽视受教,实质上就是只重视形式上的灌输,而忽视内容上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教育的接受机制。学生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现代接受理论五项要素: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接受理论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接受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施教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受”,而且要“化”。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接受效果,必须使受体通过接受教育信息,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教育信息成为自己内在信念的组成部分,最后将其化为外显的品德行为。

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导向,采用“积极心理学”与“接受理论”,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某些落后思想意识甚至偏见进行“干预治疗”,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接受,然后将其引入正确、积极、健康发展的方向,内化其意识,外化其行为;培养自学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竞争能力,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推动精英教育事业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在留,郭松.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9):110-111.

[2]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2008,(1):49-51.

篇10

Abstract Bas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equ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 ambient factor and organization factor on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sonal factor such as study pressure, fluke mind are 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ambient factor such as social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ec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organization factor such as regulation and punishmen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 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 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 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 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篇11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当代9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高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我国传统诚信观

中国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具有鲜明特点的诚信观。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传统诚信观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发展和丰富,但其基本含义和价值并未因此而变动。

1.传统诚信的含义

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对“诚”和“信”分别做了具体分析。《说文解字》释“诚”:“诚,信也,从言成声。”《礼记・乐记》说:“著诚去伪,礼之径也。”至于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信”在《辞源》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其一为“诚实,不欺”,其二为“信从,信任”。东汉刘熙撰《释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其意思是说,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也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

2.传统诚信观的价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一个人讲不讲诚信,关系着他做人是不是够格。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没法立足,古人将诚信作为人格的重要担保看待。

(2)交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诚相见,真诚以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何况对朋友。诚信者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是90后的主要特点。90后大都热情奔放、善于言谈、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生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时尚,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个人的权益,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忽略父母,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并能珍惜成长发展机遇,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

三、90后大学生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个性独立,目标明确,乐学善思,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把诚信作为立德、修身之本,他们言而有信,坚守承诺真诚善良,对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同感很强,并渴望整个社会中人人都讲诚信。但在部分90后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

1.学习考试问题多多。90后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为了一点不必要的小事缺课、旷课,少部分学生甚至“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考试作弊,论文拼凑,学校虽然对作弊学生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不少学生还是铤而走险,其作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小到考场夹带资料,交头接耳,大到盗窃试卷,请代考,令人防不胜防。部分90后大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上,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课业学习和论文创作,因此,作业复制抄袭、论文“移花接木”就不足为奇了。

2.助学贷款信用缺失。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现实物质利益,在涉及到自身经济利益时,部分90后大学生往往放弃了信用原则,表现为恶意拖欠学费,同学间相互攀比,生活上铺张浪费。国家针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期还贷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义务,靠的是学生的诚信,但这项活动却遭遇到信用瓶颈,一些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拖延贷款,有的将父母辛辛苦苦积攒的学费挥霍一空,用于吃喝玩乐,更有甚者竟将家长给的学费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能拖就拖。

3.求职过程弄虚作假。一些求职毕业生为了脱颖而出,在自荐材料中千方百计地把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都写上,不是据实写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更有甚者竟附上假的相关证明,还有极个别学生在准备推荐材料时伪造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夸夸其谈,夸大自己的能力,编造一些实习经历,吹嘘自己获得的成绩。

关注9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我们的责任,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只有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引导90后大学生重诚信、讲信用。

参考文献:

[1]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淑琴.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2005.

[3]王义道.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文红梅.大学生道德诚信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