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广播技术

广播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8: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广播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广播技术

篇1

在我国广播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广播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发展,更大程度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所谓“技术现实”就是指广播电视发展的技术支持,研究广播技术的必要性已经昭然若揭。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平台,并辅以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到与“广播电视”直接相关的论文519篇。本文就以这519篇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论文,对广播技术的相关研究做出整体梳理,试图形成一份关于广播技术的研究完全记录。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阶段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根据广播传输手段的发展不同情况,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波广播。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绕地球表面传播到很远距离,晚上还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得更远。

2、短波广播。使用频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使用的频段之间。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比中波还要远些。最适合对远距离几百至几千公里外进行广播,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实现对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口覆盖和对国际广播。

3、调频广播。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50年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纳210个频道。由于波长短,会穿过电离层,而地面波衰减很快,绕射损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线、视距传播。

4、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它与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其声频接收质量明显提高,频谱利用率也高,对多径效应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相同的覆盖面积其发射功率比FM发射机小很多,可以增设所需附加业务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5、数字多媒体广播。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成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广播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21世纪中国广播的主要的技术形式。③它最早是欧洲人开发出来,并很快传入中国。它的关键技术是MUSICAM信源编码和COFDM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有四大特点: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频谱效率;取代模拟广播以后在节目运作上会出现若干新特点等。④

三、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影响

要做好广播节目的改革,就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节目改革的好与坏是依赖于广播技术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由于直播设备、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节目应运而生。广播热线更接近群众,改变了广播过去的说教形式,甚至类似“闭门造车”的形式。⑤

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台与台,地区与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播所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时效性更为加强,节目的交换和交流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广播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的发展和生存。其表现为:一是节目的制作质量,二是节目的覆盖范围,三是节目的时效性,四是节目的交互性,五是节目的多样性,六是节目的网络化。更高质量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和优良的设备。

广播技术也直接制约着广播节目的改革。发射机的功率大小及发射台址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覆盖范围的大小及覆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众率,受众率是决定节目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频道的数量和节目的声音质量也是影响节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飞的引擎;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广播电视业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并驾驭这种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某种新的生命力,将改善节目制作环境,中国广播电视业应把握住这一历史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⑦

四、21世纪中国广播技术的走势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说,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到2010年期间,其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开放通信市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按照卫星优先、光纤为主、无线为延伸的指导思想,完成广播电视卫星从模拟向数字、从C波段向Ku波段、从转发到直播、从兼用到专用的过渡。另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其传输、发射和播出质量,重视开发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信息平台中最重要的子平台。

黄勇在《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广播技术的走势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数字音频广播(DAB),二是网络广播,三是同步调频广播。⑧

五、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

广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播节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与听众得到更好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直播类节目只有依赖很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广播的系列化、栏目化决定了节目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多套节目制作系统和多套节目的传输系统。网络化更为重要,它是数字广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引入并应用于广播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广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术现状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是随着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的广泛使用,采、编、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由于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网络传输给电台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这就给电台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战线》,2007(11):84、85

②③④卢英锁,《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3(1):4、5、6

⑤⑥孙生和,《广播技术的发展对电台改革的影响》[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2):15、16

⑦廖卫民,《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9(2):67

⑧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篇2

2常用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从我国现如今的应急信息程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的统一性得不到满足,而且技术手段比较复杂,采用的唤醒式技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唤醒技术进行深入介绍:

2.1调频副载波

所谓的调频副载波主要是在调频广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基带中空余的频谱来进行相应数据和声音的传递。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应用范围广以及频谱节约程度高等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SCA信道,RDS数据系统以及RBDS等等。从这些系统中可以看出,RDS系统的应用方式比较典型,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这一系统为例,着重分析调频副载波传送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在构成RSD信道之后,和相应的立体声广播中的主副信道以及导频等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然后对高频主载波进行调频。另外,还需要根据发射机本身的RDS功能来增加激励器。与此同时还需要和相应的数字解码器相匹配,同时加大RDS副载波的信息频率,通过记录,这一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科学的运行频率是相连接的,应急信息的播放也是经过这一程序进行的。

2.2TS流方式

在应急广播信息的传输和远程终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自动唤醒。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规定作为标准和依据,通过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等形式逐渐对传输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第一,适配封装。在接收广播消息时,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适配封装的形式。最终以适应TS流的传输为主,输送到插入设备中,提供广大受众紧急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通过编辑软件或者是编辑系统来实现字幕的添加,在这一过程中又适配封装成字幕指令,同样传输给插入设备。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给消息接收设备。第二,播出插入: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在正常播出的Ts流中插入紧急广播表;在原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中叠加字幕;将原广播节目替换成紧急广播节目。第三,ASI切换:在切换设备中,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完成正常播出的Ts流到紧急广播节目流的切换。切换时需在收到应急指令和确认紧急广播节目流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切换;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第四,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通过解码TS流,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唤醒带电终端播放应急广播消息。

2.3CMMB

CMMB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紧急广播技术融入到其中,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消息格式的不同来传输紧急的广播消息。在此过程中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来对紧急广播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封装,具体来说,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急广播的消息主要包括上、本和下级,同时还要根据消息的相关来源和类型做好消息的排队工作。第二,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广播消息进行拆除和封装,使其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紧急广播表,来对不同的数据段进行承载。具体来说,广播表的整体结构和复用帧运行程序比较复杂。第三,需要将紧急广播的数据段和CMMB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其中包括紧急广播表的相关数据信息,广播的顺序号码以及紧急广播的时常等等。第四,复用封装紧急广播表也是一种普遍的应用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数字广播以及卫星等系统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播。其播放终端以多媒体终端为主。第五,在接受终端接收到广播信息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解封装,将消息进行合格处理。在实现远程唤醒工作中,需要对复用帧的格式做好分析。同时按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相关规定来做好标识工作,实现中断设备的自动接收。这就是CMMB系统的最终工作原理,也是应急广播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

2.4调频共缆

调频共缆技术是指利用FM频率调制技术将广播,被调制的广播音频和控制信号与有线电视节目共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传输,即共缆。广播音频、广播控制和有线电视信号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中,各自采用不同的频段传输,不会产生交互调制现象。运用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系统中,调频共缆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信息的自动切换及终端自动唤醒接收预警信息的功能。以村镇规模为例,可以采用调频信号同频陷波式插入技术对单一行政村运用调频共缆技术。实现应急广播的远程唤醒。对单一行政村也可以采用调频信号高电平压低电平式插入技术,实现村级应急信息的插入和远程终端的自动唤醒。采用调频共缆技术可以通过广播光信号插网和电话远程播控联网等联网技术实现对由多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的应急信息远程控制。

2.5双音多频信号

双音多频信号(DTMF)是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信令方式,通过承载语音的模拟电话线传送电话拨号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中,通过将双音多频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实现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识别和可靠的远程控制响应。第一,者直接用手机经市话网拨打应急系统的电话接入号码。第二,电话智能接入器可以自动进行来电铃流检测、摘挂机处理,可以实现语音提示、身份识别(密码认证+语音识别)、电话按键指令转发和登录者分级管理等功能。第三,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产生的双音频巡检码信号用于指示用户登录的休眠工作状态,当处于电话登录休眠状态时,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就不断产生连续的DTMF双音频信号,此时广播系统的终端收到该巡检码信号后,将拒绝启动应急广播。播出正常的FM调频节目。若没有双音频巡检码,终端经过判断后启动应急广播。第四,专用频点FM调制器和混频发射器,用于对专用音频信号(电话按键、巡检码等双音频信号和语音音频信号)进行调制并和其他普通频点的FM节目信号进行混频发射,通过有线(CATV)或无线FM广播方式发送到终端。

3适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现状的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3.1完备性

要支持多部门、多传输通道、跨区域的传输和,以适用于不同应急事件、不同传输通道损毁情况时的要求。在保证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两种常用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在多种广播电视通道中的透明传输。

3.2兼容性

在尽量不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现状。实现与现有传输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与现有应急广播体系和各省市应急终端的合理对接。

3.3安全性

有别于普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急广播系统的内容极为敏感,内容与目标区域、时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在系统的全链路考虑安全防范问题。

篇3

Technology Discussion on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Lu Lin 1 Zou Nan-jing 2 Jiang Hao 1

(1.No.36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ZhejiangJiaxing 314033;

2.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ZhejiangHangzhou 310005)

【 Abstract 】 The article bases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to the satellite broadcast transmission guard measure.To ensure reliable run of satellit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ystem,construct and consummate safe broadcast system hav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 Keywords 】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AEC code

1 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是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工具,受众面十分广泛,因此广播电视的插播亦将演变成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已经成为广电系统的生命,根据中央政令各播出机构必须按照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出现非法画面的要求做好安全播出工作。

目前,中央和省级广播节目大部分通过卫星链路,采用与电视节目复用上行的方式为调频覆盖点提供节目信号。研发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安全防范系统,对增强技术防范,切实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针对恶意干扰,我国专家已提出了一些卫星抗干扰措施,主要有几种方法。

1)信号压制法。即增加正常广播节目信号的上行功率,使得信号强度明显大于干扰,以压制干扰信号。

2)空间隔离法。即上行固定赋形波束接收。卫星转发器接收天线的固定赋形波束仅覆盖各地合法的特定地区,不包含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地区,以达到抗干扰目的。

3)频率隔离法。即改变上行信号频率。当卫星上转发器接收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时,转发器接收机依据控制信号及时改变接收频率以拒收干扰信号,并同时对应改变给定地面上行站发射频率,以使转发器接收机能继续接收并转发合法上行信号。

这些干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区域的卫星干扰进行隔离,但无法从根本上防范恶意干扰和非法插播。

3 卫星广播防插播可行性分析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广播电台采用MPEG1-LAYER2音频压缩编码标准。主要依据屏蔽模式通用子带编码复用和自适应谱感知熵编码算法。传输信号带宽为20Hz-20KHz。卫星上下行传输链路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在卫星地球站上行端增加信号处理设备,实时对节目源进行增加认证标识处理,卫星地面接收下行端,增加特征信号检测装置,对数字卫星接收机送出的信号进行节目源合法性认证检测,只有通过认证的信号才能进行处理并经过FM发射机发射输出。从而对卫星上行干扰进行有效隔离。

4 卫星广播防插播具体实现

4.1 系统方案

分析卫星传输链路,将信号处理设备置于MPEG2信源编码与复用器前端,AES节目源信号首先经过信号处理设备接收解码,插入标识认证信号后重新编码输出至MPEG2复用器,然后送往卫星发射机发射输出。在卫星下行链路,特征信号检测装置首先对送入的AES信号进行特征解析,只有经过标识认证的信号才能输出给下游设备,对于未经认证的非法信号,自动切断输出并发出报警信号。

4.2 AES编解码

AES是广播级数字音频传输标准,也是地球站进行模拟音频数字化编码、传输的理论依据,它通过一条传输线进行数字音频数据串行传输,提供两个通道的音频数据,在发送和接收端需要对其进行耦合变换,以获得较好的共模抑制且避免信号的大地回路,具备通讯控制、状态信息和较好的检错能力。AES的接收与编解码的成功与否是整个系统是否构建成功的重要保证。

AES的编解码由芯片CS8420结合可编程逻辑器件EP2C50F484实现。AES信号经CS8420接收,并解码为采样频率与下游设备相同的串行码流,EP2C50F484对其进行缓冲,确定帧同步,判断音频数据、辅助数据和信息位,并将有效数据检出同时与调制后的标识认证信号合并并重新打包送入CS8420编码为AES信号送入MPEG2复用器。

AES/EBU帧和子帧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X、Y和Z都是子帧头的表示符号,相当于同步信息。每帧的第一个子帧的头用X表示,第二个用Y表示,但是第0帧的第一个子帧头要用Z表示,以表示一个块的开始。

4.3 对源信号的标识认证

在卫星地球站上行端的广播节目源信号中实时加入标识认证信号,选取频率为16kHz以上的至少一个频率值作为特征频率,将标识认证信号调制到特征频段,来自卫星地球站上行端的广播节目源信号和调制后的标识认证信号经过预处理和幅度控制后进行叠加,由发射站上星广播;

承载对源信号标识认证的信号处理设备由于位于MPEG2复用器前端,在MPEG2复用器中输入的码流不可避免的要经过MPEG2有损压缩、复用、调制、发射、接收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要想使处理后的音频流能被正常识别及解析,加入的标识认证信号必须符合音频信号的特征,这里选择一段连续的基带信号。

为了从连续的基带信号中取出离散的数字信息,必须要在最佳抽样时刻判决得到原始数据。同时为了保证源信号的传输质量,采用锁相环技术提取源信号的采样时钟和码流BIT时钟,以保证经特殊处理后源信号采样率和传输流同步。

4.4 对接收信号的认证识别

在卫星下行链路,对输出的AES数字信号进行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号进行实时解析,对节目流中的标识认证信号进行捕获、分析,以确定节目信号的合法性。考虑到干扰情况的多样性,解析算法必须具有一定抗干扰特性,通过设计合理的判决机制,在出现日凌、太阳黑子爆发等非恶意干扰引起的卫星信号瞬时不稳定时,能确保正常播出;在发生严重恶意干扰、非法插播时,迅速切断节目流的传输,并发出相应的提示或告警信息。

5 结束语

研究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技术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广播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抵御恶意插播行为,杜绝广播节目出现非法信号,同时可以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监控人力物力投入,具有显著的政治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闵士权. 卫星广播电视抗干扰技术与应用.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07.3.

[2] 卢琳. 卫星广播节目防插播系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2.

基金项目:

为2012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社会发展项目――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系统。

作者简介:

篇4

一、引言

在上世纪80年代调频(FM)这种广播技术曾以很好的声音广播质量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模拟的窄带传输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对多径传播缺乏重要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移动的接收时,由于选择性和时间选择性的特质,无线电信道的频率多径传播就会在接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衰落现象。

现在数字技术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数字音频广播以其极高的播出质量和以及发展优异的性能开始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这之前为了改进调频广播的相关技术质量,虽然我们尝试采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 这样的改进也的确让我们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传播中并不能彻底改变FM 广播以前所显现出来的固有的弱点。

从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现下我们所有已经掌握的模拟方式的FM 广播己经没有进一步根本改善的相关技术性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的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也对当前广播技术以及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广播技术的音质能够更加清晰最好可以达到CD质量水平。在这个时候数字音频广播(DAB)的及时出现就是在某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体现科技进步改善生活的良好例证,它不但是一种新的广播系统,也是一种新的技术革新。

二、数字音频广播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讲的数字音频广播,其简称是DAB,这个名称是继AM、FM 传统模拟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技术的代表。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系统是一种多媒体广播系统,它的技术既可以用来传送声音广播类的相关节目,又可以精确的传送数据业务以及静止和活动图像等;这种系统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既可以固定和便携接收,也可以移动接收,并且接受信息良好。抗干扰性能好是这种新传输系统的最大特点,数字音频广播可以消除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噪声和失真问题,而且还可以修正传输中出现的差错问题,为广大观众直接提供CD 立体声的良好品质;另外,我们还发现数字在传输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的发射功率小,这样的特性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进一步降低电磁污染、改善环境保护。

当今社会将数字音频广播(DAB)看作是继调幅和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声音广播。与之前模拟广播相比, DAB不但音质好、抗多径干扰能力强以及可保证高速移动状态下的接收质量,比起之前的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还可以在恶劣环境下接收,真正做到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大,不但可以大幅提高广播覆盖率,还可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彻底解决了之前技术中出现的多径传播和快速移动时产生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间选择性衰落的技术问题。除此之外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还可作为多媒体数据的无线传输平台。当前,我们可以这样说是DAB广播技术将传统的声音广播质量推向了它的极点,并且它还将传统的单一声音的技术广播业务推向了现下时兴的多媒体领域,使广播这种特殊的技术在发送高质量声音节目的同时,还能够提为广大听众提供影视节目、电子报纸杂志、智能交通导航、互联网、金融股市信息、城市综合信息等可视数据业务,从而为广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也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数字音频广播优势

(一)包含信息量大并且电台数量多

包含信息量大是数字音频广播的第一个重要特点,使用数字播音,同一个技术频率上面可容纳更多的数字信息,另外,由于在技术上数字广播每个电台所占用的频带非常窄,因而比起之前的其他技术数字音频广播在同样的可利用频段中,它所能容纳的电台数量就达到一个相当多的数量。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事例,广播电台可以在数字音频技术的帮助下在播放普通调频或者调频广播的同时发送相关其他地方需要的数字信息。也可以这样说,使用数字收音机或者手持此类设备的人可以在接收激光唱盘音质的数码信号的同时享受高音质信息,而与此同时普通收音机的听众依然在生活中和能够收听相关的广播节目。

(二)音质好

在音质的问题上,与之前传统的广播服务相比,数字音频广播绝对能够良好的减少声音失真,进一步改善音质。可与激光唱盘匹敌的音质是数字广播电台所播出声音的品质保证,并且绝对没有杂音和干扰。如果听众在收听过程中听到的是音乐或是歌曲,他们就会产生参加音乐会的真切体验并且很享受这样的良好音质。

(三)更加强调自主性

之前我们在使用传统收音机的时候,只能是在收听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广播电台播放的相关信息内容,一旦有事情错过自己喜欢的某一节目,便没有办法再次欣赏,除非电台重播,但是电台一般重播时间都是在午夜时间段。在采用数字音频广播之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改变我们收听无线广播的方式,这可能是数字收音机长久性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听众在收听过程中可以及时地暂停和快进数字广播节目。如果听众在节目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电话要接,可以在这个时候按一个键使节目暂停,当听众完成通话时,可以接着之前的节目继续完整的收听。目前,在我国其他的娱乐平台都已经开始有暂停、录音和快进的相关技术功能,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一定会使人们对传统的广播耳目一新。

(四)对听众的收听状况进行及时监测

如果说,比起之前的广播技术数字音频广播还有其他强大的功能,那么在节目播出时对听众的及时监测就是之前的广播技术所不能想象的,比如在节目播出时什么人在收听以及他们在什么时候收听,他们在收听的过程中会不会进行下载,他们认为播放的歌曲是否合他们口味等等。这样的功能会使电台能够以最快速度的知道听众的喜好,以便于及时改变他们的节目来适应听众的需要。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有了一台便携式的数字收音机,人们还将能够在收听节目的同时看电影、下载游戏、读新闻,以及更多。

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和数字多媒体广播(DAB)的对比

随着现在社会人们对于图像画面的要求数字地面电视标准(DMB) 是就为了数字电视而被进一步开发,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地面数字电视数据传送业务。由于想要找到非常合适的无线电频谱十分的困难、其数量也是很有限的,这就在很多方面意味着,只有等到取消模拟电视业务的时代,才有可能针对移动接收机的音频业务投入最大容量。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AB) 是从数字音频广播(DAB)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与之前DAB 广播有所不同的是,数字多媒体广播(DAB)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单套节目的音频广播,而是一种可以在同一时间传送多套音频节目、数据业务和视频节目的广播。当前发展的多媒体信息不但可以在室内外固定接收,更加可以移动接收。并且做到在节目播出同时还可传送与节目相关的图文信息。

五、我国有利于DAB 发展的综合优势

我国的DAB主要是基于欧洲DAB的相关标准,所以可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数字音频技术都有成熟可靠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鉴于我国地面数字音频广播(DAB)的相关标准已经颁布,在这样的前提下为我国DAB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目前,我国数字调幅广播(DRM)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我国与之相关的正式标准也还没有完全确定,数字调幅广播(DRM)技术的使用必定会涉及现有的模拟广播系统,因为其发展就是在现有的模拟AM技术基础上的改进技术,而DAB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从传输容量方面来看,DBA比数字AM的传输量要大得多, 于此同时,DAB在本地范围广播有非常突出的优点,而DRM是主要为远距离考虑的。由于现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用的无线电频谱在技术上十分有限,所以在消除模拟电视业务的同时,地面数字视广播还存在着相当多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相关问题。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数字地面电视的相关一系列标准,主要的用途就是为了地面数字电视传送业务向模拟电视向数字广播转换期间不大可能特别有针对移动接收机的音频业务投入大量的容量。所以与DAB相比, DAB的便捷性是网上广播等其他技术还难以达到的,网上广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电脑收听,在便携性的相关方面,网上广播远不如DAB来的方便。卫星数字音频广播(DSB)在我国存在着在城市高密度建筑物环境下,接收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由于数字多媒体广播(DAB) 是从数字音频广播(DAB)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优点可以在地面高速移动的状态下接收高质量的声音、数据信息和视频节目。这样的优势刚刚好符合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音频技术的特殊要求,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体改人民的生活质量。

六、结束语

篇5

广播电视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对现代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的展望与发展趋势,能够推进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技术的需要,因此,研究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广播电视技术的概述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播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广播电视的核心技术,通过一次的全面技术革新,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提高电视传播效果与质量,因而,推进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广播电视技术也在逐步向网络化发展,网络的发展,为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电视台建立起编辑、采集、传输、制作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同时,网络化发展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实现了信息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卫星直播平台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利用广播卫星向地面转播电视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963年开始,到2017年,卫星广播通信发展迅速,已经开启了卫星直播时代,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

2对广播电视技术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思考,有助于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随着电缆电视与光纤通信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广播电视技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分支,可以享受丰富的广播及电视节目,还可以进行网络互动,增加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坚持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的统一,将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产生了社会价值功能,广播技术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缩小了城乡信息差别,转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虽然广播事业发展迅速,但人们对广播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有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技术,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加深了政治危机,造成了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衰退,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广播电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广播电视技术,趋利避害,利用广播电视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领人们走入新的信息时代[2]。

3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展望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会产生质量低劣等问题,且就目前的广播电视技术水平,还很难克服广播电视中存在的问题,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展望,促进其不断改良。广播电视技术的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在广播电视模拟信号的接收和传送过程中,极易受到干扰,产生噪音与杂音,混淆原信号,影响信号质量,而数字化信号能够解决此问题,获得最为原始的模拟信号,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不超过极限值的燥扰、失真等干扰进行恢复,保证信号质量。数字信号便于加工处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可以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广播电视技术新道路,由此可见,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尤为重要。第二,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化,可以开辟网络广播电视直播,更新广播电视形式,更新广播电视技术,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

4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国际卫星电视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卫星电视技术从80年代就开始从C波段到Ku波段的过度,从大口经集体接收到小口径卫星直播接收,实现了公众广播的改革,除此在外,受到HDTV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卫星电视广播已经成为了收费电视体制,推动了标清到高清的过度[3]。国内卫星发展起步较晚,在80年代中期,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发展,可以促进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到90年代才开始普及,催生了大量卫星电视经营与生产企业,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外国公司占据了我国卫星电视接收市场,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发展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广泛,基本普及,但唯一不足的是,技术发展仍较为落后,过分依赖外国技术,我国在广播电视技术上,还需要加大科技力度,进一步研究发展,促进技术的更新。近几年,我国直播卫星芯片发展迅速,卫星芯片中的信道调节芯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是解码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被国外市场垄断,由此可见,发展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是发展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电视广播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大用户,增加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连接,开拓直播卫星应用的新领域,以便更好的为直播卫星业务服务。

总之,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4]。

5总结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建立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助于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作出新的规划,因此,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作者:朱向军 单位:安徽省望江县广播电视电影中心

【参考文献】

[1]梁永.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数据挖掘的积极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221.

[2]邵帅,张彦慧.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探究[J].新闻论坛,2015(3):99-100.

[3]佟长剑.数据挖掘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5(1):43-46.

[4]蔡贺.浅谈现代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在广播电视技术项目中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5(8):124-126+136.

篇6

2制定发展措施

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挑战,广电行业应当高度重视,深刻反思,找准差距,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发展措施,尽快摆脱被动不利格局。一是要重视提高节目质量,调研不同受众者的需求,认真策划和研发节目内容。二是借鉴其他传媒的成功经验,重视拓展业务空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用高质量的节目和周到的服务赢得客户。三是急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通过改革节目制作运作机制,提高节目制播能力,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种需要。四是充分开发利用广电传媒的实用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优势,从抓好市场调查研究入手,不断研发更新广电传媒新产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巩固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阵地。五是拓展互联网新媒体领域,争取政府在政策层面上更大力度和更有实效的协调和支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媒体业务发展空间,巩固农村直播卫星覆盖等优势。六是要心存危机忧患意识,积极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

3加强技术监测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能与确保安全播出的技术监管手段和重要技术环节;是主管机构实施行业技术质量评比、评判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维护空中广播电视电波运行秩序、保护用户权益和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自身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广电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和建立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自我监督机制的耳目和有力助手;是加强安全播出管理、改善播出质量和扩大有效覆盖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监测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的发展而发展的,广播电视覆盖到哪里,相应的监测技术系统就应当跟随覆盖到哪里。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并且不同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需要不同的技术监测措施,以实现监管机构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播出质量实时监测,对电波覆盖效果和传输情况准确、有效和及时地进行核查,维护和管控空中电波和网络频道运行秩序,核查各类播出系统是否符合播出相应的技术参数标准。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完善对广播电视多媒体播出传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是广电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电视行业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同时,要牢记“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根本职责和义务,务必高度重视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改造,采用科学、有效和完备的技术监测系统,加强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及时进行补位、跟进和完善,加大对广播电视新媒体播出全方位的监测监管,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有效地保障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传输覆盖效果。

4甘肃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现状

甘肃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起步较早,从最早的手动、半自动广播电视监测阶段,发展到单板机自动监测、磁带记录、及时报警、纸带打印;再到采用上海科江公司的自动化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实现了全省15个地市30多套中波广播的联网监测,以及兰州市区4套开路模拟电视、10多套调频广播的有效监测,使我们的监测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网络监测中心甘肃分中心的建成,对所辖地区有线电视播出前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终端进行质量、内容和安全的监测,实现了对全省15个地市模拟有线电视的有效监测,我们的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北京博汇公司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我们的监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实现了监测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甘肃省广播电视监测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图2为该系统的结构图,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可选的连接方式,因为组播数图2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框图据中已经包括监测参数及TS码流,码流监测集中监管主机与监测前端主机网络相连,前端监测主机一块板卡对应一个码流,即可完成信号监测、画面显示、集中控制等全部功能。另外还引入了博汇公司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随着新平台的建设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对广大县级地区无线调频广播的远程监测,极大促进了无线广播的有效覆盖。虽然甘肃省初步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对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和卫星传输与覆盖的安全播出能够进行监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还不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监测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省级监测系统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经费不到位,造成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网络视音频信息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节目等至今尚未配置相应的技术监测设备,造成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控,亟待引起有关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尽快落实技术升级改造经费,确保数字化监测系统设备得到及时更新改造,确保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得到有效监测,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得到保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变革要求。

5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确保安全播出关系到国家舆论导向正确性,关系到广大用户的收听收看权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安全播出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的认识,务必把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可靠性和不断提升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越来越多,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长,而对设备所要求的检修时间却越来越短,对维护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节目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对监测技术岗位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设备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系统设备的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涉及安全播出技术环节的底层设计问题越来越成为难以破解的“黑匣子”,这一系列问题给安全播出技术一线单位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难度。这说明无论是广播电视监管机构还是安全播出责任单位,都务必高度重视安全播出技术环节工作,无论对人员素质要求还是在技术设备层面上来讲,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全面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特别要在两方面入手:一是播出传输机构务必要严格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总局62号令)及其各专业实施细则,才能有效化解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和挑战;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快提升和完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及其安全性实施全方位的全程可靠监测和有效监管,以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多媒体繁荣发展对广播电视安全运行和播出保障提出的要求。

篇7

1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结构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包括信宿、信道和信源。信宿是信息的接受与显示,通过机顶盒、显示器、接收机和天线来实现;信道指传输信号的渠道,包括卫星、电缆、地面无线和光纤等,信号的传输过程其实就是信号的处理过程;信源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摄像、录音等。在信息系统的三个组成单元中,信道是信号的传送信号的媒介,随着SDH技术的进步和在广泛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传统信息传输技术的优点,使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2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媒介,光波成为传输的载波。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纤连接器、发射机、光中继器、光接收机和耦合器的无源器件组成。在所有的组成部件中光端机是核心部分,光端机由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组成,光接收机中的光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在经过加工和整理输出,光发射机是将光源转换成光信号,之后光信号通过光纤实现传输,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直接受到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性能的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优势在于,信号的传输速度快,传输的容量比较大,而且光纤的体积小,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密性比较强,适用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制作光纤的材料丰富,能够耐腐蚀。在高性能通信网络可使用光纤通信系统,能够提高视音频的清晰度,可用于制作电视数字化节目。但在使用光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光纤的连接和切断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在光纤系统的建设中给予特别关注。

3 微波传输系统

通信微波的波长在0.1毫米至1米范围内。通信微波的传输与接收之间无障碍时便可使用,成为现在网络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发展与无线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媒介,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微波站的设备主要由多路复用设备、天线、收发信机、电源设备、调制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组成。微波通信系统特点在于系统使用周期短和线路建设时间短。微波传输系统适合在山区、海峡、水面和不易铺设光纤网的地区使用。其抗干扰性比较强,更容易适合复杂的自然环境,如水灾、风灾以及地震等。微波传输频带宽、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数据、电话、传真和电报等多种业务的传送。但微波的缺点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线型的传播方式,对物体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因此微波系统的搭建必须要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管理中实施,线路设备的铺设必须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响。

4 卫星传输系统

卫星传输系统由星载转发器、上行发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测控站。星载转发器接受地面上传送的微波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变频和放大处理,再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星载转发器作为空间的中继站,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上行发射站是把节目制作中心输送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调试,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地面接收站对来自卫星的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通过伴音解调电路和视频恢复电路的途径,建立起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在电视机里实现音频和视频。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 卫星传输系统得到了广泛使用,一颗通信卫星的通信范围广,可以对几百套电视节目进行传输,在卫星信息覆盖的空间弄均可实现信息通信,由于卫星的信息传播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效能好。电路和话务量可灵活调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但卫星传输受雨衰、日凌、风向等天气影响较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卫星系统的传输性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断提高,增强了卫星传输信号的质量。

5 SDH传输技术

SDH传输是一种线路传输、功能交换、融合复接和统一管理的网络操作信息传送系统。

SDH的功能比较强大,可实现动态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功能,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满足现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要求。SDH传输技术是未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发展的趋势,SDH在广播电视传输网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热点。SDH同步传输模式(STM-N)承载信息业务,根据ITU-TG.707规范的SDH速率,STM-1对应的线路速率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级接口。SDH网能够与PDH网兼容,具有统一的光接口和复用标准,它采用同步复用映射结构和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使来自不同业务提供者的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步复用,同时可承受一定的基准丢失;SDH具有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可以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并可以对网络单元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业务的性能监视、网络的动态维护、不同供应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功能。

6 结语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人类生活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信息传播是人类对世界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最主要的是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光纤、微波、卫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广电节目中,SDH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传输技术得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应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广电信号传输速度和质量是我们的共同要求,也是未来广电传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一个全新信息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弥俊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45-46.

篇8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86-02

0 引言

广播电视主要是指通过无线电或者导线向各个地区播送图像、声音类节目的传播媒介。由于广播电视具有一定的传播功能、教育功能以及监督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广播电视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多的便利。为了有效的确保广播电视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转,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需要完成好广播电视检测技术工作。

1 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即开始发展阶段,其检测技术刚刚起步,检测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检测设备仪器简单,主要是通过广播接收机以及普通的电视机收听或者观看,并且其检测的电视节目较少,播出时长短。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即八、九十年代,其也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节目有所增加,播出时长也逐渐延长。同时,一些智能的检测仪器设备逐渐研发出来,并开始投入使用,例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检测中,使用了停播记录仪、彩条显示仪器等。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检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避免遗漏检测事件发生。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检测技术逐渐步入正轨,其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广播电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广播电视信号逐渐上卫星,有线电视也逐渐发展起来。其检测技术工作不仅包括节目数量、播出时间、检测范围等内容,还附加了新的内容,其也为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每天的播出时间在15小时以上,甚至全天候不间断播出。并逐渐引进了微机自动检测仪器、多磁极慢速录音装置等仪器设备。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仍在不断的发展,在当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对这些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更加信息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1]。

2 广播电视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广播电视检测监控问题

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比较迅速,技术更新较快,对广播电视的了解不够充分。同时,广播电视的内容含量较大,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当模拟广播电视与当今的广播电视进行图像转换的时候,会出现冻结的现象,以现有的技术和设备难以检测出冻结的图像。因此,在检测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 各种新兴媒体的检测问题

由于当今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广播电视中逐渐出现了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等媒介,人们不仅可以在家中收看电视节目,在办公楼、地铁、公交、手机、电脑等地方均可以观看。随着新兴媒介不断的增加,现有的检测技术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检测方面还有待提升。

2.3 与广播电视总局联网问题

目前,广电总局均建有检测技术中心,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有线电视监测网络系统,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需要与广电总局进行联网,从而可以方便检测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全国各地检测数据传送到检测中心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隐性问题,例如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信息传输过程中网络通畅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检测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以便制定出更好的解决措施[2]。

3 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对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维护

由于广播电视本身比较复杂,在维护方面难度较大。因此,在维护方面需要加强进行检测,尤其需要对播控机、监控仪、上载机等进行检测和控制,避免故障的发生。同时,需要向使用者讲解广播电视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向客户讲解清楚,并向客户详细讲解问题的解决措施。另外,由于在信息化时代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较快,在维护方面需要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以便确保检测技术质量。

3.2 对检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比较迅速,为了有效的跟上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检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于目前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大多数自从模拟电视转移过来的,大多数对当今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不够了解,无法适应检测技术工作。因此,急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数字电视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好数字化广播电视检测技术。广播电视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加强技术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可以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去深造、进修,学习先进的检测技术。另外,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者研讨会等,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共享技术经验[3]。

3.3 改进新设备

要想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其技术水平不仅需要以专业的人才为前提,还需要引进或者改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检测技术设备进行改进或者研发,以便提高广播电视检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发展迅速,在广播电视发展中,可以有效的引进这些技术,促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高检测效率。

3.4 加强流动检测和覆盖网检测

为了不断的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量以及发射台的数量,提高发射效率,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需要对空中的电波以及频谱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各个电波和频谱有条不紊的运转。因此,需要加强流动监测以及覆盖网的检测,以便对空中的电波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规范好控制电波和频谱的秩序。

3.5 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检测信息网

在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为了更加方便、迅速的传递广播电视检测信息,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广播电视检测信息网。需要以广播电视总部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的形式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同时,需要对广播电视系统传输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将各个信息网络进行全国联网,以便确保广播电视检测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另一方面,还需要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需要利用防火墙技术,需要隔离检测系统内各个网络,并对其进行访问控制,从而确保公开服务器的安全,并对远程用户的安全认证以及访问进行权限控制,从而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4 结论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广播电视的检测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中,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机遇,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广播电视,并在检测技术方面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篇9

 

一、概述

随着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实施,以及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全面展开,无线电视频道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制约无线电视广播发展的瓶颈,采用先进的电视覆盖技术手段实现高效配置频道资源,抑制电视同频干扰,降低电视同频道保护率和最低可用场强,优化无线电视覆盖的组网格局.提高无线电视广播的有效覆盖率。我国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的研究,已完成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系统参数确定,现场开路试验,直至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等全部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为实现高效无线覆盖规划,突破频道资源瓶颈,其定了全新的技术基础。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独创性地采用图像载频精密锁定+节目信号精确时统同步的方法,在相同节目同频道组网覆盖的条件下,突破性地实现了RFPR=10dB的同频保护率(普通电视广播RFPR=52dB,非精密载频偏置RFPR=45dB日,精密载频偏置RFPR=27dB),支持构建单频网。

二、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原理

电视同频干扰的研究实践证明:电视同频干扰对接收图像的损伤来自两个方面:

①同频台之间图像载波频差形成的拍频干扰,即接收图像上的“百叶窗”滚动条纹干扰;

②同频台之间的图像内容相互叠加,因图像信号行/场频率与相位的不同步,形成运动的“鬼影.。论文大全。

人的视觉,对“百叶窗’滚动条纹干扰最为敏感。通过控制同频台间的图像载频,并使其精密同步,可以完全消除“百叶窗”滚动条纹的干扰,但仍然存在傀影,且是运动的。此时,可以使同频道射频保护率降低至22dB。进一步控制同频台之间图像信号的行频与场频《行/场相位随机),“鬼影”静止下来,干扰可见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同频道射频保护率进一步降低至15dB。如果再让图像信号的行/场相位完全一致,即收看的图像与“鬼影’完全重回,同频道射频保护率最终降至10dB。论文大全。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的核心就是:

①精密锁定各同步发射机的图像载频,消除图像载频差拍干扰的“百叶窗”。

②精确时统控制各发射台图像节目的行/场频率与相位,消除运动的“鬼影”。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的实现,就是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结果。电视精密同步广播发射台之间同频干涉区的合成电波近似为稳定的驻波形态,微小的载频偏差将导致驻波相位的缓慢漂移。当驻波的场强衰落深度小于电视接受机的AGC控制范围,且驻波相位漂移衍生的场强波动速率远小于电视接受机AGC的响应速率,则因载频偏差而导致的接受场强波动,将不再对接受机重现的图像产生影响。图像载波精密锁定同步后,与非同步电视广播相比,射频保护率改善30dB,即保护率降低至RFPR=22dB.

在电视精密同步广播中,电视同频干扰的图像损伤主要来自于图像载频的差拍干扰,即“百叶窗”滚动条纹干扰。论文大全。精密同步广播的发射机播送相同的节目内容(包括行频/场频完全同步),因传输路径差异形成的稳定“鬼影”不是造成图像损伤的主要因素。但是,节目传输分配的路径主要是数字卫星链路或数字光缆传输链路,数字卫星接收机或数字电视解码器“再生”的行频/场频,有可能使节目的时基产生很大的偏差(5X10-5量级),这将使“鬼影”飘动起来,从而增加了人眼对“鬼影”干扰的敏感度。尤其是行、场逆程的“消隐十字”,在移动中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图像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对节目信号进行精确的时统同步控制,锁定同步发射机间图像信号的时序相关性。

经过电视节目信号时统均衡的电视精密同步广播系统,在D/U=0dB的完全等场强区接收电视图像,其干扰“鬼影’与欲收图像是重合的,这种“鬼影”的干扰几乎不可见。随着接收点偏离等场强区,“鬼影”与图像逐渐错位,但由于这种“鬼影”是静止的,其敏感性极低。随着偏离等场强区距离愈远,D/U亦随之提高,“鬼影’亦在随之变淡。干扰“鬼影”与欲收图像锁定了时序相关性后,在单纯图像载波锁定的基础上,可以再改善射频保护率12dB,即RFPR=10dB。

三、电视精密同步广播实验室保护率测试

通过射频混合器对三路发射机的射频输出信号叠加,实现空间电波混叠的模拟。其中,模拟两路干扰信号的发射机,输出端接有精密可调射频衰减器和精密可设定空间传输延迟网络,模拟空间电波的传输衰耗和传输延迟,精确地再现等场强交叠覆盖区的合成驻波场强分布及偏离等场强区一定距离内的电视精密同步广播合成信号。三路发射机的输出电平,在混合器输出端经过标定后,衰减器的读值,实际就是射频保护率数值。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试验发射机的载频(图像中频与上变频本振).锁定于北斗/GPS双路径溯源同步的枷原子基准源,实现了三路模拟发射机射频载频的精密同步。图像节目信号,则经过图像信号时统同步机重构时基同步序列,将行/场相位精确同步于北斗,GPS溯源的UTC标准时间的1PPS。实现了三路模拟发射机节目信号的精确时统同步。不同发射机的节目图像信号取自于完全独立的卫星接收链路。各路卫星接收机输出的节目信号之间,存在严重的行/场相位摄动《卫星接收机解码器初始状态的随机性造成)以及行频/场频偏差(卫星接受机PAL编码器的时机误差造成)。其节目信号特征,已非常接近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 李娜. 数字化时代的欧洲广播电视规制[J]. 传媒,2008, (01) .

[2] 谭绯云. 浅析DRM数字调幅广播技术与应用[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

[3] 陈峰. 浅谈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J]. 电声技术, 2008, (07) .

[4] 文一平,陈小珊. 调频广播天馈线系统的改造[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6, (07) .

篇10

中图分类号:TN943.3文献标识码: A

一、什么是卫星广播电视

卫星广播电视就是利用静止卫星上的大功率转发器向特定的地区传送广播电视信号,用户通过相应的接收设备直接收看电视和(或)收听相应的节目,一般地称这种广播方式为卫星广播电视。

二、卫星广播电视的特点

1、覆盖面积大,传输距离远,能量分布均匀,但信号弱

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5786km的高空,一颗卫星的视区可以达到全球面积的42.4%,三颗卫星可覆盖全球,由于卫星转发器是利用定向天线把电波聚集成窄波束,能够比较均匀的辐射到覆盖区域内,服务区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电场一般相差2~4dB,同时在服务区域内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是解决边远地区和山区的电视覆盖的最好办法。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复杂,用一个转发器就能均匀地覆盖整个国土。由于卫星的辐射功率小,且卫星离地面距离远,因此,到达地面的场强要比一般地面电视广播弱30dB以上,故要接收卫星电视信号需要较大的天线和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2、卫星广播电视质量高、传送节目套数多,信息容量大。

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且采用的是调频,抗干扰能力强,输出信噪比高,失真小;工作频率高,受工业干扰、无线电波等干扰较小,而且可实现较宽的工作频段。如:KU频段(11.7~12.2)GHz、宽度达500MHz,能容纳24个模拟频道,每个频道带宽可达27MHz;卫星电视天线发射的波束窄,而且是直接视线接收,不存在向地面广播电视那样多次中转和变换带来的失真以及信噪比下降的情况,信号比较稳定。

3、投资少,成效高

在同样容量、同样距离的条件下,卫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设备相比,耗费的资金少,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成本还在不断降低。

据亚洲广播联盟(ABU)估算,如果覆盖1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微波中继线路相比,总投资要节约60%,我国只需一颗卫星即可覆盖全国,而相同条件下则需要架设100米高的电视塔2400座和更多的微波中继站,而且卫星传播还可以减少大量的维护人员。

三、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主要有上行地球站、广播卫星、卫星电视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四大个主要部分组成。

上行发射站把节目制作中心送来的信号加以处理,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C波段为6GHz,Ku波段为14GHz),并将它放大、变频、再放大后,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因此,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广播电视信号。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分别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和伴音解调电路,重新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直接送到电视监视器或电视机,重现彩色图像和重放伴音,也可以重新调制到电视频道上传送给用户。

1、上行地球站(简称上行站)

上行地球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电视广播中心的广播电视信号加以信号处理,并经过调制、上变频,然后对输出信号的功率进行放大处理,再通过定向发射天线向卫星发送上行微波信号。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微弱的微波信号,以监测卫星转播节目质量。

首先,经过视频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信号与经过伴音处理电路处理的伴音信号相加混合成基带信号,然后对中频载波进行调制,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变为70MHz的中频调谐波。中频信号再经过上变频,变为指定的发射频率后,送到高频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再由发射天线发射给卫星。上行发射站可向卫星传送一路或多路信号,通常采用主瓣波束较窄的大口径发射天线发射,以提高上行站的抗干扰能力。

通常将地面发送到卫星的信号称为上行信号,把卫星传送到地面的信号叫做下行信号。上、下行信号的载波频率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避免了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上行地球站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2、广播卫星

广播电视卫星,它类似于一个电视差转站,将设置在地球上的上行站发射的电视载波信号接收放大和频率变换处理后,再向所服务的覆盖区域转发。为了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转发,要求卫星保持精确的姿态和轨道位置。并且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以便地面卫星接收站准确地接收卫星传送的信号。

3、卫星电视接收站

卫星电视接收站由天馈部分、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等部分组成。天线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通过高频头将微弱的电磁波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并将它变换为频率为950—1450MHz的第一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电缆送到卫星接收机进行解调。选台器从950—1450MHz的输入信号中选出所要接收的某一电视频道的频率,并将它变换为固定的第二中频频率(通常为479.5MHz),经中频放大和解调后得到包含视频和伴音信号在内的复合基带信号。视频信号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先经过去加重处理。所谓的去加重处理,实际上是让视频信号通过一个频率响应特性与预加重频响特性相反的无源二端口网络,从而抵消预加重网络对信号产生的频谱畸变,恢复原本信号。由于在发射端对信号进行了能量扩散处理,即在视频信号中加入了30Hz的三角波扩散信号。因此必须在接收端进行能量去扩散处理,去除叠加在视频信号上的三角波信号,恢复视频信号的原来特性,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伴音信号送到伴音解调器经过放大、副载波解调,去加重后得到正常的伴音信号。

4、遥测遥控跟踪站

该站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卫星的各种参数,监测调整卫星上所有设备的工作状况。如卫星内部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温度、压力等;对卫星实施各种功能状态的转换。测控卫星的姿态和轨道位置,调整卫星状态以保证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并使卫星天线波束对地球表面地覆盖区域保持不变等等。

四、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也得到

了快速的发展。我们看电视,从之前的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电视、高清电视、3D电视、移动电视。广播经历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演变,现在正向网络化迈进。这些都能够反映时代的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的精神需要。虽然我国的电视广播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是: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节目并存;C波段卫星电视与Ku波段卫星电视并存;数字加密电视与数字非加密电视并存。今后应尽快建立广播卫星频段的大功率直播卫星系统(DBS)。

今后应尽快建立广播卫星频段的大功率直播卫星系统(DBS)。Ku波段DBS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靠卫星网络进行多功能开发利用,并与地面有线网络结合开拓多媒体市场,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新闻采集(SNG)和数据广播等业务。逐步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VOD)、互联网接入、家中银行、实时信息、远程诊疗、远距离教学、电视会议、电视购物等多种服务。

2、试播HDTV。将高清楚度电视节目通过直播卫星向全国发送,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接收的地方,可用小型卫星接收天线进行高清楚度电视的集体和个人接收。

3、采用更大功率容量的Ku波段卫星开展直播卫星/直播到户(DBS/DTH)业务。使广大用户使用0.4m甚至更小口径的接收天线,即可收到数十套至上百套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随着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我们必要

篇11

1 网络视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

网络视频是利用Internet开放式环境下宽带连接所提供的一种视频服务,它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播放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节目并随看随停。

现在许多门户网站都提供网络视频服务,比较知名的门户网站有PPStream,PPLive,TVAnts与Sopcast等。2007年11月2目,姚明率领火箭对阵爵士的比赛央视没有转播,通过与美国NBA传播机构的合作,PPLive网上直播的在线观众最多时达到172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的普及,网络视频技术无疑将更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2 网络视频的基本特征  作为传统视频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网络视频无疑要为许多同时接收相同内容的用户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广播,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类型的服务一般需要通过支持点到点传输提供,必不可免地导致带宽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内容分发网络(CDN)来降低带宽的浪费并提高服务质量。CDN技术基本思路就是尽可能避开互联网上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使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

网络视频不仅在内容分发操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还需要适应网络的实时变化比如网络扰动,带宽动态变化和带宽需求大量增加等特性。因此需要设计更有效的网络视频广播方案以满足在用户对网络视频服务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尽量需要考虑使具有高渗透性的服务更容易引入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日趋饱和的网络运营商基础设施等问题。基于以上几点,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网络视频广播解决方案。  3 网络视频广播的设计方案  目前从有效利用带宽和网络流量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根据应用级和网络级提出不同级别的内容广播方案。

3.1 基于应用级的视频广播

在应用级我们主要考虑使用P2P技术进行视频内容广播。在一个P2P网络中,单个主机同时充当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角色。相对C/S模式,尽管它不能减轻网络负载,但是可以使得在整个网络中网络负载分布比较均衡。

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1)不需要额外的路由器和其他网络基础设施,也不需要改变任何基础设施,成本比较低;(2)对等结点在下载视频流的同时也将视频流上传给其他的对等点,易于扩展并且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用户之间需要传输数据流,随着数据在用户之间进行点到点的流动,网络流量可能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产生巨大的消耗。

目前使用P2P技术进行视频广播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基于树的推送方法和基于网的拉伸方法,后者是一种数据驱动方法。

基于树的推送方法构造了一棵或多棵以节目源为根的组播分发树,按照转发规则采用推的方式从父节点向每个子节点推送数据,它是一种为简单但有效的数据广播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当出现节点扰动时候性能较差。

基于网的拉伸方法具有健壮性、良好的对抗节点扰动性、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和有效利用节点的可用带宽等性能,它采用用随机的方法对抗节点的随机失效,并采用拉伸的方法获取数据,但是它也存在对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且时延较长等问题。

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混合方法来改进效果,但是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没有与网络基础设施结点有联系的对等点位置信息,网络结点和链路重复处理数据流,由于重复处理量和网络结点数量成比例。这就导致对网络资源需求过高,不可避免地引起对用户质量体验(QoE)的影响。由于资源的饱和状态和无法应对对网络资源的巨大需求,一些门户网站不得不降低服务质量,所有这些都威胁到这些P2P视频广播的中长期业务模型。  3.2基于网络级的视频广播   在网络级主要考虑采用多播的方式进行视频广播。多播是一种允许单个视频信号同步地传递给多个终端用户的技术,它是与用户数量无关,这种技术建立在路由器具有多播lP数据流的能力上,使用多播技术可以减少网络中的数据流,但是做为代价,需要路由器的支持、保持流量和拥塞控制的能力以及多播组标识符的额外处理开销。

在互联网上,由于网络的混杂属性,需要多播能够功能性的穿越多个域和自治系统,也就是说域间多播。域间多播意味着经济的需要并在全球一级的按照统一协定部署路由器与所需的功能和互操作性协议,这就不单纯属于技术问题了,因此,这种解决方案在互联网上不可能作为一种通用的方案。

3.3 P4P体系结构

前面提过,即使最先进的P2P解决方案如果不考虑与网络基础设施连接的用户位置,也无法避免网络结点和链路重复处理数据流,导致不确定的带宽消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