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篇1

一、民俗学

日本民俗学的基本框架与日本民族的形成有关,柳田于1910年向日本民俗学出发,这个时期他相信日本原始居民的存在。并且,新舶来的“大和民族”要征服原始居民,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了日本民族,作为征服民族的“大和民族”对原始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以“天皇的存在”为中心的,最后形成了日本民族。

柳田在1909年3月就出版了《后狩词记》,这可以称为日本民俗学最初的著作,以此为契机,柳田以平地的农民为对象,从农政学慢慢开始走向日本民俗学。平地面貌的改观,将柳田的意向转向以山民为中心。“山民”指“大和民族”中进入山里的人们。这与作为原始居民的后裔在山中漂泊的山人不同。那个时期,柳田将近代产业、近代文明勃兴的平地与山民的世界相对比,在山民世界中发现日本的原型。有着古老的纯朴的日本思想的人民,逐渐被平地人赶到山中,日本的旧思想是今天于平地几乎无法探知的。柳田将作品中的山人和山民作为民族论来把握,日本列岛的民族构成是作为原始民族的山人与作为征服民族的大和民族的结合。因此,柳田曾说过:“如果不观察山地人民的思想性情的话,就不能完全了解国民性”。与其研究在时代潮流中崛起的平地人,不如将山民作为日本研究的基轴。

长期以来,柳田的民俗学的研究都是广泛的,不容易概括的东西,大致的区分是从明治四十年代的《后狩词记》和《远野故事》开始,到了大正时期,热衷于收集各地的传承的考察工作,进入昭和时代,开始了真正的民族学术体系的构筑,前期到后期的变化发展,从山人文化到后期常民文化的关心转移变为最大的焦点。

二、《远野物语》的时代背景

《远野物语》出版的当时的日本,是在日俄战争胜利之后,这一时期,西欧列强的一角被日本的军事力量所打倒,这是一个日本自尊心强烈觉醒的时期。日本迈入了近代国家的行列,作为推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官僚中一员的柳田,在他的目光中,《远野物语》的传承世界里生活着的人们的身影是怎样的呢,这一点几乎没被议论过,正因为如此,柳田以后构筑的“因为近代化而失去了丰富的日本,在远野中存在”。与这个“神话”相对比,我们需要以同时代的历史的视点重新读一下《远野物语》。

三、《远野物语》的内容

岩手县花卷近郊的山村遠野的乡土研究家佐佐木鏡石(喜善)采集了远野这一带的传说故事并忠实地记录下来,《远野物语》由大小百余首名诗组成。用简洁的文体淡淡的陈述事实。有时,柳田的注释是备注,这也仅限于极短的东西。作为一个整体,在禁欲的范围内控制主观的介入,用传承所固有的姿态来传达也是他一贯的作风。

开卷第一话,首先介绍远野的地理位置。第二话,介绍了有关包围远野群山的神话。很久以前,女神跟随者山人的女儿来到这一带,给予女儿们她们梦里看到的相应的山,从那以后,这些山就成了各个女神的统治领地,远野的女人们由于嫉妒和害怕也不去山上玩了。故事的内容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各地的风土记与这相似的故事也有,不过,这个作为东北山中的小村固有的神话传承下来,最重要的是现在也继续存在着。故事像记纪神话一样,并没有以与日本民族或天皇一家的起源有关的大规模且正统性事件作为目标,也没有被看做历史性的验证的对象,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与当政者、支配者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即远离中央的,叙述了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人们的心灵深处潜藏的文化。

《远野物语》执笔的前后,两边的工作同时进行,柳田的农政学以经世济民的思想为基础,与此相对,如何将民间传说的采访顺利的、趣味的呈现呢。这明显是从政治中心的脱落,柳田先生的真意恐怕只能由意识形态强的人才能解开。我们不得不考虑柳田先生本来就有经世济民的理想,对于文学的热情,同时又怀有宗教的心情。有人注意到折口信夫的心底潜藏的“迢空的黑暗”,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柳田先生的心底潜藏着未知的混沌。这与他是客观的、合理的思考者并不矛盾。神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寄宿在他的心里,那个问题,对于柳田先生作为单纯的农政学者并不满意。农民也包括地方的日本的庶民全体寄宿于心的神是什么,才是柳田学问追求的根底。

四、《远野物语》的现代意义

民俗学是指神、人和动物交流、交涉的科学。远野物语遵循着这个定义进行展开。

第一,神和妖怪的交涉、交流。远野有(一位喜欢马的女儿飞升上天变为养蚕的神)各种各样的神,人类是恶臭的,和全知全能的神或是国家神道的神不一样。第二,与死者的交涉、交流。过了60岁的老年人会被追赶到莲台野,就是所谓的死者的世界。村子的共同墓地离居民家也很近。死者的世界和生者的世界很近。第三,居住在山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涉。“山人”是先住居民,后来的经营稻作的人是“平地人”。第四,远野有熊、狼、狐狸、兔子等野生动物,最显著的畏惧对象是狼。

神、妖怪、死者、山人、野兽包围着远野的人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那之后100年的岁月、日本社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高度成长,使经济生活变得富裕,技术进步了,农村、山村、渔村都崩溃了,共同的社会也不存在了,就连对神的尊敬、对妖怪和死者的亲近感、与动物的共存生活等也都没有了。

柳田在农商务部负责农业政策。后来转入法制局,发行了远野故事。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政府为了形成产业组合,鼓励农民参加。但是,政府发动的对象是村里的上层农民,对工会来说最需要的是下层农民可他们却不加入,村民之间不能互相合作的事,使柳田具有强烈的危机感。

五、结语

柳田在同一时期的论文中,记载着江户时代的农村,有自然发生合作的组合。如果能恢复以前存在的协同合作的精神,不就能创造出制度本来的协同组合吗?远野物语,是表现了江户时代的互相帮助的农民的想法的著作。如今,步入成熟社会,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增多,没有交往的人也能齐心协力的完成一项工作。

从遥远的远处传来的远野故事的声音,是表达了江户时代的生活方式的令人怀念的声音,同时也是暗示我们今后的生活的一种声音。

作者:郝欣欣

参考文献: 

[1]川田稔『柳田国男の思想史的研究(未来社 1985年) 

[2]佐藤健二『読書空間の近代方法としての柳田国男(弘文堂1987年) 

[3]後藤総一郎『柳田国男論(恒文社1987年) 

[4]佐伯有清『柳田国男と古代史(吉川弘文館1988年) 

篇2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8-02

《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但日本最初,人鱼的形象却不是善良美好的化身,而是人人惧怕的“奇丑无比”的妖怪形象。而且在性质上,人鱼自身的性质也是与《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别的。

一、《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形象

提起美人鱼,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代表作《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公主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安徒生最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因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小美人鱼的爱情故事,所以《海的女儿》也被译为《人鱼公主》。

其主要内容是,海的王国有一位善良又美丽的人鱼公主,而公主s爱上了生活在陆地的王子。美人鱼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惜忍受割掉鱼尾的巨大苦痛,以求换来与人类一样的双腿,但最后王子却选择了与人间普通的女子成了婚。巫婆告诉人鱼公主只要她在杀掉王子后,使得王子的血流到自己的双腿上,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过着和从前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人鱼公主并没有听从巫婆的建议,为了能让王子的爱情幸福,她选择自投大海,化身为泡沫……作者通过描写美人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为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仁爱善良的心灵。

安徒生通过《海的女儿》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把人和人的灵魂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作者不仅心怀着坚贞的信念,而且还怀着浪漫主义的强烈激情。文中小美人鱼所苦苦追寻的“不灭的灵魂”,实际上就可以说是安徒生理想中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灭的灵魂,人的生命境界才可能进入更高的阶段,而恰恰人的生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追求,才能获得价值。从本质上说,安徒生是想通过描写人鱼公主,来表达人只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决心、善良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成功与否差的只不过是时间罢了。

安徒生是从象征意义来描写人,人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因为它能够进行种种创造,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恰恰将美人鱼赋予了人类所有美好的一面,结果就是他用艺术之笔刻画、成就了经典的人鱼公主形象。

作者曾说:“在我的作品中,这是(《海的女儿》)在我写作时唯一感动了我自己的一部作品。”可见,《海的女儿》是安徒生最重要的童话作品之一,其影响只需从丹麦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就可见一斑。并且这部作品对日本的人鱼形象、本质的演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说是日本人鱼开始转变的“出发点”。

二、日本人鱼形象的演变

近年来,提到人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公主形象。而日本最初的人鱼,无论从形态上、本质上都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西方的美人鱼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心灵、对爱情的勇敢,无不让人怜爱。而在日本,同样也存在着人鱼的传说,但是日本早期的人鱼形象却与西方的人鱼大相径庭,恐怕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如果说西方的人鱼是美丽的化身,那么日本早期的人鱼可以称得上是“丑陋界的代表”。甚至它的到来会给人们带来灾害。直到江户末期,日本的人鱼形象才得以改变,而在此之前,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鱼一直没有所谓的固定的形象。就算是之前有人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都只是口耳相传,所以,人们宁愿相信它是一种神秘的、会带来厄运的怪物。

(一)丑陋的人鱼

日本最早记载人鱼的文献出自于7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书中它被描述成为“类似于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像鱼也像人”的奇怪生物。虽然书中关于人鱼描写很模糊,形象也没有具体化,但可以说这已经给人鱼的基本形态定下了框架。之后在13世纪完成的《古今着闻集》中,关于人鱼的描写就逐渐变得详细,书中如此描述到:“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其红鳍之间有爪一样的手,且指间有蹼,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在《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从这些列举的书籍中可以看出,虽然文中对人鱼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怎么看都还是觉得像怪兽。《今昔百鬼拾遗》中,这样描写人鱼:“它的面容奇丑无比,是个像猩猩一样的怪兽,有着食人鱼般锋利的牙齿和尖爪,下半身不满金光闪闪的鳞片,在水中游动时没有任何声响,所以其往往利用这个优势来对异类发动袭击,是个危害性很大的妖怪。”

由此可见,日本最初的人鱼,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丑到极致,有时还会攻击人类,甚至带来厄运,它们非但是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更像是一种妖怪。

(二)美丽的人鱼

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西洋的美人鱼形象传到了日本。此后,日本的人鱼不再是丑恶,凶残的代名词,而是美丽、聪慧的象征。

18世纪,大残泽在《六物新志》中另外附加了人鱼的图片,它上半身有着美丽妇人的姿态,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并覆有鳞片和鱼尾。由此,人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确立。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在童话《红蜡烛与人鱼》中,这样陈述:“因受到老夫妇精心的养育,这个姑娘变得愈发的美丽,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谁要是见到她,都要为她漂亮的容貌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看这姑娘一眼才来买蜡烛的”。书中的人鱼姑娘,几乎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公主的翻版。书中美人鱼对人类的向往,人鱼姑娘的美丽善良和知恩图报等等,都已经偏离了日本最初的人鱼形象、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岩井俊二在《华莱士人鱼》中也有着关于人鱼的描写,不同于以往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具体的描绘了人鱼的形态,而且将其赋予了人类女性的一面。谷崎润一郎的《人与叹息》中描绘的人鱼形象也都是美好的、温顺的。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与《海的女儿》有很大程度的吻合。而所有类似与此的描写,与日本最初的人鱼完全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描述在西方的美人鱼传说、作品中可以找到诸多相似之处。

三、“人鱼”的作用――长生不老

在日本,几乎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八百比丘尼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若狭名为小滨的一个村子里,搬来了一位名叫高桥、看似渔夫的男子。有一天,这名男子招待同村的村民到他家吃饭,有位村民去厨房时发现锅里正在烹煮一条有着人类的头的大鱼,吓得他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的村民。所以当高桥把煮好的鱼端到大家面前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装着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吃得下去。而其中有一位村民还偷偷地把鱼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打算带回去给妻子食用。据说吃下了人鱼肉的妻子,足足活到了八百岁,但还是拥有着青春美丽的模样。而这位长寿的女性就被后世人称之为八百比丘尼。

虽然关于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有诸多的版本,但故事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故事情节讲述的都是P于食用人鱼的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四、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一)经济上的影响

江户末明治初,明治政府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解脱出来,雄心勃勃,打算一展宏图。为了彻底地把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方针,以推进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其中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是当前时期的国民政策。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等国家的发达技术,推进工业化浪潮,并倡导“文明开化”、社会生活西洋化、脱亚入欧。文明开化即意味着从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到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渡。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到了明治后期,整个日本文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二)文化上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繁荣发展,毋庸置疑为日本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战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本土文化也相继发展,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从而导致了颓废文化的泛滥。日本在及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适时地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所以,日本文化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又存在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它善于把诸多文化方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东亚文化,这种文互特质令许多西方学者困惑,难以理解。而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人鱼在先后吸收了中西文化,完成了形象、本质的转变后,也为本国特有的妖怪、民俗文化添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三)思想上的影响

随着西洋文明大量的涌入,日本开始大力地吸收其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因此,某些西洋的文化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深入日本民众的心中,无形之中使得日本民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而到了近代,日本人鱼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西洋人鱼的形象开始取代日本原有的人鱼形象,日本人鱼从原来的“丑陋”形态转化为“美丽”的形态,并开始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这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美人鱼形象的影响,从而也印证了自江户时代末开始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大。

由此可见,日本人鱼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经过不同的文人大家的创作再创作,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本质也愈加美好。人鱼本身也不再仅是作为古代意向性的符号,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小川未明.红蜡烛与人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神谷敏郎.人鱼博物志[M].思索社,1989.

[3]江上波夫.日本民族と日本文化[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9.

[4]蔡晓军注译.日本民间故事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叶君健注译.海的女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文友人.世界各地的美人鱼[J].知识就是力量,2002(06):48-49.

[8]伊名.人鱼,或是妖怪――日本人鱼之谜[J].飞碟探索,2008(08).

[9]郝雍.你早该这么读日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0]齐玉.中日文化中的人鱼形象演变分析[J].汉语研究,2014(01).

篇3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几乎已成学界共识的今天,广告的审美修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具体到电视广告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如真似幻的景象并能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进而使后者对广告商品萌生好感、对广告诉求采取认同态度.这点也常常是其它广告媒介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广告的创作和接受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广告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在对电视广告进行审美修饰、审美评价的同时。也要兼顾文化的因素,以免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不同的相关群体在文化心理和习惯上的差异而导致对广告含义的理解产生分歧。甚至会由此引发文化上的冲突和龃龉。

在电视广告活动中兼顾审美的考虑和文化的考虑.这方面已有不少杰作可资借鉴。譬如:孔府家酒在刘欢的知名歌曲背后。所彰显出的中国特有的血缘文化与人伦亲情: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在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空间背景下,所传达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些都是借助文化之力的成功案例。而相形之下。有些电视广告因为忽视了广告传播的文化情境,或者说对受众的文化心理及价值标准的理解和判断上存在失误,使得广告的投放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受众的反感。且看下面两则例证:

其一,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公司的“恐惧斗室”广告片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广告内容大致如下——

镜头一: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用杂耍般的动作,摆脱一位形似中国老人的武林高手,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篮球经柱子反弹将老者击倒。镜头二:形似中国“飞天”的女子暖昧地向詹姆斯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扣碎篮板,“飞天”形象也随之破碎。镜头三:篮板前出现的两条中国龙变成了吐着烟雾阻碍詹姆斯的妖怪.但后者晃过所有障碍后投篮得分。

耐克公司制作该广告的本意是藉此鼓励亚洲青少年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表现个人的篮球风格。但是广告播出后却引起受众及广告评论界的激烈争论与批驳,11月26日,《华商晨报》以《耐克广告“中国形象”被击败》为题报道了耐克广告涉嫌侮辱民族风俗一事,事情曝光后引来一片声讨。很多人都认为,该则广告伤害了中国受众的民族感情。12月3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恐惧斗室”广告片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8日,耐克公司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正式道歉。

耐克公司的电视广告之所以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告制作者在一味强调审美修饰的同时,忽略了广告背后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颇具影响力甚至号召力的一些元素或符号(譬如武术、飞天、龙),竟被置于铺垫、揶揄甚至诋毁的境地。这肯定是中国的消费者所万万不能认同的广告形象,其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2000年上半年.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为传化洗洁精所做的广告片《小狗篇》。叶茂中当时给传化洗沽精的定位是:干净,没有味道。而创意大致是:家庭主妇将盘子洗好之后搁到一边,小狗却把它叼回来;而用传化洗洁精洗过之后,小狗就不再把盘子叼回来了.原因是用传化洗洁精洗过的盘子不再有气味。这样看似很有创意的广告。播出效果却很不理想。原因一方面在于沟通效果欠佳。很多观众并不明白为什么小狗刚开始去叼盘子后来却不去叼了,广告的寓意转折太多:另一方面,小狗形象的使用很不恰当。在国外,狗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可爱而值得尊重的,人性化的。但在中国,狗的形象有时却并不太佳。“看门狗”、“丧家之犬”等诸多用语中.狗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对于主力市场在农村的传化而言.这种文化上的认知冲突更是严重。很显然。这也是带有几分西化色彩的文化观念不服中国的水土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广告何以能在信息传递与产品诉求的同时引发文化上的关注甚至争执.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人类学家格尔兹曾经提醒过我们:“由审美力量的纯然现象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艺术放置到其他社会活动的模式中,如何使它和一些特定生活范式的大背景相协调。不管艺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何种可以导致结果的技巧来表现。这种措置,这种赋予艺术客体以文化意蕴的活动,总是一种地域性的课题。”叻我们虽然知道广告是将功利性的诉求放诸首位,它与艺术和审美之间尚且存在:不少距离,但当制作者煞费苦心地对它们进行审美修饰之时,广告就已通向艺术了。所以。格尔兹关于艺术的论断对于电视广告同样适用。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还告诉我们,任何族群在艺术制作方面的惯例或习俗,都是奠基于这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观念之上,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会时刻影响着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感知。这样一来,当外在文化样态和本民族的文化样态相互接触时,接受者必定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对外在的文化样态做出选择和判断。而电视广告活动,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也逃不过上述规律。

从制作的角度说。广告制作者总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进行创作。曾被美国《广告时代》期刊推选为风云人物之一的美籍华裔广告人杨朝阳谈到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广告手段之差异时,以美、日、中三国的广告为例来予以说明。他指出:美国广告文化的根是植于清教徒的伦理中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乐观进取,以价值为取向,以契约关系为本,因而美国广告重事件,用场景,是行为过程。日本广告的文化是建基于神道一佛教一儒家伦理,态度保留,以人为取向.以信用关系为本,因此日本广告着重于人,显情绪,为情感过程。华人广告背后的文化是道一佛一儒的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以整体为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所以华人广告重产品,讲实证,为语言过程。这些例证都生动说明文化背景对广告制作手段的影响。而从受众的角度说。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肯定会影响到他对广告的接受。

也正是因为文化情境对广告传播的制约作用,所以.精明的电视广告制作人或广告主,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受众时,在广告策略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说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情境来区别对待,从而做出一些本土化的努力。而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可口可乐电视广告的本土化策略,特别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国民族心理及文化心理的趋同与靠近上。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推出的春节贺岁片了。这些贺岁片都选择中国人做演员、在典型的中国情境中拍摄,运用纸风车、对联、泥娃娃阿福、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舞龙、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而对于国人非常关心的事件(如中国申奥、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可口可乐则推出表现可口可乐与国人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场景的广告.达到了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极佳效果。此外,可口可乐还积极选择华人新生代偶像如张惠妹、谢霆锋、张柏芝、伏明霞等做形象代言人.广告内容也紧扣中国年轻人这一可口可乐重度消费人群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获得后者的强烈认同与热情拥戴。

篇4

分析这部电影中的隐喻世界,要从两个方面――相关事物与人性出发,因为电影中设置的事物与人物非常多,这些“人物”或是神灵,或是妖怪,但是都带有鲜明的人性,这些虚幻的事物也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所以研究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世界色彩,进而明白导演、编剧的真实意图。当然,这部电影中的小千在“幻境”中的遭遇是主要脉络,精彩的故事,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尝”,不能错过一个细节,下面就对这部分精彩的细节内容进行分析,将其隐藏的“秘密”剖析出来,以供参考借鉴。

一、电影《千与千寻》简介

10岁的千寻随父母开车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这个地方一片荒芜,但是往前走,他们却发现一个小镇街道,两旁是美味可口的食物,父母就此狼吞虎咽起来,但是千寻心思却没有在这些食物上。当他发现父母因为吃得太多变成猪之后,不禁大惊失色,但是好心的白龙将她带走,为她在这个幻境中的汤馆里找了一个打杂的差事。但是凶狠的负责人汤婆婆将她的名字夺取,唤她“小千”。小千为了救自己的父母,只好委曲求全在这里打工,但是由于小千的善良的个性,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首先是“破烂神”,这个庞然大物出现在汤馆的时候,大家都因为他身上的臭味而躲避,在汤婆婆的强迫下,小千决定为他洗浴,小千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将“破烂神”体内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破烂神”恢复了原貌,原来他是“河神”,河神为了感激小千,给了她一颗神奇的药丸,这件事也让汤婆婆等众人对小千产生了好感。但是当“无脸男”出现之后,汤馆再次陷入混乱当中,无脸男能够变出金子来,所有为他服务的人都可以得到金子,大家都过来逢迎他,只有小千为了救受伤的白龙忽略了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子,由此,无脸男对小千产生了好感。白龙是汤婆婆的弟子,他为了帮助汤婆婆偷取钱婆婆的印章而受伤。小千要倾尽全力帮助他,终于在小千与钱婆婆的帮助下,白龙获得了自由,汤婆婆最终也让小千的父母恢复了原貌。

二、《千与千寻》中的隐喻事物探析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当千寻来到汤馆之后,汤婆婆就给她取了“小千”的名字,企图让她一夜之间忘记自己的现实身份。汤馆里许多人类都忘记了自己的往事,白龙也不例外,名字在现实与幻境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但是真正纯善的人是没有现实和幻境之分的,小千在现实世界与幻境之中都保持着一颗善良、透明的心,所以不论是叫“小千”还是“千寻”,都与她本性无关。电影中正是用“修改名字”这个事情来衬托人性中黑、白两个层面的精神,但是小千的心灵干净、美丽,甚至不掺杂任何污染物,于是她获得新名字之后并没有忘记过去,也没有放弃当下救助父母的决心,这正是宫崎骏的一种心灵暗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神”体内的自行车等杂物,就是现实世界中人们在构建物质社会时肆意破坏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河神”就是纯洁的大自然的象征,当大自然遭到破坏,城市垃圾塞满了它的身体,它就会不堪重负。当小千为河神清理了体内的垃圾,河神又一次恢复了精力,他直冲上天,快乐无比。当我们无限制塑造我们的城市,建工厂、造大厦,生活垃圾随意丢向大自然时,我们同样也会受到大自然的“反作用力”,河神身上散发出来的臭味就是对人类的报复,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消除追求物质利益的“雄心”,也许我们这个世界会更加精彩。

“无脸男”本身就是人类内心隐藏着的“欲望”的象征,他变出来的金子更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利益,现实中大部分都是“向钱看”的,汤馆的人就是现实人类的象征,他们怎么会不为这么多的金子动容,他们一味地追逐金钱,最后被无脸男残酷地吞食到肚子里,正好说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论点。金子虽然重要,但是人的正直的心与思想更重要,如果抛弃了这些正面的东西,人类最终将走向灭亡。

在水中的列车是一种“未知事物”的象征,它能带给人类许多好奇心,也能搭载着人类通向灭亡之路,所以这列车又是“黑暗、恐惧”的象征。小千为了救白龙,克服了心中的恐惧之感,毅然决然地搭上了这趟列车,它驶向哪里?终点站是否有危险?在小千心里已不再重要,此刻,她心中只有父母和白龙的死活。宫崎骏设计的“列车”堪称完美,它既载着小千通向了胜利,也带着我们去寻找真实的人性的光明面,确实为电影加分不少。

三、《千与千寻》中的隐喻人性探析

“河神”是一个“狠角色”,他身体散发出来的臭味让人难以呼吸,众人首先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阴暗面,所以都躲避他,这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正常心理,当人们看到有害于自己的人的时候,就开始鄙视他、远离他,将他抛弃在黑暗当中,任由其自生自灭。只有小千敢于上来帮助他,小千看到了他痛苦的一面,忽略了他丑陋的外表与臭气熏天的身体,为他洗去身上的污垢,并将其身体中的垃圾全部清理出来。此时的“河神”感觉轻松许多,他在小千的帮助下重获了自由,为了表示感谢,他将神奇药丸交给小千作为回报。这时众人才意识到其实他拥有一个美丽、神圣的身体,众人为小千喝彩,这个场景也正好体现出社会中人们“趋炎附势”的风格。当然,小千和河神一样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不在乎别人的外表,用善良的心扉实施行动,帮助挣扎在痛苦线的人,这也正是现实世界中那些乐于奉献的人的伟大形象,小千的人性发出耀眼的光芒,将众人的心田照亮。

“无脸男”在这部电影中是欲望的象征,当他被小千放进汤馆,他开始用自己的魔法变出许多黄金来,大家一拥而上,都来伺候他,由此来获得更多的金子。他们贪婪的诉求让无脸男更是逍遥自在,顺应他们利欲熏心的人性,攻克他们人性的防线,并最终征服了他们。但是当小千再次出现在无脸男的面前,无脸男想用更多的金子来报答小千的时候,却得到了小千的拒绝,因为小千对于金子根本就不感兴趣,她目前要做的事情就是赶快救助即将丧命的白龙。无脸男没有想到世上还有不为金钱动容的人,所以他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跟随她。这个桥段正好将现实世界中人的贪婪欲望与“向钱看”的观念进行了呈现,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生存与竞争,他们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物质欲望,无脸男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所以众人的一拥而上、趋炎附势的态度也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金钱利益而争斗的思想体现。这就是一种黑暗的人性,宫崎骏用小千的终极善良来反衬世间人们的“物质渴望”,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汤婆婆在电影中是一个说一不二、大权独揽的人,但是她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她的宝宝。宝宝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慵懒、贪睡,哭闹的时候,汤婆婆会放下一切工作来安慰他,直到他开心了为止。这是现代社会父母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宝宝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当中,变得失去了自由,没法与这个社会进行近距离接触,进而失去了走路、说话等基本功能。当汤婆婆利用完白龙决心杀死他时,我们又看到了她残忍的一面,这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人在竞争过程中毫无道德观念、毫无人性的写照。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没有真正去爱护自己的属下,他们只是为了让属下替自己达到一个目的,任务完成之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应该被除掉,正所谓“鸟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么残忍!

小千这个角色是我们重点要说的,她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与危机,最终征服了汤馆人的心,还帮助父母、白龙找回了“自己”,小千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终极善良”打败邪恶力量的精彩故事,利用自己美好、纯洁的人性光芒,给一个黑暗的世界带来了无限光明。当父母被小镇街道两旁的食物所吸引的时候,小千没有动容,她只是到四周去观赏风景;当众人都来逢迎无脸男的时候,她却没有接受他的金钱。这说明她没有一星半点的物质欲望,她那稚嫩的心灵并没有被现实世界中的利益竞争所污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就是那株魅力的青莲,永远不沾染一点污秽之物。小千在现实世界来到幻境之后,瞬间从一个无助、柔嫩的人,变成了一个勇敢、敢于担当的人,她不惜冒险去拯救自己的父母与白龙,甚至违抗汤婆婆的命令,经过千难万险找出救他们的方法,在此期间她并没有想过放弃,她执著、坚定的信念打败了恐惧的心理,虽然身处险境,但是她仍然保持着一颗美丽的心灵,这样身体柔弱的小女孩,用她无比强大的内心战胜了一切困难,更是赢得了众人的一片喝彩。这就是小千,一个伟大的角色,一个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小女孩,她爱身边的每个人,甚至将这份爱传播到其他领域,用爱和决心救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最终都能够取得成功,她也不例外,她最终赢得了别人的赞许,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她找回了真实的自己,也为父母、白龙,甚至观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四、结 语

本文从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故事里找到了许多隐喻内容,从这些事物与人性方面来探析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结合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与人的精神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故事细节。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将娱乐效果与精神激励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主人公千寻身上看到了人类最伟大的人性,这更能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3.

[3] 陈蒙,侯建华.从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成功之道探寻我国动画电影之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

[4] 苏冠元,刘宝云.宫崎骏动画魔幻现实主义下的人文关怀[J].电影文学,2011(15).

[5] 马瑞.华丽交响曲――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色彩运用[J].电影文学,2011(13).

[6] 卢骁.解读宫崎骏作品的人文魅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民间文学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古老文学形式,是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其思维和叙事被认为是后世文学艺术的先导。民间文学思维方式有的奇幻性和假想性,与新兴动漫艺术有着天然的共通性。从20世纪初到现在。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一直都是影视动漫创作的重要创意资源。

中国国产动漫和民间文学渊源极深,上世纪50年代曾受益于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开创了中国动画学派。但19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11美动漫产业迅速发展。世界影视动漫产业整体格局的变化,使中国动漫传统受到挑战:一方面面临题材和创意资源匮乏,急需从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学宝库中获得灵感,建构中国动漫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形成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义受到当代文化的现代化及全球化影响,传统民间文学与新兴动漫艺术在时代特质、媒介属性、表现形式、产业规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作为影视动漫创意资源的开发遇到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影视动漫对于传统民间文学元素当代审美价值以及对地域元素广域审美价值的挖掘方面。

中外学者在对于民间文学研究中,发现了民间文学叙事中潜藏着一些特定的结构元素,这些元素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并以不同的序列组合牛成了丰富的故事样态,这就是民间故事母题。母题,被视为“民间文学的文化密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恒常性存在。在各国优秀文艺作品的内核中都可以找到那些历经岁月考验的母题。母题,关乎影视动漫的故事内核和叙事范式,也与当下影视动漫叙事有着异质同构的内在联系性。

母题最早用于民间故事分类学,美国学者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将母题的论述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绝大多数母题分为3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一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精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一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一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

中国民间文学储量丰富。建国前后曾有过数次对于民间文学的田野调研和收集整理。1980年代由国家多部委发起对各地民间故事进行的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规模最大。按地域分类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收录故事资料达数十万条。1978年丁乃通出版《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沿用汤普森的AT分类法,以中国前几乎全部580余种民间故事文献资料为依据,将7300多个故事归纳为38个大类下的843个故事母题类型和次类型。本文从文化和叙事两个层面。探讨民间故事母题之于当代影视动漫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一、母题的文化持续性与民间故事动漫传播的当代价值

母题是一个民间文化传统的持续性存在.这使得母题研究在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等领域受到关注。“神话其实并不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类自己的故事。人类各民族在神话中所表达的真正主题,不是神仙世界的秩序与情感。而是人类自身的处境.以及他们对自然甚至宇宙存在的看法。……神话非但可以不再是某种已死去的文化的残留,同时亦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精神文化的引导。”人类的生存和情感体验,贯穿古今,因此。歌德在论著中将母题视作“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

母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程深度联系,在历史传承中有顽强的继承性,同一母题会以不同的形态和组合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那些高频度反复出现的母题,历经文化凝练,有较高的受众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是当代传播中十分有价值的叙事单元。例如。“女扮男妆”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形态《梁祝》《花木兰》《女附马》等故事中,都有女子因为某种原因假扮为男子的元素。这一元素既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渊源,义富于叙事上的精巧和张力。传统民间故事的常见母题如“起死复生”“女扮男装”“难题考验”“仙师”“笨徒”“巧女”“宝物”“寻母”“报恩”,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母题在长期的文化变迁中沉积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在不同的时代演变为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当这些故事再次撼动我们时,我们发现,这些故事的母题是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为之感动,是该作品与观众之间发生了一次文化密码的交互和碰撞。这意味着,叙事母题,是在近千的历史过程中长久地与中国民族相纠缠,并成为后世叙事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以动物故事为例.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动物的想象和借助动物的表达人类生活状态和生命体验的故事。丁乃通的《类型索引》中收集涉及鸟类、鱼类、家畜等不同分类之下的动物故事299个子类,其中狼与羊的故事就包括了“狼披羊皮混进羊群”“狼和小羊”“羊赶走狼”以及“狼失去它的猎物”的各种故事桥段(“绵羊劝狼唱歌”“让我带给你更好吃的东西”“等我长得够肥了”“吃以前先把我洗十净”“逃出捕获者爪牙的各种伎俩”)。狼和羊的故事对应着人类生存体验中关于强与弱、善与恶等二元关系的思考,因此也是人类永恒的故事命题,2005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后续电影走红,正体现了这一母题的恒久魅力。《喜羊羊与灰太狼》略带调侃地架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羊历3131年”和“历经第9999次捉羊失败”等),也注入了各种现代元素,但狼与羊的故事母题作为作品的故事内核,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不同于主题,母题元素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通常无所谓黑白善恶,也不作为褒贬评价,是一个民族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和客观状况的具象化体现。一个民族的叙事母题都是该民族情感模式的想象性外化,而该民族的情感模式又源自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命轨迹。

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话题。就提供了恒久的思考价值,同一个母题,在不同的时代中被给予不同的思考,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生成特定时代的主题,古老的母题就有了当代意义。母题研究能帮助创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故事情节元素或原型形象的意义。理解其中所积淀的人类生存经验、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进而理解生命、理解人性、理解母题,更加思辨地解析和发展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元素,创作出具有文化根基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母题的泛地域性与民间故事动漫开发的广域传播价值

母题具有地域性又有共通性,在文化学民俗学等领域,母题常用于跨民族、跨文化比较。分析文化地域差异下在文化母题上共融共通。母题与主题内涵接近,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研究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母题的这种泛地域性较早受到学界关注,周作人先生在1930年代就做过关于中国的《蛇郎》和欧洲的《美女与野兽》、中国的《老虎外婆》和日本的《山姥》的比较研究。“洪水神话”“人神遇合”“异类幻化”“起死复生”“难题考验”“仙师”“笨徒”“巧女”“宝物”“寻母”“寻宝”“灰姑娘”等常见母题类型在世界各地都有翻版。这意味着。母题不仅作为一种创作资源,也是当下中国动漫和全球化语境对接的端口。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这类母题归为笑话中“笨人的故事”一类,编号为AT1200―1349。笨人作为丑角,多带有乖僻、夸张和反讽的喜剧意味,笨人的笑话对应着情趣横生的喜剧桥段。很多动漫作品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可爱的“笨人”角色,1962年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没头脑即属于此类角色。日本电影《寅次郎的故事》英国电影《憨豆先生》等都属于这类“笨人的故事”。

“笨人的故事”的另类翻版是“笨人的逆袭”,讲述一些人看似愚笨却有着超乎常人甚至所谓“聪明人”过人之处,其基本的故事范式是“聪明人”和“笨人”相处,“聪明人”总是企图利用“笨人”谋取利益,但“笨人”却总能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意外成为赢家。钟敬文主持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憨厚兄弟与精明哥哥的故事是在各省份都高频度出现的故事类型。这类“笨人的故事”传达着民间的一种反智文化,智慧固然重要,比智慧精明更可贵的是人质朴的本性,极具当代价值。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就曾推出过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代表影片如《雨人》《阿甘正传》《我是山姆》等。

在时下流行的影视动漫作品中,可以轻易发现传统故事母题的存在。2016年初的卖座大片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流传功甚久的“异类婚恋”母题相符一故事范型为异类女幻化为人。与男性相恋却难以相守的故事,同时也与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常见的灰姑娘模式相契合一身份地位存在落差的男女在特定氛围相遇相爱,然后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在视听形象上用尽中国元素的同时,叙事母题上也有中西合璧的妙用,“仙师”“笨徒”“宝物”续集2和3中加入的“寻母”内容等,都是中西方民间故事共有的母题元素。

三、母题类型与影视动漫叙事范式建构

母题是民间故事分类学研究产生的概念。但母题和类型是不同的概念。类型是由若干母题按相对固定的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母题序列或者母题链。母题较多,但母题类型是有限。汤普森从两万多个故事(包括神话寓言传奇民谣笑话等)中概括出二十三个母题类型,如A神话、B动物、G巨妖、H考验等。普罗普认为民间故事母题功能有三十一个,梅可(Paul Merker)认为约一百个,歌吉(c.Gozzi)和波尔地(Georges Polti)估计戏剧母题有三十六个,法朗哲(ElizabethFrenzel)指出西方文学传统只有五十四个母题。同类母题往往遵从较为固定的叙事范式。这与结构主义的剧情模式论相衔接,从母题出发.有助于在叙事范式和文化传统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为叙事结构和类型范式找到文化上的渊源。

在民间故事母题叙事范式方面的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富。如康丽在《民间故事类型丛中的故事范型及其序列组合方式》中关于巧女故事模式的梳理,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王立《宗教民俗与中国古代小说若干母题的文化省察》、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等大量论文论著也都涉及母题类型及叙事范型的详细解析。例如“洪水神话”母题的叙事中多包括:1.洪水起因。①人得罪神(开荒、猎杀);②人数量太多;③人的无德(不赡养、系,往往包括族)。2.洪水中逃生。①避水工具(a葫芦.b舟;c木桶;d皮囊;e其它)。②随同者。a动物(牛、马、鸡等)和b植物(谷、稻、瓜等种子)。③逃生的人。a兄妹b夫妻c人与动物d单身男子c其它;3.洪水的结果。①兄妹婚;②人与天女婚;③其它婚姻形式(a繁衍新人b族源c姓氏起源)。等叙事环节。“灰姑娘”母题类型的叙事中多包括。受不公正对待的女主角.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与男主角在特定情境(舞会或其它)相遇。女主角通过某物(水晶鞋或其它)识别身分,最终男女主角结合。“英物”母题类型则大多包括,英雄的奇特出生(孙悟空是石猴、哪吒是蛋生)、英雄诞生前的前兆,儿时的莽撞淘气或超人天资,巧遇或命定的神仙师父,英雄学艺、获得神奇坐骑、神奇武器、以及结义弟兄或伙伴,英雄的求婚、英雄落难或身边的亲朋落难、英雄死亡的讹传、英雄去寻找可与之较量的对手(敌人或恶人)、英雄下阴司或英雄重生、英雄与魔王(或妖怪)决斗、胜利大团圆等。“灰姑娘”和“英雄成长”故事类型是中西方民间故事共有的常见类型.相关动漫作品一直未曾间断地出现,如近年的《功夫熊猫》系列就是英雄成长类型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