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样本行业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作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不仅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并且通过评价活动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监督和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经营规范和完善, 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被评价的电子商务网站
通过网站评价, 网站经营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站实际运行的效果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 认识自己的网站的地位、优势和不足, 作为网站维护、更新及进一步开发、完善的依据。而参加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 文献[1]对此作了全面的分析,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扩大知名度。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得到多种媒体的转载, 产生良好的新闻效应, 对扩大网站知名度比常规推广手段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2) 吸引新用户。互联网新用户几乎是每半年增加一倍, 对于许多新用户来说, 可能并不十分了解现有网站的状况, 因此, 网站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上网者可能首先成为知名网站的用户。
(3) 增加保持力和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大都有相似的特征: 良好的顾客服务、有价值的网站内容、生机勃勃的商业模式。在同等条件下, 顾客显然对榜上有名的网站拥有更高的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承诺和顾客的信任。
(4) 了解行业竞争状况。尤其对于比较购物模式的网站评比, 通过网站评比和排名, 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本行业竞争对手的整体状况和各项指标的排名, 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便于改进。
(5) 促使网站更加重视客户的满意度。由于电子商务重视客户关系, 以“顾客为中心”, 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现出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因而评比网站根据多种因素、按“服务质量”的差别对网站进行排名, 这样有利于促进商家从总体顾客满意入手改进经营模式, 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的效果早已为各大网站所认可, 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手段之一。
1.2 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 比较电子商务。评比网站作为比较电子商务的主要组织形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 其作用日益重要。它根据特定的网站评价方法和指标, 以一定的商务网站为分析评价对象, 为顾客、被评价网站及其投资方提供相关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作为中立的第三方通过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网站测评、排名及其分析报告等而抓住了市场机会, 快速地成长。如美国的两个著名的评比网站(gomez.com , bizrate.com ) 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排名, 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 专门的评价网站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出现了并蓬勃发展起来。
因此, 评比网站是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通道, 为消费者提供中立、公正的被评网站的信息, 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网站。另外评
比网站还能监督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 它关于网站的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对网站经营管理者具有指导意义, 起到了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 评价网站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3 顾客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务网站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顾客可以根据中立的网站评价结果, 获得可靠的各个商务网站的评价信息, 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并且有助于更方便、更迅速地选择合适的网站进行商务活动或获得最好的服务。例如, 在网上购物方面, 消费者利用网站评分结果, 就可以从产品的价格、质量, 网上商店的特别优惠措施等各方面比较不同的网上商店, 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最合适的网站, 并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2.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类型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参与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顾客(消费者)、相关的专家、网站管理和技术人员, 因而根据网站评价的主体不同, 可分为消费者评价、专家评价、网站自身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性质不同, 可划分为商业性网站评价和非商业性网站评价。
根据网站评价的方法不同, 可划分为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被评价网站的行业范围不同, 可划分为综合性网站评价和专业性网站评价。其中专业性网站评价按行业又可划分为各个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 因各行业有其特殊性, 故其评价标准有一定区别。
根据网站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不同, 可分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性评测机构、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各类咨询调查公司及有关的媒体、民间的“品网”。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机构以其独有的方法展开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 各自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1) 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在我国又称为官方的测评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该中心是成立于1997年6月3日的非赢利管理与服务机构。从1997 年开始, CNNIC 每年组织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并分别了有关的调查报告。CNNIC 主要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 并在调查报告的末尾有一个基于用户调查推荐形成的分门别类的“10 佳优秀站点”。
美国消费者联盟(CU) 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电子商务网站测评活动, CU 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性的测试和信息组织。自从1936 年起, CU 的使命一直是检验产品, 向公众检测报告, 并保护消费者。CU 的非赢利性质有助于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目前其管理的网站Consumer ReportsOnline (consumersunion.org) 主要对如下9类网站进行评比: 服饰、器具、汽车、书籍和音乐、目录、电子、玩具、家庭装饰与家具。
(2) 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比较著名的商业性评比网站有美国的Gomez 和Bizrate。
BizRate1com 公司成立于1996 年, 号称是第一网上购物门户网站。它采用“在线调查法”收集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评比的资料, 即B izRate 所有资料全部来自对真实顾客的在线调查。通过向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购物者收集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近4000 家网上商店进行评分。由此得出的评比结果可以被认为是顾客满意度的标准。
Gomez 是一个为电子商务用户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基于因特网服务质量评测的机构。即Gomez 通过综合业界专家意见, 通过全面、广泛、客观的因特网评价法, 高质量的社区评比, 以及在线企业的评论, 为网络用户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用户经验评测、电子商务基准测试和用户导购等服务, 以帮助企业建立成功的电子商务和指导网络用户进行在线交易。Gomez 的企业目标是成为业界第一的提供电子商务决策支持和在线用户经验评测的企业。
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 如易购网(ego88.com ) 等也属于此种类型, 只是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的功能比较简单, 主要是对各购物网站的商品价格进行比较。
(3) 各类咨询调查公司以及有关的媒体。著名的研究咨询公司Fo rrester Research (forrester.com ) 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曾进入了电子商务网站评比领域,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Forrester是用在线消费者调查、站点表现的统计数据以及公正的专家分析相结合的“强力评比法”(Forrester PowerRankings) 对某个站点进行评价,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在线消费的决策, 同时也能给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努力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国的赛迪网(ccid.com )、CTC 中国竞赛在线、《中国计算机世界》等机构或媒体也相继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活动, 评选优秀的网站, 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民间的“品网”。所谓“民间品网”是指国内非官方的、非赢利性质的评比网站。与CNN IC 互联网调查报告是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性咨询的目标不同, 品网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网友, 其目的是向网友们推荐可看、耐看、好看的站点。考虑到一些“重量级”的站点在网友当中是人尽皆知的。因此, 其品评的对象也主要是一些个人站点, 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秀但同时又不太为众人所知的个人站点。国内比较有名的“品网”有: 梦想热讯品网(pick2net.yesite.com) , 网星品网(picknet1.rg) 等。国内的“品网”, 严格来说还只是比较电子商务的雏形。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的评比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个人站点而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网站; 二是它们的评比标准侧重于网站技术方面的因素, 没有充分考虑到顾客服务方面的因素。
3.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方法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很多, 从评价所需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来看, 目前通用的有以下四种:
转贴于
(1) 网站流量指标统计。网站流量指标统计就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析网站的浏览量。国际上著名的咨询调查机构如M ediaM et rix 公司(mediametrix.com )、ACNielsen 媒体研究所(netratings.com ) 等采用独立用户访问量指标来确定网站流量, 并据此定期网站排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 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的第三方网站流量认证系统(cnnic.net.cn )、网易中文网站排行榜(best.netease.com) 也是采用网站流量指标排名方法。网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 也有昨天最新排名。国际上对独立用户通用的定义是: 在一定统计周期内(一个月或一个星期) , 对于一个用户来说, 访问一个网站一次或多次都按一个用户数计算。
但是, 国内外关于网站流量指标的定义并不一致, 国内各网站采取的定义方法也有所不同, 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网站流量排名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而且, 最重要的是, 国外咨询机构采用的是实际监测的手段, 而上述国内网站流量主要采取在被测网站加入代码的方式, 并且对于是否参与排名、是否公开排名结果完全出于自愿, 这样, 网站访问量排名的真实性、全面性等均无法保证。即使如此, 参加类似的网站排名对于提高网站知名度仍然起到一定作用。
(2) 专家评价。专家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调查,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的一种方法。
例如, CTC 中国竞赛在线(www ctc.org.cn)于1999 年10 月举办的“99 中国优秀网站评选”, 将网站分为综合与门户、政府与组织、电脑与网络等10 个类别。初选由评选机构选定20 个以内的候选网站, 评选活动首先由公众在网上投票并发表意见, 最终结果则由评选委员会根据综合因素评定, 实际上主要决定于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 可以对各被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 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例如, 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 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 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 有些专家出于情面因素, 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 也不便于当面提出, 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 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十大网站的评比结果都是基于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有人为作弊的可能, 为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但是, 由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水平与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系统误差、调查费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任何一家评比网站来说,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并保持自身的公正形象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是在线调查还是专家评价, 都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各人的经历、偏好有所不同, 对每种标准的判断就会有差异。所以, 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描述, 各种评比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4) 综合评价方法。鉴于以上各种网站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即动态监测、市场调查、专家评估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模式, 这需要有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 全面、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 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 也需要有科学、合理并有足够样本量的固定样本作为基础。
在这种评价方法中, 首先是建立加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通过技术测量、专家调查、用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并建立监测数据库、调查数据库等; 再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对数据库存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例如文献[2] 对综合类证券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包含A SP 平台服务、ICP 内容服务的非券商类电子商务网站) 在技术指标、功能模块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测试了各网站的技术指标, 综合比较了其各功能模块, 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基本面战略能力描述, 并做出了优劣势分析比较评介。
建立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综合评价体系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据报道, 这样的综合评价网正在建设之中。
4.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 电于商务网站评价类型众多, 由于不同的网站所设定的目标不同, 所以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文献[3] 列出了信息服务型网站、教育咨询网站、商品分销网站、销售网站等不同类型网站的主要评价标准。其中, 网站的访问量则是所有网站共同的评价指标。
Gomez 和B izRate 主要从客户需求、客户满意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Gomez 制定了5 个一级类指标: 易用性、用户信心, 站点资源、客户关系服务和总成本。具体见表1:
BizRate 制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共有10 项:再次光顾网站、订购的方便性、产品选择、产品信息、产品价格、网站外观与表现、物品运输和处理、送货准时性、产品相符性、顾客支持、订购后跟踪。
消费者联盟(CU) 网站Consumer Repo rts O nline(Consumersunion.org) 的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网站流量, 销售额, 网站政策(安全性、个人隐私、装运、退货、顾客服务) , 使用方便性(设计、导航、定单及取消、广告) 和网站内容(分类深度、产品信息、个性化) , 然后专家根据各项指标的综合结果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排名。
CNNIC 的评价指标有: 站点的浏览器的兼容性, 引擎上的出现率, 站点速度, 链接的有效率, 被链接率, 拼写错误率, 站点设计。
综上所述, 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内容因各网站的目标不同而不同, 有的侧重于技术指标的测评, 有的侧重于信息服务评价, 而有的侧重于客户满意度的评价。对于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而言, 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技术指标。包括站点速度、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链接的有效性等。②界面指标。包括整体视觉效果、美工设计、页面布局、网站结构与分类深度、使用的方便性等。③资讯指标。包括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及种类、信息更新频率、个性化信息服务等。④功能指标。包括网站功能的完备性、功能实现的有效性、特色产品、特色功能和特色服务等。⑤客户服务指标。包括物品配送的收费和配送方式的选择性、送货准时性、顾客支持的水平和质量、个性化定制能力、网站与用户的交互性、个人隐私保护等。⑥经营业绩指标。包括网站流量(点击率)、交易额、成本利润率、甚至股票价格等。
5.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展望
正如前述, 电子商务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了许多评价机构的诞生, 也促进了评价研究的发展。从总体来讲, 国外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要比国内成熟。
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国外的评价内容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 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而国内的网站评价还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 也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 在评价方法上, 虽然国内外网站评价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等方法, 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 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 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网民数量有限。此外,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 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 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再次, 虽然我国易购网和CNN IC 在网站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们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不足。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品牌的专门的评价网站, 影响了评价网站价值的发挥。
因此, 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应用: 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 确立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 积极应用多指标的加权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动态分析评价法等更为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作为中立机构的评价网站的建设, 将之作为一个完善和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举措, 作为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 面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冯英健. 网站评比: 扩大知名度的有效方式——网站评比的主要形式及价值. marketingman.net, 2000-05-29
2 欧森, 杨冰之. 证券电子商务网站测评报告(摘要). 信息产业报, 2000206212
3 (美) B rendaKienan 著, 健莲科技译. 电子商务管理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周述文. 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及评价初探. 中国管理科学, 2000 专刊
5 bizrate. com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站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站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受用户欢迎的程度,用户们如何使用该网站,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找到进一步改善的方法。网站投资者需要了解网站的运营状况、品牌实力和发展潜力等,评估网站的价值,以便作出投资决策。消费者需要了解如何寻找最好的网站,以获得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价值。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标尺和方法来评估网站。因此,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强烈社会需求促使网站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促进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应用更健康地发展。
1.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作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不仅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并且通过评价活动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监督和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经营规范和完善,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被评价的电子商务网站
通过网站评价,网站经营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站实际运行的效果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认识自己的网站的地位、优势和不足,作为网站维护、更新及进一步开发、完善的依据。而参加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文献[1]对此作了全面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扩大知名度。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得到多种媒体的转载,产生良好的新闻效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比常规推广手段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2)吸引新用户。互联网新用户几乎是每半年增加一倍,对于许多新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十分了解现有网站的状况,因此,网站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上网者可能首先成为知名网站的用户。
(3)增加保持力和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大都有相似的特征:良好的顾客服务、有价值的网站内容、生机勃勃的商业模式。在同等条件下,顾客显然对榜上有名的网站拥有更高的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承诺和顾客的信任。
(4)了解行业竞争状况。尤其对于比较购物模式的网站评比,通过网站评比和排名,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本行业竞争对手的整体状况和各项指标的排名,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便于改进。
(5)促使网站更加重视客户的满意度。由于电子商务重视客户关系,以“顾客为中心”,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现出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因而评比网站根据多种因素、按“服务质量”的差别对网站进行排名,这样有利于促进商家从总体顾客满意入手改进经营模式,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的效果早已为各大网站所认可,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手段之一。
1.2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比较电子商务。评比网站作为比较电子商务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其作用日益重要。它根据特定的网站评价方法和指标,以一定的商务网站为分析评价对象,为顾客、被评价网站及其投资方提供相关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作为中立的第三方通过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网站测评、排名及其分析报告等而抓住了市场机会,快速地成长。如美国的两个著名的评比网站(,)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排名,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专门的评价网站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出现了并蓬勃发展起来。
因此,评比网站是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通道,为消费者提供中立、公正的被评网站的信息,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网站。另外评比网站还能监督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它关于网站的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对网站经营管理者具有指导意义,起到了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评价网站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3顾客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务网站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顾客可以根据中立的网站评价结果,获得可靠的各个商务网站的评价信息,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并且有助于更方便、更迅速地选择合适的网站进行商务活动或获得最好的服务。例如,在网上购物方面,消费者利用网站评分结果,就可以从产品的价格、质量,网上商店的特别优惠措施等各方面比较不同的网上商店,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最合适的网站,并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2.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类型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参与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顾客(消费者)、相关的专家、网站管理和技术人员,因而根据网站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消费者评价、专家评价、网站自身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商业性网站评价和非商业性网站评价。
根据网站评价的方法不同,可划分为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被评价网站的行业范围不同,可划分为综合性网站评价和专业性网站评价。其中专业性网站评价按行业又可划分为各个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因各行业有其特殊性,故其评价标准有一定区别。
根据网站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不同,可分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性评测机构、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各类咨询调查公司及有关的媒体、民间的“品网”。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机构以其独有的方法展开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各自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1)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在我国又称为官方的测评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该中心是成立于1997年6月3日的非赢利管理与服务机构。从1997年开始,CNNIC每年组织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并分别了有关的调查报告。CNNIC主要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在调查报告的末尾有一个基于用户调查推荐形成的分门别类的“10佳优秀站点”。
美国消费者联盟(CU)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电子商务网站测评活动,CU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性的测试和信息组织。自从1936年起,CU的使命一直是检验产品,向公众检测报告,并保护消费者。CU的非赢利性质有助于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目前其管理的网站ConsumerReportsOnline主要对如下9类网站进行评比:服饰、器具、汽车、书籍和音乐、目录、电子、玩具、家庭装饰与家具。
(2)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比较著名的商业性评比网站有美国的Gomez和Bizrate。
BizRate1com公司成立于1996年,号称是第一网上购物门户网站。它采用“在线调查法”收集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评比的资料,即BizRate所有资料全部来自对真实顾客的在线调查。通过向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购物者收集直接的反馈信息,对近4000家网上商店进行评分。由此得出的评比结果可以被认为是顾客满意度的标准。
Gomez是一个为电子商务用户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基于因特网服务质量评测的机构。即Gomez通过综合业界专家意见,通过全面、广泛、客观的因特网评价法,高质量的社区评比,以及在线企业的评论,为网络用户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用户经验评测、电子商务基准测试和用户导购等服务,以帮助企业建立成功的电子商务和指导网络用户进行在线交易。Gomez的企业目标是成为业界第一的提供电子商务决策支持和在线用户经验评测的企业。
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如易购网等也属于此种类型,只是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各购物网站的商品价格进行比较。
(3)各类咨询调查公司以及有关的媒体。著名的研究咨询公司ForresterResearch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曾进入了电子商务网站评比领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Forrester是用在线消费者调查、站点表现的统计数据以及公正的专家分析相结合的“强力评比法”(ForresterPowerRankings)对某个站点进行评价,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在线消费的决策,同时也能给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努力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国的赛迪网、CTC中国竞赛在线、《中国计算机世界》等机构或媒体也相继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活动,评选优秀的网站,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4)民间的“品网”。所谓“民间品网”是指国内非官方的、非赢利性质的评比网站。与CNNIC互联网调查报告是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性咨询的目标不同,品网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网友,其目的是向网友们推荐可看、耐看、好看的站点。考虑到一些“重量级”的站点在网友当中是人尽皆知的。因此,其品评的对象也主要是一些个人站点,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秀但同时又不太为众人所知的个人站点。国内比较有名的“品网”有:梦想热讯品网,网星品网等。国内的“品网”,严格来说还只是比较电子商务的雏形。原因有二:一是它们的评比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个人站点而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它们的评比标准侧重于网站技术方面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到顾客服务方面的因素。
3.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方法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从评价所需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来看,目前通用的有以下四种:
(1)网站流量指标统计。网站流量指标统计就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析网站的浏览量。国际上著名的咨询调查机构如MediaMetrix公司、ACNielsen媒体研究所等采用独立用户访问量指标来确定网站流量,并据此定期网站排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三方网站流量认证系统、网易中文网站排行榜也是采用网站流量指标排名方法。网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也有昨天最新排名。国际上对独立用户通用的定义是:在一定统计周期内(一个月或一个星期),对于一个用户来说,访问一个网站一次或多次都按一个用户数计算。
但是,国内外关于网站流量指标的定义并不一致,国内各网站采取的定义方法也有所不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网站流量排名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国外咨询机构采用的是实际监测的手段,而上述国内网站流量主要采取在被测网站加入代码的方式,并且对于是否参与排名、是否公开排名结果完全出于自愿,这样,网站访问量排名的真实性、全面性等均无法保证。即使如此,参加类似的网站排名对于提高网站知名度仍然起到一定作用。
(2)专家评价。专家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调查,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的一种方法。
例如,CTC中国竞赛在线于1999年10月举办的“99中国优秀网站评选”,将网站分为综合与门户、政府与组织、电脑与网络等10个类别。初选由评选机构选定20个以内的候选网站,评选活动首先由公众在网上投票并发表意见,最终结果则由评选委员会根据综合因素评定,实际上主要决定于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可以对各被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例如,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有些专家出于情面因素,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也不便于当面提出,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十大网站的评比结果都是基于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有人为作弊的可能,为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但是,由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水平与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系统误差、调查费用等多种因素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任何一家评比网站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保持自身的公正形象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是在线调查还是专家评价,都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各人的经历、偏好有所不同,对每种标准的判断就会有差异。所以,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描述,各种评比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4)综合评价方法。鉴于以上各种网站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子商务网站评价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即动态监测、市场调查、专家评估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模式,这需要有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全面、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也需要有科学、合理并有足够样本量的固定样本作为基础。
在这种评价方法中,首先是建立加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技术测量、专家调查、用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建立监测数据库、调查数据库等;再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对数据库存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例如文献[2]对综合类证券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包含ASP平台服务、ICP内容服务的非券商类电子商务网站)在技术指标、功能模块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测试了各网站的技术指标,综合比较了其各功能模块,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基本面战略能力描述,并做出了优劣势分析比较评介。超级秘书网
建立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综合评价体系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据报道,这样的综合评价网正在建设之中。
4.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电于商务网站评价类型众多,由于不同的网站所设定的目标不同,所以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文献[3]列出了信息服务型网站、教育咨询网站、商品分销网站、销售网站等不同类型网站的主要评价标准。其中,网站的访问量则是所有网站共同的评价指标。
Gomez和BizRate主要从客户需求、客户满意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Gomez制定了5个一级类指标:易用性、用户信心,站点资源、客户关系服务和总成本。
BizRate制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共有10项:再次光顾网站、订购的方便性、产品选择、产品信息、产品价格、网站外观与表现、物品运输和处理、送货准时性、产品相符性、顾客支持、订购后跟踪。
消费者联盟(CU)网站ConsumerReportsOnline的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网站流量,销售额,网站政策(安全性、个人隐私、装运、退货、顾客服务),使用方便性(设计、导航、定单及取消、广告)和网站内容(分类深度、产品信息、个性化),然后专家根据各项指标的综合结果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排名。
CNNIC的评价指标有:站点的浏览器的兼容性,引擎上的出现率,站点速度,链接的有效率,被链接率,拼写错误率,站点设计。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内容因各网站的目标不同而不同,有的侧重于技术指标的测评,有的侧重于信息服务评价,而有的侧重于客户满意度的评价。对于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而言,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①技术指标。包括站点速度、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链接的有效性等。②界面指标。包括整体视觉效果、美工设计、页面布局、网站结构与分类深度、使用的方便性等。③资讯指标。包括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及种类、信息更新频率、个性化信息服务等。④功能指标。包括网站功能的完备性、功能实现的有效性、特色产品、特色功能和特色服务等。⑤客户服务指标。包括物品配送的收费和配送方式的选择性、送货准时性、顾客支持的水平和质量、个性化定制能力、网站与用户的交互性、个人隐私保护等。⑥经营业绩指标。包括网站流量(点击率)、交易额、成本利润率、甚至股票价格等。
5.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展望
正如前述,电子商务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了许多评价机构的诞生,也促进了评价研究的发展。从总体来讲,国外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要比国内成熟。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国外的评价内容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国内的网站评价还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也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虽然国内外网站评价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等方法,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网民数量有限。此外,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再次,虽然我国易购网和CNNIC在网站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不足。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品牌的专门的评价网站,影响了评价网站价值的发挥。
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应用: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确立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应用多指标的加权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动态分析评价法等更为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作为中立机构的评价网站的建设,将之作为一个完善和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举措,作为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面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站评比:扩大知名度的有效方式——网站评比的主要形式及价值.2000-05-29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Cost)+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Administration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和时间(Time)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物流费用+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V.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
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
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
1950
3
仓储成本
780
二、
运输成本
6050
1
公路运输
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
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
1610
4
铁路运输
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
280
6
油料管道运输
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
240
8
货运
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
50
三、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370
四、
全部物流成本
9700
资料来源:RosalynWilson&RobertV.Delaney,UnderstandingInventoy—StayCurious,13th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L.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S.BusinessLogistics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Transportation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ofCurrentBusinessMarch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S.Statistical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S.DepartmentofCommerce,Census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AnnualSurvey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P.AlfordandJohnR.Bangs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1
保险(Insurance)
0.25%
2
仓储(Storagefacilities)
0.25
3
税费(Taxes)
0.50
4
运输(Transportation)
0.50
5
搬倒(Handlingcosts)
2.50
6
贬值(Depreciation)
5.00
7
利息(Interest)
6.00
8
过时(Obsolescence)
10.00
9
总计(Total)
25.00%
资料来源:L.P.AlfordandJohnR.Bangs(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York: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s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Armstrong&Associates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
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
专项合同运输
83
2.5
2
国内运输管理
175
3.6
3
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
153
13.3
4
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
157
7.5
5
3PL软件
40
6
总的合同物流市场
608
7.4
资料来源:10th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ciceProviders,Armstrong&AssociatesInc.Stoughton,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内容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就成为业界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CostAndServiceDatabase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工业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表4.2002年平均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34%
2
仓储成本
2.02%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43%
4
行政管理成本
0.41%
5
存货持有成本
1.72%
6
物流总成本
7.65%
表5.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15%
2
仓储成本
1.19%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39%
4
行政管理成本
0.37%
5
存货持有成本
1.74%
6
物流总成本
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成品仓储费用;c.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分销管理成本和e.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Inventory–Stay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Industry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
非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
3.1-5.9%
3.1-5.9%
存货服务成本
1%
1%
仓储成本
4%
8%
存货风险成本
15%
30%
总成本
23-26%
42-45%
表7.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
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
隔夜包裹
4
经济包裹
2
定时递送
4
国际递送
优先货和包裹
8
经济货和包裹
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
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包裹的价值x(存货持有成本÷365)
x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此对于社会化服务有着广泛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也是有边界的,服务不足或供给过度,以致于越俎代庖,都不利于它的健康发展。而从全世界来看,各国政府正日益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认识到了公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在我国,针对中小企业部门的出现,政府制定了相应政策,并为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整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慢、服务水平低等,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服务市场。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供求偏差表现
(一)企业发展服务的内涵
无论是根据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还是人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由其他企业来替其完成。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生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业,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除了每个企业都“小而精”,相互依存度非常高,不仅仅存在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关系外,还有一些中间组织为整个产业提供服务,如研究开发、管理咨询等,这些服务使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创意。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资源散落、之所以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受到掣肘,就是因为产业环境中缺少土壤养分,而养分恰是生产业的最大魅力所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商务服务业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专业服务业(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第一类,即通常所指的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发展服务是国家政策成本比较大的项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企业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了政府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一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性单位,一类是财政资助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体现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提供主体是社会化的,是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其中,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协会、工商联合会等公益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
中小企业是企业发展服务的主要需求主体,根据企业发展服务供给主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提供模式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协会商会主导模式、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建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往往不成熟、数量少、规模小,无法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外事促进和市场开拓等。其优点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起各种政府服务机构,缺点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了解不足,且容易产生低效率。
2、协会商会主导模式
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会等业界互助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协会商会组织健全的地区比较普遍(如温州),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法律维权、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支持、企业间贷款互助等。其优点是可以集聚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提供自助式服务,不足是由于力量有限,服务功能往往不健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对于政府不能或不方便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方面,而协会商会力量不足时,就应该由社会各方面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直接的市场化服务。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成熟,服务市场比较健全,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规模大、数量多,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一方面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中介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也比较强,容易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提供服务的内容往往也是最全面的,几乎涉及中小企业需要的各个服务领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准确的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市场化服务,不足是在服务市场尚不健全或存在垄断时,会导致服务资源投入错位、收费与服务不成比例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种商品,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服务易获得性、企业偏好等,影响服务供给的因素则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价格、成本一收益率,其中,前三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能力,后两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意愿。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往往会有偏差,其中,供小于求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服务机构少、服务产品少、服务质量差、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等。政府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不能很好的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服务需求、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容易导致服务供给不足;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业界互助力量比较薄弱,提供服务的范围比较窄、运转资金匮乏等原因,也容易造成服务供给不足。相对而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能够根据服务市场状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服务产品,调节自身供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
供大于求的情况则往往出现在某一细分服务领域,并且一般该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如在我国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报关服务的服务提供商数量比较多,而服务需求市场规模有限,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供大于求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既有企业对服务产品缺乏了解、对服务价值认识不够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服务性价比低、服务的可获得性差、服务产品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等服务供应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服务产品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一致是导致服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如根据一份英国国际发展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都的调查报告。该地在法律知识培训及创业辅导方面,客户明示的需求要低于服务提供商为提供这些服务所投入的资源。与此相反,客户对于专业技能培训、信息化培训以及质量标准评估培训的欢迎程度要高于服务提供商的关注。
三、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途径:概念模型与现实思考
(一)概念模型
服务供小于求是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由于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因此,需要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根据三种服务提供模式的优缺点,建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概念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表现及修正途径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市场上,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服务提供主体仍然是政府’,协会商会的力量比较薄弱,而市场专业中介服务组织还没有发育成熟,服务供给数量少,服务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修正这种偏差,需要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1、政府层面
(1)整合资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涉及广,统一协调难度大,需要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联合行动、整合资源。对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应按照政府统筹规划,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牵头,协同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人事、民政、劳动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税务、统计、金融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环节,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规模化、品牌化。同时,有条件的地方需要推进综合部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市场化,发达地区的服务中心应该设立为企业性质。对于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中心,则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优化服务功能。
(2)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综合机构可通过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供求对接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需求。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包括服务补贴支持项目、金融支持项目、创业支持项目、研发与创新支持项目、培训支持项目、信息支持项目、市场开拓支持项目、与大企业对接支持项目、环境项目、节能项目、可再生资源项目、风险资本项目等,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细化,避免项目的重叠。通过组建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服务支持项目的信息采集、连续跟踪、有效性评估,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中小企业服务支持项目的提供部门使得支持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3)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协会商会发展。我国协会商会的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体制外途径生成、体制内途径生成、体制内外结合以及法律授权产生。这些协会商会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也包括政府顺应市场形式而进行的适当引导。在转型期,政府对协会商会总体上趋于扶持,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具体表现在控制市场准入、控制资源投人、制约职能发挥等,导致协会商会的管理、服务、协调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发挥协会商会功能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坚持政会分开,保证协会商会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的独立性;二是实现职能转移,将协会商会能够履行的职能从政府转移到协会商会,鼓励它们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三是放松市场准入,取消审批许可登记制度,取消业务主管部门,允许条件成熟的行业内企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权衡从而自主成立行业协会:四是为行业协会收入多元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高协会商会会费收取标准,扩大服务性收费的份额;五是完善政府购买机制,政府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发展协会商会,根据协会商会提供服务的工作数量、质量、复杂性等可量化指标支付相应费用。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协会商会会参政议政的权力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中小企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4)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现阶段,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仍然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但要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走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最终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其中,政府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面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自愿的原则,推进中介机构积极实行行业内的联合与重组,淘汰一批规模小、执业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介机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具有国际信誉的中介机构,逐步缩小与国际中介机构的差距,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政
策,包括:财政政策,主要是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设立;税收政策,主要是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如对公益提供税收减免,对商业提供补贴等;创业政策,包括对首次创业的企业或个人给予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工商注册费用减免,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进行奖励等。约束机制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我国从2000年就出台了《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更进一步要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求该资金中一部分要用于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目前仍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管,需要完善法规,将中介服务组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对中介服务组织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强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此外,还要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自律机制,要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本身的制度、章程和运行规则进行管理,在中介服务组织中成立协会,把分散的中介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是加强对服务资格的监管,在鼓励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在一些特殊服务领域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四是提高《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并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督促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协会商会层面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我国协会商会往往具有官办民营的性质,制度建设滞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生制度异化,与行业协会的本质特征相背离,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协会商会作用的发挥。只有加强行业协会的内部建设,提高行业协会的质量,行业协会才能承担起政府转移给它的职能。协会商会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协会的制度和章程。章程要明确本协会的各项具体职能,把行业协会的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以协商、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内部事务,制定行业内部争议处理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增强自我约束,完善内部管理。
(2)提高协调能力,发挥服务、发展、代表功能。协调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协会商会开展有效服务的重要因素,协会商会提高协调能力的关键在于:一是协调会员单位之间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合作,共同发展,建立价格协商、利益共享、行业自律等机制,维护行业竞争秩序;二是协调政府指导,通过开展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统计体系,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呼声,为政府制定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帮助会员单位开拓市场,特别是在解决贸易纠纷与争端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层面
(1)提高内部规则的约束力。我国社会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是在经济社会转型之后产生的,经历了政府强力干预向引导、服务的角色转变后,中介机构也逐步走向依赖内部规则的治理。内部规则往往是在组织内部成员在商定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和程序,是自我履行的契约。这种内部规则的约束力主要依靠契约、信任、相互监督等机制,能够给内部成员一个稳定的预期。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内部规则中的契约治理往往表现为精英治理,导致管理不善、缺乏民主,因此,需要依靠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来实现内部规则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开展服务需求调研,以需求定供给。我国目前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由政府开展,容易导致调研信息失真,社会中介机构作为服务提供商则具有获取真实信息的有利条件,因此,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调研,在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打造服务供求对接平台。如中小企业需要管理咨询,包括远景规划、战略管理、现场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调查了解这些需求,就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中小企业需要市场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等来满足其需求。
四、实证分析
笔者围绕湖北省主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评估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需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调研选择两类样本,一是中小企业样本,主要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法律、广告、设计等)、交通仓储电信服务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1个行业中,选择中小企业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4份,有效率为98%。二是服务机构样本,从金融、技术、培训服务体系中选择服务机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60份,有效率为88%。
1、样本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就行业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5.8%、农林占1.9%、现代服务业占1.9%、其他行业占15.4%;就企业所有制形式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私人控股)占34.6%、私营企业占32.7%、外资(合资)企业占23.1%,国内股份制企业占5.8%、集体企业占3.8%;就企业要素类型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53.8%、资本密集型企业占5.8%、技术密集型企业25%。
2、样本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服务机构样本中,企业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大多数,其中,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0%,同时,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也占有一定比例。
(二)调研分析方法
1、调研方法
(1)问卷调研。分别针对武汉、咸宁、襄樊、随州、孝感等10个市、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展开调查,发放中小企业调查问卷和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小企业问卷在调研城市的典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下发,了解中小企业对当地可利用的企业发展服务和政策支撑的认知程度。各地服务机构的调查遵循重点体系涵盖(主要是金融、技术和培训)、大机构送达的原则评估代表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力和现状,将供给和需求结合寻求企业发展服务中存在的差距,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细分市场上中小企业的需求。
(2)现场调研。现场调研采用小组讨论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小组讨论的成员包括:各被调研市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2--3名中小企业代表,2--3名服务机构代表;同时,在各县市选择1--5家企业、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访谈。
2、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经EXCEL整理后,运用饼状图、柱状图等进行比较说明,部分数据输入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研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需求情况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对企
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政府服务、市场容量、本地的优惠政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融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获得性、劳动力成本;交通条件、社会文化、生产水平、生活环境的适宜度、地理位置等因素也较为重要。
(2)各种服务项目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大多数样本企业认为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是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以及信用担保等服务,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帮助与大企业配套、教育培训等服务也比较重要。
2、服务机构发展及服务供给情况
(1)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判断。绝大部分服务机构认为可充分注重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也有个别服务机构认为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2)提供服务的主要种类。样本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筹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在这些服务中,又以提供信息咨询、贷款担保和人才培训为主,这三种服务占全部服务种类的53.9%。
(四)供求偏差分析
1、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获得过中介服务的企业中,只有11.1%的企业对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58.3%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30.6%的企业则表示不满意。另外,企业对各种服务项目的评价普遍不高,就具体的服务项目而言,对评估和认证、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教育培训比较满意的分别占53.15%、44.7%、44.7%和42.6%,企业最不满意会展、信用担保、税收中介、财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企业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则主要是服务收费太高、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缺乏深度等问题,分别占28%、24%和19%。
2、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以技术服务为例,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中,有5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但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中,没有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贷款。另以培训服务为例,就培训方式而言,78.8%的中小企业希望采用短期就近培训的模式,17.3%的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就近培训,13.5%的企业愿意采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只有11%的企业愿意使用短期外地培训。但现有的培训机构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服务,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的需要,利用网络新兴媒体进行远程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发展。
3、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服务市场的发育
样本服务机构以提供非营利为主,但企业更愿意付费接受高质量的市场化服务。根据问卷及小组访谈,目前,大部分服务是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综合机构提供的公共或公益,企业可选择的高质量的收费服务项目不多,但实际上,企业愿意为大部分的中介服务付费,被调查企业针对各项服务愿意付费的比例远高于不愿意付费的比例。
(五)修正偏差的主要途径
1、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从企业角度看,就针对“本地中小企业服务的供求情况”的判断,55.9%的企业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不到有9%的企业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其余36%的企业认为二者基本持平。多达85%的企业认为未来对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只有6%的企业认为需求将减少。从服务机构看,77%的服务机构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有3%的服务机构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就中介服务水平而言,有73.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本地的中介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2、充分发挥政府应有作用
政府应该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明确提供服务的项目和类型,这是本次调研的普遍共识。97.9%的企业认为政府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扮演的着重要的角色,只有2.1%的企业认为政府的作用不是很重要。参与访谈和小组讨论的代表认为,虽然政府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要明确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边界,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应尽可能地由它们提供,不能越俎代庖。
就服务项目和类型而言,企业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融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的选择比例最高,会展服务、评估和认证、税收中介、经营管理的选择比例较低。企业最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教育培训选择比例最高,进出口服务、会展服务、税收中介、财务服务的选择比例较低。
3、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随着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介服务机构必将在为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有综合性高级人才缺乏、获取服务对象信息困难、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困难以及缺乏运营资金等。其中,综合性高级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外部环境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影响也很大,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来源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是制约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政策支持的缺乏、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一般,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就具体的支持措施而言,大多数服务机构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建立中介服务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强中介人员技能和管理培训。
4、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66-07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为促进产业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进行转移,进一步深化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试图以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关于战略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存在一定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实际产业转移态势与政策预期并不一致,产业转移并未显著发生[1-3];另外也有研究认为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4-5]。因此,沿海地区的产业是否如预期一样,大规模转移到资源供给相对充足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沿海欠发达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而合理有效地定量测度产业转移将更为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以及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政策偏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如何合理有效地测度区际产业转移规模,近几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与测度方法、标准选择的不同,导致测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偏差。国外学者通过区位熵构建了国际产业转移指数,对意大利产业发展与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6],其他相关研究通常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指标度量国际产业转移[7-8]。在我国定量测度不同省份间的产业转移因缺乏各省份间直接投资的准确数据而无法使用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指标。国内学者多采用间接方法对区际产业转移进行测度,张公嵬 等(2010)将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与产业的绝对份额结合,对制造业转移的整体态势进行研究[9-10],但其测度结果因产业绝对份额忽视了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而有失准确性,故仅反映了转移的相对规模。刘红光 等(2011)利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区际产业转移的绝对数量进行测度,发现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显著,而是具有明显的北上特征[11],该方法完全依赖投入产出表,而投入产出表编制时间具有间断性,滞后性强,时间跨度大,故无法准确揭示产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过程。陈建军(2002)[12]、桑瑞聪 等(2014)[13]基于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产业转移,一方面该方法所需的微观企业数据获取难度较高,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进行的企业生产转移分析对于宏观层面的行业转移并不完全适用。范剑勇(2004)运用SP指数与最高市场份额所属区域结合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以及转移的状况进行分析[14],该方法难以揭示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分布特征,而且对于某些生产高度地理集中的产业,将难以发现小规模的产业转移。冯根福 等(2010)[15]、龚晓菊 等(2012)[16]利用各地区相应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对我国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仅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且转移并未完全遵循梯度规律,该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区际产业转移的方向与产业承接地区的分布特征,但并未直接呈现出转移的相对规模。
综观相关文献,首先,国内研究侧重于对我国工业产业或者对部分代表性行业的区际转移状况进行测度与分析,而完全针对制造业的转移测度比较缺乏。其次,相关研究多从整体上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状况进行分析,而较少对我国区域等细分区域的产业转移进行研究。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的疏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冯根福 等(2010)[15]产业转移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与改善,构建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与区域间的制造业转移状况分别进行定量测度。该方法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转移方向与相对规模,而且可以揭示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分布特征,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产业转移指在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根据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进行转移的空间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集聚式转移和扩散式转移。具体而言,集聚式转移是指产业由低水平区域向高水平区域集聚的过程,扩散式转移是指产业由高水平区域向低水平区域扩散的过程[17]。
产业转移规模具体测度方法:若在第t年和第T年(t
λ=IAVTqp/IAVTq-IAVtqp/IAVtq (1)
若λ>0,则说明第t年至第T年期间,地区p中产业q的增加值份额提高,即地区p中产业q存在产业转入,转入产业的相对规模棣耍蝗籀
(二)区域划分
相关研究多从整体上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状况进行分析,而较少对我国区域等细分区域的产业转移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划分方法,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区域,分别是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区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18]。此外,本文选取的是除、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
(三)数据说明
考虑到我国从2000年开始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级战略,本文选取2001―2014年为样本时间,并将其划分为2001―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三个研究时间段。为全面考察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趋势,本文选取2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进行研究,并将2012年、2013年、2014年中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保持行业一致性。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由于相关统计年鉴仅报告了2000―2007年样本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根据统计体系的数据估算原则构造出全部年限样本行业的工业增加值[19-20]。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构建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计算出各地区制造业各行业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值,各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相对变化状况如表1所示。
(一)东中西三大地区制造业转移的特征
1. 东、中、西部地区间制造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2001―2006年,东部地区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的有食品制造业(-9.9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68%)、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08%)、专用设备制造业(-2.91%)等4个产业,占样本总数的1/5。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有农副食品加工业(0.6%)、烟草制品业(10.98%)、纺织业(6.43%)等15个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增长,占样本总数的3/4,多数产业转入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这些产业的增加值份额在下降,且东部地区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幅度与中西部地区对应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幅度之和相等。这说明,2001―2006年,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还处于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式转移的状态,东部地区多数产业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扩散式转移。
2007―2010年,东部地区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7.65%)、食品制造业(-5.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8.06%)等17个产业,占样本总数的6/7。其中,东部地区产业增加值比重降幅超过5%的产业,即发生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9.92%)、通用设备制造业(-9.13%)、金属制品业(-8.18%)等11个产业,约占转移产业总量的2/3。总的来看,从2007年起东部地区大部分制造业已经向外扩散式转移,转移产业的类型和数量剧增,转移规模大幅度扩张,已经出现了制造业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现象。另外,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承接的产业数量为17个、15个,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上,中部地区占有一定优势;在承接产业的规模上,中部地区承接产业的规模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在这一时期,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吸引力要明显大于西部地区,说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一定成效。
2011―2014年,东部地区有农副食品加工业(-5.30%)、食品制造业(-3.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49%)等17个产业发生扩散式转移,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降幅只有0.84%,所以,在此期间东部地区有16个产业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约占到样本总数的4/5。产业增加值份额降幅超过5%的产业,即发生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产业仅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22%)、金属制品业(-7.10%)等8个,占转移产业总量的1/2。总的来看,在转移产业的数量上,2011―2014年较上一时期变化不大,转移产业的数量基本保持在较高水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持续保持较大范围。在转移产业的规模上,2011―2014年大部分转移产业的规模以及发生大规模转移的产业数量与上一时期相比均有所缩小。新时期的制造业转移不再具有转移产业数量剧增、规模大幅度扩张的迅速发展态势,而是持续保持在较大的转移范围和较高转移水平稳定不变,但转移规模较高峰时期略有s小。
从整体上看,2001―2014年,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数量和规模均具有明显的增长态势,已经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大规模扩散式转移。2001―2006年,东部地区制造业扩散式转移并不显著,转移产业的数量和规模均处于较低水平,此段时间内,我国制造业主要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式转移。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2007―2010年,制造业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达到转移的高峰期。该时期内,转移产业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整体比前一时期有了飞跃式的增长。2011―2014年,制造业转移基本保持了上一时期的较大范围与较高水平,但转移规模略有缩小。
2.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制造业转移的次序特征。首先,在转移产业的次序方面。2001―2006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0.6%)、烟草制品业(10.98%)、纺织业(6.43%)、造纸和纸制品业(5.02%)等产业不仅未发生转移反而实现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医药制造业(-0.14%)、专用设备制造业(-2.91%)则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转移。这说明我国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并未完全按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规律顺次进行,而是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的状况。
其次,在转移区位的次序方面。2001―2006年,西部地区是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不仅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而且部分产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至西部地区,研究发现与冯根福 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15],本文不再赘述。2007―2010年,中部地区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此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数量为17个,西部地区为15个。在承接产业的规模上,中部地区超过西部地区的产业有16个,而西部地区超过中部地区的仅为2个。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日渐成为东部转移产业的主要承接地。2011―2014年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数量与规模有所减少,劣势越发明显。总的来看,在转移区位的次序选择方面,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并未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顺序转移,而是出现了部分产业优先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梯度背离现象。
(二)区域之间制造业转移的特征
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制造业转移与承接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各具特色,为了具体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差异与特征,现依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区域划分,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区域,计算出区域制造业各行业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值,其产业转移相对变化状况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
1. 四个沿海区域(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区域,转出的制造业类型、数量众多,规模较大。2007―2010年主要转出的产业,即四个区域均有转出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7个产业,占样本产业数量的35%;在其中三个区域向外转出的制造业有食品制造业(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京津、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医药制造业(京津、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仪器仪表制造业(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等4个,占样本产业数量的20%。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三个区域向外转出的产业在另一个沿海区域的增加值份额却是上升的,这表明在沿海区域内部之间产业转移也在发生,即向产业更具实力与优势的其他沿海区域转移。2011―2014年,四个沿海区域制造业转移状况基本延续了前一时期的状况,产业转移持续保持较大范围,但大部分产业的转移规模相比上一时期有所缩小。
2. 东北区域产业发展缓慢,转出产业数量日渐增多。东北区域在2001―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转出产业数目分别为12个、7个和17个,转出产业规模不大但数量较多。结合实际情况,该状况表明东北区域产业发展增速缓慢,大量产业在该区域无明显发展优势,甚至劣势更加突出,致使大量产业转出该区域。尽管2007―2010年我国重点推行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而使东北区域在该时期内转入产业增多且转出产业明显减少,但在新时期,转出产业急剧增多至17个,说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3. 中部区域作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其承接优势随着时间的延续越发明显。2007―2010年,中部区域承接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17个,占样本总量的85%,且承接产业的规模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中部区域在承接产业的数量及规模上均具有领先优势,且这一优势在2011―2014年得到了保持。
4. 西部两个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均低于中部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2007―2010年,两个区域均有承接的产业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10个,占样本产业总数的50%;而2011―2014年,两个区域均有承接的产业数量降至5个,仅占样本产业总数的25%。西部地区的产业增加值份额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部分产业出现负增长,如2007―2010年,医药制造业在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分别下降了0.64%、0.44%,表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不利地位在2011―2014年并未得到改善,甚至产业增加值比重出现负增长的产业数量增多了,说明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劣势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和区域两个角度,对2001―2014年我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区际转移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分时间段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具体方向、相对规模与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2001―2006年,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数量与规模水平均较低,制造业整体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的态势。该时期|部产业的主要承接区为西部地区,说明我国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7―2010年,为制造业转移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已经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大规模扩散式转移。这一时期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远超西部地区并较上一时期有了突破式增长,这和我国“十一五”期间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着直接关联。2011―2014年,基本保持了上一时期产业转移的较大范围,但是转移规模比上一时期略有缩小,在转移产业承接地区的选择上,中部地区仍然具有绝对优势。
2. 2001―2006年,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并未按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逐级转移;并且该时期在转移区位的选择上也并没有完全遵循梯度规律顺次转移,即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顺序转移,部分产业优先向西部地区转移而出现了梯度背离现象。
3. 区域的制造业转移状况有着各自的特点。四个沿海区域为我国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区域,转移产业的数量和规模水平均较高;东北区域产业转移态势持续走低,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中部区域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承接优势愈发明显;西部两个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中部区域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新时期,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改善。
(二)建议
为有效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结合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演进态势与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制造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产业转移政策,并制定相关合理有效的措施,如对于部分区域和部分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等,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对产业转移进行科学引导。
2. 沿海区域应当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将传统制造业向外转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沿海区域自身的产业创新与升级创造空间,同时中西部区域以及部分沿海欠发达区域不能对转入的制造业全盘接受,应当选择本区域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金融支持体系,实现优势产业的承接。
3. 对于东北区域,应将发展新兴工业与淘汰传统落后工业相结合,改造升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挖掘老工业区自身的发展潜力,加快技术的运用转化与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优势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娅,伏润民.为什么东部业不向西部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0(8):59-71.
[2]赵伟.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9(2):18-32.
[3]陈秀山,许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4]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2014(4):1533-1556.
[5]黄顺魁,王裕瑾,张可云.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J].经济地理,2013(12):90-96.
[6]MARIA S,ROBERTO S.International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the case of made in Italy industries[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2004,13(2):112-139.
[7]JANSEN K.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the case of Thailand[J].World Development,1995,23(2):193-210.
[8]SUN H.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linkage effects:the experience of China[J].Asian Economics,1996,25(1):5-28.
[9]张公嵬.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1670-1674.
[10]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9):23-34.
[11]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9-88.
[12]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64-74.
[13]桑瑞聪,刘志彪.中国产业转移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14(6):53-60.
[14]范τ.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
[15]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1-10.
[16]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4):89-94.
[17]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1):12-21.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单位:亿美元)
一、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1950
3 仓储成本780
二、运输成本6050
1 公路运输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1610
4 铁路运输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280
6 油料管道运输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240
8 货运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50
三、物流行政管理成本370
四、全部物流成本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保险(Insurance)0.25%
2仓储(Storage facilities)0.25
3税费(Taxes)0.50
4运输(Transportation)0.50
5搬倒(Handling costs)2.50
6贬值(Depreciation)5.00
7利息(Interest)6.00
8过时(Obsolescence)10.00
9总计 ( Total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 Armstrong & Associates 咨询服务公司的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 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 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专项合同运输83 2.5
2国内运输管理175 3.6
3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153 13.3
4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157 7.5
5 3PL软件40
6总的合同物流市场608 7.4
资料来源:10th Who‘s Who In Logistics? – Armstrong’s Guide to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cice Providers, Armstrong & Associates Inc. Stoughton, 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的数据进行深度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 Who In Logistics? - Armstrong’s Guide to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 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 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标准就成为业界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 Cost And Service Database 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 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表4. 2002年平均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运输成本3.34%
2仓储成本2.02%
3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0.43%
4行政管理成本0.41%
5存货持有成本1.72%
6物流总成本7.65%
表5. 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运输成本3.15%
2仓储成本1.19%
3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0.39%
4行政管理成本0.37%
5存货持有成本1.74%
6物流总成本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 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 成品仓储费用;c.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 分销管理成本和e. 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 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 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 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 Inventory – Stay 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 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 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 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 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 Industry 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 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非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3.1-5.9%
存货服务成本1%
仓储成本4% 8%
存货风险成本15% 30%
总成本23-26% 42-45%
表7. 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隔夜包裹4
包裹2
定时递送4
国际递送优先货和包裹8
经济货和包裹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 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
包裹的价值 x (存货持有成本 ÷ 365)
x 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1为了更好的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们对北京市的银行信贷产品做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时间
二、调研对象
北京市银行信贷产品
三、调研方式
以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为主
4、调研内容
10月8日我们将北京市的中资银行做了收集:中国民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国家性在京银行,以及--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银行、--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地方性在京银行,10月9日—12日我们分为两组分别以个人房贷、车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身份对所收集的18家银行的信贷产品做了调研,经过两次晨会的总结与探索调研,将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银行信贷产品的共同点:
所调研银行的信贷业务绝大多数以个人(公司)名下的房产做抵押,以基准年利率的20—30%上浮为标准,按息月付到期一次性付本的还款方式,为银行提供个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有配偶);公司的基础资料、财务资料,向银行提出房产评估值的50—70%的--年以下的贷款申请,银行根据申请条件以及贷款方的信用条件对其进行1—5周的审核后为贷款方为个人(公司)提供贷款业务,并提供后期跟踪服务;除个别银行外基本不做股权融资。
(2)银行信贷产品的不同点:
1、贷款额度:
(1)光大银行、招商的申请额度可以在房产抵押的基础上追加其他担保方式进行三方联保或个人信誉度的优质性申请到房产价值的120%。
(2)如果贷款人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信用卡,可以在银行放款标准上追加一万元的贷款。
2、抵押或质押物:
(1)交通银行可以以商标权、注册权、专利权为质押作为贷款的申请条件。
(2)北京农商银行房产作抵押时须提供第三方同意居住证明。
(3)华夏银行必须是贷款人名下有两套房产。
(4)上海银行抵押的房产必须是贷款人本人或配偶的。
(5)--银行
3、个人消费贷:
(1)北京农商银行只做出国留学贷;
(2)渤海银行做房子的装修贷。
4、产品的特色:
(1)浙商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贷款年限内的循环贷,同一房产同一公司法人个人和公司名义的二次贷(贷款额度不得超过规定值),以及在本行有存款的积分贷(积分可以抵消利息)。
(2)交通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智融通、信融通、创业一站通、投融通四种产品。
5、适宜人群:
(1)中国民生银行的经营贷针对类似大红门服装市场或中关村电子市场如e世界之类的商圈市场,还有一种是协会如江苏协会、--协会,很少做散客的(有店铺三联保或五连保的可以)。
(2)--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只针对大型公司。
(3)--银行针对由本行指定的小型企业做的联合担保的企业。
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2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市场成为许多商家的必争之地,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的大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为了尽快占领这一市场,通信运营商们可谓是使尽了浑身气力。其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他们不仅在技术方面、产品业务方面、广告宣传方面针锋相对,而且在目标市场也是你争我夺,互不示弱。两家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新理念来占领学生市场。中国联通推出的3g品牌“wo”在校园市场上攻城略地,抢占了移动相当大的市场。即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联通g3校园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使中国联通成为3g时代校园市场领先者。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有幸参加了联通公司举办的暑期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践调研,了解了联通企业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和以服务产品为特点的诸多产品的特质,对于更好的实行行政管理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下面将实践调研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践调研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目标企业生产全貌,以联通企业为例,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先者,联通行业在同行业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头雁的地位。其以优质的服务产品为主打品牌,经过多年深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消费者注意力。但是对于服务产品的特性,即便是专业学生也未必能够完全的解释。服务产品是与有形产品对应的一种产品存在形式,从学理分析看,服务产品是指“劳动者运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生的结果”。服务产品也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其生产出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通讯需求。此次实践调研目的便是基于这种特点的分析,引导实践者更好的理解服务产品的特征。
二、实践步骤和方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余传统的电信业务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相比于网络技术而言,运营商存在最大的短板便是服务,随着这种理念对于互联网服务也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相对于后者,好体验是通过软件持续升级实现的,而运营出来的互联网业务也是服务的一个种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此次实践活动采取了实地参观、实操训练以及分析法,将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从中提炼和总结对我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精华,并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后续的论文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调研内容
服务产品营销概念:服务营销策略,是“基于目前市场的发展提出的一种具体的营销策略观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企业性质来说,服务本身就是其产品;其二,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方式,服务就是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手段,始终贯穿于其营销策略的全过程。服务营销策略已进入全面化、多样化的时代,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整体努力,灵活利用服务营销策
略各种营销策略来创造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服务产品营销特征:从产品的性质来看,区别于常见的有形物体,服务产品由于服务是无形的,这给顾客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即客户很难通过一般的判断方法判断服务产品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效果的强弱,这种区别于常见的判断方法,不像有形产品那样可以通过五官的触碰可以得出和塑造,而是将更多地根据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物品来进行判断,如服务场所温馨、舒适,服务人员专业、礼貌等。
服务营销的本质在于更准确的平衡需求的方法:服务是一个行动或性能,而不是客户可以保留一块有形商品,服务当需求超出容量时,客户会感到失望离开,因为没有库存提供支持,它不容易可以运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地方,至少在短期内,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增加服务能力(如设备、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是非常困难的。
顾客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传统的生产完全排除客户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公司的员工是管理对象,而不是客户。这种参与是要求企业改变服务生产过程和服务营销策略方法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正是因为人们成为该产品的特点,我们需要坚持与客户的互动营销策略原则,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
四、心得体会
经过此次实践调研活动,我终于认识到学校与社会相差之大,学校只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温床,而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竞争力的大小。不做不知道,就连一个小小的业务员,也需要百般的磨练才能将工作真正做得水到渠成。工作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是很高的,看似平时简单的动作或言语,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你可能得到或者失去一个客户对你的信任和满意。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一论断的鲜明佐证。精工此次实践调研活动,我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礼仪是开展电信服务业务的前提和基础。微笑服务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联通服务人员在与客户交谈的同时必须保持微笑,不管客户对你提出什么刁难的问题,始终得认清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很有耐心的为他们解释一些不懂的地方。即便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最起码客户对你的服务态度会有很高的评价,这样也是宣传自己、宣传公司的一种好方法。
其次,要培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每一次面对顾客,对服务者的口才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并不是你能说就行,必须得会说,要懂得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话多的人,所以要抓住他们的弱点和优点。及时方便的推广并扩大自己的业务,并建立良好的合作(人缘)关系。
再次,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必须。
每一个客户都有其弱点和优点,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利用他们这方面的心理取得客户的满意。但需要强调的是要本着诚信的原则,并做到不欺瞒顾客,不夸大事实,做到真实、真诚、真切地为客户服务。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前期大量接触消费者和用户,都是为了以后更好接触用户打基础,服务人员言谈举止、道德修养的提升,都会对工作的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3调查背景:
《--年中国IT消费调查研究报告》是在“--年度中国IT消费调查”收集的海量数据基础上,由天极网和艾瑞咨询合作分析撰写而成,是反映中国IT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最新市场研究报告,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年中国IT消费调查”是由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天极传媒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委员会承办,百家中文网媒参与合作的第七届大型IT消费调查。是唯一覆盖了IT产品市场和消费者的综合性调查活动,在IT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线下调查和行业分析向结合的方法,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和10大城市IT卖场与高校学生用户。天极网以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邀请业内知名咨询顾问和专家顾问团做指导,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年中国IT消费调查研究报告》。《--年中国IT消费调查研究报告》针对我国整个IT行业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区别于以往的调查报告,本报告按照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分产品,改改了9个大类,包括PC整机、办公外设、DIY配件、数码产品、数字家庭产品、软件、互联网、通讯产品和游戏动漫,本文引用了数码产品中有关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调研数据与分析,旨在成为国内和国际IT企业、消费者了解消费类数码相机产品市场的桥梁。
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星网站(#url#)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和通过平面媒体进行线下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对IT市场各环节厂商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两种调查方法结合最终形成报告。
调查样本特征:
一、调查时间
--年11月10日—--年12月15日
二、样本数量
共有352432位用户参与本次大型网络调查,共收到各产品调查有效问卷893026份。
三、样本分布
1、样本性别构成情况
2、样本学历分布构成情况
3、样本行业分布情况
4、样本收入构成情况
5、样本年龄构成情况
6、样本地区构成情况
--年数码相机市场现状与特点分析报告
1、更换数码相机年限
由于数码相机是属于耐用消费品,但随着电子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用户在购买数码相机后一般会在3年内重新购买,此类用户占此次调研数据的51%,可以视作消费类数码相机产品最普遍的更新周期;同时,也有近37%的用户会在一年左右更换数码相机产品,这个数据占整体的37%,究其原因是目前用户除了将数码相机作为拍摄工具外,也将其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品。
分析:基于此调研数据,我们建议数码相机生产厂商可以根据用户的更新换代时间来调整自身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周期,从而适应用户更新换代的需求,对于以时尚类数码相机为市场切入点的厂商,可以适当的缩短自身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周期,借以满足更新产品时间较短的用户需求。
2、数码相机类型
从分析数据来看,家用数码相机在目前数码相机用户中所占比例为5%;其次是时尚卡片型数码相机,所占比例为38%;再次是长焦手动消费级数码相机,所占比例为6%;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数码单反产品,比例为5%。
分析:价格低廉且操作方便的家用小型数码相机占据了目前数码相机用户的大半,这符合目前数码相机处于大规模普及阶段的现状。占据第二位的时尚类数码相机的购买者集中在年轻用户以及女性用户,此类用户消费能力强,更新换代速度快,值得数码相机生产厂商针对该类用户做出更大的产品研发与市场投入
3、品牌
从--年用户使用数码相机品牌的调研数据来看,排名前三全部是日本数码相机品牌。其中排名第一的品牌为索尼,所占比例为16、7%,产品类型以家用数码相机和时尚卡片型数码相机为主。位居第二的佳能所占比例为14、6%,产品类型包含消费级与专业产品,较为均衡。
分析:汇总的数据中处于第一和第二的索尼与佳能在所占比例上较为接近,品牌优势相比其他品牌更加明显,处于第三与第四的尼康与三星,相比其他品牌的优势宾不明显,预计--年的市场格局不明朗,排名上会产生一定变化。
4、价格
从不同价格区间所占百分比来看,1000—3000元价位是目前最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价格区间,占据了29、3%;其次是5000—10000元价位的中高端数码相机产品价格,占据了29、2%;由此可见价格适中的中端数码相机产品价格和5000—10000元价位的中高端数码相机产品价格受到市场的认可,而价格过低或者偏高都无法受到市场欢迎。
分析:由于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降低,购买产品时对于价格因素更加趋于敏感。各品牌需谨慎推出高端产品,并且在推广上着重突出产品的性价比。
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4国产光伏电池制造设备生存现状
根据IMSResearch的研究,20--年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的市场可能减半。由于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新需求显着下跌,市场存在的现有设备的换代和升级需求有限,预计20--年市场下跌超过55%。
近几年来,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商纷纷投入巨资购买新光伏设备扩大产能,以此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让自己成为可靠的大批量供货商。虽然,这为最近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也导致了目前光伏设备制造商的产能过剩。
高级研究分析师TimDawson说:“根据IMSRsearch的估计,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市场收入在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128亿美元,20--年将会仅仅超过57亿美元。大规模产能过剩,再加上需求下降,生产商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么推迟要么取消了光伏制造设备的订单,至少短期内事实情况就是这样。
从长远来看,2013年光伏行业恢复增长是必然的,但是并不能预测将会出现强有力的V型复苏。光伏制造设备市场将会稳步恢复。毕竟,光伏生产商依然会希望再次在新设备上投资以保持竞争力,改善生产流程,提供电池效率,最终减少每瓦成本。
目前,我国光伏设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的生产以及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以及与光伏产业链相应的检测设备、模拟器等,已经具备成套供应能力,部分产品如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单晶炉、多晶铸锭炉、层压机、检测设备等开始出口。值得一提的是,硅材料加工设备中单晶炉以优良的性价比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并批量出口亚洲,多线切割机已取得突破,多晶硅铸锭炉已经开始大量在国内企业中使用。
据中电四十八所提供数据显示,在10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生产线设备中,国产设备已能提供其中的8种,其中有6种(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机、去磷硅玻璃(PSG)设备、低温烘干炉)已在国内生产线上占据主导地位,2种(管式PECVD、快速烧结炉)与进口光伏设备并存但份额正逐步增大。但是,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分拣机、平板式PECVD仍然依赖进口。目前国内光伏电池注流建线方案为国产和进口设备混搭,基本以国产为主。设备投资方面,一条25MW的标准生产线需3400—6000万元。
我国光伏电池制造设备的技术水平
首先,在湿法腐蚀、清洗设备、扩散方面,主要是自动制绒设备、自动清洗设备、全封闭扩散炉、刻蚀机、去PSG设备等国内已经能够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国产PECVD(管式)的工艺结果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这种设备的优势。但它的自动化程度(自动装卸片)不如进口设备(进口设备如德国Centrotherm公司产品,售价是国产设备的三倍左右),平板型PECVD目前国内已有企业生产,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三,国产丝网印刷机(只有手动),与进口自动化产品的差距也是在自动装卸片(机械手)和自动检测手段上,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已有企业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验证;第四,高温烧结炉技术提高,开始批量在大线上使用;第五,自动检测分拣设备目前国内已达到国际中等水平。
然而,尽管国产太阳能光伏设备在国内用户中已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客户从价格适中、性能良好、技术不断进步的国产设备中受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在整体技术水平尤其是尖端技术水平上和国外厂商尚有差距。业内专家指出,国产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竞争力不完全在于设备的性能指标,而在于设备的性能价格比。成本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终极目标,业内有句话,光伏设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据了解,建设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70%以上的投资是用来购买设备,而国产设备的价格平均只有国外产品的1/3—1/2,采用国产设备辅以少量进口设备,可以将建线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清洗/制绒设备:单晶硅光伏电池槽式基本国产,多晶硅电池连续式进口居多
当前环境下,国内清洗设备企业正直面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调查中发现,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危机,电池清洗设备企业在担忧的同时,应对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担忧的是这场风险对那些发展不好、实力不强的企业影响很大,乐观的是清洗机行业仍然是全球和我国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产业。过去几年来,清洗机国内产量快速增长和外贸出口量不断加大,产业不断扩张,这造成了当前大量清洗机开始“倒向”国内市场。国内清洗机行业因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萎缩,企业出现限产和停产的状况。
在太阳能电池企业,目前在清洗制绒方式上采用的设备方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效率不高但很实用的手动操作清洗设备;第二种是分体式全自动清洗,即清洗、制绒工序各用相关设备;第三种是目前较流行的一体式清洗机,从研磨片到电池片一步到位。以上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手动操作尽管慢,但对于产量不大,人力成本低的厂家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分体式清洗机对硅片参数要求不高,效率也比较高,较容易找出电池片出问题的所在;一体式清洗机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但对硅片尺寸要求严格,维护起来也不太方便。
制绒工艺比较复杂,不同公司有各自独特的制绒方法。基本的工艺流程为:上料HF+HNO3腐蚀QDR+氮气鼓泡+喷淋KOH腐蚀QDR+氮气鼓泡+喷淋HCl腐蚀QDR+氮气鼓泡+喷淋下料离心机甩干(离线)。使用到的化学添加剂有两种,一种是IPA(异丙醇),另一种是工业酒精。目前国内的清洗制绒设备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体现在以下方面:全程PLC控制,触摸屏操作;采用新型匀液及风道设计技术,降低清洗成本,减少污物的排放;新的密封隔离技术的使用,杜绝了生产过程中的微漏,保护整体电气系统的安全;槽体配置可实现腐蚀后残留在片子上的化学液及污染颗粒的冲洗祛除功能;大多采用机械手方式移动,工艺时间可以自行调节;酸碱槽具有自动补液装置,可实现无间断生产;整个清洗、制绒过程中使用环保的清洗制绒液,降低了后续处理成本;最重要的是融合热氮烘干功能,取代甩干机,大大降低了碎片率。以上技术在调查中,基本以槽式机为主,在湿法制绒(连续式)及等离子(干法)制绒机方面国内正在研发,试验工艺已取得一定进展。
国内清洗制绒设备企业
国内清洗制绒设备生产企业有以下三种状态:一是从国有企业转型的老牌电子或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代表企业有:中电四十八所(能提供完整的电池生产线)、西北电子装备技术研究所(中电二所)、中电四十五所、保定天威新能源等;二是新近崛起的典型电子或半导体企业,代表企业有:北京七星华创、深圳捷佳创、北京华林嘉业、北京中联科利、苏州华林科纳、青岛赛瑞达等;三是水处理或超声波设备公司转型,代表企业有:深圳市恒通源、深圳市和科达、张家港声达超声设备、深圳市超纯水、深圳市纯水一号、张家港德科超声、上海睿鹏清洗设备等。
扩散炉:经历了开管——闭管——全封闭扩散三个阶段,绝大部分电池企业采用国产装备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国产光伏电池装备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电池工艺生产,一些电池厂家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链式扩散设备。1965年以前,这是我国扩散炉出现阶段,扩散炉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产生而出现,这一阶段的国产扩散炉水平与国外水平差距不大。进入8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专用装备取得长足进展,电池生产用扩散设备回到管式扩散。200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与无锡尚德公司的携手合作拉开了我国光伏电池生产用扩散设备技术与配套工艺飞速发展的序幕。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光伏专用扩散设备经历了从处理125mm×125mm、156mm×156mm方硅片向210mm×210mm方硅片跃进;扩散的质量从原来的单片和整管扩散均匀性在7%以内的水平,提高到目前单片和整管扩散均匀性在4%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扩散方式从原来的开管扩散到现在的环保、洁净、节能、安全的全封闭扩散;单批次产能从原来的150片、200片、300片发展到日前的400片;控制方式从原来的手动、PLC半自动控制到日前的微机全自动控制。目前我国光伏电池装备市场上共有各类扩散设备上千多管,其中85%左右以处理125mm×125mm电池片为主,兼容156mm×156mm电池片,这其中又有90%以上为微机自动控制设备,只有不到10%为手动或PLC半自动产品。
技术特点在整机设备向全自动化、高生产效率、低成本扩散、操作人性化发展的同时,其核心单元技术如温度控制将不可避免地采用更精细的控制方式(内外热偶串级控制技术等)。通过对加热部件和负载同时监控,确保实际工艺温度长期重复、稳定可靠;工艺气体流量控制将从目前的模拟向数字MFC(质量流量控制器)发展,以实现更稳定的工艺气体流量控制。今后几年内,整机将向减压扩散、立式扩散、链式扩散等方向发展,以适应12”及更大尺寸硅片的工艺要求,其单批次处理能力将达到更高的600~800片/批次。
国内扩散炉生产企业推荐
1、中电四十八所(长沙):中电四十八所事业二部承担着扩散炉等其他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生产,2008年,成功研制出了新型闭管扩散炉——全封闭推舟软着陆扩散炉,2008年销售数百台之多,截至目前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
包括其他光伏设备在内,2008年销售收入达10、15亿元,新签单5亿多元。另外,2008年相继为江西佳辉、神州光电等单位数十条生产线提供了除丝印机之外的整线装备。今年一季度,中电四十八所销售额达到收入4、18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真正实现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弯道不减速。四十八所新型扩散炉,单管产能高达400片,在产能提高33%的同时,能源消耗降低50%以上,废气排放降低到原来开管扩散的1/10,能耗降低20%左右,平均单位扩散成本降低20%以上。成功突破了炉门自动密封、尾进尾出送气、废气自动收集、三维送片机构调整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生产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生产专用扩散设备,价格却只有进口同类设备的1/3。
2、北京七星华创: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七星电子”)传承五十多年电子装备及元器件的生产制造经验,于2001年9月成立。
七星华创于2007年研制出新型扩散炉,具有四套独立的工艺炉管,关键件全部采用进口件,采用进口智能控制器,可输出四个开关量,对炉温、阀门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并管理全部工艺时序,可编辑存贮十条工艺曲线实现为实现闭管扩散工艺,所以必须进行炉口密封,在这方面,七星华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包括数次失败的考验,最终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即在没有任何水冷条件下,在工艺温度高达900℃时,采用普通氟橡胶密封圈能够使工艺管密封,并能够长期工作。
3、株洲众欣科技:株洲众欣科技专注于磁流体领域,公司创办人罗喜梅女士是国内第一个把磁流体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并运用到真空领域的研发型企业家。
2007年,众欣科技通过和国内的大专院校的多名专家学者细致交流,然后进行了大量的市场实际调查,众欣科技认为扩散在电池片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提高转换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出发,在现有市场上使用的扩散炉技术方面进行了革新,成功研发出新型“气旋动态”扩散炉,截至目前已成功销售3台卧式“气旋”扩散炉。对于“动态”扩散的定义,众欣科技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硅片而言,现在市场上的硅片在扩散的过程当中都是静止不动的,而众欣的动态扩散,就是硅片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是一个运动的状态。由于硅片主动地寻找扩散,而不是象原来的被动扩散,所以这个动态扩散的均匀性在远离上面确实可行,该扩散炉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扩散的效果上:保持方块电阻片内均匀性在3欧姆之内,源的使用量减少使用量三分之一。今年七月,众欣科技将为湘潭一企业提供六管动态扩散炉,即25MW生产线。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众欣科技也可以提供动态扩散改造服务,为电池片生产厂家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
4、青岛赛瑞达:青岛赛瑞达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由北京昊海立德科技有限公司注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厂家。
具有自主研制、设计和开发半导体专用工艺设备、包装机械、智能化仪表等产品的能力,同时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并且具备改造、装备国外二手设备的能力。该公司扩散炉为闭管磷扩散,带有工艺废气冷却定向回收装置,偏磷酸、CL2分开收集处理,工艺废气集中收集从尾部定向排出,各种工艺气体可分开送入石英管内,工艺气体(三氯氧磷)可采用喷淋式方式引入到石英管内,采用悬臂式推拉舟送取电池片,另采用侧面布局的悬臂推拉结构,可有效的防止偏磷酸下滴,造成推拉机构受腐蚀,影响推拉机构的精确性。
等离子刻蚀机——干法腐蚀设备全部国产为主,少量湿法腐蚀设备需要进口
由于在扩散过程中,即使采用背靠背扩散,硅片的所有表面包括边缘都将不可避免地扩散上磷。PN结的正面所收集到的光生电子会沿着边缘扩散有磷的区域流到PN结的背面,而造成短路。因此,必须对太阳能电池周边的掺杂硅进行刻蚀,以去除电池边缘的PN结。通常采用等离子刻蚀技术完成这一工艺,等离子刻蚀是在低压状态下,反应气体CF4的母体分子在射频功率的激发下,产生电离并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由带电的电子和离子组成,反应腔体中的气体在电子的撞击下,除了转变成离子外,还能吸收能量并形成大量的活性基团。活性反应基团由于扩散或者在电场作用下到达SiO2表面,在那里与被刻蚀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挥发性的反应生成物脱离被刻蚀物质表面,被真空系统抽出腔体。在等离子体刻蚀机使用过程中,等离子体不能一直保持在某一稳定状态,有许多因素会对刻蚀机系统产生扰动,如刻蚀机的定期维护(PM)、反应腔室内壁聚合物的沉积、设备部件的老化(传感器及各种其他容易磨损的部件),以及未经测量的进入反应腔室的晶片状态的差异等。在不同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刻蚀机产生漂移的原因是不同的,因而需要采用相应的控制类型加以控制。PM与PM之间,刻蚀机要经历定期的清洗、部件的更换和维修等,这些都能对刻蚀工艺产生影响。刻蚀机定期维护的目的是让反应腔室每次都能恢复到同样的理想状态,而这通常是很难达到的。因而会在前一个刻蚀机定期维护快结束之时到下一次刻蚀机定期维护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发生工艺状态的不连续。在一个刻蚀机定期维护周期之内,刻蚀机状态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刻蚀产生的残余聚合物在反应腔室内的沉积,以及易损件及可更换部件的磨损所引起的。
干法刻蚀(ICP)是目前主流的刻蚀设备工艺,它采用射频辉光放电将参与反应的化学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通过对刻蚀参数精确的控制和测量,把光刻形成的电路图转移到硅片上形成三维结构。其间融合了等离子体、射频、超高真空、自动化控制等多种尖端技术,是电池片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综观国内刻蚀设备生产企业,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片架旋转密封技术,提高刻蚀的均匀性;硅片放置自动压紧技术,减少了钻蚀风险;ICP技术的形成及引入,提高了设备的各种效率;特别是大容量反应室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电池片的处理能力。
国内等离子刻蚀机设备企业推荐
1、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一直承担等离子刻蚀技术领域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研究成功深亚微米刻蚀技术并先后研制生产了实验研究用RIE、MERIE和ICP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系列。该研究所的SE—3型刻蚀机通过PLC完成刻蚀太阳能电池的程序控制功能,能完成除了装片和卸片以外的全部生产过程的连续动作和自动保护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使用方便、重复性好。另外,该机型因钻蚀引起的硅片边缘损耗小(约1mm左右),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效率,且每批的一致性相当好,刻蚀片超过500片/次,工艺过程全部实现自动控制。
2、中电四十八所:四十八所刻蚀机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立式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技术;
工艺过程全自动控制,压力闭环全自动控制;工艺重复性好,刻蚀速度快(6寸电池片1200片以上/每小时,5寸电池片2000片左右/每小时);批处理时间短、产量大;所有电气元件均采用插拔式,便于维修和更换;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真空泵是干泵,MFC、真空规等都是MKS的。如行业内知名的Q—Cell、Sharp、BP等企业都在用四十八所的干法刻蚀设备。
3、武汉三工:三工相关负责人解释该公司刻蚀设备时讲道,三工的激光绝缘电池片刻蚀机可以代替等离子刻蚀,该设备采用半导体端面泵浦紫外激光器及扫描振镜输出方式,与生产流水线配合,自动上下料,自动进出料。
CCD自动识别跟踪定位,可以满足生产线节拍(1200片/小时)。这是在电池片生产过程中少数的激光刻蚀设备。
4、北京七星华创:七星华创生产两种类型的刻蚀机,分别为MCP刻边机及周边刻蚀系统。
其中,MCP刻边机采用不锈钢材质做反应腔室,解决了同类产品石英腔体在使用过程中,频繁更换腔体带来的消耗,降低了维护成本。另外电极内置,克服了石英腔体外置电极在空气中易产生臭氧及射频泄漏的危害,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电池片处理数量在400—800片/批(特别适用于25MW—30MW生产线)。周边刻蚀系统可处理硅片尺寸156×156mm,处理能力在300片/小时,真空压力调节形式为自动。
去磷硅玻璃(PSG)设备全部国产,基本以清洗设备制造企业为代表该设备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化学腐蚀法也即把硅片放在氢氟酸溶液中浸泡,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络和物六氟硅酸,以去除扩散制结后在硅片表面形成的一层磷硅玻璃。在扩散过程中,POCL3与O2反应生成P2O5淀积在硅片表面。P2O5与Si反应又生成SiO2和磷原子,这样就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含有磷元素的SiO2,称之为磷硅玻璃。去磷硅玻璃的设备一般由本体、清洗槽、伺服驱动系统、机械臂、电气控制系统和自动配酸系统等部分组成,主要动力源有氢氟酸、氮气、压缩空气、纯水,热排风和废水。国产去除PSG设备关键件大多采用进口件,产能在1800—2400片左右/小时(大多适合于25MW—30MW生产线)。
国内去除PSG设备基本以本文上期介绍的清洗设备厂家生产为主,故不再概述。
管式PECVD基本国产,平板式PECVD国内已研发出来,已面市PECVD设备,通过沉积氮化硅膜来实现太阳能电池减反射以及钝化的效果。利用高频电源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的过程。其特点是电子密度高、电子平均能量大,富含大量化学气相沉积的活性粒子和自由基,并且沉积温度低。在采用SiH4和NH3作为源气体沉积SiN-薄膜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氢原子的存在,使所生成的薄膜除了注册香港公司具有减反射性能外,兼具有良好的表面和体钝化性能,这是因为在离子的轰击下,氢原子更容易扩散进入薄膜体内,从而提高膜的体钝化效果。不仅如此,PECVD等离子体中由于含有高密度的离子,这些具有一定动能的离子对沉积的减反射钝化膜进行轰击,还会提高膜的质密性和应力。故PECVD设备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制备减反射钝化膜的主要设备。与此同时,PECVD设备也是整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核心设备之一,应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线的PECVD设备价格已经占到了整条线设备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所有设备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用PECVD设备是由中科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研发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70%左右。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ECVD设备技术按照反应器结构和等离子体发生源的不同,分为直接式PECVD和间接式PECVD。直接式即样品直接接触等离子体,样品或样品的支撑体就是电极的一部分;间接式或称离域式即待沉积的样品在等离子区域之外,等离子体不直接打到样品表面,样品或其支撑体也不是电极的一部分。
直接式又分成两种:一种为管式PECVD系统,即使用像扩散炉管一样的石英管作为沉积腔室,使用电阻炉作为加热体,将一个可以放置多片硅片的石墨舟石英管中进行沉积。这种设备的主要制造商为德国的Centrotherm公司、中国的第四十八研究所、七星华创公司。另一种为平板式PECVD系统,即将多片硅片放置在一个石墨或碳纤维支架上,放入一个金属的沉积腔室中,腔室中有平板型的电极,与样品支架形成一个放电回路,在腔室中的工艺气体在两个极板之间的交流电场的作用下在空间形成等离子体,分解SiH4中的Si和H,以及NH3种的N形成SiN-沉积到硅表面。这种沉积系统目前主要是日本岛津公司在进行生产。
但与管式PECVD设备相比,平板式PECVD具备产能大、装卸片容易,易于自动化集成等优点,但到目前为止,国产设备市场上仍未真正出现相关的成熟产品,但国产样机已完成研发,单元技术获得一定的突破,部分关键零部件仍然要依赖进口,工艺结果及稳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确保中低端设备持续向前发展的势头下,开发具有更高自动化水平和单机生产效率的高端设备,提高整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型平板PECVD设备的国产化,正令国内客户翘首以待。令人欣慰的是,国产平板PECVD设备的开发也确实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由北京北方微电子公司进行的大型平板PECVD设备的自主研发,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并于2009年第二季度推向市场。
国产PECVD设备生产企业推荐
1、北方微电子:北方微电子研发的平板型PECVD设备成膜的均匀性、折射率、减反射效果以及各种工艺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反复测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采用独有的反应室结构设计,提升反应室内等离子场、温度场、流体场和压力场的均匀性,确保膜层具有优良性能。采用10×10片的在线式架构设计,实现每小时1500片的设计产量;可扩展多工艺腔设计,按照客户需求实现更大产能。该产品于今年二季度末推向市场,北方微电子建立了专门的电池生产线用于该产品测试。
2、中电四十八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2002年开始研制M82200—1/UM型生产型软着陆管式PECVD设备,经过大量工艺试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在14.5%—15.5%之间,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在16%—17%,基本接近国外设备的先进水平。
该管式设备采用了国内独一无二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软着陆推舟送片、后电极自动连接、自动精密真空门等先进技术,在产能提高一倍的同时,使氮化硅成膜质量又一次得到提高,每管日产量4000片左右,目前已在多家太阳能生产线上使用,运行状况良好,在国内生产型设备中处于领先地位。
3、北京七星华创:七星华创研究薄膜淀积技术和相关设备已多年,在“八五”攻关的工程中,研制生产的PECVD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但该公司以前的PECVD设备主要应用于IC行业,在此基础上七星华创对设备进行较大的改进以适应于太阳能行业。在做了大量试验并参考了国外设备之后,最终于2007年成功研制出了双管卧式热壁型PECVD设备,并在当年销售四台设备,销售收入超过500多万元。该设备采用石墨制作装片舟用来承载硅片,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不断改进其结构,逐步完善石墨舟的设计,使其更加适用于大规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目前每管生产率达96片/45min。在如何引入电极的方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该PECVD设备与进口同类设备所用的尾部电极引入方式不同,采用了由炉门处引入电极的前引入方式,此方式与电极后引入方式相比,引入结构更加安全可靠,尤其利于设备的维护。通过该设备在单/多晶硅基底上所生长的减反射膜,在片内、片间和批间的均匀性和一致性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电池生产线,并出口至新加坡等国家。
4、青岛赛瑞达:赛瑞达PECVD设备为管式,采用进口压力控制、闭环系统及进口耐腐蚀不锈钢管件、阀门。
有毒害尾气定向收集、集中处理排放,装片数量为250片/每炉管,采用软着陆悬臂式推拉舟送取片方式。
5、上海航天机电:上海航天机电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功研制了太阳能光伏用平板型PECVD,该设备通过了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关键装备技术的研究》项目验收,样机在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实际运作半年以上并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公司此次研发的光伏生产线核心装备PECVD设备涵盖了PECVD薄膜工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真空技术、微波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节能技术等多项技术领域,整个研发过程耗时3年多,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同类设备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优于进口设备,可以完全取代同类进口设备,打破了国
外设备的技术垄断,使整个装备的国产化率超过80%。
丝网印刷机:丝网印刷机手动全部国产,全自动丝网印刷机于去年已推向市场
太阳电池经过制绒、扩散及PECVD等工序后,已经制成PN结,可以在光照下产生电流,为了将产生的电流导出,需要在电池表面上制作正、负两个电极。制造电极的方法很多,而丝网印刷是目前制作太阳电池电极最普遍的一种生产工艺。丝网印刷是采用压印的方式将预定的图形印刷在基板上,该设备由电池背面银铝浆印刷、电池背面铝浆印刷和电池正面银浆印刷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丝网图形部分网孔透过浆料,用刮刀在丝网的浆料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丝网另一端移动。油墨在移动中被刮刀从图形部分的网孔中挤压到基片上。由于浆料的粘性作用使印迹固着在一定范围内,印刷中刮板始终与丝网印版和基片呈线性接触,接触线随刮刀移动而移动,从而完成印刷行程。目前在国内,手动及半自动丝网印刷机已实现量产,并成功应用于电池生产线,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已有研发,由深圳市网印巨星推出的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已实现生产,正在电池生产线中进行测试,各项数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拥有更高定位精度的新一代半自动丝网印刷机已经在主流厂商试用。
国内丝网印刷机生产企业推荐
1、深圳网印巨星:成立于2000年的深圳网印巨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致力于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丝网印刷机械设计制造的专业企业。
2006年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丝网印刷机通过了欧盟的CE认证,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丝网印刷机械国家标准主要制定单位。目前该公司在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涉及半自动丝网印刷机及全自动丝网印刷机两大类产品。
2、中电四十五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研究所在丝网印刷领域涉及三种产品,分别为半自动丝网印刷机,该机为手动上下料,自动印刷,适合中小型太阳能生产线中硅片的印刷。
另外还有精密网版印刷机、视觉对位网版印刷机。三个型号的丝网印刷机已装备了国内40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试验线。四十五所在成功研制半自动丝网印刷机及全自动LTCC丝网印刷机的技术基础上针对太阳能电池印刷的技术特点,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重点解决自动图像对准技术、柔性传输技术、大直径四工位高精度高速旋转任务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烘干控制技术、基片测试分选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软件控制技术等7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用于太阳能电池基片的背铝、背银和正银印刷、烘干、烧结、测试、分选的全自动生产线。该生产线主要包括1台自动上料机、3台自动视觉对准丝网印刷机、2台烘干炉、1台烧结炉、1台测试分选机等8个部分,各部分协调任务,不需要人为干预。
3、昆山合信:昆山合信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机、厚膜印刷机等设备的企业。
该公司目前有半自动及全自动两种类型的'丝网印刷机,基本以销售为主。
4、莱茵茜斯田(天津):该公司跟据市场所需,研发出了全自动太阳能电池专用丝网印刷机,该产品引用先进的韩国技术研发而成,主体构造有影像系统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及近红外线烘干设备组成,不仅能印刷太阳能电池核心部位的电极,还可进行高品质印刷,且印刷后干燥速度快(从印刷到干燥最多用3、5秒),可大大提升生产能力。
同时,此款全自动太阳能电池专用丝网印刷机还可在印刷全过程中监控承印物的破坏与否,而采用自动刮胶调节压力感应器装置,能维持均匀的压力,并可维持均一的印刷厚度,新概念的校位方式保证了低不良率,在价格上比欧美进口设备要更为低廉。
高温烧结炉国内生产研发技术明显提高,开始批量在大生产线使用,但进口仍占多数
经过丝网印刷后的硅片,不能直接使用,需经烧结炉快速烧结,将有机树脂粘合剂燃烧掉,剩下几乎纯粹的、由于玻璃质作用而密合在硅片上的银电极。当银电极和晶体硅在温度达到共晶温度时,晶体硅原子以一定的比例融入到熔融的银电极材料中去,从而形成上下电极的欧姆接触,提高电池片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两个关键参数,使其具有电阻特性,以提高电池片的转换效率。烧结炉分为预烧结、烧结、降温冷却三个阶段。预烧结阶段目的是使浆料中的高分子粘合剂分解、燃烧掉,
此阶段温度慢慢上升;烧结阶段中烧结体内完成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电阻膜结构,使其真正具有电阻特性,该阶段温度达到峰值;降温冷却阶段,玻璃冷却硬化并凝固,使电阻膜结构固定地粘附于基片上。目前在国内高温烧结炉产品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尖峰烧结温度曲线的形成与控制;均匀热场形成技术;快速冷却技术以及充分的排胶设计。
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5一、橱柜的概述
橱柜(acupboard),又称“家庭厨房家具”、“橱兵”等;是家庭厨房内集烧、洗、储物、吸油烟等综合功于一身的家庭民用设施;她最早是由日本可丽娜橱柜株式会社————井上胜兴,提出的概念:是现代整体厨房中各种厨房用具与厨房家电的物理载体和厨房设计思想的艺术载体,所以她是现代整体厨房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整体厨房的设计等同于整体橱柜的的设计。橱柜由吊柜、地柜、台面和各类功能五金配件组成。
二、橱柜的特点
橱柜的构造有地柜、吊柜、高柜三大类,其功能包括洗涤、料理、烹饪、存贮四种。橱柜一般由台面、门板、柜体、厨电、五金配件构成。
样式选择:
1、一字形橱柜,特点:选择了一字形橱柜就意味着厨房面积有限,橱柜也缺少了转角后的灵活以及围合式的方便。
2、L形橱柜别看只是多了一个转角,利用这个橱柜上的转折,能给厨房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实现很多新的功能。
3、U形橱柜这是在国外很常见的橱柜模式,以它为基础打造出的厨房对于活动区域的要求很高而且要求有很大的面积。
三、橱柜的介绍
(一)橱柜的组成,分类
门板材质分类,分为实木型、竹橱柜、吸塑型。根据外观质感分类,分为金属质感型、烤漆型、防火板、包复框型、水晶型、镜面树脂板、防水型。
现在很多橱柜厂家推出了防水型橱柜门板:防水模压板、防水烤漆板、防水晶刚板、防水至尊晶刚门板等。
根据台面材质可分为石英石台面、人造石台面、天然石材台面、耐火板台面、蜂窝铝板台面、不锈钢台面。
石英石的优点是耐磨不怕刮划,耐热好可大面积铺地贴墙,做各种厨卫台面,拼接缝不明显,经久耐用是厨房橱柜不错的选择。优点1、刮不花2、污不染3、用不旧4、燃不着5、无毒无辐射。
人造石是目前十分走俏的台面用材,它分无缝和有缝两种。人造石台面橱柜。优点:人造石材更耐磨、耐酸、耐高温,抗冲、抗压、抗折、抗渗透等功能也很强。
天然石材台面,天然石材中的高档花岗岩大理石是橱柜台面的传统原材料,比较常用的是黑花和白花两种。优点:天然石材的纹理非常美观,质地坚硬,防刮伤性能十分突出,耐磨性能良好;造价低,花色各有不同,最为常用的几种价位仅200元左右一米,属于最为经济实惠的一种台面材料。
耐火板台面,俗称防火板,真正的效果也只是耐火。虽然不是台面主流,但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市场上使用于橱柜台面的耐火板贴面通常采用平面加压、加温、粘贴工艺,以进口为主。
(二)橱柜的计算方法
橱柜的计价方式有两种,延米计价与柜体计价法
“延米”价是包括底柜和吊柜的总价,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局部区域只要底柜不要吊柜,就会按“2/8”或“4/6”的比例折算;
还有另一种以标准尺寸橱柜的单价来计算费用的方式,被称为柜体计价方式。这两种方式看似相近,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厨房的设计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要求而变化的,涉及到不同个数抽屉、篮架等配件组成的橱柜具体,所以会有差异。
(三)橱柜的特殊性
1、全定制产品。
橱柜是全定制产品,厂家根据客户的需求,专门为其设计并生产出其需要的产品。这与绝大部分其他行业的经营模式径向不同。
2、关注度低,重要性高,橱柜是客户有需求时才会关注的行业,客户不装修时从不关心有什么橱柜厂家和橱柜品牌。
但是客户一旦有需求,就会从各方面寻
找了解信息,在购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因为,一是橱柜是一项大宗消费,花钱不少,当然马虎不得。
3、“四不象“行业。
橱柜行业是新兴行业,它融合了很多元素,而且橱柜的颜色、设计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鉴于橱柜行业的这些特殊性,构成了橱柜行业的成功关键五大要素:设计、品牌、经营方向、服务、知识和方法。
四.橱柜产品概述
1、欧式古典主义,满足了成功人士对它的心里迎合。
传统的古典风格要求厨房空间很大,u型与岛型是比较适宜的格局形式。在材质上,实木当然视为首选,它的颜色、花纹及其特有的朴实无华为成熟人士所推崇。
2、乡村风格,乡村主义——将原野的味道引入室内,让家与自然保持持久的对话,都市的繁嚣在这一角落得以沉寂,乡村风格的厨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3、现代主义橱柜,让你的生活更加充满闲适自然的味道。
现代主义——现代风格流行最为广泛,每个国家,每个品牌都会适时推出现代风格的款式,它不受约束,对装饰材料的要求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