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金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金融

篇1

一、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特点

在我国,最先进行供应链金融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之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业务的市场推广上。深发展银行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其有如下特点:

(1)评估的整体性

整体评价体现在银行分别从企业所处行业的供应链和企业自身来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具备所要求的条件。行业分析主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潜力等;供应链分析结合上下游企业来分析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市场竞争力和面临风险等;企业自身实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的了解来判断是否具备履行合作义务的实力。

(2)还款的自偿性

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基于结构性融资理论发展起来的融资模式。它并不是利用授信到期的企业综合现金流,而是在交易发生的过程中以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进行偿还负债。这种为了支持企业进行生产,销售产品的自偿性融资模式体现了其获得企业还款的及时性,稳定性,并且还款金额较小,相比于传统方式风险更小。

(3)参与主体多元化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贷款模式不同,在运作过程中涉及到供应链内外的各行业交易主体,比如有第三方监管的存货类融资产品,涉及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公司,物流监管公司,以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下一节仔细介绍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1、商业银行

在合作过程中,银行通过对供应链的整体评价,选择整体资信水平和发展潜力比较好的供应链进行一揽子信用授予,并且核心企业得到银行的授信之后进行分配。这个过程中,银行充当复审的角色,核心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自愿进行信用介入,监督供应链内各方的情况,从而降低了银行交易成本与业务风险。

2、核心企业

是指供应链上下游掌握主动权的企业,在整合整条供应链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行业中,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位置不同。例如:在高科技行业,研发环节是关键,掌握关键技术的核心企业具有话语权;在制造业,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者主要工序可能影响整条价值链的运作,盈利情况;而零售行业,掌握终端客户的企业才是核心企业。

3、中小企业

基本特征具有如下的特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基本处于低附加价值的环节,凭借在产业链中非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技能或者渠道运营。由于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地位,致使谈判能力弱,不断受到核心企业的挤压,利润增长缓慢。在与核心企业交易过程中,资产主要表现为预付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金,导致资金流紧张。

4、第三方物流公司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操作环节上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领域,例如存货类的产品,需要物流公司做为储存和监督机构。在实际业务中,其发挥银行人的作用。

除以上参与主体之外,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重要参与者之一,其降低业务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强了业务信息的透明度,为多方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此外,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抵押物登记部门也都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分析

首先,供应链金融使各方能够获得畅通的信号传递途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支持性资产等信息来了解企业实力,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信号传递系统来显示自身满足供应链金融准入体系,符合银行授信标准。供应链上企业交易的频繁发生决定了银行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支持性资产,比如应收账款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流动资产相对于比较容易进行抵押贷款的不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比很大,并且由于其在供应链上处于劣势,对资金的需求特别大,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所以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特点,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流动资产来进行自身实力的展示,提高在银行业中的信用水平,获得所需贷款。

其次,核心企业与监管企业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具有主动权,大量的物流,资金流使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产品生产流通上的枢纽,掌握着上下游企业的大量信息。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核心企业为了未来能够稳定的进行生产,销售,将会全面配合银行来选择好的进货商和分销商。这样以企业间的真实交易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通过供应链上多方的交互信息,比如票据记录,商业信用记录,企业合作次数,经营环境,财务情况等,使得银行对所贷款企业得出正确的信用评估,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物流企业提供监管与仓储服务,同样出于自身业务拓展,实现更大利润的考虑,选择与银行全面合作。并且对于能够实时掌握中小企业动产动态的物流企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中小企业产品流通的详细信息,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样可以同时满足银行放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最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不会选择违约所带来的过大损失。中小企业出于对自身在供应链中位置的考虑,能够获得与核心企业长期合作是传递自身实力与产品质量信号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而选择向银行借款,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性质决定了中小企业的高违约成本,其不愿放弃能够提高自身信誉的发展机会,这样银行凭借这种声誉机制明显的减少了企业信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并且核心企业同样注重自身信誉,不愿为在合作过程中了解到的坏企业进行担保,同样减少了银行发生逆向选择的概率。在供应链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扩展而形成了“信誉链”,信息得到了更好的传递,减少了“融资链”断裂的可能。

参考文献:

篇2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推动下,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超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约15亿万元。随着2016年初,人民银行在《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大发展的新态势。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初源于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供此服务,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灵活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加快了线上化操作的步伐。

1线上供应链金融

胡跃飞(2007)根据业务实践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金融机构、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中,还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等。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资金流这个关键因素,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此业务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企业间交易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

“上供应链金融”,将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数据,无缝嵌入核心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连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把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可授权共享。银行提供电子银行服务,上下游企业在银行有多少授信额度、多少库存、销量流转如何等,一切都是实时可见的,且可授权共享。线上系统与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之后,企业即可在线下订单、签合约、选择融资与否、在线出账、支付结算和还款。同时与物流公司对接,物流监管公司可以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全国各处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概括地讲,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接嵌入,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得以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这种将金融功能无缝嵌入供应链实体经济流转流程的安排,为供应链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多方协同共赢的平台。线上供应链协同模式如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模型

2线上供应链金融分析

2.1线上供应链金融优势分析

(1)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融资、赎货和还款等行为全部通过网银,线上实现。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2)信息共享,风险降低。在供应链企业间,授信额度、库存、销量流转等数据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购、排产、销售等各项活动;在物流公司中,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公司对接,使得客户能在线办理业务,物流监管公司可通过线上系统实现全国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在银行中,通过此系统银行能够实时监控抵/质押品情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等;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3)实现供应链线上协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活动高度融合,包括企业内部“产\供\销”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工作。

2.2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1)产品与业务易被模仿。在行业中,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内的银行融资产品有很强的易模仿性和同质性,基本不存在市场壁垒。所以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创新的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2)缺乏统一的商品编码,协作的操作平台。目前,除了深圳发展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标准商品编码,国内其他银行未有完善的相关体系。且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买卖双方的ERP系统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但是,目前国内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基本上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线上数据录入功能,客户需线下提交纸质审批资料并加盖公章,审批过程仍在线下进行。

(3)信息的不确定性。由于供应链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和集成的。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为提高客户的购买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间谍软件等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使用技术不当、信息转化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而带来信息失真的风险。

(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增加。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全部平台化信息化,这对银行员工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对于参与的中小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操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目前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3完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满足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投入研发力度创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2)优化风险监测管理系统,加大硬件与软件支持。建立完善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监测管理系统是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即通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需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时做好硬件与软件的更新、维护工作,采用安全系数较高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防范各种可能因素,维护银行与客户的信息安全。

(3)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运作需要供应链各成员的协同合作,银行与各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发挥自己核心领导作用,主导下建立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集合多方的力量共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核心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与商业银行沟通,减少外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4总结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商业银行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特性更是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但是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平台建设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链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信息的共享、提高电子化处理,这些都有效地填补了现存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创新路径。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交易的业务特点,以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前提,以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信用保证的一套创新融资方案,因此,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与中小企业的交易关系成为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重点。供应链上参与的成员企业应该互相合作,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共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手册[M].2010.

[3]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财经论坛,2012(3):120-121.

[4] 史金召,杨云兰,亓晖.供应链金融概述及发展趋势[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4):14-18.

[5] 刘迎欢,史臣旭.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究[J].金融天地,2012(3).

篇4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篇5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卖方(供应商)将赊销贸易项下的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向卖方(供应商)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银行都参与到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在整个业务运作中承担反担保的角色,一旦融资企业出现违约情况,核心企业有义务对银行的损失进行补偿。

应收账款融资根据应收账款质押与转让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保理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与保理的区别在于,应收质押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而保理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直接给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销售收入。目前,保理业务在国内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保理又称保付,指卖方将赊销项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保理商)而提前回笼资金,银行受让应收账款向卖方同时提供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以及坏账担保等综合。在保理业务中,银行重点关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避免了仅仅针对自身实力有限的上游供应商的信用评估和担保条件,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保理模式如图所示:

保理业务模式流程图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而发放融资的一种业务模式,主要用于满足供应链下游经销商在预付账款方面的融资需求。保兑仓业务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产品媒介和融资工具,通过供应商、供应链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四方合作协议,解决经销商的资金短缺,同时促成核心企业的批量销售,银行和仓库也因此获得了收益,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保兑仓业务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供应商购买的商品提货权为条件,向经销商提供融资;经销商实现销售以后,以销售回款偿还融资,同时银行依据相应金额逐笔向经销商释放货权。在此过程中,银行还会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货物进行全程监管,以规避信贷风险。

保兑仓业务通过定向融资保证了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物流和资金流的稳定。物流方面,供应商收到银行的资金,根据银行的指令将物流转移至指定仓库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仓储监管;银行收到销售回款,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银行的指令分批向经销商放货,直至合同项下货物全部归经销商占有,物流流转结束。资金流方面,银行根据经销商的融资需求放款至核心企业账户,供应商放货,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监管;随着经销商销售进度的不断推进,银行根据经销商的资金回笼情况,向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出分批放货指令,直至经销商的销售回款全部覆盖银行的信贷敞口,经销商取得剩余的全部货权,资金流流转同步完成。

保兑仓模式如图所示:

保兑仓业务模式流程图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融资中,针对供货商的应收账款占资可以选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针对经销商的预付账款占资可以选择保兑仓融资模式,而对于在存货上占用了大量资金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则可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和保兑仓融资模式都引入了核心企业作为风险变量,属于标准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而融通仓可以独立于核心企业进行操作,固融通仓还可被用作保兑仓的接驳性产品。

融通仓融资是企业以动产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行为,主要用于满足企业从“付出现金”到“收回现金”期间的资金需求。融通仓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该业务模式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较,关键的区别在于融资的担保方式。融通仓业务适用于那些由融资需求又不具备足够的不动产、有价证券或保证人等担保条件,但能够以自身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存货等动产进行质押担保的企业。融通仓业务又分为动产质押和仓单质押两种模式。

第一,动产质押模式。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在办理融资时,借款人需将合法拥有的动产交付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进行监管,但动产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借款人通过动产质押业务既可以获得融资,又不影响动产的正常周转。动产质押业务支持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进口信用证、国内信用证和保函等多种融资方式。对银行而言,动产质押有利于培育潜在客户,银行作为供应链各节点上资金的提供者,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可以规避信贷风险,而且可以进行延伸服务,以物流公司的客户为核心,拓展其上下游客户,使得核心企业、一系列的上下游企业和物流公司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实现封闭循环,不断扩充银行的客户规模。在动产质押业务发展过程中,随着客户需求的逐步升级,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运作方式。

其一,动态动产质押业务,即核定库存质押业务。在动态动产质押方式下,银行给予借款人一定的授信额度,并根据动产的品种和借款人的资质设定动产质押率。在动产价格上涨或不断有新的动产验收入库的情况下,质押率将低于设定值,借款人可自行向物流公司提出提货或换货的申请;反之,在动产价格下跌又没有新的动产入库的情形下,质押率将超出设定值,银行将通知借款人必须于合理时间内存入足额保证金或增加质押动产,保持质押率不高于最初核定的质押率。

其二,静态动产质押,即非核定看库存质押业务。在静态动产质押方式下,银行也予借款人一定的授信额度,并核定动产质押率。但是借款人不得随意提取或更换已设定质押担保的动产,借款人追加保证金、归还银行贷款或增加其他担保的情形除外。

动产质押模式如图所示:

动产质押业务模式流程图

第二,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业务是银行凭借款人持有的以其自有的存货等动产存放专业仓储公司而得到的仓单进行质押,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银行根据货值核定融资金额,同时由仓储公司对质物进行监管。

仓单质押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银行拓展服务项目,开辟新的融资发放渠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仓单质押一般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两种模式。

其一,标准仓单是由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动产的验收、确认合格后统一制定并签发给货主,经期货交易所注册生效的提货权凭证。注册后的标准仓单可用于交割、交易、转让、抵押、质押和注销等。标准仓单质押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提交的标准仓单作质物,并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向借款人发放融资的授信业务。

其二,非标准仓单是由经银行评估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签发的,说明受存动产情况的权利凭证,非标准仓单项下的动产多指在生产及流通领域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通用产品。非标准仓单质押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提交的非标准仓单作质物,并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向借款人发放融资的授信业务。

篇6

一、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的金融业务。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都会参与其中,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实现参与方的共赢。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资金运行相对安全;②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③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一)资金运行相对安全

整个资金供应链以银行为核心,银行通过控制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目标企业由单一目标转化为多企业的联合体。除此之外,银行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可以全程监控,同时掌握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二)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

在整个供应链中,资金的不断流通驱使了供应链的产品升级与流动,产品不断升级,由低端向高端转化,其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得到了提高。这样,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核心企业在得到更多利润的同时还防止了资金流转不通甚至资金沉淀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益。

(三)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银行通过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分散信贷投放,改变只针对于单一客户的局面的同时,还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中小企业客户,其中不乏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优质客户。并且,由于银行可以长期跟踪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得到最为真实的企业经营资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此,银行可以发现真正的优质客户群体并加以培育。

二、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毫无疑问的是供应链金融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以往单一客户目标的局限,使更多企业客户参与其中,但是在增加更多机会的同时,由于涉及到较多行业、技术领域等,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风险因素。下面本文将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

供应链自身的风险归根结底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供应链风险又可分为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生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由于利益分布的不均衡产生,在整个供应链中,签订合约的各方得到的利益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合约一方可能只能从另一方得到剩余的利益,利益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合约的破裂,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危机。除此之外,合约签订方中利益较少的一方可能为了更多的利益不顾道德底线,如供应商偷工减料,供应质量不达标的商品等,这样的供应链显然是不稳定的。

2.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将多个企业联合在一起的联合体,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体,用时又是整个联合体的一员。短期来看,将企业联合起来的确有利于多方共赢,但长期来看的话,当供应链的规模不断变大时,随着规模变大,内部结构必然变得更为复杂,在整个联合体内部的消息传递也会受到结构复杂的影响。信息传递错误或延迟的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沟通就会受到阻碍,而沟通不充分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足以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

在现今这个强调效率的社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迫使现代企业在生产工程中将效率放在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生产过程缺乏柔性,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然而,如果生产过程或采购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4.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

分销商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分销商的选择是整个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高效,进行分销商的选择时必须十分谨慎。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降低,进而导致供应链的瓦解。

5.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活动可以说是整个供应链的纽带,高效的物流运作系统是整个供应链实现高线运转,实现即时化生产。而高效的物流运作不仅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各成员的配合,各成T可以采取联合计划。然而,实际上保持物流高效运转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涉及的环节太多,如原料供应、原料缓存、产品销售等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任何环节的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误。比如由于运输方面的失误导致原材料或产品无法及时供应,这样会导致上下游企业的衔接出现问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功能。

6.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都由众多企业构成,并且,构成供应链的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经营理念、员工职业素养等方面。其中尤以企业的文化差异最为重要。观念不同,会导致对待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导致对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不同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供应链的混乱。

7.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尚在发展阶段,在完整的信用体系未能形成的时候,各个企业之间的信用无法得到保证,如果供销商、制造商等环节之间信用保证缺乏协调监管,各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信用缺失问题,这些毫无疑问都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生存威胁。

(二)外生风险

1.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

供应链如何运作应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如生产、供给或销售等都应在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由于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化,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多样化,这促使了用户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困难。如果不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就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有效的市场信息,从而使得供应链运作的风险较大。最终,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只能被市场淘汰。

2.经济周期风险

市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周期替出现的,在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经济繁荣的时候,市场需求会不断升温,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供应链会进行适当扩张,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再生产力度,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现金流出量。在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与前面情况相反,供应链不仅现金流出量大大减少,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但是由于之前扩张的固定投资项仍需要大量资金,在筹资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变大。

3.政策风险

国家经济政策与供应链的运作息息相关,当政策发生变化时,供应链的资金筹集等活动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尤其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到供应链原有的投资,

4.法律风险

在国家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时候,供应链本身就面对着法律环境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法律完善的过程中,法律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的发展也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供应链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意外灾祸风险

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等意外因素主对供应链相关规则的破坏,比如对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几个企业造成破坏,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资金或物流流转过程受阻甚至中断,导致供应链原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意外灾祸风险是风险中不可忽视的一种。

6.汇率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外贸交易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汇率变动的风险必须纳入风险分析的分析范围内。

三、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主要有:①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②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③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一)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

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主要包括:①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②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1.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

在选择企业链群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链群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基础,考虑经济基础时要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在考虑信用基础时可参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程度,选择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业务,因此,在发展初期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在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备、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进行,如钢铁、石化、电信、煤炭等产业;其次,在获得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运营范围。这样,供应链金融这一业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主办银行要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的评估,如果发现潜在的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要及时将其淘汰。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不断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成员企业,可以为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银行在对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评估时可以参考的内容有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以前的交易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成员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

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主要包括:①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②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③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1.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为保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将各成员之间原本相对来说没有保障的关联交易转化为较有信服力与法律效力的契约交易,这样可以打消成员企业的一些忧虑,提高彼此信任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

互相了解是互相信任的一大前提,因此,为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有必要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使各成员企业在了解的前提下加深信任。这些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将信息共享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ERP系统平台,通过应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可以共享资金数据等信息的信息网络。这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物流公司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十分重要。而物流公司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起到了提供信息(包括物流信息等)、提供仓储和物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银行通过监控物流情况和成员企业的动产情况实现对货权的控制。因此,在选择物流公司时,应优先考虑强大并且有实力的公司。除考虑物流公司的选择问题外,还应注意的是成员企业的收付款也应在银行的监管之下,这些可以通过指定收付款的账户开在供应链的核心银行实现。

(三)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②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③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1.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银行要注意监督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时刻关注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除掌握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存在的问题,还要时刻观测外部环境的大方向,大趋势。同时,一套相对完整的预警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其中的一项指标超出或低于正常水平时,预警体系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时应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2.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

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调查,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调查的方面包括核心企业的业绩、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查评估,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与之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整和预防。

3.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银行可以建立适合自身管理的信用模型以及稻菘猓在供应链各方之间设置信用值,并通过核心企业的相关平台对各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88-02

一、供应链金融现状

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1803年荷兰一家银行开办的仓储质押融资业务。在国外,世界排名第一的船公司马士基、快递公司UPS都是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该块业务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在金融业,法国巴黎银行、荷兰万贝银行等都对大宗商品提供融资服务、以销售收入支付采购贷款等。在国内,深圳发展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先驱,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也相继逐步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是降低融资风险的一种有效工具,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管理者对物流业资金监管不力,金融手段落后,导致供应链金融不能跟上物流发展需要,存在许多问题。

(一)法律缺失产生的风险

目前,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仍处萌芽阶段,虽有《担保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进行规范,但针对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条款却不完善,另外,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因此,业界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产生法律风险的几率不低。同时质押物所有权问题以及合同的条款规定等,由于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在各主体间流动,产生所有权纠纷的可能性很高。

(二)融资企业产生的风险

1.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融资企业多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其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客户的业务能力,商品质量以及客户之前的商业信誉等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潜在风险。同时,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如规模小、制度不健全、透明度差、资信不高等。据调查,5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60%以上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这些都让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变高。

2.质押物风险。质押物选择风险。并非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做质押物,合适的质押物应具有质量稳定、适用广泛、价格波幅小、易于变现、保存和监管等特征,比如钢铁、有色金属等。由于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汇率变动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使企业无法按原计划销售产品而产生的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按时还贷时,银行有处置质押物,获得补偿的权利。若质押物变现能力差或变现成本高,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可能出现质押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或无法变现等而产生质押物变现风险。

(三)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

1.操作风险。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短,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贷款工具缺乏灵话性,内部监控系统不完善等。同时对质押物的估值是否客观公正、准确,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损益。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2.银行内部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银行管理机制完善程度,监督机制严格程度,管理水平,决策正确与否,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素质高低、业务操作失误率而带来的风险。

(四)物流企业产生的风险

1.质押物监管风险。物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时,一般要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对质押物的丢失或损坏负责。而银行同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交换不及时等情况都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物流企业管理是否科学,监管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否有提前预警机制等都对质押物监管风险产生影响。

2.控制质押物存量下限的风险。由于质押物的流动性,有进有出,因此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对质押物的种类、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有效监管,还要使质押物的库存数量保持规定额度。否则,一旦控制质押物存量不力或质押物进出库时出现提好补坏、以次充好现象,将给整个业务链带来很大风险,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行。

3.仓单风险。中国《合同法》中虽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存货人的名称(姓名)和住所、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和填发时间等内容,但现在企业多以不具有有价证券性质的入库单作质押,同时中国目前使用的仓单多数仍由各家仓库自行设计,形式很不统一。从而使操作困难,容易发生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等风险。

三、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由于受到诸多限制,且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的规定不完善,政府部门应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包括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人资格、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指南等,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奠定法律基础,促其健康有序发展;另外,从法律角度保护相关人合法权利方面,尽力简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程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合同谈判成本。

(二)应对融资企业风险措施

1.多方努力,建立信用机制。针对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融资企业应充分合作、信息共享。首先,融资企业应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信用度。在供应链组建之初,核心企业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对各拟加盟企业严格筛选,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尽量避免摩擦;其次,物流企业应发挥其掌握融资企业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对融资企业信用进行评估管理;再次,银行要完善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相关制度,如客户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最后,银行要严格审查质押物原始发票、付款凭证、交易合同及权属证书等凭证,对其权属进行认真的静态和动态审查,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

2.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针对质押物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需求弹性小、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产品市场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

(三)应对金融机构风险对策

1.优化方案,建立应急机制。对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在有约束条件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所制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局部优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案。

2.加强素质培养,强化内部控制。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素质培养。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金融、管理、法律等知识进行培

训,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订阅相应报纸、杂志,使员工对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风险合规等有清晰的认识。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四)应对物流企业产生风险的对策

1.加强监管,实施物流保险。加强对融资企业抵押货物的监管,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并完善质押物入库、出库的风险控制机制,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预防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引发的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张,物流公司有必要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提高自身的风险保障。而寻求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转嫁风险损失,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物流公司广泛应用的保险险种主要是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这两个险种都是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一特定过程进行的保险,易出现延误、漏保和不足额投保的情况,难以满足供应链金融业务对物流品种高速周转的要求,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的创新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长远发展的有力后盾。

2.确定存量下限,严格管理。银行根据所提供的信用额度、融资企业所交保证金及折扣比例来计算确定最低库存下限,其公式是:最低库存下限=(银行提供信用额度一融资企业所交保证金)/折扣比例。同时物流企业要对质押物的存量下限进行严格控制,满足库存量按确定比例折扣后的价值加上保证金后不能小于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当质押物的存量达到规定限度时,要采取通知、警告、冻结等有力措施。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量不断增多,仅仅通过人工的手段控制存量下限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可以应用具有存量下限控制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辅助操作人员进行仓储物的管理。

3.统一仓单,专人管理。为避免操作的复杂性和交易的风险性,应对仓单内容、格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同时派专人对创单进行管理,严防内部人员作案,减少操作失误,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会阻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特别是它有可能产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我们利用好这个工具,为供应链和金融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30-32.

[2]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一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99-102.

[3]申风平.刘玉莹,周燕.物流银行业务效能及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银行实务,2008,(8):30-31.

篇8

2、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和融资

2.1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属于价值增值的过程,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虚拟供应链,本身属于一种高效新颖的形式,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电子商务价值增加的过程。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管理中应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供应链金融结构容易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对于传统的供应链而言,单单是一种多节层级系统结构,本身对于市场响应和变化反应比较迟缓,但是在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之后,在供应链金融中逐渐增加了产品的零售商、原料供应商以及制造商等,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供应链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另外电子商务同样会对供应链金融本身的运行模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买卖双方的交易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公开化,这必然会导致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发生变化。传统供应链金融通过市场进行实现,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不仅仅通过市场,还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供应链进行重组。

2.2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和一般的贷款融资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需要通过物流中的货权动态管理等进行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融资模式包括订单融资模式、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委托贷款融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企业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订单特点主要体现在品种多、小批量以及多批次等,电商通过质押订单来获得融资,具体而言,交易平台服务的优势为企业整合大订单提供便利,在订单完成后,卖方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授信,银行抵押、申请贷款等,银行核实交易信息并作出回购承诺,在开设专门的账户便于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电商在获得贷款后生产产品。由于电子商务的性质,在交易平台上,电商企业收到货款往往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缩短账期,企业可以选取应收或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来获取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这种融资模式把平台服务商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保证对供应链的资金流具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非常适合于在线支付。电商把自身的货物存放到第三方物流仓库中,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这种融资模式为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委托贷款融资模式是指本身所具有的资金,委托银行找合适卖家提供贷款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风险最小,降低了借款人的生产成本,非常有利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3、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出现,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各个企业都参与到其中,尽可能地减少了物流资金的周转环节,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在2011年已达到了5.95亿元,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模式,中小型企业快速参与到其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环节,同时也是制度上的创新,属于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本文以“云仓”来论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模式。下图是云仓系统主题相互关系。所谓云仓是指以商品或者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元素的集合体,其核心思想为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供应商、分销商、物流商以及制造商等直接对接在云平台上,形成一个大型网络集群,降低违约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云仓系统框架实体包括“云平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和“云市场”等,依照服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电子流程、电子市场、电子基础设置以及电子商务等内容。云市场通过相对集中的云平台资源联网各个感知节点信息资源,用少量的资源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云平台属于一种物联网运营平台,又可以称为电子化现货市场,目前我国的基础原材料供应商正在逐渐向着体制化发展,国家也逐渐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云仓的交易模式属于场外现货交易,交易对象包括延迟交易现货和即期交易现货,交易初期的对象主要是基础原材料,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将会有更多的现货商品参与其中。云仓的业务内容主要是现货交易相关业务、金融业务等,完全整合了融资获得渠道和供应链内部交易,对于贸易环节和割裂成本都具有极大的降低优势。

银行贷款风险主要通过货权动态监管和企业专用货款账号等进行控制,极大地简化了审核程序,为会员的贷款提供了便利。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中小企业进入到云平台先支付20%的初始保证金,随着产品交首期的不断缩短,保证金的收取额度逐渐增加,参与云交易的人逐渐增加,因此云交易市场就会获得更大量的保证金资金,中小企业在云平台上的质押信息通过物联网演示接口显示,云平台集中保证金为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融资,若是需要的金额非常大,可以利用一定的保证金向银行进行申请融资,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贷款热情,最后商业银行关注中小企业运行状况,直至企业归还贷款,非常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另外云仓交易平台实现了应收账款自动化和应付账款自动化,解决了发票传递的问题,有助于买卖双方的确认。相对于一般供应链而言,云仓主要实现了信息共享,保证金间接融资以及现货连续交易等。在云仓交易中,虚拟交易平台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需求集中到一起,很容易获得价值的实现,完成了交易的直接对接,在网上实现产品的信息过程,降低各种流通以及交易费用,虚拟集群的运作方式,构成了一种联系频繁的组织网络,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外部集聚效应。云仓的出现具有的保证金的杠杆交易,从根本生解决了核心企业占用资金的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另外由于保证金的杠杆作用,也使得交易上实现了资金的最大利用化。云仓采用了连续交易模式避免了价格风险,在交易中合同的定价均是当日的市场价格,保证了资金不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云仓所具有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监督货物的目的,降低了银行的监管成本,此外交易市场巧妙地连接异地市场,有助于中小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级状态,云仓同样存在风险控制管理和风险技术管理,同时也存在和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风险,本文主要考虑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交易着风险等内容。目前云仓面临的最大的交易风险为法律风险,从本质上来说云仓交易同样属于现货交易,但是目前的法律对于其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产品价格等容易被控制,同时很容易发生挪用客户保证金。被迫参与以及携款潜逃等交易违约事件,损害参与者的利益,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内部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发操作风险。交易者的风险是指包括价格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风险,相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而言,这种风险被极大地降低。

篇9

有效推动企业“走出去”

“走出去”的企业为了降低财务成本,大多迫切需要提升财务管理平台,这就要求国内银行能够跟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供及时便捷的跨境服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和调整的新态势下,商业银行积极研究开放型经济的特点,找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的结合点,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注重调整信贷结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改进业务流程等多种金融服务,正全力助力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在2012年1月11日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上,浦发银行总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做了题为 “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助力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的演讲。

杨斌认为,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来支持我们的外贸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更是商业银行支持开放型经济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时代赋予商业银行的一种使命。

眼下世界经济环境还处于复杂的态势之中,欧美经济增长疲弱,外需的萎缩将影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给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增加了进口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导致更多国际贸易纠纷。加之企业对境外的投资环境和法律政策的不熟悉,也会造成一定的政策风险。这对于银行如何更深层次的配合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如何满足在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对金融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斌对此表示,“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境内金融服务的框架,要将国际金融服务延伸到海外,利用境外的支撑平台为我国企业全球化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资源的整合为企业提供跨境供应链服务的经验。”目前浦发银行在已形成的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理念上,为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今年全新推出了最新的《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方案》和《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其中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方案是根据客户不同的特性,分别提供“外向型企业联动服务方案”、“走出去企业联动服务方案”以及“非居民企业联动服务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贸易、融资、资本、担保等九大子方案。通过多年来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和离岸银行领域的积累和沉淀,浦发银行在2012年累计国际结算量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助力供应链多方共赢

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着“走出去”的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跨境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把握企业交易行为、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构筑银行、企业和产业链良性互动产业生态。浦发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主管郁欣认为,跨境供应链的发展会对跨境供应链管理和发展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学习和尽快适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企业能够在与国际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网络、采购网络乃至供应链体系,真正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随着供应链向境外延伸,风险也从单一的企业延伸到供应链整体。这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如果境内外的供应链上企业没有建立起的完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会引发较强的连锁反应,带来经营和资金的风险。

我国相关的配套服务应该说是滞后于企业境外拓展的脚步。各个服务机构目前基本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缺乏全局的统筹概念。金融、物流等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包括信息渠道整合等基础工作的开展尚需时日。部分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目标仍局限于国内,较缺乏国际化的发展视野,难以提供跨境的整合服务,给企业的跨境供应链发展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银行要为企业跨境供应链的延伸和搭建提供金融支撑。

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跨境供应链的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多方共赢,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因为商业银行的介入有效支持了它的上下游企业,这样从供给和销售方面保证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加快供应链整体的周转效率,这个周转效率包括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周转效率,商业银行充当了剂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提升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跨境供应链的支持,银行可以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郁欣表示,利用境内外平动帮助企业走出去。通过商业银行完善的离在岸、境内外跨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商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企业对其境内外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需要,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投资等服务,适时推出如离在岸联动保理、背对背信用证等离在岸联动供应链融资产品及产品组合,顺利连接了境内外两个市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银行可以发挥本币优势,为企业包括境外的非居民提供人民币结构性融资安排,增强企业在贸易、投资等国际化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人民币相关服务过程中,一方面简化了业务流程,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财务成本,另外通过借助境内外不同的本外币资金市场的资源,为企业海外供应链的延伸进行资金资源的整合,通过不同的产品安排整合不同市场的资金优势,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

量身定制离岸跨境服务

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的影响下,较多国家采取了以低利率和高流动性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在刺激经济恢复的同时也造成了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给我国企业以较低成本开展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目前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通过跨境投资方式开展全球化经营可以更加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

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投资规模连年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企业出境大规模并购增长很快,随着产能过剩环境下国内投资机会的相对减少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日益增强,今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望保持持续增长趋势,结构上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篇10

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从上游大企业处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要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运用保兑仓融资模式来来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中小企业的杠杆采购和核心大企业的批量销售。中小企业通过保兑仓融资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其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解决了全额购货带来的短期资金压力。

另外,对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收益。

二、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供应链下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动产作质押,并借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会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

供应链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所以能够通过担保、提供出质物或者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融资企业解决融资担保困难,从而保证其与融资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督等服务,从而架设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周颖:深发展救赎供应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

[2]张默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7(2)

篇11

相对应的,从供应链上的运营商(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则转向产业属性,金融是手段,供应链成为目的。此时,供应链金融表现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是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发展和深化,即从关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对资金流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而要实现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则必然要借助金融手段。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最活跃的参与主体,因此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都是从银行的角度展开的。其中,深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2007)阐述了相对来说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他主张应借助剖析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在融合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出现的风险调节变量的同时,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为供应链中存在差异的节点企业提供相对封闭的授信扶持以及结算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2]。胡跃飞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中,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与之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弯红地(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提供形式灵活、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3]。除了银行视角,其他几种常见的视角还有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视角。闫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促进供应链的稳定和运作畅顺,金融机构与企业相互协作,对供应链中的单个或多个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结算和融资服务,从而建立银行、企业和供应链共赢共存、持续发展的局面[4]。现有研究大多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产业属性的关注和分析。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供应链金融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从微观层面关注企业的视角,而是从中观的视角剖析整个产业供应链,把金融资源的整理合并内容拔高到整体供应链组织协调配合的战略层面。第二,供应链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多方参与主体,主导供应链金融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是供应链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是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第三,供应链金融以开发金融工具,实现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为目的,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从广义层面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从静态上讲,不同参与者之间相对繁复庞杂的资金关系都被包含在供应链中;从动态层次上讲,一般是有指定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参与方(如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作为组织者,为特定的某个供应链条或特定的某个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提供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间潜在的规律联系,内容不一定是图象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或抽象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可以说模式关注的不是本质上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是人类把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从持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提炼和概括出该事物的规律,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其进行高度归纳总结,因为人们往往能够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出某种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内,会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一个关于模式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模式都是发现居民生存环境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辅助我们进行决策,即在某种条件下按照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优秀方案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标计划且可能会依据已有的良好思路设计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现有文献中涉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表达了两种含义,或者简单地指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突出其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与其他模式的差异,等价于“供应链金融”;或者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内部的细分模式,即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对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供应链与金融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样式,表现为在供应链金融系统自身内部参与人之间的某种持续平衡稳定的功能结构关系以及有规律可循的交流互动方式。由于这种结构关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样性,从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需求而设计、开展的实践方案的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进而抽象升华出的一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内被其他参与主体不断借鉴、复制的实践样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更低的实践探索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由于其表现出的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直是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分类。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要大于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一开始便是以其在融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引起广泛关注的。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资金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每一个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度,并且因为每一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及时相互独立的个体关系,又是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竞合关系,所以主要会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对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该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并由此体现出来,尽管企业的资金是有限制的,但企业取得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银行,所以银行涉入到了该债权债务关系后就可能转换成为银行信用。因此,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供应链融资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与运用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与运用等同起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或维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比如,从银行角度来看,根据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和解决方案的纬度导向,部分学者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类。很多学者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一般是在三大类融资模式(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每一类融资模式主导下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基于预付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可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以及监管融资四类,还有学者基于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基于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通过分析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在总结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选取的标准或维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预付账款类、存货类和应收账款类这三大类融资模式展开论述的,很少有学者突破这一框架,另辟蹊径进行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产业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含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之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交易对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第二部分是较常见的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现活跃的参与主体。从产业层面讲,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为供应链分配资源的同时实现供应链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该功能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主体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内主要有四类角色:第一类,由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所扮演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扮演;第二类,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它们主要承担在为供应链投入资本的同时提供另外的资金管理服务的责任;第三类,由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电商企业所主要扮演的供应链金融主导组织方,它们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汇聚点,是组织系统内的不同参与者,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系统内具备充分的影响力;第四类,由第三方物流、保险公司、仓库储存监管等类型企业所扮演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协作方。因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践一开始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其初衷有益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国外银行为了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老客户流失而推出供应链金融;而国内银行则为了开发新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信贷模式。故而,研究中国供应链金融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参与主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李飞(201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林侠、罗霄峰(2011)[6]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进行探讨。Duan(2009)建立了在紧急状况下的供应链金融损失最小化的合作决策机制[7]。Allen(1998)等认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银行和企业以完整的过程完成谈判,从而降低道德风险[8]。有学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的合作协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Kong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金融仿真模型,讨论资金流和融资政策制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9];Alea(2010)运用智能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沟通与决策机制[10]。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问题是国内外研究持续关注的问题。Pater从多角度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Cranfiel针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波及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李毅学(2011)表示,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包括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个基本层面[11]。张春认为供应链金融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个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机制。在风险度量上,Barsky区别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五类。有学者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机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间的一种期望,在契约的基础上交易伙伴以双方都能够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点或缺陷来谋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信任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不同节点上的其他企业的福利内容,在没有考虑清楚自身行为对其他节点企业产生的影响时不会随意采取业务行动。刘永胜在总结和吸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面对处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成员之间因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贵;二是供应链尽管以信任为基础,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产业整合的角度设计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立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立足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信任文化机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统的宏观配套机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三种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信任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信息容易对称或监管的交易成本较小时,采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强制的机制,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