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四年级体育教学

四年级体育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四年级体育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四年级体育教学

篇1

本校小学五年级共四个班,本人担任五1、2、3班教学任务,五年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能正确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在主动参与体育游戏与活动。五1、3班学生运动能力较平均,五2班学生相对其他2个班级体育素质比较好,但存在着男、女的差异比较大,所以,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广播操质量和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基本体操、小球类、技巧、游戏、地域性体育项目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等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的兴趣,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各项体育活动内容,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和体验运动的技术与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平衡、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引导学生学与练的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并在一定的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养成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等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要求:

每堂课教学,都应把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综合目标的载体,教学中要关注四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

篇2

二、教学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将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学生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分腿腾越;沙包掷远;50米*8或400米跑

教学难点:体操技巧;蹲距式跳远

五、教学措施

篇3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开创新思路、新教法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我院又在去年顺利通过了高职院校的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迫在眉睫。

一、关于如何领悟职业教育内涵并按所在岗位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听了张慧波博士对“基于本职工作的高职院校发展实践经验探讨”的深层讲解与剖析,无不让我的心情振奋起来,教师对“教学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早期的教育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应该具有更新的认识,张慧波博士说的好,“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要关注育人,要有人才培养整体架构思想;不仅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堂之外的东西,如实践的应用、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当地产业情况及行业实际发展有利于开展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问题,张博士认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课程建设是关键,以改造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能力的抓手;带任务培训,完成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下企业锻炼,熟悉职业环境、岗位,提炼项目;积极参与科研,通过科研提升自身潜在能力。我明白了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能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全国的高校有1297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专业主要依据的是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来设置专业,是实际应用型岗位中的较高层次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群需求的专业本位特征,即由于岗位性或职业性比较强。

二、新形势下,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宁波某学院在2006年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建设高职院校;至今已申报成功国家精品课程十门;牵头一个专业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牵头一个专业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取得和教师及时改变教学观是分不开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复使用平时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验做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习惯性教学模式”。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尽管使用的是新教材,但课堂教学都是两手准备:在公开课上使用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平时没有人听课,就用传统的一套进行教学。教师在接受新课程培训过程中,接受了所提倡的理论,并能运用这种理论撰写论文,但是没有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沿袭以往的常规做法。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人把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分为“教师的知识”与“教师的观念”两个核心要素,其中观念包括对教与学的认识,对教师的角色的认识等等。首先,教师要发挥个人特长,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既有一般教学规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限于一法,在寻求共性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授课风格,发挥个人特长。其次,研究学生的各自特点和规律,进而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校企合作

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在学校寒暑假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给予支持和配合。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就业岗位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是岗位的“含金量”提高,面向国际性大企业,学以致用、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岗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我校现有“三一班”、“山推班”等校企合作班级,学生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实训,毕业后双向选择在企业就业。同时学生可参与准高级的等级工考试。这种模式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同时企业也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我们还可以在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邀请企业来校进行宣讲,吸引学生报名,经面试后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

篇4

一、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采用体验式教学的灵活性在于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从现实感知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探索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对知识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想进一步理解语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有一定难度。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设语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的种子》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希望的种子,学会什么叫做等待(西瓜生长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等待;爷爷的做法要让作者信以为真,也得有一个过程;其实,等待是一种希望,是愿望实现的过程)。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根据故事情节,联系上下文,适当补充情节,向学生提问:当“我”看到地里的大西瓜时,会怎么想?“我”长大以后会明白什么?课堂上让同学分角色扮演,演出自己的感受。课后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为父母讲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含义,通过创设课文意境,让主动地融入到体验式教学中来。[2] 

2.投入实践,获得感知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主要是一个注重实践,获取感知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当中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体验、获取等方式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野荷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看到荷花的样子,引导学生让父母在空余时间带领到公园内欣赏荷花,或者课前先播放荷花的影片让学生欣赏,以此导入课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亲自看到的荷花,以此引入课文中作者描述荷花的句子。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临生活中的情境,感受荷花的生长环境,以观看、体验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荷花的映像,学生以此形成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获得自己亲自实践的感知,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更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欲望。教师再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实现了更高的教学质量。 

3.增强阅读感 

阅读是语文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基本场景,在阅读中感悟课文内涵。阅读又分文快速阅读、默读和诵读几种。体验式教学需要的是将三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阅读,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受文章带来的思想感悟。以增强阅读感来熏陶学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即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不同的阅读感当中,学生不断获取新的感知,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例如,在学到四年级下《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感人的事件。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变化,感受到母女之间、陌生人之间可贵的真情。在理解小女孩的失落这一感情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体会并多读,这一环节难以让学生领悟小女孩的失落情感。此时,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感悟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小女孩失落时的句子,逐渐地从字句中找到内心性感体会。本文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结合教师的课堂指导,希望可以让学生们会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也懂得陌生人之间之间的爱,在学过这篇课文后精神层面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4.提升写作,记录实感 

写作是最能表达学生内心感情的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会运用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可见,加强学生的写作,提升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能够运用语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水乡》一课时,作者具体描写了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绿树环绕的村落,石桥,河面上来往的船只几处景象,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繁荣兴旺,并讴歌了人们的勤劳善良。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景色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分析句子好在哪里。并让学生为江南水乡写一段导游词,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作,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写,介绍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师充当游客的角色,为学生的导游词作出点评。在写作中,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结合引用文中的修辞手法,不仅学会了语文课程所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具有显著的可行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自身体验获取感知,又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解获取新知识,最终实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环境下,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感悟生活和语文带来的乐趣,从而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快樂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夏静.试说小学语文体验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5(12). 

[2]王波.体验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4(4). 

篇5

2、游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学习中来,并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五指张开,掌心空出

教学难点

手指、手腕柔和用力

教学准备

小篮球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形式

与要求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4、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活动

二、热身活动

1、游戏:喊数抱团

方法:学生围成圈按老师的要求逆时针跑动,老师随意喊出数字如“2”,喊完后学生迅速反应,找到相应的人数站到一起,多于或者少于规定人数的都有一个小小的“奖励”(3个蹲起跳)

2、篮球热身操

1、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集合,做好人数的清点;

2、提醒学生将发卡、钥匙等一些尖锐物品放到一边;

3、询问是否有人见习并做好安排。

教法:

1、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及玩法;

2、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强调注意安全;

3、教师当好裁判,及时评价;

4、带领学生做好篮球热身操。

组织:

××××××

××××××

要求:集合快、静、齐。

热身操队形:

×

×

×

×

×

×

×

×

×

×

要求:精神饱满,积极参与游戏。

3分钟

10分钟

三、学习原地运球

1、师生互动,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知道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兴趣)。

2、原地运球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或前后站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五指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指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向上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

3、游戏:运球比多

(评选“MVP”)

规则:所有学生随老师口令原地运球,若球掉了则被淘汰,淘汰者原地蹲下,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后面慢慢增加难度如:眼睛不看球或左右手交替运球等),最终选出一个或多个本节课的“MVP”。

教法:

1、教师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2、创设情境“篮球宝宝”休息够了,现在想出来活动了;

3、教师讲解示范原地运球动作要领,强调重难点;

4、老师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体会手腕柔和用力;(右手推左手练习)

5、集体跟随老师进行原地运球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错;

6、2人一组互相纠错练习;找学生示范;

7、游戏练习

(1)转移视线运球练习(要求学生运球时眼睛看前面,教师可通过小游戏来吸引)

(2)2人一组原地运球,随哨声交换位置;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做好裁判;

3、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或表扬。

队形1:

××××××

××××××

队形2:

×

×

×

×

×

×

×

×

×

×

要求:

1、教师讲解时学生四列横队排好,不要随意走动;

2、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3、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练习;

组织:

×

×

×

×

×

×

×

×

×

×

要求:

1、认真听清规则;

2、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真实水平。

22分钟

四、放松、总结

1、集中做放松操

2、教师对本节课做简单小结;

3、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4、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5、师生再见。

教法:

1、教师领做放松操;

2、做好小结、评价;

3、安排好器材的回收归还。

队形:

××××××

××××××

要求:

1、集合快静齐;

2、动作舒展,充分放松。

5分钟

教学

反思

篮球原地运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准备部分:激发兴趣,热身活动阶段,第二,基本部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阶段;第三部分:结束部分,身心放松总结阶段。

首先介绍本课的准备部分:课的开始,教师组织集合整队,队列整齐,精神饱满,报数声音洪亮,教师介绍学习内容原地运球并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动脑,认真学练,避免冲撞,安排见习生随堂听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我组织学生用游戏“喊数抱团”来热身,然后进行简单徒手操来进行活动,并进行了简单的熟悉球性练习,让学生手指感知篮球,活动各关节,为篮球原地运球教学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用时约13分钟。

第二个环节:基本部分用时约22分钟。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讲解、示范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以右手原地运球为例),两腿前后开立,自然弯曲,五指分开,掌心空出,在右脚侧前方,手臂带动手腕,五指柔和用力按拍球的'正上方,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讲解、示范原地运球手型与手触球部位方法,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错误动作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明确原地运球手型与手触球部位动作要领。纠正学生两腿站立姿势、手臂带动手腕按拍球的错误动作,提示学生眼看前方。体验屈膝弹动,小臂带动手腕上下肢协调用力按拍球的徒手动作。

3.组织学生右手持球进行原地运球,练3—4组,练习中教师反复提醒学生注意按拍球的部位和控制球的落地反弹点,眼看前方,在队伍巡视中进行针对性的纠错,及时对学生学练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动作。

4.信号指挥眼看前方运球,学生双脚前后开立,原地运球,眼睛看老师手,说出老师手上比出的数字,目的是让学生视线不要老是盯着球,反复训练3-4组。

5.增加练习难度,“人动球不动”,学生两人一组相对而立进行原地运球,当听到老师哨声时两人交换位置,只是人移动球不动,以此来练习学生的控球能力。

6.然后我安排了一个比赛:运球比多(即寻找MVP),让学生通过比赛激发兴趣,同时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结束部分用时约5分钟

篇6

教学管理,对于学校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成长都至关重要。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活动的基本单位,其是否能够正常运作,乃至科学、高效地运行,对于维持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21世纪的有为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学校大多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将管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年级。那么,如何实现年级教学管理的高效便成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心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年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主体观念滞后,执行力度不够。办学不规范,学校虽然制定的方案和措施,但是未能有效的执行。2.教学管理出现不良倾向。例如,管理僵化,只是上传下达;缺乏过程性管理,交流互动不足;对结果的追求过于强调分数。从总体上讲,就是多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注重成绩而忽略过程。3.以科级结构管理的机制落后,教师团队无法很好地凝聚,存在不和睦的现象,忽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直接影响到年级整体教育教学合力的发挥,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二、如何实施年级教学管理的“四化”

为了解决年级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学校应在“扁平化”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年级组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把年级组作为“大部制”运转机构,实现年级的本位管理,最终达成年级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创设有效机制,由年级主任、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构成“人人皆管理,人人都有责”的团队。团队内设立决策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运转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与学校的行政机构有效衔接,一起组成科学、高效的年级管理组织系统,共同推动年级的民主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一)年级教学管理需要理论支持———科学化

科学化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提升到科学的角度,明确其一般的操作方法,去除错误认识,学会探究和反思,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操作,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成功或失败。为了实现年级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外部的指导咨询。年级教学管理需要外部支持,包括学校行政部门(如教务处、教研处、德育处等)的业务指导,也包括教育专家、企业管理者、一线名师等给予咨询意见。他们往往能提出高屋建瓴、建设性、有价值的想法,年级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操作。在接受外部支持之前,年级的决策指挥机构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通过研读专业文章、外出研修、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年级管理的体系和方法,掌握年级教学管理的各种要素、收集疑难问题,提升思考力和理论修养。

2.目标的需求分析。承继石门实验中学的“有为教育”特色品牌,我校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即通过文化的塑造,让学生获得愿为的动力;通过素质教育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践,逐步让学生具备能为的素质;在校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开始获得可为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学校上述目标,通过对学生师生的调查,确定年级的教学管理目标,即实现学生的自学自励(学习)、自尊自信(精神)、自主自理(生活)、自健自强(身体),使学生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新型人才。

3.顶层架构的设计。在自我提升、外部支持、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年级要进行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架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年级文化的营造、过程执行的有效性。我校在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现状、班主任工作、备课组活动等调研的基础上获取各方面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经梳理后形成年级教学管理的架构,力求科学有效。

(二)年级教学管理需要有效监控———规范化

在百度百科中,“规范化”是这样定义的:“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应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制定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的规章制度,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监控保证管理的规范化。

1.制定教学管理任务的制度规范。制度是一种文化,是团队成员共同达成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团队成员间的默契程度。建立完善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课程管理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联班会议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师值日制度、教育教学调查制度、晚修辅导巡查制度等,体现了年级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拖沓性,实现了通过制度管理年级的规范。在日常的执行中,我校经过认真总结、反思和改进,不断地完善、创新制度,力争使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

2.监控教学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学校有了规范化的制度,但若落实不到位,教学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年级通过决策指挥系统对备课组、班级进行监控,学校通过行政部门(教研处、德育处等)对备课组、班级进行指导性检查,备课组成员间、班主任间相互督促提醒,将教师个人的教学管理习惯转化风格。及时通过班主任例会、备课组长会议、德育会议等反馈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执行情况,学期或学年结束再进行综合性评估,最终达成较好的效果。

(三)年级教学管理的理性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最早用在企业管理方面,是人类工业化发展的思想结晶。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以精益生产为特色的丰田生产方式,他们充分体现了“科学与效率”的精神。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年级教学管理的顶层架构下,进一步分解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制定、梳理和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发现教学管理任务之间的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着眼点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成较高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要立足于教育专业理论,使用科学的量化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制度,扎实做到每一个环节,还要渗透到每一个行为。包括教学思想管理的精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精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教学评价与激励的精细化等。在课程和教材管理方面,我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各项课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增设阅读、口语、心理等课程,面向学生需求开设各类选修课(竞赛班),如科技创新、机器人、版画、管乐团等。以规范化为标准,以精细化为核心,以人文化为动力,构建和谐融洽、有合力和战斗力的年级管理团队,正在为实现“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质量”的教学管理目标而不懈奋斗。

作者:许之安 单位: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赵珊珊:《中学年级组教师团队管理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周明民:《中学年级组管理创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7

一、创设“故事”情境,诱发体育魅力

在体育教学中把主要学习内容或者全课编成一个故事,有情,有境,有物。把枯燥的技术练习融入情、境、物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在宽松愉悦的氛围内尽情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如队列训练课是枯燥的,如果把这一部分编成一段叔叔军训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战士,模仿叔叔参加训练的样子,并让学生轮流当教官,由于有内容、有情、有境,学生乐意参加,效果十分理想。还可以把队列训练编成“大雁飞”的故事,让学生扮演一群大雁,在头雁的带领下一会儿变成“一”字,一会儿变成“人”字,十分有趣,如果再配上音乐效果更佳。小学生注意力不长是一显著特点,在一节课中创设几个小故事,不断变化的情景和内容,使学生注意力在即将消失时又转入另一个,能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兴趣旺盛。如跳跃课,先创设“动物园”,然后“青蛙学本领”,最后“青蛙捉害虫”。虽然教材比较枯燥,但不断变化的情景使学生兴趣十足,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兴趣。

二、创设“练习“情境,激发体育魅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以激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活动。故此,课堂上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通过创设练习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让学生在游戏练习中学到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例如,在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提高平衡能力时,我就结合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游戏“跳橡皮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创设别具一格,富有个性的花样跳。话音末落,好强、好胜的同学已磨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跳起来。霎时,操场上,人声鼎沸,这边时而展翅腾飞,时而俯冲而下……犹如乳燕在春风中穿梭;那边犹如花丛中的彩蝶在翩翩起舞,流连忘返……

三、创设“游戏“情境,分享体育魅力

笔者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出发,以下是我的一节以游戏情境教学的体育实践课:

1.本课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头饰创设情景,运用唱游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本课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唱一唱,练一练,创一创,评一评”。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

创设情景力求方法新,满足学生心理兴趣。把儿歌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3.本课运用唱游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跳跃的练习进行创造性活动,自我展示。在完成基本跳跃的动作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和发展体能。

4.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友情天地,共创佳绩。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小游戏+儿歌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使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我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的结合。学生们既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既有站着又有坐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小游戏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我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在实施《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风采展示,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我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展现体育魅力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故事情景的预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一年级“大鱼网”游戏规则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鱼儿生活的特定环境,将界线内规定区域比作池塘,界线外场地比作“岸”,然后提出鱼儿离开了水会怎样,在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中得出“会失去生命”等答案。通过这种不直接显露目的,而是师生共同创设优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会方法,遵守规则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又如,在教二年级“30米快速跑”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集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怎样才能跑得更快”的问题中互相探讨,互相体会,然后创设了“小鹿赛跑”的故事情景,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烈,更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整合体育课程资源,让体育课堂教学融入生活,超越生活。构建以情境教学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手段,使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通过多元体验,体会运动的快乐,感受音乐的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接受审美的熏陶,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篇8

本人在从事小学六年级教学期间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方面的能力较强,如果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再加上一些练习,很快就能掌握。但是对于应用题的解答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就是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同时,也在平常的实际教学中,我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尝试,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参与探索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拿到一道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深入地理解题意,并能够从题目中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出“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这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其次,在了解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后,要深入地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解题的思路和途径。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将抽象的题意转变成形象的图形,借助图形来提高感知,支撑抽象的思维活动。因此,面对应用题,越是学生畏惧,教师越是不能越俎代庖,而且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毅力。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小组合作教学

以分数除法的教学例题解答为例,植树节时,第一小组种了10棵小树,完成了本组计划的 。问,第一小组的植树计划是多

少棵?

针对这个问题,我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和学生之间少了很多的束缚,也能很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而且还能“优带差”,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随后,我细心地听取了各个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式,得式子:10÷2×5=25。与此相类似的,有的小组用的数份数的方式,已经种了的10棵树苗占了总数量的 ,也就是说一份是5棵,一共是5份,得式:5×5=25。还有的是用设未知数的方程式,假设计划要种的树苗数量是x,得式:x× =10,x=25。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给予指导性的

建议。

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数量关系

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所采用的任何解题方式都

是学生对问题理解以及思考方式的直接反映,所以,在教学中,只

要是解题过程合理,无论最终答案是否正确,都应得到赞赏和肯定。笔者在这一环节,会尽可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实际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寻找问题的未知的数量关系,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以及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上的理解。

例如,练习题目设计:(1)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柳树苗数量是杨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2)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杨树苗数量是柳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3)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是柳树苗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通过这三个相近问题的比较,亲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得出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述问题,省略一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补充条件,如,植树节时,要种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苗,杨树苗是柳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也可以在题目中给出不相关的条件,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松树苗70棵,杨树苗的数量是柳树苗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通过一系列的解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题目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四、渗透数学思想,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数学思

想,教会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发现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拿到一道题之后,多注意以下几点: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用?怎么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在这一系列的尝试中,我感觉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以上四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思考题,与实验版在中、高年级才安排思考题相比,这次修订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也给了教师较大的教学研究空间。数学思考题是弹性教学内容,它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从而促进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有限,思考题的教学常常不能达到编者的预期目标。

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练习六”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后来又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参的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是抵消,二是假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即便知道了结果,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道思考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教材,这道题在这个单元教学并非没有可能。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内容,但都没有安排独立的教学单元。在这一单元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其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只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就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二是因为结合计算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体会到学习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材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了一些思考题。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思考题的经验和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思维实际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次教学尝试,以下为主要教学片段:

1.借助直观,形成数量关系的表象。

师: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鸡和鸭原来的只数呢?

生:先画出鸡和鸭同样多的部分,再画出鸡比鸭多的部分。

师:这时鸡比鸭怎样?

生:鸡比鸭多30只。

师:那又买来30只鸡怎么用线段图来表示呢?

生:再画一小段表示鸡比鸭多30只。

师:这时鸡比鸭多多少只了?

生:60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30只,一共多了60只。

师:鸭的只数有没有变化?怎样表示呢?

生:鸭买来了45只,在鸭的后面画一小段表示鸭增加的只数。

师:这时鸡多还是鸭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鸡多,因为鸡两次多了60只,鸭只多了45只。

师:鸡比鸭多多少只?

生:15只。

师:怎么计算的?

生:60-45=15(只)。

2.分步呈现,顺应学生的思维促进理解。

首先呈现: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

师:根据这个信息,谁能说一说赵强家的鸡可能有多少只?鸭可能有多少只?

生:鸡可能有40只,鸭有10只。

其次呈现:又买来30只鸡。

师:好,现在又买来30只鸡,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生:一共有40+30=70(只)。

最后呈现:又买来45只鸭。

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鸭?

生:一共有10+45=55(只)。

师:现在鸡和鸭的只数都知道了,你能知道鸡比鸭多多少只吗?

生:多70-55=15(只)。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试一试,看最后所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生:是一样的,鸡比鸭多15只。

3.变换数据,在举一反三中理解数量关系。

出示第一个信息: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果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呢?如果买来5只鸡和10只鸭,鸡又比鸭多多少只?

生: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就比鸭还多30只。

师:什么只数变了?什么只数没变?

生:鸡和鸭的只数变了,鸡比鸭多的只数没变,还是多30只。

师:也就是说,鸡和鸭买来的同样多,鸡就还比鸭多30只。

师: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又是怎样的?

生:鸡更比鸭多了。

师:多多少只?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35只。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了5只,一共多了35只。

师:买来5只鸡和10只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鸡比鸭不是多30只了,而是多25只。

师:为什么呢?

生:原来多30只,后来鸭比鸡多了5只,去掉5只就只多25只了。

师:这样一多一少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鸡比鸭多的只数了。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次的教学实践使我再次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创造性地学。立足于学,我们的教才会彰显色彩。立足于学,就要做到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起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抽象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直观的感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线段图对于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则是最合适的方法。

篇10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老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校外、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在学习评价上,重智力、轻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04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启动,国家制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并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自主构建知识,达到理性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综观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当前思想政治课现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倡导体验教学无论对落实新课程目标还是走出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困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无论在编写理念还是在编写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和案例,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教材改革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阐释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

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有以下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实践论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的核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验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一定的场景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起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初步的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初步的体验,形成决问题,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全过程。

2、心理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还有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促进意义建构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知识。

3、教育学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认为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认为:教学要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来进行体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对体验式教学法有深刻的启示:注重生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实践杜威这种“从做中学”的思想。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研究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的先行条件

本实验选择的样本是东莞市南城中学初中部七年级两个平行班,随机挑选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参照组。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相关的测试,测试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月考考试成绩。在2006年9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法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1。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在2006年9月统一进行年级测验,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随机抽样分析。

实验前测验例数均数中位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实验组6069.327968.00009.59118-0.3531230.725

对照组5969.906371.00008.74637

从上表统计可以知道,实验前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度很小。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过程

本实验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到2007年8月结束,共一年时间。

1、第一阶段:课前体验

课前体验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新课学习之前,必须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体验式活动学习的素材,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的体验式活动方式。

课前体验的操作步骤:

(1)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处事态度等,设计课前体验的内容,使活动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他们的热心支持。

(2)布置课前预习。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思考题去学习课文,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写出他们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间的矛盾,使其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答案的欲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主题,把自学课本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课前预习自主体验的准备,为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思想教育创造条件;更为学生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调动其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资料,进行课前调查。思想品德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得学生对所讲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为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观点,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安排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阅览室,走向网络,走向传媒,走进身边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亲历体验。

2、第二阶段:课堂体验

课堂体验是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

课堂体验的步骤是:

(1)教师创设情景,启动体验学习

①选择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中预设有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对这一问题上理解程度是什么,盲点和误区在哪里,这是创设情境中的关键一环,是创设具体情境时的重要根据,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出其盲点和误区,若不考虑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就可能引不起学生兴趣、过深或过浅等;三是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一般多选用现代生活背景下的情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②情景演示。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直观性、形象性的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③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即根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启发联想,增强学生的想象性情感体验。

想象性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迁引”和“上升”。当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运用品味图文、揣摩心理、角色扮演、移情换位等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尤其要重视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道德体验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2)教师提出问题,加深体验学习

①陈述内心感受。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导引学生融入情境,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②进行有效对话。“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在对话的情境中,师生关系是交互的,教师不只是言者,学生也不只是听者,双方都是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师生的角色即时地相互转换,这样就可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在交流体验中,学生都可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的自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亲历情境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或观念,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现的不同的体验感受,要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3)教师引导交流,强化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是指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

当学生通过想象性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并获得一定道德认识后,教师借助典型材料或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辨析题,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情境,由事及理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道德观点,对一定事例进行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的辨析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通过充分讨论分清是非,使个人感性的道德经验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符合品德规范要求的“理”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的“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推动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时,他们的情感才能从感性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4)教师组织评价,提升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于反馈评价阶段,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①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通过共同讨论,学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但还必须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要求强化正确感受,矫正过激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评,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制订优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操练。学生根据自评和他评,认识自己的优点,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设计矫正计划,并按计划进行。

3、第三阶段:课后体验

课后体验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之后,再通过设计课外实践体验式活动,将体验式活动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是基本价值观培养的初始期,尤其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冲突时做出的正确行为选择。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和欣喜等个人情感,使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课后体验的步骤是:

①利用家庭、学校、社区氛围,向学生提出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到相关的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人物采访、对话交流、实地考察等,并发放反馈表,请求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和督促,填写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根据有关反馈的情况予以及时地评价,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中产生新经验,发展自己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通过课后看周记、总结等形式去关注他们的真实体验。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本的《三自教育手册》(“三自”即自省、自律、自主发展的简称),要求他们通过“周周记”反思一周来的进步体会和不足之处,写下最不满的事、最开心的事和最想说的话,教师每周阅读一次并写下评语,这就能及时把握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脉搏,及时帮他们扶正在人生起步时的“方向盘”。

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说明本实验的操作。(见附录3)

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也进行了与前测同样的测试。

在2007年7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2。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

体验式教学法实验后,在相同教学进度、教材、时间的前提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三次测验,试题、改卷是统一的。其中表格里实验组1和对照组1为第一次测验,实验组2和对照组2为第二次测验,实验组3和对照组3为第三次测验,第一次测验的时间为2006年11月(全级统一期中考试),第二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2月(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市期末统考),第三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7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三次测验的抽样分析。

例数均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第一次测验实验组6080.44587.08114.5321250.000*

对照组5974.31788.6991

第二次测验实验组6075.61926.98222.0451250.043*

对照组5971.74197.1075

第三次测验实验组6076.55988.49283.3171240.001*

对照组5970.16548.7109

通过对三次测验成绩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检验,我们得出结果:第一次测验:t=4.532,p=0.0000<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二次测验:

t=2.045,p=0.043<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三次测验:t=3.317,p=0.001<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四、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效性讨论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效果

1、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体验式教学法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验情况来看也正是如此,学生普遍喜欢上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2、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关系,而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一受”关系。在体验教学中,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讲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讲没讲完,管没管住,而是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使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3、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传统的教学,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自主分析、自主体验的时间很少,结果造成教学的实效性很低,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毫无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法刚好相反,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4、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生生的交流现象出现了,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感流露真实,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将来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体验式教学法体现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有力地调动了起来。体验式教学法倡导课前、课堂、课后探究学习,通过在课堂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相关的道德认识,改变了学生过去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奠定基础。七年级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无论是班徽设计,还是《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的编写,都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探究活动平台,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动手潜能被大大激发,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对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教师从中进行指导、点拨,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教学中大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有时无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适当的机械记忆也有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时不好处理接受性学习内容和体验性学习内容的关系。还有我们在进行课外体验实践活动时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应付了事,使实践活动的效率不高等等。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使体验式教学法达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瓦西留克著,黄明等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构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挥。作为一名四年级语文教师,根据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语文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启发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现状时,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连接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学生课文朗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这样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