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爱国的古诗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篇1

该台锅炉为1993年上海锅炉厂生产的单锅筒纵置式链条炉,由该厂2003年从外厂购入,该台锅炉结构比较特殊,分为两层集箱,下降管除四角分布外,炉膛中部也设置了两根下降管。炉膛前部靠近煤斗一侧上下集箱间设置有数根对流管, 该锅炉于2003年购入后,因考虑到经济运行,厂方由燃煤改为燃烧谷壳,在煤斗正下部开了两个孔,用鼓风机将谷壳吹入炉膛,链条炉排也未启用,该锅炉购入时靠近煤斗处的锅筒底部有一500×450mm挖补,挖补时间不清,为购入前进行的修理,未找到该处修理的资料。

2检验情况

2010年11月,对该锅炉进行了内部检验,首先对锅筒的挖补处进行检查,经壁厚测定及表面无损检测,厚度与母材一致,焊缝未发现发展性缺陷。在检验中发现,该锅炉炉拱已全部倒塌,两侧及后部炉墙均有不同程度缺损,左后下降管,中集箱全部,左下集箱及中下降管均全部暴露在炉膛内,炉膛前部水冷壁超过半数均进行过挖补,其中还有贴补,数根水冷壁管甚至有数块挖补,位置大多靠近下集箱。与中下降管相邻的水冷壁管有变形及过热迹象,前后管板磨损较严重,前管板第三回程入口因烟气冲刷而显出金属原色,经对水冷壁、锅筒及管板进行厚度测定,未发现异常。

根据现场检验情况,作出如下结论:必须进行修理。首先,对炉膛进行全面修复,恢复炉拱,对暴露在外的集箱和下降管进行保护,更换修理过的水冷壁管及变形的水冷壁管,选用更合理的燃料供应方式,尽量避免用鼓风机输送燃料,原先的水处理为锅内水处理,应更改为锅外水处理。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该锅炉出现上述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个长期的过程,究其原因要从结构、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检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解决。

3.1结构

该锅炉为DZL6-1.25-AII,设计燃烧II类烟煤,炉拱设计比较靠前,炉拱前沿距煤斗有800-1000mm,因此该型锅炉只适合进行层燃燃烧,由于改变了燃料和进料方式,炉拱受长期受到尖锐谷壳的冲击,出现倒塌,也不排除因拆除炉拱更有利于燃烧人为拆除的可能性,当炉拱消失后,从本质上该锅炉已经从层燃方式变为了室燃,排烟温度升高,高温高速烟气甚至是火焰进入烟管加速对管板的冲刷,高温使管板温度升高,管板与拉撑件热应力增加,同时燃料无所阻挡地冲刷着炉墙,炉墙开始脱落,下降管及中集箱的暴露,使水循环受到严重破坏,由于中间下降管完全暴露,炉膛中部水循环尤为严峻,而前部两集箱间有对流管,前部的水循环更为活跃,中部长期缺水,前部因水循环活跃,前下降管下水量无法达到要求,又无法从中下降管中得到补充水量,因此,爆管多集中在炉膛中部和前部,而且因炉水水质的恶化更加速了爆管的发生。

3.2使用维护

篇2

1锅炉概况

该台锅炉为1993年上海锅炉厂生产的单锅筒纵置式链条炉,由该厂2003年从外厂购入,该台锅炉结构比较特殊,分为两层集箱,下降管除四角分布外,炉膛中部也设置了两根下降管。炉膛前部靠近煤斗一侧上下集箱间设置有数根对流管, 该锅炉于2003年购入后,因考虑到经济运行,厂方由燃煤改为燃烧谷壳,在煤斗正下部开了两个孔,用鼓风机将谷壳吹入炉膛,链条炉排也未启用,该锅炉购入时靠近煤斗处的锅筒底部有一500×450mm挖补,挖补时间不清,为购入前进行的修理,未找到该处修理的资料。

2检验情况

2010年11月,对该锅炉进行了内部检验,首先对锅筒的挖补处进行检查,经壁厚测定及表面无损检测,厚度与母材一致,焊缝未发现发展性缺陷。在检验中发现,该锅炉炉拱已全部倒塌,两侧及后部炉墙均有不同程度缺损,左后下降管,中集箱全部,左下集箱及中下降管均全部暴露在炉膛内,炉膛前部水冷壁超过半数均进行过挖补,其中还有贴补,数根水冷壁管甚至有数块挖补,位置大多靠近下集箱。与中下降管相邻的水冷壁管有变形及过热迹象,前后管板磨损较严重,前管板第三回程入口因烟气冲刷而显出金属原色,经对水冷壁、锅筒及管板进行厚度测定,未发现异常。

根据现场检验情况,作出如下结论:必须进行修理。首先,对炉膛进行全面修复,恢复炉拱,对暴露在外的集箱和下降管进行保护,更换修理过的水冷壁管及变形的水冷壁管,选用更合理的燃料供应方式,尽量避免用鼓风机输送燃料,原先的水处理为锅内水处理,应更改为锅外水处理。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该锅炉出现上述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个长期的过程,究其原因要从结构、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检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解决。

3.1结构

该锅炉为DZL6-1.25-AII,设计燃烧II类烟煤,炉拱设计比较靠前,炉拱前沿距煤斗有800-1000mm,因此该型锅炉只适合进行层燃燃烧,由于改变了燃料和进料方式,炉拱受长期受到尖锐谷壳的冲击,出现倒塌,也不排除因拆除炉拱更有利于燃烧人为拆除的可能性,当炉拱消失后,从本质上该锅炉已经从层燃方式变为了室燃,排烟温度升高,高温高速烟气甚至是火焰进入烟管加速对管板的冲刷,高温使管板温度升高,管板与拉撑件热应力增加,同时燃料无所阻挡地冲刷着炉墙,炉墙开始脱落,下降管及中集箱的暴露,使水循环受到严重破坏,由于中间下降管完全暴露,炉膛中部水循环尤为严峻,而前部两集箱间有对流管,前部的水循环更为活跃,中部长期缺水,前部因水循环活跃,前下降管下水量无法达到要求,又无法从中下降管中得到补充水量,因此,爆管多集中在炉膛中部和前部,而且因炉水水质的恶化更加速了爆管的发生。

3.2使用维护

篇3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篇5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要仔细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提升古诗词课堂效率。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一、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意义

其一,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是意境美、韵律美以及哲理美的三种结合体,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其中的美。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辨析鉴赏能力,只能从事物的外观上辨认出丑或美,缺少体会其中内在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词本身就具备的内在美条件,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阐释其中含蓄美以及古代文人骚客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壮志凌愁,使学生提升内在美的鉴赏能力。

其二,古诗词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若想提升小学生创造力,就要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想象空间。古诗词虽然篇幅较小,内容简练,但在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凝练。由此可知,古诗词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及艺术创造力,小学生若想充分领会古诗词其中的涵义,就要深刻体会诗中的意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小学生可以借助古诗词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在主观头脑中形成诗的画面。大多数的古诗词意境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小学生可以凭借对古诗词的理解,形成主观印象,与此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帮助小学生丰富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其写作能力。

其三,古诗词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古诗词中较好的体现我国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以及生活的思想认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小学中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我国经典;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

二、在实际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比较容易忽略整体教学。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都先从古诗词读音校正出发,之后对句子逐句翻译。这种方式顾然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其并没有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只强调对字词的解释,并没有了解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因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更应该强化古诗词其中意蕴。

在平常的古诗词考试题目中往往只注重对古诗词背诵情况,很少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可见,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都是单板的,只通过背诵并且依靠主观形式去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语文教师若想提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深入研究分析古诗词的合理教学方式以及其重要性,以此为根本立足点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

三、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部分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情感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所处的空间意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绝句》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正式进行之前创设教学情景,带给学生春天来临的感觉,使学生在情景中展示阅读风采。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国古诗的创作多数都来源于田园山水、因此从诗中就能够透露出一幅完整唯美的山水画面。同时在山水画面的表现之外,还寄托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生领会诗中意蕴之后,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带有情感的山水画。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不同学生对这幅山水画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的测重点不同。

(三)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

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在创作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难以对古诗词其中的涵义以及文化背景理解与掌握,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下查阅相关的诗人背景、兴趣爱好等资料,帮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词内容,有效加深记忆与理解。例如:在《石灰吟》中,其作者是于谦,教师可以阐述其是明朝民族英雄等内容,由于其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可以将《墨梅》放在一起对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有必要承担起古诗词教学责任,并对古诗词教学课堂作出反思,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古诗词培养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做好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闻俊媛.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篇6

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古诗词都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贴近五千年的优秀诗词文化?如何让学生在体味诗词韵味的同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让小学生与古诗词更贴近,从而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传承?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但是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不够。在古诗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难以找到一个切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贴近传统文化,且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驾驭度不够。在古诗词课堂上,一些老师并未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而且对于学习中的古诗词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挖掘。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曲解古诗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强调学生充分吸收中华文化,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秉承新课标教育思想,设置合理高效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成果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小学古诗词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小学生贴近古诗词文化,养成主动吸收优秀文化的良好习惯,在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相传。但是在小学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单一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即可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科学的,对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极不公平,一方面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学习并未有效结合,小学生虽然熟读背诵了古诗文,但是并未真正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古诗文,根本无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益。

2.2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

现阶段的小学生古诗文教学,存在把古诗教学和诗意解释等同的问题,并未充分认识到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身心修养所起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领着学生读读背背,或者抽查古诗文背诵情况,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诗意上的简单讲解,对于所蕴含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发掘。如教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解释: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在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飘着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独垂钓。如果只是单纯解释表面意思,就失去了这首诗简练淡雅和感情诚挚的味道。

2.3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并未真正“走进”古诗。

古诗文教学通常采用一读、二释、三情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普及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国清代学者做过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论述,比如方东树说:“夫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子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其只是机械式地背诵和记忆,而且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造成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在打战,并未真正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文化,并未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许多老师都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唯一事业,投入了热情和精力,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古诗的动态互动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传统优秀文化。

3.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分析

3.1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文化性。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古诗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多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和诗词讨论,避免学生因机械式的背诵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如对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学习,老师可以挖掘此诗中的隐性文化感染学生,比如这首诗是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告诉学生这种品质和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从不缺少高尚品格的诗人,不缺少宁折不弯的诗人,引导小学生主要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突出了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格,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2进行预设,保证小学古诗文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价值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古诗词教学要精心预设,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古诗词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同古诗词教学内容连接。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老师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和作者的遭遇都有所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预设教学。辛弃疾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屋剥莲蓬。让学生展开讨论:辛弃疾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首诗词的?你觉得辛弃疾想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讲述辛弃疾作为南宋祖国爱国诗人写下这首诗词的缘由,让学生了解到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温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满腔悲愤和炽热的爱国情感。通过内容预设,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要拘泥于形式。

小学生是朝气活泼的,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带动学生的学习。李白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富有情感的想象和恣意的情感抒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教学,要将诗词中饱含的无限想象力与小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词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比如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老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两首诗大脑映射出的图像。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诗词美,营造闻之有声、视之有相和呼之欲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4.结语

从国内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诗词都有选取,而且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古诗文中,唐朝和宋朝古诗文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与宋朝故事较为通俗易懂,或大气磅礴,或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并记忆深刻。小学古诗词具有深刻内涵,读起来脍炙人口,是小学生必学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由此可知,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篇7

1.古诗词及白话新体诗的运用

艺术歌曲精巧、清丽、高雅的美学特征要求歌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中国古诗词和白话新体诗自然成为作曲家们的首选。分析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可以发现,很多作曲家都喜欢为古诗词谱曲,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为歌曲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古诗词中,作曲家又特别偏爱一些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和描写离别思念的题材,这种偏好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外来的侵略、军阀的混战、政府的无能使作曲家们内心十分苦闷,他们既不满于动荡黑暗的时局,但又无力扭转乾坤,因此通过古诗词来借古喻今,宣泄情感,表达他们的愤懑、痛苦、伤感心情。如林声翕《满江红》(宋·岳飞词)、谭小麟《正气歌》(宋·文天祥词)等表达了爱国忧思;青主《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应尚能《我侬词》(元·管道升词)等描写了离愁感伤;此外,也有如黄自《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陈田鹤《枫桥夜泊》(唐·张继诗)一类的意境刻画作品,表达了作曲家们对理想之境的向往。

在为古诗词谱曲之外,选取白话新体诗入曲也是当时的一种趋势。“五四”引发的诗界革命使得白话新体诗蓬勃兴起,新诗在音韵上走出了传统的格律韵式,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同时,新诗普遍反映了“五四”所带来的乐观向上、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具时代气息。因此,众多作曲家都积极选取新诗谱曲以表达自身对个性解放、民主思想以及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如赵元任《也是微云》(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黄自《玫瑰三愿》(龙七词)、《春思曲》(韦翰章词)等。这些清雅优美的歌词与抒情诗意的音乐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浸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2.现实生活的反映

中国20世纪早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歌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爱国题材。面对政府的昏庸无能,众多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示了深切的担忧,如萧友梅《问》《南飞之雁语》、应尚能《吊吴淞》等。他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责问、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表达了鲜明的爱国思想,发人深思。同时,针对外来侵略,作曲家们号召民众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土,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黄自《热血歌》《抗敌歌》等。这些作品篇幅短小、气势雄壮、通俗易唱、令人振奋。二为反映黑暗社会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题材。如赵元任《卖布谣》、聂耳《铁蹄下的歌女》、张寒晖《松花江上》、陆华柏《故乡》等。这些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困苦生活,对他们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对古诗词、白话新体诗的运用,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刻画,2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民众的呼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作曲手法的民族化

尽管20世纪早期不少作曲家都曾经留学欧美,系统掌握了西洋的作曲技法,但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他们都自觉地进行了民族风格的探索,将中国的传统音调、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的创作风格。

1.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

要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吸取民族民间音调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赵元任是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我国第一批具有时代特点、民族风格和较高技巧水平的艺术歌曲,其歌曲创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中国派”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实践。在创作中他常将民族民间音调加以发展变化,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对京剧西皮原板过门进行加工,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句贯穿全曲,同时以调性变化对比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合尾”原则,既强调了“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主题句,使人印象深刻,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再如《卖布谣》里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以及模仿无锡方言语调的旋律,再加上颇具口语特征的五拍子节奏,使整首歌曲民族韵味十分突出。同时,赵元任还经常将我国民歌、戏曲、曲艺中常见的滑音、花音、句中加腔和句尾拖腔等润腔手法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如《上山》中的滑音、《织布》中的花音等),以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此外,作为语言大师,赵元任尤为注意汉语言的声调特点,将其与音乐写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采用戏曲道白中仄高平低的办法来谱曲调,风格幽雅精美”。

赵元任之后,更多的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调进行了广泛的采用,如张肖虎的《声声慢》中用富于民族风格的吟诵式的歌调,抒发了对灾难家园的感伤和怀念;青主《大江东去》里运用了我国昆曲的吟唱调和江南丝竹的尾腔;贺绿汀《嘉陵江上》以汉语语调为基础写成的朗诵调;任光《渔光曲》中对江南民歌曲调的采用;张寒晖《松花江上》的旋律是以民间“哭坟调”音调为基础加工而成等等。

2.中国风格的写作手法

除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外,作曲家们更在西洋作曲手法上大胆创新,使其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黄自《花非花》,原诗为四句。一般情况下欧洲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应为创作的首选,但黄自却采用了由两个大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拉长的乐句使情绪的表达更为完整、舒展,与古诗词悠长、连绵的情调十分吻合;同时,简单的节奏节拍、四度模进的句法、起伏不大的旋法以及中性的调式形态更使《花非花》具有了较为浓厚的古曲风味,对原诗的情感及韵味把握得十分准确,把中国古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式和规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抛弃了对欧洲音乐创作方式的单纯模仿,从而把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洋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歌曲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西洋作曲技法在中国广为传播,更在民族特色与西洋作曲技法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尤其是早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更值得当今作曲家借鉴、采纳。

内容摘要:2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戏曲、曲艺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土壤,符合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要求,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其民族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中国化、作曲手法的民族化等方面。

关键词: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

参考文献:

[1]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艺术歌曲.交响,2001,2

[2]余虹.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交响,2004,4

篇8

一、题材内容的中国化

后,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变化:清朝的没落、民国政府的建立;西学的长驱直入、中外文化思潮和文学艺术观念空前冲撞、汇合,这一切丰富了艺术歌曲的题材内容,使它们既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对白话新体诗的选用;又承继着传统文学艺术的血脉,如以古诗词谱曲;同时更有大量反映时政生活的内容,显示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1.古诗词及白话新体诗的运用

艺术歌曲精巧、清丽、高雅的美学特征要求歌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中国古诗词和白话新体诗自然成为作曲家们的首选。分析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可以发现,很多作曲家都喜欢为古诗词谱曲,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为歌曲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古诗词中,作曲家又特别偏爱一些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和描写离别思念的题材,这种偏好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外来的侵略、军阀的混战、政府的无能使作曲家们内心十分苦闷,他们既不满于动荡黑暗的时局,但又无力扭转乾坤,因此通过古诗词来借古喻今,宣泄情感,表达他们的愤懑、痛苦、伤感心情。如林声翕《满江红》(宋·岳飞词)、谭小麟《正气歌》(宋·文天祥词)等表达了爱国忧思;青主《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应尚能《我侬词》(元·管道升词)等描写了离愁感伤;此外,也有如黄自《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陈田鹤《枫桥夜泊》(唐·张继诗)一类的意境刻画作品,表达了作曲家们对理想之境的向往。

在为古诗词谱曲之外,选取白话新体诗入曲也是当时的一种趋势。“五四”引发的诗界革命使得白话新体诗蓬勃兴起,新诗在音韵上走出了传统的格律韵式,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同时,新诗普遍反映了“五四”所带来的乐观向上、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具时代气息。因此,众多作曲家都积极选取新诗谱曲以表达自身对个性解放、民主思想以及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如赵元任《也是微云》(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黄自《玫瑰三愿》(龙七词)、《春思曲》(韦翰章词)等。这些清雅优美的歌词与抒情诗意的音乐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浸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2.现实生活的反映

中国20世纪早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歌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爱国题材。面对政府的昏庸无能,众多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示了深切的担忧,如萧友梅《问》《南飞之雁语》、应尚能《吊吴淞》等。他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责问、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表达了鲜明的爱国思想,发人深思。同时,针对外来侵略,作曲家们号召民众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土,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黄自《热血歌》《抗敌歌》等。这些作品篇幅短小、气势雄壮、通俗易唱、令人振奋。二为反映黑暗社会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题材。如赵元任《卖布谣》、聂耳《铁蹄下的歌女》、张寒晖《松花江上》、陆华柏《故乡》等。这些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困苦生活,对他们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对古诗词、白话新体诗的运用,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刻画,2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民众的呼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作曲手法的民族化

尽管20世纪早期不少作曲家都曾经留学欧美,系统掌握了西洋的作曲技法,但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他们都自觉地进行了民族风格的探索,将中国的传统音调、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的创作风格。

1.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

要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吸取民族民间音调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赵元任是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我国第一批具有时代特点、民族风格和较高技巧水平的艺术歌曲,其歌曲创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中国派”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实践。在创作中他常将民族民间音调加以发展变化,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对京剧西皮原板过门进行加工,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句贯穿全曲,同时以调性变化对比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合尾”原则,既强调了“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主题句,使人印象深刻,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再如《卖布谣》里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以及模仿无锡方言语调的旋律,再加上颇具口语特征的五拍子节奏,使整首歌曲民族韵味十分突出。同时,赵元任还经常将我国民歌、戏曲、曲艺中常见的滑音、花音、句中加腔和句尾拖腔等润腔手法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如《上山》中的滑音、《织布》中的花音等),以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此外,作为语言大师,赵元任尤为注意汉语言的声调特点,将其与音乐写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采用戏曲道白中仄高平低的办法来谱曲调,风格幽雅精美”。

赵元任之后,更多的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调进行了广泛的采用,如张肖虎的《声声慢》中用富于民族风格的吟诵式的歌调,抒发了对灾难家园的感伤和怀念;青主《大江东去》里运用了我国昆曲的吟唱调和江南丝竹的尾腔;贺绿汀《嘉陵江上》以汉语语调为基础写成的朗诵调;任光《渔光曲》中对江南民歌曲调的采用;张寒晖《松花江上》的旋律是以民间“哭坟调”音调为基础加工而成等等。

2.中国风格的写作手法

除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外,作曲家们更在西洋作曲手法上大胆创新,使其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黄自《花非花》,原诗为四句。一般情况下欧洲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应为创作的首选,但黄自却采用了由两个大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拉长的乐句使情绪的表达更为完整、舒展,与古诗词悠长、连绵的情调十分吻合;同时,简单的节奏节拍、四度模进的句法、起伏不大的旋法以及中性的调式形态更使《花非花》具有了较为浓厚的古曲风味,对原诗的情感及韵味把握得十分准确,把中国古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式和规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抛弃了对欧洲音乐创作方式的单纯模仿,从而把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洋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歌曲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西洋作曲技法在中国广为传播,更在民族特色与西洋作曲技法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尤其是早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更值得当今作曲家借鉴、采纳。

参考文献:

[1]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艺术歌曲.交响,2001,2

[2]余虹.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交响,2004,4

篇9

文言诗词的复习对学生来讲是极为费功夫的,上百首古诗词集中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做到熟记、默写无误,并对诗词的意境加以揣摩品位,虽说学生不是初学,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初三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诗词我决定放弃,因为背诵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在试卷中却占不了几分,得不偿失,不如抽出时间来复习占分大、多的内容有利于中考……”相信这种心理在毕业班的学生中还是有代表性的,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诗词量大、分值低的特点。但如果在备考中有这种心理,中考注定失败。因为这类题目只要熟记,会用,其实难度不大。虽是几分,但如果很顺利地拿下,则会对后面阅读、作文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我复习的相当好,题目不难。反之如果这种题目考试时都抓耳挠腮,无把握,肯定影响答题情绪。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心理上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考试范围内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何况这种极易得分的题目。

2.了解题型的特点,把握考试动向,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语文试题关于诗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写,其常见题型有:一.直接默写.试题提供上句或下句,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部分。二.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情境或提示课文相关内容。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内容。三.诗词鉴赏类题目。这是对前两种题型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学生欣赏古诗词能力的考查。可以说,这三种较为常见的题型正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积累、运用并初步鉴赏)的体现。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能力型题目有逐渐扩大趋势。

另外,要求背诵、考查的都是诗词中的精华。尤其是其中的名句,甚至超越了作者本人,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财富。这些句子,备考中要格外重视。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想有新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阶段,了解考试动向,掌握技巧对提高复习效果很重要,但同时也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态度决定一切”,在紧张的毕业复习阶段,我们拥有积极认真的复习态度、心理上不要有丝毫放松,同学们对复习的态度就是对中考、对自己前途的态度。

同时,能养成的复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生。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全国各地对中考诗词默写类题型的分析上来看,这类题目难度不大,考的只是识记及简单的运用能力。但从近年来中考评卷情况来看,实际得分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填空题评分要求严格,大多数省市规定:有错别字、漏字、颠倒字句现象或写不出、留有空格,该题不得分。这就是因为同学们在复习中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所致。大部分诗词以前都学过。有的学生一看很简单、面熟,简单一背就过去了。孰不知真到考场上,一拿起笔来背的、写的就面目全非了。如果在备考过程中能对自己可能写错、混淆的字动手写一写。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无论评分要求如何严格,考场上也就不再犯难了。如果复习过程中偷懒,是要付出代价的。中考可不要儿戏。

当然,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勤动手,如要答好鉴赏类题目,平时复习中勤于思考、动脑的习惯不容忽视……若要有一好的结果,每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那因人而异,但好的态度、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

2.明确诗词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提高自己欣赏水平,审美情趣才是最终目标。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诗词目标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诗词积累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的提高。学生也更应清楚地认识到,今天背诵的诗词并非仅仅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它们将影响我们的一生一世。在中华诗词学会据新大纲编写的《古诗词名篇》一书序言中有李锐老师用自己亲历的这样一段话:

“关于自幼受诗词教育的影响,可以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回忆20年代童年生活的诗作中,有这样一首七绝:

心灵小小慕英雄,四曲悲歌赞古风;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织布满江红。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辞》《满江红》都是谱了曲的古诗词,小学时音乐老师教唱的,至今还背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孩子的心灵影响至深。我的一生,从古诗词包括鲁迅的诗词中吸收的营养很多,也可以说,影响了自己的做人处世。”

篇10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赏读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15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临时安顿了家小,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身陷长安的诗人,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怀,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所见,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明确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诗人的“感时”“恨别”,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再如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应预先了解:词人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冷遇,但他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始终不改。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刻画了梅花历尽磨难、留芳而去的特有神韵,从中不难看到词人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有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把握整首词的意蕴。

鉴赏古诗词,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而不牵强附会地把握主旨。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对诗词社会背景和作家个人境遇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二、浅吟低唱。诗情激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吟唱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诵读的最直接目的是记忆,即所谓熟读成诵。但我们可以把“读诗”、“背诗”、“唱诗”巧妙整合,挖掘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在能量。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由浅入深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教师在带感情范读或配音朗读之后,可以灵活组织学生单一读、分组读或齐声读,方法多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学生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

为了激发古诗词诵读和熟记的积极性,我还尝试了“唱”诗教学法。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我们在赏读古诗词时,绝对不应该忽略音乐的“魔法”作用。越是优美的古诗词,在古代被谱曲传唱的机会越大。今人也不乏给古诗词谱了曲子演唱的,诸如《阳关三叠》、《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等等,都因广为传唱而词曲皆人人心。例如,在赏析曹操《观沧海》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古曲《沧海龙吟》,当激越高亢的旋律响起后,我没忘记范读,但我更没忘记让学生随后跟着乐曲唱出整首诗来。大合唱当然不够整齐,不怕。接下来的个别“演唱”,效果就一次比一次好了。有些同学不满足于我播放的乐曲,配上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调子来唱,还有的借用了林俊杰的那首《曹操》,不一而足。唱起来时,“以观沧海”唱得缓慢而拖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被唱成了高八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可以反复多遍。笔者自己也唱,撇开嗓音优劣,可以在情感、节奏、旋律的把握方面与学生平等“PK”。师生协作唱过的诗词,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但记得牢固,而且易于理解。年年岁岁,诗情激荡。

三、斟字酌句,诗意盎然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紧扣诗眼或词眼,精读精讲,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又一个突破口。

例如,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隋,又是吹笛人之心。关外不见春色,乃春风不度之故,则风也如人之有情,它不愿离开江南而远出塞外了。其用语之妙,传神之佳,令人叹服。再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平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作为意象,就勾勒出寒春早行时看到的凄清、冷寂的景象,读者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山村清晨图。特别是“人迹”这个意象,作者在雄鸡初鸣、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没想到路上已有“人迹”,体现其出行之“早”。这番意境,说明了首联“悲故乡”的原因,又为尾联“思杜陵”作了很好的铺垫。不放过关键词句,又能将其与上下文联系对照来解析,不但明确了诗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时,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品析研读诗词中的佳词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内涵和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四、挥毫泼墨。诗情画意

诗词以含蓄凝练著称,为了进一步领会以及拓展迁移,“画诗”和“写诗”很值得推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现诗意。除了课文插图和特意绘制的挂图,也可用剪贴画、简笔画、水粉画等再现课文情境。还可以将适合于动漫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制成动画,创设出独特的学习氛围,无需多言,学生就能够融汇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跨越时空体会诗人创作的情境,和诗人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呆立楼头,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悠悠江水,依依夕阳,无限失望惆怅。能画出这幅图,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了。诸如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画出一幅幅灵性各异的画来,增添赏析的乐趣,和唱出诗词一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写诗”包括对诗词进行续写、改写、扩写,通过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的。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后要求改写,学生或花大力气重现历史现状,或浓墨重彩刻画杜甫逃难形象,或惟妙惟肖模拟恶吏夜捉人的场景,或设身处地揣度当事人的心理,各显神通,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写”,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改写模式里,比如就杜牧的《赤壁》,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自己的历史观;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文天祥的经历,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等等。不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可以发挥再造想象能力,写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小说、现代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把自己化身为作者进入篇章以后,对作者的遭遇情感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了,由此培养而来的学诗兴趣,将更持久。

五、百川归海。诗兴永在

篇11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