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景观规划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景观规划设计

篇1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舒适、轻松、休闲、环保的居住区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将艺术、科学与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才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居住感受,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更加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1、模糊绿化率与绿地率的区别

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要求,居住区必须要有适当的绿地面积。而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只是在居住区内种植草坪而不种植树木,使得小区内的绿化只具有观赏价值,失去了绿化的本质目的。

不完备的休闲区

人们的正常生活都不能离开室外活动,而居住区中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依靠小区内的休闲设施来完成的。但是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同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建造居住区公共休闲设施的时候严重缩水,可以少修建的就少修建,可以不修建的就不修建,最后造成了现在居住区的公共休闲设施不完备的状况。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此,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纯粹的为了绿化而修建,而是去迎合人们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居住区的环境中,对人的关注都应该表现在更加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优化细节。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从人体工学、行为学和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而且要以这些内容为设计准则来进行规划。在完善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去创造更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居住区环境月生态环保相结合就是把整个居住区看做是一个生态生存环境。这样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成为了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使得居住区从人造环境转变为自然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就不应该只考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还更应该关注居住区环境内在的生态系统。比如绿化不是指很高的绿化程度,而是要想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加入生活趣味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要获得更多的休闲活动,自然就会把目光停驻在居住区中的休闲娱乐设施上。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更多富有生活趣味的设计,不但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还应该有相符合的文化气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娱乐空间。

融入动态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效果图往往都要求图画更具有渲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可是在实际规划中更应该关注造景因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在居民区形成景观轴线,造成富于变化的、有序的景观序列,如各种蓝轴、绿轴等。这种动态空间可以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际效果,为居民提供更新奇有趣的居住环境,对构筑居住区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重视居住区的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给人的视觉上带来享受,最终目标还是更适宜居民居住。居住区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居住区具有参与性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舒适的感觉。比如在一些居住区中修建喷泉、游泳区等功能设施,这就是居住区可参与性的具体体现。

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同时具备观赏性与实用性,组成一个更加开放活泼的环境,这种设计更有助于促进人们互相交流,使人们一直处于一种欢快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灿烂的阳光、与人共同分享快乐,这样的居住区才是最理想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的共享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不应该局限于居住区与绿地设施的分级,而是更应该注重全体居民共享整个居住区景观。这就需要开放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结构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绿地生态系统。

有中心思想的规划设计

把中心思想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够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小区文化、艺术环境,还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满足于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本地特色或者是时代气息。例如有些地区设计一种以音乐为中心思想的景观规划,这更能够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追求艺术和向往健康的形象。

居住区环境景观整体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给居民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界面是景观的实质组成因素,界面与空间是互为依托.不能独立出来的的两个结构。界面是实际存在的,能够被人所触摸到。空间是虚无的,人们只能去体会。界面与空间有的互为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才能够实现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设计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那么环境因素也就不一样。很少有居民专门去观看居住区的整体面貌,景观规划设计只是表现在每一个构成要件上。于此同时,对于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以尽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1、景观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特色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整体居住区的特色为依据的。这种特色的灵感来源就是本地的历史文化、气候、自然因素等等。例如,从自然因素方面出发,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年低温、干旱天气多,这就能够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组成一种和谐的热情的居住环境;对于南方多雨的天气,就可以把小溪、河流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如诗如画的氛围。

2、合理设计整体布局

居住区的特色确定下来以后,就需要规划结构明晰完整的整体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彩丰富是以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这个整体布局是居民活动场所,是人观赏景观的位置。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不仅应该满足足够的光照、适当的通风等基本卫生标准,还应该为景观设计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3、整体塑造景观构成要素

掌握居住景观构成要素的各自特点后,景观规划设计者有责任去组织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够更加有序列地为人们所感知到,只有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各个局部才能使人更容易理解。居住环境由干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结束语

完善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修建,充分发挥居住区的功能,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析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及职务配置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2]李永刚,张华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3]张巧莲 居住区猴子舞配置原则与方法初探 [期刊论文] 《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2期

篇3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

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 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

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

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 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 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 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

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 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3]。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 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

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 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 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 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

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

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4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 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篇4

1 公园景观的设计规划

1.1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土地占地面积是十分有限的,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特殊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所以,根据公园内部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必须充分利用公园内部的每一寸土地,地势高耸的地方适合修筑假山,并在上面种植一些树木、花草;相反地势低洼的凹地可以改造成池塘,再在里面植入些水草,这样,高山和池塘交相辉映,达到绮丽的效果,不仅不会浪费每一寸土地,也为人们提供了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

1.2 低成本,高实用

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施工的费用,还要靠后期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所以,设计时不能浪费每一处设施,每一寸景观。例如:最大程度保持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风景,并且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地形,减少改造工程量;从环保、经济的方面考虑,保证土方就地平衡。公共设施的设置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尽量顾及周围自然景观,与其和谐地保持一致,最少占用自然风景,保证公园自然景观的整体性,达到环境美化的功能。

1.3 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公园的自然风光是主流环境,人们也往往愿意在树木、花草中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在布置公共设施时,一定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比如:把凉亭设置在湖泊的小岛上;在树木集中的地方设置供游人休息的亭台等等。同时,公共设施的设置也要顺应自然环境,通过人性化设计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如果是北方城市的公园,公共设施应该尽量采用木质材料,颜色上选用红、黄为最佳,因为北方气温低,天气寒冷,这样的选材不仅保证了视觉上的美观,也使游客更舒服地休息。如果公园地处南方,就要考虑南方湿热的自然环境,公共设施材料应该多采用柔软又结实有温暖质感的材料,材料颜色要艳丽醒目,并注重防潮防锈,所以,最好选用塑料或者不锈钢加上亮色为主。

1.4 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入

在设计一个公园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自然风光的美丽,市民游玩的愉快,还应考虑文化氛围的营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地方特色,市民才能在游览过程中有所收获。每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公园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项目,不仅应该反映该城市的文化底蕴,还应该把历史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会代代相传。在设计公园景观时,要特殊关注人文景观的设计,因为人文景观才是反映文化的载体,比如:在山东曲阜,这里是孔子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到处弥漫着儒家文化气息,这里的公园的人文景观就应该多采用与儒学和孔子相关的设计,可以在公园的大门的入口处,设置一尊孔子及其弟子的雕像,当外地人或者国外游客一来到这个公园时就会感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

1.5 植物与道路相间分布

一座公园占地最多的就是自然植物了,树木、花草弥漫整个公园,但是要保证人们能享受这些景观,切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要在树木或者草丛中设置林间小路,可以采用木质或者石质的阶梯状曲道,游客在林间漫步不仅呼吸了新鲜空气,也在爬楼梯小道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或者在浓密的树荫下设置小登台,供游客热了或者累了时,在上面乘凉。

1.6 合理安排动物

人们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陶醉时,不免想寻求些新鲜的东西,比如,有人会想要是能有一只小兔子从身边飞驰过该多好啊,公园里的动物要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合理分类安置。长颈鹿要聚集在一个专门区域,营造好适合他们生活的空间,当游客看到他们时获得心旷神怡的舒服感受。

2 公园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合理规划一个公园,必须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基础,维持生态平衡;还要按地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泛光灯、嵌地灯、洗手饮水池、公厕等等。

3 总结

公园作为城市的世外桃源,不仅仅是城市的绿色海洋,也是市民的休憩空间,公园为城市贡献了充足的氧气,给城市的上空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没有公园的城市是单调的、木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规划设计好公园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美丽。

篇5

ABSTRACT:Networkcharacterconsistsinurbanlandscape.Forplannersorarchitects,thethoughtoflandscapedeignshouldnotbelinearorunilateralbutbeofnetworkcharacterofurbanlandscapebecomprehendedbetter,andcanthehighlinked,symmetrical,multi-level,wellflexible,multi-style,sustainableandgraduallyconsummatedurbanlandscapenetworkbecreated.

KEYWORDS:urbanlandscape,landscapenetwork,plan&design,networkthought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K.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篇6

0、引言在我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将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在我国的文化当中,讲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很多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误认为,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元素。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园林的地域性,在当地、当时寻求出适合当地的自然灵感和自然元素;同时还要尊重当地场地的特征,尊重它的历史和文化,在设计中保留、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计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而是将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加快了对改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居民情操步伐同时也实现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园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广大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

1、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第一,接受任务,开展实地调查,收集相应资料。第二,提交初步设计以及总构思和目标。第三,编制规划,开展评审活动。业主组织评审组集中评审,依据评审结果,对设计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第四,提交概算材料。第五,再次勘察,设计施工图。第六,编制施工预算,对施工图进行交底。最后,配合施工。

2、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众所周知,园林设计的一大目标是为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设计依照审美的需要,将实用作为功能尽心再造活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吸收了很多形式语言内容。对园林设计影响最稳定而且影响最大的要数人类感官对景观产生的感觉。所以,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学绘画,在设计园林时,都要将三维空间设计作为设计的关键。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一直发展到极简艺术形式,所有的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都给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以及艺术思维。所以,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景观的用途,还要考虑它的艺术性特点,我国在园林设计方面所推崇的就是将传统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设计方式。

3、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通常,园林设计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和历史以及文化也有很大关联。每个国家的园林设计的进步都离不开该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园林景观时,假如不结合历史的、人文的、文化的东西,设计就不会取得成就。不过,我们应当不断接受先进的设计思想,将我国的传统民俗和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这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来促进我国的园林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既然设计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肯定有时代性特点。在近五十年里,设计充满了前卫性特点。园林设计发展到如今。实际上,任何的一个好的景观,都少不了两样思想,一是传统文化思想,二是对未来的展望,只有结合这两点,才能实现园林的真正意义,

5、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通过创造意境,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6、人性化设计理念所谓的人性化设计,具体的来说,就是将人当做设计的中心,设计人员要从传统的对景观的关注转到对使用人群的关注上面来,这种转变可以设计出使用更加方便,更加使人高兴,更富人性的景观。让人高兴是设计时考虑到审美的需要,在使用的时候,使用人能够体会到设计的巧妙从而出现一种高兴地感觉,同时,把这种感觉升华成为审美意象,这样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作品。园林实际的主题是人,而且使用人和设计人都是人类,人是设计的尺度及中心。所以,将行为艺术以及心理学等知识吸纳到实际中,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心,这些成功的设计都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感觉。

7、生态性设计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地球生态正在不断恶化,由于受到生态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景观,设计人员们也开始在设计中重视生态问题。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原本人类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和大自然被迫分开。我们人类对自然有需求,需要回归到其中缓解疲劳、愉悦心情,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所以,认真考虑到景观对人情绪的影响,要充分注重生态、实用以及功能等的紧密联系。8、小结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加快了对改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居民情操步伐同时也实现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园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广大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0-02

1 前言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嬗变中闪出思辨之光。适逢世纪更迭,时尚与传统缠绕交织,东西方文化融合,城市景观日新月异而又返朴归真,使当代人产生一种莫名而深刻的历史感与危机感――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当代中国的人地关系的危机感。我们应从景观范式出发,加强和完善景观历史和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新路。

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内外动态

2.1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9世纪中叶从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如图1)拉开了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洗礼,现代景观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走上了现代主义景观的康庄大道。

哲学和美学给西方现代景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不断碰撞和渗透,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波谱艺术、极简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大地和场所艺术、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艺术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现代景观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科技和人的异化,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它以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逐渐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呈现精彩纷呈的面貌。

2.2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景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显示中华博大厚重文化的古典园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西方的大地艺术景观、波普艺术景观、极简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等,渗透到了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多元风格格局。然而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景观设计创作出现了目标混乱、价值失范现象,从“形式借鉴”走向“形式照抄”,“城市美化”运动这一来之古希腊与罗马废墟的幽灵带着18世纪的欧洲广场和20世纪初的美国的景观大道,出现在大江南北大小小的城市,异域风情盛行一时。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景观破碎化,景观生态规划日益显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深深的困境。

3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设计一种景观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土地生命系统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文化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3.1 满足景观感受层面,塑造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从景观空间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体、形、色彩、肌理等4个方面出发,从现代景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构成人手,探求景观空间的视觉形象表现手法。通过人对景观环境内容中“尺度”的视觉感受,把握好景观构成各要素的尺度问题,力求表现景观环境空间上的层次性、有序性与变化性,为人们营造一个视觉宜人的景观环境。

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

3.2 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确保城市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方式、设计内涵及设计效果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低碳景观,保护环境,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协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

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市汤河公园,可谓是绿荫里的红飘带,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如图2、图3)。

3.3 满足场所精神,坚持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任何场所都具有明确的外部特征与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构成了一套特殊的存在含义,也就是“场所精神”,将进行到设计领域,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建设“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在空间上,全球性大一统的文化被城市无数文本、文明族性与差异化景观所取代;在时间上,历史不再具有线性进化论的意义,传统的文化重新具有了当代的意义,“前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相遇,产生新的视野融合,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文化正在零碎化,片段化,复合化。景观设计的各种方法粉墨登场,解构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高技术派设计,孟菲斯设计,绿色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未来风格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各领,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理论进行对话,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理论还是国外的景观设计理论,都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以批判的态度,弃其糟粕,取之精华,重构基于中国文化的景观设计理论,从而在自身继承传统文化时,作

一个自身的调整过程,创造出适应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

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等)、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无线电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分析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管理、CAD、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控制技术等。特别是GIS在分析和诊断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反映在其可视化功能,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三个方面。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株洲神农城概念方案设计

株洲神农域营造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当代太阳谷,将各类建筑与景观化整为零,以聚落的方式渗透其间,以神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来诠释和提升城市格调,引爆城市地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以现代的生态体系来组织株洲市新的城市中心区,通过生态水系,城市慢行系统将各种城市景观设施串联起来,在新城市中心区形成流动变化的,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生态城市空间。打造具有远古与未来时空交融的神农情境,营造五大主题园区,体现时空交织变幻、生态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共生的城市气质(如图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11,143,153-154

[2]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科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4]李静,黄华明,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中视觉形式美的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8448-18450

[5]郭宏斌,苟平,景观环境塑造中的视觉美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9,8(9):13-15

篇8

欧洲工业化的发展促成了现代城市模式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园林构造手法的使用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景观规划也从关注实体向空间构造转化。欧洲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承上启下,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自然与非对称趣味的追求和自由浪漫的精神融合纳入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理秩序。

一、现代景观发展的历程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很多城市环境开始恶化,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划出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和注重环境的新居住区,欧洲的一些艺术家对当时工业化所带来的审美机械化和对传统手工艺的舍弃,提出了 “工艺美术运动”,他们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单朴实的艺术化手工产品,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许多景观设计师也开始抛弃繁复而又奢华的维多利亚风格转而去追求更简洁、浪漫、高雅的自然风格。随着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一些建筑师从传统的贝壳,植物花草中追求灵感,通过采用几何图案和富有动感的曲线去划分庭园空间,对色彩进行组合,也装饰细节空间。

到了19世纪初期,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小规模的庭园中尝试新风格,通过直线、矩形和平坦地面强化透视效果,或直接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案、线型转换为景观构图元素。这与建筑“新精神”一致的设计理念,不规则的几何式与动态均衡的平面构图以及多样化的材料使用展示了景观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

二战期间,一部分现代设计师前往美国,将欧洲的设计思潮引入美国,随后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基础,欧洲虽然笼罩在一片战火之中,但是在一些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设计师继续推广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他们根据北欧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采取自然或有机形式,以简单、柔和的风格创造本土化的富有诗意的景观,其中典型的就是瑞典和丹麦。1930年代,瑞典在许多城市设立公园局,专门负责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它主张以强化的形式在城市公园中塑造地区性景观特征,既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也为地区保存了自然景观。丹麦有与瑞典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提倡单纯的几何风格,并主张用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运用野生植物和花卉软化几何式的建筑和场地,获得柔和的景观形式。

二战结束后,欧洲成为一片废墟,为了城市的重新规划和兴建,设计师们又借用和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这个时期的欧洲景观设计师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自称为“景观建筑师”,但其队伍也更加壮大和成熟。除了部分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更多关注景观价值,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创作之外,一部分景观设计师通过文字作品宣扬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欧洲的现代主义景观虽然没有与现代主义建筑完全同步发展,但它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对空间的重视与追求,采用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采用非传统材料和更新传统材料等等。

50年代之后,欧洲社会进入全盛发展期,设计师主张把对社会的关注纳入到设计主题之中,他们把人的需求作为景观规划的最终需求,强调对人的尊重,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真正符合人的多种需求的人性空间;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研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此外,艺术领域中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多彩纷呈的设计流派也为景观设计师提供更宽泛的设计语言素材,一些艺术家甚至直接参与环境创造和景观设计,将对自然的感觉、体验融入艺术作品中,表现自然力的伟大和自然本身的脆弱性,自然过程的复杂、丰富等。

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使景观设计师开始摆脱现代设计中呆板枯燥的设计语言,注重从传统园林中寻回设计语言,或采取多义、复杂、隐喻的方式来发掘景观更深邃的内涵。认为景观设计是对历史及文化的反映,必须充分运用历史上各种有益的园林思想与语言。这个时候的景观设计师大部分是由建筑师组成,他们强调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和景观作品的空间性和形式感,很少采用价格昂贵的材料,而追求在创意上的独特性。

二、欧洲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美国聚集了大批的景观设计师,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在美国找到了发展的最好场所,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与理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本来就源自欧洲的设计理念对欧洲的反作用力越来越小,欧洲显示了摆脱美国影响的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年轻的设计师反感当时美国裸的工业或后工业时代景观,认为那是没有沉淀,堆于表面的故作优雅,而且这些作品只为富人或大公司服务,很少关注普通大众的需要。这些设计师们转向自己园林文化传统中去寻找现代景观设计的依据和固有特征,以抗衡美国的流行文化霸权。当然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极其鲜明的,即继承其精神而非形式,除了为修复古迹而做的复古园林,绝对不会去做仿古作品。欧洲景观设计师在布满传统文化精髓的街道、教堂工作,在古典设计的基础上去寻找新的设计语言,最后创造出别样的作品。

现代欧洲景观充满这历史的韵味,但又引领新颖的潮流,这个时期有一些即时性、波普性的作品,有别于美国式的大胆、暴露,而多了一分含蓄、幽默。当然这里所指的传统是广泛的,它既指欧洲历史上漫长的民族融合、国家变迁中各种园林文化的创造、继承、传播所形成的大传统,也指各个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习俗所蕴育的小传统。在全球化的今天、欧洲各种文化的交融,设计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频繁,大量的设计师把自己的文化背景、个人风格融入当地,使欧洲现代景观设计又具备兼容并蓄的特性。

三、欧洲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未来趋势

在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下,每个国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享受全球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外,更加的重视对本地区、本民族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欧洲当代景观设计在把传统作为本源的信念支持下和求新求变的开拓精神的指引下,已逐渐确立了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地位。现代欧洲景观设计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脱变,但是多变、进取的欧洲文化正在引领这现代的景观设计师,汲取全球知识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欧洲不同地区、文化间的融合,他们采取着自成一体和不断进取的方式。设计师们在审视审视传统的同时积极汲取新技术的成就,在努力维护地方特征的同时彻底开放,促进交流,把全世界的景观文化传统和自然特征作为创造的源泉与动力。

现在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没有任何一种设计风格能够风靡天下,当年自称一体的各种传统园林体系,设计流派,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延承,以新的姿态融入世界景观舞台,不断的汲取各方营养,欧洲现代景观规划的前途依然呈现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8.

篇9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柏椿著. 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 中国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编著. 现代城市公共照明. 水利电力出版社.

篇10

引言:建设舒适居住小区,是为使人们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和温馨的家,因此对居住小区生态环境、安全防卫、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对于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的原则,以此来提升居民小区舒适度和美化城市形象。

1.园林景观设计要遵守的原则

1.1要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就要充分了解冬冷夏热、半干旱、碱性土地区,不能把温暖湿润酸性土地区的植物胡乱搬过来,即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植物,以保证其成活和生长良好。

1.2要遵守“多种树、少种草”的原则。

因为就调节小气候、涵养水分、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增加美感等各种功能来说,树木的作用均较草坪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1.3要遵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原则。

乔木、灌木、花木、草坪要有合理比例,其比例基本上是按上序由高到低。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还是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座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质感、色彩的对比,突出小品等的景观作用。

1.4要遵守“四季皆常青,三季有花果”的原则。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了解每种植物的习性,如阔叶与针叶的、落叶与不落叶的、泛绿发芽早的与晚的、开花早中晚的、结果早中晚的等。根据植物的上述习性,科学安排、合理配植,就能够达到“四季皆常青,三季有花果”的要求。

1.5要遵守“丰富多彩”的原则。

观叶植物有绿叶、紫叶、红叶、金叶等多种,观花植物有红花、紫花、白花、粉花、黄花等多种,要合理配置,才能达到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要求。

1.6要遵守“各种植法合理安排”的原则。

根据不同绿化功能要求,选择合理植法。如乔木、花木、果树的孤植、行植、片植;灌木的树篱、造型、模纹等。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注意要点

基于居住小区在现代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而兴起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基于居住小区自然状况的合理开发与再利用工作。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效果与整个居住小区现有风格匹配程度,力求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反映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并以此达到园林景观与居住小区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在实际规划与设计工作中,值得相关工作人员加以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首先需要考虑居住小区的区域位置与周边配套设施情况。

任何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首先要遵循生态发展的原则,在对各项景观进行选址、搭配时,首先要衡定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否与这类景观相吻合。其次,要了解周边环境状况,例如日照、通风、湿度、温度等。

2.2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应该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因素。

首先,居住区的道路要分散到各个点上,减少人行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对居住区道路上车辆的通行作出严格的管理,实行人车分道的制度。最后各个居住区的主要干道要以方便居民进出、消防、救护等需要为原则,从而使各个主干道与分流支道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2.3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要对绿地工程加以重视。

绿地作为现代居住小区景观建设中最贴近自然的一项工程,对整个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居住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条主轴线,将步行街、人工湖泊等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架构在这条主轴线两侧。

(2)对居住区域内的花草园林景观设计要做到多元化与层次化的结合,在季节上与空间上做到各类景观的相互交替。

2.4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要注意对居住区停车场的管理。

由于停车场特有的噪音、占地等特性,在对这一环节进行选址时,不仅要规划合理的停车位,还不能够对居住区域的环境、空气造成干扰。并且停车场的设立要始终遵守到节约用地的原则,多开发地下、半地下的停车场。

3.改进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对策

建设园林化居住小区,必须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住宅人口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还应多为景观考虑,与景观沟通,让景观参与其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应从项目开始就介入整个设计,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开发商应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与居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融合。

3.2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园林景观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近年来的住宅园林规划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不仅具有解决绿地、提高绿化面积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打造的良好平台。在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提高立体绿化的持续性,避免一年景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立体绿化不能影响附近住宅室内采光的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栅栏、凉亭、围墙、建筑物外墙、灯柱、绿棚等处。根据园林景观整体规划风格,选用适宜的爬墙植物,能够降低墙体温度达到节能效果,冬季落叶后不影响墙面的太阳辐射热吸收,附着在墙面上的枝茎还起到保温层的作用。同时墙面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噪音,并吸附大量浮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说立体绿化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构建节能型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关键。

3.3应用现代绿化技术

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积极采用现代绿化技术,提高绿化面积、以小区地面停车场、人行道为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地面多数为沥青路面加入行步道板的形式进行,随着绿化技术与理念的更新,现代居住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更多的将这部分地面采用镂空步道板的形式,并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这样在不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大大地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小区的节能功能,同时也为人们营造了类似于郊外绿地的环境。

3.4培养景观设计人才

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相融合,应注重利用城市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地带。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要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头脑,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4.结语

高品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居住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可以的,只要我们的园林景观设计者在居住小区设计时不断创新,不困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68-02

1、前 言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与“湿地”有关的项目,“湿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景观设计的一种风尚,似乎只有与“湿地”一词挂钩,才能充分体现出设计的生态性、先进性与科学性,而对于是否具备保护和营建湿地的基础条件,是否需要以牺牲更高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来换取一处“人工湿地”,则鲜有异议。在这样一个有困难要造“湿地”,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造“湿地”的时代,提出减少“人工湿地”,保护现有湿地、恢复原生湿地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关人员对“人工湿地”深入的关注与思考,给热得烫手的“湿地热”降一降温,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湿地基本概况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青海湖的鸟岛、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规定:“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由地理学和生态学内涵构成的名词为公众熟知的主要途径却是商业炒作和地产宣传。

2.2 湿地的类型

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2.3 湿地的作用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3、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3.1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目标,规划设计对象是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

3.2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的形成

针对湿地系统的特点,以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应用于湿地的保护与营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间,即为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理论提出,至上世纪末进入实践阶段,而我国相关研究则是从本世纪初刚刚起步,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3 湿地景观特征

湿地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盐度的梯度变化和斑块变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规律、有频率地变动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规划设计理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土地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在特定区域内营建人类游憩活动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保护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其更新、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3.5 规划设计方法

3.5.1 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区域内各要素原始资料的调查获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结构、生物活动情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原始状况,作为下一阶段制订准确、科学的保护与恢复方案的依据。

3.5.2 景观分级规划

景观分级规划是指根据前期景观因子的分析数据综合叠加,按照分类体系标准。如基地条件、干扰因子等将整个湿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如核心区域、一般区域和缓冲区域,再根据分级情况,确定相应区域的保护力度和开发强度。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就是很好的案例。

3.5.3 拟自然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尝试,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取得了成功。

为使生态修复周期缩短,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模拟自然生态体系发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进程,这种方式称为“拟自然化”。

3.6 人工预湿地技术

3.6.1 土壤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不同土质条件、配比对生物生长孕育影响很大,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湿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说是整个湿地系统能否运行良好的基础。

3.6.2 围堰堤坡

湿地水陆交界地带的围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会破坏湿地与周围环境问的过滤和渗透,应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堆积,并在水陆交接的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6.3 湿地基床

湿地基床的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与周边水系统形成大循环,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合理与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渗透的材料,通过与地下水的相互渗透来调节湿地的水域与水深。

3.6.4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种植,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可采取分阶段种植的模式,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

3.6.5 动物、昆虫的规划

动物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界进行能量的转化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外,它们还

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社会生产价值。在湿地景观规划恢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以人工手段影响动物、昆虫的数量、生长发育进程,促进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3.6.6 湿地生物净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湿地项目是为了处理净化污水,当富营养化的污水流过湿地时,其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质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不仅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系统恶化的影响,同时又成为湿地水系统平衡的重要补充来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湿地基本都是以水处理净化设备来实现水体净化的,存在维护成本高,稳定性差,净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4、现状与反思

4.1 湿地现状

由于我们对湿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以致对湿地盲目开发,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湿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例如我国60%的近海岸由于围海造田和浅海养殖,使自然的海岸湿地不复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态灾难的机率。

4.2 反思一盲目跟风、决策武断

跟以往的“广场风”、“草坪风”、“大树进城风”过程一样,这一轮的主角换成了“湿地”,各方为了不同的利益来共同炒热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础资料深入调查与论证的情况下,就相互攀比,拍脑袋盲目建设,挖一片水塘,种几丛水生植物就说是“湿地”,这样的“湿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态功能可言呢?

4.3 反思二温室效应加剧

不管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有副作用,会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甲烷。当水和土壤结合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尤其是当湿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种植的植物越来越多后,就会出现水底缺氧,微生物会产生厌氧反应释放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毒气体,这类气体将加速水生动植物的死亡,还会加剧温室效应。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通过技术措施、控制湿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cm的深度,促进植物正常生长代谢,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在种植植物时要经过仔细挑选,从毛果苔类到小叶章类保证多元性,从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4.4 反思三建设思想的两个误区

当前湿地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纯自然修复,完全依靠湿地保护范围内自然修复的能力,反对人为干预,湿地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自然调整才能达到稳定的生态平衡,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扰是不现实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成功的措施对湿地进行人工干预,促进其自我修复进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稳定的生态体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营建湿地,弊端在于过于注重景观的舒适度与美化、艺术品位,而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对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4.5 反思四管理体系滞后

由于管理体制的滞后,低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巨大投入和较长的周期,许多“人工湿地”建成后一两年就因为资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而难以为继,湿地变臭、干涸,美好的栖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和恢复湿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绝不会一蹴而就的。

5、结 语

“湿地保护与恢复”是人类对我们生活的美好家园及自身的救赎。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有一个美好未来,让我们时时思索这样一句话:“湿地是文明的血脉,湿地滋润文明,而文明却正在消灭湿地,我们关注的是湿地,应该思考的是文明”。

参考文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3](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