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关系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

篇1

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毕业设计是一项“教学时间长、知识综合性强、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环节,包括:题目申报,题目审核、师生互选、任务下达、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不同的管理要素、管理流程和工作重点,这些都增加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师生互选环阶段的学生选题为例,可供每个学生选择的毕设题目平均为160个左右,3000个学生要完成自己的选题,就会产生480000种不同的组合。如果不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就很难提高学生选题的效率,也很难保证学生选题的公平性。因此,在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选题审批制度,提高选题工作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教学效果。有的选题范围太宽,学生只能泛泛而谈;有的题目太窄,以致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有的选题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搞原专业的设计题目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通过。为了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选题的原则应为:①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研究内容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内容;②题目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与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等任务相结合的实际题目,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选着对方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可少量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自拟题目。

指导教师确定选题内容后,将题目相关信息申报至信息管理系统,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批准通过后,才能供学生选择,对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及时反馈专家意见,要求修改或更换,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毕业生可以在选题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题目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不清楚的地方可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在选题阶段,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询学生历年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适合题目的毕业生,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选择。

三、建立开题论证制度,科学评审工作任务

开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的起点,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坚持开展开题报告评审论证制度,设计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按照项目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任务和要求、主要设计思路、成果与形式等。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小组分级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开题报告审核制度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题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法,为优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监控督导

1.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学生任务落实情况。题目选定后,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了任务书,督促学生按时填写网络周志。学生根据任务书认真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度,编制完善开题报告,并接受指导教师及学院审查。

2.中期着重检查教风、学风和工作进度。校、院两级集中抽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教师指导进程和学生出勤及周志填写等情况。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进度迟缓的学生进行了督促。各学院分别召开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情况,查找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学督导组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进度和质量等。

3.后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给出成绩后,经加权得出综合成绩。目前采取的比例是30%、20%、50%。各单位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小组,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专业构成,一般3~5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做组长,成员在年龄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发挥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五、落实学生诚信机制,实行“二次答辩”制度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测及检测结果处理办法》。

在答辩前期,对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0%的学生进行检测。针对第一次检测没通过的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修改后予以复测。复测合格可申请答辩。凡被抽到但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者、或复查仍达不到合格标准者,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答辩结束后,对推优及申报参赛的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全部。

为进一步跟踪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完成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成果,学校建立二次答辩制度。所有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或6月(第一批)答辩不及格者,各学院可在7月组织完成第二批答辩。第二批答辩学生的论文必须达到合格标准且全部,否则无资格参加答辩。未通过者,只能延长学业,参加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选题质量、开题任务、专项检查、过程控制等环节综合考虑,形成校院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闭合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9-02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收获,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大学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论文写作方法训练等培养目的,本文尝试在外交学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贯穿科研意识培养的各种途径,以期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任选课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

一、培养科研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在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任选课一般是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区别于公共课和必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专业为例,目前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部分。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目前通行的分类,大概包括以下八种:Survey course,service course,introductory course,capstone cours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principles course,majors & non-majors course,seminar course。结合笔者所在的外交学专业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专业任选课程一定程度上兼具探索型课程(Survey course)和研讨型课程(seminar course)的性质。

那么,在任选课中贯穿科研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任选课都适合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训练?这样的意识培养的训练能否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既有一定实践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那部分课程,是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因为纯学术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在本科阶段比较难操作。正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学生才有一定兴趣去涉入。在实践部分的带动下,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让学生既不会太感枯燥,同时也能开始得到学术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整个课程总量中并不占多数的专业任选课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尝试。

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涉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部分领域。该课程主要讲授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媒体的运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媒体相关控制和有效利用,也要把握相关规律性的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政治功能,了解影响媒体政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因素,了解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了解国际新闻报道和流动的现状,深入讨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等问题。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革新

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任选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在相关任选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分析和评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方法论的普遍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探索过程本身的特性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担负更积极的作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使他们不自觉地将探索行为升华为探索问题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于课堂教学怎么认识的问题。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层次,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同时,专业任选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课,更应该视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的研究潜质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研究潜质的发掘,就要等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对于并不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意识的缺乏不吝是一种损失。因为,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潜质的开发,对于毕业之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种学术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同时,能对学生在毕业阶段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积累和促进。现如今经常听到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抱怨,追溯原因,不外是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几个学期做一些关于科研意识培养的工作,相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上一定会大有提升。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纳新观念,大胆革新,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中发现可研究性的课题,是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发现,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具有研讨性质的专业任选课中,除了课堂上正常的就教学内容的交流外,建议任课教师留出十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这是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进一步交流并相互促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程红玉,2006)。师生间应该确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革新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而渐进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诚实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这些特点,都是需要普通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并具备的。

三、师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个性解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中立点(张典兵,2011)。在专业任选课中探寻科研意识培养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类型,属于探究型课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survey course。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把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结合进去。这一点的有效进行,对研究学生的研究意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采取自愿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运作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脑力激荡互相商讨、选题的分析、论文写作进展的交流等等工作。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还应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探讨和相互激励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资料收集和选题探讨中最终形成选题,学生之间就具体研究兴趣也自觉形成具体选题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学期中有序并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作,到期末课程结束时,各研究小组的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少数小组的论文甚至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张建伟、陈琦,1996)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到小型的团队协作中,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团队协作的精髓,同时,对参加工作后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等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研究方法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既要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领会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最后,对于专业任选课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在资金方面的倾斜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库引进与建设、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等。其次,对于像拥有含有外交学专业一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大型研讨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间举行一些科研竞赛等活动,以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最后,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结合整体教育目标和各校实际,具体而务实地开展。包括如何看待师生科研之风,如何看待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考量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中的付出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篇4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转贴于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篇5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篇6

(一)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世界史专业要培养:具有系统的世界史知识与理论;能熟练翻译外文;具备从事外国史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践”[1]。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展。具体到世界现代史课程,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特别是具体分析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针对某些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目前世界史专业已成为我院的一级学科专业开始招生,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定位、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值得探讨,其中作为世界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世界现代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相对于历史教育专业而言,世界史的专业性更强,不仅为中学输送合格的历史教师,未来还可以为一些研究机构、外资企业输送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需求,增强这一专业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增强《世界现代史》教学的实践性可增加学生考研、就业的机会。世界现代史课程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形势紧密相连,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深刻了解当今国际形势、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服务。从现状来看,一是由于各高校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相对古代史专业来说人数较多,二是很多学生出于就业的考虑,在报考研究生时更多地选择世界现代史专业、国际关系史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需要,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融合,为学生未来的考研、就业打下基础,做好准备。由于更多查阅外文资料的缘故,学生英语的应用机会相对较多,英语翻译水平提高较快,因此扬长避短,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培养层次、渠道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二、《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重大国际问题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更多地引用外文资料,通过中外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相同及不同看法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实现中外学者观点的交融与对接。更多地体现实践应用色彩,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热点问题,训练学生对正在发生的国际问题提出看法对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使学生在世界史学习中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掌握求真务实的技能,积累穿越历史的智慧,培养责任感、使命感。针对世界现代史学科时代性现实性突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把国际热点问题列出相应的题目,由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讲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如:在讲到以色列建国问题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站在美国、英国、苏联、犹太人、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各自陈述对联合国关于以色列建国问题的看法。接到任务后学生便开始查阅犹太人的历史、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与现状、美国的态度及利益所在、苏联为何没有投反对票?阿拉伯国家为何反对?此问题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影响……从一个问题引申出很多问题,既督促学生复习了以往的知识,又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对各种资料的甄别筛选与利用,为未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学生带着问题查阅中英文资料的过程就是分析推理鉴别的过程,也是自身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讲述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它需要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在遇到其他同学提问和反驳时需要敏捷应对,做到言能尽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使用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世界史教师能更多地教会并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目前与世界历史相关的网站有:“历史网”,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国家的资料;“世界史档案网”,可提供大量原始档案;“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网站”,从中可查阅到二战后解密的一些最新档案。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大不列颠图书馆、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等中英文网上电子平台,这些都为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电子图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平台,还要教会和引导督促学生使用这些平台。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重点章节和问题布置小论文,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查阅世界史资料的方法,介绍相应的外文网站,使学生逐步掌握世界史的学习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外文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更加适应“一专多能”形势的需要。

(三)组成互助小组,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往世界史的教学过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缺少团队合作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课后布置一些思考题,分成小组,每人重点负责某个题目,然后大家补充。此外,还定期组织新知识介绍会,由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了哪些新书,有什么心得、新观点,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可弥补教师认知上的不足、知识的盲点,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我院举办的春秋读书会,请一些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专业的书籍目录,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论和实际、动脑和动手的训练合二为一,既启发了思维,又为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参加春秋读书会的学生还定期采访教学名师,请他们畅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名师大家在我校举办的历史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组织学生观看名师讲堂。术业有专攻,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可利用一些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网上公开课使学生获益匪浅。如:组织学生观看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主讲的“20世纪国际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郑寅达教授主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通过这种方式向其他院校本专业教学名师学习,博采众长,进一步了解世界现代史领域的名家对一些重点问题的看法,了解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异同,有什么最新资料和新观点。名师网上公开课是他们多年研究的精华,向他们学习可以吸取名校教师教学研究中的精华,实现资源共享,这对地方院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受益之事。

(五)探索新的考核方法。针对文科学生平时松松散散,考前突击背诵,考试成为单一记忆竞争的不良状况,在考核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进,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的方法。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平时随堂抽题考核、小论文的完成情况等组成。期末考试中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题目,对于开放性题目,不拿单一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鼓励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有学术创新,而不仅仅是人云亦云。

三、《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两年来的教学思考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高,一些学生会主动和老师探讨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看法。此外,通过对英文原始资料的查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在提高。教学双方形成了良性互动,部分改变了以往单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做到了会听课、能质疑、会表达、能交流。而且能够带着问题听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看法、正确表达观点并能和教师和其他同学很好地沟通交流。此外,课后布置思考题,督促学生提前翻看参考书。以所看参考书的内容参加课堂讨论的做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更多地把图书馆作为自修室,而不是过多地驻足宿舍留恋手机游戏。

篇7

学院拥有国际一流师资,由中法双方资深教授及著名学者长期任教,集中了这几所名校的强势专业,并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学院实行三语(汉语、法语、英语)教学,三分之二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从2010年起,学院还开展了中法联合培养本科阶段试验性教学。本科四年后,学生将获得中法两国名校学士学位,并于第五年优先进入法方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中法学院现在所开设的优势学科有金融学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及法语专业(含财政金融传播、法国历史与外交国际关系方向)等。

跟人大一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跟法国合作办学,不过其致力于培养的是顶尖工程师人才。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在2005年成立,融合了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由法国四所中央理工大学组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旨在培养适应性强、综合能力高、潜力巨大的工科人才。学院的完全学制为6~6.5年,即预科教育阶段和工程师教育阶段。在第四学年初将对应届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评估,只有合格者才能进入工程师教育阶段。完成预科教育阶段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北航四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之一的学士学位,而工程师教育阶段结束且达到要求,则可获得北航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认定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

篇8

他的讲座内容和风格受到大多数人欢迎,听众包括严肃的党政官员和前卫的艺术类大学生。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冬天的一张海报就兴奋地宣布,“作为献给广大师生的冬季礼物”,特邀“人大四大名嘴之一”的金正昆教授来校讲座,“一睹教授级别的幽默典雅”。“深冬佳季,岂能错过。”海报最后说。

礼仪专家

陪同领导出入电梯,谁先进?打电话时谁先挂电话?女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化妆为什么有人会来搭讪?这些问题在金正昆那里都会得到一个妥当的答案。从事了十几年的礼仪研究,他几乎涉及到所有领域,有些近乎琐碎。

说一口标准京味普通话的金正昆祖籍浙江东阳,有着南方人特有的聪明。下过乡,当过知青,在中学做过团委书记。然后考大学,1986年毕业于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德国社民党的统一策略》——这个题目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当时人们觉得两德统一简直是天方夜潭。

“天方夜潭”几年后顺理成章,这让金正昆在十几年后仍得意于自己的敏锐,不过当时已在人大政治系任教的“小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领域。

恰逢北京申办亚运会成功,全中国人都沉浸在“我们亚洲”的欢喜中。外国朋友要来比赛了,但中国人却缺乏国际礼仪知识,金正昆再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领域。

几年后,金正昆成了礼仪专家,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他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了众多学生。“他开的大课要排队才能选上,而且每次讲课都是在人大当时最大的3101教室。”曾在人大就读的周元说。金璇是金正昆带的研究生,但为了上晚上的课下午四点半就要去占座位,“晚一些就没有了”,而且“教室后面和走廊里全坐满了人,把其它教室的椅子都抢过来用”。

校外的讲座同样火爆。在搜索引擎键入金正昆,可以找到5万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他的介绍和在各政府机关、高校进行讲座的新闻。

金正昆隐隐成为该领域的领头人物。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部门礼仪顾问,并成为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仪大使。如今已是人大外交学系主任的金正昆还兼任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礼仪与公关中心主任。

用最幽默的方式

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讲着装禁忌时,他说,“穿尼龙袜的比较老土(会发臭);袖子商标不拆代表未启封,具有盲流基本特征”,女性不能穿着太暴露,否则“一弯腰走光了,你还怪别人贼眉鼠眼”?黑皮裙是绝对忌讳的,因为“在国际上是标准装”。

他总是向人们强调教养的重要性,而所谓教养则体现于细节:“‘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女人看发型,在工作岗位头发不能随意披散开来。年轻姑娘的长发是很有魅力的,你这儿一甩,没准附近的人就晕了。‘男人看腰',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而是看腰上挂不挂东西。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钥匙吗?”

说到谁先挂电话这样的问题他都能用幽默的方式比喻出来:“如果哪个同学自己肚子里给我的答案是对方挂,我现在建议你,把手放在腿上肉厚的地方拧自己一下,以示警戒。因为它没有操作性——两边都不挂,死扛,大说其废话?那么打电话时谁先挂呢?地位高者先挂。”

他也常常把自己放到例子中:“那天一个同志夸我说,金教授,早就知道你在外交学和公共关系学研究方面小有名气。一句话说得我不爽。夸专家学者之类,不能说小有名气,说小有名气等于讽刺我刚混出点模样,还不怎么地。”

他认为礼仪更多的是一种态度,首先要接受对方并善于肯定对方:“比方你爸爸送你一件五百块钱的衬衫,我们要想跟你过不去也很容易,怎样让你不舒服呢?抵制,装没看见。你穿这件衣服在这儿晃来晃去我们就是没看见,憋死你。忍无可忍,你来问了,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一般。猜它多少钱?二十。活活气死你。所以跟别人说这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多肯定对方。”

他劝人们接受礼物的时候要落落大方,“别装洋蒜”;他告诉大家送给外国人会让人家感觉“活见鬼了”,在外国是葬礼专用花;至于女孩子穿露指凉鞋还穿袜子,则是“忒没文化的表现”。因为说话总是如此“一针见血”,有老同志甚至专门给他写信说他讲座太粗俗,没大教授的风度。金正昆便回信说大俗也是大雅,他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

“什么东西都要讲究传播效果,你说的再深刻,因为晦涩而没有人听也不行。”他说。

不拿别人折磨自己

生活中的金正昆很善于接受对方,“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要随便对人家说yesorno。”

他喜欢开玩笑,脾气也不大好,“但是还有个优点,脾气虽然不大好吧,可是不大爱发脾气。譬如从来不跟学生发脾气,也从来不跟家人发脾气。”

作为系主任的金正昆依然喜欢给本科生上课,他也很善于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服务。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委的杨雅娴老师说学院不久前组织了一次针对04级本科生的讲座,就是金正昆直接要求并组织的,目的是让新生更好的了解外交学。

在他的学生金璇眼里,老师是个很细致的人,春天有风的时候会给她发短信要注意身体。周元则记得自己考公务员失败后,正在开会的金老师专门跑出来给她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之后又嘱咐自己的夫人安慰她。

曾有人说金正昆作为外交系主任却大讲礼仪,“更适合在曲艺界工作”。对此金正昆似乎并不在乎,“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要知道哪个背后无人说,谁的背后不说人,拿他折磨你,划不来。”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计算机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然而,在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比较顺畅,较为成熟,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比较密切,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条理性,课程内容较为充实;而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改革却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开课随意,有的开课过于分化,有的又过于职业化或肤浅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又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所以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惑

2.1 课程性质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类、国际关系类、国际战略类、军事外交类以及其他一些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中,究竟是属于一种工具课,还是它们的专业基础课,还是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等,这些涉及到课程的性质定位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我们,导致了学院的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时存在随意性,这也让我们授课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2.2 课程内容设置的困惑

学生的来源复杂,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农村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也非常不平衡。在发达城市,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编程语言;而从欠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对课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设置时就出现了困惑。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没兴趣;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深,对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同学,又没有基础,学起来又会非常吃力,这样又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生的行政编班,并不是按计算机的基础来进行的,而是按专业编制的,所以,这些问题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也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课程开设时机的困惑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确定,给课程的开设时机把握上带来了困难。有的人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应在大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开课;有人则认为,计算机课程是工具课,应该在上完基础课后,在大三时间段开设。作为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过早地开设不利于应用,特别是不利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基于后者考虑,我院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开课。然而,根据“高等院校教学评价”要求,这种开设的时机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往往出现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2.4 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

课程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往往与课程的性质定位一样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其他问题。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应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时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设置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构想去设计的。

2.5 教学手段运用的困惑

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体现时代特点。早期手段是粉笔+黑板,通过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既体现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老师的授课艺术和表演才能;后来又出现了幻灯、挂图的形式,将一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在课下就完成,这样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许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竞赛,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然而,给大学生授课,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也是困扰老师的一件事情。

3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一边正视困惑,一边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吃透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实质

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的三个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10年的教学积累,这些课程已趋于成熟。在文科为主体的院校,则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首选的计算机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有所体现,文科的计算机课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原来的文件进行了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对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意见》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指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选的计算机课程的构成可以是:“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类型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意见》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这个意见对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结合教学评价,准确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院是参加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单位,根据我院文科学校的性质,教学评价对我院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要求,即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参加教学评价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本科生计算机的共同课程,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宽泛,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素质更科学,影响也更深远。

3.3 结合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次教学

虽然我院参加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但就从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以及学生渴求现代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所以我们所担负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应仅仅就这一门课。我们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结合其他院校开设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需求情况,开设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一级B教程”、“计算机二级VB教程”以及“计算机二级VFP教程”等。这样,在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考级以及知识的渴求。

3.4 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情况明显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很多时间主要用于毕业论文的资料准备和写论文状态,此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他们大都在本院图书馆、南京市内的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或部队的相关单位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有的在作论文答辩的准备,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开始时给他们开设了“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如何用因特网搜索情报资料”等专题讲座,很受研究生们的欢迎和青睐,他们受益匪浅。

3.5 结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在相应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或选修课

总体来说,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随着学院专业的拓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学生以及地方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要远比文科学生要求高和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调查了地方大学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他们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符合国家高教司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所建议开设的课程,这里,我们也基本上开设《建议》中所说的6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并分别在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大一到大三阶段实施。

3.6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计算机的知识面

教师的资源是按照学院的教学规模和需要编制的,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是明确固定的,如何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计算机需求,光靠课堂上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准备加大网络课程建设,除了正常课堂上的课程外,还将开发其他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这些我们有自己的构思,首先确定开发哪些计算机课程,然后确定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与课程原型实现,脚本以及素材准备,最后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到在网络环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4 结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03-03

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专业化人才,是当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陕西省虽然处于西北内陆地区,但是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在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在陕西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陕西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中对于提升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做了明确表述,并详细列出多项具体措施提高国际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已经并正在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引发的信息全球化打破了国家与地理的界限,突破了文化的障碍,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陈学飞(1997)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重视并努力面向世界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刘海峰(2001)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跨国间学术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最初是从国际教育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这些定义总括了与国外学习传统等相关的项目和活动。

肖莲英(2007)分析了自20世纪末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原因。她认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既有传统的历史因素又有现代政治经济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德国高等学校历来重视国际交流。其次,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其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密切。德国开放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来培养人才从而保持其国际竞争的领先地位。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德国曾经在国际教育上的领先优势慢慢减弱,其教育科研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永固,这使得国高等教育加紧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汉斯・迪・威特(Hans De Wit)研究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和动机,并且指出国际化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包括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趋势;并且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目前国内对于国际化专业人才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著述不多,暂时没有统一固定的定义。庄少绒(2001)列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厚实的国际人文素养为基础,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知识和市场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能力;较强的民族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德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强调全球意识和国际观念,德国联邦与州采取诸多政策措施,推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培养任务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性大学(Universitity):学科齐全、专业丰富、重视综合理论教育的高等学校。设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和课程。(2)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FH):开设专业较少,但特色明显。一般设有工程、技术、农林、护理等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其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多偏重于应用,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3)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和音乐学院(Musikhochshule),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此类大学相对数量不多,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授课和个别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根据不同的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式,德国三大类高等教育各自发展,在这当中较高的质量要求导致了很高的淘汰率(一般淘汰率为20%~30%,部分达30%~40%。在一些工科院校淘汰率甚至高达30%~50%)。

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通过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等各种方式实现。通过鼓励本国学生赴国外留学;吸收国外留学生;实施德国海外教育项目,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为之提供系统的资金支持;实施跨国远程教育项目;大学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实施商业性质的教育服务。德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Quality(素质)。这其中知识又包括专业领域知识和国际知识等。能力包括应用专业水平和国际化操作能力。素质的内涵就更广阔了,广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都包括在内。

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的国际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归纳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原始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地区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从1997年起开始资助德国高校实施“面向国际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上,德国的课程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德国各高校广泛积极参与了欧洲大学联盟的调整项目把各自的课程朝着新型课程结构调整。

2.学生国际化。许多德国高校都向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大力鼓励学生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了跨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多样性。

实施德国海外教育项目,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提供资金一千万万欧元,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组织第一批“德国海外教育项目”(German Study Programmes Abroad)计划。实施跨国远程教育项目,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最近在世界上广泛寻找探索有潜力的机会,正在筹建一批国际化远程大学,鼓励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生前往就读。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实施商业性质的教育服务。改善留学生的学习服务和咨询。通过以上举措促进学生的国际化。

3.师资国际化。1995年后,欧盟重新评价格其先前各种高等教育项目,将伊拉斯谟计划整合到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 Programme)中,并高度重视。苏格拉底计划涉及范围宽广,旨在促进学生交流和提高师资能力;促进“认知欧洲运动”。众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有国外学术经历的德国人以及其他可以用英语教授课程的外国人广泛参与学位课程项目使得德国高校师资的国际化程度很高。

五、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启示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高等学校与遍布50余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近十年来,陕西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呈跨越式发展态势。新的时期,陕西省要将教育国际化落实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来,从教育理念到人才培养方案上细致规划,另外要提高师资国际化以促进人才培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提高质量,以满足国家建设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1.做好大学定位。德国根据大学专业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和音乐学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历经发展也分类齐全,但是部分学校往往在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中徘徊难以做好定位,贪多贪全。导致办学目的不明确,办学质量存在忧虑。以德国洛特林根大学(Reutlingen University/Hochschule Reutlingen)为例,该校是德国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位于巴登符腾堡州南部洛特林根市。该校紧紧抓住自身定位,以应用技术和科学为教育目标,在应用化学、国际商务、信息技术、机械工程、纺织材料五个领域培养人才。其教学目标明确: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教授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简单介绍整个专业领域的总体概况。全校150多位教授都具有在公司或相关行业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带领学生以“高质量,实际应用,国际视野,灵活”为向导,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极受市场欢迎。

反观中国高校,多数争创综合性大学,许多学科重复建设,缺乏独创性,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定位紊乱,在条件不符合的情况下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导致教师科研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陕西省应该以德国作为借鉴,将大学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做好科学评价,确定好办学目标和定位不能盲目攀比。

2.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德国高校的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授课和讨论,还会组织大量的实验、课外实习、生产实习、学术交流、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等。德国高等学校不论是综合性还是应用型都会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企业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一般要求学生毕业完成强制实习(Praktikum),长达六个月的带薪企业专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意义很大。这其中又有部分实习是在海外,学生受益很大。

3.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德国洛特林根大学现有学生5800人,其中22%的学生来自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合作院校。其中机械专业超过40%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海外学期学习。凭借较高的国际化学生比例和国际化教育的成果,该校于2013年获得全德国DAAD大学国际化竞争的冠军。目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陕西的高校也要不断地对国际学生进行招收和宣传,让多元化的国际学生让国内学生在本校就可以接触到国际文化,和国际学生相互学习,开阔视野。陕西应当依据较多的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奖学金并使用三秦奖学金来鼓励支持留学生来陕西求学。另外也要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项目和形式推动支持陕西学生走出去。

4.加强校企合作。德国的工商业水平高,众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企业委托大学或者联合进行联合科学研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有名的“双元制”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由联邦政府工业部和教育部门联合支持,将公立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德国制造强国的脊梁。洛特林根大学欧洲商学院(ESB)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奥迪、博世、西门子等公司均有校企合作与科研项目,众多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符合行业最新标准的内容,使得教学保持与时俱进。另外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程参观(Excursion),对保时捷汽车,奔驰汽车,曼恩卡车的生产线,汉诺威展览会进行参观,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虽然处于经济较落后的西北内陆地区,但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拥有大量的高校与科研场所。据统计,截至2005年,陕西拥有72所科研高校,总在校生人数达666.9万人,并以每年23%的速度不断增加。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选取西安作为重要平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领域,陕西高校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做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实践,为提高陕西高等学校国际化水平积累内功。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l.

[2]肖莲英.20世纪末以来关于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国际化趋势[J].文教资料,2007,(12):85-86.

[3]汪全胜,金玄武.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9,(9):91-95.

[4]杨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4):112-113.

[5]黄莺,吕宏芬,傅昌銮.高校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8-82.

[6]王春妮.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44.

[7]陈淑梅,施洋.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95-196.

[8]苏敏,虞荣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84-88.

[9]许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12,(3):58-63.

[10]孙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12,(2A):23-26.

[11]莫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39-140.

[12]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许传静.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篇11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