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6:0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心理工作主要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统一开展,院系的心理工作队伍相对比较薄弱。而当前出现的颇多学生心理危机事故和学生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后续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依靠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老师,不仅对学生了解程度有限,而且工作量很大,且干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极大影响高校的育人成效。
鉴于此种情况,发挥院系内部老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优势,打造院系心理工作室,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了当前学生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发展的需要。
1、基于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当前,因学生心理而引发的危机事故较多,而心理工作与学校其它工作相比,心理工作实效性和紧迫性相对较弱,学院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够系统。而今进入信息化时代,校园里、地铁站、公车上,随处可见大学生捧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而要想了解和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占领当代大学生活跃着的几大阵地,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
而当代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不愿意接受传统“一对一”、“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普遍认为找老师聊心理问题没面子,苦于没有倾诉和疗伤平台,长期积累易形成心理疾病。院系心理工作室通过建立网站宣传平台、微信平台、人人主页、微博平台点对点在学生身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形成反馈和跟踪网络机制,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目前高校院系没有相对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工作更多以传统的说教、展板、传单等心理教育方式为主,实效性较差。院系工作室的建立,不仅仅以传统形式进行教育,还通过建立院系工作团队、网络宣传团队、网络跟踪团队,形成宣传教育、反馈、咨询循环,让绝大多数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在学院得到解决。
2、基于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实践
2.1、打造院系团队,探索学院心理工作模式
高校分院系应该积极发挥院系内部人员优势,学院组建以老教师为核心,专职心理工作老师为主要成员,学院全体教育管理老师共同参与的院系心理工作室,开展定期调查分析、新媒体宣传预约、日常学生咨询、定期研讨提高的的院系心理工作模式,实施周周有咨询、每月有研讨、定期有反馈的运作方式。
2.2、定期调查分析,及时评估发现学生问题
院系依托校心理测试平台和问卷调查的发放,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心理的普查;并定期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学生进行梳理,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2.3、搭建咨询宣传平台,满足当前学生需要
建立木芽网“小梅有约”网络预约平台,设定预约咨询电话,每周周二、三、四下午2点-5点接受咨询;建立网络宣传平台,覆盖院系全体学生,实施每日图文。
2.4、“以老带新”定期研讨,提升团队成员工作能力
每月工作室定期组织成员探讨学生咨询案例,分享咨询的经验和心得,提升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咨询所反应的各年级问题,针对性加强年级工作,提高了学院整体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3、基于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效果研究分析
3.1、工作模式初步建立,常规问题得到解决
通过定期调查分析、新媒体宣传预约、日常学生咨询、定期研讨提高等,初步建立了学院心理工作模式。咨询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宿舍问题、学生情感、家庭问题、学业就业问题等多方面,将常规问题在学院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3.2、“以老带新”,工作团队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定期的案例研讨,学生交流和咨询而总结的经验得到了传承,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老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交流,帮助梳理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也大大提升了整个教育管理团队的战斗力。
3.3、问题反馈及时有效,管理方式更加完善
通过日常的咨询和交流,及时发现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的状况,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抓手。
4、进一步完善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的建议
4.1、资深的的咨询老师引进上需要加强。由于此项工作对咨询老师的经验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的资历很难产生良好咨询效果,学生会产生阻抗,虽然团队成员成长比较快,但是成员离上岗咨询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资历深、经验足的人员引进上,需要不断加强。
4.2、人员反馈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扩展。目前,反馈的受咨询学生信息有所局限,仅仅是学习状况,对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反
馈极少,需要扩展其他反馈途径,对学生的生活动态、思想动态有大致了解。此外,需要开发网络关注平台,对学生新媒体上的交流积极关注,较深层次的了解学生,提升咨询的实效性。
4.3、工作模式需要不断完善。工作室建立初始,学生对咨询工作室不是太了解,咨询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动引导,工作进展缓慢,在工作室的影响力和咨询理念上缺乏有效宣传,学生交流的心理负担较大;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需要不断推进,工作模式还需有针对性的调整,大力引导学生主动交流。
5、结论
本文以院系工作室为载体的学生教育路径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通过针对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其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针对进一步完善院系心理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建议,通过本文研究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前言
营销和财务是企业的两大不同的职能部门,不论从部门还是从职业来看,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但它们的之间的联系确是相当紧密的,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
1、营销计划和预算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而营销计划和预算又必须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
2、市场营销中的销售广告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存货成本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管理的控制,而财务管理必须对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控制才能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营销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信用条件以及收账政策对财务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才能使营销活动的成果变为企业的利润。
总之,成功的营销必须有财务的支持,而财务管理又必须以营销为基础,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其次,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那么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市场营销计划也就成了空谈;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营销计划,企业商品的销量就上不去,那么就没有资金的流入,财务管理活动就会出现问题,可见二者彼此制约。又因为营销中有财务,财务中有营销,那么有些活动既是营销问题又是财务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互相转化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
从营销和财务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财务在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营销人员对财务类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组织财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均未考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对财务类知识需求的特殊性,而是随意地将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复制”并“粘贴”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当中,“重命名”为《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学》、《企业会计知识》或《营销会计》等等,不一而足。主要讲述的内容都是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不能满足营销人员工作的需要。而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财务知识的探讨还非常的少,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市场营销工作财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大体分为三种:企划型人才、销售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企划型人才处于调研、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侧重于进行销售策划及管理,强调科统筹规划能力;推销型人才处于销售、服务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侧重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销售型人才主要处于操作一线环节中的技术岗位,需要拥有比推销型人才更为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这三类人才都具有彼此难以替代其职责。但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后两种,他们在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财经基本技能知识
首先,营销人员在办理销售业务时必然会用到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进行结算,对于支票的填写、支票有效性的鉴别、汇票、本票的办理等,应是营销人员必备的财务技能;其次,营销人员会经常出差,出差前要去财务填写借款单借钱,出差回来要进行费用的报销,即差旅费的报销,则有关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各种发票的粘贴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再次,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经常会与发票打交道,那么如何开具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及其使用保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要点等也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
2、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现金是营销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在企业里对现金的管理非常严格,对不熟悉财务知识的营销人员来讲,很容易出错,产生的后果也很严重,因此有关现金收款和付款中常见的差错、查找现金差错的方法、收款和付款中造成差错的原因、现金收付业务容易发生差错的时间、现金的管理及库存现金的限额等知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赊销业务也是营销人员经常会做的,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到期时,顾客很可能会拖欠货款,原因可概括为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两种,对这两种应收款项应采用不同的收账方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收账的技巧。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此,企业应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收账政策。营销人员是销售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企业应在营销人员的参与下制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应收款的管理能力,能对应收账款的成本进行分析。
营销人员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都会与存货发生关系,那么如何合理确定库存成本和最佳订货量、保险储备量及产生滞销存货如何管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这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3、税法及纳税筹划的知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税金问题,与营销人员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印花税。我国税法规定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要交增值税,如果营销人员销售的货物属于消费税的税目,在交增值税的同时还要交消费税;企业有了盈利就要交企业所得税,营销人员的个人工资、劳务报酬的所得要交个人所得税;销售过程签订的合同要交印花税;所以,税金的计算、缴纳对营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时,企业的营销人员还应懂得一定的纳税筹划知识,即可以有效的配合财务人员工作,又可以为企业增资节流。如:营销人员采用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将货物销售给客户,按税法的规定,采用委托收款方式销售的货物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即销售的当天就发生纳税义务,销售货款确没有收到,这样公司在没有取得货款前就垫付了增值税。而如果营销人员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以分期收款方式进行交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这样公司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取得货款基本是同步的,不存在垫付税款的问题,从而为公司节约了资金。由此可见,营销人员懂得税收筹划对企业的重要性。
4、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知识
营销人员在办理业务前需要先对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的周转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债务的偿还能力、资金的周转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销售商品发生的坏账,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知识,熟悉各种财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内涵的基础上,知道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能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5、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
营销管理的理念是一切以顾客需要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要,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提供给适当的消费者,通过发现市场机会,创造目标顾客,为企业赢得销售额增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用到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估一种营销方式为整体效益做出的贡献大小,还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原因,从而为市场营销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销售资金需求量预测法、敏感性分析等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体系
我们在上述对市场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意见的整合,再结合我们多年的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1、财务基础知识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与账户
复式记账法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体系
2、财经基本技能
数字的书写
票据的办理和鉴别
借款单、报销单的填写
发票的审核与保管
报销发票的粘贴
3、财务管理知识
现金的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
存货的管理
4、财务报表阅读知识
财务报表的基本结构
财务报表的阅读
财务报表的简单分析
5、税收知识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法律规定
纳税筹划
6、管理会计知识
变动成本法
本-量-利分析
敏感性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
四、结论
总之,财务知识对市场营销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对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将来的营销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视财务思维的运用,不仅能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能运用自己独具的财务眼光去捕捉商机。
注: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095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纪忠.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济,2005,(10):21.
[2]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112.
[3]张彩江.复杂性: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理论认知误区的一个解读[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9.
[4]修淑媛.营销与财务的关系及其协调[J].观察与思考,2009,(03).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情况
(一)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缺点和不足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本来只是属于思想等领域的问题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的这样一个过于政治化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想的创新性和思维发散性。另外,传统的思想教育大部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方式往往是以书本等形式进行理论的传输,使学生对于这些纯粹理论的知识产生了厌倦,学习的主动性不断的衰减。
(二)当前社会新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递迅速,各种文化、思想以及不同道德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些信息及观念变化快且关系复杂,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本身就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力较强的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思想冲击。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
(一)爱国主义意识较强
毋庸置疑,从小便开始的爱国教育及家庭教育,都使广大的大学生树立了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随着我国日趋强大,学生们更是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他们关心国家命运,都对报效祖国怀有极高的热忱。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掺杂了过多不诚实、不信任的成分,对于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当今这个物质观念极强的时代,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大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的信息,使得他们的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他们会出现对于一些事物的迷茫、价值观不清晰等的现象。
(三)主要思想政治特点
大学生显著的思想政治特点是个人意识比较强,他们追求个人意志的实现,注重自我,厌倦对其进行说教说服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喜欢自己对于一些事物独立的判断,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强加于自己的观点,对于同一事物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思想认识上存在差异,但是他们也都能接受别人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家各持己见,彼此平等对待。不喜欢受束缚,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人情感。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等也使大学生对于物质、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可实施的工作方法
(一)切实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平等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积极主动、耐心地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换位思考,切实从学生角度设身处地考虑他们思想上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不消极、不极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讲究方式,真正的尊重、理解学生。
(二)善于发掘学生个人优秀特色
思想教育要建立在相互沟通了解的基础上,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个人特色,观察总结其个性特征。在认清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个人特点,给他们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使其充分的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华。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整体工作的各处
在日常实际的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有所体现。在教学、科研等环节中,加入思想教育工作,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四)加强教育者自身素质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引导者,教育者自身应带好头,起到模范作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化自身的政治观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养从而为学生树立起模范形象,以身作则,以自身优秀的品质、道德、高尚的人品来影响学生的思想。
(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思想工作教育要针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生活方式,找到具有时代特色的恰当的工作方法,善于运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将互联网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逐渐普及的新形势,树立网络战略意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主导网络舆论阵地;加强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影响力;让网络成为学生传达信息的通道,学习知识的阵地,交流情感的乐园;我们逐步建立思想教育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积极开展网上宣传,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六)逐步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的能力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更加注重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小型社会。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浓厚,渴望独立,所以需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除了对于思想教育理论的传授之外,还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让同学们进行自我学习与锻炼,提供更多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从而建立起自信,并且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学习,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培养。这样,不但有利于个性自我完善,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也加强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只有认清形势,明确思想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上的讲话中那样:“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青年和青年学生高度重视、充分信任、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更好地发挥青年和青年学生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高尚人格的一代。
参考文献:
[1]王婷.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2).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报道鲜为少见。华向理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保证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系列的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具体内容等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全面实施、科学管理。
笔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积极营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结果,更注重其中过程,不仅注重过程的具体实施,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质量,真正控制每一步的教育质量。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就是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检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匹配性、适应性,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的管理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及评估等子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开始于1963年,但一直以来,我国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没有统一、具体、明确而又切实研究生群体需求的教育目标,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比较混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往往混为一谈。国内各高校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时也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但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有动力,有更好的实效性。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首要之事,而且迫在眉睫。另外,目标的确定也要有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更要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
教育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总的来说,通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等群体特点;另外,研究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考虑研究生思想发展特点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学术科研和自我教育充分结合,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
何淑萍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教育者为了实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措施、方法、渠道、形式等。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示范、校园文化、网络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整体来说,教育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然而,各类教育途径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问题;导师示范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重视不够、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网络服务又具有双面作用,虽然方便、信息广泛,却难以管理等。因此,除了要对原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完善和改进,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督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督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才能有教育效果;通过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才能够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以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着理论界定不清晰,指标和标准抽象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测评方法尽快构建起研究生思想教育评估体系,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
现阶段,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采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时,应始终把握住一 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的内容。
1.国家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1982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国情的改变而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包括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广大导师等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意识却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行。普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读研究生只要好好做学术研究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忽略。然而,当前研究生群体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真实需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包含从目标、内容到实施和监督各个环节,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需要高校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构建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
2.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是一个完整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体系。各个子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途径是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估是对前三项工作的效果检查和修正。这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缺一不可的,不管是在工作体系的构建阶段,还是工作体系内容、形式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因此,对工作体系中任何一项进行调整时,应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工作体系始终处于融会贯通的良好运行状态。
3.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要求进一步确定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机制。没有教育目标,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方向,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将难以明确,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不能清晰,相关体系之间更将无法达成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共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把握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能够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研究生更好地立足现实、融入社会,树立奉献精神。只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研究,构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益春、张海良、谭志君.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 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湘潭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3]王玥、齐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4]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
[6]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7]曹银贵、吴克宁、黄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从研究生的特征与困惑出发[J].当代经济,2008(2)
二、社会学校和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求
不同于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社会对实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工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支持中国高速发展的核心就是各种高素质的人才。现代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加大,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人才已经成为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心。
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以致用,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用。江苏科技大学正是在《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坚持创办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校与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其中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实习的合作协议。研究生培养重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际并重,在课堂能了解工厂的实际问题,在工厂能联系课堂的理论原理。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每年都供不应求,是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典范。
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生教育中,老师指定的内容多,学生自由掌控的内容少,教学任务模式相对固定。要转变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机制,把研究生当成科研工作的主体,鼓励研究生不断完善人生规划“自我管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2]更加能动主观的调动学生的研究学习热情,参与更多的项目,促使其学习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明确培养机制,区分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的具体职责,使其各司其职,更好的把握研究生的教育进度目标。教育管理人员能够随时跟进评估,进行量化考核,研究生导师可以在学生研究学习的各个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其确立目标,顺利完成研究学习任务。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双导师机制也越来越得到认可。[3]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工厂的实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工作,对其实际能力进行指导和锻炼。江苏科技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培养模式,除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在上海外高桥沪东船厂设立了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极大培养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设置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显现。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正在加速,高端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国外研究生教育而言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实验室型等四类模式。[4]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和工业实验室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现有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设置,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培养,属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资源共享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把地球村变为了可能。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周边。教育的方式也和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获得变的日益简单且丰富。资源共享成为了现实,利用好网络工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的享用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导师可以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为网路有了惊人的发展。
四、结语
教育的培养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调整,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在各个不同时期又有着各自的特点。目前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了共识。注重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并重,总结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中的得失,调整和优化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迫在眉睫,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20
[2]孙鸿雁,刘洣娜.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
[3]冯涛,常媛,成爱武.突破培养资源瓶颈,促进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A]教育研究,2009(12)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86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1]。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在试点单位招收临床医学研究生,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的本质特点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供职于国家的高等级医院,其研究方向主要立足于临床。如今14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目的、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保证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笔者全面探讨了临床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质量监控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生生源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扩大规模,加大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导致生源鱼龙混杂,这样加大了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可以因人施教,慢慢培养,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则一视同仁,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不管不顾,造成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最后影响学生就业与发展前途,更是影响学校声誉。就此现象,目前不少学校加大了硕博连读和优秀硕士生提前读博的比例,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虽然由学校研究生院负责管理,但院系和导师的工作往往更为重要。特别是临床医学类研究生的录取,不仅考察在外语、专业课等基础课是否掌握的扎实,更要给院系和导师更大的自去考察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的质量。
2 临床质量管理
2.1 增加临床课程 研究生教学不能够像过去一样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临床教学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增加一些与临床技能相关的实训课程,使之区别于基础科研学位,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的专科培养;对于中医临床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中医学理论,更要在实践经验中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从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疗方法中摸索专研领悟中医学的精髓,强化研究生中医功底的培养,架设中医基础经典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制度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生源数量激增,研究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却是直线下滑。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抓质量、上水平、增效益。特别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来说,亦要改变传统的书本理论教育模式,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主要是采取临床教学的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学习积极性,多动脑,多动手,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具体实施研究生临床教学,必须做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实用性、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质量要严格控制,在开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制定一套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评估方案,以便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及时地向学校与教师反馈,同时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临床考核,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摸索适合现代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新方法,一举两得[2-3]。
2.3 组织专业培训 为了确保临床科室带教规范化、一体化,各大实习医院的带教科室组织修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则和各学科的学科培训细则。临床科室以此作为培训依据,对到科室轮流实习的研究生统一进行授课培训,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临床科室,也可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避免了临床带教由于多重标准所导致的复杂化,避免不同带教老师强调的重点不一致,减轻了临床科室的负担,规范了带教行为,明确了学生临床实习目标。
2.4 建立临床考核制度 进入临床科室后,带教医生要对学生定时进行临床考核。考核要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制定各专科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制度。明确规定某临床科室轮转后需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使研究生能够深刻地掌握临床科室必备的临床知识。比如查房时要进行考核,针对有特征的患者,医师在床边可以随时提问学生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出科时由导师小组集体考核,包括书面考核与技能考核。
2.5 实施病例监控制度 病历书写是培养和锻炼正确临床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病历的书写水平能够反映研究生对临床疾病的的诊断治疗能力。因此,对研究生病历质量的监控也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所见、所学的内容整理清晰后,规范地表述在病历中,从中可以检测实习生对临床疾病的认知、判断的综合思维能力。医师可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评分表》进行评分。考核评估分别按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病历平均评分综合评定,并结合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4-6]。
2.6 鼓励临床科学研究 鼓励研究生选择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着重培养科研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有着最为丰富的临床资源,但是某种疾病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却少之甚少。特别是针对于某种疾病的新药开发,不能只重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轻床边研究,更要注重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这样才更接近新药的真正用途,也为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应该鼓励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做出能够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要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性临床人才,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临床医师的技术水平,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文.论研究生教育扩招与质量保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1(1):104.
[2] 周健,田宝鹏,叶玉梅.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与管理[J].中国医院,2008,12(8):32.
[3] 王建东.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带教老师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8-99.
[4] 黄秀云,廖雅琪.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5,24(3):l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3-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研究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1990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达到50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 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构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仍需广大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完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育环境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和教育环境既定的背景下,招生工作把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而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培养质量。因此,要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应把好生源入口关,从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抓起。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源质量保障做过相关的探索,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应届本科生源质量保障的探讨,忽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在职工作人员生源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入手,结合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生源间招生质量保障进行探讨。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的特点
自教育部2009年决定开始大范围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并发放“双证”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别,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其生源对象不仅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它还包括社会各行各业在职工作人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保障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突出的反馈控制
专业学位在国际上又被称为职业学位,生源对象有独特的知识领域和鲜明的实践性,其培养目标更侧重实践与应用。经过专业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相较经过学术型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工作岗位,实践能力更强,尤其是那些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工作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造,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将获得明显的提高。因此,企事业单位很容易从员工工作中检验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反馈到培养单位。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具有很明显的反馈控制特点,而培养单位也能够通过生源输出的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进行点对点沟通,及时调整生源选拔方案,改善和调整生源招收策略,提高生源选拔质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明显的目标指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目标指引,是指招生学校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国家当年研究生招生的总体计划和对各类型人才、各招生单位的计划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招生机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当前,在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出现了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更多地用于热门专业,而轻视专业学位中各领域的现象,这样将不利于招生与生源质量保障,并可能产生恶性竞争。为此,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国家指定的具有招生资格的专业学位领域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开设多种相关的培养方向,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缓解冷热专业间招收不平衡的现象,适应国家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三)扩大化的生源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后者则为社会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工作人员。这两种生源,除了性别、民族与生源地差异外,他们间的年龄、学历、收入、工作经历和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差别很大,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差异还在扩大,无形中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工作的复杂性,给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生源差异扩大化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即教育公平。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对待优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培养单位在招生复试选拔中应研究拟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来保障优质生源顺利入学。
三、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实践探索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由“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五项工程入手,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学校于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伴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渐从“数量与规模”向“质量与内涵”的重心转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已将“脚踏实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方针。
(一)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因材施教方式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充分考虑培养对象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了对口的培养方案,采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来辅助教师集中授课或现场教学,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实现“进校不离岗”、“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的培养模式,并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研究生教育的考评体系,提出应用研究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切实做到了学以促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搭建订单式优质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应以扩大优质生源招收面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重在应用性、复合性和职业性。为加深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一些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深入了解新课改形势下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同时为将自己造就成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积累宝贵的经验,进而增强投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认识到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将建设实践基地的目标重点放在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者的深圳地区。陕西师范大学现已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广东深圳市、东莞市建立了3个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将其下属的32个(新疆巴州11个、深圳16个、东莞市5个)中小学校、电教馆和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作为实习实践学校(中心)。尤其是与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共建“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服务管理与信息宣传力度,建立生源资料库以保障优质生源入学率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象中,有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他们具备熟练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业务素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往往因为工作繁忙,容易错过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甚至考试。针对这种情况,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利用信息技术,在考生自愿的前提下,为这些有意向继续深造的优质资源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通过短信和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考生按时完成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以及考试等相关环节,避免优质生源因为非竞争性因素失去入学资格,让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保障了优质生源的入学率。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和设计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特别是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口关,从培养方式、培育环境和管理服务上大胆创新,稳步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EB/OL].(2011-03-18)[2011-03-21.http:///xwyyjsjyxx/sy/syzhxw/272704.shtml
[2]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探讨了校企结合的“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提出了企业学习“三段式”培养模式,并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兼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职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企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5-03
一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企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以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采用“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企业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以期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义
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目前研究生教育方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早在1996年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就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这表明:专业学位教育形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职业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即培养过程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体现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然而,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背景,而毕业后要在专业领域从事工作,他们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等。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不同的。
(二)职业能力描述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为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2)在步入职场后表现的职业素质。(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多种能力。
对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来说,其职业能力可细化为五方面:一是人格特质,包括责任心、毅力、正直诚实、道德伦理等;二是专业知识,包括工程推理、系统思考等专业基础能力,以及现场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市场调研等能力;三是工具运用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信息处理等运用基本沟通工具的能力;四是社交与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谐相处、团队合作、适应能力等;五是学习能力,包括制定学习规划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愿等。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比较成功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获得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肯定和认可。所谓“双元”,是指理论与实践,“双元制”则指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任务由两者紧密结合来完成。“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塑造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笔者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1年学校学习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获得专业理论基础。2年企业学习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三段式”培养方法。第一段是企业实习阶段(0.5年),主要培养职业能力;第二段是项目实践阶段(0.5年),主要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训练实践能力;第三段是论文完成阶段(1年),以企业课题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这种 “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
“三段式”培养模式,企业学习时间占整个研究生在校时间的2/3,企业成为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要的场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增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和衔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统一。虽然校企合作已有很多成功模式可借鉴,但对研究生培养来说,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实例中分析说明。
应用实例
以三峡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三峡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院校, 1996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10年开始在机械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学位点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已有硕士点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学位论文研究。为此,我们采用“1+2”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三段式”的企业学习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研发”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见表2。
实例一: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建筑工程机械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机械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结构力学、起重机械设计、金属钢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了解企业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过程,熟悉该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二阶段的实践是参与某型号塔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全面了解一个产品的研制过程,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对设计过程、前沿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一些小建议;第三阶段的任务是研发,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和理解了产品改进方向,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起重机运行参数检测与监控仪器开发”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难题。
实例二: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风机设计制造厂,该企业主要从事各种通用鼓风机和通风机的设计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机械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测试与信号处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二阶段与实例一基本相同;第三阶段是通过实习和参与项目工作,学生对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风机整机结构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改进”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产品振动噪声较大的难题。
通过上述实例可见,“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和企业场所的优势,实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目标。在校企合作中,对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关键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企业选择方面,主要选择宜昌周边和湖北区域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对研究生实习比较欢迎,接收方式快速灵活,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担任一定的技术岗位助理,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管理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比较全面。在企业环境方面,主要考虑企业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有机械产品以及设计和制造工作,有较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所销售的产品至少在区域内有一定市场和享有较好信誉。在管理机制上,通过成立导师组,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校内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通用性培养,负责培养过程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各种保障措施也是必要的,如学校监管制度、企业研发条件、双方经费支持等。
结语
通过“实习+实践+研发”的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将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交给学生研究解决,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的不足,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是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创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
一关于基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主体都是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历史的高校,合作单位是当地的骨干企业或产业基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研发优势紧密结合,努力建立紧密型、战略性、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两者的结合促进了“双赢”:学校将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设备,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1明确管理和运行机制
基地建设的单位主体有学校和企业,个人主体有基地负责人、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就是校企合作的过程,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研究生、企业与研究生、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等关系。学校和指导教师需要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企业需要人才和科研成果;学生需要良好的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机会,需要合适的就业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岗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上述主体有效结合的基础和平台。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理顺和促进了各主体间关系的发展。
(1)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
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基地建设的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划建设目标,提供基地基础条件,决策基地重大事项等。现有立项建设基地均成立了以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为组长,研究生处长、学科负责人和合作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管理委员会,设立基地主任专职岗位。基地主任负责基地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基地协作机制,对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及成果分享等进行责权利划分。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基地导师遴选办法》、《基地研究生遴选办法》,选拔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研究生选拔采用自愿报名,采用选定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最后由学校和企业确定入选名单的形式。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并逐渐构建以企业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制定《基地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基地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依托企业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科研训练的实习实践模式。建立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制度,用于学术活动、研究生培养、基地基本设施建设等。
制定《基地建设管理机构及职责》、《基地准入制度》等,强化日常管理,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
2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1)构建以企业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强调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依托企业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主要负责人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按企业需求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对进入基地学习的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组织并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2)培育研究生创新团队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在优势学科领域、行业前沿领域等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融入企业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建设创新基地网站,开展基地介绍、项目申请、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等工作,力求为企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3)开设特色课程
为提高基地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地遵循“学科发展与企业进步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与基地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开展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深度,又能反映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讲授人主要是学科顶尖人物和企业高级技术骨干等。
3培育一批创新成果
基地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学术引领、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结合企业科研和生产需要,促进研究生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学科发展与企业进步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1)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立项建设以来,共有20个高校700多人次研究生进行省级创新基地实习实践或参加科研活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涌现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如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完成的“冶炼过程定氧加铝自动控制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学位论文,在武钢投入生产实践,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产生了一批创新科研成果
基地结合企业科研和生产需要,组建创新团队,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组织优秀研究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攻关、科技创新工作。基地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的重要基地,合作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湖北省钢铁冶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合作项目“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湖北福人药业公司(湖北省中药新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合作的“金刚藤有效物质部位创新品种二次开发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二关于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的几点经验
1注重基地的形式建构,这是双方持续合作的有效保障
制度规定权利和义务,也是行为规范准则;制度建设是基地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基地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基地建设中的责、权、利。在基地具体建设中,需要建立管理组织机构,如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基地指导委员会、基地办公室等机构;聘请专职工作人员和合作联络人,负责基地具体工作和双方合作协调工作等;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基地岗位职责、准入制度、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管理办法、基地奖励办法、课题申报及成果分享制度等,确保基地日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注重找准校企需求点,这是调动双方积极参与的前提
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需求是合作的动力。在寻求双方需求点时要做到:一是坚持学科发展与企业进步相结合。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与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紧密结合。学校将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设备,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企业在生产和市场前沿,他们更了解市场需求。高校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合作平台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并想方设法为合作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3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是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有效形式,构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使基地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摇篮。通过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等方式融入企业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关于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1企业积极性不高,长期合作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