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教育期刊论文

医学教育期刊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6:0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教育期刊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教育期刊论文

篇1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篇2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一般不超过200字)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该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言该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

投稿注意事项

1、通过信件投稿请在信封的右上角处注明“投稿”字样,通过电子信箱投稿请在主题栏目上注明“投稿”及第一作者姓名,以免与修回稿相混。2、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准确,并一字排序。3、作者请自留底稿,保存好电子版。地址: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A室,邮政编码:100013,电话:64291813,投稿信箱:。

引用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文献。2、著录格式为①期刊:作者(列出前三名,多于三名后加“等”).文题.刊名,年,卷(期):页.②书籍:著者(列出前三名,多于三名后加“等”).书名.出版者,年:起止页。3、文末参考文献

的序号按照在文中引用的先后次序标注,并在正文的引用处以上角码加方括号形式标注。4、参考文献

篇3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

二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第一,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第一,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

(2)宣传动员,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动员学生参与,最后选定试点班级。

(3)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

3启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达到“以考促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第一,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第二,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第三,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①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建议主观题≥60%,客观题≤40%。

②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1型题,为A1、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认证学习,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1

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本专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课程多、学时高、学生负担重;由于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过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因为医学是生命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造成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偏于谨慎和保守,因此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所以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打破常规,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其成果示范来促进我校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广大师生增强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人才竞争的意识,转变教育模式的意识,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过窄的专业教育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培养实施过程

2.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教改试点班的领导小组,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围绕着 "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医学生素质教育", " 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等专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

2.2 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根据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建立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基础与临床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基础教育。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挑选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加人文关爱、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3)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医学实践活动贯穿五年的始终,加强社会医学教育,树立早实践观念。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 )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5)加强选修制和建立辅修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6)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讨论;编写病案汇编。重点采取小班、小组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应用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2.3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专业教育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精神,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课程。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5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课程。

第二阶段:2.5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课程1.5年、毕业实习1年。

教改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外语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保留学科总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内容整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9个系统模块。

3.发展前景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理论问题, 更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工作,它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改试点班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

篇5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篇6

从医学英语的语法特点上来看,医学英语有以下几点特点:1.和普通英语相比,医学英语的文章更多地使用陈述句,常见于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科普文章、医学文摘、技术函件等文献中;另还有祈使句,见于实验报告、指导书等文体中;2.医学英语的文献中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结构。在医学论文中为避免主观武断,作者会有意地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文章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医学英语文献中长句和从句使用很多。

二、传统大学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医学英语在词汇、语法修辞及文体等方面与公共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医学英语的特点是专业词汇多,文章长句出现频率高且生涩难懂。与公共英语相比,显得枯燥乏味,学生通常望而却步。同时,大多数学生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为主要目标,而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并不重视。

2.师资相对匮乏。由于医学英语的复杂性、专业性,及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公共英语教师几乎无法胜任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因而承担专业英语授课的教师大多来自医学临床专业,未受过正规系统的英语教学的培训,存在口语运用灵活度欠缺、专业词汇面较窄、课堂师生英语交流较少等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此外,由于受教师本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对教材无法灵活掌握,多数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各医学院校均缺乏既具有专业的医学教育背景又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的专任医学英语教师。

3.缺乏实用、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是教学的关键,是进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没有一套统一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尽管很多院校积极进行教材编写,大量采用自编教材,但难免不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实用性不强等诟病。

三、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专业英语教学一直是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大大削弱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情景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组织学生就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或在课堂上通过模仿电影情节进行看病、问诊、查房等情景表演,开拓英语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医学英语的学习和词汇积累,快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2.重视医学专业词汇的教学。相对于公共英语词汇,医学专业词汇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拼写难:医学专业词汇一般是由大量字母组成的多音节词汇,如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pseudohydrocephalus(假脑积水)。二是读音难:由较多字母组成的多音节词汇难以找到重音音节,难以确定某些元音字母的发音。但经过总结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医学英语词汇都遵循“前缀+词根+后缀”的组合模式,而词根与词缀主要来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所以掌握源自拉丁语或希腊语的医学专业词汇的词根和词缀、学习医学专业词汇的构词法是学习和记忆医学专业词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进行词汇教学时,首先要指出医学专业词汇和普通英语词汇在构词上的主要区别,让学生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记忆方法,而接受记忆医学英语单词的灵活的、富有规律的记忆方法。同时,可以通过传统的词汇检测与猜词游戏、单词比赛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热情和兴趣。

3.加强师资的选择和培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航员,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医学英语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加强医学专业英语师资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既加强对英语专业教师医学知识的培训,又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②选择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学专业英语较好的临床医生,对其进行出国进修、深造等方面的英语培训。

4.选择编写适当的专业教材。教材是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在选择教材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教材能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单一的注重阅读训练;②教材从国内外优秀期刊论文和经典医学文献中适当选取了应用题材和科普作品;③练习任务的设置与真实世界、学生需求和交际应用相关,体现了实用性、时代性、多样性、科学性等特点。

5.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过程的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充分敞开,能将医学领域的最新信息、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生动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大大充实了教学的内容;flash课件、录像短片、动漫视频等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让教学内容充实生动,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与大学英语相比,医学英语自身存在的特点和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始终关注医学英语的独特特点,做好基础英语向医学英语的过渡。然而真正教好医学英语并非易事,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法吉.对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29(1):100.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60-02

近来,PBL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对医学教育的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医学教育也受到的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正在研究PBL教学法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意义,一些院校或许即将做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全面接纳PBL教学法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深入理解PBL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优缺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PBL教学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当代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的使用是1960年末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开始的,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1]。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学生是在分析典型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科学知识;二是学习过程受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并且学习的过程是以多种形式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然后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于是下一节课就会以新的问题为中心了,老师和同学们需要一起准备材料来完成这个学习过程。

二、PBL教学法的目标

在医学教育中,PBL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学生必须掌握传统教学方法要求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必须学会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第三,学生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和技巧[2]。在医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中心的内容只有一个,即学生必须学会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否则这种教学方法必然是不合格的,必定不能通过各种行业内的教学评估而受到摒弃。

在PBL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医学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的,需要参考教科书、去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以及使用多种媒介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自然地就培养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可以终生受用。

三、PBL辅导教师的作用

PBL辅导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老师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确保学生们在设置好的课程内进行自我学习,而且能够识别学习过程中引出的问题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是否对学习产生影响。当然,在上课之前,PBL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案例,制定学习的基本规则,并且能够确认在指导前后学生个人或团队在规定的课程设置内自我学习的效果。PBL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学生们也期望辅导教师能够监控小组学习的过程和进程,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学习的意识。辅导教师们也应当被鼓励来反映自己在PBL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并且清晰地向学生们阐述自己的想法[4]。

四、PBL教学法能否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

这实际上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Colliver等认为目前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可以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至少是在量级的提高上不能提示它可以从PBL课程中实现。然而,Richard Butler等则认为Colliver等的研究结果主要基于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评价得来的,没有包含理解力[1]。Farrow和Norman则认为使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去比较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结果或许是不合适的,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力仍然无法体现。目前,很难找到对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的合理的、分析结果有说服力的文献,Albanese和Mitchell的研究指出在医学院校中实施PBL教学法有它的优势,同时缺点也十分鲜明,因此使用时要慎用,这种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每一所学校或每一个人。

五、PBL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PBL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更为自然一些,这种教学方法包含许多内在的激励功能。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均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去准备下次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并且掌握它,这个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去监督,因此学习的氛围更为宽松一些。其次,PBL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比较随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可以使用教科书、专著、期刊论文或其他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不用拘泥于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授们强调的内容,从而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再次,PBL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并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趋于平等,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六、PBL教学法的缺点

首先,PBL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Donner RS等报道采用PBL教学法,教师的工作时间要比传统教学法多4~5倍,而且这种时间的花费不会随着学生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学生的教学成本较高,并且每个学生的教学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它与学生的数量呈正比。因为,每组6个学生需要配备一位教师,这个是恒定不变的,一组内的学生数量过多会影响教学效果,故不能通过增加每组的学生数量来降低教学成本。再次,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需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以保证PBL教学的质量,这无疑会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

七、P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的影响

PBL教学法施行后,临床和临床前期的学习科目需要被重新整合,导致一些独立的学科就没有了,并且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内容也会减少。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学生们需要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获得病理学知识。第一,病理学被包含在所有相关学科的案例场景中,通过特殊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进行病理学实践学习,包括外科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尸体剖验,开展病理学详细知识的学习,并要求撰写相关知识的论文,毕业时个别学生还可以将病理学作为职业的选择。第二,临床病理(Clinicopathological,CPC)教学会议经常被举行,临床医生和学生一起出席并共同进行相关的病例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第三,教学使用的病理学及其他学科整合的内容是经过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并且会建立一个病理学网站向学生提供病理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图片、解释说明、讲义、学习课程表及其他相关信息。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八、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中,病理学的逻辑和科学的实践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们理性的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疾病诊疗的基础。为了确保学生们能打好良好的病理学知识基础,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目前,传统的说讲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大部分学校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将不断的涌现。因此,我们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方法以适应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

PBL教学法创建了一个具有刺激性的和理论支持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在许多学校实施后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用过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教师都非常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是PBL教学法的大规模实施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要有经济上的保障,它需要的经费比较多,这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二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包括所有教学科目的重新设定,教学人员的职能重新分配,这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意志力,这或许是PBL真正实施的最大阻力。目前,许多学校不容易实施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因为它需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确实非常难以办到。当然,PBL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体现,相信将来会有很多院校都采用PBL教学法,应用于包括病理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教学上。

参考文献:

[1]Butler,R.,D. Inman and D. Lobb,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Adv Physiol Educ,2005,29(4):p.194-6.

篇8

2.研究方法

2.1对数据库医药卫生类期刊分类类目按“中图法”调整

为了得出4个数据库各库及各类所收录的医药卫生期刊总数,同类别不同数据库期刊收录重复数,对CBM与CNKI、万方、维普以及CNKI、万方、维普全文库之间的期刊收录重复数据的统计,是以各库分类的期刊为统计基础的。由于4个数据库的期刊分类类目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以CBM数据库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药卫生类”为蓝本,对数据库中医药卫生分类出人较大的类目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其分类基本相近,便于统计分析,得出较可信的结果。

CBM数据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类期刊、“实验医学、医学实验”及“与医学相关”类期刊归人“基础医学类”。

CNKI数据库:“泌尿科学”并入“外科学”类;“消化医学”、“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腺及全身疾病”均人“内科”;“眼科与耳鼻喉科”分为:“眼科”和“耳鼻喉科”;“军事医学与卫生”并人“特种医学”;“急救医学”人“临床医学”,属于内科急救的期刊重复人“内科”。“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合并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入“基础医学”;“医学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均入“医学与其它”;“医药卫生综合”入“综合类医学期刊”;“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均入“中国医学”。万方数据库:“五官科学”分为“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医学"类;“妇产科与儿科学”分为“妇产科”和“儿科学”类;“医疗保健”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维普数据库:“外国民族医学”入“综合类医学期刊”。“学报及综合类”中的学报入“大学学报”,综合类入“综合类医学期刊”。

2.2归集各库收录的刊名变更的同一期刊

4个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期刊的刊名在不断的变更中,甚至有的刊名变更了数次,出现了同一种期刊有三、四种刊名。为了便于统计,将不同刊名的同一期刊进行归集统计,即将不同刊名实属同一期刊的归集为一种期刊进行统计。

2.3采用EXCEL表进行期刊数据的筛选

   统计利用EXCEL表,为不同目的对基础数据做多次不同标记的标识,然后进行数十次的筛选、统计并反复进行核对和修正,力求数据准确。对四库的统计时间为2012年4月。整个研究过程达1个半月。

2.4采用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医药卫生类做核心期刊的统计

根据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医药卫生类的期刊目录,将四库各库收录的核心期刊筛选统计,然后再进行CBM库与CNKI、万方、维普之间的重复核心期刊及_、万方、维普之间的重复核心期刊数的统计和比较。

3.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比较

3.1各库各类期刊收录数及重复状况

    3.1.1各库各类期刊收录比较

为了得出较细致的统计数据,笔者从四库各库的医药卫生各类收录的期刊着手统计,获得各库各类收录期刊数及各库各类收录期刊重复数。根据表1统计结果得知:在四库所收医药卫生各类期刊中,CBM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在综合类医学、大学学报、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类数量为最多,维普数据库在临床医学类所收期刊的数量为最多,CNKI数据库在预防医学卫生学收录期刊数量为最少,万方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类所收期刊数量最少,CBM和维普数据库在特种医学和药学类所收期刊数量较多,CNKI和万方数据库在特种医学和药学类所收期刊数量要少很多。

3.1.2各库各类期刊收录重复比较

根据表2统计结果得知:CBM与维普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期刊、大学学报、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眼科学、口腔医学、特种医学、药学类所收期刊重复率均为最髙。CNKI与万方数据库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和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所收期刊重复率最低。万方与维普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期刊重复率最低。CNKI、万方、维普三库同时收录医药卫生各类期刊重复数量与CBM、_、万方、维普四库同时收录医药卫生各类期刊重复数量差别很小,但数量均少于各类最低数。

M、CN1Q、万方3数据库所收核心期刊数差别不大,均在94%以上。维普数据库收录核心期刊数略少一些,为88.8%。

3.3 各库期刊、核心期刊重复收录状况

    3.3.1各库收录期刊重复比较

表4的统计数据为各库期刊重复收录数与百分比及核心期刊重复收录数与百分比,四库收录期刊去重总数为255Sf^,CBM与CNK3收录期刊重复数为1022种,CBM与万方收录期刊重复数为915种,CBM与维普收录的期刊重复数为1468种,CNH、万方和维普三库之间的两两重复刊有800多种,CNKI、万方和维普三库与CBM、CNKI、万方和维普四库同时收录期刊重复数差别不大,重复刊有700多种。结果是:CBM与维普数据库所收期刊重复量最大,达到57.4%,其次是CBM与CNKI所收期刊重复量达到40%。_、万方、维普三库间收录期刊重复率与四库收录期刊重复率均在30%左右(见表4)。

3.3.2各库收录核心期刊重复比较

四库各库核心期刊收录重复情况分别为:CBM与万方、CBM与CNKI、CNKI与万方重复数差别不大分别是239种、235种、2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95.2%、93.6%、92.8%。CBM与维普、万方与维普、CNKI与维普重复数差别不大,分别是222种、221种、217种,所占比例分别为:88.4%、88.0%^86.5%。CNKI、万方、维普三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与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情况几乎相同(见表4)。

4.四库特点比较

除了上述各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收录情况各有不同外,各库其它方面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4.1 检索途後比较

CBM数据库的检索界面简洁清楚,主题标引严谨,中医主题词采用《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标引,西医主题词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MeSH”主题词表标弓I,主题词规范,主题检索功能强大,可以减少基本检索同义词使用不全带来的文献漏检的损失,同时可以通过主题词上下位及同位的关系选择主题词或进行族性检索。CBM主题检索途径是其最大的优点。万方、维普数据库未设主题检索途径,CNKI设有主题检索字段,但不规范,检索功能不能与CBM主题检索功能相提并论。

CBM数据库的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通过主题字段和分类字段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万方、CNKI和维普数据库仅有关键词字段反映文献的关键词,不能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相比之下该方面差很多。

CBM数据库检索史更加方便检索式之间的灵活组配。万方、CN1Q和维普数据库没有该方面的功能,万方、维普甚至没有检索史。

CBM、维普分类检索途径采用的是“中图法”,我国许多髙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多数图书馆以《中图法》类分图书和文献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图法》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分类体系及类目设置更加合理,它的交替类目和复分表使用更加方便、准确。CBM、维普分类途径因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较低,所以较少使用。CNKI虽设置了分类检索途径但很粗略,使用不便。万方未设分类检索途径。4个库的分类检索功能均需进一步完善。

万方、CNKI和维普数据库之间的检索途径相比,CNH和维普较好,均有髙级检索,万方所设检索功能稍差一些,期刊论文检索提供的输入框较少,检索不便。未设髙级检索,虽然设置了专业检索,但当检索式较长时检索会出错,且一般检索者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维普数据库髙级检索中的关键词字段提供同义词的检索,该功能是CBM、万方和_数据库所没有的。维普的这一功能能够解决获取同义词的困难,但是它所提供的同义词不是很全很准确,亦需进一步完善。

CNKI数据库的期刊导航提供核心期刊导航,为读者向核心期刊投稿提供信息,除此之外还提供学位论文,工具书和翻译助手。

CBM与CNKI都设有文献检索结果分析研究途径,该途径对于从亊文献检索以及科技工作者对文献信息的分析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万方和维普未设该功能。

4.2 文献收录方面比较

CBM数据库收录医药卫生期刊最多(2348种),维普次之(1706#),CNH为第三(1165种),万方较少(948种)。CBM与维普期刊重复达到57.4%,CBM与CNKI收录期刊重复达到40%,CBM与万方期刊重复35.8%,CNH、万方和维普三库之间以及四库重复刊占30%左右。四库所收核心期刊数相差不大,CBM收录的最多(243种),万方收录次之(241种),CNKI第三(236种)、维普为(223种),但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量较大,在217~230种左右。CNH、万方、维普三库与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数完全相同,为215种(详情见表4)。

虽然数据库之间收录期刊重复数量较大,但情况不尽相同,在CNKI数据库中有些刊的收录在近几年停止了,但万方数据库却继续收录。维普数据库回溯时间最长,这也是它的长处所在。

4.3 提供全文及更新时间方面比较

补充。目前只有将这4个数据库全査,重复文献只有通过去除,尽管给査新工作带来非常麻烦和费时的烦恼,除此之外,未见有何好的方法和捷径。科技査新工作不仅要检索中文数据库,还要检索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外文文献数据库,以得出客观的查新结论,跨学科査新更要注重对综合数据库的检索利用。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各数据库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者应开展联合协作,加大对数据库的建设和调整力度,尽量减少重复,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或将数据库合并,研究建设信息量更加丰富、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服务更加全面和检索更加准确的数据库。或者数据库商提供一个具有一站式检索功能、可以去除重复文献信息的平台,使读者和科技査新工作者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和准确,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体系创新和医药卫生改革,开创医学信息服务的新局面。

CBM是文摘型数据库,现虽然有全文推送,但是它毕竟不是全文数据库,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未附带全文。CNH、万方和维普是全文数据库,提供的全文还是较CBM多。

5.研究总结

虽然目前CBM、CNH、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之间期刊收录和核心期刊收录重复严重,但四库中没有任何一个数据库可以被替代,因为没有哪两个数据库期刊收录完全重复。

篇9

作者简介:张静平(1974-),女,安徽肥东人,军械工程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任,馆员;胡晖(1971-),女,上海人,军械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93-02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院校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及质量均做出不同规定,对学位论文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规定的推出,使研究生对查阅文献、获取文献原文、利用文献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信息检索”课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生的青睐。如何合理安排“信息检索”课的授课内容,满足研究生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已成为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信息需求的新变化成为“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改革的推动力

1.信息需求体现时效性

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期间会参与一些科研活动。作为年轻的科研群体,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处于起步和加强阶段。为了能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需要最直接、最实用的科研方法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往往来自和他们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献信息和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保证所研究课题的先进性、创新性,能及时跟踪学科的前沿动态、进展,研究生们还需要及时获取学科前沿、尖端、最新的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来自最新国内外专业资料文献。因此,研究生在信息需求上往往很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2.信息需求凸显专业性

一般说来,研究生在校的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需要阅读本专业大量的学术专著,对基础性较强的文献资源需求量很大。当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后,其文献需求开始重点集中在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上。总体看来,研究生更关注的是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技术类、方法类和统计分析类文献。他们对这一阶段的专业文献信息需求迫切,需求量也大。

3.信息需求呈现精品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人们不再为找不到信息而苦恼,而是出现了面对海量信息而“信息缺乏”的新问题。众多信息令人们变得无所适从,不得不占用大量时间在信息的海洋中苦苦寻找。研究生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无论是自己检索,还是借助专业检索人员的帮助,他们都希望在有限时间内检索到权威性的、深层次的精品信息,希望能够高效、快捷地获取文献原文,甚至希望能获得这些信息的文献综述,其信息需求呈现“专深性”的特点。

4.信息需求涉及全方位

作为科研人员,他们往往都希望最大程度地占有信息,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的信息需求也是如此。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某一学科方向或课题的研究,这就需要其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需要从原始文献、基础理论入手,逐渐向学科的横向拓展,全面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为以后的论文开题和研究打下基础。所以,在获取信息资料时,研究生都希望尽可能全面地得到与自己需求相关的本学校、其他相关文献收藏单位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电子信息资源。因此,研究生的信息需求具有全方位特点。

二、对当前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的分析

1.研究生的信息检索基础参差不齐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生源比较复杂。研究生的本科毕业学校各自不同、读研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存在差异、各类院校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开设情况、资源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入学时的信息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从目前情况看,约有10%左右的研究生缺乏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50%~60%的研究生具备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但还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30%~40%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水平。由此可见,在研究生中能够较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强信息素质的学生还不到50%。对于“信息检索”课时数较少的普通院校来说,开展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必须首先面对这一问题。

2.课程实习的可用资源凸显不足

当前,在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的内容安排中,计算机信息检索和网络数据库使用常常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实习重点,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很多图书馆订购的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有限,研究生实习因此出现了资源不足问题。这是当前研究生信息检索课面临的又一困难。

3.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际信息需求存在差距

在研究生阶段,除基础课学习外,完成毕业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基础保证。笔者在研究生检索课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研究生在课题确定后不知从何下手来查找文献。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哪些相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又缺乏开展课题分析研究的经验,提炼不出准确的检索词,确定不了合适的检索式。当前,研究生检索课教学,更多地关注了检索技术、重点数据库的介绍与使用,实习更多是通过学生自己对检索基础知识的领悟,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大量课题实例讲解与练习,特别是与各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讲解内容比例尤其偏小。另外,在信息检索时学生利用二次文献查到了文献线索但不知文献原文怎样获取,缺乏获取原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这也正是部分研究生所欠缺的。

三、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内容设计

针对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研究生的实际信息需求,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该课程内容做了一系列调整。

1.为学生查漏补缺检索基础知识

在研究生中,他们各自的学习经历不尽相同,掌握的检索知识也参差不齐。即使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检索课,也因时间久远,将一些常用检索基础知识淡忘。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在研究生检索课内容安排上,拿出2~4学时串讲本科信息检索课中关于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文献的分类、检索工具和检索语言、检索技术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献检索课的学习状态。

2.系统讲解信息源及文献获取途径

研究生的信息需求相对集中,主要涉及那些与各自学校学科专业特色联系紧密的信息源。因此,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我校研究生检索课专门增加了介绍国内外主要文献信息机构特色馆藏的内容。同时,针对一些研究生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常常不知所措的现象,重点按类别介绍了因特网上的主要信息源。

为帮助研究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和论文,及时获得他们需要的一次文献,授课内容别增加了原文获取途径的介绍。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校图书馆定购的印刷型、电子型全文文献,因特网上相关免费全文资源,地区、全国性的联合目录,他馆馆藏目录,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到收藏单位索取复印件,以及利用作者的单位地址直接索取原文等。这些内容的调整,提高了研究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信息的效率,普遍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3.按实际需求增加讲解课题实例的比例

“信息检索”是一门方法技能课,重在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技巧。通过调研发现,部分研究生虽然通过本科检索课的学习掌握了基本检索技术,了解了一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但拿到课题时还会无从下手。结合本科生检索课所奠定的基础,在研究生检索课教学中压缩或者取消那些理论性过强的授课内容,同时增加课题实例讲解的数量。课题实例主要选取那些内容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近的科研课题,按照步骤带领学生从主题分析、关键词提炼、检索式制定等环节分别进行练习。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学生的课题分析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4.结合学生信息需求开设多专题讲解

研究生的信息需求以实用为特点,我校的研究生检索课在内容设置上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设置了多个专题的授课内容。根据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需求,安排了“论文撰写及投稿”的专题内容,围绕三大检索、国内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的遴选体系、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稿件投向等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根据研究生阶段使用特种文献较多的特点,安排了“特种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的专题内容,选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使用较多的文献类型,有重点地介绍相关因特网权威网站及特色数据库;根据研究生检索学术资源较多的特点,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专题重点向学生介绍常用搜索引擎的学术资源搜索(Google的学术搜索、特殊搜索,百度的文件搜索等)和有特色的学术性搜索引擎等。

5.有针对性调整机检实习内容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综合写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生检索课要求学生最终完成一份检索报告,平时实习多以联系具体数据库的使用为主。如此实习,学生常常感觉最终提交检索报告的任务完成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我校检索课改变思路,将平时的实习与课终作业结合起来。根据每次的授课内容,结合检索报告完成过程所涉及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每一次的实习题目,进行目标性训练;课终要求学生围绕导师确定或自拟检索课题,体验文献检索的全过程和文献综述撰写的全过程,提交一份完整的检索报告和课题综述。有了前期多次的目标训练实习,学生完成课中作业就顺畅了许多。实践证明,目标性实习内容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检索课题的信息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写作。

参考文献:

[1]赵乃.加强研究生信息利用能力教育――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教学设计[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9-100,104.

[2]董亚杰.论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现状与教学改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51-53.

[3]黄晴珊,周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生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拓展[J].西北医学教育,2003,(2):120-12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19-02

近些年,生物信息学顺应时代变化而成为生命科学的新兴领域。[1]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对核酸和蛋白质两个大方向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2]目前,生物信息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3]因此,各高校在教材选择、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4]优秀的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取适合相关专业的教材,是教师的必要工作。本文对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分析,为不同专业对于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教材简介

(一)文献研究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检索。首先,搜索与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相关的著作。其次,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与教材分析相关的期刊论文。最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案,仔细阅读并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相关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的背景以便进行整理分析。

(二)对比研究法

本文主要选取了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及特点,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总结不同教材之间异同。

二、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教材的使用也趋向多元化。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对比,以便教师作出最适合的选择。如表1所示,对五种教材从宏观角度进行内容上的分析。

如表1所示,从中可看出这五种教材从整体编写方面,都涵盖了核酸和蛋白质两个主要层面。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数据库的介绍、生物信息学常用统计方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几大方面。并且,大多数教材都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运用及加深理解。只是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不同版本的教材增添了新的相关的知识。同时不同教材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另一方面,从表1中可看出,五种教材所包含的章节为7到15章不等。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前沿知识不断地填充到教材中。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教材,具有各自的特色。

首先,教材的侧重点不同。随着各物种的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例如:由李霞、雷建波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侧重介绍了生物信息学与疾病的相关联性。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突出实用性,以临床实际问题作为编写出发点;而刘娟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一书中,以丰富的实例,重点介绍了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的功能、应用策略和使用方法。在章节编排上涉及微阵列数据分析的内容,突出了生物信息学与数学的融合。

其次,不同教材的难度存在差异性。陶士珩编写的《生物信息学》较基础,包含了生物信息学基本内容,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而陈铭编写的《生物信息学》,根据生物信息学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增添编程与统计学知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使得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要求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

最后,学科之间联系程度差异。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项生物科学的工具,不仅仅应用于生物学,同时,在医学、农业专业、计算机科学等领域。[10]但不同教材所体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程度不尽相同。例如:吴祖建编写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一书,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检索、引物设计、序列分析等诸多技术问题。书中以图表形式为主,文字介绍为辅,以让学生学会操作为主,将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重要特点为学科交叉性,涉猎范围广。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适用于不同专业。本文对五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材不同特色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材提出建议。陶士珩、刘娟编写的两版不同《生物信息学》,内容基础,适用农业专业和师范专业作为教学用书;李霞、雷健波编写的教材,主要突出了与医学相关联系,适用于医学专业用书;陈铭、吴祖建所编写教材,注重与计算机科学的关联,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适用于计算机专业。

参考文献:

[1]朱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3(4):185-188.

[2]赵屹,谷瑞升,杜生明.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5):2-6.

[3]倪青山,金晓琳,胡福泉等.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16-818.

[4]向太和.我国现有《生物信息学》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6).

[5]陶士珩.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娟.生物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吴祖建.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陈铭.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9]李霞,雷建波.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篇11

1 外科学的概念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外科学主要是指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学方法。单纯讲述这一概念,未免单调,不易理解。我们采用与内科学和内科疾病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采用类比的方法,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外科和内科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内科、外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更的,当疾病不能采用内科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时,需要努力寻求外科方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内科方法以替代有效但是有创的手术治疗。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等等。

 

2 外科学发展史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发展史既不讲外科具体疾病,也不讲具体的手术操作,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不加重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医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实用性科学,外科学更是如此。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问题,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到后来的麻醉、消毒、围手术期处理、康复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现在的外科学。因此,在外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先是提出外科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临床问题,比如"妇女产后感染怎么办","截肢术后死亡率高怎么办",将同学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启发他们想办法,最后,再向他们介绍抗菌术、无菌术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手术疼痛如何解决",引出麻醉的发展历程;"出血太多了怎么办",引出血型的发现和血库的建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讲述外科发展史时,离不开那些为了外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外科学家,是他们书写了外科学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势插入这些前辈外科学家的贡献的介绍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外科学的兴趣。

 

最后,举例说明近代外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如显微外科,移植外科,微创外科,老年外科等。并介绍20世纪后叶外科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医学影像学、营养、重症监护、微创外科和器官移植。既要让学生们了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有赖于其他专业的发展。

 

3 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寄生虫病、畸形、内分泌失调、其它形式等。在讲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采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每种基本形式举一个病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比如,讲述创伤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头颅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昏迷的病例,硬膜外血肿清除后,患者出手术室时已经神志清醒;讲述感染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肝移植术后重症胆管炎的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处理;讲述寄生虫病时,我们列举一个胆道片形肝吸虫合并肝占位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病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这种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同学们主动参与到病案的分析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外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

 

4.1要强调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习外科学的目的明确-掌握它、利用它去"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处理时,都要仔细谨慎,认真对待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操作。这时,举个反面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2强调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说、会写"。强调"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其它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的知识。Galen曾经说过,一个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做手术而不犯错误,等于要一个盲人完成一座完美的雕刻那样困难。以阑尾的各种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为例,说明即使是阑尾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有必要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4.3引用著名医学教育家Osler的名言"It is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鼓励医学生在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既要读教科书,阅读经典的外科学教材,也要阅读期刊论文,还要学习阅读电子读物,了解外科学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进展,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