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一的标准体系相对滞后
当前,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各自为阵,且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的技术层出不穷,应用接口不规范。专用网之间,无法实现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正处于初创阶段的物联网技术标准,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尚未形成一整套技术体系,缺乏协作和跨国合作。
(二)物联网技术有欠成熟
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尚未全面进入产业化。而如今国内的RFID技术仍旧以低频为主,高频RFID刚进入产业化初期,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80%以上依赖进口、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架构、中间就件等缺乏核心技术,全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
上与国际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这类系统设备商均已是世界一流水平,但物联网的产业化必须需要芯片商、传感器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协作,所以我国要发展物联网,在体制上需要加强广电、电信、交通、水利、农业等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质优化改革。
(四)物联网应用在设施农业上
需要考虑前期投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农民自筹资金的困难相对较大,政府应当出台合理的政策,利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资金的投入,吸引企业投资或政府担保贷款,以解决前期投入问题。尤其是在实验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资源不足、地形及自然环境复杂,传感器及线管设备成本费用较高。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价格较低,设备及器件费用高,这就使得电子标签等设备不能应用到单个产品上,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
(五)信息安全面临的长期挑战
除了要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特殊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设备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控制,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特点,会面临物联网设备、感知节点本地安全问题,传输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核心网络传输问题。
城镇信息化是多年以来农业信息化投资的重点,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约有40%(全国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计算机拥有率68%。
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市13个县(市,区)农委中,仅有4个县(市,区)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兼职等现象,技术人才严重缺失,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综合能力不足。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培育等发展较缓,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信息进村入户难
农民文化基础知识差,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另外网络成本较高,很多农民不具备购买能力,有购买能力的也多数认为对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增加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过渡的战略目标。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势必会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加强网络标准化建设,具有信息采集、存储、预测、传输、以及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实时信息机制的平台,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和信息安全。
2.开发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市场,需要政府、社会、劳动者多方参与,引入市场供给机制,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进入到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分梯度、多层次信息市场。
1.1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主要以CC2530为核心,进行模块设计。终端传感节点用以监测定点温度,其供电方式设计为电池供电。协调器用以接收传感节点的数据,并传输给显示终端,其供电方式设计为外部电源供电。传感节点与协调器之间的传输是无线传输,协调器与显示终端的传输是有线传输。传感节点上的温度传感器将实时检测温度,并将数据传递给CC2530,传感节点与协调器之间通过Zigbee无线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传感节点上设计有蜂鸣器报警,协调器上设计有串口用以调试和作为与上位机的通信。硬件子系统又可分为两部分:参考节点模块、网关模块、移动节点模块。每个参考节点模块都有一块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站牌信息及接收由PC机的信息,其通过74HC595与ZigBee模块相连以增加I/O口的复用。网关节点通过串口连接与PC机通信,又通过无线方式将各个参考节点加入网络中,并与节点间无线通信。移动节点具有定位功能,通过与其最近的一个参考节点模块通信,再由参考节点模块以接力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参考节点模块。
1.2软件系统
本设计软件系统主要实现的是节点间的无线通信、PC机与节点的信息传输,协调各模块的联通。结构关联示意如图2:PC机与ZigBee协调器通过串口进行通信,由上位机进行显示,上位机向协调器发送温度设定命令,通过协调器发送给各传感节点,协调器与各节点的通信都是通过Zigbee无线传输协议进行无线传输的。传感节点在检测到温度后会进行判断,温度若超过上位机设定的范围便会报警,并启动相关温度调节装置。检测的同时也会无线发送到目标设备,距离较远的节点将通过路由节点进行跳跃,再传输至协调器。
2硬件系统设计
2.1ZigBee协调器(路由)节点
1)JTAG接口。实际只用到了P1.4、P1.5、P1.6、P1.7、P2.1、P2.2、VCC、GND、REST五个引脚,其它引脚悬空,该电路可将程序通过仿真器烧写进芯片中。
2)电源电路设计。由于ZigBee模块需要3.3V的电源,本设计供电为两节5号电池供电,可不需要稳压芯片进行稳压。
3)复位电路设计。
4)串口电路设计。下载程序和调试通信两个作用,采用MAX232做RS232电平与TTL电平的转换芯片,MAX232有两路电平转换。
2.2传感节点设计
传感节点设计包含有DS18b20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本设计用电机代替),LED指示灯。
1)DS18b20设计。DS18b20只需一条线就可以和处理器通信。
2)电源供电电路。Zigbee模块工作电压为3.3V,外部供电为5V输入,需要AMS1117—3.3电源稳压芯片进行稳压。
3)JTAG仿真电路。
4)模拟温度控制器(电机)电路。
3软件系统设计
3.1IAR集成开发环境
本系统程序的调试编译用的是IAREmbeddedWorkbenchIDE,它是一套开发工具,用于汇编、C或C++编写的嵌入式软件程序进行编译和调试。IAREmbeddedWorkbench适用于大量8位、16位和32位的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用户在开发新的项目时也能在所熟悉的开发环境中进行。该集成环境包含了IAR的C/C++编译器,文件管理器,文本编辑器,汇编器,链接器,工程管理器及C-SPY调试器等。它为用户提供一个易学且具有最大量代码继承能力的开发环境,和对大多数和特殊目标的支持。IAREmbeddedWorkbench有效的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通过IAR工具,用户可以大大地节省工作时间。针对不同芯片的代码优化器,IAREmbeddedWorkbenchIDE可以为微处理器生成非常高效的FLASH/PROMable代码。
3.2VisualBasic语言开发环境上位机设计实现
VisualBasic是目前一种应用于图形界面比较多的开发语言,它衍生于BASIC编程语言。VB用有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和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系统,它是微软开发的,用于协助开发环境的驱动编程语言。在现在的使用标准来说,VB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者对多的语言,在目前图形化界面开发来说,VB是比较好的开发语言较容易应用ADO、DAO、RDO轻松创建ActiveX控件和连接数据库。对于想快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VB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设计的上位机制作,VB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3ZigBee协调器软件实现
协调器是直接与上位机通信的节点,它的任务是协调各感知节点发送过来的数据,使得数据有序传输到上位机显示。
3.4Zigbee传感节点软件实现
传感节点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定点位置,其任务只要是实时检测温度,周期将数据无线发送给协调器,同时,节点上的温度调控装置根据温度启动,进行温度调控。
4系统测试
1)系统数据无线显示测试。硬件设计完成,程序编译下载调试后,进行数据测试在。上位机显示测试,温度设定报警显示。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之前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十分欠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给予进一步的重视与完善[1-2]。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落后
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出台,给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非常少,农业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都非常落后,无法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这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
1.3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而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高科技知识,这就加大了成本的支出,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3-4]。
1.4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当前,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服务队伍,由于相关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阻碍,使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面临很多问题,而由于相关领导的不重视,很少引进懂得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2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想有效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上有所欠缺,这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去考量当地的具体状况,了解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就应该在其已经具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一步研发投入信息化服务系统,如信息化农产品销售系统等,若当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就应该尽可能做好网络技术的推广,满足当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2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就要规划设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从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出发,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有效的经验,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另外,还应该设置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应的支撑性政策,确保我国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农业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问题认知的差错,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强化农业人员对于其关键性的正确认识,对那些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大力普及,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大农业工作者彼此间的经验心得交流,对代表性较强,农业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案例加以推广,使农业工作者能够真正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2.4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拥有充分的人才资源,针对目前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强化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实现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岗位的职责,同时,作为领导者必须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安排,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施展平台,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2、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能提供更快的上行和下行速率,方便人们浏览网页、微信和上传照片。3G技术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网络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2]。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的过程,包含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2]。3G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通信质量稳定的特点。将3G技术有效应用在1C助力农业生产、2C支援农村建设、3C服务广大农民,主要体现在3P自动化控制、2P安全监控、1P生产指导、4P农产品溯源、5P信息、6P政务管理、7P信息传播、8P互相沟通、9P供销服务方面。
3、基于AHP的评价模型
3.1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分析,建立本文AHP的三层结构模型,见图1。目标层M: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正向影响力。
3.2各层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依据1~9级标度[1],构建矩阵ijAa,其对角线上是1。由3G对潍坊市农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本文认为1C比明显重要,用5表示,512a;比3C稍微重要,用3表示,313a;同理332a。同理构建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
3.3应用Matlab的AHP程序,解得A的最大特征值A的特征向量0.637,00.104,70.2583,Aw一致性指标0.01931CI,随机一致性指标0.581RI,一致性比率0.03701CR通常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0.11CR时,完成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认为Aw有效。Aw中的分量是三个准则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3G技术对助力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理计算矩阵1B2B3B的相关参数如表1。
3.4层次总排序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①表1第二列各行元素×的分量,得组合权向量w0.074,80.035,20.167,00.359,90.078,50.026,10.020,90.048,70.1887;②×表1第三列,得0.03322CI;③×表1第四列,得0.72312RI;④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0.08290.1122CRCRCIRI总完成检验。从结果看,3G通信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正向影响力最大,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方面影响力较大。
4、实例验证
潍坊市蔬菜产销过程应用3G技术,建立蔬菜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蔬菜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和蔬菜价格行情信息平台。由07至12年该市蔬菜总产量的统计数据(见图2),分析出07至09年总量增长缓慢,当时农民进行传统耕作;09至10年增长幅度最大,正是3G建设初期,说明3G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应用有效。10至12年以后,该市蔬菜总产量就开始平稳增长,3G网络已全面覆盖。实例证明3G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和服务广大农民方面正向影响大的正确性。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二、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农业推广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信息化服务。主要特点是沟通与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方便、快捷、实用、实际、实效性强,是现代农业推广必须武装的推广手段。建设思路是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推广系统的机构优势和技术优势,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主要信息服务手段,并和技术咨询人员面对面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三电一厅”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及时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物资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使农牧民真正得到“点菜吃饭”的农业推广服务效果。
三、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巴彦淖尔市是的农牧业大市,多年来在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农业推广信息化框架体系。
1.农业电视专题节目体系建设
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十二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地区之一,在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通过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业厅、科技厅以及当地农口部门的大力支持,1999年巴彦淖尔市在农牧业局建立了农业科技电视制作中心。在市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农牧业专题节目《农业百科》,将广大农牧民最为关心的产业政策、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期,时长十分钟。同时还将节目通过巴彦淖尔农牧业信息网,巴彦淖尔党建网视频播出。截止目前已播出节目780期,拍摄积累素材3.2万多分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农业推广声像资料库。
2.农牧业信息电话咨询体系建设
目前,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推广信息电话咨询体系建设中,利用电话进行信息服务主要由二种模式:(1)电话热线服务。在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的支撑下,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于2007年与中国网通巴市分公司合作开通了12316农牧业语音服务热线,建立了《12316信息语音数据库》,编辑收录各种信息一万多条。信息内容主要是适用技术、种养加致富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当前田间管理措施、农资供应品种与价格、涉农收费政策等。用户只要用电话拨通“12316”,即可进入系统,实现直接拨号查询,同时还建立专家热线,对信息库内容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民朋友还可使用内外转接线路,接通专家热线进行直接对话咨询。(2)手机短信服务。2006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与本地“联通”和“移动”两大电信公司协商合作,相继成功推出了“农事通”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使农牧民每天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灾情预警、市场信息等,同时及时得到对农事的信息指导。
3.农牧业信息网站体系建设
依托国家项目,巴彦淖尔市进行了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市七个旗县区、农垦局,25个重点乡镇的三级网络体系。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信息网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开通,网站开辟了“行业信息”、“分析预测”、“实用技术”、“农业视频”“供求信息”“数据中心”等二十多个栏目,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面向公众、服务“三农”、展现风采,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开发了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全区全市农作物栽培面积和产量查询等十大数据库,为农牧民和农牧业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建立了绿色食品、农牧业产业化、特色产品等专题网页,免费为广大农牧民供求信息。
4.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厅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帮助农牧民更直观当前的农业最新动态和先进技术,200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在临河天丰农资市场建立了集实物展示、计算机网络查询与专家座席三位一体的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科技信息服务厅的主要功能是面对面为农牧民提供信息互联网查询,信息、农用生产资料连锁供应、技术宣传咨询、农技科教片放映,专家每周定期座席,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等。大厅里还对农作物新品种、新机具进行展示,使农牧民更直观的了解其性状和功能。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1.强化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业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农牧业系统内部统一领导,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部门统筹支持,为此,党委、政府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至关重要,需要党委、政府明确一名领导专门抓这项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统筹与配合,为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2.争取项目,通过发挥各种资金优势强化投入
资金投入是影响农业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速度的关键因素,而且信息化又是各种建设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配套建设内容,因此,强化资金投入的主要途径是争取项目。今后申报各种支农项目,都要设计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在各旗县区、乡镇、农场逐步全部建立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厅,通过多项资金的捆绑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为体系建设提供建设资金。
3.制定和出台农业推广信息化的惠农政策,强化体系建设
农业推广是一项花钱少,社会效益很高的支农手段,应该与粮补、种补、农机补、生资补等支农措施一样,制定惠农政策,对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进行补贴投资,支持农牧业大户和广大农牧民建设电脑网络等信息传播应用设施,扩大农牧民电脑网络应用群体的规模,当前的切入点是农村种养及销售大户和有条件的村委会,逐步向其他农牧民扩展。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政府没有加强培训农业信息的使用者,农业生产者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利用;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严重不足。
2.2缺乏适合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专门网站
各地、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农业网站,往往以宣传和介绍本单位工作为主,网站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缺少生动真实、形象直观的影像内容;缺乏为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和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理念,操作环节多,使用不方便。网站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各种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信息受众不能轻易找到所需的信息。
2.3农业科技信息更新慢,针对性不强
影视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特点。对知识基础单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讲,通过影视进行农业科技的学习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拍摄创作农业科教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艺术性和技术上的要求,许多网站不具备创作更新的能力,因此,出现影像信息更新慢、针对性差的问题。随着影视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我国高清广播电视标准的公布,原有720×576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和成片已经不能满足播出标准和交流需要,建立高清视频资源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4缺乏利益机制驱动
拍摄农业科教片的投入大,需要有前期人员的编导策划和硬件的投入;农业科教片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反复拍摄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农业科教片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自然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科教片往往只适合很小的某一部分地区,由此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没有利益驱动去拍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教片。
2.5信息获取过程复杂
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农业信息需求者认为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复杂,如有些网站只有通过注册才能使用,有些农民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问题,还有由于网页界面繁琐,难以从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等。
3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3.1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人才要肩负起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责任,设计开发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网络用户终端,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有准确的定位和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以产生良好的农业科技传播效果。
3.2将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影视是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通过对100位不同群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层调查,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30%认为网络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农业科技信息的影视加工和传播,建设大容量、高清标准的农业科技视频影像库,并不断制作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的农业科教片充实影像库和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来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客户端,使需求者能方便的进行搜索、观看和下载所需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3.3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受众的整体特点是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如建立“农业科技110”,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等,进而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扩大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1我国农业信息化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1.1信息资源垄断与共享的问题:一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需要成本,信息的开发收集成本的高低决定了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当信息的开发收集成本大于从中获取的收益时,信息获取困难,反之,则容易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二是由于信息传递需要时空的原因,信息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也许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先得到信息的一方会比后获取信息的一个更有优势,这也是不对称的一种形式。政府相关部门通常容易获取宏观层面的信息,而农业从业者尤其是普通农民只能获得局部信息。相关部门要从农业者处获得局部信息(如产品检测、财务等信息)往往容易,而且为了便于管理和监控,有时这种信息采集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所以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但是农业从业者要从相关部门或得其需要的信息往往是困难的,有些信息不被允许获得,有些信息不能被免费提供,有些信息公布时已经没有参考价值了。所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控制中,政府相关部门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如果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造福农业从业者,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促进信息的共享。而现状更多的是重采集(农业从业者采集新数据)、轻利用(共享已有的部门数据)。1.2政策扶持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在《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有如下关于加强农经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指示“按照‘因地制宜、需求导向、填平补齐’的原则,推进农经信息网络建设。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农经机构要满足基本的上网条件,东部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以宽带网络提升为重点,满足农经业务的升级需求。加强农经信息服务终端建设,推进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触摸屏等电子公示设备。农经信息网络与服务终端建设项目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上只是众多农业信息化政策中的一个缩影,里面对基础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东、中、西地区本来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差距,如果为了效率在信息化上继续重点支持基础好的地区(集体)同时牺牲基础不好的地区(集体),岂不是会将其间的差距拉得更大,公平问题也会更加突出。1.3“模式复制”对多样性的损害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农业信息化很难做到“因地制宜”。推进者和执行者往往直接照搬外国农业信息化或者我国工业信息化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复制表面上看是信息层面的,而深层里,模式包含着前使用者的生产管理方式乃至文化和价值观。对先进生产方式的使用,意味着对旧有生产方式的更替,也意味着对旧有农业文化的放弃。在谈到浙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在我看来,一种生产方式的消失就好像一个物种的灭亡,对于人类来讲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比起经济上的成效,文化多样性的损害往往不被重视,因为可能短期之内,看不到这种后果的严重性。1.4“信息依赖”对人能动性的限制理想的农业信息化试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领域中,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科技活动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等。全面的信息,使得精准农业成为可能,使得农业整体效率得以提高。在互联网框架下,物可以通过信息反射与人对话,人的主体和支配地位被弱化或者消亡。其后果是在生产中,人们只看到信息的力量,只看到技术和机器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作用。没有技术物,没有机器,没有信息,人就不能生产,就不能利用自然资源,就不能满足生存需要。在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技术面前,人只是个旁观者,只是个被动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信息决定人的工作,人要去适应信息化,人没有主动性,人没有自主性。1.5信息犯罪与农业安全在信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漏洞在所难免,再加上黑客的入侵,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或多或少一定会出现安全失范。而现在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相关专家认为:“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绝对可靠的防范措施可能永远找不到”。并且信息犯罪的威胁很大,因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其犯罪手段的智能性,造成其不仅成功率高还很难破案。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其它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原料源泉。一旦整个农业领域都受到信息化的控制,而信息犯罪发生又难以防范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重视伦理体系建设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很长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是技术中性论和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因此,技术设计和创新主体或者只关注技术的正面效应,或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当技术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对其加以伦理制约时,结果常常近乎徒劳。为了使技术服务于造福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这一最高的善,必须从技术的设计和创新阶段开始,将伦理因素作为一种直接的重要影响因子加以考量,进而使道德伦理制约成为技术的内在维度之一。农业信息化的负面效应相对其他新技术来说是较容易预见的。因为在工业生产、医疗、商业、社交等信息化较为成熟的行业,负面效应已经有所体现。另外,农业在其他新技术如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中,也已经产生了非常严峻的问题。相关技术、伦理专家可参考这些事实及其伦理成果,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体系。上文提到的问题1.3和1.4也可以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提前预防了。2.2通过政策体现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价值目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国家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公民的政治利益,而且涉及到公民的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如何平衡、协调好政策的价值目标,确保公民“正当权益”不受损害,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公共行政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上文提到的问题1.1和1.2就与政策的伦理价值目标遭到轻视有很大的关系。希望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可以正视农业信息化中的伦理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价值目标适当牺牲,主动引导社会各界对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2.3将伦理道德加入农业信息化的教育体系第一,需要对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伦理教育。最好能从学校教育起就开设相应的技术伦理课程,工作中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使得这类人员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设计、创新、实施过程中,都能有伦理思维的指导。第二,需要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者(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伦理教育。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可在农业信息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就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觉得自己(及其环境、文化等)的利益受到技术威胁时,可以依据伦理价值进行反抗。而不是现在只能被动地接受农业信息化的实施。第三,需要对社会公众进行农业信息化的伦理教育。农业的变化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众有权力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伦理问题提出相关质疑和意见,也有责任制止任何形式的对农业有害的信息犯罪。2.4做好农业信息化的立法准备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种伦理问题尚不突出,故现在还不是出台相关法律的好时机。但是相关部门应该着手准备为农业信息化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应对上文提到的问题1.5。因此需要组织人员,实时收集并跟踪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和造成的危害。同时,需要收集和跟踪其他领域信息化的立法和执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出台成为可能,并使得该法律能较为清晰的界定人们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权力、义务以及违法的后果。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体系获得法律上的保障。
作者:吕九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