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理论管理论文

理论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理论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理论管理论文

篇1

(一)正激励

1.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维持员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留住优秀员工的主要手段,完善的薪酬制度代表了企业发展效率。企业需要根据员工能力构建激励政策,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得到回报,员工满意薪资待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2.工作氛围

企业的工作氛围主要由两个方向表现,其一是硬件设施搭建,其中包括办公环境、企业生产、运营配套设施等。其二是企业软环境,包括文化建设、企业活动、人员竞争、企业培训等。优秀的工作范围,可以充分提高员工工作动力,也是最基础的激励手段。

(二)负激励

1.末位淘汰制

通过负激励方法引导员工健康成长,规范日常工作内容与进度,使企业运营目标顺利达成。企业合理运用制度让员工自我管理是最优秀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制定长期发展方法,并且通过末位淘汰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企业发展与业绩息息相关,管理者要为企业发展做出阶段性发展计划,并且明确具体目标,根据员工绩效分配企业收益,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企业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员工进行筛选,采取末位淘汰的方法,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员工在受到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出自身潜能,通过负激励方法使员工与企业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2.物质惩罚

负激励大多数采取精神激励法,但是也需要搭配物质惩罚,这也是激励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物质惩罚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并且使日常经营平稳有序。激励理论必须贴近人性化管理,并且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决定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培养与提高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我国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夏丐尊先生的孙女夏弘福的文章《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就提到,这三位语文教育家反复强调“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这些话归结起来即是视语文为一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工具应该掌握并熟练运用,掌握并熟悉语文这门工具,就可以达到人际社会间思想交流这一目的。当然,这种交流可以表现为口头的、书面的,还可表现为手势语言。中学生学语文,目的在于通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学习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此,口语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亦即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视作中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内,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语文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让数十名学生个个张口,人人动笔。课堂这一教学形式用得好,当然可以调动起部分或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也可通过范文导读,给学生某些借鉴,但单靠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满足千千万万青少年口语表达、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需要,这无疑是天方夜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误区之一即把课堂语文摆在重要地位来推崇、实践,其结果,以讹传讹、误人误己。

拙著《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见《中学语文》1994年7-8期,《教与学》1994年第9期)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性质、任务作了探讨,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教材研究所庄文中先生近日在《关于制订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一文中就高中语文的性质提出再深入认识的思考,其思考是基于“当前”,要制订与初中教学大纲(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面向21世纪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庄文中就高中语文性质的思考表述为两点:“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这两点思考,庄文进一步提出了高中学段语文的教学要求:

1.具有较敏捷的语文交际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2.具有较强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4.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

6.具有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常识。

庄文中先生的《思考》一文,就高中学段语文的性质、任务及教学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思考,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庄先生思考的核心。如果按庄先生思考的内容来要求教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单靠课堂是万万办不到的。即从篇章而论,一年几十篇,三年不过百余篇,中学六年也超不出三百篇,量不足,质又何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得再好,学生胸中墨点过少,窥一斑岂能见全豹?吸收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的吸收(生活实践与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一句空话。

阅读吸收仅仅是一方面的考虑,语文水平的提高,除阅读外,还涉及社会的实践及自然景象的观察诸多问题。社会实践、自然景象的观察、自然科技、人文知识的获取、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新时期文化的思索……这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如何能够完成?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内、有限的课本内。吕老的认识何等深刻,何等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如不能走出“课堂语文”误区,长此以往就会远离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信息社会的信息交流),“千秋功罪”,何必留与“后人评说”!

二、语文的工具功能决定生活积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

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如何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面貌?走出狭窄的课堂教学天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观察积累应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取语文学习的必要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些范围的语文训练(含测试),特别是通过范文学习,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脉络、精巧布局、精当用语、写作特色,这些都是必要的。不少地方对当前课堂教学还进行过许多有效的改革实验。然而,“骐骥一跃,志在千里”,无千里之志则无千里之马,狭窄的课堂天地终难开扩学生眼界。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宗旨正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正如人教社给国家教委初中语文教材送审报告提到的那样,“学习语文,既要导流,又要开源,源在生活之中。”人教社语文一室在介绍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时也提到,“语文与生活(广义)的关系有两方面:一是反映,语文是用来反映摹写生活的;一是服务,语文是服务于生活的。反映与服务紧密相联,从此达到人们互相交际的目的。”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的功能在于解决人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与变化问题,那么在生活实际中,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因此,生活实践(阅读是间接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素材是语文学习或者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语言的途径除书本外,生活中积累应该是至为重要的。

篇3

企业会形成自组织的分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满足,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实施十分有利,企业能够通过自我转化实现新型分形单元。这就是说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必须重视流程,通过企业资金、信息、物流等方面进行自我考察,对关注企业内部团队、并行组织等工作的情况,尽量简化企业管理层次,做好自主控制,强调企业的生产安排。在物流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察产品的装配过程,优化企业产品运输结构,对于资金方面应该通过对企业成本、引进资金等方面实现单元控制。企业应该保证分形之间的信息有效。企业对于整体结构应该根据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协调,做好管理工作。

1.2企业经营过程分形

企业经营过程的分形主要是由企业自身的组织机构形式决定的,这也说明了企业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经营过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结构分形的运行结果能够直接反应出分形单元的发挥情况,这对于企业组织者来说也是一个直观的展示,这也关系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运行分形管理时,必须保证所有系统都是在一个目标作用下,企业也会根据生产情况对分形元进行调配,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流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实现企业的最佳运行状态。作为企业的结构层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的层次结构必须能够展示出相似性。这种情况具体的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分形层次都能够展示出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而且企业的运行体系都是有人参与的,人的理性以及主观认知都是有限的,所以说,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倾向。

1.3企业功能分形

系统功能即指系统和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互动时的功效、能力、性质的展露,属于系统之内比较平稳的组织次序、联系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时空形式)。作为拥有特定权限、智能的自治体,协同、自律为分形企业分形单元间所注重。企业整体目标中,所有分形单元凭借组织及其互相间的协作体系,迅速回应环境变化,其所有机构依据市场规律配置组织内部资源,实现资源使用的充分合理。所以,所有机构作用比较雷同,企业整体功能、部门功能同样有类似趋势。

2.实施企业分形管理

分形管理模式主要就是把数学上的分形几何思想运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当中,这种管理结构主要就是把企业当中的每个成员作为分形元之一,也就是由这些员工组成了整个企业,通过分形元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互相启发,并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结构,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做决策分析。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也应该适当地调整分形元,同时动态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企业在使用分形管理模式的时候,划分分型元的主要依据就是相似性原则,主要就是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把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接近的员工分为一个分形元,这样整个动力结构都会保证是最新型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2.1划分分形元

上面已经简单地提到了企业在进行分形管理时划分分型元主要依靠的就是相似性原则,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在功能上趋于完善,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2.2分形元运行方式

在划分完分型元之后就需要采取合适的运行方式。分形元机制是企业运行分形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据,分形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权限以及智能体等。一方面,作为分形元必须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认同,而且绝对地服从,这样分形元才能够有效而且能够整体有序。另一方面,作为分形元必须具有一定的决策权,而且有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这两方面都表明了分形元不仅仅是执行体而且还是企业的决策体,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

2.3分形元间沟通机制

要想稳固分形元结构,就必须采取分形元沟通机制,分形元之间相互沟通,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随着时间的增长还能够让决策者对企业自身的内部组织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调整分形元的活动空间,健全分形元内部结构,进而构造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结构。如何开始分形元沟通机制主要取决于相似性,每个分形元的价值观念以及结构形式等都必须保持高度的相似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方便动态结构的组建。企业通过灵活的分形管理模式能够迅速地对运营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既定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等都具有很好的管理作用。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能够做出更准确更快速的反应。

篇4

1916年德国科学家柯塞尔考察大量的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获得电子而成为带负电的阴离子,从而各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形成的阴、阳离子靠库仑力结合成化合物。柯塞尔的理论能解释许多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但无法解释非离子型化合物。

1923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发展了柯塞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理论:两种元素的原子可以相互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这样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例如,氯气分子是。

科塞尔和路易斯的理论常叫原子价电子理论。它只能定性地描述分子的形成,化学家更需要对化学键作定量阐述。

1927年,海特勒(W.H.Heitler,1904——1981)和伦敦(F.London,1900-1954)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用近似方法计算出氢分子体系的波函数和能量获得成功,这是用量子力学解决共价键问题的首例。1930年,鲍林更提出原子成键的杂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1932年,洪德把单键、多键分成σ和π键两类。σ键指在沿着连结两个原子核的直线(对称轴)上电子云有最大重叠的共价键,这种键比较稳定。π键是沿电子云垂直于这条直线方向上结合而成的键,这种键比较活泼。这就使价键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使经典的化合价和化学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上述的价键理论对共轭分子、氧气分子的顺磁性等事实不能有效解释,因此本世纪30年代后又产生一种新的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篇5

21世纪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性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以及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抓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我们要跳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摈弃传统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造教育观、人才观和终身教育观的全新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至少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不愿投入或被动投入,肯定学不好。第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智慧、能力、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第三,要让学生从小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三个给”、“三个转变”和“三个优化”。“三个给”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转变”是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会学,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学,由重视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三个优化”是优化师生感情,优化教育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建设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场馆、科研院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学校应该对教师资源做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3.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突破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1994年前后编写的,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传统教材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以跳出学科看教学的高度对待

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如在数学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习“函数”知识时,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并且21世纪的人才既是某一专业、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又是能通晓几个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通才。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篇6

一、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现状较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战略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较为落后,战略研究成本管理平台不够完善造成的[1]。且迄今为止,专门针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数据分析是少之又少,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有一些研究对企业战略成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美菱集团就曾经实施科技驱动型成本战略管理,在企业改革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事实证明,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降低企业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进入21世纪,我国加大了对企业营销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坚持以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优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二、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与我国现行的成本管理有很大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对成本管理进行定位,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2]。它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描述企业产品或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表现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活动的结合。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设计、生产、销售都是企业活动的集合体,正是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价值链理论将这些企业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种,其中基本活动有五个一般种类,分别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内部与外部后勤;而辅助活动表现在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这四个环节。

(二)战略定位分析

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要做好战略定位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基本战略方式来进行完成: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营销,同时影响着企业的预算与控制。这三种企业战略定位也是各不相同的,成本领先战略追求的是控制生产成本,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控制使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他厂商,在行业中获得成本领先,这种企业战略营销体系的本质是降低营销费用以求获得成本领先。而标歧立异战略更注重品牌、技术和服务等方面,通过人无我有的服务来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此种战略更加注重保持企业自身品牌和特色,允许在某一方面加大战略投入。目标集聚战略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消费群进行主攻,让产品的某一个细分在市场上处于领先,目标集聚战略需要企业为保持局部领先增加一定的营销活动预算。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与传统观念中将产品数量作为成本高低的因素不同,它主要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的集合。通过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营销企业的营销费用因素不仅是人员营销活动的开展,同时还有企业产品结构、人力资源的支出、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外部市场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四)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实现的,而市场营销则是围绕市场目标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它反映的是一组可控制的战术营销手段。作业成本分析是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分析,其方法也有很多中,在这里我们具体介绍两种分析方法:

1.从作业动因角度进行作业分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将作业分类为四种:分别是:单位级、批量级、产品级和维持级。这四种作业不同于制造过程的特点,但是也可以将营销过程中的作业划分到这四类中,而且我们都可以用作业成本法的模式进行解析和讨论,对优化成本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从作业功能角度进行作业分类。作业功能角度的作业分类主要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开展的影响活动,它也可以分为三类:

(1)定法货类作业,主要是指接受顾客订单,统计好货物的数量,做好包装、签发票据等发货前的准备;

(2)保持与顾客良好关系作业,这类成本的动因有增加与顾客的沟通和售服时间,对客户的各种资讯意见等作出良好的处理;

(3)占领市场类作业,它是企业为保证市场份额进行的促销作业,主要内容有广告、举办展览会、新产品上市等。

三、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及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企业完善的过程,它在企业活动环节中具有导向作用。企业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创造价值的思想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来。企业再通过分析营销活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来优化和改进营销策略,通过不断的评价与改进,最终让保证企业价值升高,从而提升市场份额。其实价值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到了连接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作用,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营销策略。价值链的升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营销的优化,而企业营销过程作为价值链的环节,二者也是紧密相连的,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营销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费用的产生,这不仅反应的是企业营销成本作业的信息,也反应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信息。比如说可能与售服的费用太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需要返修、退货等有关,又或是要改进设计和管理的质量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对优化企业战略经营有着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的改进意义远远大于降低企业的成本质量,这对提高客户心中的产品形象是极为有利的,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说,在有关营销过程中费用的分析和处理有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管理,甚至对调整企业战略部署也有着深远影响。

(二)通过战略定位获取企业文化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定位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通过各项业务对企业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然后进行市场定位,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战略定位必须立足于市场,先确定企业应该开发何种产品,然后在通过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的立足性,最后打败竞争对手,获得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3]。当企业采取了战略成本定位之后,企业的整个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过来,接下来的营销过程中,企业就是根据战略及成本定位来完善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展开技术创新的运用,这也是战略营销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重大超越。通过战略定位,企业对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企业的竞争成本管理战略也做出了如下的规划,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管理和差异化战略管理。成本领先战略管理旨在通过加强对生产、销售等产品内部成本的控制,将产品降到最低从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生产出区别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这对提高企业文化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改进企业营销成本管理体系

(一)营销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即企业成本,它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需求,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上,企业必须紧扣营销战略和需求,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营销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为战略管理提供各种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具备质量特征,同时还更加强调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的经济资源,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评价销售业绩的方式。

(二)营销成本管理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成本概念,他们大多是将营销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中的一个组成,并没有将其定位到独立操作的层次,这点就导致了成本管理概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短期缺陷。事实上,营销成本管理与分析不仅应该独立出来,更应该借鉴战略成本的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其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1.外向性。管理思想的外向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要从外部环境着手,加大对顾客需求度的研究,发掘更多潜在顾客。具体是指向对产品的设计、营销环节扩散,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将之纳入成本管理中来,只有管理思想具有外向性,才能够将整个市场纳入掌控。

2.广泛性。广泛性不仅表现在经营渠道,更表现在企业所属环境,包括财务、非财务信息,企业要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客户的需求反映到企业内部中,因此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从而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体现出管理思想的广泛性。

3.长期性。营销成本管理的长期性是通过控制企业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在战略目标上也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战略改进。

(三)营销成本管理方法

传统营销成本管理是将销售成本作为计算成本的主要依据,而忽略成本预算,只是简单的将当期间接费用计入损益,然后按销售量进行分摊,并没有对成本预算加以重视,从而为了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但是在营销成本管理中,成本预算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通过成本运算完成对市场的分析。为此,企业营销中的成本管理可以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进行探讨。

1.战略成本规划层面。战略成本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模式,帮助企业在实施战略初期做好成本控制,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其来源是通过研究价值链分析而得出的,对制定产品目标和周期有着重要意义。

2.经营改进层面。经营层面的改革是指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将成本规划积极落实,改善经营思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在分析竞争对手成本的同时也要改进自身,优化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鉴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营销成本管理受到了实践的质疑,不管是目标还是方法都与市场现状脱离,因此必须要进行新的战略管理研究。首先要将营销成本与战略管理结合,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改善营销面临的困境。其次要进行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从顾客的需求点出发进行设计和管理,最后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实现管理目标。

五、结语

总之,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寻找的一种突破成本的最新方法,企业通过战略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进行优化,提升产品竞争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形势,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下的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

各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术语,却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迄今为止,从2003年开始英国开展的用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战略计划基金,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低碳经济这一涵义的解读。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为《低碳经济论》中所做的序言中谈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前提,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法规方面的创新完善,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转型,以及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等一系列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使低碳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单纯的绿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仍没有明确共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期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保护并存共生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家管理会计学者提出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理念,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形成的标志。战略管理是为了保持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额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超额利润,而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成本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相应改变,站在战略的角度,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以求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颁布各种政策规章,例如,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倡导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碳减排。也因此,企业许多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碳成本为引导的新的价值链体系,在成本动因分析中出现了碳成本动因。低碳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向低碳导向的转变。首先,从全局性和战略性出发,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除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因素,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因素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有关低碳环保措施的实施成为一种普遍的约束力,低碳经济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做到最完善。这就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实施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和保障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达到双赢,就必须在战略管理发面加大管理力度。其次,实际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各个企业自身,还有各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在企业选择成本模式时,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再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带来日新月异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在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人类是通过不断掠取自然界资源的方式,甚而超出大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多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所以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倡应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作为企业,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低碳经济下,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大变数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涸泽而渔;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难苟安,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政府也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能对企业一些敏感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低碳经济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了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它是一种在低碳理念指引下,借助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碳因素融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之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价及必不可少的环境分析等基本步骤中,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范围。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三个主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像一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每一环节必不可少,又环环相扣,这一链条被称为作业链,而从价值的角度反映即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两者均需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出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在产业链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低碳经济下,赋予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一,出现了低碳价值维度,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链条,而产品的价值维度取决于顾客,低碳经济下,顾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性和低碳化,产品的价值不再仅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还包括顾客对产品低碳化给予的期望。因此,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低碳价值,例如,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时,应尽量研发低碳化产品,满足顾客低碳化期望,同时也能够树立行业技术领先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如格力电器推出了利用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这一举措既树立了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的绿色技术领先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二,碳成本控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生产低碳化产品或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能够降低碳排放,对碳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碳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二是,能够追踪碳足迹,减少企业的碳排放。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碳足迹需要从价值链的起点进行最终,直至价值链的终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也包括生产环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和仓储,还包括售后环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对碳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其三,低碳价值链的联动性,价值链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环节,因此既应该注意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上的低碳化,也应该注意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研发必然要求高额的投入,但他却可以带来销售环节成本的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的节约。

(二)成本动因分析

篇7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企业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能够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企业员工在一定的激励和竞争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绩,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很多的现代企业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员工所取得的企业业绩还没有企业中那些普通员工所取得的企业业绩高,这都是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甚至是企业及奖励机制没有在企业中实施的结果。一个成熟的企业激励机制和制度对企业员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以更好、更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2激发员工潜力,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还表现在激发员工潜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实践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激励的体制或者是环境之下,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比较普通的环境之中,其潜力的发挥是处于一般水平的。在一个充满激励的环境之下,人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可以发挥出一般环境之下所发挥不出来的潜力,这对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也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激励制度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潜能,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

1.3实现员工价值,提高企业凝聚力

除此之外,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员工价值,提高企业凝聚力。每个人都具备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企业中实施激励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和向心力,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凝聚在一块,形成一种合力,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使得员工与领导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为员工带来更多的自信与工作的信心;还可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使得员工在获得自己的报酬以及奖励之外,还能赢得其他员工及同事的支持、信任与尊重,从而为公司贡献更多的力量。此外,通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员工可以把自己的需要转化为自己工作的信念与精神,在工作中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满足了员工的需求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质量的提高.

2激励理论缺失所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

2.1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

激励理论缺失所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在一些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甚至很少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搞员工培训。使得一些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其专业知识缺乏以及专业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出现,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引入激励理论,加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员工培训力度不够,特别是激励培训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待遇不满意导致的跳槽或者是用工荒等现象出现,这些都是激励理论缺失所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企业激励理论得不到更好的应用,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员工竞争激励制度不完善

激励理论缺失所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还表现在员工竞争激励制度不完善。从一些企业的调查中显示,目前许多企业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企业的管理与发展过程中实施平均主义,无论是优秀员工还是普通员工都平等对待。久而久之就会挫伤一些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许多现代企业的员工竞争激励不完善,企业缺乏优秀的竞争平台供企业的优秀员工去发展,无法激发他们更多的潜力。甚至在一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员工竞争激励体制是不成熟的。许多员工在辛辛苦苦工作之后得不到领导的鼓励或者是安慰,在精神上缺乏一定的激励。这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3.1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首先表现在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为基础的,企业在实施激励制度的时候,首先应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保障员工的物质生活需要。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物质基础需要,给企业员工创造更多的、良好的福利和待遇,让更多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业在实施激励理论、运用激励制度的时候,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解决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只有这样企业员工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来。除此之外,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和激励制度的时候,还应该采取适当的竞争机制与适当的激励机制相结合,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和信任感,全情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在当今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过程中,精神文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当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给予很高的重视。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保障了对员工的物质激励之外,还有必要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可以使其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让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之中,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应根据企业员工的兴趣爱好以及员工的特长为企业的员工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并且还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为企业的员工制定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第二,在考评等方面应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领导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员工鼓励,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

3.3建立健全考评激励制度

建立健全考评激励制度也是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表现。一个企业的考评制度对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企业考评制度的好坏与企业发展的成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企业在考评制度方面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和绩效的提高。因此,企业要提高管理的质量以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就应该建立健全考评激励制度,确立一种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植入激励理论。除此之外,企业在制定考评激励体制及制度的时候,应该与企业的员工进行及时沟通,尽量避免不公平人为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

3.4加强对激励制度进行逐步完善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加强对激励制度进行逐步的完善。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确定了的激励制度应该定期进行完善或者是改革。并且对激励制度的逐步完善,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员工的真实需求,来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得激励制度与企业的逐步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加强对激励制度进行逐步的完善还体现在企业对激励制度和激励方案进行不定期的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企业发展的新元素以及时展的特色,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只有这样不断地完善激励体制与制度,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8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首先,对急诊科工作开展过程中进程应用到的检验、检查机械设备进行重新整理。将分散在各科室中的急诊常用设备集中到急诊科,并进行重新组合,为急救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抢救工作可及时、高效地进行。再次,优化科室绿色专业通道,组建重症急救队伍,为患者的急救、住院、护理等提供流程。最后,制定并在科室内张贴急救流程图表,保证急救工作按流程快速进行,为患者的安全争取时间。

1.2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护理及护理流程培训

护理培训具体内容主要为科室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患沟通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等。同时定期对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能力。根据科室的具体护理管理条件,制定相应的护理流程,并安排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业务及综合能力培训。护理流程通常包含意外死亡的处理流程及特殊、常见急重症抢救流程、有机磷中毒、中暑、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等的急救流程。在培训过程中,可将各种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印刷成册,先发给护理人员学习。然后安排培训教师对重点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进行培训,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同时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对科室特殊病例进行查房,并就护理、急救流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改善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制定和完善护理人员互评制度

护理人员互评制度的包括应该包含急救技能、流程进行、医护配合、护患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定期对护理人员互评结果进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问题,促进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及护理配合度的不断提高。

1.4评价方法

定期对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及具体操作等进行考核和评价。详细记录2011年、2012年急诊科护理纠纷、风险事件、差错事故等的发生率。对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分。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接受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流程的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10

1.来源原则的提出与充实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布伦内克认为,第一个明白表示这个新理论的地方是柏林科学研究院历史哲学班1819年4月6日的意见书。该文件是给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意见书中反对将不同的档案混合在一起,提出如果把各种不同地方、教会和寺院的档案合并之后也在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方仍然分开保存,更有好处,特别是对于特种地方史的编研有好处。从这段中我们看到了档案整理和保存方面,业已闪现出宝贵的历史主义的光彩。我们也可以说,历史主义思想于档案整理等方面的运用,客观上为来源原则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土壤和种子。法国历史学家纳塔利斯•威利在1841年提出的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理论成为档案馆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指出:按档案全宗整理是得到有规律和一致次序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用一些分类的理论方法取代这个方法,就会使档案陷入难以补救的混乱之中,那些不是以来源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有着巨大的危险,会使检索文件变成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的尊重全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史学理论基础。可以说,这种思想之中,有着结构主义进步的理性思想光芒。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结构主义思想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只注意事物结构因素的共时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结构的历史性。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只能是重视维护机关、组织、团体、家庭形成档案的整体性,而忽视了档案文件形成过程的时序性、历史性的特点。尽管这样,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它仍然是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划时代的进步。它为档案事业真正成为一项同图书馆事业相区别的独立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原则的理论是档案整理、分类实践发展的结果。荷兰人首先在理论上给来源原则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荷兰人缪勒、斐斯和福罗英认为档案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该档案原来的机关组织完全一致。整理档案的原则不是档案员想出来的,而是历史和生活创造出来的。档案是“有机体”,不能任意破坏,不准许把它从原来的生根发芽的土地上。但是,荷兰档案学者对来源原则的理论建树,给了以事由原则为主整理档案的做法以决定胜负的一击。

2.来源原则的完善与提高阶段。(1)西德档案学家阿道夫•布伦内克认为,应从哲学视角理解档案的有机体,“自由来源原则”不是固定的方案和分类规范,而是一个总则。该原则不只是保持固定的来源,而是把来源原则解释为“在来源一致性基础上的事由一致性”。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来源共同性基础上的事由共同性。②在来源优先权之下实现“来源事由”的综合。③档案体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④来源原则只是一个总则并不是标准。⑤事由共同性不同于“事由联系性”。⑥档案员应当以“有机体”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来源原则可以作为档案馆组织及历史研究的原则。⑧“来源”有两种含义,即“固定来源”和职能来源。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合理地继承了法国人、普鲁士、荷兰的来源思想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批判地吸纳了传统事由原则思想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提出在来源的统辖之下,建立来源和事由的合理的比例关系。(2)来源原则在荷兰的发展。荷兰的档案学者认为,档案结构原则是将“档案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它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不应该被一种与该“档案组合”不相干的整理体系所打乱;回复原则是在重新整理一个“档案组合”时,应先将以前存在于该“档案组合”中的顺序予以恢复,然后才能够采用同构成这种顺序的主要思想相一致的改进方法,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当代荷兰人的档案整理思想,比缪勒、斐斯、福罗英时期的相关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

1.几种主要的全宗概念及实质。(1)全宗就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或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整体。(2)全宗是指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3)全宗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有机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4)全宗本身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档案文件的集合体,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集合或集合体。(5)档案全宗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文件综合体(前苏联)。(6)一个特定个人、机构或组织在进行活动、行使职权时所积累的全部文件———档案的整体(法国)。以上几种全宗的定义,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如:除了个别的定义以外,它们都集中表达了来源原则是它们的核心思想。我国的学者在给全宗下定义时,比较注重全宗档案形成过程的历时性。也就是说基本上认为全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全宗定义基本上都强调全宗档案的有机整体性,全宗档案是一个按照有关立档单位的社会活动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关文件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劳动,逐步成长起来的档案或文件的有机整体。

2.几点认识。(1)我们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全宗的定义。也就是说要根据档案事物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全宗认识的内容。(2)全宗概念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组织和管理档案事物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作为我们在实践中具体确定全宗单元的准则。(3)全宗概念不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不但现在要坚持它,将来也要坚持它。(4)以来源原则为核心思想的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主导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3.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所谓的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维护档案本质属性及档案文件之间历史的有机联系性的理论。而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档案必须按全宗管理。全宗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来源原则的思想,并注意文件和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使全宗内的档案成为便于保管和利用的有机整体。全宗理论的有关概念及其原理应用于档案管理实践的过程、程序、方式等,就是全宗理论的方法。对于全宗理论的方法,我们讨论几个问题:(1)对履行一个特定职能的若干立档单位的全宗划分方法。对于这一点有两种做法。第一是要求根据职能来源,在档案馆中,将各个立档单位围绕此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组成一个统一体来保存。第二是各个立档单位履行这个特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分别作为各有关立档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但是要通过检索工具重建那些由于机关职责的变化而被分开的某一特定职能的相关档案的统一次序。(2)立档单位的确定方法。档案全宗的主体是立档单位。立档单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普遍认为,能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而且自己可以制造财务计划;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以上这些是构成立档单位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教条的运用,应当全面联系地进行分析,合理地确定立档单位。

篇11

综观复保险的缘起与立法规制,其宗旨在于确保保险法损失补偿原则之落实和防止被保险人获得不当得利,并以此规范投保人的保险行为和平衡复保险中数个保险人对该复保险分摊的权利救济,求得保险人之间的分摊公平原则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投保人向数个保险人基于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向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若各保险合同保险金额总和没有超过其保险价值,既不会损及保险法的损失补偿原则,也不会诱发道德风险;而且从被保险人(投保人)角度来看,订立一个或数个保险合同,只要保险金额总和并没有超过保险价值,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仅就其所承保危险承担比例分摊责任,其他方面并无质的差异。因此.在法律上加以控制实无必要。这种行为具有复保险的形式,其实质则是合法的保险行为。*但从法律术语的界定上,本文认为我国现行《保险法》中的复保险应做修改,可界定为: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两个以上保险合同,且各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二、复保险构成要件的考察

理论上讲,复保险的成立应由哪些要件构成是与复保险内涵的界定相关联的。基于上文对复保险内涵的法律界定,复保险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

(一)必须是投保人与两个以上保险人分别订立两个以上保险合同。如果投保人与数个保险人共同订立一个保险合同.这属于共同保险,即数个保险-公司对同一危险共同承担损失补偿责任,当然参加共同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事先约定的相应比例分得相应的保险费。如果投保人与一个保险人订立一个或数个保险合同,则是单保险合同,也不是复保险。反观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的复保险规定中,缺失了数个保险合同的界定。因此,应在表述中加以修正,明确保险合同的复数形式要件,以求严谨、完整,而且也与共同保险作出了明确区分。

(二)必须是基于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有学者将此要件界定为:三个同一。也就是说,投保人以不同的保险标的向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份保险合同,或投标人基于同一保险标的,但以不同保险利益而向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份保险合同,或投保人基于同一保险标的和同一保险利益而向数个保险人投保不同保险事故的保险合同,均不构成复保险。这一构成要件要求数份保险合同乃基于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而订立,如货主基于对同一货物的所有权关系与数家保险公司订立了数个火灾保险合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要件是复保险构成要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保险期间必须是重合的。这种重合性,并不要求数个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完全重合,而只要数个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部分重合即可。由此,保险期间的重合性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完全重合,即投保人基于同一种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不同的保险人订立的数份保险合同,其效力期间的起止时间完全相同;另一种情况是部分重合,即上述数份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的起止时间不完全相同,但有部分重合。完全重合的情况下认定其为复保险,当无疑问。但在部分重合的情况下,学理上多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作为一个判断时点来界定是否构成复保险。复保险之法理源于保险的损失填补原则,在部分重合情况下,实际损失的额度须以损失发生时才能确定。因此,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作为一个判断时点来认定有无复保险,方显必要。我国《保险法》对保险期间的重合性要件未作规定,这是复保险制度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疏漏,应在修改《保险法》时对这一要件分两种重合情况具体作出界定,特别是部分重合情况下应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作为基准来作出法律认定。

(四)保险金额的总和必须超过保险价值。前文已述,这一构成要件是狭义论和广义论之争的焦点。本文倾向于狭义论的观点,同样,在复保险的构成要件中当然应含此项。此外,在保险期间部分重合的情况下如果缺少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这一构成要件,往往会把所有部分重合的情况全都“一棍子打死”而不分何因何故,这对于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明显失当。保险金额的总和是否必须超过保险价值,表面上(形式上)涉及复保险概念和构成要件的界定问题,实质上则关乎立法理念上对保险上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利益的平衡问题。复保险中包含该构成要件,这既能有效地防止不当得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又恰当地为规范、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设置了一个底线,这样也会更能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三、复保险的通知义务问题

从法律上对复保险加以规制,是现代各国保险立法的通例。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制手段和措施是投保人须负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其立法宗旨在于凭借投保人的通知义务之履行,以免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所给付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这样,就可以防止投保人以“化整为零”的方法达到超额保险的目的,防止道德风险和不当得利以及保险欺诈的发生。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该款规定过于原则、简单,其中“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等显得失之简略。有学者从法解释学的角度认为,复保险投保人的通知事项应包括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保险标的、保险价值、保险金额、保险责任范围、保险期间、保险金的给付等。”保险业的发展除了法律的严谨规制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诚信体制状况是否运行良好,从现实来看,这两方面在我国都有明显欠缺.从严把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主张可作借鉴。至于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履行方式,大多数国家立法例中少有明确规定,我国《保险法》也未作特别要求,因此可解释为口头、书面皆可。但本文认为有两个问题须有探讨的必要:一是通知义务履行的时间,我国《保险法》未作规定。在此,可借鉴《德国保险合同法》第58条规定:“为一个利益,对于同一危险与数个保险人订立保险契约者,成立时即通知每一保险人。”在我国《保险法》修改时,可界定为通知义务履行时间为保险合同成立时即应通知每一保险人。二是投保人履行通知义务是法定性的义务.投保人应主动向各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不以保险人的询问为前提,除非保险合同另有约定或保险人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