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镇工作经验总结

乡镇工作经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镇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乡镇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本土民间游戏的研究,找到乡土游戏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的途径,将乡土游戏融入幼儿生活中。

(二)通过对县本土资源的研究,找到适合运用于游戏活动的材料,优化幼儿游戏活动环境,促进《指南》的贯彻落实。

(三)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县范围内各类幼儿园园所自身特色的本土游戏活动,并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获得具有突出亮点的贯彻《指南》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一)以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为研究主题,结合《指南》实施的要求,将《指南》精神落实到保育教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竹、石、橙、黄泥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游戏材料研究,找到适合幼儿园的游戏材料;依托“四大名片”和历史文化名城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找到乡土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的切入点。

(二)各乡镇要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游戏研究,如:夕佳山独具特色的川南古民居化石——夕佳山古典庄园、城区中国戏剧摇篮——国立剧专旧址、中华工艺奇葩——竹工艺、长江文化瑰宝——奇石、红桥猪儿粑、夏橙、赶场山李子等,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大文化品牌”和“饮食文化”纳入研究的内容,找出特色、突出亮点;各幼儿园也可自行决定,引进先进的游戏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

(三)各幼儿园游戏研究应包括《指南》五大领域的内容来全面开展,并将游戏活动的研究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

四、研究期限

本研究工作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分三步实施:

(一)制定初步研究方案(2013年11月)

主要工作: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研究实施方案”,重点要结合《指南》的精神和具体要求来制定。

各督导区教育督导组要指导辖区内公、民办幼儿园制定研究方案,于2013年11月15日将各幼儿园研究方案(纸质和电子档。纸质文档盖幼儿园和督导组鲜章)交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幼教室。联系电话:,邮箱:

(二)组织实施方案(2013年12月—2015年8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习和领会《指南》精神,并通过游戏活动研究,将贯彻实施《指南》的精神融入到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初步寻找出具有本地、本园特色的基本游戏活动。

2014年1月进行第一阶段实施工作小结,各幼儿园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总结上报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将进行抽查。在总结上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问题,调整研究实施过程,写出新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5年1月

主要工作:在新的实施方案下进行研究工作,通过进一步研究游戏活动,探索幼儿一日活动与贯彻实施《指南》精神的方法,寻找适合特色的乡土游戏活动的途径。尝试开展面向幼儿、家长的游戏活动和面向教师、同行的观摩与研讨活动。

2015年1月进行中期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加强县内交流。

3.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主要工作:全面推广、贯彻落实《指南》,总结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汇集成册,优质游戏活动录制成碟。

(三)交流、总结阶段(2015年8月—9月)

主要工作:整理有关学习小结、观察记录、教学案例、论文及经验总结汇编成册;编撰出乡土游戏材料的开发和幼儿游戏活动设计集;相关影视资料、成果汇编及展示等。

五、具体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研究项目指导组。幼儿园游戏活动研究工作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成立研究项目指导组,指导游戏活动研究工作开展。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工作职责见附件2。

(二)明确责任,建立三级研究网络。由县、学区、乡镇三级研究团队组成研究网络。县级由县教育局和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相关人员组成,具体督导学区级工作;学区级由学区负责幼教的督导员和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具体督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工作;乡镇级由乡镇中心幼儿园负责本乡镇小学附设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工作。三级研究团队人员名单见附件3。

(三)认真组织实施。各幼儿园要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将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指导与服务。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作用,认真指导游戏活动研究工作,县级指导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督导组、幼儿园进行指导、督查;各学区研究团队要强化服务与指导,认真指导各幼儿园开展研究工作,帮助解决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引领乡镇内各幼儿园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各学区研究团队及时对各阶段工作进行分析,并将经验、材料、工作总结于每月25日上报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幼教室。

篇2

大员上阵,领导到位。为确保移民工作有序开展,公司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工程办,设立了移民包保和移民电力设施复建两个专业工作小组,确保潘口电站移民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公司领导更是把移民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田”,主动加强与移民乡镇和县移民局的联系,积极协调,多次深入移民电力设施迁建复建工程现场指导工程建设,现场解决移民用电问题。移民专业工作组把“家”安在工地,全力开展移民工程建设,蹲点服务潘口电站移民安置。

篇3

吕俊杰表示,一靠航天信息的庞大服务网络,二靠资深独一无二的资源。

据了解,航天信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建立了近40家省级营销服务单位、700余家基层营销服务单位,从业人员14000余名,形成了中心城市延伸到乡镇的多级服务网络。如此庞大的服务网络一旦全部平移完成,基本可以达成“无盲点”的服务覆盖。一位航天信息员工这样向记者说:“艰苦的地方我们坐着驴车也要及时赶到。”

除此之外,税是航天信息的核心,进入ERP领域也独辟蹊径的选择了以税为突破口。

航天信息Aisino ERP A6 “税互联 实时管理”的独特理念,确实体现了企业的优势。因为以税为重点的ERP在市场上属于空白,而其他ERP厂商要是以此点切入市场,基本无法与之抗衡。航天信息基于多年来以税为核心的工作经验总结,并花费几年时间研发的Aisino ERP A6产品,能够达成用户在核心必须业务(税务、财务)与ERP领域需求的完美对接。

篇4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关于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委托的相关要求,云南省全省大力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工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健全这一制度,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本文通过分析学习我国实施农村会计地区的经验、实施效果、相关对策,分析探讨云南省在当前的环境状况下,如何加快推进会计制度,更广更深地发挥其效果,保障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

一、云南省目前的现状和环境

自2005-2007年,云南省农业厅安排专项经费,在全省确定132个示范推广单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截至2009年,全省129个县全面开展了村级会计委托工作,1329个乡镇实施了会计委托,占乡镇总数的96.72%;13091个村级实行了会计委托,占村级总数的96.4%。全省共代管村集体资金总额达113.3亿元。但是,在全省34万会计人员中,高级会计师仅有858人,只占0.26%;会计师有1.9万人,只占5.9%;注册会计师有1957人,只占0.59%。全省已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乡镇级会计委托机构901个,而配备的电脑数量仅1741台,大约50个村民小组才拥有一台电脑。

二、我国其他地区目前的现状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农村经济研究部经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几个地区的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其一,农村集体经济总体上收入微薄。从调研可见,东部苏州等少数发达地区59%的村集体收入为100万元-500万元,西部、中部各有91.4%、75.9%村庄收入在1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中西部及东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其二,村级组织债务负担沉重。调查村集体平均负债水平为176.25万元,东部村平均负债305.61万元,中部平均负债52.48万元,西部平均负债22.77万元。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村集体组织的收入来源总体上比较单一,主要靠土地等资源的出租或开发收入,特别是高度依赖土地出租收益。

(3)村级集体可用资金的来源。调查表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中,村农业承包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8.1%,即使在集体经济收人比较高的苏南、浙江、广东、北京等地,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靠集体土地的出租、开发,以及少量集体资产或物业的出租。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东部地区村干部更多认为要靠招商引资、出租集体资产或集体土地的途径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中部和西部地区村干部则更倾向于争取上级下拨或补贴。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资产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差别,也会使得农村会级制度在实施中存在差异性。在环境变迁,制度改革中,应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及环境条件,因地置宜地实施农村会计制度,发挥其作用。

2、浙江省上虞市村级会计委托现状

浙江省上虞市是我国最先实行农村会计制的地区,市政府从1998年就在全市推行在村账乡镇代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委托制。

(1)初始阶段效果明显。上虞市实行会计委托制起初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村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调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两个主要经验:实行会计委托制,一是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委托制的配套工作手段,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二是村级经济业务量要适中。

(2)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村级会计委托从2003年在浙江各地推广至2006年,三年多的实践表现出,预期效果并不佳:中心运转很不正常,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在有些村一开始就没能有效推行,实际的实行率最多在40%一60%之间,而且每年还以10%的降幅下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情况依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乡镇政府负担加重。

(3)问题存在的原因。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在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其机制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村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有待统一;村级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对于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外部监督,预防村干部经济腐败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3、农业大省――山东农村财务管理与现状

山东省既有地处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而且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山东省为样本进行农村财务管理和的状况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上有待规范和制度化,农村债务问题依然严重,新会计制度实施情况不乐观,内控制度不健全等。第二,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初步分析: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上有的误区,管理上缺乏规范性;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督,审计力薄弱。第三,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从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虽然村民自治一开始是村民自发形成的,然而它的普遍推行则要归功于上级政府的推动,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

4、实施制后取得的成效

村级会计委托的实施,增加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维护了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权。主要表现在:规范了村级账务;实现了村务的及时公开,促使农村更加和谐;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持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过程中突现出的问题

几年来,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试行工作进展顺利,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村干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村民认识不到位;三是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四是一些有企业或业务发生频繁的村,不愿意委托;五是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审计认识不到位。第二,制度执行不够规范。一些村干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以支抵收”;还存在挥霍浪费,“寅吃卯粮”,挪用村级经费转移支付资金现象,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第三,监管不力。一是部分村级财务核算所管的账大多只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按规定向村民收取的费用,村办企业的资金大多游离于监管之

外;二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对财务的监督乏力;三是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四是部分村财务不够公开。第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许多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人员,持证上岗人员只占42.42%,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6.23%。第五,大部分机构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村级财务核算中心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业务经费没有保障,办公经费短缺。

三、目前农村会计的研究成果

村级会计委托制是在农村“政务财务两公开”工作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目前,村级会计委托制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上属于工作报道或者内部参阅资料,侧重于描述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做法和成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刘知林与金华市农经站孔祥卫的文章(2008)《环境变迁,制度演进:村级会计制的若干政策建议――基于浙江金华的调查》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李怀文章(1999)《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提供了目标:什么是村级制的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如何更好地发挥目前制度的效能。

四、云南省在农村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云南省目前的现状的数据可以看出,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许多地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培训的形式主义严重;会计电算化实行力度不够;风险意识薄弱。

下面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麒麟区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工作主要经验:领导重视。区、乡两级把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制;打牢基础,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成果和效率,该区向上级部门提出如下建议:建议上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委托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上级部门增加本区经营管理部门人员编制;恳请上级部门尽早理顺农经机构体制建设,尽快将农经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五、云南省目前如何发挥农村会计制的效能

对我比国实施农村会计地区的经验、对策,说明云南省在当前在农村会计方面依然存在与其他地区相同的问题。农村会计制度的效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深入地加强。

1、从理论上认识村级会计制度

制度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制度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建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村级会计委托制是一项制度安排,其创新要受到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大环境的制约。我国集体资产制度的特点是一个集体范围内的资产为该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但任何个人都不能单独占有或声称拥有某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权利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

2、因地时置宜把握实行方式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人口素质的差别,认识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人口的流动,国家新制度的影响等等,都从各方面对农村会计制度和效果产生着影响。

3、通过反馈不断完善

篇5

青州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经验,但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下,这些经验已经显得老化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在农业推广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了青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发展。

1青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能作用不明确

国内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涵盖较广,从宣传落实相关的农业方针政策到具体农业生产管理的参与,从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到农产品标准制定,从各种病虫害防治到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包括在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中,但是,这种工作内容设置方式又与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植保站等各种农业事业单位设置起了冲突,同样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机构设置,使得广大农业推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准确定位。

1.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欠合理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青州市现有的农业推广机构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推广机构一样,更多的类似于一种行政化设置,从青州市到县到乡镇,层层分级,机构设置也非常细化,有大量的不同科室存在,大量的工作人员都集中于这几个层次,到了村级就不再设置,却忽略了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是农村和农民,大量的行政化人员设置不但不能及时的对市场导向做出反应,也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资金,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村却总是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保障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青州市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加大了对农业推广方面的财政支撑力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经费不够和使用混乱的问题。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质的部门,经费主要来源基本上以政府为主,经费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情况。

1.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均衡

青州市虽然有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但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农业推广人员多数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待遇条件较差,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很难长时间坚守岗位,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表现尤为突出。

2构建青州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机构设置

青州市应该对现有的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整合,以青州市农业推广中心作为核心,按照工作内容类别重新划分为不同的团队,由青州市农业推广中心统一协调指挥。经过整合之后,可以把青州的农业推广体系设置为3级管理体制,从上到下依次为县级农业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推广站和村级推广服务点,由县级农业推广中心统一负责,对于资金、设备、人员的使用拥有优先调配权。然后针对青州现有的几大农业生产体系,每一级推广机构再分设种植、养殖、林业和综合4个部门,各自负责相关产业的技术推广,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在外的其他内容全部归属到综合科室进行管辖。

2.2深化机制改革

通过体制改革来进一步的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让农技推广工作和其它的行政事物方面工作分离,让它们不具备任何联系,这样可以让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精力都集中到为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上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县以下的农技推广的单位,要把主要的工作目标放在服务农民生产、加快实用新技术推广和为政府决策服务上。对于县、乡、村各级农技推广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主要职责要进行明确的划分,让科研体系、教学体系和企业团体共同参与农技推广,要让之前主要任务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低水平重复工作、服务效率低下和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2.3调整人员结构

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标准,对目前不符合标准,不能承担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并且无培养可能性的人员,采取纳入管理编制从事其它工作、转入其它适合单位和提前退休等措施,使其逐渐离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严格建立准入标准,根据各地人员配备需要,由县级推广中心人事部门,把关统一录用,再统一分配到指定的农技推广单位工作。合理确定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保持3个级别人员比例的基本稳定。

2.4加强科技与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青州市政府在农业与技术的财政支持力度上有明显增加,但是每年投入的资金不少,却不能发挥这些资金应有的带动作用,对农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青州市应该多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宏观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规范其使用情况,保证市委市政府在农业推广资金的投入上高于正常的财政收入和往年的投入,确保青州市农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篇6

5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少。我县气温总体偏高,年初的冬季气温起伏大,冬麦区旱冻叠加,入春后气温持续偏高,4月出现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明显偏早,气温快速升高进一步加重了旱情的发展。

6月我县出现3次较强降水过程,旱情得到解除,但由于降水区域集中、强度大,部分地区旱涝急转。7月份强对流天气频发,雨带南北摆动,造成多起灾情发生。

一、灾情调查实况

2012年7月4日15--18时,县撮镇镇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撮镇镇3小时降水量达133.2毫米,镇也出现了3小时65.5毫米的强降水。7月4日16时10分县气象局局长徐光柱带队,一行3人迅速赶到撮镇镇受灾现场,进行灾情调查。

7月4日13时30分,县县城开始降水。至15时雨强增大,从高密度雨量网上发现,强降水集中在县城以南15公里一带。

二、灾情评估

据县民政局后期的初步统计:

2012年7月4日15时县撮镇,镇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中,无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仅部分低洼地区一些房屋暂时进水,但很快退去。

由于强降水范围较小,没有形成大的灾害,对农作物影响不大。

三、天气预报形势分析

7月4日上午市台会商时指出,我区处槽前,K指数达39℃,比

湿达15。综合数值产品资料,提出“要注意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结论。

在省台指导下,下午14:10市台值班人员发现,在多普勒雷达回波图上境内有对流回波发展,立即告知局值班员,请其密切监测并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

对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县局早就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及时了预警信号。局分别于下午15点50分雷雨大风黄色预警,16时暴雨黄色预警,17时30分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

另外局业务人员在局长徐光柱的带领下,及时深入现场进行灾情调查,通过气象短信不断和更新雨量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篇7

1.1 护理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

1.1.1 护理观念陈旧落后 现代护理的进步,促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本,以社会群体为中心”护理观的转向,也促使单一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扩展,因而,社区护理人员应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念,高度重视和积极尝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情形中,部分医护人员深受旧护理观和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延续重治轻防的陈旧观念,对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服务意识缺乏、教育方式单调,教育内容泛化,更无法进行积极的经验总结和合理的创新。

1.1.2 工作角色认知片面 随着护理观的演变和护理模式的扩展,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角色和职能范畴由单一趋向多元化,作为一名社区护理工作者,不仅仅要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承担为患者康复所需要的医学教育工作,而且要扮演教师和顾问的角色,对社区相关群体,实施健康教育,护士有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患者等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但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角色和职能范畴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就必然导致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应采取措施的合理性,认识不足,执行起来就会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1.1.3 经验不足,技能匮乏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系交叉性应用学科,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国社区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社区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当前社区护理队伍学历相对偏低,知识面狭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涵产生误解,将其同临床健康教育,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无法针对患者和健康人群开展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

1.2 护理人员客观层面的原因

1.2.1 时间保障不力 当前特别是乡镇社区卫生机构护理编制不足,致使在社区护理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社区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

1.2.2 学习机制欠缺 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参加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技能老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实施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1.3 社区管理层面的原因

1.3.1 质量控制办法模糊 我国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管理滞后,在人员培训、规范实施、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上均不完善,亟需改进管理体系,发挥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1.3.2 人才缺乏 目前,社区的护理人员,大部份都是年龄偏高,临床工作有困难来到社区,知识老化是阻碍社区健康教育主要原因。

2 对策

2.1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护士从被动地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

2.2 鼓励学习,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知识和技能领域教育,社区护士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才能适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社区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以致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2] 薛惠锋,常远主.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小流域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单元,将水利、农业和生态三者相结合,充分考虑小流域现状,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佳、生态环境好、农业综合效益较好的三者共赢。

目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并进入实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立体开发”、“水力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基地”模式等多种模式[[ [3] 刘海滨,窦贻俭,朱继业. 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 22(2):58-61],4[ [4] 韩玉玲. 浙江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J]. 水土保持通报,2000,20(3):50-53]]。但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短,相关文献较少,且涉及内容较多,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笔者结合当前的工作,以庆元县为例,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推广提供参考。

1 庆元县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北面与丽水市的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67公里,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全县下辖7个镇、13个乡,2010年末总人口2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4万人。

在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85.5%;农业耕地16.06万亩,占5.6%;河流3.45万亩,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万亩,占7.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由于本区多山地,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以单体项目为主体,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基于农业的一项经济性活动,必须立足于水利、农业和经济三要素。庆元县地处浙南部山区,山多坡陡,农田基本建设难度较大,加上常受台风影响,造成洪涝灾害,农田被毁,又时遇干旱,导致作物缺水,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加强庆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对提高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将小流域概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对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完善区内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开发也有利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庆元县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完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寻求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对促进庆元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与成效

庆元县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每年立项开展基于小流域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4年来共实施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716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88万元。新建堰坝118座,开挖疏浚河道43公里,衬砌渠道200公里,新建水池172座,防洪堤43公里,机耕路268公里,机耕桥79座,加固扩容水库7座。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该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为庆元县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庆元农业形成以粮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茶叶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

庆元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709毫米左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76小时。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较大,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水资源总量达22.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0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98万公顷,是浙江省人少地多的区域,大量坡地因基础设施跟不上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据估计可开发土地资源达1万公顷左右,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3 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田间工程配套率50%,灌溉保证率只有50%,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55,防洪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农田经常遭受洪涝和旱灾的影响;农业经济后劲不足,龙头企业建设有待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转化率偏低;农业基地规模偏小,规模效益未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转化率;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基地规模。从而大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笔者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4.1 经济性要素

经济性要素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为资金的投入,2004年以来,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以省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占总投资的68.89%,村群自筹次之,为13.48%,县级配套再次之,为12.87%,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这种资金投入组成结构也和庆元县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又提高了各级的积极性。第二为注重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基于小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注重提高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培养既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又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2加强技术力量,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项目数增加,资金量增大,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近两年我县农发办增加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增强了技术力量。同时,县政府提供了资金,购置了一辆工作用车,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联席会议决策,部门协同推进。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多,需要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配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召集,财政、审计、监察、招投标中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透明操作,争取部门配合、协同推进。

4.4 明确乡镇责任,搞好政策处理。

我县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县重点投资项目,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双业主制,把所在乡镇政府作为业主之一,负责政策处理,协调解决涉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各种关系,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4.5 规范工程招标,加强施工管理。

篇9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越演越烈,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笔者通过平时和学生及家长交流沟通,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家长对孩子唯学习成绩论。 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认为,只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才会使孩子学习不分心,学习成绩才不会受到影响。比如班上有位男生,家离学校就不到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为了节约在路上走的十来分钟的时间,父母在学校旁边专门租了间两居室的套间,全家搬了进来陪读。

2.学生自理能力的欠缺。当前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从小就得到家里人的过分关爱和呵护,其独立生活呈现脆弱化。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寝室里空调,热水器和洗衣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但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

3.家长的隐性成就感和不安定感。在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教授进行的一项关于父母意识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60.6%的父亲和63.3%的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陪读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既有一种责任感,又寄予很大期望值,往往父母把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独生子女使父母不敢轻易地去尝试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更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失败,担心子女成长的不确定性使父母全身心地投入陪读。

4.学生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或其他。班上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上网,沉迷网游的现象严重,有个别学生甚至出现逃学、旷课等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家长为了强制监督、有效隔离,促其成人、成才而选择“陪读”是必要的。另有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疾病、虚弱,挑食)需边上学边药疗、食疗等,家长不得不“陪读”。另外,也有个别学生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方式而选择了租房陪读。

二、陪读的影响

(一)陪读的积极影响

1.陪读是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途径。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正不断走向成熟,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苦恼的事情,需要和父母及时进行交流。有这样一个例子,班上有位女孩是住读生,高二上半学期有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甚至出现在周末下午无故旷课的问题,成绩也直线下滑。作为班主任,我通过与该生谈心,了解到她因为在寝室与其他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想搬到校外住但家里又不同意,内心感到十分痛苦。通过做家长的工作,现在有母亲陪读的她心态有了极大的改观,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陪读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督促,至少在空间上拉近了与老师和孩子的距离。特别是在子女学习成绩滑坡时,家长陪子女学习,一起探讨遇到的问题,便于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孩子,同时通过及时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益。

另外,陪读对于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对于子女的不良行为和嗜好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加以引导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陪读的消极影响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陪读对于学生和家长主要存在下面一些不利的影响:

1.陪读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精神负担。专职陪读的家长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父母,本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创收主力,只能丢掉了手头的工作到学校附近租房子全职陪读,家长本人没有了收入,但日常开支却更大了,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笔者班上有一对双胞胎来自下辖县的农村,父母本在小镇开了家文具店勉强养家糊口,两兄弟高一时在校住读,后来因为成绩不理想,弟弟也体质较差,家里为了不耽误两兄弟的学业而忍痛盘掉了店子,父亲在外打零工,母亲全职陪读,同时在一家零售店打零工。前一阵子母亲想辞工全心照顾小孩,可两兄弟死活不肯,也可以理解,在家人付出这么高的代价下读书,子女的学习压力肯定更大,从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陪读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全职陪读的家长尤其是母亲与子女关系都比较紧张,笔者班上几位在外租房陪读的学生,几乎都出现过因此而出现学习情绪的的巨大波动;分析原因,主要是作为母亲一般都比较爱唠叨,由于没有了工作和社交的圈子,再加上正处在更年期,脾气容易暴躁,总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刻看到成效,从而导致父母和子女的对立情绪特别尖锐,对此我的建议是家长应该对找些宣泄的渠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找些轻便的工作,或多认识些周围有相同经历的朋友谈心交流,尽量避免一天24小时的盯着学生,让双方都感到身心疲惫。

另外,陪读对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家长陪读,孩子会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如前文所述的那位女生就因为与同寝室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就选择租房陪读,这个选择在笔者看来是不恰当的,毕竟人是要在社会中生存,要培养团队协助能力和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

三、对陪读的几点建议

1.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家庭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因为陪读或盲目的跟风,导致家庭经济状况陷入了困境,从而影响到小孩的学习心态,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家庭悲剧的发生。

篇10

1 建立健全基层卫生院控制交叉感染管理小组和质量控制小组

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乡镇卫生院常抓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在控制交叉感染中的应用,近几年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质量控制科主任、医务科主任和护士长为副主任的医院管理组织和控制小组。各卫生院人员上下一盘棋,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认真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达到规定质量标准,把卫生院交叉感染控制到最低水平。具体目标为:从监测范围质量、消毒灭菌质量、抗生素合理使用目标、全员职业教育、各种制定制定和施行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医院内感染控制。同时每年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评价、修改交叉感染控制方案。通过制定医疗服务质量计划,为卫生院提出了医疗质量服务制度、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方面的措施。执行三级医师查房,疑难、重大疾病、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入院三日内确诊率≥9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病人满意率≥95%。为达到医疗质量保证和上述各种制度的贯彻落实,院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调动相关人员每月对各种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提出效果评价,发现问题后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再反馈到相关科室改进,直到合格达标,每季度对执行制度好的科室和不好的科室以晨会、院内经验交流的方式通报、表彰、奖励,同时也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

2 强化卫生院职工交叉感染控制意识

目前,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保积极性很高,参保率增加达到 90 %,门诊和病房病例明显增加,但是医学教育、有关控制交叉感染的意识相对不足,卫生院医护人员少,工作量大,汉语言文字认识少,因此,工作人员还存在一个交叉感染控制理论再学习提高的过程,为了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性,我们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知识讲座、邀请上级专家到卫生院教学或派人到上级参加相关培训的好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强化交叉感染监控理念,人人参与,明显地控制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加强交叉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目前,各乡镇卫生院大多设置大内科、儿科、妇产科病房,门诊,预防保健科,感染科等。在医疗护理中以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主,但是为了产房安全配置专门消毒供应人员,同时倡导医护人员保持清洁、消毒理念,时刻监督购置安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以保障卫生安全,并对医疗护理活动场所每季度定期紫外线灯使用过程的强度进行监测,促进卫生院医护购置药械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确保了医疗护理、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结合医院“三级”训练,教育医护人员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健全日常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自觉地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从各方面来控制和减少卫生院内感染。

4 加强卫生院重点区域的管理

普通病房与产房、感染科病房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划分区域,分别管理,并将妇产科、内科、注射室、供应室作为院防重点环节,接诊室严格接诊制度,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换药室、注射室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有效照射,病房收治患者力求将同样病种人员收住一病室,感染科设置在专门病区,医护人员都必须加强无菌理念,认真执行消毒与隔离管理措施,精确熟练地把握无菌观念及无菌技术操作,预防交叉感染

5 严格把好供应室消毒无菌关

加强基层卫生院供应室的管理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举措,如果有医疗用具灭菌不合格会直接引起医源性感染,如注射器、输液器、各种穿刺用品等清洁消毒灭菌不合格,最易发生交叉感染,据此,卫生院近几年一直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输液器、引流管等。凡是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废弃物集中由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消毁或环境保护、安全部门统一回收处理,基本杜绝了卫生院医源叉感染。

预防医源叉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是搞好消毒灭菌工作。对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汇集场所,众多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飞沫、饮食、餐具、药品、生活用具、医务人员的手、医疗器械、输血输液等多种途径由患者传播给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探视者,从而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认真做好医院消毒工作及时杀灭各个环境(环节)中的病原微生物,可大大降低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卫生院通过严格配制有效浓度的高效消毒液进行消毒工作,加上控制感染专业人员定期到相关科室进行督导,指导督促清洁员加强灭菌观念以保证各科认真地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达到预期目的。

6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院领导为主的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各个环节、病区抗生素使用情况,尽可能根据病种病原学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乱用或多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有些情况下使用窄谱抗生素,常用廉价的抗生素,以免产生各种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因此,如果必须应用三联的抗生素,对三联用药要进行审核,申报,登记,从而减少耐药与交叉感染发生。

7 效果评价

通过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率的发生,不但需要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还要严格管理,勤务实,领导重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才能使院内交叉感染得以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轻患者费用和精神负担,保证了卫生院工作 的正常运行,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提高了我卫生院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8 存在问题

篇11

当前村镇规划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小康建设和现代化的全局,具有政策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的特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市一乡一镇(罗坊乡、大湖镇)规划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进行分析。

一、当前现状与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村镇建设还未能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

(1)村镇规划盲目求大、求洋。我们山区的村镇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的农房建设。二十多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小康村的建设和扶贫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山区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城市郊区、铁路和国、省干道沿线的村镇面貌变化较大。但村镇各项设施落后,房屋简陋,使得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不少规划设计却不切实际的用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居住用地成倍超标,道路占地大大增加,房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严重,如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

(2)村镇建设盲目攀比。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而许多村镇建设的试点又往往给人误导:整齐宽阔的道路,装饰气派的建筑,导致村村像城镇,乡镇像农村。如果村镇建设试点都是靠外部资金的投入,而不强调内部潜力的挖掘,管理上的经验总结,盲目模仿城市的做法,那么我国许许多多的村镇何来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这样的试点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推广作用。

(3)村镇吸引力偏小。山区村镇的地域条件相差很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甚发达,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中,村镇所具有的职业转变优势和地区转移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镇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再就业。村镇对资金吸引力不足,就只能使农业经济继续维持粗放经营,无法产生出积聚效应。

(4)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严。尽管国务院曾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使之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因此,多年来大部分地方农民建房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自留地甚至农田随意报建,面积不限,产生一户多宅、单家独户住房现象普遍。同时“农转非”户、进城就业户,所闲置的农村住房没有及时清理,土地浪费严重。

二、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必要性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管理的依据,也是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框架。构建具有当地特点,以功能分区为结构、以经济联系为内涵的村镇建设新格局。

一是突出特色。根据各乡镇其不同的区位特点为,自然条件,经济类型,在总体规划中突出其特点,如我市地处景区的贡川镇,突出风景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在景区周边的中心村原址改造和节约土地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制定完善规划建设方案。我市曹远镇及其工业开发区都在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之一,也是城区的“大门”,它能给进入市区的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影响。建议将我市曹远镇纳入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专项规划内。做好城市规划区外城市周边建筑物风格的控制,和城区做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特别是新建的新村建设点,严格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把握好村民房屋斜屋面,塑造特色风格。

二是对近期将建设发展的地块,抓住详规的编制;对中长期建设发展的区域,抓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量化,在修编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对村镇重要地段及主要路段,结合可能实施的建设项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我市燕南街道吉峰村新村建设规划。

三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规划的弹性,如村镇内功能区的兼容性。从而避免在实施规划时因建设项目的变化而频繁地修改规划,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近期规划建设中对各项指标控制,以保证环境质量为原则,使各项建设活动不会盲目进行。

三、村镇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有利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聚集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按照不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为辐射圈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村镇建设要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形象工程”,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要把小城镇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不断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二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居住点分散零落,户均占地面积大,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需要拆迁。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引导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完善农村集中建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集中居住区对建房户的吸引力。规范农民建房的审批,坚决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农房建设,遏制农村居民建房散乱状况。对于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地方,暂时停止审批农民建房。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农村集中居住的良好格局,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要根据区域实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不同科学地加以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应将生活、生产等功能区划综合考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设计,力争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要正确认识规划建设村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要坚持一步到位,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和广大民众的愿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化村镇”。

4.2处理好土地调整,严格执行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状用地潜力,尽量不占耕田。本着节约耕地,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原则,在分析建设用地条件的基础上,理顺路网,确定中心,合理布置各类用地。对布局混乱、浪费土地严重的村民宅基地做合理调整。在土地调整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地补地。采用当地生活习惯,规划建设村民房屋及院落形态,通过不懈努力塑造自己独特风格。

4.3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在乡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本着既方便生活生产又节约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办法,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发展方向,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坚持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完善配套。规划既要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又要有超前意识、现代观念。

4.4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一是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针对村镇规划面广量大,村民规划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规划监管工作面临全新课题的现状,应该首先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如在查处违法建设时不是简单地下通知,而是把查处现场变成宣传规划法律法规的课堂。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充分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服从管理。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委作用。积极探索执法部门与辖区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委查处违法建设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快速反应。三是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村镇管理新路子,加强执法力度,使村镇建设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的落实,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造。村镇规划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过我们的努力完成好各有特色村镇规划建设,实现建设依托规划,规划服务于建设。造福于村镇,受益于村民。因此对村镇规划的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