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师风师德学习计划

师风师德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师风师德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2、学习并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读好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认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4、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5.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爱心育人,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6.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篇2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精神,以聚焦“问题解决”为中心,我园坚持立足园本、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积极探索有效的园本师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园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1.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完善教师心理品质,培养师德高尚、心理健康、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2.进一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之综合能力和锐意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服务。

三、培训要求:

1.培训人员需准时参加培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做好请假工作。

五、培训形式

2.持着虚心好学的态度,认真参与培训,做好相关记录。

3.参培过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幼儿园将组织定期考核,检验培训成果。

六、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师德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_》等,加强教师法律素养及师德意识。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开展自学活动,继续学习相关师德内容。学习后将学习所得以师德反思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

(二)教师专业研习

组织各教师参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研读,并进行互动式研讨,进一步分享交流教师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此外,拟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为个人专业发展制定计划。

(三)班主任专题研习

开展班主任工作专题交流,各班班主任结合自己日常班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建立良好班级常规,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形成班级特色良好班风。

(四)教师技能大比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激励教师岗位训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我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一学期教师岗位练兵情况,组织教师歌唱和美术比赛活动。

(五)信息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必将发挥的潜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将开展网络研修、自学与集中讨论的方式,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及互联网的基本使用,初步掌握最新的软件技术,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六)读书活动

开展“三幼书飘香”读书交流活动。8月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撰写、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并于9月5日前推选优秀读后感(纸质文稿)交教育局参加上级评选.

七、培训措施及要求

1、加强园本培训过程管理

加强对园本培训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保证每位教师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成效”,让教师们在学习中感悟、反思中

前进,不断增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2、集中培训要求:

(1)严格遵守培训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每日签到,不得代签。

(2)学习研讨时保持会场安静,不大声喧哗、接听电话,不随意走动、离场,做到认真发言、专心记录;教师孩子要妥善安排,不进入会场。

(3)注意节水、节电,保持环境卫生。

(4)按时上交各类资料。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教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领悟宗旨,解放思想,更细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的贡献。

二、学习内容:

1、深入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将

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采取读报告原文,分章节学习,交流研讨形式进行,使教职工深入理解“十”精神实质,并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认真学习国家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法治意

识,树立“依法治园、依法执教”的思想,自觉维护教职工自身与幼儿的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师德内涵建设,拓展师德建设的

载体。

4、认真学习各级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

三、学习形式: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研讨、网上论坛等方式,提高政治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学习要求及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认真学,深领悟,学有所用,落到实处。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把学习理论同指导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学有所思,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3、幼儿园领导班子做到带头学习,联系实际,积极引导,为提高学习实效尽职尽责,并督促教师积极、准时参加,并及时做好笔记。

4、全园教职工,必须坚持认真学习,积极发言,付诸行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

5、坚持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规范性,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要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的学习计划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师德素质,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本学期,制定自己的个人计划如下:

1、深入学习学校《师德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并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读好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认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4、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5.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爱心育人,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6.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7.规范收费,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法规。

不擅自收费。不搞有偿家教,不向家长索要或暗示馈赠钱物。

8、认真做好家访工作,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尊重家长,做到和气、平等友善,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网,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3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四、德及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篇4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要求:“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涉及所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所教对象,以及所教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习风格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所教对象(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研究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成果来组织教学对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风格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习风格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较早系统地提出学习风格概念并对学习风格类型开展研究的主要有Dunn夫妇,Price,George,Keefe和Reid等人。Keefe (1979)将学习风格描述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作出的反应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id (1987)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自然的和习惯性的,不会因为教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Dunn夫妇和Price (1979) 则认为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他们对学习环境的选择、情绪、对集体的需要,以及生理的需要。综上所述,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Reid(2002)认为,学习风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中性的东西,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也有自己学习风格上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学习风格是一种自然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上的倾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国内学者在学习风格方面也作过大量的研究,如王初明(1992)调查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490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及其与学习成绩的优劣之间的联系。余心乐(1997)对北京三所高校(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149名英语本科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还对被试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总体倾向和差异作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风格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认识并研究学生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特点,并采用适合这些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改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对自己学习风格的特点有所了解之后,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特点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基于学习风格差异性的个性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人特点,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来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发挥学生的长处,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教学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证明此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方面有优势。

1.受试对象和学习风格调查

为保证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教学实践的对象是邢台学院外语专业2008级的两个平行班,每个班学生人数为35人,随机指定1班为试验组,2班为对照组。两个班在教学实践开始前的学期期末考试中平均分无显著性差异。教学实践是在《综合英语技能》课里展开的。在试验组任课教师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在对照组任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性。

教学实践开始之前,用Reid (1987)设计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调查表统计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统计结果表明受试对象在感知学习风格上最倾向于体验型的学习风格,其次是个人型的学习风格,其他的依次为动手操作型、听觉型、视觉型和小组型。体验型的学习风格是受试对象的主要学习风格,这说明他们在学习时如果能亲身参与课堂活动、实习活动、角色扮演等,就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学实践

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后,试验组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这一客观事实,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亲自体验学习过程,当然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鼓励学生兼容并蓄,调整和改进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并且培养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学实践为期6个月。

3.评价手段与结果分析

教学实践的效果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期末考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经过统计期末考试成绩,汇总调查问卷的反馈,我们发现,在成绩上试验组比控制组的《综合英语技能》平均分高出2.04分。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了学生成绩提高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高,觉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认为能较好地提高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风格的长处和局限性,能够根据学习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3)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该门课程,学习兴

趣高。

三、建议和启示

虽然本研究历时时间短,但是教学效果却是明显的,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差异性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效率。它对教学有如下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分配课堂时间,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做到: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涉及所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所教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式应该具有个性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支配地位,几十个学生一个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人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发挥学生的长处,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薄弱环节。

2.“自主学习”是目前外语教学界提倡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之一,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解脱教学和教师的职责,要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必须更新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是在严格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个人特点,使“目标”和“任务”个性化。

3.学习风格的测量和教学中处处体现基于学习风格差异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风格的了解,知道了自己学习风格的长处和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调整原有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同时学习和掌握不同的学习风格,以对付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挑战。

参考文献:

[1]Dunn,R.&Dunn,K.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A Practical Approach[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8.

[2]Keefe,J.W.Students Learning Style: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M].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79.

[3]Reid,J.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of ESL Students[J].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05-02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作为化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有机化学,其内容渗透至各个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制药、化工、应有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冶金环境等专业的必修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为后续理论课程、毕业论文、科研工作、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近年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认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化学史、学科前沿结合,谈谈体会和实践。

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缺失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志必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对有机化学兴趣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可见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是理工科化学类有机化学教学重中之重。目前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机化学学科的原因。有机化学学科本身具有“多”、“杂”、“抽”、“偏”等特点,因而学生难以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有机化学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物理、化学性质多样,学生不易理清线索,不易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机化学存在大量抽象概念、理论,如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电子云、化学键、活化能、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学生不易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易发展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一般规律中有特例,学生不易把握区分点,不易熏陶化学情感,难以激发终身从事有机化学工作的志向。

2.学生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造成兴趣缺乏。部分化学类的学生对化学类专业并不了解,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部分学生虽目的明确,但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没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不足,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内容抽象、思维跳跃较大、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少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钻研,但有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深入钻研的精神;有的学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等;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要求不适应、专业学习与业余兴趣间存在矛盾及心理上的不适应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

3.教师素质因素。教师的品行修养、专业素质、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授课水平及教学研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充分考虑本校理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和教学要求,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谈一些教学内容上的体会和尝试。

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及技能,学会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而且要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有机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如在烷烃自由基反应中,联系到重大疾病的预防、材料抗老化,引起学生的思考;烷烃的应用中,联系到汽油的质量,再拓展到军事武器的装备与国防事业,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介绍烯烃时,引入水果、鲜花的催熟,再联系水果、鲜花的保鲜;烯烃的聚合反应讲解结束后,让学生从感受所穿衣服的外观稳定性、坚牢耐用性、穿着舒适性等,再拓展到材料性质、应用;介绍醇的磺化反应时,引入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洗涤、化妆品等日化、药品、石油开采及选矿等行业中的应用;讲解醇与磷酸反应时联系现代农药,引入现代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讲解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含氮化合物与亚硝酸钠的反应,使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无所不在,学习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感觉到学习有机化学其乐无穷,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有机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将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国防计划、人的自身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如介绍卤代烃时,介绍含卤素的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介绍氟利昂,提到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讲解Williamson合成醚的反应时,在讲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以既能提高汽油抗震性又能无铅化、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为例,介绍了工业上原子利用率为100%的甲基叔丁基醚的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工艺的先进性对生产重要;苯甲醚的制备,介绍书本上的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后,介绍现在工业上用无毒碳酸二甲酯使反应变得绿色经济环保。介绍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广泛应用在药物、食品添加剂、塑料生产中,但最典型的催化剂是强酸,腐蚀设备的同时又污染环境。有机化学正视这个现实,不断用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去寻找绿色的、原子经济性的生产工艺,提高收率,成功地解决了污染问题。在含氮化合物及其反应的学习中即引入这些化合物在医药、染料、食品的应用,也讲解这些化合物的滥用,比如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事件,让学生明白,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和技术。将社会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具有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家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和科技素质在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3.与科研工作结合,介绍有机化学前沿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从实验方法到基础理论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活力。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研实例进入课堂,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生硬的概念,而是身边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学习兴趣。如在讲完杂环芳香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后,笔者扩展到了近年来从事的荧光染料领域,介绍其发光机理及其在生物分析、能源、仿生催化、荧光探针、光电材料、医药方面的应用,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抓住时机,介绍了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拜耳在有机染料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他母亲所希望的“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愿望,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发现和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让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讲完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后,将知识扩展本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的可再生资源转化:生物质能源的前体成分之一——生物质基多元醇,可以通过生物质水解,比如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加氢转化为山梨醇(六元醇)、乙醇、丙酮、丁醇或从植物或动物的油脂中富含的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中获得甘油(三元醇),它们进一步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原料。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与化学史结合。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重要理论及重要的反应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甚至扩展到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及社会贡献去解读这些知识,将书本上静态、抽象理论和反应变成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知识。如范特霍夫和勒贝尔的碳四面体的结构理论、凯库勒梦中的苯环结构式、伍德沃德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布朗硼氢化反应、狄尔斯和阿尔德的D-A反应、格氏试剂的由来、黄鸣龙反应的偶然发现等。尽管这部分所占的教学比重非常小,但通过引入化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把握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而且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机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激起补充完善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活跃思维,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篇6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急剧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对象及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当今,设计原则的易变性以及设计知识的交叉性,意味着设计作为一个专业要获得幸存,可能会逐渐减少对传统设计教育的依赖而更多的富有策略地去响应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被环境问题和开发技术所影响。”因此,设计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在这种挑战下怎样根据专业定位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去培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课程学习模式,在课程之外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无缝学习化课程的内涵

纵观全球,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课堂。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慕课、社交网络学习等,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协作学习等。这些新兴科技、学习方式及教育理念给教师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赫伯特・西蒙1972年就断言,信息需要耗费注意力,信息的泛滥可能导致注意力的相对贫乏。对于在学习中要经常性地收集信息、分析资料的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是新机遇还是负担?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是个重要的问题。

无缝学习的概念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2006年我国台湾学者陈德怀教授首次在移动学习基础上提出无缝学习的概念和框架,并呼吁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英国沙普尔斯(Sharples)教授认为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及其他教育科技手段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衔接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无缝学习空间,而学习者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将成为他们无缝学习的中介工具与学习中枢。

2无缝学习化课程模式综述

关于利用移动信息平台开展无缝学习课程模式的创新,国内外已有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Peter Seow(2008)教授提出了基于时间、空间、社区、情境、内容、认知工具、人造物七个组成要素的无缝学习模式,其核心是基于认知工具、学习者与教师、专家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进行学习互动和知识创造。基于5R适应性框架,Kinshuk及其研究团队(2011)提出了无缝学习空间中基于情境感知的适应性移动学习系统架构,为智能化地采集处理并运用情境感知的动态变化信息以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一套新型系统设计方案。此项研究所提出的5R适应性框架和基于地点的自适应移动学习系统构建框架成为移动学习技术及无缝学习空间向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的新起点。

余胜泉教授主持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构建基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将课内学习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与家庭学习相联结的无缝学习模式,以及设计相应的无缝学习活动为核心,提出了基于手持式网络系统环境的无缝学习模式,为实现学校学习、家庭学习以及社会学习的无缝联结提供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关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无缝化学习,刘云(2014)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策展平台设计,探讨如何设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策展优质数字资源,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余胜泉教授提出基于学习平台的微课设计,认为微课是在基于移动平台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由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四部分构成。在微课使用过程中,每个用户都有机会主导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贡献者和共同建设者。学习不仅是浏览信息内容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连接与共享的过程。通过社会性聚合机制,学习者可从不同的学习或实践共同体中得到高级认知能力的训练。也有不少学者就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微型学习的实际应用开展研究。首先,张艳超等(2013)针对职业培训类课程,通过学习需求、资源建设、平台搭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环节的调研,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支撑下,适合新生代员工的继续教育模式,以及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次,王晓玲(2013)通过比较微信、QQ两种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在分析群聊的发言频数、活跃程度、学习满意度等数据的基础上,验证微信公众平台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无缝学习化课程模式创新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热点和趋势,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特别是国内这两年使用比较广泛的微信平台的专业学习实践也正纷纷展开,而且关注点主要放在学习资源的建设、用户与学习平台之间的互动以及有效学习的评价上.

3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设计无缝学习课程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倾向于鼓励学习者不是去寻求持久的解决方案或答案而是去打开陌生的领域和接触新的想法,通过鼓励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做法,并探索不同的含义和解释。艺术设计的学习是有经验的连续变化的修正,更新和自我建构重点是创造力、创新和超越现状。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微信为主要移动平台的手机来有效地增强环境,并支持设计学习以及在课堂内外实现无缝学习。

3.1模式特点

(1)学习时空的无形扩展。首先,设计学习因为有了移动设备可以无限拓展。活动始于课堂,由老师引导,还可以在课外持续,最后再回到课堂总结。例如,做设计调查,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并开始,课下用移动设备做调查、收集数据、拍摄照片,再将其带回课堂分享研究成果,这就是在不同地点之间实现无缝化和连续性学习。其次,通过微信平台的朋友圈、公众号等,扩大学习圈。学习者与正在学习本内容的学习者可以编辑制作学习内容,并与不同专家产生联系,形成学习圈子,不仅可以找到这个知识领域内最权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本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这种学习不是传统课堂上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模式翻版,而是一对一的学习,更是多对一的学习,多个权威领域的专家来指点你,从多人处获取智慧。

(2)学习资源和活动的扩展。信息技术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海量学习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支持发挥用户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群建共享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贡献小型学习内容,微型内容汇聚可以形成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资源生成链条,满足未来学习资源无限扩展的需要,满足不同群体乃至个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学习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行业人士与学生之间的流动,在参与学习的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认知网络,收获持续获取知识的管道与人际网络。

3.2模式价值和应用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创新思维和加强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上,不仅满足知识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运用。鉴于此,在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创新的应用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基于微信平台,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群建共享动态生成性学习资源。微信平台的即时性特点让学生能及时分享信息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拓展。除了教师针对课程和学习任务进行即时的信息和资源、案例的推送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发送出来,经多人点赞后即可形成优质的学习资源。

(1)通过微信平台建立互动性更强的实践社区,创新拓展学习情境,建立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体系。微信的朋友圈、群聊功能大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行业人士之间的互动学习,让设计交流变得更加活跃与富有创造性。扁平化的信息体系让各具优势的师生能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知识社区的构建。微信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相关内容的资源,更提供了以内容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工具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学习者来说,微信平台已经不再只是静态的学习资源,而是一个能持续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管道。通过参与互动,学生将获得来自工厂、设计师、销售管理各方面的广泛渠道。产品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特色不仅仅是创新的产品开发,还有营销、管理能力培养,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学会“微营销”,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的培养。

篇7

近年来,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成就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采油的同时出现大量水为例。我国的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其每升油的平均含水量约为89.5%,这就意味着每100升油当中有89.5升水,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产油量低的原因所在,后期处理的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如何在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保证油田稳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增产的目标。目前所采用的控水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物理方法。众所周知,油和水是不相融的,此外,油的密度比水小,因此会漂浮在油的上方。如果在水层和油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水泥、树脂和有机凝胶等在分层处设置一个非渗透性的屏障,从而把油和水有效的分割开来;第二种,采用化学方法。当油层和水层位于同一层面,依靠单纯的物理方法无法将二者分开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选堵剂对油水进行封堵,从而有效的达到油水分离的作用。

1 实验内容

1.1 原材料和实验仪器的准备

原材料:油基凝胶:由羟基硬脂酸和原油共同组成;水基凝胶:即化学选堵剂,由酚醛树脂交联剂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以及木质素磺酸盐合成。

仪器设备:旋转粘度计;可调电动搅拌机;岩心流动实验装置;电子控温水浴锅以及填砂模型管等。

1.2 填砂模型管的制作方法

填砂管要求直径25mm,长度400mm,填充物为石英砂,直径大约在30μm~40μm。1)首先要把石英砂放在乙醇溶液中浸泡大约24个小时,接着在温度为105℃的条件下烘干,然后用浓度为10%的盐酸冲洗10min,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仍然在温度为105℃的条件下将其烘干;2)经过硅油处理后的成分为10%的石英砂,表面形成了一层轻微的亲油薄膜;3)经过硅油处理后的成分为30%的石英砂,表面形成了一层适中的亲油薄膜;4)经过硅油处理过的成分为70%的石英砂,表面则是形成了较高亲油性质的薄膜;5)将经过处理的石英砂作为油润湿体系;6)将聚四氟乙烯干粉作为填充物,以此充当有润湿特征体系。

1.3 如何测定突破压力、堵塞率以及残余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方法:1)我们选择饱和岩心用来实验;2)在氯化钾溶液中以每分钟0.5mL的速度倒入饱和岩心,直到岩心的出口端不再出油为止,保证注入压力不变,测出岩心封堵之前油相的渗透率;3)在相同状态下,测出岩心封堵之前油相渗透率;4)倒入化学选堵剂,控制温度在40℃,让其充分养护48小时,直到它变成胶为止;5)然后,再将浓度为2%的氯化钾溶液以每分钟0.1mL的速度注入,调整压力,使其从零开始,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升压至出口端滴下第一滴液体为止,此时,记下进口端压力表的示数,这就是化学选堵剂的突破压力,然后接着用浓度为2%的氯化钾溶液注入,直到示数显示基本稳定;6)紧接着向里面倒入油,记下油和水的残余阻力系数以及选堵剂的堵塞率。

2 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

2.1 岩心表面润湿性对化学选堵剂封堵能力的影响

通过比较上述不同的填砂管可知,填砂管表面越湿润,化学选堵剂对水的封堵能力就越强。我们把A和F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仅仅凭借吸附作用就可以达到23.5%的岩心堵塞率。由此可见,从A到E的水渗透率之所以降低,都是吸附和滞留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其中凝胶滞留是主要原因,但是增加吸附量对封堵水更加有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化学封堵剂的冲刷的特点。

2.2 如何测定残余阻力系数

我们选用了水润湿性体系的A填砂管,选用的水基凝胶是由羟基硬脂酸和原油共同组成的油基凝胶和化学选堵剂所组成的,经过试验,我们测定出了残余阻力系数。我们选用的油基凝胶在经过油驱后的系数大于水驱后的系数。然而,经过水基凝胶处理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水基凝胶使得油相渗透率的降低要比水相渗透率的降低少。这是因为在多孔的介质中存在着油水通道的分离,油层经过水淹之后,大多的水道通过水通道流入生产井内,而油就只能被留在孔隙里面,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水相的系数和流动时的阻力,来促使油流动,以此实现选择性的堵水。

2.3 化学选堵剂的封堵性能的测定

我们以前面一系列的实验为基础,采用纯天然的岩心,其中保留一部分不做任何处理;另一部分对其表面进行抽提,让它形成水润湿的表面。而后,我们在进行突破压力和化学选堵剂的封堵能力测试时,要选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经过表面润湿性处理的岩心,其堵塞率和突破压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为岩心表面的亲油性趋向于亲水性了,所以堵塞率的上升是必然的。所以,岩心表面润湿性对化学选堵剂的封堵能力有相当大的影响。从实验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水润湿指数为1的水润湿表面的岩心,化学选堵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选择性。

3 实验结论

1)岩心表面越润湿,化学选堵剂的堵水能力就越强,其中,亲水的表面和亲油的表面,化学选堵剂所表现出来的堵水率不同;2)在选用油基凝胶的情况下,具有水润湿特性体系的填砂管经过水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小于油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在选用水基凝胶的情况下,经过油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小于水驱之后的系数;3)对于水润湿指数为1的水润湿表面的岩心,化学选堵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选择性。

4 结论

在探究岩心表面润湿性与化学选堵剂对油水封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具体的实验,把实验结果作为证据,以此达到了探究的最终目标,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不但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U024;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近年来,随着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计算机仿真模拟设计不仅在绿色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和普及,还从室内走向了建筑外环境。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不同绿化型式对于室外热环境和风环境的影响方面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比较[1]。但是,由于植物自身具有的流动性冠层、蒸腾介导热质传递等特性,用对于计算机模拟绿化植物的流体环境计算机模拟仍面临着是个难题,制约了CFD技术在定量预测绿化对于通风环境和热环境的影响方面的发展[2]。本文通过建立绿化植物的三维冠层模拟方法,结合植物冠层分析技术,建立绿化植物多孔介质模型,模拟研究了两种绿化型式对广州城市道路自然通风环境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拟合度验证,以期帮助定量化评价、优化道路绿化设计,进而为改善城市自然通风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1研究方法

1.1样地概况:

测试的道路绿地斑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南洲路(E113°19′, N22°47′),测试路段为东西走向,道路绿化植物种类简单,长势良好。绿化型式分为两种:一种为纯行道树绿化,乔木层种类为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另一种型式为行道树

基金/项目: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No.2011GA7800)、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2009B021500004)、广东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广州市教育局羊城学者科技计划项目(10B004D)。

第一作者简介: 聂磊( 1973- ) , 男, 吉林长春人,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园林生态、绿地植物。

下整齐种植有灌木层,种类为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Golden Leaves),其组成效果如图1所示。测试路段的道路两侧退界距离达到20 m以上,参考岩田达明等的分析结论,对道路绿化风场的影响视为忽略不计[1]。

1.2 植物冠层结构建模:

测量单株植物的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树冠外轮廓曲率拐点坐标等形态特征数据,其中曲率拐点坐标采用手持红外线测距仪测定。运用3DMAX软件建模出圆柱形、圆球形、尖塔形、圆锥形、卵圆形、倒卵形、钟形、伞形等园林植物冠层的不同结构类型。其中非洲桃花心木为倒卵形树冠,黄金榕为卵圆形树冠。

1.3多孔介质模型参数设定:

由于植物冠层可视为多孔介质,因此必须计算不同植物冠层模型的空隙度。冠层空隙度可由冠层分析仪测出,在阴天或晴天清晨,采用基于半球摄影的HEMIVIEW冠层分析仪对单株植物进行冠层数据采集,用鱼眼镜头捕获不同方向的冠层图象后,应用Delta-D软件计算太阳光直射透过系数,从而得出群落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冠层空隙大小、间隙率参数等指标数值。经计算非洲桃花心木树冠的空隙率在0.09~0.15范围内,黄金榕在0.04~0.10范围。

1.4 CFD仿真分析

:模拟工具为英国CHEM公司开发的PHOENICS软件,设定的气候条件参数为:东南方向(广州夏季主导风向),参考风速为2.0m.s-1(广州夏季平均风速),区域温度为28℃(广州最热月室外平均温度)[3]。边界风速满足梯度风变化v/v0=(z/z0)α,其中,v0为标准高度处的风速, 取2.0m.s-1,z0为标准高度,取10m,α为地面粗糙程度, 取0.0333。自然通风环境通用模拟体系由空气模型、植物冠层模型、下垫面固体传热模型构成[4]。采用流场模拟计算耦合迭代求解,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空气流场模拟计算的边界条件,由空气流场计算程序模拟得到整个计算区域空气的速度场和压力场,通过软件设置固定观测点,得出1.5m和3.0m高度的风速云图与压力图。

1.5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检验

:采用风速衰减率(R)来讨论不同绿化型式影响下的自然通风效果。R=1-Vi/Vo,其中,Vi,Vo分别指绿化带下风向及上风向观测点的风速(m・s-1)。从绿化带设定起点每隔5m共设置10处观测点,在每处观测点的前后各5m,采用美国Kestrel 4500手持式气象仪测定不同型式绿化带上风向及下风向的实时风速,高度为1.5 m。在计算机模型内输入上风向的实时风速,测出相同坐标的10处观测点的下风向模拟风速,并计算风速衰减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风速计算机模拟理论值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回归模型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绿化型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

大约2m高度以下的城市空间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高度大约在2 m以下,同时,3 m高度以上的道路绿化空间中,仅存在有乔木层分布,灌木层是无法达到这个高度的。故本文对1.5 m和3 m高度处的风速进行了分析。一般认为,风速>1m.s-1时,在夏季室外人们感觉是舒适的,风速>5m.s-1时, 会影响人们的活动[5]。所以,1~5m.s-1之内的风速,是比较理想的室外风速。经CF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单纯乔木绿化的型式下,1.5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达到了1.64 m.s-1的风速,而3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达到了1.31m.s-1的风速,都有着令人感觉较为舒适的自然通风效果(图2、3)。

绿化型式对于城市道路空气流动有着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行道树对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主要受控于树木郁闭度而非绿量。当行道树植株间距较密,形成枝杈搭接时,茂密树冠会在道路上方产生顶盖效应,阻碍污染物向上扩散,导致道路两侧污染物浓度升高,恶化街区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街道内气流铅直湍流强度的影响。对于没有树冠顶盖的街道,街谷内有较大的风速梯度,这将会有利于增强机械湍流的增强[6]。但在行道树郁闭度较高的街道内,高大茂密植物在减低风速的同时,不仅导致街区内部气流的垂直涡动减小,也大大减弱了绿化带内外气流的垂直交换。我们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5 m高度时单纯乔木的绿化型式较乔木+灌木绿化型式的0.47m.s-1的风速多出了近70%,而3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较乔木+灌木绿化型式的0.73 m.s-1多出了44.3%,表明有灌木层的存在,直接导致道路空气流通速度明显下降(图2~、3)。之所以1.5 m处单纯乔木绿化的道路风速较高,主要是因为非洲桃花心在1.5 m处仍处于枝下高以下,且无灌木层遮挡阻碍空气流通,因为风速衰减的较少;而在3.0 m高度时,乔木冠层对于自然空气流通起到了明显的阻碍效应,因此下风向观测点的风速纪录仅为1.5 m处风速的79.9%,整个模拟区域的风速也明显下降。

2006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热岛强度不高于1.5℃,同时夏季无涡旋死角,建筑前后压差不低于1.5Pa[7]。CFD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道路绿化处于开阔的室外空间,道路绿化带上下风向之间的正负风压维持在0.5~0.8Pa之间,基本上无法维持较为明显的风压。

2.2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检验结果

对1.5 m和3 m的CFD模拟风速衰减率和实地观测的风速衰减率计算结果进行了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分析,其中1.5 m风速衰减率的拟合度R2=0.726(P

3结论与讨论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近年来 CFD 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成熟的商业化CFD计算软件得到了不断地推广。CFD研究以 3 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作为计算的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把连续的计算域离散成许多个子区域(体积单元),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在每个体积单元上对控制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进而在整个计算域上分析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规律[8]。近年来,CF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领域,在该领域 CFD 被用来模拟室内外气候环境,然而在园林绿化领域,仍属于应用的初步阶段。目前通用的CFD 软件主要有CFX、FLUENT、STAR-CD、PHOENICS以及FIDAP等类型,其中PHOENICS是世界上第一个投放市场的 CFD 商用软件(1981),可以算是CFD商用软件的鼻祖。这一软件中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算法,如SIMPLE方法、混合格式等,由该软件的创始人D.B.Spalding及其合作者S.V.Patankar等所提出,并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9,~10]。

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获得清新洁净的空气、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自然通风是城市绿地实现节能、健康、生态等功能目标的重要形式。城市绿地的绿化型式对于环境的自然通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当前道路绿化方面,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物种之间竞争激烈,植株普遍生长不良,、干旱甚至枯死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投资和养护成本, 而且也不利于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尤其是阻碍了道路的自然通风[11]。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不同绿化型式在影响自然通风的场效应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可靠的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CFD仿真软件模拟出的分析图形直接显示出不同绿化型式对道路自然通风效果确实存在不同效果。乔、灌木绿化型式下的自然风速明显低于单纯乔木绿化型式,验证证明了灌木层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道路空气流通速度明显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如果从道路绿化的空气扩散、通风散热的生态功能来说,单纯乔木层的道路绿化结构效果反而更佳;然而,考虑到绿地的滞尘吸污、固碳释氧以及增加空气湿度等方面的整体生态功能,则更应推荐乔灌草的群落式绿化结构。综合考虑,道路绿化型式的最优方案应为既具备立体结构、同时又留有足够扩散空间的的疏落式乔灌草立体绿化结构。

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的风速衰减率数值存在良好的拟合度,证明CFD仿真分析能较好地预测道路绿化实际自然通风状况。在本项研究中,通过测定冠层空隙度来设定植物冠层多孔介质模型参数以及完成冠层三维结构建模的计算模式,在今后推广CFD分析绿地自然通风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在建设低碳可持续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实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对于评价为星级的绿色建筑乃至绿色低碳园区、居住小区予以高额的资金补贴。当前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热岛强度不高于1.5℃[7]。城市绿地在改善热环境、降低热岛效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在绿化领域欠缺良好可靠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而CFD仿真分析能够建立通用辐射计算体系,结合植物与环境的热质传递模型及地表、植被、水体、建筑等表面导热的有限差分计算方法,对有绿化情况下的城市热环境进行详细可靠的预测分析。因此,今后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应大力推广CFD仿真技术在预测绿化方案在自然通风及热环境方面的实施效果应用,帮助定量化优化绿化设计方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使城市绿化在真正意义上走上生态可持续设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岩田明,木村敦子,持田灯,吉野博,大三,吉田伸治.木の流体力学的果の再のための植生 Canopy モデルの最化:(その2)Green 型モデルに含まれる新たなモデル数の最化[A]. 日本建学会大会学演梗概集[C]. 东京:社法人日本建学会,2003. 723~-724.

[2]邱英浩. 植栽树冠形状对风速衰减之影响[J]. 都市与计划,2012,39(1):52~-70.

[3]唐毅.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3(4): 352~-356.

[4]王珍吾,高云飞,孟庆林. 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J]. 建筑科学, 2007,23(6): 24~-27.

[5]周淑贞,束炯. 城市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王翠萍,陈洋,钟珂. 城市街道空气质量与道路绿化型式的关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16(6):7~-9.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Chun C , Kwok A , Mitamura T , et al. Overall thermal sensation ,acceptability and comfor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1): 45~-50.

[9]林波荣.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4.

[10] Michael B, Heribert F. Simulating surface-plant-air interactions inside urban environments with a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 2005, 13, 272~-284.

[11]聂磊,代色平,陆璃. 广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效应分析[J]. 2008,35(4):29~-33.

篇9

一、我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

1.建立实施方案,完善规章制度。

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中心学校制定了《XX镇中心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具体实施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中心学校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工作计划。同时修订完善《坐班考勤》、《廉洁从教》、《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等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这些制度的逐步落实,教师的师长形象、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XX私立学校离我校只有不足半华里路,但我们学生没有一个转到哪儿,为什呢?家长说的话最朴实:“XX小学老师认真负责,花那么多钱到私立学校没有必要。”

此外,中心学校还建立了师德考核制度。每学期末,中心学校都成立考评组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师德表现”包括“政治表现、为人师表、依法治教、团结合作、服从分工”五个方面

2.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

按照中心学校要求,我们学校每周一召开教师例会。例会上,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学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东至县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文件。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每一个教师的“依法治教”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我们要求教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建立学习笔记,认真拟写个人学习计划,写好学习心得,着力打造一支懂教育、强管理、善教学的教师队伍。

3.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教师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更应该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排头兵。我们XX支部共有18位党员,分散在4所学校。为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心学校总支的部署,我们分校成立学习小组,使党员的学习正常化、制度化。我们农村小学规模虽小但事务繁杂,光靠校长一人是忙不过来。我校党员教师主人翁意识强。以今天早上为例:因为下雨,校园积水严重,有党员同志主动疏通下水道,主动清扫水中落叶。教师这样的平凡举动很多,说明了党建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推行校务公开,倡导廉洁从教。

中心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阳光政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这学期,中心学校以“校务公开简讯”的形式,及时将老师们关心的职称、评优、财务等学校事务告知每一位职工,我校教师反映很好。我校自身,凡大小事情均以例会的形式向教师,或以公开栏的形式向家长公布并征求意见,教师关系融洽。我校执行财经纪律,没有乱收费乱开支的现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关注的地方

篇10

(一)强化政治意识。讲政治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保持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

(二)强化团结意识。团结就是力量是沂源精神的基石,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高风格处事,努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同事讲感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形成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同舟共济的局面,齐心协力地干好本职工作。

(三)强化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把握大局、自觉服从服务大局就是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四)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爱岗敬业,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钻研本职业务、干好工作上。

(五)强化奉献意识。坚持事业第一、群众利益第一,尽职尽责干工作,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利益观。努力倡导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篇11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流式细胞术 依那西普 Th亚群 Th17细胞

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II型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crosis factor, TNF)受体P75的细胞外部分和人IgG1的Fc段基因工程融合的蛋白二聚体(rhTNFR: Fc), 可特异性阻断TNFα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 实验证实抗TNFα治疗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病情[1]。TNFα除了在RA免疫发病及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 尚促进IL2、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和I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 增加高亲和力IL2受体的表达, 促进T细胞增殖[2], 推测抑制TNFα可能对T细胞及其亚群有下调作用。本研究中分离依那西普治疗前后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测定Th1、 Th2及Th17细胞的表达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并与患者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 旨在探讨依那西普治疗RA对Th细胞亚群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此疗法的免疫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依那西普冻干粉针剂(etanercept, 商品名益赛普) 由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PerCP小鼠抗人CD4单克隆抗体(mAb)IgG1、FITC抗人IFNγmAb IgG1/PE抗人IL4 mAb IgG1及同型对照IgG1、Cytofix/ Cytoperm液及Perm/Wash液、流式细胞仪均购自美国BD公

司。FITC抗人IL17mAb IgG1及同型对照IgG1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TBD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 PMA)、 离子霉素(Ionomycin)、 莫能菌素(Monensin)购自美国Sigma公司, RPMI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抗人IL4 ELISA试剂盒、 抗人IFNγ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抗人IL17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Ebioscience公司。

1.2 方法

1.2.1 RA患者的分组及处理方法

20例RA患者(男6例, 女14例, 年龄25~67岁, 平均42岁), 为200611/200705在西京医院门诊或住院RA

患者,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87年RA分类标准, 病程为2~20年(平均9年)。20例患者均为活动期中重度患者, 表现为6个或6个以上的关节肿胀; 6个或6个以上的关节触痛; 并有以下3条标准中的任意2条: (1)晨僵持续时间≥45 min; (2)血沉≥28 mm/h; (3)C反应蛋白(CRP)≥20 mg/dL。患者均已服用稳定剂量的甲氨蝶呤(MTX, 每周7.5~15 mg)4周, 且未使用MTX以外其他病情缓解抗风湿药(DMARDs)。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 每组10例。联合治疗组, 给予MTX 7.5~15 mg口服, 每周1次, 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依那西普, 每次25 mg, 每周2次; MTX治疗组, 为单用等量MTX治疗; 疗程均为12周。另设年龄、 性别匹配的健康献血员10名作为正常对照。

1.2.2 RA患者病情活动性及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晨僵时间, 采用目测模拟标尺评价休息痛(VAS), 计数压痛关节数、 肿胀关节数(包括双手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及膝关节, 共28个关节), 记录健康评估指数(HAQ)平均分, 魏氏法测ESR, 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 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S28)。

1.2.3 标本采集及细胞分离

分别抽取治疗前、治疗12周后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5 mL, 采用肝素钠抗凝, Ficol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调整PBMC密度为1×109/L, 悬浮于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 同步取1 mL细胞悬液, 进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Th细胞亚群; 取2 mL细胞悬液加入PMA(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置于37℃孵箱中培养过夜, 收集上清置于-70℃冻存待ELISA检测。

1.2.4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Th细胞亚群 取上述PBMC悬液(1×109/L)置于48孔培养板内, 每孔1 mL, 并加PMA (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和蛋白转运抑制剂莫能菌素(2 μmol/L)以阻止细胞因子向细胞外分泌, 在37℃孵箱中培养5 h。收集细胞分为对照管和实验管, 分别加入PercP小鼠抗人CD4 mAb IgG1 10 μL, 混匀, 室温放置20 min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加入Cytofix/Cytoperm液200 μL, 4℃放置20 min, 通透和固定细胞并洗涤后, 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实验管分别加入IFNγ mAb IgG1/PE抗人IL4mAb IgG1或FITC抗人FITC抗人IL17 mAb IgG1各10 uL, 对照管加入同型对照抗体, 4℃避光孵育30 min后。用Perm/Wash液1 mL洗涤2次, 最后以300 μL洗涤液重悬细胞, 24 h内采用FCM检测分析。以CD4直方图设门区分Th细胞(CD4+), 最终以散点图IFNγ、 IL4和IL17染色阳性表示Th1细胞、 Th2细胞和Th17细胞, 用Cells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数据。

1.2.5 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IFNγ、 IL4、 IL17的水平

取上述冻存PBMC培养上清,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 具体操作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每个样本和标准品均设3个复孔, 酶标测试仪450 nm处读数。

1.2.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用x±s表示, 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 各组间均数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如满足方差齐性, 采用两样本t检验, 如不满足, 则采用秩转换检验方法, Th1、 Th17细胞阳性率及Th1/Th2比值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以P

2 结果

2.1 RA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

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 DAS28较治疗前降低或明显降低(MTX治疗组P

疗组患者的休息痛、 晨僵时间亦有改善(P

2.2 外周血Th细胞亚群的比较

细胞膜表面标志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显示, 活动期RA患者在治疗前, 其外周血中CD4+IFNγ+Th1细

胞、 CD4+IL17+Th17细胞的数量以及Th1/Th2细胞比值均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7.0±2.9)% vs (23.2±1.7)%, P

2.3 PBMC培养上清中IFNγ、 IL4、 IL17的变化

ELISA法测得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PBMC培养上清中IFNγ、 IL4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IL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3.8) ng/L vs (30±2.0) ng/L, P

治疗后IL17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28±2.6) ng/L vs (40±3.8) ng/L, P

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IL17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MTX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Th细胞亚群阳性率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对20例RA患者Th1、Th17细胞的量及Th1/Th2与CRP、 DAS28、 休息痛、 晨僵时间、HAQ平均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RA患者Th17细胞的量与其CRP、 DAS28水平呈正相关(P

3 讨论

依那西普治疗RA的明显作用已被大量实验证明[3], 但其治疗机制未明, 可能通过减少关节腔内炎细胞的浸润, 降低滑膜中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 阻断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而减轻炎症[4]。既往研究发现RA发生发展与Th1、Th2细胞数量和比例失衡密切相关, 鉴于Th1细胞在RA患

者炎性关节中的聚集, 曾认为RA是以Th1细胞占主导地位的疾病, 而近年发现, RA滑膜存在产生细胞因子IL17的T细胞和滑液中高水平表达的IL17, 以及CIA动物模型证实IL17促进炎性细胞因子IL6、 TNFα的合成并参与RA的炎症反应和骨质破坏, 提出以分泌IL17为主的

Th17细胞在RA发病中具有比Th1更重要的作用[5, 6]。本实验检测RA患者Th1、 Th2及Th17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 试图分析依那西普对其的影响, 进一步阐述依那西普治疗机制, 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检测外周血中Th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发现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Th1、 Th17细胞数量及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而Th2细胞无明显差异, 导致Th1/Th2相对比例增高。进一步通过ELISA分析体外培养PBMC上清中相应细胞因子的水平, 证明IL17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 在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中, Th1尤其是Th17细胞亚群处于主导地位。与MTX组相比, 联合治疗组RA患者治疗12周后, 其休息痛、 晨僵时间、 CRP及DAS28水平均明显下降, 证实依那西普疗效确实[7]。IFNγ+Th1细胞阳性率下降, Th2细胞无明显改变, Th1/Th2比值相对下降, 提示依那西普可能通过影响Th1、Th2细胞亚群的平衡发挥作用, 推其可能是依那西普治疗RA的机制之一。

联合治疗后Th17细胞阳性率及单个CD4+T细胞中IL17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并接近健康对照, 且下降的幅度均高于MTX组。Th17细胞的量与RA患者CRP、 DAS28水平消长呈正相关, 提示Th17细胞可能参与RA发生发展。这些发现说明依那西普治疗RA的明显疗效与Th17在RA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推测可能通过阻断TNFα使前炎性因子释放减少或反向信号抑制细胞增殖或通过caspase3途经促进T细胞的凋亡[8], 从而下调分泌IL17的Th17细胞合成, 但二者在体内相互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 本实验表明活动期RA患者IL17+Th17细胞、 IFNγ+Th1细胞及Th1/Th2比值的增高, 可能参与RA发病机制; 依那西普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下调Th1和TH17细胞亚群, 可能通过调节Th细胞亚群治疗RA。

参考文献

[1]Maini RN, Taylor PC. Anticytokine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u Rev Med, 2000, 51: 207-229.

[2]Choy EH, Panayi GS. Cytokine pathways and joint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New Engl J Med, 2001, 344(12): 907-916.

[3]Moreland LW, Baumgartner SW, Schiff MH, et al.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a 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p75)Fc fusion protein[J]. New Engl J Med, 1997, 337(3): 141-14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