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游子吟全诗的意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国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尤其是诗歌具有感情激励,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安排古诗文,是让学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古诗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能力。

1 初读诗文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拼读生字词。如王冕诗《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维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茱(z抽)萸(yu)”,《学弈》的“缴(zhuo)”……熟读诗文为理解诗准备。

2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了解字义,在释词中要着重理解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区别的词,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学弈”中“非然也”的“然”指“这样”。同时强调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晖”指“慈母之恩”。其它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词,如《七步诗》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飞将”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进而明白全诗内容

句是由词连成的,完成了对字词的理解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连词成句,现代汉语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单纯用“对”,“不对”来判断,只要语句通顺,能说清诗意,就应该肯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释和词语手册可连词成句,“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园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绿,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阳晒干”或直译,用这种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连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诗文的内容了。

4 感悟诗文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虽在整册阅读课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文景观,而且还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情操有着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感悟作者写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帮助。

如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再读诗文,指导背诵

朗读和背诵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诗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所以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指导背诵。读诗,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从整体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变化,感情比较明朗,欢快的诗,读起来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稍快。读诗,还要注重节奏,停顿,一般说来七言古诗每句为四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画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画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五言古诗每节为三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画法,如“白日/依山/尽”,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画法,如“危楼/高/百尺”。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吟诵进一步感悟诗文内容,便于记忆。

6 结合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

篇2

在实践中,大众媒介权与普通主体个人隐私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冲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时,这种冲突尤为突出)。最近若干年来,媒体频频报道的“人肉搜索”事件、不雅照片(视频)事件以及与社会知名人士有关的打架事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大众媒介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问题,也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作为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关于自由观念的两种基本的学说——“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为我们观察和探讨大众媒介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从一定意义上说,个人隐私权观念主要体现了消极自由观念,大众媒介权的理念则更多地反映了积极自由的观念。两者存在客观的“权利张力”关系,同时也是对传统公权力与私权利理念的超越。

一、自由主义理论:对权利与自由关系的解读

人们对权利和自由的认识与理解在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历史中源远流长。“权利范畴标志着人们应该、能够或者实际做出某种行为的自由度。”①或者说,权利是主体宣称对权利客体所拥有的按照自己的自由自主意愿来处分或处置的资格和能力。英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格林对权利的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他认为,任何权利都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为“做有价值之事或享用有价值之物”而向社会提出行动自由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前提是承认他人的同样要求,并准备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社会对个人要求的承认,由于个人提出的要求以承担一定的义务为条件,总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承认了个人的要求并赋予他实施要求的权利时,个人的要求就转化为权利。因此,他把权利定义为“一种建立在共同之善基础上的,被社会所承认的要求”。②霍布斯、卢梭、康德等都没有把权利看作是仅仅涉及个人的行为,他们都注意到了除个人之外其他人的存在,只有在个人的自由意志与其他所有人的自由意志协调一致时,才有一般意义上的权利③。这也体现了权利的整体性和社会功能的指导精神和基本理念。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是西方自由主义学说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外理论界所关心的核心和前沿问题。自由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一种,边沁与斯密是英国理性时代的杰出代表。自由主义者一般都认为,“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④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若说为了那人自己的好处,不论是物质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好处,都不成为充足的理由。⑤自由主义者把个人作为起点的分析单位,社会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人造的躯体”,是原子个体在某种程度上的机械组合,它可以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加以变更和改善。

赛亚·伯林作为英国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自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诠释。伯林指出,消极自由涉及对“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他人的干涉”。积极自由则和以下问题的解答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最大区别在于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着眼于别人或外力是否设置障碍,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的自由与不让别人妨碍我的选择为要旨的自由。⑥

事实上,任何绝对的积极自由或消极自由在现实社会中都是无法存在的。积极自由的本意是自主,而消极自由的本意是不受限制。换言之,消极自由是免除限制或阻碍的自由,积极自由则是道德上的自主自治。消极自由离不开积极自由,一种不受干涉、没有阻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主体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精神、身体方面都存在无数障碍、强制和涉,个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使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逃避法律的、道德的强制和干涉。就制度性和可行性而言,消极自由通过法律体制可以保障和实现,如个人隐私权通常可通过法律规范得以确认和保护。但积极自由则由于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不是特别确定,较难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和实现,如大众媒介权一方面面临法律明文予以授权的困难,另一方面则面临着权利可能会被滥用的困境。

在自由主义学者看来,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都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可实现的。伯林指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均是非常合理的概念⑦。事实上,消极自由可以通过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彰显能够起到抑制积极自由被滥用的作用和效果;而积极自由在不放弃和尊重个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关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与维护,可以弥补消极自由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类终极关怀的欠缺,有助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实践中,以个人隐私权为代表的私权利要求排除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各类主体的非法干涉,而以大众媒介权为代表的社会权利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则要求获取个人的可能涉及隐私的信息,由此形成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使得个体权利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抑制强势媒介权的滥用,而大众媒介权又通过舆论传播来弥补个体对社会整体价值的忽视,二者呈现出既有张力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积极自由:大众媒介权的恰当行使

大众传播媒介在日常新闻宣传与报道中,经常可能体现为公民个体话语的载体,但实际上是以公众集体话语的形式或名义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事实上是以公务法人的身份履行社会信息传播职责的,即使是私人所拥有的传播媒介,其真正的主体也并不是纯粹的个人——因为纯粹的个人无法代表社会公意。大众媒介权的完整的行使和履行是由多个密切关联的环节构成的,每一环节的依法、自由、有序的运行在发挥大众媒介权的整体社会功能方面都必不可少。大众媒介权作为一个多学科的复合性概念,可以将之视为一个权利束或统称权,它由多个单列权项或具体权项构成,这些单项权利或具体权项包括但不限于知情权、采访权、真实意思表达权、信息自由权以及信息公开传播权等,其基本性质属于公共社会领域中的社会权利。

基于积极自由的概念,大众媒介有着主动、积极地实施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的自由。但在行使大众媒介权的过程中,涉及大众媒介的行为能力问题。通常可以将此分为积极行为能力与消极行为能力。积极行为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强调自由行为中的自主性、自治性的伦理问题,避免以大众媒介权做各种交易、搞“有偿新闻”。消极行为能力则涉及外在法律制度的约束问题。这种行为能力应该充分考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准确把握大众媒介权的边界。公民有权知道的或者允许知道的,媒介也应当有权知悉;反之,公民无权或不允许知道的,大众媒介同样无权知悉。显然,这是现代宪法原则的基本要求。而在大众传播实践中,“求新求异”的职业“价值”倡导将大众媒介权无边界化,通过逾越法定权限的某些采访手段似乎成为敬业或显示欲有所作为的代名词。“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⑧

第二,正确处理复杂权利层级体系中大众媒介权的法律位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公民权利意识空前觉醒,各种权利彼此之间互相交错,而各种权利之间明显存在等级层次区分,当这些权利本身发生冲突时,下位权利效力低于高位权利,也应当服从于上位权利。当然,权利本身的层级性并不意味着权利主体可能存在等级性,而是指权利本身法律属性的层级性。比如宪法性权利高于其他普通民事权利,与权利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应高于其他一些派生的精神性或财产性权利。就大众媒介权而言,大众媒介为强调突出报道中的新闻价值而对报道对象的上位权利如个人隐私权构成侵害时,大众媒介应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责任,大众媒介权应受到法律合理的限制。

第三,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的维护。大众媒介权的特殊社会权利属性决定了它与社会公共利益间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行使大众媒介权本身不能妨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妨害公序良俗。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行使大众媒介权应该有益于社会公众权利、利益,而不得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造成损害。在通常情况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一般涉及对社会公共道德的侵蚀、对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标准信仰构成挑战,可能引起道德水平下降、败坏社会风气等。此外,可能还会涉及对宗教信仰的诽谤诬蔑,这不仅伤害信教者的感情,而且可能由此引起宗教纠纷,构成对社会秩序的损害。

三、消极自由: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法律对个人隐私权予以确认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排除其他人对自己隐私自由的非法干涉和强制,其实质则体现出消极自由观的特质。个人隐私的维护和保有在现有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使特定主体被允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社会角色,而不受其他人的非法干涉。个人隐私权蕴含的消极自由理念,凸显了对个人社会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逐渐去除了身份对个人权利的限制,体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潮流与趋势,标志着人类文明有了某种新的发展。

消极自由是指特定主体不受其他人的非法干涉和强制。这里的强制,意指某些人故意在我本可以自由行动的范围内,对我横加干涉⑨。它是“免于……的自由”,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允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⑩。显然,消极自由充分强调个人自由的维护,存在于排除干涉的“消极”目的中。一旦依据社会规则被界定为个人所享有的自由,那么这些自由权利就形成了某种“绝对的屏障”,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其他个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干涉。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对个人的福祉,本人始终是关切最深的人;除了一些私人联系很强的事情外,任何他人对于他的福祉所怀有的关切,和他自己所怀有的关切比较起来,都是微薄而肤浅的。社会对于作为个人的他所怀有的关切也总是部分的,并且完全是间接的;而个人本身关于自己的情感和情况,比起任何他人所能有的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样看来,个人应该有其自由活动的场所 。

遵循个人主义的基本信条,每个人是其自身利益及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的最佳判断者,都应被赋予选择其自身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消极自由高度评价自我依靠、隐私权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特别强调个人权利,尤其是人身权、财产权与表达自由权,其他所有权利都依从于个人权利。而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与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尊重与保护。保护个人隐私,就是尊重人的精神利益与人格尊严。隐私权所保护的是自然人的一种精神利益。作为人格权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晚的一种权利类型,对其进行司法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时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隐私范围不断扩大,隐私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延伸到个人生活秘密和生产秘密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公民的隐私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愈加希望能为自己保留一个私人空间,更加追求自我独立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从其“利益”出发,与其“利益”相关的事项或信息,他们有法定的权利获悉或知晓,这就是公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知情权得到切实维护的途径有多种,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就派生出公众知情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大众媒介权。隐私权与以知情权为依托的大众媒介权的冲突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人肉搜索”第一案 、郭某徒弟殴打记者案 、李双江之子打人案 、高速公路超速不雅照事件等都引起了各界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强烈关注。在以上涉及隐私权与大众媒介权冲突的个案中,因当事人处理方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法律后果。关于前述殴打记者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都发表了相关评论。《人民日报》的评论特别指出“演员是个特殊的职业,通过表演展示和传播传统艺术,自身实际上也承载着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若干期许。打人骂人事件的发生,使这个善良期许落空了。即使受到媒体的冒犯,也有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打骂并不以为忤,无怪乎“钢丝”们失望,因为传统艺术的文化“气场”不对了 。而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中的多数新闻报道则直接涉及当事人隐私的侵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这是对于未成年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特别保护。在此事件发生后,公众能轻易在网络搜索到李某的所有信息包括其姓名、出生时间、就读学校等,其照片也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显然,尽管李某具有其特殊身份,但他是未成年人,其应有的隐私权益仍然受到法律保护。

四、公开与否及如何公开:权利平衡的选择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动的轨迹也可以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隐私权保护与大众媒介权行使呈现出了一种权利的动态平衡——某些原本属于隐私的信息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可能成为大众媒介公开报道的内容,但属于隐私的信息一经媒体公开报道则无法真正恢复为“隐私”,虽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措施,基于信息传播的特征而无法“恢复原状”。积极自由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扩张和演变中,消极自由则显得比较稳定。因此,对隐私权的维护显得更为审慎和重要。西方新闻界和法律界就大众媒介权与隐私权冲突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原则,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理主张包括“公众利益”和“新闻价值”。“公众利益”学说主张新闻媒介对有关公众利益事项的报道,只要报道不是对社会善良风气具有粗暴及攻击性误导,也不是明知为错误而又刻意加以报道的,即可免负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新闻价值”学说则主张新闻具有价值属性,是其被公开传播的根本理由。只要新闻媒介能够证明其报道的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是最大多数人关心的,不论该资料获得是否违法,不论其内容是否正确,只要报道者不是故意造谣或全然忽视其内容的真实性,都可免于侵权诉讼。关于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该学说的学者们列出了三类:有关“公众人物”的事项;有关“公众利益”的事项;“公文书或公共记录”所记载的事项。 以上这些主张对于解决我国隐私权与报道权冲突问题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在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新闻报道中要贯彻依法保障、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现代法制条件下关于公民人身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对涉及社会知名人士隐私的新闻报道,应以对隐私主体无伤害为最低限度和以健康理性的兴趣为前提条件。一定意义上讲,崇尚社会知名人士是社会健康和社会理性心态的具体体现之一。社会知名人士的成就、才能、经历、生活方式都是一种人生参数,普通人只有通过大众传媒去搜寻这些参数。另一方面,社会知名人士所从事的活动一般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对名人关注度越高,媒介所报道的不当隐私对社会的影响和对隐私主体的伤害就越大,这必然要求名人隐私可以公开的事项应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即对社会知名人士的事业及与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可以不经同意而公开。名人既然体现为某些社会价值中心话语,名人的言行包括一些隐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被赋予了“垂范”的苛求。

大众媒介权利的行使还有必要划清一般民众在不同情况下的隐私保护。笼统地说,对一般民众的隐私要采取全面、严格保护的原则,它们被保护的隐私范围应该大于社会知名人士的隐私范围。这是由一般民众在社会各方面生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和所处的实际地位决定的。一般民众在通常情况下其个人行为所含的社会属性(引起他人利益的变动)并不明显时,新闻媒介不应对其行为予以干涉,要遵循严格、全面的保护原则。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具有上述社会属性的个人行为也会成为必须被公开的事项,这主要是指普通人所作所为违反了法律或对社会政治、公共利益产生影响、造成损害的情况。此外,如果普通公民有意或无意卷入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成为“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那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了更好地传达特殊事件信息的需要,他的某些隐私内容保护也应予以适当的限制,但前提是隐私内容必须是新闻报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林喆:《权利的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第34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9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第248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④⑤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170~17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律哲学》第205页,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⑦⑨⑩[英]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第220、200~201页,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⑧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第15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密尔:《论自由》第82~83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后跳楼身亡,她生前留下的“死亡博客”引出中国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的“人肉搜索”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两家网站被判侵权,王某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

2010年8月5日,国内知名艺人郭某徒弟李某因涉嫌殴打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栏目记者,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天并处200元罚款的处罚。

篇3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 (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篇4

2.学以致用,探究课外自读篇目的赏析

二、鉴赏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设题讲解】

1.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心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整理】

1.(1)意境的渲染烘托。夜幕降临,微风吹拂小草,诗人独居孤舟,夜不能寐,远看天幕,星星低垂与原野尽头相连,近看月光,随波涛奔腾。作者连用细、微、孤、独,准确写出了旅夜独宿的孤独凄凉,烘托了诗人孤寂悲凉之情。(2)动静结合、反衬。垂阔涌流四字,写出了阔大的江上景象,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羁旅漂泊之苦。(3)细节描写。细草、微风、星垂、月涌,细致入微地传达出作者孤寂悲凉之情

2.这句话意思是:胸怀大志,不独依赖文章出名,做官应是体病身衰,自己离职。反映出作者现状并非如此,而是有志不被任用,岂、虚二字反言之,更加深刻的表达了作者悲愤抑郁之情。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衬手法表现出作者孤寂悲愤的心情。作者面对辽阔的原野,想起自己痛苦的遭遇,深感孤苦无依,静夜孤舟,飘然一身,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靠的一只沙鸥罢了。作者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喻,借天地之大反衬自己如沙鸥般渺小,深刻传神的表达了自己孤寂悲愤的心情。

三、以《旅夜书怀》为例,总结羁旅抒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定义】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游学赶考,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客观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羁旅思乡诗。

【常见情感】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徐兰的《出关》

4.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的孤独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

【常见意象】

月、子规、鹧鸪、鸿雁、除夕、寒食、元夕等

【常见手法】

此类诗歌经常用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想象、以景结情等手法。《旅夜书怀》中的手法就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细节描写、衬托、想象、以景结情,请仔细分析。

四、课外自读的设题讲解

详细分析《旅夜书怀》后,课外自读以讲义的形式,设题练习;以处理讲义的形式,讲完一二单元中的羁旅抒怀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O题】

1.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赏析。

2.前人评价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妙在何处?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展示】

1.颔联中“阔”和“一”两字用的最好。“阔”是广阔的意思,拓展出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写出诗人正居于与岸齐平的大潮之上;“一”字写出茫茫江面,只有作者一人,恰到好处的风让作者的小舟畅通无阻。两岸辽阔,一帆高悬,形成反衬,点面结合的营造了开阔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情。

2.(1)残夜还未消退,红日从海面升起,旧年未去,江上已有春意。时节交替,春天来临,新的一年之中,作者依然漂泊在外,触景伤情,抒发时光匆匆不可等待和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

篇5

扶好车门里侧的立杆后

对着整个车厢,她很快地瞥了一眼

她那么得意

像怀了王子

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

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

车微微颠簸了一下

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

都心惊肉跳地惊呼了

——道路真的应该修得平坦一些

——汽车真的应该行驶得缓慢一点

有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

正在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

蓝野,原名徐现彬,1968年出生于山东莒县。诗作多次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发表,2005年引起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诗集《回音书》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曾获2011年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多项奖励。现居北京,《诗刊》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全诗14行,分为两节。语言质朴明朗,但满含深情,读者阅读不会感觉任何障碍。第一节写孕妇走上公共汽车的骄傲与柔情,第二节写乘客对孕妇的关爱与敬意。在诗意的表达上,有三层意思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第一层意思,母爱是伟大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位孕妇上车,扶杆,扫视车厢。场景十分平常,却深深地吸引着诗人的目光,并掀起了诗人心中的波澜。“她那么得意/像怀了王子/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孕妇是自豪得意的,这种骄傲是每一个女人即将成为母亲的骄傲。从女人到母亲,这是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母亲到母爱,更是情感的一次升华。在一般人看来,诗人对这位孕妇的细节描述可能有些夸张,诗人对这位孕妇的心理观照可能有些放大,但诗人在这里是借这位孕妇的形象表达的是无可比拟的母爱,伟大的母爱可以抹去一切不屑,可以囊括整个世界。母爱是伟大的,胜过阳光雨露;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都是在母爱的照耀和滋润下逐渐长大成人的。

第二层意思,面对孕妇,乘客们是敬爱的。“车微微颠簸了一下/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都心惊肉跳地惊呼了”。车的微小颠簸,使车内的每一个人都发出惊呼。在往常,这惊呼可能不会出现,但前面上来了一位孕妇;在往常,这惊呼可能不会“心惊肉跳”,但人们都在为孕妇担心。这惊呼是为孕妇,也属于孕妇,发出的是声音,体现的是关爱。诗人在这里没有写让座的细节,但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爱的氛围:也许早在车子颠簸以前,一位翩翩少年就让了座;也许就在这惊呼之中,一个花季少女起身让座。回避让座,诗人突出表现的是人们心中的愿望:路修得平一些,车开得慢一点,以免孕妇受到伤害。

篇6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芳的一块园圃,它对孩子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健全、修养的提高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古诗配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音乐、诵读、欣赏等带入课堂,动静结合,视听交融,创设出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一、寓美于乐——悠扬绵延中引领学生亲身感悟和体会

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作品,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创编出版的一套《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20首》的少儿合唱曲目是我古诗配画教学中的“宝贝”。

1.以唱激情,敞开心扉。课堂上,我让学生首先仔细倾听体会,再大声动情的歌唱,以抒感。如《春晓》一歌,欢快跳跃流畅动听的旋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春天带给人们的那种欢乐和惊喜。演唱中,这如水般流淌的音乐,将古诗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得以诠释,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感官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穿越时空,把学生迅速带进特有的情境中,领悟那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韵味。

2.以唱助思,身临其境。孩子在愉悦的演唱中,那一串串的音符似乎又化作了一张张动人的画卷。如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串歌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脑海里看到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为临行前的孩子缝补衣服的情景;一幅美丽的画卷就此诞生。在身临其境般的课堂里,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得到激发。

二、寓美于诵——跌宕起伏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和构思

低声吟诵,是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古诗配画教学中,亦可借用。

1.在诵中品,意犹未尽。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孩子有感情的,甚至夸张的吟诵诗歌,慢慢体味田园的悠然宁静、河山的壮丽雄奇、边塞的荒凉苦寒……

2.在说中悟,想象构思。在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引,让学生多说、多想,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开启学生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鹅》一诗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⑴首先设问:“这首古诗中描写的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啊?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去描写的?⑵其次出示相应的绘画作品,再次设问:“画面中的鹅你觉得怎样?”“画面中的内容与古诗中的哪些文字对应?”⑶再次设问:“你觉得鹅还有什么样的变化吗?”“除了表现鹅外,还可以表现小朋友和鹅之间的亲密接触吗?”⑷最后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练习。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构图要求:①横竖构图;②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③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④也可夸张描写小朋友骑在鹅背上的场景。

二、寓美于画——赏心悦目中指导学生尽情创作与表现

在醉人的歌曲中,在欣赏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们可以尽情表现和创作。

1.在乐中赏,视听交融。教学中,我采取游戏猜谜法以提高学生绘画的兴趣,拓宽创作思路及丰富表现技法。在动听的乐曲中,教师可出示多幅作品,让学生猜出表现的是哪首古诗,或反之,就一首古诗出示多张作品,让学生选出其中最能体现诗意的作品。教学中,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视听交融,在如诗的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在如画的诗中想象和创作。

2.在情中创,挥毫泼墨。让孩子饱含着对诗歌的喜爱之情,保持对古诗的创作热情,才能为古诗配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⑴半亦或全,尽显诗意美。根据不同的诗歌特点,可采取全诗或部分诗句配画的方法,让作品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在教《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可采用了部分诗句入画。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配画,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画面之中。在教《草》这一课时我采用全诗配画,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

篇7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为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关键字词

羁旅诗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节日。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独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融来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阅读训练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诗人当时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阅读训练二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阅读训练三

南乡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请简述这样写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四

蟾宫曲・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阅读训练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崇首联的“偏惊物候新”一句。诗人所“惊”的是什么?“惊”字与全诗有什么关系?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六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

B.“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引起的。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的典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对战场的刻画。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伟背景。

C.“海畔云山”描写出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出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3.结合全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七

诉衷情

晏几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羁旅诗》

阅读训练一:

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训练二:

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耳闻目见动静结合,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3.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生发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表现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阅读训练三: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乡而不得归,更突出强调了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四: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揭示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阅读训练五:

1.让诗人“惊”的是春来江南万象更新的景色。“惊”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领起中间四句所写春景,还从眼前景带出故园思,景色越美越动归心,着落在“闻歌古调”而“沾襟”上,使全诗充满了宦游人怀乡之情。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

阅读训练六: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战斗景象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情景交融,使诗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的抒发水到渠成。

阅读训练七:

1.先写花点明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鸿雁碧天充分体现季节特征。描写树叶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而且注意了动静结合,如流水、碧天、远村、红树。

2.词人登高望远,面对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以把握。

阅读训练八:

1.B(“两岸景色”应为“江上景色”,“风正”是风从正面吹来)

2.“阔”既写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诗人用“生”“入”二字,将景物拟人化,使之富有生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训练九:

篇8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尽管古诗对小学生来说含义艰深,但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与古诗相关的插图,诱导他们身临诗情画意的天地,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我出示插图,一个光着上身、头戴荷叶的胖娃娃,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家一看都忍不住笑了,我问:“这个娃娃给你什么感觉?”“真是太可爱了!”“很调皮的样子!”“很机灵的样子!”“就像我家那天真的小弟弟!”显然,这幅生动的画面引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个娃娃做了什么事情?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由此,教师再进入学诗的过程。同学们阅画解诗,解诗知情,诗情画意了然于胸,而且展开想象,创造出更新的情景,兴趣盎然。又如学习《咏华山》一诗时,我准备了高山、红日、白云还有小山丘的卡片,边学习古诗,边让学生上黑板将卡片组合起来,怎么组合呢?学生动手又动脑,积极踊跃。学生不再是由教师牵引进入古诗而是自主地走进古诗,学好古诗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解开诗中字词的困惑

古代诗词是文人墨客千锤百炼的结晶。有些字词本来就凝练概括,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到了现代,字音或意思发生了改变,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字意就成了整个诗意理解乃至诗境体会的“拦路虎”。有时,即使教师说出了词义,学生也不能将整首诗意联系起来,难以在心中形成完整画面。此时,若适当运用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草》这首诗时,对诗句“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运用两幅图片:一幅是春夏季节生长茂盛的芳草图;一幅是秋冬季节已经枯萎、凋零的衰草图。学生看着这两幅图再联系诗句,很快就能领悟“枯”、“荣”二字在古诗中的意思。这比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更鲜明、直观,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扫除了学习障碍,再理解全诗的意思就容易得多了。

三、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打开古诗的情感之门

古诗讲究押韵、对仗,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从简单的字面上,学生也许可以理解诗意,但是诗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学生却不一定能体会到。如何才能透过二十几个字,触及诗人的内心,与几百几千年前的迁客骚人产生共鸣呢?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出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插图,学生一边学习诗,一边对照图,一边想象,通过图画的铺设,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出示那幅江边送别图,只见诗人孤单一人伫立在江边,凝视远方,目送孤帆远去,远去……终于消失在碧水长波之中,而作者依然在久久地凝望着。此时真的有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学生的心间弥漫着。教师图文结合,让学生想象:此时李白伫立在江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奔向远方,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说:“或许他想起了以往与友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或许他在为朋友默默祝福”;“或许他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明白了这份深情厚谊,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依依惜别的心情。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驱动下,诗境是丰富复杂的,深长隽永的,鲜活有生命的。《枫桥夜泊》、《山行》、《江雪》等越是包含寂寞、思乡、孤独等情感的诗词,图片越是能达到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的效果,学生陶醉于古诗中,在情感上与之交流、对话、碰撞,入诗境,悟诗情。

篇9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69-03

一、文本场的形成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力,“每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他在其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中有这样一幅图。

图1是个正方形和其内部黑圆面组成的视觉式样,而黑圆面看来似乎存在一种向正方形中心或四周某一方向运动的趋势。在物理学中,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索。黑圆面的运动作用“有着自己的作用点,方向和强度”符合物理学的定义,所以心理学家们就称之为“力”。但这种作用力不是物理意义上真正的运动。而是心理感觉上的运动,可以看成一种心理力。根据图1心理力向正方形各个方向运动的作用趋势。可画出如图2的力的结构图。在物理学中,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的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叫做场。如电场,磁场和引力场等。图2正是图1心理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力场的示意图,是心理上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即“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通过这个形象性的解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阿恩海姆认为力是构成世界的本质内容,一个物体、事物就是一个力的式样,同时也是一个由内部的力相互依存,共同支持作用形成的场的存在。

在图2这个场中。正方形内的黑圆面似乎有一种离开它现有的位置向正方形中心或四周某方向运动的力的作用趋势,而它并不能发生真正的物理意义的运动,只是让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这样的感觉。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这种物理状态上看似不动却能在心理上给人以运动的感觉的心理力被称为“张力”。“张力”也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的部分接触面上的牵引力。在艺术领域,T.S艾略特指出“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地运动着”不同于物理上真正的运动,艺术欣赏者从绘画,雕塑这类艺术形式中所见的运动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聚集或倾斜。它们传递的是一种事件,而不是一种存在”正如俄国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所说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论将文学作品看成由“言、象、意”三层面共同组成的文学整体。这一观点是由三国时期思想家王弼提出的,认为文学文本是由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组成的。现象学代表人物英伽登将文学作品看成是由语音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图式化观像层和再现的客体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语音层与语义层是文学文本的基础意义层。读者对更高一级图式化观像层和再现的客体层的把握是在以语音和语义两个层次为基础完成的。英美新批评也有“语象”的文艺学术语,指由文学语言表达的形象,尤其是微观的即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形象。本文探讨的文本特指在未被深刻解读而只作为客观语言存在的,语象层面的文本整体,包含语音层,语义层(词典意义)和形式结构层三个层面。

根据阿恩海姆力与场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文本也是一个场,即文本场。文本场是创作者的心理场通过对文学语言和形式的组织所构成的文本整体结构。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人们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两者结合成的心理物理场即心物场。创作者的心理场在遭遇到外界物理场后,创作者的自我与世界交融在一起,一个全新的带有创作者自我要求的经创作者心理场经验过的心物场世界在创作者内心形成。创作者心物场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得到物化实现。创作者的创作是对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和形式结构层面共同组织形成的文本的创作,并因为在文本创作中投射了具有个体性的心物场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验“事件”,使物化后的文本也具有了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某种倾向性的张力,成为了一种场的结构,而这个场中的各组成部分也都具有了这种倾向性的张力特点。所以,文学作品的文本场即是文本各层面“具有倾向性的张力”互相依存、共同作用而成的文本的“场”的存在,是文本各层面传达的“事件”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格式塔视角下文本整体正是文本各层面中存在的具有相同指向性的,传达创作者心物场思想情感共同“事件”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相互协作支持而形成的文本场。

二、文本场整体的凸显

格式塔理论家考夫卡提出了艺术品的整体性特点,认为“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这意味着它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一个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一种秩序统一,而且使这统一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即格式塔质。格式塔质不是格式塔的各组成部分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依存、彼此作用得到的大于各部分特征之和的整体性特质。艺术品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整体结构特质之中。阿恩海姆结合他的力是世界的本质的理论继续发展了艺术品整体论观点,认为艺术品是其内部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在这一整体力的式样中把握艺术品的结构。

在格式塔视角下,文学作品是一个统一的艺术品整体,文本场也是一个文本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有机整体。读者是通过文本场的整体结构获得文本场的格式塔质并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的。读者进入文本场时,文本的语音、语义和形式结构各层面作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向读者呈现,文本场是其内部各层面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格式塔有机整体。语音,语义和形式结构内含的张力同时指向并表现同一倾向性,即创作者通过文本意图向读者传达的情感的心物场“事件”。读者在阅读接受中感知文本场的整体特质结构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具体文学接受实践中。不同的文本场组织形式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的文学作品。大体说来可以分为叙事文学文本场、抒情文学文本场和象征文学文本场,不同类型的文本场构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格式塔特质,使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文学艺术魅力。在叙事文学文本场中,读者会获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格式塔质;在抒情文学文本场中。读者会获得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的意境格式塔质;在象征文学文本场,读者会获得传达某种深刻哲理的意象的格式塔质。

以中国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名作《再别康桥》为例说明文本场的整体的结构的凸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者在最初读过全诗后会感受到到诗作轻柔、淡雅、梦境般的格式塔整体特质,再经过深入体会,深刻理解之后会深切体味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康桥的浓厚眷恋,对分离的怅然神伤,对人生际遇的幽然慨叹,给读者带来整个心灵的感动和震撼,得到难以忘怀的审美享受,使读者体味到飘渺柔美。带着淡淡哀愁的倾向性的诗歌整体张力特点。而这整体的倾向性张力特质是由语音,语义和形式结构各文本基础层面的内含张力和所传达的“事件”共同支持而成的。此诗作共分七节,每节四句,每行六至八个字,第一、三行稍短。第二、四行略长,全诗形式结构布局,既有诗歌严整的结构特色又推陈出新给读者以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建筑美的视觉感知和张力效应。在语音层面采用了二、四行隔行押韵、各小节换韵的方法,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分别重复使用三次“轻轻地”和“悄悄地”,第四节和第五节使用“连珠格”手法使诗句两两相连。这些艺术方式的运用使全诗的节奏轻快柔和,音节抑扬顿挫,旋律婉转悠扬。对语音欣赏的同时,语义层也在优美的旋律中渐渐显现。本诗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另运用了一些不同平常表达的诗化的句法模式,例如首句状语提前把“轻轻地”放在句首。全诗语言轻灵优雅,句式跌宕起伏、富于变换,修辞的运用形象传神,给自然景物以生命,能在读者内心带动起巨大的情感张力。语义层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动态流动,轻盈梦幻的美丽画卷和内容张力,传递给读者一个美丽多情的康桥整体“事件”。这种梦幻般的审美格式塔意境不是单独的语音,语义或者形式结构能够形成的,而是文本场这三层次以各自独有的表现方式所形成的各不同特点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相互扶持,共同作用完成了诗人情感倾向性事件的表达,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梦幻的康桥格式塔意境,让人心向往之。

三、文本场各层面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再别康桥》文本的各层面作为文本场中的各部分协同作用构建了《再别康桥》完美的文本整体,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本场的存在。而语音,语义和形式结构这几个方面都有其艺术上的独特审美价值,各以其独有的种种表现方式参与文本格式塔整体的形成,以其各自特有的张力特点注入文本场的作用,完美文本场的存在。。每一个部分都必不可少,少了任何一各层面的加入都会大大降低文本场整体力的式样。

文本的语音层面是文本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读者在面对一个文本时首先扑面而来的就是文本的语音层面,我们要对文本进行理解接受必须对其进行阅读,阅读中文本的语音形式对文本整体的深入理解有重要的影响。清人刘大魁就曾指出“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盏音节者,神气之迹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妙处在于神气而神气不可见,必须诉诸于音节。语音以变换的节奏和顿挫的音韵刺激着读者的听觉,给读者以音乐性的享受,即使一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意义也可以在优美跌宕的具有倾向性的声音张力中感受到文本传达的的情感内蕴和精神意味事件。中国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首简单的五言小诗,因为严格遵照格律的要求,押韵自然流畅,节奏轻快明朗,读来朗朗上口使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在灵动的韵律中更表现的亲切真诚,让人久久难忘。

语音层面的的音律和节奏的独特表现形式令文本具有了音乐性张力,而文本的语义层面却是文本客体的灵魂,语义层的字、词、句子、句法形式和修辞手段这些基本语言手段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客观意义。读者要深入接受研究文本首先就要从语义层面着手,先掌握,理解其字面意义,词典意义而后才能进一步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内蕴。在具体文本中文字的选用、词语的搭配、修辞的运用和句法的变换是语义层面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具有倾向性张力”的根据和由来。以庞德的诗《在地铁站》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全诗仅此两句,可诗中比喻修辞的运用与“幽灵”,“湿漉漉”和“黑色”这些语词的选用共同作用构成了诗作语义层阴暗却凄美的倾向性张力。给读者以孤寂阴冷的审美心理体验。

形式结构层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形式”即文本外在视觉形式。“一切视觉形状都是力的式样”,对文本外在视觉形式的接受就是对文本所要表达的力的式样的接受。“一切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诗人威廉斯的一首诗如下: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它们那么香

又那么甜

这首诗去除它的形式就变成了:“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香,又那么甜”。是一张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便条。而诗的名字就是《便条》诗人将字面意思极其简单的便条用诗的形式重新排列就成了一首富有情感内蕴的诗作,诗的视觉形式的带给读者具有审美内涵的倾向性张力并同时接受了诗歌传达的内力特征和事件内容。另一表现形式结构层的“具有倾向性张力”的是“结构”,即整个文本宏观的编排布局方式。巧妙的结构会给读者阅读时增添阅读的渴望与乐趣,让文本故事和情感步步推进、娓娓道来。在对文本总体的构造的安排中体现文本的倾向性事件和目的性效果。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就极富特色。小说没有采用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平铺直叙的一般写法,而是以“玉”和“月”分别代表文中这个回民家族的前两代和第三代,“玉”和“月”的两条故事线索在两个时空共同推进,又交叉往复在分别叙述中互相说明、互解疑团、相互支持着完成整个文本的全部故事。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质在完成故事的倾向性的事件的同时达到给读者以巨大的内心情感张力和心理体验的目的性,别出心裁、别具特色。

以上分析了具体文本中某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完善的表现形式成就文本整体的彰显,各组成层面的以其完善的表达倾向性的张力完美文本场的力的式样。阿恩海姆认为“在一件平衡的构图中,形状、方向、位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确定的程度,以至于不允许这些因素有任何些微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所具有的那些必然性的特征,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个组成成份中呈现出来”。文本场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的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1](2][3][4][5][6][7][12][17][14][15][1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9.16.74.98.564.568-569.571

[8][9]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684

[10]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的诗[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1]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8

篇10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韵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

一、读一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极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连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方肯罢休。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画一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

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理解的诗境。

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后,我就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春景图,有水彩笔画的简笔画,有颜料画的国画,也有素描。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鸣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蒙蒙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自己的画,我让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意思,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引导、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常常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唱一唱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的。《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

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联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古诗后,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换上《咏柳》诗唱一唱。有的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娃哈哈》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唱……

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四、演一演

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表演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上《游子吟》一课时,可在学生品词析句、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在表演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背一背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花样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

六、用一用

积累是为了运用。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

例如:

⑴啊!终于爬上山顶了!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作为小学教师,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小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背一背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篇11

一、反复诵读,感悟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课,课堂伊始,古筝悠远的乐声响起,将学生带入诗歌鉴赏的氛围。此时,我随着乐曲,包含诗情地吟诵了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内自由读诗,读准字音,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什么,这是初读。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再逐句读,体会诗歌中“生、遥、挂、飞、直、疑”等字词的妙处,这是理解读。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让学生想象一下景色很美,美美地读。第二句启发学生想象瀑布像什么?像一条大河,令人惊奇,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待到读第三句时,我说谁能把瀑布的气势读出来?谁能把水流读得更快些?再一起读更有气势!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我听到学生读得轻一些慢一些,留给人们想象的余地,这是感悟读。最后,学生一起演演诗人,带上动作吟诵全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这时候,诗、景和人融为一体。这样,有自读,有齐读,有理解读,有想象读,还有配乐读,学生熟读成诵,感悟诗的意境。

二、示范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读悟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有位老师在学生念《游子吟》一诗时,提醒学生:读之前,想想自己的妈妈平时关心自己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将诗句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由自主地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