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企业实训总结

小企业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企业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企业实训总结

篇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将此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大学教育的每一环节、每一门课中得到体现。

“中小企业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题组以市级示范专业群的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小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在归纳和总结课程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序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1 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当

中小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在教学中常出现以下两种不得当的情况:①教学内容没能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时感到内容庞杂,且和其他以往学习过的管理类课程内容重复率高。②教材取舍不当。主要表现为:a教材内容和信息相对滞后性,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没能结合行业用人需求战略的变化,中小企业管理前沿的发展动态。b教材内容选取未能考虑到高职生和本科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专题讲座、中小企业管理实例分析等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以课程、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课堂灌输,缺乏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教学手段单一,理论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上,实训部分则是限制在实训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训程序进行。封闭的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课外延伸,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有机融合,学生所学不能充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缺乏联系,学生不能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终而导致“知识无活力化”,并致使学生缺乏联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就业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受到制约。

1.3 传统的应试化教育评价模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行的课程评价考核仍将考试分数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唯一标准,这种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只局限在考试范围内,在学习中缺乏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质,也打消了那些注重创新教学的老师的积极性。

2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工作任务

课题组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一起对中小企业现行的用人需求和企业的创立、组织人事、财务及销售等环节进行了讨论,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确定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按工作过程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最后分析每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1]。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确定学习领域,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章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各章节课时的分配及课程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例的划分,课题组则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用人需求战略的变化、学情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前沿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的。

2.2 以实用为导向设计实训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课内实训的设计过程中,以理论的实际运用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将原先单一的案例分析改成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及沙盘模拟实验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2]下,培养自己科学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人力资源这章节中的人才招聘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课内实训里,教师让学生依据自身组建的模拟公司的岗位需求对招聘计划、招聘广告、考核方式及试题等相关文案进行自行设计,组建招聘小组,制定选拔程序;然后据此进行模拟招聘;最后分组进行招聘效果评估,各组依据招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招聘环节中的得失,交流心得,并就此修正自身的招聘方案,教师就最后的汇报进行综合点评。

2.3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小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的叙述性较多,与以往管理类课程内容有所重叠,传统“灌输式”教学常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多而杂,枯燥无趣,缺乏创新思维的锻炼。为此,课题组运用“构建主义”现代教育理念[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2.3.1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任务内容一般为课程中的新知识、新技能;任务的选取、分割及细化均由教师完成;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依据课程内容也可穿插多个任务;以本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交给学生的任务一般不会很难,要求在课内完成;任务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4]。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探索思考,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有十二章内容,这十二章内容我们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程开发讲授,在每一章或相关联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完成后,可设计若干个小到中等的任务实施穿插教学。引领学生带着企业管理问题学习理论知识,从“听而有所得”的被动学习转为“思有所得”、“辩有所得”的主动求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2.3.2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教师的横向课题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例如,当中小企业管理课程全部内容讲授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把握商机自行选择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重庆大学生创业大赛或是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估作为大作业,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学会合作或独立发现、分析、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得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4 优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介、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化教学平台

除加强传统的纸质教材建设外,为进一步拓展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时空,还进行“多媒介、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内容丰富、设计精巧、适用面广的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将书本和板书无法生动展示的企业创立和经营过程中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地呈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小企业管理大家谈”微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涵盖了中小企业管理前沿、中小企业的国家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创立及经营经验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可实时发起讨论,拓宽了师生讨论交流、质疑解惑的渠道。

2.5 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

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从对学生单一的知识量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加大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测评的分值权重。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式[5],通过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训、实践成果考核、技能竞赛及相关证书成绩等来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课堂讨论交流、报告撰写、创业实践、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创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改革实施成效及结论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的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引导学生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的训练,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近3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模拟经营大赛中,我校与省内工程职业学院、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高职院校同台竞技,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获奖学生中有大部分考入了重庆工商大学等省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其他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得到企业认可,顺利就业。此外经过几年的教学,学生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也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学生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率90%,学生就业率97.5%,(其中自主创业率上升到3%)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

参考文献:

[1]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24-26.

[2]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117-119.

[3]王青.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08(2):32-46.

[4]孙玉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254-255.

篇2

所谓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现存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营利性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决策较快、员工数量较少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需求。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经过我们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小企在人力资源管理用人方面明显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其职能部门及岗位的划分比较粗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职权和职责不明确。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事。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要么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要么就是由企业行政主管兼任,要么就是有一二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并且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所以,这类企业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招录的人力管理人员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被招录人员必须同时有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就是要求知识全面,能够一才多能,一人多用,并且最好是不需要培训就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岗位要求,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第二,企业从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际管理方面并不完全按照我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好多中小企业在实际用人和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规则和方法,特别是在人员管理方面,并不是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六大模块内容操作,甚至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也不是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要求去做。

第三,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由企业决策层来主持和决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只是起协助作用。其人员进出的频率相对较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人才要求更高。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工作压力比大企业大,工作的强度也较大,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经常进行超强度的工作,如果薪酬待遇或个人的发展机会不像预期的那样好,他们很容易就从企业流失。这就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第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缺位,要求人力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企业文化是企业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永久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但现实中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不重视,或者这方面人才的缺失导致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与经营者倡导的价值理念错位,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根本无法吸引、留住人才,造成管理方面的空白。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

我们设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创办该专业几年下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并不完全适应中小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走的路。经过到企业大量的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和自身教学过程体会,发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1.教学课时的改革设计

当初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走访多所高职类兄弟院校,并借鉴其课程设置中运用课时安排,普遍对该专业六个核心模块课程《人员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各72面授课时。现在看来并不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经过这次大量的调研中小企业,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在整体课时安排上采用“2+1”模式,集中2年在校面授,1年在企业实训,并将原来6个核心课程课时修改为“36+18”(理论+课堂实训)较为科学,更符合中小企业所需的“招来就能上手”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

注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基本理论够用为原则,只占用36学时,另外18学时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课堂实训,做到课堂实训必须结合实际,内容丰富,串通理论知识或者几个关键知识点的情景教学,初步达到课堂与实践有机衔接。使在校学生基本具备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等综合能力,以初步具备中小企业所需的“一人多能”人才。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特点,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的内容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的课程内容。同时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当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案例,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实际应用性,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充实,激发和吸引学生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的改革设计

如何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并非理论不重要,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我们认为,“教为辅、学为主、做为重点”的过程改革设计,更能使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动手能力、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教的改革创新。教师利用理论面授课时,应采用大信息量,重点讲授主要内容,尤其是企业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时怎么和理论结合,把每2节课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由教师引入典型案例,再讲解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规定。每个教学单元应有1/3的时间由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讨论引入案例,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抛出新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看书,查资料,准备下次上课前5-10分钟演讲或讨论。

(2)学的改革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内容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师结合课程项目布置的课后训练、调查任务。同时鼓励学生报考和参加本专业的专升本考试,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探求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本专业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及知识竞赛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理论。

(3)做的改革创新。要求教师针对所讲的课程内容做好相关项目实训练习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施方案,力争每个教学章节都有单项项目训练,每个单元章节都有单元项目训练,使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能够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运用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达到学有所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自己针对学习内容可以分组讨论,实际操作或者情景模拟,必要时可针对某些普遍性问题到实训单位走访和调查研究。总体上使学生达到熟悉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要领,联系实务处理,充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三、课程实训改革创新

目前,在中小企业乃至大中型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但是,由于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定向的学习和训练,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技巧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所以,实训课程改革与创新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训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将来胜任工作能力的关键,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院校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增强其应用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如开展相关的模拟训练、实训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训练、教学案例讨论、人力管理游戏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乃至管理能力,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理解和要求,视乎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有些学生慢慢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最终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实训教学环节的创新

(1)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例。实训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在教师的选任上就要严格把关,相关的教师必须自身有实践经验或者有在企业实务部门从事过相关工作的经历,或有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的经历,这样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时就会有针对性和仿真性,从而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对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例。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实践创新为导向,通过企业实际调研或企业相关课题的研究,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系统全面地制定好实践课的计划、实践教学的设计、实务教材的内容、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案例集和教学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实践实训课程的实验室,并配备好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器材,当然也要建立必要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有足够宽松的环境和精神状态自发的参与实践实训,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努力探索实践实训教学的方法,增强实训课程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实训课中,应结合专业技能要求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除通过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教学案例的方法之外,可以采取情景模拟和项目案例教学、观看视频录像、实验室体验和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等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企业社会人力实践调查和积极开展、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相对的真实性,进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实训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其与教学的互动性。

篇3

笔者选择河北省地方高校中有会计本科毕业生的高校,通过联系这些高校会计专业的辅导员及毕业生,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初次就业单位及目标单位;调查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表述,整理分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对此,选取了邢台学院2011、2012年部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94.85%。

(一)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有的准备继续考研,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的有32人,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占71.93%。其中,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金融业(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有23人(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占32人中的71.88%,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他上市公司(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全部是在中小企业,其中,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占91.46%,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这说明,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校园招聘类(约占28%),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其他类(约占72%)。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会一般的操作即可,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2-3年),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列有40多个选项,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115人选择,89.15%),中级财务会计(106人选择,82.17%),会计信息化(97人选择,75.19%),纳税实训(95人选择,73.64%),大学生职业指导(93人选择,72.09%)。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因此,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效果很好,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的暂行规定》,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或讲座专题形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篇4

我国中小企业的ERP系统的特征有两点:1.数据关系纷繁复杂,从系统的组成结构来说,其涉及到大量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提供货币信息,也提供非货币信息,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相关性。2.对财务决策的支持和推动。传统财务管理软件能提供简单的财务决策,但这一服务局限性强,无法运用到决策的全过程中。ERP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集成化,集中化信息处理有利于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全面预测决策面临的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ERP系统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我们必须看到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状况。目前,ERP人才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高端层级ERP人才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中间层级ERP人才能对ERP系统实现顾问管理,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底层ERP人才也就是普通ERP人才,其懂得熟练使用和维护ERP系统。当前,ERP人才紧缺,大多数ERP人才聚集在软件公司,而中小企业的ERP人才严重匮乏。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其人才缺口也将不断增加。ERP管理理念代表着先进的管理方法,它必然与中小企业的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矛盾,而中小企业的管理本身就存在较多问题,这给ERP系统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进而带来ERP人才的频繁变动,造成人才流失。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的ERP人才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

2基于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滞后表现在:第一,缺乏整体意识。会计电算化只是ERP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因此,只有在ERP整体系统中看待会计电算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其在ERP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经常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开展教学活动,其与企业的ERP系统的联系断裂开来。第二,会计职能模糊。当前形势下,企业会计职能不仅是核算和反映,还有监督和管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方能将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完美结合起来。而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核算,轻管理,不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ERP人才。

2.2师资力量不雄厚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ERP人才的关键,而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经验少,多数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会计电算化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其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管理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不满足这一条件。

2.3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必须开展大量实训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各种事务的处理方法。但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缺乏系统规划,无法与企业的ERP系统操作结合起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低,无法顺利上手,满足不了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3面向中小企业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中小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笔者对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实践措施:

3.1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教学目标定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和扩展层次,培养不同水平的ERP人才,适应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为:通过全面传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熟练操作一些简单的财务软件,懂得软件的维护管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免出现完全不懂情况。扩展层次的具体目标为: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操作为基础,重点讲授系统的操作、日常维护管理,讲授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开发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财务系统时能自主摸索其工作机理、功能等。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则可以安排财务软件的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比、实训教学等。通过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

3.2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实训条件不佳、没有专用实训机房、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毕业生的操作能力低,不适应中心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刀阔斧的开展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与时俱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考核模式,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定性考核、定量考核等方式结合起来;将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证书等考试方式结合起来。学校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提高职业技能,更清醒把握学习方向。在改善实训条件上,应积极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岗位有机连接起来,通过职业定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并在深入学习ERP系统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理解企业价值链条的运作,真正意义上理解ERP,而不是将其仅作为一个财务软件系统。

3.3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观念要伴随着ERP系统的广泛应用而转变。首先,将会计电算化置于

ERP系统中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懂得如何将这种作用发挥出来。其次,将会计电算化与其他学科和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起来,正确认识会计的核算、反映、管理、监督职能,重点阐述监督和管理职能,将会计电算化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既重视核算,又重视管理。

3.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受训氛围,使其主动接受职场训练,在职场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市场行情,将职场实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外聘兼职教师,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级ERP人才到学校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师,开展丰富的实训教学。另外,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认识到职业态度、意识、道德、行为、技能、情感、社交等对学生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ERP人才。

高职院校为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主动到企业挂职,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企业实践机会,让教师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的额英语情况,了解市场行情,了解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并将了解到的东西融入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去,培养更多适应中心企业的ERP人才。主讲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既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各项经济业务。

3.5教学模式改革

篇5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70-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特点来看,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有明显区别:①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②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③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普通高中教育有区别;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生采用双证书制度,毕业的时候能够取得中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毕业证书,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书;⑤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强化动手能力。不过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规模扩大、科技含量提升、与国际接轨等因素,使得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面临现有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滞后于教学发展的矛盾。本文就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模式下空间模式研究,探讨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的合理模式。

1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从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介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是影响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分工精细、产业技术革新和自身发展,企业内部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得多样化,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技术能力是企业介入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的直接目的。职教学校的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与企业的岗位实习、岗位操作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链接,教学实训功能的针对性和趋向性体现在企业对职教体系的介入程度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企业规模以及需求程度对教学空间与实训空间的影响来分析在企业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空间与实训空间之间的关系。

1.1企业规模对教学实训空间的影响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系紧密,企业的教育资源是社会、社区教育培训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的技能性、针对性和真实性,使企业后备员工实现了从教育走向就业门槛的平稳过渡,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用得上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职业教育的管理、考核和经费的实用性、实时性和实效性,使企业人力资本实现了从投资到收益的成本的最佳增值。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得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功能可以灵活开展。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单独、联合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创建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规模构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比如在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技术工艺不高,设备比较落后,职业教育和培训起点低、发展慢,高技能人才缺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中小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指导力度,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职工教育培训规划,可以加强中小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涉及企业职工和社会的质量、环保、安全等知识和技能的专项培训。另一方面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可以灵活把握市场各种岗位需求,在教学实训体系中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如包括短期员工培训和长期职业学校培训等,再依照不同的教学培训模式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训空间。

1.2企业需求对教学实训空间的影响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合作上的切合点在于对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需求上。理论教学方面,企业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直接或间接参与教学课程的模块编辑,制定专业教学方向和深度,这就要求职教学校的教学空间要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相关专业的功能布局;技能实训方面,企业根据专业技能培养时间和培养程度,以阶梯式的岗位培训,即从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到企业顶岗实训,来达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这就要求职教学校的实训空间功能要结合不同企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模拟布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但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及金融危机的到来,市场也酝酿着新一轮的发展,各类产业也将进行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己经启动,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走向多样化,这就对完善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针对现有经济局势对企业的影响而考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的革新。

2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教学为指导,以企业实训为主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体系的建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理论因素、现实因素等,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组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我们将各个影响因素以模块的方式形象化模拟,通过模块之间的关联互动和内在规律的总结归纳将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具体见图1。

图1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企业是以四种不同的方式介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①教学实训空间的优化,包括岗位技能理论教学优化和实训功能设备优化两方面,岗位技能理论教学的优化主要通过企业向学校输入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和资金,对课程模式和教学空间设备进行针对企业需求的性能优化;实训功能设备优化主要通过企业的岗位技术的专业指导、对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对实训空间真实化模拟程度等方面来体现,使实训空间实现功能多元化、技能专业化、场景真实化。②教学实训空间的灵活拓展,包括教学空间的预留和实训空间的功能拓展两方面,教学空间的预留是指主要针对企业短期培训和岗位新增职业的专业培训而对教学空间进行一部分的预留;实训空间的功能拓展是指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企业对岗位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功能拓展。③半开放型企业短期培训空间,指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训空间体系中划分出的部分空间提供给企业进行不定期的短期培训。④独立对外的短期培训空间,指向社会开放的为社会企业、行业、政府机构等服务的独立培训空间,常以培训楼的空间形式体现出来。

同时企业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入来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①空间的拓展,教学空间体现在普通教室的预留;实训空间体现在新岗位技能培训预留空间和岗位技能发展预留空间。②空间的优化,教学空间体现在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和理论教学设备的优化;实训空间体现在对实训设备的优化、实训空间功能的优化、以及对实训空间模拟真实性的优化。③培训空间的设置,以分散布置在教学实训空间体系内部和独立空间功能形态两种方式体现出来。④教学实训空间关系的优化,受企业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教学实训空间的功能流线也会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流线的优化而变得简洁、高效和立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是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校园建设而逐渐被建筑师们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企业的积极参与将会促进中职实训空间的扩大,为广大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罗庚兴,宁玉珊.开放式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4,9.

[2]王华利,戴葵堂.产学研结合-全面拓展职教空间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6,3A.

篇6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关于“施行扩展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为指导,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指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强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以培养优越的创业情况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努力构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格式,把我区建设成为创业之城。

(二)工作目的:经过坚持组织指导系统、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健全创业培训系统、构建创业服务系统和健全工作审核系统,进一步营建优越的创业气氛,优化创业情况,鼓舞和支持更多的劳动者走自立创业之路,经过自立兴办新的生产和服务项目或企业,在完成本身就业的还,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我区创业工作获得分明发展。

年的详细工作目的是:

1.扶持1800人创业成功,带动就业9000人。经过创业完成就业占昔时新增就业人数比例不低于25%,创业带动就业率到达1:5;

2.年新增个别工商户4200户、新增私营企业2300户,新兴办个别、私营企业较上年度增进8%。创业企业(含个别私营企业)存活率(存活1年以上的企业占还期新创业企业的比例)达80%以上;

3.新发放小额担保借款5000万元。小额担保借款还款率达88%以上;

4.创业指导培训5000人,SIYB创业培训2400人,创业培训及格率达80%,较上年增进10%。参与创业培训的赋闲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遍及享用上任业培训补助。35个创业项目进入国家创业项目库。坚持公共就业创业实训基地5-10个;

5.新增创业基地上积10万平方米。设立创业扶持资金200万元。新增在孵企业个数比上年增进10%以上;

6.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包括进街道、进社区、进校园等各类创业认识培训讲座、宣布道育讲座活动等)场次12场。创立信誉社区20个。创立创业型社区10个。

二、创立工作任务

(一)坚持组织指导系统

1.增强组织指导。以区全民创业工作指导小组为依托,成立由区人民县政府区长吴志振为组长,区人民县政府副区长林军、朱向梅为副组长,区有关部分负责人成员的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人力资源局办公。研讨制定全区创立工作方案、创立目的和政策办法;协调停决全区创立推进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增强对全区创立工作的组织、指导以及检查和审核。

2.营建创业气氛。应用各类媒体,经过多种方式,积极营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崇尚成功、宽容掉败的社会气氛。经过组织“草根经济”创业演讲团、举行创业效果展、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等办法,大力表扬自立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生长的典型事例,真正构成县政府鼓舞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公众积极创业的优越发展气氛。

3.优化创业情况。不断提高区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履行工商、税务证照的并联审批准则,简化各类手续流程,为创业者供应便当。按期对全区各类收费项目及规范进行清算,从源头上整治乱收费景象。组织查处各类乱罚款、乱分摊等行政乱作为,切实减轻创业者和企业的担负。完善投诉处置方法,实时处置创业者的告发投诉。坚持健全维护企业、企业运营者和个别工商户正当权益的司法服务和司法援助系统。

(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

1.增强产业政策指导。依据我区的资源优势,围绕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的建设要求,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办法,以促进金融保险、高新科技、文明构思、商贸旅行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档升级,鼓舞依托产业园区、特征街区,兴办以配套产物和服务为特征的企业。鼓舞兴办资源节省和情况维护型企业。

2.降低创业门槛。依照非禁即入的准则,除国家司法、法律制止进入和法律规则前置审批的行业和领域,均答应创业者从事生产运营,并由运营者自立选择,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大类或新兴行业运营范围核发营业执照。执行大学生创业注册成本“零首付”。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注册成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可“零首付”注册。放宽对新创企业和个别工商户的运营场合注销要求。答应创业者将居民住房作为运营场合进行注销。

3.加巨细额担保借款扶持力度。依据小额担保借款目的任务额度,扩展我区小额担保基金规划,使之到达1000万元以上。将小额担保借款的额度由本来的5万元提高至7-1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借款,担保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并对户籍在我区的合股运营或兴办小企业的创业者,按每人5万元以内、总额不超越20万元的额度执行“绑缚式”借款。坚持小额担保借款鼓励机制,按昔时新增借款额度的1%安排奖励资金,对小额担保借款新增额和增幅综合排名前三名的单位赐与表扬和奖励。

4.施行税费减免政策。税务部分为初始型创业和“二次创业”供应宽松的征管情况。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个别运营者,按每人每年8000元的规范顺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收属于治理类、注销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为3年。对从事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什物租赁、维修服务、便当连锁运营、废旧物资收受接管应用、中华老字号运营等服务业领域的,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5.落实社会保险补助政策。创业企业昔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或相关证实的就业坚苦人员和就业坚苦的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署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政策赐与养老、医疗、赋闲保险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越3年。

(三)健全创业培训系统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扩展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悉数归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坚持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需求的创业培训系统。依托区级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大力开展创业认识培训和创业才能培训。探究“订单式”、“预定式”培训,不断加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就业坚苦人员的高校毕业生除免费参与创业培训外,在培训时期还可按每人每月150元赐与生活津贴。对赋闲人员和城镇就业坚苦人员以及未就业的贫穷家庭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处理税务注销证的,按每人2000元规范赐与一次性创业补助。

2.增强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都会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特征街区、再就业基地,坚持创业实训基地,推进创业实训项目试点,构成创业实训与创业培训有机联接的工作机制,为创业者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建设创业实践的平台。年,力争建成5-10个治理规范、诺言优越、且有必然规划的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对每年供应10个以上练习岗位安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经申报认定后,可授予昌区“大学生就业练习基地”,并赐与一次性奖励2万元。

(四)构建创业服务系统

1.坚持健全创业服务机构。坚持区、街、社区三级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供应政策、信息、项目和融资指导等服务。充分发扬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为有意创业者和始创企业供应创业征询和创业指导服务。坚持以创业指导师和创业诊断专家为主干的创业服务队伍,经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创业人员供应特性化服务。要进一步夯实收集平台,做好“昌创业网”的建设和维护,拓展服务内容,充分服务信息,加速信息更新频率,加强链接功能。

2.增强项目指导。搜集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大、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便于创业者参加的项目,逐渐坚持创业项目库,合时组织参与专利技能展现买卖会、创业项目博览会、创业项目赶聚会,将项目引荐给创业者。与此还,要探究坚持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经过开展日常性的创业项目开发、开业指导、项目评价论证等服务,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

3.做好创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应用我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机,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和特征街区,重点发展有必然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东创产业园、机电设计园、珞珈信息园、昙花林艺术村等扩展规划,构成特征光鲜的产业集群。要充分整合应用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现有促进创业的各类服务资源,增强下岗职工创业和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妇女创业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各具特征的创业载体。

(五)健全工作审核系统

1.坚持健全促进创业的审核评价系统。把创业政策完善落实状况、创业培训质量、创业服务结果、创业的初始成功率、创业不变率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结果等作为权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首要工作目标,列入各街道及有关部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的的审核内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推进创立工作普遍、深化地开展。要坚持科学的评价准则,会同计算、工商、劳动三方会审评价和确定的目标数据,综合参考第三方评价、居民称心度等。将评价后果与昔时单位评先以及奖励挂钩。

2.增强创业工作目的的督促检查。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对创立工作目的逐级分化,坚持健全目的责任系统,执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还坚持创业目的任务督促和审核准则,执行逐月申报、按期督查、随时抽查、平常审核与年度审核相结合。区里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对创立工作的检查督促与考评,并实时传递工作发展状况,推进工作目的具体落实。

三、责任分工

各部分都要结合各自本能机能特点,依据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围绕营建优越创业气氛、完善扶持政策、加速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服务系统等相关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落实工作责任。

区人力资源局:做好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负责落实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落实全区创立工作目的;落实初始创业政策;坚持创业培训基地,增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艺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才能;鼓舞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吸纳再就业人员;加巨细额担保借款工作力度。

区经信局:会同有关单位起草全民创业综合性政策文件;组织施行中小企业生长工程;推进“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创立;健全区级创业服务系统。

区工商分局:负责放宽市场准入前提,支持大众自立创业;做好全区企业注销数、新增注册资金、企业开户数和净增户数的计算上报工作;增强创业企业商标维护;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

区监察局:负责对政务服务中心和有关单位履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有关部分、单位落实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受理告发投诉,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区发展改革委:制订全区三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全民创业指导目次;负责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简化项目审批顺序。

区科技局:组织参与全市民营科技百星工程;支持指导科技人员创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指导科技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供应相关经济、科技目标完成状况。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负责支持职工、青年、大学生、妇女、残疾人创业。

区财务局:负责落实对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的财务支持,支持全民创业社会化服务系统和信誉担保、投资融资系统建设。

区城管局:负责在城市治理方面研讨制订支持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的政策,处置好城市治理与活泼经济的关系;落实文明法律的有关规则。

区卫生局:负责规范和简化医疗等企业的创业注销前置审批环节;支持民营与外资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等相关领域。

区计算局:负责坚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计算监测系统,按季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每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全民创业计算监测系统。

区国税局、区地税局:负责依法对创业企业、中小企业供应税收政策支持,供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征税状况。

各部分要结合实践,加大扶持力度,实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坚持由首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分担负责人和责任部分协分配合的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机制。要研讨制定创立创业型城区详细行动方案,保证创立创业型城区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时间安排

开展创业型城区创立工作,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需求全区上下通力合作、协调推进。按国家创业型城市的工作要求分三阶段把创立工作抓实抓好。

(一)预备发动阶段(年12月—年3月)

1.年元月份,完成成立创立创业型城区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的和重点,出台创立工作详细施行细则,并上报市创立办。

2.年3月份,召开全区发动大会,指导广大群众勇于创业、擅长创业、诚信创业。启动创立宣传工作,应用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创立创业型城市的意义,在全区掀起创业。

(二)贯实阶段(年3月—年10月)

1.每季度召开1—2次创立创业型城区指导小组全领大会,传递创立工作发展、政策落实与目的完成状况,研讨工作办法,督促相关部分根据各自本能机能,做好相关工作。

篇7

[作者简介]张治斌(1977- ),女,辽宁抚顺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式为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北京 10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77-02

软件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大多来自正规本科院校,集中在软件工程师层面,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编程人员仍然匮乏,特别是基础程序员的紧缺较为明显,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形,基础编程和测试等软件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用人岗位目标分析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一方面学校力争培养编码与测试的基础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对接工作。二是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深入软件开发流程,很难适应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教师缺少工厂化实践软件编程和测试经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考虑软件技术的学习规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师遵照教材、指导书内容开发教学案例,没有脱离教学环境约束,闭门造车。

要改善教学实践现状、为企业有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必须做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教学建设,弥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脱离企业需求的不足;发挥学校在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长处,做到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完美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专家、项目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教学案例,联手指导实训、实践课程,共同完成软件人才培养,将企业标准高效引入教学实践中,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养的训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完成真实项目到教学案例的转化,使教学内容和方向紧跟行业需求。校企双方作为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义,最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合作,学校获得企业项目的开发经验、软件产品生产的规范、流程,企业能从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只有符合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才能顺利开展。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多流于形式,不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学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应突出合作形式实用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层面深入化。

二、院校企合作开展方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示范专业,2008年成立北信软件园,吸引了北京神州数码、蓝波今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的IT公司入驻软件园。2010年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成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探索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学院层面推进工作,建立了高层对话机制,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学院提供专项经费,紧密联系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实质结合。

1.吸纳企业精华,共同开发课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专业建设要体现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时,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软件专业建设实践专家研讨会,提取企业用人需求,教师与专家共同完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能力解析表;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完成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获取并提炼企业项目资源,在项目人员指导下进行项目分解,教师参与完成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可以在教学中实现的小项目,所有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内容设置均围绕这些项目中设计的能力目标确定,形成“项目迭代式”课程体系,依据企业软件产品生产过程,展开教学和实践实训。

2.界定合作规模,吸引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办学,以“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作为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北京各类IT企业资源丰富,但重点高校云集,众多大型软件企业对生源学历要求较高;校企合作偏向本科重点院校;合作成本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与大型软件企业合作时,从技术实力、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合作成效上都很难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灵活、注重生源实践技能、有大量的中小型项目支持,适合高职学生在企业和教师指导下参与开发;企业的利益点不高,校企双方在利益追求和合作目的上很容易达成一致,能够有效挖掘互补资源,满足双方效益预期。

通过大型软件企业与中小型软件企业合作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见178页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以吸引中小企业入校为突破口,突出合作实效和深度,达到利益双赢。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提升品牌形象,产生广告效应;一些企业希望学校提供宽阔的场地和基础设备等支持,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一些企业希望利用项目空档期参与学校教学与实训,为后期项目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和需求来规划实施合作方案,充分尊重企业需求,形成长效机制,体现“互利共赢”。

要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北京地区中小型企业入驻软件园,为入园企业无偿提供场地、水电、网络服务保障和专项项目经费支持,并保障相应设备的正常实施;企业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并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且提交所有项目相关技术支持和文档,支持教学完成项目到教学资源的转换,变以专业学科体系为重心到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心。共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资源和教师技术资源,依照企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完成项目开发和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典型的是吸引北京汉盟科技公司入驻北信软件园,将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生产工艺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公司派遣2名专职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前动员,通过入职面试接收20名大三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并与学生签订录用协议,学生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规定,公司按照考勤和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模拟项目开发中不同角色完成相应的开发和测试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有效缩短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公司根据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与个人性格特征,确定最终录入的学生与职务分配,并根据职责分配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大大缩短了企业新员工培训周期。公司利用暑期为学生提供免费技术岗前培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块的开发和测试。为了能够将项目的前沿技术和项目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体验,公司负责接收2名教师,共同分析项目需求,制订解决方案,参与项目开发,并向教师提供所有项目文档,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支持。实现了教师下企锻炼、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

3.利用企业项目资产,扩建双师队伍。充分将企业的项目有形资产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队伍。教师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每年有6~7名教师利用半年的时间融入企业环境,接受企业培训,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校企双方共同签署教师锻炼培养协议,从制度上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双方分别组建监督小组,完成对合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管理上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结束后由企业完成教师实践鉴定。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性项目,承担开发任务的形式,熟悉企业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测试技术及工作流程,并将项目开发信息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资源。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发挥技术专长,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讲授与学生综合实训的指导。

4.借鉴经验,互通有无。借鉴国内一些软件培训公司的模式,与北京地区软件培训公司通力合作。优点是已经开发了贴近真实环境的软件教学案例;培训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由于具备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背景,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适用性的人才。缺点是重技能轻基础;重视技能培养忽略就业导向;培训价格昂贵而缺少生源。职业院校由于有充足的生源和基础技术教育而吸引众多培训公司与职业院校开展业务。2007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北京旋信科技、TEST8848和北京京盛世纪等公司联手,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由公司提供教学案例、生产性实训项目和实训平台和设备支持,指派企业技术人员跟踪生产性实训,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可通过考核直接参与公司的软件开发或测试工作,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计划。

三、校企合作实践的启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同时,仍需进一步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平衡学校、企业、教师的各方利益,平衡教学与项目实践所可能引起的矛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适用的、具有创新、实践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今中国制造正在向着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急需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实际。自2010年上海市开始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其宗旨对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设计,便于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中高职模式培养的人才需具有更多的就业优势。但是企业在学校招聘时,除了看重学校本身的教学水平,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各类中高职贯通学校中,大多学校都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学生技能和知识,但是在就业环节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平顺地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内心的排斥和反感,就业后的反馈往往会适得其反毁誉参半。工科类学校拟企业化ERP综合教学实践平台将会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采取产学研集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拟企业化ERP实践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校企师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丰富了原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符合中高职贯通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突出中高职课程根本特色,整合与创新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未出校门前就具有前瞻性,成为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多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社会的实际经验,而这正是我国技术类专业教育尚未完善的薄弱环节之一。

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和探索实践企业化实训模式

1.1在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进行课题培训前,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训课题内容,并在实训前进行生产培训。与企业培训一样,详细讲解实训课题的产品,依照本学科的要求来介绍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检验要求或其他的产品信息,使同学能在生产前便对课题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实训进行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计划的落实,实时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情况,加强对生产的监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使生产实训有执行、有反馈,有跟踪、有总结。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训中确实的掌握产品的方方面面,提高职业技能。

在实训结束后,对于实训课程进行总结,总结的共性问题统一解决,非共性问题逐一解决,不让学生留有疑惑。这样不但能掌握技能还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进行企业化管理的企业化实训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双方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的一个缓冲适应过程。将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借鉴到学校的实训中来,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校就如同企业,自己就如同企业员工,教师如同培训老师一样。做到实训的生产目标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目标相似。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提前感受到企业生产模式和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新员工的基础培训考虑的较少,对生产部门的利益顾及的很多,使得中高职类技能毕业生在进入这类企业伊始变得手足无措,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一筹莫展,有的甚至需要近一年半载的时间去熟悉,这对于个别学生的耐力和脾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建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培训课程熟悉企业运营基本知识

ERP,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即企业资源规划。

近年来,随着国产ERP产品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厂商服务能力的快速形成,同时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ERP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并产生显著效益。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使用ERP,并将ERP作为公司运作的重要参考数据。所以学习ERP便是模拟企业实训。通过学习ERP系统,可以模拟建立企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企业管理方案、产品生产流程;

(2)掌握多种岗位技能,增强就业岗位意识;

(3)模拟职能岗位、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利,让每个学生理解相应的“职业角色”。

通过仿真企业流程,在仿真企业环境中,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做模式。仿真企业环境,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思考、主动加入模拟企业中去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仿真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学员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掌握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流程。

3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双盈利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者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交流企业管理心得,对学生进行企业知识的基本培训,增加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增加与企业的联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便于他们到企业中去得到真实的培养和锻炼。部分实训老师可以聘请来自企业的员工,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企业实践经验的优势,还可以与理论基础扎实的学校本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取长补短,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再固步自封,同时企业在入职员工培养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也获得了专业的知识体系保障。

目前,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投入成本或是企业机密的考虑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厂实习,即使接受也基本上让学生充当一线操作工人的工作,很难提高技能,除非签订了三方协议。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博兴路实训基地可以依托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建立良好的企业实训环境,以企业的管理为标准在学生实训的同时为企业完成部分生产任务,使学生更加真实的接触到企业生产时对于产品的要求,深刻体会到企业生产制造与学校普通实训的本质区别。

拟企业化ERP综合教学实践课程的基本流程图如图1。

4结语

建立工科类大专学校拟企业化综合教学实训平台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它通过前期的企业基本知识培训,后期的拟企业化的生产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实训基地,强化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管理[6],进一步熟悉企业操作环境,使学生通过本实训平台的培养,缩短企业实习成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比一般应届毕业生更具适应能力和优先的竞争力。随着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校也应考虑学习国外的做法,在第三年开设模拟企业实践的课程,但势必加大学校投入,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覃寿同,李大磊,马胜刚等.生产实习的问题分析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1955(3):50-53.

[2] 邱树恒,陆宇兰,叶少峰等.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实习方法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22-28.

[3] 邵兴国.对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6(3):143-144.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1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是相当不错的。我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这些成果是和我们学校实施的教学改革分不开的。

一、我校教学改革之初学生实习分配状况

教学改革以前,我系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最初走向工作岗位心里有恐惧感,不自信。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压力比较大。致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流动性比较大,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二、针对就业现状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我校本着“教学为就业服务”的宗旨,针对学生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使课堂理论与实训密切结合,并将其渗透到各个工作岗位;结合会计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模块化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进入相关岗位,为学生拉近课堂和就业岗位间的距离。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以下侧重点:

(一)充分做好企业调研

我们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取得不同岗位的就业资料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质强、能够直接上岗的、业务熟练的实用性人才。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学生就业初期会出现工作流程不明确的现象,出现对岗位环境的不适应、技能的不熟练、实际操作生疏的情况。

我们对这些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深入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了解财务岗位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情景和工作内容,明确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为教学改革找到了最直接的依据。

(二)确定教学改革的重点

经过大量的基础调研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应重点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在具备了会计认知能力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出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系统的会计综合业务实操训练。

1.教材的整合。目前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是按照不同模块设计的,比如会计认知、商品购进核算与管理、商品销售核算与管理、会计业务综合模拟等多个模块。从结构上看,能够满足不同岗位训练的需要,但是从工作过程上看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整,教材的整合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借鉴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的职业教材理念,将会计核算流程与岗位结合,将每个模块进行再整合。比如将商品购进与销售模块整合,按照实际业务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编制,再现工作情境,突出实际操作。

2.教法的选用。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模块,恰当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中,除必要的程序性知识传授之外,主要是通过符合实际工作的行为方式来训练。“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是一种围绕某一问题或项目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使教与学的过程在一种行为情境中实施,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因此,行为导向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任务为内容和以活动为方法的特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完成实践行为的过程中主动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上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效。例如: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大部分知识模块的教学就非常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而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突出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显著。所以会计专业课的教师要注重教法的正确选用。

3.增加实训比例,突出实际操作。会计专业课原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在会计实训课占会计专业课总课时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65%左右,实训量大幅度提高,包括出纳、会计、银行柜员、报税员、中小企业综合实训模拟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实际接轨的实训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将教学改革重点落在会计业务的实训操作上,使我们的课堂与实际工作越来越近。学校课堂与工作岗位近可能地缩短距离。增强学生适应性,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毕业生直接上岗。

(三)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加大实训量后如何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会计模拟综合实训的课堂设计。

(1)岗位角色的设置。会计模拟课堂综合实训中要按照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角色,不同的财务工作,设计的岗位不同。教师要按照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模块设计岗位,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岗位角色。

(2)工作过程中体验。在岗位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充分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操作行动进行导向的同时,通过互动形式,请学生演示并一起制作流程图。

(3)引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对不同模块在区分角色的前提下进行完整业务操作。在业务操作中以小组为单位。

①小组内合作,在完成自己所担负任务的同时,体会自己的任务环境。各小组以单据传递为主线,展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不同技术点的衔接性,将能力点与技术结合,在操作中明确责任,认知每个模块内的工作过程,完成业务操作。

②引导各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接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任务及所涉及到的不同的工作环境。教师的行动导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布置的任务要以实训操作为目标,并且突出能力训练的典型性。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四)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法,引进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带来其考评机制的改革,建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上,其传统的考核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如何进行考评机制的改革是会计教改的重要内容,根据综合实训课的特点,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教学评价内容多样化,包括学生学习表现、过程记录和成果展示等内容,学生自我评价落实在总结收获,展示成果和需改进的方面。小组评价重点要求学生考虑,出现的错误如何承担责任,组内团队意识如何进一步增强等等,按企业财务部门的责任制规范和评价小组内部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责任的重担,获得健康发展。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只要进步都能达到的要求,顺利就业,从而加强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就业自信心。

如何将考评工作渗透到教学改革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认知考评的作用。考评的作用表现为:通过考评达到反思行为、了解状态、肯定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弥补。

篇10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66-02

一、问题提出

日前的《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称,中国已经是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增长迅猛,网络消费成为了重要的消费形态。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教育部与商务部联合《关于推动有关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通知》(2005)。2010年教育部再发通知称,加大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中国现在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动脑,更要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据国内首份电子商务人才报告《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分析:中国目前电商人才奇缺,近六成电商企业有急迫人才需求,传统中小企业试水电商加剧了电商人才的缺口。在人才管理成本占据企业发展成本较高比例的当下,人才的培养和存留关系着店铺的发展乃至生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岗位人才流动频繁等,因此需要我们在了解行业和市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与创新。

二、河北省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的师生在河北省的辛集国际皮革城、清河羊绒制品基地、容城服装市场、白沟箱包城等四个产业集群及石家庄南三条批发市场、石家庄太和电子城两个产业比较集中的商业市场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根据调查结果:分布在以上四个产业集群和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批发市场的小企业里,73.8%的企业已开展或计划开展电子商务,近80%的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有需求,其中近14%的企业有迫切需求。在皮革、服装、百货、箱包、电子产品、羊绒制品六大类产品的电子商务市场领域中,在已经或计划选择哪个电子商务平台的问题上,商家选择淘宝平台的占45.5%,由此可见淘宝平台是小企业电商创业或开店的首选平台。调查显示超过75.93%的企业只要求大专学历。相比技能证书和专业理论知识,他们更加注重应届毕业生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现实情况是目前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与真正的电商人才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上,42.7%的企业选择自己做,42.2%的企业选择部分业务如客服、营销推广、网站维护等会外包,全外包仅占15.1%。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内部员工来做电子商务,或者通过将电商业务部分外包的形式来解决。

在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选择上,43.4%的企业选择网络营销,位居第一位,美工位居第二,网站管理、客服等次之。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上,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将重点安排网络营销和美工方面相关的课程,以适应目前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解决电商人才需求的渠道上,超过半数的企业愿意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人才需求。义乌工商职业学院副院长贾少华在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坛上的讲话也验证了这一结果:“义乌的每一个企业都在转型,现在众多企业要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有困难了就来和我们的学生合作,委托我们学生代运营或者是通过股份制的方式来经营。”但是,40.8%的企业选择通过人才的内部培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这表明业余时间或短期集中培训教学方式也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企业和社会的一种途径。

在2012年,为加快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商务部确定了35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名单,河北省石家庄市进入示范基地名单。石家庄市是河北省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河北11个设区市中,石家庄的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处于领先。

现阶段,河北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条件很好,大部分企业有与学校进行合作的良好意愿,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能够有更充分的行业和企业依托,实现校企之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师资、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作用,校企共同培养“上岗即能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电子商务专业办学定位梳理

电子商务专业是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学院对河北省29所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梳理后发现:29所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定位中,有的学校明确提出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以网络创业为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有的则偏重于网络营销、策划、国际贸易等商务岗位;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以及网站的管理。偏重于商务定位的学校最多,其次是技术定位的学校,而唯独缺少以创业为导向的院校。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根据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部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要求,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把电子商务专业转型为“网店创业班”,这是河北省首个以淘宝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电子商务专业。进一步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新思路:立足河北经济发展实际,以河北的电子商务产业为依托,与企业紧密结合,关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政策,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特点,以创业为导向,以网店为平台,打造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

按照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发展规划,确定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三大发展战略,一是以创业为特色,在人才培养上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与其技能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使人才培养形成“创业引领,个性培养”的特点,培养创业型人才,又能结合学生特长培养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技能,适应创业各个细分岗位要求的人才;二是建立创业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主体,吸收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其他专业学生进入创业学院学习;三是以创业学院为依托,为区域内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建设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义乌工商职业学院的贾少华院长说:创业人才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那么,是不是创业教育就不要课程了呢?对此,不可以简单地用“要”或“不要”来回答。有的课程,有还不如无,而有的课程却又不可或缺。真正有效的创业课程,是与传统的课程截然不同的。针对创业班的特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把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学、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图形处理技术、淘宝基础与技巧等课程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学院把学生的业绩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可以“以奖代考”、“以赛代考”。搭建了“学做合一”实战平台。首先,学生在第一学期就成功开设运营至少一个“淘宝店”作为学习平台,这是一个教学、训练、实战“三合一”的平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战技能、积累创业经验整合到同一个学习过程中。在实习、实践方面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化,即从传统的实训室模拟训练、企业实习基地的短时间实训,转变成了在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长期实战锻炼。其次,注册电子商务公司,为学生搭建起以“网上超市”模式创业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全程参与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学到C2C以外多种模式电子商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现代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在“网店创业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合作企业,通过与生产、商贸、电子商务平台三类企业合作,解决了学院师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人才需求、项目合作、货源基地等问题。为了支持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探索,学院给电子商务创业班的学生配备了专用教室(同时是他们的实训室、工作室),每人配备一台专用电脑,配备了由学院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资金的困难,学院首批设立了创业基金,创业班学生均可申请使用;为方便学生学习、实训以及到校外办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事项,学院对创业班学生在学生出入学校、教室网络开放限制条件等多方面执行特殊管理制度,为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物流问题,学院与天猫供应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天猫小邮局”。

五、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会更加贴近电商产业的需求,对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需要配套的机制体制,这也需要今后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5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综合实训》是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实践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该课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实用、够用和管用的理念,以会计操作技能训练为特色,通过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结合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以及分岗模拟、混岗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能胜任出纳、税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会计信息化》等多门课程,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它即是对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总结与考查,也为学生面向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素质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了“一核心、两原则、三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一核心是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两原则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打造、学做一体”的设计原则;三对接是“与市场需求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岗位对接”,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实训项目以企业真实会计岗位为载体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坚持“学校与企业合力开发”,“教学名师与注册会计师精心打造”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各项元素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

(2)课程实训资料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要求。遵循“立足濮阳,服务河南”,这一专业定位,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以及学生熟知的企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设计实训内容。

(3)课程与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一线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要求。课程专职教师与会计工作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料,营造符合职业要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组通过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如表1即是按照“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会计职业基础实训项目的学习情境任务。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安排

《会计职业基础》实训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确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与校内外专家一起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深入了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岗位所应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本课程结构为“项目化”结构。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设计了两部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5个大项目(会计职业基础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26个子实训项目。本课程所有实训项目根据其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均配备了校本实训教材、PPT、实训项目讲义、核算流程图、仿真会计资料、用友ERP U8软件等教学内容辅助资料,使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以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等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保证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同时,各单项实训目标均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实训后,可掌握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技能,基本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领会、吸收与应用,指导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课件演示、课程网站以及往届学生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会计操作技能性知识,采取先做后学再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教师先根据每项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设计,安排实训程序。由学生独立或是分小组(3-5人)完成任务,并汇报实训过程及结果,通过展示学生所完成作品,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见表2。

手工实训实训要求:通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际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独立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到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过程。

电算化实训实训要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用友ERP U8V10.1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完成对账套的创建和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与期末业务处理;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以及供应链业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全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课证赛融合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经界,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