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谈话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社区矫正个人工作总结模板1我所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19人,其中缓刑人员14名,假释人员3名,暂予监外执行2人。今年接收矫正对象9名,解除矫正对象9名。为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转化和管理,我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矫正的:
一、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移动管理系统,确保日常管理规范化。
充分发挥移动管理系统电子平台作用,对在册的矫正对象进行了逐个登录,做到了所有矫正对象入网管理,确保在日常管理规范化,要求每位矫正对象必须做到:①每月1、8、15、22号电话汇报;②每月一次思想汇报并递交书面汇报材料,严管人员每月向司法所提交书面汇报材料两次;③每月组织一次社区服务,劳动时间不少于8小时;④每月在矫正中心组织一次集中教育活动,对矫正对象的表现进行总评,该表扬的表扬,改批评的批评,该警告的警告,严明矫正纪律;⑤遵守一项基本制度,即迁居和外出请销假制度。在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对每位矫正对象都建立健全了电子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对每位矫正对象的思想状况、活动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矫正,确保矫正工作顺利进行,实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活动情况,更好的管理社区矫正重点对象。
二、教育管理制度化。
在做好矫正对象入矫正教育的前提下,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好个案矫正方案,从思想上、心理上、工作技能上,开展多方位教育活动,促使矫正对象认罪服法。为此,我们采用“三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日常教育工作水平。即个别谈话与集中法律法规等培训相结合、定期汇报谈话与不定期谈话相结合、矫正工作者直接教育与社会志愿者以及亲属对矫正对象开展经常性帮教活动相结合。如:每月一次个别谈话与月一次的集中教育,每月一次思想汇报和矫正工作者不定期社区走访谈话等。
三、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建立信息平台。坚持每月对两类人员进行信息监控,对重点对象进行走访、了解,对困难对象进行帮助,同时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及时了解两类人员的生活、工作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两类人员的管理教育。
1.各公办小学、幼儿园领导班子;
2.各公办小学、幼儿园现任校(园)长、副校(园)长;
3.拟任校(园)级干部人选考察对象。
二、时间安排
6月15日至6月30日,具体时间由考察组与各单位联系商定。
三、考察内容
(一)领导班子考察主要内容
2013年8月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工作实绩,侧重考察学校办学规划、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德育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安全稳定和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
(二)校(园)级领导干部考察主要内容
德、能、勤、绩、廉表现,重点了解干部政治品格、作风品行、廉洁自律、教学教研水平、学校管理能力、师德师风和工作实绩等情况,突出考察2013年8月以来或任现职以来、参加筹办工作以来履行岗位职责、负责工作、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等情况。
(三)拟任校(园)级领导干部考察主要内容
3年来(20XX年以来)履行岗位职责、负责工作、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等情况。
四、方法步骤
(一)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以各校(园)为单位组织,由考察组在学校教职工中确定参加民主测评对象,组织与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测评,并以会议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校(园)级后备干部人选。测评采用无记名方式由参会人员独立填写。
(二)研究确定拟任校(园)级干部人选考察对象。由镇党委、政府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干部日常表现情况,研究确定拟任校(园)级干部人选考察对象。
(三)准备有关材料。①各学校应在考察前将《考察预告》张贴在单位公示栏。②考察对象对照岗位职责,认真回顾总结2013年8月以来各方面表现情况,形成书面总结(字数掌握在2000字以内),并填写《干部“3+1”工作实绩公示表》和《考察人选家庭成员移居国(境)外情况报告单》。拟任校(园)级干部人选考察对象应同时填写《干部情况登记表》和《考察人选家庭成员移居国(境)外情况报告单》,并将办理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交至考察组。其中,《干部“3+1”工作实绩公示表》,应在考察谈话前一天发至测评大会与会对象手中,并在考察谈话前在本单位公示栏张贴公示。③各学校要提前准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花名册》(供个别考察谈话使用),在考察组到达时交给考察组。
(四)发出考察预告。各考察组应在考察前发出考察预告,公布考察对象、考察任务、考察时间、考察组人员组成和联系方式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考察期间,对群众举报反映考察对象的有关问题,考察组要通过实地调查、找当事人核实或函询等方法了解清楚,按照规范格式形成调查报告,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考察谈话。考察组根据考察对象的职责分工,按照接近和知情原则,分别找考察对象的同事及有关人员(被谈话人名单由考察组统筹安排)进行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深入了解校(园)级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
(六)实绩分析。考察组要对照《干部“3+1”工作实绩公示表》,对考察对象的一些重点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调查核实,重点分析干部在其中的工作投入、工作成效和个人所发挥的作用。
(七)综合评价。考察组在全面熟悉掌握各种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民主测评、考察谈话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德才表现,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的评价等次,并全面准确地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和汇报材料。在形成考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同类别横比、同岗位纵比、同要求互比等方法,研究确定最终考察等次。
(八)考察情况汇报。由考察组组长向镇党委、政府汇报考察情况及相关意见建议。
五、有关事项
1.考察工作由镇政府组织实施,组长由镇党委副书记吴志峰同志和分管教育领导柯俊辉同志担任,成员由教委办、组织办、纪委办、各中学等人员组成。考察之前,由镇政府组织对考察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全体考察人员要充分认识做好考察工作的目的意义,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全脱产、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参与考察工作。
2.各公办小学、幼儿园要充分重视,精心组织,抓紧抓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密切配合考察组共同完成考察任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汇报前,汇报双方应有的放矢地做好必要的礼仪性准备。
(一)时机。例行汇报需按部就班,特殊汇报应力求短小精炼。确定汇报时间应事先征求上级的意见,并预估和遵守时间。汇报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耗费不必要的精力。用餐、休息、休假时不宜汇报工作,对方忙于其他事务时应避免打断。
(二)地点。由上级屈就下级来听取汇报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汇报的地点一般由上级确定,下级不宜擅自决定。常设在会议室、办公室等正式场合,不宜在餐厅、走廊、电梯或嘈杂的场所汇报要事,不宜公开的事情应回避众人。汇报场所应整洁干净,桌椅座位按照会议中的位次进行摆放,准备必要的茶具、纸笔、材料等用具和设备。
(三)主题。主题要鲜明,不易太多,防止内容分散、主次不分、劳而无功。要提前确定汇报的主题,以便围绕具体的内容来搜集材料、梳理思路。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设想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质疑,抓住中心,列好提纲,力争做到内容翔实而不空洞。
二、谦恭的态度
态度决定人的内心情绪和行为表现。汇报和接受汇报的双方愉快的合作和融洽的气氛会激发参与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谦恭。尊敬是礼仪的根本原则。汇报中,无论对方的态度怎样,都应将尊重对方放在第一位,汇报者和汇报对象任何一方的傲慢、责难、逞强都是失敬之举。汇报者应谦虚谨慎、沉稳冷静、不骄不躁,不要抬高自己打击别人,不要面露愠色、恼羞成怒、使人难堪。听取汇报时应认真严肃、殷切谦和、平易近人、专心致志,不宜随时发火、喜怒无常、冷淡无情。
(二)诚实。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下级不能在上级面前打同级的小报告,要老老实实、诚心诚意地还原工作的原貌,不能为了图表扬怕批评而好大喜功或专讲上级爱听的话。同样,上级将工作情况切切实实地向大家交待会赢得下级的体谅与支持。
三、翔实的内容
为了使对方了解情况、通晓过程,内容的翔实是汇报的重要因素。
(一)精炼。汇报伊始,可首先进行简短的礼貌性寒暄,对领导的帮助和信任表示感谢,对他人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认可,对自身的不足表达歉意等,以使汇报有良好的开端。汇报过程中,对事情的发展背景和过程不宜讲得太细,成绩不必过多渲染,问题和解决方案应重点分析;内容应突出中心、择其要点、结构鲜明、精炼概括;论证说明要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汇报结束,可诚恳地请求批评指正。
(二)准确。汇报的材料要真实准确。弄虚作假、请功摆好、欺骗隐瞒是对上级和群众的最大不敬。汇报的具体内容要客观、公正、确切,不对材料和事实进行修饰和加工,不拔高成绩、不掩饰过错,对时间、地点、人员、数据等描述准确,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和例证要交待明白,不讲套话、假话、空话、废话。
四、得体的形象
有了思想和内容上的礼貌性准备,汇报过程中就要注意和把握好行为规范中的诸多礼节性细节与技巧。
【课堂实录】
1.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品――看看它是什么?――土豆。
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马铃薯会沉入水中;不一定,也许会浮在水面……
2. 谈话:那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
――我观察到,马铃薯在一种液体中沉,在另一种液体中浮……
3. 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有一杯是盐水……
4. 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怎样在40分钟内要效率?怎样在一节课中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应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学生的活动中,因此在导入环节,应尽量简洁,直奔主题,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效率。
在导入环节设计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进行猜测,再来观察现象,进而引发思考,提出问题。这个导入环节,虽然简洁,但当学生看到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精选材料,突破常规
科学研究中,材料因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共有两大活动:一是辨别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什么,二是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在第一个活动中,我没有选择按教材要求配置食盐溶液,而是选择调配火碱溶液。在第二个活动中,我不仅为学生准备教材要求配置的食盐和白糖,还为学生准备了味精和小苏打。
首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猜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食盐溶液,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只有食盐溶液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很难打破,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当他们带着这种既定的认知,去做加热液滴实验,并看到加热后溶质的结晶颗粒时,一定会确认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而我选用火碱溶液,在实验完毕时,揭晓答案,不仅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也能让降低的学习兴趣再次升高,激发他们去探索还有哪些溶液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其次,虽然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有很多,如味精溶液、白糖溶液等等,但味精和白糖溶液是有机物,加热后,会焦化,无法看到味精颗粒或白糖颗粒。所以我选择了火碱,火碱和食盐一样是无机物,加热后,溶剂蒸发,溶质重新结晶,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辨别。
最后,在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时,我准备的材料分两个层次:味精和食盐调制的溶液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小苏打调制的溶液则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已经认识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但难免会有学生形成新的定势――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这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很难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如果仅调制一种液体,再通过讲解,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效果难以保证,也没有说服力。而在材料选择时,进行层次的划分,在后期汇报时进行横向的对比,用数据说话,培养了学生证据意识,也直接、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有效指导,充分交流
1. 老师调制的准备液体确实不是食盐溶液,而是火碱溶液(投影;出示火碱)。由于火碱具有腐蚀性,这种溶液是不能品尝的。可以让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就只有这一种吗?是不是水中溶解了物质,这样的液体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你想不想调制这样液体呢?
2. 老师为大家调制液体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你打算怎样调制这杯液体?(材料有:烧杯、100毫升热水、小苏打、味精和食盐,搅拌棒、量勺以及记录单)
3. 学生交流讨论。
4. 谈话:任务的名字叫: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物质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1)知道“至少”是什么意思吗?
(2)怎样做我们才能知道:马铃薯浮起来时,液体中含有的该物质量是最少的量呢?
(3)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在用小勺盛取物质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呢?保证每勺的量相同,怎样做到这一点?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有没有工具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5. 谈话:综合同学的意见,形成下面的方案。
6. 谈话:看清楚了吗?最后老师再强调:任务要求任务完成时间:10分钟。任务内容:调制两种液体,做好详细记录。
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材料,开始实验吧。
7. 巡视指导。
8. 汇报交流:收集数据――你们小组调制了哪两种液体?放入了多少物质?马铃薯是否浮起来了?【投影】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9. 分析数据。
(1)比较马铃薯在3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哪些?
(2)是不是小苏打溶液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接下来我们比较一下加入食盐的量。通过全班汇总的数据,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食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再比较一下味精的量,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味精?
(4)比较食盐和味精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5)我们各小组数据,还有一些细小的差别,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6)通过调制液体活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0.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有的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比如食盐溶液、味精溶液;有的则不能,如小苏打溶液。但并不是水中溶解了食盐、溶解了味精,马铃薯就能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值得占据大部分时间的。科学探究还应该伴有科学的交流,引发思考和质疑。但科学探究不是盲目、粗放的,有的放矢的指导非常必要。
虽然学生活动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浪费了一些时间,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 科学、规范的操作是逐步培养的。液滴加热实验的操作,是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并应该掌握的,但学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错误使用滴管的现象;加热时没有用火焰的外焰加热,导致液体蒸发很慢,延误了时间。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欠缺技能积累和运用,这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其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
2. 实验工具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课前考虑到安全原因,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加热,但我没有考虑到加热效率的问题,在此也延误了时间。这也使我认识,实验工具不能随意替换,影响实验效果;同时,用酒精灯加热本身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如果担心安全问题,应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你能指出每幅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图画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汇报、交流、展示:说说你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
(2)小组合作探究特征
谈话: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画下来,怎么画?
提问:你是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
(3)小组汇报、交流
提问:你认为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质疑:平行四边形是不是有这些特点?你能想办法验证吗?小组合作完成。
提问:验证后得到了什么结论?
(4)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提问:你能完整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操作、比较、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1)独立尝试量出对边之间的距离
谈话: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对边之间的距离吗?
(2)集体汇报交流
提问:对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是怎样量的?
追问:在量对边之间的距离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3)明确底和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很方便得到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量出它们各自的底和高。
(2)追问:如果把另一条边看做底,你还会测量出它的高吗?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判断理由。
3.“想想做做”第二题
谈话: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4块呢?
4.“想想做做”第三题
(1)照样子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要求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
(2)提问:你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改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画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与《鸽子和鹰》、《猫和兔》构成本册的“动物”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看,可以归为“观察”的系列。
课文是按照捕捉、观察(外形、运动、吃食)、饲养的思路编写的,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前活动——捉蜗牛。图中所示,在潮湿的墙角和树上可以找到蜗牛。通过捉蜗牛,可以使学生了解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并为本课准备教学材料。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从蜗牛的外形图中可以看到,蜗牛的身体很柔软,背面有一个灰色或褐色的螺旋形的壳,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身体的前面是头;头上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前一对触角较短,后一对触角较长,长触角的尖端有眼。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把看图和观察实物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观察的重点是蜗牛怎样利用腹足缓慢地爬行。课文中的照片是几个学生正在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爬行的情景:把蜗牛放在手指上,观察蜗牛爬行的姿态,感觉腹足的柔软,腹部(足腺)分泌物的湿润粘稠;把蜗牛放在玻璃片上,观察蜗牛爬行的姿态和腹足的样子;把蜗牛放在一根细线上,观察它怎样沿着细线爬行。教学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想出更多有趣的方法,如观察蜗牛能否沿横着的线爬行,蜗牛能否在刀刃上爬行,蜗牛一分钟爬行的距离是多少等。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吃什么。在蜗牛的周围放上一些蔬菜、水果、米饭、馒头等,观察蜗牛吃哪种食物。通过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蜗牛在吃食方面的一些特点,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食性,并为饲养蜗牛打下基础。
第五部分教给学生如何养蜗牛。图中所示,要把蜗牛饲养在一个既能通气又不让蜗牛跑掉的容器里,在容器里放上潮湿的沙土,在沙土上放一些树枝和蜗牛爱吃的食物,把容器放在不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布置一个适于蜗牛生活的环境。教学时,还可以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的经验,改换其他方法。饲养蜗牛的活动,要在课后进行,并设法使学生能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饲养方面的动手能力。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蜗牛、大口瓶、沙、纱布、线。
教师准备:
分组观察所用的材料——蜗牛(供没有捉到蜗牛的学生观察)、水槽、玻璃皿、温水、玻璃片、线绳、西瓜皮、黄瓜、菜叶、馒头渣、米饭粒、肉皮、树叶等,蜗牛身体各部分名称图。
蜗牛适于在温湿的环境中生活,为了在上课时能观察蜗牛,可以在课前把蜗牛放在玻璃皿(或塑料盒)里,再把玻璃皿浸在温水中,不一会儿,蜗牛的头就能从壳中伸出来。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蜗牛。
2.谈话:你们在什么地方捉的蜗牛?蜗牛又叫什么?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蜗牛身体的外形
(1)讲述:我们先来观察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观察的时候,应该先看一看它的身体外面长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还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看看它的身体是软的还是硬的,是什么颜色的,头部长有什么?
(2)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全面地说出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通常只能说出一方面或两方面的特征,因此,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应进行引导和提示,采用分步汇报的形式。蜗牛的腹足在它的身体下面,学生一般不会进行观察;“腹足”这个词也比较生僻,可在观察蜗牛的运动时再教给学生。)
(4)教师小结:(出示蜗牛身体各部分名称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蜗牛有一个柔软的身体,背上有一个螺旋状的壳,很硬;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2.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
(1)谈话:你们看过爬行着的蜗牛吗?它怎样爬?
(2)讲述:下面我们来观察蜗牛的爬行,重点是看它靠身体的哪个部位爬,怎样爬,爬行的快慢怎样。观察的时候,可以把蜗牛放在玻璃上,从蜗牛身体的下面看。
(3)分组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过程中教给学生“腹足”这个词。)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蜗牛是靠腹足爬行的,爬行得很慢。
(6)游戏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蜗牛能在墙、树、玻璃上爬,蜗牛能拖着重物爬吗?
②讲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蜗牛负重爬高。像课本中的照片那样,把一个钥匙挂在蜗牛的壳上,将蜗牛放在立着的铅笔上,观察蜗牛能不能拖着钥匙往上爬。
③学生分组做游戏。
④教师小结: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知道,蜗牛的腹足本领很大,不但可以在很多物体上爬行,还能拖着重物爬行。
3.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吃食
(1)谈话:
①蜗牛吃什么?
②我们怎样知道蜗牛吃什么,不吃什么。
(2)讲解:我们要想知道蜗牛吃什么,不吃什么,可以把各种食物——黄瓜、西瓜皮、菜叶、馒头片、米饭粒、树叶、肉皮等,放在几只蜗牛的周围,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吃哪种食物。
(3)学生分组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汇报时,可以展示被蜗牛咬过的食物,还可以把各组观察的情况进行统计。)
(5)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可以知道,蜗牛吃植物性的食物。
4.指导学生学习养蜗牛
(1)谈话:蜗牛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我们把这些蜗牛养起来,在课后继续观察好吗?你们知道怎样养蜗牛吗?把蜗牛放在什么容器里养?喂什么食物?注意什么?
(2)讲述饲养蜗牛的方法:
①找一个大木匣或大口瓶等容器,在容器内放半瓶沙,往沙中洒一些水,使沙潮湿。
②把蜗牛放进瓶里,在瓶里放一些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在瓶口扎一块纱布,把瓶子放在遮阴处。
③经常给沙喷水,保持瓶内湿润;经常喂食;经常清除蜗牛吃剩下的食物和它的粪便,过一二周换一次沙,以保持蜗牛生活环境的清洁。
(3)学生操作。
巩固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蜗牛身体是什么样的?
蜗牛靠身体的哪个部分爬行?
蜗牛吃什么食物?
学习成果评价:(1)概念发展。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2)探究能力。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一、考察目的
通过跟踪考察,全面掌握各乡镇、县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协调运转情况、工作情况以及领导成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不断改进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兴岐富民、建设小康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干部保证。
二、考察对象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三、考察内容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协调运转情况和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每个领导成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具体是: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②遵守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执行县委、县政府决策、决定情况。③思想作风、精神状态、职业道德、勤奋敬业情况;是否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绩。④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团结合作,维护领导班子团结统一的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有无违反组织原则、我行我素的问题。⑤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遵守上级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等情况。⑥推进本乡镇、本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情况。⑦工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四、考察方法和步骤
考察工作分四步进行:①召开乡镇、部门领导成员动员会,明确考察目的、意义,增强领导成员接受组织及群众监督的自觉性。②开展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活动。召开乡镇、部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会议(乡镇参加人员为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所辖村支部书记、主任,乡镇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县级部门参加人员为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本系统县属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采取无记名填写测评表的办法,对乡镇、部门领导班子从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作风、组织领导能力、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责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6个方面按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4个等次进行测评;对现任领导干部从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情况、组织领导能力、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责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6个方面按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4个等次测评;综合评议结果领导班子按政绩突出、政绩比较突出、政绩一般、政绩较差测评,领导干部个人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测评。同时,采取填写推荐表的办法,民主推荐乡镇、部门正、副职后备干部。其中乡镇推荐1名正职后备干部,现配备4名(含4名)以上副职的乡镇从一般干部中推荐2名副职后备干部,现配3名及其以下副职的从一般干部中推荐1名副职后备干部;县级部门从现有副职中推荐1名正职后备干部,从本系统一般干部中推荐1名副职后备干部。民主测评表和民主推荐表由考察组的同志发出、收回并汇总。③采取个别谈话的办法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考察。谈话范围是: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部分机关干部和下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人数一般应不少于30人。④形成考察材料并向县委组织部汇报。对每个班子形成综合考察材料,对领导干部个人形成考察材料。主要介绍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情况,要认真分析、总结,找出每个班子及其成员的主要特点和不足。考察结束后,县委组织部将召开部务会议,专题听取各考察组的汇报,在此基础上,汇总考察情况向县委汇报。
五、人力组织和时间安排
共抽调24名干部,组成6个考察组,抽调有关部门科级领导任组长,考察工作从2月份开始(各乡镇、各部门的具体考察时间另行通知)。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本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现代化和谐五乡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考核内容
(一)村级班子考核内容
1、班子团结协作状况。班子是否团结、分工是否明确、议事制度是否建立、执行情况如何,村级班子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如何,主要领导的威信、领导方法如何。
2、班子民主决策水平。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是否按时召开,会议记录是否完备,村级重大事项是否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党员会议民主决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民主监督各项制度是否建立,执行情况如何。
3、村级发展规划进度。是否有适合本村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总体新农村建设规划,村级班子的发展意识是否强烈,规划思路是否清晰。
4、村级维稳工作态势。是否全面掌握本村维稳工作中突出问题的成因和动态,是否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碰到突发事件时是否能及时化解。
5、整体工作完成情况。对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如何,工作力度如何,工作作风是否深入,班子整体廉洁自律情况如何。
(二)班子个体考核内容
主要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学习、理论素养及思想水平、群众观念、政治品质及道德品质方面。
2、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工作作风。发扬民主,虚心听取意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奋敬业的情况。
4、工作实绩。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履行岗位职责方面的工作情况。
5、廉洁自律。是否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清正廉洁。
(三)后备干部考核及推荐
1、采用村级班子个体考核标准考核后备干部。
2、各村结合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推选后备干部2-3名。
(四)大学生村官考核
1、思想、工作、作风及廉洁自律情况。
2、各村的大学生村官本人就工作岗位锻练、培养等情况进行书面材料汇报。
三、考核方法和程序
时间安排:5月10日—6月30日,具体时间由考核组与村商量确定。
考核方法:考核主要坚持领导评价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排名相结合,对考核对象作出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定量考核主要采取对单位民主测评、领导评议、考核组评议、工作实绩等指标进行定量排名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主要采取书面述职、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和调查走访等方式,考核由镇组织部门牵头,各联村点长和农村指导员参与协助。
考核程序:
1、召开民主测评会。先由村党支部书记就换届以来的工作进行汇报,然后进行民主测评。参加对象为全体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企业经营者代表等,参评人数掌握在党员、村民代表数的50%以上。
20xx—20xx学年度已进入尾声,首先,我代表教育办对一年来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老师和同志们表示真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为深入贯彻市局“xxx”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教育办工作安排,从本周开始,对全镇中小学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学校领导班子一年来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及班子队伍、教师队伍团结情况、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情况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作出公正客观地评价,同时为教育办对全镇领导班子调整提供依据。
本次考核的对象是所有教育办任命的学校领导干部,考核的程序分四个步骤:
首先,听取校长一年来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工作汇报,同时其他学校领导上交述职报告。
第二,参加会议的每一位同志根据校长汇报结合平时对每位领导的了解,以无记名方式填写民主测评表,同事推荐年纪较轻,教育教学和组织协调能力极强,工作责任心突出的同志作为学校后备干部。
第三,由考核组安排部分教师个别谈话,了解学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考核组根据广大教职工民主测评的情况和个别谈话情况形成书面考核材料,考核的结果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为了做好这次考核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每位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必须认真听取校长的工作汇报并且对每位领导干部作出综合公正、客观的评价,不搞亲疏好恶、吹毛求疵,也不得借考核之机搞阴谋诡计、打击报复。
二、每一位同志必须本人填写民主测评表和民主推荐表,不搞串联,不替他人填写,分数雷同的一律作废。
1.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水的两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的实验。
1.2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1.3 教学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1.4 教学准备
薄纸巾、红色的水、蓝色的水、直尺、白花、剪刀、粉笔、毛巾、报纸、锡箔纸、烧杯、玻璃棒、纯净水、糖块、高锰酸钾、奶粉、面粉。
关于毛细现象和水的溶解的课件。
2 教学过程
2.1 猜谜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今天出一个谜语大家猜猜:喝了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你们说是什么物体?”
“对,它就是水。上节课我们通过看、闻、尝、摸4种方法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有那些神奇的本领吧。”
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2.2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教师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总是往低处流呢?”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会爬的水。
(1)把薄纸巾的下部垂直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水槽内,静置10 s,不要抖动手,观察薄纸巾上发生的现象。
(2)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教师发的卡片上。
(3)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动的?是不是水在所有的物体中都能像这样往上流动呢?
(4)学生实验。
依次把直尺、报纸、锡箔纸、毛巾和玻璃棒的下部垂直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水槽中10 s,不要抖动手,观察发生的现象。
(5)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6)教师提问:水能沿着那些物体往上“爬”?观察水能往上“爬”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7)学生汇报交流。
2.3 教师演示实验――变色花
剪开1朵花的花径,一半插在红色水中,另一半插在蓝色水中,几分钟后,观察花径和花的颜色。
2.4 教师小结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2.5 学生讨论并汇报
生活中见过的类似现象。用PPT出示。
3 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教师谈话:“你们吃药的时候,妈妈常常给糖水你喝,本来无色无味的水就变成甜的了,水为什么会变得甜呢?”
(2)学生实验:把方糖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方糖的变化。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5)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请同学们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6)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不要搅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的溶解过程,使学生比较全面细致的认识溶解现象。)
(7)学生汇报交流。
(8)还有那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呢?
(9)学生实验:把面粉和奶粉分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
(10)记录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