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戏曲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戏曲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戏曲文化论文

篇1

(一)基础群众性特点。

我国的戏曲文化始于民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的群众性特点一直伴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经常被群众所误解,但是在部分的群众中其基础群众文化的特点依然存在。

(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其地方性特点极其显著。在各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好地市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优势。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地方性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特点已经密不可分。所以这种戏曲文化的地方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很容易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利用这一工作积极的推动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经常被采用,而我国的各地方戏曲文化都处在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名单中。利用这一优势,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可以收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二、做好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所采用的方法

在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一)利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工作

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中,政策性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可以使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这种引导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项内容。一是资金投入政策。在进行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单独依靠基层文化组织自身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在这时就需要政府在的相应的政策方面进行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指财政补贴方面的资金,还包括了利用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解决文化活动的资金问题。二是做好文化开发抢救工作。在戏曲文化中,大部分的戏曲文化出现了市场困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的戏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会出现困难。三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政府经加强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良好媒体宣传渠道,对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工作。

(二)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欣赏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戏曲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最好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不了解的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做好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必须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这些创新工作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在戏曲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中注意在传统中求创新的原则,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戏剧中的不合理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戏剧,要有原则性的进行改良创新工作。二是新剧目的编写工作。这种新剧目的编写工作应注意在编写过程中合理的加入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和任务进行描写。

篇2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第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适宜的道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改变观念、开拓创新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郑州戏曲茶楼将传统的地方戏曲置身于广阔的市场之中,与影视、流行歌曲等进行较量,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重要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使其不断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篇3

1.2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由表1可知“,遗产条件”所占权重最大,达0.4789,是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利益相关者因素”的权重为0.2337,是该层中仅次于“遗产条件”的评价指标,是评价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程度的又一重要因素;“开发潜力”、“开发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1557、0.1418,是“遗产条件”与“利益相关者因素”的有益补充,对评价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及其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2.1研究实证的选取本文以云南省为实证研究区域,选取西双版纳浴佛节、贝叶经制作技艺、贺井塔;昆明圆通寺、大理石钟山石窟、正月接佛;丽江白沙壁画、迪庆松赞林寺以及跳神法会等9项分属三大流派,且涉及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样本。选择云南为实证研究区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云南佛教的多样性,该省汇集了佛教的南传、汉传、藏传三大流派,此现象是“全国唯一,世界仅有”;其二,云南佛教的民族性,该省汉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傣族等10多个民族全民或部分信仰各派系佛教,佛教不仅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族文化进行了相互融合,也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其三,云南佛教的国际性,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傣、布朗、佤族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与缅甸、老挝,以及邻近泰国共同的信仰,从而使云南南传佛教与境外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关系密切,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因此,根据前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云南三大流派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能为该区域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2.2评价方法及数据采集根据数据获取与生成过程的不同,指标可大体分为定量(客观性评价指标)和定性(主观性评价指标)两大类。本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定量指标与31项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的数据以2013年为主,主要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局统计公告等官方数据;定性指标的数据则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得。评价的具体过程如下。其中,Y为佛教文化遗产样本的评价总分;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V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效用值;n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的个数。

2.3评价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的综合应用,本文不仅构建了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还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在采集上述9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统计数据后,应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最终获得盘龙寺、浴佛节、松赞林寺等9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分值(见表2)和评价结果图(见图1)。由表2与图1可知,9项样本的评价总分平均值为75,达到四级旅游资源水平[2],属优良级旅游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其中,盘龙寺、浴佛节的评价总分分别为92、90,排名第一、第二,因而与其他7项样本相比,也更适合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为对所选9项样本旅游开发的适宜性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笔者还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类,对各类别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比较分析。

2.4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主要是按照这些特征将事物划分成几个类别,辨别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或相异处,即在同一聚类内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同构型,而不同类别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异质性[3],其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分类。本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的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以9项佛教文化遗产样本为观测值,以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涵的36项三级指标为变量,将样本划分为4大类,见表3与图2:由表3与图2可知:昆明盘龙寺、西双版纳浴佛节为第I类;迪庆松赞林寺、丽江白沙壁画、昆明正月接佛为第II类;大理石钟山石窟、迪庆跳神法会为第III类;普洱贺井塔、西双版纳贝叶经制作技艺为第IV类。

2.5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9项佛教文化遗产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以及艺术美学价值,在“遗产价值”方面得分较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项佛教文化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或同种策略的旅游开发。因此,有必要根据本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聚类分析结果,对所选9项佛教文化遗产样本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不同类型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路径和对策。(1)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昆明盘龙寺与西双版纳浴佛节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92、90,属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45、46,说明两者的价值、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生存境况条件好,遗产等级高,且由于盘龙寺与浴佛节为不同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浴佛节的“适游期”得分相对较低,但“观赏游憩价值”、“遗产规模与丰度”较盘龙寺又有明显的优势;“利益相关者因素”得分均为20,说明地区政府对盘龙寺与浴佛节的旅游开发已给予足够的重视,投资企业也能在认识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支持,当地居民(僧侣)也较为支持这两项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开发潜力”分别得分15、12,显然盘龙寺较浴佛节的开发潜力较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盘龙寺所在地昆明具有的区位优势,使得其在“区位与交通条件”“、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旅游者意向度”三项的得分偏高;“开发效益”得分均为12,说明对盘龙寺与浴佛节进行旅游开发活动,能有效“促进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为当地社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87、81、79,属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42、40、37,较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的影响力不及盘龙寺、浴佛节大,即在“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三项得分偏低,但由于此三项佛教文化遗产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美学价值”,且在最终的结果中也取得了较高的分值,是等级较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因素”分别得分19、20、18,离评分参数值22分稍远,说明在这三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未被满足,从而影响到整个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评价;“开发潜力”分别得分13、10、11,由于四级佛教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较小,致使其客源市场潜力小,即在“旅游者意向度”、“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及“民众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得分低,而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也使得遗产地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低,如宝峰正月接佛;“开发效益”分别得分13、11、11,说明即使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的影响力较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弱,但就目前的旅游开发结果来看,仍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收益,对“促进佛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的效果显著。(3)第II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石钟山石窟、跳神法会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73、72,属第II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37、36,与“遗产条件”的分值48相差10分之上,说明石钟山石窟、跳神法会两项佛教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生存境况较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盘龙寺、浴佛节,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遗产“影响力”、“遗产级别与稀缺度”、“与其他资源组合程度”等项的得分较低,但跳神法会在“遗产规模与丰度”、“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的得分则较高;“利益相关者”分别得分16、10,分值较低,体现了在国家政策、民族习俗、等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民族、信仰的差异仍是影响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发潜力”分别得分8、12,藏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凸显,即跳神法会在“产品竞争力”、“客源市场潜力”方面的得分高,就其旅游开发而言,较石钟山石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效益”分别得分12、14,与五级、四级佛教文化遗产在“开发效益”方面的得分相近,跳神法会14的得分更是高出盘龙寺、浴佛节、松赞林寺、白沙壁画等高等级的佛教文化遗产,说明旅游开发不仅能为佛教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资金,还能在当地产生较好的社会文化效益,最终有利于佛教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4)第IV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贺井塔、贝叶经制作技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总分分别为59、45,属第IV类佛教文化遗产。就贺井塔而言“,遗产条件”得28分,其在遗产价值、遗产影响力等方面的得分与高等级的佛教文化遗产相差不大,但却由于贺井塔自身的特点与南传佛教村寨佛塔的普及,使得贺井塔在“遗产级别与稀缺度”“、遗产规模与丰度”、“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等指标的得分较低;“利益相关者”得8分,分值较低,说明就贺井塔旅游开发的问题而言,当地政府、企业以及社区居民(僧侣)之间还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并对目前该佛塔的旅游开发造成一定阻碍“;开发潜力”得10分,贺井塔所在的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整董镇整董行政村,是绝对的贫困村,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也主要以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该塔的旅游开发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设施保障力”下“区位与交通条件”、“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等三项指标的得分低,且由于受南传佛教流传区域的影响,使得贺井塔在“旅游者意向度”、“客源市场辐射范围”以及“民众可自由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得分也较低“;开发效益”得13分,分值较高,说明对贫困地区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社会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贝叶经制作技艺而言“,遗产条件”得26分,由于贝叶经属佛教手工技艺类遗产,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贝叶经传承人也在此背景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从而使贝叶经的制作技艺得以流传,反映在评价结果中,则是“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遗产普及状况”、“遗产的记录及存储”等项的得分较高;“利益相关者因素”得分8,与评分参数值22分相差甚远,说明在贝叶经制作技艺具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僧侣)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没有达成高度共识,虽然目前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但其带来的经济回报与生产的高成本不成比例,使得企业对其旅游开发的投资力度不大,即“企业的综合实力及投资建设的力度”得分低;“开发潜力”得8分,其“保障力量”、“产品竞争力”得分与同地区样本浴佛节不相上下,但受贝叶经制作技艺影响力低的影响,致使“开发潜力”下“客源市场潜力”的得分偏低,如“旅游者意向度”0分,“客源市场辐射范围”0分;“开发效益”得3分,贝叶经制作技艺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美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促进佛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但因其旅游开发价值表现面窄,遂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较小。

篇4

这种组织结构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各部分按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等级化的树形结构,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其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模式就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由此导致在现有居住小区中,当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问题,除应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规划的管理外,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住区规划发展过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改善居住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拓展住区模式及开放住区空间形态两方面入手考虑。

2、采取多种规划模式

以社区理论取代小区模式现行的居住小区模式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该模式忽略了与居住生活相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注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生活。在大量住宅建设时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19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即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的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居住空间在组织结构上不再继续沿袭邻里单位的树形结构,并试图使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归,同时对居住空间中人的认知、参与、创造能力及居住空间的秩序、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具体和深入。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各项职能空间不再被机械地割裂,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组织。

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目前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但可以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3开放住区空间,使之回归城市封闭住区空间,向客户提供安全宁静的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在开发建设中为了形成本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不但空间尽量封闭,设置围墙、隔断,而且出入口也是以少为佳,不论地块大小,与城市的边界被忽视、冷漠、变得不友好,这种尽力逃离城市,建设孤岛式的世外桃源的开发模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系,或基本实现不了城市生活的肌理,变成了周末度假村或者门庭冷落而陷入困境。

封闭式的住区空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主要可归为两类:一是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宅由房地产开发商分别开发建设,在商业利益及品牌竞争的机制下,往往是开发商拿到一块地之后便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以便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住区与住区,住区与城市就变成了相互割裂的关系,成了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来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是由于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社会想象,一是人们的居住心理,买房的同时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为次开发商也常以最尊贵、最具个性的产品来吸引顾客,要尊贵、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的封闭。关注城市,保持住区与城市的友好界面关系等这并不是开发商的责任,必须由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师立足于更高的层面,运用政策、法规来加以引导、调控才可奏效。

开放住区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道路体系,使之更加的便捷,其次可以利用分散在一个个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风景和生态走廊,从而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设计应重点考虑住区开放形式与限度,避免造成对于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和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列入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广州星河湾小区(一期)、获得1999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的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等案例,在规划设计中均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手法,组团内部既安静又适于住户间交往,而且对居住质量影响也不大,居民生活依然从容、娴静。因此城市住区空间不能不顾条件一味取封闭式,应在提供围合的前提下,保持与城市的积极联系,使住区融入城市,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篇5

2管理过程动态化

矿山建设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开展,施工位置、工作环境、地质条件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另外,合同变更、组织管理不力、技术难题等问题也常常出现。在矿建施工过程中,针对性和应变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各部门要对竖井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4-7],分析偏差产生的实际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调整。施工进度开展动态控制的措施有:分析关键线路,对偏差及时控制;加强生产要素配置管理,对不同施工阶段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要提前组织到位;严格控制工序,对竖井掘砌中的爆破、通风、出渣、浇筑等环节要积极组织,努力把工序转换时间降到最低,同时各工序本身要加强动态优化控制,比如出渣尽量采取双桶提升、浇筑井壁采取商用混凝土浇筑等。质量动态管理则主要是PDCA循环管理过程,建立健全PDCA循环系统对工程质量动态管理意义重大。在竖井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质量抽查和全面检查,对材料、设备实行三检制度,对进场人员实行培训教育。成本动态控制过程中,应抓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即预算管理、定额管理、计量工作和原始记录。采取分析表法、挣值法、价值工程法等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控制管理[6]。

3管理过程细节化

在主井区建设过程中,为挖潜增效,提高竖井建设速度和质量,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专业领域问题,成立了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爆破参数优化与安全小组、排水系统优化小组等5个小组。例如,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对井建中的措施、方案和施工图进行细致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问题,做到方案最优、质量得以保证;爆破参数优化小组,针对竖井凿岩爆破效果差、井筒掘进成型恶劣现象,统计分析以往爆破参数中的不良因素,对工作面炮孔布置、炸药消耗、段次划分、连线方式等进行全面优化(见图2、图3),最终提高了炮孔利用率、降低了炸药单耗、改善了井筒掘进成型。通过对主井区施工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施工现场生产秩序正常,施工工序转换顺畅,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工程建设再无遗留问题。

篇6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矗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篇7

就文化的层次、特征和普及程度,或文化消费的主体而言,文化可以划分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对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中,法国精神状态史学家和美国文化史学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彼此消长已成为社会文化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在探析这两种文化及其关系之前,理清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有一个常见的概念混乱在于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提并论。“实际上,精英文化严格说来应同大众文化相对应,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并称,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相呼应,专业文化同群众文化相反对。一般说来,大凡精英文化主要为高级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包括通俗文化。”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不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不论其风头正劲还是暂趋弱势,这两种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体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个性角色,因此,只有实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合理建构,形成二者和谐共生的文化语境,才能满足全社会的不同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

1、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供大众消费是其突出特点之一。

因此,它要迎合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契合大众的文化消费热点,通过市场机制加以快速传播,实现自身的消费价值,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性的时尚文化

只有流行才有市场,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它从内容到形式的通俗性,更能为现代媒介所认同、接收、传播,以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3、大众文化是一种庞杂性的多元文化

大众文化的社会复杂性造成了它先天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成分。因此,它具备了内容庞杂、形式多元的特征。

二、精英文化的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是指以探求真、替、美的价值为基本职能的高雅文化、严肃文化。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关于精英文化,主要从与大众文化的对照中剖析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从创作主体来看,精英文化的创作者具有更为强烈的人文精神,更加推崇“文以载道”的文化观念。

2、从创作内容来看,精英文化中蕴含着更多的忧患意识、悲剧精神、人文关怀、价值理想、道德祈求,它具有个性化、精致化、理想化的特点。

3、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来看,精英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文化的猛烈冲击,甚至招架无力,气势日衰。

三、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属于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大众文化从历史发展中看,是一种文化的提升。精英文化的失落并不完全等于全部知识分子的失落。人文知识精英依靠政权用意识形态主导社会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并没有动摇。科学技术专家仍是受到尊敬的权威,社会科学家也在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实际运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思考,这种历史性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泛化,文化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唾手可得的东西,是一种平面性的、无深度感的、无深刻含义的东西。(当然大众文化并非全部如此)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或曰人们对它主要功能的理解,是娱乐、游戏和消遣的方式,往往忽略它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有些人把大众文化的生产也调侃为“玩”文化。这虽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但确显现出与精深的高雅文化在创造功力与态度上的不同。精英文化亦可在平等对话中感受来自大众的脉动和冲击,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以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在大众文化中,知识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严重失衡的。人们往往把大众文化喻为“精神快餐”,“量大,也吃得饱”,但长期一味的依赖,就会患“营养不良症”。我们知道,各个国家和民族不但创造文化,根本上也是靠文化养育和维系。只有大众文化的发达,没有高雅的精英文化的繁荣,没有精神上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没有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在今天的世界上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第二,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大众文化以市场为导向,读者、观众、听众等等为“上帝”,其创意、题材、艺术、作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大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炒”,也就是商业宣传或称之为“包装”。它对大众文化偶象――各种“星”的盲目吹捧有时会达到很浅薄的地步,如在流行歌曲领域从“四大天王”到“憨哥”、“甜姐”。除了一味的捧,很少见到象样的真正的音乐评论和音乐批评,这显然是票房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所致。由此大从众文化还往往透出一种“媚俗”的倾向,如从商标到名称滥用洋文洋名的“假洋”文化,热衷于鼓噪“宠物热”、“选美潮”、“贵族消费”这类“贾府的焦大也爱林妹妹”的怪异现象。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顾城杀妻自杀事件。本来是于道德法理所不容的恶性案件,却被大众传媒“炒”成浪漫离奇的三角恋情,以满足小市民的猎奇,却丝毫不见对杀人犯应有的遣责,是非观念和严肃的思考都烟消云散了。

第三,现代社会是文化发达的社会,精英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中的先锋、灵魂和瑰宝。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呈两种明显不同的流向.与大众文化的崛起相对应的另一极,是向精英文化的顽强挺进,这集中表现在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文化高峰上。因为它们最能展现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班立在世人面前的民族精神的丰碑。相反,如果没有领先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整体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先锋;没有高深的人文文化的发展,整体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没有黄钟大吕、振聋发联的文学艺术力作的问世,整体文化就无以奉献出享誉时代和世界的文化瑰宝。精英文化在整体文化和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人们的共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要发达,就必须集中精力建设发达的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虽然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都有着很多联系,甚至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吸收借鉴的关系。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有着大众和精英的区别,其分别最早基本可以从纸媒介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分野点,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发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多的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播,这时候才可以说有了大众文化有了可以依附的土壤。而真正能接触到教育权利的人却是很少的,因此文化阶层的分化也开始形成,少数掌握教育权利的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精英,他们一般是由那些阶级地位较高,有一定特权,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组成。而普通大众则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各自的不同群体范围内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中国古代多彩的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对待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合理的选择是:坚持“大众”的现实和“精英”的理想,正视大众文化需要由精英文化来引导的现实,使“大众”的现实合乎“精英”的理想,在大众的现实与精英的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恰当而持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8.

[3]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4]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5.

篇8

2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调查

南山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管理,引进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保障游客安全旅游,完善服务,提高效率。根据历史、文化、名俗和景点等要素编印了宣传画册等资料,编写了多语种导游词,设置了电子导游器。南山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天气预报、游程安排、讲解、休息等服务以及多媒体触摸屏、大屏幕电视、导游图、普及图物、画册、音像视频等,展现了南山自然和文化资源。2001年1月南山在三亚市区设置了以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旅游满意度调查与信息反馈等旅游4S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站,主要提供南山旅游信息问询、现场销售南山景区一日游和两日游休闲套餐、景区专线巴士接送服务等项目。南山门户网站(www.nanshan.com)提供网上咨询、销售预订及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南山景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突发性公众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医疗急救站与三亚市120急救中心建立了紧急救援和医疗救助体系。根据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八个方面构建框架,通过专家访谈、资料分析得出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南山景区信息化的运用程度。

3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分析

1995年,随着南山文化旅游区项目的立项,现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热点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南山景区信息化在资源保护、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四个方面做得较好。欠缺的方面如下:

3.1环境监测。

南山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南山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下来往往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光监测还不行,景区得分流游客。

3.2景区管理自动化。

还是游客的问题,南山完全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南山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3.3景区安全防护。

南山自然景观是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光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是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3.4智能交通。

南山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这种电瓶车在人流少时还好,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南山除了以上项目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外,还缺乏一项与时俱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效果,已被用于各种各样的仿真系统中。把珍贵的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供人参观,有利于保护古文物。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院就是这么做的,它把大成殿制成模型,观众通过计算机便可浏览到大成殿几十根镂空雕刻的盘龙大石柱,还可以绕到殿后游览。

4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南山景区要以“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把握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机遇,结合自身情况,改善不足之处,转劣势为优势,使南山景区信息化程度更上一个台阶。以下是针对不足之处的建议:

4.1三亚南山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

南山景区主要是依靠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的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了。

4.2建设三亚南山景区安全系统。

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园内,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是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二是在山上、沙滩上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它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4.3建设三亚南山景区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系统是南山景区的一个缺口,为加强管理,应该引进这个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智能交通拥有四个子系统,分别为: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目前,南山景区应该引进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开拥挤道路,有效地分流客人,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篇9

再次是研究分布不均。在西北地区信息化理论、西北地区信息化进程、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三者研究中有关理论和进程的文章较少,实践的较多。有关整个西北地区信息化的研究少,但研究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的论文相对较多。而从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论文地区分布来看,新疆最多,青海最少。

、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将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信息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将会继续升温。信息化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信息化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动力问题。这方面的论著将会增多,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细化。如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发展模式等研究将会继续升温。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信息化的研究将会和更为具体的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如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细

化、具体。

2.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将会深入。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几乎没有,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述将会增多。如信息化与城市化问题、城市信息化问题、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问题等研究应该有所增加。在以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一般趋势为依据的前提下,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细致。如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信息产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将会认真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信息资源开发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视。虽然国家一直在积极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西北地区也在努力进行这一方面的建设,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形式不规范、配置不合理、资源数据难以整合等现象。再加上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的不合理及缺少政策支持,致使网上信息资源贫乏,共享困难。根据这些,信息资源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热点,如良好的运行机制、评价标准,实现资源配置与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知识产权与流通共享等问题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

4.信息化水平测度及标准化将会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已出台了一些信息化标准,但目前的工作只涉及网络相关的技术标准,因此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理性化和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但从研究来看,西北地区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今后这也是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要逐步实现西北地区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西北地区及西北各省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都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此标准的推广、普及

将是未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5.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推广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信息化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对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要推进西北地区的现代化,首先改变人们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西北贫困地区而言,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化在一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来愈显著,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的前提则是信息化的推广,这也是理论研究者要去做的。

参考文献:

[1]梁春阳.西北地区信息化现状的国际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87-89.

[2]刘珙.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定位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4,(2):60-63.

[3]王海彬.不发达地区信息化问题[J].开发研究,2002,(2):37-39.

[4]史培军,周武光.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30-140.

[5]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0,(10):489-498.

[6]李雪慧.信息化与西北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3,(9):27-29.

[7]李惠兰.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J].甘肃农业,2005,(11):22-23.

[8]白明.信息+技能+资本=最大收益:新世纪农民收入增长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1,(5):37-39.

[9]谢忠民,王红蕾.浅谈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J].新疆财经,1999,(4):22-23.

[10]张晓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3,(1):8-10.

[11]何彦平.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131-133.

[12]李纯英.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5,(9):58-60.

[13]巫江,史煜娟.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2,(11):63-65.

[14]滕堂伟.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路径与模式选择———以西北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6,(67):33-39.

[15]付小妮.抓住契机积极推进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6):58-59.

[16]宋雪飞.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发展,1998,(9):29-30.

[17]梁春阳.论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1,(5):57-59.

[18]李晓东.对制定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40-43.

[19]黄智杰.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研究[J].开发研究,2004,(1):68-69.

[20]龚海涛,张晟义.以涉农供应链的成长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现实基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5-9.

[21]李凤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开发[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1):63-65.

[22]徐燕.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6,(5):33-34.

[23]余兆明,高玉琢.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59-261.

[24]郭靖花.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析———由正宁五顷原回族自治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79-82.

[25]王海燕,龙英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58-64.

[26]张景春.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67-69.

[27]雷润玲,赖伯年: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J].情报杂志,2004,(8):42-44.

[28]曹臻.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103-104.

[29]张彬.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34-37.

[30]王利清,张建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1-63.

[31]冯玉才.电子政务也要国产货[J].软件世界,2006,(8):65-66.

[32]常红,黄玉花.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00-102.

[33]刘斌,辛海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构想[J].测绘通报,2002,(9):51-54.

[34]唐志荣.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J].甘肃农业,2003,(9):34-35.

篇10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的内容

(一)渔猎文化景观包括赫哲族的椴木图腾柱;赫哲族进行渔猎活动的器具以及渔猎文化、鱼皮衣等;绣有各种花草团的大襟长袍、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套裤和被褥、各式各样包括优美图案的生活器具;鄂伦春族的古典狩猎文化和饮食文化;无论是赫哲族还是鄂伦春族其渔猎狩猎文化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开发尚属空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游牧文化景观在我国黑龙江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具有很丰富的生态资源,除了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还有国家珍惜保护动物丹顶鹤;此外,少数的蒙古族部落,也带来了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烤全羊、奶茶等。

(三)农耕文化景观分布于该地区的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他们同汉族一样属于农耕社会,但是同传统的汉族农耕文明又有很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此外,满族历史悠久的“弯子炕”、朝鲜族鲜明的民族服装等,都是具有一定开发空间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宗教文化景观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异常丰富,且这些宗教文化都蕴含到了日常的民族服饰、民族首饰中;能够让游客体验到在我国中原地区所无法领略到的另类宗教气息。

三、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发、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事业既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做为目标,有步骤、有依据的推动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进程,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政府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帮扶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此外,政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在我国也有先例;其次,黑龙江地区在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很特殊的省份,那么黑龙江人应该抓住这些先天优势和老祖宗留下的光辉遗产利用政府的优秀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立人文气息浓厚且囊括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并依托黑龙江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着重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建设、开发,并进一步扩大开放,除了对当地区的环境有待加强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建立满族、朝鲜族、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当地优美的自然美景作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游客对我国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认识。

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的效应

(一)社会效应在人文旅游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二)经济效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将为该地区争取到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参照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文化发展。

篇11

国家部委、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社区各项文艺活动也日益增多,各类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或组织众多,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表演队伍中,基本都是歌舞或器乐为主,戏剧表演类节目很少,在许多社区甚至没有。一搞活动就是组织大家唱歌或者跳舞,一演出就是表演歌曲或者舞蹈,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几首器乐演奏。然而,再好看的节目,老是这些形式,观众也不愿意再看。参与者倒是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观看者却逐渐产生对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的审美疲劳。因此,就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有必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艺术表演样式和表现载体。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目前攀枝花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社区舞蹈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音乐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戏剧节目或语言类节目比较突出。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演优势,也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品牌效应。那么,在这些社区的文化品牌中,戏剧小品又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