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五中全会公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们明确目标,按照“公平对待、抓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实现了由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以企管人”、由政府部门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服务管理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水平,健全完善了适应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组织网络、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园区特色,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率、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率、居住房屋出租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率、高危人群管控率、计划生育验证率达95%以上,流动人口集宿率达70%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
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保障
园区管委会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做好调研和宣传工作。一是围绕当前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二是深入研究人口流动规律特点,科学预测流动人口规模与质量的需求走势,促进流动人口规范有序流动,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态和效能。三是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办公室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办公室的负责人,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办公室是总经理室直接领导下的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推动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办公室的工作千头万绪,在文件起草、提供调研资料、数量都要为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数据。有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文件批转、会议安排、迎来送往及用车管理等。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至今基本做到了事事有着落。
1、理顺关系,公司成立伊始,各项工作几乎都是从头开始,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及证件。我利用自己在xx部门工作多年,部门熟、人际关系较融洽的优势,积极为公司办理各类证件。通过多方努力,我只用了月余时间,办好了xxx证书、项目立项手续/xxxx产权证产等。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协调作用。
2、及时了解xxxxx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作为xxxxx企业,土地交付是重中之重。由于xxx的拆迁和我公司开发进度有密切关联,为了早日取得土地,公司成立土地交付工作小组。我作小组成员之一,利用一切有利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到xx、xx拆迁办等单位,积极和有关人员交流、沟通,及时将所了解的拆迁信息、工作进度、问题反馈到总经理室,公司领导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xxxxxx及拆迁工作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交付工作。
3、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公司(0x号办公会议精神要求,我针对目前xx房地产的发展情况及房屋租售价格、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等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先后到土地、建设、房管部门详细了解近年房地产开发各项数据指标,走访了一些商业部门如xx,/xx又到xx花园、xx花园、xx小区调查这些物业的租售情况。就x号地块区位优势提出 商业为主、住宅为辅、凸现区位、统筹兼顾 开发个人设想。
4、认真做好公司的文字工作。草拟综合性文件和报告等文字工作,负责办公会议的记录、整理和会议纪要提炼,并负责对会议有关决议的实施。认真做好公司有关文件的收发、登记、分递、文印和督办工作;公司所有的文件、审批表、协议书整理归档入册,做好资料归档工作。配合领导在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贯彻公司有关会议、文件、批示精神。
5、落实公司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公司的劳动、人事、工资管理和员工的考勤控制监督工作,根据人事管理制度与聘用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按照有关规定,到劳动管理部门办好缴纳社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各项手续。体现公司的规范性,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6、切实抓好公司的福利、企业管理的日常工作。按照预算审批制度,组织落实公司办公设施、宿舍用品、劳保福利等商品的采购、调配和实物管理工作。办公室装修完毕后,在x月份按照审批权限完成了购置办公用品、通讯、复印机、电脑等设备的配置工作。切实做好公司通讯费、招待费、水电费、车辆使用及馈赠品登记手续,严格按照程序核定使用标准;
7、做好公司董事会及其他各种会议的后勤服务工作。董事会在xxxx召开期间,认真做好会场布置、食宿安排工作。落实好各种会议的会前准备、会议资料等工作。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总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感觉自己半年来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具备了办公室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经过半年的锻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带来的是全面的、深刻的改变。在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人们普遍关心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这的确是当务之急。但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执政党在规划国家的未来的时候,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而是发展的新境界。
其中的道理也很直白。经济下行,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背后还有旧的发展理念,不改变这种旧的发展理念,不建立起新的发展理念,哪怕经济下行一时得到缓解,整个国家还是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全会公报强调“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不光指导行动,在行动中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落地的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5个关键词,分别来看,客观说都不是最新提出的理念。理念的提出可以比行动早,但未必能马上转化为行动。比如创新,当一个企业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为国际企业大规模代工的时候,创新驱动很难成为自觉的行动,最起码研发占比的提高就先需要资本的积累。
但今天的形势完全不同了。当代工的市场已经萎缩,下一步竞争力从何而来就成了生死攸关的事情。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时候,不坚持绿色发展,无论企业还是行业,生存也就成了问题。
未来的哪种企业能赢?未来的哪种国家能赢?这就是发展理念所要回应的要害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竞争、行业竞争和国家竞争的内涵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已经不得不转移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上来,正所谓事有必然。
这样的判断有没有依据?让我们以共享为例重点分析一下。发展新理念讲的共享,主要是指发展成果共享。从执政党的角度,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人民”在这里同时也是消费者的角色。全会提出,未来五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要明显加大。在当前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旧的相比,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消费者驱动。
新业态是天生就为消费者着想吗?那不一定。中国人总是喜欢说“为富不仁”,孔夫子2000多年前就讲“仁”,但中国人现实的教训是,光讲“仁”有时是不能发家致富的。为什么如今你在真正的创业者那里听到最多的却是如何把事情做对,如何对消费者创造新价值,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驱动?根本上说是竞争内涵的变化,只有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的才能赢得未来。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企业和企业家的驱动力正在朝为消费者和全社会解决问题上转变,并且已经越来越变得不可逆。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在整个经济大势下行的情况下,最近几年逆势而上,遽然发力,实现迅速增长,对自己行业和其他行业已经造成颠覆性冲击的企业,正是这种类型的居多。
其实,从西方企业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在长期的进化中,企业的成长是将各利益相关者(从员工到社区再到整个社会)的利益逐渐包容进来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成为赢家,鼓励人的创造性、实行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等等课题都会出现,因为企业竞争已经不可能单纯只是简单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白,压榨廉价劳动力,给社会制造负外部性等等手段实现。
尽管问题多多,环保政策却是越来越严,国务院于2016年11月24日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农药行业做了明确规划,一是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各地区农药行业规模限值;二是推动循环发展,在2020年现农药零增长;三是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排放限期改造,农药被列为需要推进达标排放改造的重点行业之一。四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研究建立农药使用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
正值年末,企业如何做明年的计划?抑或未来三年、五年或十年的规划?为此,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与20余家领先企业进行了详细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了企业在环保方面的问题、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收集到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农药企业的共性问题,比如说,成分复杂的废气如何安全、达标处理?高盐废水如何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生化污泥的处理等等。对这类问题,协会将邀请国内资深专家来一一解析。同时,协会也请教和邀请了环保部的领导专家,希望能够具体指导企业怎么做的的问题。比如我国土壤地下水立法现状及对农药企业的影响?排污许可管理暂行条例具体实施要求?环境保护税法对排污企业的影响等。除此,会期还统一组织参观三废处理较好的农药生产企业。
解决迷茫的最好办法就是沟通、交流和学习,或许我们不能解决您所有的问题,但至少,我们树立了信心,提供了解决办法。请相信,我们对此付出了十分的真诚和责任,第五届全国农药行业环保技术交流会,2017年4月12至13日在江苏扬州召开,欢迎您的到来!
会议概况:
规模:300人(预估数)
参会对象:农药生产企业高管、环保负责人及相关人士;环保技术以及设备公司;环保委托服务提供商等
时间:2017.4.12-13日(11日为报到日)
地点:江苏长青国际大酒店
主办单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会务和广告咨询:
电话: 汪苏美 010-84885106 1381199733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后,晾果厂活动站学研小组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次重要会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纲领。通过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全会公报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为什么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通过认真学习讨论,我们的理解:主要是基于我国目前科学发展实践和科学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不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法在当下的发展实践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为此,这次全会再次重申坚持科学发展,并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意义十分深远。一是关系到“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二是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
五”规划的主线?通过认真学习讨论,我们的理解: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点。从国内来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要破解这些难题,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国际看,要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公报运用“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四、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通过认真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的五年,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次全会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等。”这些新目标,意味着一种执政思路的根本转变,向国富和民富并重的方向转变。许多同志说,国企垄断、传统户籍和不平等就业制度,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阶层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建议:国企改革应消除行政性垄断;提高央企税后利润上交比例用于民生工程;对垄断企业人员的薪金、福利等待遇严格实行工资总额预算。
布局分级基金获得超额收益
目前市场上,含有“环保”两字的分级基金有4只,跟踪的都是中证环保指数,这四只环保分级基金分别为鹏华环保、工银瑞信环保、新华环保和申万环保。
10月股市迎来一轮大反弹,截至11月4日,中证环保指数上涨了19.47%,而四只环保基金近一个月的表现都不错,其中鹏华环保以22.51%的涨幅居首,其B份额的涨幅有43.53%。
从最新三季报看,这四只分级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涉及环保领域的持股较二季度的有所上升,其中三聚环保、凯迪生态、铁汉生态、神雾环保、富春环保等都在重仓股中。新添的重仓股中蓝筹股的比重比前两季度高,其中新添了长江电力、比亚迪等。
开放式基金值得关注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环保主题基金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收益能力,主动型基金的平均涨幅有24.87%,指数型基金下跌了3.64%,而同时上证指数的涨幅为 6.95%,可见主动管理型基金整体水平遥遥领先与上证指数。其中富国低碳环保以127.66%的涨幅一只独秀,其次是汇添富环保行业、鹏华环保产业。
和谐关乎民生,只有在民生中才能体察到真实的和谐度,那么“和谐安徽”的构建需要从何处破题呢?近日,《决策》约请安徽省社科院和谐安徽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余秉颐研究员,从民生角度展开关于构建和谐安徽的对话。
就业:民营经济可以释放巨大潜力
《决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失业率居高不下、闲散人口众多的状态下,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乃至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请问安徽省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余秉颐:总的来说,安徽的劳动人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安徽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3年上升约0.4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已超过6%;今后几年安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大约为60万左右,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800万需要消化转移,且每年还要新增约15万富余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增长也很有限,按安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4.5万至5万个就业岗位匡算,每年只能安排50万至55万个就业岗位。可以预计安徽省就业形势的总体趋势是:今后5至10年内,就业岗位每年短缺约为20万个,失业率难以降低。
《决策》:就业需求的无限性与岗位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极具普遍性,不独安徽需要破解这一难题,安徽在扩大就业空间上有没有一些可以挖掘的潜力?
余秉颐:安徽的民营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对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从安徽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和发展现状上分析,民营经济每投资1万至10万就可新增1至数个就业岗位,比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要高出数倍甚至10倍。安徽城镇民营经济就业总量在2003年仅占国有、公有制经济就业总量的60%,而在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就业总量早已超过国有公有经济就业总量的2至8倍。由此可见,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民营经济的用工制度比国有经济有着更大的弹性,易于产生就业岗位的“衍生”效应。一个岗位可能有2至3人就业的同时,1个人可以兼职数个岗位。这种动态就业岗位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也有利于新型就业观念的形成。
《决策》:安徽跟江浙等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在规模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颁布以后,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徽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余秉颐:如果我们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放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就必须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但我们不能说发展民营经济的目的就是解决就业压力,那样逻辑上就有问题了,好象发展民营经济只是劳动保障部门特别需要去关注的事情。
最近几年是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如果政府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降低准入门槛、产权明晰、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进行扶持,那么安徽的民营经济一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从而也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做出可贵的贡献,这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计,也是提高社会和谐度的可靠途径。
社保:耐用消费品时代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决策》: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社会保障是耐用消费品时代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如果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观点,请问我们怎样从民生的小角度去理解社会保障这一关乎民众和谐感受的大命题?
余秉颐:社会保障是我们这次做和谐安徽课题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耐用消费品时代确实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背景,跟80年代不同,我们现在的消费更多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耐用消费品,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就是最直接的佐证。
如果我们不知道明天购置商品房需要多少钱,不知道将来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不知道老了得病医疗保险还有没有,有没有足够的养老金去保障风烛残年,这就是说人们对生活没有办法产生明确的预期,你会怎么做呢?只有尽量地存钱。这是我们谈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提高民众和谐感受的制度基础。
《决策》:如果放在“和谐安徽”的语境下去谈社会保障问题,你认为安徽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努力?
余秉颐:安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处于探索中,已经建立的社保体系很不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和弊端:一是全社会的保障意识不强,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存在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的现象;二是管理多头化,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劳动、人事、民政等部门多口管理,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弱;四是社会保障资金支大于收,财政负担过重;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当落后,受益覆盖面小,受益人数少。
当然,多头管理之类的体制弊端根源在上面,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安徽在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支出制度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执行,解决社会保障资金过多依赖政府和企业单位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管理,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更为合理的支出。
安徽的社会保障事业还有一项需要考虑的是,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需要设计一个覆盖面较大、惠及人口较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突出考虑两种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考虑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对象;二是尽快出台关于失地农民安置的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与卫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道关
《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徽拥有6400万人口,三分之二在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安徽最大的命题。对安徽来说,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
余秉颐: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我们把医疗卫生看作农村社会的生存需求,把教育看做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的话,那么目前应该是这两个需求同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棘手的两个问题。
先说教育之难。2000年,安徽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税费改革前,安徽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财政收入保工资、教育附加保运转、教育发展靠集资”,其中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平均每年约11亿,约占同期农村教育投入总量的30%,对农村学校消除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施“两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税费改革取消了包括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在内的乡统筹及面向农民的各种集资收费,教育投入机制发生了质的转换:由多渠道投入向政府财政单一渠道投入转变,由“农村教育农民办”开始向“农村教育政府办”转变。而安徽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省,2004年全省的财政收入只有520.5亿元,仅仅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撑庞大的基础教育支出显然不现实。
我们再说医疗卫生之难。在农村我们经常听老百姓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这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农村存在的因病致贫和缺医少药的现状。
中国为啥需要全面放开二胎?据《华盛顿邮报》称,中国总人口从建国后到2010年期间不断上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生育率一直走高。在出现短暂下降后,在60年代到70年代每千人的生育率远超死亡率。
中国早在60年代初期就提倡晚婚,政府在1971年开始倡导计划生育,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的生育率明显降低。目前,生育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距缩小,上世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逐渐成为老龄人群,而能够供养他们的年轻工作人口越来越少,可见放开二胎的紧迫性。
2. 计划生育影响几何?
计划生育35年来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卫报》制作了四张图来看人口增长、工作适龄人口、老龄人口抚养比和性别比例受到的影响。
1) 人口增长放缓
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长(粗生育率减粗死亡率)已经从1980年的每千人新增15人降为每千人新增5.5人。
2) 工作适龄人口缩减
近年来,15到64岁的工作适龄人口持续缩减。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15岁到59岁之间的人口减少尤其明显。从2013年到2014年,该数字缩水370万,总数为9.158亿,此趋势预计还会持续。
3)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
伴随着适龄工作人口的缩减和老龄人口的增长,受供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老龄人口的抚养比则逐年上升。
4) 性别比例更为失衡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性别比为106名男性比100名女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几乎高于其他单个国家。
而新生儿的性别比例更为不平衡:男比女为120比100,已成为世界最高值。根据野村全球经济的分析:如果该趋势持续,未来中国1/5的适婚男青年将无法迎娶本国新娘。
3. 二胎政策之后有啥变化?
对于二胎政策的影响,美国人口咨询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就做了大胆的预测:
1) 总人口的预计变化趋势
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施:中国总人口会在2030年达到14.2亿的高峰,随即下降。
2016年女性均生育二胎:人口高峰会延迟5年,大概为14.6亿。2050年接近二胎的预期则较为现实,在此情况下,中国2030年会出现14.3亿的人口高峰。
2050年女性基本上能生育二胎:和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预期之间相差2300万的人口,仅比目前水平高了两个百分点。
其二,社会矛盾问题的连带性很强、波及面十分广泛。这些社会矛盾问题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从而使得社会矛盾问题从总体上看更加复杂化;而且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原本属于个案化的社会矛盾问题有时会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矛盾问题。
其三,特别集中在与基本民生密切相关的部位。虽说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种类全、数量大,但这些社会矛盾问题各自对于社会整体的影响度及影响面是不一样的。大量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地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位,比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问题等等,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亦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更是对工薪阶层、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了十分广泛的不利影响。
其四,劳资纠纷和矛盾迅速上于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业人口比重迅速降低,被劳动关系覆盖的人口在迅速增多,于是劳动关系所影响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中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劳动关系双方在解决相互间矛盾时,往往是无章可循,“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就必然地会引发种种劳动纠纷和矛盾。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迅速增多,每年的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
王一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认为这是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也是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
人民论坛记者:《建议》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大大超过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过去30年我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使原有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化解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后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还要为我国今后协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人民论坛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舆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这种深刻变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所谓“渐进改革”,就是改革从小范围开始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地方。所谓“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场化的“增量”推动“存量”调整。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试验。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这不仅要求推进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就是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就是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以加快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要素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以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
人民论坛记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民强民富”的呼声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王一鸣: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扩大内需重点应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人民论坛记者: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发展30年具有长远意义。请您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王一鸣:第一,立足于国内需要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国需求调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调整两个结构,一个是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一个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就是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简单地降低进出口的规模、减少出口。投资大国向消费大国转换,不是简单压缩投资,因为投资里面有40%的消费转换成劳务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费动力,在动态中调整这种比例关系,不能静态地去看待此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其次,因为工业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的储蓄率会相应的下降。再次,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储蓄率会下降。
第二,以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加大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攀升,但是,社保经办工作中在待遇保障、各地保险衔接、经办服务水平方面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民参保率不高。现有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没有调动广大年轻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尤其是年轻人参保意识不强烈,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用考虑社会保障这么长远的事情,同时还在顾虑职工保险缴费太高,压力比较大,居民保险待遇又太低,等岁数大点一次性补缴上。
二是社保基金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实现社保基金全国统筹,全国各地社保政策不统一,参保人员工作、居住流动性比较大,由于各地经办操作流程不统一,社保基金在调动衔接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与单位解除合同还要多次来回跑保险接续。
三是经办服务水平不到位。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大多是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保险,长期居住外地人员在缴费、报销、待遇领取等手续办理上比较麻烦,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需要返回老家或者到处跑着盖章办理;生病住院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报销药费不能联网结算,需要先自己垫付钱再回原参保地报销等。
四是部分省份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全国连续12年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也逐年提升;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逐渐扩大;老龄化趋势加重等。各项社保基金支出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社保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目前社保经办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保基金的长期平稳运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科学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全民参保基金征缴体系
1.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研究制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征缴工作考核意见,成立扩面征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到人,并建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征缴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定期抽出时间对这项工作进行科学调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2. 多方联动,搞好一体执法。与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在办理工商登记、安全生产年审时,把是否参加社保、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督促用工单位先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再给予年审。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协调,以开展工伤预防为突破口,对工伤事故发生较多企业的用工人数、工资、工伤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审查,杜绝工伤隐患。
3. 加大稽核工作力度。坚持把稽核工作冲在各项工作前面作总抓手,以书面稽核和实地稽核相结合,严格稽查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和人数的企业,对于查出的问题,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劳动监察部门内部自上而下进行网络化建设、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申报、企业评先选优、建筑行业资质检验、外资企业验厂之机,积极协调配合,把参保不充分的企业及时通报曝光,通过联合执法,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
4. 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舆论诱导的作用,紧紧围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续保工作,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咨询点等有效载体,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对部分重点企业,召开职工座谈会,现场了解他们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看法,面对面的解释企业职工提出的问题。
二、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体系
目前各地社保基金统筹层次比较低,各险种基金统筹层次不一致,最多实现省级统筹,各地政策、操作流程都不统一,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是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平稳运行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只有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完善基金调剂机制,统一社保基金信息,才能增强社会保险抵御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1. 统一基金筹集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应当实行‘大数法则’和‘平均准则’”。参保人员越多,社会保险覆盖面越大,从社保基金源头上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力量,才能化解和防范少数人或者少数地区发生的风险,保障基金安全。全面实现基金统筹可以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统一预算、分级核算,统一调剂、分级平衡,统一考核、分级负责”办法,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接转手续,方便参保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健全异地协办机制,跨省市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由费用发生地经办机构进行监控和结算,相关经办机构之间进行统一核算;将经办服务向镇、街道和社区延伸,建立统一的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和调剂金制度,合理控制统筹基金结余,调剂金分别按各地当期缴费的一定比例计提,基金节余较多的市、区可以适当提高计提比例。
2. 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社保基金可持续平稳运行也必须实施网络战略,建立统一的社保基金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各险种“一卡通”结算,规范社保业务经办规程,上一级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对下一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保险经办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整合社保基金信息管理资源,规范信息管理,努力实现数据共享、可控;集中管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对社会保险的各项业务经办、基金征缴、待遇拨付、参保人员信息变更、基金支付能力等实行全程监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不断探索拓展社会保障卡功能,尽快实现“一卡全国通用”。以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社会保险数据准确和基金的安全,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社保基金内外监管,建立基金安全运行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管理和运营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和健康运行。
1. 加强基金内控管理。建立政策与经办、待遇审核与基金支付、科室职责与岗位设置相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基金管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部自查自纠活动,查疑点、找漏洞。合理设置各科室的经办岗位,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换,严格落实三方责任,要求每笔业务必须经过初审、复审两个环节,做到经办职责明确、程序详细、相互制约监督,杜绝一人即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从细节操作上抓规范,抓管理,抓落实,最大限度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 严抓基金对帐制度。明确社保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对账程序,规范收支管理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基金管理人员坚持每月与银行对帐、与业务科室间对账、与财政对账。同时会计、出纳要坚持日对账,每日基金管理会计、出纳对当日收缴基金、拨付基金与系统信数据相核对,确认无误后编制收入拨付日报表;每月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每月月末基金管理人员与财政核对财政专户帐目,及时查询收入、支出户,核实财政拨款到位情况,并填写台帐备案。
3. 加强基金外部监管。当前,社会保险工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社保经办业务在系统上运行,基金在银行中流动,社保基金管理工作无疑也必须借助信息系统的力量,研究探索制定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社会保险业务―基础信息档案―基金一体化的经办管理模式,将基金管理风险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静态监督转变为动态监督,从现场监督转变为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监督,从源头信息数据上杜绝经办工作的风险点。经办机构设立稽核机构,配备专职稽核人员,制定统一的稽核核算流程,日常稽核、专项稽核、重点稽核相结合,保证基金安全使用。
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建立防范化解基金风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