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审计研究

计算机审计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审计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审计研究

篇1

一、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应具备的条件与概述

1.首先,实现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所需要的就是资金,政府的财务部门则是政府预算的执行部门,所以政府的财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是通过运用网络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政府财政部门详细、具体的支出预算和单位预算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无缝式连接。其次,当前大部分预算单位的会计的信息数据均实现了数据式的统一并且均统一存储。这不仅为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为日后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财务管理部门的合理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当然,在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重要阶段,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下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审计业务,还需要娴熟的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有能够全方面的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当然掌握这些是必须,政府计算机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极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度的责任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来实施计算机审计工作,时刻保证头脑清醒,并且要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保证政府计算机审计的有效进行。

二、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主要优势

1.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应用在当下信息化发达的时代,显然是不能将审计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而且准确率也是相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稍显逊色。传统的审计模式不能够将政府部门的所有支出和具体使用的数据形成无缝式对接,只能是在大量的数据中,选取少量的数据来进行人工审计,这将耗费政府很多的人力与物力,这也是现在政府财务审计面临的重大问题。相比传统的人工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审计工作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现实的问题。

2.并且政府通过引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后,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准确率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另外,计算机审计模式也比较符合现代网络发达的时代,对大量的数据采集不仅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具科学性。通过计算机审计模式能发现政府在整个预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样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

三、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首先现在大部分的政府机构的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将要引进计算机审计模式这一现状还未做好准备,大部分审计人员面临当前的状况还是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审计这一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其次,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在人们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是很难在提出能够适应当代的计算机审计的需求,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更何况很好的应用计算机审计了。

2.实现计算机审计还需要过硬的计算机配套设施,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比较单一,只能实现单个的数据审计,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准确率也不是很好。所以目前的计算及配套设施的落后,对当代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开展和实施的影响相当的大。

3.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审计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成型。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当然计算机审计也不例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审计对象不再受限制。并且计算机审计也在网络时代下不断的创新、突破。但是,由于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使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由于现在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知识还未成型,也大大的影响了计算机审计在现代的发展。

四、完善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措施

1.政府的审计是非常重要的,若想创建出与政府相结合及适合的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则必然要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飞速的更新换代,而且还要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当代计算机审计应当是以服务政府为标准,而且要特别的重视对信息化成果的有效推广。

2.同时也要注重成本,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在当前政府计算机的审计创建中,一定要合理的利用政府内的现有资源,杜绝浪费,也拒绝重复,要根据政府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工作,要通过每一次的数据收集,来保留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数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够保证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创建计算机审计,以及在计算机审计模式应用时所遇到了问题,并且该如何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晓丹.开展计算机审计创新审工作方式[J].理财,2015,(12).

篇2

0引言

在这个信息激增的时代,计算机正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计算机会计信息的审计也毫无例外地深受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审计方式,以计算机为载体和工具的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对单纯的体力劳动依附性越来越小,提高了审计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企业、政府越来越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也给各单位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计算机审计的特殊性,操作过程中,离不开网络和软件的支撑,假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漏洞,就容易造成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无法想象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了解其规范的操作步骤,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的关键。

1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基本要求

1.1计算机审计接口的基本要求

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都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部分,同时内外审计的相互关系正在不断加深,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审计的统一数据要求和统一数据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会计系统中嵌套预处理审计软件,方便审计人员进行辅助审计时下载数据到计算机上,这是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基本硬件要求。

1.2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保留数据期限要求

数据信息保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查看,因此需要严格规定一定的保存期限,一般企业和政府会在每个自然年的年末进行审计,对会计记录进行核查和整理,通常对于用计算机保存的会计信息,至少要保留至每年年末的审计工作结束,否则就失去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记录的最初目的。

1.3保存信息的备份和恢复

由于信息的记录和查看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一旦这个载体出现不可恢复的问题,保存在上面的信息也将彻底丢失,特别是与企业相关的账单信息,一旦丢失就会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求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系统恢复和数据备份的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简洁的界面方便地对任意内容进行备份和恢复,只有这样的计算机审计系统才是安全可靠的。

2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存在网络和硬件安全隐患

计算机作为会计审计信息的载体,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软件和借助网络,大部分的企业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审计时,往往只关注信息的搜集、存储和处理,对于所使用的软件并没有安全防患的意识,软件的使用和登录只依靠安全系数很低的密码,对于其他较为复杂的身份识别、授权使用、权限管理等十分欠缺,这种安全系数极低的审计环境,容易给黑客以可乘之机,盗取企业和政府的数据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存储媒介的数据保存和安全性也较为薄弱,一旦磁盘损坏,信息便无法读取,正如2007年攀枝花市某钢铁商业公司的案例,由于两块核心服务器硬盘掉线,整个审计系统无法启动,所有业务陷入瘫痪,公司账目无法厘清,如果当时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对于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网络和硬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2会计审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常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计算机系统以崭新的姿态,许多企业的审计人员习惯了以往的手抄式信息处理方式,对于计算机审计非常陌生,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常识都没有,更不要说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如何利用软件搜集和处理信息,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根本无法准确地掌握计算机审计技巧,不能利用各种审计软件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在使用过程中,更是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

2.3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

各行各业都应有约束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目前在计算机会计审计领域,相关的制度和法规都比较欠缺,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审计,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各企业和政府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即使有相关规定,执行起来也是形同虚设。一方面是因为从业人员没有规范操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监督惩罚力度不够,上级部门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出现较为严重的审计错误,否则没有较为严格的处罚措施,无规矩不成方圆,监督不到位必然会导致审计过程违规现象的发生。

2.4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软件利用不到位

针对会计审计软件,人们往往更关注软件的功能和处理过程,对于审计结果的保全性、软件周边开发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于传统手工记录的方式,计算机审计除了在解放双手的文字抄写劳动之外,其他优势并没有显著发挥出来,其强大的数据搜集、保存和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加以利用。

3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改进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和软件安全性建设

计算机的使用离不开网络和软件,企业和政府在合理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网络和软件安全性,务必购买正规有保障的审计软件,可以针对内部单位特性,定制需要的功能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软件使用的源头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的风险;聘请专门的网络管理员,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并定期检查审计软件的安全性,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修复,假如出现审计安全问题,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将损失减到最小。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往往审计使用的计算机就是普通密码登录,这种方式的安全性极低,要想真正防止信息丢失和泄露,应采用多种保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身份验证、权利限制、读写保护等,至少两种保密措施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审计信息的安全性。各单位只有提供安全的网络和可靠的软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

从手写审计方式过渡到计算机审计,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对专业的培训,拿到一台电脑,打开审计软件,往往只会运用其最简单的功能。作为企业和政府来说,计算机会计审计人员在上岗之前,务必需要组织相应的培训,向他们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常识、审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审计软件带来的便捷,培训结束之后举行计算机审计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在从业人员后期的工作当中,定期举办计算机审计新知识培训,并通过技能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从业人员钻研审计软件的新功能,努力做到计算机审计功能的多样化,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

3.3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和监督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规范,执行起来一定是混乱的,计算机审计同样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上级领导部门应针对本单位现实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计算机审计制度,包括严谨的审计流程、明确的奖惩措施等,监督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违规行为,决不可姑息纵容,否则制定的规范就形同虚设,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批评指出,进行纠正,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各单位可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审计人员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包括保密检查、安全检查、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检查等,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没有问题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于有违规操作的人员,要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改正。只有加强监督,规范从业人员的审计操作,才能保证计算机会计信息的审计安全。

3.4加强计算机会计审计软件的功能开发

在评审计算机会计审计软件时,不能只关注其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功能,应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听取从业人员的建议,全方位地开发审计软件,避免出现需要的功能没有,有的功能都用不上的尴尬局面,灵活制定审计软件评审机制,不可片面肤浅,尽量做到软件评审结合实际需求,从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设计审计软件。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企业和政府的运行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审计,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了解审计基本需求,直面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并加以监督,才能够让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为企业所用,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为从业人员带来便捷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当前时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顺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随之做出改变。同时,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审计的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促进了原始的手工审计环境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转化,因此对计算机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分析计算机审计的理论文发展趋势,辨析计算机模式研究的特点,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 :信息时代;计算机;审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13-02

一、引言

审计的作用重在监督,积极的促进和制约着被监督单位的经济工作。审计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的作用是对记录的账簿进行复查,以此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效益性。在最近几年,审计工作逐渐成为了政府廉洁的有力工具,受到了各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兴起,审计工作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软件开始偏向点算化、应用大型化、网络化,大量这类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会计账簿的模式,使其在处理工具、流程和方式上和以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财务将带领审计工作在信息时代实现向计算机审计的快速转化。

二、信息时代冲击下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审计的流程正逐步规范,计算机审计的质量控制模型还有待完善,对被审计单位各业务环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时代的冲击下,网络财务软件已在全球普遍推广。同时,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和推广,使得远程审计成为可能。网络的发展,同时也为网络审计软件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目前,为适应网上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网络化后,审计也必将向网络化的趋势发展。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更为方便、有效的审计工具,审计效率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发现并处理发生的问题。如数据文件高速传输、远程登录以及万维网和新闻组的使用,均是网络技术的便利工具。

三、计算机审计风险及应对策略

1、计算机审计的定义

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统计科学等学科互相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计算机审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料审查,主要检查会计账簿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是针对点算系统和会计系统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是针对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本身开展审计,判断一个信息系统能否有效保护资产、完成组织目标、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地使用资源,这项审计手段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因此,该项审计工作也成为了审计单位和公司重视的一部分。

2、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称中对审计技术的不恰当运用,从而得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以至于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计算机审计中的控制风险。计算机审计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因为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可避免的会逐渐消失,传统账簿也会随之丢弃,使得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硬盘上的数据信息,这些存储于硬盘中的数据,极易被修改、删除和拷贝,这些动作极难被发现,因此,一般的审计人员很可能无法发现问题。同时,电算化的实现,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使得审计方式、方法发生的改变巨大,特别是审计软件的更加多样化,被审计单位使用不同的审计软件,因为程序设定上、操作和功能上的差异,使得出现的结果也变得多样。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尤其是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缺乏了解,导致审计范围覆盖不全,审计目标缺乏针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工作的复杂性,对审计过程的效率性、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均有影响。

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中,最受关注的是计算机中的使用软件所存在的风险。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审计模式,使得被审计的数据实时变化,想要获取这些动态数据相当困难。在许多的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系统庞大,每天结算的项目繁多,均要进行实时分析,提供给决策层参考。对于这样庞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要做到既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保证审计任务圆满完成,需要一定技术的支持。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审计单位内部关于控制度的建立同样重要。会计信息系统中,其绝大部分的控制措施都是由程序建立完成,而编写这些程序的人员大多数对于审计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很多软件功能上可能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或者其他程序上的错误,都会对系统数据的产生造成影响,而审计人员很可能因为对计算机审计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保证审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3、计算机审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审计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要防范这种风险,必须要先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风险的来源,从源头上限制其产生。为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之前对被审计单位做审前调查,把准备工作做足,以取得充分的审计信息。之后根据所得到的先验信息,对比采集到的审计数据,尽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情况。而后则将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清理无用的数据,得出审计结果后进行验证,从而对审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措施如下:

首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相关资料。在计算机审计开始之后,审计人员需实时关注并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动态信息,包括纸质版记录信息和点算化系统的相关数据。从而防止财务上的弄虚作假,在审计数据时,审计人员要注意检验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在审计数据时要检验其真实性,以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了解关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包括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情况、业务数据的流向和备份以及系统信息的改动等信息。

审计前、中相结合,增强审计人员对系统内部控制的掌握。为了使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调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有又更深刻的认识,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审计前、中相结合的审计办法。这样的审计模式,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的评估,以此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计算机人才,合理利用资源,编制适合于自身的审计软件。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审计软件的更新仍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审计软件除了要满足审计规划、审计原理之外,还需要将审计人员的工作习惯考虑在内,通过从观念、手段、技术、方法上,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软件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审计技术的未来发展、审计制度的变化、审计工作的效率要求、审计成本等许多细节因素。考虑到更好的发挥审计软件的功能,审计软件的开发更需要集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人才。由审计人员自己开发适用的软件,其效果会更好。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当加强素质培训的强度。信息时代,除了计算机技术上的进步,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充电也非常重要,知识结构的加强,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随着审计模式的转变而进步。在当前的环境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能充分掌握计算机引用计数、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网络知识的等的审计人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处理好审计行业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审计人员培训的内容还要包括风险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专业学习的加强,其职业修养、风险意识以及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行事的习惯养成,这些能降低审计风险的因素,都应引起重视。

四、结论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工具,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真实性、高效性以及正确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工作中人员参与的力度。审计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以来软件技术,而忽略人员的能动性,将很难避免审计风险。审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等的确能帮助审计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却不能替代审计人员的思维和经验,因此,有效的将审计软件和人员能动性相结合,结合审计项目的需求,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69-04

1 计算机审计信息化教学现状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1]。在审计实务过程中,需要多种综合技能对被审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其分析途径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此外,随着审计范畴的不断外延,审计涉及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理论课程中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是分散和广泛的,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审计知识感到零散难学。而实践课部分由于缺乏高仿真的审计环境,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甚至沦为了某种审计软件的培训,过于注重单一软件使用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课程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培养。审计实务教学还面临着实习的业务范围较狭窄,不能纵观全局。此外,跨学科发展力度也显不足,财经类审计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水平,对软件设计和信息安全等较专业的知识点了解甚少。

为此,该文提出在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化体验式实践,结合支架教学理论来构建基于审计实务仿真的学习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体验式学习。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构建高度仿真的审计环境,并在系统中引入对抗竞争,利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激发自主学习意愿[2]。学生在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中通过个人阐述、团队点评等多种方式来相互促进对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构造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

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设计包括模拟审计实务环境的模拟和自主学习平台两部分内容,两者的结构关系如图1。学习平台的构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建审计仿真情景,提供以目标任务为驱动的学习环境

学习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融入审计实务的仿真环境,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任务目标和审计背景,以目标任务为驱动、以审计背景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按需的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对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学习内容的支撑上,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与课下的相关学习资源按照目标任务需求来设计,强化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并按审计主体设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种类型的审计实务场景,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使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实时智能交互,环境系统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动态调整阶段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在学习资源的支撑上,通过按场景和阶段提供相关内容外,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模仿座谈会和相关人员询问时的场景来间接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与协同分工策略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自主按需学习,使学生通过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来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学习平台中同时强调团队协助,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协作任务,通过目标任务来组建审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按审计任务分工。通过分工合作和互相讨论,强化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共享团队的思维成果,取长补短,能够获得对知识更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2.3 建立团队任务

团队任务的设计从简单的脑力激荡到复杂的策略问题都有涉及。结合审计特点,该文沿袭McGrath与Hollingshead(1994)的研究方法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群组项目,这个项目发展的过程被分为四项活动:1)审计方案的初步构想;2)选择适当的完成方法;3)讨论协商方案的进行;4)执行方案。在第一个活动中的成员必须以脑力激荡的方式找出审计项目的方向,并且设定团队的目标。第二个活动是团队在期中提出完整的审计方案计划书,内容包含审计项目的进行方式、组员的工作分派与协调,以及项目自我检查的时程设定。第三个任务是收集审计项目所需的资料以及与其他成员互动讨论,或是监督项目进行的工作等。最后是在期末完成审计项目执行、撰写报告,以及上台解说报告。这种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队,具有弥补个体独立学习的社会感不足的功能;建立目标任务共同体有利于使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后而建立自尊和归属感,以及人际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强化[3-4]。

2.4 发挥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

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平台的实施效果,它是“支架”能否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教师通过支持、引导、监控、调节和评价等手段,依据学生的个人任务和群组任务的完成进度情况来调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和进度报告来分析各个团队的不足,并间接帮助学生进行目标任务的合理分解与最优重组,鼓励学生团队间的协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自主解决。通过智能算法对团队完成的阶段任务进行实时评估,并以公告、奖励等方式来强化不同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们能够在相同的价值观与规范中,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率。利用合理有效的目标评价方法,使评价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起到外部激励作用。这种作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能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产生持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平台的核心是要通过教师、团队及任务反馈来支持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并诱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并随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最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审计项目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实际审计方法的训练和审计判别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分析能力、综合及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这种仿真审计项目的方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提升理论的良性循环。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支架”理论为基础,以审计项目为导向[5],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进行建构设计,其建构方法如图2 所示。

3 教学实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要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国内高校对《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应用型、实施性、开发型。通过审计实践中发现,由于目前审计软件多是工具式的软件,当审计软件没有提供某种功能时,往往需要审计人员自行设计一些小程序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我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审计方向)指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级的应用型审计人才为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高级应用型计算机审计人才,即具有熟练实施和一定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3.2 对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审计实务的需求,依据教学进程把学科知识点按逻辑关系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以此来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将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循环这五大循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的主线进行知识点设置。在系统安全审计分析中涉及到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环境安全等审计点的关键技术设置。

3.2.1 根据知识点设计实践中的审计点

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知识点分布,可以发现审计实践过程中前后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所以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点来设置学习平台中的审计问题点。审计问题点设置注意三点原则:①必然性,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验证所发现的审计问题;②可逆性,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推导出问题最初所在的根源;③逻辑连贯性,将多个问题小的审计发现关联起来后,将导致更大的审计发现。例如职责分离不明确、网络安全缺少行为监控、补偿性控制失效,这些问题的累加将可能导致银行欺诈案的发生。

3.2.2 根据知识点分类设置主题讨论

围绕某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主题讨论。讨论主题设计原则:一则根据审计实务操作的进程和涉及知识点类型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入型主题;二则主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三则主题要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布;并体现审计实务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讨论主题在系统资料中并没有直接答案,正确结论的是要通过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而后所领悟得出的。根据审计实务各阶段的知识类型来设计讨论主题。比如被审计系统的收费算法的合理性检查方案上可以引入讨论主题:用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还是别的什么方法?通过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平行模拟法中程序如何编写,受控处理法中控制条件如何设计,如何利用立体科目以及如何利用钩稽关系进行辅助核算等。

优秀的讨论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3.3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中,按照审计实务的过程进行仿真。首先,教师进行审计项目的基本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习和收集信息来形成审计实施规划并公开“海选”竞争审计组长;并由教师最终确定每组的组长,然后由组长挑选组员按每组4人的配置成立审计组。小组分好后,利用学习平台开展小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学习动力,发展学习兴趣。审计实践中通过学习平台来跟踪完整的审计日记、审计发现、审计底稿、审计取证单等规范文档,并通过BBS子版块的形式开展每组的内部交流,每次集中讨论都可邀请教师参加进行旁听或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审计过程中的检查节点如:实施方案、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问题落实、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成果汇报等环节都将进行多组间的综合评价。评价将围绕着团队奖励、个人责任和平等的成功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开展。

4 学习评价子系统的设置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的反馈调节机制,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评价系统提供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审计任务的阶段成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反馈;通过评价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价值判断。此外,自主评价模块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阶段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不断调整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优秀的评价系统是保证学习平台中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是学习平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学习平台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估,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遵循如下几个方面:

1)将学习评价系统作为一种监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习任务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困难,例如孤独、焦虑、迷茫等等。此外,自主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松散,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没有一定的外部控制条件下,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会造成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平台利用情绪识别模块并结合在线任务的激励和团队间的认同感来进行学习的综合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监控的一种外部手段,让学生感受通过到学习平台获得的成就感,并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同时,评价系统按阶段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信心,使学习的兴趣能长期保持。

2)实施综合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判断

评价标准多角度:实施多角度评价标准,综合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角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从更深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构成多元化:评价内容中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扩展了自我评价、同组同学评价、和异组同学评价综合构成。这种多元化摒弃了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的情况,从主观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自我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学生做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信息利用的多角度:评价信息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定性分析更适宜面向过程,帮助被评价者改进不足;定量分析适宜总结结果,得出比较。因此评价信息也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其评价特性,反馈到学习平台的各个调节阶段。

评价方法多元化:学习评价是一种面向结果又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判,但更应注重衡量与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得到较准确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综合评定。

3) 注重形成性评价

①互信息为基础进行准确评价

利用系统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方式与教师或团队间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近的审计线索等内容的交流。而学习平台则通过收集用户的交互信息,了解个体学生状态和团队进展程度,综合分析后形成准确度较高的指导性评价意见。学生通过评价意见,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团队的整体情况。此外,将评价功能与系统交互功能融合,使评价成为交流平台的一部分,是评级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②用趋势分析的评价功能

趋势分析是一种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其合理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它是一种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面向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手段。趋势分析通过图形化的结点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是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学习变化的集合体,它可以直观展现学生的学习经历、探索过程、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平台的趋势分析模块运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来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可能的发展结果给出评价。

4)教学方案设计

合理的教学方案是学习平台的成功关键,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学内容、审计任务仿真情景、激励和对抗的评分点等。

①仿真情景设置

环境的仿真度对于学生的实践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 需要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参与的环境。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通过图片、语言、空间的布局来塑造一个真实审计任务的工作氛围;软环境是一种很难看到,但可以感知的环境,比如团队氛围、精神等。

在能力培养环节中,需要创造一个真实、信任、合作、竞争的环境。环境的构建要有利于进行完成目标任务所需的团队协助。其次,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团队的名次和任务完成进度进行实时展现,并产生阶段性简报,让学生增加对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最后,在目标任务的安排上,除了考虑个人任务外,还要安排团队任务。团队任务既可以整合多方面知识以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②组间对抗的引入

对抗是一种竞争,通过竞争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来提高学习效率。在目标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刻意营造一种对抗的机制,通过适度的竞争压力让学生自发产生竞争意识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③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诱发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中,结合目标任务的特点,并按相关知识点多寡与难度设定相应的积分或成绩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奖励的设计覆盖面要广,如最快进步、最佳团队、最佳分享、最有价值等;还可以将激励范围从课堂延伸至全校乃至全国,如针对审计方法开设校级、国家级专业专项竞赛。

5 结束语

为提高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在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构造中。以审计任务仿真为基础,以准确、多元的评价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团队间的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的计算机审计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伟.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00-103.

[2] 马红亮,Stephen Powell,傅钢善.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9):68-74.

[3] 高洁.个体高效率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策略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149-151.

篇5

[作者简介]刘蓉,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审计教研室讲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058―03

随着“金审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并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两者的巨大区别,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将引发一场审计革命。为了促进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必须澄清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概念以及其区别。

一、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传统的会计、统计和计划等管理数据的处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审计也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随着审计事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复杂,传统手工审计的取证模式也逐渐从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反映经济业务的纸质账目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再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因素,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目系统一个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纸质账目系统两个,审计的核心方法也从详查法发展为测试法;而测试法的大量运用,使审计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使审计逐步脱离审计就是查账的概念。

在纸质环境下,审计实务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相应的审计模式,既可以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或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计算机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比较

(一)相同之处

从根本上说,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其职能都表现为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必须以《审计法》或《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作为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标准。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不同之处

1.审计环境不同。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3.审计线索不同。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4.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在会计电算

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与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测试,这是手工审计所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账套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从而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审计可以非常快速和非常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5.审计技术方法不同。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 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6.审计流程不同。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通知书,审前调查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实施方案。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17-01

1 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 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

在我们原先采用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从最开始的原始凭证到最后的报表,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工作人员签字审核,我们也就可以按图索骥的来开展审计工作,因为这样的手工会计系统对审计线索的寻找非常便利。可是在开始会计电算化以后,以往我们赖以搜寻的审计线索变得难以寻觅,因为许多的文字记录不复存在了。那些信息大多数都被保存在磁盘上,而这些磁盘上的信息虽然容易保存且信息量大,但却也存有较容易遭人修改、删除且不留下让人容易发现的线索。这样也就造成了审计人员通过磁盘内的信息来进行审计的实际效果降低。

1.2 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

在将计算机引入财务工作之后,我们开展审计的技术以及方法也发生了相对应的更改。现在审计对象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既有商品化的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也有不少单位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研发的财务软件,这样就使得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程序上千差万别,对审计的技术与方法也难以照搬照套,对审计工作的进行增加了许多复杂因素。而面对千差万别的财务软件,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审计方法来审计就肯定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对最后的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1.3 在动态中进行审计取证较难

在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计算机内的财务信息系统是24小时处在工作状态,如果将计算机停止运行势必对单位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审计人员不但需要顺利的完成审计工作还要让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这就需要我们在运行期间进行高难度的取证工作,这当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

1.4 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在对经济信息系统使用计算机来工作之后,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与技术也进行了相对应的变化,这其中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企业财务的内控手段已经从手工改变为计算机;二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运算时原先手工控制的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失去了其应有的控制作用,需要采用新的手工控制方法来取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其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有效、完善的前提之下的,但是内部控制的许多缺陷和漏洞的存在让违规行为可以随意的发生且没有办法有效地监管,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1.5 缺少科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我们进行审计的标准和依据也需要相应的更改。我们以前对手工系统有不少的审计标准和依据可以采用、借鉴。可是我们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展工作的时候,因为面对的信息系统不再是以往的手工系统,工作的目标和开展工作的线索已经发生了变更我们的工作手法也要与之相对应的变动。因为原先老旧的工作标准和依据无法适应新的审计工作要求,可是现在可以有效地使用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标准与依据还没有能够出来。所以,这也同样会生成审计的风险。

2 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的控制

2.1 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来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手法。这样对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较有裨益。如果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停止工作状态,我们就考虑使用制度基础法,一是对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开展详尽的检查并按照审计人员对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查结果来考虑审计工作所需要侧重的方面以及审计方法。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审计风险得以有效地减少还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对被审计系统日常工作的干扰。

2.2 建立统一审计通用数据标准和设立审计测试预留通道

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范设计标准,使会计软件的审计数据有统一的格式。同时,审计的实时性要求在对审计软件进行测试时,应设置审计测试预留通道,更好维护审计数据库,并能直接与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数据调用,拓展审计软件应用范围。

2.3 建立继续教育机制

通过教育的方法来改善目前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构成可以从根本上防范审计的内在风险。而针对审计人员知识构成的现状,应该注重引进人才,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审计人才队伍的“金字塔”结构。

总之,开展计算机审计时,审计人员只有做到全面分析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认真落实其防范措施才能够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使电算化经济信息系统向更高目标迈进。因此,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有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和熟练掌握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开创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对于我们刚转型为民营的发电企业物资采购的采购过程、账目审计应用计算机管理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采购工作时效性的要求,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真正实现了“阳光采购”。

一、本公司物资采购审计应用计算机参与管理前,物资采购审计事项及管理模式

1.审计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是否与订货合同一致,是否与验收入库单相符,各项签字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计算是否准确无误,增值税、运输发票使用的税率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政策;

3.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异常,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

4.对经审查价格过高的材料品种手工编制“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

5.根据“分析表”提供的涨价幅度和损失金额,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作出处理。属于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合理涨价,可以办理审计签证手续;属于不合理涨价的,通知采购主管及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交涉,进行调价处理或退货处理,属于采购人员的违纪行为,移交纪检部门进行处理;

6.办理审计签证手续;

7.汇总计算一定时期内物资采购实际价总成本、计划价总成本、价差额等;

8.手工编制材料采购审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

二、本公司实现计算机参与物资采购审计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我公司的物资供应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所需的材料由原来的短缺经济时代转变为多渠道的市场采购,其采购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对材料采购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而就我公司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而言,配件大到成台套设备,小到螺丝帽,有近万种,单靠人的记忆力是无法准确掌握的,是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运用现代化的共进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各种材料的价格信息。

2.在材料采购审计工作中,需要审查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数量、品种、规格型号是否与进货合同一致,审查来货发票、运费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中的数据计算是否正确,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复核求证,需要做好审查记录并定期对记录中的采购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甚至出现人为的估算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时效性的要求,必须运用计算机加以解决。

3.我们企业目前已基本构建了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雏形,先后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劳资管理子系统》等一系列应用软件,已形成局域网,《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将为实现物资采购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物资采购审核计算机辅助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账务处理功能。包括计算机采购计划、合同、出入库、库存、统计分析、核算、报表管理。

物资管理系统包括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核算、统计分析、报表管理。计划的编制通过计算机录入方式将经生产技术部确认后各生产部门年度、季度、当月生产需求采购计划输入《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购》,通过系统自动核对现有库存量和库存高限量,通过程序设定的“计划采购数量-(库存量-库存最高限量)”自动生成物资采购计划表,然后审核人员可通过一批审核或逐一审核后产生采购计划表。这样避免了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

来货发票和仓库收料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供货单位、采购人等有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只需输入物资编码就可自动显示),这项工作是取得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汇总采购量、计算价差率、计算加权平均实际进价的基础,也是进行信息查询、进行价格合理性判断的基础。将月度采购计划录入计划管理的数据库中,是为了日常办理物资采购审计,自动核对计划,同时也可得到采购计划平衡表,采购计划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汇总计算是对《物资管理系统》中贮存的数据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汇总,如某种物资一定时期内的采购数量、实际价格、加权平均进货单价、计划价、材料价差额等。通过计算分析综合价差率可以考核材料采购成本的升降情况,评价采购过程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类价差率和各类物资采购量在全部采购量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分析影响综合价差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找出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重点。按采购员、供货单位为标志进行分类汇总计算,通过价格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价采购人员的工作业绩,可以为选择可靠的供货单位提供依据。从而可避免人情采购或幕后交易,真正做到我公司一直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

根据《物资管理系统》中的采购审计明细账,月度分类汇总分析报表,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物资价格目录表等资料,从中得出结论,写出准确的审计报告,给公司主管领导传递准确的信息,以便领导层做出有效的决策。

2.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价格信息查询、采购计划情况执行查询、月采购情况查询、月分类采购情况查询、按供货单位查询、按采购员查询、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对比情况查询等内容。其中价格信息查询是核心内容,通过查询将近期内某种材料每次进货的价格信息进行对比,为价格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包括自动核对计划;自动审查购货发票上的数计算是否正确,对采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分析,并自动生成“高低价格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等功能。

四、如何利用计算机实现上述功能

1.我公司应用的《物资管理系统》基本流程设计

利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统计、审计,内容涵盖物资需求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制作,物资出入库管理,购销合同管理,物资核算,物资分析全过程。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通过填写日常出入库单,自动完成物资的库存管理,并提供多口径进行物资统计和审计,可自动生成企业所需的物资统计报表和审计分析报表。

系统的初始设置全部采用自定义式,出入库记账方式可自由选择,提供了计划价、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分批五种计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照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加权平均的计价方式。

计划、合同管理用于对物资采购和耗用进行规划和控制,以达到满足生产,保证日常库存需要,减少盲目采购,尽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进行合理的采购物资分配的目的。

2.如何实现计算机自动审计

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就是在物资出入库工作时将采购合同号或采购计划号填入“入库类单据”中的“采购合同”、“采购计划”显示框中,按照发票明细和仓库收料表将物资代码(每个物品均有唯一的物资代码)填入相应的位置,将数量和来票金额录入,最后按“结单”按钮,不符合采购计划部分将会出现提示,可选择结单或放弃,如结单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将出现不良记录。如发票来货是成批计划,则按“计划填单”或“合同填单”按钮即可,如有差错,则不良记录也同样被记录下来。实际采购量小于计划采购量,或实际采购量大于计划采购量,屏幕上也出现提示,由出入库工作人汇报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

购货发票数据计算正确性的审查。某种材料在通过有无采购计划和订货合的审查后,系统要自动进行数据正确性的校验。对于发票中出现任何一种差错,系统都要给出误差金额的提示,并留下不良记录。在每录入一张“出入库单”记录后,系统还应自动计算出每种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材料价差额和材料价差率,以便对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进行审查。如果屏幕显示的计划价格总额与验收入库单上的计划价总额不符,则说明在材料的验收方面存在错误,可能是数据计算错误,也可能是任意改变了计划单价,还可能是仓库保管员确实未收到足够数量的材料,这要由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分析处理,对于验收单上填写错误的要退回更正。对于供货方未发够货物的要追索欠发的货物。对于材料价差率太高的,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查其购货价格是否合乎市场行情。

价格合理性的审查。某种材料通过了以上各种审查后,系统还要对其价格的合理性自动进行审查。以上几种审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计算公式,具有确定性,从而可找出价格差异的原因。

物资管理系统在对已录入计算机的购货凭证进行自动审查的过程中,如果在采购计划、订货合同、发票数据、价格方面任何一项发现了错误,都发出相应提示信息,管理人员在查明原因并的到审计人员核准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物资管理系统对相应的记录做出特殊的标记。在后续的统计报表中出现相应不良数据,以便审计人员写出正确的审计报告。每一个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均是固定的,互不干涉,不能修改其他系统管理人员所录入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五、应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审计的好处

物资采购工作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然后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加以解决,从而真正更好地服务于“阳光采购”。

1.为企业物资采购审计人员及时提供物资价格信息,使对物资采购价格的审计更加全面、有据、有力,并有效地堵塞漏洞。

篇8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先审计所必须审查的大量书面资料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在计算机内运行,所需的审计线索除少数部分打印出来以外,绝大部分是审计人员不能直接看见的。虽然,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仍然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但这些有限的审计线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和手工系统情况下有很大不同。另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极易被销毁或修改,但又无明显痕迹,使审计发现错误的机会减少,难度增大。

2、审计内容、范围的广泛性

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除了手工审计的内容外,还必须兼顾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两个方面,包括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审查、系统应用程序的审查,如审查系统应用程序的处理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纪的规定、能否正确完成各项业务的处理、程序控制是否恰当有效等。另外,除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进行事后审计、监督其合法性和正确性外,还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的开发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审计内容、范围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现有很多审计人员并不具备,计算机审计风险也不可避免。

3、内部控制的巨大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测试被审单位的内容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和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摘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按财务部门经济业务的性质分为几个不同的职能组,并且各职能组的人员只负责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也就是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职责分离,各职能组之间互相牵制,不易出现错误和舞弊;二是在会计帐务处理组织程序上,除了要保证凭证、帐簿、报表按一定程序分由不同人员记录、编制外,还要做到帐帐核对,帐证核对、帐实核对、帐表核对,并保证其一致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处理工具、信息载体、会计组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手工会计系统中原有的很多控制办法都已失去意义。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相比,内部控制环境更复杂,甚至有些环境因素超过制度的有效控制能力;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的成本要高得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为困难。内部控制的更大局限性使计算机舞弊有机可乘,增加了计算机审计风险。4、会计软件的大理想性

我国会计软件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处理到集成业务处理、从会计核算走向会计管理,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足,非凡是针对审计,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摘要:一是很多会计软件不具备双向查询功能。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会计软件应答应审计人员按照凭证一明细帐(日记帐)一总帐一报表的顺序进行双向查询,同时还应答应分别对日记帐、明细帐、总帐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进行双向查询。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会计软件的查询设计都是单向的,可以实现如由总帐查询明细帐,由明细帐查询凭证等过程,但当需要反问查询时往往很困难。二是会计软件不预留审计测试通道。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为证实业务处理的实际过程。方法,往往需要进行测试,既虚拟一笔业务输入会计软件,检查其结果和预期结果是否相符。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验证核算过程是否和设计一致。但是假如审计人员不能及时消除这些测试的影响,就可能导致会计软件系统数据的混乱。恰当的解决方法是在软件设计时为以后的审计测试留下通道,既方便审计人员的随时测试,也不会造成对整个系统数据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会计软件都没为审计测试预留通道。会计软件的欠理想性加大了计算机审计风险。

5、审计取证的动态性

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天天都要结算成本和利润,进行生产动态分析,以供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参考。系统假如停止运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计算机审计风险。

篇9

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审计思想数字化的结晶,在相同结构的数据库间可以通用,一次经验总结,多次重复使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标准化批处理的优势。例如:在针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持续审计项目中,或者在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的框架内,都可以跨年度、跨地域引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直接收效是审计覆盖面的扩大。只要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环境符合计算机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就可以很便捷地将其延伸到该单位的二级、三级预算单位,或者它的子公司、孙公司。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有审计资源紧缺的问题。

但是,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建立在与之相应的审计数据库基础上的,一旦审计数据的结构有所变化,计算机审计方法也要随之变更,这也是计算机审计方法可移植性差的主要原因。目前,审计署负责征集组建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可供地方审计机关借鉴的主要是审计思路,而计算机审计方法本身基本无法直接引用。

所以,地方审计机关必须针对自身特点构建一套独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达到省一级的统一标准化,以实现工厂化运作模式的计算机审计目标。

二、地方审计机关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要点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以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审计人才相对缺乏,地方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层次相对较低。笔者利用在基层挂职锻炼的机会,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地方审计机关搞好计算机审计有一定的环境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对固定,地方审计机关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二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系统在省辖范围内高度统一,数据库结构完全一致。地方审计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一)省级审计机关成立总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领辖区内各地区、各行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项目的研发进度。

(二)地方审计机关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建设审计数据库,持续采集各行业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按照标准化的方式积累起来,连续的数据就具有信息价值,在此基础上给予配套的审计方法,它的潜在价值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三)数据库分析的组织实施,按照计算机审计项目的种类划分,主要可分为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和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两类,下面着重结合两类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特点来详细阐述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不同。

1.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这类调查要求,在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阶段,审计项目组织单位就应该组建数据库分析团队提前介入,在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应数据库设计资料的同时,集中分析信息系统之间、后台数据库核心表之间和核心字段间的三层逻辑关系,针对审计目标编写查询分析语句样本,组成《数据库分析指南》统一下发给各审计组。审计结束时,各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的同时,也要向数据库分析团队反馈相应的《数据库分析报告》,经过完善补充测试定型后,成为该行业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方法规范。

2.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对于大型复杂数据库系统,或者虽然近期不接受审计但对于全局系统分析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数据库系统,都必须组织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项目,以此来补充和完善“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不足。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一般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除了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共性特点外,还具备其他两个特点,一是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审计项目,集中分析数据库系统这个目标贯穿于项目始终;二是由于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缺乏后续的审计问题查证并反馈控制这个环节,更加依赖于以往年度的审计经验来建模。

(四)地方审计机关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先局部后整体,结合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就近就急;二是因地制宜,先分层后集中,各地区、各行业信息化条件好的先做,依次上收;三是加强统一组织协调,不留死角,省级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肩负起统领范围内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的计划领导工作。

三、宁强县审计局研发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实践

笔者利用在宁强县审计局挂职锻炼的机会,按照县局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审计业务骨干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研发出配套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以实现动态、连续性审计。不仅扭转了传统观念上对基层落后地区不适宜搞计算机审计的错误认识,而且实现了基层审计信息化的较快发展,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探索出了新路子。

篇10

引言

依据国家“金审工程”二期项目规划,目前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并结合“金审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来推动审计部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成为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向,传统的手工审计不能适应电商和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研究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计算机审计初见成效

计算机审计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也指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领域中的其他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随着信息化发展也取得小小的成果。

1.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审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审计网络与各会计事务所都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表格处理及资料管理,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办公自动化技术。

2.计算机审计准则与规范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审计部门也建成了由单位内部局域网、系统专用网与广域网组成的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网。审计署也实现了与各省、市、自治区审计部门及其警务机构之间的联网,进行审计资源共享。同时也开发了部分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

3.审计软件研发方面。因审计环境与工作不确定性的特点,我国的审计软件开发一直得不到突破,但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比较成功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多种行业审计软件及适合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审计软件等等。

4.计算机辅助审计成效方面

首先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署的主导下,在银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多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一些地区通过使用审计软件调查并核实某些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了资产的损失。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逐渐开始将计算机技术转向辅助审计,甚至有些事务所自行编制专用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尚在学习与摸索阶段,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欠缺。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杂糅的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但目前我国很紧缺可以胜任的审计人才。虽然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但大多仅仅是简单的、基础的培训,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会计软件的操作等。大部分审计人员还不清楚计算机运用在各业务领域的工作原理,也没有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我国对IT审计师的任职资格及要求了解不多,研究也很少。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我国设计审计的发展。

2.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规范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在电商、网络经济与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有些部分甚至是空白的,比如电子凭据、合同等具备的法律效力与保存要求;网路犯罪适用的法律等有关立法还很欠缺,它阻碍了依法审计的工作。此外,尽管我国审计机关已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关立法,但这些准则与规范还不完善,比较笼统概括,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审计人员来说,缺乏具体的指南,开展工作显得比较吃力。

3.审计软件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目前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不欠缺,软件功能也有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部分辅助审计软件实用性太弱,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审计人员的自身问题;二是有些审计软件不切实可行,不能及时处理审计中的问题,因此受到审计人员的冷落;三是研发软件的技术人员与客户之间的脱节,客户没有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技术人员,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跟进改善和优化软件。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能与时俱进,必将影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二、推动计算机审计在我国审计中应用的对策

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若是不熟练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广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一)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宣传推广和研究力度。为了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须加大宣传与研究力度。可通过报纸、专业杂志、多媒体、报告会及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宣传,让广大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干部意识到计算机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意识提高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动力与措施也相应地产生了。同时,审计部门干部还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力度,可通过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与各级审计机关、注协组织的科研课题展开工作。只有计算机审计能有效开展,我国信息化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需一定的投入。

(二)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及高端人才培养。在人员培训上,除了基本的字处理、制表软件操作外,应着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包括审计对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表格及审计软件的技术方法,并根据实情编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制度进去,或者进行强制的后续教育,并不间断地考核与检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着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功能提升或应用程序审计开发等方面。在未来审计人员培养上,可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添加信息技术与电商等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审计学科列为必修课。但是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不只是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部门应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专家、信息系统和电商专家在审计领域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一改从前的由会计师独唱主角的现象了。所以,审计机构要注重招收这些方面的人才,并进行审计理论及技能的培训,让他们与会计师齐力完成审计任务。

(三)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制度。首先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有关电商及网络经济的法律法国体系,确保计算机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进一步完善与计算机审计有关准则与规范。应赋予审计人员利用网络审计软件审查审计对象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及安全措施的权力,并要求审计对象单位积极配合。同时还要补充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网络审计等准则,在电商与网络经济的签证业务方面,可考虑制定相应的实务公告,针对不同的工作作出相应的具体指南。

(四)加强优化审计软件并积极推广使用。应加强审计开发人员与使用客户之间的交流,用户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及反馈问题,开发人员主动跟进优化审计软件功能,做到从硬件到软件、产品到服务的一体化服务。还要加大审计软件研究开发力度,组建计算机专家与审计专家合作的团队,提高软件系统功能。建立审计软件评选机制,对优秀的审计技术创新进行表彰奖励。

三、结语

篇11

一、重复发放的问题(以北碚区为例)

1.依次打开北碚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表(见“原始数据包北碚区”文件夹)。

2.将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身份证号码全部改为数值型,可以在设置单元格格式中直接设定也可以运用公式“E*1”。

3.新建一个名为“失业保险金发放”的Access数据表,将整理好的失业保险金发放表导入到Access数据表。

4.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命名为北碚区的账套,点击“采集转换业务数据采集数据”,形成审计中间表并将数据表保存在目录树下。

5.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06]where[身份证号码]in(Select[身份证号码]From[业务_200406]GROUPBY[身份证号码]HAVINGcount([身份证号码])>1),筛选出某月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

通过类似的计算机审计,在延伸审计的11个区县发放失业保险金40多万人次中,发现748条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经核实有2人重复领取失业保险金共16个月3595元,其余为经办工作人员失误所致。

二、重新就业后未停发失业金(以江津市为例)

1.打开江津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津市江津市失业人员花名册”文件夹)。

2.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名为“江津市”的账套,通过业务数据采集将数据导入AO系统,并生成审计中间表。

3.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_01]WHERE[到期原因]=‘重新就业’ANDmonth([到期时间])=8”,筛选出停发原因是“重新就业”的记录。

通过计算机查询得到江津市2004年度到期原因显示“重新就业”但并没有停发失业保险金为3200人次。经审计核实,该市2004年度有52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仍然领取了4个月失业保险金,共计208人次40584元。其余是发放软件设计缺陷所致。

三、多领多拨补贴(市就业局)

1.打开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人员求助登记上网数据(见“原始数据包市就业局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6求职登记”文件夹)。

2.在“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下建一个“求职登记”ACCESS文件,点击“文件获取外部数据导入”将EXCEL数据表“031130-040531”(上半年)和“040106-041201”(下半年)导入到ACCESS文件中,命名为“求职登记原始”。

3.在ACCESS中,对“求职登记原始”表设置查询条件“rylb”=“5”,“SQL语句:SLECET*INTO求职登记-筛选FROM求职登记原始WHERE(((求职登记原始。rylb)=”5“))”,并生成失业人员“求职登记-查询表”。

4.将“求职登记-筛选”导入AO系统生成审计中间表[业务_2](见“全市求职登记、成交”电子帐簿)。

5.对重复登记进行筛选分析,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where[sfzh]in(Select[sfzh]From[业务_2]GROUPBY[sfzh]HAVINGcount([sfzh])=2,3,4,5……”)。

6.查出重复登记2次的有552人,重复登记3次的33人,重复登记4次的4人,重复登记5次的3人。累计重复登记642人次。

2004年度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核定全市失业人员求职登记47320人,核拨求职登记费354900元。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反映上网求职登记45891人次,扣除重复登记的642人次,实际上网求职登记为45249人。

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多核定求职登记2071人,多拨求职登记补贴15532.5元。

四、虚报求职成交补贴(市就业局)

步骤与三类似。审计核实江北区求职成交上网人数为202人,而市就业局按22.5元/人的标准核拨了643人的求职成交补贴14467.5元,延伸该区时进行了核实,只有15个失业职工求职成交合同并停发失业保险金。据此,审计组认定该区多领求职成交补贴14130元。

通过采取类似的审计方法,审计组对延伸的11个区县的求职成交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实,发现江北区、梁平县等7个区县多报求职成交2597人,虚报冒领求职成交补贴58432.5元。

五、各区县虚报培训补贴(以江北区为例)

1.打开江北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培训中心”及“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职介中心”文件夹)。

2.将2004年度分别在5个失业人员培训点举办的近80个失业人员培训班次汇总到一张命名为“培训总表”的EXCEL表中,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规范的格式。

3.将培训总表导入AO系统命名为“[业务_‘Sheet(2)’].

4.编写SQL语句(同上类似)对培训人员身份证号码重复和身份证年龄超过60岁的失业人员进行查询,生成现场审核结果表。

2004年度江北区重复培训失业人员57人,按260元/人的补贴标准多领培训补贴14820元。

延伸审计11个区市县2004年培训失业人员23611人次,发现存在重复培训90人,按260元/人标准多领补贴23400元。

六、欠收失业保险费(以渝中区为例)

1.打开市地税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区县失业保险金征收数据即“原始数据包市地税局€4年失业保险报表(开票入库)。xls”文件。

2.将渝中区2004年的征收数据复制命名为“渝中区地税2004年征收数据表”,并进行数据整理。

3.在AO系统上建立一个账套“渝中区”,将征收数据表导入AO系统形成审计中间表命名为“[业务_Sheet1]”。

4.对2004年度实缴金额进行汇总,SQL语句为:“SelectSUM([实缴经额])AS渝中区实际入库金额From[业务_Sheet1]WHERE[入库日期]isnotnull”。

5.统计出该年度渝中区失业保险费的开票数,SQL语句为:“SelectSUM([实缴金额])AS渝中区开票金额From[业务_Sheet1]”。

经审计核实,渝中区地税局2004年度失业保险费开票数47,606,177.93元,实际征收入库数45,391,582.87元,开票未入库,即欠收失业保险费2,214,595.06元。

审计组延伸审计11个区县,2004年度共欠收失业保险费1489.81万元。超级秘书网

七、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存在缺陷

1.在延伸审计11个区县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时,每个区县都存在系统征收汇总表与实际征收汇总数差异较大,审计组判断地税DS2.0系统社保模块的统计汇总模块可能存在缺陷。

2.由于地税部门没有提供该系统及其相关设计资料,审计组只能通过前台操作进行证实。

3.从“查询统计—社保征收查询—社保月征统计”和“社保管理—统计报表—月征统计表”两个路径进行统计获取的征收数字差异较大,并且都和数据库数据汇总数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