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把学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丰富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兴趣进行了研究。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听讲”并记忆知识点,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大多数教师通常依靠书本或教学材料进行讲解,很少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地理学科仍然被看作“副科”,得不到有效重视。大多学校地理学科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得赶进度,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学校仅有的两个课时甚至都被“主科”霸占,这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三)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
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教师人才缺乏,为了进行地理科目教学,学校就从其他学科教师中抽调,或者干脆雇佣临时教师,这都严重影响了地理科目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也就不能够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使用的方法。比如在讲解经纬线时,我问学生,“如果我要去家访,你们会怎么告诉我地点呢?”学生都争抢着说:“根据道路名称和标志性建筑物。”然后我又问:“那要是老师在沙漠或大海里迷路了呢?”这时候学生们就开始思考了,我由此自然地引出了经纬线的内容。这种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和活跃的氛围里感受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地理知识和了解地理现象是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另外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讲解课本知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讲解“认识地球”这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块用乒乓球和细铁丝来制作地球仪,并让他们在上面画出经纬线,重点标出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的知识记忆和理解普遍比较扎实,而且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再如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时,如果机械地让学生记忆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就会使他们感到乏味,而且记忆效果很差。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省级行政区都一个个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记忆,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拼图比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有效沟通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协作式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导向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以两种主要形式进行说明:
1.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编排,指导学生把相关内容转化为相应角色,由他们进行扮演,从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了编排,选出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他们的表演,所有同学都能够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相关现象,学生们在玩乐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相关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
2.“百家争鸣”的讨论课
讨论课是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专门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初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兴趣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一、网络即时工具的特点与优势
1.简单易用性特点
即时通讯技术简单、便利,用户不需要填写过多的组织信息,只需要在注册后便能够灵活应用。即时通讯过程中不需要较多的技术保证,学生便可以实现自行操作。
2.实用免费性特点
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不需要额外支出费用,如学生常用的QQ软件、微信、微博、YY软件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沟通技术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很多学生喜欢在这些软件平台上浏览信息,发送会话,节约通讯成本。
3.移动办公性特点
即时通讯工具对学生与教师的工作场所要求较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比如,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机,在任何地点向教师发送提问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软件,实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网络即时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程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感受到更多的场景,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2.转变学生学习的时空
以往的初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中,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回到家后一旦遇到问题,便难以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实现针对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即时工具实现知识的多时段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需求。
三、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知识点教学
网络即时工具的兴起,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能够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各项内容的有效互动,将枯燥的文字、D像变得更加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学习地理知识,更加深入体会地理的丰富魅力。
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高雄”“台北”等城市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介绍有名的台湾美食和游客所拍摄的台湾景象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仿佛真正走入台湾,感受台湾的魅力与特色。在调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断提升地理知识点教学的质量。
2.读图能力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即时通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对学生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教学,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教师可以在PC客户端为学生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象与南方地区的景象,引导学生基于图片与资料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为什么北方没有香蕉树呢”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一同进行问题分析。教师也可以在微博中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图像,组织学生一同猜测这个区域的地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生成。
3.拓展思维教学
相较于传统的电话、E-mail等通信方式,即时通信不仅节省费用,效率更高。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讯系统等实现实时互动与沟通,实现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课程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远程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地理问题时,通过远程视频通话等方式向教师进行询问。教师遇到各类有价值的地理学习材料之后,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分享。
综上所述,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学习,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列举经纬网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说到电影院寻找电影票上的座位号、GPS导航系统在汽车上的使用、检测及预防地震台风和卫星发射等。另外,野外救援工作者在进行人员搜求工作时应用经纬网图帮助进行搜求。由此可见,经纬网图实用性非常强,其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经纬网图这一模块的知识点是教学、学习难点之一,想要读懂经纬图,学生应拥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应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实行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
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如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
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
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
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
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但据笔者下校听课调研观察,许多学校的地理课堂,尽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精心,也创设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很难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脱离教师的思维引导,看完资料或图片便再没兴趣,应付考试照样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分析可能原因有三:
(1)初中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逻辑思维。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和大脑发育阶段特点,对线条、颜色、图形构成的形象化的信息更感兴趣,而诸如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偏低。
(2)地理是一门融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复杂而立体。各个知识节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3)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倚赖于简单的记忆。简单的记忆,看似快速简便,但不附着思维在内的简单记忆,保持的时间远比有丰富思维在内的记忆短得多,其次,由思维流相互关联起来的知识点,即使某个知识点因遗忘缺失,也可以由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推导出来。文字只是空壳,其背后蕴含的思维才是灵魂。
以上三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名词,即“地理思维”,地理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建构起完整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关键取决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如何快速有效训练学生地理思维?笔者在这几年的科研、教研实践得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借助思维导图平台,在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地理知识过程中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制作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高效的地理课,意味着必须要有高品质的师生互动的地理思维,学生积极呈现自己的地理思维,教师善于引导修正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具体化,可管理化,以便于师生间进行最有效的思维互动,生生间进行最细致的思维碰撞,并把这些思维流动永久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引进“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它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张 “思维导图”上,学生具个性地用关键词、图形、颜色和线条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有内在条理及逻辑联系的结构图形,去除了繁杂多余的信息,保留了精要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更有利于学习者依据信息资料彼此间的逻辑关联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这样,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大脑中无形的思维可视化,变成可识别可呈现的,可管理的信息具象,借助思维导图平台进行训练,可以迅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由思维导图表达出的知识点缺漏或逻辑关系的错乱,有效掌控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二) 思维导图的制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就可以,简要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步骤。以本章(节)学习的主要名词作为中心词,然后围绕中心次展开丰富有意义联想,画出分支,画一幅由中心词向周围扩散的图像表达你的思维。中心词(或图像)伸展出的主要分支,称为第一层级关系,依据逻辑关系,主要分支延伸出次二级层级关系,然后是三级层级关系,依此类推。
(三)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思维导图在常规课的应用。笔者对所指导的地理教师要求,在常规授课的导学环节中,一个知识环节或一节课大致可以遵循如下环节进行:情境导入或问题导入(给出图片、给出资料,抛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得出结论——画思维导图——生生交流——修正思维导图——师生交流——教师评点——学生再次修正思维导图。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记录并完成自己的思维流,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结构性板书,这样课堂后一节课内容完整清晰呈现。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的应用。地理复习课信息量大,各地理事物、现象、概念、原理、规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思维导图更具优势,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并建立知识网络中对各个知识点牢固的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
(一)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1)学生思维活跃度提高。课堂上,当师生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联想后,思维链越延伸越长,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不断搭建起不同层级的知识框架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并且,我发现学生思维速度越快,其发散性也越强,思维的活跃度越高。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时,黑板上的中心词为“大洲和大洋”(或简易大洲大洋图),学生在学习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部分学生第一层级分支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第二层级为“分布位置”、“面积大小”、“轮廓形状”,但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会在“南极洲”( 第一层级)—“南极点附近”(第二层级:分布位置)这个分支的第三层级写上“白色”、“寒冷”“大风”“企鹅”、“北极熊”“科考”、“极光”、“极昼极夜”等,让思维不断延伸,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不甘落后,都在进行思维的竞赛。
(2)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其综合性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以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渗透,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的要求。而“思维导图”恰好具备展现逻辑关系复杂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优势,画一张“思维导图”,你大脑中的思维便清晰流动,像一个河网密布的水系图,干流、支流、节点分叉,一目了然。中心词是发源地,一级分支是干流,二级分支是支流,以此类推,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由于大脑是通过联想推理等环节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人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地理信息,因此,不会遗漏思维流中的每个节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44-001一、夯实基础,培养用图基本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须要掌握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用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1.制定目标问题,让学生会读图
制定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预设目标问题主要包含这样几个关键词: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
例如在完成“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生活的亚洲主要位于东西那个半球?分别找出主要位于东、西半球上的大洲?找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比较东、西半球界线和东经、西经的界限。
2.落实地图笔记,获取地理信息
地图笔记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通过、标注、描画等方式落实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读懂地图隐含的信息,将读、填、绘等技能统起来。
(1)指导学生在相关地图上描画轮廓线;(2)标出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或符号;(3)补充相关信息。
二、落实知识点,构建空间概念
地理知识的增长需要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地理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地理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文字内容或单纯记忆地图、图表。而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图说”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时,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图是学习后续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示图,构建这两幅图的心理地图是必要也是必须的。首先学生读图,通过自读、互读的形式识记图上信息,建立初步“心理地图”,接着在画图本上绘制简易中国地图,这是进一步加深“心理地图”,第三根据教师要求,突出一些典型特征的地理事物,最后将整体的地图信息抽取部分与行政图叠加,通过对“图”进行“认识――记忆――归纳分析――抽取”步骤的“图说作业”完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了中国地形、行政区的空间概念心理地图,在后续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
三、提升能力,培养学习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地理“图说”作业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智力和能力。
1.掌握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教材还是补充的图册,信息量都是非常大的,如若不能合理提取,则会让学生处于“是字都要背,是图都要记”的低效学习中。为了避免低效,突出高效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图说作业”则体现了较强的重点内容重点突出的特点。
例如在进行中国主要铁路交通部分内容学习时,学生需要掌握重要的铁路干线信息,这时就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a在图册上的《中国铁路交通分布图》中描画“五纵五横”铁路干线;b绘制提取了主干线的铁路交通图;c根据要求设计旅游路线图。
这三个步骤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从掌握基础知识(认识铁路干线)能力提升(自我绘制铁路线图)拓展延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旅游线路图),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技能水平。
2.绘制认知结构图,发展思维
在每一章节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重难点知识以及关键字、词,关键图绘制整理认知结构图
通过这样的复习整理过程,既能“抓重点、理难点,巧记图”,也调动了学生了解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力,提高了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等能力。
3.拓展延伸,培养创新性思维
通过延伸“图说作业”的表现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地理漫画作业
地理漫画图作业就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地理现状及规律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自主有效的“图说”作业,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掌握地理知识更为扎实。可以说,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及教学内容要求,通过地理“图说作业”,对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有实践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3、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4、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它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
1、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2、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
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3、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4、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
1.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景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景象。在初中生的地理教学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地理图片和视频影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展现地球的公转以及自转的影响,并结合地球上的昼夜变化,为学生展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种影响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大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快捷有效。
2.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相关的教具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在进行初中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教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地理知识。教具可以使得所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被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更加形象的表达,帮助学生建立陌生的地理概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的能力。一般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包含地图,教学挂图以及部分的示意图和模型等等。课堂上使用的挂图可以使得学生把虚拟的空间更加实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在图片教具和模型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并丰富地理知识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而分析地球的运动状态以及地轴的作用等等,同时在地球仪的帮助下学生也可以加强对经纬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和昼夜变更。
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是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时多联系学生每天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每天气温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习中国地区差异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甚至可以拓展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运动方面,如“南方米食,北方面食”、“东北地区人大多会滑冰、滑雪,南方沿海的人们更善于游泳”等,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其特定的地理背景;再到全球性资源问题、石油问题、气候变暖、战争冲突等,这些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发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这样留下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认真解读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教材的改编,内容更简练,地图和图片更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突出强调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地图、活动等,也可以补充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学生视野。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温分布中介绍温度带和人们生活联系时,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从学生爱吃的水果入手,列举菠萝、橘子、苹果等一系列不同温度带水果,让学生区分,从而既学习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结合讲述知识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和景观图去理解。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方法
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有些不好,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很多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提前预习可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可在新课介绍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教材,配以预习提纲效果更好。其次,重视地图阅读。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绝大部分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形象、清晰的地图。再次,作业尽量在课堂让学生独立完成。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地理学习,课后作业是不现实的,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学生课堂作业态度和质量对课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四、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常常是老师上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学生则昏昏欲睡,如坠五里雾中,课堂效果可见一斑。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动摇了就失去了“学校”的意义,学生不能“无师自通”。在师生互动交流之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姿态更有利于交流,课堂氛围更融洽,课堂效果更好。
五、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第一,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要求教师以综合能力素养培养学生。而空间思维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的综合素质。当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综合能力素养来培养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在培养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以知识结构系统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的观察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素养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具体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长久下来,能够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需求。第二,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关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对于正在读初中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举个例子,地理教材中拥有大量的人文图片,这些图片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个漂亮的空间。能够将地理知识具体化,锻炼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是思维空间提升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答,这种答题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关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
2.1丰富教育内容
教师对于课本教材的内容讲解,需要有计划地将空间思维的知识点贯穿在知识点中,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空间思维意识。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世界宗教和语言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地理空间引入课堂,然后将宗教和语言进行空间划分。在学习人类聚居地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区域划分或者区位的优势引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空间分析。在学习,我们生活的亚洲这篇章节的时候,可以以亚洲为教学形式引入区域地理的理念,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人文,自然环境,地理的关系更加了解,并且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2使用直观教具根据当前的地理教学来说,教具可以把地理内容更加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形成表象。这种方式能够将地理的概念更加科学的构建,并且能够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地理中的教具主要有挂图,示意图,模型等。一般来说,教学挂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虚拟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促进想象力的发展。示意图,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地理现场。关于图文资料和模型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现象观察地理事物。
2.3有计划的设置问题
在开创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分组讨论,并且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本内容问题进行思考,当然每一个问题设置都是有技巧的,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并且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效果达到满分。同时学生也能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以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展课外实践课程
关于地理的创新思维,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新鲜的事情展开创新思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以课外实践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
3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原则
对于初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是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创新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好推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地理教师便需要在开展教学创新优化之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制定教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3.1目的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应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之时,一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举措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设计,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落实。
3.2主体探究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需要遵循主体探究时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转换教师的教学角色,发挥就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功能,去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实现主人翁,最大化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第一,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正确处理学生与地理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之中实现主体性的发展;第二,初中地理教师要关注于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下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之中也需要积极帮助学生走出以往教学的束缚感,更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实现对地理的探究交流和分析,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3.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的含义是:对于学生,教师应先让他思考。思考之后,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指点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坚持这一原则教学中应努力做到:(1)教师讲授的内容应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讲授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讲学生急切需求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求欲。(2)要讲练结合,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状态。(3)设问应具有启发性。(4)加强自学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一些地理方法论知识。(5)适当组织讨论,让学生动脑、动口。(6)应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
3.4情感培养原则
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而言,需要发挥情感的巨大作用,比较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对于任何事物出现的第一反应。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遵循情感培养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发挥情感优势,去迫切的完成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与探索意愿。在地理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自身情感的展现,用自己的耐心、爱心与关心来点燃学生的信心,使得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中。第一,初中地理教师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方式,按照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感知,激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情感探索的思维,并感受到地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可借助开展多样性与多元性地理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产生对于学好地理课程的情感,实现地理空间思维的发展。
3.5直观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情况之下,需要遵循直观性的基本原则。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准备一些直观感性的地理材料,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感知等方法,对所看见的地理知识形成直观理解并产生学习认知,形成更为深刻的学习记忆,努力将所学到的直观性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之中,以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将许多知识进行胡乱堆砌,在具体运用之时而无法寻找;其次,初中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开展挖掘乡土地理材料的方式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并能够形成对实践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幅度发挥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4以中国的行政区分为教学案例
4.1实践目的
首先需要对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进行了解,产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让学生产生地理空间的定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07-01
听过的知识容易忘记,看过的知识容易记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不仅能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地理课。游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游戏,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地理因知识点繁杂、抽象,考虑初中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水平,多数学生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水平的局限,对地理学习还是具有普遍的畏难心理。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地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地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就游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应用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初中地理游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1 符合新课改要求。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明确提出了趣味教学理念,要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将游戏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更能以游戏轻松的形式、活泼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参与到地理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享受地理的乐趣。
1.2 适应中学生天性。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只有顺应学生的天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而游戏教学法,正顺应了中学生的天性,顺应学生的个性,更能展现学生的活泼好动,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寓教于乐,激l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能手脑结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展现过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将游戏引入地理教学中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趋势。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游戏活动,做到全体参与、公平竞争、这样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地理活动的激情与动力,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真正体会地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2.游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应用策略
2.1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活动,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由于受时间、学校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制约,课堂活动的内容不可能一一进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内容。精选活动内容,还可以避免一些重复。既节约了时间也让学生对活动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其次,要求学生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安排活动内容、次序和方法,并且要根据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使活动效果达到最佳。
课堂中游戏活动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而是求实效。因此,对游戏活动,教师都应该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才能够使游戏活动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进而完成课堂活动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开展拼图游戏比赛。拼图游戏是一种常见的游戏,它比较容易上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内容,准备一些拼图道具,在课堂中开展拼图游戏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地理空间位置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