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淡水鱼养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49
1 淡水养殖概念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养殖的虾类有罗氏沼虾、海南大虾等,养殖的蟹类主要是河蟹。目前,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鲮、非鲫等经济性鱼类。中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按照水温分类,淡水鱼养殖一般可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鱼养殖。其中温水养殖要求水温在15℃~30℃之间,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冷水养殖的水温要求在10℃~20℃之间,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鱼养殖要求水温在18℃~30℃之间,热水鱼主要包含罗非鱼以及白鲳鱼等。
根据其他条件淡水养殖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养殖方式:流动水养殖及静水养殖;采用混养、单养或者套养方式;稻田养殖、河道养殖、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等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最常见的养殖方式――池塘养殖进行技术综述。
池塘养殖方式在我国境内是最普遍的养殖方式。据统计,池塘养殖占淡水鱼养殖总面积的60%甚至更高,其特点也十分显著,投资少,收益可观,见效快,并且相对稳定。根据相关标准池塘养殖又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以及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这四种养殖模式要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2.1淡水鱼池塘养殖技术管理
2.1.1池塘规划 新建的池塘养殖必须符合当地的养殖要求和规划要求,并且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的需求而定。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址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土壤和土质也是池塘建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建造前要充分调查土塘状况,保水力、土质疏松情况,而且要检测土壤pH值,pH值最好在7~8.5之间,高于或者低于这一pH值都不适合池塘养殖。池塘位置选择同时也要考虑道路、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因素。淡水鱼的种类不同池塘的面积以及深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成鱼池面积在8~15亩之间,水深为2~3米,鱼种池面积在2~5亩之间,鱼苗池面积在2亩左右。
池塘的布局形式要根据实际地形而定,对于狭长的地带采取“非”字形布局,地势平坦的采用“围”字形布局。具体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2.1.2池塘清理 淡水鱼的每个养殖周期都需要对池塘进行深度清理或者休整。在池塘淤泥清理之后,池塘要进行晾晒,直到泥表面出现龟裂为止。如果利用塑料膜的鱼池应进行有效清洗和消毒。
2.1.3池塘消毒 池塘污泥清理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消毒要全面,不能留死角,清除病原体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体。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生石灰、茶皂素以及茶子饼等。
漂白粉消毒:配比标准,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含有效氯25%~30%的漂白粉20克,这种配比可以有效杀死原生物菌和细菌等。
茶子饼消毒:利用茶子饼消毒时,需要对茶子饼进行粉碎处理,之后用水浸泡几个小时,按照每立方米的水撒入75克左右的茶子饼。
茶皂素消毒:茶皂素消毒的用量小于茶子饼,每立方米水中加入1~2克,即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生石灰消毒:根据土质的不同可酌情加减使用量,对于酸性较大的土壤可以加大生石灰的使用量。一般而言,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0.2公斤左右的生石灰,即可起到杀菌作用。
消毒过程中不要忽视养殖中所使用的器具,这是消毒重点之一,器具上寄生大量细菌,如若消毒不彻底,对于接下来的养殖会产生负面影响。
2合理掌握淡水鱼的放养时机
在我国北方通常以春季放养鱼种为宜,通常选择三月下旬作为放养的最佳时机,而在我国南方则通常以冬季放养鱼种为宜,由于这段时期水温较低,鱼类的活动力较弱,且鳞片比较紧密,因而在捕捞、运输以及放养等过程中,不容易导致鱼体产生机械创伤,所以通常情况下,将冬至到翌年的立春作为淡水鱼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机。在该阶段,鱼类的新陈代谢缓慢,因而不容易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赤皮鱼病及水霉病的感染率。实际上冬季放养鱼种等于是提早放养,如此能够令鱼种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时间,从而使得鱼种的生长期得到有效延长。一般的鲤鱼科类在水温超出10℃时便开始捕食生长,故而提前防止可以令水体内的天然饵料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鱼类能够及时弥补越冬期间所消耗的能量,尽快恢复到旺时期的正常体质。
3对常见鱼病的科学防治
近几年来出现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嘴病、鳃寄生虫病以及赤皮病等,这些病的主要病原有单胞菌类、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发病导致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甚至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对这些鱼的诊断可以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苗种需用全菌苗,并需要清除鱼塘淤泥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发病流行季节,要每隔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每立方米水体内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和水体内的病原菌与寄生虫,至病情稳定或消失方可。
作为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我国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从20世纪开始,渔业行业开始在中国兴起,大量渔场的开设,带动了一批饲料、加工、养殖企业的萌生。近十余年来,我国渔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不到16年的时间内,我国水产总量从1998年的3906万吨已发展到2014年的6300万吨左右。
随着渔业行业的快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淡水养殖。从最开始的普通池塘养殖到现在的多元化养殖模式,工厂化养鱼池、家庭庭院水池、河渠水库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我国已有将近1838万平方米的淡水面积被大幅度开发用于水产养殖。
一、淡水鱼养殖行业的现状
我国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散点发展状态,是一个缺乏产业组织、产业秩序混乱,缺乏产业发展,进而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弱质产业。产业的弱质化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整合型企业诞生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从产业的整体竞争层面分析,大致呈现如下竞争状态:
淡水鱼养殖产业竞争力低下,亟待通过渠道建设建立产业优势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相似,淡水鱼养殖产业由于养殖周期短,养殖管理无序,养殖品种缺乏统筹规划,养殖户技术与管理运营水平低下,缺乏政府有效统筹与引导,产业竞争力十分低下。养殖产业受制于市场与销路,受制于品牌与物流,亟待通过渠道终端的一体化建设以建立全产业链优势。
淡水鱼加工产业迅猛发展,朝向休闲化、菜品化方向发展由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限制,淡水鱼加工产业逐渐往休闲产品、调味产品、菜品化菜品发展,对接商超渠道,以实现淡水鱼养殖加工的增值。目前淡水鱼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水产食品深加工的全新势力。
淡水鱼渠道竞争呈现散点分布,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淡水鱼渠道的主要力量是活跃在各大鱼贩或经纪人、物流商,依托水产批发市场传统渠道的经营积累形成区域市场的大大小小经营势力,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但是所呈现出来的是散点分布的局面。
品牌淡水鱼竞争力不足,未能形成对市场、消费群体的有效影响有限的几大淡水鱼品牌,实际销量都不大,远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有的直供餐饮渠道,产销量有限;有的缺乏品牌核心价值和强大的市场消费影响力;有的仅仅是概念营销,缺乏主力产品,竞争力低下。品牌淡水鱼阵营的竞争力不足,让国内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缺乏战略模式、缺乏成功品牌的市场真空中,很难对市场、消费群体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和带动。
零售终端品牌意识薄弱,但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农贸市场的淡水鱼零售终端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品牌意识薄弱,以追求短期利润为主,靠每日贩运实现销售,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具备可整合的条件,但是引导、管理的难度较大。
二、淡水鱼养殖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普及健康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比如池塘循环水模式、“鱼-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生物浮床池塘原位净化技术等,要联合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源头上控制好养殖水产品安全问题。就以武进水产养殖场试验基地的池塘循环水模式为例,这个模式主要是引进了工厂化生产的理念,将池塘水面分为养殖区和一级、二级、三级净化区,一级净化是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二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有挺水的,有沉水的。在二级净化池塘同时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花白鲢等。经三级净化出来的水体,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60.49%,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6.51%,TN的去除率平均为74%,TP的去除率平均为68.5%,叶绿素-a的去除率平均为73.67%。以上数据通俗来说就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可达到三类水甚至二类水的标准,甚至有可能比引进水源的水质量还高,真正能做到好水养好鱼的目的。
2.创新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之后,良种繁育已经从自然资源依赖型向半人工型转型,但是要实现全人工化良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将优良新品种推向全国,异育银鲫“中科3号”、松浦镜鲤、芙蓉银鲤、长丰鲢、福瑞鲤的推广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2012年,鲫鱼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及其合作单位向湖北、江苏、广东等23个省份,共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180亿尾,推广养殖面积超200万亩。
3.加强药物开发,建立疾控平台。水产养殖病害一直是影响产业的一大问题,爆发的水产品食品安全也多是养殖户为了自己的养殖利益不合法用药,这方面要加强研发疫苗和禁用渔药的替代产品。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获批,不仅预示着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成功问世,也预示着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实质性的产业化阶段。
加强重大疫病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可对鱼早期发病防患于未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基因芯片以及基于单克隆抗体的ELISA等新技术,针对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远程诊断专家系统。
4.饲料营养与投喂模式改进。营养饲料的研究不仅要在配方上改进,也要在投喂模式上改进,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投喂量,减少饲料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水生所建立的异育银鲤动态投喂模型与摄食数据库,可以通过合理投喂,每生产1吨异育银鲫可减少0.86吨饲料的投入,降低31千克氨氮排放。另外,在青鱼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模式中,选择面积相近的2口池塘,主养塘养殖青鱼成鱼,辅养塘养殖小规格的青鱼鱼种。主养塘设进水口,排水口设在辅养塘,在主养塘中投喂青鱼膨化饲料,水流入辅养塘中,经池塘生物净化后的水再循环进入青鱼主养塘使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淡水鱼的养殖密度在不断的加大,同时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样就使的在淡水养鱼过程中鱼病的防治已经成为淡水养鱼的重要工作。预防措施控制的不好就会造成鱼的产量下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当前我国淡水鱼养殖鱼病防治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淡水鱼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扩大,淡水鱼鱼病的防治现状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淡水鱼养鱼鱼病的发病频率以及发病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当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鱼苗的种质资源在退化,也就是说淡水鱼抵抗病害的能力在降低。同时,由于当前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许多养殖户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南方的鱼苗运输到北方来养,或者是将北方的鱼苗运输到南方去养,这样就造成淡水养鱼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经过粗略统计当前我国的淡水鱼养殖的病害主要有200多种,而且一旦发病大面积爆发,由此可见淡水养鱼病害已经是阻碍养殖户和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当前我国淡水养鱼的鱼病防治还是以治疗为主,预防机制和措施还不健全。这是淡水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发现鱼有病了才去治疗,根本没有什么预防机制和措施。平时不注意鱼病的预防和养护,淡水鱼自身的抵抗能力就若,等到发病再去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养殖户大量的给鱼用药进行治疗,这样做容易造成鱼的大面积死亡,但是用药剂量小对于鱼病的治疗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综合以上我们分析的情况,可以很好的说明,我们的养殖户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预防机制,都是以治疗为主,这对于鱼病防治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当前淡水养鱼鱼病的防治忽略了养殖用水的环节。可以说水是鱼能够生存的关键。因此,在养殖淡水鱼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水质的控制。水质掌控好了,鱼就不会得病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养殖用水的水质清新,不要把生活污水或者是工业废水排放到池塘当中,因为这些废水和污水当中含有很多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养殖用的池塘就会加速池塘水的恶化,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在水中要加入一些水质改良剂。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池塘水中的含氧量,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中午多开增氧机,并且要保证水中含氧量的均匀程度。最后要注意观察水体的透明度,一般情况下池塘养殖用水的透明度应该保持在25厘米左右,并且要适时的为池塘注入新的养殖用水,这些工作对于保证养殖用水的水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病的主要原因
1、病原体及微生物的感染
主要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和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发病的初期淡水鱼的身体表面会出现充血等现象,通常体现在体侧、颈部、口腔等位置上,进而导致淡水鱼的食欲逐渐下降,在水中的活泼程度开始降低,病情严重的鱼体表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眼球位置极度突出,腹部也开始逐渐膨胀,导致鳞片的竖起,开始排泄粘液便直至感染,最后死亡。同时还有一些带着病原体的鼠类、蛙类、鸟类直接吞食淡水鱼,直接或间接对鱼类造成危害。
2、营养调配不合理
在喂养淡水鱼的过程中,养殖户往往习惯使用单一饲料,喂养饲料的系数普遍偏高,从而导致了淡水鱼类的生长期长。这样不但制约了生产水平,而且导致了经济效益差,不利于淡水鱼的养殖等后果。再如过量投喂各种小杂鱼、每天不间断地强化喂养,特别容易诱发鱼类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导致鱼类自身的平衡性被破坏,从而得不偿失。在鱼类生长的水生环境中,注水不当也会导致鱼类得白头白嘴病、跑马病。
3、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多外来的污染物或内部产生的病菌,可以引起淡水鱼重金属中毒,农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中毒,造成鱼肝组织变性、坏死。如果地下水收到严重污染,会导致淡水鱼的成长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淡水鱼养殖病防治技术
鱼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要以多方面进行防治,才能够有效,具体做法如下。
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一种不污染环境并防止鱼病发生的有效方法。该法通过人工作用,调动鱼体自身的抵抗力,抵抗病原的入侵和干扰,从而战胜病原。鱼体免疫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方法有注射法、口服法、浸洗法。其中,注射法免疫率最高,可达80%~90%。口服法次之,浸洗法仅能使10%左右的鱼体能获得免疫。在国外有较先进的喷雾加压法。免疫防病主要是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类鱼病,对寄生虫性鱼病和当今其他防不胜防的暴发性流行病,还缺乏有效的药物,在免疫方法和技术上也有待改进和提高。
2、生态预防
生态防病是一种方便、省钱、无副作用的防治方法,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防病可通过清除淤泥,改良土质、改良水质、控制病源、流行区域进行轮换养殖对象、流行季节采用避开发病高峰期等,创造有利于鱼类生长的水生环境来进行防病。目前对于草鱼出血病、鲤鱼痘疮病等已取得可喜效果。
3、改良品种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放养优良品种不仅节省饲料,而且能加快鱼体生长速度,在抗病和对环境适宜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如高产的建鲤、澎泽鲫等,的确对养殖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目前对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步子还较慢,就养殖的鲤科鱼类而论,通过审定且被推广的良种仅39种,鲤鱼15个品种,推广的覆盖率仅40%左右,有1/2以上养殖的种类仍是遗留下来的传统品种,有些已退化,有的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已占优势,应进行更换。
4、药物防治
正确合理地使用鱼药对鱼病的防治能起到积极作用。生产中常见的鱼病在药物的作用下得到了治愈。在饲养过程中药物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也有多种鱼病在药物治疗下,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好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用药已晚;二是所用药物很难进入鱼体内发挥药效;三是所用药物数量与养殖面积、水深等情况的计算上有误差。目前在饲养过程中,施药方法主要是口服的内用药和全池泼洒的外用药;其他方法如注射法、浸洗法等在大面积饲养期间很难进行。口服药即便是药物对症,但因为病鱼食欲下降,很少摄食,因此药饵不易进入体内。外用药虽说能杀死水中病原,但这通常是群防群治的泼洒法。将水中有益微生物统统杀灭,往往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有的药物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5、其他防病方法
改善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改进落后的操作方法,合理配置饲料营养结构,使饲料营养更丰富、适口,避免营养性疾病发生,加大环保力度,控制水质污染,尽快建立和完善鱼病的检测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科学的养殖方法会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新的商机,在进行科学管理养殖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和资源,这样就能减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养殖户不但要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还要根据养殖条件和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养殖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一直位居首位。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足够的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出现的各类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将养殖户的积极性打消,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淡水鱼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1 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发病原因分析
1.1 微生物及病原体的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发病初期,会有充血现象出现在淡水鱼的身体表面,主要是在口腔、颈部和体侧等位置出现。这种感染会降低淡水鱼在水中的活泼程度,若鱼体病情严重,还会导致出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表现为腹部出现肿胀,而眼球部分也开始突出,这样鳞片开始竖起,淡水鱼有粘液便排出,最终出现感染甚至是死亡。另外,一些鸟类、蛙类和鼠类等带着病原体,将淡水鱼直接吞食,会对鱼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1.2 缺乏合理的营养调配
养殖户在对淡水鱼进行喂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往往很单一。由于普遍偏高的喂养饲料的系数,会造成淡水鱼类有较长的生长期。若长此以往下去,会对生产水平带来一定的制约,同时会降低经济效益,对淡水鱼的养殖带来一定的影响。若再进行强化喂养,将各种小杂鱼不间断的、过量的喂养,会不断积累各类鱼类肝脏脂肪,这样会对肝功能带来破坏,最终会破坏鱼类自身的平衡性。而在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生环境中,若不适当的注水,会造成鱼苗出现跑马病,鱼类患上白头白嘴病。
1.3 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很多内部产生的病菌或外来的污染物,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会造成淡水鱼农药和重金属等中毒,会使鱼肝组织出现坏死和变性。若严重污染到地下水源,还会直接影响到淡水鱼的生长环境。
2 淡水鱼发病的防治措施
2.1 调控水生环境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淤泥中各种细菌会达到1a以上的存活时间。所以,没有彻底清除淤泥,是淡水鱼发病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做好各类准备工作,才能投放鱼苗。如对养殖区域进行彻底的清理,将传播途径切断,并进行有效的消毒。在每年的秋季,将养殖区域的水放干,并进行暴晒,彻底进行消毒,将各类病原菌杀灭。在发病流行季节,在泼洒消毒剂的同时,在内服抗菌药饵如氟哌酸等。连续服用3d,每天服用1次,用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合理使用四环素类药物,严禁在水体中投放农药,将鱼药取代,或者是使用国家禁用的、有较高残留度和较大副作用的鱼药,规避发生各类损失。而中草药的运用,效果会非常显著,可根据鱼类的生长需求,将中药草投放在养殖区域,使病原体的存活率降低,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
2.2 投喂方式应科学和合理
2.2.1 合理搭配氨基酸和蛋白质
在鱼类生长过程中,氨基酸和蛋白质是不可获缺的营养元素。其投放指标要求不超过28%~34%,而鱼类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会需要不同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所需要的蛋白质量必须适应一定的水温环境和鱼体的生长阶段,这样时期不同,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搭配方式。
2.2.2 鱼体对油脂的需求量
作为动物中的一种,也需要不断供给鱼类各种能量。而在鱼类的生长过程中,油脂是非常重要的能量。和其他动物一样,鱼类也需要吸收同样的油脂。它是重要的能量来源,支撑鱼类从事一切活动。所以有必要将油脂投放在饲料中。鱼类需要通过消化道来吸收油脂,并且直接在肝胰脏和肠道内直接储存。因此将油脂投放于饲料中,会对组成鱼类体内的脂肪和储存能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会使鱼体的味道更加鲜美。而在鱼类的生长过程中,氧化油脂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对鱼类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添加剂合理的情况下,会使鱼类更好的吸收油脂。调查资料显示,对于油脂的总体需求,鱼类大约是要求18%~20%之间,因此投放量需适当。
2.2.3 摄取碳水化合物
针对碳水化合物,尽管鱼类的需求并不显著,但若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会直接降低鱼类对油脂、蛋白质等的使用率和吸收量。
2.2.4 合理搭配维生素
在饲料中若没有足够的维生素含量,会降低鱼体的免疫力和机能,进而伤害到鱼体,所以在饲料中维生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 搞好水质调控
依照不同的淡水鱼的种类,应对放养的密度密切关注,同时喂养必须合理。而除了养殖区域的饲养管理水平、鱼体种类、饲料、水质和环境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外,混养和喂养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实施多品种混养,将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增加,才能将水体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若仅仅是单养一种鱼,有较少的混养品种,则无法实现好的效果。
4 结论
科学实验证实,养殖方法科学合理,会进一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所以既要实施科学的管理,还要挖掘一切有利条件,破解养殖过程中的难题。养殖方法一定要科学,养殖户应综合分析各种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养殖条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程明,张修建,王艳池,李青
(廊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廊坊 065000)
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鱼类产品满足了人类日常饮食中动物蛋白摄取量的20%~30%。发展渔业生产对促进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宜渔资源,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212 072 hm2[1],其中淡水养殖面积为77 390 hm2,是华北地区淡水鱼的主产区之一。2012年河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1 163 172 t,渔业经济总产值221.4亿元。有渔业人口287 601人,渔民人均纯收入9 639元。同年淡水养殖产量达到了430 948 t,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为366 398 t。目前淡水养殖的对象已有20多种,而淡水养殖品种中,青、草、鲢、鳙、鲤、鲫、鲂鱼一般归为大宗淡水鱼养殖鱼类或常规淡水养殖鱼类,是河北省淡水养殖产量的主要产品,养殖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85.02%(图1),大宗淡水鱼的养殖生产,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蛋白产品,在河北省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图12012年大宗淡水鱼和
其它淡水养殖产品产量比较 (单位:t)
1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情况
河北省区域内淡水养殖产业覆盖面较广,在全省11个市级辖区内,均有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存在,2012年全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366 398 t,较2011年产量增长20 545 t,增幅5?94%,保持了连续5年持续性增长的态势(图2)。大宗淡水鱼养殖的7个品种中,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差异较大,鲤鱼养殖产量最高,鲢鱼、草鱼、鲫鱼产量位居其次,青鱼和鳊鲂鱼养殖产量较低,这两个品种的总产量历年来一直在几百吨左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图3)。
图2河北省大宗淡水鱼总产量(单位:t)
图3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主要品种
2008年-2012年产量情况(单位:t)
大宗淡水鱼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产业规模和总产量差异明显,单个品种的产量差异也较大,唐山市的大宗淡水鱼产量较高,居于全省大宗淡水鱼产量前列。在各个品种中,各地市的养殖产量和规模差异同样也很明显(见图4-图9)。
2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产量和国内其他省份比较
我国大宗淡水鱼产品几乎100%是满足国内的国民消费(包括港、澳、台地区),2011年其养殖产量1 698.5 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5 603.2万t的30.3%,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8.7%。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产量总体产量偏低,在全国范围内排位落后,大宗淡水鱼年总产量历年来未进入全国各省产量排名前十位,青、草、鲢、鳙、鲫、鲂鱼单品种产量亦如此,只有鲤鱼2011年产量达到134 105 t,全国排位第九名,但仍比第一位的山东省(330 189 t)低了196 084 t。
3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作用
3.1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优质蛋白质
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占已有人工驯化养殖鱼类产量的50%以上,这些品种均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的健康食品,极大地增加了居民膳食结构中的蛋白质来源,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优价的蛋白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食物结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大宗淡水鱼养殖还是节粮型养殖业的典范,一些品种是草食性和杂食性的,食物链较短,饲料利用率较高,尤其是鲢鱼和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既可以不用投喂人工饲料获得水产动物蛋白,还可以消耗水体中的大量藻类,降低水体中富营养成分,从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近年来政府主导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中,大宗淡水鱼的鲢鱼、鳙鱼等品种亦是主要的放流对象,这些品种对改善河流、水库、湖泊的整体水域状况发挥了很好的生态作用。
3.2促进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大宗淡水鱼在主要的渔业生产区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2年河北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639元,高出农民人均收入(8 081元)千元之多。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规模的持续发展,还带动了劳动力就业、苗种繁育、饲料生产、渔用药物、养殖设施建设、渔业机械生产、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性的产业链,对绿色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3满足居民消费、平抑物价
水产品价格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开价格计划管理的第一个商品,相比较肉、蛋、奶等产品,大宗淡水鱼产品多年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满足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有效平抑了物价,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4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大宗淡水鱼养殖业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城镇化进度的推进,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宗淡水鱼养殖一直以来依赖扩大水面资源规模来实现规模产量增长的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制约,且各地的水域环境污染加剧,对自然宜渔资源的影响程度逐年提高,制约了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2],按每hm2池塘1 m水深计,每hm2池塘年需水量约为60 000 m3,对淡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养殖尾水的排放是否达到环保排放标准,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4.2良种选育研究迟滞,种质资源管理体系尚待健全
良种是大宗淡水鱼养殖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良种覆盖率也是促进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河北省目前情况而言,省内还没有一个由本区域内自主选育的大宗淡水鱼良种,省域内良种场提供的苗种仍是以引进优良品种亲本进行繁殖选育为主,养殖区域针对性不强。规模生产区域引进优良品种的选择受限,更不用说一般的散户养殖了。
4.3养殖池塘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产业发展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大部分养殖生产池塘没有得到有效的修整,相关的进排水设施、渔业机械的配套等制约生产的因素逐年显现明显,越来越不适应集约化健康养殖方式的需求,整个池塘的工程化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排放这一环节基本属于空白。虽然河北省近年来一直在推进池塘改造这一工作,但要达到现实生产的实际需要,还要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要走。
4.4政策扶持较低,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虽然各级财政近年来支农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对鱼类养殖的相应优惠补贴政策仍是空缺,河北省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补贴体系,导致许多基础应用研发难以开展,制约养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4.5养殖从业者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从河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成立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合作社很少,养殖户组织化程度较低。已有的渔业合作社也存在着带动能力弱,服务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尚难形成合力来抵御市场风险。养殖生产者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较低,绝大多数养殖户成为市场价格低迷时期的风险承担者,养殖收入降低,从而阻碍投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
4.6养殖病害多有发生,经济损失不可低估
当前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过程中,草、鲤、鲢、鳙鱼等品种的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等疾病,在省内所有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2013年全省渔业病害经济损失达到了2.8亿元,影响养殖者收益。
4.7大宗淡水鱼商品鱼价格持续低迷,渔民养殖收入降低
一段时间以来,饲料价格持续上涨,池塘租金、人员工资、水电燃料等其它相关生产成本呈现升高态势,而大宗淡水鱼商品价格未出现相应上涨的变动,最为明显的是鲤鱼,从2012年4月起,出塘价格持续下跌且一直徘徊在低位,2013年同比跌幅达到了13.21%[3-4]。
5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对策
总体来讲,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多年来保持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希望并存。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产业在河北省的良性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宗淡水鱼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开拓。
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多方融资,继续做好养殖池塘基础生产条件改造,完善进排水系统、渔业机械等其他生产设施配套,全面改善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状况,挖掘现有池塘的生产能力,增加池塘持续生产能力。
加强科技攻关,抢占竞争制高点。大力重视大宗淡水鱼养殖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攻关模式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技术整合,以技术优势创造发展和竞争优势,确立以技术领先为基础的行业发展模式,抢占规模发展的制高点。
提高大宗淡水鱼养殖良种覆盖率。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立足河北省实际,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基础,采取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引进两种方式并行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养殖良种的覆盖率。
提升养殖从业者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养殖从业者成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增强应对市场价格变化的话语权,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商品鱼价格低落,保证正常的生产收益。
强化养殖病害防控机制,构建完备的水产养殖病害防御体系,采取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养殖病害发生。做好病害流行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渔用药物的标准使用方法,监督使用过程和休药期,开发实用的新型疫苗,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推广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新模式,以健康、高产、高效、生态、节水、节能为最终目的,促进养殖模式升级,不断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水产局.201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M]。
[2] 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0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1.鱼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病毒或有害微生物侵入鱼的体内,扰乱了鱼的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导致鱼生病。鱼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养殖水环境、生物因素、鱼自身内在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
1.1水环境的因素
众所周知,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为基本的环境条件,若水质污染严重或者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PH值不适宜等将会直接影响到鱼的身体健康。此外,若池塘底部的淤泥过厚,水中的残食、粪便等过多时,便会向水中散放出有毒的气体,当这种气体的浓度过大时,便会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活,从而导致其产生疾病。另外水温也是导致鱼病产生的因素之一,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是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若水温突然发生较大的变化,鱼的身体难以适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1.2生物因素
一般鱼病是由某些有害微生物传染或者入侵鱼体内而造成的,我们又将这些导致鱼病的微生物称之为病原体。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粘细菌、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等,其中植物性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霉菌、粘细菌等,这些由微生物引发的鱼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也称之为传染性鱼病。而其他的均为动物性病原体,往往称之为寄生虫,因他们而引发的鱼病则称为寄生性鱼病或者侵袭性鱼病。
此外,水蛇、水鼠、水鸟、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水网藻、水草等,有些直接对鱼类的生命造成威胁,有些则会传播病菌而威胁鱼类的正常生存。
1.3鱼自身内在因素
鱼自身一般都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抗病菌的能力。有时候,若只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只有病原体的影响,不一定能使鱼类发生疾病的,另外还要看鱼体对环境因素或者某一种病原体的敏感程度怎么样,如果,鱼体对病原体不太敏感或者具有免疫能力,鱼就不会发生疾病。而反之,如果鱼体对病原体较为敏感,那么,就会在病原体的作用下产生疾病。
不同种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鱼由于其身体结构、体质状况不同,其免疫能力也不相同。比如,同一个池塘的青鱼与草鱼发病时,鲢鱼、鳙鱼却不发病;体长在5公分以下的草鱼容易患白头白嘴病,而5公分以上的草鱼则一般不会患这种病;还有就是有时候爆发某流行病时,有的鱼患病严重而死亡,有的却较轻,有的却没什么事。
鱼身体上的鳞片、粘液层、皮肤、粘膜等都有阻止病原体侵入的功能,而只有当鱼体受到损伤其防御能力大大降低时,病原体才能入浸到鱼的体内并生长繁殖,此时,鱼才会产生疾病。
2.鱼病的防治措施
2.1鱼类水生环境的调控
水质是淡水鱼生长的基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淡水鱼就不会健康的成长。所以农户要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水环境。让淡水鱼发病的细菌以及病原体主要藏匿在水底的淤泥内,这种病原体可以在安逸的环境中存活长达一年之久,因此要想根治淡水鱼的发病,就要对水底的污泥进行定时的清除,例如:在鱼苗投放之前一定要检查好养殖区域的养殖环境,对养殖区域先进行消毒、除淤泥等工作以保证水体的整体环境良好;在发病流行季节养殖区域的水体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的同时还要使用中草药类型的杀毒剂对水体进行杀毒,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杀毒剂,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2.2科学的喂养方式
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案,应该注意鱼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合理单配,同时还要注意鱼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例如: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给水体中注入适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用量应控制在28%~34%,同时还要根据鱼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投放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同时还要合理的注入碳水化合物,如果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不足就会影响到鱼类对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2.3淡水鱼水质的调控
要对淡水鱼的种类进行合理安排,注意放养密度和科学的喂养技巧。农户除了要对养殖环境、水质、饲料的质量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对淡水鱼的养殖方式进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混养、密养的养殖密度。基本要求是在施行多品种混养的基础上,提高池塘鱼类放养的密度,这样能充分提高水体的生产能力。
3.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分析
3.1病毒性疾病
在病毒性疾病方面,草鱼最易发生的是血病,此种病在发病时,会使病鱼的腮、眼眶周围,以及头顶、上下颚等部位产生充血现象,鱼体呈现暗黑色。一般情况下,此种疾病易发生在2.5~15cm长的草鱼身上,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二足龄以上的大鱼有时也会患上此病。草鱼发生血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可达到70%~80%,并且发病时间短,发病2~3d即可死亡。
3.2细菌性疾病
3.2.1细菌性出血病
受细菌性出血病危害最大的是草鱼,草鱼在患病初期,其典型表现症状是轻度出血,一般可表现在鳍基、鳃盖、口腔和上下颚部位。患病严重则可呈现体表出血状况,并伴随腹部膨大、肝肾红斑点症状,甚至有些鱼类会出现鳞片竖起症状。
3.2.2烂鳃病
烂鳃病也是细菌性疾病的一种,此病最易危害草鱼和鲤鱼。患病初期,病鱼会呈现游动缓慢、食欲不振、头部发黑,并且鳃丝粘液变多等症状。患病严重期,病鱼腮部可以看到明显的蜡黄色或者泥灰色斑点。该病判定时要注意与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和鳃霉病进行区分。
3.3寄生虫性疾病
3.3.1粘孢子病
粘孢子病在鲤鱼鱼群内发病率较高,鲤鱼发病时其尾鳍、腹鳍、胸鳍和鳃丝等部位出现灰白色胞囊。发病后期,病鱼的肠道、脑和眼睛也会出现瘤状胞囊。
3.3.2指环虫病
在鱼类中,鲤鱼和鳙鱼是最容易受指环虫病危害的,该病典型表现是病鱼在吃食时会发生炸群现象,在做镜检时可明显看到病鱼鳃丝上出现指环虫。
3.3.3车轮虫病
鲤鱼易在每年5~8月易发生车轮虫病,车轮虫病会对鲤鱼鱼苗产生严重的危害。该病患病前期是不易察觉的,其突出症状就是鱼苗“跑马”和“白头白嘴”,另外仔细观察可发现病鱼离群独游后会绕着池子狂游。该病严重时病鱼寄生处粘液会变多,病鱼呼吸困难,镜检时也会发现其鳃丝上的车轮虫。
3.3.4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最易在草鱼群中流行,尤其夏季水温在12~33℃时是该病流行的自然条件。发病时表现为鳞片色泽变淡,并伴随鱼体充血性红斑症状,病鱼也会出现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和躁动不安等症状。
4.淡水养殖鱼类疾病治疗方法
4.1鱼发病共同特征
不同鱼类发病各有其表现特征,但总体来说淡水养殖鱼类发病还是有着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行动和体色。普遍症状是:病鱼离群缓慢独游;病鱼成团拥挤,或呈现躁动不安症状;病鱼体色一般是黑色,也有些是白色。
4.2治疗方法
4.2.1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疗法是我国治疗鱼病较古老的方法,其在鱼病治疗上有一定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草药疗法也获得了新发展。目前,已有生产企业将传统中草药制成合剂,这样既方便使用又有更好地疗效。
4.2.2大蒜头
大蒜头作为治疗肠炎病的一种土方法,在治疗鱼病上有良好疗效。其用量按每50kg鱼用大蒜头0.25kg,5kg饲料再加200g盐。目前我国已完成从大蒜头中提取大蒜素的试验,并已进行生产。这使得其使用和储存更加方便,加工成的大蒜素药饵可直接喂鱼,效果很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淡水鱼养殖是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整体水质的不断恶化,淡水鱼的发病问题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想突破现在淡水养殖的瓶颈,就要提高淡水养殖的技术,并针对鱼种类不同研究多套治理鱼类发病的策略,从根本上降低鱼类发病率。要针对不同的鱼类发病的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我国淡水养殖业蓬勃发展。
淡水养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资源进行养殖,具体的做法就是选定一个固定的水域,将鱼苗投放到固定区域中进行养殖,让鱼苗满足可以食用的标准。淡水养殖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根据水温的要求来区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养殖三类。温水养殖是指水温在15―30度之间,常见的养殖鱼种如:草鱼、鲢鱼、鲤鱼等。冷水养殖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20度,常见的如红鳟、细鳞鱼。热水养殖是要求水温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在18度―30度之间,热水养殖的大都是一些热带鱼的品种,比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根据养殖水域的条件以及养殖措施分类。可以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静水一般是指固定的鱼塘养殖,面积可能比较有限,而流水是充分利用水的资源,比如利用水库、湖水、河水等区域进行养殖。根据养殖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单养和混养,单养就是一个鱼塘只养殖一个鱼种,混养则是一片水域可以同时养殖多种鱼类。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原因
鱼类发病,是由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以及机体本身反应特性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那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导致养殖鱼类染病呢?概括的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水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淡水的温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会导致很多鱼类生病甚至大批死亡,因为威胁鱼类健康的一些寄生虫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此消彼长,比如,初冬、春末和夏初,这个时候的水温是比较适宜小瓜虫生存的,而8、9月份则是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季节正是水霉病的流行时期。
溶氧的影响。溶氧就是水下的氧气的含量,会对鱼类的生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水中溶氧过低,鱼类就很容易发生烂鳃病,如果水中溶氧低至1mg/kg,那么就会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当然,溶氧量也不能过高,过高就会导致鱼类患气泡病。
水的酸碱度。最适宜鱼类生长的酸碱度在7―8.5之间,也就是中性及弱碱性的环境更适合鱼类的生存,而如果PH低于5或者高于9,都会导致鱼类的大批死亡。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水域的污染。现在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很多污水排放进入江河湖泊,而这些污水是导致养殖鱼类生病的原因。污水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各种微生物,都会对鱼的生存造成威胁。
非正常捕捞。如果捕捞的方法不当,也会造成鱼的疾病和死亡,比如操作不慎,会导致鱼类受伤,就给微生物以可乘之机,导致鱼类生病。此外,如果饲养的密度过大,也同样会导致鱼类生病死亡。
其它因素。放养的鱼种未消毒;投喂的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及变质的饲料;病鱼、死鱼未及时捞掉;使用带有病原的渔具等。
3 淡水养殖鱼常见的疾病种类及其表现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毒入侵鱼体而引发的疾病。草鱼最常见的就是出血病,病毒会侵犯鱼的鳃、眼眶周围以及头顶、下颚等部位出现充血,而整个鱼体会呈现暗黑色。这种疾病更容易发生在小草鱼,草鱼一旦患此病,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达到80%,并且发病后2―3小时就会死亡。
3.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指鱼体受到细菌的感染而生病。
细菌性出血病。这种疾病最容易危害到草鱼,患病初期,草鱼就会表现出出血的症状,发生在鳍基、鳃盖、口腔以及下颚,继续发展的话鱼体也会有出血,病可伴有腹部膨大、肝肾出现红斑点。
烂鳃病。此病最容易危害草鱼和鲤鱼。鱼患病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头部发黑,腮丝粘液增多,继续发展则会出现鳃部蜡黄色、泥灰色斑点。
寄生虫性疾病。最常见是粘孢子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骚病。其中鲤鱼最容易感染粘孢子病,而鲤鱼和鳙鱼最容易感染的是指环虫病,检查的时候可以发现鱼鳃部有指环虫。车轮虫则是主要侵袭鲤鱼的鱼苗,而且发病初期不容易发现。而锚头骚病最大的受害者是草鱼,尤其在夏季,最容易流行。
4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策略
4.1 细菌性疾病治疗策略
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细菌性出血病和细菌性鳃病。细菌性出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疾病。淡水鱼类在感染细菌性出血病的初期,会在鱼体的两侧和口腔,以及鳍基和上下颊出现轻度出血症状,到后期则会在鱼类的体表发现出血症状,鱼类的部分鳞片会出现竖起的现象,鱼类的腹部还会出现膨大的现象,需要对鱼类进行药物治疗,可以使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等药物投放到水体中,若病情严重,可以用降鱼血康宁等药物投放到鱼池中。细菌性鳃病。一般情况下,鱼体在感染的时候,会出现体色发黑、鱼鳍颜色变淡的情况,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鱼类的鳃盖皮会产生充血现象,鱼类的鳃死会出现肿胀现象,会出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的现象,还会出现鱼体消瘦或者鱼类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以使用生石灰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清理,还要在鱼类的饲料中添加鱼虾康或者易服康等药物。
4.2 寄生虫性疾病治疗策略
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小瓜虫病和粘孢子病两种。感染小瓜虫病之后,鱼类的皮肤会出现很多白点,分泌出很多的粘液,在患病鱼的头部会发现明显的白点,患病的鱼会出现离群、食欲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针对小瓜虫病,需要使用针对小瓜虫的特殊药物,连续使用3到7个疗程才能够完全消灭小瓜虫。还可以往水池中泼洒辣椒和生姜的混合剂。粘孢子病经常发生在鲤鱼中。鲤鱼在感染粘孢子病之后会在它的鳃丝、胸鳍、腹鳍和尾鳍等部位产生灰白色的胞囊,严重的情况下,水雷的眼睛、肠道以及大脑中都会出现瘤状的胞囊。可以使用生石灰和漂白剂等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清理,对于已经患病的鱼类,可以使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物进行治疗。
4.3 病毒性疾病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97-1
1 概况
罗非鱼是我国淡水水产品出口量的主导品种之一。2008年,全国罗非鱼产量已超过120万吨,出口量超过21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罗非鱼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之一,也是最具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品种,已走上产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2 罗非鱼的主要品种
目前,罗非鱼的主要养殖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俗称非洲鲫或越南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各种组合的杂交后代等,当前主要养殖的是奥尼杂交种及尼罗罗非鱼经过选育的吉富罗非鱼。罗非鱼是近年才大力推广的优良新品种。由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机构通过对4个非洲原产地直接引进的尼罗罗非鱼的品系(埃及、加纳、肯尼亚、塞纳加尔)和4个亚洲养殖比较广泛的尼罗罗非鱼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经混合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系,目前吉富已选育到17代,吉富品系每向下选育一代,其生长速度就加快6-12%,其生长速度的确是很快的。
3 罗非鱼的成鱼养殖
3.1 新建鱼塘和旧鱼塘改造 鱼塘面积尽可能建成15亩以上,有条件的还可更大一点,水深3-4米,要求东西南北宽,有利阳光照射和增氧,要有水源,排灌方便,交通条件好,经验证明塘大水深养大鱼,随着面积增大单位放养量可以随着增加,塘面大溶氧条件好;旧塘要进行改造,具体做法是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低产塘改高产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鱼产量的高低,好的鱼塘,亩产1500-2000公斤不成问题。应提倡精养高产,不提倡广养低产,广养低产大大浪费资源,浪费人力、 物力、财力。
鱼塘的清理消毒,把鱼塘水排干或尽量排得最低,这样可以节约药物和开支,清塘药物有:(1)生石灰。将石灰先溶于水,全塘泼洒。用量:塘水0.2-0.3米水深时用量50-75公斤,水深1米时用100-150公斤。(2)茶麸(茶籽饼)清塘,如果是饼状的先打成粉,侵泡后全塘泼洒。用量:0.2-0.3米水深时亩用量10-20公斤,1米水深时,用25-30公斤。(3)漂白粉清塘,水深0.2-0.3米时,亩用量1公斤,1米水深时亩用1.5-2.5公斤。
几种药物比较起来,生石灰效果好,但成本高,劳动力强度大,茶麸使用简单,成本低。用方面有时由于质量关系等,要适当调节用量,最起码要把原塘的小罗非杂鱼等毒死。清塘的同时,清理过多淤泥,堵塞漏洞,并晒塘7天,进水时,进水口要用40目网片过滤,接着做好放鱼种准备。
3.2 罗非鱼苗好坏的鉴别和选择 要选用比较有信誉的种苗场,鱼苗优劣的鉴别:(1)同种鱼规格整齐,体色鲜艳有光泽,有粘液,体表光滑不粗糙。(2)行动活泼,集体游动,逆水而游。(3)鱼体不损伤,鳞片和鳍条整齐。
3.3 鱼塘放养的品种和数量(以罗非为主) 这里介绍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精养高产放养模式,见表1。
表1 池塘鱼种放养情况
3.4 鱼种运输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塑料薄膜袋充运输。二是帆布桶专车运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决定于鱼种的规格,一般来说鱼种体长超过5厘米,最好采用帆布桶运输,防止鱼类背鳍刺穿薄膜袋造成漏气死亡。
3.5 鱼类配合饲料的投放 配合饲料是根据鱼类各个生长期的营养需要人工配制的饲料。罗非鱼粗蛋白质在28-35%的配合饲料即可。(1)投放量,原则上按体重比例投放,小鱼比例高,大鱼比例小,鱼种阶段投蛋白质较高的饲料,按体重4-6%,成鱼阶段按2-3%,0.75公斤以上体重按2%投放。(2)投放次数,鱼种每天三次,成鱼每天二次,一般上午9点时,下午5-6时。(3)投料做到四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即定时间、定饲料质量、定量投放饲料、定投料位置。
3.6 养殖机械的使用 (1)投料机。每15亩鱼塘面积配备一台,投料机的好处是节约饲料,撒得均匀,又能使鱼类吃饱吃得好。(2)增氧机。每10亩鱼塘面积配备一台3千瓦增氧机,增氧机被称为增产和救鱼机。
3.7 池塘日常管理 (1)早晚巡塘,巡塘的目的是观察鱼类活动是否正常,鱼塘是否缺氧,天气变化对鱼塘 的影响,以便决定当天应做些什么,饲料投放多少。(2)做好池塘日志,科学养鱼就是要掌握好各种数据。日志包括记录放养数量、水温、鱼类活动情况、鱼病情况、饲料投放量和成鱼起捕数量等。(3)清除塘边杂草。防止水质污染和敌害滋生。
3.8 成鱼起捕收获 养到什么规格起捕决定成鱼的价格,一般来是说养至0.5公斤以上起捕最合适。再大的话,生长速度慢,饲料消耗多,对资金周转不利。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09-04
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淡水鱼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养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为我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而质优的蛋白源。
目前,我国居民淡水鱼消费具有鲜活性、连续性、规模性,且消费品种已从大宗的淡水鱼,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扩展到黑鱼、鲶鱼、鲈鱼、鲑鱼、罗非鱼、鲟鱼、鳗鱼、鲳鱼等。而我国淡水鱼的养殖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辽宁、山东等省,生产具有季节性、小规模养殖的分散性以及区域性等特点,因此,我国淡水鱼产销间存在着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城市乡村等区际的大量流通。
淡水鱼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主要是生活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一般包括淡水鱼的集货(出塘、暂养、装车)、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功能环节。淡水鱼流通组织就是参与淡水鱼流通过程,承担集货、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功能活动的相关流通主体。由于各相关流通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结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
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不同,其运行的效率也不尽相同。如何评价不同的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的运行效率,并找出影响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以此提出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策略,对解决我国水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的供求平衡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类型分析
根据笔者对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以及湖北等销地及产地水产批发市场、超市、饭店以及水产养殖户、合作社等的调查,按淡水鱼流通过程中各功能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包括资本、协议、合同),可把我国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分成市场交易型、联盟合作型和企业产运销一体化型三种。
市场交易型指淡水鱼流通过程的各功能环节由不同主体承担,各主体之间没有协议或合同,一般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随机进行对手交易。根据流通过程经过的渠道环节不同,我国淡水鱼市场交易型流通组织模式目前主要包括四种:水产生产者――销地批发商――水产零售商――消费者、水产生产者――水产贩运商――销地批发商――水产零售商――消费者、水产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水产零售商――消费者、水产生产者――水产贩运商――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水产零售商――消费者。
联盟合作型指淡水鱼流通过程的各功能环节由不同主体承担,各主体之间以某种协议或合同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长期交易联盟关系,实现了淡水鱼供应链风险和利益共担合作机制。根据流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主体属性,我国淡水鱼联盟合作型流通组织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三种:以水产优势产区的名特优淡水鱼生产合作社为核心的合作社主导型:以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为核心,有效连接各自上游供货商(生产者、贩运商等)和下游零售餐饮企业的批发商主导型:以超市、餐饮企业或星级饭店等为核心,直接与产地养殖户建立订单农业或与水产贩运商、产地批发商或销地批发商等形成稳定的长期联盟合作关系的定点零售餐饮企业主导型。
企业产运销一体化型指淡水鱼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各功能环节均由企业同一个主体完成。这种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生产环节实施一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运输环节生产者自建流通配送中心,销售环节自建连锁专卖店或专卖区,甚至参股零售餐饮企业的经营,流通更快、更准、更优。目前这种模式多见于品牌化经营的水产企业或合作社。
2 我国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评价指标及作用机理
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运行绩效的高低,应依据其满足相关主体的需求程度而定。淡水鱼流通过程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市场流通主体(如水产品经销商、贩运商等)、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流通主体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消费者追求的是质优价廉且安全充足的淡水鱼供给,政府追求的是保证淡水鱼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故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评价可从流通组织的质量保障能力、数量保障能力、成本竞争优势、快速供应市场能力和节能减排优势五方面进行。
(1)质量保障能力及其作用机理
保障淡水鱼质量是消费者和政府对淡水鱼流通最基本的需求。这包括保障淡水鱼流通过程中安全、卫生、鲜活、营养等。淡水鱼质量越高,营养、鲜活度、安全、卫生状况越好,给消费者及政府带来的满足程度就越高。
由于淡水鱼质量受流通各环节主体行为的共同影响,只有各环节主体采用协调的行动,才能保证淡水鱼质量达到标准要求。若淡水鱼流通过程参与主体越多,不可控因素就越多,淡水鱼质量受损可能性就越大,质量安全性就越低。故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质量保障能力可由模式中参与主体多少来衡量,参与主体越少,质量保障能力越高。
(2)数量保障能力及其作用机理
数量保障能力是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产出和规模的体现,可反映其满足消费者数量需求的程度,这也是政府为保障生鲜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的基本要求;另外,在满足消费者质量和数量需求前提下,充足的市场供应,也会提高流通主体获益水平;当然,过大的市场供应,则会降低流通主体的市场快速反应。
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的数量保障能力主要依赖于淡水鱼生产主体的生产量,参与淡水鱼流通运输的主体数量以及消费者对淡水鱼市场需求量。若淡水鱼消费者需求量大,生产供应量大,就会吸引较多的淡水鱼运输主体参与淡水鱼运输,流通组织的数量保障能力就会越强。
(3)成本竞争优势及其作用机理
淡水鱼流通过程中费用支出水平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消费者剩余的多少,也可反映淡水鱼流通过程的管理效率及各利益主体的盈利水平,当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时,较高流通成本,会减少消费者剩余,进而会降低产品竞争优势和参与主体获利水平;而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敏感度高于价格敏时,则形成高质量的高成本以及高价格,会提升产品价值和各参与主体的获利水平。
淡水鱼流通过程的成本高低取决于淡水鱼运销主体的初始运销设施投资,以及运销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若淡水鱼流通运销主体初始运销设施投资高,运销过程参与主体多,经过环节多,各主体为寻找适宜合作伙伴,需花费大量搜寻费用和甄别费用,则淡水鱼流通的成本高,成本竞争优势就低。
(4)快速供应市场能力及其作用机理
淡水鱼在流通中耗用时间越短,鲜活性越强,
周转速度越快,流通主体的获利能力就越高:同时,运输时间的缩短还可以保证跨区域运输的顺利进行,以及市场上淡水鱼稳定快速的供给,进而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稳定的水产品供应。
淡水鱼流通过程从产地到销地的距离越近、经过环节越少,运输路线设置越合理、运输道路越通畅、运输设备效率越高,流通时间就会越短,快速供应市场能力就越强。
(5)节能减排优势及其作用机理
淡水鱼从起鱼到消费各环节的运输过程中,运输设备的能源消耗状况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同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采用的运输设备各不相同,消耗的能源和排放量也不相同,因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
在淡水鱼流通中,产地到销地的距离越短、经过环节越短、使用运输设备越先进,产生的污染排放和使用的能源消耗就越少,节能减排优势就越明显。
3 我国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评价
(1)质量保障能力评价
市场交易型模式下,淡水鱼流通渠道长,参与主体多,各运销主体以随机交易为主,关系极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可追溯性差;联盟合作型模式虽然流通渠道可能较长,流通环节可能较多,但由于各主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性较高,可形成一定的质量追溯体系: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流通渠道最短,环节最少,只有一个运销主体直接面对消费者,可形成良好的质量追溯体系,且针对市场变化可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生产种类,对市场做出较快反应,且针对市场变化可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生产种类,对市场做出较快反应。故从质量保障能力看,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联盟合作型模式>市场交易型模式。
(2)数量保障能力评价
市场交易型模式下,淡水鱼以广大养殖户生产大宗淡水鱼(如“四大家鱼”、鲫鱼、鲤鱼等)为主,面向中低收入家庭,运输则以庞大的个体贩运商为主,流通过程总体数量保障能力很强:联盟合作型模式下,以广大养殖户生产名特优淡水鱼为主,运输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自建流通配送中心,客户多为酒店、超市以及特色餐饮企业,最终面向中高端消费者。由于各流通主体合作关系稳定,流通过程数量保障能力较强: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下,企业主要生产大宗淡水鱼,终端客户多为超市以及特色餐饮企业,面向中端消费者,需求量相对较大。但由于企业资金以及管理水平制约,产量扩张会受到一定限制。故从数量保障能力看,市场交易型模式>联盟合作型模式>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
(3)成本竞争优势评价
市场交易型模式下,运销主体的初期设施固定投资一般不高,但由于产运销由不同主体控制,交易环节较多,各主体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搜寻、甄别合作伙伴以及进行价格谈判:联盟合作型模式下,运销主体设施固定投资一般较大,但由于运销规模较大,流通主体关系稳定,搜寻和甄别交易合作伙伴,价格谈判成本等费用较低;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下,同一主体涉及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期初设施投资很高,不过由于主体的单一性,搜寻、甄别合作伙伴以及谈判等交易费用很低。故从成本竞争优势看,联盟合作型模式>市场交易型模式>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
(4)快速供应市场能力评价
市场交易型模式下,流通环节和参与主体较多,运输设备效率低,且各主体间没有形成稳定关系,随机交易,故流通时间相对较长;联盟合作型模式下,各流通主体之间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谈判时间较少,运输路径明确,运输时间相对较少: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下,流通环节最少,运输设施先进,组织化程度高,淡水鱼在途时间最短。故从快速供应市场能力看,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联盟合作型模式>市场交易型模式。
(5)节能减排优势评价
市场交易型模式下,流通环节多,运输主体以个体贩运商为主,运输车装载量少,动力性能较差,加之车主对车况及运输路线较少进行科学设计,能耗水平相对较高;联盟合作型模式下,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运输车辆先进,动力性强,装载量大,加之统一调度,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总体能耗水平;企业产销一体化模式下,运输距离一般不会太长,多采用先进环保装备,并进行运输路线优化,单位能耗水平会较低。故从节能减排优势评价,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联盟合作型模式>市场交易型模式。
4 我国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
(1)大宗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
大宗淡水鱼主要包括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鲂鱼等品种,是我国人民在食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产生产的主要品种构成。
从消费看,大宗淡水鱼价格低廉,消费群体以广大家庭为主;从生产看,大宗淡水鱼养殖面广,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南、华南和华中等区域,市场供应量大,持续性强;从流通距离看,大宗淡水鱼主产区一般也是主销区,少部分品种会在区域间流通,运输距离中短途为主;从运输设备看,大宗淡水鱼运输大多使用较为简陋的设施装备,比如低端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稍长距离的运输则会采用中型活鱼运输车,而大型进口集装箱式活鱼运输车在大宗淡水鱼中很少见到。
作为我国城乡居民食品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宗淡水鱼,其流通组织模式满足各评价指标的次序依次为:消费者对数量需求、消费者和政府对质量要求、流通主体对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需求以及政府对流通能耗指标的需求。因此,针对大宗淡水鱼流通,市场交易型模式是优选模式,企业产运销一体化与联盟合作型模式则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2)特优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
特优淡水鱼是指具有地方特色或养殖技术特点,或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优质优价的淡水鱼,例如鲈鱼、鳜鱼、罗非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鲴、鲟鱼、虹鳟鱼等。这些品种是提高我国居民淡水鱼消费档次的重要品种。
从消费看,特优淡水鱼价格高,一般居民消费频率低,主要以饭店消费为主;从生产看,特优淡水鱼养殖对水温、水质等具有独特性,产量相对较少;从流通距离看,特优淡水鱼除自产自销外。一般会运至全国各大中城市,流通运输距离属中长途;从运输设备看,由于消费群体对价格不敏感,以追求高质量为主,为保障长途运输鱼体的鲜活性,特优淡水鱼运输大多采用中型活鱼运输车或高端的大型进口集装箱式活鱼运输车,许多情况下会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进行。
由于特优淡水鱼单价高,消费层次高,消费量相对大宗淡水鱼低,其流通组织模式满足各评价指标的次序依次为:消费者和政府对质量要求、流通主体对运输时间需求、消费者对数量需求、流通主体对成本要求、政府对流通能耗指标的需求。因此,针对特优淡水鱼流通,联盟合作型模式是优选模式,企业产运销一体化模式次之。
(3)品牌化淡水鱼流通组织模式选择
我国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发展淡水渔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是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网箱养鱼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拦河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开关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网箱养鱼。我国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逐步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60%多。在高产量高利润的充分诱惑下,网箱和工厂化养殖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池塘、湖泊、稻田、河沟等养殖方式属于粗放式,而网箱和工厂化养殖是精细化规模经营,但同时其负面影响是造成许多水库水域严重污染,虽然效益可观,但污染程度也应得到重视,必须加以规范和控制。
2 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污染的对策
2.1 选择好作为集约化渔业生产用的水库水域
1、选择水面积在20亩以上、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有机物质,如果面积太小会直接影响这些有机物质的进一步分解利用,即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短期内即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而发生污染;平均水深不达标则直接影响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的建设,不利于集约化渔业生产。
2、选择地势较低,周围2公里内无大型畜牧业养殖场所的水库:地势低,集水区就大,便于收集天然水源;大型畜牧业养殖场会产生对鱼类生产极大危害的废水废料,这点至关重要。
3、选择水质稳定、水源比较充分,枯水期也能确保水库容量的水库:稳定的水质对产出质量安全的渔业产品至关重要,一般要求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4、选择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的水库:便利的交通使饲料、设备、设施,以及渔业产品的运输都变得非常容易,促进产销两旺。
5、选择远离居民社区、大型工厂的水库:居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都将影响水库的水质,而大型工厂所排放的废水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来源,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6、不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的居民取水区、公共水域投资网箱养鱼。
2.2 控制网箱养殖密度,适度投饵,科学判断,提高社会责任心,随时监测水体水质,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水质达标
1、科学确定养殖容量,政府水产部门切实负起责来,统一规划水库集约化淡水养殖,禁止超过水库负载。
2、合理布局网箱,科学搭配养殖种类,使养殖种类间能更有效地再利用产生的“废物”,防止废物大量沉积在水体中。
3、投喂优质饵料,尽量避免浪费和产生废物;定期监测水质,科学合理使用渔药。
4、发展生态渔业,注重保护水域环境,有意识地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等措施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采取生物防治,引入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养殖捕食藻类的鱼等抑制藻类繁殖生长。
2.3 发展环境友好型淡水养殖,实现健康、安全、无公害养殖
1、不断提高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完善设备设施,提高技术含量。
2、进行必要的渔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关停一些规模小、污染大、零散经营、技术落后的家庭经营户。
3、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不断促进淡水生产技术转型。
4、强化淡水水产品加工产业,逐步由粗到细,提高淡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深挖淡水产品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