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从学生层面看待问题
1.就业形势。
由于毕业设计课程被多数高校置于大四这个时间段,而学生此时心里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机械专业,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在沉重的压力下,在校大学生无法将心思完全放在如何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上以完成自己的最后学业任务,加之有些高校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态以作出正确的心理指导。
2.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浅显。
由于有些高校机械专业类本科生一年级至三年级课程计划中,没有类似于“毕业设计”的课程诸如课程设计、在工厂实际操作等学习安排,导致学生对于其认识极为匮乏,认为毕业设计类似于一些基础课程,临考试前加班加点复习一些考试范围就可以轻松过关,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加之部分高校对于最后毕业设计答辩管理过于宽松,使得学生运用独立科研能力与扎实实践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并取得较好成果的前期憧憬提前流产。
3.无法灵活运用学校文献资源。
一个良性的毕业设计完成过程离不开大量的文献检索,在机械领域尤为如此,如一些工程应用实例、经验公式、典型设计案例等对毕业设计帮助极大。但经调查,学生在此重要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状况。即便能够使用纸质图书资源,也是一些过于陈旧的国家标准与工程应用数据,以致最后设计出来的机械零部件根本无法应用于实际。
4.无法灵活运用计算机软件
在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一些计算机软件如绘图软件、分析软件、仿真软件(UG、Pro/E、Solidworks、Catia、VERI-CUT、ANSYS等)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但因为学生前期对这些软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后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非常庞大,继而出现学生心理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形。
(二)从高校层面看待问题
1.高校毕业设计课程设置问题。
包括毕业设计安排时间、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工作与选题工作等在内的所有环节都能体现出其课程设置模式的合理性。不少高校将毕业时间安排在大四这个学生提前找工作的时间段并不是非常合理,此安排方式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干扰性极大。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并不到位,致使学生对在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事情浑然不知。关于选题工作,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同样的题目每年重复使用,毕业设计题库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远跟不上工厂应用的前沿技术。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掌握选课题的主动权,大多是各个学院随机将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并由教师来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此类型选题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所选毕业设计题目得不到充分匹配,自然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高校教师问题。
现多数高校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师为年青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得不到长年的积淀,并缺少一个与教学时间长且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经验的机会或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多数教师的教学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时常出现学生某个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任务长时间得不到跟进,答辩过程不能保质保量,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如此每届学生反复这样的过程,毕业设计进况与答辩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总结与改进,久而久之,自然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每况日下。
3.毕业设计实践内容安排。
机械专业本科生步入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其拥有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更应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减少公司培训的成本。但部分高校为了节约资金、提高学生的毕业率等目的,学校里面的实验仪器长时间得不到更换,加上教学管理上的脱节与陈旧实验仪器的不能使用,导致基础年级安排的实践课程变为理论教学课程。而毕业设计课程规划里面多半没有实践操作或者做出实物的环节,此环节的缺失必定会造成学生毕业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低于公司引进人才的标准。
二、改进措施的提出
(一)学生层面改进措施
1.心理辅导并及早介入毕业设计课程。
针对学生在大四阶段所出现的这种心理问题学院辅导员应及时作出心理辅导等相关措施为学生提供正确导向,在毕业设计课程规划时间层面可以将毕业设计时间段其提前至3年级第2学期,及早的介入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帮助较大,可有效缓解四年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更是如此。
2.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
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基础年级的课程安排应开设2至3门类似于课程设计性质的课程,使学生提前接触此性质的课程。再者,高年级学生进行答辩时,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现场感受毕业答辩这种氛围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3.提高学生文献检索技能。
基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须有1至2门文献检索课程,课程设置的场所可以是图书馆,教师可以将检索电子图书及文献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快速查找并利用资源。查找纸质图书也是一样,查找一些最新文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创新性。
4.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
对于工科类机械专业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绘图软件、三维仿真软件、分析软件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其可以快速高效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繁琐的问题以节省大量的计算与分析时间。因此,学校必须开设此类课程并加以重视,基础软件操作能力可以形成厚积薄发的作用。
(二)高校层面改进措施
1.及时更新题库并合理分配任务。
高校的毕业设计题库须及时更新,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实例,有些题目严重时五六届学生都在使用,导致有些学生直接就能从网上找到资源并原封不动地下载,即使是这样,学生也可以轻松通过毕业答辩。如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量过于庞大,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如任务量过小,学生轻松就能完成而达不到毕业设计初始的目的。因此须合理分配毕业设计题目,如任务量大,合理分解设计内容并规定好各个学生所做内容不相重复,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经验教师之间交流
以学院为单位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年青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将好的教学案例与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交流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大投资成本及时更换实验仪器。
一个实验仪器俱全且完好的实验场所更有利于教师将实践技能教给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若单纯依靠以上方法还远远不够,学生是否能够接触到公司里面前沿的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途径达成,而且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引言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对称。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
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机制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实现其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1.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应用技术型大学大多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殊教学性质,使其在实践教学上还存在一定欠缺,不能满足培养目标。
1.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过度借鉴本科高等院校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方针,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陈旧,不能很好的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1.2师资队伍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应成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从出校门到进校门的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过程的磨练,也缺乏从事专业工作的经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1.3实践教学方面,教学资金投入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很多应用技术型大学依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没有完全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对实践教学要求的特色。大多数同学,不能得到充分的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些课程实验课时偏少,实践教学环节的规模和水平不能与应用技术性大学的主旨目标相一致。
2.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措施
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于,培养适应现代机械科学技术,系统掌握机械类基础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培养与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机械类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1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新型学科体系
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完善等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引进人才,请有关专家讲课、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各类机械创新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坚持“强化平台、环形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强化平台”是指以机械电子学科核心内涵为主干,给予重点建设;“环形布局”是指依托平台适时派生新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以外延发展的方式争取生存空间。“协调发展”是形成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局面。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遵循“引进、培养、聘请”并举的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特别是具有多年机电设计、制造及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的老教师充实专业技术教育的第一课堂,保证教学质量,起引领作用;培养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老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教案展评比赛,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专、兼并举,稳妥地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作补充的教学团队。以老带新,滚动发展,培养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精品课程组,培养优秀教学专业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由老教师领头,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开展校企合作,派送有一定专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实习、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学校挂职,采取双向交流的模式,与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编写实训教材。配合学校的有关政策措施,从已有教研项目入手,滚动发展,提高教研水平和级别,多发表教研论文;引导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通过教研和科研,提高教学水平。
2.3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加强“课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选择平台和开发工具,带着设计任务进行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完成任务,在竞赛中展示成果。
加大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除满足公共教学设施需要外,加大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强、规模较大的专业实验室。
2.4逐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应结合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突出重点,鼓励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力度,用于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职能的水平。抓紧建设综合实验室;充实已初步建成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室。
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在可能情况下,争取把部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放到基地去做;抓紧做好对青年教师实行的专业技术技能岗位培训,有计划的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此扩大对学生专业技术职能培训的范围和水平。
3.我学院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机械类专业全体教师默默工作,尽职尽责,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专业转型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人才培养方案明确
我校机械类专业通过近几年对社会行业及各大高校的调研,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结合专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西南及重庆地区为重点,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以新的人才培养观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实践、实际、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现设置理论必修课程28门,总计1888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14门计920学时,专业基础课10门计712学时,专业课4门计256学时;实验课程13门计272学时,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共40教学周,保证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3.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一支专兼并举、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我校机械类专业各教师均为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近4年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材、科研成果数项,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多项。
为促进学术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学院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比赛和课件比赛;定期在教研室内部举办教学研讨主题报告会;定期组织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讲公开课或示范课,通过多种形式,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3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显著加强
围绕具有个性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实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机械基础及工程技术检测实验室、EDA/PLC实验室、单片机微机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力拖动及自动控制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除重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外,现已与重庆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重庆鹏程机械厂、重庆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关系,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学生的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多组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S”项目一等奖、重庆赛区特等奖、重庆赛区二等奖两项等奖项,参加重庆市大学生“盛群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奖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二等奖、成功参赛奖等奖项。
4.总结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既是全国新升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与挑战,也是学校再上台阶的必然选择,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方向转变。
总之,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立足于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行事例、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及动手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小强,袁建宁,王焕,孙志强,潘华彬.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5-59.
论文摘 要:本文简述了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电工电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知识与技能。电子电工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多、难理解、抽象、难记是电工电子学的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难度很大。
从师资方面说,电类专业教师大多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机械类专业没有自己的电工电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一般采用合班上课的办法,最多的时候一个教室要坐上百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好。
(二)学生人数增加,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人数与日俱增,对目前中职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各地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入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电工电子课程是比较独立的。首先,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基本是没有联系的;其次,报考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也在机械方面,对电工电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电类专业的教师既要带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带机械类的电工电子,而在授课方式上仍用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模式,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授课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时比较少,考核方式落后。
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里面所占的课时比例比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里面的,这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就更少,有些课题甚至没有实验课。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以批阅实验报告作为主要成绩的标准,而不是直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成的,其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职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需求。
(三)实验教师的缺乏,实验经费不足。
相比本科学校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实验教师很少,很多实验由理论教师完成,因为这些做实验的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他们就没有充分的时间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地方办学,决定了实验方面经费投入很少,很多耗材的购买不足。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于繁琐深奥的理论都非常厌倦。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强调必要的基础知识,剔除理论的推导。中职学生好动、好奇,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如借助生活实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解决这一些困难。例如,在讲解三极管放大作用的时候,教学的难点是电流的分配及放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学生看到的模拟电流在三极管输入回路是以微小的电流量流动,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的是很大的电流量,电流的量的比例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再来讲解分配和放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变“抽象”为“形象”,其规律学生就能很快归纳和总结出来。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实验内容应增强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过硬技术应用的能力,因此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应突出电工电子在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如增加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减少电工基础的实验。
2.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实验授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然后由学生依照电路的连接,按照实验的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我们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排除故障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而且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建立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电子钟表设计、收音机维修等,这样就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施展空间,从而让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从而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目前离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如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但建立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之,机电不分家,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依赖于数学知识,又以物理为基础。但教学任务重、时间短都加大了这门课的学习难度。电工电子教学的改革无止境,还需要认真研究,深入讨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电子的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1-02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在近年引发了多方思考热议,其中高校分层次办学的决定和做法得到普遍支持。在这一大趋势下,主要面向二本、三本分数线录取生源的应用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遭遇的提高人才实践能力以满足行业要求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对此,许多地方院校都在结合自身条件积极进行探索,而本文也重点介绍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几年来以“校企协同育人”思想为指导开展的一些办学实践与思考,以供同行交流,相互促进。
一、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企业需求调查
众所周知,制造业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其中由于所有种类的制造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机电产品或者装备,所以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常年保持着极旺盛的需求。所以要全面提升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机械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是最好的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1]。目前我国1600多所高等学校中大多数开办了机械类专业,每年产出毕业生数十万。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给出的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当年毕业生近8万人,但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获得满足感。仔细分析企业方面的反馈,“不满足”应该包含两层原因:首先由于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所以人才供求始终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所谓高级应用型人才展现的综合能力还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着质量上的缺口。对此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期,增加了企业需求调研环节,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与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关联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计划更为科学合理。众多受访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能力方面强调复合型特征。当下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提高自动化程度的问题,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操控和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的能力、现场管理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追踪能力。显然这些能力与对应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可以分解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知识、信息控制理论知识、外语等。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最为企业所看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谈到大学生群体要努力增强责任心、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克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企业建议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力度指导和帮助他们提升这方面的素质。
总而言之,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及理念的学生才是企业最欢迎的人才。而上述两点,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课时压缩精简的大背景下,要在校园中通过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学习来达到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达成度,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地方、校所的资源,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改革,建立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2]。
二、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五邑大学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是一所由地方政府和海外乡亲共同创办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建校30年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坚持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密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校企合力、协同育人、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行业综合试验班为抓手,其“综合”的含义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综合吸纳了多个专业的学生;其次是强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而非单一的机械专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均需要通过企业阶段的学习得以提升;第三是校企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始终由校企共同组织、管理、实施和保障。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必须设计一系列环节来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首先校企就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具体要求进行商谈达成共识;接下来安排企业举办校园推介宣传活动,共同选拔学生,形成行业综合试验班的建制,签署相关协议,校企分别委派专人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管理综合试验班;同时校企共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发企业阶段的学习课程并确定师资条件;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定期接受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考核,定期举办恳谈会沟通思想;综合试验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定是来自企业的实际生产,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并在企业进行答辩。2009年以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每年都坚持开设综合实验班的育人实践,由于效果明显,参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也逐年增多,但是遴选合适的企业是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珠三角地区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但不是任何一家都能真正理解校企协同培养的真谛。机械类专业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求企业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与学校应该在地缘上方便联系。交通快捷能便于学院经常到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出现一些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前往解决。
2.企业应在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至于目前是否具备很大的资产规模或者经济效益不是关键。
3.企业应具有一定的技术人员,最好有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或设计师,这样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应确保有专人负责管理综合实验班的学生。
事实上,不仅是企业的因素直接关系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成败,学生因素也是另一个关键点。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因此首先要做好综合实验班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目的和实施计划,明白参与这种培养模式对今后工作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及时与企业、学生三方沟通,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业计划(培养计划),例如开设哪些针对性的课程、课程教学如何组织、毕业设计怎样开题与展开等,总之过细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对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安排放心,真正做到学得专、学得深、学得透。此外,学校应将一些权力下放,让学院在实施综合实验班改革试点工作中有更多的灵活度,允许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和适应性,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学有所长,顺利就业。
三、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与乔登(卫浴)江门有限公司协同育人成果
乔登(江门)卫浴有限公司是台湾世引国际有限公司在大陆建设的以生产高档龙头和卫浴五金的企业。该企业从2009年开始与五邑大学建立产学协作关系,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得到了该公司的鼎力协助。近两年,公司在了解到五邑大学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之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同年九月与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联合开展“卫浴行业综合实验班”工作,首批有七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和三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乔登企业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学业。实践证明在这段时间里,这批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活动融入企业环境,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提出的真实课题开展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台面龙头上装式安装装置的设计”的课题,学生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实现了龙头上装,具有一定的专利性,受到企业的肯定。还有学生完成了“卫浴五金铸件缺陷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的课题,将铸件分析软件引入公司,也得到了企业的赞扬,撰写的论文已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协助企业参加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金勾奖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在提交的十余件作品中获得五个入围优秀奖、一个优秀组织奖。
四、结语
在国家发展、企业转型、教育变革等多种原因下,原来由学校独自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现在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合力方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教学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协同的模式体现了“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指导原则[3]。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院校,唯有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协同培养模式,才能在人才质量这个问题上交出一份让社会以及企业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的要求
专业英语是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基础英语,实现对英语的实际应用。根据我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其基本要求如下:(1)词汇,掌握800个左右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词组,掌握构词法,具备按构词法识别一定生词的能力。(2)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英文原文文章及其他相关资料,能掌握其基本大意及主要情节。(3)译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能将本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4)听的能力, 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课堂与对话,能正确理解大意抓住要点。(5)写的能力,在借助相关工具书及网站,能撰写论文摘要与简介。(6)说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以上大纲是我院数控与模具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但针对喜欢英语并且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实施起来较容易。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我们的实施仅此停留在前三个要求。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需合理实施专业英语课程的配置,因材实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专业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及教育教学水平差异极大,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存在相对下降较快的现状,高职院校配套专业英语教材可读性较差,学校及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较差,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2 语言障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
不仅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囿于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们的英文表达存在困难,要想用正确的英文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非容易。因此,我们的课程也仅此在讲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适当地进行拓展或分析相关专业问题时,我们无法自如地应用英语。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英语能力一般,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锐减。
2.3 教学观念、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大部分人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属于选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等观念的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当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大力推进时,专业英语课程始终都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讲词汇,分析文章,学生爱听不听,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认为专业英语不属专业核心课程,无需耗费过多时间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2.4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投入不够
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此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课程大都是由刚毕业的新教师接课,无课程团队,很难进行教学探讨。其次,全国针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开发与研究培训不多,学校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课程开发。导致专业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实施对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不予以过高期望。
3 关于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专业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简单的交流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3.1 提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今社会全球竞争相当激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较大范围与外资企业或国外先进设备打交道,应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多。其次,机械类女生从事一线机械加工岗位不太适应,需要将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以此在就业时能谋求更好的岗位。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是基础英语的延伸,是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地扩展和应用英语。我们需改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切实联系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导性,处理好阅读、翻译与听说之间的关系,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实现从传统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充分备好课,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有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软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应用机械类相关软件AutoCAD、Mastercam及Pro/E时,所涉及到英文菜单及对话框设置,我们可将其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中。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如课堂实施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提前设计好难易相当的多个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有机会展示自己。
第四、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案,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可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
3.3 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针对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投入和积极性都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孤军奋战”,无课程团队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最终是有关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想法都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应加强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提供教师进修机会。以我院为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承担,此类教师只是在英语成绩方面略具优势,但自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还显不胜。
4 总结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国迫切需求一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我们应认识到培养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在教学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216-02
高等教育工科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1],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3-6]。如何有效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专业教师亟需解决的课题[7,8]。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的体会,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选题缺少创新。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是重复过去的题目,或是稍微改动,或是总停留在传统的工艺等[9,10],缺乏创新性,不能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2.“一人一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由于每个学生的选题都不相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探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外,“一人一题”的规定也很难让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11,12]
3.学生选题普遍带有盲目性。多数学生选题带有盲目性,有些学生单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情况[13];有些学生缺乏对本专业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如学机电专业方向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做偏软件方面的课题;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题目,而是选择自己认为要求不太严格的老师所出的题目,以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
4.机械制图基础薄弱。毕业设计图纸质量一直是影响毕业设计总体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15,16]由于机械制图是在第一学年学的,等到做毕业设计时已经遗忘了很多,设计出来的工装或机构中的零件均存在视图表达不完整,尺寸标注不完整或不合理,公差、粗糙度取值不合理和结构工艺性较差,部件结构和连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所画的图纸错误较多。[17,18]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为了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使毕业设计教学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19,20],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题应有一定的创新。不论是科研课题、旧题新做、真题假做、借题发挥,还是用人单位提供的题目,都要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内容、新方案,才能使毕业设计环节充满活力和朝气,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毕业设计内容应该从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命题时,可注重从启发的角度给出题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应鼓励学生和相关课题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相关课题的意义、背景、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课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背景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12]。同时,结合全国、全省的各类技能竞赛开展毕业设计,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等。将参加上述科技创新活动的参赛作品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利于学生科技作品中申报国家专利等学生成果的产出。[22-25]
3.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真题相结合。由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常是比较前沿、工程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又多属于理论联系实际、方案新或层次高及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因此,将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26-28],指导教师可将科研项目中适合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离出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拓宽渠道,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这一学期,很多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对这类同学可以实行校企联合的指导方式,设计题目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选择。[29,30]一方面,这可解决实习与做毕业设计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题目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5.严把图纸质量关。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绘制图纸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补习和强化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查阅学生的图纸,及时指出图纸中的错误,并让学生及时改正,同时,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学生交图时由于问题太多而要重做的问题,而且还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图纸的质量。
6.建立有效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是对每位做毕业设计学生的一次摸底,做好这项工作对毕业设计的整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期检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向学院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汇报在指导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指导性意见。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予以批评,同时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尝试。严把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同时,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斌,董长双,轧刚.机械工程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9-73.
[2]张济生,刘昌明,梁锡昌,李文贵,刘英.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14-16.
[3]欧阳华澍,沈云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97-204.
[4]张金钢.浅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9):26-27.
[5]陈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大众科技,2008,(12):186-188.
[6]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6-89.
[7]龙芋宏.关于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240.
[8]李斌斌,谢菲.关于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01-202.
[9]刘天军.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4):71-74.
[10]周福君,贾富国,李紫辉,关正军.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12.
[11]叶志军,徐爱江.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2):108-111.
[12]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07):162-163.
[13]李瑞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内蒙古大学,2012.
[14]刘夫云.提高机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04):100-102.
[15]宫爱红,任柏林.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构成要素的分析[J].科技广场,2008,(02):158-160.
[16]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09):266-267.
[17]胡国玉,早热木,周建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3).
[18]纪小刚.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59-61.
[19]郭登明,刘明尧,江山.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Z1):104-106.
[20]徐昌贵,朱慧,刘斌,王晶.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51-53.
[21]干为民.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5):72-75.
[22]韩建海,马伟,吴鑫,颉谭成.提高工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
[23]李忠刚,孙江宏,左云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00-101.
[24]黄民,郝静如,杨庆东,张怀存.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89-90.
[25]钟山.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C].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湖北武汉,2010.
[26]吴功德,王晓丽,郭瑞雪.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253-254.
[2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30-131.
课题支持: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项目(湘教通[2015]291)。
Abstract:some problems about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in mechanical majors in the current were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reform measures to improve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selection,implementation and deepening the graduation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to re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graduation desig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and it has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graduation design.
Keywrods: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mechanical majors;graduation paper; reform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期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升华和拓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承担着由学校模式向社会模式转换的桥梁作用[1]。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修订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的规定,在课程体系一项别加强了对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要求。通过对目前我校机械类毕业设计的调研,要使学生将过去3.5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完成毕业设计,并体现出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从毕业设计的的选题开始到毕业答辩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如要求二级单位成立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对选题、指导与中期检查、论文抽检、评阅答辩等方面均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学科差异、教学管理工作繁忙、教学一线老师工作量大等多方面的原因,二级单位组织实施毕业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机制将工作执行到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当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缩短,毕业设计期间,学生面临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此外有相当多的学生需要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复试等一系列非常耗时、费力的问题。因此,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相对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大打折扣;
(二)毕业设计选题有重复,2013届选题重复人数达32人,重复率达13.7%,2014届选题重复人数达18人,重复率达8.2%,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一人一题;
(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建模软件应用不熟练,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质量不高,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答辩成绩不甚理想,无法对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达成度提供有利证据。
上述几个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与指导教师平时疏于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当前的大环境也有关系。针对我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结合201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探索了一些实实在在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改革内容及对策
(一)研究由企I导师参与选题、指导和评价等毕业设计各环节的专门机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中,有四处提到了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本科教学的要求,其中两处与毕业设计有关,其中一处在通用标准之课程体系,具体规定如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另一处在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中,其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有详细的规定:指导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据此,学院聘请了15名企业专家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被聘指导老师来自于10多家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企业专家都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同时在所在企业有一定的职务。企业专家的主要工作为:①作为第二导师(学院指导老师为第一导师)指导10%左右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②作为企业联系人,协调学生毕业实习现场参观等事宜;③作为专家参加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并对毕业设计工作改进提供建议。
(二)严格选题,突出培养目标的指导作用,落实以工程设计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中,有两处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了要求,其中1处在通用标准“课程体系”中,具体规定如下:“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处在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中,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做个更加详细的强调:“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据此在选题环节,召开小范围的讨论和会议,对每位指导老师制定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讨论和完善,严格要求指导老师所出题目不能与近三年毕业设计题目一致,至少设计参数不能相同,以确保该题目适于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落实毕业实习指导环节,规范实习程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支撑。根据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认证的要求,毕业实习环节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对选题建立更加直观的认识,以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实习由指导老师按照选题带学生去企业或实验室完成相关的认知、现场讲解、甚至拆装操作等,指导老师应提交实习记录及效果分析。可以采取多位指导老师名下学生集中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单独带学生实习,实习地点由指导老师指定。
(四)深化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创新能力。根据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对照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方面的标准,我院机械类毕业设计尚有差距,鉴于本院毕业学生数量大,而指导老师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本科毕业指导老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尝试由该指导老师和其硕士生和指导的本科毕业生组成团队,建立两周一次的工作汇报,所有学生参加汇报和讨论,指导老师把关和指出问题,具体修改和完善由硕士生和毕业生单独沟通完成。这样通过面对面讨论,学生收获很大并且迸发创新思维,能够在毕业设计进程中更好地把控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尝试集中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完善中期检查与论文制度,减少学生的侥幸投机心理。以前的毕业设计一直是分散状态,学生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效果不佳;目前我院各专业也在执行中期检查与论文制度,但对于中期检查结果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因此对学生形成不了实际约束,需要完善中期检查制度。论文抽检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为此,学院安排专用的毕业设计教室,在规定的时间段,要求所有学生在教室集中设计;中期检查进行匿名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毕业设计总人数的40%,成立多个小组对毕业设计进展进行中期评价。
(六)在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过程中,引入企业专家和其他高校专家参与,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图纸质量不高,设计说明书拷贝痕迹较重的问题,引入外单位评价机制,凡不通过者,一律延期毕业。以此进一步督促指导老师和学生,切实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重视行文的基本规范,引用文献资料、注释、表格、中英文摘要等内容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由学生转换到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W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强力驱动下,通过近两年的持续改革和实践,我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过程跟踪和全程管理,不断贯彻既定的改革内容,使毕业设计的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得到了一次完整的思维训练,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同时更加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1]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2),64-6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对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大高校已掀起了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对教育教学内容、 素质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将科学的教育研究成果应用到专业建设中来,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地改革,探索、力求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一、改革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工程教育从过去服从于计划经济彻底转变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逐渐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并面向生产、管理的第一线,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特色。
二、建立机械类专业课程新体系
新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以下将作出详细阐述。
(一)通识课平台
通识课平台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课程的开设,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技能,是否具备超越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1]。通识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与健康,以及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通识必修课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是针对某大类专业开设的,是全日制本科学生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识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后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旨在使学生获得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的知识。
通识选修课的设置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教育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而设置的课程。
(二)专业课平台
专业课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块。专业基础课是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继通识课之后学习专业课的过渡,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与机制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CAD/CAM等课程。专业课的学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前期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均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专业课的知识也是学生毕业之后继续深造或就业的资本。专业课主要包括数控原理与系统,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编程,模具设计和测试技术等。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对专业课的拓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系统设计学,现代设计方法,机器人等。
专业课平台所开设的课程均属于理论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以“适度、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
(三)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际训练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如下:如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钳工、铸工的基本要领;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和调整;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
首先,对选用的教材把关。教材是学生赖以学习的根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应尽量选择国家规划教材或著名高校出版的经典权威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时效性和工程性,避免教材内容与当今社会脱节。
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还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培养工作息息相关,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生的保障。为此,教师在理论教学能力上不断进步提高的同时,还必须向实践教学方向发展。为此,学校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参与实践,使专业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可采取校外进修与校内培训相结合,脱产学习与业余自修相结合以及加强教师间教学经验交流等措施,使教师适应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
其三,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的实践活动,而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应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采用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设置情景的教学方式;以及充分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的活跃课堂,增大信息量和专业技术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热情。同时,可采取将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现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实验、结合实验加以理论指导等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2]于红英.《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山东教育科研.2011.4.
[3]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制图》(第四版).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教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1],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本文是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学校方面的管理与评价的机制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下面就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创新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分析
对于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首先,高校应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在前期以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基础知识的教学[2],后期以分方向发展为管理机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选择,通过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也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还应该创新评价机制。通过设立不同的奖学金类型,像:学业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以及创新实践奖学金等等。通过不断的创新评价机制,进而改变只是采用单一的理论成绩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改变传统评价机制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传统评价机制的创新在课堂的连接上会逐渐的淡化,而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会越来越突出,从而激励学生去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
2.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
2.1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高校应该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中应该设置多种实验室,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建立机械工程实验室和数控实验室等等[3]。这些实验室都应该以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为依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的改造,学科竞赛和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拟项目等等,从而为学生不断的提供充足的个性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等。高校建立的各种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应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学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为本科生的科研助理,并且通过广泛的技术性的培训和学术型的讲座,从而充分的发挥实践基地的辐射性作用,进而引导大学生不断的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来。并且应该建立不同梯队的科研助理,形成一种由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进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推进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建立以课题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且应该倡导以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的改革[4]。以学校遴选作为基础,并且以学校所承担的一些以国家教育部资助的项目作为载体,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选择一些创意新颖的课题,进行申报,不断的申报各种国际级、省级、校级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并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的整个过程进行训练,从立项开始,到中期的检查,再到经费管理,到撰写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最后结项的整个过程。
2.3开展多种机械专业学科竞赛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多种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竞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一种这样的观念,就是进行积极的组织竞赛,从而把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且将所组织的竞赛作为一项重点的教学活动进行,将其组织的过程一定要具体化。应该明确相关的职责,各项竞赛应该实行有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主管,并且相关的教学单位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管理,进行积极的配合。另外,在开展多种机械专业的学科竞赛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能够为竞赛提供相应的场所和仪器的设备,能够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整个竞赛过程的指导[5]。学校还应该不断的丰富竞赛的项目,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竞赛。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教师参赛和学生参赛的激励政策,不断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4校企充分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教学
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机械专业的人才,可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各个高校在扩招后,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上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高校应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而将企业的实际需要加入到教学的内容当中。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参与教学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参与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工作,参与高校的实习基地和合作基地的建设,参与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参与教育咨询的工作,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以及实施[6]。参与机械工程实训式的教学培养和组织工作。参与高校的教学实践改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指导。并且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而开展实战式的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企业讲师团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充分的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在技术更新方面、在知识的更新方面和人才的需求类型更新方面的信息相对比较封闭的高校,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而成为在教学中重点实施的内容。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通过具体的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的相关要求,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不断的通过理论的加深,实践的广泛开展以及运用多种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2009.
[2]雷俊霞.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吕勇,高全杰,李友荣,王志刚.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摘要:分析在顶岗实习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多维化、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双师”指导制度、制定符合
>> 顶岗实习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析 依托顶岗实习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探索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改革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几点思考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流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索 以顶岗实习为依托构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教学改革 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 谈网络环境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模式的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中的信息系统应用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9-02.
[5]高素萍.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41-143.
[6]肖珊美,刁银军.工业分析专业实习过程中进行毕业设计的尝试[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4-67.
作者简介:周翠英(1969-),女,四川眉山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