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毕业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毕业论文的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毕业论文的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毕业论文的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毕业论文的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毕业论文的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河北大学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毕业论文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
9、毕业论文的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毕业论文的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关键词 大学生 失业保险 需求 供给
大学生失业已成为当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失业保险则是社会保障体系进步的有力体现。本文将对大学生当前的失业状况及失业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一、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
1.高校不断扩招增加就业需求量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与劳动就业人口的数量均处于最高峰,同时劳动就业人口数量仍在不断攀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在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中已占三分之一。另外,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不会产生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需求,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造成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脱轨。
2.大学生缺乏基本工作能力
基本工作能力与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所有岗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就业的必须标准。但是一些大学生由于初次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对工作的理解与热爱,甚至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肯吃苦,缺乏必备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工作,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应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并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具体实践工作中,也就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等。可以说,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关键。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阶段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导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甚至连本专业最基本的常识都不能准确运用,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遭遇难题。
二、大学生失业保险需求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
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提高,对社会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果这个群体的失业率达到一个顶值,社会稳定性必然难以保障。以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失去旧的就业岗位的机会远远高于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速度,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稳定发展,但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与需求的在岗人员,还是与大学生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大学生失业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可能长期存在。另外,如果原本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初步社会的关键时刻就受到接连打击,会对他们的就业积极性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他们对家庭与社会的仇视,一旦失业大学生群体闹事,会给社会带来不可轻视的震荡,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能够给大学生失业期间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以确保其基本生活,再加上专业训练等手段,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信心。
2.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从2006年起,我国已规定没有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其户口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并由民政部门对短期内无法就业且生活有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根据失业登记的要求,其领取失业保障金的条件苛刻,且手续复杂。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能够将大学生失业现象正式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内,并通过各种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整合,有效环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当前很多失业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家庭来承担,因此形成了心理上对家庭经济的依赖,不利于形成自立意识。随着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来源,能够让大学生首先在经济上独立,不再依赖于家庭,并意识到即使在就业方面遇到问题,但是由于自己已经成年,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不能再依赖他人。这种独立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
三、优化大学生失业保险供给的途径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立法
通过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做出了更多明确规定,例如收缴失业保险费、处罚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等。这样才能对保险基金的承担方有一定约束力,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基金汇拢与运转障碍。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发放的认定、领取方式等都要有严格的规定,通过失业保险来保障失业大学生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失业大学生履行个人义务。另外,法律还应规定大学生就业单位的连带责任,用人单位在聘用大学生时,应对其失业保险贷款是否返还、是否仍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状况有所了解,以督促大学生落实法律相关规定及个人义务,否则用人单位也将处以罚金或其他形式的处罚。
2.推进大学生失业保险的两个标准
大学生失业保险应以生活补助及促进再就业为两个标准。生活补助标准就是在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之前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金,生活补助时间应有一定的期限。促进再就业标准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时的准备费用。如通讯费、交通费、培训费等。由于大学生的求职心切,一般在求职方面的开销较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其资金水平,以帮助毕业生就业。
3.发挥失业保险的再就业作用
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确立实质上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失业保险既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要发挥其再就业的重要作用。再就业中心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失业毕业生的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另外,对于认为自己专业不容易就业的大学生,还可向就业中心申请其他专业的培训资格,并由就业中心对其再学习进行安排,就业中心或者政府部门承担一定的培训费。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大学生之所以没有怀疑的勇气,这恐怕要缘于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日常教育。很多人认为,在大学,就是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诚然,学习文化知识确实很重要,然而,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养成独立的人格。若要自由思想,怀疑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当今一些大学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所讲授的东西产生怀疑,所以讲课时说话毫不含糊,论断也斩钉截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笔者也曾听到一个好心的督学老教师的建议: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你讲的都是对的。现在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跟大学中的这种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仔细想来,大学教师的各项研究真的到了毫无疑义的地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吧。即使教师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要忘记告知学生还应该去大胆怀疑;如果教师只是讲授教材上自己并无专门研究的内容,那就更没有理由让学生相信所讲的都是对的,都是不容置疑的。常听人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上课时,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常说三个字“我不懂”,有时候一节课竟有几个“我不懂”。无独有偶,2012年6月7日去世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曾回忆,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月涵)先生有“洵洵儒雅、和蔼谦虚、近乎木讷、‘过分’谨慎的一面,正如校园里流行的一首打油诗所描述校长讲话的特色: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1]。教师们固然不必效颦,但至少应该告诉学生,对课上所学的东西不应该照单全收,而应该大胆质疑。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理应有自己的判断,教师们更应该教给他们怀疑的勇气。钱学森先生去世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曾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似乎也仅仅停留在被炒作的层面,是否真正有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呢?笔者觉得,现代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忽视培养学生怀疑的勇气,这严重阻碍了杰出人才的产生。须知,没有怀疑便没有探索;没有探索,何谈杰出人才!
在欧美的大学里,学生也并非天生具有怀疑精神,一些教师也经常将教科书当成教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社会系名教授之一吉丁斯(Franklin Giddings)上第一堂课的开场白,还让主张治学应在“不疑处生疑”“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的,在时隔40余年后仍记忆犹新。吉丁斯说:“积三十年教书之经验,余深知教书的不二法门便是教条主义!”他接着便解释道:“一个钟头的课,实际上至多只有四十五至五十分钟。假若我模棱两可地向你们说,这个似乎如此,那个未必如彼,那你们究竟学到些什么呢?你们当然既不愿听,也不愿信了。所以我只有说:‘毫无疑问的,毫无疑问的,我就这样告诉你……’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我说教条主义是教书的不二法门的道理。[2]”虽然欧美大学中也不乏吉丁斯所说的教条主义的教师,但是,他们的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还是相对强烈的。那是经过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结果:他们或是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或是常有怀疑精神的提倡。因此,在师生中间大都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学会怀疑,在接受任何论断之前都要有怀疑的精神。詹姆士·兰迪在为萨根的名著《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译本)所作的“再版序”中引用了萨根的话:“怀疑主义和好奇都是经过磨炼和实践才能获得的技巧。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使它们和谐联姻应该成为公共教育的基本目标。[3]”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库克给刚入学的学生开设了“英语语言研究”的课程,他在教科书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建立教条,而是应该使受教育者意识到世间万物的迁流。在本课程中,你应该同任何学科的受教育者一样,质疑每一个论断,通过自己的观察鉴别其真伪,提出自己的反议。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动地接受任何东西。[4]”文化学者奈达也说过:“在生活中,能疑要比善信更重要,因为太多的人喜欢相信一些不可相信的东西。[5]”
英语中有一句古谚“To err is human”(人总会犯错),虽然汉语也有“人孰无过”的说法,可是人们却惯于轻信、迷信,不善怀疑。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在孩童时代人们的疑问比较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疑问似乎越来越少。其实,疑问不是真的少了,而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不善于生疑了。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忙得没有时间质疑了。有人会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了,疑问也就少了。这似是而非,知识多了,未知的东西应该更多,疑问也应该更多。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可以比作一个圆,圆周所接触的是人的未知,那么,圆越大,其未知的东西会越多。因此,人们的不善怀疑,是后天习惯养成的。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在谈到鲁迅先生的读书趣味时说:“鲁迅先生爱读杂书,且终其一生受西方思想影响,推崇‘个人意识’的觉醒,主张年轻人应该有‘怀疑精神’。[6]”在讲到如何在大学培养独立精神时,孙郁先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相信自己,不要找导师。[7]”笔者真诚地希望鲁迅先生的话能对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起到一些作用。
怀疑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天生就有的,怀疑勇气的获得也需要经过磨炼和实践,在很多时候,怀疑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上述学生的话“如果我们改了,最后通不过,那算谁的呢?”就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或许也是许多人惯于轻信某些权威的话,放弃独立思考的真正原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书本”也是一种权威,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在某书中见到过,一定没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的崇敬,但人们也要知道,书也是人写的,经过了人的加工;而人是会犯错误的。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需要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人有理性,此间无权威。
大学生本应该是思想最为自由、开放的群体,可是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在对待论文模板时却出现了宁信模板,不敢怀疑求真的怪事。这跟“郑人买履”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在本应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尚且如此,那么日后出得校园,又如何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其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精神跟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致的。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应该是,唯真理是从,绝不是培养学生看权威行事。如果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就不致于盲从任何权威了;如果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那么也就庶几学会独立思考了;如果能事事经过独立思考,那么独立人格也就有望养成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苏美尔人创办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里,先生曾用这样一个谜语来测验学生的智商:犹如天空一个屋,形如书罐外裹布,好似鸭子墩上矗,闭着眼睛走进去,睁着眼睛把屋出。[8]”拱玉书评论说:“只有在这里(泛指学校——笔者注)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心明眼亮,辨别是非,告别愚昧。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苏美尔人才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从闭着眼睛到睁开眼睛的过程。这种认识和比喻非常深刻,其内涵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今人能够理解的范围。[9]”笔者高度认同苏美尔人对教育的认识和拱玉书先生的评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睁眼”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一切。
参考文献:
[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6-97.
[2],唐德刚.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3-94.
[3]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1.
[4]Albert B. Cook III.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69: 76.
[5]Eugene A. Nida. Fascinated by Languag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1.
(一)熟悉论文及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要求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重要的数据和结论最好要做到倒背如流。对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也应该相当了解,因为它既可提供科研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又可为论文中的结论和推论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二)尽可能地多征求本行或“外行#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及时修改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如果时M和条件允许,实验中的错误还可通过补做实验来加以弥补。即便错误一时无法改正,心中也有数,以免临场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慌失措。同时,这些意见也是编写答辩提纲鼓重要的参考依据之
(三)编写答辩提纲。一般来讲,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讲演时间为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此,答辩的讲演提纲应以此时限为基础。提纲应突出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即在学术上的新见解;在实验方法上的创造或改进;某些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总之,要突出一个“新”,要强调其价值。此外,讲演提纲中应标明所采用图表、幻灯片的序号,便于讲演时对应使用,以免届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混乱场面。提纲应包括的内容为,
1.目的、意义。
2.实验所采用的方法(若为自己创新或改进的方法并经实验所验证是可行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
3.结果。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实验或演算而得出的新结论、在前人基础上的新发现或验证了别人的结论或假说等。要求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介绍,不要掺杂个人的成见或好恶。
4.讨论。对与前人所得出的结果不合,或与一般规律相违背的结果,或实验的某些反常现象,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5.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论文,反映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答辩委员和广大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要注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有意隐瞒论文中的不足或错误。讲到此类“头痛”之处,吞吞吐吐,推三诿四,强调情况特殊等等。这样与其让别人步步紧逼,最终无法蒙混过关,不如事先坦诚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不足,给人以诚实的印 象。二是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特別是这种结论与前人不合或与本行著名权威得出的结果相悖吋,不敢客观地把它公诸于世,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论文的价值,这也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述要指出论文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层来的研究者提供入手的捷径,这是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所必须的。
(四)模拟答辩。它是一种公演前的“彩排”,实战前的“演习”。实践证明,
这对消除答辩前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检査讲演提纲中所隐藏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模拟答辩,一方面应广泛收集“答辩委员”们所反馈上来的意见,对答辩提纲、讲演方式、所选用的图表和幻灯片等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模拟答辩的结果,调整提纲中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五)答辩前的心理调整。不少经历过各种答辩的人都感到在临近答辩前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临答辩前一天,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少数人甚至会彻夜失眠,这势必会大大地影啊第二天的临场发挥和答辩效果。..因此,答辩前自己采取一些措施,做一些必要的心理上的调整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
1.采用自我提问法,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心。可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
(1)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可靠。
(2)实(试)验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3)实验数据是否经过反复验证,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4)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5)论文中的新发现和创造是否可靠,是否有价值。
(6)论文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概念,自己是否能熟练地掌握。
倘若以上6个问题自己能够给予肯定的答复,那么就可以坚信自己的论文棊本上是能够通过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信心大増,消除临战前的恐惧紧张心理.
2.“欲擒故纵”,答辩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与朋友们聊聊天,使自己暂时忘记毕业论文答辨,这对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心身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消除疲劳是很有用的。
二、答辩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辩讲演时应严格按照预分配的时间进行,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答辩委员和听众。答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装要整洁,举止要文明、礼貌,应丧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修养。
(二).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演论文,
都要用普通话。因为评委们和广大听众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应人为地给别人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否则,一方面是对别人不礼貌,另一方面由于五花八门的方言无疑会使你的论文答辩黯然失色。
(三)在评委们或听众提问时,要沉着冷静。为尊重别人和不至于问,题多了而遗忘起见,最好把别人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记录T;来,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自己准备的情况逐一解答。
(四)在与别人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有礼貌。多使用尊称,因为答辩委员大多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至少是本行中的前辈。尊老携幼,本是我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用语要谨慎,对于已超过自己论文范围的问题,如果自己无确切的证据,切不可冒然下结论,更忌用“必然”、“确实”之类的肯定语。另外,在态度上要诚恳、耐心,面带微笑的回答问题,这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表明答辩人胸有成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五)当别人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事先的预料,自己未作准备时,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冷静思考,若暂时不能回答,可向答辩委员会主席提请延时回答,不要未考虑成熟就匆匆抢先回答。你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产生联想而茅塞顿开,从而解开问题的症结。
(六)当某个问题与答辩委员有不同看法时,切不可激动而失去理智。不要有认为别人是在挑剌的错误想法。自己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切不可强词夺理。对于论文中客观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要坦率地承认。因为科学既是探索前人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那就可能有失误,这是客观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科学是在谬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影响着社会的诚信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诚信”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延安精神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方向等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应用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使教育的实施者和对象把诚信品质修养提升至坚守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成长和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高度。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大学生诚信现状
(1)诚信意识知行不一
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将“诚信原则”、诚实、守信等理念和要求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在关于价值观、人格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论述中将诚信要求和表现作为重要指标,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在“知”的层面实现了基本认知和应用。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诚信意识外显的主流,但编造理由逃避上课、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却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足以说明基本掌握诚信要求的大学生未能形成诚信价值判断并在任何时间和实践中加以落实。
(2)诚信品质内化不足
在校大学生通常将“自身修养”和“素质”与诚信相连,意即失信、谎言等行为是降低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重要评判。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评优、助学金评定、信用贷款中表现出来的拉关系、造假、恶意拖欠等行为说明,在经济利益驱使和相关监督、惩戒机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会非常轻易地选择放弃应该坚守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品质是思想、品行和认识的外显,“二者相较取其轻”的判断说明诚信品质所要求的意志、信念和认识并非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形成个人外化的道德特征和倾向。
(3)诚信行为自律不强
当前大学生通过信用贷款、创业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诚信表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生源地信用贷款拖欠、合同履约消极、就业过程随意违约等现象也大量存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报道称,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未还,银行耗费人力追债后还呼吁“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信守承诺!”。诚信行为虽然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但在征信体系以及信用惩戒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对失信、违约等行为中的付出和结果说明,在自律层面的约束在失信后果无任何消极、实质影响时已经崩溃殆尽。
2、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的学校诚信教育贯穿于德育育人的始终,以各类宣传渠道作为主阵地,结合学风创建、贫困学生帮扶、学生评优、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通过主题宣讲、讨论、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类有益的教育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内容多理念少信念
目前常见的诚信教育中,关于诚信标准、诚信与成才、诚信与成功以及诚信缺失的启示等主题占据主流,通常结合校纪遵守、人际交往、诚实择业等方面进行,反映了原则性、判断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逻辑,但缺失了规范、标准、原则在个人价值中的内化过程,形成固化、稳定的个人信念。
(2)教育方法重灌输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各类渠道大量宣传等是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成为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诚信教育变成了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会怎么样,但未能解决学生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从结果来看,诚信教育千方百计说尽守诚信,但学生也会茫然无助失信于人而不自觉。
(3)教育实效有引导缺个性
当前的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生活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但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内容、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部分学科专业对应的社会职责等对诚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研究个体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也必不可少。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弘扬延安精神,将其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实现五个方面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4、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提升道德品行;5、个人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高度统一。
三、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应将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内化至与理想信念高度统一,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把诚信品质上升到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层面。
1、教育实施主体
(1)坚持正确方向,正人先正己,肃清校园诚信环境
教师本身的“德”、“才”水平在课堂、主题活动等主动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示范性作用。然而,校园环境在当前校外政治、经济环境中不良诱惑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学术抄袭”、“弄虚作假”、“功利主义”等现象屡有所现。在施教和个人实践中出现“双重标准”的原因深究起来可以归结到正确方向认识不足,立场不坚定,落实到诚信教育,作为教育实施者本身也只认识到诚信在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层面的规范作用,并未认识到诚信缺失之于学生道德诚信乃至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冲击。
(2)坚持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分类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研究教育内容、方法、对象,寻找内在规律和特点,整合和优化资源和渠道,把诚信教育的德育要求提到学生主体认知内化,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至学生自我塑造,把诚信规范转移至学生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内在修养需求,把提出问题和标准转至解决问题。学生家庭环境、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等作为相应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渠道等设计的着力点,寻找学生在接受、认知和践行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果的最大化。例如,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连,贫困学生接受资助、贷款与征信约束结合,学生就业则强化重信用、守承诺。
2、教育对象
(1)以理想信念的高度将诚信品质贯穿至个人成长
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是一切个人行动和判断的方向和指南。虽然大学诚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大学校园和学生中却大量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行为,一方面说明教育实效亟待加强,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诚信品质的外显要求在目前仅仅呈现在规范的履行和要求的满足。诚信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违反了纪律而不是伤筋动骨的个人德性评判。个人成长是自我完善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品质应成为学生坚守的信念,永远不能偏离和违背,否则,个人的成长将会与社会价值的要求背道而驰。
(2)以自身修养的提升将诚信认识统一到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进入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良好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得提升和完善,另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质、正确的道德取向等个人德性修养的内容则是个人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认识保障。大学生的诚信认识不能停留在生活中不撒谎、人际中不欺骗、学习中不抄袭,而应该将诚信认识同国家治理、个人信誉、事业成功等关系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认识到全社会的诚信正气乃至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个人诚信品质的要求。
(3)以价值追求的实现将诚信品质内化至求真奉献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施教和受教的目的始终统一到追求真知,价值实现。广阔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用武之地,但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例,全球合作中任何一方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损坏个人信誉,行业实力、国家声望均会受到重创,因此,个人的诚信品质只有始终坚持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石维富.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和诚信教育思路探索[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8.
[2] 吕伟珊. 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16.
[3] 刘 涛, 等.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经济视角, 2015.3.
【中图分类号】G640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予以培养和提高的,两种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在课程中的渗透,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1、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和方法
高等教育的终始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需求。人的全面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征,不仅体现在物质创造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上,也体现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结合上。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两种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其人文精神。两者各有侧重,不可或缺。科学教育使人求真,人文教育使人求善、求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标志。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和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等途径予以实现。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理工类学士学位必须修习的课程中人文学科占了25%,主修人文学科的专业课也仅占40%。由此可见,国外著名大学中人文教育占的比重是相当高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文精神,而科学教育中同样蕴含有人文精神。所以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发掘,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共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社会和自然,将有利于他们对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领悟。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文检课中的融合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简称文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是与英语、计算机同等重要的工具性课程。但是,文检课却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同等的重视,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课程本身的局限。笔者认为,文检课不应过于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借此凸现课程的价值。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在文检课中得以实现。首先,文献检索学是一门科学,则必然有其知识内涵,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必须掌握。其次,文检课是科学方法课,学生可以掌握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文检课对大学生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教育。同时,大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更为自觉地从课堂以外的途径,能动地学习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富有主体性的人才而努力。
大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凭借兴趣,他们关心环境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社会及科技问题,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以及古典名著,艺术与美等课题也始终让大学生们着迷。在文检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自己真正有兴趣探究的课题,在遵循认识规律和文献检索与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自行探究,形成自己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观点。
3、文理兼容是文检课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方法
季羡林教授指出,21世纪文理不分家。近年我国高校非常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以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院校纷纷设立了人文学院,开设人文课程。同样,文科学生也需要吸收自然科学的养分,接受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熏陶,借鉴科学思维的方法,实现两者的相通和融合。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两者相通的钥匙。文检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且反复强调这一点,强化学生的认识。具体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实现文检课中两种教育的融合。
3.1激发学生利用文献检索技能进性科学探究的动力
大部分学生在学文检课以前,对课程的了解均十分有限,对为什么开课的理解也很模糊。因此,在开课伊始教师应该对课程的全貌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阐明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查找和利用能力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评价能力也是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文检课教学中应该补充的内容。当然,要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文献检索技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仅靠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学生亲手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的实践,方能够体会其中的艰辛和快乐。引导学生对检索课题自行探究,运用数学和逻辑等科研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总结课题发展的规律,预见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据此撰写出课题综述或述评,得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检索报告和论文是文检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
3.2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
文检课的前期课程,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外语,还应学习哲学。用科学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来指导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的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念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必须在掌握科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实践,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技能。检索实践既是检索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判断检辩证思维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检索实践过程中有判断过程,需要判断检索类型,根据课题判断适用的光盘型、网络型和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并且加以选择及综合运用。检索实践也存在科学的推理,需要运用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新颖性、真实性和适用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利用文献检索的结果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3.3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文检课教师需要主动自觉地学习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才不至游离于改革的总体规划之外。建构主义是切合文检课教学的理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文检课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可以与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活动的过程完全相同。同时采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协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由于存在有学科和专业的障碍,文检课教师并不总是万能的。通过协商与绘画进行的思维碰撞,始终存在于文检课的师生之间,从而可以是双方不断的修正错误,接近教与学共同的目标。教师应改成拿高分利用获取信息技能上的优势,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检索技能的同时,有目的的学习各种学科专业知识,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学习的榜样。这样学生可以从课程当中,从教师身上,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学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3.4 教师人格的力量
文检课教师同样是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同样担负有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事实证明,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启发学生与之进行思想交流的热情和方法,现代教学理念、方法及手段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些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对其产生综合的影响。不能想象,一个本身即认为文检课可有可无的教师,会教出有活力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从事文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热情,才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自己也会从中得到强烈的满足感。
4、 加强哲学教育和德育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如上所述,哲学是文检课的前期课程。与之相应地,文检课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哲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自觉运用。通过文检检索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实现人的认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文检课应用“引导-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也离不开形象思维方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方式,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然后,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纵横比较,宏微兼顾地思考和实践。最后,在合理利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联系,始终参与学生课题调研的全过程,并且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作为文检课的教师,应该自觉运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妥善处理重点与一般、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的关系,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4.2科学道德教育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高校教师应该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科学道德教育。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待科技成果利用的严肃态度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在文献检索实践过程中,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规范的检索报告格式,学生要对检索过程做准确、详细的记录。这样既可以揭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的情况,又利于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会意识到求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投机取巧也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理使用他人成果与创新的关系。鼓励学生,敢于而且善于在总结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文献调研,较为全面地掌握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调查结果、观点等)应在论文(及综述)中予以明示。潜移默化的科学道德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可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调研,以培养与人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科学道德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民族大学生诚信状态及其成因总的来看,经过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诚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诚信评价是好的,高等民族院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等诚信教育的成果是显著和有目共睹的。但是,从事民族教育的广大教师都感到任重而道远,这项工作还需要长期抓下去,并且要采取适当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形式化、教条化,融诚信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从具体事情入手,于微细处启发和培养诚信意识。要通过把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践行能力,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
诚信关乎民族美德、民族命运,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
(1)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在诚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用诚信的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从而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
在社会崇尚金钱、权力的不良社会风气下,民族高等教育要排除这些不良影响,积极倡导中国传统美德,刻苦、勤奋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养成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诚信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宣传导向,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在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学习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果。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较差,学习上很吃力,在考试中就会出现作弊事件。当出现作弊情况时,一方面要对其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视其作弊行为的程度给予各种处分,决不能姑息不管;另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他们勤学苦练,循序渐进,并且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取得进步,让他们明白考试作弊是很可耻的行为,以此为契机在全班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班级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
(3)诚信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不仅培养不了学生诚信的优良品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诚信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培养起来,差学生不可能马上变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只要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就要鼓励,允许他们再犯错误,不能一看见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诚信教育,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
(4)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民族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本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到对待每一位同学都要公平公正;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比较健康完善的教学环境,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真诚。 转贴于
(5)多列举真实事列,让学生了解失信后付出的惨重代价。事实甚于雄辩,事实教育深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应多收集相关资料,定期展出失信所造成的惨重代价的相关展板;组织观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教育。
(6)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定期、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并定期向班级公布,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民族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7)班主任工作在诚信教育中至关重要。班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本着研究人、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思想,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扭转班级学风,确保班级学习环境的优良等。而这些都是进行诚信教育的良好的前提。
总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特色”的思想,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和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1.1 课前科学设计完整的实验,课中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验内容是实验课的基本,其完整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药物的配伍禁忌试验包含:药理性配伍禁忌、化学性禁忌、物理性禁忌,让学生在试验中对药物之间的作用认识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用药的技能,也让学生意识到全面看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试验课中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教师明确试验目的,并加以引导。如验证药物的作用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尽可能观察到药物的作用;观察动物的急性中毒症状和特效解毒药的解毒效果时,教师要提前强调这两方面的重要性。这样既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教会了学生做事的能力,使学生受益非浅。
1.2 提倡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客观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知识验证并联系实验操作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仅以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但应要求学生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即使实验失败了,也要如实填写,试着分析失败的原因。既能培养学生诚实的优秀品质,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工作总结,使教师能坦然面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做出正确的引导。如2007-2008学年的《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敌百虫的中毒与解救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同学做的很成功,但有一组同学的实验动物染毒20分钟后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在实验室看到后,就让他们及时的用原毒物量的1/3量继续染毒,后来做的很成功。我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原因,批改时对不同分析原因进行点评。有1组的实验动物解救不及时造成死亡,我在有动物死亡原因分析的学生实验报告上,针对原因进行点评。有1个同学写道“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的解毒药没用完,动物就快速死亡了,我们的染毒量和解毒量都没有问题。”我就在他实验报告上写到“我很欣赏你的事实求实,但为什么不对照教材第九章:动物中毒病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Page 159~169),查找原因呢。”后来学生主动找我,我们一起分析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后来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他们所在组的实验做的非常好,而且实验结果分析也写的很深刻。去实习后,在实习单位化验室工作做的非常好。
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能从实验报告上的评语中看出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师生互容,师生平等、师生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教师应该客观评价和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多次实验结果来分析、探究其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从容去包容他们的幼稚,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用实事求是、善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去引导他们,直至问题解决。
2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密切结合
我国正在向索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重视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1完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顶点”,喜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则学生得不到发展,就会抑制他们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好奇、探索和创新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试验的设计和准备。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组装和调试仪器,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全神贯注、积极热情、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
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形式,也能激发大学生实验兴趣。课外实验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能拓宽学生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兴趣。除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课内实验的外,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地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展一些丰富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如开放实验室,毕业(论文)设计,开设实验选修(辅修)课等,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
2.2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保持学生的热情
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充分利用大学生求知欲强、愿意动手、喜欢操作的特点,讲青霉索是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怎样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使学生意识到,青毒索的发现虽属偶然,但如果没有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科学思维,就不会发现青霉素。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形成团体,进行创新试验,如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让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伟大的追求,活力四射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满腔的热情,教育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形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辉、周延州、郭永刚等.浅谈兽医药理学和动物毒理学的教学过程[J].天中学刊,2007(2):117-118.
[2]朱银红、迟国东、刘宝臣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高教论坛,2008(2):71-73.
随着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处在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研究生是高校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周光召在《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一文中提出:“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1]。而如今的研究生最缺乏的却是这两个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的现象,社会上的这些不诚信现象渗透到了原本纯洁干净的校园中,最易接受新思想的研究生群体难免会受其影响,因而对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不同于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可能既是学生,也是个上班族,或者曾经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或者有兼职工作,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非会相互影响。
(二)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管理的欠缺
近两年来,多数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学术规范方面的管理制度,但真正实施的却很少。因为一旦曝光,对学校的名誉也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学校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纵容了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我国高校相对外国高校而言,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以美国为例,美国各大学都制定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从定义上、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规定了论文引用文献资源时所应遵循的规范。除此之外,美国许多大学生还建立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信的保证[2]。
(三)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的缺失
很多研究生缺乏学术上的道德修养,缺乏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之心。很多毕业后都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想法,因而在校期间也没有对待学术研究认真的态度,都是抱着能混就混的的心态,浮躁不安,急功近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重建研究生诚信学风
胡惊涛同志在十报告的第六部分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学校,首当其冲应当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不良现状的描述,对产生不良现状原因的分析,我们要实施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显得迫在眉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净化外部环境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制定一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把学术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中的有关部门有机协调起来,从宏观上指导和把握学术诚信政策。对研究生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半工半读”学生的监管,使其在进入学术之门时就必须了解和遵守学术规范,对达不到标准的则延期毕业或不予毕业,以保证这个特殊群体的质量,并消除他们在其他学生中的负面影响。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字,内化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使研究生自觉远离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让这种学术诚信成为人们内心潜在的规则,并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诚信文化[3]。
(二)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但真正落实的却很少,很多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套可供调研,评估的文字凭证。对于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应改革现有的研究生评价标准,反对那种在短时间内就要求研究生做出某些成果的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其次,完善学术方面的监管制度。详细规定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比如对参考文献的运用,必须详细注明等。再次,强化对违反学术规范的惩罚制度。学校要加强对违背学术诚信学生的惩罚力度,这样才可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
(三)坚持科学精神,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尤其是学术道德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术责任感和自控能力,自觉维护学术声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只图数量不顾质量的不诚信,浮躁行为。用勤奋和诚实获取优秀的成果,迎接美好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