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圆。

2、通过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发现圆的特征;再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得出d=2r与 r=的字母公式;最后教学画圆的步骤,培养学生作图的技能。

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同一个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2、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教具、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等,学生准备相应学具,小剪刀一把,红色彩笔一支。

[教学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圆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圆吗?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打开有关生活中圆的课件)

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了圆了吗?你会画圆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方法。

3、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还有其它方法吗?

(目标预设:1、用笔沿着教具画一圈,画出一个圆。2、用笔沿三角板上的圆孔画一个圆。3、在绳子一端系一支铅笔,按住绳子一端,也画出一个圆。4、用圆规画出一个标准的圆。)

4、学生画完后全班进行交流。

展示画得比较好的圆,并说说你是如何画的。重点指名用圆规画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画法。

5、把画好的圆剪下来。

二、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我们都已经会用圆规画圆了,那你想不想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的学习提示,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

(目标预设:学生会通过自折一折发现: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通过自学认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自学认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师:在你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2、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目标预设:学生按要求画半径,发现同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同样也有无数条直径。)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量一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目标预设:量量所画半径和直径,发现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且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能把你发现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用字母表示:d = 2r 或

(3)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任意设置几个点,教师画圆时有圆规两腿间的距离与不变,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画的圆不在同一位置上?任意设置一个点为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和一个半径10厘米的圆,比比哪个圆大些?

(目标预设:画的圆不在同一位置上原因:圆心位置不一样。画的圆半径不一样大,所以圆大小不一样)

师: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深化认知

1、我会填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 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A.直径 B.线段 C.射线

2、小法官,巧断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直径的长度一定是半径长度2倍。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3)半径3cm的圆比直径5cm的圆小。

四、延伸拓展

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两辆小轿车)让学生展开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在它的身上还藏着多少数学知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

圆心(O)――定位置

篇2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与圆有关的美丽图片,一起欣赏。(幻灯片播放)

师:漂亮吗?难怪有人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是因为有了圆才如此美丽!”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2.提问

你们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圆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课本出现的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抽象出圆。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圆,看了那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呢?用你们手中的学具画一画。

引导交流所画的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小结: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板书: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

1.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了这么多的圆,如果要画一个这么大的圆(手势比划圆的大小),选刚才的什么工具好呢?

生:圆规。(课件出示圆规)圆规画出来的圆,既可以大,又可以小。

师:(介绍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图的笔,两脚可以随意叉开,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还有一个小窍门,画圆时有针尖的一脚用力稍微重一些,可以将圆规稍微倾斜一些,这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旋转。明白了吗?(手势示范)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

师:大家都画好了,我们来看看电脑动画是怎样画的?(课件出示画圆过程)

总结画圆的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板书)

师:假如现在规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谁能上来把这个圆画出来,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小结:画圆时应该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课件出示)

3.介绍圆

师:我们会画圆了,还要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中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完成“练一练”第1题。

4.探究圆的特征

师:我们现在会用圆规画圆,并且又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圆的特征。

篇3

二、设计思路

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学设计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 “动手动脑”,先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画的圆纸片剪下来,再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3、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设计,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是建立在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自我动手发现知识的互动过程。

4、教学这样设计目的的。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师生,生生互动完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并了解个图形的构成特点。

2、本课认识的圆是曲线图形,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注意新旧知识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画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以及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

3、直尺、课件、圆形纸片、圆规等。

4、教师准备好课件及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想想,在哪里见到过圆?

2、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圆的影子吧。(播放自然界中图的美景)

3、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

1、师: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都有许多学过的平面图形,闭上眼睛,你能从中很快挑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组员交流。

2、活动后汇报:(出示如下图)圆和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何区别?

3、师:(结合学生回答)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4、师:请学生闭上眼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三)理清直径、半径与圆的位置关系

1、认识圆心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对折后,打开,换过一个方向再对折,又打开,将折痕用笔画下来。

师:仔细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这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在圆的中心。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点画清楚,再折几次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所有的折痕都通过这个点。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所有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数学家

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心。请同学们也在你的圆上标出圆心。

2、认识直径、半径。

师:请同学们观察圆上的折痕,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 ,折一折,画一画发现: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

师:不错,请同学们量几条折痕的长度,看能发现什么?

生量出每条都是2厘米,每条折痕都相等。

学生小组活动发现:对折后两边大小完全相等。

师:很好,数学家把这样的折痕称作圆的直径。

师:那同学们什么叫做圆的直径。(折痕就叫做圆的直径。)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教师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强调:在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师: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什么叫作半径?

学生发现: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半径。并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半径。

3、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请同学们仔细拿出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会有什么发现?

(1)把圆沿直径多次对折你会有什么发现?

(2)同一圆中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有什么特点

(3)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4、小组活动交流发现(1) :通过沿着直径多次对折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直径都相交于圆心一点。(2)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 (3)用折,量的方法发现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d=2r,r=1/2d。

课件出示:学生的发现成果。

(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直半径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的方式。)

(四)拓展练习:

用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生活性。一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篇4

二、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购物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并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地购物,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已接触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对币值和相应的钱币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对单位与单位间的进率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人民币实体让学生来认识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

四、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认识面值在1元以下(包括1元)的人民币。

2.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珍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五、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

六、教学难点

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七、教学准备

用白板制作“认识人民币”课件;2人一组,每组准备一个装有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信封。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买东西需要用什么?

生:钱。

师: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

用白板的聚光灯演示,学生猜,教师讲解,如:这是美国的钱,叫美元;这是欧洲的钱,叫欧元;这是日本的钱,叫日元。

最后出示我们国家的钱,问: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板书:人民币。)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先一起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完成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运用经验,合作探究。

1.认一认

学生2人一组,打开信封,互相认一认、说一说。

师:都认识了吗?现在老师要来考你们啦!

用白板的幕布从上慢慢往下拉,先出现1元的图片,问学生认识吗?你是怎么认的?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提到数字1,还有上面有个字“元”,教师随即板书:元。

接下来幕布再往下拉是1角,学生回答是怎么认的,教师板书:角。

再往下拉是1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

把幕布全部拉下来,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把自己认识的指一指,说一说,不对或不完整的由其他学生补充。

2.分一分

师: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小组动手分。

学生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人民币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分法:第一种是把纸币作为一类,硬币作为一类。

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有“元”字的分为一类,有“角”字的分为一类,有“分”字的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教师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补充完板书(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第三种把有数字1的分为一类,数字2的分为一类,数字5的分为一类。

3.做一做

白板出示书本上的想想做做“1”、“2”。

学生一起来做一做。

利用白板的画线功能和书写功能直接在白板上做。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买1元的笔记本

(师:人民币有什么用处?

学生回答。)

师:人民币可以买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师:小朋友们看屏幕,这天,小明向他妈妈要了一些人民币,和小丽、小华去商场买东西(白板出示书上主题图)。

他们首先来到买文具的柜台,

女士优先,小丽想买一本笔记本(在白板上点击笔记本,出示价是1元)。

小丽可以怎么付这1元钱呢?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并操作。师提示:方法不唯一。

(学生汇报。)

教师在白板上演示,白板下面的人民币设了“拖动副本”的功能。

大部分学生会选1元的纸币或硬币,也有学生说可以拿2个5角,或者10个1角,或者5个2角等,只要学生提出其中一种教师就引出“10角就是1元”。

板书:1元=10角。

师:1元=10角。请小朋友们把它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记。

(学生读、记。)

师:谁能说说还可以怎样拿?

师:(对照着上面的板书:“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元和角的关系,那角和分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板书:“1角=10分”。请学生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记。

2.买5角的三角尺

师:接下来是小华,小华想买什么呢?(在白板点击三角尺,出示价格是5角)

小华可以怎么付5角呢?

学生小组尝试拿法。

学生汇报,教师在白板上演示。

3. 1元钱能买哪些物品

师:现在轮到小明了,他也要给自己添置一些学习用品。

在主题图买文具的商品柜里点击一下铅笔,4角;点击一下小刀,9角;点击一下活动铅笔,7角;点击一下直尺,3角。

小明想:那1元钱可以买这些学习用品中的哪些呢?能买两样吗?

学生举手回答。

师:其他小朋友说说前面同学的回答可以吗?

学生回答。

师:小明最终决定买1枝铅笔,1元钱买一枝铅笔,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回答:找回6角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元=10角,10-4=6(角)

4.去帮妈妈寄信

师:大家看,小明想起还要帮妈妈寄一封信,于是他来到了邮局。(白板出示买邮票图,点击阿姨,声音:寄往本地的信要买8角的邮票,点击小明:那怎样付8角钱呢?)请小朋友帮小明一起来想想办法。

学生小组合作拿一拿,也可以几个小组合作拿一拿,把拿法记下来。

学生汇报拿法,不要求拿全,作为课外作业。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习: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习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平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国旗、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篇6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二、技师学院计算机任务教学及任务设计分析

第一,计算机任务教学的含义。计算机任务教学主要是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指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且要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1]第二,提高计算机任务教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首先,在开展计算机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造,为学生营造出愉快、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会不自觉地得到积累和掌握,也就实现了开展情境教学来完成任务教学的目标。其次,在计算机教学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方面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适应,确保计算机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计算机任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教学任务和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向性,切不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学的目标,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基本要求。[2]

三、计算机任务教学模式中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转变计算机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先进的教学观念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技师学院要转变计算机教学的概念,确保计算机任务教学模式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当前,技师学院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将先进的教学观念融入教学中,但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偏离了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根据教材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独立地去操作完成,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第二,确保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及实效性,若是不具备这三个原则,那么必然是一个失败的设计,而要满足设计的这三个原则,就必须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使教学任务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现实需求。在具体的任务设计上,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中喜好和发展需求,保证任务的设计在满足学生需求时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自主的探索思考,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份主题宣传材料,具体的样式由学生自己来设计,不能够偏离主题,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利用所学的Excel软件来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Excel软件的操作流程,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时候可结合当下流行的学生们关心的实事,来进行任务设计,不仅方法计算机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创造力,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四、结束语

在应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计算机教学观念,确保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地发挥出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曹志金 单位:郴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西伟光.技师学院计算机任务教学之任务设计探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17.

篇8

1.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所谓任务型教学,即以具体任务为学习的出发点,以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为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实施达到完成任务取得学习成果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拓展为学生互助、互动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说,传授式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圆心环形结构,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则呈现出了网络式结构。尤其对于化工专业而言,教学过程中常常离不开实验,如何将实验转化为任务,如何将化工英语与日常英语相结合等问题,都更加需要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辅助教学。

2.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思想即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建立起更加真实的交流环境,帮助学生体验在社会活动中语言的运行规律,从而避免了课本中的书面语与实际生活中的日常用语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们体会到语言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跳出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局限性,以表达清晰、理解无误为直接目标。

3.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任务型教学的制定过程中有些基本的原则需要教师予以关注。遵照这些基本原则开展的教学活动,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思考学习语言的真正乐趣和目的。

3.1材料的真实、准确。任务型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需要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英语文化的特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改编一些传统的、耳熟能详的故事,或是近期流传较为广泛的案例、趣闻,既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又能激发他们表达欲和讨论欲。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多采用一些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但前提是材料要完整、真实,并能准确反映出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不能凭空想象。

3.2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择与学生水平接近,并能对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产生促进作用的对话模式。学生主动的在任务过程中思考、揣摩,举一反三,通过任务的完成,真正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如果任务的预设过高,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或恐惧心理;如果预设过低,会诱发学生形成死记硬背、应付形式的毛病。

3.3任务的设计须符合课堂实际。受现阶段我国国情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限制,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设计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教师需选择更适合在小环境下开展的任务形式。但需要注意,模式可以简化,内容和要求不能简单。必要的话,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并在不同班级之间进行交叉排练。

3.4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也是现阶段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例如,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聆听英文论坛讲座,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多与外国朋友接触、交流。

教师要学会多方面利用素材和道具,并鼓励学生共同制作和开发,使制作过程本身也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例如,在可操作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大型的任务模式,以班级甚至年级为单位,开展实验轮演活动。教师可给定实验的范围和基本的模式,由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方案进行自主选择,最后,用英文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

3.5教师要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仍然期待教师能够把要掌握的知识点清楚、明白的写在黑板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适应并融入到任务中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的与传统学习模式相结合。可以把本次任务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标标准在课前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6要保持任务的连贯性。任务式英语教学并非是指在某一节课中固定或随机穿插一些情景对话,而是真正要求学生用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这些任务必须具备连续性和贯穿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整个学期甚至年度的教学安排,并让每项任务之间尽可能多的互相关联,同时与课程的难易程度相匹配。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形成一系列有梯度的任务模式。以实验为例,每一个小实验的结果都与最终的任务息息相关,并促成终极实验任务的完成。这种环环相套的设计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一步步紧跟教学计划的兴趣,并引领他们由简入深地掌握知识。

任务式英语教学目前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展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这说明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和条件。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接受、甚至欢迎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过久,学生和教师对于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的摸索。

参考文献:

篇9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坚持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农村建设的明确指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在社会学视角在,打破传统的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把社会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合理利用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专业技能、政治法律修养及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总体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自身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地区经济健康稳步发展[2]。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61亿人,乡村人口是6.30亿人,占总人口的46%左右。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农村人口增长仍然是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总体的现状是:第一,农村人力资源级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基数以及增长速度太快,人口数量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带来人口资源红利的同时,农村人口问题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负担。第二,人口总体质量不高,素质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为文化素质比较低、劳动技能 低、身体素质比较差,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即使具备劳动力的村民具备一定的初级教育文化,但农民的职业劳动技能还是不足。农村科技素质高的人才非常缺乏,同时许多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技术已经明显落后于时展的需要。第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年龄、农民知识、地理区位、产业布局、男女性别比等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结构失衡变化与失衡的困境。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等到大力推广。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依然呈现出许多问题。

1.政府认识不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比较淡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更多地是将发展重心放在企业的引进,农村基础建设、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注比较少,与此同时,农民自身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学素质等都比较差,传统小农意识比较重。由于政府在制定政策上的不重视,相关制度、保障政策和措施不能有效的执行,农村青少年辍学或毕业后限制在家是常有的事情,对人才的浪费造成很大的影响。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竞争力严重不足,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民教育投资、职业技能培训与初级医疗保障方面。农村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投资要远远小于城市基础教育投资,导致农村的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此外,在农民初级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看病的需要。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在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职业技能方面无法达到工作岗位的的特定要求,还有就是与其他人比较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规则下没有竞争优势,农民的竞争力严重不足。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脱离实际,缺乏有效机制。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当地部分官员仅仅是为了完成政绩或者是为了场面。做了一些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正真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地方财政投入和,教育事业的投资与发展、农民社会保障体制等等客观环境要素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化、体统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社会学视角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纵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已有研究,该问题已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慢慢由感性走向理性,这必将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下面将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具体方法:

1、运用场域理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农民地域环境的不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有着不同的开发场域。根据场域的理论特点,每一个场域具有区别与其它场域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使社会学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了综合性、具体性的特点即:关注不同的场域,分析出不同开发场域中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因素,从中发现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3]。因此,社会学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场域关注,是关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如:农民的受教育、农村文化环境、农民收入、农民思想观念等相关具体问题。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

2.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人力资源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解决“三农”的视角出发,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置于我国体制转型背景之下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学者研究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从人力资源视角下,导致不能从多学科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此同时必须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置于我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要与时俱进,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构建一个关于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框架和开发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从而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3.从政府、农民个人、中介培训组织三个层面对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目前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政府肩负的责任太多,同时政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有限,所以不能有效的开发。现在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必须构建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定量论证农民个人能够承受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费用的能力,相对财政能力而言,政府提供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能力如何,从而,从总体上判断目前已经具备建立哪一种模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21-02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养和技能,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端正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普遍得到了国内外各理工科院校的应有重视[1]。各高校由于学科、生源、师资水平的差异,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评方式上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方法,各高校都有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大学物理实验课在构建理工科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一、我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的发展现状

新疆大学各理工科院系的公共必修课中都开设有大学物理实验,该课程的承担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于2009年。中心现有专职人员35人,其中教师28人、实验技术人员7人,职称结构教授6人、副教授14人、高工1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物理实验中心现有六个基础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材料物理实验室、光学光电子实验室、计算物理实验室、离子束与核物理工程实验室。其中大学物理实验室包含有5个专业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热学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演示实验室),分设于本部、南校区和北校区三个校区,共有实验仪器2421套(台件),每学年可满足全校约6000名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新疆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建设者。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通识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因此,要培养顺应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通过长期的实验教学和改革的实践,凝练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根据新疆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学院确立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针和“加强建设、锐意改革、注重特色、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以加强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通过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将我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成为新疆地区领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使之成为新疆地区辐射面最广的物理实验教学示范基地。按照这一目标,目前学院在国家高校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资金支持下,在校院两级领导的长期关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以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要求。

二、我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

(一)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硬件办学条件的建设

新疆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虽然通过一代代扎根边疆高教事业的物理教师的不懈努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同类高校相比,与服务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大学物理实验课在办学硬件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有必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快硬件办学条件的建设和实验人才的引进,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疆大学各理工科专业又快又好发展,并辐射和带动疆内其他高校进步。新疆大学大学物理实验室目前承担的课程包括:(1)面向新疆大学所有理工科院系非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大学物理实验I和II,每学年约5600名学生;(2)面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和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物理实验,每学年约300名学生。近年来,通过新疆大学“211工程”建设经费支持,大学物理实验室具备了开设各类实验项目48项的硬件办学条件,其中基础性实验36项(包括预备性实验12),综合设计性实验12项,并根据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发展动态和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不定期地对力、热、电、光实验仪器进行更新换代,并由实验员和相关实验教师对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进行全程跟踪验收,以保证实验仪器能满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客观需要。此外,基于新疆大学生源结构多样的特点,近些年学院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姬秉正、艾尔肯・阿不列木、武宝山、凌海秋老师先后组织编写了三部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对人性化培养新疆大学各民族生源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实验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软件办学条件的建设

新疆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除了办学硬件方面仍需改进外,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评方式等方面与高水平高校相比也差距很大,有必要大力引进实验人才,大刀阔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原创驱动发展的创新能力竞争,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渊博、眼界开阔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引进了一批取得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让其加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这大大加强了我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其次,需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支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以应试教育主导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为例,虽然在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构建和逻辑运算能力训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教育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原创性思维过程。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归位于教育的本真。教育除承载着心灵的净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引导人们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因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评方式全过程中都需要注重以人的原创性思维培养为目标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基于该教育教学理念,学院在现有的仪器设备基础上有必要完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转动惯量的测量、声速的测量、霍尔系数的测量、电阻率的测量、电容的测量、热容的测量、库仑定律的验证、毕奥萨伐尔定律的验证、电磁感应定律的验证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不论是在深入学生对经典物理理论的理解还是在对构建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院基于目前现有的预备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还将逐步淘汰实验内容中过时的或过于简单的实验内容,扩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优化各层次实验内容的比例,构建较为完备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性教学模式,以期满足新疆大学不同生源、不同学科特点学生的多样性需求。21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在处理信息上所具备的生动性、广泛性、集成性、可选择性及高效性等突出优点,迅速在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各种领域获得广泛使用并取得显著的效果[2]。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保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头脑中演绎实验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地穿插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又带有生活气息的物理过程在实验教学内容中作为点缀和启迪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好处[3]。此外,实验授课教师还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推进实验教学的有序性和启发性有机结合,充分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及学生间的分工协作,摈弃过去注重成绩轻过程的单一考评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综合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让学生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本科生接收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它在构建大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否以尊重人的原创性为导向关乎大学生今后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潜力。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深刻意识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全方位地转变,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启发、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多为国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发展模式输送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154-02

引 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实现了普及化发展,我国的网民数已经高达8.67亿人左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PC端进步发展到移动终端,在线教育也实现了PC端到多媒体教学和移动教学的进步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与变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_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事业的改革发展,“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具有高效便捷、传播方便的特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中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互联网+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行为习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物,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其创新内涵是教育信息化与应用技术的两方面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重点不是在于学习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建设,而是如何彻底推动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主体不再是信息技术支持人员,而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这种现代产物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体,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发展,同时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使某种意义上的颠覆。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开始渗透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2016年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划,并明确了该计划的主要内涵,即互联网+教育二智慧教育,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目标。各级省市的学校单位应将“互联网+教育”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内容,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科技带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也是我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重要途径。再具体的结合途径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帮助学校建设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校园之中宽带网络普及覆盖,以及信息资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优质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良好优秀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接班人。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认知主义的程序性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程序性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实现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程序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内容从“教”转为“学”,充分发挥学的作用以及地位属性。在程序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从而获得知识,因此计算机能够成为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在程序性教学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作用知识被部分替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认知,通过新媒体技术刺激学习者的积极学习反应。但在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中,应建立教学反馈机制,从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帮助学习者建立适合和具有实效性的学习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中会存在知识符合现象,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优化分解,从而减少信息知识的超量负荷。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对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在社会之中开始了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之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已经诞生,即基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量和教学难度较大,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都促进课堂教学的进步发展。其次,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该学习模式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问题作为知识构建核心,从而规划处更具层次和实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相关教育学者将互联网教育还定义为虚拟焦旭方式,在这种虚拟的教学模式中,交换成为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质属性中来看,虚拟教学空间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连接的学习交流过程,并且这些信息的交流和互换是由人力资源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普及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推起了在线学习的热潮。由于移动学习方便快捷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从而使移动学习成为现代化教育之中的全新数字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并不是数字化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将可移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充分实现。而移动学习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移动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便捷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并且是网络传递的方式到无线通讯的转变。第二阶段之中要重视在学生通过移动技术进行学习时,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和自适应性,通过移动设备扩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以及心智模型,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最后阶段是指对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之中,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环境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学习,从而通过移动学习感受情景学习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在线学习模式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知识讲述不能做面面俱到。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在把握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将互联网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帮助学习者真实的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工作主旨。其次,互联网平台之中内容丰富且样式较多,教师可将名家讲座、视频音频等内容通过对媒体技g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并且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例如在学习面试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张晓彤讲师关于面试知识和礼仪的相关讲座视频进行播放,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人力资源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创建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下,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创建网络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以及测试题放置在班级学习交流群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全面,并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投资发展,帮扶高校创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平台之中还可以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中遇见困难可以通过交流群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求助,从而进行能力弥补和资源共享。

(三)运用实训软件和沙盘模拟补充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