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整体感知,对知识进行强有力的梳理和分类,并标出星级,让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选择
首先,复习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按星级标注,我把知识分成了六星级,比酒店多了一个级别,告诉学生五星和六星是最重要的知识,必须要完全记忆,连图带内容要特别重视,其他级别是几级就看几遍,哪怕记不住,也会加深印象。比如我在复习八下知识点时把新疆、台湾、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五副图作为六星级的图,让学生反复记背,描画,这样学生对复习内容有了主次之分,有了轻重缓急的意识,复习时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
其次,在复习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会带着学生把大字部分的重点内容再重新用红笔勾画一遍,做上重点记号,并让同桌互相监督着记背,然后我再抽查部分学生,逐步地达到我的复习目标
2. 指导学生思考,互相提问,反复记忆
在复习过程中,要达到要求的目标,复习时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对已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引导学生大胆对学过的知识质疑问难,借以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还要具体检查目标实施情况,指导,答疑,鼓励学生大胆总结,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把出现的问题列出来,再进行纠错,继而反复的琢磨、记背,进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3. 指导学生通过课件进行高效复习
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不够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提供图片,电教媒体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化的图片和资料,体会地理复习中的乐趣,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时,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每一节教学时就比较费力气,在复习时,我根据全章的内容,制作一系列电脑图片,从经纬线入手,一步一步地演示到地球公转与季节如何随之变化等,学生通过图片由静止到实际的运动,掌握起来较容易,复习课后,学生的知识也连贯了,记起来也形象多了。再如复习“天气与气候”的这两个概念时,可先放出下雨、刮风、下雪、出太阳的图片。再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天气状况?”(用阴晴、风雨、冷暖来描述),领会天气包含的因素。然后放出当地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描述当地四季一般天气状况过 渡到“气候”。又 放 出 昆 明 四 季 如 春、鲜 花 盛 开 的 图 片,加 深 对 气 候 的 认识,从而得出气候的概念。由于气候的概念从天气概念引入,很自然地揭示出天气与气候的共性和差异。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4. 指导学生科学训练,提升做题的技巧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学生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对不同内容的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一定要反复抓,然后从中更好的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另外,要重视规范性训练,必须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1 筛选试题,找出有价值的,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选择试题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浪费时间。其次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再者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另外通过做地理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类似的题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知识体系,又建立了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规范解题思路,并反思考试中出现的错误。
复习中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学生出错后,要让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另外,在平时练习中,要让学生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4.3 及时进行讲评,让学生找到自己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在复习过程中对错误及时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讲评练习、试卷时,我们要让学生互评,互相找问题,再进行讨论、提问、质疑。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不能解答的,教师进行引导、答析,一起来查缺补漏。我们在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首先有的放矢,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分类归纳,对同一类型的问题要整理出来,使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再者就是要举一反三,对于大家都有错误的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然后进行深层剖析,再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达到巩固的目的。
5. 强化地图复习,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复习时,要将地图进行分类,强化有关图文转换、地图叠加、读图填图;因为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特有的表达方式,离开地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空间地域概念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地理学科的特点也要求地理教材必须有大量的图像,才能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提高对图像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在此阶段,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特殊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以此让学生加深记忆。
分析我们每一次的地理考试题,不难发现读图占重要地位。除了单纯的读图题以外,选择题其实也包含了地图的因素,虽无图但题中也蕴藏着图,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懂得读图析图的重要性。
6. 关注最新的地理时事、关注乡土地理
近些年的地理考试题里常有反映新闻热点的问题。这类地理知识具有时事性的特点,所以我会让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也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剖析文章结构时经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却可以触类旁通。一次准备地理赛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章《极地地区》,这部分内容上过了很多次,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的方式来上。由于是赛课,如何上出新意,与众不同?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反复研读大纲、教材之下,决定从”极“字入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的意思是“顶点、尽头,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顶”般联想到语文老师经常说的线索,确定了这节课的线索式教学法。我就带着学生从“极”字入手,突出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极”,自然环境的“极”(其中地形、气候中的气温、降水、风力都是“极”),自然资源的“极”(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都是“极”),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极”。就连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不仅把“极”摆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极”,而且使板书的形状又看似南极轮廓的形状。从这次成功的使用线索教学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线索教学,大至整本书的结构梳理,小至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线索式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初中地理教学中线索式教学的细节。
一、利用教学线索,理清知识脉络
线索,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服务而设置的贯穿教学进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都感觉乱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很高兴,学生也觉得学有所获。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把本节地理课的内容梳理出一条合理的教学线索。而在日常评课中我们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流畅,层次清楚。”实际上也是评价老师是否巧妙运用了一定的线索。在地理课堂中,有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点出线索让学生跟着线索学习内容,如刚才提到的“极地地区”就是从头到尾围绕着一个“极”字;有的时候则是先按着线索的顺序上,在总结中点出线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美国》的时候,实际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内容就是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美国工农业经济发达,可以在按课本内容讲解完之后,提醒学生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America,我们把他翻译成美国,美在汉语当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说说美国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学生记得了美国好,好在哪里。除了我们学的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可以再做相应的“美”的补充。
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索,合理的教学线索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和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提炼而成的,教学线索能使教师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散乱之中显示出完整,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十分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清知识网络。
二、构建合适线索,指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中找出教学线索往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课不是语文课,不需要学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线索以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大;地理课的线索只是把地理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的途径,好比精美项链的绳子,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地理知识获得上,所以地理课的教学线索主要是由教师找出来并指导给学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课一定能有一个清晰地线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课都去找一个“极”或“美”字这样的线索。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线索式教学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思考运用合适的线索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增效”。 教学线索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教学内容原有的顺序为教学线索
教材的内容在呈现知识点的方式上有很多种,多数教材的内容在呈现时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线索,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学内容原有的呈现顺序为教学线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较多,难度偏大,学生经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材编排的线索始终是“由近及远”。七年级下册的第六章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又分为两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七章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分为四节,分别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这当中又是按照围绕中国周围从东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再到北亚(还有欧洲的一部分)的顺序;第八章的内容虽然还是在东半球,但是从空间上看离中国更远了,这是位于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这部分的四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也有一个空间线索,就是先介绍一部分在亚洲的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中东,然后是欧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从空间线索上说到西半球了,又分别选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介绍;最后一章到了既在东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极地地区。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有“中国的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编排上也有相似之处。这种有着非常明显顺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线索,要善于利用,不断强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脉络,有利于知识前后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的线索,老师不难发现,但关键是在教学中要主动地运用。
2.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在编排上是突出了本节内容的核心,围绕核心编写的教材,教师也可以以核心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达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效果,也为学生的记忆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节中东地区,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大,如果单纯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可能让学生觉得内容多而记忆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核心内容“长期的热点地区”,然后围绕核心也就是线索“热点”,分析成为“热点”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资源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都是原因,从而内容结构清新,层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核心内容即线索就是“特色旅游”,围绕这一线索,让学生学习“特色植物”、“特色动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围绕“特色旅游”这一线索,提纲挈领,过程流畅,而且学生会牢牢记住。类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章节在初中地理中还有一些,如“欧洲西部“的教学时突出“发达”,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学生认知过程为线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教学线索,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结构还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实际上也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的,教师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认的最难的内容是初一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的内容,和地球、地图两者都有关的就是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认识、掌握和区分。虽然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教学历来都是对比着上的,也是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总是会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确立了以“横纬竖经”四个字为线索,在新课教学和练习、复习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牢固树立“横纬竖经”的观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经纬度、经纬线混淆的难关,为学生初中地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八上的中国自然环境的教学,我们首先不一定上来就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可以先帮学生理清自然环境的要素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学习通常包括的几个方面:地势地形、气候和河湖;气候中又具体分为气温、降水两个方面。学习任何地方的自然环境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层次的研究各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4.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抻和创新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印度》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泰姬陵,然后抛出参观泰姬陵的一个规矩“一年四季必须光脚参观泰姬陵”,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思考这个规矩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气候在热带的特点,也对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比较零散的铁路相关的知识和铁路干线的分布串联到一起呢?我设计了一个“招聘网管”的案例,由于设计比较新颖,学生一下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当知道这个“网管”是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管理员时,便开始以此为线索,探究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铁路相关知识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误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教授同一科目,但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杂乱无章,课堂结构分散,学生思维混乱;有的课堂教学顺畅,相互联系,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不断呈现的内容让人觉得到深刻而一致的呈现。就理性而言,它很棒。为什么两位教练都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教师语言技能的差异外,主要原因是在课堂上构建教学主线存在着误区。
1.使用教材序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圣旨”,全部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上顺序是什么,就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之间关系和逻辑顺序无法很好的控制。例如,“我们刚刚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中国的国土资源政策”,它将土地资源特征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机械地划分开来,放弃了知识的教育价值,仅仅作为知识来传授。
2.以简单的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目前,有许多学校主张使用学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当然,教案中不泛有许多是优秀的,但也有许多简单的案例,在撰写学案时不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例如,一些学案重视和关注学生知识接受和技能掌握。学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完成答案;有些学案则是练习的积累,完成练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少量的学案则能兼顾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即使这样,也忽略了构建教学主线。
3.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规模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学校都在结合校情、学情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作用,机械地以教学步骤为主线,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有些课堂过分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课堂则变成了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问题的过程,导致内容价值表现不够。即使在一些课堂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也存在着基本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
二、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原则
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主线时必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循序渐进、整体统一、情境真实、学科价值。这样设计出教学主线才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课堂。
1.要做到循序渐进。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学主线构建必须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切忌跳跃,要考虑到学生为新知识接受做好准备。
2.要做到整体统一。教学主线应该能够贯穿到课堂的每一步,使其自然过渡,并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认知过程有所支持。
3.要做到情境真实。教学主线的问题情境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以激发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兴趣,避免因教学主线构建需要,创设学生不熟悉、虚假的情境。
4.要体现学科价值。教学主线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功能,切忌似是而非,为构建而构建,脱离地理教学的本质。
三、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方法
1.以情况为主线。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和学习得以实现。在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情况是“旅游”,这与地理学的特征是分不开的。除了旅游作为一种情境外,你还可以设计许多新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八下内容“青藏地区”,可以用韩红唱的“天路”的歌曲来导入,暑假期间,有几个同学想去青藏高原进行研学,如何安排衣服、食物、住所和交通。为什么?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从青藏高原气候、农业、民俗和交通等自然环境考虑问题,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构建巧妙而有吸引力。
2.以空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需要了解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要了解初中的区域地理内容,有必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特点。在了解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进而了解区域与区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黄河治理与开发”一课中,以空间为主线,介绍划分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的情况以及上、中、下游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之间都有什么样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以时间为主线。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和传承的。这就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垂直发展中的及时继承,用时间序列来理解和认识地理事物,会更全面地了解变革过程和发展趋势。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即过去——现在——将来。例如,在“北京”一节教学中,时间则是教学的主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有什么职能?它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它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将来以“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为目标。本节课以时间为主线,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以逻辑为主线。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个显着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教学主线,并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点到点、点到线、线到面知识网络。例如,在“西双版纳”教学中,我创造了一种学习情境。通过西双版纳旅游视频播放和照片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魅力,然后让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以及产生丰富资源的原因,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存在着什么样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将设置问题作为主线。七年级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普及基础地理知识,如“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气候”等。这些内容不好设置情境,但可以以问题设置主线。例如,在“海洋的变迁”一课中,我以“幽灵岛的诞生和灭绝”进行导入,询问为什么幽灵岛若隐若现?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进行了讨论。此时,教师没有给予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和学习海洋变化。学完本课后,学生自然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
6.将活动操作作为主线。实践操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教材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做一做”,不仅可以消化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使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使用橡皮泥制作地形图案,进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活动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流程是“准备——指导——制作 ——评价。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制作用品,课上教师制定要求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最后是展示、评价和总结。学生在制作活动中,要掌握好经纬度线以及地球结构的分布。
7.以学习方法为主线。(1)综合分析的主线。地理学的总体原则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一定时,其他要素与之相适应。因此,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并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全面了解它。例如,“干旱西北地区”的主要因素是深居内陆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和河流以干旱为主。(2)比较的主线。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要素和特征,了解地区差异和规律。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地区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经度和纬度”就长度、度数和指示方向上进行比较学习。(3)读图用图的主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例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主要通过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来学习整个气候类型,并通过读图来归纳进行教学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科学教师大多对课前作业不是很重视,或只让学生准备上课用到的器材,而对学生的课前探究缺乏系统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动手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前的探究准备,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提高科学素养的探究活动。
一、“课前作业”及其作用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先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和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这类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把握下一节课内容的主要脉络,也可以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
“课前作业”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它的作用是多元的。通过完成课前作业,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1.扫除知识障碍,促使知识系统化
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地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通过课前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前作业就是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探究的课题,并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形成观察、发现、提出、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
二、“课前作业”的设计原则
课前作业是一项学习活动,同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一样,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前作业的引入,其核心之一是要让学生切实从受教师控制的“听讲”、“记笔记”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因此,课前作业的设计的原则是:
1.低入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降低起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设计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设计这样的作业:在家将食盐、蔗糖、味精、面粉、胡椒粉、植物油等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的多和少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会非常深刻。
2.指导性原则
课前作业的布置必须是下一个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必须在作业中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课前作业可以是下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
3.趣味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书面的、调查的、实验的、实践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4.开放性原则
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据课文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三、课前作业的案例与分析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就课型来说,常规科学课的课型有:新授课(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实验课、练习与讲评课、复习课。课前作业应根据不同课型的特征来设计。
(一)设计阅读型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就是将书“看一看”。“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发现疑难问题。如果是一般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出来,看不出什么东西来,设计课前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案例1.《杠杆》课前作业:(物理课)
1.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什么是杠杆?
3.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4.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至少5个属于杠杆的工具。
5.利用这些杠杆进行工作,并说出使用该工具的好处。
6.试着找出其中一个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分析:本课前作业遵循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让学生先是自学书本,获取杠杆的新知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不仅加深了杠杆的理解,又使新知识得以内化,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把基础知识解决在课前的思路更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懂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科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设计观察调查型作业――丰富储备
这里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案例2.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植物》课前作业:观察你周围的植物(生物课)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或农田里的一个地方,例如,教学楼周围、学校花园、农田等。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留意在树荫下、墙角边等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注意:爱护一草一木。)
2.选择4种你熟悉的植物,对它的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和所生活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描述,最好将它画出来或用相机拍成照片,向班级同学介绍。
3.调查表:
分析:学生在学习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之前,已经知道一些生活中的植物,但仅仅停留在一些植株的外形上的了解,而对其器官上的比较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该课前作业通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拓宽了学生的课堂空间,利用课前的观察实践,学生学会对玉米、大豆等一些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分,引发学生需要根据植物特征进行分类的思维,达到“培育新知识第一条根”的作用。
(三)设计操作型作业――感知表象
我们往往认为实验最好在实验室做,并与课文同步,事实上有不少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外做,并且可以提前。操作型课前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案例3.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六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前作业(化学课)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每个学习小组10张pH试纸和一张标准比色卡。
(1)测定牙膏、肥皂水、汽水、淘米水、牛奶、唾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在书本表格中。
(2)测定本地土壤。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做。
(3)根据所测定的物质的酸碱性,将物质进行分类。
分析:本节知识的课前作业是利用学生的好奇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首先学习物质酸碱性和PH试纸相关知识,然后诱发学生利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课前作业为“科学探究”和总结归纳物质的分类做了铺垫。
四、复习归纳型――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型作业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归纳章与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递推法、包容法、比较法等。
案例4.《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专题复习的课前作业:(复习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O2、H2、CO2,(1)请画一个你最熟悉的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2)写出一个该发生装置所能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式,注明反应类型。(3)总结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4)思考:如何将加热氯酸钾的发生装置进行改动,使之成为H2还原CuO的装置?
分析:本课前作业由于是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的装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切入,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稍弱的学生对作业中的前两个题都能完成,对第三题也能总结出一些类型,而能力稍强的学生对第三题的类型总结的比较全面,并且对H2还原CuO的装置也进行了复习。
通过该课前作业,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基本内容的温习和重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知道有多少?理解有多深刻?难点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作业,可以有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集中在难点问题,总结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等,思维就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了在复习课中面面俱到的炒冷饭的做法,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五、科学探究型――激发欲望
探究实践型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5.浙教版八下第二章第五节《CO2的性质》课前作业:(实验课)
如何从雪碧或可乐中制取并收集CO2气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作为学生回家的课前作业。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雪碧实验。
班级实验者:实验合作者:
情景:可乐、雪碧等是我们在夏天常喝的饮料,在打开这些饮料的时候,你仔细观察过吗?你知道这些气泡内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利用雪碧进行实验,来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实验目标:1.自制气体收集装置:将同型号的矿泉水瓶对剪,上半部分剪口对接并用胶带纸粘紧,如图所示。
2.用向上排空气法从雪碧中收集气体。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器材:雪碧,曼妥思,澄清石灰水,火柴,吸管,气体收集装置,空矿泉水瓶。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将半瓶雪碧倒入空矿泉水瓶,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______(有、没有)______(少量、大量)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2.将曼妥思放入矿泉水瓶中,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3.用扇闻法闻矿泉水瓶口的气味,闻好后,及时盖上瓶盖。
现象:该气体是______(填气味的有或无)。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1:常温下,______。
实验二
打开矿泉水瓶盖,将火柴点燃后伸入瓶内,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归纳:该气体的性质2:______。
实验三
1.收集装置的上下两个瓶盖拧开,然后将它连接矿泉水瓶口,过一会儿______,则表明已收集满。将收集装置的上下两口用瓶盖盖好,放在桌上。
2.将收集装置的一个瓶盖拧开,向其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瓶盖,振荡,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3.用吸管向剩余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从雪碧中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有______气体。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3: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将5颗“曼妥思”脆皮软心糖放入一瓶静置后打开瓶盖的1.5升雪碧瓶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1.在嚼曼妥思的同时,可以喝雪碧或可口可乐吗?请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2.你还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利用雪碧来制取CO2?
分析:教师从学生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和“曼妥思”脆皮软心糖入手,借助已经具有的科学知识,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探究都做相应的学习诱导,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探究情景。
纵观整个课前作业的设计,其设计主线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检验等。不仅让学生在课前作业中学习了有关物质的性质,还初步学会了对物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育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问题等情感。
以上案例充分地说明了初中科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
总之,科学学习中通过“课前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作业展示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给学生指一条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范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一、 问题提出
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持续有效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与依据。而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思维的重要环节。7―9年级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达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用口袋装知识”的被动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研究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外作业却是一个不被重视的环节。很多课外作业的编写与新课程理念并不相符,主要表现在课外作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这种作业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出学生在数学感知、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转换、数学记忆等方面都存在认知差异。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同时又要尊重个体,让每个学生都从作业改革中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想到了自选商场,教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类似“超市式”的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由的选择,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选式”作业也可称“超市作业”,是指像购物超市一样,让学生在所设计的作业中选取适量自己所喜欢做的,又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作业。
二、“自选式”作业设计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作业设计应遵从的原则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明确作业的目的和要求;作业量适中,有弹性,因学生不同学生能力而异;题型有典型性,代表性,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材施教(1999版《辞海》)。而“自选式”作业设计应遵从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更要突显自主性和层次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强调:“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所以,“自选式”作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
三、“自选式”作业设计的实践操作
(一)自主选择作业
这种方法一般适合新课教学阶段。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份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即有思维含量,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难的是要学生能主动的进行选择?如果作业设计出之后,是被动的让老师规定哪些学生该做哪些作业,哪些学生无需做哪几题,这样不仅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一不小心还会伤到学生的自尊,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会无意中滋生了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抄作业现象);如果想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选择,又能选出适合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作业,那么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又应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能及时主动的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让学习数学的热情不断的得到提升呢?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等待解决。思来想去,总觉得很矛盾。不经意间发现幼儿园教室里激励措施,教师用不同数量的来奖励幼儿每天突出的表现,而幼儿也会为了一颗而努力表现更佳。为能适时的鼓励学生,在此不妨学学幼儿园的做法。首先,在课堂练习中设计“自我评价”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本环节的参与和表现情况及时的作出自我评价,这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同时还能及时的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并作出适当的调整。然后,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及时的检测出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课后作业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如此一来,学生便自然而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的选出适合自己的作业来巩固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了。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堂练习
温馨提示:
为了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请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在下面的练习中及时做好自我评价,以便最后统计.
动手操作(一)
你能快速、准确的记下你所听到的电影票中信息吗?
意图: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本题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之中。让学生为达到游戏过程中“快”和“准确”这两个要求,将具体信息抽象成一对实数,逐步形成了“一 一对应”的配对思维,而这一数学思维在函数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加以修正,并指明隐含其中的条件(排在前,号在后)要事先说明,学生便在游戏中掌握了确定平面上物置的一种方法---- 有序实数对定位法,体现了数学中的“形数结合”。
自我评价:本题记对一个得1颗,看看自己得了______颗
动手操作(二)
按上图提供的信息,①请你用有序实数对定位法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②老师报一个有序实数对,请相应位置上的同学起立,看谁反映快。
(规定: 列号在前,行号在后)
意图:该题通过“反应大接龙”的两个游戏,将“有序实数对定位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一正一反两方面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有序实数对定位法,体会到该法定位时事先说明的重要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而一般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比较习惯正向思维,而易忽视逆向思维。而很多时候在解题顺向困难、繁琐时,往往逆向思维可以另劈蹊径。通过该游戏,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数对与平面内一点)。
自我评价:本题做对得2颗,看看自己得了______颗
……
通过课堂练习的几个环节让学生统计自己的收获(得了 颗)。
自己对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加______颗(一般加3颗良好加5颗)
本节课总共得了______颗
对自己的表现:A 满意 B 较满意 C 需要努力
(温馨提示:大于25颗为A,大于15颗小于25颗为B,小于15颗为C)
课后作业
温馨提示:你有收获是我们的期望,为了能让你从课后作业中照样能有所收获,对于课后作业的选择,老师想给你以下建议:若你的课堂收获15颗以下的,可选择A档;若在15颗到25颗之间的,可选择A和B档;25颗以上的,可选择B和C档。当然以下作业你可自主选择,相信自己一定行。
【分层训练】
【A档】该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它主要来源于作业本和课后习题的适当调整(基础的题目较多,起巩固新知的作用)。主要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信心、认知水平较弱的学生。
1.填空题:
(1)若B地在A地的南偏东500方向5km处,则A地在B地的 方向 处。
(2)如右图是小明的一张“脸”,他对同学说:“我用(1,3)表示图中左眼的位置,用(2,1)表示嘴巴的位置。”则图中右眼的位置可用 表示。
2.选择题:
(1)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位置的( )
(A)影院一楼的座位是4排7号。(B)某市位于北纬30度,东经120度
(C)一只风筝飞到距A处20米处 (D)甲地在距乙地正东方向45千米处
(2)如左图如果规定行写在前面,列号写在后面,则A点表示为( )
(A)(1, 2) (B)(2 ,1)
(C)(1 ,2)或(2 ,1) (D)以上都不对
(3)如上图小正方形边长表示1km,点A相对点B的位置表述正确的是( )
(A)北偏西450方向 (B)南偏东450方向
(C)北偏西450方向2 km处 (D)南偏东450方向2 km处
3.试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图中各点的位置.
4. 某船从A港出发,先向正东行驶3千米到达B港,再向北航行3千米到达C港,求船只相对于A港的方位和距离(请画出示意图说明).
【B档】该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包括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它主要来源于课后课外作业和相应的指导训练题,针对的是大部分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1. 用1,2,3可以组成有序数对______对
2. 如图的棋盘中,若“帅”位于点(1,-2)上,“相”位于点
(3,-1)上,则“炮”位于点__________.
3.某阶梯教室共有12排座位,第一排有16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若每排座位数为m,排数为n.
(1)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根据上表写出每一组有序数对(n,m).
(3)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m=___________.
4.如图是某市部分地点的简图,已知文化宫在D2区,火车站在C4区。
(1)请将A、B、C、D、E及1、2、3、4、5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2)在B4区有一商场,请在图中标出商场的位置。
【C档】C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智力训练,提高题(它包括综合面广,灵活程度深,创新意识强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来源于课后和相应的指导训练中号题或教师的自编题,变式题,针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B档的基础上,再完成C档,不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饱,而且还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如右图所示是某市春季一周的日最高气温变化图,试结合日最高气温的升降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星期二的最高气温记作(2,8),则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的最高气温分别记作什么?
(6,18)表示星期几的最高气温?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本周内,星期几的最高气温最高?由于冷空气的影响,哪两天日最高气温降幅最大?
2.根据以下条件,在下面的网格中标出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25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100米;
小敏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3.请选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比例尺,画出你家相对于你们的学校的位置,(作出示意图加以说明)
作业中出现了填一填,选一选,还有画一画等作业呈现形式,改变了传统作业形式单一的弊端。同时在作业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弹性”,可充分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由地选择,不仅让学困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还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使其“吃得饱”,更让一般的学生“吃得好”。学生都能自主的控制自己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自己能解决和自己愿意解决的问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学习的成效更为突出,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二)自主推荐作业
这种方法通常用在章节或期中、期末复习阶段。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的选择伙伴,形成一对一互助组。其次,根据合作伙伴的能力水平进行推荐题目,一般要求题型为五道填空题,五道选择题,五道简答题,题目主要来自《作业本》和《当堂练》并以试卷形式推荐。然后,互助组内交换解题,互相批改,纠错。最后,集体推荐,通过实物投影,将本组内觉得好的题目向大家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学生要完成这一过程,必定会主动的去做题,看题,找题和想题。同时自己找的题编成了试卷,用来考察同伴,就特有成就感,由此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当同伴解题遇到困难或者答错时,同组成员间,或组与组之间共同讨论,相互启发,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充分体验到思维、交流、成功的学习过程。同时有顾及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组内成员学习能力相当,因而推荐的作业也可适当的放低,可选择更为基础的作业。这样一来,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缓解了他们各种精神压力,不同程度的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设计作业
在新课,复习课中都可运用。教学中可渐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很多题目是怎么变化而来的,可以将已知中的部分条件与所求或所求证的结论互换,设计出新题;也可条件不变,改变结论;结论不变,改变条件等等。
例如:浙教版八下6.1矩形的作业题A组第3题:
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M为BC的中点,求证:AM=DM
尝试让学生根据该模板自己设计作业:
学生一:题中条件不变,要使A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还需添加一个什么条件?
学生二:矩形ABCD的面积为482,M是BC上的任意一点,求AMD的面积?
学生三:矩形ABCD的周长是48,M是BC的中点,且AMDM,求矩形ABCD的面积?
学生四:矩形ABCD的面积为482,M是BC的中点,且AMDM,求矩形ABCD的周长?
这些实际上就是变式训练,只不过现在的变式不是老师给出,而是由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本题不变的就是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变条件,改结论等),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从设计的题目中任选两到三题作为当天的作业。一贯是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现在自己设计题目也可作为作业,让别人来解。角色发生了改变,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那主动性和趣味性就不言而寓了。不仅如此,学生在设计作业的同时,一定会考虑设计的作业是否正确,怎么解,这样一来,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学生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主的选择设计问题的难易。这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效果与不足
“自选式”作业设计从自主选择作业,自主推荐作业,自主设计作业三方面对作业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通过实践研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
1. 面向全体,促进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研究从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突破口,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设计出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2.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提高了学习效率
“自选式”作业设计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真正起到了“轻负高质”的作用。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避免重复的机械去做自己早已会做的题目,可以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知识性更集中,思维能力更强的题型之中。而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无须去做自己连题也看不懂的作业,只要选择最为基本的作业完成,如还有余力,则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提高,即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又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无须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作业而受老师批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抄作业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对于中间力量的学生则同样可自主的选择部分作业扎实自己的基础,部分作业进行适当的提高。如此,便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作业,同时也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3.提升了研究者的数学教学素养
在研究中,老师既要研究学生也要研究教材,每次作业设计老师都需要参阅大量的教学资料,以学生学情为依据,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在实践中,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与总结,一年多了积累了大量的作业设计与教学素材,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是研究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通过作业的自主选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当教师问及“根据刚才这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你是出题者,你还可怎样设计?”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激发,部分学生还感叹说:“原来数学作业还可让我们自己出…”。如果在章节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当你发下16K白纸让学生以试卷的形式自主推荐作业时,那认真劲绝对不亚于老师。尝试几次之后,发现表面上似乎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能向老师安排复习的那么快,但效果绝对不亚于老师讲。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而对于复习课,学生的讲和参与无疑是更有效的。实践之后了解绝大数学生还是喜欢这样的课外作业形式,不仅仅是作业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业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自选式”作业设计仅仅从上述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自选式”作业的设计还需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选题上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想想这过程中的工作量,并不是在当前教学形态下,依靠一线教师个人力量所能承受的。除非能利用团队的协作精神,充分利用年级备课组力量,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分章布置任务,最后达成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