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5: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前言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这种模块式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在高中排球教学改革过程中,排球模块课的推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为初中排球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是否也适合初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效果如何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排球模块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实验与调查研究,论证了模块教学在初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校初二年级参加排球模块课学习的初中学生72名与参加传统排球课的初中生72名。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询了有关模块教学的论文和材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理。
2.2.2 问卷调查法:访问了有关专家,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10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表明问卷所列问题能够或基本上能够反映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2.2.3实验法:对沛县五段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36学时的排球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质调查,并均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排球模块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
2.2.4 数理统计法:对有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表1 选排球模块课与传统课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表
立定跳远(米)
36M横向移动(秒)
纵跳(cm)
排球模块
X=1.75±0.16
X=19.2±3.42
X=42.3±6.78
排球传统
X=1.76±0.12
X=19.18±2.86
X=42.7±5.29
P
二、本科生导师介入下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探究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一、英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的主要特点1明确课程考核目标,注重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英国高校将学生的实践和思维作为重点内容,会制订详细的《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考核目的、论文的写作规定、考核时间、作业的规范格式及考核标准、评定等级等各方面都有所规定,并要求学生针对此方案做出相应的个人学习计划,课程考核对学习的指挥棒作用开始体现,课程考核目标和课程学习目标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就能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期,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2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及细节化
英国大学考核的方法有很多种,实地调查(Field Trips)、陈述展示(Presentation)、论文(Essay)、测试(Exam)、报告(Report)、作品集(Portfolio)等,英国高校的闭卷考试比较少,题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需要死记硬背。大多数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正确的答案,其中以论文和报告为主。
论文的撰写水平和最后的期限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英国的诸多高校中,如剑桥大学学生一旦考试不及格是没有补考机会的,有课程不合格就会被开除,这种几近残酷的学习过程迫使学生必须全力以赴。除此之外,英国高校实行的导师制,学生除了上大型讲座课、小班讨论课之外,还可以和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这就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阅读大量书籍后,撰写出来的论文才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和导师进行探讨,从中得到建设性意见,让自己有所成长,而这篇论文成果自然也就成为最终考核的考量因素之一。
3考核的连续性
英国的大规模考试不多,一周平均要撰写1~2篇论文,再加上对论文高水平的要求,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紧张的模式,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各种考核模块也应接不暇,更催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课程考核的等级划分
英国大学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不是采用百分制,而是采用等级制(6个等级),即:A(相当于百分制的70分以上)、B(60~69分)、C(50~59分)、D(40~49分)、E(30~39分)、F(30分以下)。D级以上均为及格。英国大学的观点,成绩评定不宜过于细化。
5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英国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中国教师不同,英国大学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选取案例―理论探讨―讲授主题―调查分析―内容梳理,学生自主性强,教师仅仅是引导。英国大学的课程考核不是考查学生记忆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1考核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主要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核以试卷考试为主,形式为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问答、名词解释、计算题、选择题等,学生获得高分要记忆很多的知识点,这使得很多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式复习。这种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考完了就什么都不用看了,更不会反省和思考。
2考试命题和阅卷环节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许多课程是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一般根据自己所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命题,这就忽视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命题,导致范围的覆盖面较窄,灵活性不强,阅卷也比较简单,虽也有平时成绩和作业相关因素的考核,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全面素质的考核仍待加强。
3缺少诚信度,导致考核成绩出现“信任危机”
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各样的“分数”成为影响大学生选干、评优、入党等的重要因素,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和考核有功利化倾向,绝大多数学生为取得高分,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观点。
三、结论和启示?
(一)完善考核方案,细化考核标准
英国高校完善的课程考核方案值得我们借鉴,明确规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考核目的、考核时间、作业的规范格式及考核标准、评定等级等各方面,不仅为教师明确了考核方向,还可以提高试卷和各种考核手段的质量,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努力目标,真正实现课程考核对学习的“指挥棒”作用。
(二)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1对高职学生的考核可以借鉴英国导师制教学,因材施教
除采用开卷考试外,还可采用多种方法。以学生小组论文为例,由学生自拟题目,按照小组进行课下调研,撰写出调研报告或者论文,学生的竞争心理会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给予学生两次分别辅导机会,提出针对性意见,自然会提高论文质量。
2继续加大高职学生实践成绩的比重
按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所以在考核模式中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量因素,人文社会科学以课堂活动为主,课下调研和课外为辅,理工科以实验、实训为主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三)将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
这要求教师在试题形式上进行改革,用固定的标准答案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求异思想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试题的针对性和对试题内容的宏观把握。
(四)注重过程考核的理念
“过程考核”是一种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方式。它强调考核也是教学,考核是与教学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的,考核是教学的一部分,应该被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过程性考核强化了教学过程的控制,将考核贯穿学期始终,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动态考核。
(五)加大信息化考核力度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90后”的大学生对信息化手段的掌控非常娴熟,既然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就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优势进行全面信息化考核。
总而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吸收英国课程考核模式的优点,但是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生阅读能力现状
1.研究生对中、外文文献的阅读情况
研究生对中文文献的阅读状况:第一,对中文文献阅读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阅读数量仅仅只有800页左右,与美国研究生每周500—800页阅读量相比相差甚远。第二,研究生阅读方式呈网络化趋势,其阅读方式和资料来源都由以往的传统的书面方式转向电子化的方式。第三,研究生阅读具有功利化倾向,阅读资料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相关文献。由于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过分强调,对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在其奖学金评定和学科成绩等方面的重要影响,都导致研究生在阅读方面严重偏向于阅读自身专业领域的文献,而忽略对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摄取。第四,研究生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划。由于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专业不够熟悉,在缺乏有效规范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导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上把握不够准确,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第五,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欠缺思考,对阅读后的文献资料不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需要经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改善。
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状况,除了上述阅读中文文献存在的情况外,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许多研究生对于阅读外文资料存在消极心理,缺乏主动阅读外文文献的积极性,大多数只有在导师要求和督促的情况下才去阅读。第二,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较低,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或检索方式的不正确,研究生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三,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较差,由于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或对一些定量定性的方法的掌握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难于把握,无法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点,致使文章看不懂,同时也造成厌学和消极的外文阅读心理。
2.导师在研究生文献阅读方面的指导状况
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阅读的频率较低,时间不足。研究生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周与导师交流一次,而每次谈话交流的时间平均只在半个小时左右;甚至有的研究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自己的导师。第二,导师指导阅读的内容往往仅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对于专业外的文献指导和要求较少。第三,导师指导阅读的过程缺乏民主,与学生互动的程度不高,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3.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状况
在课程论文撰写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另一种是以小组团队形式,即指由团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在学位论文的撰写方面,一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选题、准备资料和构思、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答辩。
二、国内外高校“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具体设置和实施
国外的诸多高校,如哈佛、普林斯顿等,在其研究生培养体制当中,将“Directed Reading and Research(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些高校大多将该课程放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开设。该课程一般由多个老师形成的一个“课程组”来讲授,每个选修的学生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位老师作为自己的“课程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来完成该门课程。其具体授课程序是:导师讲授学术写作程序、学术规范确定选题-选择相应的文献(确定数量、等级)-阅读并形成笔记-文献述评-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模型、数据、结论-形成论文-考核评价。
在我国,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 课程的高校较少。最早是由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提出,并于2002年秋季在上海大学开展试点。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在其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当中提出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该项课程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本文对上海大学开设该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一定简单介绍,以便学习和借鉴。
上海大学“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程内容,要求任课老师选取约40篇在该领域近30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献。课程围绕“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研讨”这一路线展开,在课程授课方式方面,以学生讲解文献和学生集体讨论为主,老师点评为辅。此外,上海大学文献研讨课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即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求课外的提前准备和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时,该项课程采用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借鉴
首先,我国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应该重视对“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开设。一项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样,由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这时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支持对于课程实施是否成功也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做出预警,加强其思想意识,绝不能因为实施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教师之间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邀请开课效果较好的老师公开教授“如何教好指导性文献阅读课”,加强课程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反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做好制度规范。第一,将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对其专业课开展“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对经管法学科的研究生,要注重其全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改革不合理的研究生评定制度。改革当前对于公开发表文献的无形要求,重视课程的学习,提高对课程论文的考核要求;同时,可以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评定作为其导师的教导评定指标之一。
最后,改善图书馆设施建设。第一,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成立图书书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并对图书采购部门提出相关学术书籍的采购目录,以保证图书馆对学术前沿书籍的收藏。第二,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改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施设备,扩大数据来源范围。
四、“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设计实施
“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授课模式包括了课程授课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具体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课程教授”、“课程论文撰写”四个部分。
文献检索部分是在课程的前一两个课时,教师介绍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包括对“在哪儿检索”、“如何检索”、“如何对下载后的文献进行管理”等内容的讲解。关于“在哪检索”问题,老师提供文献检索的相关数据库,我国高校学生文献检索一般是通过本校的电子图书途径;针对“如何检索”问题,教师通过教授学生检索的关键字、重要的期刊文献等方式进行筛选;对于“如何管理下载的文献”,要求学生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分类及做好阅读目录。阅读目录是指针对学生已阅读好的文献,把文献的题目、作者、来源及主要的观点内容以及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做好简单的记录,形成阅读目录。
文献阅读部分,在借鉴已有的教授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文献阅读部分提出以下三项规定:第一,每位同学在上课前必须阅读下节课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由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指定;第二,每位同学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做好PPT文档,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第三,对于阅读过的文献做好读书笔记和阅读目录,其中读书笔记整理成正式发表的论文形式。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阅读能力,应该注重对“如何略读文献”、“如何精读文献”及“文献的阅读总结”三个方面的练习。在“如何略读文献”部分,研究生要做到对阅读文献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文献的标题、摘要、背景、结论以及判断文献是否与自身研究问题相关联;在“如何精读文献”练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文献研究背景、意义、具体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应用的研究方法、文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等等;在“文献的阅读总结”部分,学生在对文献阅读完之后,做好阅读目录和读书笔记。
文献讲授部分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学生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文献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文献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文献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文献,同学和老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老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文献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
课程论文撰写部分,任课老师以课程论文方式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老师可以直接确定课程论文的题目,或者老师确定方向由学生自身选题,再或者由学生以自己的文献讨论内容作为论文写作方向,结合同学的质疑点和导师的指导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可行方案,形成课程论文。通过撰写课程论文,使得学生可以对所探究的课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反思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戴佳筑,雷咏梅.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方法探索[J].研究生教育,2008(10):149-150
[2]叶志明.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33-36
[3]李红惠.硕士研究生阅读量减少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42-44
[4]邬智,孙侠,施亚玲.国内研究生阅读研究概况及思考[J].高等教育,2009(4):77-80
[5]张正,谢玲玲,熊学军.关于开展研究生阅读情况调查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36
[6]张玲.从学位论文的引文看研究生的阅读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2):36-39
[7]桑士川.研究生的读书技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6):41-43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成人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动机、需求及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多元化,使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本课题对成人护理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作出了相关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本课题调查的对象:中南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南华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成教在校专、本科学生。
(2)调查的方式。本课题采取的调查方式是发放问卷。《成人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所存在的主观问题问卷调查》是由本课题的主要成员设计,同时征求了其他几位历年担任成人护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指导老师意见后完成。主要调查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观问题。
(3)问卷的回收及统计。本课题共向中南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南华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成教在校专、本科学生发放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95.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无从下笔。此次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对其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做毕业设计(论文)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能交差就可以了,写得好坏对自己没有多大影响,所以对毕业设计(论文)兴趣不高,只有31.9%的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
(2)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有畏惧心理。此次调查56%的学生,是第一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学生眼里是不可企及的东西。还没开始写作,心里就已经紧张得难以下笔。
(3)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主要困难。为了了解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困难,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个由五个选项组成的选择题,答案可以多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是:25.3%不知怎么选题;45%不知道查阅文献;30%不会收集资料;10%不知道怎么下笔;58%难以将临床中的实践经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并总结出来。
(4)学生渴望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学方式。从对于老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方面,体现出学生还是渴望得到老师尽心尽力指导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主动和老师交流、讨论,有60%的学生希望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都能获得老师的指导。说明成人学生还是有提高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的愿望,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因此,希望得到老师的全程指导。
(5)实际的成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状况。由于课时的限制,成人护理专业学生没有安排系统的论文写作课。只有36.3%的学生了解怎样书写论文,说明成人护理专业学生很少得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指导。
三、结论
此次调查显示急需为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通过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建立和运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美;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5605
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5月,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标志着创新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的全面启动。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成功范例,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又是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借2015-201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之机,进行了实地调研。辛辛那提大学在2015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列200名[1],同济大学排名374名[2]。据2014年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报道,辛辛那提大学还位列最具发展前景和创新精神大学第三位。文章将从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对中美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基于美国高等院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改进建议,包括充分保障科研生活、改进招生模式、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注重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等(图1)。确
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总体培养思路,以“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导向,推动博士研究生参与科技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抓住质量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国高水平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基石。
一、依托全球人才流动环境,吸引并筛选优秀生源
(一)充分保障科研生活
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校早已经认识到高水平人才的竞争迫在眉睫,采用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来美国学习和研究。据调查,在美国,博士可以看作工作岗位,博士生一般都能获得2~3万/年的奖学金,是中国博士补助的7~10倍。中国读博通常会面临生活窘迫的境遇,在辛苦搞科研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赚取部分生活费这一现实问题,导致中国高校很难招
到优秀的博士生。相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博士生最大的生源国。因而,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优质的生源。毫无疑问,合理提高博士生待遇,缩小美国与中国博士生待遇差距,是解决博士生生源质量的关键。待遇提高,解决了博士的后顾之忧,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进而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
(二)改进招生模式
美国博士生招生强调对能力的考察,比起学习成绩,高校更关注学生读博的初衷、科研能力与研究潜质等[3]。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申请者需要参加全美统一考试(GRE),提交大学正式成绩单、学士学位证、英语成绩单(雅思或托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要求提交个人早期的研究经历与教授推荐信。如辛辛那提大学需要申请者提供个人陈述证明、个人简历、三封教授的推荐信、个人论文和作品集。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导师初步了解申请者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有利于导师对申请者科研能力作出正确评判,筛选出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并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
而中国博士生招生采用笔试加口试的方式,其中笔试成绩所占比例较重,而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复试时也会要求考生提交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自我评价等,但是由于缺少较统一的考核标准,加之人为主观因素等,往往无法客^全面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现有的招生模式极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急需进一步调整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弱化笔试分数的比重,强调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前期成果、研究计划、入学资格考试、面试等主方位考察相结合的择优录取方式。
二、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一)增强课程学习,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
笔者搜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课程设置计划表,并进行了分类与综合。表1列出了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2015年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名称及要求。课程要求博士生修满90学分,每门课一般为3学分。课程包括主修课、院系选修课、数学课、博士研究和研讨会。课程学习时间为2~3年。主修课18学分,数学课6学分,占课程学分总数的38%。由此可见,美国博士生教育非常重视基础理论。院系选修课要求在系内有选择地进行,强调学科交叉与连续性。博士研究58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64%,是博士生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中国博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低,课程学习时间短,比较看重。如同济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培养方案(表2)要求学生应修满1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非学位课4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课程学习0.5~1年。
在制定博士生培养方案时,应该增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课程学习时间,增设交叉学科,并建立专业化体系,推动课程和论文的双轮驱动。
(二)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
美国博士生培养方案将研讨会单独列入课程设置,凸显其重要性。首先任课教师列出几个有针对性的主题,然后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后查找相关文献和规范,做好主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汇报结束,其他学生针对该主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出疑问,由演讲学生解答。在研讨全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分。显然,这种方式改变了“灌溉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参与式教学[4]活动。博士生作为研讨课的主讲人,针对所选的主题,独立思考、层层剖析、综合归纳。此过程完整模拟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博士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研讨课等开放教学,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分析,实现参与式教学,及时评估学生科研能力基本情况。此外,建议学校定期举办座谈、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感受学术自由的氛围。
(三)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
中国博士生培养一般每名博士生配一位导师,而每位导师通常要指导10多位学生。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导致每名博士生得到的指导较少,不能及时就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美国博士生培养采用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名博士生都能得到专家们的充分指导,有效激发创新潜能。研究生指导委员会通常由导师按照博士生的课题方向聘请3~5位其他实验室的教师组成,导师任主席。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对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成果负责,包括课题方向的选择、综合考试、论文开题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等。因而,美国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能够得到指导委员会教师的充分指导和交流。
中国高校应该在坚持“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或者具有科研实力的学者为核心建立导师合作机制。此举能进一步整合组内的优质科研资源,促进科研研讨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外引内扶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推进合作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拓宽教师国际视野的需要,引进国外优质师资,有计划地选聘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及海外学成的青年学者,培养并储备一批年轻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骨干。同时,通过与美、英、法、加、日等国际名校互派教师,参加国外科研团队的研究和组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创新水平,力争形成一支创新意识强、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的一流导师合作组,提升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
将“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理工科博士生的个性发展、自我设计、创新思想的发展创造环境。按照博士生人才培养要求和博士生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每一位博士生的创新潜能。
三、加强博士生自身心理调节,明确以学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
在与美国博士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美两国博士生选择科研工作的初衷区别很大。美国研究生选择读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科研工作很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博士生是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两三年后的再读生,他们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的认识还有欠缺,有求知的激情,最终选择继续学习。他们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明确的研究目标。相对而言,中国学生选择读博,很多是因为好工作难找,想逃避就业压力。而很多直博生则是因为本科成绩好,得到了保研的机会,才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了解,也谈不上兴趣浓厚。
有关读博的初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还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这是本科生、硕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应加强自我认识,明确自身的强项和弱项,探索自己是否适合研究型工作,初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硕士生教育阶段,学生应利用学校国际合作平台,争取去国外一流大学交流的机会,如同济大学的中德、中法、中意等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指定专业合作项目及双边合作支持项目、国际会议等。去国外一流大学交流的经历往往能够开拓视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深度挖掘自己的内心,明确个人职业愿景,不盲目攻读博士学位。而对于已经步入博士生阶段的学生,也应该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访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短期访学及国际会议等。博士生参加国外访学,能近距离接触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同时,国外单纯的研究环境,能让博士生去掉内心的浮躁,明确以W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静下心来好好搞科研。
四、结语
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思路,以“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导向,经过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对比研究,基于博士生的角度,围绕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1)合理提高博士生待遇,缩小美国与中国博士生待遇的差距,只有日常生活、科研条件得到充分保障,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进而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业中。同时,急需进一步调整中国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弱化笔试分数的比重,突出强调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前期成果、研究计划、入学资格考试、面试等全方位考察相结合的择优录取方式。
(2)在制定博士生培养方案时,应该增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课程学习的时间,增设交叉学科,并建立专业化体系,推动课程和论文的双轮驱动。同时,增加研讨课等开放式教学模式,调动博士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另外,定期举办座谈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
(3)在坚持“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或者具有科研实力的学者为核心,建立导师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组内的优质科研资源,促进科研研讨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外引内扶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将“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潜能。
(4)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国际访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短期访学及国际会议等。国外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让博士生消除内心的浮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明确以学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静下心来好好搞科研。同时,近距离接触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
以上系列改革,有利于构建基于国际化的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坚信,在基于国际化的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下,中国一流大学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中国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参考文献:
[1]辛辛那提大学[EB/OL]. [2016-5-24]. http:///link?url=bP86n11IUsm7ox AvBkQgbg9oqIRkD 26NAn0YDa5Epmiro 2v4UQlz 344urRiMKOdxk 8CwhCsJiXuQPjFS 4OcgYq#3.
[2]同济大学图书馆. USNews 2015全球高校排名同济在中国位列第18[EB/OL]. [2016-5-24] http:///ia/?p=436.
[3]王力虎, 袁竹书. 中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之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 2004(3): 80-81.
[4]黄雨, 包扬娟, 赵宪忠, 杨坪. 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 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15(1): 24-27.
Abstract: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瑜伽式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合一。
瑜伽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修练法。从印度传至世界各地,它对心理的减压以及对生理的保健有着明显作用,因此备受推崇。
如今,在高校中瑜伽课也逐渐兴起,在沈阳农业大学刚刚开设的瑜伽选项课已成为多数女大学生的首选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现对开设瑜伽选项课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便在沈农更好地推广瑜伽运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现将选项课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通过检索知网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期刊等文献,搜集瑜伽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和研究,并结合瑜伽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相关研究的文章进行选择和整理,并从中了解了瑜伽教学的有关概况,为撰写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依据。
(2)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设计。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瑜伽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文献探讨的结论,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类似的硕士论文问卷,形成了问卷构架与内容,设计了十个问题进行调查。
②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在制定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特邀请了对本文研究内容熟悉以及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多年的7位专家对调宋示斫行全面审核和评定,有71.4%的专家认为比较完善,有28.6%的专家认为基本完善。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说明问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满足本研究需要。
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随机选取沈阳农业大学瑜伽项课中2013级300名女大学生和沈阳农业大学的5名瑜伽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教学前由笔者亲自发放以及收回相关问卷,所有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④数据统计法。通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将有关数据与信息归类整理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瑜伽选项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兴趣是练习者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支配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有些研究者指出,练习者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学习和接触过瑜伽运动的28名学生进行“喜爱程度”调查发现,有35.7%的学生非常喜欢,有53.6%的学生喜欢,有10.7%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普遍对练习瑜伽的感觉较好,喜爱程度较高。结果表明:练习和接触过瑜伽的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
2.瑜伽选项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美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要求。瑜伽的动作舒缓、意境深幽,有助于学生塑造匀称的体形、健美的身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正是健身实效的运动。通过练习瑜伽会在不知不觉中保持优雅紧致的身形,轻盈灵活的姿态及安静平和的心态。经调查表明:喜欢瑜伽运动的学生占86.9% ,充分说明瑜伽是深受大学生追捧的时尚运动。瑜伽有缓解压力、减肥、塑形等诸多好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讲,练习瑜伽能够让她们保持健美身段,缓解压力,释放自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身、心、智得到全面发展。
3.瑜伽选项课丰富了现用的大学体育教程。开发良好的课程资源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瑜伽这一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的时尚健身项目,作为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体育教材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注重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的需求,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的价值,既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影响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并能较好地掌握自己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颇有意义的。瑜伽选项课的教学,对现行体育教程能够起到丰富、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健身价值观的建立。
4.教师情况分析
(1)教师的学历、职称调查。在沈阳农业大学所受调说蔫べそ淌χ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人,占40%,余下的3人都是本科学历,占60%;副教授及以上2人,占40%,讲师3人,占60%。由此可见,沈阳农业大学瑜伽教师的队伍师资充足,学历水平较高,对于教授和推行瑜伽是一个良好的软件条件。当然,只以学历高低来衡量教师是否合格是不够准确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近些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势在必行的。必须参加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来不断的更新知识点、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技能以及教学能力,并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的教师,方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并能为新的教学内容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2)教师学习瑜伽的途径。沈阳农业大学的瑜伽教师主要是在定期集体备课时进行培训的。首先由一名教师参加瑜伽的教练培训班,然后集中传授给其他四位瑜伽教师,并通过音像资料、图文印刷材料学习,再加上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高及多加练习。因此,以上学习瑜伽的途径是可行且方便快捷的。
四、结论
瑜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可作为一项时尚的终身体育项目和健身运动,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和终身锻炼习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我校开设瑜伽选项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1-02
一、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表现为论文质量严重下滑,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难题,鉴于此,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取消毕业论文的建议。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应该怎样加强和改革?我们要找出问题之所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近四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实践来看,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问题,有指导教师的问题,还有学校论文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高校本科生不断扩招,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也有所下滑,加之在本科教育阶段,本科生教学主要围绕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本科生缺少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训练和前期指导,这就使得学生最后面临论文写作时仓促上阵,不知从何如手,不知怎样选题,也不知如何查资料进行写作;还有一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不知怎样把论文写作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更有一些学生,写作能力偏低,致使论文写作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充实、格式不规范。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讲,指导教师与被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之前互不熟悉,所以,指导教师往往不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背景,这样,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易与学生的状况相对接,并且,除了指导论文之外,指导教师本身还有教学与科研任务,在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一一顾及,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全面指导。另外,考虑到学生毕业在即,还有找工作等问题,教师担心影响学生的前途而不愿意为难学生。这样,在论文写作上教师很难做到严把质量关,即使论文写作不够好,也只好得过且过,将就过关。
3.论文写作管理方面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多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学期,在学生普遍没经过论文写作基础训练的情况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查找资料、写作、修改、答辩这一系列工作,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创新就更难了。况且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段时间也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忙于参加招聘,参加各类辅导班,自然不会把很多心思用于毕业论文。于是论文写作就出现了简单应付、东拼西凑、抄袭仿冒、蒙混过关的现象。而且,论文的答辩和评判工作又要求在学生毕业之前全部完成,这就使得论文的评判把关不严,也助长了学生的应付心理,认为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反正最后能毕业。
三、改革与探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状况问题严重,论文写作的结果已经严重偏离了这项工作的初衷,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论文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1.充分认识写作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普通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一方面,它与其它教学环节相辅相承,是本科生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这种结合专业方向研究问题的综合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超前的准备和锻炼。
2.加强论文前期的基础训练和指导。鉴于学生现有的情况,要在论文工作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和指导,而且要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可以增加开设论文写作训练选修课,具体指导写作方法,甚至可以把本校教师发表的优秀论文作为范例,由作者进行示范讲解;再则,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一些学术论文,使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写一些小论文。可以先从理论内容综合开始,再进一步就某一题目或方法展开应用性讨论,最后写出课程论文。对此,笔者曾在山东财经大学二年级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做过有益的尝试。通过写小论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还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或组织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就某些专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联想能力,关注热点问题,为写作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3.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模式的创新。首先,在以往的由教师提供备选题目的方法之外,还要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选题,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点,鼓励他们研究自己关注的题目,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介入或参加一部分教师的课题,或直接设立校级学生科研项目,让学生有真题实作的锻炼机会,使得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但有激发潜能、独立思考、提升学习的机会,还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写作论文过程中查找数据资料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一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工作压力,即使有学生外出短期培训或应聘求职,也不影响及时交流,从而保证了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4.对论文管理模式作适当调整。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上,若将开题时间定在大学第三学年末期更为合适。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在校期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本专业的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有相应的了解,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这时开题,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在完成后续课程的同时,可以与导师有更多的交流,写作论文的时间也会更宽松。论文的结题时间也要灵活,如果有些学生在第四学年末没能完成论文,学校应该允许学生申请把毕业论文的时间延长半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赶时间而放弃论文质量,应付了事甚至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所以,除了在第四学年末的答辩之外,还应在半年之后再安排一次补充答辩,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另外,论文的答辩工作也应精心安排,以往都是答辩小组由教师组成,答辩过程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论文答辩不仅是对学生论文考核的一种形式,对学生而言,这还是一个自身锻炼、相互学习交流、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好机会,因此,答辩过程也应允许学生参加甚至发言提问。答辩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程度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我表现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