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5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篇2

例1(2014・新课标Ⅰ卷・第6题)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思路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的关系.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有效切断了病毒V的传播途径(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相关内容),可见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节的第16页),所以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食物、空间等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反而青蛙切断病毒V的传播,这对水稻是有利的,同时水稻可以为青蛙生存提供一定空间与间接的食物,可见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利关系(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节的相关内容),所以B项错误;依据病毒的寄住可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三大类,而且病毒对寄住具有相对专一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病毒”一节的相关内容),可见植物病毒V的寄住只可能是水稻,而不会是青蛙,所以C项错误;水稻和病毒V属于寄生关系,病毒V对水稻无益并有害(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的相关内容),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知识点2:初中传染病知识在高考试题解析中的应用

篇3

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因为小学阶段没有开课生物学。所以在对初学者讲授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是学生所掌握和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初中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有的患过其他疾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初中阶段生物学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人体结构及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对于多种疾病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甚至身边就有亲戚朋友患有某种疾病,而生物学知识在讲解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渗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课本中能够渗透医学知识的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1],讲述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部分讲述时,很自然地就和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七年级下册,整册书讲述了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单元),按照人体的几大系统来编排的[2]。首先是人的由来,接着是人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是人类整体对生物圈的影响。除了最后一章外每一章都有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势联系医学知识讲授[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遗传病方面的医学知识联系自然流畅;第八单元中“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和“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三章内容就是讲述医学常识[4]。

二、生物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够与医学知识联系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2],此节内容若能够很好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从导入环节来看,课本的开始部分以医学方面的知识为问题,作为本节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这样引入:“生活中常出现意外事故,很多人因为一时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如果能够及时输血,他们可能会恢复健康。可见,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一针见血又切合实际,同时涉及医学知识“输血”。正文讲解过程中,课本的“资料分析”部分也是以医学方面的知识展示,以“医学检验科报告单”分析入手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三种血细胞的讲授更能涉及较多的医学知识。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吞噬病菌的功能,它的数量多了可能就有炎症;红细胞具有运输O2和部分CO2的功能,少了就会患贫血;血小板能够止血和加速凝血,少了会出现异常出血,多了则会出现血栓。所以医学上通过检验三种血细胞的多少为参考依据来诊断某些疾病。讲解的过程可以提问同学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患过这些疾病,让同学自己找出这些病的成因,从而加深印象。最后复习的时候也是以提问医学知识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医学知识。而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患过这样那样的病,在课堂上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一些医学常识,从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生动、贴近生活。

三、生物课堂上渗透医学知识的益处

首先,每个人都有关注自己健康,了解自身的愿望,尤其是患过疾病,感受过病痛折磨的人更想了解自身,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课堂上医学知识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需要老师强迫学生去学,而是学生自己想知道,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贴近学生了,学生自己关心了,也就有了积极性。初中学生成长到十几岁,最普通的感冒都亲身经历过,知道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就要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将生物课堂变成学生渴望知道的有关保障自身健康的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医学知识就像一座桥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凡在课堂上提到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同学就非常有兴趣,很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因为他们想知道其中的缘由。有的同学下课后还追问老师,他家的某某得了什么病是咋回事,该注意些什么,等等。可见学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渴望知道的。那么我们为何不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乐意、自愿地去接受课堂上的知识呢?

最后,可以增加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常识,对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专门讲述一些医学常识,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等内容。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若能将学生在生活中涉及的医学知识进行渗透,就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人教版,P72-75.

篇4

很多学生在没开始学习物理的之前,对物理的认识或许是各种复杂的机械工作原理,或者是高深的宇宙天体运动,从而一开始就对物理有一种畏惧和厌恶心理。物理的确包含了上述的这些知识,但是物理学习没有学生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艰难,特别是中学物理。在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接触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误会,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一、 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很多生活现象仅靠初中物理知识就能解释。很多物理理论都是抽象的,单从语言上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意思,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知识点。例如:“光”的知识点就可以和学生探讨彩虹出现的原因、眼睛近视的原因、眼镜的原理,通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熟悉、简单的现象对学生解释“光”的知识,无疑使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具体熟悉的生活现象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学生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对自尊心极强、渴望别人关注的初中生来说,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

二、 带领学生实验实践

由于之前只是在视频中看过别人做实验,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所以通常情况下,八年级学生渴望接触实验器材,亲手做实验论证教材上的知识点,他们对做实验充满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任务紧张,很多教师缩减了实验实践课程,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物理的很多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原理,还不如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真实情况。例如: 教师在讲“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讲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学生可能完全记住这些因素,有时也会记混摩擦力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这样的话,教师还不如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学生一起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比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效率更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

三、 组织学生观看与物理相关的视频

没有初中学生会拒绝上课的时候教师组织他们观看视频,特别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枯燥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很开心看一看视频。专业人员用自己的艺术手法向观众展现魅力无穷的物理知识,学生观看这类视频不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这些视频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我曾经组织我们班学生观看电影《火星救援》,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它涉及领域比较广,其中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主要讲一位宇航员由于意外被遗落在了火星上,他经历种种困难,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当然还包括少数化学和生物知识)拯救了自己。一个原理紧扣另外一个原理,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充分展现了物理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所用到的物理知识比较复杂,学生要学习了高中物理才能解释一二,但是我组织学生观看这部电影,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学会天体运动、能量守恒定律,我只希望学生可以感受物理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感悟可以用自己学会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知识。

四、 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L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这就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改后,教育部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走下“神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学生在八年级第一次学习物理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影响学生终身对物理学习的态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同,各有各的长处,教师可以向同行交流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的教学无限贴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5

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共两个教学班100余名学生。学生成绩很不理想,升级考试全乡倒数第一,分数与另外两学校相差一截,且八年级的两个尖子生王闲和另一名同学又转到濮阳去了。另外,班级纪律很差,大多数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说话、做小动作,这给老师上课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增大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下力气,用最好的方法,最亲切的语言去教书、去育人。

二、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从第5章——第20章共6章内容,主要讲授有关动物的运动、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知识。教材内容不多,且教科书中把教学内容用文字和图示同时显示出来,教师只要能按章节,把教材内容讲解出来,再让学生细心的观察图片,是不难学会的。但是部分课后习题及基础训练上的题目除设计了课本内容以外,还有部分课外知识,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教师除掌握课本知识还有掌握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课本以外的一些知识,以备学生的提问和讲解部分与课文相关但课本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平时说的学生要一碗水,教师必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本册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类型,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我国的动物资源,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的种类,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骨的构造和成分,人体运动的形成,先天

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两种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微生物的作用,人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人类健康的关系。

掌握:水中、陆地、空中动物的运动方式,跳跃与竞走的区别,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我国的动物资源,特别是我国的珍惜动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的生殖和发育阶段,性状的表现形式。

重点:动物的运动方式及运动的形成,动物的行为,微生物的作用,人的生殖和发育。

难点:动物运动的形成,动物行为的研究,食物链,人的生殖和发育,性状与遗传的关系。

三、

教学措施

为完成本学期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好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对每一节课都要认真研读,结合教学目标,搞清重点难点,理清所有知识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

搞好课堂教学,课下耐心辅导

教学中,首先搞好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本届学生程度较差,课堂教学更显重要。因此,每上一节课都要备好课,选好法,力求把知识生动、系统的讲给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细致的给以解答,直到他们学会听懂,课下要抽时间对差生耐心辅导,把他们在课堂上学不会、学不牢的东西不上去,以达到让全体学生平衡全面发展。

3、

搞好单元复习及测试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会的难度很大,即使课本上的知识理解了,遇到新的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出呢?需要及时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因此每学一单元学完后精选习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改卷后要精评讲,让

他们加深记忆,熟练掌握。

四、

教学进度

日期

周次

内容

课时

9.1——9.4

1

动物的运动形成

2

9.7——9.11

2

动物运动的形成

1

9.14——9.18

3

先天习性和后天学习行为

2

9.21——9.25

4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3

10.8——10.11

5

动物行为的研究

1

10.14——10.18

6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10.21——10.25

7

我国动物资源

2

10.28——11.2

8

复习15——16章

2

11.5——11.9

9

复习第17章期中测试

2

11.12——11.16

10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11.19——11.23

1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11.26——12.2

12

人的生殖和发育

2

12.5——12.9

13

动物其它生物的生殖

2

12.12——12.16

14

遗传和变异现象

2

12.19——12.23

15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2

12.26——12.30

16

遗传与环境

2

1.2——1.6

17

复习单元测试

2

1.9——1.13

18

篇6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一、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

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初二生物考点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

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篇7

二、试题特点:

1、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依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重视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等考查基本知识;识图题、实验题考查基本技能;试题涵盖所有学过的章节知识,考察面较广。

2、关注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科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试题强调了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问题;呼吸方面的知识渗透到家庭装修、空气污染及体育锻炼等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调查亲人的性状、转基因食品、等),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有意引领和锻炼学生学习和养成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真实情景中设中综合性问题,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科学食用胡萝卜、购买包装食品的注意事项、各种营养缺乏症的解决;列表比较归纳不同种类动物生殖方式及发育方式的异同、利用遗传图解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形影响形状的规律等),突出学生对识图能力的考查,如识图作答题;实验题中各步骤现象的变化情况及其分析等。

三、试题的结构

本次试题七年级共设七道大题,49道小题,满分100分,其中客观性题目占56分,主观性题目占44分。:

四、试题作答情况分析:答卷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

1、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说明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但仍有错误出现,如七年级的“胚胎发育的场所”、“营养缺乏症的预防”等。八年级的“人体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涵义”、尤其是“遗传图解”的书写说明错误更多。

2、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够。七年级的第七大题实际应用题中的三个小题都是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个小题较简单,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所答较好。第三小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各营养物质的作用,答案唯一,学生所答失分较多。八年级的第五题“进化树”要求学生要灵活应用学过的各类生物的特点及在进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失分较多。

3、探究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第六题实验题“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一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所用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这个实验。由于生物是非中考学科,很多教师都不愿做实验,既操心又费力。因此本题失分较多。

4、读图、识图分析能力差。七年级第四题识图题、第六题实验题;八年级第五题都有图,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读图、识图分析能力差。

5、分析归纳能力不强。八年级第四题填表题要求学生将不同种类动物生殖发育特点归类,并填到表格中,由于学生这方面能力不足,失分较普遍。

6、八年级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理解、遗传图解的训练不到位

不到位,导致遗传图解的错误,失分较多。

7、另外,学生答题的书面语言不够科学准确(分析说明题、识图作答、实验题、实际应用题),也不同程度造成失分。

五、教学启示与建议

从试卷分析来看上,可以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多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把理论问题置于鲜活的实际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或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注意多模拟生活实际活动,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加强双基教学

要重视对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次监测可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有很大欠缺,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的训练不到位,不上实验课。同时一些学校课时没有开足,教师只能“并课”或“精讲”,影响了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本次监测虽然这方面试题分数较低,但实验题失分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科学实验的教学;要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探究方案的设计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4、由于遗传学部分是初中阶段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生物学较为重要的部分,进入高中还要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想方设法使学生接受理解并掌握(尤其是遗传图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物试卷分析(二)

通过学生试卷可以看出我们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都必须依赖于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根本就无从谈起。在这次会考中,由于没有理解和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因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失误。

(二)审题能力差,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不强

有部分考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审题不认真、解题不规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如七年级22题,由于学生不能对图像所给信息正确反馈,所以回答不对。

(三)语言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

学生答题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用其他语言代替、词不达意,生物专用词语书写错误较多。如文字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而导致扣分。

(四)不重视实验课教学,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差

以后的教学努力方向:

(一)关注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全体、尊重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生物学。

(二)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训练教学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得当,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要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信息,指导学生会预习教材,会列举内容提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训练教学中,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注意多给学生留有消化的余地,做到稳扎稳打,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注重强化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注重实验探究性

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生命现象、原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掌握生命运动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会描述实验现象,分清现象与结论的不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微的实验现象,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生物学概念,探究生物学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在实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按课题解决方案信息交换处理结果论证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问题的实验教学,先提出研究课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研究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评价其正误和优劣,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过程的繁简、实验结果的正误来评价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

(四)重视认知迁移,提高思维灵活性

初中各学科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学科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既要注重本学科的教学,又要注意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尤其是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在生物学学科中应用非常广,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的表述需要简洁而又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生物体结构、仿生学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生物的生理变化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态环境内容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生物试卷分析(三)

本次生物期末考试主要学生的基础知识,难易适中,知识点突出重点,很好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题量比较适宜,知识点灵活,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有帮助。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尽量与实际相联系,突出重点,加强训练,具体措施:

1、抓基础,重应用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生物知识加强理解,对需要识记要求学生一定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篇8

一、调查准备

1、调查对象

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生物学是在初中阶段,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课程,虽然对生物学这门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尚未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物理化学还未有开设任何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八年级的学生与七年级的学生不同地方在于以下几点:1、经过一年的生物学习,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出现了分化,有的同学依旧很感兴趣,有的同学的兴趣已经被消磨殆尽了。2、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已经有了熟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3、八年级已经开设了物理这门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众人思维中物理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生物(近五年,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卷子中,物理所占比重高于生物),家长的敦促,还是学校在课程安排上的变化,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对生物的态度必然会有所改变。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对象为水电学校八年级全体学生。

2、调查形式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和聊天式。在八年级发放问卷共33份,回收33份。此次问卷共设有11个问题,由选择题和问答题组成,其中第1、5、6属于关于学习生物兴趣调查,第2、3、4、8属于关于学习生物的态度的调查,第4、7、9、10、11属于学习方法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

69.7%的学生对生物依旧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有的学生是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下,继续学习生物,其实对生物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日常生活中,有63.6%的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深入研究,同时会参加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兴趣小组。

影响生物兴趣的因素:

(1)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丰富多彩的植物,千姿百态的动物,神秘的生命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通过和学生们的聊天,很多学生对动物行为,动物生理感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和家长的称赞,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物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凉拌西红柿会出现很多西红柿汁?通过“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向家长解释了了一些生活现象,同时获得了家长的称赞,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3)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聊天式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更喜欢老师采用边实验边讲解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其一,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到一些神奇的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其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2、学习态度方面

虽然现在物理课已经开设,但是有54.5%的学生依旧能每天在课下利用30到60分钟学习生物,仅有12.7%的学生分配给生物的学习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

学习的时候,仅有36.4%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或者说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本就不了解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直没有摆正学习态度,无论是生物还是其他科目,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3、学习方法方面

除了在选择题部分,会了解学生的一些预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面对不懂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在仅有的一道问答题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总结,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有预习或复习的工作。但是仅有少数学生有课堂记笔记的习惯。

(1)课前预习情况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以养成课前预习或者课后,但是两者都能主动完成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把课本看一遍,而在预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预习结束后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

(2)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能以最大的效率记忆和理解知识点。但是学生在前半节课是能高度集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慢慢的下降,此时学生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的讲课方法这种情况约占63.6%,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课上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以外,应该多涉及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在讲授结论性的知识时,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找寻总结结论。

(3)课堂笔记的情况

通过调查,仅有27.3%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而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在笔记中突出重难点,而这些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说明他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容易抓住重点,节省时间。

基于从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的方法的区别,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

(4)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有复习习惯的学生占大多数,但是能坚持至始至终坚持复习的学生并不是特别的多,尤其是到了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前复习比率也较高。72.7%的学生在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除了紧跟老师复习外,就是向成绩优秀的同学借笔记,还有的同学采用题海战术。我个人认为,这种两种方法不可取。首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笔记,只不过是一个辅助你理解记忆的工具。借他人笔记用来复习,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第二,复习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去复习,如果全盘复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第三,毕竟才初二,而且生物有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自己的任课教师出的题不会为难学生,真的没有必要进行什么题海战术。就算参加高考生物也没必要实行题海战术。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

(5)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所有学生都能及时的按质按量的完成老师留下的左右,有的学生会选择一些练习题做为补充练习。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向老师询问来解决,只有12.1%的学生会先通过上网查询自己解决,如果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再向老师求解答,还有一些学生则就会把不会的题空出来,等到了习题课时再解答,仅有9%的学生会把作业中与不会的题相关的题拿出来做,以此来巩固相关知识点。

三、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生物教学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情感培养、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1]。除了这些要求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接纳程度设置合适的教学梯度。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劳逸结合――适当穿插一些视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事或者联系热点问题,或者通过一些小的实验及时调节学生的状态。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学生喜欢生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照着课本讲,理论与生活脱节,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某些知识上产生歧义。例如:俗话说:鸟不尿尿,理论上却是“鸟有排泄系统,即排尿有排便。”学生就容易产生歧义:鸟究竟排不排尿?俗语是人们利用语言将多年积累的实际经验保存下来的方法,而理论是通过实验论证得到了,两者都没有错,这时就需要老师充当桥梁建筑师,将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尤其是00后,他们接触的东西都是最新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要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指引学生去用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

3、考试改革,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生物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篇10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华中学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为例,师资配备如表1: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篇11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运用课件,将图片、声像等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能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走进课堂,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时,我通过播放上海女足队长高燕捐肾救母的感人视频,并提出问题“高燕为什么会感动国人?肾脏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视频的播放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科普短片,运用动画给学生简述肾脏在人体排泄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突破重难点

初中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系统抽象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坠雾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将微小放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资料展示

生物学科,更多的时候需要大量鲜活直观的资料,只有将这些真实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便捷的给学生展示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时,对于我国珍稀动植物濒危的现状,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一内容,我从课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金丝猴,银杉,朱鹮等的图片,伴上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了解了这些稀有动植物物种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现状,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学生体会了地球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自觉的加入到稀有动植物保护的队伍中,从而维护大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初中学生对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网络,给学生搜集了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同时结合学生喜好,给他们出示恐龙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录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总结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静为动

生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静态缓慢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给生物学习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认知障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一缓慢静态的过程逐步展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然后,逐渐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再慢慢地生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伴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缓慢的向下移动,同时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两个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结合。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现,让学生一览无遗,教学重难点也得以轻松突破。

3.便于总结知识

由于课堂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又比较繁琐,传统的课堂总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是太好。而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既方便直观,学生看起来又一目了然。如“鸟类”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在最后总结时,我通过放映课件总结,既省时省力,知识的脉络又清晰可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进行练习反馈

课堂教学时,必要的练习,既可以给我们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帮助,也可巩固学生知识,而使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设置,既便捷又灵活。尤其是技术在课前预制的一些典型问题,教师通过按钮,可以及时呈现,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动画提示如“答错了,再努力哦”、“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 等温馨的提示来鼓励学生。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愉悦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