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习教育论文

实习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习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习教育论文

篇1

温州大学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参加教育实习的本科生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四个年级学生、实习中学体育课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学生以及我校体育学院其他带队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温大本科实习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6%。对实习中学生发放问卷200份(温州十四中80份,温州第二实验中学80份,回家实习的其它中学40份),回收有效187份,有效率94%。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系统查阅大量相关体育文献以及法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1.2.3访谈法

在实习过程中利用实习机会多次与我校实习生以及实习学校部分学生交流;并与其他实习带队教师以及中学体育指导教师交流获得第一手材料进行研究。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再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体育教育实习现状

2.1.1实习的时间安排

我院体育教育实习为单阶段实习,即第7学期开学后第1周为我校内的前期准备,第2周至第9周半为中学体育实践实习,共有8周半时间。第9周后半周为学生撰写实习工作总结然后教师对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在调查问卷中,5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应该在第6学期的中后段大约8到10周左右,集中安排在实习基地一次性实习。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法国实习时间为27周,前苏联的实习时间为17—19周,由此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我校其他实习带队教师和学生访谈时,他们认为第六学期实习对以后的学有帮助,学生是带着问题上课,向老师提出很多实际问题。由表1可以看出第6学期教育实习既不影响研究生考试又非常有益于找寻找工作。通过教育实习后可以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育质量做出一些基本的分析与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所以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比较合适。综上所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有提前的必要而且实习时间也需要加强。我校体育教育实习形式,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分散实习较少,实习生普遍认为委托实习模式和集中实习模式更好、更能培养自己的能力。此外,自己回家找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实习学校对实习生进行全面了解,方便学生了解他实习学校的情况,可以更快的找到工作,综合分析,应该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采取更加多样、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实习形式。

2.1.2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对我校实习生在实习前期的工作准备情况调查显示,我校体育教育实习前期准备比较为充分,制定了具体的实习计划和方案。实习生认为实习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环节为试课、适应实习环境、备课、见习、心理锻炼。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对体育教育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3学校实习内容安排

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安排内容有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等实习工作,实习生在实习学校进行了体育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实习过程中也有少数同学反映实习学校给他们的工作量超过了实习工作范围。实习生认为在实习学校仅有8周左右的时间实习,重点应该是体育教学,其它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教育调查、体育俱乐部指导等等,虽然也非常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调查显示,我院体育教育本科实习生在实习中能较好地参与体育教学、训练以及班主任工作实习,但教育调查报告开展不太理想。

2.1.4实习的后期评价和总结

调查显示我院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价主要是高校带队老师根据实习学校指导老师评价表,结合自己平时了解给出最后的评价成绩。我校体育实习生认为评价方式要做到“有法可依,最好是制定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实习成绩由实习生自评、高校带队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三方面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2.1.5实习学校和实习基地

我院重视实习生教育实践过程,为教育实习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解决实习基地以及教育实习的经费问题,为提高学生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保障。对实习基地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的教师群体;二、完善的场地;三、对实习工作比较重视并愿意接待体育教育实习,四、学校有一定规模和实习高校有良好的关系往来。不足之处:大多数人只是将实习作为与高校的联系之一,还是没有把体育教学重视起来;对我院学生的实习关注还是有些欠缺。

2.1.6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创新、知识水平、和对课的热情,对实习生的态度是实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实习中学指导教师认为,大部分本科实习生功底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体育教材教法的学习和钻研,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培养与实习学校师资需求接轨。

2.1.7高校实习的带队教师

实习生认为高校带队教师是实习生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他们的教育实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高校带队教师不同程度的担任着高校的教学和行政等其它工作,实习生认为高校带队教师是学校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另外也从侧面反映了我院师资的不足,不能为体育教育实习提供足够的人力保证。

3.国考背景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

目前,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三的学生第七学期就要参加教师证国家统一考试(简称国考)。如何让学生们在国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实习新模式中,实习贯穿于大一到大四4个学年,时间由原来的几周时间延长为16周时间,而且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限于在观摩、听课的基础上象征性地上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实习学校的全部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不太合理

提出了全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大一实习1周,大二实习3周,大三实习8周,大四研习4周模式,此模式使他们即有机会全面、具体地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又有大量实践讨论和反思自己的所教与所学,更重要的是大三实习后为大四参加教师资格国考提供了实践保证。

4.2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长期为主

①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的教师群体,②完善的场地,③对实习工作比较重视并愿意接待体育教育实习,④学校有一定规模和实习高校有良好的关系往来。

4.3实结和评价应进一步完善。

每节课之后,要进行实习生于实习生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还要进行与实习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提出优点和缺点,相互改进,最后进行总结。

篇2

台湾职业教育中学生实习工作开展全面,以东南科技大学为例,现在已经要求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校外实习,并将实习工作列入毕业学分。

2实习种类多样,适合学生选择

台湾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实习分为暑假实习、学期实习、学年实习三种,种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3实习流程完善、监管严格

台湾职业教育中学生实习工作流程完善,环环相扣,而且各个流程都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监管。

二台湾职业教育中学生实习工作的启示

1学校积极寻找实习单位,建立相关实习单位数据库

在大陆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寻找的。学校只能提供较少的实习单位。并且,学校对实习单位管理不善,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实习单位的管理。导致学生实习工作开展困难。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实习单位关注学生实习实习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事情,实习作为学校和公司单位的中间连接环节,对实习单位今后的人才储备也很重要。但是,在现在大陆的环境中,大部分公司单位没有重视学生实习工作。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实习单位关注学生实习情况。必要的时候,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单位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3加强实习单位评估

由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少,现在大陆大部分的实习单位是学生自己寻找的。对学生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审核。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包括评估时间、评估指标等对实习单位进行评估,而不能“病急乱投医”,只要能找到实习单位就可以去开始实习工作。这种草率的态度不利于实习工作的进行。

4加强实习流程监管

现在大陆的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疏于监管。指导老师只能在实习前进行实习讲解,在实习后根据实习的日志和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实习过程,指导老师无法监管,最多只能通过电话、短信和邮件等进行沟通了解。而这些了解只是学生实习的很少一部分,甚至所了解的情况是不真实的。实习流程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更不利于今后实习工作的开展。

5提供多样选择的实习类别

现在大陆职业教育中,毕业实习都安排在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学期。时间单一,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往往因为学生需要找工作或者参加相关考试等与毕业实习冲突,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应提供多样的实习类别,共学生选择。

篇3

2.学生思想不成熟,实习中遇到问题不是向学校老师诉苦,就是自己以泪洗面,消极面对。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培训机构的领导还有学生家长出现矛盾,在消化矛盾的时候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以至于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提出了更换实习单位的想法。

3.个别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把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专业顶岗实习看作是一件没有多大作用的事,所以总出现迟到、早退、请假等情况,缺乏责任心,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少儿英语教育人才顶岗实习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积极解决,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少儿英语教育人才的有效策略。

1.实施“教学设计能力终极考核”制度:外语系成立少儿英语教育人才教学设计能力达标评委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在学生实习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展示一堂完整的少儿英语课程,以优异成绩通过“终极考核”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到声誉好、层次高的外语培训机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反复磨练,直到通过“终极考核”为止。

2.严把英语质量关,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实习前学校教学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英语语音和口语课程一定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口语教学能力和交际水平。针对不能通过语音和口语课程的学生要多次给学生达标机会,直至学生完成专业需要达到的标准。

3.注重企业利益和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以往的集中实习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顶岗实习后学生往往离开实习机构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鉴于此,我们将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优化少儿英语教育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在集中实习出现很多不能解决的矛盾的情况下,争取两年之内辽宁省内每个城市都建立一家规模较大的外语培训机构,解决好实习和就业难以统一的矛盾。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育设计能力。实习学生可以安排有趣的上课方式,通过唱英文歌、玩游戏、做动作等方式来教孩子学习。首先,课前热身是必须环节,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带孩子跳舞,做做动作等。上课过程中,游戏是必须环节,通过游戏,孩子们会学得很愉快。对于学新概念的学生,由于涉及到语法,不能用游戏进行教学,而要编排出有趣的语法规则,比如,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变疑问be提前,句末问号莫丢弃;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莫忘记;疑问否定随你变,句首大写莫迟疑等。这样孩子会学得很轻松。

5.备课问题对策。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熟悉目前少儿英语教学常用的几种教材,认真研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此外,实习期间,学生在备课时要估量好时间,把每部分的时间都分配出来,再看究竟能完成多少,同时要备得认真,不能急于完成。

篇4

2观察能力因素

在调研中,园长们指出顶岗实习生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观察幼儿的意识,所以难以读懂幼儿,直接影响到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实习生也坦言不知道如何与幼儿沟通,有时在幼儿面前简直束手无策,这表明实习生不但观察意识淡漠,而且不懂得如何观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老师们一味强调说、唱、弹、跳、画、写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加之在校期间与幼儿的接触较少,难以全方位地了解幼儿、读懂幼儿。

3职业理想因素

在调研中,园长们都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中职幼师生缺乏职业理想,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没有什么愿景与追求,会很轻易就放弃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现在的幼师生多为“90后”,吃苦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差,常常会由于被领导批评、与同事闹别扭等小事就“拍屁股走人”,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不来上班了,而因为结婚、生子而辞职,更是普遍的现象。

4指导监管因素

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顶岗实习是分散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在学校还要担任许多教学任务,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跟踪管理和指导;从幼儿园层面来说,由于幼儿教师流失严重,招不到老师,只能由实习生顶着,顶岗实习的成效必然受到影响。

5对策:如何提高中职幼师生顶岗实习的成效

(1)要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要贯穿顶岗实习的全程,首先要在顶岗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顶岗实习的前期教育,包括实习目标教育、幼儿园规章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要求学生端正顶岗实习的动机,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熟悉幼儿园规章制度,明确幼儿教师规范。其次要进行实习初期的教育,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提示,教育学生学会积累实习经验,尽快适应幼儿园要求。第三,要进行顶岗实习中后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激励学生对实习业务要做到精益求精,对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第四,进行实习收尾阶段的教育,指导老师、幼儿园领导和学校的班主任要肯定学生在实习中取得的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为专业成长而努力。

(2)要强化幼儿园急需的专业技能。中职学前教育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对幼儿园急需的“幼儿故事演讲”、“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等专业技能要加强实训;任课教师要经常下园,熟悉幼儿园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并要求人人要达标,这样学生进入岗位实习时,这些技能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把实习重点放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上。为促进学生训练专业技能,学校还要建立专业技能竞赛制度。通过各级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勤学专业技能,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学生走上顶岗实习的岗位时,具备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3)要高度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一名称职的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读懂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快速知道他们的情绪变化中所蕴含的需要。这种观察技能应该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技能技巧”。顾名思义,“观”即“看”,“察”即“思考”,“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可见,观察不仅仅是眼睛看的过程,也是人的大脑进行思维的过程。观察在顶岗实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读懂幼儿的前提,是实施教育的依据,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材中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建议可在幼儿心理学中增设一章“儿童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结合幼儿园见实习,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进而对幼儿行为做出正确指导,培养学生具备爱儿童、懂儿童、帮儿童的教师素质,从而更好地接近、了解和帮助幼儿,这是对传统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

篇5

(一)指导教师选拔

如何选拔指导教师,古德里奇、费曼南瑟、克拉克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9],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卓越的课堂教学技能,拥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科知识,能够成为实习生效仿的榜样。2.指导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导教师应该和实习生在教学年级或学科领域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习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和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指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交流技能,擅长同实习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当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的探究会影响他们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指导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愿意同实习生分享教学经验,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感兴趣。此外,奥德斯基等研究者还指出,要尽量避免选择学校的领导承担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因为学校领导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实习生,同时,由于领导的特殊身份,实习生会感到拘束,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10]。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紧张,中小学实习学校课业压力大,教学工作繁忙,目前基本没有正式的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大学指导教师通常由大学从事课程教育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承担,中小学指导教师也通常是由中小学校长随机指定某些教师担任,通常假定所有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具备指导教师的资格[11],但是,好教师不一定是好的指导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些指导教师并不情愿承担这份工作,他们担心实习生打乱已经建立起来的明确的、潜在的课堂规则[12];因为学生的升学压力,一些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教学工作,担心实习生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成绩;指导教师不善于同实习生交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实习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指导教师工作繁忙、负担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上述因素都影响实习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教育实习初期,要对指导教师进行选拔,挑选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的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工作。

(二)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岗位培训除了能够促进实习生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外,还有助于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技能训练能力,恢复教师工作的活力。恰当的指导教师岗位培训课程能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技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果,接受过正式培训的指导教师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指导教师更加擅长鼓励实习生的教学活动,而实习生指导工作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充分[13]。指导教师培训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围绕实习生指导活动开展研讨会活动,来自大学和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会话,增强工作技能;大学开设专门的指导教师培训课程,挑选经验丰富的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担任培训教师,还可以开设指导教师技能培训课程,鼓励指导教师学习指导技能和指导方法;倡导指导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尽管学者们普遍认同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引导实习生,但是指导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研究还不确切。目前,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开展了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培训对象单一。我国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主要由师范类高校教师教育部门承担,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被默认为实习生指导的专家,能够承担实习生指导工作。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D师范大学为例,该大学每年会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开设教师短期培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基地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水平。然而在实际培训中,由于实习基地的现实条件、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参与培训教师的特点,培训内容多倾向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无法顺利开展。3.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我国教育实习工作中,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几名甚至十几名实习生,此外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工作时间紧,压力大,一些教育实习基地,尤其是师资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对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很少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缺少沟通、反思的机会。

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6

一、明确角色定位的个性化原则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实施,所以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往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是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使学生“听懂”和“学会”的目的。这样的教改往往把教师当作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把学生当为被动的施教对象。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音乐教育的误区。音乐教育有极富个性的专业特点。曲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就赋予作品以个人风格特征,演奏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在表演时进行二度创造,而听赏者则由于生理、心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欣赏音乐时又有不同感受。不论在音乐活动的哪个层面,都充满了个性化特点。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体现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意义,将学生定位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将教师定位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主导”,把培养各具特色个性的音乐人才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研究表明,对于不同音乐要素的反映和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先天差异,有的人的音高听觉敏锐,有的人则有较强的节奏感。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情感体验经历,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独特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正如马斯洛指出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2](P59)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人才,尊重、保护和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是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特点,但这并不能构成教师对音乐教育责任放弃的理由。“当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3]。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有创新精神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精心设计、提出探究性课题,组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单纯音乐技能训练,转变为激发学生内部求知欲的创新教育行为,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从音乐学习苦与乐的体验中,形成健康的音乐情感、高尚的音乐审美态度和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性原则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艺术,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创新教育的全过程。例如,视唱练耳课中的“旋律听写”,是一项培养音高感、节奏感、调性感、结构感、读谱、写谱及音乐记忆力等多项音乐感知力的训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编创适合学生程度的旋律,弹奏3~5遍后请学生背唱或默写出教师所弹奏的旋律。而在创新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自主性原则中,鼓励学生对简单的或熟悉的旋律进行部分改编的尝试,进而学习即兴的旋律短句创编。如:运用重复、模进等乐句发展形式做即兴问答句的创编,对音乐片断进行变奏式改写;运用乐句、乐段的多种终止式的乐理知识对音乐进行改写等等。学生在创编的同时,自主地深入学习和研究音乐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对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选择学生习作中的上乘之作做为“旋律听写”的习题,不但有助于更准确的背唱和默写,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鼓励和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自主与创新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提高处理创作意愿与想象、分析、理解、运用音乐要素关系的能力。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可以展示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它通过教师的自主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一起创新的目的。“强调教师的教学自主并不构成对学生学习自的漠视,学生的学习自主并不构成对教师专业责任的放弃。教学自主是学习自主之基础,学习自主是教学自主之检验”[4]。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性原则,是使教师和学生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上树立“自主创新性教学”与“自主创新性学习”观念。教师能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应用音乐教育学的前沿学科理论,学生能积极主动的理解和运用其所学知识,师生都能做到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

三、营造创新情景的探索性原则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创新。为了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为学生创设探索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的教学思路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要想培养勇于探索精神,形成乐于探索态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创新的欲望。视唱练耳课做为音乐学习者必修的一门综合音乐素质训练课,具有理论性强、技

术性高的特点。做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获得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必须掌握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旋律听写”训练时,学生常常不能把握正确的方法,死记硬背以致音乐综合能力无法得到较快的提高。我们对此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对听写的旋律进行曲式分析,能更好地发展旋律记忆力?听写旋律需要那些技能?如何才能获得听写旋律所需的技能?在听写旋律活动中,需要运用那些理性知识,才能做到完整地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等等。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探索与“旋律听写”活动相关的音乐心理、音乐生理及音乐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以往的视唱练耳课的课堂练习存在练习样式单一、无效重复的通病,因而对学生完成知识内化过程不能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必须将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应试的考试型的视唱练耳课练习变成有坡度、有层次的开放性、实践性练习,创设探索情景使之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例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将其创编的音乐旋律弹奏出来,请其余的学生听辨、背唱。为了让同学听得清楚、唱得正确,弹奏旋律的同学就必须掌握好节拍、节奏、调性、旋律等综合音乐要素的正确表达。开始时,弹奏旋律的同学有时忘了弹出标准音,有时给出的速度与弹奏的旋律速度不符等等,闹出不少笑话。但是,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发现了自己在音乐要素感受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标准音在旋律听辨中起什么作用?忘了弹出标准音说明什么问题?速度在旋律进行中的作用?速度与节拍、节奏的关系如何?如何根据节拍、节奏的关系选择正确的速度?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性思维,许多学生创造了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式。因此,创设探索情景的探索性原则不但能巩固已有知识,还可利用其探索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四、营造平等氛围的民主性原则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民主作风是营造平等氛围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它与创新教育能否实施,创新能力能否切实提高息息相关。“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应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P22)音乐感知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面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差异,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教育必须创造让全体学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视唱时,有的学生会唱得很准确,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由于音乐感觉能力是借助于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细微差别能力,有的人对某一种音乐要素感觉迟钝,但对其他音乐要素的感觉却很灵敏。对于音乐表现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达到音乐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音乐教育只有达及人的感官,才能影响人的精神,在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民主性原则是指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是一种有次序、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艺术概论》等高师音乐文化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鼓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争论。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在灵活变化地运用课堂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巩固、扩大、加深了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习惯。所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保留继续探讨研究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传授人类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责任;尊重学生对音乐感知力的个体差异,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五音不全听之任之。“美国的学校音乐课程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对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没有丝毫的削弱,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概念、技能是音乐教育者追求的基本要点。”[5]音乐教育最终要靠音乐作为载体来实现,要做到“放”而不“乱”才能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和传承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五、面向学科综合及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原则创新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首先体现于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如:在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问题上,以往的教学是封闭式的单纯音乐技能训练,先练音高、再练节奏;先练音程、再练和弦;先学单声部、后学多声部。在演奏方面,先弹大量的练习曲为演奏一个作品做好技术上的准备,而后才能学习弹奏相应程度的音乐作品。为音乐艺术活动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必要的,但当我们过于强调这一点,将原本具有综合特征的音乐活动变成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机械活动,势必弱化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扼杀了学生的音乐灵感。开放式原则要求在综合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从音乐作品中去寻找调性、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音乐文化艺术视野中进行视唱练耳、乐理等基本乐科的素质训练,在演唱、演奏的音乐作品中听辨和体验音乐要素,做到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水平的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器乐或声乐教学中,应侧重于音乐文化的学习,以音乐作品演奏、演唱的需要选择配合学习相应的技能、技巧。用音乐作品的正确演绎与表达带动演奏、演唱技能技巧的提高。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开始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就教儿童演奏《小小星星亮晶晶》这首著名的音乐作品,使其在快乐的乐曲演奏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意境,从而自觉地追求技能技巧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使儿童具备优越的演奏技巧和完美的人格塑造的教学理念,是很值得音乐教育界的同行深思的。高师音乐教育应面向社会,使创新教育拥有更为广阔的天空。“要变孤立的、封闭的、静止的状态为联系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立足于学校,又超越校园,使学校、社会、家庭密切结合,形成有力的教育链。”[2](P64)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相对闭塞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其创造性思维形成有一定的局限,而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则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内涵。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毕业后却不能很快适应社会,业务上毫无创造性;而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平平,但一旦投入社会就能很快打开局面,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业务骨干。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一些学生将思维习惯停留在课堂所能给予的有限范围内,而不习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换个角度去思考。因此,没有社会实践的激励,就很难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靠课堂知识的积累是很难成才的。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尽早参与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实践,就使其进入了无限宽广的空间,他们会有不同于课堂里的全新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创新教育还必须具有前瞻性,尽可能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有益的成功经验。使之应用于日常音乐教学和音乐教育活动中。超级秘书网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原则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知行观统一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创造性地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也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培养。如:要求学生组织不同主题的综合性音乐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音乐会的主题要求来创意一场音乐会。在组织音乐会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在音乐课堂中没有遇到的问题。象独立地组织各种节目排练需要的音乐知识,担任演唱演奏一些当代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所需的技能技巧,以及恰当选择音乐作品、处理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等等。因此,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不但对于一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也是极为有益的。音乐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按照传统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安排,教育实习往往是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也就是在临毕业前,让学生到中小学经历一次音乐教育工作的初步锻炼。这样的课程安排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脱离了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师资,如果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不能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高师音乐教学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我们必须在整个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学科的不同性质,适时地选择合理有效的“教育见习”及“教育实习”,达到消化、巩固、验证所学的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提高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当基本乐理课结业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先听课,后备课、试讲,最后评课(象音乐欣赏、视唱练耳等课程结业时,都可以这样做)。当演奏或演唱课程结业时,则可以要求学生到中小学去组织排练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声乐、器乐节目。而“教育见习”及“教育实习”的业绩,将作为每一门课学业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师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原则的探讨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树立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上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树立与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有本质区别的、对培养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促进作用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创新教育模式,只能依靠教师的正确教育理念去把握、去运用、去创造方法。这首先对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对音乐文化了解得越透彻,就越有助于教师运用音乐文化的特殊艺术规律创造有效的创新教育方法。其次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戏剧、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修养,这能使教师在创造有效的创新教育方法时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此外,教师还应掌握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掌握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水平和整体音乐发展水平,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运用创新教育原则切实做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蒋洪波.学习潜能开发导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篇8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英语教育实习模式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和要求。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现状更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组织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缺乏与中小学教育课程配套机制目前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除《教育学》和《心理学》外的《英语教学法》《教育信息技术》《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但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所学的课程和相关英语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课程不配套,实习生不清楚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不能在实习中得到真正锻炼和提高。

(2)高校不重视英语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形式过于单一,时间安排欠佳虽然国家对教育实习加大了管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很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仅仅把实习看作是教学环节的需要,不太重视英语教育实习,对实习计划的安排也不够完整和详细,不利于全面实习实践。现行的英语教育实习模式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实习模式。高校害怕实习时间长会导致实习生不好管理、出乱子,所以英语教育实习时间安排短暂,并且过于集中,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6-8周。实习生首先要完成一周的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一般都比较空泛,接着到实习学校完成听课、试教、承担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实结等实习工作,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的实习时间很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么繁重的工作,实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再就是实习时间安排和找工作、考研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等时间冲突,有些实习生对实习不专心随便应付,实习效果不佳。

(3)高校英语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

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虽然大多数独立学院有各自完整严格的教育实习成绩评价体系,但教育实习组织松散、管理落后,主要压力都由高校承担,没有明确高校、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职责和义务,难免会出现管理的漏洞和不合理性。少数指导老师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没有按实习生的真实情况来打分,也使得教育实习评价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分散实习的监管更加困难,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而是走关系开假的实习学校评价,从而无法保证实习质量,更发挥不了实习评价的反馈功能。

2.英语专业实习生自身的问题

(1)英语专业实习生缺乏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思想准备有待加强未来的准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但在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很多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实习生普遍缺乏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和尊重感,缺乏坚定的从事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影响实习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所以,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应加强实习生的思想准备。实习生实习前可能会出现紧张、忐忑不安、不自信、不知道如何管理好学生、害怕发生教学事故、担心学生不配合等问题,这些将影响实习生参加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效果,指导教育实习的有关部门要加以重视,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

(2)英语专业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习态度欠端正由于实习生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即使高校开实习动员大会,很多实习生仍然没有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对待教育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实习是为了修得实践学分,不过是走过场搞形式,迟到早退,对待听课、备课、上课、批阅作业敷衍了事,不愿意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没有意识到实习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还有些实习生为读研或者出国做准备,难以平衡实习与考研的时间,随便应付,造成教育实习质量低下,导致很多实习生没有能够从教育实习中获得提高。

(3)英语专业实习生专业基本功不扎实

教师职业技能不过硬英语专业实习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系统地学习了听、说、读、写等英语专业知识,由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同,导致在校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实习生英语专业基本功欠扎实,知识面窄,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及表达流畅度等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在专业理论方面,实习生欠缺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系统的学习,如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及学习策略等理论,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虽然实习前一周都接受了教学基本功训练,但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知识应用能力差,教师职业综合技能不过硬,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不规范,书写不流畅;教材分析能力不强,教案缺乏条理性;多媒体课件制作缺乏概括性,抓不住重难点;教姿教态不自然;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较差;课后缺乏教学反思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英语教育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育实习学校的不信任

实习基地不稳定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下,教育实习学校害怕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英语作为主科,担心影响教学质量,还考虑到实习生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教学能力,对实习生的信任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实习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不愿积极配合教育实习接收实习生。这样一来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有限的几个实习基地很难保证大量实习生实习的效果。为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需甄选出合格的教育实习学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最终使实习生在实习中真正得到锻炼。

(2)英语教育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不信任

缺乏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英语教育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大多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觉得实习生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实习生不信任,使得实习生上讲台的机会不多,多数时间用来批阅作业,协助班级管理,没有真正提高实践能力。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重,指导的实习生过多,实习指导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还有部分指导老师不重视实习指导,缺乏责任心,没有给予建设性的指导,造成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三、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对策

1.优化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高校必须优化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独立学院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完善课程内容,开设素质拓展课程,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除了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英语实践课程外,独立学院还应增设与英语教师素质有关的语言教学理论课程和语言教学技能的课程,培养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课程,让学生做好入职前的心理准备。同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细化和扩充,为学生提供关于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多媒体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等课程,提高学生教学实践的能力。

2.加强实习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切实重视教育实习工作,加强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协作的教育实习管理机制,共同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统一规划与管理。独立学院要制定实习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及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具体活动安排,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整和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增加实践实训,锻炼和巩固教师职业技能。同时,加强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实习成绩评价制度,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评、实习小组评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形式,使教育实习评价落到实处。

3.强化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激励实习生的积极性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进校时整体质量和素质略逊一筹,就更要加强他们专业知识以及语言基本功和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首先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树立良好的学风,积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及与教师职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在考核中检验,促进学生成长。广泛开展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通过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教学技能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英文书法及其板书设计、英文歌曲教唱及简笔画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各方面综合运用能力。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指导老师的作用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保障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前提,独立学院应利用各方资源加大投入,调动地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共同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合理利用发展成为立体化、综合化的多用途基地,如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促进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互动研究与实践。在教学指导方面,指导教师是保证教育实习质量的必要条件。高校和实习学校都应安排指导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习生,指导各实习教学环节的有机连接,注重课后点评与建议,培养实习生的反思能力,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

篇9

以反义疑问句的教学为例。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掌握“Let’s...”的反义疑问句是“Shallwe?”,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掌握反义疑问句的其他几种基本用法。在练习中,凡是“Let’s...”的反义疑问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这时学生明显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后,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创设分层教学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语言基础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锻炼,其教学模式也更为人性化,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合理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同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要合理与适度。有的教师在应用赏识教育时对尺度的拿捏不是太合理。学生的任何学习表现教师都给予鼓励,学生们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被指出。这种盲目的赏识教育不仅扭曲了赏识教育真正的教学意义,对课堂教学也会是一种阻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方法一定要得当,赏识的尺度与范畴也要合理,这样才能够让赏识教育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赏识要得法,赏识应有度。教师要真正领会“赏识教育”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学一些做法或肤浅的形式模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创设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模式。例如:每周一是我校的赏识日,也是学生回家作业上交率最差的一天。面对没有交作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再用“Good!”“Wonderful!”等词来赏识他们,而是要用“Ihope...”“Ibelieve...”这样的语句来教导、鞭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尽快将作业补齐。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也要及时指出,而不是盲目地对学生加以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尺度与方式一定要得当,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赏识教育的教学价值,并且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篇10

一、通识教育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通识教育源出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Aristotle)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主张:最高尚的事业和生活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和不追求功利的闲暇中自由地进行理论的、纯思维的沉思;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自由)与和谐发展,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据此,他将知识与学习分为自由的与偏狭的两种。他认为前者致力于理性的发展、心灵的完善,后者则只会有损于人的胸襟和自由精神,从而使人变得粗鄙和庸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后,后来又得到了纽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纽曼(Newman,1801-1890)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学生从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因此,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因此,纽曼主张大学里应该只传授普遍的知识,不应该实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绅士”型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有了变化,即科学和技术已逐渐成为高素质的人应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传统大学只重视培养“绅士”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被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945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即哈佛的“红皮书”)。该报告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两部分。普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979年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清楚和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正确地评价我们取得的知识;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方法;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国文化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至此,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自由教育在美国发展成了意义更广、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也渐渐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素质教育,其含义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从外在的角度以政治道德伦理规范去约束人,而是将理想转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情感,让情感最终支配人的行为;二是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境化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1952年,我国进行了大学院系调整并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曾一度以专才教育为主导,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全人教育为宗旨的通识教育受到普遍忽视。这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甚至社会风气和时代价值取向带来了偏失和问题。部门办学,学科分隔,重理轻文,专业先行、技术至上,科学主义等现象和观点一度造成知识的盲点,认识上的误区,价值观的错位,甚至理想的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想主义缺失、人文精神匮乏、功利主义,并导致了拜金主义、机会主义、急功近利、技术至上的思潮大行其道。于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北大、清华等53所院校进行试点。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从欧、美、日等国移植过来的,中国引进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因军事、工业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困局。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已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又认识到高等教育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的创新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既

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场教育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家对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文化素质教育都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比较

(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说,着眼于人,“以人为本”,这是两者基本的相同之处。当今世界主流的通识教育,都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人的素质这一弊端的。

第二,两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点,重点突出学科的方法和价值。

第三,两者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的人才为追求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差异

第一,两者产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各自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不同。如前所述,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在欧洲;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是技术教育进入大学,导致大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同时,专业教育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识整体性的分裂。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上首先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中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人”教育、重视“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行动,即重视人的素质教育的传统,素质被视为更基础、更重要的教育目标,追求对客观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主客一体”。

第二,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它是“文理教育+专业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构架中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开设相关课程,提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具弥散性,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篇11

2.实习的多样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多为幼儿园,幼儿园的课程多种多样,多以游戏为主,针对幼儿园学生课程的多样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不能以单一的舞蹈课为主,而是要强调舞蹈课中的多样性,多综合舞蹈为主。

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教学法运用的对策研究

1.采用以激发幼儿舞蹈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多以激发幼儿舞蹈的兴趣为主,我国的舞蹈意识与年龄形成了反比,年龄越小舞蹈意识越强,幼儿园最好,小学还可以,初中开始退化,高中与舞蹈开始隔绝,大学期间完全成了“舞盲”。幼儿园学生的舞蹈意识很强,而且很爱动,但是学习舞蹈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幼儿在学习时的注意力短,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应该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根据幼儿动作发展趋势和规律,从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发展动作技能,先发展大肌肉粗大动作,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例如,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可以多采用模仿动物的动作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根据幼儿动作从头到尾端的发展规律,实习教师可以把幼儿常见到的动作图片带到课程上,先让学生认识动作,在把动物的特征从头部到脚模仿给学生,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把生活化的动作美化,形成舞蹈的动作。

2.以某种舞蹈的单一动律风格的教授为主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集中、比较短、局部性的教学等特点,实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擅长舞蹈种类或一个民族的舞蹈,进行教学。皮亚杰用最简略的说明来说出他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几十年研究出的成果,起点是动作普通协调作用,其根源是天赋,经过后天的同化作用和分化而发展。如果结构是“实在的”,那就会主动的调整;而且因为结果是自主性的,所有我们就要说到自身调节作用。皮亚杰还指出,主体是功能作用的中心。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把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不仅指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不同的舞种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舞蹈不同阶段的课上,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实习教师应多采用单一的重复动律为主的教学方法,实习教师通过好听的幼儿音乐切入,带动学生跳,如在藏族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颤膝的动律重复地教授给学生,变化不同的音乐,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