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6: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危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正文:
我国经济危机对策
一、经济环境影响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
经济问题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
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
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
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
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受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影响,2004年-2007年煤炭价格稳步上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上涨加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7月初达到历史最高的190美元/吨。但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是煤炭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2.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3.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二)企业筹资面临困难
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三)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远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对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资源整合
近几年,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按照全国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必须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计划于2011年在现有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煤矿数量至1000座,同时投资约300亿元将一批中小煤矿改造提升为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在这样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应当积极运作,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收购资源,扩大产能。一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续能源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大,释放产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时扩大市场占用率。资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矿,设立新公司,兼并资金通过新公司运作分红方式解决;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筹集收购资金,收购地方煤矿。
(三)做好预算管理,降耗节支创效益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煤炭企业搞好预算管理,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全面管控,加强材料、电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管理,对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过“无纸化办公”、压缩可控费用等措施节约开支。做好修旧利废和生产复用工作,杜绝积压浪费现象,通过内部挖潜,降耗节支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筹措渠道也并不像企业效益好时通畅,加强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主源头上增加资金供给;其次,要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使用企业信用延迟货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实加强现金流管理。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资金管理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脱胎于原来的国有大型煤矿。随着企业办社会产业的分离,以及机构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些煤炭企业集团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但是,这些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粗放经营的现象,最近几年的做强做大主要是受益于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以及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有六项措施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95%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内需的措施,将扭转目前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的增长,使煤炭行业也保持平稳增长,从而维持较高的景气度。目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和我国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效用初显,煤炭价格已经止跌企稳,煤炭库存开始下降,尽管煤炭企业的发展仍将面临一定得困难,如资源税从价计征将加大煤炭企业负担,但我们坚信,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全球银行市值排行:首次4家中资银行同时跻身前十
2.广雯.业内:需求萎缩和汇率变化导致国际煤价继续下跌
一、论题视野及人类活动关键
人类基本活动的范畴主要是生产实践与教研实验,尤其是人与人的交往及其关系处理。办学以提高人类科技文化修养,普及生产生活和科研知识,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搞研究以发现发明完善发展科技生产力(方法论),创新调整丰富人类知识库(世界观)。推敲这些活动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可将视野缩小到活动的关键上,即应用科技生产力,实现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协调进展。其中科技生产力包括管理法与生产力,人文社科武装管理法,自然科技装备生产力。
二、公平、质效与GDP的平衡及本质对象
当锁定了人类基本活动的关键,就找到宏调本质的对象。因宏调的目标为:调整公平、质效、GDP比例关系,基于高超消费使产、消平稳运行。公平、质效、GDP三者关系中,公平最为重要,从公平目标中可发现宏调的本质对象: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公平、质效与GDP三者间平衡的自然后果为: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多(GDP)快好(质效环保)省(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三、经济危机根源
1.何谓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和产消平衡危机,前者是虚拟危机后者是实物危机。金融危机是货币债权债务不能平衡正常(按契约)运转,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陷入萧条或困境乃至债权人破产,进而牵连到生产市场与安居乐业,表现为生产过剩,劳动者失业,公司倒闭企业破产。产消不平衡危机是产消结构不平衡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胀,导致生产不能稳定发展,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生活陷入困境。
2.不公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是贫富悬殊和信誉危机,前者是不公平分配后者是不公平交易;主观原因是没有成熟的经济控制论和管理自动化知识与技术,完全由人来盲目治理社会;客观原因是出于个人利益操控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测不准。
3.经济危机形成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①危机潜伏期:违规或合法地圈地垄断资源、剥削洗钱、借贷拖欠。其中占有者轰轰烈烈搞项目办实业,被占有者成为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一派繁荣景象。②贫富悬殊期:潜伏期间已发生了严重不公平的原始分配,在此基础上,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主要是货币化GDP数值飚升,掌握权力、财力和武力资源的人群拿走GDP的绝大多数,在证券、房地产、外汇市场和企业改制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天天有。还有相当部分GDP在WTO协议下的全球经济战争中,被经济列强掠走。广大劳动群众能拿到的GDP份额只能勉强维持生计。③金融危机期:不仅贫富二大群体利益根本对立,在大财团之间因融资借贷、不抵押贷款(如全社会性政策房贷)出现偿还能力不足或信誉危机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乃至债权人企业倒闭。④消费萎缩期:从贫富悬殊来说,穷人为衣食患忧,穷人再多,节衣缩食的消费无疑有限;富人资源太多,住行消费一旦饱和,就无法开启更大的消费,要么是积压再积压,要么是生产再生产。从金融企业和信誉危机来说,银行证券业白领失业,债权人经营不善者变穷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⑤生产萎缩期:消费不足引发产消结构失衡,企业订单下滑,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规模化。更为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使生产企业资金供应链断裂,各种债权债务不能按正常理清、兑现,使实业危机进一步恶化。⑥民不聊生期: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生产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能互动联转,节衣缩食住行降级,有露宿乞讨人出现。
四、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的机制
不公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祸根。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在分配配置不合理,公平交易制度存在缺陷,有剥削、盗骗和信誉危机存在。因而不公平主要集中在三大差距和市场交易平等、资源控制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上,其中工农城乡利益差距的长期存在是经济危机潜在的基础因素,以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外贸、公共基础建设和富人的住行消费实现,也是劳动人民为洋人打工、帮官商达贵致富、无私奉献社会的经济活动。
1.消除不公平的自然机制
围绕宏调的目标和本质对象,消除不公平的关键原理可作三点解:①在落实公平、质效和GDP关系中,提出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②在技术上,发现建立投资置业系数CIP;③在衣食住行中抓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大头:住带行。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宏调可从土地切入通过调节CIP调控楼价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平衡利益就是使工资和土地收益相当,并随GDP增长而增长;调节CIP就是政府从房地产收益中保证一部分作征地补偿,提取一部分土地差价用于发放岗位工资。
建国以来,贫富悬殊主要体现在工农城乡差距上,也就是体现在土地上。出于天然原因,市民以岗位为生而农民靠土地谋生,岗位工资与征地补偿的平衡就体现在地价上。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可按全社会居民年均收入调控房地产均价。随着GDP增长,工资必然增长,否则就会被基于武力的权力财力剥削者拿走。工资增长基于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平衡来实现。调高地价可牵引工资增长,这主要调CIP。CIP公式中交易面积A表明,土地及其建筑面积是CIP的主变量。楼价调控公式的重要功能是平衡城镇居民岗位工资与乡村农民土地收益间关系。这里,工资分为最低工资、岗位工资和技术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就业时才能发生的社会分工工资。
CIP基理是购买力价。市场价是以造价为基础的销售价。成交价通常为市场价,上限由富有群体购买力决定而下限由价值支持。房产之成本价由土地增值和造价构成;均价与全社会居民月均工资相关,因土地增值保值而始终为工资3倍左右,准确点说均价由全社会平均购买力决定。均价与造价之差等于土地增值。所以,均价、成本价和成交价因政府调控土地增值费往往高于房屋造价,从而不能以房屋造价分析楼市价格的高低。楼价调控公式的本质在于房屋均价依据购买力确定而高于房屋造价,这高出部分就是平衡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关系的幅度。将土地增值加入建房成本而形成的均价仍然符合市场价随成本价波动的规律。依照这个公式政府就可对楼价作出数量化调控和趋势测算,扭转以往主观调控或任由市场炒作而失控的茫然局面。转2.房地产价格理论新说
楼价构成因素有三:一是成本;二是GDP增长幅度;三是市场炒作。成本关键是土地价和土地增值状况,由人口增长、GDP增长状况和政府政策行为、市场供求决定,而地面上的房屋造价随经济发展所占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少;GDP增长由科技生产力水平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决定,反映居民存款和工资等收入;市场炒作由开发商、官商合谋发动和购买心理形成。政策包括最低工资和低保金额的计算设置、工资级差规定、财税水平、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贫富差距抑制办法……。撇开对成本和市场炒作的专项分析,而是将它们(楼价构成因素)纳入投资置业系数中,则平均楼价只与GDP即人均月工资挂钩。
3.楼价的精算公式与速算公式
CIP和人均月收入是理论测算楼价的二个因素,房租水平是反映房地产供求状况的市价因素。据《试建立楼价调控公式》[1]一文,CIP=(0,4);BP=24yWa×(1-R)÷A÷ζ,式中R为恩格尔系数。
设商业银行贷款月利率r,房屋租金Br,则每平方米房屋月租Br=BP×r
由于3在CIP=(0,4)内,不妨取CIP=3,则BP=3×Wa。
五、如下五个方面可为消除经济危机基本上奠定基础
第一,从平衡工农利益抑制城乡差距机理切入发现CIP=(0,4]。
第二,基于平衡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以岗位为生的工人利益关系的楼价调控公式表明,楼价趋势可以测算应当调控,衣食住行中的住宅关系到民生大计不能完全市场化,从而为政府从楼价入手调控整个宏观经济提出了原理依据和测算技术。
第三,CIP=(0,4)的发现证明国际上流行楼价为工资三倍的经验公式是有道理的。由CIP建立的楼价调控公式揭示了近年楼价飙升同GDP十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相关,万元楼价由垄断炒作形成。各地楼价是否合理,由当地居民人平工资乘以3就可大体判断出。BP=CIP×Wa正是判定楼价趋势的原理公式。
第四,从楼价调控公式的推导和作用中可知,投资置业系数CIP比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恩格尔系数(EngelCoefficien)更为科学实用。因为CIP是自然常数,反映了调控基理,而后二者是统计学概念。
第五,本论课视觉范围大目标更大,面向人类基本经济生活,力图消除人类经济危机。
六、宏调从CIP入手可消除经济危机
1.宏观调控可从调控楼价出发
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和路桥建设相关,再点缀于广场、花园和场馆建设就成了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中唯有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龙头,楼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楼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且超前的消费,恢复绿色GDP、劳动者工资和农民收入、楼价为龙头的物价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
2.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存局面
无疑,楼价只有低开高走在稳定中渐升才是符合置业增值与住房消费水平提升之双赢经济律的。但应用BP=3×Wa综合测算认为,2007年佛山一手楼均价应在每平方5000元左右,万元楼价是垄断炒作的结果,有回调的可能。总之,现在都说房价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平、质效、GDP三者间,政府要维护楼价同GDP同步增长,就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着手立法调整分配制度、法办洗钱,切实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农民福利;同时要狠抓节能降耗,监督食品安全和环保绿化,调整产、消结构,提高社会效益。特别要建设金融安全机制,确保债权债务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从房地产调控出发,设计好公平、质效、GDP协调发展方案,包括农产品物价政策和定价体系,创建经管自动化技术。设计目标是消除经济危机。
不公平是经济危机的直接根源表明,在公平、质效与GDP中,我们应重点抑制贫富悬殊,铲除金融信誉危机的土壤,关注产品质量、环境建设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发展性。作为配套机制工程,要实行按才能分配责权利,使人尽其才而后物尽其用;在分配上实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实行抓消费促生产主张高且超前的消费,对外防止经济侵略,在股市楼市实行随GDP增长稳步缓行小幅波动的策略。
七、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消除经济危机除了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即从CIP或从调控楼价入手外,还要针对经济危机形成的六个阶段建设消除危机的系统工程配套工程。
1.消除金融危机与产消实业危机并举。
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原则,扶助有潜力或新组建与救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公司。当前,国家可启动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过低的市场,储备一些低价国外资源,结合基础工程投资扶持金融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注重质效的基础上保持GDP水平。
2.狠抓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加重公有经济比重,从楼市入手通过CIP调节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行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打击剥削洗钱犯罪,没收不明财产用于调高最低工资、低保、社保和医保等。
3.抓消费促生产实行高超消费
首先,提高全社会工资,以计划消费指导人民消费分配掉积压产品,给人民配股(票)配(社会保)险,减免学费或加重助学奖学,普及医保,……。其次,实行高消费超前消费,即略高于生产力水平消费,消费掉滞销产品,以及分期借贷消费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第三,对企业实行扶减免税费,有选择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贷额度……。
4.处理好公平、质效和GDP的比例关系,在抓消费促生产中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消结构。
5.加强农林牧副渔投入,确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础建设投入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住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受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影响,2004年-2007年煤炭价格稳步上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上涨加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7月初达到历史最高的190美元/吨。但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是煤炭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2.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3.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二)企业筹资面临困难
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三)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远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对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资源整合
近几年,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按照全国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必须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计划于2011年在现有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煤矿数量至1000座,同时投资约300亿元将一批中小煤矿改造提升为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在这样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应当积极运作,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收购资源,扩大产能。一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续能源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大,释放产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时扩大市场占用率。资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矿,设立新公司,兼并资金通过新公司运作分红方式解决;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筹集收购资金,收购地方煤矿。
(三)做好预算管理,降耗节支创效益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煤炭企业搞好预算管理,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全面管控,加强材料、电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管理,对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过“无纸化办公”、压缩可控费用等措施节约开支。做好修旧利废和生产复用工作,杜绝积压浪费现象,通过内部挖潜,降耗节支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筹措渠道也并不像企业效益好时通畅,加强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主源头上增加资金供给;其次,要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使用企业信用延迟货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实加强现金流管理。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资金管理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脱胎于原来的国有大型煤矿。随着企业办社会产业的分离,以及机构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些煤炭企业集团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但是,这些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粗放经营的现象,最近几年的做强做大主要是受益于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以及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有六项措施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95%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内需的措施,将扭转目前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的增长,使煤炭行业也保持平稳增长,从而维持较高的景气度。目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和我国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效用初显,煤炭价格已经止跌企稳,煤炭库存开始下降,尽管煤炭企业的发展仍将面临一定得困难,如资源税从价计征将加大煤炭企业负担,但我们坚信,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煤炭企业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从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加强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煤炭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上缴税收占75%左右,商品出口额已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75%以上,吸纳就业人数估计占城镇就业岗位的80%。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次级抵押贷款无法支持债券而轰然倒下,由此拉开了局部金融风暴的序幕。同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逐步升级为金融海啸,随即这股金融海啸以旋风般的迅速卷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仅仅用了一周时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申请,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随着三大投行的倒闭,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金融动荡,整个美国华尔街一片哀鸿遍地。9月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金融业最著名的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全部倒下,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进而波及全球,并向美元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起冲击。自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而言,曾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GDP增长已经回落至9%。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渴望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困局。如何做好融资决策,选择融资方式,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有85%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再融资。从筹资方式上看,有70%的企业资金来源于银行,20%通过民间资本等自筹形式取得,7%通过内源性筹资,只有3%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从银行贷款投放量总量上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放量不到总量的10%。中小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与十分有限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第二,借贷期限和方式、数量的局限性。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有小规模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通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期限较短且数量普遍不多,主要是用于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而对固定资产贷款控制十分严格,难以开展项目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贷款方式上,主要以抵押和担保为主,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
第三,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目前发展形势,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高度依赖于自有资金或内源性融资。根据权威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中美两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中国的自有资金占比60%,而美国只有30%;中国的银行贷款占比仅为20%,而美国为42%。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提高,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明显改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额度非常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就已经表明,国内银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解决不了中小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实施救援以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或金融服务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在国内金融部门中,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大企业与国内统一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相比,在面向中小企业与国内区域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效应”。过去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些问题因在大金融浪潮的掩盖下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短板的存在及其经济利害关系已经格外清晰;二是当前我国的融资服务链还不完善,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在当前金融服务体制中,大型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所制定与执行的金融服务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在这类机构的硬尺度下,与个性化较强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通常存在诸多抵触,其中的甄别成本也非常高昂,从而在中小企业或区域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济激励。三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的缺陷,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它的弱、小及其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难于达到融资要求。
同时,宏观风险加剧形势下银行更加“惜贷”。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除了境内外的需求下降之外,最终都主要表现为供给层面上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可贷资金的减少,再加上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窄。随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信贷配给现象将更加严重,可贷资金可能发生绝对性的削减。
四、要创新融资方式,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当前,中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的主张,这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并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因投资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狭窄方面,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要着眼于整个资本市场,努力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以筹措更多的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丰富融资途径
间接融资主要指债权融资,它是在一定期限满后企业必须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资金。中小企业在利用传统的抵押贷款外,要加强和完善以下融资方式:
1.综合授信。银行对于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有较长期银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不仅借款十分方便,而且也节约了融资成本。
2.信用担保贷款。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的组织。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向银行借款。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
3.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
4.票据贴现融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
5.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用经营的利润来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进行融资,向供应厂商购买相应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从而以“融物”代替“融资”,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同时承担维修和保养义务。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并将融资与融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它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可以减轻由于设备改造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避免支付大量现金,而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分期摊付而不是一次性偿还,使得企业不会因此产生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而增加资本成本。
7.典当融资。典当融资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的转移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
8.买方贷款。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者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
9.政府基金。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规模、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还远远达不到银行融资或证券市场的要求,但这些企业的融资要求往往十分迫切,然而其融资渠道却并不多。为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一项政策性风险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它在企业发展和融资过程中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
10.民间资本。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省民间资本已高达6000亿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应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金融欺诈,降低金融风险。
(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主要指股权性直接融资,是公司的股东投资到公司的资本。
股权在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具有资本融集速度快,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融资选择。由于股份是按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等额划分的,它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股票,由于每一股份都是等额的且金额很小,使得小的投资者也能投资,为此,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同时,股票经过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流动性大,使得股票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行股票可以筹集不用承担偿还风险的融资方式。为此,在拓展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要充分利用国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国内上市基本上集中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6月成市,到2008年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已有上市公司270多家。对中小企业而言,公开发行上市,是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的比例,改进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并购与重组等资本运作;有利于股权的增值和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满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合规性要求,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末弥补亏损。对于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今年国内又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相比中小企业板有所降低,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聘请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经过改制辅导、上市材料申报、中国证监会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上市等程序,向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要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国际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的创业板、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新加坡和日本等交易所。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截至2008年历时九年,上市公司近300家;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5000多家,约有近2000家高科技公司;英国AIM市场自1999年发展进入正轨以来,已有上市公司1000家以上,近年来每年上市200家以上;新加坡SESDAQ市场也是170家左右;日本新兴企业市场设立于1999年,至今上市公司130家左右。由于这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资金充裕,上市程序相对简单、时间短、操作方便,因此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国外市场上市,并且通过上市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快速成长、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超级秘书网
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国际主导货币,其汇率波动对全球外汇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金融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它不仅影响到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且还关系到亚洲及拉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美元贬值不断升级以及美国经济放缓的悲观情绪主导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心理,股票、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也随之发生巨幅波动。因此,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商品与服务计价的核心货币,美元的弱化走势不仅引起了欧洲及亚洲国家的普遍担忧,而且也诱导人们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作出种种猜想。
一、美元贬值的现状描述
美元指数(USDollarIndex,USDX),类似于显示美国股票综合状态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它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篮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具体而言,USDX是参照1973年3月份6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的几何平均加权值来计算的,并以100.00点为基准来衡量其价值,如105.50点的报价,是指从1973年3月份以来其价值上升了5.5%。进入21世纪后,美元兑欧元、日元、英磅、加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相继呈现出贬值的态势。自2002年1月25日开始,美元指数从2002年的最高点120.51跌至2008年2月的71.39点,累计跌幅达36.4%。
二、美元贬值的基本面分析
外汇市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Analysis)和技术面分析(TechnicalAnalysis)两种方法。前者侧重于分析货币所有国的经济、政治和市场心理等方面情况,以此来判断其货币可能的走势变化。后者侧重于通过汇率波动形成的图形以及各种技术性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货币走势,本文将采用基本面方法对美元贬值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而言,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之所以疲态尽显,主要是受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双赤字、美国低利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以及其它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震荡走低、美国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事实上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和金融危机深不见底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加剧等综合因素所致。
(一)经济因素
从根本的经济关系来看,货币和金融现象及状况是基本经济因素和关系的表象和实现形式,经济因素永远是主导金融及外汇市场变化的最基本因素。通常情况下,影响外汇汇率波动的基本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指标(包括PPI,CPI和RPI等);货币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生产指标(包括失业率、工业生产指数、新屋开工率等)、国际收支账户指标(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等)和贸易指标等。
1.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双赤字。1992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仅为480亿美元,约占GDP的0.8%。2003年经常账户逆差却高达5307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4.8%。2005年底,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中的比例接近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美国经常账户出现大额逆差的原因主要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是美国维持高消费、低储蓄以及输出本国通货膨胀的需要,美国利用储备货币国的优势,通过经常账户持续的巨额逆差达到内部均衡(InternalBalance)的目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受高科技革新浪潮的带动,美国国内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局面,而日本和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缺乏这种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因此,这些国家需要依赖对美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从而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事实上,无论持何种观点,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显然与美元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为一国的经常账户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状况,经常账户赤字实质是一个国家所消费的总价值超过其生产的总价值。为了满足国内对消费的需求,美国就必须向外国借贷巨额资金,这就相当于大幅度增加了世界市场上的美元供应。把大量美元释放到世界市场上来支付进口,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美元势必下跌。
在财政方面,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扭转了前几任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2000年甚至创造了2369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在其离任时,美联邦财政尚有1273亿美元的盈余。但小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方面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04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2007年10~12月,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就比上年同期增加25.6%,为1538亿美元。另一方面,坚持推行反恐政策,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其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仅2004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就达到4130亿美元,当年的GDP为11.6675万亿美元,赤字率超过了国际标准的3%,债务余额达到70000多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60%)。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的巨额赤字对美元施加了巨大压力,因为财政赤字大幅攀升,通常会导致美元供应增加进而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贬值。
2.美国低利率与高通胀率并存。根据利率平价(InterestRateParity)理论,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Arbitarger)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汇兑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Swap)业务相结合,以规避汇率风险。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此外,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urchasingPowerParity)理论,汇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等于两种货币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变动之比,其简化表达式为:e1-e0/e0=πa-πb
式中,e1、e0分别代表当期和基期汇率,πa、πb分别表示从t0到t1,时间内A国与B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式的经济学含义是即期汇率在两个时点间的变动率等于这段时间的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换言之,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该国的汇率将下跌。
事实上,高通胀对汇率的影响比低利率还要大,因为不论是通胀的水平还是持续时间都是难以预测的。所以一旦存在通胀风险,一国货币通常会面临贬值,因为持有者必将考虑通货膨胀最坏的情况。而美元恰好同时面临双重打击,不仅利率下降,而且通胀风险增大。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在短短8天内就连续降息125个基点。3月18日美联储又降息7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2.25%,并暗示还可能继续减息。但和美联储处在同样位置的欧洲央行却维持了利率在4%不变。美联储在2007年7月底时,共有资产8090亿美元,但截至2008年3月12日,总资产就增加到8310亿美元。这增加的220亿美元,其实就是美联储为减息300基点,在公开市场购买的证券资产。
美联储一再降息无疑向受创的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这意味着通胀风险在上升。因为美联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增发货币,但商品的数量却并未以同样的速度增加。根据美国公布的PPI数据,2008年1月,美国PPI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上涨0.9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创下了美国白2000年来的历史新高。如果考察美国白2000年以来公布的CPI数据(见图3),同样能发现美国面临的巨大通胀压力。
3.住宅开工低迷,销售继续大幅下滑
2006年6月以来,美国住宅开工同比开始以两位数的幅度下降,2007年1月、9月和12月的降幅更是超过了30%,2008年1月的降幅达到23.7%,2月份下降28.4%,预计2009年,住宅开工仍会保持20%左右的降幅。住宅开工的月增幅波动同样比较大,由于2007年12月下降了14.8%,2008年1月增长7.1%,2月又小幅下降0.6%,表明新建住宅的开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见图4)。
同时,2007年以来,美国现房销售和新建单户住宅销售额同比持续大幅下滑,现房销售由2007年初的下降4.6%降至2008年1月的-23.4%,2月份继续下跌23.8%。2008年2月份成屋销量折合成年率为503万套,较1月份未作修正的489万套上升2.9%。由于2007年上半年整个现房销售的基数较高,因此,2008年现房销售同比仍将保持20%左右的下跌。虽然2008年1月的新建单户住宅年销售额比2007年12月的-40.6%有所回升,但仍下降了33.9%(见图5)。这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住房市场遭遇的罕见“寒流”。
4.房价指数创新低
2007年第四季美国独栋成屋价格较2006年同期大降8.9%,为公布该指数20年来最大降幅。2006年12月,美国10个大都市区域的标准普尔Case-Shiller房价指数较11月下降2.3%,至200.55,较上年同期下降9.8%,美国2007年12月的房屋价格指数同比更是达到了0.84的历史低点(见图6)。据美国房地产商协会统计,2008年1月,美国平均住房价格已经从2007年的21万美元降至20.1万美元;单居室的住房平均价格也降至2008年1月的19.87万美元,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价格。
5.就业市场持续疲软
美国劳工部2008年3月7日的2月份就业市场报告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情况进一步恶化,企业裁员数目创5年来新高。在全国范围内,美国企业主已连续两个月大幅裁员,2月份裁员人数创2003年3月以来的新高,达6.3万人,高于1月份2.2万人的水平。2008年2月,全美非农就业人数(NonfarmPayrollEmployment)减少63000人,远高于1月减少的22000人。商品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减少89000人,其中制造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52000人,为连续第二十个月下降;建筑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39000人,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下降。由于2008年2月美国就业人口流失45万,因此,失业率不升反降,由2008年1月的4.9%减为2月份的4.8%(见图7)。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下,美国就业市场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好转。2009年11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失业率为10.2%。
6.收入减少,消费低迷
2008年1月,美国个人收入月升0.3%,略低于2007年12月个人收入月升0.5%,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月升0.2%增幅,同比增长尽管下滑,但仍维持4.9%的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实际个人消费同比持续下滑,2008年1月下滑到1.8%,个人消费支出(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s)的环比月升0.4%,弱高于预期的0.2%。其中,耐用品支出月降1.2%,非耐用品支出月升0.5%,服务业支出月升0.6%。美国消费者支出约占其GDP的70%,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尽管没有市场预期的那样悲观,但其下降的趋势仍值得关注。随着失业增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个人消费支出和个人收入仍将会继续下滑(见图8)。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步认同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信用的核心是信心,但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ConfidenceIndex)已降至14年来的最低,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12月创下75.5的新低,2008年1月短暂回升到78.4,2月和3月又迅速下落。3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及预期指数分别下滑到70.5和60.4(见图9)。不难估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由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日益看淡,消费信心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改善。
7.工业生产出现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很快蔓延到工业生产领域,2008年1月份和2007年12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分别小幅增长了0.1%和0.2%,2007年11月份增幅则达到0.4%。但自2008年2月起,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企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比前一个月下降0.5%,为四个月来最大降幅,工业产量同比增长1%,是200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2月,美国工厂生产下降了0.2%,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在内的矿业生产2月份增长了0.4%。制造业新订单(ManufacturingNewOrder)自2007年9月以来,持续快速增加,2008年1月同比增长7.7%,但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全美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ManagerIndex)却平稳下滑,2月份下降到48.3(见图10)。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乏力,表明住房市场低迷和信贷持续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逐步侵蚀到工业生产领域。
综合观之,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从而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投资者纷纷抛出美元资产,开始到欧洲和亚洲寻找更安全、获利性更好的投资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元下跌。
(二)政治因素
二战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霸权地位的确立,1944年7月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2月由于美元危机,西方主要国家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随后,确立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如此,美元依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1995年春季,在克林顿政府财长鲁宾的主导下美国开始采取强势美元政策。鲁宾的名言——“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也几乎成了两届美国政府四任财长就美元政策表态的“口头禅”。美国政府长期推行强美元政策,使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均处高位,大量流动资金被吸引到美国,特别是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美国证券市场,使美元需求上升,反过来推高美元汇率。
然而,自2002年2月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美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2003年5月,美国前财长斯诺在法国举行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宣称,美国在继续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的同时,不再单以市场汇率来衡量美元强劲的程度,强势美元政策并不体现在汇率方面,而是体现在对美元的信心方面。2004年1月7日,斯诺又在华盛顿商会发表讲话说:“我们的政策永远都是这样,我已经很多次地表示,我们支持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而我们认为美元价值也应该由公开、竞争的市场所决定”。于是,美国政府表面上推崇强势美元,而在现实中却独享听任美元贬值带来的诸多好处,当中出于维护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战略就可以“绑架”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见图11)。
(三)市场心理预期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持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多年的网络科技概念,终于在2000年随着网络股泡沫破灭而结束,国际资金流进美国市场尤其是投资纳斯达克高成长、高市盈率企业的诱因减退。美国此后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费带动,而消费的增长主要不是因为收入的提高,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在21世纪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的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放松了贷款标准,对原本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自2007年第2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巨无霸”式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接连遭受巨额亏损并破产,导致市场上流动性出现恐慌性短缺。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使很多美国家庭面临破产之虞时,无疑对美国的居民消费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消费占到美国GDP的70%。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目前仍深不见底以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心理预期是可以理解的。
三、对美元未来走势的判断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虽然市场上对美元的未来走势做出了一些悲观的预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将是压垮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美元将大厦将倾。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仅是短期波动,未来继续走弱的空间仍将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美元可能还会回到强势的位置上。
首先,决定美元地位最根本的因素仍然是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超级地位。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和贸易影响作用显而易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天价值4.5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中,有86%涉及美元。虽然这一比例较2001年的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无别的货币能够替代。因为份额等于能量,只要全球外汇储备、交易结算中美元的比例不减,那么美元的能量仍不容低估。最坏的情况,即便美元一蹶不振,那些原先被持有的大量美元要被“消化”掉,也并非易事,因为大量抛售意味着推波助澜,更快更厉害的贬值带来的则是资产严重缩水,继续持有也是同样的风险,摆脱这个困境面临两难。因此,在较长时期内,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现实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欧盟还是日本,目前显然都无法取代美国,亚洲(不含日本)的崛起在经济总量上仍无法与美国匹敌,因此,短时期内美元崩溃是不大可能的。
由于受到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没有了订单的外资中小企业相续撤离,而对于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来说,却仍要面对诸多问题。国家在加大对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扶持的同时,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才能增加就业和再就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实现GDP8%地增长。
1、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
1.1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逐步增大,外贸出口受阻、内销下降、效益下滑,亏损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经营面临困难,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
1.2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担保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和欠缺科学的财务管理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观念淡薄。其次是体制上的原因,中小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不同,造成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环境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1.3中小企业成本负担过重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其他费用如行政性收费、中介机构费用等在中小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增加。但中小企业产品的价格没有改变,使中小企业的产品失去竞争力,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2.1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无法正常运转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任何情况下资金的流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融资困难,资金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好资金使用问题,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这个资金困难时期。面对产品的需求减少,中小企业可以适当的降低价格,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实现资金回笼。资金只有这样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银行都推出了现金管理服务,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金流动性,而且还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债券收益和利率呈反比,在央行降息后债券类产品风头劲升,当前不少人放弃低迷的股市而进入了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反而高涨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债券,切不可逆市操作,要跟着趋势走。另外,关注与自身关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随时了解他们的资金情况,适当地给予帮助,同舟共济。
2.2优化人力资源
经济危机的到来同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定位。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尽力减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尽力挖掘员工的潜力。经济危机一爆发,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普遍采取裁员的做法。这在当前形势下确有必要,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减少成本而盲目消减人员。应该有选择性地裁减对企业没有作用的人员,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真正价值的人。也就是说,可以把金融危机转变为中小企业进行人员优化的一个契机,是一个重新储备人才的时期。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裁员,可以适当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实行浮动工资。等到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增加以后再让员工恢复原先的工作量。
2.3转型市场和调整产品结构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变化都很快,各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偏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风险,同样也是机遇。中小企业如果找准产品定位,提前进行产品规划,也能实现高利润高回报。现在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点,金融危机中,中小出口型中小企业应该找准这些目标,加大开拓力度,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例如:由于欧美市场购买力的下降,去年1到7月浙江义乌玩具中小企业在海外的销售额下降了两成。义乌玩具中小企业迅速投向了中东、俄罗斯等国外新兴市场,并且针对当地的民俗相应作出了调整。随着这些市场采购高峰的到来,义乌玩具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出现亏损反而盈利了。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国家通过启动了四万个亿的投资计划来扩大内需的机会,明确国家投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例如以生产中低档电饭煲、电磁炉的华丰电器公司,由于出口受阻,企业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在国家电器下乡政策的引导下,把重点转移到了农村市场。企业针对农村特点,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并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结构,使得企业销售业绩增长。
2.4技术创新
除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严冬根本所在。靠拼能源、耗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中小企业海尔集团从德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创新,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创立了海尔冰箱品牌。海尔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大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是如此,一个要想长久发展的中小企业就更必须依靠于技术创新。现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太少。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研发投资大,见效慢。中小企业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投资对于中小企业长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何谓炮灰?按报道主人公周悦的话,“炮灰的意思就是做无用功,陪着冠军跑的人。”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仅13566人,也就是说,有超过100万人将成为“炮灰”,淘汰率高达98.7%。由此可见,“炮灰”之说,尽管有些悲情,客观上却是一种实情。
“炮灰”一说的流行,反映了大学生求职的悲怆与无奈。按理说,公务员考试只是众多就业渠道中的一条,但由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具有户口、福利等安定职业的关键要素,这几年公务员考试一直都是求职热点,报考人数犹如芝麻开花,以至于今年中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岗位供需比达到4584∶1,夺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就业简直是“华山一条道”,考上公务员无异于中了彩票。
据一份关于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1],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危机,这句话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一定的人员流动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过度频繁的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今中国企业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市场,而足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上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种[2]:第一,是单纯的利益驱动。为追求高薪,不论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很多人都可以义无反顾地离开原来的企业,甚至违法也在所不惜。第二,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促成人员盲目流动。企业一方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规避社会责任,也只是简单地对自己所需的人才,采取一“挖”了之的态度,无形中促成了人们流动的盲目性。第三,人员流出企业的管理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导致人们离开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撑起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培育资源的投入也不够;二是技术型劳动力资源和培育缺乏。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重大。
二、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企业经营,大多是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追逐当前的高利润,或急于拓展生产规模而不注重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和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下游[3]。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来得及调整的中小民营企业纷纷陷于此次危机之中。广东、浙江等以出口为导的中小企业首先受到冲击,超过30%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30%的中小企业勉强渡日,超过30%的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健康临界状态,只有不到10%的企业正常运营[4]。因此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以下影响:
(一)招聘环节方面
有80%的企业维持原来的用人计划,并认为这次危机是企业聘用优秀人才的机遇,会积极地进行人才储备。企业目前更偏向于引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以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取得良好的业绩突破,而研发人员则为市场产品的升级和保持优秀的客户服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薪酬激励方面
根据德翰咨询《2008年度全行业薪酬凋研报告》显示[5]:2008年实际薪酬增长率为10.6%,但此次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预计涨薪幅度不会超过5.5%,其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涨薪幅度出现很大程度的下滑,预计增长4.2%。有20%的企业甚至冻结了调薪计划,46%的企业表示只针对核心员工涨薪,超过半数的企业减少了08年已制定的总奖金数额,也有小部分企业取消了年终奖的发放。
(三)裁员方面
裁掉销售人员的企业占11.9%,其次是普通工人、一般职能人员,分位是8.4%、5.3%,技术工人的裁员率最低[5]。目前,部分企业销售停滞,进入淡季,初级销售人员不免成为企业缩减人员的首选对象,当然,行业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依然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一些行政职能人员也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问题,而沿海的低端制造型企业,经受不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减产裁员,甚至倒闭,这必然影响着农民工的大量返乡。
(四)员工福利方面
有35%的企业考虑修改培训计划,超过80%的企业停止公费旅游的计划[5],除此之外带薪假期、补充医疗,补充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以前作为吸引和保留员工,提高雇主品牌的措施,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延缓和暂停补充福利。
三、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人力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牢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二)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三)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文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市场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要建市预警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凯认为经济危机最深层的矛盾是劳动矛盾[6]。在经济危机影响下,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更应该稳步推进,保护守法企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而不是考虑规避甚至试图废除。就目前来说,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用工的凋整和劳资争议的预防为中心,完善和加强管理调控机制,化解劳资矛盾,预防劳资冲突,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五)开展职工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