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个人形象礼仪

个人形象礼仪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6: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个人形象礼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个人形象礼仪

篇1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和社会群体发生各种各样的接触,而在这种频繁又密集的接触中,一个人的形象如同店铺门面一样,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味。同时一个成功的形象的塑造,在自身的事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人生更加顺达。

一、外在形象

首先成功人生的的潜在资本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公共场合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不但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对自己而言,加强了人生自信,对他人而言,则是可以赢取好感与信任,并且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1、服饰仪表

仪表作为一个形象魅力的外部特征,同样也是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呢文明程度、审美情趣、文化水平以及道德修养的展现。通常来讲,一个人的发型、服饰是给他人留在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形成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体的地位,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塑造一个人的仪表要依据自身所在的场合、职业、形体以及年龄向吻合,才能表现出和谐、得体的仪容仪表。一个人的穿着得体,不但会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还会赢得别人的信赖,进而提升工作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如果穿着不当,不但会有损个人形象,还会降低自身的身份。

2、言谈举止

每个人向外界在传递信息的时候,70%的成分来自语言,38%为声调,而非语言的肢体动作也占55%。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往往占着最重要又最基本的位置。这种表达方式,伴随对象、场合、时间的不同,也会表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情以及信息。这种可以被人类明显察觉到的工作以及活动,包括人的面部表情、坐姿、站姿等这种“肢体工作”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否优雅体现在修养和自信的表达程度,因为人们举手投足都在传递着各种信息。想要塑造优雅的言谈举止:在言谈方面,要不断的提高实践和经验,善于鼓励和表扬身边人,常说富有建设性、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的话语,切忌污言秽语、说长道短、蛮横无理、喋喋不休、冷嘲热讽;在举止方面,要入乡随俗、穿着大方得体;注意卫生、爱护环境、仪态优雅;注意法纪、遵守公德、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在公共场合保持令人愉快而温暖、真心的、发自内心的微笑,给他人留下亲近、含蓄、谦和、宽厚的好印象。

3、人际交往

在社会的活动中,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和“人”发生着各种联系,这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目的是保持一个人的自身与内心发展的平衡,满足个人的需要。当然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待人接物、迎来迎往,都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如何塑造人际交往: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平等、理解、互利合作、宽容、真诚、尊重的六大原则,不能居高临下、自视特殊;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权力和人格;要真诚坦率,做到诚实守信;学会忍耐、克制、宽容;知错就改、戒骄戒躁、谦虚好学;处处关心和理解他人,善解人意。并且努力养成主动的扩大朋友圈,言而有信,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保持适当的距离;善始善终,切忌择善从善、见异思迁。

二、内在因素

在他人眼中,一个人想要保持美的形象,不单单局限于个人的服饰、化妆、发型等外在形象的塑造,最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内在的修养的素质。理性并且科学的发现自己的美,为自己进行内外结合的形象设计,参照这个规律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装扮。

1、性格培养

性格作为个人形象的品牌,同样也是人际识别的基本标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可改变性和先天性,但是后天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它对于自身个性的体现有着很程度的影响,有的被排斥,有的被喜爱。因此只有将自身优良性格不断发扬,将不好的性格全面摒弃,才能不断的优化自身性格结构,不断的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性格结构不断优化。如何塑造性格:这就需要完善、加强、巩固自身性格中的优点,消除并且节制那些不良因素。

2、心理环境

一个人在交往礼仪中的外在表现使其心理环境是否健康的直接体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各式各样的难题,所以要学会以有效地、积极地心理去正常的、平稳的对待各种社会交往的难题。所以怎样化解这其中的难题,心理素质就决定了一切。想要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善于自我派遣、自我疏导、保持乐观情绪,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排除;认清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客观的接受或者对待他人的不足和优点;确保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学会奉献和给予、心胸大度、心怀感恩、善待别人;积极的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幽默感,保持一颗童心,协调好社会和自己的两者的关系。

篇2

1.塑造个人与企业良好形象

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2.传递信息、展示价值

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商务礼仪可强化企业的道德要求,树立企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的东西,只能通过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原则与态度表现出来。商务礼仪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和道德具体化为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对这些规范起到强化作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体现了企业的道德观和管理风格,也体现了礼仪的要求,员工在企业制度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就在固定的商务礼仪中自觉维护和塑造着企业的良好形象。

3.沟通感情、协调人际

良好的礼仪可以更好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她往往决定了机会是否降临。比如,在公司,你的服饰适当与否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晋升和同时的关系;带客户出去吃饭时你的举止得体与否也许就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否;又或者,在办公室不雅的言行或许就使你失去了一次参加老板家庭宴请的机会.....这是因为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个媒介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的感情。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4.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应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于细节,细节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成败。反映现代 个人教养的商务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商务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与整体教养。

从事商务活动的黄金规则

1.正直

指通过言行表现出诚实、可靠、值得信赖的品质。当个人或公司被迫或受到诱惑,想要做到不够诚实的事实,这就是对正直的考验的时候。良好的商务举止的一条黄金规则就是:你的正直应是勿庸置疑的——不正直是多少谎言也掩饰不了的。

2.礼貌

指人的举止模式。当与他人进行商务交往时,风度都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是否可靠,行事是否正确、公正。粗鲁、自私、散漫是不可能让双方的交往继续发展的。规范的商务礼仪可以商务沟通的参与者在交往对象的心理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形成肯定性的评价,促进沟通与谈判的顺利进行。

3.个性

是指在商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到之处。例如,你可以对商务活动充满激情,但不能感情用事;你可以不恭敬,但不能不忠诚;你可以逗人发笑,但不能轻率轻浮;你可以才华横溢,但不能惹人厌烦

4.仪表

所有人都会哪怕是下意识地对交往者以貌取人,要做到衣着整洁得体,举止落落大方,这些都是给商务伙伴保留好印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5.善解人意

这是良好的商务风度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成功的谈判者往往在会面前扮演一下对手的角色。人们如果事先就想象好即将与之交谈、写信或打电话联系的对方可能有的反应,就能更谨慎、更敏锐地与对方打交道。

6.机智

商场中每个人都极有可能对某些挑衅立即做出反应,或者利用某些显而易见的优势;如果我们一时冲动,则会悔之不已。不过本条黄金规则更深的内涵是:有疑虑时,保持沉默。

 

商务礼仪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相关文章:

1.商务礼仪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

2.商务礼仪对个人的重要性

篇3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由于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朱陆在道德人性论问题上似乎大相径庭。实际上,朱子与象山在与人性有关的许问题上看法都极其相似。

第一、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朱子说:"人之性皆善"(《朱子语类》卷四),象山说:"人性本善,其不善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第二、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与象山都认为"性"来自于"天"。朱子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地也。……自其理而言,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谓之性。"(《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

朱子言"性即是理",又讲"天"讲"命",此"天"与"命"、"性"与"理"四者如何区别?朱子同意将四者作如下区分:"天则就其自然者而言,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此四者之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实同而用异。"(同上)此外,"天"、"理"和"性"、"心"还有这样一种关系:"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同上)"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便具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因此,就"性"之来源而言,其来自于"天";就"性"之本质而言,"性"乃是"理";就"性"之担当者或主体而言,其属于"心"。

象山也同样把"性"的根源归之于"天",他明确提出"在天者为性"的论断。象山弟子问:"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象山答道:"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又问:"莫是同出而异名否?"象山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是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何为"在天者为性"?张立文先生认为,此即是有"天命之谓性"的意思。象山说:"'成之者性也',又复归之于天,天命之谓性也。"(同上)人性的根源就在于"天"。

朱子与象山把人性的根源都归结于天,从学术源渊上来说,他们都接受了《孟子》、《中庸》中把"性"推之于"天"的路线。《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而《中庸》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对此也都有解释和发挥。而象山也多援引上文。如曰:"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言'事天',必曰'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赞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尽其性'。人之形体,与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则云然者,岂固为是阔诞以欺天下哉?"(《天地之性人为贵论》,《陆九渊集》卷三十)

第三、人性是关于人的类的本质,而在说到具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时,朱子与象山皆操"气禀"或"资禀"之说。

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象山对于具体人性的形成,持"资禀"之说。他说:"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闲引惹他都不起不动,自然与道相近。资禀好底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道相近。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相远,却去锻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说"资禀",和朱子所言"气禀"相同,都是以禀气之如何来说明人性之差别。"人生天地间,气有清浊,心有智愚,行有贤不肖。必以二涂总之,则宜贤者心必智,气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气必浊。而乃有大不然者。"(《与包详道》,《陆九渊集》卷六)个人根性之差别,也同样是由于气禀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陆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相同之点。而上述相同点的背后,又有着理论指归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虽然皆来自于"天",人之具体之性也皆是由气禀所致,但人性的本质却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来,人性的本质或曰本质规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对此论述甚详。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十八)朱子对此评价说:"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无人见得到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颠扑不破。"(《朱子语类》卷四)

何谓"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孟子集注·离娄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质在于"理"。如果"性即是理",那么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朱子弟子陈淳曾释之曰:"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义》卷上)朱子本人解释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可见,"理"是人性的本质,并且"性"是"理"这种本质在人心中的显现。

"性即是理",但具体个人之"性"又各不相同,除极少数圣人之外,个人之性又绝非全是"天理"。其原因在于人的气禀不同,气有清有浊,人所以有贤与不肖之分。但气禀如何,人与人在禀受"天理"方面只是多少程度之不同,而都具"天理"却是共同的。朱子以"理"来说明人性的共性,以"气"来说明人的个体之"性"的特殊性。

象山也讲"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之来源在于"资禀"。"资禀"虽然在禀"气"方面与朱子"气禀"之说相近,然而其内在本质规定则说得不明。象山有时也称人"资禀"之"性"为"资性",认为"人资性长短"(《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不同。但人所由"气"而"禀"者为何?朱子明确地讲为"理",而象山则对此并不言及。朱子以"理"为本体,以"天"为人性之源,而人性乃为"得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是以"天"与"理"不二。象山以"心"为本体,也以"天"为人性之源,但象山认为"心即理",更主张"心外无理"、"外心无道",而"天"与"心"又不相同,故象山不问所禀者为何,也无法回答所禀者为何。这是朱子与象山在人性来源问题上的差别。

象山不言所禀者为何,是否表明象山哲学体系在这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缺陷呢?恐怕也不能如此说。朱子讲"气禀"于"理"而象山不讲"气禀"于何,是由于象山哲学与朱子哲学在本体上的根本不同所致。朱子用"理"与"气"杂,来说明个体人性之不同,说明人性之差别本是"理"同而"气"异。象山虽用"气禀"来说明人之资质不同,而其同者,则不为"理"而为"心"。如果说象山哲学中可与朱子"性即理"真正相对待的观点,与其说是"心即理",不如更直截地说是"心即性"。朱子所说之"性",乃"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而象山所云之"性","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在朱子而言,"性"与"理"不二;在象山而言,则是"性"与"心"不二。不仅如此,"性"之于朱子与象山,一在"心",一在"天"。在"心"则是用"理"来说明"性"和规定"性",而在"天"则是用"性"来说明"心"和规定"心"。

象山以"性"来说明和规定"心",这便使"性"有高于与凌架于"心"之嫌,从而有妨于其以"心"为最高本体。这可以说是象山哲学中的一个不太明显的矛盾。因为象山对于"性"强调不多,并不过分重视。究其根源,则是来自于象山对孟子学说的继承和改造。象山继承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路向,而在孟子思想中,"天"与"心"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孟子用"心"来说明道德的根源或人的道德能力,诸如"四端";与此同时,孟子又把道德的根源推之于天,把人所具有的道德能力或种子、倾向说成是先天具有的。孟子哲学尚不存在哲学本体的问题,而到象山时,哲学本体论问题已经突显,故象山提升"心"之地位,赋予其大本大原的本体地位,从而对孟子关于"心"的学说作了改造,而对孟子学说的另一极"天"则未予以很好地清理,只是顺着孟子而言"天所予我者"等。这也就是说,象山在接着孟子讲"心"并把"心"提升为本体的时候,把孟子的"天"也接着讲下来,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和处理"天"与"心"的关系问题。

2、天地之性

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以性善论来引出道德之可能。但朱子与象山并非向先秦儒家那样,只说明人性为善,而是要从哲学上论证人性如何为善,为人性问题作出形而上的论证。

朱子以"天理"为性善论之根据,而"天理"所体现之人性,他称之为"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何谓"天地之性"?朱子解释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四)朱子认为,天地之间,一理而已,故所谓"天地之性",亦即指"天理之性",或曰"天地之性"的本质即是"理"。"天地之性"与"理"相应,则是人的先天的本性,是人的本体之性。这本体之性属于朱子的理想世界,它是个人人性的本原与根基。而个人之人性在真实存在中所直截表现出的形态并非"天地之性",而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若以"天地之性"为"体",则"气质之性"是"用",是"理搭于气"随阴阳五行之发用而成于万物之性,就此而言,"气质之性"是指人的现实性,是朱子的现实世界。

"天地之性"也称之为"天命之性"。"《谷梁》言天而不以地对,则所谓天者,理而已矣,……子思所谓天命之性是也。"(《天问·第三》,《楚辞集注》卷三)"天命之性"之得名,大概是得自于《中庸》"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专指理言,虽气亦包在其中,然说理意较多。"(《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但"天命之性"与"天地之性"也略有区别。"天地之性",则专以理言;"天命之性",既曰"天命",则不能不包气。"气禀之性",虽由"气禀",然这"气禀",也非是个人能作为主体自作主宰的,也同样是与生俱来的,岂能说不是由于"天命"?所以朱子讲"天命之性",便有二意:"一是'理意较多',二是气不杂于理,理自理,气自气。即使这样,也与专指、只是相抵牾。可见,朱熹在《语类》中说的话,前后是有冲突的。" 这个问题的产生,在于朱子未能很好地去区分先天的与先验的。"天地之性"在本质上乃"天理",是先天的。先天相对于后天而言,它在人生之前是完满的,在人生之后则"理与气杂",而不完满;"气质之性"则是后天的,它是人生之时由"气禀"所致,是人生之时及人生以后的现实之性,但它又是先验的,先验相对于经验而言,是在人经验之先而形成的。朱子对此分别不详,故在论述"天命之性"时,便不甚清楚,此中困难实在于"天命"二字。

朱子言"天地之性",并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加以区别,是接着张载和二程讲的。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张子正蒙·诚明》)关于"气质之性",《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朱子语类》卷四)"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盖本然之性,只是至善"。(《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天地之性"是至善之性,其为至善之根据,则在于"理"。"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子所谓性善,程子所谓性之本,所谓极本穷原之性,皆谓此也。"(《论语或问》卷十七)儒家性善论发端于孟子,朱子在继承孟子以来的儒家性善论的同时,又用自己的"理"来改造和解释孟子的性善说。他讲:"孟子说性善,便都是说理善。"(《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以"理"来说性善,此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朱子的"理",就其实际内涵而言,则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以"理"来说"性",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据,则是把伦理与道德整合在一起,使伦理与道德为一,而且是用伦理来规范道德。这是朱子道德学说的特色。

人性本善,而现实中那些经常为恶的人,是否也是性善的呢?朱子认为是的。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虽然其气禀得偏了,但也须有天理在其性之中。因为人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因而既有"理",又有"气"。资质不好的人只是"气"多而"理"少而已。朱子强调"天地之性"乃人之善性,又以"气禀之性"中有"理"有"气",从其对于道德学说的意义而言,它说明了人的道德性的共同基础,说明的人的道德性之普遍性,即使那些气禀甚为不好的人,也有道德的可能性存在,因而道德是每个人所不能回避的,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上的可能。朱子有时按气禀清明与否把人分为四等,至于最末一等,他说:"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从朱子对最下等的"下民"的区分可以看出,此一类人不仅气禀甚偏,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终不知学",亦即不肯去把自己道德的可能性用对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来变成现实性。自我毁弃道德可能性的人,最终不能"变化气质",沦为"下民"。

3、本心

象山之性善论,也是承自孟子。象山强调:"见到孟子道性善处,方是见得尽。"(《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朱子以"性"或"理"来说明性善,而象山藉以说明性善者并非是"性",而是提出了"善非外铄"(《与诸葛受之》,《陆九渊集》卷三),用"心"来说明性善。"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固其宜也。学问之道,盖于是乎在。"(《学问求放心》,《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张立文先生由此把象山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称作"心善论"。 象山所说"心"乃是义理之心。而义理之心乃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从而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而这一思想,就其来源而言,仍然是对于孟子思想的发挥。象山曾引孟子之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这里,象山提到"四端",并把"四端"作为"心"的核心。

象山也常常把人所具有的能够为善的心或称可作为道德可能性的心为"本心"。"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人性之所以为善,其根源在于"本心"无不善。这正如象山弟子袁燮所说:"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 "本真"即是"本心"的真实状态,"未尝不善"则是"本心"的本质属性。由此,象山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此相对应的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斯言,谁为听之不藐者。"(《象山先生文集序》,《陆九渊集·附录一》)"本心"乃是善性的根据,而"本心"所以为性善的根据,在于"心"具"四端"。

象山又把具有"四端"的"本心"称为"良心"。象山说:"良心正性,人所均有。不失本心,不乖其性,谁非正人。纵有乖失,思而复之,何远之有?"(《与郭邦瑞》,《陆九渊集》卷十三)"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宝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云"良心",即是孟子所云"良知"、"良能"。

象山在用"本心"或"良心"来说明人的善性,从而为道德提供可能性之根据时,也同样要遇到一个与朱子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即是否"恶人"也有善性的问题,这也同样关系到人的道德可能性的普遍性。象山的回答同朱子一样,也是肯定的。他认为:"良心之在人,虽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尽亡者也。下愚不肖之人所以自绝于仁人君子之域者,亦特其自弃而不之求耳。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美恶将有所甚明,而好恶趋舍将有待强而自决者矣。移其愚不肖之所为,而为仁人君子之事,殆若决江疏河而赴诸海,夫孰得而御之?此无他,所求者在我,则未有求而不得者也。'求则得之',孟子所以言也。"(《求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 "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同孟子一样,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二、气禀之性与物欲

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与"本心"论证了性善论,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然而,仅说明人性皆善,对于道德的根据而言,尚不充分。既然人性皆善,那么又何必非要道德存在呢?这就涉及到道德的必要性问题。道德之所以必要,在于有善的对立面"恶"的存在。"恶"的存在是道德必要性的根据。

朱子与象山同多数儒家学者一样,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而不主张性恶论。主性恶论者,必以说明人性本恶,何以有善。同样,主性善论,则必须说明既然人性本善,则何以有恶。朱陆二人分别从自己的体系出发,对于作为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作出了哲学的说明和论证,包括"恶"的来源和对"恶"本身的分析。不仅如此,既然人性本善,善是人性之共性,那么具体的个人之性又为何是如此参差不齐,以至有天壤之别呢?朱子与象山在理论上还要从人性本善这一共同性出发,说明具体个人之性的差别和特殊性。朱子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范畴是"气禀之性",而象山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则是"物欲"。

1、气禀之性

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朱子认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朱子语类》卷四)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同上) "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三)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

那么,人之气禀何以会有差异?朱子解释说:"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侯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同上) 气禀之所以有偏有全,则与人生之时的自然条件有关。常人只能禀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偏,而圣人则"阴阳合德,五行全备"。看来,朱子气禀的思想与其以气来说明天地万物之生成的生成论思想是一致的。

气禀而得之性,便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纯然是理,而气质之性则不然。朱子说:"论气质之性,则是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为了解释"气质之性"如何是"理与气杂",朱子有时也以水为比喻。《朱子语类》载:"先生言气质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臭浊,猝难得便清。故是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然后能至。'"(《朱子语类》卷四)这说明,理本是清明纯粹,无有不善的,但理搭于气中,气犹理之容器,理与其所存之器相杂,而人有各种不同之性。

性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二者有何关系呢?除前云一为人性之普遍性,一为人性之特殊性或差别性之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类似"理"与"气"的关系。"理"必须搭于气上,必须挂搭于气,否则便无个安顿处或顿放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同上) "才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同上) "所谓天命与气质,亦相滚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若阙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同上) "天命之性"须顿放于"气质之性",因为"天命之性,非气质无所寓。"(同上)这种关系就如同水与盛水之器的关系。"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所着。"(同上)所以朱子认为:"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而"气质之性"亦离"天地之性"不得。"如有天地之性,便有气质,若以天命之性为根于心,则气质之性,又安顿在何处。"(《朱子语类》卷四)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同上) 所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同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就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一般。在朱子思想体系中,"理"范畴与"气"范畴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而两个逻辑结构,则具有同构性。这反映了朱子思想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虽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但并不能就认为二者与"理"、"气"是直接对应的。"天地之性"自然浑然是"天理",可与"理"对应,而"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既有"理",又有"气",不可与"气"相对应。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这句话表明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道德理论上也表明善与恶分别作为道德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根据,在道德成为现实性之根据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也正是由此出发,朱子对于以往儒家的人性理论作了评判,认为孟子"论性不论气,……不备",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不明"(《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孟子论性不论气,何以"不备"?朱子认为,孟子性善论的不足在于没有说明"恶"是如何在性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孟子之论,尽是说善,至有不善,说是陷溺。是说其初无不善,后来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却似'论性不论气',有些不备。"(《朱子语类》卷四)在朱子看来,孟子道性善,又以不善在性善之后,这都是对的,只是没有从"气"来说明不善的根源,而用"陷溺"来讲不善,在理论上有些不完备。他对于孟子的性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只认为略有不足,因而说:"论性不论气,孟子也,不备,但少欠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对于荀子和扬子,朱子的批评则要严厉得多。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扬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朱子对于荀、扬之人性论评论说:"若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故不明。既不论性,便却将此理来昏了。"(《朱子语类》卷四) "论气不论性,荀扬也。不明,则大害事。"(《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说其"性恶"论或"善恶混"为"甚害事",主要是因为它否定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基础。诸如荀子,主张"性恶"最明显,其学说便由人性论开出了法治来,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施",而此与孔、孟唯道德主义的传统不类。朱子有时把唐代的韩愈的"性三品说"也放在一起加以评论。"孟子言性,只说得本然底,论才亦然;荀子只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却蠊得稍近。盖荀、扬说既不是,韩子看来端底见有如此不同,故有三品之说,然惜其言之不尽。"(《朱子语类》卷四)何以说韩愈之说"不尽"呢?朱子说:"就三子中韩子说又较近,他以仁、义、礼、智为性,以喜、怒、哀、乐为情,只是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同上)朱子的意思,可作如下理解:"所谓较近,是指距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较近。在这里,也可窥见为什么韩愈成为开宋明理学的端倪的痕迹。" 韩愈以"仁、义、礼、智"为"性",则相当于说人性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可能性之基础;讲"喜、怒、哀、乐"为"情",则说明"情"有不善而"性"无不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必要性之根据。所谓"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只是讲韩愈之说尚粗,未能用"气禀"之说来为何以性善而情恶作出一个哲学的论证。

从对于道德根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出发,朱子认为主张性善而又发明"气质之说"的张载、二程,则理论甚为完备。他说:自孟子道性善之后,"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来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了。"(《朱子语类》卷四)朱子对于张载和二程的"气质之说"推崇备至,《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同上)朱子对于"气质之说"有如此高的评价,在于其从理论上对于"恶"的问题给予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明。这个说明的合理处在于,第一、保持了孔、孟所持的性善论立场。孟子道性善,孔子未尝直截言性善,但孔子以仁为人的根本属性,则相当于持性善论。第二、用气禀说明了"恶"的产生。第三、在说明"恶"的时侯,与荀、扬不同,并不损害孔、孟的性善论。由以上三点,其为儒家的道德主义立场作出了合理性的论证,为儒家道德找到了现实性的根据。鉴于这种评价,朱子认为有张、程"气质之说"出,儒家上千年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是是非非都可以一并结束了,从理论上给予了最终的解决。"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同上)"孟子未尝说气质之性。程子论性,所以有功于名教者,以其发明气质之性也。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矣。"(同上)

"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气禀之殊,其类不一。……今人有聪明,事事晓者,其气清矣。"(同上)朱子根据《论语》所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把人分作四等:"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论语集注·季氏》) "其所以有是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绝无渣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可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渣滓者,则虽未免乎小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矣;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人以气质不同而可分此四等。朱子有时也把此四等分为两类:"生而知者,气极清而理无蔽也;学知以下,则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全缺系焉耳。"(《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前一类为圣人,禀气之清,全系天理,而后者,则是气之清浊不同。朱子有时也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玉山讲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以"气禀"来说明人的差别,而此差别往往不局限于人的道德范围,"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于其中。"(《朱子语类》卷四)"气禀"也用于说明人的社会地位、命运之不同,则尤为谬误。

在朱子看来,由"气禀"之论,则于儒家人性论问题有了一个根本的解决。然而朱子本人在论述"气禀"之时,也不能不暴露出"气禀"之说所无法解释和克服的矛盾。朱子接着张、程讲"天地之性"皆善,而"气禀之性"中有善有不善,为"理与气杂"。而"理与气杂",不等于说"理"为善,"气"为不善,而是"气"有清浊,把"气"之清浊作为个人根性善恶之根源。然而,如果进一步对此进行追问,则须说明何以"气"有"清"与"浊"之分。"理"为全善,"理"又无所不在,何以"气"会有如此差别?对于此,朱子的回答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讲:"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延平答问》,《朱子遗书》)另一方面,他又说:"二气五行始何尝不正,只衮来衮去,便有不正。"(《朱子语类》卷四) "人所禀之气,虽皆是天地之正气,但衮来衮去,便有昏明厚薄之异。"(同上)"气"如果开始都是"正气",如何"衮来衮去"便"不正"、便"有异"了?对此,朱子并没有回答,恐也难以回答。就此而言,"气禀"之说,只是给"恶"的产生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与人之共同本性不同的来源,以此既说明"恶",又不妨害性善。而这个作为"恶"的来源的"气",却并不足于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恶"的来源的问题。

2、物欲

"本心"是纯善的,然何以有恶?象山认为,善是人性的本质规定,而不善虽有,但不是人性上存在的本然。他说: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今人多失其旨。盖孟子道性善,故言人无有不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将甘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将何以待之?故曰:"当如后患何?"(《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这即是说,为了强调道德,应该主张人性本善,而不以恶为人性之本质。但道德若要成为现实,仅讲性善是不够的,还必须为道德的必要性找到根据,作出说明。象山以"本心"来说明性善,用"物欲"来说明"恶"。

象山有时也用"气禀"来说明人与人的差别,但其用以说明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的问题的,并不是"气禀",而是与"本心"相对的"物欲"。"物欲",象山也称之为"利欲"。"人无不知爱亲敬兄,及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发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处指出,便爱敬自在。此是唐、虞三代实学,与后世异处在此。"(《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人之"本心"本是一个有"良知"、"良贵"的善心,不善来自于"物欲"对于人"本心"之"害"。象山把物欲对于本心的侵害称作"陷溺"或"蒙蔽"。"陷溺"、"蒙蔽"都是就"心"而言,"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其所贵者类出于利欲,而良贵由是以浸微。"(《天地之性人为贵》,《陆九渊集》卷三十) "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本心"是善的,而不善在于"物欲"对于"本心"的"陷溺"或"蒙蔽"。

"恶"是与"善"相对立而存在的,"有善必有恶,真如反覆手。然善却自本然,恶却是反了方有。"(《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恶"既来自在于"物欲",那么"善"与"恶"的对立,也就是"物"与"我"的对立。象山以《易》之《履》、《谦》二卦发明之:

"《履》,德之基",是人心贪欲恣纵,《履卦》之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其成既定,则各安其分,方得尊德乐道。"《谦》,德之柄",谓染习深重,则物我之心炽,然谦始能受人以虚,而有入德之道矣。(《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恶"是由于"心"受到"物欲"的侵害,是"人心"的一种病态,所以象山说:"某之所忧人之所病者在心"(同上) "心不可汨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被事物牵将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好。若一向去,便坏了。"(同上)

象山以"本心"是否陷溺于物欲来区分圣贤与常人。他说:"生知,盖谓有生以来,浑无陷溺,无伤害,良知具存,非天降之才尔殊也。"(同上)普通之人,则是心受到了物欲的侵害。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在于此。"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即为物役矣。"(同上)

象山以"物欲"来说明"恶"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理论在思辩性上虽不及朱子"气禀"之说,但其思想有胜于朱子"气禀"之说处。朱子以为人之根性之不齐,乃在于"气禀",而人一旦出生,其根性便由"气禀"决定了。象山则以人皆有至善之"本心",不善的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待其去此"蒙蔽",则复见其"本心"。由此,他对"气禀"有定之说作了批评,这可从他对于《五行书》的批判中见出:"《五行书》以人始生年、月、日、时所值日辰,推贵贱、贫富、夭寿、祸福详矣,乃独略于智愚、贤不肖。曰纯粹、清明,则归之贵、富、寿、福;曰驳杂、浊晦,则归之贱、贫、夭、祸。关龙逢诛死,比干剖心,箕子囚奴,夷、齐为饥夫,仲尼羁旅,绝粮于陈,卒穷死于其家,颜、冉夭疾,又皆贫贱,孟子亦老于奔走,圣贤所遭若此者众。闒茸委琐,朋比以致尊显,负君之责,孤民之望,怀禄耽宠,恶直丑正,尸肆谗慝,莫知纪极。又或寿老死箦,立伐阅,蒙爵谥,以厚累世。道术之纯驳,气禀之清浊,识鉴之明晦,将安归乎?《易》有《否》、《泰》,君子小人之道迭相消长,各有盛衰。纯驳、清浊、明晦之辩不在盛衰,而在君子小人。今顾略于智愚、贤不肖,而必以纯粹、清明归之贵、富、寿、福,驳杂、浊晦归之贱、贫、夭、祸,则吾于《五行书》诚有所不解。"(《赠汪坚老》,《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在这里批评了《五行书》以"气禀"来论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的差别。这个批评虽不是针对朱子而发的,但就其所批判的思想而言,朱子也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例如他曾说:"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长久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朱子语类》卷四) 此种言论,直和《五行书》一般,此为其不及象山处。

3、"恶"

朱子与象山二人对于"恶"之来源有不同的见解,一曰"气禀",一曰"物欲",然而其对于什么是"恶"的解释却大体相同,二人都把"欲"作为"恶"的本质内容。这反映了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在制欲主义立场上的一致性。

朱子说:"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戊申延和奏札五》,《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这里,"善"与"恶"对举,"天理"与"人欲"对举。"人欲"即是"恶"之内容。所谓"恶",是就是指有"人欲"存在。而这个"人欲",朱子也同象山一样,把它叫作"物欲"、"嗜欲"或"私欲"。如:

众人物欲昏蔽,便是恶底心。(《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朱子语类》卷十三)

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朱子语类》卷八)

然人有是身,则耳目口体之间,不能无私欲之累。(《论语或问》卷十二)

况耳目之聪明,得之于天,本来自合如此,只为私欲蔽惑而失其理。(《朱子语类》卷四十六)

朱子对于"人欲"甚为贬低,"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和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人欲"虽有如此之害,而人有耳目之官,人生于天地间又不能无欲,虽圣人也当不出于此。于是朱子便对人的合理欲望和"人欲"作了区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 "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五。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后录》)在这里,朱子将人的本能和人的本能之外的欲望作了区分。人的本能是合理的,是人"合当如此",这不仅不是"人欲",而且还是"天理",本能之外的欲望,则是"人欲",则属于"恶"。

象山对于"恶"的认识,也是把人的欲望当作"恶"的内容。其所谓"欲"者,仍是"物欲"。"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害乎?"(《养心莫善于寡欲》,《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欲"有时也与"道"对举。如:"道可谓尊,可谓重,可谓明,可谓高,可谓大。人却不自重,才有毫发恣纵,便是私欲,与此全不相似。"(《论语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一)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杂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二) "部蠡、管之见,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若诸公所可喜者,皆是专于向道,与溺私欲不同耳。"(《与包敏道·二》,《陆九渊集》卷十四) "欲"与"道"对立,直是"善"之对立面。

朱子与象山都把人的欲望作为"恶"的内容,或者说都和人的欲望过不去,这在思想渊源上与孟子有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然而,朱陆用"人欲"来说明"恶",却又与孟子思想绝不相类。这是因为:

第一、孟子虽讲"寡欲",但并不否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性也。"(《孟子·尽心下》) 程子解释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朱子《孟子集注·尽心下》引程子语)即按程子解释,孟子也并不否认人之欲望之合理性,而是认为不要过分地去勉强追求得不到的、实现不了的欲望。就在"养心莫善于寡欲"之下,《孟子》书又载孟子谈论"曾皙嗜羊枣"一事: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

篇4

人们常说: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佞才,德才兼备是良才;“有才无德,其行不远 ”。“德是人才之本”,如果把才能、智力比作鲜花和美果,那么,品德就是土壤和根系。

一、创新型管理者的道德特质

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是他们在管理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管理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特殊性,所以对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有特殊要求,这就是他们的道德特质:

1.标准高于一般人的职业道德。管理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的职业特点表现于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者同物质、科学技术、自然环境打交道,而且突出的表现于要与特殊的人群打交道,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管理者工作业绩如何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不但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道德,而且在职业道德的起点上也高与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凡是要求下属和员工遵守的制度,管理者首先要遵守好;凡是要求下属和员工不做的事,管理者首先自己不能做;要求下属不,管理者首先自己不能。管理者对自己的道德素质要求,要高于自己的下属,也要高于一般员工。否则,难于动员和组织管理活动,其要求和命令必将贯彻不下去。

2.要求严于一般社会成员。创新型高素质管理者是是管理队伍的佼佼者,其道德要求理所当然应该更严格。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道德素质方面更应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影响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齐心协力工作。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令而不从。”管理者在道德素质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便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他人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二是“上行下效”,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进而败坏整个社会风气。

3.影响大于一般员工。管理者是社会或某个组织的管理者,试下属和员工的带头人,他们在全局工作中行使权利,组织、发动、教育他人,指导各方面工作。管理者道德素质高,就能带好一大片,道德素质低,也会败坏一大片。管理者的个人德行与国家治理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这实际上也潜在地揭示了管理者个人的人格品行对下属成员的影响作用。

二、创新型管理者的理想人格与管理目标

管理者要实现其为之奋斗的管理目标,不但有赖于管理目标的正确性,更有赖于管理者自身理想人格的高尚性。管理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格,是影响其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理想,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它往往体现在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体现在这种理想人物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中。理想人格是人们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自觉认识的产物。体现在先进人物身上的理想人格代表着人民的意愿,体现着社会的进步要求。正是由于理想人格所具有的先进性、进步性,使他在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

管理者具有崇高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有效地目标管理。人格是一个人的本质的表现。高尚的理想人格使创新型的管理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使人产生敬爱感,能吸引人们去模仿。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道理就在于此。我们都敬爱的总理就是理想人格的楷模。他用毕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人格魅力对于这个人民具有无限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亿万人民心中一座耸立的丰碑。相反,一个管理者一旦在道德人格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声名狼藉、威信扫地。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鄙视道德,最终因水门事件而颜面尽失。

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说过:“对人的唯一基准,就是业绩预品格。”所以,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以塑造良好的管理者形象,赢得群众的尊敬。这样,才能一呼百应,顺利实现管理目标。

三、创新型管理者能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自身整体的良好道德品质具体有:责任感、宽容性、诚实和清正廉洁,并以此表现出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的奉献精神。管理者作为社会活动的指挥者,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管理者对组织、对社会要承担责任,这是组织、社会对管理者的客观要求。从管理职业固有的社会地位和性质来说,各种管理职业和管理职务都集中体现着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责”是指每种管理职业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遵守管理职业规则、承担管理职权范围内社会后果的责任,实现和保持本岗、本职业与其它岗位、其它职业有序合作的责任等;“权”是指每种管理职业都要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使用、操作、管理或支配某些社会资源的权利,通过管理工作的付出获得社会财富的权利。这些管理职权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在任何承担和行使管理职业权利上,都体现着社会公共道德;“利”是指每种管理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尤其是那些以公众为服务对象的管理职业,都是社会利益、公众利益、行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集结点。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管理职业的责任和权利所在,也是职业内在的道德内容。

参考文献:

篇5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个人客户经理的是一支新生力量,工行为个人客户经理提供了梦想的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欣逢盛世,当有所作为。我选择了这一岗位,我的梦想那就是与工行一起飞翔。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营销中的困难和压力,以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工作,一切会在意料之中。仅三月份,我个人营销理财金8个,揽个人存款523万元。

梦想,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三月中旬,春寒料峭,我得知一企业单位改制,员工要身份置换,为赢得这笔存款,我顶风冒雨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提出为他们置换金。但由于这单位楼下就有中行网点,并且一直有良好的业务往来,所以他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我。我并不灰心,逐个拜访有关科室多次与他们进行沟通,有志者事竟成。我坚韧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终于感动了他们,最后终于答应将这笔存款舍近求远存入我分理处,同时还营销了两个理财金帐户。记得那天这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来办理存款时由衷对我赞叹道:“如果我们企业员工都有你这种敬业精神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梦想也给了我充分的信心。信心是思想和行动的支柱,个人的信心占很大的比重,没有信心工作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当你满怀信心去拜访客户的时候,你就有了一次很好的与客户沟通的机会。一天我去一单位拜访主管领导,足足有十分钟的时间这位领导没有看我一眼,当时我心中很委屈,但我想我是代表工行在开展工作,就沉住了气,自信地向他推介我行的理财金帐户。宣传这一品牌定位明确、功能强大、技术领先、内函丰富,是服务的品牌、高科技的品牌、彰显身份的品牌。我始终坚信我是优秀的工行个人客户经理,我的人格魅力,我的敬业精神以及我精谌的业务能力会让他折服的。事实让这位领导对我刮目相看了,虽然他没来我网点办业务,但他介绍了一名优质客户找我办理了理财金帐户。

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去年十二月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优质客户,因为曾经对工行的误会,他对我们的产品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第一次营销失败后我及时调整了营销策略,在以后交往中我以树工行人诚信形象为主,嬴取他对工行的好感。今年春节期间,他急需一张卧铺火车票,我得知后四处想法帮他拿到了票,解决了他的困难,使他心存感激。同时在方法上我采用了迂回战术,通过做他爱人的工作使他了解了工行产品,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三月的第一天他终于来开立了理财金帐户那天我。这次营销的成功给了我特别的欣喜,我不仅蠃得一个理财金帐户,更重要的是我为工行蠃得了信誉,蠃得一名忠诚的优质客户。

在这柳绿槐红的三月,我们客户经理也迎来了生机昂然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能收获秋天硕果的人不是春天欣赏者,而是春天辛勤播种的人。工行是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与梦想一起飞翔。

篇6

李小璐1982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童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院里度过。父亲李丹阳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兼演员,曾是演员的母亲张伟欣现任美国一家跨国公司执行董事。在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下,年幼的李小璐就表现出对电影浓厚的兴趣。1984年,年仅两岁的她被妈妈抱到电影拍摄现场,当灯光亮起,摄影机开始转动时,她兴奋得手舞足蹈。

她第一次站在镜头前,是拍摄一部宣传片,片中正需要一个小女孩。一天,导演无意中看到了乖巧可爱的李小璐,于是,便找到她的爸爸。开拍那天,爸爸赶到现场,看到女儿正专心地听导演说戏,这让他觉得,女儿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好演员。

3岁时,李小璐和妈妈两次合作,参演了电视剧《孔子的青少年时代》,电影《我只流三次泪》。当年,仅儿童剧她就拍了好几部,成为名噪一时的小童星。对于童年时代的李小璐来说,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逛公园是件奢侈的事,做导演的爸爸和做演员的妈妈常年在外,她只有留在爷爷奶奶身边,一家人聚少离多。和妈妈共同拍戏的经历成了李小璐最美好的回忆。

在李小璐4岁时,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妈妈弃艺从商,在女儿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1995年,李小璐远赴美国读书,分别9年的母女得以团聚,与母亲长期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和语言障碍让性格内向的她很难适应。“刚开始我对妈妈很客气,但很快我们就亲切起来,她每天接送我上学,想补偿以前不在我身边的遗憾。一天,我和同学们用英语聊天,妈妈听了,走过来对我说:‘不会说就别说了。’当时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后来,我利用暑假努力学习口语。如果没有妈妈的‘激将法’,我的进步也不会那么快。我们家家教特别严,大人很少当面夸奖我,尽管父母在外面提到我时是骄傲的。这一点,我也是长大以后才明白的。”

李小璐回忆说:“当我提出要回国拍戏的时候,妈妈并不赞同。于是我和妈妈达成协定,如果25岁前表演成绩平平,就回美国读书。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个明星,我只是个演员,一个以作品说话的演员。”

把妈妈当“新人”来看待,在拍摄间隙给妈妈说戏

1998年,李小璐出演了陈冲执导的电影《天浴》,第一次真正担任女主角。由于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李小璐摘取了第3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也是历届“金马奖”得主中最年轻的影后,那一年,她17岁。尽管李小璐3岁起就开始拍戏,但《天浴》才是她接拍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自那之后李小璐便开始了真正忙碌的生活。李小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拍一部轰动性的电影,在她眼里,《天浴》只是一部艺术片, 远远达不到自己心中的要求。回想起来,李小璐感慨万千:“拍得太苦了,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天浴》中有一场戏,李小璐要躺在雪地上。当地的雪不够厚,剧组又在地上铺了许多假雪。假雪是由石灰、胶水和尿素等组成的。她穿着军大衣和毛衣躺在雪地里,就觉得浑身特别痒,收工回来一看,整个后背都过敏了,又疼又痒,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在饱尝拍戏的苦头后,她才知道做一个演员并不容易。李小璐对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但每次回家,看到橱窗里摆着的奖杯时,最大的感触就是那时候的自己好年轻啊!

观众真正开始熟悉李小璐是通过两部电视剧――《都是天使惹的祸》和《青春的童话》。《青春的童话》中,有一场戏是夏戏冬拍,让她饱受了严寒之苦。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场和男主角在雨中的吻戏。当时北京的气温只有零下10℃,当人造雨淋在穿着单薄夏衣的李小璐身上时,她不由得哆嗦起来,好不容易拍完了,导演却说:“没演好,重拍。”李小璐喝了一大口白酒接着拍,终于听到导演满意地说:“过!”而这时,她的嘴唇早已因为寒冷和酒精的刺激肿了起来。

2004年,李小璐接拍了电视剧《豪侠》。一天,刚拍了一个镜头,她就感到腰部疼痛,开始没有在意,后来疼痛越来越剧烈,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必须立即住院!”医生还批评陪同的李小璐爸爸:“你这家长怎么当的?孩子都病成这样才来。”由于惦记着拍戏,第二天上午她就偷偷地跑回了剧组,晚上回医院输液。

在电影《冈拉梅朵》的拍摄过程中,由于外景地在,其间又要出席在三亚的电影节,巨大的海拔差异使她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戏拍了一个月,李小璐有20多天住在高危病房里,只能靠输液和吸氧维持,手上的血管几乎被扎烂了,请来儿科的护士才勉强把针扎进去,最终,李小璐还是因为体力不支告别了这部电影。

2006年,电视剧《奋斗》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片中,李小璐饰演的杨晓芸也几乎成了她的代名词。去公园时,晨练的老奶奶看到李小璐都会说:“这不是杨晓芸吗?”她却说杨晓芸并不像自己,开拍之初还向导演申请换演更像自己的夏琳。李小璐说:“其实我的性格和杨晓芸完全相反,杨晓芸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轰轰烈烈,我却是个与世无争的人,有时一顿好吃的就能让我特别开心。”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中杨晓芸和陆涛的妈妈长得非常像,出演陆涛妈妈的正是李小璐的母亲张伟欣。拍摄过程中,李小璐坦言从来不去现场看妈妈的表演,她说:“这样我会很紧张,不过在家我会把妈妈的镜头挑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妈妈给李小璐很多艺术灵感,但李小璐也把妈妈当成“新人”来看待。在拍摄的间隙还会找机会给妈妈说戏,而妈妈也总是微笑着倾听她的意见。李小璐笑称现在的自己在表演上比妈妈更专业,所以,她妈妈也会欣然地接受女儿的“指导”。

她始终认为,幸福就是让你对人生有一种满足感

2007年年初,李小璐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好莱坞影片《异能》剧组正式与她签约。在该片中,李小璐饰演了一个小角色,等待13个小时只为拍两个镜头。李小璐说,在摄制现场,各种口音的英语混杂在一起,往往要看嘴形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这让她觉得很好玩儿。

继青春励志片《奋斗》之后,李小璐再次成为粉丝们追逐的焦点,仿佛她的演艺路线也在逐渐转变。李小璐曾透露自己非常喜欢塑造职场白领这类角色,今后也希望逐渐从清纯路线向知识型女性路线转变。

2008年以后,李小璐先后主演了影片《夜店》、《等着你回来》、《树顶上的恋人》。在《夜店》这部喜剧片中,李小璐饰演超市店员,与徐峥、乔任梁一起,演绎了一个惊险刺激又笑料不断的故事。李小璐说:“这部片子大部分戏是在室内拍摄的,感觉更像是在演话剧。我们尝试了很多新的拍摄方法,有一场戏连摄像机都不是固定的,而是绑在每个演员身上。整个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工作之余,还会聚在一起做饭。故事发生在超市,一开始大家还很胆小,后来经不起超市里食物的诱惑,偷偷把这些当道具的食物拿来涮火锅,害得道具师傅像看小偷一样盯着我们。”

虽然李小璐名气渐大,但她始终让自己保持一个普通女孩的心情。不拍戏的时候,她会和好友去西单逛街,在那里可以寻觅到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为了买一串烤鱿鱼,她能在人潮密集的华威大厦排上10分钟的队,然后找个地方,美美地吃一顿。

篇7

班主任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中,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学生心灵带来影响和冲击,在学生心目中,初步树立起美好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有益于他们发展的阳光。”又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班工作的开展。如果班主任的讲话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表达不明、语气软弱,那么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植入一个工作没计划、欠条理,性格软弱的不良形象,在以后的治班中很有可能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今后不管他其它方面做得多么的努力,都很难弥补这一不良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在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的时候,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声音响亮,语调抑扬顿挫,说到原则问题一字一顿,语气严肃而凝重,谈到学习、生活问题,诙谐幽默,那么他就会在学生头脑中雕刻上一个有计划、有魄力,既讲原则而又平易近人的美好形象。这个美好形象一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往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就会非常愿意接近班主任,有什么心事都会向班主任倾诉,班主任就会了解各个学生个体,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第一次讲课

优秀的科任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班主任,而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优秀的教师。因此,班主任第一次讲课的好与差,也会直接影响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班主任无论教哪一个学科,第一次讲课,必需想方设法上好。学生第一次听你的课觉得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日后你的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班主任的第一次讲课照本宣科,了无生趣,学生就会在内心滋长一种认为你没水平没本事的蔑视心态,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学生对班主任的不良评价一旦形成,将对班主任今后管理班级、教育学生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第一次班会课

一个班集体,谁是主人?显然是全班学生。但是如果不努力发挥全班学生的主人作用,时间一长,他们就丧失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对班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越是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他对班集体就越热爱,越关心。第一次班会课,学生出于好奇心,注意力非常集中,对班主任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观察入微,对班会的形式、内容都会久久不忘。

因此,班主任必需充分利用好第一次班会课,初步培养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班集体是他(她)自己的,自己与这个班集体所有的事情都有关,自己有责任去管理班集体的所有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班主任给学生的形象就是一个开朗的、有活力的、每个学生都得到重视的美好形象。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第一次班会课,班主任总是一味地讲规章制度讲条条框框,就会给学生留下冷面、呆板的印象,就会在学生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以后班主任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哪怕你宣布再多的规章制度、描画再好的建设班集体计划都是难以彻底落实执行的。

四、第一次班干会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需有一个得力的班干集体。第一次的班干会,班主任一定要激发每一个班干的工作热情,树立起班干高度的责任感,培养班干的团结合作精神。其实每个班干都有组织领导能力,之所以有的人不显现出来,只是因为没有机会,或者是没有后盾,唯恐做错了事,自己承担不了责任。因此,第一次班干会,班主任必需让每一位班干都明确:不管谁承担那一份工作,刚开始做都没有经验,都可能出现失误,失误以后,不要害怕,责任不在大家而在老师,大家尽管大胆开展工作。有了班主任的鼓励和支持,班干就会倍感亲切和温暖,班主任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地升腾,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班干自然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当把每一个班干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后,班主任肩上的担子可轻松得多了。

五、第一次家访

班主任的第一次家访要尽早,越早越好。有些班主任把家访变成了向学生家长告状的手段之一,致使很多学生都不欢迎班主任家访。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往往总是在接手这个班集体之后,立即进行家访的,不管是走访,还是电话联系。进行家访的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他(她)的闪光点,同时了解他(她)的不足,为今后培养这个学生做足准备,争取做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向家长表明这个班主任的工作是积极主动的、认真负责的、全心全意培养其子女的。班主任通过家访,让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觉得开学才几天你就来家访了,足以说明你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从而获得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你的尊重。这样,既深入了解了学生,又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和支持,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树立起一个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好形象,这非常有利于班工作的开展。

六、第一次与个别学生谈话

篇8

A Study on Correl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Personality Traits. Bai Junyun,Wang Hong, Li Hua. Dept. of Geriatrics, 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03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rovide science data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departments. Methods 322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and the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Results ①The main mental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are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②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on factors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③The General Symptomatic Level i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neuroticism(N), extraversion(E), agreeableness(A), and conscientiousness(C). High-Symptomatic Level subjects score higher on N, and lower on E, A than the low-Symptomatic Level ones. Every Symptom Factor is affected by one or more of personality traits.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medical stud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some of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in which neuroticism plays a leading rol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SCL-90; Mental health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报道大学生中约有10%~30%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关系最为密切[2]。本文拟通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们于2006年6月~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昆明地区两所医学院校355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2份,有效率90.2%,其中男生144名,占44.7%,女生178名,占55.3%,平均年龄21.7±1.1岁,汉族276人,占85.7%,少数民族46人,占14.3%。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照5级评分(从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阳性项目为评分≥2的项目。计算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共计13项指标[3]。总分≥204分为有心理问题者,总分≥220分为有心理障碍者,总分≥234分为有严重心理障碍者[4]。

1.2.2 人格测验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自评量表问卷(NEO-FFI)的中文译本,其特点为简明而有效,共60个项目,按5个分量表计分,分别是神经质(N)、外向性(E)、开放性(O)、顺同性(A)和严谨性(C),每个维度12题,采用5级评分[5]。FFI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

1.3 实施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昆明地区两所医学院校本科学生采用无记名方法进行调查,受试者自填量表时给予统一的指导语。

1.4 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比较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测定结果 SCL-90量表总分为145.87±43.51,总均分为1.62±0.48,阳性项目数为39.82±22.63,各因子分在1.40~1.87之间,因子分相对较高的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最低的是恐怖(见表1)。总分在204~220

分的有7人,在220~234分的有6人,>234分的有15人,即有心理问题者有7人,占2.1%;有心理障碍者有6人,占1.8%,有严重心理障碍者有15人,占4.6%。在本研究中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共计28人,占8.7%。

2.2 不同性别SCL-90测试结果比较 用t检验对男、女生从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分的测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由表1可见,女生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采用t检验对男、女生在NEO-FFI中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女生在神经质(N)上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

2.4 高、低分组的人格特征 为了突出分析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将被试按SCL-90总分的高、低27%分组,分出高分组(SCL总分≥162分)和低分组(SCL总分≤117分),高分组的症状总分为200.93±40.23,低分组的症状总分为104.90±7.63。两组的症状总分差异非常显著(t=22.24,P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分组在NEO-FFI各分量表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分组的N分较高,E、A、C分较低(P

2.6 样本SCL-90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与人格维度的相关 如表4所示,被试的SCL-90症状总分与人格维度中的N、E、A、C均有显著相关,与O维度不相关。各因子分与N、E、A、C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P

2.7 人格特征对症状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作因变量,各项人格维度分数作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和A进入回归方程,N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是正向的,而A的影响是负向的(具体参数见表5)。

分别以高、低分组的症状总分作因变量,以5项人格维度分值作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个回归方程中都只有N进入,即N与高分组(BETA=0.251)和低分组(BETA=0.326)的症状有显著关联。

3 讨 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7],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从五因素人格结构角度分析人格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SCL-90量表考察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占8.7%,医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性等方面的症状较为突出,这一结果与吴花林报道[8]一致,反映出这些问题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同时,还发现男、女生的心理卫生特征表现不一致,从总体上讲女生组的心理问题多余男生组。女生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男生。在人格特征方面,女生的神经质(N)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为了研究人格维度与精神症状的关系,首先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人格维度中的N呈正相关,与E、A、C呈负相关,与O维度不相关。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发现N、A与症状总分有关联,尤其是N的影响程度最大。另外,在对症状总分水平进行高、低分组比较发现,高分组的N分高,而E、A、C分较低。再对高、低分组症状总分进行回归分析则表明N分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人格特征与精神症状水平的确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神经质是对心理健康评价最有解释力的人格维度。在大五人格结构中,神经质维度(N)反映的是个体之间在体验内心苦恼倾向上的差异。高N分者长期体验到负性情感,易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反复出现紧张、抑郁、挫折、内疚、自我意识的烦恼;大量的躯体主诉和无效的应付方式[9]。本研究对此提供了实证性的支持。

一个人怎样认识周围世界和怎样适应与反作用于周围世界,即一个人的稳定的、持续的与独特的感知、体验、思维、应对与行为方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个体外显的情感与行为反应方式取决于其内隐的感知方式、态度与思维方式[2]。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如学业压力、现实目标、择业就业、专业兴趣和人际关系等)[7]。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大多数的症状与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有关,所以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情感支持、社会技能训练等),帮助他们处理应对各种心理冲突、行为问题和情绪危机,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魏俊彪.医科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医学与哲学,2002,23(8):63-64

[2]翟书涛,杨德森主编.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4]刘连龙.西部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39-340

[5]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6]郭庆科,韩丹,王昭,等.人格测验中正反向陈述的效应.心理学报,2006,38(4):626-632

[7]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55

篇9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05-02

《无题》诗作为“李商隐独创的抒情体诗”,兼容其咏物诗和咏史诗的一些特点,构思缜密,寄慨遥深,是李商隐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无题》诗的解读,历来仁者见仁,这或许和李商隐工于比兴,深于寄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引入,笔者认为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无题》诗的含义更加含蓄委婉、朦胧隐晦,且从艺术表现角度而论,“香草美人”意象使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是作为《无题四首》组诗中的第二首,意境绝妙,香草美人意象对于诗歌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这首诗的意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意象(风、雨、雷、芙蓉塘、花、灰)、人物意象(贾氏、韩寿、宓妃、魏王)、生活意象(金蟾、锁、香、玉虎、丝、井、帘、枕)。这些意象有的是指意明确的,如自然意象中的风、雨、雷、花、灰,李商隐或是用作起兴、或是象征艰难、挫折和不顺,或是象征理想的破灭。关于生活意象那一类也是明晰的。“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海録碎事》:“金蟾,锁饰也”。鏁,香炉的鼻钮 。叶葱奇注疏中言,“鏁,锁的异体字,此指熏炉。金蟾啮鏁描绘的是一个金蟾形的有鼻钮的香炉,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中的玉虎指辘轳(见《海録碎事》),丝就是汲水用的绳索。

诗中还有芙蓉塘、花、贾氏、宓妃、韩寿、魏王、帘、枕等意象。韩寿、帘、魏王、枕都是诗人在提及贾氏和宓妃两位女子时引出来的意象。研究者大多认为魏王(曹植)这一形象对李商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诗歌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曹植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曹植是李商隐自喻的形象。以诗的对仗性而言,此诗中的韩掾(韩寿)也是诗人自喻。两位女子之如此痴情是因为歆羡两位男士的才华。诗人以韩寿和曹植自喻,那贾氏和宓妃自然就是作者渴望得到的、能赏识自己才华的人的化身,可以说李商隐是通过写男女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宓妃在李商隐诗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形象。当然宓妃这一形象并非李商隐独创,这在屈原《离骚》后半部分“求宓妃之所在”亦可找到。宓妃其实就是女神的化身,历代文人追求女神的心理传统一直延续。如果以屈骚来解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宓妃形象,宓妃喻贤臣,就是李商隐追求的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化身。香草美人意象的作用就次显现。

芙蓉,也作荷花解。叶葱奇将“芙蓉塘外有轻雷”中的“轻雷”声延伸至隐隐地马车声,即君王车声。此解或有合理之处,若真如叶葱奇注疏标准的时间来算,此诗是李商隐重回秘书省所作。那么秘书省一直是李商隐十分向往的地方,是他认为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因此用芙蓉塘来比喻人才济济的秘书省似乎也可以理解。而轻雷声象征君车之声,似乎也有对得到君主赏识的期盼。但我们从诗中找不到用“芙蓉塘”来喻秘书省的佐证,不能定论。

至于花的形象,此诗一反常态。我们并没有看到为人所熟知的残花形象,相反作者表达的是百花争发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细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并没有受这种百花争发状态的感染,相反更加的失落和忧伤。“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作者是害怕这春心受到压抑、这相思没有结果,因此才有此感慨。

关于这首诗主题,历来观点不一。主要集中在爱情说和寄托说。支持爱情说,以钱钟书为代表。钱钟书先生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证实此诗的颔联确实是写爱情,而且写的是幽居女子不幸的爱情遭遇,流露了相思无望的痛苦与不平。寄托说以冯浩和张采田为主。冯浩认为此诗为令狐绹而写,他说:“首二句纪来时也;三句取瓣香之义;四句中汲引之情;五句重在‘掾’字,谓己之常为幕官;六句重在‘才’字,谓幸以才华,尚未相绝;结则叹终无实惠也”, 张采田也是支持此说。刘学锴先生评此诗则说是有寄托,但寄托不明显,处于似有似无之间。

就本诗而言,笔者认为诗的起句是采用了“兴”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氛围。“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用来发端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若单就意象分析看,作者为大家展现的是一幅春雨荷塘图。芙蓉塘是芙蓉花积聚、开放的地方,芙蓉是美好的植物,象征着纯洁高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我们要注意,荷花一般为夏天开放,而细雨和轻雷又似乎为春日常有景象。当然,不必非得荷花开了才有意境,笔者倒是认为正是这含苞待放的芙蓉花和尾联“花争发”呼应。花如此,人心似乎也蠢蠢欲动。颔联和颈联“金蟾啮鏁焼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几句诗将比兴、象征、用典等诗歌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尤其是通过贾氏和宓妃两个美人形象体现。从这里,研究者对诗歌就开始出现不同理解了。笔者认为鏁、绳、帘、枕四个意象于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联系的作用,是一个通道。锁开了才能烧香入,绳拉上来才能打到井下的水,帘子掀开才能看到韩寿的才貌,枕头留赠才能传达爱慕之情。这四句诗从诗文本身来看,都实现了。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且是极度悲观情绪。结尾继续用兴,使“文己尽而意有余”。诗人的相思到底是指意何处?作者又缘何体现出这样的悲观情绪?这就要回到现实中了,将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入诗歌分析。在笔者看来,此诗不是写爱情的,而是用香草美人形象寄托个人生活之悲、理想难以实现之苦。要运用男女之情,是因为爱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男女之间的真爱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诚如作者追求赏识自己的人一样,遥遥无期。

“香草美人”意象在这首《无题》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比兴、象征、用典的艺术手法集结在一起,而且使诗歌的内涵有了多义性,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自楚辞问世以来,“香草美人”始终是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得到继承和发展。众多诗人和评论家也在这方面不断作出尝试,马茂元进一步发展了“香草美人”在男女主题诗歌中的作用,说是“男女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但每个诗人心中的“香草美人”是不同的,正所谓“节序同,景物同,而时有盛衰,境有苦乐,人心故字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诗文之用无穷焉。”(乔亿《剑溪说诗》)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会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承继楚辞的基础上,对“香草美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从而使其诗有屈、宋之遗响,得子美之深而变出。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李商隐诗集注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篇10

关键词 :环境意识;个人利益;环保行为;环境成本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力。对环保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公民来说,既是依法维护自身在环境问题上应当享有的权益的需要,也是环保运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基础。同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促进个体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方法,从而有利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环保行为的实施,同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途径。

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在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展开,有三种基本理论。第一种是德国学者Diekmann和Prei?sendorfer(1992)提出的“低成本理论”。第二种是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In?glehart)提出的“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1977)。第三种是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行动”模型,认为人们的认知方式即对环境问题的归因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

国外早期的研究都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环境意识或环境态度的重要维度。但是国内由于关于环境行为或环境意识的测量争议较多,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比较零散,但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国内关于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资料对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综合文献发现,研究者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证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关于利益价值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应当进一步研究。

一、概念界定

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环境保护行为也称“环境友好行为”或“环境适宜行为”。简而言之,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本文所指的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个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有利于环境的各种行为,比如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处理等,简称为日常型环境保护行为。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个行为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是指个人在私人领域内,无需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的环境行为,如清洗餐具时的节水习惯、购买环保型洗衣粉、废旧电池放到回收处等。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有他人在场,并需要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环境行为,如与他人讨论环保话题、参与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为了环境问题进行上访、投诉等。

本文中个人利益表示在有环境行为产生时,个体在此类行为上要付出的总代价和总收益。其中按来源分类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按利益本身的性质分类则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而我们本次研究的主导在于探讨大学生个人直接利益对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二、调查与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与修改

问卷总共包括4 部分,人口学资料(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7方面)、环保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利益成本。问卷的题目类型为封闭式问题,环保行为部分的回答方式:经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分别赋值3分、2 分、1 分,而环境意识(参考NEP 量表)、环境成本(André Hansla,2011)部分的回答方式为Likert 5点量表式。

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之后,先发给了6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问卷回收时请求被试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针对回收的问卷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信度为0.569偏低。随后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最终确定环境行为部分包括7题、环境意识包括16题、利益成本包括5题。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经过修改之后,重新选取被试进行第二次问卷的发放。本次被试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200 份,有效回收问卷194份,有效率97%。

3.结果分析

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平均分(2.465)明显高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得分(2.146),且通过T检验显示大学生在公私不同领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差异(p=0.000)。即大学生更多地在私人领域中从事环境友好行为,较少从事公众参与意识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可见,目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

表2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直接成本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价值观有较好的负相关(-0.629)和环境态度有较好的正相关(0.642),但是直接成本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不显著,结构效度一般。在环境意识的问卷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了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日常生活中,数据表明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比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发生的频繁。虽然从其平均值无法直接看出,但从其标准差可以看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大都集中在“经常如此”和“偶尔如此”之间。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几乎成一条直线分布,行为发生分散。

在环境意识的测试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却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最后一栏中,数据表明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向“无意见”靠拢。

表3 为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方差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较大(sig=0.040),同时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却几乎没有。回归系数为-3.583,说明经济特征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反而比来自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由此我们推论,对于家庭环境相对贫困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注重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避免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家庭相对较好的大学生有可能存在对资源不重视的情况。

三、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

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有三点:(1)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相对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而言,花费的代价会更少。比如时间代价,在私人领域,大多数的环境行为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的。而在公共领域,则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其所具有的团体性间接地说明了此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秩序性。甚至上访、投诉这些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可能还会牵扯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由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在比如像公益环保、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中,大部分公民都不能对其有正确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甚至鄙视和嘲笑从事这种行为的人,从而导致了小部分有心进行环境行为的人产生迟疑,影响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发生。(3)在此次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被试家庭条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自身家庭的状况,使得其更多地倾向于花费时间从事其他的事情,从而为以后的创造物质利益打下基础。

四、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

由于此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故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偏高没有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他们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赞成度提高。在面对利益损失时,大学生也会更多地去考虑成本问题。虽然,环境状态的提升是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种间接价值,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现状下,人们更多地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即“后物质主义”人群。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我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人们也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不破坏环境,讲究文明生活,保持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意识和行为却遭到了个人利益的无限限制,当经济利益产生时,行为就将发生改变。就像前人的研究一样,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个人的利益与环保行动需要付出的个人成本却真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现在社会重视的,现代的教育在不断加强意识层面的教学上也应该加强对行为的直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André Hansla, Tommy G?rling, Anders Biel (2011),Attitude toward environmental policy measures related tovalue orientation[J]. 美国:New Environmental Theories,11-15.

[2]Diekmann, Andreas,Preisendorfer, Peter(2001),Umweltsoziologie.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M].

[3]Ronald FInglehart (1997), The Silent Rev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任莉颖.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杨明,主编.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9-113 .

[5]吴祖强.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7):13-16.

[6]刘计峰,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当代青年研究,2008:8-17.

篇11

摘 要:与他商品相比,在网络上购买服装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因为个顾客不能亲自试穿将要购买的商品.因此了解影响网络购买服装意象的因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此研究利用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个人创新性.通过对105份淘宝用户调查问卷分析,结论显示个人创新性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而间接影响网络购买服装的意向.

关键词 :个人创新性;计划行为理论;网络购买服装意向

中图分类号:F7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38-04

1 引言

自从1969年因特网的出现以来,经过近45的发展,网络已经得到了普及,1990年,因特网用户仅为100万左右,到2006年增加至7亿,而最近的报告显示其用户已超过18亿.而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也网络购物也逐渐成为了最新型的购物模式.网络购物降级了商家的销售成本,其商品不分地域地面向所有网络用户,增加了卖出的机率,从而为商家带来利益.而价格便宜,商品繁多,购买方便等为消费者到来了实惠.至今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1].很多欧洲国家网直络购物用户约占总人口的50%,而美国2010年的网络销售额也达到了400亿美元以上.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网络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其中零售交易额超过1.85万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

尽管网络购物已经越来越流行,但是仍有大量的消费者对选着网络渠道购买商品在犹豫.通过比较,因为费者不能够在购买前试穿[3],网络购买衣服的风险高于其他商品.因此了解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网络购物研究

在2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安全的发展,网络购物逐渐赢得了公众的信任.进而被越来越多的买家和卖家所接受[4].例外网络商品基本囊括了所以的商品和服务类型,如书籍,女性商品,旅游,酒店、电子等等.与其实体店相比,网络商品种类多,多样性高等特点.因为网络购物在零售业的重要性,学者对这个领域的的研究兴趣也渐增.2000以前,只有少量关于网络购物课题的研究.然而,在那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和调查网络购物行为.Khosrow-pour (2004)提到,了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可以帮网络零售商瞄准潜在顾客,并通过发展和完善网络购物来获得更多的效益[5].

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态度,年龄,个人创新性等.例外,也有大量的学者从其他方面研究了网络购物.例如,Degeratu和Rangaswany(2000)通过比较消费者网络购物和实体店购物的行为,发现消费者在网络上购物时对价格更敏感[6].而Childers(2001)研究了消费者动机,进而把消费者动机分为了两个类型:享乐动机和实用动机[7].

虽然网络购物越来越普及,但仍然有大量的消费者对选着网络渠道购物存在疑虑[9].Cha(2010)从购物者角度解释了原因,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在购买前不能够试穿[8],因为无法辨别是颜色和款式是否适合自己.因此,尽管网络购物更加方便和便宜,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消费者更喜欢选择传统渠道购买服装.Goldsmith(2003)研究证实了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学变量与选着网络购物没有关联,而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对其选择网络进行购买服装有重要的影响[9].关于个人创新性的研究,很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解释其对个人选择使用新科技的研究上.研究证明,因为个人创新性的程度不同,对接受新科技的态度、意向也不同[10],有研究发现个人创新性更高的人越能够接受在网络购买服装.

2.2 计划行为理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模型用来解释个人行为,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模型是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和技术接受模型.Fishbein & Ajizen(1975)[11]提出来的.根据这个理论,采取行为的意图对个人表现行为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同时,行为意图又取决与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见图3-1)

Ajizen(1985)[12]发现,个人行为不是仅仅受意向的影响,而这也限制了TRA的解释个人行为的作用性.于是一个复合的TRA模型被提出,也就是TPB.从模型对比上来说TPB模型是在TRA模型的基础加入了一个行为意图的绝定因素,即是认知行为受控.(见图3-2)而此能够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

在TPB被,提出后,就被广泛运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人和组织行为.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对TRA和TPB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TPB模型行为的预测优越于TRA模型.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Davis(1989)[13]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人在信息技术上采取或执行行为的模型即技术接受模型(TAM).而此模型的理论基础则是理性行为理论.在TAM模型中,Davis应用理性行为理论中的因果联系因素也就是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采用信息技术,Davis认为个人对采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取决于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在基于TRA的基础,通过研究实证分析,TAM模型被引出(见图表3-3).

3 研究假设和方法

通过对研究模型的回顾,本文提出了一个扩展的的研究模型.(见图3-2)

根据ATM理论,个人对信息科技的态度对取决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而本文“信息科技”被指定为网络购物.

综合以上对文献和模型的相关研究,提本文出了9个假设:

假设1(H1):网络购物态度(ATT)对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2(H2):主观规范(SN)对网购购买服装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3(H3):认知行为受控(PBC)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4(H4):感知易用(PEU)对网络购买服装态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5(H5):感知有用(PU)对网络购买服装态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6(H6):个人创新性(PI)对感知网络购物有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7(H7):个人创新性(PI)对感知网络购物有用显著影响.

假设8(H8):个人创新性(PI)对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9(H9):个人创新性(PI)对网络购买服装态度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对淘宝130位淘宝用户发起网络问卷调查.但只收回了105分,回复率约为20%.样本的特征包括了人口学特征和行为性特征.人口学个涉及了年龄,性别,社会职务和家庭年收入.了测试这些决定因素,采用的Link的5点量表.年龄,家庭年收入,在网络上购买服装的经验将用顺序数据来测试;而顶类型数据则用于测试性别和社会职位.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分析

问卷调查发到了500个邮件地址.但是只收到了105份,其回复率仅为约20%.样本特征包括了人口学特征和行为性特征.人口学特征涉及了了三个方面:年龄,性别,社会职位.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各占51.4%和48.6%.超过一半的参与者年龄在26-35岁之间,约为58.1.而18到25岁的占了38.1%.例外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全职工作者.(见表4-1)行为性特征涉及了三个方面:在网络上购买过衣服,每周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已经使用网络多少年.数据显示有64.8的参与者在网络上购买服装,而有76.2%的参与者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同时,超过38.1%的回复者已经使用网络超过8年,而仅有3位回复者使用网络的时间低于2年.

4.2 测试假设分析

本文采用spss16.0中的数据回归分析来测试上文中提出的8个假设.表格4-8展示了对关于网络购买服意向的相关假设分析,即H1,H2,H3,H8表格中可以看出对网络服装的态度(ATT)((β=.48,p<.01in mode 1,β=.46,P<.01 in model 2),显示了其对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有显著影响.因此可得知假设1成立.然而主观规范(SN)(β=-.04,p=.74 in model 1,β=-.05,p=.67 in model 2),认知行为控制(β=.07,p=.56)和个人创新性(β=.07,p=.44)的回归分析结果都表明其对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2,3和8均不成立.

表4-9为关于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回归分析.在模式1,态度(ATT)被作为独立变量,而感知有用(PU)和感知易用被作为自变量.回归数据(Adjust R2=.47,p<.05)暗示回归结果有显著性.同时也意味着感知易用(β=.33,p<.05 in model 1 and β=.27,p<.05)和感知有用(β=.40,P<.01 in model 1,β=.38, P<.01)和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4和假设5成立.在模式2中,加入了变量个人创新性,回归分析结果(Adjust R2=.499,P<.05)显示,PI(β=.31,P<.01)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有显著影响,而同时对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6,7和9均成立.

通过对模型的检测,此模型能够解释个人的网络购买服装的意向.但是有其中假设2,3和假设8不成立.因此根据此结果,作者提出了修正后的模型(见图4-1).

5 结论

通过文献的调查,本文在基于前有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上,提出了一个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8个假设.为了证实假设成立与否,作者采用了邮件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了原始数据;一共收集了105份有效问卷.进而应用SPSS 18.0作为处理数据的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数据显示,9个假设中,假设1,4,5,6,7,和9成立,而假设2,3,8不成立.假设验证结果暗示了个人创新性对网络购买服装意向没有的影响,而可通过影响对网络购买服装的态度间接影个响行为印象,从而影响实际的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Levine, J.R. and Young, M.L. (2010) The Internet for Dummies, Indiana: Wiley Publishing lnc.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和服务流通方式(2013)[EB/OL]guancha.cn/economy/2014_06_04_234747.shtml.

〔3〕Black, K. (2009) For contemporary decision: Statistics, (6th ed), Apteral: R.R. Denoelley.

〔4〕Okonkwo, U. (2010) Luxury Online: Styles, System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5〕Khosrow-pour, M. (2004) Innov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ndon: Idea Group Publishing.

〔6〕Degeratu, A. M., Rangaswany, W. (2000)Consumer choice behaviou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7, 55-78.

〔7〕Childers, T., Carr, C., Peck, J. and Carson, S. (2001)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Motivations for Online Retail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7, pp. 511-535.

〔8〕Cha, S. (2010) Consumer responses after an unsatisfactory online apparel shopping and return experience: shopping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justice approaches.Corvalli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9〕Goldsmith, R.E and Goldsmith, E.B (2003) ‘Buying apparel over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Product ﹠Management, Vol. 11. No. 2, pp. 89-102.

〔10〕Soloman, J and Garratt, D. (2009) Essentials of Economics (5th ed), Essex: Prentice Hall.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