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6: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篇1

20xx年8月,我受命于学校治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大塘中心小学,我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忻城县首先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激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硬件、软件重新整体规划学校的发展,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时,认真、果断、不怕得罪人,把教学能力和工作表现都较差的教师重新安排工作,把工作表现好教育教学质量优的教师提拔重用。引起学校用人大地震,劲吹用人唯贤之风,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学校治理水平大幅进步。

在调整学校布局时,科学规划,撤并教学点80%。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举办寄宿制学校,全镇学生寄宿就读率35%,大大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题目,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撤点并校,全镇小学教师比原来减少23人,为国家节约了办学经费,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在“两基”攻坚期间,两次代表基层学校在“两基”攻坚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成了各乡镇学习的榜样。

二、大力推行教学教研改革

篇2

20xx年8月,我受命于学校治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大塘中心小学,我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忻城县首先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激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硬件、软件重新整体规划学校的发展,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时,认真、果断、不怕得罪人,把教学能力和工作表现都较差的教师重新安排工作,把工作表现好教育教学质量优的教师提拔重用。引起学校用人大地震,劲吹用人唯贤之风,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学校治理水平大幅进步。

在调整学校布局时,科学规划,撤并教学点80%。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举办寄宿制学校,全镇学生寄宿就读率35%,大大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题目,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撤点并校,全镇小学教师比原来减少23人,为国家节约了办学经费,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在“两基”攻坚期间,两次代表基层学校在“两基”攻坚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成了各乡镇学习的榜样。

篇3

一、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攻坚成效较好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攻坚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1、理顺了管理体制。撤消了各乡镇的学区中心学校,设立18个片区中心学校,6所县直学校,增设乡镇教育督学15名,全县学校数量由原来的377所减少到现在的366所,减少11所。“中心学校+村完小+校点”的农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整个教育管理运行体制更加顺畅、科学、高效。

2、激活了用人机制。全县所有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实现公开竞聘,24所学校的校长实现公开选聘。其中:县外前来我县竞聘上岗5名,县内到外县竞聘上岗4名,县内校区间流动1168名,教师流动率达46.5%。初步形成了公平、公开、透明的竞争体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3、改变了分配方法。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全面推开。教师档案工资足额发放,津贴及各种补贴采取百分比形式搞活,通过实绩考核最终按比例发放。同时,根据贫困山区和“一师一校”教学工作环境艰苦的现状,积极采取“岗变薪变”的有效方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4、改善了学校后勤服务。积极引导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将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制发《关于将高中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机遇,通过项目招商、经营权承包等方式,实现了初级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目标,为下一步改善和规范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

5、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飞跃。2006年,全县高考、中考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突破。其中:高考本(专)科上线289人(含三校生75人),比上年增加139人,上线率达75%;中考600分以上人数高达10人。

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了“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两基”攻坚成效明显

1、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形成。一是建立起了“三交(交毕业生档案、交毕业生、交毕业生情况)、二送(发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义务教育宣传资料)、一签(签订新生入学保证书)”的入学和流失学生月报制度;二是切实兑现和落实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政策。全县共有2.3万名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政策,其中:初中6000名,小学1.7万名。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受益人数高达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全部免除杂费;三是加大了贫困学生救助力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1+1”(一个职工帮扶一个学生)帮扶救助活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2、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中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2万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17.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筑中的土木结构比例降至3.34%。亮点学校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广大农村中最美的环境是学校,最好的房子在学校,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3、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共引进“特岗教师”77名,招用本县生源本科毕业生5名,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42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对初中和小学起始年级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依托“贫义工程”、中英合作云南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西发”项目加大了对中小学专任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03%和97.25%。

4、普及程度有了提升。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2%,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74%,比200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普及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承认,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把握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我要认清形势。继续稳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所以,抓好“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深入推进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势在必行,人心所向,发展的需要。尽管我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必须清醒的看到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只走出了第一步,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炫耀的资本,需要继续深入稳步推进。两基”验收时的各项指标十分脆弱,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确保“两基”成果不反弹,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难题,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气魄,深入推进全县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方面,刚才王军同志已经做了具体的传达和要求,这也是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请大家会后认真遵照执行。

省委、省政府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志们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人才的素质、层次、类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县在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变,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着教育自身的发展。就教育内部而言,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知识来源越来越广,学生学习的方式、途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设备却得不到及时更新,学校管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就教育外部来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教育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否读书,还要看能否读好书,学到真本事。

三、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工作

针对目前教育面临的形势,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搞活用人及分配投入机制,突破高中办学瓶颈难题,农村初中实行农科教结合,办好职业教育,发展好学前教育,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到年,幼儿入园率要达到32%以上;小学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9%以上,辍学率要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6%以上,辍学率要控制在3%以下;高中毛入学率要达到35%左右;青壮年文盲率要控制在5%以下;职教中心在校生要达到1400人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6.8年以上。全县40%以上的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40%以上的初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基本形成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山坝教育差距、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以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做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师生比例均衡化,优质教育群众化。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制度,明确和落实县、乡、村在实施义务教育和改造薄弱学校建设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加大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3、落实校长公选、教师聘任制度。在教师聘任和校长公开选拔方面,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激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坚持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逐步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根据教学质量高低,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程度和工作量大小,建立自我调节配置的工资运行机制。

4、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好机遇,围绕国家、省和市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力度的有关精神,加快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度,做到远程教育收视点覆盖所有中学和完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县各族人民群众素质的基础工程。今后一段时期,“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仍然是全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将全县中小学危房降至5%以下。用好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动员和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2、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龄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门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和《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有关处罚条款,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对其监护人进行正面教育和必要的行政处罚或依法,确保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三)统筹发展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确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努力把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重点放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到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35%以上,一中的办学水平要达到一级三等,县民族中学的办学水平要达到二级二等。

(四)稳步发展幼儿教育

围绕每一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搞好幼儿教育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创办和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新途径、新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兴办幼儿园、托儿所。因势利导,推动各类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扩大办园规模。所有公办幼儿园在“十一五”期间都要达到市二级幼儿园以上标准,社会力量兴办的幼儿园70%以上要达到市三级幼儿园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由幼儿园兴办者负责教师的聘任、待遇落实和奖惩,教育部门负责审查资格、职称评定、培养、培训和考核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园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省、市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必须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必须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必须达到幼师或相当于幼师毕业中专以上学历。

(五)加快发展职成教育

积极发展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相互衔接,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从而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1、积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通过办农村综合初中、职业初中和中小学渗透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和普及适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县情的农村综合初中办学路子,为初中阶段在校生都能真正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创造条件,力争每所

您正在浏览的思想宣传是县长在全县教育综合改革暨“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初中都设有综合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服务。

2、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多渠道融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定单办学,减轻办学资金不足的压力,拓宽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县职教中心要调整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效益,办好融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发挥好示范作用。

3、全力办好成人教育。鼓励参加函授、自学、技能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到年,全县教师学历平均合格率要达到98%。

(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我们要站在“人才强县”的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1、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把好教师的入口关,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按学科配齐配足中小学教师。到年,全县高级职称教师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15%,中级职称教师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50%。

2、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开展以全员培训为目标,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师以多种形式获取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3、全面实施教师业务培训。抓好全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培训,力争教师培训率达到80%以上。启动“西发项目”中“参与式”教师培训和“学校发展计划”。建立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儿童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到年,中考平均分要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高考综合上线率力争达到80%以上。

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纪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4

1.编制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根据各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镇建设规划,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适度提高办学集中度。

2.抓好教育项目争取工作。把握教育项目的政策取向,增强教育项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充分做好项目可研、建设用地、校园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等前期准备。重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工程、职教基础能力建设等教育项目及资金争取工作。

3.抓好教育项目实施工作。根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对长期保留的学校,按照规划的规模,坚持“够用、实用、安全”原则,配套建设,完善功能。项目建设相对集中投放,努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强化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资金、项目质量等重点环节监管,确保教育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并发挥最大效益。

二、抓培训,实施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4.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创先争优对党员“五带五争”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试点。评选师德标兵,开展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

5.做好两支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工作,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学前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幼教师资素质。抓好职教专、兼职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开展第二批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做好高中课改教师第二轮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全面完成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国培、省培”任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师讲师团讲学活动,完成6000-7000名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任务。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相关工作。根据全省统一安排部署,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相关工作,确保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三、抓供给,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7.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摸清学前教育家底,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多渠道筹资新建一批城镇幼儿园,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

8.强化管理,规范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幼儿园办园标准,严格执行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推进幼教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落实学前教育人员配备标准,充实幼教师资队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纠正“小学化”倾向,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落实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和年检公告制度。

四、抓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工程

9.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就学,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10.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坚持城乡一体,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兼顾安排教育项目,大力推进生源拥挤学校及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图书装备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音体美等器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交流。加大城乡教师交流的力度。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办学共同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继续实施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定向切块分配到农村初中的做法,进一步解决择校问题和大班额问题。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示范县(区)创建工作。

五、抓内涵,实施职业教育强基工程

11.全力做好职教招生工作。继续开展招生督查和招生情况通报,严查违规招生。完成中职招生22500人。

12.狠抓基础能力建设。职教新增投入8000万元。创建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1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各1个。指导华达、县竹编艺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指导县实施“省新型农民培养”项目。完成职教中心一期、县竹编艺术学校一期和县职教中心、华达改扩建工程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创建一批重点专业。

13.推进职教集团建设。推广校企一体化建设经验,支持、指导区域性职教集团、科学技术学校和新科中职校、电子职业学校跨区域连锁办学职教集团建设工作。

14.强化技能本位,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举办“市第三届‘文轩杯’中职生综合素质表演赛”。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岗前岗后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各类非学历培训6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抓好集团人力资源招募工作。加强藏区“9+3”学生管理,确保“9+3”免费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推进。

六、抓投入,实施教育技术装备工程

15.实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在推进校舍建设的同时,把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教育技术装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编制,落实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办法,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实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分期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目标。

16.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市教育网、学籍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资源库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室建设,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建设数字图书馆和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统计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七、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17.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以建党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等宣传教育。强化国防教育。以抓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8.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积极适应课改新要求,优化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构建课改专业指导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的研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综合评估机制,认真规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完善中考实施方案和学科考试办法。深化考试(评价)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做好中考命题、阅卷、分析、评价、总结等相关工作。

19.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关规定。抓好课程计划落实工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认真执行每天锻炼1小时的规定。组织开展好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省第七届中小学生优秀艺术人才大赛等活动。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和上报工作。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八、坚持依法治教,提升管理水平

20.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制定实施《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全面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着力做好行政决策、公共服务、行政执法、行政监督、化解纠纷等依法行政的规范化建设。强化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创建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10所。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公开制度,制定《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具体办法》,推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城市”创建活动。

篇5

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民勤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早规划、早安排,科学适时地调整学校布局,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县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优化组合。在城区,先后建立了一所职业学校、一所独立初中和两所完全小学;在农村,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村级完全小学,创办寄宿制高级小学,基本形成了一乡镇办一所独立初中、一所高级小学或完全小学办学格局。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尽快改变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县上对保留下来的农村薄弱学校一贯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和教师待遇等方面积极向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信息化学校建设步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二、重视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民勤县一直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近两年,全县有100多名站校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和中小学校长在职提高远程培训活动。举办全县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研修班,有效提升了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全面开展转岗教师培训。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超编、学前教育阶段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采取培训后转岗的方式,让小学超编教师不断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2012年,对60名教师进行了转岗培训,举办了两期农村小学转岗教师暨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强化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邀请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举办了“科研项目申请与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组织50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了武威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现场交流研讨会;选派207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和幼教置换、幼师转岗、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安排98名语数外教师,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学会组织的“山东杜朗口模式”教学法整体观摩会和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有590人参加了市、县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培训,60人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交通补助,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2008年起,民勤县委、县政府设立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90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10名师德师风标兵给予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教师勤奋努力、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三、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

民勤县把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助推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构建教育公平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和谐发展,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成果。严格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及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积极拓宽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渠道,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中小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各项减免政策,并动员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每年有3万多名学生接受社会救助,为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搭建了“绿色通道”。2006年起,县上设立“县长教育基金”,先后募集资金872万元,资助贫困师生8700名,发放救助资金745万元;2007年起,全县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610万元,惠及学生6972人,建立了覆盖大中小学学生的帮贫助困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四、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民勤县把学校规范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细则》,出台了《民勤县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达不到优秀的站校,集体和个人不得评为先进,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学校,对校(园)长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学校和站校负责人当年评先树优的资格,有效促进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是强化教育督导。坚持开展学校常规督导检查,促使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全面落实学籍管理制度。三是抓好行风建设。召开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采取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违规补课办班、乱征订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各界最有力的支持,为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民勤县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强大动力,不断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一是高度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活动,组织了“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关爱环境、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全国“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中,全县有293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其等奖1名,一等奖45名。

二是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主,加大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咨询室建设,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召开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暨感恩教育研讨会议,举办“感恩教育校园行”主题征文活动,培养了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是努力丰富师生体艺生活。组织了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师生艺术作品现场比赛和中小学生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等级评定,力争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6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年全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强化各项工作措*,全州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19*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年5月,我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20*年,全州乡镇教育站实质性撤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年初,我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州、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今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年以来,州、县市政府连续为教育工作办实事,解决了584所农村中小学如厕难、227所农村中小学饮水难问题,在319所农村中小学实*污水净化处理及沼气池建设工程,消除、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35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79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初中100所,全州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对教师全员培训,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年的96.52%、*.78%和68.15%提高到现在的98.48%、94.23%和91.38%,全州民办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9364人,比20*年增加6608人。

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等条件制约,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基”成果巩固难度大。虽然我州在20*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在验收以后,抓“普九”的力度有削弱的倾向,措*没有验收以前过硬了,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

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初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较为普遍。20*年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小学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945个,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9%,其中56—65人的“超大班额”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294和418个,分别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27%和38.4%。全州城镇初中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922个,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96.6%,其中56—65人的“超级大班”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331和465个,分别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34.7%和48.7%。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2008学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8.57%,远低于湖北省78%的水平,也低于全国66%的水平。20*年,我州人口391万,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3.4万人。20*年,咸宁市人口只有268万,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6万人;十堰市人口348万,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9万人。

四是学校条件依然较差。我州大多数中小学校条件依然较差,影响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州初中生均校舍面积8.17平方米,与国家标准相差1.33平方米,城镇中小学教学用房更加紧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宿舍十分拥挤,生均宿舍建筑面积小学2.01平方米,初中2.18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分别相差0.39平方米、0.52平方米。50%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90%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95%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体育和艺术教学设*设备较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不均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超编,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艺体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州小学教师超编,初别是高中缺编较多,初中缺编268人,高中缺编1727人。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全州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只占25.3%,51岁至60岁的占29.4%。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还占一定比例,还有近5000名“民转公”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既要看到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州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州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3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以内;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1.6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一年教育的人数达到95%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10%左右。到建州30周年,初步建成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发展协调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我州“两基”工作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有松懈思想,还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巩固“两基”成果。一是要大力控制学生流失。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性的工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因贫失学现象已是极少数,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升学无望、厌学情绪严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情况,要把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分析“控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控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和长远大计抓实抓好。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落实力度。要增强家长、监护人和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使广大家长认识到,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取向,自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救助活动,让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等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控流”。教育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把中小学生流失的情况摸清,对症下药,下决心把中小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切实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读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超级大班”现象突出。“超级大班”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城区“超级大班”现象,采取得力措*加以解决。一是要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市为缓解城区小学超级大班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了*州民族小学,从动工到建成招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举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六角亭新修一所初中学校,缓解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各县市要像*市一样,筹措一定的资金,在城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切实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建设上,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学校建设质量敲响了警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从机制上解决“择校”、“择班”和“超级大班”现象。坚持按照“硬件坚持标准,软件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三是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高中要积极探索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农村中学,调动农村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也能看到升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希望。

(三)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湖北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0%,我州提出了70%的指标要求,到2013年达到80%。按照当时的人口数测算,届时将有11.6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普高和职中在校学生分别达到近6万人,普高将增加1万人,职高将增加2万人以上,相当于要新建3000人规模的普高3所,中职学校7所。我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是要新建高中阶段学校。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要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民族中学是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向全州人民作出的承诺,并将其列为20*年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州委、州政府将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平民化”的要求,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步伐,尽快建成招生。要抓紧抓好巴东一中搬迁、来凤二中的新建,高中资源短缺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新建或改扩建1—2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今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各县市要启动改扩建一所高中或职业高中,但部分县市还未启动,希望未启动的县市好好研究一下,确保实事全面完成。二是扩大现有普高、职高招生规模。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普高、职高的内部潜力,不断实现外延扩张,增加招生容量。

(四)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全州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才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出具体规划,到2013年把所有的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都建成班额合理、校舍配套、安全卫生的标准化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一两栋房子的问题,要统筹解决寄宿学生就餐难、就寝难、洗澡难、行路难、新鲜蔬菜供应难等问题。鹤峰县最近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十有”、“六配套”的标准值得各县市借鉴。“十有”就是有标准的床铺,有学生用品壁柜或多功能摆放架,有设在室内或楼层内的厕所,有设*完备的洗漱、洗澡间,有开水供应设*,有餐厅、餐桌凳及餐具消毒设备,有洗衣机、晾晒架,有勤工助学发展项目,有常用应急药品,有蔬菜基地等。“六配套”是指食堂和餐厅配套,锅炉和浴室配套,宿舍和厕所配套,洗衣房和晾晒场所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和医护配套等,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州教育局要制定一个寄宿制学校通用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抓好。

(五)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和招生就业形势较好的机遇,对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招生就业两旺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各县市新建或改扩建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一所办学条件较好、设*设备条件基本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示范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州重点建设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0个省级实训基地,分别进入国家1000个和省100个重点实训基地。四是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兴州”的要求,结合州内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鼓励、扶持发展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重点支持民办高中和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我州民办教育的整体水平。民办教育,不管是民办高中、初中、小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幼儿园,都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规模问题。现在总量还不够,我们要解决约3万初三毕业生读书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很多钱来扩充高中,财政的钱还只能更多地集中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所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办民办高中,使民办高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问题。民办教育要严格加强管理,不能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一个薄弱的学校,办成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学校,有教室没有宿舍,有教室没有运动场,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政府部门不干涉民办学校办学,但要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用行业的门槛、标准把民办学校规范好,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公平问题。要不分所有制,尽可能为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平等发展、平等竞争的平台。

(七)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幼儿教育的责任。各县市都要办好一所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办好一所骨干幼儿园,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要积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办好特教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计划在中西部的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建设特教学校,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矛盾。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八)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建立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继续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工作,新进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对部分边远、艰苦学校试行定向招录,统一考试考核,单独划线,录取后签定5年以上的基层任教服务协议。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招录时可以不受1:3报名人数的限制。凡师范专业二本(一)及以上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笔试环节,经人事、教育部门考核可直接录用。2009年,重点解决好初中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为初中学校解决200名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年轻教师,由州人事局、教育局具体落实到县市。二是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和全面落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把教师的冷暖挂在心头,依法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安教工程”建设。要从政治上、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四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社会评学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视师德档案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对那些业务不精、工作不勤、品行不端、教风不好的少数人要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之中,各级领导要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努力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善于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市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州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县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实事,解决一批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落实之后,县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能上进下退,搞“挤出”效应,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依率计征,全部拨付教育使用。公用经费按国家、省、州标准落实到学校。农村税费改革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统计监测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篇7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乡*小学建设、*乡中心校迁建、*县*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小学建设、**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01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县*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小学。完成**小学建设、14*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香港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篇8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水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太平乡明德小学建设、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水富博爱小学建设、太平明德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明德小学。完成太平明德小学建设、14*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香港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篇9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2502

1 国内外关于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到:“当今世界上10亿多人生活在令人无法接受的贫穷状况下,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至世纪末,女性逐渐成为美国贫困人口的主体,1978年社会学家戴安娜・帕尔斯(Diana Pearce)首次指出“贫困女性化”现象及发展趋势。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由于劳动力的性别分工,时间贫困成为很多女性生活的主要特征。在墨西哥。有证据显示女性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比男性多出175%(Brunnich等,2005)。按照知名发展专家摩塞(C・Moser)(1989)的总结,在妇女参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妇女参与发展的实践政策主要包括:公平(equity)政策、反贫困(anti-poverty)政策和效率(efficiency)政策。劳蕾尔、博森(1994)认为妇女对农业劳动本身的参与率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或反映男女平等,而是在低技术农业和高技术的城市情况下,妇女参与耕种应该更恰当地看是一种把妇女排除在较好机会之外的一种做法。2000年日本冲绳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全球贫困报告》认为“贫困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类状况,它并非是不可避免的。综上所述,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是阻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藏族社区留守女性贫困状况,探索出一条反贫困的政策措施迫在眉睫。

2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实证研究

2.1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问题研究

2.1.1 羊拉乡基本情况

羊拉乡地处迪庆州德钦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巴塘县中心绒乡、德荣县白玉乡隔江相望,西北与自治区芒康县徐中乡接壤,处在“鸡鸣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羊拉乡国土面积1087平方公里,南北直线距离80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0公里,辖甲功、羊拉、规吾、茂顶四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1013户,2012年羊拉乡总人口6281人,其中,男2962,女2987。

2.1.2 羊拉乡女性贫困问题及成因

首先,婚姻家庭生活贫困:200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发(2000)8号及云发(2001)9号文件精神,对全县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家务活全部落在留守女性身上,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经济生产,由此产生了时间和精神贫困。其次,文化贫困:1990年,羊拉乡小学小学数13所,班级数35所,中心完小1所,乡完小3所,初小20所,其中一人一校数3所;在校学生356人,其中女生数132人,少数民族267人,毕业生7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2.8%,巩固率90.9%,毕业率88%,教职工44人,专职教师数47人,少数民族数47人。再次,经济贫困: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羊拉乡留守女性主要收入来源为核桃、苹果、葡萄、桃等果林种植,水稻、玉米、青稞、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猪、土鸡等养殖,玛卡、决钉子、虫草、雪莲花等中草药贸易,加上外出务工男性和政府等资助,年均家庭收入一两万左右,造成收入贫困。然后,政治的贫困:羊拉乡本村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当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外地,流动性比较高,一般三五年调离或升职。而女村官在反贫困项目实施中承担的角色很重要,包括有效协调村“两委”干部参与项目管理,动员、引导村民参与项目,以及与当地村民、当地政府及妇联、社会团体之间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源等。最后,卫生的贫困:1959年,羊拉卫生所在羊拉乡甲功村建立,有3名卫生员,直至2005年全乡有一个卫生院四个村卫生室,乡卫生院设有门诊、药房、住院部、藏医门诊、财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防疫保健室等。卫生员11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生5人,护士1人,病床12张,2005年乡卫生院就诊人数达7306人,住院人数260人次。

2.2 农牧区留守反贫困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说,2001年度羊拉乡被列入云南省民族特困乡后,确定了包括电力、交通、教育、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城镇建设、种养殖业等10类23项帮扶项目,吹响了羊拉人与贫困宣战的扶贫攻坚战号角。

文化教育上:2003年8月在德钦县八届妇女代表会中羊拉乡此里卓玛荣获“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常明、取珍家荣获“五好文明家庭户”、羊拉乡羊拉村获先进妇女组织奖。2004年州第六次妇代会中表彰“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次里拉木荣获此荣誉。2004年,全面实施的《德钦县关于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接话〉实施意见》,坚持以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标任务,加大了“普九”攻坚措施力度。国家实施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项目,收益学生每年均达7767人,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7554人。制定群众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由德钦县妇联负责团结、教育、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整治,组织市容环境整治宣传、文明劝导活动。

法律制度上:1996年1月,为了保证德钦县7乡1镇妇联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妇联转发了州妇联《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工作》及《关于在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做好妇女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全县7乡1镇都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配齐了专职妇联干部。在羊拉乡各村规民约中对婚姻家庭制度进行明确规定:(1)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2)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包办干涉,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3)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4)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5)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生男才能传宗接代的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科学技术上:2001年5月州妇联、州计生委领导率领县妇联、县计生委一行15人到羊拉乡开展调查培训,历时16天举办了农村妇女生殖保健、新发接生、大棚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45人。

3 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3.1 推动完善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源头上为促进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因为政策法规是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发展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反贫困经验表明,加快落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依靠“政策投入。因此,农牧区产业政策应遵循“稳定提高农业,突出发展工业,全面搞活商业”的原则与方针,科学、合理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及区域优势产业,如开发女性参与度较高的旅游扶贫;农牧区金融政策应当向女性贫困者适当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女性贫困者;制定适合女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加大科技事业投入,实行科技贷款贴息,降低地方配套比例;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破坏计划生育政策、私自超生者,不但得不到扶持,反而要受到制裁,提倡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在人才政策上,应为女性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完善孕产假制度,适当提高农牧区女性工作者的津贴补助;完善保护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各项法律体系,加强女性维权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合法权益。

3.2 增强留守女性的反贫困能力,构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主体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困者个人的能力对其致富的约束显得越来越明显,农村贫困群体中留守女性占绝大部分,大都是因病致贫和教育落后致贫的,这就是明显的脱贫能力不足,贫困者的反贫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人力资本。为此,我国的反贫困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女性健康和教育的发展,以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资本存量,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女性贫困者的医药负担。还必须加强女性基础教育和女子成人教育,继续大力气优先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必要举措。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性贫困者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女性贫困群体反贫困的自身能力,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水平,增强自身反贫困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慧咏.我国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姚桂桂.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20世纪后期的一个历史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10,(3):7396.

[3]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孙运宏.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1,(3):6970.

[5]刘欣.近40年来国内妇女贫困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5,(1):116123.

[6]王越.浅谈中国女性贫困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下:5355.

[7]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9):428.

篇10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水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太平乡明德小学建设、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水富博爱小学建设、太平明德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明德小学。完成太平明德小学建设、1406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上看,去年宏观环境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突发事件多、应急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县教育工作依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水富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较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所开专业、所培养人才与水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完善,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中教育和优秀教师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既存在不安心教育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也存在教师激励机制、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四是校舍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巨大,资金缺口严重。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普十三”教育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肯定成绩中树立信心,在分析问题中找准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推动2009年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

2009年,既是全县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我们把握新机遇迎难而上的一年,我们只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如期实现目标,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抓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促使全县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滇东北教育强县,为“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作出新贡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普十三”教育试点工作,更加突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四个重点,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投入使用学校5所,排除校舍危房4300平方米,使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普十三教育”为契机,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抓好“普十三”教育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县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瓶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对高中教育,要切实加快县一中迁建进程,积极做好高中教师储备,强化县一中内部管理,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对职业教育,要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的20%至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职高毕业生就业导航工作,切实提高职高招生办学的社会信誉度;加快新职中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达到1:0.4。对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学前教育,要在坚持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及个人投资创办民办幼儿园。确保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达78%以上;“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500人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达3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5%以上。

(二)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教育的核心在于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铸就自身特色,打造品牌优势。一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入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紧紧围绕校园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8项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二是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的基本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创新教学与科研思路、目标和方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坚持高中“三限”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切实巩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成果。四是加强学校招生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生考试政策,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考生的学籍、户籍审查和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维护招生工作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要对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机制,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树立和宣传规范管理的样板和先进典型,推动中小学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年初,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法的通知》,全省、全市相继召开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刚才刘思才局长对我县的中小学减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各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我县的“减负提质”工作,通过减负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减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从我县情况看,中小学负担参差不齐,城镇学校负担相对重一些,但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城镇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既不能超出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搞层层加码,也不能矫枉过正,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三生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兴利除弊添活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以校长公推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和学校管理的检查指导,不断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校长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规范教育岗位管理,对教师在岗履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要建立教育流动良性导向机制。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为重点,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各年段、各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改格局。认真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配套政策,做好普通高中课程综合素质测评。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强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学校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秉承“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成一所完善一所,规模办学”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超前实施的原则,把危房改造与校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造学校危房。自20*年实施危房改造起至20*年底,我县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对60%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共撤并校点32个,新增半寄宿制学校4所,新建学校14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使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82所降至50所。但“5.12”汶川大地震使全县42869平方米校舍受损,新增中小学危房37360平方米,再加上大型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全县产生了一大批急需改建、扩建的校舍。为确保“普十三”教育顺利实施,县政府今年将创新“一个机制”、坚持“三个结合”,切实加大校舍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快县一中迁建步伐,启动职中建设,完成县五中、两碗中心校、博爱小学、方新小学、大坝小学、马脑小学和永安明德小学建设,力争到2*0年实现基本无危房。创新“一个机制”,就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多方融资之路,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争取更多的教育投资项目列入国家、省的计划。坚持“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做到建设一所、完善一所。

篇11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2010年的预定目标。学前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幼儿教育在园人数达到105.95万人,比2007年增长13%,小学招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39%,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77%、99.5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5%,均提前实现2010年预定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2.42%和78.48%,比2007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均超出国家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98.28万人和40.1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9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95.23万人,比2007年增长5.98%;毛入学率达到19.3%,比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4.68万人,比2007年增长8.01%,人数居全国第9位;全省博士、硕士点达356个和1080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二)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明显加强,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投入9.5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项目实施730所,今年计划新建项目校1000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2所,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获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38门,在全国分列第5位和第4位,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2个,全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已投入52.6亿元,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等10多个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居全国前10位,2008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排名全国第4位。两年来,新增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高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奖18项、教育部科技奖30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两年来免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610名;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分别比2007年提高3.49%和4.8%: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校教师中2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2007、2008两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达419.6亿元、50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7%和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247.5亿元、32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5%和31.2%。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每年年初预算比卜年递增20%,2008、2009年分别新增4.1亿元、5亿元。各市州教育投入力度相应加大,2008年.全省有7个市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上年提高1%以上。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大,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59%,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为2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为全面化解“普九”债务,省本级共安排补助资金16亿元,各市县预算安排偿债资金12亿元。运用境外资金助学规模扩大,两年来共利用境外捐赠资金9067万元。教育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学生资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2008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5.4亿元,对2l万高校学生和61.8万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1亿元,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5.28%,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到目前已达到62%。

(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基本建立并顺利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完善,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以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成功剥离,共享公办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已停招初中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政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连续成功承办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课堂等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高校与省内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已建立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159个,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7个。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实现新增产值458.2亿元,新增利税67.7亿元。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效果,组建了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轨道装备等16家职教集团,538家规模企业、307所职业院校、136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成功建立加盟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8.5万人,开展合作项目1240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3.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3.4万人次,培育了“攸县的哥”、“安化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

总结全省两年来的教育强省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力;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完

善全省教育发展的机制;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得益于坚持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合力。

二、认真研究解决事关教育强省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研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形势在发展,形势更在变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建设的“教育强省”,只是相对目前教育发展水平而言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充当着坚强的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就与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累最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我省是科教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0年预计要达到70%,而目前仅为44.4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只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19.3%,等等。特别是与兄弟省市比,在全国省域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我省仅居11位,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山西、河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惕励之心,差距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要不断强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持久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看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直观、最硬性的指标,就是看教育投入。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政策,对经费投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规定。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9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当年的教育总投入506.6亿元的66.9%。相对于我省财政状况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说是举全省之力办教育也不为过,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比,我省的投入仍然不足。2008年,我省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我省高校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4531元、2328元,低于全国6462元、2766元的平均水平,分别排全国27、22位。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就必须把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政府拨款在教育经费中保持较高比例。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教育既扩大投资又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安排一批教育重大项目。二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费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资捐资办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三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投向教育的经费真正发挥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今年起,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考核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部门联合,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点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也是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有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较大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优质师资力量缺失。社会群体教育不公平方面,主要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解决好“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积极创造“能上学”的有利条件。一要逐步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确定合理比例,真正做到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二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确保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形成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三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有关激励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以名师带动弱校,逐步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学习借鉴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等地的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尽快解决好“择校”现象。四要切实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符合义务教育入学要求的家庭困难学生、女童、残障儿童等做到“零拒绝”。要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在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一方面,存在各级各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说明,教育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要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要着力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完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加强对高校科研的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要引导学生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要求,主动选择,吸收知识,实现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高校科技人员是省内科研机构人数的3.2倍和省内企业的1.5倍,全省科研成果70%以上来源高校,“十五”期间,我省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到56%和76%。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目前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1.2%,尤其是在本省转化的只有29%。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项目立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产出的科技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部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本省形成生产力。这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源,又弱化了社会对教育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要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论证科技项目的立项,对诸如国内外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先进性、技术生命力、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进行充分评估。要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融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教育科研资金问题,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对一些重大应用项目要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明确知识产权持有者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强化产权成果转化的措施。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机制,定期对全省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推进产业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信息咨询平台。三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水平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鼓励企业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开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努力开创“体系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发展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当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设教育强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立意要高、目光要远、视野要宽,坚持面向未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科学谋划、缜密部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要把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建设教育强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坚持立足省情,坚持办有湖南特色的教育,把研究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破解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民智、集中民意,把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过程,力争出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实现前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近几年每年要建设1000所以上合格学校,重点加大基础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学校改水改厕建设、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工作用房建设,确保建设一所、合格一所。要加快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前期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激励与监控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发展向同类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消除薄弱高中学校,基本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阶段学校格局。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一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普职分流比例,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实施的培训格局。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二要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集聚效应和

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和特色园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办学,为职业院校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广“订单式"2k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强化基础、加大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骨干特色职业院校、名牌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投入保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经费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相融通。强化师资保障,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名师的地方,也是知识爆发力和创新力最强的领域。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质量和社会效益。一要抓高教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理顺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职责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二要抓实力提升。抓住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制,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5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配置高校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有共享,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高校科研、教学、生活、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高校综合承载能力。三要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源泉,高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自主创新。要高水平建设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原创性科研和战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科研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