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纵向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稳固的系统”[2]。这里所谓的“企业”,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医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具有护理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素材,构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2.构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思路[2][3][4]
根据上面“工作过程”的概念,护理专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下面的特征:
2.1“工作过程”是综合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基础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三种能力是通过复合的工作过程设计来培养的。
2.2工作过程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的对象即病人、工作的方法、和要解决的问题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预期工作的能力。
2.3工作结构相对固定
在护理工作中,具体的岗位可能不同,但是,护理人员的任务总是遵循一定程序完成的。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提炼相对固定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得到典型的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训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就是要以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护理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主要注意的内容
第一、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注重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第二、注重角色的转换。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的实践状态,以此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角色的转换,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负责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步骤[5][6]
以Excel图表制作为例,解释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步骤:
步骤一、课前热身
教学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教学内容以及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料。在课前热身时播放与本课有关的画面或者事物,起到“预热”效果。教师提出问题:护理工作中常常需要知道病人的体温变化规律,这个任务交给你做,你该如何解决呢?
步骤二、呈现
教师可运动影片片段、图片剪辑,或者通过学生的观点或者通过当前的情景,灵活机动、不留痕迹地自然导入话题。
步骤三、布置任务
教师应该明确具体的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使用excel自动绘制体温图”。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7人。使学生在共同体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协商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开始工作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剩下的过程则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工作组的情况,记录学生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步骤四、教师指导
在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索时间之后,教师再对工作任务进行讲解,讲授的同时根据之前搜集到的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重讲解。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探究过一次,对于完成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其中的重要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听到老师的正确讲解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师给学生演示创建体温折线图的过程,因为之前的体验,所以学生都集中注意力,想搞懂工作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师把一个美观的动态体温折线图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时(见图1),学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步骤五、总结和扩展
教师对工作任务和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就此扩展:体温图制作完成了,还有饼图、柱形图、锥形图等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使用Excel图表功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例子,以组为单位提交作业。
一、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政治演讲活动”,如“成语故事辨析”、“哲理诗赏析”、“时事评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任现职期间,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毕业会考成绩均超过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2000届、2001届参加毕业会考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2001-2002学年连续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绩均获得学校一等奖,上自治区大专线均保持在50%-60%之间,超过了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2001届的刘洋和2005届的马林林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当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为X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政治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7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政治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6学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入选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文集》(书号:ISBN7-80506-626-4/Z·95)一书中,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一文,在03年中国教育学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举办的思想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被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05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书号:ISBN7-5041-2190-8)一书中,属国家级优秀论文。正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在2006年全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我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我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我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2000年12月参加了X林郭勒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通过了教师电脑高级考试;现在,可以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NextPage]5、扶持后辈,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认真组织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先后培养了我校李桂霞、王连蒂、白艳玲、丁旭涛等青年政治教师,为我校政治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参加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我几乎每晚都下班辅导,与学生谈心。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等等,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1998学年我所带的高一(9)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班,这个班是我校转制后招收择校生较多的一个班,整体素质普遍较差,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纪律涣散。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学风有了质的改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市红旗团支部。尽管基础很差,但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在自治区会考中最终成为学校合格率达到100%的班集体之一,会考优秀率也超自治区平均水平。三年后,这一班的同学在2001年全国普通高考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上自治区大专以上线有22人,成为全校上线率最高的班,为学校的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撰写了《别忘了寂寞的一群--谈中等生的教育辅导》、《与后进生心连心》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在过去的七年,正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1997-1998、1999-2000、2003-2004、2005-2006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在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成绩,但还存在工作不大胆,教学工作深度不够等不足的地方,那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晋升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争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
2、努力钻研现代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信息,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在信息化大潮中争当弄潮儿。
案例:2007级建工3、4班的一组学生钢筋工程施工实训;载体:院育贤阁结构施工图纸中一根两跨的楼面框架梁。
创新一:手算、电算(G101.CAC)相结合,编制钢筋配料单等表单(软件免费下载)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育贤阁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载体布置项目任务一基础、柱、墙、梁、板和其他零星构件等基本构件的钢筋配料单。首先采用手算,即纯手工法,掌握钢筋翻样的基本原理(弯曲角度、弯心直径、量度差、末端弯钩增加值等),结合规范、标准图集根据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完成下料。这是最原始的传统方法,也是比较可靠的方法,也是电算的基础,任何软件的灵活性都不如手工,但手工的运算速度和效率远不如软件。
在掌握手算技能的基础上,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chinabuilding.com.cn)下载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3.0学习版,《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是与国标图集03G皿一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和06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详图》相配套,提供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完成施工图信息录入,准确地完成钢筋翻样、优化下料、原材料用量计算并根据钢筋施工流程,输出钢筋配料单、钢筋优化断料单、钢筋加工单、钢筋料牌等多种实用表 单。应用《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钢筋加工损耗,节省钢筋。经过手算、电算结果比较分析,分析偏差,总结经验规律。见表1为2007建工3、4班一组学生根据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编制的钢筋配料单表单(部分)。
创新二:根据钢筋配料单等表单,用电线按比例缩放下料,制作钢筋模型,节约钢材,降低成本(见图1)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一钢筋工程实训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学生:2007级建工3、4班一组学生(0人)耗材:蓝色、黄色、绿色、红色四种颜色的BLV6电线(6_2铝芯线)、20-22号绑扎铁丝(根据院批准的土木系耗材申报计划,由土木系实训指导老师岳文志老师采购)教学工具:粉笔(号料)、钢卷尺(m、5m)(量尺寸)、老虎钳(断料)、钢筋钩(绑扎铁丝)教学过程:学生小组自主分工任务,如:手算、电算、钢筋下料(如蓝色线代表上部筋、黄色线代表下部筋、绿色线代表腰筋、红色线代表箍筋)、绑扎安装、检查验收、评价。
教学目标:具备识读结构图纸、熟悉钢筋加工工艺、质量检查验收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态度,体验钢筋工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有自信心;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标准规范的科学观;在与同学、钢筋工、老师的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获取反馈,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通过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笔者作了一个经济比较分析,一根两跨的楼面框架梁,用绑扎的钢筋骨架实体进行施工教学,Y25、$12.910.96.5四种直径的钢筋和20-22号绑扎铁丝共计3824.92元左右(还不包括运费等费用),而用BLV6电线代替钢筋按照纵横两个方向不同的比例缩放、制作的钢筋模型共计270元左右,成本只相当于前者的1/14左右,一根梁节约成本3554.92元,如按一个教学班2007建工3、4班学生共计70人计算,分7个小组,共节约3554.92元X7=24884.44元;如按一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共4个教学班计算,一个钢筋工程施工项目实训共节约24884.44元X4=99537.76元,即1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经济比较分析。
具体比较分析见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经济比较分析
结语
回顾总结这段钢筋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的历程,收获颇多。一方面学生在单项课程实训中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日后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市场才会更有竞争力。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1,2]。课程体系构建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规格的培养,也决定了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一般分为橡胶、塑料、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方向,鉴于我院和西部区域经济情况,该专业包含橡胶和塑料加工两个方向,因而目前在国内尚无现成的课程体系借用。本文以社会、企业人才规格需求和国家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塑加工专业)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构建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主要模块,按由简到繁设计相应课程,并将企业真实情景通过项目化教学或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教学环节,同时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课程设置顺序应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由简到繁,先会或了解再懂的原则设置,使能力在逐渐递进的课程项目实训中得到培养。因而在构建高分子材料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将认识实习提前,或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实习基地生产中去,使学生对高分子原材料加工、配料、混合、挤出、注塑、压延、检验等工序先有一定性认识。当学生具有一定感性经验后,甚至带着一些问题回到课堂,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习领域的课程是学生职业领域能力获得的载体,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即课时组成。课程方案的实施就是使学生获得必要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过程,可以通过真实或虚拟的项目、任务、实际产品完成过程或案例分析等来设计。合理的课程方案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获得。我们在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课程目标要明确,必须以社会、企业人才规格能力需求为依据,突出能力培养。高职培养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所应具备相应能力的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强化能力的培养,而课程的能力目标要以社会、企业人才规格需求以及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这些能力目标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企业调研收集、分析、研究来确定。
②强调项目化和完成一定任务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过多或传统的学科性教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因而在课程设置上更应多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定义、概念、理论的讲解和简单记忆。能力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和任务来习得和构建。能力可分为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单项能力可分阶段、分项目、分任务,在符合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递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综合能力是各单项能力的综合,也是整个课程的贯穿和融合。综合能力的培养应选择真实项目更能形成“零距离”职业能力,该项目能贯穿全课程,应根据课程能力培养要求选择典型项目。
③课程的实施必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并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实践的观察总结,形成的理论又推进实践的前进,人类的发展就是在这螺旋上升阶段中前进。然而,长时间以来,高等教学往往在课堂上被动完成理论学习,然后完成简单的验证性课程实习或走马观花的生产实习,却往往忽略了个体在实践中主动性获得。特别是对职业教学的对象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习者,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强调学习者主动性参与,强调学生在真实项目或虚拟工作任务中构建必要的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塑专业方向)各门课程学习领域的项目或任务。例如橡胶加工工艺及技术课程分为如下几个项目完成:
认识实习,橡胶加工工艺录像教学;
项目1:一具体橡胶制品配方拟定;
项目2:橡胶材料分析和选取;
项目3:原材料加工、称量;
项目4:混合、塑炼、混炼;
项目5:挤出、压延;
项目6:橡胶制品硫化;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7-02
一、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鼓励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能够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能够在企业开发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很方便地委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可以共享生产单位的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在合作企业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实惠。如低成本地送培自己的职工,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职工的培训成本,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利润;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可以共享学校的先进实训仪器设备;可以在生产任务紧急时利用学生的人数优势和时间优势低成本地突击生产任务;一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变为潜在的用户。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不断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实力。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于1989年,最早使用过“矿山测量”的名称,学院是重庆市最早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国家基础测绘、为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从事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的设计与施工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近20年来,已培养了千余名毕业生,毕业生遍布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自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高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地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整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设备达到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重庆及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测绘工程项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多年来一直努力与测绘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让师生走出去,把企业测绘技术人员请进来。学生在三年中做到了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内容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43-02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然而,从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感叹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有较明显差距。因此,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采取“三针对”的思路,充分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广东省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设定专业方向,根据多媒体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能力,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工作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应担负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以此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涉及面广,针对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选定了图形图像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开发三个模块,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本专业选定的三个模块中,图形图像制作模块属于传统领域,就业市场平稳。该模块偏重于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观及较好的创意设计能力,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从事VI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等工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前台的页面设计和后台的动态编码技术。在页面设计部分与平面制作没有本质区别,在编码技术方面比较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页设计及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多媒体开发模块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该模块是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合成,属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平衡的模块。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划、设计及制作。
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课程
本专业应按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分解岗位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确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培养各岗位核心工作能力。
1.按照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摄影及图像处理》、《广告创意与策划》、《商业简报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和编辑软件,具有一定的广告创意与策划能力,能进行图形图像制作。培养图形图像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2.按照国家网页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二维动画设计》、《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Web技术及应用》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网页设计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3.按照国家多媒体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影音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项目开发管理》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多媒体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制作软件,具有开发或制作多媒体软件产品的能力,能从事电子出版、光盘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多媒体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构建阶梯递进型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入岗位职业标准,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组成,构建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凸显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体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标准。同时,根据平面制作、网面制作、多媒体制作职业技能存在某些共性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阶梯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方向,不断地修改、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2-23.
[2]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3-46.
[3]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119-121.
[4]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0-21.
[5]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97-98.
[6]陈正东.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5):73-7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83-03
近年来,随着广西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因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与希望,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与优化,走出了一条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之路,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营销,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2006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通过对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市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突出,加上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需求,也迫切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设。如何调整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优化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见表1)以及素质与职业道德(见表2)的要求(见图1)。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岗位实践能力能用;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应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忠诚责任质量意识、纪律规范诚信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要全面兼顾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要依托行业、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强调岗位针对性;第三,突出灵活性;第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第五,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第六,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第六,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超前性和先进性等。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设置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是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及横向扩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方行业产业情况及生源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设置
我们按照“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由“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优化的分析
1.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协调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第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主要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渗透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化,主要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
2.形式维度,包括第一、第二课堂,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
按照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多次对地方行业企业,尤其是对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证书要求,形成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素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模式,新“343”教学模式见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3所示。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新19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典型工作任务表如表4所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5所示。
(四)专业课程的实施
1.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遍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任务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努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等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成效
在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高职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等4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实破。二是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两门课程均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环网柜的操作与维护”实践教学设计》获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方案设计比赛三等奖;三是拓宽了学生的校外专业顶岗实习的实现空间和途径。四是毕业生专升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涌现出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五是近三年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技能初次鉴定的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施“343”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来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英剑,刘忠伟,邓根清.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映红.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
[3]黄依珍.谈谈虚拟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
[作者简介]张若美(1965- ),男,湖北松滋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62-03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体现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共性。在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中,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较为普遍的了。建筑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和建筑施工工地。
当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纳建筑施工企业高管、业内有影响的工程界人士进入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进行教学工作指导;二是吸纳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如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等参与具体教学环节如毕业答辩、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讲座等,深入教学过程,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更符合工程实际需要的教学要求与建议,从工程实际的角度要求和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好出口关;三是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建设工程项目和接纳学生实习;四、校企联合举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五、建筑高职院校与建筑施工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二、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创新研究
(一)建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未能完全控制教学过程
我们纵观整个历时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不难发现,前两年半的时间内,学生基本上是被强制教育的,但最后半年时间,即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差不多是自由的。前两年半时间学生主要在校内,到建筑施工现场的时间极少,在此期间学生接受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形成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应该说此期间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不断积累。很显然,在此阶段学生在职业能力上还很不成熟,面临具体问题还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此时是极需要被“发酵”、被升华的,是极需要被点拨、被帮助的。这自然就是开展顶岗实习的初衷和目的。
建筑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由学校组织到施工工地进行;第二,学生自己联系到施工工地进行;第三,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由就业单位安排进行。建筑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程序化和格式化的管理,如顶岗实习任务书、指导书、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等。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顶岗实习任务书、指导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格式化的,只是要求学生去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且所谓的实习任务主要是罗列了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施工组织教材中各个施工过程应有的施工内容,根本不能起到在具体的施工项目上针对实际工程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作用,因而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虽然表明有指导教师到工地例行检查,但这种检查实际上仅限于查看学生是否在工地,是否安全,是否违纪,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和交流或最多是询问学生都做了些什么,况且这种巡查并不是每天进行的,一般要间隔较长的时间。由于专业教师的匮乏,指导教师往往还不是专业教师。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网上汇报每天的工作情况,进行一定的交流。但这种走过场式的汇报同样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再说并不是每个工地都接通了网络,何况交流还不是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
那么,学生的情况如何呢?由学校安排顶岗实习或自行联系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被安排到各个施工工地后,很难有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系统地指导学生实习的机制,并不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负责任,当然就不会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系统安排,只有将学生转交给各个施工项目。而每个施工项目的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又很忙,也很难去或者是不愿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要么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要么是有限地、象征性地约束学生,最多也就是要求学生去帮忙做点什么,很少有至少不敢放手让学生完全参与操作与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在施工现场,学生不能真正地融入施工操作、管理中。这种情形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共性。那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只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纵然学生自己可能非常努力,恐怕往往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实习期间,出现了有的学生自己拜项目管理人员为师以求获得自己满意的实习效果的情况。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情况要稍好些。就业单位一般已视顶岗实习学生为自己的员工,所以在安排上可能要周到些,学生被安排到某一施工项目后能够参与一定的操作与管理。但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老带新”机制,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并未指定责任人,对其实习效果似乎也不太关心。虽然建筑施工企业已将学生视为员工,但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未必会将学生视为同事。即使被安排了参与一定的操作与管理,但这种参与往往仅限于某一具体事务,很缺乏系统性,也存在项目管理人员排挤顶岗实习学生的现象。
从以上顶岗实习的种种实际现状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顶岗实习阶段实际上处于不可控状态。也就是说,建筑高职院校恰好对顶岗实习这一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管理脱节了,失去了对教学过程主动控制的连贯性。
原因主要有:第一,还没有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以为只要进行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一定得到了大幅提高,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整个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忽视了顶岗实习对毕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第二,师资不够。近些年来建筑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但是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往往滞后,尤其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受行业和整个社会环境影响,不少人不愿意担任专业教师。也就是说,建筑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至少从数量上是不够的。而要在顶岗实习阶段全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自然对专业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极高。一是要有足够的人数,二是要有极高的水准,三是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从目前许多建筑高院校专业师资配备来看,是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的,这自然影响了对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主动控制。第三,建筑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实现充分对接,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目前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似乎还缺乏更实际、更有效的机制和方法。目前在顶岗实习阶段将学生完全交给企业或施工项目还缺乏条件,因而是不严谨的、欠妥当的。第四,经费欠缺。建筑高职院校的教学经费往往是不太充裕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此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
不难发现,在当前建筑高职院校与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高管和行业内有影响人士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般是被邀请的,很少有企业及其人员的主动加入。这使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建筑施工企业只是“配角”,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第二,虽然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参与了部分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向建筑高职院校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与建议,但往往是被要求、被吸纳的,同样不是主动的;第三,建筑施工企业向建筑高职院校提出了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这种要求一般是从本企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的,这种目标往往较高,以建筑高职院校目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恐怕很难满足,至少是没有足够的针对性,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第四,最直接体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顶岗实习是较大地提高其职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此期间如学生不能取得满意的实习效果,当然就很难说达到了培养目标。
由此看来,建筑施工企业在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生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怎样培养才能形成这些职业能力等方面没有主动地与建筑高职院校进行足够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对教学过程应该怎样开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职业能力上没有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即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当然,建筑施工企业不是教育部门,没有进行教学管理的义务。但既然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而且还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就应主动地与院校联合起来办学,开展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而不应只是为了迎合一种需要。
(三)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学生没有或无法经历完整的建筑施工过程,不能对建筑施工建立完整、充分的认识,不能系统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从历年建筑企业反馈回的信息判断,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不妨把学生在校内三年的学习进程视为“存、悟、升”三部曲。“存”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被强制教育获得了足够的、必要的知识点;“悟”是指在“存”的基础上进行发酵、感悟,建立起组织建筑施工的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和必要的联想;“升”则是指职业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显然,要实现“存”是相对容易的,而要实现“悟”和“升”是困难的。这就需要精心地组织各种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训实习教学过程,需要有针对性地去训练,需要在具体的建筑施工项目上真刀实枪地去磨炼。
从建筑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现状以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看,无疑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首先,目前学生真正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太少,操作太少,而且在最后的顶岗实习中还不被建筑施工工地项目管理者信任,自然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地分配实训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实训方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获得能被用人企业接受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如何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得以真正实现。
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的实训其状况较难有很大改变,但不断改变具体操作内容、采取多元化的实训方式、尽量多进行仿真训练是可以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实训模型馆,既可以在进行各种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施设备等,也可以在进行工种实训时让学生比较、对照,显然是一种实训的创新。
在校外的实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这一平台,多方面发掘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潜力,尤其是在具体的建筑施工项目上要精心地组织学生去锻炼,要高效地去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
(一)建筑高职院校与建筑施工企业精诚合作精心组织顶岗实习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真正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达到能被建筑企业真正相中的水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合格的一员,就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下大功夫,尤其是顶岗实习环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应由建筑高职院校与建筑施工企业精诚合作,在各个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施工项目上精心地组织教学,完整地实施这一重要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众多的建筑施工项目为支撑。只有在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上都精心地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完成好顶岗实习这一重要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才称得上建设好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二)建筑施工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应发挥应有的主动性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向建筑高职院校提出对人才的具体培养需求,主动要求和认真审查建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我之所需。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部门,专门负责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负责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应随时检查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随时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状况和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应分析建筑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进程并及时向建筑高职院校提出发现的各种问题,使建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与建筑高职院校一道精心组织学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施工中学习施工,帮助学生较大地提升其职业能力,使其尽快成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建筑高职院校精心组织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施工中学习施工,能够帮助学生较大地提升其职业能力,至少能缩短使其尽快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的进程。因而能够促进建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虽然存在较多的困难,但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努力、尽快将学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其培养过程中“主动出击”是必要的。只有把人才培养好了,才会是双赢、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这自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所需。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是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由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梳理出专业课程,再经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通过对学院所处地域软件企业走访与交流合作,将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学习能力,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合学院周边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负责编码调试的软件开发成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等是我们的次要职业岗位,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则是我院的拓展岗位。
1 核心专业课程开发
核心专业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系列课程,是学生主要专业能力的培养基础,将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开发遵循软件人才的工作过程,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对应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1.1 寻找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Rauner)教授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典型工作任务则是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软件技术专业目标职业岗位面对的是开发软件产品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一般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都包含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调试、软件测试、技术支持等任务,但是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往往与软件产品类型、开发技术平台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寻找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分析了目标岗位可能面对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GUI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企业架构应用程序开发和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等五种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并考虑到,NET和Java两种主流开发平台,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得到我们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1.2 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
行动领域指的是在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对27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0个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1.3 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将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通,过对行动领域的转换,得到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能找到与其明确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特定行动领域在工作过程中对目标岗位的重要性和行动领域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某些行动领域合并为一个学习领域。比如,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分析(学习领域)分为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两个行动领域的内容。针对内容较多的行动领域,进行拆分,可得到多个学习领域。比如应用程序界面开发这一行动领域的内容被分在NET平台GUI应用程序界面开发、Java平台GUI应用程序界面开发和Web应用程序界面开发三个学习领域中学习。也有一些行动领域的内容将不是被集中安排进某一学习领域,而是融合在其它学习领域中学习,比如软件服务行动领域。绝大多数的行动领域将被直接转换成单一的学习领域。
1.4 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帮助我们实施学习领域的具体案例教学,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明确具体的技术条件,又能反应工作过程的具体环节。虽然学习领域所涉及的技术往往并不唯一,但是我们通过具体一种典型技术条件上的案例学习,就能够实现此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比如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中,涉及的技术条件虽然有ORACLE、MS SQL、DB2、Sybase、MySog等很多种,但在这一学习领域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却不需要包含所有种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只是按照一般特定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要求,使用一种数据库技术。在这一种特定数据库基础上,学习具体的包括通用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技术,就构成了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所对应的SQL server 2005设计与开发课程。具体根据学习领域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如表2所示。
2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模块化教学与学期项目
高职不仅要培养软件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培养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软件操作能力,和掌握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专业核心课程不是独立存在的,所有课程都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被安排在四个模块中,分别在四个学期进行。每个模块内的课程都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学生学完以后可以完成一个学期项目,如图2所示。学期项目在模块开始时由教师布置,并参与制定每个学期项目小组自己的具体目标。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加学习。经过学期结束前的验收和项目答辩,学生将获得学期项目成绩和学分。
3 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相对于以往的各种课程体系,其核心专业课程的整体性更强,而且对具体实施条件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3.1 师资条件
四个模块中的学期项目不仅是课程体系实施的主线,也是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软件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养和能力的第一模块,将由教师直接参与学生项目小组的学期项目分析和设计等工作。之后的模块中,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将逐渐减少对学生学期项目的参与程度,同时更多的工作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能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还要具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
3.2 实验实训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性强,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验技术环境企业同步以外,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小型项目开发室,提供给学期项目小组成员进行团队协作项目开发和实训。
3.3 教材条件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转型与提升阶段,在这个时期,作为高职教育发展抓手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越来越深入人心。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可建立“教学工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广具有生产性、工程性、实践性的训练项目,以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改革,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极大地提高高职教育的育人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共建的活动中,但是在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认为简单地将学生推到企业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的就是“顶岗实习”。
2.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教师下企业实践有抵触情绪,而且在教师的考核业绩、工作量计算上也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推进起来比较困难。
3.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不够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学术圈优势,能够吸引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而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比较差,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又比较重,所以很难吸引企业。
(二)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准备工作不足,盲目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通常只安排一些技术低层次的工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对一些核心技术掌握不牢。
2.很多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的责任,导致最终的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遴选自己满意的人才上。
三、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从2002年招生以来,已有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也在不断地与周边的行业企业进行互动,寻求合作的机会,实现互惠双赢,但是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深入推进这项工作。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高档社区为工作背景,面向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类、维保类企业,从事建筑安防系统、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设备控制系统、建筑网络与通信设施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调试、运行、维保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设备多、散、杂,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学校一次性投资建设实训中心多年无法更新替代实训设备,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比较陈旧,很难跟上企业对新型设备使用的脚步,所以光依靠学校的力量建设的话比较困难,可见该专业进行校企共建合作的意义非常大。
四、如何推进该专业的校企合作
(一)以互惠互赢为基础,让利于企业。
学校是社会公益类单位,企业是盈利性单位,在合作前期为了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学院可以让利于企业。比如可以提供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仪器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持,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顶岗实习的毕业生,以适应楼宇智能化工程项目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弹性需求,楼宇智能化行业是隶属于建筑机电安装大类,项目实施对人员的需求量弹性变化很大,在当前劳务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学校的优良资源应该为企业提供很大的便利,学校还可以为企业进行品牌推广。
(二)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专门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有学校领导牵头会同当地的行业企业协会,有专门的立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各系部各专业要成立自己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并由专人负责。其次要规范校企合作文件的制订,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再次学校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对工作优秀的教师要有专门的表彰,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就是面向工程一线,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可以适当加大对教师的补贴力度,比如楼宇专业的教师在现场参与指导学生的可以酌情补贴工作量,如果在工作过程表现优秀的可以得到学院专门的表彰基金。
(三)体现学院自身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长期依赖企业帮助,没有自身优势,这种校企合作是不能长久的,学校一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业,比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员工通常没有完善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而学校各专业可以相互的补充,为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楼宇专业是工程类专业,对现场施工的人员数量弹性很大,学校有稳定的生源,可以满足企业对员工数量的需求。
(四)深入企业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不光可以实现技术层面上的融合,更深入的是可以进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学校可以采用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考核,比如实现实训场所的5S管理。校园文化也可以走进企业,比如定期举行联谊会,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这期间两者可以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基础,为校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改变实训室形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从改变实训室形态入手,对实训环境进行改造,破除原有格局,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来说可以以实训室作为智能建筑对象来建设,对实训室的门禁系统、防盗防入侵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进行工程化的改造,符合企业工程施工的规范与要求,与企业实现无缝化融接。企业也可以配备一些实训装备,让教师参与指导实训。
五、结语
校企合作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与情况,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色,只有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所以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的探索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