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调查人员:xxx
二、调查的对象、时间和方式
20XX年8月11日至17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实地调查,其中调查的对象有:水资源、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
三、调查的内容概况:
(一)水库
我们先观察了长河路的水,长河路的水呈黑绿色,河水正在消毒,冒出了许多泡泡,象一个隐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虽然它能映出周围的树木,但是上面有一些纸、塑料袋等垃圾。而海水就更脏了。海水是泥黄色的,海水里也有一些木头、饮料瓶和纸头。我们还实地观察了摩星山水库、枫树水库和洛沙湾水库,水库都还有一半多的水,水都很清,没有漂着什么东西,但我们下来时顺便看了与枫树水库相连的长河以及与摩星山相连的长河,长河两边虽然都绿化了,但河面上还是漂了些白色塑料袋以及一些杂物,还有很多人在长河里洗东西、钓鱼等。
(二)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不自觉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限塑令后人门还是不会自觉地用环保袋,还是以塑料袋为主。我们到小菜场门口去调查了一下,数了30人,每个人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没有一个人带篮子。因为菜场还在供应塑料袋。我们又到三江超市调查一下,观察了其中两个收银台,共统计了二十个人,十三个年轻人,四个学生,三个老年人。其中十一个年轻人和二个学生购买了塑料袋,另二个学生没有装塑料袋,直接用手拿走了,其他的几位都是带了袋子,但只有二人带环保袋。
(三)噪音
我们岱山的噪音污染还是比较小,白天主要是在建设工地工作的机器的噪音,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来回拉石头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挖土机的声音,打桩机的声音很响。在城区道路改造的机器也有很多声音,来回汽车鸣喇叭的声音也很响。晚上比较安静,但空调机发出的声音和来回汽车的喇叭声还是有些吵人。
四、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我们调查后发现,环境污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的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4、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五、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3、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
4、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5、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作文二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 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目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时间:
地点:
调查人:
指导教师:
调查对象:
调查记录:
一、几年前村口有一条小溪,水很清澈,可以灌溉,洗衣服,可是由于人们随意向里面扔塑料袋,农药瓶,垃圾等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质,而且无人保护,无人清理,现在小溪变得混浊不清,溪水流动缓慢,而时时散发臭味。
二、现在村口的山地要进行开发,一家大型公司将要在这里落成,致使大片的田地被掩盖,而且大片的山地、树木被破坏,以前郁郁葱葱的龙眼林变得所剩无几,特别是施工的那几个月里,沙尘温天飞扬,严重污染了区居民和周边的环境,现在夏天还未到来,气温明显比去年同期的气温高,让人有点受不了。
固体废弃物该村还较少,空气污染因为该村目前较落后,没有引起大气污染的工厂,所以空气质量较好。 建议:
1、针对水污染,可以立一块警告牌,时刻提醒人们不得随意扔弃物品,不定期地清理水体,保护水清洁等。
2、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号召大家在自己家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护剩下的植被。
3、规定谁污染,谁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呢!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有责!看你的行动喽!
小建议: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装饰品,可回收物品可以卖出,换来金钱买实用的东西岂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装饰品,你也能开小店赚大钱了!化废物为贵宝,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让自己的心灵更纯洁,让自己的家庭更温馨!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们无关?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
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环境的基本状况】
寒假,学校大学生实践调查的作业,因此,我对我家乡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回家也从来没有好好的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说实在话家乡的环境让我打吃一惊。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到这样的说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这里曾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是我童年迷恋的地方。那时从来不曾想过这一切都会逝去。可是现在却应征了“鱼虫绝代”、 “河水泛滥”的说法。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而且许多水资源也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枯竭。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无得污染。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
【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 45%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精心备好地理课外兴趣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外兴趣活动安排得较为丰富,在备课中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环境教育内容,也是实现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面。
(1)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录像。教师在初中地理新课程备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可安排课后环境知识讲座,观看环境问题治理的录像,由于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是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时间不足的缺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2)对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初中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种方式应该予以提倡。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家乡附近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参观前精心备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让学生在参观中思考,在访问中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建议,这样,无形中学生受到的环境教育是巨大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3)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初中地理新课程中,还有许多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的片段,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备好这部分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细致,要让学生明确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只有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下,学生的调查才能够取得成功,才可能写出良好的调查报告,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创新兴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实行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环境破坏。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环境保护者的合法权益,把环境教育的宣传纳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苏家园小区变样了。
首先,环境变好了。原本光秃秃的泥土上冒出了充满阳光的绿色和红色。夏天气温升高时,人们给大树和花儿们浇水,给幼小的刚长出来的小芽撑起一块块黑色的遮阳布。每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就悠闲地在树下乘凉。
第二,卫生变好了。每隔几天,辛勤的清洁工叔叔就会来打扫楼道,有些小朋友还帮助清洁工叔叔擦楼梯的扶手。而且每个单元下都有一个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千姿百态,有的还有花纹呢!
垃圾箱不仅使我们倒垃圾方便,而且也成了我们小区的一道风景线。
第三,小区更安全了。小区门口建起了传达室,每天晚上都有人站岗、巡逻。坏人想进来都不容易,更别说偷东西了。人们纷纷把自行车停在车库里,而不是随意停放了,显得很有秩序。。许多家庭还拆下了锈迹斑斑的防盗窗。人们的心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自由。
第四,生活变好了。许多家庭买了电脑,用上了摄像机、MP3这些高科技产品。买了汽车的人们,便成了有一族。买了新房子的人们,也不忘经常来看看曾经住过的、装着许多美好回忆的老房子。
我们的苏家园小区越变越好了。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2
调查内容与目的
我们的家乡盐城有百河之城的美称。可由于人们缺乏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河水正逐渐被污染。
通过对盐城市区范围内近几年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破坏的调查,以达到对人们不良生活习惯与城市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的警示。
调查内容实际情况概述
带着以上内容,我们通过几天的调查,发现盐城市的市貌有了巨大改观,如增加了环河绿化带,住宅小区增加,道路整洁有序但在美丽时尚的外表下,在人们不会去注意的角落里却有着许多没处理的垃圾堆,河水臭不可闻。这是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危害对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在城市中生活时经常受到来自人为因素污染的影响。对人们的身心有着不小的损害。
我们实地调查的二个地点:水岸名都、蟒蛇河都存在着这些因素。
水岸名都的实际情况
水岸名都是一个近两年刚建起的新居民住宅,入住居民不到20%,但在它后面却杂草从生,到处是生活、建筑垃圾。并且这些垃圾许多落入了附近的河水中,河水也进一步污染。最全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报告作文(3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乱到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使得在夏季蚊虫苍蝇滋生,影响了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位住户告诉我们这儿有时会飘来一阵臭气,连窗都不敢开。
盐城市蟒蛇河的实际情况
蟒蛇河是一条流经盐城城西的一条大河。一位老婆婆告诉我们在80年代它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岸边时常会有洗衣服的妇女、玩耍的孩子,但在90年代后因为工厂的大量建设,生活、工业污水的无序排放。使它变的又臭又脏,从此岸边再没有洗衣服的妇女和玩耍的孩子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变的恶劣了,老婆婆叹了口气说真想再看到过去的河水啊
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们对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淡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向前发展带来的城市化才导致了上面所述的情况。由于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增加,导致水中生物锐减,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有水质变坏的现象。某些工厂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质变差,水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改进建议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人人树立环保意识。
加强法制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执法力度。
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号召周围的亲朋好友保护水资源。
政府投资,兴建绿色工程,全面推进家乡河道整治工程。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3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总量仅有28000亿立方米,人口占全世界的20%,但水资源只占全球的6%,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绍兴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厚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的污染竟使得中国防大学6个省市严重缺水,以下是我就绍兴水资源污染情况作的调查报告。
一.河道污染情况调查
城北污染企业在晚上偷偷往河里排放污水,导致河水变臭变脏,不良餐饮业到河里丢弃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等,附近居民在河里洗衣服,把肥皂水以及衣服上的脏东西洗到河里,导致河内磷过剩,河面上的水生植物疯狂生长,把整个河面盖住,使大量鱼类死亡,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大部分河道里的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我们将面临缺水的危机。
二.河面观测
经过各位同学在家附近河道表面观测后,毛俞乐同学发现河面上有不少油脂和死鱼,漂在河面上十分碍眼,诸博航同学则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水葫芦,刘语菲同学看到河水色泽浑浊,这已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曾经听到过一个笑话,一辆运送河水的货车开在山野里没油了,周围也没有加油站,司机看了一眼漂满油脂的河水,果断地舀了一些灌进油箱,不一会儿,货车又在山野里开了起来,这足以说明现在的水质有多糟糕!
三.家庭用水急剧上升
笔者通过调研知晓,不少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逻辑来进行课程教学的,从而能保证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大纲要求之间形成吻合状态。但这种似乎合理的教学板块处理方式却可能不太适应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还难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力来将已学知识点进行逻辑联系,这就导致了本身具有完整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该活动所涵盖的知识逻辑与教材体例逻辑不同)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没有成形。
2.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
通过笔者的校内听课和校际交流体验发现,同行在讲授同样章节内容时,往往采取的都是相似的结构设计,这种整齐划一性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校本要求。显而易见,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都面对同样的计算机设备,但他们在上课之前所储备的“先验知识结构”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根源于他们生活实践内容的不同,从而就必然会上升到他们在对相同知识点认知能力上的不同。如,“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板块,城市小学生基本上可以给予省略,而对于农村小学生则不行。
3.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将倒逼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现阶段较为单一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则无法真正做到以上两点,包括部分学校开展的上级应用测试,也仍然是在应试的路径下所进行的效果评价,它无法增强教师对课程知识逻辑完整性的重视程度。
二、破解困境的途径思考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的现实困境呢?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固然紧迫,但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师们的适应能力,若最后成为了“邯郸学步”,还不如维持现状不变。在这一价值取向下,破解困境的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困境。
教材构成了教师教学的蓝本,而教材体例又与教学大纲结构相匹配。因此,若是通过重构教材体例来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还会在实施时面临诸多技术性难题。那么,能否在尊重现有教材体例的同时,借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来支撑起教学内容的重构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尝试的。
2.破解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的困境。
诸多同行未能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源特点相适应的现状,导致同样的教案却获得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不难理解,城区小学在与农村小学结对子后,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难以复制城区小学的做法和模式。那么,怎样破解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潜心感受和体验当地的生活元素,从中来获得内容结构优化的灵感。
3.破解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的困境。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教学尽管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却无法提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愿,这就说明目前的评价模式是有问题的。借鉴国外小学的优秀做法,应将撰写调查报告作为当前评价体系中的一环,通过小组借助信息技术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思考
引导下的对策构建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思考引导下,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不改变教材体例的情况下,只能从设计课堂小练习入手了,而此时就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为了将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与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形成逻辑联接,在已经学习了word文档编辑知识之后,在新知识点“计算机与网络”板块中,便可以设计出“用文字介绍家乡”的题目。然后,现场编组在小组合作下来完成关于家乡资料的查询和文字撰写任务。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客观、有效地把握好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具有先验性的经验图谱。那么,教师就需要在备课期间,借助网络资源和自身对当地生活元素的体验,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讲授PPT编辑知识时,教师应在图片的选择上给予重视,并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分别对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分类处理了。针对城镇学校的小学生可以选择自然景观图片,这样就能因新鲜的产生而增强学生的关注度;针对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可以多选择些与高铁、建筑有关的图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突出思想的人文元素。
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同质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在科学视角下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该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因此,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人文元素,将有助于教师在校本特点下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不少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涉及到了“家乡”、“环境污染”等内容,这就为教师把握校本特点提供了现实载体,通过深入到对当地人文环境中来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面貌,来认清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性,则成为了该课程需要包容的人文元素。
4.完善现行测评体系。
完善现行测评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二字,而不是“抛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小学所开展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小学生分组围绕着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进行线上和线下调研,最后形成总结报告。例如,针对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来图文并茂地撰写总结报告,这样就在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考核了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四、展望
以下再就教师应重点掌握的两种教法进行教学展望:
1.讲解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强化资源国情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无节制盲目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严重,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家底,如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六,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森林面积世界第五,草场面积世界第二,但不容乐观的是各种资源人均拥有量极其有限。由此,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而后深入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时空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出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紧缺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用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教师亦可及时补充,最后把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节约水资源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
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保和环保问题,树立良好的环保觉悟,养成文明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环保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环保技能、环保心理和环保素质的教育活动。
养成环保意识是环保教育的核心内容。环保意识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源于人们对以往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引发环境危害的反思:源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源于对未来人类发展必将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注和忧患;源于对全人类及子孙后代的责任感。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环保意识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实施环保教育应成为环保工作的基础问题和首要问题。
三、挖掘教材环保内容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以处于自然社会科学结合部为特色的一门课程”。为此,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明确提出了其教学内容:“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点。”同时规定:“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使自然美和环境美相协调。”教学课程的这一规定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初中地理课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已经很多,1989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可是滥砍滥伐滥捕现象时有发生,滥排废气、废水现象屡禁不止,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行为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做环境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并帮助周围居民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在地理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结合教材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国家对环境问题已经重视起来了,我们也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前,地理新课程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地理新课程在实施环保教育内容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落实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条件下的环保教育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一、环保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环保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环保教育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环保教育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环保教育以基础地位。
2.环保教育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保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环保产业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环保教育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环保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二、在地理新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综合分析
1.环保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地位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保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保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发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
3.精心备好地理课外兴趣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外兴趣活动安排得较为丰富,在备课中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环境教育内容,也是实现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面。
(1)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录像。教师在初中地理新课程备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可安排课后环境知识讲座,观看环境问题治理的录像,由于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是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时间不足的缺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2)对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初中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种方式应该予以提倡。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家乡附近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参观前精心备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让学生在参观中思考,在访问中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建议,这样,无形中学生受到的环境教育是巨大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3)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初中地理新课程中,还有许多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的片段,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备好这部分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细致,要让学生明确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只有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下,学生的调查才能够取得成功,才可能写出良好的调查报告,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创新兴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三、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实行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环境破坏。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环境保护者的合法权益,把环境教育的宣传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步伐,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环境破坏,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治理、轻预防的工作思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养育了祖先,抚育着我们,也是子孙后代繁衍的根基。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的家园正经受着种种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正在危害着我们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过去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公害横流的发展经济的道路,应当引以为戒。人类要过幸福生活,使经济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环境。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人人参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优劣,对环境保护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总之,环保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走环保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继续再造一山川秀美、物丰民富的地球。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内外的环境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其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刑继德,林成果,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开朗出版社,2003:27,90-93.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当代青少年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培养现代文明人必备的良好品质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成立了以孙立凤校长为组长、校级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三处主任、团委书记、相关学科教师、干事、校医和学生会代表组成,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形成党政工团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无论是校园环境的改善,环保设施的更新,还是开展一系列节能环保方面的教育活动,学校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校长担任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师生等群体分工负责,使“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是开展好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并下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表彰制度,对节能环保教育中取得成绩的辅导教师予以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注意环境教育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力求严谨规范。
二、把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渗透功能
我们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抓好主渠道建设。
1.与学科教学密切联系。我们根据各科教材中节能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与节能环保问题进行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反思,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传播节能环保知识;要以培养理性分析、提高认识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如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北京前些年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对本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学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再如李贺武老师把语文教学与节能环保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扩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论文《把绿色融进生命》获市级一等奖。
2.构建以节能环保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结合我县实际,学校自编乡土地理教材,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境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让学生对“环境立县”、“发展首都水源区经济”有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认识。“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环境意识,“生活化学”的课程以实验、观察、参观等灵活方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污染及其预防措施;生物、地理老师利用假期组织课外小组到我县石匣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工程调查、考察雾灵山生态环境,还参加了“青少年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创新项目”的研究,探讨节能与环保的途径。许多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生活实际,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性论文,部分优秀作品收入《研究性学习文集》。
3.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不但可以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还可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我校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评优课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
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适当走出校门,积极开展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开展“环保助奥运”、“建绿色家园,做文明密云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教育、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参与节能环保的责任感,营造生态文化,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共建绿色家园”计划。我们正式启动了“建绿色家园,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在召开班会的基础上,制定班级活动计划:第一,美化教室,很多班级在教室开辟“绿色希望角”,种花养草。第二,回收废弃物,许多班级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塑料水瓶活动,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积累班级开支费用。第三,净化各班室外环保区,维护责任区的绿地与公共设施,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第四,以环保为主题,班内抓一件实事。第五,征集文明用语,制作环保标志牌立于各班绿地管护区,各类植被属性标识牌处处可见,成为校园环保的一道风景。第六,开展“关注生存环境”“文明就差这一点”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能环保的紧迫性。
2.发挥环保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推动社区环保行动。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四路一园”环保基地,由学生会实践部组织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擦洗公共设施、植绿护绿、清除小广告、印发环保宣传材料等活动,仅在滨河公园常年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就已八年。本学期累计有20个班约800人次到校外参加了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坚持不懈的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并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优美的环境做出了贡献。
3.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投身环保实践。许多同学非常关注本县的水源污染、森林资源、未成年人吸烟、居民环保意识等敏感话题,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在成果中占较大比重。《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水库周边环境调查》《水的再循环利用调查报告》《关于污水处理》等许多调查报告均饱含着同学们对家乡环境的高度关注,在县教委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许多同学在“金鹏科技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活动中获等次奖。
4.充分发挥环保节日的教育功能。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人口日”以及“爱鸟周”、校科技节、文明月等时间,举行专题纪念活动,通过演讲、社区宣传、板报展览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
我们知道,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是精品名校的重要体现,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把学校环境的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作为一个努力达到的目标,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做到校园的文明化。
1.进行环境设计,营造绿色文化。学校请专家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把营造绿色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题,确定了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分为办公、教学、运动和生活4个功能区,其间布置了“两区”(科技特色及园林特色景观小区)、“四园”(丁香园、竹园、樱花园、月季园),绿化面积达到16000余平米。绿化植被种类繁多,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内绿草如茵,樱花与翠竹掩映,玉兰、丁香、月季装点,亭台、小桥、溪石、流水、游鱼、鸟鸣,衬着“流年似水”、“厚德博学”、“善思笃行”、“慎独”等警句,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沐浴着自然清幽,聆听着书声朗朗,屏蔽了城市的浮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感受的是明净幽雅的余韵,展示出一幅美妙的求知殿堂图,形成了高品位校园人文景观,凸显密云二中“环境育人”的特色。
2.立足传统中的创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最后确定了大家认同的反映学校文化精神的校徽和校歌。学校也正在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为节能环保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校园网开设了“随心留言板”、“芳草论坛”等栏目,增强了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卫生习惯、文明意识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成果喜人。领导和国际友人多次来校视察,对环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一个更加崭新、充满浓郁教育特色与人文特色的校园会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示出密云二中“文化殿堂,生态学校”的风采。
五、厉行节约,把节能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按照“绿色奥运”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约其它能源的活动,营造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与县政府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取得了好效果。
1.节约用水。德育处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宣传水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节水的意识。总务处负责设备的维修、检查,核对用水指标,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用水管理网络,对全校的水路进行了改造,全部使用节水龙头,绿地改为喷灌,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促进节水目标的实现。在每个用水场所都设立宣传标志牌,严格执行节水制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及时维修到位。根据季节和师生洗澡时间等不同规律,实行相应的供水时间。由于措施到位,学校用水量逐年减少,从2005年的54742吨降至2008年的39110吨,设备的维修费也有明显下降,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乡土地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重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从下面初中学校升上来的学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以前地理学得很好,对地理很有兴趣,高一地理刚开始的宇宙环境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且理解起来很省力。但相对于那些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开设或者是开而不学的学生来讲,刚一开始学习地理,感到无所适从,有点茫然不知所顾的感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补充,或者是精心设计浅显易懂的教案,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介入刚好为地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缓解的平台,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加深对地理的了解,逐渐理解地理,认识地理,喜欢地理。那么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里面,乡土地理适时的介入,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舞台背景。
一、乡土地理的“亲和力”
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些刚刚开设研究课的学校,这是一个摆在首位的任务。不光学生,连有的教师也感到有点棘手。这个时候,不妨从学生、老师都很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如组织学生调查周围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也可以研究本地农业、工业、旅游业,或者是环境污染的情况,其他诸如语言的变迁,人民的风俗,社会治安,老年人口的安置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每天早晨上学时,天是否亮了,冬天和夏天有无不同,来分析北半球夏天和冬天日出时间的变化。一位同学主动起来说:“冬天早晨上学还是满天星,而夏天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而我也发现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在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知识点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邳州冬季和夏季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相互补充,这样学生就得出了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特点。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深了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里面,土生的乡土里面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地理的乐趣,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二、乡土地理的“全员参与”
目前很多教育界的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有很多都强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乡土地理有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适当的启发,合理的分组,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我在讲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学生很感兴趣,周末好多同学进行了实地考察,都如期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小组就结合邳州徐塘电厂的例子,首先介绍徐塘电厂处在邳州市西北方向,位于京杭运河东岸,城区河流的上游河段,然后分析指出电厂的位置不合理,并且说明布局不合理的理由:处在冬季风的上风向,会造成大气污染;处在河流上游,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课堂上,我点评这篇报告还表扬了这个小组。我就通过带着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这种联系身边的地理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
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和整个世界,“自然即课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打破教室的局限,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去体会泥土的芬芳,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在讲述“农业生产”时,我就结合邳州银杏和大蒜种植,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优势。身边熟知地理事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徜徉,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样的学习,每一课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
四、乡土地理研究性课题举例
1.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如何?
3.调查家乡一片荒废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整改的意见。
4.观察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没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5.找两幅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面积、人口等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乡土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换,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德育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
寒假前,教师布置任务:常州正在火热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常州人应该也是必须了解常州历史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活动的内容……
(一)节日风俗文化:收集、调查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惯、婚嫁礼节、宗祠拜祭习惯、各种娱乐形式;
(二)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主要调查本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现存祠堂、古乡镇村落、寺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内容;
(三)历史名人事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对本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认为可以活动的内容。
寒假后,学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遗址
手抄报——青果巷民居介绍
学生讲述恽姓由来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们的春节见闻
小论文: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教师:(趁热打铁)一方面补充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说:在这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撰写了《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虽然有些偏题,但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在之后的一节课中,展示了学生的这篇论文,并由撰写这篇论文的同学讲解,图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学生为环保而忧的“情”,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后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环保现状,深层次分析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尝试制定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优化方案。虽然师生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成果可能也显得比较幼稚,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目标: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由“意”到“行”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是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且以各种方式呈现: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实践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浓郁的乡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品德践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3.构建和谐的隐蔽德育,营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目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痛定思痛,人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人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超前于其他人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专业大学生而言,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更应该接受环境教育,因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但大学生的总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接受基本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正从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同大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方针策略依然是“环境让步于经济”。因此,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遏制住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意识,归纳起来就是国民、尤其是高层人才还缺乏环境意识。高校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校期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而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则非常必要的。
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
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环境专业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以此作为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不必深究环境保护技术的细节问题,而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爱护环境意识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本校选用的教材为刘天齐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环境保护》第二版。该教材难易适当,内容丰富,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教材非常适宜,在此教材中再选取适当内容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发现选取以下内容可以有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1.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许多,主要有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等。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将使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1940年,在美国洛彬矶首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此后,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日本的东京、大阪、英国伦敦以及德国、澳大利亚的大城市。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在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近的化工三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重大事件。
以上列举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部分环境问题。此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己也身处其中,不能幸免,为了自己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自己的点滴努力和积极参与。
2.环境与健康
人体和环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这种化学元素高度统一的现象表明人体与环境也是统一的,即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环境如果遭受污染,会致使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或物质增多。这些元素再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平衡,其中某些元素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所谓的“三致作用”,从而引起疾病,甚至贻害子孙后代,极大地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俣病外,还有“大脖子病”、氟骨病、克山病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而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这部分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3.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监测、环境保护法、环境经济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管理,只有加强环境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多快好省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还可以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积极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保护教育方式
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有效开展环保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环保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环保教育正式列入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计划。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桂林理工大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已经连续多年将《环境保护概论》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并且特别提高该课程的学分(比一般的公选课学分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校园网络上还开设环保BBS、环保聊天室等现代化设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获得了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总的来说,教育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室内教学
教师现身说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有环境意义的典型实例描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其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环境规律,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如讲述水污染的治理原理时,可以从学生所实际看到的地表水污染现象出发,引导讲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即水体受到污染时,会发黑、发臭、起泡沫、表面长有不少浮萍。这样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的原因,如有机污染物的过多排放、表面活性剂物质如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这些物质的厌氧发酵,使水体缺氧、发黑、发臭、起泡,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浮萍。接着引导南方学生回忆家乡的鱼塘多数会有曝气装置,启发学生认识这些装置的作用,于是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后微生物处理污染物过程的原理,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可以认识到如何保护水体免受污染,水体污染后如何治理,从而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实际上都在为爱护自身处的环境作贡献。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从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理性的过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样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PPT来展示环境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乐意接受。比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桂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机会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温暖的学生很多,他们可能感受不到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通过PPT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响应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避免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树立起厉行节能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
按照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脱节正是国内环保行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正是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总是积极参与。因此,高等院校更应该利用这种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自身的环境意识。同时,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本地区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进展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而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奖励。由于桂林理工大学BBS上开设有环境分论坛,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积极与环境专业大学生一起,面向全校师生甚至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宣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环境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员的环境意识。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生力军,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占了大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因此,在当前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下,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头脑中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思考,和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