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心理班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在今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二 、活动目的
1、 让同学懂得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了解彼此;
2、 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三、活动宗旨 “不管我们是否熟悉,当我们坐在一个教室,我们就是一家人。”
四、活动主题 “打开心扉,畅游爱的海洋”
五、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全班互动、交流
六、活动时间 xx年4月(具体待定)
七、活动地点 具体待定
八、活动策划负责人:机电101班全体班委
赞助单位:
九、活动过程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2、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以及服务的内容。
3、同学们讨论主题话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友情。可以说,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已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朋友们活着。朋友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远行万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那么,在同学们拳头大小的心中朋友又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友情这个话题。
话题一:什么是友情 什么是朋友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
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话题二:友情是广博的,不在乎距离
4、对一些典型案例的思考
北京某大学xx级女学生奚某因涉嫌盗窃同学宝来汽车被海淀检察院起诉到法院,这是近年来北京市最大一起大学生盗窃案。
21岁的犯罪嫌疑人奚某是北京某大学xx级学生,平时与一同学不和,且一向看不惯其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xx年11月11日,奚某利用学校上课收作业的时机,趁同学不备将其上衣兜内的车钥匙偷走,随后将其放在校内停车场的白色宝来1.8t型轿车偷走,该车价值人民币246733元,同时偷走车内现金人民币10000元,美元2100元(价值人民币17408元),奚某于第二天被查获归案。
据了解,近年来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校园盗窃增多,但是该案盗窃数额特别巨大,居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之首。
5、组织每位同学都讲讲自己的优点,让大家了解彼此。
6、班会满意度调查
7、请班主任总结发言
十、活动意义: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我校同学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心理咨询的科学认识。引导我校同学关注心灵世界,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构建,携手共创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主题:让快乐由心出发,让健康从心开始
四、活动时间:2019年5月25日
五、活动对象:13级、14级的大专班级
六、活动地点:各个班级教室
七、承办单位:xxx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八、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下载一段心理访谈视屏;
2、收集话题讨论要讨论的问题;
3、调差问卷的制作及打印;
4、收集1至2个趣味小游戏;
5、下载几首励志音乐;
6、邀请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
7、各班选出要朗诵和演唱的同学(自愿或私底下指定);
8、班会时间的通知;
9、本次班会主持人由各班班主任担任;
10、借相机并通知校广播站在期间负责拍照;
11、班会新闻稿的拟定。
(二)活动流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介绍到场嘉宾,并介绍主题班会的大致流程;
2、由主持人向同学们介绍一下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见附件);
3、观看一段心理健康访谈视频;
4、请一位或多位同学朗诵一首关于珍爱生命或是青春励志方面的文章(朗诵的同学自己准备稿子);
5、请一位或多位同学演唱一首关于青春励志或是珍爱生命方面的歌曲(歌曲由演唱的同学自己准备);
6、把全班同学随机分为四个小组(按座位划分为四块,即四个组),开展话题讨论(见附件);
7、请各组代表上台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期间班长等发放调查问卷);
8、填写调查问卷(xxx-90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并上交(8分钟,在此期间播放励志音乐);
9、趣味小游戏,游戏规则见附件;
10、班长上台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稿子由各班班长自行准备);
11、随机选3名同学上台自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12、班主任对此次班会进行总结;
13、并宣布本次班会结束。
(三)后期工作
1、各班打扫教室卫生;
针对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围绕5.25心理健康主题“大学生压力与应对”,并结合不同年级同学面临的主要压力不同等情况,在全院不同年级组织并实施了不同小主题的心理班会,分别是:08级,用各种给力应对各种压力(面试压力缓解);09级,让我们一起来“谈情说爱”(情感压力缓解);10级,朋友,勿忘我(人际交往压力缓解)。
2、 设计方案
1).08级
a.主题: 用各种给力应对各种压力(就业面试压力缓解)
b.背景:
08级一大部分同学马上面临就业面试,因此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一丝把握、甚至怀疑自己实力、忧心忡忡,压力大,闷闷不乐等现象更是很多。为此特别召开本次以“用各种给力应对各种压力”缓解就业面试压力的主题班会。
c.时间:XX年5月12日----XX年6月10日(根据各班情况具体定)
d.人员:学院心理辅导老师或各班班主任老师
08级全体同学
2). 09 级
a.主题: 让我们一起来“谈情说爱”
b.背景:
09级同学已进入大学2年时间,他们已经熟悉、并适应了大学生活,但这种适应同样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满足各种情感的需求,如何判断处理方式,其中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为此特别召开有关情感问题展示、互动交流、为目的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更好的发现爱、延续爱,爱别人,爱自己,每天多爱一点点。
c.时间:XX年 5月12日-----XX年6月10日(根据各班情况具体定)
d.人员:学院心理辅导老师或各班班主任老师
09级全体同学
3).10级
a.主题: 朋友,勿忘我
b.背景:
10级同学刚进入大学一年,正处于积极适应阶段,无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急需指导,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很多同学处于“只联系高中同学”的阶段。为此特别召开以“朋友,勿忘我”为主 题的心理班会 ,旨在进一步加强班级同学的认识、交流、关爱。
c.时间:XX年 5月12日-----XX年6月10日(根据各班情况具体定)
d.人员:学院心理辅导老师或各班班主任老师
10级全体同学
3、 班主任会议启动 班级心理委员积极组织
在学院5月份的班主任例会上,心理学研会辅导员陶xx老师向各班主任老师下发了关于召开“5.25心理健康节主题班会”通知,并下发相应的策划书,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方案做了现场解答,和班主任老师做了交流,沟通了意见,统一的思路,确定了各年级心理主题班会的最终方案及细节问题。这为后期主题班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5月20日,心理学研会召开了全院心理委员会议,再次催促、监督各班级召开“5.25心理健康节主题班会”,同时强调各班级上交主题班会总结报告及部分人员感想心得,学研会组织部也做了相应的记录。
二、班会召开的效果:
1、同学们的反馈(班会总结见附表一)
经过此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理解加深了,系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有时,总是被小事困住了前行的步伐,那么暂且抛开莫须有的困扰,轻装上阵,用更多心力为自己的人生会出更美的风景。通过交流,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聊得话题多了。是的,今天我们互帮互助,明天我们抛开烦恼,携手共进,一起追寻我们的梦。
2、达到了什么目的
08级一大部分同学马上面临就业面试,因此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一丝把握、甚至怀疑自己实力、忧心忡忡,压力大,闷闷不乐等现象更是很多。本次以“用各种给力应对各种压力”缓解就业面试压力的主题班会,让他们了解掌握各种有效的应对压力的办法,自信乐观的去应对身边的压力,达到缓解就业压力放松自我的目的。
09级同学已进入大学2年时间,他们已经熟悉、并适应了大学生活,但这种适应同样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满足各种情感的需求,如何判断处理方式,其中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为此特别召开有关情感问题展示、互动交流、为目的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更好的发现爱、延续爱,爱别人,爱自己,每天多爱一点点。
10级同学刚进入大学一年,正处于积极适应阶段,无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急需指导,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很多同学处于“只联系高中同学”的阶段。为此特别召开以“朋友,勿忘我”为主题的心理班会,旨在进一步加强班级同学的认识、交流、关爱。
三、班会召开的经验:
1、双线组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
班主任明确内容,搭建班会框架,由班级心理委员组织同学参加班会并班主任一起组织本次班会,师生一体,共同组织本次主题班会,促进班主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间合作,双线组织,使得本次班会获得了圆满成功。
2、 分年级确定不同主题
在大学里,生活要度过四年,当然也有三年或是五年,这些都是视情况而定的,不过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不少的提高,出现一点为题我们也要关注。
一、活动背景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在今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即,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懂得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
2、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三、活动宗旨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
四、活动主题打开心扉,畅游爱的海洋
五、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六、活动时间20XX年5月x号
七、活动地点体育学院18幢203
八、活动过程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思:XX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社、心理健康者协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与我爱我谐音,表明了心理健康节珍爱自我的主题,也充分体现了该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鱼: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选的。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火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首选的活动当然是5月。其次,鉴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由此导致缺乏的自己心理问题的认识,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2、介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及服务的内容。
思:体育学院心缘室盛老师心理互助员
3、班主任讲话
4、同学们讨论主题话题
鱼:同学们,让我们先用掌声欢迎今天来我们这里做客的朋友和老师们
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友情。可以说,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已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朋友们活着。朋友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远行万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那么,在同学们拳头大小的心中朋友又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友情这个话题。
话题一:什么是友情什么是朋友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
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话题二:友情是亲密的,要不得距离
话题三:友情是和谐的,来不得冲突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应当和谐,但产生了冲突该怎么办
2017年大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策划书二
一、活动前言及活动目的: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其对扩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全面提升自我品质,促进个人成长,特举行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大赛。
二、活动主题:与心相约快乐成长
三、活动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4月10日5月10日
五、活动内容和要求:
1、各系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先在本系部内开展预赛,通过内部评选后,选送三个方案进行校级评比;
2、班会内容需与心理相关,主题鲜明,能紧密联系学生和班级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征,融科学性、教育性、可操作性于一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心理元素,具体内容可自定;
3、心理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可根据比赛要求自行创作班会形式,创意新颖者可酌情加分;
4、选送的方案材料需包括心理主题班会策划书、总结等文字资料,开展班会活动的音像、图片资料,以书面和光盘形式提交。
六、评比标准:
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主题
主题鲜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10
内容
内容丰富,材料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时代气息,突出心理元素,有启发性;
20
方式
活动组织灵活,形式新颖活泼,方法运用得当,多种方法结合;
20
过程
结构紧凑,衔接自然,环环相扣,紧扣主题,活动进程有序,和谐、愉快、轻松、时间分配合理;
20
效果
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维活跃,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深刻,解决问题方案有效,活动氛围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0
总体印象
评委根据总体印象打分。
10
七、活动安排策划:
1、4月10日5月10日各系部根据活动内容和要求开展预赛,并于5月10日通过内部评比上报三个方案进行校级评比;
2、5月11日5月18日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心理主题班会评审组,根据评审标准对参赛方案进行复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3、5月18日在校心理网站公布获奖结果;
班会主题:心理健康教育
主持人:xxx
班会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同时,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面临适应大学生活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心理方面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班会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使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心理健康对学习的必要性。
3、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明白怎么何为心理健康。
班会过程:
1、 主持人致词,班会开始。
由主持人讲述养成心理健康的具体做法。
2、学生自由发言:
贵宁波: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机遇和社会挑战,同学间必须注重增强对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同学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年期,特别是进入大学一年级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
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寻求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也就形
成了同伴团体。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对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又很敏感,很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心理问题、职业选择和自我意识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大学生的自我
意识发展较为成熟,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通过团体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归属与爱及被尊重接纳的需要。
(2)群体理论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表明:在团体中可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获得归
属感与安全感、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满足自我确认的需求、满足自尊的需求、增加自信心和力量感等同时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作用,团体的凝集力会更强,也将能更好发挥的团体的效能。
(3)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要先学会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受和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要能与他人有效的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
(4)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在体验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体验式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
3、主持人总结:通过本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懂得了人类对健康的界定基于人类对人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前,健康的标准是身体状态是否正常。这一标准的界定基于两点:健康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学概念;人的生物属性与其他属性没有联系。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总结
随着各种学科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刚来到人间的儿逐渐成长为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人;真正的人应该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健康就像一张三条腿的凳子:
一条腿是身体健康,另一条腿是心理健康,还有一条腿是生活质量;
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这张凳子的功能会受到影响;
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其他的两条腿也会受到影响。
希望大家明白健康的标准:
身体健康有身体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活质量有生活质量的标准。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等,这些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上几堂课,听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其中,利用大学生参与面广的课外运动,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其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发展性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自主性。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一次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心理碰撞,能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并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调节身心不适,逐步化解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3.社会性。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思潮和风气,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正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矛盾和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4.伦理性。
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人们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都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他们从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心理老师的培训等宏观的工作,到学生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活动设计指导具体的工作,开展的工作面比较广泛,涉及层次比较多,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数少、工作量大形成突出的矛盾。当前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以其自身的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
1.自发性。
高校课外活动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自觉自愿为主。正因为学生是自愿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由于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一致,共同语言多,活动往往充满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快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2.群众性。
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将心理康教育渗入课外活动,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3.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实践胜。
课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认清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缓和心理冲突,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由于课外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因此课外活动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能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改变,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入高校课外活动中
1.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能力较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不敢参与活动或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具有趣味意义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采用学生优势的活动内容或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如:拍球进筐、跳绳比赛、背对背运气球、五子棋大赛等,降低活动要求、加强引导,给予鼓励,借助学生的力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趣味活动中成长。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篮球赛等,营造融洽轻松的活动气氛,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外活动内容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可举行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认真组织,赛后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围绕相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在班会、团日中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使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进取,争取进步。各类集体项目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重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有些学生因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性格内向、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做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在课外活动中,应多采取寝室互助式参与,在大型文艺活动中采用集体赠票、集体参与、集体鼓励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难度不高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逐渐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的束缚。
4.开展主题性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教育月,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影响,积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学校还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学校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李宏国,周彬,王成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当代高校大学生处于一生之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生理上已趋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理想与现实、愿望与行动、自尊与自卑、开放与闭锁等矛盾经常出现,情绪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也在所难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行为特点有很深的时代烙印[1]。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人们想象当中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及自己的经历体会阐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障碍。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找不到自我。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他们自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名誉,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自尊心、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能力就明显下降。(2)情绪障碍。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比如会出现烦恼,焦虑、抑郁、暴躁、冷漠等情绪。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为狂热,乃至造成消极后果。这种情况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感到十分苦恼。(3)学习障碍。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有两类行为:①注意力不集中;②考试焦虑与怯场。大学生在学校还是要以学习为主,每年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业问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2.案例分析
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2013年9月1日上午,跟学生约定下午2:30在教学楼的212教室召开新生见面会,虽然事前掌握了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也针对各种学生制定了一些教育策略,但仍然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新生2013级药学一班的教室。
首先我介绍和总结了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它是一种责任、一种奋斗,更是一种通向梦想的阶梯。要求大家坚持自主学习,不轻易耽误一节课,不轻易放过一个问题,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梦。然后开始班会主题“班干部选举”,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将来更好地走上社会,抓住一切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班长的竞选比较激烈,5位同学同时参与竞聘,大家纷纷讲很期待在大学期间能够服务同学,能力得到锻炼。综合同学的表现,思索再三,选择了××同学当班长,他在军训期间的表现没有让大家失望,处处以身作则,虽然也是刚入校的新生,但已表现出了极大的工作热忱,能够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能力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认可。后来一位同学的电话让我不禁深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大家从开始的忐忑到熟知,对班级同学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药学院学工办的要求,要求重新选择新的班干部,包括班长。选举方式是公开竞选,公开竞选班干部是可以更好地为班级服务,也能让大家选举出自己心目中满意的班级形象。于是召开了新学期第二次主题班会“公开竞选九大班委”,仍然是班长竞聘比较激烈,四位同学摩拳擦掌,台上同学将自己当班委的想法及为同学作贡献的决心表达得很清晰,有的还引用了名人的格言作为自己的结束语,每位同学都做了竞聘演说,班长慷慨陈词,不知道是对自己很有信心还是没有准备好,投票结果不是很理想,以落选而告终,这让我很意外。当时看到这位同学心理有落差,想找机会再跟他好好沟通一下。班会后接到这位同学的电话,讲之前班长投票存在同学拉票,自己没有当上班长,心里失落,感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通过长时间的交谈,该同学看到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表示仍然会尽自己的能力为班级出力、为同学做事,向班长学习,向优点学习,克服自己的不足。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跟班长之间进行了面对面交谈,从侧面了解事情的经过,班长后来的成绩也让大家有目共睹,中秋晚会的策划,让大家度过一个没有家人胜似家人的夜晚;集体出游,让大家领略大自然别样风光;校运会的赛前动员,让大家体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快乐。两位同学共同经历事情后由最初的不理解化干戈为玉帛,学院篮球比赛两人配合默契,慢慢变成好兄弟。不仅如此,班级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虽然名次不高,但之间的同学谊、兄弟情让大家收获很多。
3.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投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3)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结识更多朋友,开阔自己的视野,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交际交往能力。(4)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34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助人自助”和自我调节能力。本文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常规工作体系。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广西唯一的一所医药类普通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我校地处西部,招生地域范围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岛,地域差异使独立学院大学生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学习、交友、生活上的适应期,期间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另外,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其心理素质的优劣和入学成绩有关。[1]独立学院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开展心理训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2]
2 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的、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个人或者团队)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帮助过程。“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辅导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 训和督导一批自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改善了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助人自助”和自我调节能力。
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承担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互助的任务,归属于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朋辈心理咨询体系有以下两部分组成:朋辈心理咨询员选拔与培训、指导朋辈心理咨询员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各项工作。
3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常规工作
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开展各项心理健康自助互助活动,为同学们预约解答有关学习焦虑、情感困扰、人际关系等问题。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本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主要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开展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平时办心理宣传小报、制作宣传专栏的心理健康知识喷绘、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组织班级参加大型的心理团体辅导。
3.2 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中心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前期培训,保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录入信息之后,深入各班级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讲明心理健康测评的目的、意义及普查要求,做好普查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参加普查。普查之后,建立心理档案,便于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了解,并对少数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和个别辅导,也为学校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3 朋辈心理咨询与新生适应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建立、学习模式转变等压力,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困惑。如许多大学生具有挫折感、孤独感,比较敏感,容易冲动,更容易自我否定。这些困惑若不及时排解,势必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制约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此时,朋辈心理咨询不断提高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帮助新生适应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4 朋辈心理咨询服务
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服务有朋辈心理咨询热线、个体朋辈心理咨询、团体朋辈心理咨询、网络朋辈心理咨询等。朋辈心理咨询热线,我校设置朋辈心理咨询热线岗位,采取朋辈心理辅导员值班制度,及时有效开展工作。个体朋辈心理咨询主要应用于个别同学的学习动力缺乏、人际交往、恋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障碍等心理困惑,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团体朋辈心理咨询主要用于解决小团体的问题,如宿舍人际关系处理,面对同宿舍的数个同学求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引导他们建立小组,进行团体辅导。网络朋辈心理咨询一是代替了大部分的书信咨询,利用心理健康QQ群、飞信、微博等更为同学们喜爱的网络沟通手段;二是在我校的网络心理平台上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一定的权限,让他们接受同学们的网络咨询。
4 结语
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向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团体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3]我们的实践也证明如此。我们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建立和维护上付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使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深化,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俞慧刚(1982-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咨询师、一级建造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工程项目管理;琳(1957-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和德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12256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73-02
一、背景
2010年5月底,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接连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其实这样的事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只是这一次以其规模大、连续性和集聚性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具体跳楼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年轻的生命突然接二连三地逝去?关于跳楼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而这些报道和原因分析中几乎都讲到了同样的一个事实,就是现在青年心理的脆弱、孤独和压抑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淡视,可见这已是目前浮躁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大趋势,此事件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2001年起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做出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在2005年又下发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这些意见和通知的,初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对高校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倡导“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和专业课程,最后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召开顶岗实习生座谈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顶岗实习生思想动态进行了调研,发现和在校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简单对比分析如下:一是在学校两年时间,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业压力,而实习后除了学业压力,还有就业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二是在学校,竞争主要来自同学之间的学业竞争,而出去实习的一年则竞争明显加剧,从而带来焦虑和烦躁;三是在学校,交往的对象是同学和老师,关系纯洁,而实习时接触的主要是陌生的同事,往往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从而导致孤独和忧郁;四是在学校,如果对自身没有更多要求,则自我感觉一般较好,而出去在企业实习,不管是年龄、知识和地位都是处于最低层次,从而可能会导致自卑和焦躁;五是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来自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易接受和消化,而在企业里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爆炸使个体无法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从而造成信息缺失的担心和紧张。
三、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
在新生刚入学时,考虑到新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乡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新鲜的人和事可能会不适应以及需对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摸底,一般都会有入学时心理普查,通过问卷、心理量表等来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并且通常会有一套完整的在校生的心理干预机制。但是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情况就比较糟糕,对比分析如下:一是对于在校生有刚入学时心理测量和普查来掌握思想动态,发现特殊案例,及时干预,而当学生出去实习时学校就缺乏相应的监控和干预措施;二是对于在校生从学院领导到心理咨询中心再到各院系都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而对于顶岗实习生则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尤其最后几个月的“催协议”使得学生加倍紧张;三是对于在校生有更多的心理指导、干预的平台,比如心理讲座、团体游戏等,可以进行充足心理储备,而对于顶岗实习生则明显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四是对于在校生心理干预有较好的反馈机制,比如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可以“暗地”汇报情况,而对于顶岗实习生则较难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五是一旦发生危机,对于在校生的应急处理可部门联动、马上到位,而对于顶岗实习生则很有可能无能为力,造成严重后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开始引起教育和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对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纵观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做法和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的成果,大多没有提到如何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这与目前社会和高校的快速发展是极不对称的。
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创新研究
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是一个综合防治工程,这里所说的心理干预是指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心理指导、追踪和干预的全过程。针对顶岗实习生所处阶段和环境的特殊性,可借助网络和通信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预防—预警—应急处理—后评价相结合的新型干预体系。预防体系,学校联合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实习氛围,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顶岗实习生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爆发。预警体系,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心理高危人群并尽早诊断,建立动态数据库。应急处理体系,当心理危机爆发时,学校有关组织机构和企业能第一时间采取阻控、疏导、治疗等一系列救助行动。后评价体系,对心理危机经过干预或治疗后的学生个体进行情况回顾、跟踪和总结分析,判断救助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中得出经验教训,帮助其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按照这四个体系发挥作用方式和干预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将它分为两大类型,即刚性干预和柔性干预。
1.刚性干预。这一类干预可理解为特殊群体强制干预,主要是通过全面地强制性地对所有顶岗实习生进行心理普查,针对心理普查中发现的心理高危群体进行主动介入、关注和引导;对心理危机爆发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阻控和治疗,最后对这类学生进行后期的跟踪评价。因此刚性干预应包含预警、应急处理和后评价三个体系。
首先,应充分加强对顶岗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成立校企联动的干预工作小组。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关注,成立院领导挂帅,心理咨询中心—系心理咨询机构—企业联动的工作小组,专门针对顶岗实习生开展心理干预的各项工作。
其次,定期做好顶岗实习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及时发现心理高危人群,建立动态数据库,完善预警体系。这种方式充分摆脱了以往只是针对新生的静态的心理普查模式,要求定期对顶岗实习生心理进行关注和了解。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并且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也极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对于顶岗实习生的心理普查可与实习安排紧密结合,分别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回校时统一安排测量,或者与实习任务挂钩,实施定期的网络上的施测,根据测量结果归类分析,再进行个别咨询,建立动态数据库。
再次,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动机制建设,完善应急处理体系。学生在外实习,各种生活压力、情感压力袭来,心理危机爆发突如其来,处理不及时将发生严重后果。心理干预工作小组应研究并制定校企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开发多种基于网络和通信的心理危机救助平台。一旦危机爆发,可按预案实施,由企业相关人员负责第一时间进行阻控,稳定局面,系心理咨询机构和院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介入,相关部门予以积极配合,给予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或者转介心理疾控中心或医院。
最后,做好危机后评价工作。心理危机经过干预和治疗的学生在回实习单位后心理防线还是比较脆弱的,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应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氛围来帮助其构建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作为院系心理咨询机构,应用适当的方式接近他、关心他,准确把握其心理变化,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做好后评价工作。
2.柔性干预。在整个预警机制中,预防体系的建设是龙头,也最容易被忽视。柔性干预主要通过宣传组织营造良好的氛围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熏陶和感染,从源头上消灭或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做好顶岗实习生在校两年的心理引导工作。在学校的两年是铺垫,是学生刚步入成年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心理走向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阶段。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成他们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团结互助的良好精神品质。
其次,在实习阶段积极贯穿各项主题班会活动,持续性强化学生内心素质。以全院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和普及为契机,规划好主题班会时间,与实习学生返校时间有机结合,进行定期的主题班会。如以“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等为主题,让学生展开研讨,各抒己见,达到心理洗涤的效果。
再次,动员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生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在顶岗实习生返校时发放实习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院系与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并可考虑实施网上教育与实习任务的结合,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实习期各阶段。
最后,充分发挥辅导员—实习带队教师—企业相关人员—家长的点线结合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在实习期,带队教师跟学生的联系比辅导员更加频繁,他们对学生状况的了解更加透彻,能及时发现一些问题,由辅导员和带队教师共同负责对顶岗实习生的教育和疏导,并定期不定期的与企业人员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实现四点的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一致的沟通系统,使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沟通氛围中来达到对学生的柔性干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刚性干预和柔性干预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和后评价四个体系。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做到“刚”“柔”相济,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实现顶岗实习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婧,孟莉.近十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述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3).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47-0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1]。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学生工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院系为依托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面。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有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机构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但是这些途径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目前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成虚设,很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已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学生管理和人才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下设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很多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管和领导的,所以出现了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多是简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独特的学科性和实践主体性[1]。还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3.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培训,扩大培训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中纳入学生宿舍的宿舍长,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链。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间,他们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倾诉,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宿舍长扮演着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听、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档案的建立、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通过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胜任力。其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要应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实际与班级同学心理状况,以班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活动,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并实施动态信息更新等。
4.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实现自助与互助。入学教育除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应借此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不同,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让大一新生很容易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时机。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关于人格和生命教育,引导新生以积极态度去应对艰难和困苦,消除悲观消极的态度,避免产生轻生自杀念头,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新生自主调节多种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学业困惑问题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建立,使新生在参与系列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的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 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