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7: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阅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分类号】G25
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喜爱数字阅读,从国内外进行的相关调查看出,数字阅读的儿童数在成倍增长。如: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出版集团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阅读电子书的儿童所占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国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儿童互联网渗透率51%,高于全体网民。
当前少儿数字阅读所面临的隐忧
数字阅读越来越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需要成人对其进行网络规范教育和正确的数字阅读引导。因为:(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孩子们虽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微阅读”,但碎片式的即时分享(只言片语、闲言碎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却花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的消遣性、娱乐化特点非常明显,“微阅读”碎片式的传播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孩子们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层面上,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及成长。(2)目前数字阅读在内容上过于自由和开放、资源良莠不齐,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数字阅读所需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对数字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多媒体终端便捷的上网方式和便捷的娱乐功能,经常会引诱他们放弃阅读去投入在线游戏。(3)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还不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内容提供者、平台提供者、终端提供者、渠道推广者、增值服务者在数字阅读中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再造还没成型,数字阅读中的参与者中出现了“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交叉争位的乱象。(5)数字阅读目前也带来一些使人困扰的问题,比如 坏书、庸书的泛滥 。同时,近日国外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和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设备上大量的操作会干扰孩子们的阅读,进而影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与书籍相比较数字阅读存在其他诱惑,孩子们很难专心于阅读。此外,相比纸质书籍,它伤害眼睛 ,对视力的损伤更大 。
虽由于以上种种弊端,虽明知少儿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还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就此剥夺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辨析能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健康的数字阅读意识。
在数字阅读大潮中如何对少儿阅读给予引导和关注
(1)尽量让儿童阅读经典图书。有人说“网络阅读”从两方面破坏阅读:垃圾太多、泡沫太多;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化的东西,对“儿童生态”是严重的破坏。我赞成这一说法,认为确有必要将儿童从网络文化中引导出来,让他们去阅读经典,多亲近书本,直接与文化大师面对面,从中获得健康、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精神营养。因为少年儿童毕竟是缺乏自制力的群体,他们对“微阅读”的过分迷恋,就如同迷恋动漫和游戏一样,这种负面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不爱书籍的阅读。如在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我想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或者说限制性的措施,比如限制上网的时间,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等,把孩子们拉到经典图书的阅读上来。
(2)引导孩子多元化智慧型阅读。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因为单纯的信息量累加,并不能产生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拓展智识的效果。如何减少“微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学校、家庭要在少年儿童中倡导多元化阅读习惯,教会孩子以“深读”和“微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并逐渐引导孩子走向智慧型阅读。而对少年儿童健康、智慧阅读方式的培养,应建立在对少年儿童阅读现状的准确把握上。图书馆要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联动,共同关注少年儿童阅读动态。
(3)社会各界联手关注少儿数字阅读。出版界、信息技术界、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心和关注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状况,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示范和引导。尤其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应该肩负起少儿数字阅读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任,为建立数字阅读社会出谋划策。
(4)各类公共图书馆应肩负少儿数字阅读引导之重任。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辅导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在数字阅读中找准位置,积极发挥作用,让少年儿童在数字阅读中学知识、悦身心、修品德、长本领。要积极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少儿网络阅读社区;要通过网络讲座、报告会、展览、竞赛、展演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消除少儿数字化阅读障碍,普及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当好儿童数字阅读的导航员;要结合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差异性,在馆内开展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和使用各个数据库,对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性格,从而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
2011年6月1日,在我国图书馆界首次召开的“关于少年儿童新媒体服务”的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数字阅读是阅读发展大趋势。我想我们图书馆人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从事少儿阅读指导工作中给予少年儿童数字阅读以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努力普及少儿数字阅读知识,宣传推广少儿数字阅读意识,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网上数字阅读的文化自觉,让文明、规范、理性的网上阅读助跑青少年的人生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汉王科技的董事长刘迎建也盯在电视前看了乔布斯的会,他和他的汉王科技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世界卖电子书了,如今从销量上看,汉王科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生产商,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超过150万台。“乔布斯都杀进电子书行业了,这至少说明这个行业巨大的商业价值被认可了。”刘迎建说。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乔布斯还断言,人们早就不那么喜欢读书了,电子书是没有前途的。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这波由终端阅读器制造商们掀起的数字阅读浪潮已经开始席卷整个传媒出版业,那些被传统的出版商们牢牢掌控多年的文化传播链条是否能轻而易举地被新技术撼动?乔布斯的阅读器一出生就得到了全球最大的5家出版商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市场潜在的利润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读者在线付费习惯的培育、政府对出版业严格的管制、下载通道的垄断等等问题的解决都远比技术革新更加困难,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国情困难阻挡了这个行业的外资公司同步进入,为致力于汉字内容数字化的本土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中文世界,谁能真正攫取数字阅读时代的第一桶金?
技术革新永不止步
在北美市场,苹果的iPad诞生之前,最成功的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技术是电子墨水,这是一种旨在模仿纸质书籍阅读感受的显示技术,而iPad则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变种,iPad的诞生竞争目标直指kindle,这两种电子阅读产品以及其背后的显示技术的对比也成为业内最热衷的话题。
汉王所生产的电纸书跟kindle一样,使用的是电子墨水技术,一直以来,刘迎建都把亚马逊定作追赶的目标,因此,iPad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为汉王担忧。是不是会被拥有更多功能的iPad所取代?毕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一个又一个一度辉煌的IT企业迅速走向没落。如何能够确保电子书不会成为一个过渡产品?
对此,刘迎建倒是没有太多担忧。“苹果的加入,只能让人们更加确信,不管是怎样的显示技术,都至少说明电子书跟电脑、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别将会长期存在。”刘迎建说,科技总是进步的,产品也随科技和需求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电子书也一样,必然向更高的阅读体验方向前进。
事实上,目前两种显示技术都拥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各自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墨水还做不到彩色显示,而液晶显示则更加伤害眼睛、浪费电池。在成熟终端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刺激下,试验室里的科技竞争总是显得活力十足,这也正是世界各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大源泉。
电子书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与美国不存在代际差距的一个领域。“汉王还拥有独有的手写输入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完善阅读体验和互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始终在为提升阅读体验夜以继日地努力。”刘迎建说。在他看来,与书报、电视电脑、手机一脉相承,电子阅读器可被成为人类阅读的第四屏,随身携带、超级低能耗、无线下载、即时摘抄、改编、发送等互动功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
搭建电子“新华书店”
技术的革新听起来总是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美妙憧憬,但是当下,跟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商人们更关心的仍然只是如何将别人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攫取利润。
刘迎建很清楚,现在的电子书行业还处于导人期和成长期,因此依靠卖终端阅读器就能够赚到钱,但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就将迈入平稳期,到那个时候贩卖终端获取的利润将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细分,电子书行业可以分为内容供应(主要指出版社)、数字化(将大量的图书转换成数字模式)、下载平台(相当于网上书店)、下载通道(移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五大环节。其中,最大的利润所在是下载平台的建设。因此,不管是掌握资源的出版社,还是掌握下载通道的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各个环节现在都在极力做自己的下载平台。
早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就曾召集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希望搭建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资源运营平台,并整合各个出版集团和网络原创网站,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移动统一阅读器上的文件格式,并提供便捷的下载通道和支付方式。
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之外,那些传统的出版社依然是数字阅读链条上最具话语权的一方。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都无法取代编辑们依赖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出版价值链中,出版机构仍然把持着最核心的资源,即使今后个人出版兴起,但编辑们对内容的挖掘、把握、整理、推介等对作品阅读价值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应该阅读更高价值的读物,这一需求也锁定了专业出版机构的不可被替代性。
对于汉王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既不掌握丰富的出版资源,又没有垄断性的下载通道,依靠什么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是核心技术显然并不够用。“未来网上会有很多书店,但是到底哪个书店能够成功,制约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技术这些单一因素。”刘迎建很清楚,“汉王的定位还是‘做好出版产业的服务生’,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为各出版机构以及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为了扩充自己的在线图书馆,汉王甚至计划将80%的收入付给内容提供商,以吸引版权持有人。
无论如何,读者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们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推动整个阅读价值链滚滚向前。
被改变的阅读
事实上,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这些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电子阅读所掀起的浪潮并无二致,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遭遇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推介电子阅读器,刘迎建对其中的差异感触颇深。“欧洲极度保守,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则都非常恐慌,认为纸质图书会很快消亡。”刘迎建说,但最具活力的依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大公司竞争态势剧烈,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改革,事实上已经相当激进,对新生事物政府其实总是充满热情,在每一个行业,不改革似乎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所以以新闻出版总署为代表的相关政府机构,对数字出版非常支持,这样的景象与欧洲等地大有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和其他行业一样,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培育人为的巨头,民营企业希望在这个事关国家文化传播大计的行业取得决定性的地位难度极大。不管是出版资质的审批、无线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监管,还是传播通道的垄断以及内容的审查都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撬动的数字阅读时代,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业的数字化革命的深度延续。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而言,文化的传播远比信息流通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代国人的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10-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2
引言
源远流长的文明因阅读而传承,亘古经典的智慧因阅读而发扬,人类一直追求探索的学习因阅读而实现。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且以指数级增长,这迫使我们追求更加便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对阅读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于是,全新的数字化阅读应运而生,并呼唤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可以有效指导阅读行为的学习理论。
一、数字化阅读
当前,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正改变着学习图景,重构着阅读生态版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2.0技术的发展,人类不再单一的寻求视觉享受,而是渴望多重感官体验的、多功能设置的、个性化操作的、友好而交互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式。
数字化阅读,即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活动,是指利用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透过屏幕获取和传递多种形式媒体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学习方式。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在内的所有屏幕阅读。当前,广受追捧的数字化阅读载体当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专用阅读器。
随着公众视线的聚焦,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从1999年开始开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权威的定量研究报告,呈现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数据充分说明,数字化阅读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阅读人群,跻身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Mare Prensky认为,自出生便伴随数字化技术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屏幕阅读,其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方式、猎奇追新的心理特征以及图像优先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数字化阅读;而经历信息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更习惯文本阅读。事实上,关于传统书本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比较,早在研究领域上演了唇枪舌剑的争辩。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中立,即倡导读者理性看待,并根据各自优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阅读方式。
然而,即使能够厘清两种阅读方式的利弊,人们在津津乐道数字阅读之余还是显现出缺乏深入认知、数字化阅读能力不足的弊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扩大使得知识的半衰期日益减小,人们周围不断充噬着的新知识、新词汇让读者们难以从海量且芜杂的信息中汲取智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是适应数字生存的必修课。
二、关联主义
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量在不断激增,知识的更新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读者难以有效地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当数字化阅读成为社会热点而传统的阅读理论难以迁移到数字化时代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用来重新审视和指导数字情境下的阅读行为,探究信息社会数字化阅读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联主义席卷而来,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
学习,原本发生在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但是从学习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应对这场变化之时,无论是强调“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的行为主义,还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主义,抑或是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起个性化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都或多或少地在阐释人类的网络学习机制之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认为,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是在学习活动还未受到信息技术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更多地强调把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应对数字时代下全新的学习图景时,无法完整地诠释外部连接因素众多的网络学习行为。
西蒙斯通过2004年发表的文章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2005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关联主义:网络创建即学习》):2006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ndKnowledge Today(《关联主义——当今的学习和知识》);2008年发表的What is theunique idea in Connectivism?(《关联主义的独道见解是什么?》)等系列文章以及专著Knowing Knowledge(《知晓知识》),提出并详细阐释适用于指导数字时代学习行为的理论,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关联主义作为较新的学习理论,由混沌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整合而成。概括来说,关联主义认为,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习是把不同的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成网络的过程;知识不仅存在于人脑中,也可以储存在身体外部。西蒙斯与他的研究搭档斯蒂芬·迪恩斯(Stephen Downes)就关联主义理论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并通过举办在线国际会议、开设开放课程及博客、网站,公开其研究的实时进程与成果,为相关研究者全面了解关联主义及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Connectivism被引入中国伊始即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学者纷纷解读该理论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的译名:最初李萍老师翻译西蒙斯原文时使用“关联主义”一词替代;随着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多元发展,出现了如“联通主义”和“连接主义”等译词。而发展至今,最直击Connectivism核心思想的“关联主义”被更多学者接受,本文作者采用“关联主义”作为Connectivism的中文译词。
三、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重新解释了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的行为和特征,被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而数字化阅读是数字环境下学习行为的一个具体表象,突破了传统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限制,符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和内涵。另外,关联主义理论与数字化阅读都是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都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二者具有天然的、本质的共通性。因此,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探析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视角,能够提供更为系统、严谨的研究话语。通过构建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关系,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究“关联时代”下的数字化阅读。
1.关联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如个人计算机网络、组织等):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要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结变为强连结。因此节点、连接和网络是关联主义中最基本的概念。
(1)节点
节点又可以称作顶点、元素或实体,根据关联原理,节点是任何可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元素,在学习网络中任何人们能了解或经历的元素都可能成为节点,如个体的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信息源等。如果把数字化阅读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则数字化读者、数字化阅读材料、数字化阅读设备等要素都是自成体系的节点,其中每一个节点又由若干独立的节点构成。另外,节点虽然从属于网络,在网络整体动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节点又能以相对整个网络比较独立的方式动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治特性。因此可得,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诸如数字化读者这一节点是独立且自治的,其内部包含读者的阅读动机、情感、认知等节点,而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内在过程即是这些节点相互作用、融合、连接的结果。
(2)连接
节点处于网络中,并通过与其他节点的接连,提供信息流动的通道。连接指的是两个节点问任何形式的联系,是构成学习网络的动态过程。各节点连接的强弱程度不等,连接关系越强,该段节点间的信息流动越流畅。数字化阅读过程就是连接的过程,即把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的新阅读信息作为新节点与阅读学习网络中现有的节点连接起来。
在知识不断增长进化的社会进程中,“怎样学”(knowhow)与“学什么”(know what)正在被“从哪里学”(know where)(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甚至替代。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凭借网络搜索到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相关或补充性的阅读内容。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以补充阅读、如何增强阅读效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正如西蒙斯强调的,因为内容在迅速地改变着,所以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因此,数字化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对连接的培养和保持连接。
(3)网络
网络是由若干节点聚合而成的,因此会随着节点的连接而动态改变,学习网络呈现出绝对运动的状态。正是新旧知识(节点)的不断更替、个人环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学习网络的构建。
2.关联主义的观点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西蒙斯在其专著Know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正在改变着知识环境的七个社会发展趋势:
第一,个体的提升。与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相比,身处现代的我们凭借日益发达的科技和逐渐普及的网络技术,拥有了更多控制能力、创造能力和连通能力,“我们渴望共同创造和体验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双向流动模型”。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增强数字生存能力。数字化读者只有不断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才能在这场数字活动中获益,否则只是洪流下的无知追随者。第二,增强的连通性。人脑的能力是由每个神经元的能力相互连通而形成的,因此连通是能够提升适应性的。“当知识不再依附与物理空间时,我们就能在多空间内复制(或连通)这些知识实体。当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不同于纸质杂志和书之类的物理实体)出现时,更容易与新知识组合(或再混合)。”因此,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引入“连通”的理念能够促进阅读行为的有效发生。第三,直接性和即时性。当人类的沟通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当知识的传播挣脱了时间的桎梏,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已经变得直接。数字化阅读立足于网络环境,有便于检索的优势,其传递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提供读者实时获取知识的便利。第四,拆散和重装。知识的“碎片化”是数字化阅读的一个特征,是划分数字化阅读为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范畴的依据。数字读者往往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片段性的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大都造成知识拆散的现象。这就要求现代读者具备重装知识的能力以获取知识关联的意义。第五,管道的显著地位。内容、情境和管道塑造着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和可得到。内容必须与情境和管道混合起来。这再次强调了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的观点。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读者能够将管道连接到合适的知识源上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第六,全球社会化。技术的革新实现了连通全球社会化的可能性,数字化阅读设备已经实现了阅读过程中与其他读者连通、交互的可能性,推进全球社会化。第七,物理和虚拟模糊的世界。地球上真实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生活在充满“0”和“1”的数字时代下,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虚拟空间。数字化读者时刻处于“在线”状态,获取信息的同时上传、共享资源,扮演着信息获取者和信息制造者的双重身份。
3.关联主义映射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新要求
关联主义提出了适应时展的学习者应该具各的技能,笔者将其映射、融合到数字化阅读,概括为数字阅读能力新要求,如表1所示:
(1)认知能力。数字化阅读栖息于数字环境,当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多媒体阅读内容时,频发“迷航”现象(阅读数字化材料时偏离阅读目标的现象)。探究其原因时,认知心理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信息负荷或注意力发生漂移,极易出现“迷航”。关联主义强调“保持关注”,就是提出了认知能力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者在阅读时要具备合理分配自我注意力的认知能力。
(2)管理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获取的知识必须具备直接性和即时性,即要获取精确的、最新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建筑知识结构、管理个人知识成为数字化读者能力的新要求。归类、分析、精炼阅读信息为知识、转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逻辑组合零散的知识为系统知识、加工再造知识并共享转移等,都是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
(3)关联能力。数字环境下,知识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其离散性和立体多维的连通性使学习更依赖于知识的意义关联。学习者的关联能力,是指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或与学习工具交流、联结的能力。数字化阅读作为获取阅读信息的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联结过程。通过连接读者与阅读工具、联通已知与未知、关联内在与外源网络以扩展知识到最大化。
(4)协作能力。关联主义提倡个人学习网络中的节点与外部学习网络节点间的互通,以达到共享合作的效果。数字环境给数字化读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创造了读者间协作学习的机会,允许读者在平等、自主、互助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形成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求数字化读者具备一定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5)理解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兼容能力。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要求读者具备生成阅读信息的意义、理解阅读文本内涵、领会阅读内容价值的阅读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
(6)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面对“多如牛毛”又“鱼龙混杂”的信息时,数字化读者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辨别阅读内容的真实性。另外,“网友共享,上传自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网络,但同时带来了资源内容制作粗糙、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字化读者具备验证信息有效性的能力。
(7)创新能力。关联主义关注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创新能力是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创新能力要求数字化读者汲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信息,关联有效内容,并加以自我内化吸收,待融会贯通之后提出创造性的新见解、新方法。
(8)决策能力。信息洪流激涌的背景下,关联主义提出决策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读者应加强自身决策能力,依据现实需要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优化数字生活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决策的正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为随着信息背景的变化,此时的正确可能是彼时的错误。四“关联时代”数字化阅读的优化策略
数字鸿沟中的弱者是那些无法获取即时信息、缺乏网络实用技能的人。要想实现数字时代的话语权,就要掌握一定的数字能力。数字化读者是数字生活中的活跃者,关联主义理论可以为其指导阅读活动并构建优化策略。
1.知识观: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
西蒙斯在解读关联主义知识观的时候划分知识为:Knowing about(知道关于)、Knowing to do(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be(知道成为)、Knowing where(知道在哪里)和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怎样转变,“知道为什么”也属于该领域)。数字化阅读允许读者捕获感知文字时脑海中的浮光掠影,还鼓励读者触类旁通地检索相关知识,整合、兼容、吸收为内化知识。因此,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怎么样转变是一项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关联主义启示我们通过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以强化阅读效果。
关联主义视域下,数字化阅读是一个连接知识节点或信息的过程。读者培植知识节点的意识和能力是优化阅读过程的“神来之笔”。首先,数字化读者要针对个人的学习特点在众多节点中甄选出重要的节点,依据个人特点实行自我攻略:提升网络搜索的能力、加强资源辨析的能力;树立兼容、内化、创新知识的意识,培养多思考、勤疑问的习惯;提高数字化阅读工具的使用技巧等。另外,读者要注重保持节点间的畅通,加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工具之间的交流。关联主义倡导把知识分给朋友和机器。现代社会不需要一个记忆的“百度谷歌库”,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数字化读者要调节节点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器、善于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帮助,构建读者问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邀游于数字世界的读者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实践操作,将数字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升读者的数字阅读能力。
2.学习观:优化学习网络,强化深度阅读意识
西蒙斯为我们勾勒出他畅想的未来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即时即地联网学习;学习内容呈小块状以方便实现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西蒙斯提倡的未来学习正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泛在学习,是一种自组织学习。自组织理论是目前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唯一可见的理论基础,以一切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开放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如何产生、演化,以及由系统内在演化机制而导致的系统外部表现。
数字化阅读依托数字阅读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具备随时随地开展阅读学习的天然优势,隶属于泛在学习的范畴,为阅读者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读者应加强阅读的自觉性,展开自组织学习,优化个人的学习网络。第一,数字化读者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开放、兼容的学习网络,要主动关联各节点、增强与其他节点共享、协作的意识。第二,在开始阅读前,依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制定阅读目标,设置相关阅读任务,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阅读过程。另外,要引导、鼓励数字化读者开展深度学习,有意识的深度加工阅读思维,感知、联想非线性信息的同时关联、整合其他知识节点,并迁移再创造以拓深思维加工的全过程。
3.能力观:加强重视,提高数字阅读能力
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今天,倡导终生学习、培养数字生存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关联主义诠释了全媒体时代下个人应具备的能力观,如上文所述,笔者根据西蒙斯所述概括为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关联能力、协作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数字化读者作为相对分散的学习者,大多呈个体状分布,缺少对数字阅读的重视,缺乏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培训,容易导致忽视自身数字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数字化阅读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读者自我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的意识。通过宣传短片、教育推广等手段向全社会介绍数字化阅读的特点以及阅读技巧,鼓励数字化读者树立优化阅读的意识,教授其优化阅读的策略。其次,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入手,把数字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升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高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利用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阅读的内涵,培养其元认知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树立良好的数字环境道德,开设信息检索、利用、评价的相关教学课程,提倡优质资源共享,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字化阅读。
4.工具观:管理个人知识,掌握数字阅读工具
数字化读者要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数字化读者可以挑选优质资源信息并利用阅读书签工具分组存储,如“专业知识”、“扩展知识”、“生活常识”、“休闲娱乐”等模块,便于再次阅读的同时有利于读者建构知识结构,完善个人知识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Web2.0完胜Web1.0,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知识不仅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工具中。这给数字化读者提出了善用阅读工具的挑战。同时,熟练操作数字阅读工具是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工具的功能设置逐渐向个性化、友好化、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工具允许读者设置个性界面、能够记录阅读历史、设置阅读导航,这些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体验。读者在使用数字阅读设备之前,要全面了解其功能设置;调整视觉要素至最佳阅读观感(如调节显示字体的大小、调整屏幕亮度):善用阅读辅助功能(如即时搜索、工具帮助等)。另外,数字化读者应针对不同的阅读要求选择阅读辅助工具:用于创造节点的信息处理软件,如Office Word、Power Point:用于建立连接的交流软件。如QQ、MSN等;用于管理节点的信息管理软件,如金山快盘、云快盘等。
5.资源观;延展社会网络,规范阅读资源开发
随着关联主义和泛在学习理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环境的范围已经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不仅要不断缔结个人学习网络,还要不断延展社会网络,要在范畴更广的社会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即要注重社会学习环境的创设,不断开发优质资源,促进知识管道的形成。
数字化读者,要不断地通过意义建构以加强社会学习网络中新节点的建立,要渗透不同领域,开通与各类资源的通道。这给数字化阅读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即设计、开发、制作出集科学、规范、美观、实用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资源。首先要优化阅读内容:规范数字出版业,完善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网络数字资源,剔除不健康的内容和不良广告;监管网友自行上传的资源,剔除不科学、不正确的内容等。其次要规范阅读材料的制作;制定数字阅读材料的统一制作标准;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资源;加大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力度,从应用层面上探究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策略等。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共同规范阅读资源,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最终带动数字化阅读的产业发展。
数字阅读持续升温
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去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0.1%,首次超过半数。
从调查结果分析,人们普遍倾向于数字阅读方式,主要原因是它的便利性,如获取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方便信息检索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受到不少年轻读者的青睐。根据调查,去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上年增加了5.18分钟,而14周岁―17周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32.93分钟。
26.9%的被调查者青睐数字阅读的原因是付费少或不付费。在手机阅读群体中,仅有41.8%的读者能够接受付费的手机阅读。“究其原因,是由于网上一直存在大量免费阅读内容,让读者形成了惯性思维模式,认为网上资源就应是免费的。”徐升国说。
去年以来,微信阅读作为移动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异军突起,以“朋友圈”、“订阅号”为代表的社交化分享式的阅读,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特点。徐升国表示,这将迫使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变以往以内容为主导的付费模式,转而拓展其他方式的活力空间,如通过广告等。“微信”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成熟,这将成为出版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
传统图书仍受青睐
数字阅读席卷而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不小的冲击。然而在调查中显示,仍有6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去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一年增加了0.38本。
不少读者认为,纸质图书能带给人们美妙的阅读体验。闲暇时间,一杯清茶、几本图书,茶香袅袅,书香悠然,这种感觉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同时,如果图书的故事性、逻辑性太强,在电子书上阅读就会比较吃力,而传统图书可以随时回看、回味。
然而从价格上来看,纸质图书的竞争力明显低于电子书。“调查中,调查员会拿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图书让受访者选择可以接受的价格,我国国民普遍能接受的价格为13元左右。”徐升国说。但从市场价格看,这类图书的价格普遍在20元以上。92.9%的数字阅读者表示,读了电子书后就不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这也表明数字图书对传统纸质图书存在一定冲击。
拓展传统图书市场,除了制定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外,还须完善购书环节的“最后一公里”。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居住地距离购书地点的平均距离为3.48公里,农村居民距离购书点更远,为4.96公里。购书不便,也成为影响人们读书意愿的重要原因。
国民阅读需求强烈
在我国国民阅读率稳步提升的同时,国民阅读意识有了更快的提升。70.5%的国民认为,阅读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来说很重要,超过五成人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其中,农村居民对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期望更为强烈。
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读书的群体带动作用更为明显。因此,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是提升广大群众阅读意识的有效手段。
纷纷推出电子书业务
事件1
2012年2月20日,京东电子书平台上线。
事件2
2012年11月15日,苏宁易购推出电子书刊。
02 个人企业
维权意识提升
事件1
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由韩寒领衔。2012年9月17日判决结果:百度文库存在主观过错,判处百度分别赔偿何马、韩寒、慕容雪村共计14 .5万。
事件2
大百科全书状告苹果侵权。2012年9月27日判决结果:苹果公司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赔偿52万元。
事件3
2012年10月25日,四大搜索网站(百度、搜狗、腾讯、奇虎360)与盛大文学联合打击盗版,签署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白皮书及备忘录。
03 数字阅读受到
资本市场关注
事件1
2012年5月,盛大文学获Orbis 1500万美元投资,Orbis占盛大文学1.875%的股份。
事件2
2012年11月5日,数字杂志运营商VIVA(维旺明)获得奇虎360和高原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周鸿祎成为VIVA的新董事。
事件3
2012年11月,小米全资收购多看科技。
04 终端市场活跃
事件1
2012年10月,《读者》推出读者智能手机i800,售价999元。
事件2
2012年7月25日,当当电子阅读器,定名为“都看”(Doucon)。
事件3
2012年6月6日,盛大推出Bambook手机,售价仅为1299元。11月,Bambook电子书并入盛大文学。
05 基地模式
助推数字阅读
事件1
2012年4月29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授牌。该基地包括滨江数字出版核心园区、杭报数字出版园区、中国移动手机出版园区、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园区、华数数字出版园区、数字娱乐出版园区、滨江动漫出版园区、人民书店数字出版园区等功能园区。
事件2
2012年6月,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揭牌。该基地将重点发展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数字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六大业务板块。
06 海外数字阅读
企业入华
事件1
数据表明,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每人每月平均阅读报纸约7.4份,阅读率达73.8%;杂志阅读率比200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达到58.4%;图书阅读率为48.8%,止住连续下滑趋势。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杂志阅读率高速增长,期刊业发展前景看好。2007年国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1.7本,其中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达到45.9%;其次为家居生活类杂志,阅读率达39.7%;第三是文学艺术类杂志,阅读率为35%。老牌期刊依然表现强势,调查发现最受我国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在价格方面,近七成国民可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只有1.1%的国民能接受杂志价格在20元以上。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因此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阅读器上进行阅读,同时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些阅读方式的发展就导致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及书籍出版产业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人们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多为碎片化的阅读,这就导致无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传统阅读方式的推广,希望人们能够通过纸质图书来进行阅读,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本文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与阅读推广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数字时代阅读行为的发展及主要趋势
1.1 快餐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在数字时展的过程中快餐式的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所谓快餐式的阅读是指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网络上获取图文等信息,只对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获取。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所阅读的内容往往较短,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进行快餐式的阅读并不能够有效提升读者的知识水平。
1.2 碎片化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趋势
碎片化阅读是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其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趋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不仅限于图书,而是随时随地的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但是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是碎片化的阅读,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够获取很少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之间并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1.3 阅读的需求与意图取向多样化和娱乐化
人们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意图取向正向多样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是阅读一些有趣的、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的文章和内容,多以小说、朋友圈内容、微博内容为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呈现出“浅阅读”的特点,容易形成浮躁的阅读心态。
2.数字时代人们阅读行为的主要特点
2.1知识性阅读严重缺乏
知识性阅读严重缺乏是数字时代人们阅读行为的主要特点,数字化阅读和传统的知识化阅读有着很大的差别,数字化阅读的整体阅读质量远远低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很多人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多是以娱乐性的信息和一些新闻舆论为主,知识性较强的阅读材料较少。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十分杂乱,对于个人的知识拓展并无太大的帮助。
2.2 阅读内容模糊易受不良内容影响
人们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主要内容较为模糊,同时会受到一些不良内容的影响。在进行开放式阅读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知识和阅读需求并不了解,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网络上无用信息的影响。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进行的是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并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些不良的内容会对读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3 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的不完整性
读者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阅读的不完整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更加自由。但是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搜索会因为阅读时间的不完整和阅读内容过多,导致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不完整,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无法在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这会影响到阅读的整体质量以及读者知识水平的提升。
3.数字时代阅读推广的主要方式
3.1 调查与掌握人们的阅读需求制定推广计划
要想在数字时代推广传统的阅读方式,首先需要调查和掌握人们的阅读需求,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推广计划。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同时在解决问题和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人们当前的阅读特点,告诉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纸质图书能够更加系统,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人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阅读效率。
3.2 整合阅读资源开展主题阅读推荐
在数字时代在进行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整合阅读资源的方式开展主题阅读推荐。也就是说要依托于图书馆、书店等机构,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整个区域内的阅读资源,开展图书推荐活动。可以在推广的过程中举办读书会和相应的活动交流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在互动中更好地促进读者对于相应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能够让人们减少阅读汇总的浮躁情绪,更好地开展纸质图书阅读活动。
3.3 通过移动平台推送阅读信息
我国的一些图书馆、书店、出版社、报社应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来推送相应的阅读信息。在微信和微博上进行相应阅读知识的推广,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纸质阅读和传统阅读方式的优点。同时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增强人们对图书馆、书店等机构的重视,在闲暇时间到这些地方进行耐心细致的阅读,更好地提升人们的阅读质量。同时,读者能够在这些信息中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发现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加深相应的阅读。
3.4 充分利用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是人们进行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更好地开展推广活动就需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资源。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在图书馆中举办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分享会等等,这样能够将读者吸引到图书馆内,让其更好地进行阅读,促进自身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和阅读推广进行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对我国数字时代阅读行为的发展和主要趋势进行研究,主要如下:快餐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碎片化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趋势、阅读的需求与意图取向多样化和娱乐化,这不利于我国全面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数字时代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调查与掌握人们的阅读需求制定推广计划、整合阅读资源开展主题阅读推荐、通过移动平台推送阅读信息、充分利用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这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传统阅读中更好地体会阅读的魅力,更好地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111-02
一、基于手机新媒体,数字化阅读成为趋势
阅读行为具有社会性,媒介技术的革新往往带来媒介语境的变迁,媒介技术所产生的阅读对象、阅读习惯、和阅读对象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本身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巨大优势的手机新媒体数字阅读更是如此。具体来说,手机阅读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移动便携性
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其首要优势便是便携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了碎片化在受众中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越来越紧凑,人们对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多在“碎片时间”进行,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获取新闻信息,碎片化时间引起了碎片阅读;例如人们往往利用在公交车上,在就餐排队时,以及睡前等任何的闲暇时间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无疑,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载体是满足人们这一阅读要求的首选。数字化阅读凭借手机手机媒体,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物美价廉
一份报纸的价格在5毛钱左右,价格最贵的报纸《南方周末》则需要3元;一份杂志的价格不低于5元;一本图书最便宜在10元以上。而在手机媒体中,只需每个月3元就包含了一个月的早、晚报纸内容,甚至有些报纸的手机报根本不收取任何费用。手机阅读时代,在手机中一本杂志只需5毛钱左右,并且包含了免费体验的杂志内容,一本图书只需2元左右。同时数字化阅读不仅物美价廉同时也免去了过去消费者亲自到书店挑选的麻烦,相比之下,手机阅读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贴心的用户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手机具有记忆功能,无论看到哪里只要一个动作,加一个书签,下次就能接着上次的阅读继续体验。同时为了增加用户看书时的体验,手机阅读器使用了EINK电子墨水技术,看电子书与看纸质书的感受类似,而不像盯着电脑屏幕那样费眼力。另外新一代手机更是具有人脸感应技术,只要用户没有把手机挪开,手机屏幕就不会关闭,省去了每各30秒或者一分钟就要重新开启屏幕的麻烦。
可见,基于手机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平台的应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二、手机阅读的流行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
手机网络阅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传者与受者是相互分离的,信息的流动是单向、非民主的。读者的个性化选择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但是,数字化的手机阅读改变了这一问题,借助于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联接直接参与到微博、博客、播客等环境中,自助式地进行网络阅读,同时,网络改变了传统纸质出版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具有交互性,为读者与作者及其他读者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功能,打开了传授双方互动的阀门。正是由于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数字化阅读新时代,基于手机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却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产生影响。
(一)手机报
西方学者曾预言到2030年左右报纸将死亡,面对新媒体的崛起,传统报纸业岌岌可危,于是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联姻关系,发行纸质报纸的同时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报等内容。专家预言,手机媒体将拯救逐渐衰落的报业。以手机为终端的手机报,按照信息传送方式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即:短信、彩信、WAP方式。短信是较为早期的一种手机报形式,彩信和WAP方式是当前手机报中较为常用的方式。较之传统报业,手机报具有方便携带、即使浏览、可保留、内容丰富、没有广告污染等优势,因此更容易得到用户的青睐。据统计,自2004年7月《中國妇女报》率先推出彩信版手机报后,截止到2007年11月,手机报增加到300多种。3年时间,中国手机报已经经过了导入期,进入了高速成长期。手机报用户已超过1000万,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手机报已成为报业数字化化发展的“蓝海”[1]。《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预测未来10年中国报业将出现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数字报业”[2]。
(二)电子图书
尽管在电子图书市场中,手机阅读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却发展速度最快的。自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3G上网、互联网手机的概念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屏幕、智能、高速上网成为手机市场的标准配置,移动、联通、电信纷纷推出各种3G手机购买和网络流量的优惠活动,这些都为手机阅读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手机阅读的图书市场收入由2008年的3030万增加到2009年的5760万。专用手持式阅读终端市场(内容)收入由2008年的500万以下增长到2009年的700万[3]。由于电子图书价格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因而越来越多的读书者把目光从纸质图书转向电子图书,拉动电子图书收入的同时对纸质图书的出版发行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手机杂志
我国杂志行业一直出于疲软状态,内容优良的杂志则价格比较高,我国消费者不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内容较差的杂志更是夹缝求生,步履维艰。无疑,手机移动终端带来了杂志行业的新希望。清晰的阅读感受,低廉的价格都顺应了读者需求。目前我国手机杂志产品市场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纸质媒体或互联网媒体的手机版,是指电信运营商或一些主流手机杂志平台开发商通过和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合作生产的产品,这类手机有一部分保留了纸质杂志的内容原汁原味,也有一部分是将杂志进行整合后搬上手机屏幕。如VIVA畅读手机杂志,杂志类别广泛,包含了时尚、财经、体育、旅游、汽车、军事、健康、生活等17大类、千余种期刊。这种类型的杂志对于出版业的影响最大,是传统杂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动出击进行电子化出版改革的产物。第二类是专门的手机杂志,这类杂志采取自己设计制作产品、独自进行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团队并且拥有自有或租借的发行通道,如中国移动推出的《12580 生活播报》等。第三类是集团内部发行的手机杂志,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和人文关怀,往往会选择通过免费赠送手机杂志的方式,将企业动态或产品资讯提供给公司的员工或VIP 客户俱乐部成员。
如下表所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大限度的满足用户体验,手机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价格却远远低于纸质媒体,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手机报、手机图书及手机杂志的发展速度正印证了这一点。
三、手机阅读:严格控制质量方能走得更好
尽管目前手机阅读较之传统纸质阅读具备了许多优势,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图书质量上,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搜索内容相比于传统纸质书刊稍逊一筹。据调查,学历较低的手机用户对移动阅读的使用频率更高、且依赖性更强, 手机用户学历与有过移动阅读付费经验率成反比关系 。手机无法像阅读纸质图书一样进行深入思考,而那些内容比较丰富的图书只能通过专门的网站进行付费下载。而优质的图书作者考虑到经济因素往往也很少选择手机电子图书发行,在手机图书市场中质量较为优良可读性、艺术性较强的图书往往是纸质图书的电子版,通过复制进行二次盈利。
可见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用户追求的都是一种阅读体验。纸质报纸、图书和杂志等的出版均经过正规部门监管,内容质量有保证。由于制度不健全,手机阅读内容监管尚不完善。手机阅读具有海量的选择,而选择的对象又是良莠不齐,需要用户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内容选择。为了使数字化阅读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手机阅读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
四、结 语
科技改变生活,新媒介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活、消费、思维习惯的改变,在未来,加强用户体验,提升门户的动态运营能力,结合用户阅读频率,定期向用户推送偏好图书,并及时下架上货,开展营销和阅读关怀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手机阅读习惯,带领消费者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了读者利用学术和教育资源的方式,同时读者的期待和实际需要也随之改变,传统馆藏建设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创新和变革是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1.馆藏建设困难重重
馆藏建设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采访馆员、学科馆员尽了最大的努力,依靠自身学科背景,了解读者的需求,确定最好的资源,构建有效且连贯性的馆藏体系,既要满足当前读者的需要,也期待能满足未来读者的需求,这种馆藏建设模型通常被称为“just-in-case”模型。然而几十年的实践结果是,大部分馆藏图书平均10年用不到一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馆藏建设模型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1.1 经济因素的制约
笔者分析了所在图书馆入藏图书价格与购买册数的关系,如图1所示,统计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1年出版并入库图书,一条曲线显示书价在逐年增长,另一条曲线则表明每一百万经费所能购买的图书册数却逐年下降。
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使资源产量呈指数级增长,同时物价的飞速上涨又使纸质和电子产品价格不断飙升,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只能购买每年出版新书的很少一部分,如美国Denver大学Penrose图书馆通常每年购买2万到2.5万册图书,然而2008年北美地区出版的图书达到17万余种。[1]同时保存资源的花费也在成倍增多,这些问题使得馆藏建设困难越来越大。
1.2 资源利用率低
书必须以需要为目的购买,图书馆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是,图书要在停印之前赶紧买回来,放在架子上等待读者偶然间发现。美国Denver大学2010年所做的馆藏利用情况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书并没有被使用过,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使用。在其馆藏2005到2009年出版的图书中53%没有流通过,24%只流通过一次,23%流通过两次以上。[2]Brown大学2004-2009年间入库纸质图书,只有22%借阅率达到两次以上,12%借阅两次,26%借阅一次,40%零借阅。[3]从我国图书馆界大量研究如何提高借阅率的文章来看,国内的情况也同样惨淡,笔者所在的图书馆,2007到2011年入库新书借阅率只有31%,大部分图书都没有被借阅。Pittsburg大学图书馆做过一个统计,图书入库两年内没有被借阅过,那么未来被借阅的几率还有25%,如果入库六年之内没有借阅,那么未来被借阅的几率只剩2%。[4]如果馆藏40%以上的图书没有流通过,25%的图书只流通过一次,那么说明图书馆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现有的采购模式出现了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普遍情况,图书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现有的采购模式效果并不理想。
1.3 读者需求发生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行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了解读者,越来越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①读者期待在他们正常的工作流程中获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包括物理的和虚拟的,而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空间内。[5]
②读者需要即刻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海量资源的时代,可替代资源多,读者的注意力也不会停留太久。通过馆际互借或读者荐购等方式,读者可以参与馆藏建设,但从提交申请到获得所需资源至少需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此时读者资源需求可能已不复存在,或者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源,也是读者荐购资源借阅率低的原因。
③读者更具有DIY的精神。读者获取资源首选google、百度,而非通过图书馆员的帮助,他们更喜欢方便、迅速且无障碍的方式。
为了解决馆藏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保持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迫切需要从图书为中心转变为读者为中心,需要重新组合、重新思考,不断创新和变革。
2.数字阅读时代来临
2007年亚马逊公司推出Kindle电子书,内存可容纳1500余册图书,屏幕模仿真正的墨迹和纸张,一经推出便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2011年1月,亚马逊宣布,Kindle电子书的销量首次超过其纸质图书。
2011年平板电脑的销量也爆炸式增长,Yankee Group预测2015年平板电脑在美国的销量将从2010年的800万台增至70亿台。[6]现在的平板电脑已经不同于以前的数字产品,它能获得丰富的数字内容、应用程序和交互性的服务。可能有的人买平板电脑的目的是打游戏或看视频,但2010年Business Insider做的调查发现,iPad使用者中有75%进行数字阅读,[7]Cooper Murphy Copywriters研究得出iPad已经成为人们阅读报纸杂志的首选方式。[8]
人们阅读数字内容的时间基本上与阅读纸质文献的时间一样多,52%的平板电脑和iPad用户发现用电子设备阅读比阅读纸质文献更加容易,42%认为感觉差不多。[9]
Yankee Group咨询公司预测,随着电子书价格的下降,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推动,在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将从2009年3.13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7亿美元。[10]
50%的大学校长预测,10年之后大部分学生将会在线上课;62%的大学校长预测,大学生现在使用的一半以上的教科书最终会被数字化;41%的大学校长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或其他便携设备;87%的大学校长每天使用智能手机,49%使用平板电脑,42%使用电子阅读器。[11]
几年前有人断言,用电子设备阅读会让人失去阅读的乐趣,然而事实是读者接受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阅读器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数字阅读创造了新的读者,同时不断增强的内容鼓励读者花更多时间阅读。数字阅读为何会如此流行,主要因为数字资源具有以下特性:便携性,即刻获得性,便于检索,不会丢失、损坏,节省物理空间。[12]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为了适应读者阅读需求,学术出版和图书馆都在向电子资源转移。数据库代替了大部分纸质引文资料,电子期刊取代了纸质期刊,电子形式的学术和教育专著也已经不再陌生。图书馆在电子资源方面的花费逐年上涨,如美国最大的地区性图书馆联合组织ASERL的成员馆,购买电子书的经费从2006年的355万美元增至2010年的736万美元,同时电子书的馆藏量也从545万增至1352万。Ithaka S+R Library在2010年的调查得出结论,美国图书馆的管理者期待未来五年内完成纸质学术专著资源向电子书的转换。[13]
3.关于读者决策采购
随着数字阅读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兴起了一种新型的馆藏建设模式——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即图书馆获取大量的书目,但只购买读者真正需要的,并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新书,也被称为“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型。
3.1 读者决策采购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的“just-in-case”馆藏建设模型,以图书馆员为馆藏建设主体,根据图书馆员的分析和经验,揣测读者需求,将读者排除在选书实践之外,造成馆藏与读者需求不一致,馆藏图书无人问津的情况。图书馆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尝试将读者纳入到馆藏建设过程中,图书馆主页上逐渐出现了“读者荐购”的类目,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采购程序复杂、到书时间长,此时读者的需求已经不存在了。
随着web2.0和社会网络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数字阅读已经被读者所接受,人们不再局限于阅读纸质文献,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选择范围也更为宽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读者决策采购这种新型的馆藏建设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是网络时代、数字时代一种新的馆藏建设模式,是基于读者使用需求的图书采购方式,常用的表述为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Demand Driven Acquistion(简称DDA)。[14]首先出现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并迅速在西方图书馆界推广,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在2010年对全美图书馆做了读者决策采购项目的调查,其中32家已经开展了PDA项目,42家确定一年之内要开展PDA,另外有90个机构将在未来3年实施PDA项目。[15]PDA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ACRL在2010年了大学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个趋势便指明,由于经费降低、用户转向电子资源、图书馆物理空间的限制等原因,图书馆将从“just-in-case”转型为“just-in-time”,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将由用户需要驱动,并采用更多的资源类型。[16]
读者决策采购概念刚刚传入我国,最早研究PDA的学术论文是张甲在《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二期发表的“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首次将PDA引入我国。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开展PDA的实例,但相信随着数字阅读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不远的将来读者决策采购一定会在国内图书馆界普及起来。
3.2 读者决策采购理论
PDA模型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帮助很多图书馆重新定义了它们的馆藏发展政策,随着电子资源在馆藏中的增长,PDA模型的效果更为明显。PDA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下面以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图书馆使用PDA项目[17]的实例具体分析PDA理论工作流程。
在美国很多书商提供PDA电子书平台,包括ebrary、ebook library、Myilibrary等,图书馆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购买电子书的平台。因为不同的电子书商有不同的电子书资源,使用不同的平台,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以及服务更细化的平台,有助于确定读者更喜欢的服务模式。
将电子书平台与图书馆的OPAC集成,可以检索和浏览书目信息。根据图书馆馆藏情况定期下载marc记录,书商会在图书馆OPAC系统进行,重复图书的marc不会下载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中。下载的记录和馆arc记录整合,读者在OPAC上检索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同时图书馆会通知读者有新的书目信息,读者可以浏览或下载。
编目部的人员获得了下载的marc数据,如果数据不全,可以从OCLC下载全marc。编目员在910字段加一个特别的编码,表明记录来源和下载日期。这个字段可以帮助编目员确定哪些书没有购买,并删除相应的marc数据。如果这本书购买了,编目员会在910字段标明图书馆购买了这个书,同时这个特定的字段使采访人员能够统计购买册数和金额等数据。
如果一本图书有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读者在OPAC中发现了一个纸质图书的marc记录,可以点击“请求购买”的链接,进入内容简介页面,并提示多久会得到这本书,以及是否有电子版,读者可以填写购买请求表单。如果选择电子版图书,会自动触发短期借阅或即刻购买模式,读者可以立刻使用这本书,但并不会感觉到刚刚触发了一本书的购买,与使用普通的馆藏资源没有区别,可以说电子书是最适合PDA的形式。
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设定参数,即首先的n个短期借阅可以触发购买,不同图书馆会设置不同的时间长短和费用,如North Carolina大学设定为2次借阅触发购买,而Denver大学设定3次。[19]如最开始的几次,用户阅读一本书五分钟之内是免费浏览阶段,超过五分钟进入借阅阶段,图书馆并不会购买,直到第n次使用则进入购买阶段。有的书商的模型可能没有借阅阶段,只要达到第n次使用就会购买。每个月,书商给图书馆开具发票,附有被浏览和下载的书目信息。
数据下载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没有读者购买这本书,就会删除这些书的marc数据,这样就能够保证读者浏览和购买的都是最新的图书。
4.馆藏建设趋势展望
馆藏建设者们总认为馆藏建设过程中是时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的,但实际上,所谓的考虑读者需求,只是想当然的认为读者会需要这些资源,并不是基于实际需要而构建的实用且有效的馆藏。“以读者为中心”也不过是一句空话,因为馆藏建设的主体还是图书馆员。这种建设方式,一方面造成馆藏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另一方面读者又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需资源。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读者正逐渐成为馆藏建设的中心。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用户、顾客或者消费者,而是可以控制和形成自己学习环境的参与者,馆藏建设也必须从just-in-case向just-in-time转变。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和PDA的出现,馆藏发展进入“e”时代,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式也成为可能。
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式下,馆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将获得更大的关注。采用需求驱动购买,读者可以浏览大量的书目,挑选真正需要的资源,图书馆只买读者选择的资源,利用率会大大提高,而不是just-in-case时代通过图书馆员的猜测购买大量无人借阅的图书。此外,需求驱动购买可以节约采访馆员的时间,从而投入更多时间在难找资源上,最终提供给读者更丰富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更多向数字资源转变,类型更加丰富,读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学术知识,并且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资源。在纸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变的过程中,馆藏建设对读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馆藏建设者要比纸质时代要做更多的工作,时刻把读者的需求放在心上。如果图书馆想和其他信息服务领域竞争,那么曾经是图书馆员做主导的馆藏建设和馆藏管理活动就必须有更多读者的参与,并使读者参与馆藏建设成为习惯。
正如Dennis Dillon在《PDA and Libraries Today and Tomorrow》中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更多信息在图书馆外就可以获得,而不用非得进入图书馆内,图书馆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通道,反而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大房子里的一间屋子,信息源源不断的从中流出。[20]只要我们转变思路,不断探索更合理的馆藏建设模式,图书馆在数字时代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2][19]Michael Levin-Clark.Developing a multiformat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model[2011-11-24].http://.
[3]Lenares,D.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2012-06-26].http://.
[4]Ian Hames.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and short-term loan(STL)of eBooks[2011-11-25].http://kb.se/Dokument/Bibliotek/utbildning/2011/forvarv_eresurser/KI_Ian_Hames_110614.pdf.
[5]J.Ammerman.Library Technology Services at Boston University:an un-roadmap[2011-12-23].http://.
[6]http:///ResearchDocument.do?id=55390.
[7]http:///ipad-survey?slop= 1#slideshow-start.
[8]http://cmcopywriters.co.uk/ipad-consumer-usage-study
[9][11]Cari Kenner,Victoria Williams.Electronic Reading:Challenges,Implications,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al Reader[2012-06-26].http://.
[10]http:///ResearchDocument.do?id=55383.
[12]Scott Kennedy,Shikha Sharma.The e-book universe: where we are and where are we going?[2011-11-27].http://.
[13]Sha Li Zhang.At the Satellite Conference,acquisitions an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ection,University of the Virgin Island,10th-11thAugust 2011[2011-11-24].http://.
[14]张甲,胡晓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15][18]Deborah Lenares,Emilie Delquie.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2011-11-24].http://.
[16]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2011-12-23].http://.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25-02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又把“开展全民阅读”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新闻出版总署也从国家层面重点采取了七方面措施来推动全民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为我们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新兴、便捷、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来有效地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字化内容的日益繁多,社会化媒体的越来越成熟,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技术和内容资源的支撑,我们由此走进了数字阅读时代。那么,数字化阅读有哪些优势?数字化阅读能为全面阅读做些什么?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我们认为数字化阅读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1 随时随地
推广全民阅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要有丰富的内容,要让人们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内容。随着这些年来文化的大繁荣、出版业的大发展,丰富的内容将迎刃而解。如何让人们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内容呢?新闻出版总署从国家层面重点采取以下7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推动设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二是推动设立国家阅读节或全民阅读日;三是推动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将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四是研究制订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五是巩固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构建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六是健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七是下发2013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将书香之家、书香之县、书香之市等活动引向深入,营造“书香中国”浓厚氛围。
数字化阅读的推行要更多考虑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的最大优势,也是把内容、知识数字化后,传送给读者的最有效的方式。
随着3G网络的逐渐完善和4G的行将推出,在国内,带宽和传输速率不再成为瓶颈。人们利用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进行内容的获取时间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人们还可以通过电视来获得互联网上的内容,其中当然包括电子书。
有人预计,不久的将来,包括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移动终端将很快超过普通PC的出货量,也就是说,移动终端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1]。而且,这还不包括手机这种几乎人人都配备的工具。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配置将与平板电脑的差距越来越小。
同样,基于物联网的发展,车载电脑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那么车载屏幕也是数字化阅读可以利用的显示终端[2]。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获取信息手段的不断丰富。无论你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路上,还是在家中,基于固定网络、无线网络和广电线缆,你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自己想阅读的内容、想学习的知识。在办公室,你可以通过固定网络,利用点电脑屏幕获取阅读的内容;在路上,不管你是乘坐公交车还是乘坐地铁,甚至在有人驾驶的私家车中,只要你不是驾驶员,就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在手机、平板电脑和车载屏幕上阅读图书和其他内容;在家中,电视不仅仅是可以看电视节目,还可以成为读书的工具(随着电视屏幕的不断改进,电视屏幕的分辨率也将不断提升,作为电子书的显示终端,也许更适合老年人、儿童和视力有障碍的人士,同样可以满足更喜欢电视遥控器这种比较简单操作的人士来阅读)。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未来,数字化阅读即将占领桌上屏幕、移动屏幕、车载屏幕和客厅屏幕,真正做到多屏融合。如果这样情形现实,阅读就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了。
2 多媒体展示和多手段交互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数字化阅读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多媒体展示和多手段交互,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独特的优势。
数字化阅读,是通过数字终端阅读数字化的内容,因此数字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方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仿真等手段,让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和即时反馈,让作者与读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因此,数字化阅读可以带给读者更加真实的、有效的、综合的感官享受,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和各种培训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长久以来最大的尴尬:阅读只是单向的交流,读者很多时候需要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3。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读者对于书中或者文章中的某个内容难以理解,他很难找到作者去寻求解答,或者说,他难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找到作者,更不要说尽快得到解答了;传统媒体的内容是固定的,只能通过文字、图表来反映内容,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不够生动;学校学生在做完教材中的作业后,无法即时获得评判,在复习知识时,遇到疑难,也无法即时获得讲解和帮助。而通过数字化阅读,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上诸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多种手段的交互也将推动读者的阅读热情。比如在传统课堂教育中,学生只是单调地被动地接受枯燥的课本知识;但在交互式教学模块中,他们可以根据兴趣和自己的理解,随时可以改变输入参数,从而直观地看到变化,更直接地接受知识。再比如很多人希望阅读某本书时,他会先到豆瓣网站上面去浏览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读了这本书之后,他同样可以在豆瓣网站上面获得别人对这本书中某段内容的解读,或者他可以撰写自己的疑惑,网友则会给出自己的见解。当然,如果这本书的作者也关注豆瓣网站的评价和网友留言,他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
书评、读书笔记等交互方式,都是数字化阅读大展手脚的舞台;在线课堂、在线答疑、在线考试、交互式教学等,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
3 购买便捷、携带方便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支付的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体,人们可以非常快捷地获取数字化的内容,并可永久保存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中,可以实现即时购买、即时阅读[4]。只要你想阅读某本书、某篇文章,只要通过方便地在线购买,利用网络、电视线缆等传输方式,购买的内容就可以即时传输到你的终端,然后显示在屏幕上。但对于纸质图书和期刊杂志来说,无论物流系统多么迅捷,也无法做到即时到货。
而且,数字化内容只要下载到自己的终端中,就可以即时打开,或者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而纸质图书和期刊杂志因为是一种有形的读物,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随身携带,否则就无法进行阅读。
因为数字存储介质的大容量,移动终端中可以保存成千上万本图书、期刊、杂志以及视频等内容,你可以随时阅读自己想读的,查找也非常方便。同时,你可以把相近内容的图书、文章等进行关联、对比和分析,迅速寻找所需材料,这些都可以通过终端系统的功能很方便地完成。
4 结语
近年来,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缓慢爬升,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呈现波动性整体下滑态势。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比2010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但报纸和期刊阅读率分别下降了3.7和5.6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势强劲,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5]。统计显示,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化阅读的三大优势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礼物,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三大优势,使之成为数字化阅读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全民阅读的开展是文化产业和出版行业发展一大利好,数字化阅读可以为全民阅读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内容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方式将会以更加快速的发展势头融入人们生活,所以,我们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更加重视数字化阅读,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丛挺.电子阅读器市场步履维艰.http:///article/46998/,2012-09-24.
[2] 姜竹胜,汤新宁,陈军.基于车联网的智能车载终端研制[J].汽车电器,2012(10).
[ 3 ] 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4 ]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8.
[ 5 ] 李慧楠.年轻读者拒绝增强型电子书[EB/OL]. (2015-03-21)[2015-04-20]..
[ 6 ] 马克・派辛.Ebook3.0增强型电子书究竟难点何在?[EB/OL].(2013-07-25)[2015-04-15]..
[ 7 ] 腾讯科技讯.Immersedition推出首款小说题材交互式电子书[EB/OL].(2011-12-08)[2015-03-12].http:///a/20111208/000394.htm.
[ 8 ] 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J].读书,2004(12):52.
[ 9 ] 资深评论员bohui.书亦社交,社交电子书服务Open
Margin正式开放[EB/OL].(2011-11-06)[2015-04-21].
http:///article/30211/.
[10] 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新闻传播,2013(1):134.
[11] 胡凯.新媒体阅读争议辨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