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

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7: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然而,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1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现状

1.1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随着人力资源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收集强制性制度,造成部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不全面,加之,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近年来,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力资源档案时,发现有一些人才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流动手续。

1.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医院政工科在一起。由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 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修的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和经济实体增加,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力资源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力资源档案开发

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人力资源档案有效利用

人力资源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力资源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

(1)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

(2)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

(3)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

(4)其它材料: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这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力资源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对自行引进的大中专紧缺人才的档案,逐步实行制度,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托管给平昌县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源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以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力资源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形式下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要配备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并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篇2

随着人力资源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收集强制性制度,造成部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不全面,加之,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近年来,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力资源档案时,发现有一些人才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流动手续。

1.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医院政工科在一起。由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修的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和经济实体增加,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力资源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力资源档案开发

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人力资源档案有效利用

人力资源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力资源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

(1)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

(2)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

(3)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

(4)其它材料: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这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力资源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对自行引进的大中专紧缺人才的档案,逐步实行制度,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托管给平昌县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源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以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力资源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形式下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要配备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并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2.5改革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手段

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力资源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县级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一、引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关系到企业发展革新的速度与力度。我国热电企业多有国家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程中遭遇到很多障碍,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电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强,知识分子比例高,热电企业多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封闭性较强,接受新变化的主动性相对较弱。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薄弱,导致热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久而久之,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彰显人力资源的本来特点,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热电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做好热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热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不足

我国热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旧沿用传统模式,与社会通行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距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慢半拍或一拍,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导致企业的发展缓慢。就本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我公司一期工程已经投产发电,二期工程正在规划实施之中,一期工程的顺利投产与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都需要大批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受我省大范围电力基础建设影响,电力专业的高中级人才需求缺口比较大,导致我公司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出现不足。

2.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

为了弥补人才储备不足的缺陷,我们一期开展了从大专院校、专业技术学院以及其他渠道招聘到了比较多的技术专业人员,但是这里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小,生产实践经验很少甚至没有;二是有些人员虽有实践经验,但是缺少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另外,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年龄普遍偏大,不能亲临某些复杂繁重的岗位。这种“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已经显现出阶梯层级不够详细,人才结构出现断裂的情况。

3.激励效果不显著

现行的职工激励体制,岗动薪动,对高技能人才所拥有的实际技能没能起到认可的作用,更没有体现出对高级技能的重视。这种体制,导致技能型人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造成公司技能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缺乏实际的激励刺激前提之下,职工的技能多靠工作中的被动接触得到提高,与积极主动的要求提高相比较,这种提高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因此,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口,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得到弥补。

4.短期用工薪酬问题

目前,我公司短期用工已经全部实现独立上岗,成为公司运行、维护、检修等各个岗位的重要人力资源,部分人员已经成为一线骨干。但是短期工与正式用工仍然存在着差距,同工不同酬的待遇令短期工缺乏归属感,不满情绪时有显露,造成人员流动频繁,短期内已有16人辞职。在当前外部电力建设方兴未艾、内部公司扩建的双重压力之下,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三、热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措施

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贯彻“着眼发展,立足培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全面提升”的基本方针,坚持创新管理模式,完善体制与机制,打造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活力,提高员工的能力,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

1.建设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设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实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正规化管理模式转化的根本,首先,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从制度上完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其次,加强培训工作,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队伍培训开始,组建一支有力的管理队伍,必要时聘请外脑专家,以打破陈旧思想的禁锢。第三,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变革的力度,保证企业人事机构改革得到顺利进行。

2.建设全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流失、人心浮动,对企业而言是最大的灾难。通过建设全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制定既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又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薪酬福利机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促进员工彼此间的了解与互助,拉近管理与被管理的感情;继承优秀的企业文化,阻断不良文化的侵袭,引领员工上进,帮助员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和价值观的经营理念,培养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起发展的信心。

3.有效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为使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能够发挥激励作用与正规化建设效能,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结合本公司情况,有五条具体措施:

(1)采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

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强化岗位聘任与考核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重实际重贡献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通过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等聘任管理制度,打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专业技术等级联动制度

聘任什么岗位,就享受什么待遇,待遇随岗位和技术等级联动。通过将待遇与技术职务或等级挂钩,使职务和技术等级与待遇并行发展,彻底解决晋升通道单一的问题,解决专业技术等级有名无实的问题。

(3)实行重要和关键领导岗位轮岗聘任制

对于重要和关键领导岗位,实施三年一个周期的岗位轮换制度,正常情况下每三年进行一次公开竞聘;对招聘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良管理风尚;尤其在工程建设、经营管理实行轮岗制,打破岗位终身制,可以有效控制关键岗位上的不良权利风险。

(4)实施岗位人员动态轮岗管理,建立专业人才库

公司各部门认真选拔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动态轮岗管理,使各岗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向全面性和多样性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使人才队伍的阶梯层级更全面、更优秀,使人才队伍更适应未来企业技术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更高的技能要求;公司建立技术考评领导小组,下设考评组与监察组,以部门推荐、笔试、面试的方式,对推荐的人员进行公开评议、公开聘任,力争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尖,并建立公司专业人才库,对他们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各项活动,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对经营管理成效显著者、对专业技术发明创造、突破者进行宣传与奖励,并总结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愿意学习、事事有人关心的局面,打造人才光荣的良好风尚。

(5)优化员工学历结构

对公司员工的学历进行详细的统计、归类和分析,对重要及所缺技术专业进行人员扩充,通过建立鼓励及奖励机制完备人员结构,对全员分类进行不定期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鼓励员工参加各种与岗位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对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奖励。通过改善公司员工学历结构与专业结构,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技术经验和职业素质,为公司的二期建设储备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组织工作,协调劳动关系,将薪酬、绩效与人才的成长相结合,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实现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才能带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4

一、概念解析

1.技术型人才解析。和其他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在工作方式、观念等各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技术型人才具有对口的专业特长,大多受过专业教育,或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有多层面知识,具备专业能力。技术型工作要求他们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强烈的个性特色往往使他们受到权威的某种程度上的参考,特殊的专业技能对上级有较高程度的影响,

2.技术型人才的薪酬。技术型人才的薪酬旨在为立足于提高技术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技术因素在新产品中的含量,转化为产品竞争速度,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技术型人才的薪酬是据技术人员的职务设计,衔接与技术职务职能、与职务提升、与技能成长的情况紧密相关。

二、技术型人才流失现状

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常常是企业人才流失所占比率最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类人员:

1.有资历,从事专业技术管理、高职称的人才。这部分人群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长期在长庆油田工作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流失原因主要是认为长庆油田给予的薪酬较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等,由于家庭所需所迫,去了一线大城市,月薪几倍于现在。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2.年限不长,具有博硕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这部分人群拥有高学历,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长庆油田的工作时间较短。造成这部分人群流失一方面也有认为长庆油田薪酬不合理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没有被分配在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岗位,或者在所在的岗位上没有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他们非常希望能将多年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所以选择离开长庆油田,去寻找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以致用机会的单位。这部分人怀着奉献国家、实现自身宏大价值的远大理想,迫切地学以致用是他们的理想。

3.工作年限较短的本科专科技术人才。这部分人群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人数最多的一类,主要是一些应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的流失除了薪酬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工作环境太艰苦,他们希望去一些环境较好的地方工作。

三、原因分析

1.不公平、不合理,缺乏竞争的薪酬福利是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当薪酬福利不能充分反映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与付出,员工自然认为薪酬缺乏公平性及充分的导向性。

2.在提供晋升机会方面,企业能够给技术型员工创造的条件太少。特别是在技术人员的提拔晋升上,将一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放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反而限制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挥。应该看到,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尤其是对技术型员工来讲,企业建立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要满足他们的低层次需要,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为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创造条件。

3.对部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在企业中,一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没有被安排在与自己的专业相一致的岗位上工作,而岗位与专业相近的一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也由于企业没有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严重地挫伤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流失。

四、基于长庆人力资源管理减少技术型人才流失的措施

近年来,长庆油田确立了油气资源、市场开拓、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等五大战略目标,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不断总结,探索适合长庆油田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创新。

篇5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71-02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灾后疾病卫生工作,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对疾控中心职工的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我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建力合理的规化机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我中心今年在岗64人,进行研究。

1.2 方法:将每位职工的年龄、工龄、学历情况、职称情况、以及所从事专业采用Excel录入、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人力资源现状。我中心有11名检验人员、20名公卫人员、1名药学人员、1名临床人员、10名护理人员、1名影像技术人员、20名后勤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与后勤人员比例结构分配不合理,(见表1)。

2.2 人员的年龄构成。肥东县疾控中心技术人员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30岁以下10人,30-39岁25人,40-49岁25人,50岁以上4人,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年龄结构较合理。

2.3 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肥东县疾控中心人员中工作年限在10-20年的比例最多,达38.81%,其次为工作年限在20-30年的占32.84%,5-10年的占11.94%,30年以上的占11.94%,5年以下占4.48%。

2.4 人员学历情况。没有研究生,10名本科人员,18名大专人员,36名高中以下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2.5 人员职称现状。高级职称1人占1.56%,中级职称14人占21.88%,初级职称40人占62.50%,无职称9人占14.06%。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

3.总结

3.1 我中心人力资源现状。我中心共有工作人员64人,据县级疾病中心配置标准相差甚远。我中心近几年引入一批新鲜血液补充到疾控工作中来,这支年轻队伍有朝气和活力,39岁以下的占54.69%,这个年龄段的人员思想开放、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独到,创新意识强。但是中心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构成达不到县级标准(县区级中心本科学历要占35%)[1],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仅1人,中级职称也达不到40%的指标,我中心人力资源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中高级职称人才的严重缺乏,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需要提高大专学历以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尽快改变中心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状况,以更好完成县级疾控工作。

3.2 完善引进人才和管理人力资源模式。随症疾控事业的日益发展和我中心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促进竞争,适应疾病部门特征的模式,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开展我中心各项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3 培养人才制定奖励措施。为我中心职工提供学习机会,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提倡职工多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个人评优标准、绩效考核标准,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人才培养长期计划,推动进修工作,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业务部门进修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专业人员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防治技术和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熟练、工作作风扎实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3.4 疾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支持。肥东县发展较迅速,人口增加也相对稳定,我中心面临的工作量和业务量也逐步上升,但是长期以来我中心的编制并未增加。肥东县疾控中心在职职工64人,编制45人,人员严重超编,编制数与县疾控中心所承担的大量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极不相称,影响着我中心持续发展,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的规划,确保县级有充足的在编人员,从而解决人力资源的矛盾。

篇6

范围:公司从事药品生产的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检验人员以及和维修、清洁、储运、服务等与生产活动和质量管理有关的人员,新员工或调入新岗位的人员。

内容:

培训目标:建立起完善的工作秩序,使生产各环节严格按照规范运转,使每一位员工胜其职、负其责,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生产中出现混淆污染和差错,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培训内容:

以的基本内容为主

同时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药品管理法质量法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岗位技能和操作卫生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从事药品生产操作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

从事药品质量检验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

对洁净区无菌生产区的人员要进行无菌和净化要求的重点培训

中药材中药饮片验收人员要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具有识别药材真伪的能力

培训方式:分为脱产集中培训、业余自学、现场培训、公司外培训、公司内培训等多种方式。

培训、考核的实施程序:

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人力资源部根据总的培训目标,结合每年的生产任务情况和实际需要,并征求各车间意见后,制订员工培训年度计划,经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后执行。

普及教育:年度培训计划中,针对不同层次和岗位,分为普及教育和深化教育。普及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员工,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内容为基本知识,形式为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中脱产授课。本阶段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组织考核。第二阶段的内容为与本岗位操作有关的质量法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岗位技能和操作卫生规范等相关内容使员工能够按质量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标准化规范化地做好本岗位工作培训由各部门自行组织,考核由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实施。以上两个阶段的考核结果均记录在个人培训记录中。

深化教育:深化教育的对象为企业负责人和各部门中级以上管理人员。内容为对实施的深入学习,着重加强对质量管理意识的培训。可以由个人或部门提出,自行安排,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也可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学习或外请专家授课。阶段培训结束后,参加人员对学习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归入个人培训记录。

新入厂员工上岗前培训:先进行普及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人力资源部下发相关资料,由其自学;再进行第二阶段培训根据其工作岗位的不同,由车间对其进行岗位培训。普及教育结束后,人力资源部组织对其考核。

对调入新岗位的员工:除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外,由新岗位车间主任对其进行岗位职责说明和相关的操作规程的培训,并对其考核,将培训、考核结果上报人力资源部,并签署是否留用意见,由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上岗。

增加新品种的培训:工厂新品种在正式生产前,均应对全体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内容为与新品种相关的技术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由企业文化部统一安排培训时间,具体内容由产品开发部制订,培训方式为各车间相对集中和全公司集中相结合,培训结束后,由车间主任对本车间组织考核,报企业文化部备案。待全体员工均通过考核,才可正式生产。

继续培训:如有新的药品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新的操作规程等要及时对有关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巩固原来的培训内容

考核结果的评估和颁发上岗证:

颁发上岗证的前提条件:必须进行每年一度的体检,符合“人员健康查体管理规程”中要求的上岗健康状况。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培训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合格者才能上岗

新入公司的员工:人力资源部对新入公司员工的培训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如合格,则建议核发上岗证,由主管或质量部经理签发上岗证;如不合格,则建议不聘用该员工。

对在岗员工:人力资源部每年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考核,并对上岗证进行年审,加盖年审章。如考核不合格,则暂时收回上岗证,待补考合格后再发放。

对在岗员工更换岗位:需要对其进行新岗位的培训并重新发上岗证,同时将原上岗证收回作废。

上岗证的管理:对考核合格的员工所发放的上岗证,均有不同编号,在人力资源部备案。丢失上岗证,需向人力资源部书面申请补发,批准后补发,给与新编号,同时原编号作废。如员工调离本公司则将上岗证收回,同时作废。

上岗证签发部门:由主管或质量部经理签发上岗证。

各级人员的培训和上岗要求:

企业负责人:掌握实施的意义和内容,确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实施的有关知识、方法和评价的基本准则。并且具备所要求的素质以胜任其职责。

各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实施的意义和内容,把要求的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贯彻到工作中,并且具备所要求的素质以胜任其职责。

质量管理部门人员:掌握对质量管理部门人员要求的容,确立明确的质量意识,并且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产、供、销全过程。

具体从事生产和检验人员:掌握的总体要求,掌握要求的本岗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其执行。

生产辅助部门人员:建立起明确的质量意识,明确对本岗位工作职责的要求并严格照章执行意识到本职工作和生产部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培训档案的管理

公司要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制度化保证此项工作的有关文件收集归档以便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公司要设立员工个人培训档案将员工每次培训的情况纪录在案以便日后对员工的考察

归入培训档案的内容:

公司培训档案: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讲义、各车间培训考核登记表、年度培训考核总结。

个人培训档案:个人培训记录、个人培训考核试卷、考核结果及培训评价。

归档程序:每个培训阶段完成后,主办人应在一周内将要求归档的培训内容整理归档,培训管理部门以年度为单位将全公司资料整理编码成册,个人资料也以年度为单位归档保存。

篇7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区域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状况”项目的调研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约流失各类专业人力资源约10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力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宁夏与西部其他省市区一样,均存在着科技人员数量少,人力资源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宁夏经济的发展。

一、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分析

1.总体情况。据调查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流失的科技人力资源大约是十万人次,而引进的人力资源只有2500人。流失人力资源中,中高级职称的人达到一半以上,年龄在30~45岁之间,宁夏大学农学院流失博士10人,硕士15人,高校每年的流失量为296人。仅2003年辞职人员就达到106人;专业技术岗位的占54%。宁夏考出去的大学生,回宁人员不足25%,重点院校会宁的更少。科技人力资源减少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离退休和专业技术流出宁夏。由于宁夏每年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远高于离退休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并且所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所以科技人力资源相对数量下降主要原因只能是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流动规模较大,流失趋势明显。

2.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1)技术成熟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2006年流出的科技人员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21%左右,流入的占15%左右,流失的主要是高级技术人员;流入人员中30岁以下、30岁~39岁、40岁~49岁所占比重分别为45%、35%和15%左右,流出人员各年龄段的比重分别为40%、39%和19%,流入人员30岁以下的比重高于流出的,而30岁~39岁、40岁~49岁的流入人员比重都低于流出的,流失的是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补充的主要是缺乏科技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以宁夏大学为例,从近五年来看,全校流动260人(含自然减员),引进337人。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流失了155人,补充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266人。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流动优化了学历层次,但流失人力资源属于各方面都较成熟的。(2)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到更能发挥特长的地方。经调研发现,在职科技人力资源区内流动情况表明科技人力资源继续由其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向银川市流动,而银川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向区外更发达的地区流动。说明银川市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科技人力资源最具吸引力,科技人力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向银川聚集,石嘴山市工业企业较多,对科技人员有一定吸引力,在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中基本保持平衡。(3)农学与工学领域的科技人力资源为流动主体。宁夏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从专业情况看,以工学专业为主,占全部流动人员的40%左右,其次为理学,占40%左右,经济学、管理学和农学在10%以下。从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行业看,流动人员中原来属于农业的占6.3%,流动后属于农业的占9.3%;原来属于制造业的占57.8%,流动后属于制造业的占63.3%。表明其他行业科技人力资源向农业和制造业流动,这对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

3.科技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科技人力资源是相对稀缺的人力资源,如果科技人力资源在原单位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流失就不可避免。为了具体地了解宁夏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真正原因,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宁夏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原因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单位发展前景好并在当地有区位优势,占18.4%;(2)专业对口,能发挥专长,占16.0%;(3)个人发展前景好、晋升机会多,占11.3%;(4)工作地点等家庭因素,占7.7%。总体上,人发展机会、工作地点及家庭因素、工作成就感等属于人员自身因素的占30%,专业对口、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单位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企业文化、领导重视与信任、培训学习机会和工作条件等外部环境因素占70%,外部环境比个人自身原因更重要。

二、进流动和防止流失的措施和建议

1.改善宁夏的自然环境,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宁夏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失主要是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采取退耕还林,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等措施改善自然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其次,政府放宽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

2.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环境,引导人力资源有序化流动。以营造一种有利于“人力资源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体制环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应逐渐减少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直接干预,转为以宏观调控和监管为主,引导科技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创造一种公平、公正、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科技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3.用人单位应完善用人措施,使之具有吸引力,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流失。宁夏科技人力资源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应采取具体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人力资源,防止人力资源流失。履行好“牵头抓组”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各种稳定人力资源,留住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的创业环境和人文环境。

4.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源,增强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继续发挥院士和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力资源、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拓宽和提升以创新平台和特色产业化基地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培育功能,形成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链条。

篇8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战略发展要求,在国家、省以及市相关法规文件的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一系列组织、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管理活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单位创造价值并带来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大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需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所以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部分在基层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少存在些问题,阻碍了单位科学健康的发展。现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谈谈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措施。

一、植物园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我园目前人员构成的基本特点是:1.以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为主。2011年经市人力资源管理局审定,以专业技术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为此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我园在编人员的基本结构,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适当的管理类人员及工勤类人员。2.专业技术岗位中各层次人才分布总体均匀。副高级以上岗位略呈饱和状态:专业技术岗位正高级8人,副高级以上30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43%;中级技术岗位28人,占专业技术人数总数的40%,初级技术岗位22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32%。其中正高级空缺2个,使用率80%;副高级空缺1个,使用率96%。3.在编人员学历层次较高。本科以上占人员总数67%,其中本科38人,占33%;硕士18人,占18%;博士学历20人,占18%。4.人员年龄Y构中、老年比重较高,年青相对偏少。全员人数中,其中51岁以上人员35人,占比31%;30岁以下人员15人,只占13%,在各个年龄段中占比最少。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园的人力资源学历较高、年龄总体结构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大,阶梯出现断层;有些部门学历高、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多,有些部门相对薄弱;是专业技术人员虽队伍壮大,学历普通比较高,但年龄比较平均化,尤其是副高专业技术人员绝大部分为中青年,年龄最大和最小相差不超过6岁,副高职数长期处于饱和满岗状态,造成上升通道不畅;职能转型后人员队伍不适应新时期要求,主要表现为历史遗留的工勤人员超岗较多,且文化层次不高,专业水平不适应职能转型要求,仍待消化。二是作为管理者没有开除下属的权力,就是一般的奖励也没有权力,管理者没有制约或激励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权力,如果下属工作能力差,工作热情也低,但是作为管理层没有资格去开除他。

三、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的建议措施

面对事业单位当前的新环境,需要我们思考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对于单位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实质,找到具体原因,现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1.做好人才的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是怎样合理的分配好资源。首先要对单位的全体人员有个基本的先了解,包括其性格特点、所学专长,量才施用,用其所长,避其缩短。这样才能将人员合理地分配到能够发挥其能力、的岗位上。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做法是单位在人员使用上是因人设岗,且视人力为成本,管理形式是控制人。而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人事管理的做法已部适应单位长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顺应经济发展的则是以岗定人的做法,使得人尽其才、人岗匹配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单位和人才发展的双赢。在人力资源配置时,做好发现、培育、锻炼、使用、成就“人”的工作,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干擅长的事,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单位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2.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明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人的需要分为:(1)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2)保健因素包括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这个理论认为员工如果在保健因素上得到了满足,结果只是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情绪,并不能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而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要想单位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在上述激励因素中下功夫。例如可以建立完备的员工上升通道,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能够看到自己的长远发展和晋升空间;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的单位文化,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样员工在上班期间才能够心情愉快,从而工作更具有积极性。当员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时,上级领导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同事给予肯定的赏识;搞好培训调查,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仅在业务方面进行培训,还要对员工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培训;单位的领导要多倾听员工呼声,积极听取员工意愿,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体面地劳动、舒心地工作、全面地发展、有尊严地生活等等,这些就是建立激励机制存在的理由、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

3.加强干部职工岗位轮换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岗位流动性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老员工有可能在此岗位干10年一直到退休。从我单位来看,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是员工技能单一,大部分老工勤人员学历低,没有加强学习,知识面窄,甚至有些老同志不会使用电脑等等,这些都不足以适应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工作需要。特别是现有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差距也较大,有些员工长期在固定岗位工作,难以适应其它工作岗位,造成岗位轮换比较有难度。二是岗位轮换缺乏长远规划。目前我单位一直以来没有岗位轮换的长远规划,岗位轮换时没有针对性。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岗位轮换更有利于单位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还会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主人公意识,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交流和配合。

篇9

    1.深入挖潜——创新人才开发模式,实现人才均衡配置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有限与多经企业回流人员数量众多的矛盾,结合农电业务工作需要对近两年主多分开回流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培训考评合格后将其安置到乡镇供电所从事农电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配电与营业人员紧张的局面。通过为超编人员广开分流安置渠道,先后安置多经企业回流人员183人,既解决了一线班组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2.竞争择优——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建立完备、系统、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对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引和示范作用。为提升生产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安全生产大整顿”活动,在公司范围内对基层生产班组安全员和供电所安全质量专责进行公开竞聘,择优选拔了21名专业强、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同志充实到基层生产班组和乡镇供电所担任安全员和安全质量专责。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也为公司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3.提质增效——加强人才评价考核,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组织18名员工参加省公司电气类本专科后续学历教育,加强对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和操作技能优秀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工作,通过发放优秀人才补贴、师带徒、加强舆论宣传等措施,引导职工自觉学习,从各方面提升人力资源专项指标。2013年共有21名员工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认定,5名员工被评选为地市级优秀人才。通过建立符合公司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三类人才培养,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指导与管理,指导员工合理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培训,增强了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信心,切实提升了人才队伍素质。

    4.动态评估——推行一对一跟踪考评,激发人才积极性

篇10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对企业的传统人事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培育适合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实现国有企业组织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从企业战略的策划和制定,到经营管理的实施,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具体的生产和销售,从经营管理人才到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都扮演着关键性的因素。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分析来看主要存在观念、方法和体制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的落后与误区

首先对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存在人是“成本”而不是“资源”的观念误区。

其次,注重人才引进,忽略人才开发,存在人才是“蜡烛”而不是“蓄电池”的认识误区。

最后,流于口号的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企业喊着诸如“知识经济已汹涌而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口号,但人事部门的活动往往限于工作调动,而非开发员工的智力资源。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并非企业的“核心人才”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有部门没有人员,或有人员却不专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方法上不科学、不系统

现实中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劳资人事管理完全等同,常常采用粗放单调的管理方法,并未建立系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许多企业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有,大多仍然是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约束工作模式。目前企业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人才的中长期战略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造成严重青黄不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

企业信息化建设迟缓,许多人员根本不会或不愿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管理企业,更不用说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种与人打交道的管理实践中,致使管理效率低下。

3.机制上的问题

(1)配置机制不合理,流动机制不规范。历史的原因如转业兵的安置以及由此形成的“接班顶替”机制和关系进人、近亲繁殖等用人机制造成企业低素质人员冗余,高素质人才由于无关系、门路而难以施展才华、浪费的两怪现象存在;一部分优秀职工在企业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看不到希望,纷纷离开企业,造成人才的流失。良好的工业基础使国企成为许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却同时由于进人、用人和激励机制的不当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至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难以真正实现。

(2)开发不合理,人才效益低。首先缺乏对高级人才尤其是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挖掘,大多数领导仍属党委行政直接指定或派出。

(3)绩效考核激励效应弱。国企改革中职工身份置换不到位,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对国有企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界限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身份等级,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制。尽管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附属物,变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企业效益好时,大家都多拿一些,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

(1)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人才,意味着企业家与员工彼此之间在人格上是同等的,也意味着工作本身不是强迫人必须服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考虑员工的需求,赢得员工的认可和赞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

(3)转变人力资源观念。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由每一名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因此“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人力资源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积极为员工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

2.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改变粗放的、经验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系统工程,形成系统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目前,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专业和职业,而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2)初步尝试并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开展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每位员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

(3)培训与职业生涯设计。职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使职工与企业成长紧密联系,既可以结合企业发展做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人才储备,以保证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可以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

3.建立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激励机制通常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的激励,也称为报酬激励。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按智分配等相配合的多种分配形式。除现金分配外,还可以配合股权、期权、分红、项目效益提成等多种兑现方式。二是权利和地位的激励。这里主要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一般的生产员工则可通过轮换岗位实现。三是企业文化的激励。经济利益的激励,是一种见效快、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国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内部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长期背离,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无区别,从事高技术含量工作和一般技术性工作没差距,或差距很小,导致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大大高于它的价值,而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致使很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跳槽”现象时有发生。国企必须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建立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逐步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从事高技术含量和一般性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报酬多少的唯一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更好地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进而激活人力资源。目前国企研究分配制度的重点工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制探索;二是营销人员和物资采购人员的岗位贡献工资制;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项目薪金制;四是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在依据有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允许员工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权利和地位的激励,即增大人力资本的权利,提高其地位。董事会要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高级管理人员,让他们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首席执行官(CEO),用责、权、利相对应来制衡和约束,更好地挖掘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事业心,使其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亲身体验到成就感。中低层的管理人员,放手让他们组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着手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鼓励管理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不同的项目科研小组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小组,致力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问题和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新工艺,鼓励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一种长期的、见效慢但持久的激励方式。报酬激励不是唯一吸引人才的方式,在报酬基本符合劳动力价值的情况下,更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是企业的文化氛围。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好的效益,而且应该造就和培育使企业能够永续经营的沃土。企业的永续经营不是单靠某个人的直觉,而是应建立在明确、简单、深刻的事业理论上,这里的事业理论就是指企业文化,即建立在员工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升华的切入点,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学习和创新,员工上岗靠竞争、收入报酬凭贡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建立进入靠技术、岗位靠竞聘的用人提升体制。在企业人员流入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员构成状况和人员需求状况,广开用工来源,通过各种招聘途径,择优录用,而且讲究企业所需各类人员的合理搭配和科学组合,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岗位竞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岗位空缺,不能靠各级领导签字下发调动通知单,应规范岗位竞争,公司管理的干部由公司组织竞聘,各核算单位、部门管理的岗位由各部门组织竞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监控。形成企业内部层层聘任制,真正实现国企呼唤多年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使管理上能打开局面、工作上能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得到重用,实现自我价值。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迈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研究、分析,大量观察、体会、总结,提出一点改革措施和建议,供企业管理层参考。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 核心人才培养

为实现“加快推进产业集团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有效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系统提高保成功的能力。强化专业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研究师等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由型号项目型向专业能力型转型”的工作目标,“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期间是做大做强卫星产业,全力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阶段。

面对型号任务急剧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核心人才培养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小总体大专业”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仅制约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且限制了人才的成长路径,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和核心人才培养,阻碍了专业技术发展和技术牵引力的提升。

一、科研队伍管理现状

1.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下,人员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传统的型号人员配置方式为一个型号一支队伍,以任务为牵引组建型号队伍。随着型号任务的急剧增长,人力资源与型号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化的大背景和经济总量的约束下,仅通过增加人员总量以适应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多型号并举的状况。

2.型号间相对独立,缺乏技术交流和借鉴

在型号的进度压力下,设计师忙于解决型号现行问题,同时由于各型号队伍间的相对独立,设计师们疏于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总结,造成了部分“共性问题重复解决”,产品技术状态固化不足,缺乏通用产品和设计工具,每个型号都是高度定制,这种方式虽能解决短期的型号矛盾,但造成了型号队伍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却得不到提升,不利于长远发展。

3.员工成长通道单一,缺乏专业研究成长通道

卫星型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晋升通道以及配套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科研人员长期以型号为依托,在型号中锻炼并成长成才,但随着员工总量和类别的不断增加,基于型号的单一职业发展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需求。

第一,员工自我价值的多元化实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优秀企业的显著特点。单一的型号成长通道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员工为寻求职业发展而向型号聚集,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另一方面型号研制有其固有特点和要求,员工的个性特质并非都适合型号的研制工作,不能满足所有员工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探索基于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员工价值实现通道。

第二,单一的成长通道造成了单一的价值导向。随着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需要建立针对专业研究的员工成长通道,营造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媲美型号研制的价值导向,才能吸引员工主动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

二、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意义

针对上述科研队伍管理方式的不足,提出系统开展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思路。已知在型号间寻找共性,,不断扩大共性、减少差异的过程,也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用平台就是这样一个的技术载体,以下关于通用平台的例子可以显示科研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两总抓型号,厂(所)长抓产品”的指导方针下,以通用平台队伍建设为例(如图1),在长期的型号应用中,形成了三类八个系列的卫星平台,通过大力建设技术状态较为固化且具备高适应性、灵活易改的公用平台,能够大大减少新型号的平台开发成本,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基础工作。

通用平台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其队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不直接服务于某型号,但需要精通各型号应用情况;第二,成员一般来源于型号队伍,但不能依赖于型号队伍晋升。

如上所例,随着专业技术研究的深入,此类队伍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但这类队伍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任职资格、晋升通道等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吸引有关人员投入专业研究工作中,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专业技术才的发展和核心人才的成长。

三、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

针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迫切需求,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如图2)。

该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分工明确。根据产品开发到应用的技术发展规律,科研队伍分为研究师、设计师和型号设计师,研究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内背景型号的体系论证、预研课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师主要负责各类产品的应用设计;型号设计师主要负责型号总体和分系统研制。第二,队伍归口管理部门清晰。研发中心包含研究师队伍,专业室包含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总体室包含型号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机构间人员主类分明却又有所交叉。第三,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参考型号逐级管理的模式,设计三类队伍的晋升通道和任职资格体系,同一职级不同类别队伍间任职资格标准统一,任职要求、待遇接近,形成相对平等的晋升通道,从而能够保证队伍间的均衡发展,加强人员内部流动,促进“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脱离型号聘任,强化专业研究。在弱化型号概念、强化专业技术研究的思路下,通过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着眼于聘任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设计相应的发展通道,引导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研究。随着各型号的发展,要求组建相应的型号设计师队伍,队伍成员将从具有同级别任职资格的设计师和研究师中选取聘任,随着型号的结束,相应的型号队伍成员随之解聘,回归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保留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可在其他型号中从事同级别岗位的工作。第五,有利于专业核心人才培养。在卫星型号的带动牵引下,前后共培养和输送了数十名型号两总,在卫星工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卫星型号偏工程应用的特点,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培养,将导致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足,阻碍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的分类管理方案将产品首席、总研究师等提到了与型号总师相同的岗位职级,有利于专业技术引导和核心人才培养。

四、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概况

“核心人才培养”是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储备后备人才力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不断提升我所科研竞争实力的关键环节。但因其管理对象——“人”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局限性,若只笼统的把人才作为整体培养,则失去了针对性、有效性,但若培养对象划分的标准或手段不科学,则本末倒置,不仅起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反而限制了人才的正常发展方向。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是基于科研管理工作未来需求的人才队伍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打通了不同人才发展的通道,基于这种分类思路,提高核心人才培养成效的方式方法。

五、核心人才培养工作开展

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开展“一人一策”核心人才培养工程,对人员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确定了由核心人才组成的所内专家队伍。

在整个培养阶段,设计了计划制定、目标确认、持续跟进、优化管理、成果评估的培养方案。根据部分核心人才偏型号应用研究,而部分人才偏向专业技术研究,因材施教地分类制定甚至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在计划制定阶段,针对每位核心人才的专业方向、个性特质,与每位核心人才签订了《核心人才培养计划书》,明确了课题、论文、专利申报数量,根据核心人才的人员类别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培养内容,这些内容的制定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使“人才培养”这一抽象的目标得以分解,为核心人才树立了努力方向;在持续跟进环节,通过组织各级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跟进培养情况,查找不足,对培养计划及目标时时更新,在不断调整与自查中优化管理、逐步提高;在优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来申报的各类奖励与专家人才等项目进行梳理,形成《各项荣誉/专家申报指南》,以便于申报活动提前策划与准备,以优化流程的方式不断促进阶段任务的完成;最后在成果评估中,通过对照全年培养计划进行总结,从而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固化经验、总结不足,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更好的开展。

六、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目前正逐步探索建立并完善科研队伍分类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并独立了以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研究师队伍,队伍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显示成效。在各类课题申报、重大型号以及预研课题、论文、专利等方面,逐渐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批专家/学科带头人。目前核心人才队伍当中,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专家、省部级/集团级专家、院级专家的核心人才梯队。

七、今后的工作重点

基于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着眼下述工作。

第一,深化科研队伍分类管理。循序渐进地探索和细化科研队伍分类,逐步将传统的型号系统人员配置模式转变到基于专业研究的队伍配置模式,在研究师队伍成功组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产品的设计师队伍建立,研究基于产品的核心人才培养方式。